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课程设计亮点精选(九篇)

课程设计亮点

第1篇: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一、项目定位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总设置8个项目:项目一:电气控制电路分析;项目二:电机运行控制;项目三:X62W电气控制;项目四:T68电气控制;项目五:抢答器设计;项目六:用PLC实现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项目七:PLC控制电机;项目八:五自由度机械手控制。

本项目属于《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中的第六个项目,主要让学生掌握PLC程序的编程方法和技巧,掌握定时、计数器以及移位指令等的应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主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协商。

本课程教材的选用:全国高等专科教育自动化类专业规划教材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田效伍 主编。使用THPSF-3A型(西门子)可编程控制器实训指导书》作为参考教材。

二、项目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1.先后续课程分析:前修课程: 《电工基础》、《电机及拖动》、《通用变频器应用技术》、《组态软件应用技术》、《单片机技术》;后修课程:《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学生顶岗实习。

2.学生掌握知识方面的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有一定的编程思维。对电路和电机拖动、变频器的参数设置和应用、触摸屏的应用、单片机的编程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

3.学生的能力分析:所教授的对象为高职学生,该类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纯理论性教学只会导致“倒头睡觉”现象,起不到教学效果;但是面对实践性作业时,兴趣较高,充分使用教学资源进行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教学,能使学生做中学,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会更加突出。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基本思路

从实际应用方面引出具体的项目,由项目引出待解决的问题,从对所引出的问题的解决进而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和实现。突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讨,以任务驱动型的方式基于实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二)学习内容

1.教材分析:《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中关于寄存器左移指令的使用进而设计实际应用项目,寄存器左移指令的应用和实现十字路口交通灯的设计。

2.学习形式: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

3.学习结果:掌握寄存器移位指令的理论知识,基本完成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

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控制要求进行I/O口的分配和接线及编程。

教学难点:字左移指令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型、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课前准备

1.老师的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对实验室进行检查,整理;对10套设备进行故障排除。(2)教学资料准备:电子教案、课件,步骤评分标准。(3)分组安排:全班同学40人,每4位同学一组,共10组。(4)教学场地安排。

2.学生的课前准备:(1)课前了解:十字路口交通灯的控制过程。(2)课前预习:寄存器移位指令的功能和应用。

(二)教学过程实施(课中)

项目:信号灯受一个启动开关控制,当启动开关接通时,信号灯系统开始工作,且先南北红灯亮,东西绿灯亮。当启动开关断开时,所有信号灯都熄灭;南北红灯亮维持25秒,在南北红灯亮的同时东西绿灯也亮,并维持20秒;到20秒时,东西绿灯闪亮,闪亮3秒后熄灭。在东西绿灯熄灭时,东西黄灯亮,并维持2秒。到2秒时,东西黄灯熄灭,东西红灯亮,同时,南北红灯熄灭,绿灯亮,东西红灯亮维持30秒。南北绿灯亮维持20秒,然后闪亮3秒后熄灭。同时南北黄灯亮,维持2秒后熄灭,这时南北红灯亮,东西绿灯亮。周而复始。

教学环节:

1、项目引入(10分钟)

教师活动:项目内容讲解;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十字路口交通灯的控制。教学方法和达到目标:任务驱动法,让技能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2、解决问题1、2(25分钟)

教师活动:问题(1)程序流程图,确定控制过程,I/O端口的分配。问题(2)字左移指令使用讲解。(3)总结。学生活动:解决问题1任务步骤记录--1、画出程序流程图;2、I/O端口分配表及控制接线图。解决问题2:学生任务步骤记录;教学方法和达到目标: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部分:学生掌握移位寄存器指令的应用。实践技能:I/O口分配表;电路连接;编写程序。

3、方案制定(10分钟)

教师活动:观察指导;学生活动:制定十字路口交通灯方案。(组长进行组员间的任务分配)步骤1:I/O分配及硬件连接;步骤2:程序流程图;步骤3:程序设计;步骤4:调试。教学方法和达到目标: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掌握设计的方案和步骤。

4、操作实施(30分钟)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根据方案设计的步骤进行动手操作;教学方法和达到目标: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PLC程序的编程方法和技巧,掌握定时、计数器以及移位指令等的应用。

5、综合评价(15分钟)

教师活动:根据评分表的项目进行评价打分;学生活动:调试1、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调试;2、答辩。教学方法和达到目标:从调试过程和答辩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主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协商。

(三)课后反馈

老师:及时做好课后分析,对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并对学生的总体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学生:及时分析自己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分析整套系统的工作过程。

学生思考:尝试用其他不同的方法编译新程序,实现新的控制过程。

同时可以通过精品课程网站与学生进行远程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疑问。

五、教学特色

第2篇: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电子仿真软件MULTISIM10;单片机仿真软件PROTEUS;单片机汇编语言和C语言源程序编辑编译软件KEIL;单片机汇编语言和C语言

电子教学采用项目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电子教学采用课题化,以课题项目为单位采用项目化管理;一条龙实现从原理图绘制,仿真到PCB印刷电路板的制作;从电子电路的搭建到PCB板的焊接调试;

下面以节日彩灯制作为例讲解:

课题名称:制作即日彩灯。

项目要求:用彩色发光二极管设计制作节日彩灯;要求节日彩灯能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具备一定的功能;比如流水灯;逐次点亮灯;闪烁灯等。

课题项目的实现:用电子仿真软件MULTISIM10设计制作节日彩灯并实现电子仿真。

仪器设备:555和电阻电容组成多谐振荡器;CD4017为十个二进制计数器组成的串行十进制移位计数器。

用555做振荡器产生振荡脉冲输入到CD4017的时钟脉冲输入端;由于CD4017是带进位位的十进制串行移位输出计数器;方波(高电平)会依时间顺序依次从O0~O9移位输出,方波到来时发光二极管LED正向偏置导通发光。毎十个方波Q5~9上产生一个进位方波。(即接在Q5~9上的红绿黄发光LED亮一次。同时蜂鸣器响一声。用虚拟示波器测试电路各点波形;图1是功能为流水灯节日彩灯的仿真图。

选择好节日彩灯的电子元器件,在制作好的PCB板上安装并焊接调试节日彩灯产品。用双综示波器测试555和CD4017的输入、输出波形、调试,使其达到设计要求。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完成同一个课题;让我们做的更精彩些:

用单片机仿真软件设计制作的节日彩灯电路原理图如图3:

图4为PROTEUS制作的即日彩灯单片机仿真图:

80C51单片机;CRYSTAL为频率为12MHZ的晶振;CAP为电容器;LED-BARGRAPH-RED为红色发光条;RX8为二乘十的电阻排;

用汇编语言按照项目设计要求编制节日彩灯的汇编语言源程序;并用KEIL编辑编译程序产生十六进制代码文件(后缀为.HEX文件);双击80C51单片机把。HEX代码灌入单片机。

功能说明:单片机P1端口接8只LED,每次点亮两只,先从右边向左边移动点亮;再从左边向右边移动点亮,然后闪烁两次,重复循环。

在ISIS界面下运行PROTEUS单片机仿真文件。观察功能为双灯左移然后右移然后闪烁两次并循环的节日彩灯。

图3为用汇编语言编制的节日彩灯源程序:

用C语言设计编辑功能为:逐次点亮节日彩灯的C语言源程序:

图5为用C语言设计编辑功能为:逐次点亮节日彩灯的C语言源程序:

用KEIL编辑编译C语言源程序;并生成十六进制代码(*.HEX)文件;双击80C51单片机,把*。HEX代码灌入单片机。运行观察LED闪亮顺序,判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逐次点亮。

在单片机试验台上搭建节日彩灯电路。用擦写器和下载线把。HEX代码下载到89S51单片机中。安装并调试单片机节日彩灯电路,观察LED闪亮情况直到符合课题项目设计要求。

第3篇: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本课是闽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第12课内容,主要介绍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大小和位置,设置图片的环线方式等,感受图文并茂,版面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感染力的效果。本节课是Word图文混排的重要操作,通过在Word中给文档配图,感受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接触过图文混排的印刷制品,在其它课程中可能已经手工制作过一些图文并茂的作品,对图片在文稿中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相关任务,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在教师讲授操作要点、学生模仿操作、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学会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学会调整图片大小和位置;学会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体验Word字处理软件图文混排的强大功能,感受到图片在文档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插入图片并设置环绕方式。

难点: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

五、教学方法

(1)讲演练结合:教师讲授“插入图片”的操作要点,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模仿练习。

(2)任务驱动法:将本课教学知识点设计成小任务,降低学习难度。

(3)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相应的任务。

(4)小组协作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协作学习。

六、教学准备

网络教室、《月亮的味道》故事、动物图片、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

同学们,你们尝过月亮的味道吗?

今天老师带了一群小动物,它们就准备去尝尝月亮的味道。让我们看看月亮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故事情境中自然地进入学习主题。]

(二)任务驱动,探究学习(20′)

1.任务一:插入图片

(1)出示课件,讲述故事

[故事内容:

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呢?是甜的,还是咸的呢?真想尝一口啊!

夜晚,小动物们望着月亮,他们总是这么想。可是呢,不管他们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

有一天,一只小海龟下定决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

它爬呀爬呀爬到山顶,月亮离它近多了。可是,小海龟还是够不着。]

提出问题:你觉得这时的文档,加入什么会更形象美观呢?(海龟图片)

(2)提出任务,模仿操作

师:桌面有一个“图片”文件夹,打开后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小动物的图片,现在我们如何将小海龟的图片放入文档中呢?

教师讲解演示“插入图片”步骤,并板书操作步骤。

(3)学生模仿练习,完成“小海龟”图片的插入

[设计意图:这一任务学生以观察、模仿学习为主,教师在进行操作演示时,关键步骤放慢速度,让学生领会并仔细了解操作要领,使学生学会“插入图片”的操作技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任务二:设置图片大小及环绕方式

(1)出示课件,继续讲故事

[故事内容:

海龟叫来了大象,它对大象说:“大象,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就够的着了呢!”]

(2)提出任务,自主操作

师:这时候,我们要把谁请到故事中了?(大象)你们会吗?自己动手,把大象请到你的文档中来吧。

学生自主操作,插入“大象”图片。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预设问题:1)“大象”与“小海龟”的图片大小比例不对。

2)“大象”与“小海龟”的图片位置不对。

(4)尝试操作,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调整图片大小”这部分内容,尝试操作。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设置环绕方式”这部分内容,尝试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指名学生操作演示,并讲解步骤,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小组协作,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尝试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自主探究、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

(三)综合实践,巩固新知(14′)

出示课件,继续讲故事

[故事内容:

月亮看见海龟和大象,它就想:“这是在和我玩游戏吧!” 所以,当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的时候,月亮就轻轻地往上跳了跳。

大象还是够不着,于是它叫来了长颈鹿,然后长颈鹿叫来了狮子,狮子叫来了斑马,斑马叫来了猴子,猴子叫来了老鼠。

老鼠先爬到小海龟的身上,然后爬到了大象的身上、又爬到了长颈鹿的身上、狮子的身上、斑马的身上、猴子的身上,然后……]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故事内容,运用刚才所学的操作技巧,把“小动物们”请到你们各自的文档中吧。

学生自主练习,美化文档。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展示学生作业,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过程中,熟练技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通过展评让学生充分体验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及学习的乐趣。]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5′)

1.结束故事,升华主题

[故事内容:

“咔嚓!”一声,老鼠咬下了一片月亮。哇,月亮的味道真好啊!然后,老鼠又给猴子、斑马、狮子、长颈鹿、大象和海龟都分了一口月亮。

大家都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的东西。]

师: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的东西” 呢?(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和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任务的经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

2.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将一节课的知识点做一个回顾,有助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和升华。]

八、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始终贯穿新课程教学理念,以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一)创设情景,任务驱动

情境的创设不仅要适合学习主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提出、展开和完成。本节课笔者以故事《月亮的味道》贯穿全课,根据故事内容提出任务,学生在情境中、在任务驱动下,逐一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二)适时点拨,多样学习

第4篇: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关键词:行动导向;PLC应用技术;任务驱动教学

作者简介:黄秋姬(1963-),女,湖南攸县人,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汤光华(1957-),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湖南 株洲 41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K012CZJ004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92-02

“PLC应用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基础等知识后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特别注重实际应用,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学生学好PLC技术、用好PLC技术,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自从2008年该课程立项为精品课程以来,课程组全体教师加大了该课程教学的改革力度,积极采用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将MCGS(通用监控系统)组态软件适时溶入教学当中,使教学更为生动、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不错。

一、“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项目的确定

课程项目的确定通常从工作岗位需求出发,对工作任务进行综合分析和遴选得来。课程结构的形成,坚持以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为根本,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对遴选的项目进行适当地组合和顺序编排,形成“项目+任务”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取舍上,运用逆向倒推的手法,先分析岗位要求,还原职业能力,再设计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的选择紧密联系职业岗位和生产实践,能够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直接应用和派上用场,从而确保其课程内容的职业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根据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PLC应用技术”课程特点,将“PLC应用技术”课程内容分为十三个项目,采用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中坚持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之目的。“PLC应用技术”课程具体教学项目(内容)如表1所示。

二、“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项目的实施

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体现“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因为“学”在人的活动中占主体地位,而“教”则因人因时而有所不同。“教”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辅助和促进的作用。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和“内容、方式、对象、方法、工具、组织”六要素。它从教学生“学会学习”目标出发,使职业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上来,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采用师生互动型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教学的主持人。通常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按照前面提到的六个步骤和六个要素组织教学,来完成下达的任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项目4 ――交通信号灯的PLC控制”的教学为例,阐述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具体项目中的实施。

1.明确任务、获取信息――资讯

学习小组在接到“交通信号灯的PLC控制”项目之后,先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和查阅相关资料,为项目的实施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交通信号灯控制模拟板见图1,交通信号灯的PLC控制要求如下:

第一,信号灯受一个启动开关控制,当启动开关接通时,信号灯系统开始工作,且先南北红灯亮,东西绿灯亮。当启动开关断开时,所有信号灯都熄灭。第二,南北红灯亮维持25秒,东西绿灯亮维持20秒。到20秒时,东西绿灯闪亮,闪亮3秒后熄灭。在东西绿灯熄灭时,东西黄灯亮,并维持2秒。到2秒时,东西黄灯熄灭,东西红灯亮,同时,南北红灯熄灭,绿灯亮。第三,东西红灯亮维持25秒。南北绿灯亮维持20秒,然后闪亮3秒后熄灭。同时南北黄灯亮,维持2秒后熄灭,这时南北红灯亮,东西绿灯亮,周而复始。

学生在明确任务之后,可上网查阅资料,到图书管借阅图书,到十字交叉路口观察红绿灯的控制实况,为完成学习任务多渠道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分析讨论、制定计划――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对“交通信号灯的PLC控制”项目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设想出工作行动的内容、程序、阶段划分和所需条件等。行动内容主要包括:用哪种类型的PLC实现?如何实现(在实训台上实现?用实物连接实现?用组态软件实现)PLC控制?有哪些工作任务?分几个阶段进行?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哪些条件和设备?要求计划全面、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

3.比较择优、做出决定――决策

学习小组对提出的所有方案进行比较,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最佳完成任务的方案,最后以小组(集体)的形式作出决策。

4.分工合作、实施计划――实施

学习小组开始完成“交通信号灯的PLC控制”项目,教师适时掌握各小组完成任务情况,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学习活动内容、步骤及要求如下:

(1)列出输入/输出I/O分配表。由图1可知,甲车模拟东西向车辆行驶状况;乙车模拟南北向车辆行驶状况。东西南北四组红绿黄三色发光二极管模拟十字路口的交通灯,根据控制要求列出输入/输出接线表。根据已确定的I/O设备,统计所需要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点数,选择合适的PLC类型。

(2)画出PLC接线图。PLC接线图是进行实物(系统)连接的基础,它主要指PLC的外部连接线路图。在这个环节上,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实现交通信号灯的PLC控制,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控制要求会用到哪些关键电气元件,同时做好实物(系统)连接的相关准备工作。

(3)画出顺序功能图。顺序功能图又叫作状态转移图,它是描述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功能和特性的一种图形,同时也是设计PLC顺序控制程序的一种有力工具。利用顺序功能图的方法来编写顺序控制程序已经成为当前PLC顺序控制梯形图设计的主要方法。所以在设计程序之前,先画出顺序功能图是确保程序设计成功的关键。

(4)编写梯形图程序。梯形图程序设计是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中最关键的一步,PLC梯形图程序设计常用方法有:经验设计法、顺序控制设计法和逻辑代数设计法等。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程序越简单越好。本梯形图程序设计可根据前面画出的顺序功能图进行编写。

(5)运行和调试程序。梯形图程序编写完成以后,即可对程序进行调试和运行。这个调试和运行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修改和完善梯形图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多次反复地进行才能达到控制要求。实践证明,通过增加中间编程元件和辅助触点,可以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5.针对项目、检查控制――检查

小组成员针对“交通信号灯的PLC控制”系统进行自查、互查、纠错、改进和调试,在调试正常之后,利用MCGS组态软件进行仿真和监控,交通信号灯的PLC控制仿真和监控参考画面如图2所示。MCGS组态软件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易学易用等特点,普通工程技术人员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能迅速掌握多数工程项目的设计和运行操作。同时使用MCGS组态软件能够避开复杂的计算机软、硬件问题,集中精力去解决工程问题本身,根据工程作业的需要和特点,组态配置出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度专业化的工业控制监控系统。学生通过这种训练,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PLC的应用、维护和程序设计等工作。

6.成果报告、评价反馈――评估

活动小组成员从多方面对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以及成果进行评价,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不足和所造成不足的原因,并做出相应的修正。通常评价有自评、互评和他评等方式,一般先进行自评,在自评的基础上,采取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和指导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最后得出总体评价结果。

三、“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课程组全体教师通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到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十分有效,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成绩优良率达到了90%以上。培养的学生参加湖南省电气控制技术技能竞赛,取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其中有两名学生还获得了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设计师技师称号。总之,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全面职业行为能力的提升,有利于高职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进一步改善学院的教学设备和学习环境,如仿真实训场所、职教新干线PLC教学空间建设等,以满足行动导向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J].职教论坛,2008,(1).

第5篇: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视觉,设计,视觉美感

 

一、绪论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越来越受到相关方面的重视。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但能很好地让学生获取知识,而且又要能提高教学效率,使老师和学生从烦躁的课堂上解放出来。那么什么样的课件才算好的多媒体课件?又如何才能制作出好的多媒体课件呢?我认为好的多媒体课件应能充分合理的利用文字、图象、视频、音频及动画,给学生展示一个搭配和谐、构图美观、制作有创意的美丽图画。

二、多媒体课件的文字设计

在多媒体课件信息设计中老师们往往通过大标题、中标题、小标题的层级关系来定位所处的位置,建立起系统严谨的信息管理概念,由此来把握多媒体课件的信息脉络,因此各级标题在字号、字体、色彩上最好能有一定的区别,建构起一定的层级关系。在每一个版面上,标题部分最好能有一定的视觉稳定性和延续性,保持课件版面风格的统一性,方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对重点内容的查找和关键内容的识记,同时利于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对信息内容的同步讲述。

课件的文字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文字只会让受教育者无所适从,使有效信息无法识别,多媒体课件信息失去可读性。因此,在制作时,正文要以标准的黑体和宋体为主,编排时字距和字符距可以较小,行距可以有意识的加大,这样可以增加每行之间的有效距离,帮助受教育者对内容的识别视觉美感,使受教育者保持视觉传输信道的通畅。在信息量极大的多媒体课件中,对于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常常采用增加下划线、变换颜色、更换字号、加粗字体等方法来实现,使这部分内容能从庞杂的内容中脱颖而出。但是必须特别强调的是这种方法不能在单一版面上使用过于频繁,如果满版都是重点符号和标识,将会使多媒体课件显得异常混乱,信息分散而凌乱,其结果无异于没有重点。

三、多媒体课件的配色设计

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设计好的PPT演示课件,在自己的电脑上色彩鲜艳美丽无比,可是到投影银幕上却一片模糊。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客观的因素外,最重要的还在于设计者没有掌握好相关的配色设计。多媒体课件的配色计应当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投影银幕上的颜色视觉清楚度与颜色亮度有关。高亮度的前景色(白色、黄色、绿色、青色)适合与低亮度的背景色匹配,低亮度的前景色(黑色、兰色、红色、紫色)适合与高亮度的背景色匹配。

2、投影银幕上的颜色视觉清楚度与前景色和背景色的对比度(或亮度差)有关。高清楚度的匹配显示出前景色与背景色的极高亮度差。

3、低亮度差(或低对比度)的颜色匹配(黑一蓝,蓝一黑对比等)看不清楚;同色调对比中也未显示出高的清楚度。

4、在投影显示中,最佳的前景色为黄色和白色。最佳的背景色为为蓝、红、蓝绿期刊网。为保证投影银幕上的文字高清楚度,当选用高亮度文字颜色(白色、黄色、绿色、青色)时,背景颜色应选用低亮度的颜色(黑色、兰色、红色或紫色)和极低亮度级的背景色;当选用低亮度的文字颜色(黑色、兰色、红色或紫色)时,背景颜色应选用高亮度级的高亮度颜色(白色、黄色、绿色、青色);低亮度差(低对比度)的颜色对比(黑一蓝,蓝一黑对比等)以及同色调对比匹配应避免使用。

四、多媒体课件的图片设计

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图片的编排与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图文并茂地向学生提供信息,成倍地加大了它所提供的信息量,而且图片的引入也大大美化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页面。

多媒体教学课件图片要求不高,在图片的选择和优化的同时,图形图像一定要清晰规整,若将图形、图像作为学习的内容时,图形、图像要尽可能大并放于屏幕中心位置。作为背景的图像要简洁明了,颜色淡雅,如此设计能够突出主体,有利于减轻眼睛的疲劳和学生对主体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记忆。图的内容要便于观察。图形、图例等画面的设计在清晰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大,图的主要内容应处在展示屏幕的视觉中心,便于学生观察。复杂图形要逐步显示。对于较复杂的图,如果一下子显示全部,会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也不便于教师讲解,因此,这样的图形,应随着教学的过程分步展示,到最后显示出全图。

在编辑图形图片时,应考虑它们在整体编辑计划中的作用,达到和谐整齐,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在页面图片的合理选用时,一要注意统一视觉美感,二要注意悦目,三要注意突出重点,特别是在处理和相关文字编排在一起的图片时。

五、多媒体课件的动画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表达,甚至无法表达的问题。动画可以将抽象的无法亲身感知的现实生活中很难出现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真实、形象地模拟出来,弥补了常规教学的不足,容易收到生动有趣的效果。

多媒体动画的设计原则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方面动画要流畅,无停顿、跳跃的感觉。动画画面的设计应简洁生动,构图均衡统一,色彩配置和谐明快,动作自然流畅,文字清楚醒目,动画的色调与界面整体风格相符,动画的布局合理。另一方面,动画的配音要恰当。声音包括解说、音乐和音响效果,它起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应力求做到朴实生动、清晰流畅、通俗易懂、节奏合理、准确无误。

六、结论

设计好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展现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多媒体课件的视觉技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处于主动地位,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如果师生在知识交流的同时获得更多审美享受和视觉愉悦,必然能逐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培养受教育者更加全面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代志强.如何看待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2).

[2]黄秋生,罗丽萍,彭玲.简论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要素[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3).

[3]赵素云.多媒体教学中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J].光盘技术2008(8).

第6篇: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亮点之一:升旗教育新常态,主题班会新亮点。

以每周一升旗为载体,坚持开展礼仪常规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国旗下讲话”。

亮点之二:坚持国学晨读,一展杏坛华章。

国学晨读活动,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诵读古典诗词,学生在古典文化的浸润下,积淀了文化底蕴,提升了综合素养,锻炼了表达能力,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亮点之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严格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提高“两操”质量,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亮点之四:深化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社团活动安排周密,异彩纷呈。学校开设了音乐、舞蹈、手工、绘画、棋艺、益智数学、快乐小主播、经典诵读等兴趣社团,不断丰富了学校课程设置。这些课程既符合学生成长需要又与学校“五园”特色建设相得益彰,不仅完善了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系,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呈现了课程建设的多元化态势,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7篇: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张宝凤

上好每节课是每个老师的心愿,让课堂生活过程之旅常新,让课堂生活理论之树常绿,是我们当老师的理想。那么在英语课上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何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如何使创新的火花不时被点燃?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下面我就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以下反思。

一、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在三尺讲台“立住脚”、“站稳脚”、“站好脚”的前提,尤其是英语教师,一开口地道的英语,优美清晰的语音语调,精彩绝妙的知识讲解对下面听课的学生和教师都会有强烈的吸引力;教态亲切、自然、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分明,而且 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教师要透彻理解教材,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

一项优秀的教学设计必须具有方向性、科学性的品质外,还必须具有实践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品质。教师在正确和透彻理解教材基础上,把握好教学对象的实际、认识教学环境的实际和教师自身条件的实际,同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回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各种教学活动,设计层次清晰的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有序而富有逻辑性,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能自然、流畅。所以,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取舍,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三、教师要营造“亮点”,让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课堂教学的“亮点”是指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课堂教学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的亮点,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课堂亮点的出现使学生受到良性的强烈的刺激,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得到升华。“亮点”可以是事先设计的,最精彩的往往是课堂随机生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至少要设计一个高潮,最好高潮迭起。

四、教师要充满激情

第8篇: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投影屏幕信息:直接拍摄;亮度反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1—0052—04

引言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方兴未艾,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就已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上线不到半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这一新生事物就已吸引数百万人上网观看、学习,并得到高校主办单位和受众的一致青睐。通过对大量的已上线课程的观看、总结,笔者发现其画面信息大致雷同:最多呈现的教师镜头,偶尔穿插的学生镜头、教师与学生互动镜头或者PPT课件插图。这些信息与精品课程中教学录像的画面信息儿乎无异,只是受视频公开课制作技术条件的严格限制,视频成品质量比较好。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实验研究出,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这里的面部表情及动作也即是我们所说的肢体语言,由此可以看出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部分教师上课时喜欢用教鞭或者激光笔定位、移动鼠标光标、画线、手势指引当前讲解点,这就是“视觉注意引导信息”。“教师发出视觉注意引导信息第一个作用是增加所授信息点的刺激强度。……第二个作用是帮助学生从PPT画面上数量繁多的信息点中尽快找到所讲授的信息点。”我们知道,在实际课堂中,无论是教师的肢体语言还是其发出的视觉注意引导信息,都是整个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且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信息。所以在制作视频公开课时不仅要传递教师的语言、板书或者PPT演示等教学信息,更要注重教师的肢体语言及视觉注意引导信息等教学信息的传递。

《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在多媒体课件录制方而的规定是“在拍摄时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拍摄方式,确保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但由于实际视频课程拍摄中遇到投影屏幕内容模糊、色彩暗淡等问题,大多制作者都避开直接拍摄出现的问题,采取图片插入法来展示讲义内容。即在后期剪辑中将PPT课件以图片的格式插入到视频里,并覆盖原视频。这种方式制作出的视频公开课的大部分画面是单独的教师形象,PPT讲义内容也是在某些节点以独立镜头出现且持续时间较短。在学习之初,教师形象的展示可消除学习者的陌生感,但是随着陌生感的消失,“在后面的教与学中,这一板块如果始终是教师的头像的话,对学习者来说已无太多信息可言”,学习者的关注点就转移到屏幕投影信息上来了。图片插入法可清晰地呈现PPT课件内容,但是在持续时间上满足不了学习者的观看需求。若插入时机与课堂节奏不配合,则令观众受惑。关键是由于PPT图片的覆盖,视频丢失了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的肢体语言,尤其对于课件中有图像、动画及视频等媒体的课程来说,用图片插入法因表达不出教师对这些内容做细节解释的视觉注意引导信息而显得比较蹩足。而且这种教师与课件内容分立的画面不符合学习者已有的学习习惯。

随着视频公开课制作技术的进步,图片插入法也有了不同的表现方式。不管是全屏插入PPT图片,或是在投影屏幕区域内插入(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物理与艺术”),还足小画面插入(如南开大学的“心理学与生活”),都存在缺失视觉注意引导信息或遮盖教师肢体语言的问题,都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解决了拍摄的缺陷,不仅能够清晰呈现PPT投影内容,还可以把教师的肢体语言、视觉注意引导信息等一并摄入,既节省了其他视频信号转换设备,又能表达真实完整的课堂。

一 摄像机直接拍摄存在缺陷的原因

现有的视频公开课的画面内容大多数是教师镜头,PPT课件内容以图片插入的方式呈现。从信息熵的角度来看,这种一成不变的视频形式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且限制了学习者的个性需求。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设计视频公开课画面构图的时候,把教师与PPT投影屏幕收入一个画面,学习者既可以从教师的语言及肢体语言获得学习信息,又能从PPT投影屏幕观看教学内容,同时可以从教师发出的视觉注意引导信息迅速定位当前讲解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要把教师和PPT投影屏幕摄入同一幅画面,就出现待摄物亮度反差过大的状况了。

我们知道摄像机在拍摄同幅画面既有教师又有投影屏幕时,摄像机往往无法拍摄出教师与投影屏幕信息兼顾清晰的画面。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由于摄像机有一个曝光宽容度,也就是说,如果要清晰呈现较亮的物体,就必然会导致较暗的物体丢失细节;如果要呈现较暗的物体,较亮的部分则会丢失细节。所以同一个画幅内如果要呈现的物体在亮度上反差较大,将不能使这两种物体同时正常曝光。在“大学物理的生活震撼”视频公开课的拍摄中,我们选择的是普通的多媒体教室。该多媒体教室中的投影仪发出的光亮度很强,其发出的光投射到投影屏幕上产生漫反射,这种漫反射使得投影屏幕在摄像机中看起来像是一个发光体,也即是光源。由于光源本身是亮度非常强的物体,摄像机如果在自动条件下就需要尽量降低光圈和曝光度,来将光源纳入可呈现的范围,这样就会导致相对较暗的教师区域因曝光不足而变得更暗,影响画面质量。相反,如果要保持教师区域的亮度,必然要牺牲掉较亮的投影屏幕上物体的细节,这样拍出的效果是教师区域清晰明亮,但是PPT投影内容却是一片模糊,使学习者茫然。

如何拍摄出教师与PPT投影信息均曝光正常的视频,问题可以简化为如何降低被摄物的亮度反差。原则上可从两个途径进行改变:一是提高除PPT投影屏幕以外的区域,尤其是教师区域的灯光亮度,这就需要给教师区域补光;二是保持教师区域的亮度不变,降低PPT投影仪的亮度。第一种情况尝试在灯光条件好的录影棚拍摄,教师区域补足光线。这种条件下拍得的画面效果比较好,教师区域清晰明亮,但是PPT投影屏幕内容也只是隐约可见,字体比较大的汉字可以辨认,课件中的图像或者动画细节,比如线条、字母、符号等,都无法辨别。就本制作单位的设备及场地条件而言,这不是一个完善的方法。从操作的简约性及设备、技术的有限性等条件考虑,我们选择了后者。下面谈一下这个调整过程。

二 如何克服直接拍摄的缺陷

降低多媒体教室中教师与PPT投影屏幕的亮度反差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多个步骤的协同配合。在拍摄前对课件的用色设计,对投影仪亮度、对比度以及色温的调整,拍摄中对摄像机的手动操作和参数的调整,以及拍摄后通过AdobePremiere Pro CS4软件对视频亮度效果进行调节,经过这一系列的步骤,就能在拍摄设备及拍摄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制作出比较令人满意的视频画面。

1 拍摄前的准备

拍摄前的准备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课件的精心设计,二是对多媒体教室拍摄环境的科学布置。这是降低敦师区域与PPT投影区域亮度反差的关键一步。

同样的拍摄条件,不一样的课件内容,拍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在制作课件时要先考虑到拍摄出来的效果。据经验,尽管在摄像机中白色背景和蓝色背景的PPT课件投影都反光,都看作光源的话,蓝色拍摄出来却清晰很多。常用的PPT课件背景与前景配色方案有白底黑字、黑底白字、监底白字以及蓝底黄字。为了降低反光强度,选择黑色或者深蓝色作为底色比较好。当然,如果PPT内容大多是图片、动画、视频等,背景色也可以没有这些局限,但在这些素材的背景色选择上也要遵循同样的规律。在工作中我们知道,利刖软件设置数据计算得出的图像一般是以黑色和深蓝色作为背景色的。我们以它为参照,在制作PPT内容的多媒体素材时把背景颜色设置为黑色或者深蓝色,一方面可以清晰呈现细节,另一方面在拍摄时它的光反射小。课件制作结束后再增加这些素材的亮度和对比度,这个操作可使在同等条件下拍摄出比调整亮度、对比度前更加清晰的效果。

在拍摄环境的布置中,以多媒体教室所有灯打开的亮度为基准,这是要满足教师和学生画面的亮度需要。然后调整投影仪的亮度与对比度,这是拍摄前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在不同多媒体教室拍摄经验的人知道,在投影仪亮度比较低的教室拍摄,能很好地兼顾教师与PPT投影的清晰度,这是教师区域与PPT投影屏幕区域的亮度反差小的缘故所致。但是在投影仪亮度比较高的多媒体教室拍摄出来的效果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教师与PPT投影不能兼顾清晰。这两者的对比给我们以启示,就是把投影仪的亮度调低,适当增加对比度(但不可太大,太大了屏幕亮度又会增大),适当提高色温,使投射出来的光线呈现清冷调而柔和一些。这个调整要与拍摄中的操作相配合,使PPT投影屏幕内容能够在摄像机里辨认出来为好。对投影仪参数的调整不可太过,否则会出现偏色,影响画面美观。

对投影仪亮度、对比度及色温等参数的调整要视投影仪和摄像机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绝对的数值可以比照。拍摄前的准备做好以后,就可以着手进行拍摄了。

2 拍摄中的手动操作

在拍摄视频公开课时对摄像机的调整会直接影响视频的质量,我们知道原始视频是最重要的材料,所以拍摄方面万不可马虎。对摄像机使用自动功能还是手动功能以及参数的调整,都需要有大量的实际拍摄经验作支撑,从而达到理想的拍摄效果。

对于电视摄影来讲最基本的要求是曝光准确、焦点清晰。在视频公开课的拍摄中这两个基本要点也是影响拍摄效果的关键所在。拍摄视频课程的镜头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摇镜头速度要是缓慢的,推、拉镜头的频率也不是很高,这就意味着对焦的操作很简单。对焦可以使用自动对焦(AF)和手动对焦,自动对焦是对画面的中心位置对焦。我们在拍摄视频公开课时,由于投影屏幕面积较大,教师占据1/3的画面篇幅,剩余2/3的篇幅是投影屏幕,所以整个画面的对焦点就是位居中央那1/3面积的投影屏幕。但是在拍摄中如果使用自动对焦,会出现以下缺陷:镜头在移动或者被摄对象在移动,还有教师在PPT翻页时,甚至光强变化的时候,摄像机都会有一个跟踪对焦的过程。由于自动对焦速度跟不上,自动对焦系统无法快速识别场景,图像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虚化过程。严重的甚至是在镜头移动结束后或是在PPT翻页完成后很久,摄像机一直都在自动对焦,PPT投影画面持续闪烁,更甚者全幅画面模糊。而且自动对焦有误差,即使是对同一主体对焦都有可能略为不同。这个自动对焦过程使视频错失部分教学信息,而且后期很难弥补。

曝光主要通过光圈的调整进行。光圈是摄像机在拍摄时需要进行调整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它通过调大或调小光圈孔径来增加或减少进光量,从而达到控制被摄物亮度的目的。光圈的操作有自动光圈调整和手动光圈调整。用自动光圈拍摄是摄像机根据被摄景物的亮度及时跟踪,以被摄景物的平均亮度来自动调整光圈大小,控制镜头的进光量,避免图像的亮处失去灰度层次和破坏彩色平衡,能适应一般条件下的景物亮度变化。但是“自动光圈很难适应同一画面中出现亮度反差过大的情况”。在拍摄中利用自动光圈的缺陷是:当被摄物的亮度发生变化时,光圈也随之改变其大小,这表现在视频上就是图像从明到暗来回过渡且比较明显,降低了画面的质量。在拍摄视频公开课时,由于聚焦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PPT投影屏幕。PPT投影屏幕亮度比较大,要使得拍摄出的PPT内容清晰,摄像机就会自动调节光圈,以最亮部分为基准曝光,从而使得亮度相对较暗的教师区域丢失细节,因曝光不足而显得更暗。相反,如果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曝光,那么PPT投影屏幕就拍摄不清晰,呈现白茫茫的一片。

要克服这两个缺陷,就要使用手动对焦(MF)和手动光圈。手动对焦打开,自动功能就变为关闭状态。我们可以手动设置对焦中心,这样在拍摄时视频画面从模糊到清晰的虚化过渡没有了,没有自动对焦,画面就不再闪烁。同样,手动光圈打开即关闭了自动光圈,拍摄就会以一个恒定的亮度进行,在摇、移镜头时不会出现忽暗忽亮的现象。拍摄时,以囊括教师和PPT投影屏幕的中景为基准,手动调节光圈,使教师与PPT投影屏幕均呈现正常亮度。这里有个小技巧,就是把摄像机先调整为自动光圈,以教师为聚焦点,观察教师区域亮度,记录此时的光圈F值。然后拨为手动光圈,调整光圈值为刚记下的自动光圈值,如果教师区域亮度不够,适当调大光圈,PPT投影内容大致可见即可,后期再做调整。此外,投射到摄像机CCD上的实际亮度还与焦距有关,“在一定的照度下,焦距长则亮度低,焦距短则亮度高。”在镜头焦距改变时,也要适当调节光圈大小来改变画面亮度。如不做调节,在推、拉镜头时,视频画面会有轻微的明暗过渡。

3 拍摄后的后期调整

与PS里的曲线原理相同,PR视频特效里的亮度曲线未作调整时是一个45度的直线,左下角代表视频中最暗的像素点,右上角代表视频中最亮的像素点。曲线图的横坐标代表原亮度,纵坐标则代表调整后的亮度。所以把整条曲线往下拉,就是把整个视频的亮度同时降低了,这个跟亮度校正里的效果是一样的。亮度校正中的亮度是由一个数值体现的,原素材添加到PR里未作修改前其亮度值为0,如果要提高亮度,就向右拖动双箭头增加数值,降低亮度则向左拖动数值使之变为负数。但这些都是对画面整体亮度做调整。这意味着如果把PPT投影区域亮度降低的话,教师区域的亮度也跟着降低,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如果要做到只把亮度高的PPT投影区域内亮光部分的亮度降低,其他部分不变,那就要用到亮度曲线了。尽管在亮度校正效果中,可以在色调范围的下拉菜单中选择“高光”,因为PPT投影屏幕是高光部分,但是这个“高光”的范围是软件自定义的,比较笼统,在实际调整中并不是所有亮度的“高光”都需要降低。在亮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设置节点进行细微的调整,保留我们想要部分的亮度,降低需要降低部分的亮度。

简单了解这些,就可以在后期的视频处理中通过把高光部分的亮度调低来使PPT投影上的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教学内容清晰地显现出来。亮度曲线的调整要视原视频的亮度而定,由于PPT投影中白色的部分是整个画面中最亮的部分,如果教师穿着白色的衣服,光照射到教师身上也会产生白色反光,那么降低白色亮度的同时这些人物身上反射的白光也会跟着变暗。这启示我们拍摄视频公开课时,教师最好不要穿纯白色的衣服。为了不致颜色失真,调节亮度曲线的时候要格外的细心和耐心。

后期制作上巧用心思,也可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这种视觉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消除观众的视觉疲劳,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比如教师讲课中用到的视频,采用后期直接插入该视频的方式,声音依然采用教师的讲解声,但是在插入方式上稍做改变——视频的大小及出现点定位在拍摄的PPT投影中该视频的大小与位置,间隔一段时间后全屏居中,设置关键帧。这样产生的效果就是PPT中的视频慢慢放大并位移到画面中间位置,我们称之为定点入。插入视频的出点再设置为与定点入相反的定点出,即视频从全屏慢慢缩小至出现位置。这个小小的改变,就使得视觉效果大大不同了。还可以做出其他很多特殊效果,既不显花哨,又克服了单一的视觉效果,减少视觉疲劳,为整个视频课程增加亮点。

三 结语

目前,高端的设备与制作技术已经达到影视剧制作的标准,条件比较好的高校其实已经具备拍摄出教师与PPT投影兼顾清晰的能力,只是意识上还没有注意这些,依然采用后期插入图片的形式展示PPT内容。我校“大学物理的生活震撼”的拍摄条件比较差,但仍尝试在表达投影屏幕信息方面做出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拍摄前对课件精心的用色设计以及课件与投影仪亮度、对比度的调整,降低教师区域与PPT投影屏幕区域的亮度反差;然后在拍摄中使用手动对焦和手动光圈拍摄课堂过程:最后在后期使用PR亮度曲线特效对亮度进行调整,使得最后的成品视频同幅画面内教师区域亮度正常,PPT投影屏幕内容呈现清晰。这一系列的处理使得直接拍摄出现的投影屏幕内容模糊不清的问题迎刃而解,保证了真实课堂信息的完整表达与传递。有意义的视频课程既要呈现完整的课堂信息,又要发挥技术优势呈现真实课堂中没有的信息,这种视频公开课才能吸引更多受众观看学习。传递真实完整的课堂信息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探究,而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表达更多的教学信息,是我国视频公开课继续发展的关键所需,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永毅.视频公开课中视觉注意引导信息的图文重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3,(1):41—44

[2]陈永毅.视觉注意视野下教育视听资源构建模式的审视[J].电化教育研究,2012,(4):65-74。

[3]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Z].北京,2011

第9篇:课程设计亮点范文

关键词: 物理课堂 教学 生成

正如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预设,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可见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教学预设。好的预设是一节成功课的前提,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预设外生成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我认为“生成”的课堂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却是最精彩的。

下面我从一线教师的视角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物理课堂“生成”的理解。

一、摆脱原有教学设计“生成”

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实际“生成”对教案作出适当的调整,把教案看作是学生学习的预案,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进行随机灵活的调整。

案例一:在教学“光源”时,有的学生提出“月亮是光源”。我就将错就错,让学生对“月亮是自身发光,还是反射太阳光?”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学生根据收集的有关月光的信息积极展开交流讨论:和太阳相比,月亮有哪些异同点。我将学生收集的信息归纳并列举在黑板上,接着让学生根据黑板提供的知识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大胆猜想。A类学生认为月亮是光源,因为它和太阳一样发光。B类学生认为月亮不是光源,因为它离地球近却不及阳光强。C类学生认为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又没被挡住,若月亮能发光,就不会出现“月缺”和“月圆”的现象。最后我对学生的猜想和分析给与合理的评价和定位:月亮其实不是光源,月亮是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上。B类学生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灯光离我们更近,却不够日光和月光强,它可是光源。C类学生的理由比较充分,老师赞同。如果月亮是光源,在没有被挡住时,看到的是圆月。而事实上,太阳光照射月球时,有一部分光被地球挡住了,使得月球一部分有反射光,一部分无反射光,因此产生“月缺”的现象。

这样,我理智地放弃了预设,尊重了“生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留给学生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味,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在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使有效的课堂教学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二、超越文本“生成”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作有效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为学生创造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

案例二: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讨论,认为可能与压力、受压面积的大小以外的其他因素(如物质的密度、材料的软硬程度等)有关。对于他们的猜想我不轻易否定,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另外,本活动提供了较多的实验器材,可设计多个实验进行研究,学生各抒己见,实际操作,积极思考,合理评价,最终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三、在追问中“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重视不够,不是放置不顾,就是手忙脚乱,不会处理。因此,教师要敢于追求“生成”,善于用好“动态生成”资源。课堂成了师生对话的场所,其教学效益在教师敢于追求“生成”,给予正确的引导,在交流对话中不断“生成”与建构,让学生在探讨、尝试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案例三:在探究影响塑料刻度尺形变的因素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但有位学生却说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猜想。我捕捉住这一错误及时“生成”一个妙不可言的教学过程:

师: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塑料刻度尺形变?

生:可能还与塑料刻度尺的弹性有关。

师:同学们想想,他的猜测对吗?

生1:对,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相同的情况下,弹性好的形变程度大。

生2:对,当形变程度相同时,弹性好的所用的力小一些。

生3:不对,他们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探究时针对的是同一把尺,弹性程度相同。

师:下面就让我们再仔细想一想,谁说得更有道理呢?

接着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生3说得有理,接下来的实验探究要用“控制变量”法,我们每组将用的就应该是同一把尺(弹性不变)。

我对学生错误的猜想并没有回避或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仔细揣摩,用心体会,由一个错误从而辐射到整段的学习。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感受到了自己的失败和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及时关注了学生的动态,及时处理、合理引导,给猜想错误的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让更多的学生学会了该怎样去探究。

四、拓展“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让课堂弹性化,追求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生命活动、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是教育永恒的、真正的价值追求,课堂会因动态“生成”而精彩连连。

“生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

总之,当教师捕捉到课堂教学中的动态因素后,改变原有的预设,建构“生成”式课堂,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02-411.

[2]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28-32.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3-8.

[4]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4.

[5]张铝明.论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构建.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12).

[6]钟启泉.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教师人文读本(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