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校素质教育范文

高校素质教育全文(5篇)

高校素质教育

第1篇:高校素质教育范文

(一)思想道德素质呈现下降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对物质追求的欲望越来越强,而其群体思想道德素质有所下降。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有所加强,这虽然使他们在精神上和实际生活中更加注重自我发展和独立自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对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漠视、民族感情一定程度的淡化、集体主义和服务意识缺失等。

(二)文化素质缺失

由于基础教育和高考的导向作用,使很多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而一些常识和通识缺失,比如对地理知识、历史知识、传统文化、生活常识等缺乏最基本的了解。这一现状不仅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活。

(三)专业素质不强

在高校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沿袭高中的模式,被动学习,缺乏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导致大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创新能力、从业能力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都明显欠缺。(四)身心素质欠佳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和承受能力较差,公平正义理念淡化,看问题容易走极端等。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就业问题、学业问题、经济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家庭问题。毕业年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较高。不少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弱,抗压能力也相对不足。再加上大学生缺乏锻炼,吃苦精神普遍不强,身体素质欠佳,这些都会导致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高校素质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广泛形成,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交流更加便利和密切,各种社会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交锋、冲突,他们的观念意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等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正是在多种社会意识和复杂社会关系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从国家层面,政府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企业方面的原因

企业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接纳方,企业的用人制度和用人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向。企业的用人观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过于关注学习成绩、关注学生考证情况等,这都有可能使学生舍本逐末,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管理的原因

学校是培养教育学生的主要阵地,所以学校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具体分析,就是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学内容、教师职业道德、校风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另外,在大学生群体之间,行为是相互作用的,一个良好的班风、寝室风气对学生群体的影响作用很大。在一个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氛围环境中,学生之间学习竞争的气氛就比较浓厚,势必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具有促进作用。反之班风不正、室风不良、纪律涣散、意志消沉,就会形成消极的势头,很容易给其他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由此分析,群体效应成为影响学生素质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学校教育与管理对学生良好素质养成的作用是综合的、直接的、具体的,也是最核心的方面,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构建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体系

(一)政府为素质教育掌舵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确保教育优先、超前、加快发展。具体实施方案为:成立科教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效果。建立并完善素质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评估检查体系,逐级考核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各级党政领导联系学校制度,特别是主要领导要经常深入学校、深入基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政府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

2.确保高等教育投入,促进教育经费稳步增长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高等学校的公用经费标准,为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支持。首先要规范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投资责任,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最低目标占GDP的比例大于4%;其次要确保在教育投入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政府,落实完成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长的基本要求;第三明确中央财政在地区差异的协调、困难学生资助、基础性科学研究、公立大学经费以及重大教育工程项目等方面的经费责任;另外,明确地方财政在承担地方高等教育经费时应履行的责任,包括专项经费、经常性教育经费定额标准与基本建设经费的规模。

3.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服务政府应组织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让高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综合开发,加大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创造条件在高等学校集中的城市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科技园区。同时,高校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兴办高新技术企业,使之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条件。

(二)企业参与高校学生素质培养

1.政策引导企业的参与企业作为独立经济组织,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培养人才只是企业实现利益的手段,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需要有一定的人财物力的投入,这会增加企业负担和成本,极大地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为了促进企业参与高校学生素质培养,政府不同管理部门应该针对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通过税收减免等措施促进企业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2.企业主动参与企业通过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比如通过冠名班、设立奖学金、共同培养协定、订单培养等形式,参与高校学生素质的引导、培养和提升,带动学生实践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品牌的树立,还很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1.充分发挥高校导师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从新生入校开始就为其配备专职的素质教育老师,给予针对性的、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尽早、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真正做到热爱所学专业。日前,很多高校正在实施导师制,导师可以从学习、生活、职业发展、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认识大学、端正态度、明确目标,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有针对性地做好不同年级学生的引导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教育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

2.加强师资队伍、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建设教师要更新施教理念,培养施教艺术,规范施教行为,通过认真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坚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建设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提高其能力,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加入渗透启发式教育思想,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培养师生积极互动、共同进步的和谐关系,同时养成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要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包括教育管理、教学研究、考试评价、教师培训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推动素质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学校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等落后的教学方法,要尊重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加强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不能通俗地认为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真正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实践证明,创新不仅需要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必须有深厚和宽广的知识面。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产生联想和综合,才会产生新的思想。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一个个复杂的系统,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加以解决。因此,广博的文化知识能为业务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而且创新和创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创新素质教育在学生各种内化的素质向创新素质转化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只有多种素质相融合,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4.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加强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社会实践正是大学生拓展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之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个人能力和就业能力,才能在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才能在大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进步。学校要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组织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到社会服务工作中去,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专业的认识。同时,就业形势日趋激烈,学生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可以显著提升其实践能力、积累实战经验,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会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能力储备和良好的心理准备。素质拓展训练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实现途径,其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拓展综合素质以及改善学生智能结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高校应切实健全素质拓展训练的保障机制和相关制度,从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科学的、实用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计划,结合自身特色、结合专业,从不同时期和不同水平的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需求出发,积极围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技能培训、科技学术与创新项目、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方面,组织、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课程,全面建立科学的、实用的大学生素质训练项目体系。另外,高校更要重视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中提升性训练层次的建设,通过跨校、跨院、跨班共同训练机制,为阶梯性发展、大学生素质的高层次提升搭建广阔的平台。为了充分体现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具有开放性,要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渠道和资源开展校外素质拓展训练。同时,收集大学生的反馈意见,对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及时调整和完善。

第2篇:高校素质教育范文

一、新媒体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新媒体教育模式又称为“数字化教育”模式、“全媒体教育”模式,主要以先进的信息科技和媒体技术为依托,以移动教育、点播教育、检索教育等教育要求的达成为改革目标,在传统高校中进行教育模式改革的一种运作模式。在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下,当前的新媒体教育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并涌现出包含电子词典教育、互联网教育、电纸书教育、光盘教育、手机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这种互联网教育模式作为第四媒体和新媒体教育模式的核心,在发展过程中又包括了手机报、手机微博、手机文学等新型模式。从新媒体教育模式当前的特征和优势来看,主要包含以下四点:一是提高素质教育过程的即时性。新媒体技术拓展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渠道,使得教师能通过手机微博、QQ传播、网络论坛等载体开展课外教育。教师可使用文字、影像、图片等多样化的形式对同一事物进行展示,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而全面的感官体验,从而提高素质教育的丰富性和实践性。此外,新媒体教育在内容选择方面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学生仅需要轻轻一点,就可以完成界面之间的互换,内容检索和选择极为便捷。这种界面互换使得信息接收者和者可灵活进行角色互换及互动,并提供完善的公共网络系统让师生能够轻松完成实时交流,提高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二是推动素质教育信息的权威性。在新媒体虚拟空间下,各类教育信息可以实现畅通传播。新媒体使用者可以在BBS论坛、微信、微博、QQ即时通讯工具中与对方就同一话题进行讨论,无需要经过编辑或权威部门的审核与批准。在此便捷自由的互动模式下,每一个个体都可以轻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体验和观点。这种传播优势为每一个学习者发表意见提供了极具有个性化的空间,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奠定了基础。三是增强素质教育方式的直观性。新媒体教育通过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教育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基于新媒体的素质教育削弱了传统教育方式的说教性,提高了教育过程的享受性、游戏性和直观性,从而吸引高校学生关注素质教育,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素质教育的熏陶。四是提高素质教育对象的大众化。相比传统的书本教育模式,新媒体教育能减轻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抗拒感和疲劳感。新媒体教育所提供的内容更为丰富多样,使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时,可以选择结构明了、通俗易懂的内容进行阅读,提高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新媒体教育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木在《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本性》里提出,科技的发展变迁速度高于文化的发展变迁速度。这一观点在当代大学生的资讯教育以及互动教育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以新媒体作为自己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比如使用手机搜索和观看新闻和资讯,运用微博对身边好友进行最新动向跟踪,登录社交工具和网站与人群进行沟通,使用文字和图片在自己的网络空间内进行生活分享等等。正因为当代大学生对教育载体的个性化要求的日渐提升,新媒体教育模式的内容和发展形式才得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作为信息获取和传递的载体,新媒体自身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也为其与高校素质教育的融合及应用的多样化发展倾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媒体技术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改变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使用新媒体进行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快速了解国内外重大要闻时政,并对其社交空间的狭窄性以在线交流平台的形式进行补充。新媒体教育模式在缩短高校学生和外部社会之间距离的同时,可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平等性的思想交流机会。此外,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融入,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语言文字不再作为其文化学习的中心,大量视觉文化、声像文化融汇到一起,使得高校学生对素质教育有了更为感性、形象的认识。在语言被图像取代并成为思维工具后,人文思想的普及和推广更加形象化、多元化。新媒体教育改变了大学生思维的单一和贫乏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领悟力的敏锐性以及想象力的丰富性等素质能力。新媒体教育以快捷简便的新闻报道替代深度报道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化的健康发展。二是新媒体教育具有浅教育特征。新媒体的方便快捷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容易形成“快餐教育”现象。在视觉文化的快速冲击下,教育者追求新奇和快速教育,缺乏钻研思考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对高校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积累的引导性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应用。长时间的上网教育和快速教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教育“成瘾”。新媒体所构建的虚拟空间,也容易导致学生沉迷于网络,不利于学生与他人的互动交流,降低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长此以往不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耽误学生学业的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只凭个人感想和情绪做事,缺乏理性协调能力。由此,高校的素质教育必须具有阵地意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必须有教育者的引导。在新媒体融入的过程中,面对各类问题的出现,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媒体造成的各类隐患,并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善于应用新媒体的优势,促进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和优化。

三、新媒体教育下高校素质教育的引导对策

综合利用新媒体,强化素质教育新阵地。新媒体已经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新模式和新载体。新媒体所具有的直接交流互动方式、双向多向、多元化模式、图文并茂等传播优势,自然会取代传统命令式说教、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整合新媒体资源,素质教育工作者可借助“校园微博”“校园QQ群”“校园网校”等网络人际交流模式,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并建立起方便快捷、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传播渠道,以促进传播合力的有效发挥。借鉴新媒体互动模式中的各类人际交流技巧,例如QQ表情符号等来控制自身情绪的表露,交流者可以更为简单地克制自身的羞涩情绪,达成与他人交流互动的情感需要。网络流行词和热词的良好运用,可以缩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提高素质教育的亲和性与有效性。发挥新媒体优势,拓展素质教育范围。曾指出:“书籍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和世界,但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而人则可以改变世界。不读书的人没有发展前途,不读书的民族更没有发展前途”。有效的阅读引导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提升知识储备和人文素养,拓展事业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层次。教师应巧妙使用新媒体教育优势,为学生做好教育指导和规划,并运用新媒体传播特征,进行优秀教育内容最大限度的提供和信息共享,以充分发挥新媒体教育传播力。此外,教师还应尽可能缩短新媒体文化和知识传播的时间差,提供更为有效、便捷的教育服务,例如通过创建手机QQ学习群、个人博客、课程网站和学习园地等,促进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探索,此种方式将更有利于高校实施隐形教育。此外,教师将自身对专业知识和社会的理解及生活经验等,书写成文与学生进行共享,则可将三尺讲台延伸到微博空间里。这种网络化言传身教,在无形中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信息共享性,拓宽素质教育渠道。美国传播学者瑞斯和休梅克通过研究提出,新媒体传播内容容易受到工作者个人、组织方式、日常工作惯例、意识形态、机构之外对媒介内容等五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新媒体大众化、娱乐化程度较高,借此优势新媒体教育可具有较强的“意见领袖”影响和“趋众性”,通过点击率排名较高的博客文章、转发率极高的长微博等,新媒体教育模式可将受众人群扩展到超过数百万之多。由此,教师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适当的课程和讲座,以提升知识的共享率,拓宽文化素质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渠道。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构建的方式对资料和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共享、传播,在充分把握高校学生实际需求和心理的基础上,提供素质教育的共享和互动功能等,以增强素质教育的整体互动性。总的来说,中国全球化战略的推进需要以人才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基础,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充分发挥信息化时代下的新媒体教学优势,结合微信、微博以及QQ等平台开展素质教育,拓展素质教育的范围和渠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人文素质积累,进一步优化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①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②万纤:《引导高校新媒体交往积极作用——新媒体素质教育》,《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③许韶平:《试论新媒体对高校审美教育的影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④何雪莲:《超越解构主义:新媒体时代之媒介素养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1期。

第3篇:高校素质教育范文

高校的素质教育,区别于单纯的专业教育理念,它注重于加强全方位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门类,她既蕴涵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内质,还兼具有极强的美育、智育和德育功能,从而,突出了书法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地位。

1.高校书法教育是美育的范畴美育向来归类于人文教育范畴,它的目标是发展完美的人性,培养人文素养,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有着其他教育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书法艺术在我国最为普及,她已成了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的一门艺术。它等同于美术、音乐、舞蹈艺术,是对生活中的美和对客观事物美的高度艺术概括与抽象,同时也是书家内在感情的表达和抒发,具有其广泛的、深刻的审美意义。在高校书法教学中,对部分书法作品进行美的深入剖析,一是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线条和空间结构是美的,二是让学生懂得美在何处,三是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书写创造美的意境等欣赏的基本常识,以便学会分辨出各种美感的类型。这种突出艺术欣赏、鉴赏的教学方法,增加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大学生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的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分辨力和创造力。

2.高校书法教育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格精神

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归类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就是塑造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中国书法一向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用毛笔作为表现工具的书写艺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再现了中国璀璨文明的历史嬗变过程。我们在追寻历代书家墨迹中,感悟和体会到他们的人格魅力,领略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我校近十年书法教育的教学实践证明,书法教育具有提高人格修养的巨大潜力。通过书法教育达到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高校书法教育,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补充的重要方式。

3.高校书法教育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修养

一是通过书法教学,增加在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门类的了解。重点推荐和介绍在中国书法史上,诗、书、画、印的名流文人,如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顺,明代的唐寅、文微明、董其昌,清代的郑板桥、金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艺术家。除诗、书、画、印之外,书法还和音乐、舞蹈、建筑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我校书法教师通过多年积累,总结出适合我校的教学方法,根据年级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史,让书法教学成为有声有色、视野广阔的艺术课堂。二是通过书法教学,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哲学思想的了解。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是以其深厚的古代哲学思想和独特的文化气质为基础的。她既体现了道家“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又体现了儒家“中和”的审美思想。在的书法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书法名家的生平介绍、创作的内心世界剖析以及艺术风格、书法原理的解读,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到许多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知识和情感体验,从而了解到的传统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

二、高校书法教育改革中实施的具体举措

1.准确定位,自编高校书法教材

普通高校开设书法教学时间短,没有美院或艺术院校在书法教学的经验积淀。在教学条件、课程定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没有统一教材,我样在书法教学上针对生源艺术素质的薄弱环节,自编书法教学的课程,因材施教。书法教材一是要体现书法课程的文化内涵,要突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价值和意义,树立一个写好汉字是作为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理念。二是要增加书法课程中的德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三是应注重培养普通大学生的日常书写规范和一般创作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书法临摹与创作中增强主体和创新意识感。

2.分院系实施多层面化书法教学

一是书法教学按文科、理科、工科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比如对于工科背景的院系学生,在篆刻技巧方面可进行专题强化训练,力求将篆刻的技法与数控等刻字艺术有机结合,真正达到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广告专业大类的艺术类学生,侧重加强楷书、篆书的线条等技法训练,对其以后从事的广告专业设计会有所借鉴的作用。二是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化的应用。由于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普及,书法教学多媒体手段的应一是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二是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用投影仪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直观观看书法名家的技法教学录像和光盘,增加了艺术直观印象,丰富了视觉,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书法任课老师要不定期安排学生走上社会,有组织有选择访碑游学、实地考察和学习,利用本校书法名师的影响,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激发大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

3.在书法实践教学中建立教师与大学生一对一的辅导机制中国书法最具有人文学科所特有的精神意识品质。前人留下的许多极品精品很难理解,需要通过一对一对话交流牵手形式辅导,以解决对书法作品理解。比如,一时一地的环境因素、艺术家独特的个性因素,每一幅书法作品的背景等等,都延伸着对广阔的历史和文化时空的理解。书法教师在书法教学实践中如何正确地阐释书法就成为了一个关键所在。这就需要从一对一的辅导机制建构入手,把握书法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4.构筑高校书法教育的平台,提高书法教学水平

第4篇:高校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问题措施

1引言

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在高校素质教育当中,高校体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全过程的贯彻素质教育精神,从而为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社会的经济进步与发展。

2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领域发展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全面素质能力的提高,属于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同时该素质教育也促进了体育教学的改革,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开展素质体育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注重学生的兴趣,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好地发挥学生在体育学习当中的主体作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开展素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文化、心理、生理等层面的全面发展。对此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需要不断推进体育精神的创新和继承,帮助学生在体育学习当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素质,为之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

3我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指导思想不明确。在高校体育和素质教育的过程当中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进行引导,现如今很多专家与学者在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体育素质教育的看法以及观点,观点得不到统一。不仅仅有体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同时还有体育能力的指导思想,不同的体育指导思想影响了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2)没有重视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在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当中,需要注重发挥学生在体育锻炼当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但是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在现如今高校体育素质教学当中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并没有把握好体育锻炼的尺度,容易导致为兴趣论的想象问题的出现。在现如今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当中,过于重视追求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但是忽视了教师在教育过程当中的引导作用,忽视了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2]。

(3)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在我国经济比较落后地区,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具备完善的硬件措施促进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实现。现如今在很多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当中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影响了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4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

(1)在体育教学当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了能够促进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当中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人才的人格的不断健全以及完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探索人性、人生,人权和人的本质等等。在实际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当中,教师可以采用团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团队体育锻炼当中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培养团结互助以及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在高校体育素质教学当中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仅帮助学生掌握足够丰富的体育锻炼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在生活实践当中得到充分的体现[3]。

(2)不断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进程。现如今很多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研究者非常重视高校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多数的学者认为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效果以及成效与师资队伍自身素质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对此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需要采取具体有效的方法不断改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优秀的高校体育素质教师不仅仅需要掌握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知识和素质能力,以此来更好地适应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在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当中教师不具备良好的素质不能发挥榜样的作用,同时也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对此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师资队伍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相关部门需要在选拔教师的时候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还应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空间以及时间进行学习,在不断的学习当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最后为了能够有效地吸引更多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提高教师在体育教学当中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学校等相关部门可以给教师提供更多优惠政策。

(3)在体育教学当中加强人文、科学、创新和实践的协调统一。在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当中教师不仅仅需要传授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术等等,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让学生在良好的体育习惯的约束下增强自身体质,培养自律的生活习惯。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注重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注重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加强人文、科学、创新和实践的相互统一,在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当中教师可以采用竞赛方式,让学生在竞赛当中潜移默化的培养拼搏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毅力。在激烈的竞争比赛中提高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5结束语

在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当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体育教学当中逐渐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学习更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巧,促进完整人格的健全。

参考文献

[1]李建德.浅析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管理[J].中国民族博览,2019(03).

[2]李志伟.试论素质教育下的高校体育管理[J].运动,2018(14).

第5篇:高校素质教育范文

一、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许多专家学者都在研究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产生了不少成果,也出现了许多分歧。虽然在大学体育方面,也进行了素质教育的改革,但是我国现阶段的体育素质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为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对当今我国的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做出研究,找出更加合理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内容。

1.从学校角度

(1)相比于其他学习科目、实践项目,大学对于体育的重视度明显还是不够高的。因而,体育课程的内容项目无法丰富起来,依旧是单一的课程模式。有些学校太过于重视形式上的素质体育,没有提出实践体育的硬性要求。(2)大学体育的指导思想没有不断地更新,与经济社会生活存在着一些脱节的地方,对于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和全程体育的体育教育理念宣传力度是不够的。将“体育”这个大的概念就局限于体育课着个小小的时间内。(3)大学体育在软件和硬件的投入上,也是远远不够的,各种体育课程体系所需要的体育设施、空间,学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于一些体育课程无法开展。在师资的建设上,有些高校也未能做到周全各个方面。

2.从学生角度

(1)大学的体育教育存在着考试教育的价值取向,因而使学生的关注点始终停留在体育考试和如何取得体育成绩等这些层面上,对于体育课程大多都是应付式的态度,没有将体育与健康锻炼联系起来。可以说学生们的目的和态度都是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问题的。(2)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他们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学业、交友、就业等方面上。尽管相比于其他年级段的学生,大学生已经算是拥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于是他们无法对体育内容投入对于其他方面来说过多的精力。(3)大学生从其本质上来讲,他们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地转变过来,大多数学生对大学体育教育课程还处于一种小体育观的状态,将体育看成是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认为其对于个人的其他方面没有太大影响。

3.从教师角度

(1)许多大学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是较为传统的,或者就是就完全是自由模式,这让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无所适从。在大学的体育课堂上,许多体育教师还是在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显得比较公式化和单一化。并且在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心态方面上不会进行正式和深入的教学,这样使得体育教学内容在深层处并没有产生质的变化。(2)大多数的体育教学中的内容其实还是在重复高中所进行的技能操作,只是在单一地进行基础的外在的体育训练。反而对系统的体育理论没有具体和深入的讲解,因而大学生的大脑中没有系统的关于体育的科学知识体系。这样的教育模式与其他已经经过多次改革的教学内容是不相匹配的。再加上在校大学生没有长时间地投入基本训练,学生的身体基本机能没有得到提升,体育的创新能力和反应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3)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这些方法是不灵活的,在进行大班化的教学时,教师无法针对班里个性鲜明、条件不同的同学制定出教学计划,于是就会出现放羊式或强迫式的教育模式,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性较差。(4)除了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的形式也存在问题——太过单一,在素质教育的主流中,体育教学大多情况还是处于课堂教学的模式,先进的复合式的教学方式还未形成。进行体育教学的教师除了数量上的问题,还存在着素质上的问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还是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综合素质在整体上水平还不够。

二、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1.培养人文精神

在当今的体育教学课程中,有许多项目是不仅仅去训练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的,还是可以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规则意识、组织意识、责任意识等人文的精神内容的。同时在一些体育项目中,学生还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到竞争意识、吃苦意识、坚持意识等抽象的精神内容。由此,学生们的思想品格是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的。

2.培养心理和人格

有许多体育项目是可以考验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的,这些体育项目的开展可以为学生们磨练出坚韧的心理品质,并且进一步地可以塑造他们的人格,帮助学生变得更加适应这个社会。

3.训练思维能力

大学的体育课程相比于高中的枯燥的简单的肢体训练,是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拥有技巧式的体育训练。这样也间接地迫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不再是简单地去模仿和运动,而是在思考这些项目背后的原理和方法。从这个角度看来,体育项目是可以训练到学生们的思维能力的。

4.辅助作用

(1)大学中的体育课程的开设,会对学生们产生一个最基本的作用——强身健体,学生们在掌握了基本的锻炼方法和技能后,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在平时进行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2)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各方面都需要人才,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也在不断地拓展。高校间的竞争方式也在变化着,从比较单一走向综合比较的方向。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也能够加强高校本身的竞争力,提高高校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

三、推动我国当前体育素质教育内容更加合理化的对策和方向

1.高校本身的制度和观念

(1)高校可以从政策和制度上入手,将大学体育教育设置为大学生能够毕业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在制定相关政策的同时还要综合学生的其他学业课程进行考虑。对于学生在校的四年,要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知识技能合理地进行测试和了解。根据每年不断变化的数据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变更,一切以实践为第一依据。(2)高校还需要加大对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将素质教育中的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宣传到学生心中,以便学生树立起体育观念。当然,不能仅仅宣传体育的本身,更是要强调出“素质”这两个字。通过趣味体育的建设,将“素质”这两个字落到实处。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加强其对体育的兴趣。

2.投入分配合理

对于大学体育教育的投入,是需要加强的。大学体育教育中所需要的软件、硬件的数量和质量都需要改善。从物质上先满足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引进先进的体育教育软件,力求从物质到精神上逐步实现体育素质教育的合理化。

3.转变师生观念,促进全面发展

(1)从细微处开始转变老师和学生的体育教学和体育学习的观念,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要能够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其课堂参与性。将以往的单一的体育技能的训练转化为多元的、综合的、兼顾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2)在大学期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终身体育、全程体育和健康体育等体育观,引导学生们从理念意识上就开始重视体育,从而更好地帮助同学们全面发展。

4.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1)西方复合式的、多元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是先进于当今我国的一些高校的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所以我们应积极地改革现今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努力促进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加高校体育对学生们毕业后发展的有利影响。

5.加大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力度

(1)结合我国的实际,形成现代化的复合型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真正建立并完善好集群式的高校体育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注重大学体育教育的复合型功能和价值教学内容。(2)学习和吸收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科学地建构大体育教学模式,努力建成并完善现代化的素质的大体育教育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

结束语

高校的体育教育已经经历过了许多发展阶段,到如今,各个高校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体育的素质教育的内容。但是相比于其他专业学科,高校的体育教育并没有发展地那么成熟和优秀。然而在这个发展着的、信息化的、充满竞争的全面发展社会,高校的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和价值都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分析出了当今高校体育教育中还存在的问题,并且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应对方法。希望其能帮助高校的体育素质教育内容更加完善、体系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张子沙,龚正伟,周波.对我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1):16-21.

[2]郑颂平.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41-4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