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

中学生美学教育精选(九篇)

中学生美学教育

第1篇: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审美,品质教育。

遵照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体育中渗透着道德品质教育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因此,许多国家在制定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都提到注意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体育不仅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而且在更广泛更全面的教育过程中占有一定位置”。尽管各个国家的社会情况不尽相同,带有不同阶级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但都一致确认体育的教育因素,重视通过体育培养年轻一代的道德品质。

通过体育能卓有成效地育人,这是已被实践多次证实了的。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人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参加运动竞赛时,情绪往往兴奋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而规则、裁判、道德、精神文明规范等都是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且这种教育过程是在极为自然,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一般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场上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培养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好作风,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塑造“四有”人才的重要方面。

二、体育中包含着终身体育思想教育

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新的意义,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的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体育的终身受益的任务,还要强调对学生掌握实用能力的教育,要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指挥队列的能力、组织小型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竞赛的基本裁判能力、处置简单的运动损伤的能力以及指导他人参加体育实践的能力等等。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学生步人社会后将从事各种职业。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打下物质基三、体育中渗透着美育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由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活动中进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美育。各国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从不同角度将美育列入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之中。芬兰明确提出“体育可以为美育提供可能性”。新西兰提出学校体育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能轻快,优美地进行运动”。英国关于学校体育的目标中列有“美的理解”的内容。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外表整洁,举止端庄”。并且强调身体发展在美学方面的重要性,“从古代人体美的形象开始,就列入了人类美学概念中,不懂得协调发展的肌体和健康,就不能理解人的内在美”。不少国家愈来愈重视利用体育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美育在人的正常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美育是辅助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学校要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美育教育当是不可缺的部分。美育与体育相互联结,有一定比例的交叉重叠关系。体育中渗透着大量的美育因素。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可以感受和意识到三方面的美的现象。从身体角度可以意识到身体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等、从运动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和谐美、敏捷美、柔韧美、力量美等;从行为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协作美、结构美、道德美、忍耐美、热情美、纯朴美、机智美等。更重要的是,运动者在运动中可以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充实,感受到享受美。

第2篇: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

1.在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美术资源相对欠缺

课程资源的概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经常提及的内容,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资源指的是单纯的课堂资源,而新的课程资源概念,则拓展了课程资源的内涵,把课程资源的概念拓展到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各种教学资源,初中美术教育的课程资源是指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有帮助的所有学习资源,其中也包括一些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有帮助的课外美术实践活动。现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美术课堂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造成的,无论是课堂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还是课外的美术实践资源,其资源量都显得相对不足。

2.教师的美术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从目前来看,在相当一些学校中,缺乏专业化的美术教学人才,即便是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其相关的业务素质也未必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一些教师刚刚走出校门不久,所掌握的美术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关的美术教育实践经验,因此,往往教学的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中学,相对来说,美术教师的数量是比较少的,彼此之间在美术方面的业务交流也相对较少,这给年轻教师的美术教学业务的提升带来了客观的困难,这种状况的延续,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年轻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促进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美术教育发展策略分析

1.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美术学习态度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在初中教学中,往往要把美术学科视为学校教学的边缘学科,因为其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学校对于美术的教育也自然缺乏应有的重视,受这样观念的影响,初中生对于美术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认为美术学习是可有可无的,在思想观念上对美术学习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开展,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学习的态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要进一步增加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

由于一些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其投入的资源也就相对的不足,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增加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无论对教师相关的业务培训还是对基础的设备、资源的投入,以确保初中美术教育的更好开展,促进初中学生美术素质有效提升。

3.要突出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第3篇: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 新生教育 美国

高校的新生教育改革已经是一个为人们熟悉的问题了,很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怎么改,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争论。在笔者看来,通过与美国大学的新生教育对比,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美国大学的新生教育提供了一种与中国大学教育不同的方式和思路,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经过几十年的变化,美国大学新生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但总体上是保持在个体意识培养的这条道路上。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新生教育的目标是要关注“社会需要和个人需求”,到了60年代左右的时候则是变成了“学术原则”,此后再变化为强调要实现“社会方面”“智力方面”,总体目标都是要让学生在学术适应和社会交往上获得充分的指导。

再从内容上看,美国大学的新生教育总是立足于生活化的需求,从“迎新日”或“迎新周”到“新生教育课程”“新生研讨课”等等,呈现着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从课外兴趣活动中学习,并回归到课程中。“新生研讨课”往往是在教授主持下,借助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突出了角色和心理的变化意识。美国大学有一支专门化的教育队伍,有明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特点,效果和专业意识是非常高的。

再从中国的教育来看,我国的新生教育就显得非常的教条化,非常的死板。比如,开学往往会有各种形式的专业成才教育、校史校规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甚至还要接受军训国防教育,突出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淡化了生活和学术教育。从人员上看,往往都是行政人员为主,辅导员、各系主任为辅,很多人都是在谈论自己的经验,缺少专业化和灵活性。

从原因上看,这也是和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决定的。美国因为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对于劳动力的素质总是不断地提出要求。“自由”“平等”“参与”是美国文化的核心。高校担负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服务学生,个人成就不可埋没于集体里,从而造就一个良好的公民。这种教育突出了自我需要、自我兴趣。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强调高校教育工作就是为了政治,为了国家,所以过分强调了管理体系,展开对学生的集中式管理和教育。这种新生教育突出了集体色彩,忽视了个人的能动性,将学生束缚在条例、纪律、制度中。

中国的大学新生教育目前就是处在中西方不同范式的夹缝里,一方面迫于市场压力,知道教育需要改革,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又不愿意下大力气进行改变,总是一拖再拖。对于处于最基层的大学新生教育的承担者来说,最需要的就是从积极的理念入手,更新这种僵化的理念,认清大学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在服务国家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价值观,能够积极地完善学生的人格,而不应该像过去那样,作为一个行政任务来执行。新生教育者的角色不应该是管理人员,而应该是一个服务人员,这是一切新生教育的出发点。

此外,从教育内容上看,很多的大学新生都有各种的心理焦虑,比如为高考不理想发愁,为就业发愁,为各种课程的学习方法发愁等等。新生日益增长的学习、成长需求与有限的有效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而高校新生教育在这方面涉及的太少,往往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缺乏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积极为新生教育提供各种灵活的指导,能够积极地应对学生的需求。新生教育有必要淡化思想教育色彩,增加职业色彩,激发起学生的就业意识,能够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从而在以后的课程选择上能够更有针对性。教育者还应强调学生对技能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职业技能。

教育者应从新生教育开始,就要积极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教育。我们国家的心理教育往往都是比较简单的,如设立一个心理咨询机构,发放几个简单的小知识等,效果不佳,无法解决根本的心理问题。过渡性、社会性、闭锁性、动荡性是大学新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心理特征,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树立起他们的目标感。没有动机就没有动力,教育者可以多列举一些从坎坷走向成功的例子,邀请一些心理教育者进行交流会,而不要办成讲座,这样更有指导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心理,并有根据地进行调整。

新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个性,参与实践。为了增强新生教育活动的参与性,教育者需要建立各种有效的机制。美国大学在这方面总是调动很多的部门,像慈善组织、公益组织等一起来合作,并给予教授及相关人员精神或物质奖励。中国的大学可以建立适当的刺激机制,提供给学生必要的研究经费和活动经费,加强校内外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在我国,每年都有数百万新生涌入大学校园,这个群体既庞大又复杂,新生教育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而且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随着社会价值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大学生只有实现智力和能力的全面提高,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倩仪. 美国新生体验计划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尹冬梅,丁力主编.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第4篇: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

(一)体育教育中美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个体创造性

审美能力作为一种创造能力,是审美教育的核心任务。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偏于感性的、综合的,往往瞬间发生。美育其发展创造力的功能主要在于激发和丰富个体生命,使之具有自发涌现的创造欲望和动力,高度灵敏与发达的创造能力和自觉的创新意识,并由此为思维和实践等方面的创造力提供一个源泉。美育过程充分鼓励大学生的独创性,促进人格中个性因素的发展,让大学生在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中,不断以自己的独特认知方式尝试,探索和创造,这对他们的个体创造性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二)体育教育中美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美育涉及到受教育者整体人格的每一方面,具有全面性的特征。在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现代体育教学中,美育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促进个性发展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体育教育既有助于大脑的良好发展,又有助于感观能力的增强。而敏锐的感观活动能力,正是审美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所以在这一点上,体育教育与审美教育二者统一起来,前者不断发展心理的生理基础,后者则在这生理基础上完善心理结构,促成理想个性的实现。

二、美育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一)审美教育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目的就是在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完成教学内容,进行身体练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发展认识、感觉、理解、评价动作和姿势的优美。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心灵美,使他们形成强健匀称的体格,端正健美的姿态,同时提高自身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美学知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美不仅能使大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和陶冶,更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标准,激发大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审美教育应结合体育教学的内容

教师在上课时要体现出自己对体育运动事业的追求和探索精神,充分利用好教材内容,善于从教学内容中感受美、提炼美。注意把美学知识运用于体育教学中去。努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多选择具有形象美的动作,以利于加强对动作的美学价值评定。其次,根据性别差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在对女生进行审美教育时,应针对其心理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在对男生进行审美教育时,应多选择能培养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性格等意志美方面的教学内容。

(三)审美教育应结合体育教学的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注意新颖多样、丰富多彩、具有针对性、艺术性、科学性。语言讲解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最广的基本技能,正确地运用语言讲解,有利于大学生对知识技术的理解,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的动作示范也是大学生了解学习的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一种特有教学方法。教师在示范动作时要准确、熟练、优美、舒展大方,有节奏,有韵律,对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各种美的因素细心品味、体会、反复推敲,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化在教案中。

三、结论

第5篇: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

在当前流行素质教育的时期,生命教育成为教育的重点,在各个学科中系统地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让素质教育发挥到极致。小学美术教学是一种通过绘画欣赏的形式对自然万物生命的诠释,因此可以通过特殊的教学方法把小学美术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从而使小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地成长。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彰显生命教育。

一、小学美术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

小学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教育,把生命教育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把生命教育渗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兴趣学习美术,如对于一个很平凡的美术教学素材――蜡烛,可以赋予其灵动的生命意义以及崇高 的价值观,即短暂却无私奉献的一生,可以让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真切的感情于绘画之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把生命教育渗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利于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轮廓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美术教学应有人性化的选择、精神化的诠释以及从科学价值观的角度对艺术的欣赏,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正确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最后是把生命教育渗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绘画的技巧。没有注入情感的绘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没有价值的作品。古往今来,多少画家的作品无一不是在特殊的背景下融入了画家的真挚情感于其中,这样的作品才能震古烁今,具有举世无双的价值。如凡高的《向日葵》,在凡高所处的时代,向日葵这个绘画素材毋庸置疑是他思想最恰到好处的表现,向日葵是一种向阳的花朵,在凡高的思想中,他是向阳的,但是现实的种种与他思想的相悖让他走向了与向日葵短暂花期相似的道路。正是这种饱含情感的作品与高超的绘画技巧的结合才成就了凡高的作品之声誉。这也让学生对美术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小学美术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

1.教学课题以及素材的选择要具有生命价值的内涵

以小学美术课堂为渗透生命教育的载体,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让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无形的方式恰到好处融入其中。从小学美术教学课题以及素材的选择方面来看,可以通过挖掘与生命价值相关的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素材,创造性地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的渗透,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形成关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2.美术教学实践中彰显生命教育

美术教学实践是十分注重人文教育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时刻彰显生命教育。

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绘画,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分工合作、助人为乐,学会随时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虚心向同学学习,乐于接受他们的批评,培养同学之间融洽的合作精神。

第二是在绘画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渗入关于生命价值的诠释。如在进行色彩绘画的讲解时,可以先让学生踊跃发言来表述自己对各种颜色的认识,以及对各种色彩的情感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对颜色进行一个浅显易懂的生命的诠释,让学生学会在绘画时把自身的感情以及情景等融入进去。

第三是在绘画的过程中,可以在作品中融入更多关于生命价值的诠释,让学生可以在美术课堂上切身领悟生命的神圣。如在美术课本中有一个关于服装设计的课题,可以把这节美术课设计成一个带有环保性质的美术课,要求学生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使用环保材质的服装,倡导学生爱护环境,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3.在教学赏析中渗透生命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要教学生绘画,同时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以一种积极全面的眼光来欣赏艺术美。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踊跃发言,老师适当评论的模式进行美术教学欣赏,感悟蕴藏在艺术之中的生命内涵,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审美情趣。

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燃烧的蜡烛》这类艺术作品,让学生感悟关于蜡烛的短暂但却辉煌的一生,仅为照亮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又如欣赏《一双手套》使生命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从手套联系到送手套、送温暖给需要帮助的人,体会到关怀可以让生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让每个人的心灵更加充实幸福。与此同时,需要通过美术欣赏教育学生关于逆境意识的认识和培养。生命总是变化无常的,每个人的生命不可能永远都是风平浪静的,它充满了荆棘。如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但是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勇敢、勇往直前的精神,让我们通过死亡与苦难重新发现更多关于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学会在逆境中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勇敢地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第6篇: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个性;兴趣

一、学生的个性及兴趣的几个类型

1.开放型

这类学生的个性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体现出特有的敏锐性。他们思维敏捷,带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并时常表现出自己独有的见解和顽强的精神。他们善于利用想象力,执著地追逐着自己的兴趣目标。

2.内向型

这类学生的个性体现出对所学专业的迷惑性。他们思绪不那么专一,对教师提出的规范性问题甚至有一种叛逆心理,他们偏离规范和意志。这类学生或许对其他的事物感兴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他事物的学习与研究中,也能达到体验真切的目的。

二、如何培养学生

1.由发散思维的方式去培养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用“写意性”教学方法对创造性的培养,而与此紧密联系的还有一种称为“发散性”教学法,其理论依据来自于通过散发性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现。

2.从再现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美术课上,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是对教学常规的运用,我认为可以用“摹仿―观察―写生―设计―创作”来概括,其目的在于学生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训。例如,八年级《苍松翠柏》这课,就是先欣赏名画家画的作品,而后摹画,临摹学习画树的方法。画树先画树干,再向前后左右出枝,然后点叶。对原作精神和技巧的分析理解,从中学习画家观察事物、表现事物的方法,还可有意改变原作样相,创造出新的画面。

第7篇: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审美 人格完善 中学 美术教育

审美心理学是美术教育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作为美学和心理学的边缘学科,对我们熟悉并掌握人的审美心理过程,从而准确把握受教育对象在对美学欣赏中,心理的变化过程,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有积极意义。审美,简言之,是对美的感知和认识,审美心理则是在这个感知过程中情感意识上的活动表现。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教育者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学生懂得美与丑,学会对善与恶的判断,并懂得如何去美化这个世界和美化自己。其功能效果就是要达到“感人、娱人、化人、育人”。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并准确把握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和变化过程,利用美育功能引导中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一、审美心理与人格完善的关系

美术教育中审美的目的在于通过人对美的欣赏和批评来实现美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以“美”带动内心的触动和感悟,对人的情感、意识、心灵都会产生正面的引导,“增强审美感受能力,形成和谐的心理结构, 并间接地促进智力和品德的发展”其最终效果是促进人格的完善和培养健康的心理。中学美术教育本质上就是对美学的直面剖析,审美则是美术教育中学生必不可少的心理活动。有了审美,就有了对美和善的价值判断,丰富和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增强学生对外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是人格完善的直接体现。审美心理与人格完善是紧密统一的关系,是辩证也承接的统一关系。这表现在:审美心理是人格完善的重要环节点。人格的完善也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健康形成产生积极的反作用。人格完善是审美心理过程的最终目标。人格是态度、性格、习惯的有机结合。人格的完善则表现为态度的端正、性格稳定、习惯良好等综合因素下整体体现出来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利于个人健康发展和符合社会要求的。态度、性格、习惯长期形成的稳定性往往又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暗示和引导的作用。

二、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审美心理特征

中学美术教育是以特定的年龄范围的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这个群体年龄多是在12-16岁范围内,从生理上讲正是身体发育旺盛阶段,从心理发育角度讲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的萌动阶段。他们对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在审美心理表现出特别的群属特征。第一,可塑性强。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美术教育在扩展的学生想象力、带动学生抽象思维、丰富学生感性经验上有着独到的作用和功能。中学生本身在这一阶段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处于不成熟阶段,在美术教育中这个群体在对美术作品的感知也是欠缺和不足的,因此,对教师来说需要有效利用学生在美术教育发展空间性,针对性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塑造,以逐渐形成完善的、稳定的审美心理为目标。第二,社会性强。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与信息量的丰富多元化拓展了中学生的视野和对社会的了解,但他们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是不全面的,感性的,和不成熟的。社会的影响也会对这个群体产生单方面的导向作用。因此,他们在对美术教育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会参杂他们对这个社会认识和了解。他们会对作品的观察和评价带有社会意识形态色彩,在做作品创造中突出自我对社会的体悟等等。

三、美术教育中把握学生审美心理促进人格完善的几条建议

以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历来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要充分借助审美心理的功能来促进学生人格完善。首先,明确审美心理与人格完善之间的关系是前提。只有意识到这两者的关系才能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审美心理活动产生关注和重视。其次,美术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特征。在美术教育中既要把握中学生可塑性强的特征,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产生对美的认同感和对美的心理倾向性,以实现美术教育塑人的目的。把握学生社会性特征就是要课堂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作品和事件有正确的是非,善恶的判断力。第三,美术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规律。理顺学生审美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要注重实践的重要性。英国心理学家C.W.瓦伦丁曾提出“美的实验心理学”

在他看来应该用实验的方法对美学进行研究,以此来取得审美经验,实验美学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兴趣就在被试本身。瓦伦丁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就是要注重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审美活动的实践感知,缺少具体的审美实践是难以将理论的知识升华为熟练的技巧及熟知的规律。

四、结语

通过本文简要的分析,我们可以意识到审美心理在学生人格完善的重要作用及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把握学生的审美心理来促进人格完善。但是,美术教育中关于中学生审美心理的探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参考文献:

[1]王兆一.美术审美[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05).

第8篇: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的国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对于树立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支柱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是千万年来逐渐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动力。中华民族屡经磨难却能不断壮大,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而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是源泉。中学历史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理应担当起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

首先是对学生进行知祖国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具体生动的史实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既要了解中华民族在古代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要了解在近代所遭受的种种屈辱。既要知道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现在的国际地位。也要了解和他国在前进中所面临的挫折和困难。只有让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祖国,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锦绣河山,以及所孕育的灿烂文化,激发学生了解先辈的丰功伟绩和优良传统的情感。注重我国悠久历史的教育,能够激起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这应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在我国历史上,各民族紧密团结,共同缔造和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我们国家在历史上虽然也曾经历过几次大分裂;但统一仍然是主流,每次分裂之后又在新的基础上统一了。而且总是在绝大部分时期内保持着大统一局面。我们中华民族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反对分裂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一直被视为根本利益所在。我们中华民族是富于革命精神的民族,也是一个爱好和平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在历史教学中,我选取那些最能启迪学生心智,最富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成就,把学生的认识教育和情感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转化为信念和行动。

其次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责任感。中华民族无数的脊梁无一不是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从战国时屈原心忧天下,虽“九死其犹未悔”到范仲淹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从林则徐的“位卑不敢忘忧国”,所有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和爱国遗训,都将唤起和激发青年一代的爱国责任感,使他们自觉以民族昌盛为己任。

再次,对学生进行建祖国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知祖国爱祖国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建设祖国的教育,教育学生具有开拓进取的实干精神,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的具体行为。爱国主义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是一种优良传统,更是一种实际行为,历史课堂教学应自觉培养学生在这种爱国主义的进取精神。

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理想主义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育。

理想主义和高尚情操的教育从来都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没有理想的一代是垮掉的一代,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材。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中华民族虽遭外族入侵和列强蹂躏,但她却以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使自己的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民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和一批优秀人物能为了自己的民族为了国家,为了事业,高扬起理想的风帆,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坚韧不拔,奋发努力,最后成就了大业。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注入时代的血液,使学生不断树立起为国家民族而献身的精神。

其次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华民族具有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和新科学技术,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同时中华民族还是一个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民族。秦国的商鞅变法;严复的《天演论》等都是为启迪中华民族智慧加快历史进程做出了贡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华民族那种勇于创新,不断变革的精神和气度。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尊师重道,严谨治学的精神。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我国人民从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这些都成为尊师重道的典范。同时,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以不屈不挠、拼搏进取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奋严谨的治学是分不开的。纵观中国历史勤奋好学的例子举不胜举。

其次是培养学生勤劳节俭,吃苦耐劳的习惯。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学历史不乏此类例子。诸葛亮说:“君子之行,勤以养身,俭以养德。”历览前贤志士,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华夏文明,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

再次是培养学生团结仁爱的精神。

我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中华圣人孔子学先的仁爱之心,把它总结发扬光大,创立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他主张统治者要爱人,中学生要继承这种儒家思想的精髓,使之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第9篇: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学生;审美能力

一、调查分析初中美术教学现状

虽然随着新课改实施,教育教学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深刻,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上,教师还是更加关注主要学科教学。在当前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以传授相关的教材理论知识为主,选取的美术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提供的为主,对学生的兴趣有所忽视。在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兴趣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课堂教学,使学生无法投入美术教学,以至于在课堂上自顾自地做自己的事,对教师的教学漠不关心,教师几次提醒之后,也会放任学生的行为,师生对美术教育都没有引起重视。久而久之,教师无法有效施展教学,学生无法有效学习知识,美术教育教学效率低下。

二、探究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对策

课堂教学由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共同构成,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因此,提高审美能力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主动进行探索,积极配合教师。

(一)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与其不断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如先培养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从三方面着手,第一点抓住课前导入,第二点抓住上课方式,第三点做好课后引导。传统的教学,一般没有课前导入,直接就是教师让学生翻开课本,切入正题,直切主题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缓解情绪,全身心投入学习中,教师需要设置合理的课前导入环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来说,课前导入以图片、音频或者视频的方式进行,都是不错的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一改传统整节课照着教材传授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多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一般来说,游戏、绘图、课堂互评等活动的设置,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针对课堂学习,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据,适当布置美术作业,美术作业多以观察生活类和动手实践类为宜。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改变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死板的课堂教学才能变得灵活有趣。有趣的课堂自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设置教学情境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学校和教师都要重视美术教学。在教学中,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深入了解课堂所学内容,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探究,科学地欣赏和评价每一部作品。如,在学习《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时,不仅要教师结合教材上所给资料进行讲解,还要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展示更多与我们生活贴近的花鸟作品,利用音频视频的方式体现花之动静美,鸟之神态美和声音美。借助形象的展示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回忆自己接触的花鸟的特点,再回到课堂欣赏作者的画作,感受作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