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思政课范文

高校思政课精选(九篇)

高校思政课

第1篇:高校思政课范文

关键词: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366-02

一、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计划之外,为扩充学生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开展的课外活动。由于第二课堂知识面丰富、方式灵活、实践性强,深受学生喜爱。

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是高校在思政课教学计划之外,为增长学生政治知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开展的课外活动。由于思政课理论性强的特征,在第二课堂的有效辅助下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兴趣。

当前很多医学高校由于专业课较多,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等原因,思政课第二课堂开展的相对薄弱,存在重视不够、师资力量薄弱、课程相对单一等问题,这也给医学高校教改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就机遇而言,结合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可以进一步强化第一课堂教改,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大学生校园活动,加强医学高校人文建设。就挑战而言,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医学生专业课相对丰富,如何合理的规划和开展好第二课堂就是一个难题。

二、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途径

1、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

第二课堂在开展方式上有别于第一课堂,因此在备课时,要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备学生,在第二课堂开始前,应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了解学生需求,有的放矢的开展第二课堂,这样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备方法,第一课堂常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但是由于第二课堂实践性强,因此在方法运用上要源于第一课堂而高于第一课堂,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备环境,由于第二课堂很多都是开展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对第二课堂开展的环境有深入的把握,包括相关物资、卫生、安全等保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很多医学高校由于专业课多,因此相对教师配置主要侧重于专业教师队伍,因此思政课教师队伍相对薄弱,这也制约了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开展。

医学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富于实践性、创造性的教师队伍。同时,开展思政课第二课堂,要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有效调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实践。

3、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

如何开展好思政课第二课堂,这既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医学高校管理能力的挑战。如何有机协调好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部门,乃至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难点。

因此,医学高校一是教学部门,在课程设置时,除了必要的第一课堂教学外,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还需为第二课堂留足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二是在学生管理部门,特别是团委开展工作时,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三是后勤部门,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物资保障。四是加强与社会的对接。第二课堂很多需走出校门,因此学校还需与社会各界有效的对接。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思政课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人文属性。因此医学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文环境,人文气息对医学生有着熏陶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得到教育。

医学高校可有效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在教室设计时,在合理范围内,有效运用墙壁等载体,宣传医学人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人文景观设计时,也可将医学人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机融入其中,强化第二课堂。也可有效运用人文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开展有关医学人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医学人文周、人文月活动,在其中有机融入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等知识,强化第二课堂。

5、加强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伴随着医学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特别是“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下,大学的概念在深化。

医学高校可采取“校院结合”、“校企结合”的方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将专业课第二课堂、思政课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还可依托纪念馆、烈士墓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第二课堂。切身的去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力,了解中华民族的昨天,把握中华民族的今天,憧憬、建设中华民族的明天。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发扬爱国主义、荣辱观、创新精神等中国精神,汲取正能量,实现中国梦。

三、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的意义

1、加强主渠道、主阵地建设

要发挥好医学高校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加强思政课教改,而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第二课堂教改,可以强化第一课堂交给,真正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2、推动医学高校教改

医学高校教改是一个大体系,而思政课教改是其重要环节。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是服从、服务于整个医学高校教改的。因此,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不仅可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有效辅助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使教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2篇:高校思政课范文

关键词:思政课;辩论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59-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全面人生观价值观和逻辑思维引导的主要课程,对于锻炼学生的政治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积极作用。随着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大众化,思政课在高校发挥教育熏陶的领域越来越大,但是思政课的课堂教育的实效性却没有得到提高。为了提高实效性,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结合课程教学的理论与社会时事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自我养成逻辑思维习惯上,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是辩论课。辩论课的特色在于辩论过程中实现了教师的教学,也凸显出学生的自我学习以及价值形成。通过辩论题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一般体现在以下环节。

一、选择辩题,师生参与

要使辩论课成功开展下去,辩题起着关键作用。确定辩题正是改变学生被动参与课堂的契机。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交流的方式,或者课后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采取双方互动方式确定辩题。教师给出几个参考命题,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感兴趣的辩题方向,老师再结合课程内容确定辩题。双方共同确定辩题,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对题目的引导和修改,又能结合课程内容,才不会出现为了辩论而辩论,最后变成一场跟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表演的情况;否则,辩论越是热闹,越是显得课堂教学以及教材的乏味,更使学生远离思政课教学,只是冲着教师课堂耍的花样而来。辩题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并且辩题开展要在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之后。在完成相对应章节的教学后,结合教学情况,再展开教学。除了个别辩题可以开展在前(比如“世界是否可认知”可安排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知识论之前),大部分辩题适合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否则,辩论的锻炼体现不出来,无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全员参加,集体辩论

辩论开展的最重要环节是参与环节。最好是全民总动员,人人参与,在人数不超过一百二十左右的班级,可以全员开展。由学生推举一辩和四辩,其余两辩,由学生负责。事先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鼓励更多的学生担当起二辩、三辩的身份,一方的辩手发表完观点,另一方学生可以立即反驳。全员参与,给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期待,也给学生的准备工作带来动力。确定二、三辩手,只会使更多学生坐等看戏,结果锻炼到的学生只是少数几个,不能够实现思政辩论课的教学目的。

三、辩前引导,提高效率

要开展好一门辩论课必须在事前引导学生做出充分准备,准备分为两阶段:辩题分析阶段、辩论资料准备指导阶段。如何分析辩题,需要进行指导,悉心指导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查找有效资料,也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方式。成功的辩论课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性,是教学双主体的融合,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外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的和技巧的训练,及体现在辩论全过程的隐性调控中。教师在辩论前进行理论和技巧的指导,尤其是对辩题的资料查找方向的分析,以及对课程内容的运用,特别是这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展开,需要进行更详细的指导,才能提升辩论课的实效性。

四、实时点评,及时调控

辩论课的开展,是一种双向的多方面的研讨式教学。但是,学生毕竟不是专业辩论队出身,很容易就陷入为辩而辩的困境,一场辩论课就会变成一场展示发言的展示课,甚至有些班级由于年轻人的满腔热情,最后会变成互相人身攻击。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针对正反两方学生的唇枪舌战,教师要在每个观点阐述到差不多的时候,给予适时暂停,再一次明确双方观点的交集处,给下一回合的辩论指明方向。教师还要及时点评学生的辩论,实时点评,及时调控。教师只有及时引导,才能够有效利用学生的观点,不会使辩论失去方向,提高辩论的有效性。

五、结尾升华,突出要点

一场成功的辩论课的开展到最后,往往能够成功地集中观点,正反两辩题都能够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思考,两方的问题也会产生交集。所以一场成功的辩论课,教师需要对结果进行深度的总结与升华,结合课程内容,才能将辩论课的有效性持久地发挥下去,既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相关话题也有了更有说服力的观点。因此,总结是重中之重。在总结中点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回应,鼓励学生的参与。教师的回馈,是学生成长最直接的方式,学生往往会在教师的鼓励或者指点下,增加信心或者开拓自己的发展空间。辩论的实质意义在于学生通过教师对辩题的总结,更好地理解辩题,能够对辩题产生深刻的认识,并影响其形成相应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了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一场有效的辩论课开展,不仅使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拓展视野,开动脑筋,锻炼了思维逻辑能力,还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六、明确价值导向,创新教育手段

思政教育的特色在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辩论课中更是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也要对党的新的动态和政策给予解说,结合辩题,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党的群众路线。明确价值导向,同时加深学生对党的新的路线方针的理解与印象。思政课不仅是培育人的政治思想的场所,也是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阵地之一。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把辩论引进思政课堂正是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者创新教学教育模式的实践表现之一。实践证明,辩论课的开展,是一场有效的能够动员全班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方式,并且可以有效地积极推进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教师教育学生的目的更重要的在于积极推进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因此,辩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的风格。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对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主体性,体现了学生主人翁地位,全民参与辩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以往被动的学习风格,尤其是教师机械刻板的说教与一味的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能够在辩论课中转变,实现互动性、主动性、积极性教学。

在教学形式上,辩论课通过将教材内容与时事热点结合在一起,既深化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空间,成熟了学生的思维结果。是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升华。同时,教学形式上也能够将道德教育渗透进辩论过程中,通过对选题的展开解释,以及辩论过程中积极引导,实时点评,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某些观点,传播德育的教育力量,并且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由于教师的直接说教的强迫性产生的逆反心理,使得师生双方能够在平等地位上,通过不同意见的撞击以及分析,以理服人,让学生在思考后,主动接受,更为人所信服。

第3篇:高校思政课范文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课媵改革

中央16号文件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贯彻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出台下发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在新世纪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社会上,仍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在说教,讲大道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特别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面对纷纭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中国又处在了一个“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有必要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在改革的大路上继续取得更大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①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实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针,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的要求,以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以开拓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思想政治课在我国的教育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从2006年9月1日开始,高校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课已调整为四门,这已经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第三次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大的调整。

作为高等学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保障机制,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各高等学校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②

各高校更应坚持以人为本,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上下功夫。形成一个由各部门参与配合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立体工作网络。以高层次的政治教育活动、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高格调的文娱活动、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高校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应不断完善制度,制订学生党建、师德建设、辅导员建设、班主任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制度,积极探索符合本校和学生实际的富有特色的工作模式,初步形成“三育人”工作格局。

2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民心所向,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所需,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所在。作为负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应该勇挑重担,绝不退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一方面,学校应选拨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懂管理的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另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也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已的业务能力,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本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以适应发展的要求。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是我国师德的优良传统。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师也应该不断提体高自已的道德觉悟水平。事事更应身先士卒,作出表率,用自己的语言教育人,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用自己的表现启发人。

3 完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较为抽象,脱离社会发展实际,难以理解。这是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的重要原因,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改进和丰富教学内容,要把课堂内的教学与课堂外的教育培养起来;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教学风格。③

3.1 把课堂内的教学与课堂外的教育培养结合起来

教师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组织学生参加课题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程时更加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相互交流;以专题方式组织内容教学,增设“师生对话研讨”教学环节;采取案例教学,精选案例,师生共同分析和研讨等。④

3.2 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教学风格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书本内容,毕竟课堂讲授的时间有限,而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层次不相同,接受能力也不相同。所以,应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立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课外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开展社会调研活动,举行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后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关注周围的人与社会。

4 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第4篇:高校思政课范文

人格魅力与思政课教学

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是教师智慧和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呈现,它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学生。

曾有调查表明: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思政课,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也是思政课,这说明了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关键作用。教育部社科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艺术,教师队伍如果不行,教材再好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吸引力如何、说服力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具有令人尊敬、爱戴的凝聚力,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受到学生的肯定和欢迎。必须注重人格魅力的养成,贾风姿、方永刚教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从现状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教学效果,从而影响了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关注度不高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教师自身的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例如,教师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无条件地接受现成的理论成果,这种灌输方法剥夺了大学生思考和选择的余地,与他们的新思想、新观念产生了冲突,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即使教师再三强调其重要也无济于事,有的照样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致使正面引导难以产生效果。此外,有的思政课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仪表仪容,无形中破坏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气质和风度,影响了教育效果。

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思考。思政教学需要一种良好的氛围,需要师生的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感染力和影响力。情感共鸣的契合点就是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优化教学活动中的个人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教学气氛,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内涵丰富,是靠后天努力形成的。笔者通过学习贾风姿、方永刚教授的先进事迹后,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塑造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

二 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构建

(一)加强高校教育理念的学习

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立身之本,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有的基础性人格素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结合新时期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具有严谨的教育作风、科学的教育方法,要眼光向外,转变教学观念,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思维中摆脱出来,从单纯的课堂教学中摆脱出来,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说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整体参与意识得到最大地发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二)思想先进,师德高尚

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功,是其人格魅力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定理想信仰,提高自身理论素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谨笃学,树立先进思想意识,增强自我教育、自我改进、自我提高的自觉性,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有关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组织纪律观念,从严自律,修正身心,表里如一,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实际行动恪守职业道德、学术道德,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高尚的思想品质、高尚的生活情趣,以及高尚的师德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从而保证对大学生思想持久影响的主动权。

(三)注重内涵,创新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须与时俱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科学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教育内容赋予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和新的实践。进一步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注重内涵,创新工作,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研究,钻研并创新教学方法,以创新和实践的精神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积极性,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自教自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先进性。当前,社会正加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只有创新教学方法,方能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如果不求创新、照本宣科,肯定是不受学生欢迎的,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一个有魅力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必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节奏,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这也是贾风姿、方永刚教授的思政课为什么广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四)以学生为本,加强服务意识

教育植根于爱,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本质乃是引起受教育者人格塑造及心性灵魂等方面朝着更为完善的方向转变。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具体教育教学中,要热爱、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善于观察学生,学会欣赏学生、及时肯定学生、热情鼓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任务,从理论的高度和现实的角度帮助学生打牢理论基础、提高思想认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五)走进学生,激发其内在动力

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就是知识、技能、思想道德观念等众多因素内化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个“内因”,那么这个内化过程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就难以得到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拉近与大学生的情感距离,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里,体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平时要注意发现和纠正学生认识上的不足和偏差,针对少数学生认为学习内容是以往学过的、读过的,出现厌倦情绪,产生“多此一举”等模糊认识,及时加强引导。防止思政教育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注重启发理性思考,既要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又要帮助学生努力学习、认真做人,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思政课教师除了对自己的教学业务精通之外,对其他学科也要有所涉猎和了解,甚至对学生感兴趣的新潮话题、时尚语言、网络游戏等都要能略知一二,如果一味地老生常谈,对学生津津乐道的东西一无所知或不屑一顾,必定会受到学生的轻视和抵触,无形中拉大了与学生的距离,不利于思政教学的开展。

三 结语

高校思政课有无吸引力,或吸引力的大小,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思政课教师在此方面承担着特殊使命,其人格魅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思政课的吸引力。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仅是授业、解惑,还需要教师具有融知识、信念、情操和教养于一身的强烈的人格魅力,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如果思政课教师都注重人格魅力的塑造,孜孜不倦、无私奉献、潜心教书育人,一定能开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冯海珍,刍议教师的人格魅力,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6)

[2]彭军林,高职思政教学之我见,考试周刊,2009(11)

第5篇:高校思政课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缺位;途径

一、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分析

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有着其不容小觑的内在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青年,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丧失前进的动力。中国人民在洗刷近代屈辱历史的过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从此它就像一面旗帜一样指引着我们勇往直前。当前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如何呢?作为一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20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此比较担忧。近期我们因为一个关于大学生信仰及信仰教育的课题研究,抽取了一部分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大一抽取了337人,大二抽取了245人,共计582人。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感觉到大学生的信仰现状不容乐观,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信仰困惑、信仰缺失

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在问及“有无信仰”问题时,243人选择了有信仰,占41.8%,228人选择了无信仰,占39.2%,111人选择了不清楚,占19.1%。这个结果着实让人感到震撼,有信仰的大学生比例比较低!虽然“不清楚”这一选项有些干扰作用,事实上选择“不清楚”是否有信仰的一部分人未必真的没有信仰,只是有些不确定,但还是表明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困惑,而且“不清楚”的比例高达19.1%!所有这些,反映了大学生们在信仰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困惑状态,亟待能有一个正确的指引。

(二)信仰多元分散,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

问卷就大学生的信仰类别进行了调查,列举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科学、金钱名誉、宿命论、其他选项。排在第一位的是科学,有208人选择,占35.7%;马克思主义排在了第二位,129人选择,占22.2%;对金钱名誉的选择排在第三位,83人选择,占14.3%;之后是宿命论,75人选择,占12.9%;选择宗教的56人,占9.6%;其他31人,占5.3%。可以看出,大学生们的信仰多元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表现出不那么坚定,另外,信仰拜金主义、宿命论的学生不在少数,14.3%和12.9%的比例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种错误、有害的信仰观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三)追求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下降

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题目是:你认为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A金钱,B社会地位,C自由自在的生活,D幸福美满的家庭,E对社会的贡献。有182人选择C自由自在的生活,占31.3%;197人选择D幸福美满的家庭,占33.8%;只有61人选择E对社会的贡献,仅占10.5%。我们并不认为大学生对自由生活和幸福家庭的价值追求有什么不对,只是想强调这背后所隐含的价值观发展的倾向,值得我们注意。一些大学生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排斥对社会的责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所追求的为全人类谋福利的价值观不以为然,这就不能不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了。也许我们的调查结果并不能完全准确、真实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因为抽取的调查对象有着一定的片面性,我们又是一所工科院校,男女比例不尽合理;问卷的设计也未见得就很科学、严谨;调查对象在回答问题时的态度认真与否也值得商榷……等等。但我们认为,即使是去掉这些不确定因素,统计上来的数据还是能够反映目前大学生信仰状况及其我们信仰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足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和思考。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的缺位

导致大学生信仰现状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社会环境、家庭的影响都起到很大作用,但学校教育在学生信仰教育中的责任不可推卸。问卷调查显示学校教育对学生信仰养成的影响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社会环境。因此,作为大学生信仰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不对其在学生信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总的来看,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中的确有些缺位,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仰教育意识淡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是什么,他们与其他学科教师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一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理论上一般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他们是引导大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导师,他们在帮助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然而,这些理论上的认识要真正落到实处,显然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局限于完成课堂教学,他们认为只有课堂才是属于他们的工作领地,至于课堂之外的学生思想工作,应当是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自己不方便也没有条件去承担这些工作。可想而知,仅靠一周一次的有限课时,学生人数众多的庞大课堂,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又能做多少具体工作呢!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多体现于课堂的理论教学之中,具体到现实的学生信仰教育中他们很难找到自身的存在感。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知识教育轻信仰教育的倾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隶属专业教师队伍,他们一般都有着自己的学科和专业,长期在这一学科领域从事着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这种工作性质和经历使他们养成了更加注重专业研究的习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知识教育,把能否给学生一个完美的知识体系作为衡量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而对于学生的信仰教育问题则有些忽略,并且认为学生的一些具体思想问题主要应由辅导员来解决,自己不方便也没有条件去干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常常被局限在课堂教学的知识教育中,通过一些高大上的理论讲授来进行,往往是抽象而空洞,很难落到实处。最终,学生对这些宏大抽象的理论体系并不能真正理解,更谈不上转化为内心的坚定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这种现状如果得不到根本改变,其所担负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功能恐怕是难以实现的。只有立足现实,开拓思路,深化教学改革,才能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的途径

(一)突出思政理论课信仰教育的教学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注重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其信仰教育的功能却有些忽略。1984年,教育部开始在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探索。进入21世纪,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2月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在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调整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层次发展[1]。综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三十年来的建设历程,确实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性、理论性有了更加深入系统的认识,专业人才队伍也有了突破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学科建设上,反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研究,而这恰恰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价值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则是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大学生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2]。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但更要重视用这些理论知识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突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教学目标的功能。

(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正确处理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进行专业设置的,教师的培养也是有专业分类的,因此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专业性和知识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近年来,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更加注重对专业理论的研究,这种倾向性难免会影响到教学过程中,导致一些老师倾向于知识体系教育,忽略了对学生的信仰教育。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思政课教师放弃知识教育,而是要提醒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关系,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价值追求。知识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基础,信仰教育则是知识教育的目标和归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完成信仰教育的。学生只有首先从知识体系上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才能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符合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但我们如果只是拘泥于知识体系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信仰教育,即使是再完美的知识教育也算不上是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所在。因此,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知识教育轻信仰教育的偏好,我们要努力推动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真正实现二者的融合。

(三)以信仰教育生活化为切入点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

信仰教育生活化,是指以现实生活为基点来考虑和设计如何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对提高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可谓影响深远,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主张被许多教育工作者奉为信条。陶行知先生对教育和生活紧密关系的深刻感悟启示着我们思政课教师,信仰教育生活化是增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向,也是我们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当前大学生信仰现状的主要问题恐怕是出在“行”上,道理讲起来是头头是道,但一到“行”就困惑甚至背道而驰,因而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行为能力的培养上。陶行知先生提倡:“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拿做来教,乃是真教”,“拿做来学,方是实学”[3]。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只有放到生活实践中去,在“做中教”,“做中学”,注重大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思考,信仰教育才会真正有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信仰教育生活化为切入点扎实、深入地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最终内化为他们的坚定信仰。

(四)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这些新的交流工具的依赖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存在方式了。单纯的指责和禁止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有时反而适得其反,倒不如接受现实,因势利导。其实,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增强其教学效果也带来了许多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会,顺势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大、人数多、课时少,仅靠课堂教学来完成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间和空间都很有限!但如果善于借助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形式,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交流,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课堂就会被无限延伸,其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学会利用并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尝试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要善于利用微博、QQ、微信等网络交流方式,建立起与学生的联系通道,加强与学生的日常联系和交流,真正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做他们的朋友,于细微之处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QQ群或微信群,以“群主”身份引导群内学生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精心设计打理自己的网络空间,注意兼顾思想性、生活性和趣味性,以鲜活生动的方式隐性展开信仰教育。总之,新媒体在正能量的传播上具有强大优势,生活化的内容容易拉近受众,表达形式也更具吸引力,要敢于并善于借助新媒体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黄蓉生,范春婷.简论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政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20-21.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7.

第6篇:高校思政课范文

关键词:有效;教材体系;教学改革;

一、改革思政课研究方法体系的价值

1.思政课的最主要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之一,就是该课教育教学应具有的实效性即来自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就是切实进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才能解决高职生的各种思想问题,这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出发点与归宿。这能够指引学生的人生奋斗目标,是他们思想与行为的定向器;能够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与源泉;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是推动高职教育事业和谐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有助于加强高职的学风、考风、教风建设,从而推动良好的校风建设。有助于形成安定有序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形成代表先进文化和精神的神圣高地。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达到“外化世人”“内化诸己”的功效。

3.从目前高职面临的形势看,进行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培养高职生良好的信仰,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尤为紧迫。必须以人为本,切实了解广高职生面临学习问题、思想问题,加强学生行为习惯问题的研究,把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放在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上。是引导高职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的问题。高职思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原则必须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近年来,一些高职生行为习惯问题凸显,对和谐校园建设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

4.只有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才能在新的形势下赋予该课新的活力。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高职的思政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材内容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性的规定,作为地方高职的思政课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内容的原则性的规定,同时又赋予时代特征的新内容,真正体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懂、真信、真用,达到形成高职生良好信仰真正目的,是高职思政课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

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个维度

1.理论创新。教学改革与管理制度相结合的创新。之一,主要体现为教育方法与理念的创新,即从单纯的经验运用向经验运用于理论提升相结合转变。在方法上体现为师生平等要求和权威性引导相结合。提出解决高职生的行为习惯问题(信仰的表象),加强校园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解决高职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是解决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核心问题。之二,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首先,解决与中学政治课的重复内容问题。其次,解决“思政课”的课程之间重复内容的问题。《基础》、和《概论》程之间在内容上有一些交叉部分。正确处理这些交叉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之三,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真正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政理论素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创新。之一,提高针对性,强化课程特点,突出整体性,强化方法整合。从主要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入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政课层次性教学。注重要素结构整体功能的优化转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找问题,从学生现实问题讲理论。高职学生的信仰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以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作为研究的重点,在育人效果上取得新突破。之二,构建全面评价体系,强化学生参与和实践考核环节。之三,整合优化师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三、改革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

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相互联系、互为作用的四个方面:

1.理论教学改革。体现六个方面,即吃透教材、抓住重点,实现由章节教学变为专题教学;与时俱进、实现“三贴近”,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从应用型本科教学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实现层次性的教学以及解决与中学思政教育衔接,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院系调研:教学有的放矢;典型案例:让身边的故事滋润学生心灵、促进道德成长。

2.实践教学改革。本着创新、实用、科学的原则,提出“五个一”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建设一个思政课实验室,根据教材将实现场景模拟实践教学,利用优秀影视资源和计算机网络知识进行实践教学;由教师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制一部20分钟道德微型电视小品(剧);一天“学校是我家”值日活动,让学生自励自省;一次“对不起与感谢你”主题班会;一封家书,加强高职生的感恩教育,培养高职生的责任感。

3.网络教学改革。从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角度培养学生的品行养成。从主体性要求来看待网络平台建设,需要遵从贴近生活原则、解决实际问题原则、沟通交流原则、寓教于乐原则、多样结合原则、合作共赢原则。

4.考评方式改革。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知行考核模式,把高职生日常的道德和法律修养纳入到课程考核中,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高职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实际情况,有效促进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实际工作的结合,引导高职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做到知行统一,从而真正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崔丽芳,秦兰双. 浅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细节教育法”[J]. 教育与职业. 2011(18)

[2] 杨娇珍. 发挥学生主体性 增强德育课实效性[J]. 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2(01)

第7篇:高校思政课范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现状;有效性

我国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的决定性阶段。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亿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自学、自立、自强、自护的社会主义新人。而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四有新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价值理性与意义世界构建”的主要阵地。[2]

一、“纲要”课教学的重要性和目的性诠释

为了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早在2005年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列入调整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作为本科学生的四门公共必修课之一,学分2分。正如总书记所说:“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3]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和建设史。 “纲要”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与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息息相关,指引他们如何思考社会、国家的大问题,也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正确抉择。

二、“纲要”课的教学现状与原因探析

“05方案”实施已经进入第9个年头,然而,现实中思政课的教学却不是那么乐观,就“纲要”课而言,大概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政策的重视与现实边缘化的矛盾

对于思政课的德育功能党中央很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使用的教材由教育部统编,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授课学时受到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统筹,不能随意变动,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还出台了相关文件,同时要求各地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而事实上,鉴于一系列现实因素,很多高校甚至不给保证本来就很少的课时;同时,上课时间,往往是排完专业课之后,安插在下午,或者是晚上;另外,一般都是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在一百人以上,有时甚至近150人,老师被迫跨专业合班(比如,体育专业与数学专业的合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不便于老师的教学。

(二)教学内容多与授课时间少的矛盾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参考。从《纲要》教材来看,其内容涉及1840年以来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环节及思想理论,时间跨度之长、知识容量之大,是高校政治理论课设置史上前所未有的,但其课堂教学只有36课时。而事实上除去节假日,学校的大型活动,新生军训等原因,一学期下来,是难以保证36个学时的。如果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教材的体例进行授课,其结果肯定是不能按质保量的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三)学生基础薄弱与认知参差不齐的矛盾

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学生,遍布文科、理科、工科、艺术、体育等各种专业。他们在中学阶段已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理论上他们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事实上现代大学生由于高中阶段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学历史教学对他们的影响极其有限,文科学生仅仅是应付高考,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客观进程以及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缺乏较为全面的了解,往往基础薄弱;而理工科学生由于早早分科,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无知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尽管我们把学生进行了文理科的分开教学,但是,不同的专业,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差距还是很大的。

(四)“有用”与“无用”的矛盾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大学的人文精神逐渐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所取代,“有用”与“无用”的判断取代了“好”与“坏”的标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对于西部三线城市二本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不再有以往大学生所有的优越感,他们一进大学就很关注未来的就业前景以及个人的发展空间,关心在大学期间如何发展自己,更利于毕业时谋得的一个心仪的工作。在这个理念的支配下,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于专业课的学习,奔波于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取上,对于开设与专业似乎无关的思政课很不理解,能逃就逃,不能逃就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对于未来,他们看重薪资待遇、职业发展,对民族、国家的需求满不在乎,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岗位锻炼自己。大学生中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有些大学生甚至丢弃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愿了解祖国发展的历史,对国家的历史、未来漠不关心。

三、“纲要”课教学模式创新与提高实效性探究

大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对他们的成长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要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作为一名高校“纲要”课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素质:

1.高尚的师德,坚定的政治信仰。教师既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传播者,更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全校学生,我们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和学校产生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据很多学生反馈,在大学阶段,印象最深的往往是思政课老师,教的最好的最差的都是思政课老师。如何维护老师和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尊严,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我们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才配得上教师的称号,才有资格去教育学生,正面引导学生。

2.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技能。我们“纲要”课的任课教师必需具有扎实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学功底,熟悉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同时,作为一所地处陕西宝鸡的地方二本院校,老师还应熟谙陕西及宝鸡的文史资料,在《纲要》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机地引入地方文史特色资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国情乡情的了解,这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意识到国家命运与地方兴衰的紧密关系,把爱国与爱家乡统一起来。同时,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过硬的教学技能,注意做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教材与现实的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相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真诚交流,教学相长。

(二)重视典型历史人物的教学

结合讲课内容,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进行教学,往往能达到深化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在备课、讲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个时期人物的历史价值,在讲述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时,融入历史人物教育。譬如,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晚清政府的核心人物慈禧,曾国藩,的领导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辛亥革命中的孙中山、北洋军阀的独裁者袁世凯,新文化运动中的蔡元培、鲁迅、胡适,中共早期的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刘少奇,、、宋美龄、宋子文,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杨虎城,抗日战争中的赵一曼、赵尚志、杨靖宇、张自忠,抗美援朝中的、、,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的杰出代表王进喜、焦裕禄、钱学森,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这些人物或正面或反面,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应突出对历史人物介绍和讲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不仅如此,历史人物教育还可以纳入第二课堂教学,利用历史人物逢五逢十纪念日,以专题报告会、座谈会、征文比赛、参观访问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以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三)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中,卷面分数是判断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这一标准会让部分学生认为,平时来与不来,学的好与不好都不要紧,只要考试考好就行了,同时,只要考试不被挂科,分数高低关系也不大,正是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部分学生平时翘课,或者做与本学科不相关的事情,到考试时就想通过作弊等方式蒙混过关,这些现状完全背离了“纲要”课的教学初衷。我们的课堂怎样留住学生的身体,留住学生的心?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考核学习结果,还要考核学习过程;不仅考核期末,还要考核平时;不仅考核知识,还要考核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考核学习成绩,还要考核学习态度。考核要将普遍性要求和尊重个性相统一,切实帮助大学生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乐观的个性、良好的人文素养。在重视理论学习评价与实践能力考核结合的同时,加强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将平时上课表现、调查报告、讨论、辩论、演讲赛、出勤率等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如可将平时作业、出勤、实践论文、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按照1:1:3:5的比例进行分配。课程总成绩按百分制核算,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平时作业等)20分、期末卷面成绩50分、实践课成绩30分。为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对于主动发言,认真讨论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提高其平时成绩。在新的考核机制面前,学生自然会积极上课,重视作业的写作和质量,不会应付了事。

对于工作在一线的“纲要”课教师,我能比较清楚思政课的教学现状,也明白现象存在原因的是多元性,我能做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做好自己,给学生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004-10-15.

第8篇:高校思政课范文

关键词 高校 思政课 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Some Ideas about the Assessment Mode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ith Thought Morals Tutelage and Legal Foundation Class as an Example

DING Yuxia

(Wuhan Dongh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12)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is the system of the college and Marxist theory of education channel and the main positions,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ystem,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and consummation examination mode, has become a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teaching reform important task.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paper "thought morals tutelage and legal founda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basis") class of the assessment mode,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found refl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ssessment mode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三观”的树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正确处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三观”树立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实现其教育价值。然而,“平时不学习,考前搞突击”成为大学里公开的秘密,而传统的考核模式所具有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特点直接导致不少大学生产生了这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短期行为。因此,要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改革当前的思政课考核模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思政课考核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考核,科学客观合理的考核模式不仅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很多高校将思政课的考核简化为期末考试一张试卷,且试题在教材上几乎都可以找到答案,其目的就是为结束教学任务。部分教师担心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影响自身教学质量的评价,临考前为学生划出考试范围和考试重点。同时,思政课考试的题型比较固定,题目比较呆板,很多学生平时不主动学习,临到考试,根据教师给出的考试范围背背重点,考试就可以轻松过关。这样,考试成绩的高低与有无学习兴趣、平时表现好坏没有必然的联系,却成为评价学生品行和操守的主要标准,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现有思政课考核模式的弊端,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始改革,如在考核内容上加大了理论运用的内容的考核,在考核形式上增加了诸如实践调研报告、课程小论文等形式。但在考核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思想动态、参与学校、服务社会方面力度还不够,且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程度不够,也没有出台配套的制度。《基础》课和思政课的其他三门课程不同,它授课的重点不在于对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的逻辑论证而是侧重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思想认识上有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问题,这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基础》课的考试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由考查知识为主向注重考查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转变,由考查理论为主向注重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转变,与学生接受教育的态度、日常学习生活中思想政治、道德行为等考核结合起来,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2 思政课考核模式改革的具体做法

2.1 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核范围

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出勤。上好思政课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按时进课堂,即出勤,学生只有进入课堂,才谈得上思政课价值实现的可能。所以,教师除了采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来到课堂外,还要将每位学生的出勤情况与平时成绩挂钩,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此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基础》课非常注重学生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日常考勤,并与平时成绩的挂钩,可以有效地提高到课率,更有利于学生养成遵纪守法、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二,课堂小组讨论。学习要掌握知识引发智慧,消化是前提,而讨论是消化的最好途径。通过讨论,才能让学生有机会把学习生活中的疑惑释放出来,在与教师、同学的相互切磋中碰撞、释疑、解惑。在讨论中,学生的思想呈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生动活泼的讨论中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变得宽容与谦虚,而集思广益,协作攻关,更是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团结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第三,课后作业。为了加强学生对本课程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根据本章节的教学重难点留一些思考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实际写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去反思自己在学习中有无收获,有哪些收获,对教师的教学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这种方式可以非常真实地记载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自身教学情况,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水平的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第四,专题演讲和撰写小论文。围绕国内外大事、身边小事,教师拟出题目或学生自选题目,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学以致用。《基础》课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小论文里可以成为学生认识当前社会热点焦点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第五,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基础》课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实践成果成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的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辅助和引导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并指导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课程中关于择业观的内容,可鼓励学生体验招聘会,真切地了解就业形势,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实践的检验,学生认识到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动手能力。

2.2 期中考试可采取口试的形式

所谓口试,是指教师根据平时的教学内容,拟出一系列题目,考试前让学生从中抽取,在限定的时间内,根据抽到的题目,学生在教师面前陈述自己对该问题的观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予以评分。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上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要尽量灵活些,既符合大纲要求,又紧密联系现实中的热点和难点。当面考问的形式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为学生毕业答辩和就业面试做了必要的演练和准备。

2.3 期末考试可采用能力型命题

期末考试是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的考试。越来越多的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开拓能力型考试命题的新思路,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显得尤为迫切。能力型考试命题是在运用基本理论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命题思想指导下的命题,最大限度地体现命题的灵活性,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试题大多在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从而在考试机制上阻止了学生舞弊,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基础上提高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该对具有创新精神的答案要在分数上给予肯定。考试命题具有导向性作用,其基本精神应该与平时教学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第9篇:高校思政课范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目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南,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主要描述学生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才明确。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具有不同层级的体系,有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总目标;有学科内容方面的目标,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科学的“三观”教育等教学目标。从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将课程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的目标,有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要在总目标和学科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目标。如讲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时,既要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目标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科目标,还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点。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

1.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

依据《教育部社科司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中央有关精神教学建议的通知》中《思想道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建议的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育主线。

《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这四个方面明确了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的情况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来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教师要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贯穿教学的始终。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感染力

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也是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则与根本方法。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面对不断更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面对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有个性特点的学生,教师必须汲取社会信息的“营养”和学术新鲜的“乳汁”,才能担负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职责。《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学内容要贴近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断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丢“马列理论”,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说实话、说新话。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中,既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又要联系社会实际,通过对比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说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人生观教育更具实施性。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手段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崇尚创新,积极关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喜欢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制作精致的多媒体课件和选用形象的图片及音像资料,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可以极大地缓解“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讲半天”给学生带来的听觉疲劳和审美疲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互联网正在对大学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已成为学生表达思想的新空间和学习生活中的精神家园。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要通过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实现网上教学互动,迅捷、方便、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思想动态,然后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学生们所关注和讨论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时有效地澄清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误区,排解部分学生的消极情绪。

2.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许多教师还在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好的现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开展实践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互动式、研究式、情景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探索,充分运用学理说得透、事迹讲得活、学生听得懂、实践用得上的经典案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到:要想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就要用心使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的口味,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诱人地放到学生面前。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对话式、学导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只有用对了教学方法,教师才能使教学内容入脑、入心,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核心与关键是教师,教师是教与学的主导者。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把课讲好,讲得学生爱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