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外市场发展范文

海外市场发展精选(九篇)

海外市场发展

第1篇:海外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资本市场体系;场外交易市场:三板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1―0032―05

一、发展OTC市场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环节

发展场外市场(Over-the―Counter,OTC)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环节。OTC市场缺失是上海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短板”,推出OTC市场可以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通常而言,场外交易市场(又称柜台市场)是指在主板、创业板市场之外进行高科技、高成长型中小企业股票、退市企业股票交易的场所。从海外市场的经验看。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三者相互补充、渗透,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例如,美国场外交易市场高度发达,包括由纳斯达克市场(NASDAQ)、公告版市场(The OTC BulletinBoard,OTCBB)、粉红单市场(Pink Sheets)构成的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的OTC零售市场。值得一提的是纳斯达克市场,如今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交易市场,该交易市场没有专门的交易大厅,直接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系统进行交易,但却成功地为数千家高科技企业提供上市融资并促进其发展壮大,对于美国的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功不可没。

根据世界上大多数金融中心的成长轨迹,以及上海建设金融中心所依托的优势条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业发展应立足于为制造业、贸易等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并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结合,共同促进“长三角”及全国经济的发展。在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更应坚持这一理念,走为实体产业发展服务的道路。因此,在我国已推出创业板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推进OTC市场建设,这既可积极扶持广大中小企业的成长,又可为主板和创业板市场提供“预备市场”及退市通道,从而形成无缝对接的资本市场体系。具体而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以上交所为主要平台的蓝筹板市场;第二个层级是深市的中小板以及创业板市场;第三个则是“初级资本市场层级”,该市场虚拟化程度低,进入门槛低,构成二板市场的基础。可以称之为“中国资本市场之产权板”。

2009年,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的确立,中国OTC市场建设加速,2009年5月19日,国务院批准并转发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提出将由证监会牵头“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推进场外市场建设,完善资本市场功能”。目前,国内天津、北京、重庆等主要城市正在谋划OTC市场建设,这显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构成了竞争和压力。相对而言,上海已经建立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场内交易市场,但是场外交易市场仍属空白。因此,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无疑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的重要制度安排。OTC市场缺失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块“短板”,发展OTC市场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海外OTC市场运作机制

(一)海外成功OTC市场运作模式

1、美国OTC市场运作机制。

美国OTC市场是一个由做市商组成的无形的有价证券交易市场,其不同于证券交易所市场最显著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交易大厅,负责在OTC市场交易股票的做市商分布在美国不同的地方,相互之间通过电话和计算机通信网络进行交易。美国OTC市场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和多交易中心的交易市场,按照功能可具体分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

有价证券的批发业务是OTC市场所独有的业务,主要经营大宗有价证券的交易,专为机构投资者设立,包括第三市场和第四市场。在这两个市场上大量买卖股票不会引起二级市场股票价格剧烈波动,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也为企业兼并和收购提供了理想的操作空间。与第三市场不同的是第四市场不需要中间商(做市商)。零售市场根据市场层次的不同又可分为NASDAQ市场和分值股票市场。NASDAQ市场,即全美证券经销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National Asso―ciation 0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Ouotation svs,terns),自1971年建立以来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包括NASDAQ全球精选市场、NASDAQ全球市场以及NASDAQ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市场体系。为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要,每个子市场均有三套上市标准。分值股票市场(Penny Stock)是一个处于半透明状态下的以融资和交易低价股票为主的证券交易市场,处于美国证券市场结构体系的最低层。该市场主要包括粉单市场和公告版市场(OTCBB),两者的运行模式类似,本身只是股票报价和成交信息披露系统平台,投资者并不能通过这一系统平台进行交易。而只能通过OTC的做市商才能买卖股票。并且这两个市场均不设置进入门槛,任何公司都可不费任何成本地得到批准。两者不同的是,OTC公告版市场受到全美证券经销商协会(NASD)监管,从1999年1月4日美国证监会颁布“OTC公告版资格条例”开始,还须定期提交公司的财务季度报表、年度报表及重大事件披露表;而粉单市场不受证券市场的监管,不需要向市场披露任何信息,也不需要向证券监管部门提交任何形式的报告,其服务目标主要是被OTCBB除名但继续在OTC市场交易,并且没有公开报价渠道的公司。美国OTC市场的外汇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十分庞大,外汇交易占全美市场90%以上。OTC市场上金融衍生品交易主要在大型银行和企业或政府之间直接进行。

2、英国OTC市场运作机制。

英国的资本市场结构不同于美国的多维分层体系,而属于内部分层次为主、场外交易市场为辅的模式。其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包括全国性集中市场(伦敦证券交易所)、全国性创业板市场AIM(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和TECMARK、全国性的三板市场OFEX(Off-Exchange)以及地方易市场。

AIM于1995年6月由伦敦证券交易所为满足小型、新兴和成长型企业的融资需要而创立。AIM虽隶属于伦敦证券交易所,但有其独立的交易规则和管理机构,交易所主要提供各种硬件设施,为AIM的交易活动、市场监控及结算提供保障。这种利用现有交易

系统建立相对独立的创业板市场。既可以充分利用交易所现有资源,又可以保证市场运作的独立性。AIM没有指定最低的上市标准,对上市公司的规模、经营年限以及公众持股量均无要求,只要求申请上市的公司按照英美统一适用的会计准则或国际会计标准公布财务资料,并聘请保荐人和经纪商各一名。此外,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及满足不同公司的需求,AIM实行竞争性的多做市商制度以及保荐人制度。保荐人的核心职责在于辅导企业的董事遵守市场规则,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上市前,保荐人要对发行人的资质和条件做出实质性审查,并随时以顾问的身份为公司董事提供有关AIM的咨询和指导;上市后,保荐人应指导和督促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定期披露公司信息。由于AIM面向所有中小企业公开募股,并未特别倾向于高科技风险企业,导致投资者投资热情不高,市场流动性不足。于是英国于1999年11月设立了专门服务于具有创新技术企业的高科技企业融资市场TEC―MARK。三板市场OFEX也称为未上市证券市场,由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一家做市商家族公司创办,属于非正式市场。与AIM相比,OFEX市场面向更初级的中小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及融资成本更低,为那些不能在主板市场或AIM挂牌交易的公司股票提供了一个融资场所。同样,OFEX市场实行多做市商制度。在OFEX挂牌的公司,经过发展可以按照程序升级进入AIM交易。

3、中国台湾OTC市场模式。

台湾的OTC市场包括柜台买卖中心和兴柜股票市场,其中柜台买卖中心处于台湾场外交易市场结构中的高层级,而兴柜股票市场则处于低层级。两个市场相互衔接,形成垂直分工模式,为处于不同层次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股票流通和融资平台。

1994年11月,台湾当局为活跃已公开发行但尚未上市的公司股票市场设立了台湾证券柜台买卖中心。台湾的柜头市场除了主要包括资讯电子类高科技公司,还包括证券、机电、钢铁、保险、营建、运输、化学等多达16类行业公司,行业分布极其广泛。台湾柜台买卖中心较台湾证交所实行了更为宽松的上柜标准,采取自营商营业部议价制度,自营商或经纪商通过计算机自动成交系统买卖股票,这既提高了交易效率,又使得自营商报价透明度提高。具体的交易方式可分为券商营业部议价、计算机自动撮合成交,以及零股交易系统。2000年4月柜台买卖中心内部设立了“台湾创新成长类企业股票”(Taiwan Innovative Gmwing Entrepreneurs)市场,又称“第二类股”市场,以更为宽松的条件,支持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到柜台买卖中心上柜。该市场实行独立交易制度,主要参考NASDAQ的多做市商交易制度和竞价制度的混合模式。

兴柜股票市场(Emerging Market)专为未上市上柜股票设立。上柜门槛比柜台买卖中心低很多,甚至没有门槛。凡公开发行的股份有限公司都可以上柜兴柜市场,对实收资本额、设立年限、盈利能力、股权分散程度等均无特殊规定。其目的是将未上市上柜股票纳入制度化管理。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合法、安全、透明的交易市场。兴柜只有一种交易方式,即采用在经纪商或自营商的营业处所的议价成交方式。

在多层次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台湾当局拉开了兴柜股票市场与柜台买卖中心在上柜门槛方面的差距;但在监督管制方面,两个层次的场外交易市场都施行比较严格的监管,如两市场在盈利能力、业务发展历程、信息披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限制。由于上柜公司的风险更大,兴柜市场甚至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

(二)海外成功OTC市场制度的启示

1、投资主体。

由于OTC市场的融资主体为中小型企业。它们大多处于发展初期,资本规模较小,业绩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因而企业在蕴藏着潜在的增长空间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这就决定了OTC市场上的投资主体大多以资金实力雄厚、投资期限较长、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机构投资者为主,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公司及银行的信用部门等。此外。一些个人投资者也可以从事OTC市场上的交易。随着各国不断加强对OTC市场的监管,个人投资者参与场外交易的比例不断提高。

2、融资主体。

场外交易市场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小额、标准化程度不高的股份的流通。由于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小,盈利能力不稳定,处在发展初期,企业主营业务都比较单一。因此场外交易市场的上市条件低于主板市场,有的甚至不规定上市条件,比如美国OTCBB、英国的AIM、OFEX对企业发行的最低数量以及发行和维持的费用均没有要求,美国NASDAQ市场虽然上市标准有三套,但总体上对盈利也基本不作要求。美国NASDAQ等海外二板市场对上市公司发起人数量不作明确限定等。虽然台湾OTC市场对公司上市门槛设置了较高要求,但也大大低于其场内市场。与主板市场相比较,场外交易市场上市公司一般都要求有高度集中的业务范围、严密的业务发展计划、完整清晰的业务发展战略和较大的业务增长潜力等特征。此外,场外交易市场大大缩短了中小企业上市的周期和成本。小公司在达不到交易所或创业板市场对上市公司要求或承担不起高昂的上市成本,一般选择在三板上市融资,如美国的分值股票市场、英国的AIM和OFEX市场、台湾兴柜股票市场。

3、交易机制。

从世界各国的场外交易市场来看,OTC市场的交易机制多采取报价驱动模式、指令驱动模式或将两者结合的混合模式。目前,英国的AIM、美国的OTCBB实行做市商报价驱动的交易模式,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的MOTHERS新市场和大阪交易所的HERCULES新市场实行指令驱动的交易模式,其余各场外交易市场大都实行多做市商的报价驱动和指令驱动的混合模式。这说明在当今OTC市场多做市商和竞价制度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已成为交易机制的主流选择。

4、监督机制。

从海外OTC监管模式来看,随着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成熟及金融创新浪潮,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都将其并人资本市场监管框架体系之内,以防止投机者利用场外市场的监管空白进行违规操作,扰乱资本市场秩序,从而损害投资者利益。目前,各国对OTC市场的监管已形成行政监管和行业自我监管的多头复合监管体制。在美国,按照其现行的法律,证券市场和证券机构均接受SEC专门监督和管理,证券交易所和OTC无不例外。NASD在SEC注册,负责对OTCBB做市商或参加交易的公司的报价行为和交易惯例进行监督。NASD规定OTCBB市场和粉单市场上做市商的活动和交易法规,但发行公司必须在SEC注册。NASDAQ市场在成为证券交易所后不再受NASD监管,而只接受SEC的管制。英国的场外交易市场AIM和OFEX均由英国证监会直接监管。在AIM挂牌交易的公司与伦敦证交所上市的公司一样,需要披露年报和半年报、影响股票价格的一般性信息、企业重大

交易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台湾的柜台买卖中心不仅接受来自台湾证期会的严格监管,自身还实行自律监管。而兴柜股票市场由于其成立时间较短,规模有限,暂为柜台买卖中代管,对它的监管并未纳人证期会的管辖范围。

三、上海OTC市场发展模式选择与路径安排

上海推进OTC市场建设,应包括市场体系、上市规则、交易机制、信息披露、转板退市、监管等一系列制度设计。

1、设立OTC市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当前,上海已经具备了全国领先的集中交易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可看作二板市场的中小企业板和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则属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各地的产权交易市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股权交易市场可看作我国的三板市场,但这一市场远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天津、深圳、北京、重庆等城市依托政策、项目资源等优势一直在积极地发展OTC市场,但上海既然承担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历史使命,无论是从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还是从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角度,均应走在全国的前列。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发展OTC市场已经成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必然选择。

上海建设OTC市场必须定位清晰、规范标准,具体而言,上海OTC市场应强调三点要求:第一,定位为创业板的“创业板”,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产业融资,打造成为新兴的、迅速发展的产业和有潜力公司的融资平台;第二,作为全国OTC的主导市场,规划和设计必须高标准,以推动不同区域OTC的对接和全国性规范性OTC市场形成:第三,OTC市场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构成。它弥补上海没有创业板市场的不足,同时为创业资本退出提供渠道。

2、制定合理上市规则,构建资本市场初级层次。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初级层次。我国OTC市场的上市门槛自然应低于主板和创业板市场,但是我国在交易制度和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还远不成熟,实行类似于美国OTCBB市场的宽松准入标准风险极大,因此上海OTC市场在上市规则上应有一定限制。借鉴国内外OTC市场的经验,上海OTC市场建设应以低门槛加高标准为原则,在企业规模、发行数量和盈利要求方面降低门槛,但要求企业具有高度集中的业务范围、严密的业务发展计划、完整清晰的业务发展战略和较大的业务增长潜力等,以保证企业的质量以及成长性。在OTC市场设立初期,为了保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挂牌条件应相对严格,待市场成熟规模扩大后再适当放宽挂牌条件。为保证挂牌公司质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挂牌应采取保荐人制度和核准制(实质性审核),避免出现上市企业挂牌和摘牌过于频繁以及交易不活跃等现象。

3、引入多做市商制度。建立多做市商和ECN混合交易方式。

通常,OTC市场上的挂牌企业一般处于发展期,规模较小、风险较高,公司股票的换手率很低,交易十分不频繁,但只要进行交易,股价难免出现大幅波动。而且OTC市场低股价和小交易量的特点使得股票交易的买卖价差较大,市场弹性较小,这都决定了场外交易市场上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又由于场外市场主要针对有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自身发展不够成熟,行业透明度也较低,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都很大,容易为投机者操纵,破产倒闭的可能性也大大高于主板公司,这些都加大了OTC市场的投机风险。

为降低市场上的流动性风险和投机风险,上海OTC市场可引人多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动用自有资金随时应付买卖活动,活跃市场。投资者可按做市商报价立即进行交易,而不必等待交易对手的买卖指令。因此,做市商制度保障了市场进行不间断的交易活动,尤其有利于大额买卖指令及时成交,这对于市值较低、交易量小的股票尤为重要。从而保证市场充足的流动性。通常一只股票有两个以上做市商为其做市,并且做市商对做市的股票有一定的持仓量,市场操纵者因为担心做市商抛压、抑制股价而不敢妄为。这在客观上减缓了场外市场的投机风险。

同时,完善OTC市场的虚拟电子交易平台,构建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场外交易市场。并和其他地方性市场通过电子网络连接起来。上海OTC市场可以借鉴NASDAQ市场引入多做市商和ECN混合的交易方式,形成两者相互竞争的局面。以提高市场效率。

4、构建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权益。

信息披露制度是投资者保护的重要基础,这对OTC市场建设尤其重要。由于在场外交易市场挂牌的中小企业进入门槛低,发行的证券数量少、价格低、流动性差、风险大,因而监管部门更应加强对该市场的信息披露监管,以吸引广大中小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尽可能保证他们在市场信息对称的情况下进行交易。

目前,我国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报价转让系统关于信息披露的要求由证券从业协会监管,披露的信息应包括股份挂牌报价说明书、年度报告和临时报告,并通过专门网站。可以看出我国场外市场还尚无关于交易信息的披露要求,包括天津的OTC市场以及其他产权交易市场在这一方面均属空白。因此,上海OTC市场应借鉴国外成熟的信息披露体系,构建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明确包括交易信息和财务信息的信息披露要求,以防内幕操纵和公司欺诈行为的发生,从而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5、建立转板及退市机制。

一个成功的OTC市场,必须具备转板和退市机制。其中,转板是指场外交易市场上的企业因经营有方达到主板或创业板的上市要求,进而转到主板或创业板上市。退市是指主板或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公司因各种原因不再继续符合主板或创业板上市条件,从而退出交易所市场,降入场外交易市场。

通过转板及退市机制,可以将场外交易市场与主板市场建立一种相互连通的机制。在场外交易市场的企业符合一定的条件可以进入到主板市场:而在主板市场摘牌的企业其股份则可以继续在场外交易市场流通。通过相互之间的连通,可以使发展好的有潜力的企业上升到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中,同时从主板市场退市的企业还可以在场外交易市场保持股份的流通性,以维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最终,场外交易市场对主板市场来说对企业可以起到一个优胜劣汰的筛选作用。

第2篇:海外市场发展范文

中国内地的资本市场服务真的存在外包吗?根据荆林波的界定,外包服务是指将企业内部的某些周期性的、反复性的活动或职能通过合约的方式转移给外部服务提供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要素和决策权也会随之转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外包服务就成了企业经营的一种战略选择,特别是2002年以来,发展更是活跃,成了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来媒体报道中所指的资本市场服务的外包,指的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三类企业(大型国企、优秀民企和外资企业),其所需要的资本市场服务基本上是在海外得到满足的。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资本市场服务主要是从海外获得的,亦即中国所需要的资本市场服务大部分外包到海外了。截至2004年年底,沪深股市的可流通市值总额不到12000亿元,但中国公司在海外上市的流通市值总额达22098亿元。正是中国资本市场服务的外包加速,使得中国内地的资本市场逐渐被边缘化了。此外,人们还把内地机构的资金涌向海外也看作是资本市场服务的一种外包。

不过这些媒体报道所指的外包与一般理论所指的外包服务及制造业外包在性质上迥然不同。首先,一般意义上的外包服务是指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转移,它既有生产要素的转移也有决策权的转移,而且这种转移有明确的外包服务的需求与满足这种需求的企业。同时,这些外包服务一定是可贸易品或可贸易的服务品,或是依附在可贸易的产品上的服务。近来媒体报道所指的外包则是整个资本市场服务的外包,这种服务既不是可贸易的服务品,也不可能依附在可贸易的产品上,更没有通过企业的内部活动实现生产要素和决策权的转移。无论是上海资本市场还是深圳资本市场都不可能通过交易所把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服务转移到海外去。既然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服务是不可贸易的产品,也不可能通过内地的交易所把其服务的生产要素与决策权转移到海外,那么,说内地资本市场服务存在外包,在理论上与经验上都是没有依据的。

我认为,中国内地企业到海外上市及内地资金到海外金融市场进行投资,完全是内地企业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根据自己的企业融资需要而作出的不同市场选择。这就像一家企业从不同的市场选择不同的生产要素一样。如果内地资本市场服务对企业融资更有利,这些企业肯定会选择在内地市场上市;如果海外资本市场服务对企业的融资更有利,他们自然会选择海外市场。

大量的内地企业到海外上市,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2001年以来内地股市进入低迷期,但中国经济并没有因此而停顿下来,反而在这几年间得到了蓬勃发展。可以说,这是与内地企业从海外融集到了大量资金,并带回内地投资有关的。目前,利用海外资源来发展内地经济早已成了国民的一种共识。

有人认为,一个巨大而高效的外包资本市场的存在,对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例如它使得人们忽视了内地资本市场的发展、外企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内地资金涌向海外及内地金融衍生品市场丧失了发展的良机等。还有人认为如果这种外包进一步发展,而内地资本市场仍然低迷不振,那么中国香港资本市场就可能完全替代中国内地资本市场,这将给中国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由于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外部,如果外来资金撤走,必然导致内地企业融资困难以及已上市公司的价值大幅下降;外包也会导致内地企业大量资产价值的流失,导致内地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权的丧失,资产价格被整体性低估;同时不利于内地中小企业融资,还将减少内地民众的投资机会等。

我个人并不认同这些看法。内地资本市场服务的外包是一个虚拟性的假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即使它的确存在,这些假定的影响也是不存在的。首先,外包服务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发展起来,完全在于其经济内在性。全球信息技术外包服务1990年只有90亿美元,但到1994年就达到了280亿美元,2001年则达3000亿美元,有人预计2008年这个数字还将增长到7000亿美元,2010年达到10000亿美元。试想,如果外包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与效率,不能给国家经济带来繁荣,那它可能得到迅速发展吗?从经验上来说,美国的外包服务发达并没有给美国经济带来萧条,中国的制造业接受大量外包服务也没有给国家经济带来不安全。外包服务肯定是企业经营的一种好选择。

其次,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与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发展并非是此消彼长的,而是互动促进、竞争发展的。内地资本市场十几年来的经验表明,中国香港资本市场不仅成了内地证券市场发展的榜样也成了其繁荣的动力。事实上,内地有足够的上市资源让境内外的资本市场来分享和竞争,内地企业到海外上市不足为惧。

同样,认为外包服务会导致内地企业资产流失及减少内地民众投资机会的看法,即使在内地资本市场服务外包存在的情况下,也是不成立的。因为,这些看法仅是从国内外市场完全分割及不发展的条件下来看这些现象的。一家企业到海外上市,其股价可能比在内地上市要低、而红利反而更高,但这并不一定是资产流失。我们应该问一下,这些企业为什么愿意到海外市场卖低价而不在内地卖高价呢?还有,在海外市场融资让企业得到了发展,尽管要给投资者一定的回报,但最后获利的还是企业本身。这些问题的答案归结到一点,就是内地企业到海外上市有百利,而负面影响不会太大。

第3篇:海外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上海;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一、上海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

上海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贸易地位的发展起步主要是从南宋时期开始的,沿黄浦江码头形成了商船云集的局面;元朝开始这里设立行政县,一直发展到明朝成为国家的纺织与手工业中心,清朝其国际贸易在上海兴起,政府在此设立了海关,成为当时国内的国际商埠。鸦片战争以后,根据《南京条约》规定,上海成为通商口岸,沦为殖民地,国外资本基本上垄断了上海及其周边的手工业,但是这也才客观上给上海带来了先进技术与经验,促进了上海工业、商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从此,上海走上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新中国建立以后,上海虽然成为国内工商业中心地位没变,但国际贸易基本上停滞,其中心地位让位于香港及南亚中心城市。改革开放成为上海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重新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贸易、金融中心。期间可以概括为几个阶段:一是探索转轨时期,从1979-1991年,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搞活经营,推进外贸经营承包制度;二是1992-1999年,国务院开始开发浦东地区,邓小平南巡讲话,上海继续放开步伐,外贸取得了快速发展;2000年以后,我国加入了WTO,上海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发展规模、运行质量、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建国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阶段。其中的2008年,上海外贸进出口3 321.38亿美元,为2000年的6.07倍,年均增长25.3%;其中出口1 693.50亿美元,进口1 527.88亿美元,分别为2000年的6.68倍和5.20倍,年均分别增长26.8%和22.9%。

二、上海国际贸易发展的今天

2010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空运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3,其中全国70%的航空货运量经由上海口岸中转。2010年上海金融业经济总量为1931.73亿,全国近70%的外资法人银行总部位于上海,资产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的85%。2011年3月伦敦金融城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上海以694分与东京并列全球第五。

“十一五”期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于全国城市前列,商品销售总额位于全国城市第一,关区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目前,上海外贸相关行业吸收就业400万人,外资企业吸收就业290万人。2010年,外贸相关企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1/3左右,商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19.1%,商业对全市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6%。2010年,上海本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688.7亿美元,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6846.5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近1倍;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906.9万标准箱,均居世界第一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324.8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046.7亿美元,年均增长26.4%,占全国比重达到28.9%。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本市出口46.5%,机电产品出口占本市出口72.6%,分别比2005年提高3.9个、6.1个百分点。如今,上海的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出口额之比为35.0∶55.5;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等传统市场占到上海商品出口的64%,对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比重也在逐步提高,东盟已成为上海第四大贸易伙伴。

不过,与国际一流贸易中心相比,上海存在着很大差距。服务业增加值仅有香港的四分之一、东京的十分之一,社会消费品零售规模和商品销售总额不足纽约的六分之一。另外,除了铜的价格,其他大宗商品基本没有体现定价话语权。在国际商业购物中心、商品货物流通中心与贸易服务中心方面,民族商业的品牌化、连锁化、信息化、国际化远远不够。由于自身的外贸运营能力不足,国际“中转贸易”份额很低,商品大流通体系尚未很好建立。尚未形成真正具有集聚力和辐射力的网络核心优势,贸易集散功能还在低水平徘徊。商检、报关、货代、理赔、会计、物流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不足;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会展经济、楼宇经济、虚拟经济、旅游经济、电子商务、采购中心、展贸平台等多元经济和衍生产业的发展不够。在实行国际通行惯例和规则、健全的经贸法规和商务信用的国际贸易制度建设方面,以及国际贸易的人才培训、教育方面,都存在不少瓶颈。

三、上海国际贸易发展的未来

未来,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优化贸易结构,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大力拓展口岸功能,加快口岸贸易的发展;积极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努力营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繁荣有序的对外贸易良好发展环境。

未来,上海服务型外贸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重点是建立五个部级中心,包括建设上海海外营销服务中心,展示本地外贸产品、推广自主品牌,拓展海外新兴市场;建设上海国家设计与贸易促进中心,提高出口产品高端设计和营销能力;建设上海进口产品中心,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贸易主体;建设上 海国际技术进出易中心,促进上海成为国际技术服务贸易的主要平台;建设国家汽车及零部件交易中心,打造跨国汽车采购、交易和定价平台。

日前,上海把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贸易国际地位相匹配、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国际贸易中心。基本思路是:提高市场开放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市场准入程序,吸引中外贸易主体集聚;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贸易要素通畅流动;加快建设以要素市场为重点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价格发现的引导作用;加快营造国际一流水平的贸易发展环境,使上海成为交易机会多、综合成本低、市场秩序好、商贸人员满意度高的城市。

第4篇:海外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海尔集团;国际化战略;FDI。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它们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不仅要参与国内竞争,更要面对全球企业的竞争。政府提出“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这对中国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导致的国际市场营销的障碍对想要走出去的企业提出了挑战。本文讲述了海尔成功的海外投资过程,为国内企业的海外进入途径选择提供借鉴意义。

一、海尔集团海外投资总体战略。

海尔进入国际市场采用的总体战略总结为三个“三分之一战略”。战略目标为实现企业在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市场国际化。

产品质量国际化表现为在质保体系、产品质量、检测水平方面取得国际化认可;技术水平国际化目标需要企业在科技开发上走引进、模仿、创新的路径;市场国际化目标为国内产销占1/3,海外产销占1/3及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占1/3。

二、海尔集团海外投资过程。

海尔海外投资过程可以概括为使用“先难后易”的名牌战略途径。首先,企业依靠过硬的产品攻占要求最苛刻的、最挑剔的海外市场;以此创立品牌和口配,形成高品质的品牌形象;然后再以高品质的品牌形象在发展中国家扩展品牌知名度。

具体过程为:首先攻打德国市场,一战成名;海尔进入海外初期首先进军的是对质量要求最为苛刻的德国冰箱市场;海尔坚持使用自己的品牌销售,在经受住严谨苛刻的德国人的考验后,为海尔的冰箱产品树立起了高质量的产品形象和良好的口碑。取得这样的成功不仅极大提升了海尔的产品质量,还为它进入其他国际市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铺平了国际化的道路。借助这个势头,海尔很快成功的打入了美国市场。

之后,为深入执行国际化战略,海尔实行本土化战略。包括直接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设计中心、贸易公司以及研发中心等。形成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组合,以便更好的了解市场并作出反应。其中海尔在美国建立了占地600亩的大规模的海尔工业园,该产业园年产能达到30万台,已成为海尔集团目前在海外最大的生产基地。

三、海尔国际化特征。

海尔在作为国内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作为中国企业的进军海外市场先锋和代表,结合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的探索海外发展的道路,其国际化特征表现为:重视对全球市场格局的布置;从出口产品到直接海外投资;产品营销从单一逐渐发展到多元;重视海外本土化的市场营销。

四、海尔国际化战略的优劣势分析。

海尔凭借其正确的海外投资战略在进行国际化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我国要进行国际化的企业有着极高的借鉴意义,我们在对其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其海外战略的优劣势:

1、优势。

企业进行国家化时率先进军发达国家市场,具有以下优势:

(1)学习经验曲线效应。进入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有利于积累企业进行国际化的经验,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2)塑造产品的品牌形象。发达国家市场发展成熟,在产品质量、技术、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标准,企业的产品得到发达国家市场的认可,有利于树立公司和产品在全球的品牌形象。

(3)避免原产地形象劣势。我国的产品存在原产地形象欠佳的问题,在国际营销中通常被认为价格低、质量差,这对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极为不利。如果首先在发达国家市场取得成功可以提高产品形象,减少原产地形象的负面影响。

(4)提高企业产品销售量。发达国家消费水平较高,市场需求量巨大,进入这片巨大的市场占据一定的份额可以为企业带了很大的收益和销售增长额。

2、劣势。

企业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面临以下挑战:

(1)挑剔的顾客。经历长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市场成熟,发展完善,与市场共同成长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功能的要求比较高,更加挑剔,对企业进入该市场提出挑战。

(2)强大的本地竞争对手。发达国家的市场上常常存在着实力雄厚的企业,贸然进入这样的竞争激烈的市场可能面临现有企业的报复。

(3)品牌知名度低。企业在新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与已有品牌相比存在着知名度低、形象差的劣势,要想突出重围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4)运营成本的提高。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运营成本相应提高,这样使我们原来的成本优势下降,影响产品的竞争力。

五、海尔海外战略成功的借鉴意义。

企业在选择海外战略时,可以依据以下方面判定自己是否采用海尔“先难后易”的国际化模式。

1、产品方面。

产品具有以下特征时,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的海尔模式:产品在功能、质量等方面满足发达国家用户的需求;产品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

2、跨文化管理方面。

母国市场情况与目标国文化和市场状况相同,跨文化管理方面难度较低,现有的管理经验可以直接或大部分采用。

3、目标方面。

对于有着较高增长目标、有意迅速成为国际性公司,或者有非常坚定的国际化战略者可以考虑先到发达国家投资。

4、核心能力方面。

对于有着强大独一无二难以被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拥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直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5、区域延伸目标方面企业在进行国际化过程中,对国外直接投资时,要考虑下一步的战略目标,是仅仅为了占领本地市场还是有下一步的延伸目标。

比如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

【参考文献】。

[1]曲峰。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培育与“走出去”战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

[2]李东东。中国海尔集团海外投资战略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8。

[3]何飞。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发展问题探索[D]。西南财经大学,2004。

[4]冯国元,寇岩。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J]。中国石油企业,2007,(8)。

第5篇:海外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海外人才;培训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02

为了适应拓展海外市场的需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贯彻落实“订单式”培训思想,量身定做培训方案,全力推进海外人才培训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海外人才的培训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公司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近年来海外人才培训工作现状

一是针对海外项目需求,抓好培训的针对性。

大庆钻探海外业务发展10年,境外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项目管理标准及甲方对人员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我们海外人才保障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为进一步增强海外市场开发人才培训的针对性,通过召集各海外项目负责人座谈会,与项目人员进行广泛交流;通过深入到海外一线走访,与甲方有关人员面对面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化人才培训需求情况。组织下发《关于开展海外市场开发骨干人才培训需求调查的通知》,广泛征求所属各单位在外部市场开发骨干人才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周期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将培训调查结果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有效地提高了海外人才培训计划的科学性。

二是针对海外项目发展,做好培训的前瞻性。

按照公司海外市场拓展目标和人才需求计划,我们启动了千名海外拓展人才培养工程,全面实施储备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加大海外人才的储备力度。一是拓宽海外人才选拔渠道。灵活选人用人机制,制定了《关于赴境外作业人员培养及选用工作的意见》,明确赴境外作业人员培养标准,完善选用程序,对拟赴境外作业人员进行严格考核把关,为境外作业人员选用提供了依据。在全公司范围内,遴选具有市场开发潜力和资格条件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和使用。同时,积极探索开发国际化、社会化人才资源,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引进高水平人才,解决公司的人才瓶颈问题。二是建立健全人才库机制。2009年以来,公司开展涉外人才信息库建库工作,从国内现有的施工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海外储备人才,坚持用人才库机制选人、育人和用人的原则,加大对人才库中各类人才的培养。为满足国外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有序对外部市场开发人员进行补充和调剂,在新毕业的大学生中,通过英语口语及笔试测试,优选一些外语好、能力强、有志从事市场开发工作的青年纳入到后备人才库中,按外部市场开发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对他们进行集中理论培训,并有目的选派到国外项目的关键岗位进行实战锻炼。所属单位层面,重点对海外后备人选进行岗位业务技能知识培训,始终保持储备库人员充足。

三是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抓好培训的实效性。

为了尽快打造一批涉外人才队伍,我们采取务实管用的培训方式,促进了涉外人才的成长。一是实施“订单式”培训。结合项目需要,根据不同人员的能力和潜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商务、出国人员资质等海外知识培训。为提高鲁迈拉项目人员的语言沟通能力,我们开展了以英语特别是口语为主、汉语和阿拉伯语为辅的外语培训,有效提高了项目人员的阅读、书写和翻译的能力。二是开展“实战式”培训。把海外优秀项目管理人员、市场开发骨干纳入公司内训师队伍,不定期组织海外业务研讨班,开展实战能力传帮带。坚持“以项目带项目,用队伍带队伍,靠人才带人才”的原则,选送优秀后备人才到海外项目工作,提高他们海外项目运作管理的实战能力。三是开展“激励式”培训。为激发海外人才提升自身素质的动力,我们建立项目经理年终述职制度,强化业绩考核,深入落实《赴境外工作人员薪酬管理办法》,建立《海外员工奖惩管理办法》,加大对特殊贡献员工的奖励力度。深入探索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优先推荐海外员工的政策,充分发挥激励约束机制的导向作用,调动海外人员提升素质、创造业绩的积极性。四是开展“便捷式”培训。为使培训工作常态化,我们把员工培训融入到日常生产、生活和工作实际。把现场常用的英语交流100句分别用汉语和英语对照录音,制作成MP3格式,将现场生产的常用工具排成图片,用中文、英文和阿文分别标注,将英文版HSSE标准和甲方制定的“黄金九条”等规章制度翻译成中文和阿文,排版印制成便于携带的小册子,下发到每一个作业队,保证人手一本,让相关岗位的员工能够加深记忆并准确用外语表达岗位业务知识。同时选用部分中方钻井工程师,随时随地对中方人员进行英语培训,对当地雇员进行汉语培训,选用部分当地HSE监督,对当地雇员开展英语培训,对中方员工开展阿语培训,利用项目部作业、技术、HSE等部门的当地高级雇员,开展管理人员的阿语培训,选用英语水平相对好的中方管理人员开展基础汉语培训,提高了项目部人员的整体语言交流能力。五是开展“送教式”培训。将国内选聘的优秀教师送到海外项目部,对涉外现场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培训,大大提高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近4年来,公司举办涉外人员储备、IWCF、硫化氢防护、境外雇员赴总部学习等培训班25个,培训2137人。派员参加集团公司、油田公司的海外知识培训班24个,培训473人。

四是放眼海外长远发展,保证培训的持续性。

按照国际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我们着眼于提高涉外人才的竞争实力,通过不断完善机制、选拔培养、强化实战等方式,持续提高海外人员的市场洞察和国际商务运作能力,提升项目管理人员的合同管理、属地员工管理、财务管理和国际惯例执行能力,提高平台经理的语言沟通、生产组织和安全防恐能力。

注重开发编译不同语种的各类培训教材。在继续抓好海外市场员工培训的基础上,结合岗位特点和工作需要,针对海外市场的不同拓展区域,赴海外人员不同的语种培训需求,组织相关人员对IADC和钻井技术等教材编译成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等不同语种的培训教材,作为海外员工培训的第一手资料。

积极建立海外市场内训师队伍。评选优秀的项目开发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纳入到企业内训师队伍中。不定期组织海外业务研讨班,开展实战能力传帮带等培训教学活动。同时,利用倒班回国时间,有计划安排内训师分期分批对海外储备人才进行集中理论授课,提高储备人才的综合素质。目前,鲁迈拉项目已经完成6期61人的培训,对现场施工操作人员的常用口语和听力方面进行了强化练习。

广泛搭建网络培训教学平台。利用油田公司内部网络平台,发展网络和远程教育,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将公司内训师的授课内容以课件的形式上传到网上,给员工创造学习的环境,打破学员在地域、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学习限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关键岗位外籍员工培训。为保证涉外项目运作,持续增进与当地雇员的合作关系,促进当地员工了解钻井、录井、测井、固井施工工艺流程,掌握整个施工过程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提高钻井、录井、测井、固井技术水平,满足施工现场技术服务的需要。

做好海外专业化培训工作。一是持续开展境外项目员工硫化氢防护培训。在以往培训108人的基础上,主要针对伊拉克项目高含硫作业风险,对硫化氢性质、危害、现场防护、急救等技能进行培训,提升员工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意识,减轻境外员工工作压力。二是持续开展境外项目HSE监督培训。在已培训43人的基础上,系统培训HSE规章制度、HSE管理工具应用、应急反应等知识,提高项目整体HSE管理水平。三是持续开展境外员工心理健康咨询培训。过去我们已培训了244人,下一步主要针对境外员工长期高风险环境下的工作减压、情绪处理,及对企业归属感等实际情况,开展身心健康、缓压技能的培训,提高境外员工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调动境外员工工作积极性。

二、海外人才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公司海外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高端市场对国际施工规范要求越来越高,海外市场对人员分类越来越细的、对国际化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的新形势,公司在海外人才培训上,还有些与目前发展不适应的问题。

一是培训的实战性不强。以往的涉外培训,多以培训内容为中心开展,而不是以涉外人员为中心组织开展。多以取证为目的,而缺乏涉外人员适应海外现场岗位开展的培训,缺乏现场应用口语培训和石油钻井专业现场岗位英语培训。

二是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按照上级有关要求,项目外派人员名额受到严格限制,没有条件将涉外储备人员派到海外现场进行实战培训。由于缺少现场实践环节,涉外人员初到海外现场工作,不适应现象较多,既不利于项目的顺利运作,也会给甲方留下了员工素质不良印象。

三是培训与使用衔接不畅。从海外人员储备数量上看,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海外市场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从海外人员培养周期上看,由于人才培养耗时较长,满足不了海外项目对人才的急需;从海外人员职业发展上看,由于受现实岗位编制的限制,海外人员培训后的职业发展路径与最初的职业生涯设计存在较大差距,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海外人才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海外人员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大庆钻探海外市场拓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海外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形势,海外人员的培训应该跟上国际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公司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管理。针对海外人才的培训特点,利用公司目前拥有的培训资源,建立海外人才培训团队,系统对海外人员进行培训管理,用制度约束培训,实现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用性。

二是建立健全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规范、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学习培训效果的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工作与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海外员绩效奖励挂钩,同时,有选择性地给考核优秀的人员高层次的培训奖励,从根本上改变员工对培训的态度。

三是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遵循井控、HSE培训的特点与规律,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结合、课堂培训与现场培训结合、长期培训与专题培训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拓宽学习培训渠道。尤其要海外员工作轮休的特点,充分发挥电教片、网上教学等优势,适时对海外员工开展业务培训,强化培训的实效性。

四是做好借脑育人,抓好内训工作。利用海外骨干的海外工作经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涉外专业知识等,每年完成规定学时的培训任务,抓好海外员工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内训评比,建立内训师队伍,实现以人带人,以队伍带队伍,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第6篇:海外市场发展范文

内容摘要:上海作为目前国内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发展最具潜力的城市,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之地。然而上海要从国内金融中心走向国际金融中心,面临来自国内外的诸多挑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兑换,这制约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制约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可见加快资本项目开放,是促进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基本条件。

关键词:上海 国际金融中心 人民币 资本项目可兑换

2008年下半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当今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暴露无遗,这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也对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如何发挥与本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作用或贡献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中国已基本完成经济市场化转型,经济实力及大国地位已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越来越展示出世界大国应有的影响力。这使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轨道,提高国际分工层次,与发达国家分享更多利益和责任成为可能和必要。上海作为目前国内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发展最具潜力的城市,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之地。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国务院于2009年4月公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际金融地位、摆脱对美元的依赖、争取要素市场的定价权、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优化国际储备投资结构等都有巨大的现实意义,长远来看这也对未来国际金融格局有积极影响。然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更重要的是国际市场的选择,显然,开放性是首要条件和特征。这说明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即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对于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至关重要。

资本项目开放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意义

上海作为中国国内金融中心,金融结构较完善,但整个金融市场还处于基本封闭的状态。若资本项目开放不能有突破,不管上海金融市场如何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永远是“梦想”而已,所以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制约因素正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没有时间表”的问题,可以说中国资本项目开放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起点。而其他诸如法律法规、信息平台、人才资源等所谓尚不具备的条件正需要以国际接轨的市场为基础逐渐完善。所以从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角度来说,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金融市场对外扩展

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资金的供需中心,需要有充足的国际资金来源,而资本账户管制成为资金流动性的障碍。上海金融中心可以借鉴新兴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如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市场都是依靠高度开放建立起来的。上海已具备良好的金融机构体系,到2008年6月底,有375家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汇聚上海,占在沪机构总数的44%(谢卫群,2009)。外资银行全面被获准办理对国内的人民币业务,外国金融机构不但给上海的金融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而且增加了上海金融市场外资数量的市场比重,是金融市场对外扩张的良好基础。因为资本项目尚未开放,所以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和业务量受到严格的限制,制约着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展。期望摆脱束缚和追逐利润是资本的内在动力,所以一个自由的金融环境才是金融中心得以孕育和诞生的重要基础。很显然资本项目开放会解除金融抑制,促进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基础

纵观各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形成与市场所在国货币的国际地位是有关系的,虽然不一定是世界货币,但一定是自由兑换货币。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取决于其发挥国际货币职能的程度,根据国际货币理论,货币可以分为不可兑换货币、可兑换货币、自由兑换货币、国际货币和世界货币等层次。货币的自由兑换是提高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基础。因为只有完全自由兑换的货币才有可能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中被使用,从而形成国际市场对这种货币的需求,且只有经得起国际市场考验的货币才能得以被国际社会认可并有机会逐渐巩固其国际地位。这样,作为本币的发行国(即本币的供应者)依靠本币的国际供需,通过为国际交易提供各种国际金融服务,才能建立起国际金融中心。一国货币国际地位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及其发展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自由兑换是货币成为国际结算与国际投资货币的基础,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础。而随着货币国际地位的提高,其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间的互动将会日益增强。

(三)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金融市场功能发挥

金融市场除了具有融资功能外,还具有资源配置、风险分散、财富成长、资产定价等功能,并且后面的四大功能对金融市场而言更加重要,要想发挥金融市场的这些功能,需要与国际接轨的资本市场。然而目前国内资产价格与国际价格仍然严重脱离,这使得中国企业只能被动接受国际价格,失去了定价权和有效避险能力,而且风险意识差,对金融创新需求较少。资本项目的开放可以加强上海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宽度,也有利于金融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2009年4月上海已被确定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这不仅为上海本地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业务发展空间,提升其竞争力,也有利于上海逐渐成为人民币结算清算中心。可是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情况并不理想,而资本项目没开放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这严重影响着人民币的流动性。

(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金融监管的国际接轨

当前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一个国家依靠单个国家的力量是不能抵御风险的,依靠外汇管制更不是长久之计。所以今后国际监管合作和监管力度会加强,而资本项目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金融监管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由上可知,资本项目管制制约着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起步、功能健全及上海金融中心监管效率的提高。这也充分说明了资本项目开放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是否已经具备了呢?对此问题国内各界仍然有分歧,事实是 1996年实现经常账户开放以来的改革已为资本账户的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动态的角度结合当前的国民经济状况及国际金融环境来综合考虑可以看出,目前已进入以开放推进发展的阶段,本文认同“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这一观点。

加快资本项目开放的可行性策略

(一)建立“上海金融特区”,解除制度障碍

国际金融格局在日益趋于变革的今天,中国欲将人民币推向国际舞台并寄希望于上海国际金融市场的建设上,可因为制度缺陷,上海金融市场功能的宽度和深度的拓展受到严重制约。依据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要想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是可行的,那就是需要将上海划到“实验田”里,建立一个“上海金融特区”,给予上海充分的金融政策自,从而可以扫清非市场因素的障碍。

(二)开放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支持人民币流动性

债券市场是货币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的自由化和开放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内容。在“上海金融特区”应该推出新型公司债券,并取消发行审批制和利率限制;推进信用债券市场建设;将中小企业打包捆绑,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为中小企业开创新的融资模式;允许财务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金融债;允许外商在上海购买或发行人民币债券,为境外人民币供需提供场所。

成熟、高效的外汇市场在一国汇率形成机制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滞后已成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真正走向市场化的障碍。因此亟需解决外汇市场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增加市场主体的类型、丰富交易品种;这要依靠“上海金融特区”外汇市场对内外开放,加快汇率市场化,改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资本项目开放和汇率制度的协调性。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还能拓展上海国际金融业务,可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奠定基础。

(三)开放资本市场,健全金融市场功能

从目前已有的政策和经济环境来看,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上海经济将处于快速增长时期,此时的上海需要金融创新去对冲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波动。从金融创新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正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目前在纽约、伦敦等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已有诸多成熟的创新产品,如期权、期货、互换类产品等,我国可以通过资本项目开放引进或直接接轨来丰富国内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创新。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时,企业融资环境恶化,在这种情况下,上海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种类齐全、金融机构体制健全、金融发展环境良好的优势,在“上海金融特区”率先推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建立国际板股票市场和衍生品交易市场,发挥区域金融政策执行方面的示范效应。

(四)重视国际合作,有效防范外来冲击

随着上海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中国对国际经济的融入度将会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必然会增加。中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都有广泛的合作,截至2009年4月,中国中央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签订了金额达6500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这些都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力保障,在目前已有的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基础上,中国可多渠道参与国际金融联合行动机制及争取国际金融领域更多的话语权。

结论

综上所述,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需要,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国金融安全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其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金融开放力度逐步加大,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逐步加强,金融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可是要想建成真正的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还有诸多制约因素存在,其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中国资本项目开放“没有时间表”,这使得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无从谈起。中国的改革开放经验表明,以“实验田”的方式先行先试是可行的,所以可以将上海划进一个“圈”里,建立一个“上海金融特区”。20世纪末中国实现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和加入WTO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为资本项目开放奠定了基础,而金融危机又为中国带来了开放资本项目的机会。所以可以利用“上海金融特区”实现资本项目开放,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参与全球化竞争,促进建立和利用全球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许少强.试论人民币向国际货币过渡的顺序和评估.上海金融,2003(1)

第7篇:海外市场发展范文

[关键词] 零售企业 海外扩张 问题

随着加入WTO,国内有关分销领域限制逐步取消,海外实力强大的零售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面对海外零售企业的进入,国内零售市场的竞争将日益加剧,国内零售企业在坚守本土市场的同时,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扩张以求更宽松的生存空间是迟早的事。近些年,国内少数零售企业也开始进行海外扩张,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海外拓展之路付出了巨大代价。那么零售企业在海外扩张中,究竟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充分认识海外市场,选准东道国

零售业的跨国经营往往比制造业的跨国经营更复杂、更困难,因此,在决定是否进入海外市场时,必须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论证。这是进行海外扩张的第一步。世界零售巨头都特别重视海外市场调研工作。如沃尔玛每进入一个外国市场,都要对该国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以确定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为进入中国市场,沃尔玛曾经进行了长达6年的准备工作,1992年7月,沃尔玛获得进入中国的许可证后,没有立即全面扩张,而是在香港设立办事处,专门从事中国市场的调查工作,这些都为沃尔玛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反,那些进入海外市场后出现失利局面的企业,往往都是事先对国际市场研究不足所致。如,我国第一个开拓海外市场(俄罗斯市场)的零售企业天客隆,在走出国门之前,虽然有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但天客隆集团在投资俄罗斯之前并没有认真研究当地的投资环境、市场行情、风俗习惯、消费心理和政策法规等。导致天客隆海外拓展之路付出了巨大代价。显然,对于国际化经验不多的中国零售企业而言,在海外扩张前,应进行长期周密的全方位投资环境的调研分析,将拟投资国的社会环境因素(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地理气候、基础设施等)、人口因素、竞争因素等研究清楚,方可开始投资行动,以免重蹈天客隆覆辙。

在对海外市场作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零售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可以介入的目标市场,即选准东道国。零售企业海外扩张可以看成是零售企业市场范围的地理扩大,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进入东道国的投资风险,大大降低海外扩张的成本,零售企业市场范围的地理扩大过程一般经历国内市场――国外邻近市场――国外其它市场这样几个发展阶段,许多跨国零售企业在海外扩张的地理路径选择过程中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如在国际化初期,家乐福主要选取地理、文化、习俗与法国比较接近的海外市场(诸如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南欧国家)进行扩张,随后扩展到全欧洲、中南美洲和亚洲;美国沃尔玛首选墨西哥与加拿大;法国家乐福首选比利时、瑞士、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零售企业以亚洲沿海地区为主。这种优先开拓海外邻近市场的扩张战略在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初期尤为明显。我国零售企业在东道国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地理、文化等因素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和地区作为投资首选点,如亚洲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海外华人基础较好的地区。

二、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情况,确定恰当的进入方式

确定恰当的进入方式对于整体实力尚不强大的中国零售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中国零售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是无法和沃尔玛这样的公司相比的,如同德国的投资失败,沃尔玛可以承受,对中国零售企业却可能是致命的打击。因此,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通常,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有机体式的扩展,即运用自己的资源从其他零售商处购买现有场地,或从零开始;二是收购,即通过出资加入一个已在正常经营的企业体系;三是合资经营,即寻找一个当地的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建立一个合资企业;四是特许经营,即授予某个国家和地区特许经营权人经营权,签订协议。这四种方式的比较见下表。

由于各种海外扩张方式各有利弊,所以,零售企业应对所有可能的市场进入方式进行多项分析比较,即对控制力度、资源投入、所承担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最终选择一种能使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这方面国际零售商的做法值得借鉴。沃尔玛在墨西哥和中国的投资,采用了合资方式;在加拿大、德国、韩国、英国采用的是收购方式;在阿根廷选择有机体式的扩展方式。瑞典宜家家居公司在邻近的欧洲国家,采取并购和有机增长方式;但为扩展亚洲市场,宜家在1975年首先以特许经销的方式进入香港市场;进入90年代以后,东欧市场成为宜家扩张的重点地区,在东欧就采取了并购方式进入。在当前情况下,中国零售企业由于资本和技术处于相对有限状态,因此,在确定具体扩张方式时,就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初期可考虑以合资、特许经营和收购为主,当对东道国市场的适应性增强之后,再寻找时机过渡为独资经营。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扬长避短。

三、针对多变的海外市场环境,适时调整经营策略

零售企业在进行海外扩张时,即使是进行了周密的海外市场调研,进行了科学的海外市场选择、进入方式选择以及业态决策等,但进入海外市场以后依然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尤其是零售企业直接面临的消费者市场的流动性和变动性更大,这就要求零售企业对原有的策略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这是企业在海外市场长期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尽管不同的国际零售商有着不同的经营策略,但他们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都特别注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做出反应,以获得成功或尽可能减少失败的损失。沃尔玛在1994年进入巴西市场时,采取率先降价的方法与对手竞争,而家乐福与其他当地竞争者也相继降价,结果引起一场价格大战。沃尔玛出师不利,出现了亏损。在分析市场形势,看清市场需求之后,沃尔玛改变方针,从降价转向提高服务质量,加深销售产品的广度和深度。最终成功压倒了家乐福与当地的众多小竞争对手,巩固了在巴西市场中的地位。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沃尔玛最早把华东地区的上海作为主要目标市场,但与其合作者谈判失败。沃尔玛保持了高度的灵活性,很快与深圳国际投资公司合作,在深圳开设出中国的第一家店,自此沃尔玛以深圳为中心开始布局中国市场。

由此可见,中国零售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后,不应固守进入前计划好的策略,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决策,如地址选择、商品的组合策略、价格策略、服务策略、促销策略等。只有不断在新市场学习,不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好策略调整,才有可能在海外新市场获得持续性发展。当然,如果在东道国的零售网络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企业也可以从战略上考虑主动退出该市场,以便把有限的资源投入于其他更有利的市场。

参考文献:

[1]肖怡:零售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8篇:海外市场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对外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然而我国的外贸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区域间外贸发展不平衡是其中之一,沿海地区外贸发展要明显好于内陆地区。究其原因,固然有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基础设施、科技和人力资源、金融支持体系等贸易环境“软”因素如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青岛市与武汉市贸易环境竞争因素,找到两市乃止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外贸发展呈现巨大差异的部分原因并提出建议,希望以此促进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在外贸发展上扬长避短、协同发展。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d.芒图在其名著《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就写道,对外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酵母”;20世纪30年代d.h.罗伯特逊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更具说服力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亚洲四小龙相继提出并成功实施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最终都实现了经济腾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保持持续高速增长,2007年对外贸易总额已超过2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极大提高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中国正在日本、亚洲四小曾经走过的“光辉之路”上疾步前行。

然而我国的外贸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严重,集中体现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外贸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外贸发展明显好于内陆地区。究其原因,固然有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基础设施、科技水平、金融环境、政府政策等贸易环境“软”因素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青岛市与武汉市外贸竞争环境因素--基础设施、科技和人力资源、金融支持体系,从中找到两市乃至不同区域间外贸发展呈现巨大差异的部分根源并提出建议,希望以此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1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指城市中直接为维护城市生产与生活正常秩序和保证城市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的设施,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投资者在进行国际投资和实施国际贸易时,东道国基础设施竞争力一直以来是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岛市2004年被评为“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获“企业家满意奖”,2005年青岛市又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通过比较青岛市和武汉市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建设分项数据和排名可以清楚看到,除了个别项目外,青岛市在人均城建资金、燃气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污水处理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绝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分项上都要好于内陆城市武汉市。由于世界贸易和现代物流的发展,越来越强调货物周转的高效性,一国或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日益成为外商直接投资地选择的重要考虑因子,进而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较两市的交通运输条件同样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客运量、货运量或是货运周转量比较来看,青岛市总体上都要高于武汉市。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青岛市的城市基础建设要好于武汉市,而且优势较为明显,尤其是在交通运输上。究其原因,除了自身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外,武汉市在城市基础建设的规划和管理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一)重视建设过程管理,轻视运营和养护管理。(二)目前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系统过于分散,协调能力不强。(三)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较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四)市政建设规划滞后。(五)管理和维护成本偏高。(六)市政工程形成城市资产的比例不高,已形成城市资产的市政设施有没有盘活。(七)政府债务风险日益突出。

2 科技和人力资源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表面上看是产业、产品之间的竞争,而实质上是科技和人才之间的竞争。世界经济巨人比尔·盖茨曾说过:“给我20个优秀人才,我将再造一个微软。”跨国公司作为国际投资的主体,他们在选择投资地时,除了考虑基础设施条件之外,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源也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一国或地区若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将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砝码。

武汉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人才众多,尽管在经济发展上与青岛市等沿海城市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人力资源上特别是高等人才上拥有优势,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武汉市今后应保持在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上的良好机制和势头,将人力资源上的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形成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早日实现城市经济的腾飞。而青岛市作为沿海城市,尽管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发达程度上要好于武汉市,但是由于城市历史较短,科学、教育和文化系统不如武汉市等内陆城市完善。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如今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力的提高已形成较为明显的互动效应,因此青岛市等沿海城市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科技竞争力也在加速提升,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也在提高,青岛市与武汉市在科技和人力资源之间的差距在缩小。

3金融支持体系

对外贸易运行是贸易商品运行与贸易资金运行的有机统一,这就决定了对外贸易与金融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对外贸易是贸易金融发展的基础,而金融又通过汇率机制、结算机制、融资机制和避险机制影响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为了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都十分注重发挥金融的各项功能,围绕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不断完善贸易金融政策、产品和服务体系。

我们从银行金融市场和非银行金融市场两个方面比较青岛市和武汉市的金融体系。(1)银行金融市场。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存贷款,而存贷的数量和资金运转周期主要取决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青岛市经济发达,集中了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啤酒、青岛双星等很多全国乃至世界知名企业,企业存贷款行为活跃;同时,东部发达省份人口众多,高收入人群大量集中于此,个人金融活动活跃;另外,从中西部流动之东部地区的进程务工人员一般将收入存在工作所在地银行机构,所有这些都促使青岛市等沿海地区银行金融市场异常活跃。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银行、福建兴业银行等纷纷活跃于青岛市等沿海城市经济舞台上。至于外资银行,也主要集中于东部,尤其是沿海几个大中城市。而相比之下,武汉市等内陆省市资金吸纳潜力较小,且资金投放的风险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西部地区普遍设点较少,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也只有少数几家在西部设有分支机构,因此武汉市等内陆城市银行金融市场发育迟缓。(2)非银行金融市场。相比银行金融活动而言,非银行金融活动受政府调控和影响较小,基本上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资本“逐利”的市场天性使得以青岛市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省市的非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远远高于以武汉市为代表的内陆省市。

现代金融活动与地区经济和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传统的银行金融市场还是新兴的非银行金融市场,青岛市等沿海省市的发展现状都要明显好于武汉市等内陆省市,而良好的金融支持体系又进一步促进了青岛市等沿海省市的外贸发展和经济增长,使沿海省市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地区经济的增长进入“良性循环”机制。

4 对策建议

面对以青岛市为代表的沿海省市和以武汉市为代表的内陆省市在基础设施、科技和人力资源、金融支持体系等外贸竞争环境因素上的现状和差距,为了缩小差距,扬长避短,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区域间协调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4.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外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无论对于沿海省市,还是内陆省市,基础设施对于外贸增长都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各地政府应当把基础设施的投入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领域。尤其是以武汉市为代表的内陆省市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差,而基础设施对于中西部内陆省市外贸增长和整体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又处于“上升期”,因此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应当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科学管理有效促进内陆省份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吸引外资和促进外贸发展创造条件。

4.2建立和完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切实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本对于地区外贸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与以青岛市为代表的沿海省市相比,武汉市等内陆省市在科技和人力资源上并不占劣势,很多内陆城市拥有良好的科教系统和人力资源培养机制,也取得了一些科技成果,但应用于生产实际的成果比例偏低,难以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青岛市为代表的沿海省市之间科技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部分沿海省市并没有表现出跟自身经济发展程度相称的科技竞争力水平,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大科技投入,夯实科教基础,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机制,促进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提高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3促进沿海省市和内陆省市金融市场互动发展,为外贸发展提供良好支持。

由于金融活动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青岛市等沿海城市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活跃的企业活动直接促进了自身金融市场的繁荣,资金“逐利”的天性还使得内陆省市有限的的资金不断流向沿海省市,进一步加剧了两地省市金融市场发展的差异。为了使资金的单向流动逐渐演变为双向流动,促进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金融市场的互动发展,除了国家财政支持和宏观政策引导外,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将在未来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契机,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过程中引导东部企业和金融业到中西部投资和设立分支机构,促进内陆省市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育,为内陆省市的外贸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4.4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努力发展“特色贸易”。

以青岛市为例,青岛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就具有鲜明的特色:青岛依山傍海的地理位置时期形成了港口、旅游、海洋等“特色产业”。青岛港是中国第一大国际集装箱中转港,在当前世界贸易越来越强调物流效率和周转速度的情况下,青岛市应该充分利用其港口优势,为其外贸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输条件。同时青岛市还是名副其实的“海洋科技城”,海洋产业总产值接近全国的1/10。青岛市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发掘海洋产业的潜力,将海洋产业优势与对外贸易很好的结合起来。内陆城市同样具有自身的自然优势,内陆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应在开发利用城市历史文化上下功夫。通过发展深层次、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产业作为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扩大对外开放度和加大对外交流的“纽带”。

参考文献:

[1]杨军.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演进[j].经济评论,2000,6.

[2] 范九利,白暴力.基础设施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4,4.

第9篇:海外市场发展范文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以及加入WTO的开放,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继日本、欧洲、北美之后的第四块最大的家电市场之一。在2001年全球市场走低的情况下,一些大的家电品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失之世界,补之中国”的战略取向,在前三块市场的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市场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发展成为跨国家电巨头改变对中国市场战略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之后,业界对全球市场有了重新的定位:日本、欧洲、美国是今天的市场,而中国则是明天的市场。未来的跨国企业必须是跨稳在这四大板块市场之上的企业,把握不住中国市场则将直接失去未来的支点,没有四位一体市场格局的企业将很难具有全球竞争力。

从中国的市场现实看,未来5年将是中国家电市场关键的转型期,具体到跨国家电企业来说,调整主要集中在制造与研发基地的布局、品牌塑造、渠道拓展、服务改善等方面。但在这5年内跨国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品牌与渠道而不是其他,快速的品牌塑造与渠道调整将直接影响跨国企业在中国的长期战略。

跨国企业在中国塑造个性化品牌的时代已经到来。很长时期以来,因为中国的家电产业与发达国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所以市场存在一种品牌认知习惯,那就是只要是外资品牌的产品就是好的,本土品牌产品不如外资品牌的产品。正是由于这种市场差距的存在,外资品牌一进入中国市场就有非常好的品牌美誉度,这为他们省却了大量的品牌推广成本。

但是,随着中国家电技术与产品的长足发展,本土品牌大量出现,并且本土与外资品牌产品技术等多种差距逐步缩小,加上本土品牌频繁的品牌推广,中外品牌之间的差距日益缩小,在加上本土文化的优势,像海尔一样的一些家电品牌以其鲜明的个性在中国市场形成了品牌良好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与忠诚度。由于复杂的因素,外资品牌在中国的推广非常落后,到现在为止,大部分外资品牌都依然被笼罩在市场对他们的“品牌群体感觉”中,几乎没有什么品牌个性的凸现。在一个国际品牌林立的开放市场,竞争的必须是品牌的差异性地位,彰显品牌个性成为外资品牌今后5年内重要的发展课题。

与品牌问题相比渠道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因为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所有发展的支撑来自销售,而销售的重要“硬件”就是渠道。流通领域的长期未得到开放,业态发展缓慢,基本上没有覆盖全国的大型零售企业,中国市场的渠道形态正从制造企业自办渠道向专业渠道的过渡的时期,从目前来看制造品牌的自办渠道仍占主导,尤其是在二、三级市场更为明显,加上中国的家电零售企业数量庞大,所以具有很强的易碎性。在这种渠道环境下外资品牌的渠道建设都比较落后,大部分品牌的渠道覆盖仅局限在大中城市,二、三级市场的渠道覆盖率低,由于对中国的市场环境适应比较慢,缺乏有针对性的渠道管理,所以渠道的销售力明显落后与本土品牌。在转型期的中国家电市场渠道成为所有跨国家电企业最为头痛的问题。

三洋在如此特殊的市场环境下选择海尔作为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显得明智又机敏。海尔拥有中国家电市场最强大的品牌,品牌价值超过400亿元,同时也拥有目前中国市场最大、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销售网络。这种网络区别与所有中国市场其他品牌的网络,在一级市场是按照海尔的产品种类组成的店中店,而其他品牌则是按照产品的门类被分别区割开,在二、三级市场除了与其他品牌一样的共用渠道外就是星罗棋布的自有品牌专卖店。在这独有的“辐轮式”网络的背后则是其BBP(电子采购),ERP(企业内部流程优化再造),DRP(分销物流),CRM(零售连锁终端服务客户管理系统)组成的快速采购、制造系统,它们的有机链接构成了国内家电企业中唯一一条完整的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三流合一的电子供应链条。由此可见,成就海尔中国第一家电品牌的不仅仅是产品,更重要的是它独特的分销系统。

我们可以肯定,三洋可能不是第一个发现海尔网络价值的,但是第一个快速利用海尔网络资源的跨国家电企业。网络时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市场客户资源,它不仅仅是企业自身业务的支持手段,更有可能的是发展成面向与自己同类企业的商业资源。海尔的物流正在由自己的物流变为第三方物流,海尔的市场网络也要演变成第三方网络?三洋介入使用海尔的市场网络好像成了这个疑问的答释,由此可以推断想打海尔网络快车的跨国企业不只三洋一家。

三洋借用海尔的市场网络资源对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意义重大。在第一时间跑在所有外资品牌之前开始使用中国家电业最大的销售网络,迅速解决自己的销售问题,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网络覆盖率,还加快了自己的分销速度。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与海尔结成联盟,又在海尔的网络中销售产品,三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亲和力增强,并可以获得海尔品牌信用的支持,再辅之必要的品牌推广,个性化的三洋品牌可以迅速从模糊的群体印象中浮出,形成鲜明的品牌个性,为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营销基础。

跨国家电巨头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是他们市场全球化的重要一步,从长远发展来看,三洋在中国市场的“海尔战略”实际上是中国加入WTO后外资品牌最重要的策略调整,它找到了捷径、抢得了先机,对中国市场的格局变化影响深远。

海尔成就三洋在中国的调整先机的同时也在日本市场获得了与三洋在中国市场上同样获得的东西:完整的渠道与强大的品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