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范文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精选(九篇)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

第1篇:启发式教学的好处范文

素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正确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尤为重要。现结合我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得与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 启发式教学应重视“导”

“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意思为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维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维,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和尝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才是符合学生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教师的启发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二是要“巧”,在学困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第2篇:启发式教学的好处范文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因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59×7,159×37 二、试算:159×137,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第3篇:启发式教学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改 启发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66-02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当前,一些国家教学法改革中的许多创造和见解,都是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相关联的。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

新课改的理念是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改变比较单向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开展教学活动,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逐渐开发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教学。为了适应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教师应该为小学数学教学创作一个良好教学气氛,启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自己的思考,为学生营造一个知识与现实相联系的渠道,让学生觉得小学数学学习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感受到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新课改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也促进了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发展,笔者立足于这样的趋势,对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一、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引作用

传统的教师方式习惯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方式,老师单向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新课改趋势下已经逐渐被改变。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方式也强调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这样单向地教学方式,而更加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引作用。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传授单纯的知识,不如给学生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因为教师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只有给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新课改的教学指导理念,以及启发式教学方式的推行,教师可以拓宽教学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鼓励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积极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授小学数学中的三位数乘法时,老师可以指引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一位数乘法和两位数乘法基础上,逐渐突破对三位数的计算,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26×18,26×8 等计算练习,然后再增加难度到126×118 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复习一位数乘法和两位数乘法的计算,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拓宽到三位数的乘法。这样不仅比教师单纯讲授知识要好,而且也让学生有了探求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在这种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引的教学方式中,不仅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而且也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启发,对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强调启发与创新

小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发挥学生思维活跃的优势,将学生的优势充分利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以促进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发展。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很多问题都十分好奇,而这种好奇的心态正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的动力,在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求知心态,引导学生积极进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启发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长处,以充分利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而让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感受到小学数学学习的益处,也感受到自身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充满信心,进而推进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发展。

三、在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点拨

小学数学教学强调连贯性,因为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就是需要将知识连贯起来。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建设完善,将知识的讲授进行适当串联与复习,这样既可以复习之前所学的知识,也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连贯起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提问的方式,好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准确地指点,因此,好的提问方式对于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生的思维陷入暂时性的困境,这就需要老师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开阔。例如在讲授“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教师可以通过指导“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的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让小学生自己通过验证来得到最终的结果。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思维陷入困境的时候向学生提问,比如“大家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样的点拨不仅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提示,让学生从思维困境中解脱出来,而且也可以让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更加流畅,增加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发展。

在新课改理念下推进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发展需要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理念有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启发式教学。本文主要根据笔者自身经验,对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论述,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第4篇:启发式教学的好处范文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

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

2.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3.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 高 长 底 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

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4. 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

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5篇:启发式教学的好处范文

启发式教学思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

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

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

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

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

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

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

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

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

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

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

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

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

结论。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

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

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

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

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

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

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

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

,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

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

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15,因为9+6=15,所以15-9=6

。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

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

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

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

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

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

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

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

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

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

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

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

算方法。

当然,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来说,较紧密的模

式结构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当然

,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以上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实例,就属于探究类教学模式,经过教师的修正,结构紧密程度属于中,匹配的理

性水平是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理性水平较高时,可以合并上面教学实例中的1、2、3,让

学生自己探索,割拼转化,推导公式。

第6篇:启发式教学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启发;学会思考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智能结构的核心。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依据思维规律,进行思维训练,发展思维能力,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重大责任,也是提高小语教学质量的前提保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实行启发式教学。

1.设疑启发,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

亚里斯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宋代学者朱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些论述,都是很有见地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首先要使学生生疑;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先要激疑;激疑的好方法则是设疑。设疑是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艺术,巧设疑难,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疑设何处为巧呢?笔者认为应“设在重难点,设在无疑处”。

2.直观启发,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性

直观启发,就是利用直观教具的生动形象性来提高感知效果,进而为理解抽象道理形成丰富的表象,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领悟的一种启发。

如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所起的烘托作用,学生往往因为知识面窄不易理解笔者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直观启发。先用红粉笔在黑板上画一朵荷花,问学生“这朵荷花美不美?”学生答:“不太美!”然后再用绿粉笔在花枝上添几片荷叶,又问学生“这样呢?”学生说“美多了。”于是笔者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学生说“添上绿叶,红花显得更鲜艳”。这时笔者就在创设美景进行启发的基础上,及时抓住直观画面与抽象道理之间的有机联系,诱导学生自己去领悟课文中美丽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是什么作用。学生 恍然大悟,原来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正是一种烘托作用,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了。学生通过这样启发后自己领悟的道理显然比教师直接注入的要印象深刻。

3.对比启发,推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

对比启发就是根据对比所具有的揭露矛盾,显示对立的独特功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一种启发。语文教学中常用人物对比,景物对比,细节对比等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现在我们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就心灰意冷,垂头丧气。学生领悟越王勾践之所以能转败为胜,是因为他具备了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立志图强的精神。激发学生向越王勾践学习,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自强不息,立志图强。

4.比较启发,促进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

比较,即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启发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想、字、词、句、篇进行横向比较,有利于启发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写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 一口袋麦子,他们三个是怎么处理这三袋麦子的?结果怎样?一年后,土地爷爷拜访小猪、小牛和小猴时,他的反应及评价是怎样的?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评价,学生通过分析与比较,思路打开了,思维活跃了,认识很快统一到文章上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5.想象启发,开辟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新天地

所谓想象启发,就是在那些“意在言外”或“言尽而意未尽”的地方,恰到好处地设计出想象型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片思考的新天地。

第7篇:启发式教学的好处范文

一、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1,教师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设计教学活动时,除了考虑教师的活动外,还应充分考虑如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应包括四个部分:(1)引出知识要点。知识点的引出,可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提出问题、角色扮演、学生讨论、观看具有相关知识的录像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得到感性的认识,产生浓厚的兴趣。(2)介绍知识要点。这部分的设计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并可借助多媒体进行。(3)设计学生的活动。这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体验,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并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评价、重组和整合,进而把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4)设计思考题。思考题的作用是进一步消化、理解所学的知识,并用所学知识对社会和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担任知识“传授者”外,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学生,培养和提倡一种师生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的文化,教师应做到恕道谦虚,尊重接纳,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2)教师应作为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和学生一同讨论,一同寻找真理。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3)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当协调者的角色,协调整个课堂活动,保证整个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观察、聆听,随时掌握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不断地思考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3,教师应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引路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人生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方法、人生态度、行为习惯具有不成熟和未完善性,再加上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加剧使年轻的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困惑,需要有人去启发和引导。教师理所当然地要担当起此责任,做学生身心发展的引路人。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1,对比式启发。我国会计准则在2006年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改革后的会计内容与改革前的相比变化很大。要想掌握新的会计内容,有必要将新旧知识进行充分对比。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对每一个变化多提几个为什么。例如,以前怎样处理某种经济业务?以前为什么这样处理?现在是怎样处理的?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变?等等。在对比中去积极探索新知识,这样对新知识不仅理解透彻,而且记忆深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由浅入深启发。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自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联。这一特点使我们在学习会计理论时可以结合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例如在讲解“复式记账”时,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讲到单式记账,再从单式记账讲到复式记账。这样科学地将生活中的实例和会计教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克服理论学习的枯燥性,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对问题由认识到分析再到解决,循序渐进地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讨论式启发。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它是学与思、学与论的结合,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1)认真选择和推敲讨论题目,着重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并根据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常用的知识来设计问题,注意理论性、启发性、综合性、创造性的结合。(2)做好讨论前的充分准备工作,让学生在事先有准备的条件下进行讨论。(3)组织好学生的讨论。(4)教师要及时做出总结。肯定正确意见,表扬有创造性的见解,指出错误的论点及模糊的地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又使学生在思维方法上有所收获。课堂讨论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在参与中既掌握教学内容,又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4,课堂练习式启发。会计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课堂练习在教学中不可或缺。在课堂上进行习题训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掌握会计操作技能。在练习题目的选编上,教师应精挑细选,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对于一些难点,教师在启发和提示的基础上,让学生互相讨论,逐步深入,在争论中得出答案。最重要的是,练习结束后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总结练习题目的特点、难点和容易出现错误的模糊点。因为习题课更应注重过程,总结就是对过程的回顾、对思路和方法的归纳。教师在课后根据课堂反馈的情况进一步总结,以便在以后的课程和练习中不断改进。

5,案例教学启发。案例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首先,教师要对大量的案例进行选择和编排,使之配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目的的需要。其次,教师要把案例吃透,根据案例,给学生提前设计出讨论题,并且要能够预计出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搜集相关的资料做好准备。以上这些仅仅是针对课前准备而言的,在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还需要有较高的驾驭能力,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的讨论。在讨论难以继续的情况下,应善于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讨论的主体,不要遇到障碍就取而代之,把学生的讨论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应该注意的是,讨论应鼓励多种想法,多个答案,即便是明显的错误也应巧妙对待,务必维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案例课结束前,应由教师以及学生代表讲评、总结方法,畅谈感想和收获。

6,模拟实验启发。会计专业大都开设模拟实验或类似的实训课程,在模拟的环境中,以实际工作所用的凭证、账簿进行业务处理,每个学生都要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检验过去的学习效果,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模拟实验切忌搞成“大练习”,即单纯的做业务题。模拟实验一般分为单项模拟和综合模拟,学生既要分岗位、分角色模拟,掌握个别岗位的业务,还要学习掌握处理一整套业务,不仅要学习会计业务的流程,还要从管理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7,回顾式启发。可通过提问、讨论或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复习前一次的内容,使内容有连贯性,听课有主动性。

第8篇:启发式教学的好处范文

在教学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

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 二、试算:167×128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 、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 高 长 底 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

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9篇:启发式教学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物 启发式 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尽力打开思维的大门和想象的空间,主动学习,拓展智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分析,自觉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物教学具有逻辑结构要严密、实验观察要细致、分析判断要准确等特点,使启发式教学成为一种特别实用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也对中学生物学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各地也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对中学生物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围绕课本的群体化的教学模式,它限制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个性的发挥,只能按部就班地讲授,不仅降低了授课效率,也出现了教师为上课而上课、学生为学习而学习的现象,忽视了课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与生活和生产实际脱节,无法吸收更多的课本之外的重要知识。对于学习能力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各地的实践结果来看,启发式教学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几个方面的缺陷,但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启发式教学也对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自身需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教师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主要实施者,而且教师的思维习惯和方式也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学生的榜样。因此,教师自身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已经成为启发式教学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现有的思维定势。同时,要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思维的辩证性和科学性,增强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这些要求对当今的中学生物学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高标准,但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师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带领学生在广阔的生物学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2.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教材,善于拓展教学内容。深入领会教材是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先全面、系统地明确并掌握教学内容,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注意点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应善于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适当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采取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一步一步地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扩大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3.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善于因材施教。每一届学生往往都有共同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全面了解学生状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前提。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学生情况通常包括: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生物学实验的技能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等。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

4.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观念,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自觉学习。

二、积极探索生物学启发式教学的科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特别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因此,近几年来启发式教学也成为中学生物教学方法中的一个主流。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验教学中,具体的启发式教学的科学方法目前还在不断探索、完善之中。

1.启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初中学生来说,生物学科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许多学生是靠对生物学的兴趣而学习的。因而,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的特点,以生物科学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巨大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对世界粮食生产的重大贡献,克隆工程、转基因食品的原理和应用等,也可以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知识都与生物学息息相关,处处充满了生物学知识,在生物科学上还有诸多的难题等待攻克,以生物学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来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期望和目标,立志在生物科学领域有所作为。

2.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以设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开启思路、开动脑筋,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活动完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教师在设问中应特别注意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学习程度相适应,同时也要依据教材的编排顺序,遵循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学生不仅从教师的设问和启发中思考出正确的答案,还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3.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树立挑战性思维。生物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前景无限,通过应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树立学生的挑战性思维,才能为生物科学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教师应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鼓励学生不迷信经验和权威,敢于逆向思考问题,不害怕错误和反对意见,敢于阐述独到的见解。不担心失败和挫折,敢于尝试前人未做过的实验。给学生思维以想象的空间,特别是对思维活跃、具有较好生物学基础,并立志在生物科学研究中展现才华的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4.启发学生自己动手,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生物课程中,学生动手制作和实验占了相当大部分,启发式教学在制作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也相当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并由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来回答问题。通过由易到难的各种制作和实验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