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范文

智能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精选(九篇)

智能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

第1篇:智能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范文

关键词:科技;哲学;未来;人类生存

几千年来,尤其是近几百年来,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都一直在追求一种确定性知识,企图用真理代替谬误,用知识代替意见。这往往产生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导致哲学和科学研究重点的转移,而这必然带来人们关注的问题转移;另一方面必将导致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研究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其结果是,促使人类认识的深化,从而带来科技的进步。

在文艺复兴以及思想启蒙之后,现代科学的理性思维已经建立起来。现代科学的蓬勃发展表明:早期的一些哲学家、科学家们在获得确定性的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受到重重挑战。鉴于科技的日新月异、文化的多元发展,本文试图分析人类未来的动态发展,探究科学、社会与人类未来的交互作用。

一、人类社会生存的现状与危机

关于“人类灭绝”、“世界末日”的谈论一直是热门话题,从2012年广为流传的玛雅人世界末日的预言,到层出不穷的灾难题材影片,这一话题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内容,也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无比的焦虑与恐慌。近来,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一个由数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对高科技的依赖可能给自身带来灭顶之灾,而这种情况最快于下个世纪出现。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所长尼克·博斯特罗姆在接受网络采访时表示:“人类的科技能力与人类运用这些能力的智慧正在展开一场重大比赛,我担心前者可能会遥遥领先于后者。”博斯特罗姆称,实际经验和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的一个世纪中,行星撞击地球、火山爆发、核爆炸等灾害并不足以威胁人类的生存,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科技创新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他解释说,人类对于最新科技的了解并不完善,而正是那些人类没有掌握的“未知因素”最有可能导致人类灭绝。

二、对危机追根溯源

现代科技中的合成生物学、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很有可能有一天会变成人类的敌人,并给人们带来灭顶之灾。大多数学者认为,依赖高科技极有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理由如下:

一方面,人类运用科技的智慧总是无法跟上飞速发展的科技能力,人类在发现并建立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之后有过一段时期的合理利用,但进入量子力学等领域之后,人类却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运用。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合成生物学、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实际应用,只是这些学科真正能力的冰山一角。以合成生物学为例,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最初由Hobom B.于1980年提出来表述基因重组技术的,随着分子系统生物学的发展,2000年E. Kool在美国化学年会上重新提出来,2003年国际上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的遗传工程和工程方法的人工生物系统研究,从基因片段、人工碱基DNA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分子、基因调控网络与信号传导路径到细胞的人工设计与合成,类似于现代集成型建筑工程,将工程学原理与方法应用于遗传工程与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领域,合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与化学生物学一同构成系统生物技术的方法基础。然而,许多人只看到了这种做法的种种益处,却没有发现其背后的隐患,或者说即便看到了背后的隐患,如伦理学上的争议等,却依然以科学的名义继续向前。

另一方面,人类的科技水平是不断发展的,然而科技水平的发展并不会顾及运用者的能力与智慧。当科技的发展超出人类智慧的驾驭范围和使用能力范围之外,科技仍将继续发展。人类最终无法控制科技以及无法应对科技带来的问题,高科技将极有可能使人类灭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科技的智慧超越了人类的智慧,当合成生物学与人工智能结合之后,依据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没有道德伦理限制的执行力,人类是很难与人工智能抗衡的,特别是在人类过度依赖于高科技产品,进入数字化生活之后,这一隐患逐步加大,我们很难想象有一天全世界的网络同时崩溃,电子产品全部失灵到底会带来怎样的灾难,在长期依赖电子产品而丧失一些基本生活能力的今天,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假设与反驳

虽然这一观点很难被反对,但是总有那么一些反对的理由存在。比如,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总是能驾驭科技的,人一定会注意到这些问题并有效地进行避免措施的,人工智能是无法超越人脑的机能的等等。对于这些观点,另一些学者反驳的理由是:负责科技的发展的人是不会顾及使用者是否可以驾驭的。作为发展科技的人,除了有基本的道德伦理观可以限制其不将技术用于制造灾难以外,我们很难限制其行为。上海的大学宿舍毒杀舍友的案例就是说明这一问题很好的例证。甚至有学者更加怀疑有些科学工作者可以预见到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隐患,以及极度怀疑在发现这些隐患后是否能终止某项科学技术的研究。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技术的发展意味着他们人生的成就。试想,如果人类没有原子弹的话,生活会不会更加美好?原子弹对我们而言是必要的吗?

比起让人望而生畏的高科技,或许大自然的山水草木会更让人觉得心旷神怡,鸟语花香、清泉流水更让人觉得亲近。因为它们才是人类的伙伴,是人类永恒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生物学的新军——合成生物学-生物学通报,2011年第4期(46).

[2] 徐飞等.科技文明的代价-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与对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 谢长生.人类文明的基石:材料科学技术.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 杨庆旺.科技上下五千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社,1994.

[5] 肖飞.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思考.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

[7] 库浩.人与地球共存亡.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8.

第2篇:智能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范文

未来的技术进化,将向延伸拓展人类智能的方向发展,将告别单纯向自然索取的发展策略,将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将呈现出技术群体突破协同进化的态势,技术进化和转移、传播的速度将继续加快,与经济、社会、教育、科学、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将更加广泛。

技术将向拓展人类智能的方向进化。信息科技、计算机科技、脑与认知科学、智能传感技术、复杂系统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将创造出智能网络与计算、智能机器与运载工具、智能制造、过程控制与管理、智能医疗诊断、治疗与监护、智能军事与安全技术、智能生态环境保护与灾害预测、预警、减灾、防灾等。智能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将使传统技术更走向个性化、柔性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益、生活质量和实现环境友好。

技术将告别单纯向自然索取的发展策略。人类将进一步认知社会、自然协同进化的规律,选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社会与生态文明,将以知识和智力投入代替资本与物质资源的投入,将更加注重对人的投入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将不仅为人类社会积累更多的知识与物质财富,并真正实现人类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

技术的进化将更加注重人类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人口增长、能源资源的短缺、社会的文明进步决定了未来技术进化的方向,人类将更加重视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优先发展节能技术,研发利用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安全的核能,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使技术进化到可持续资源能源系统的新时代。人类将更加重视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更加重视公共卫生、公众保健与医疗,促进人类文明成果的共创和公正公平分享。

技术将呈现出群体突破协同进化的态势。起核心作用的已不只是一两门技术,信息技术(IT)、生物技术(BT)、智能技术(ST)、纳米技术(NT)、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空天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与环保技术等将构成未来优先发展的高技术群落,技术将进入群体突破、协同进化时代,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作用和转化更加迅速,形成更加交叉、综合、协调的科学技术体系。

技术进化和转移、传播的速度将继续加快。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科学与技术的界限渐趋于模糊,并相互促进。有些基础研究成果在研究阶段就申请了专利,并快速转化为技术与产品,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在技术进化中的作用愈加突出,高新技术改造和替代传统技术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技术进化、转移和产业化速度将继续加快,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官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全球竞争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基础动力。

技术与经济、社会、教育、科学、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技术进化将会面对诸如全球变暖、自然灾害防治、能源资源环境、艾滋病、乙肝等新流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与治疗、反恐与公共安全等全球性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和人文社会科学协同研究和应用来解决。技术的进化也会更多地关注有可能引发的新社会生态伦理与道德问题,需要保持技术发展与人们的价值理念、道德伦理、文化与社会的和谐协调,遵循对于客观规律的科学认知,合理开发技术、应用技术,推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融合,更新人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发展观。技术进化必须更自觉遵守人类社会和生态的基本伦理:必须珍惜与尊重生命和自然;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平等权利;保护生态环境,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协同进化;防止因技术被滥用可能带来的安全、公平、生态环境、生命健康等问题,乃至对人类持续文明的威胁和破坏。

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当代技术竞争是全球的竞争。发展国际科技合作是技术创新发展自身的要求,也是解决资源、环境、健康、安全等全球问题的需要。经济科技全球化是大趋势,由于现代信息网络的发展与应用,促进了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时代,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合作也将愈加广泛与深入。技术创新能力不仅已经成为国家地区之间核心竞争力,也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基础。

关键核心先进技术是不可能引进的。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并不意味可以忽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否则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进一步扩大技术鸿沟,甚至被边缘化。

第3篇:智能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科技;信息时代;生活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7-0177-02

社会的发展往往与科技的发展相结合,从计算机的问世,从电子管到现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经历了4代,现在的计算机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方便。社会是需要进步的,那么我们的第五代计算机也即将到来,即具有人工智能的新一代计算机,它具有推理、联想、判断、决策、学习等功能。科技发展的迅速,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也将趋于更先进的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工智能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相互影响。

1“人工智能”的定x及其发展情况

1.1“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达特茅斯(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自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可设想,未来的人工智能产品,会将人类带向另一个高度,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1.2“人工智能”发展历史

1.2.1计算机时代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其主要基本器件是电子管,用光屏管或汞延时电路作存储器,第一代计算机不仅体积大,而且能耗高,操作麻烦,其主要作用就是用于科学计算。这时的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结构,编程从机器指令过渡到符号语言,它采用的二进位制与程序存储奠定了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也促使了人工智能的问世。

1.2.2AI实验室时代

DARTMOUTH会议后,AI的研究开始迅速发展,虽然在这个领域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对于新型学科的研究难免会出现很多障碍,但是随困难而来的则是更多的解决方案,当时CARNEGIE MELLON大学和MIT开始组建AI研究中心,研究面临的新挑战;建立能够更有效解决问题的系统。我们知道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其对应的解决方法,如果这个方法无效,那么将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对于AI也是一样,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研究的慢慢推进,越来越多程序涌现,其中LISP语言很快就被大多数AI开发者所采纳。且在1963年的时候,MIT从美国政府得到一笔220万美元的资助,用于研究机器辅助识别。吸引了世界各地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加快了AI研究的发展步伐。

以人类的智慧创造出与人类智慧相差无几机器大脑(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来说,这本身就极具挑战性,但是他又极具诱惑性,使得很多科学家都加入到AI的研究大军中。对于机器来说,要想与人正常沟通,是很困难的,因为机器是人类制造的,而我们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人类智能的任何一个小的分支都是非常复杂,而我们对于人类智能的研究还未触及其边缘。

1.3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因素

人是社会的产物,所以社会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因素,很多事物都在这个社会中,包括“人工智能”。人类会影响社会,反之社会也会影响人类,而人类的需求将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从人类的手工业到出现简单的机器,从步行到汽车,再到飞机,从2G网络到4G,这些都是人类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当我们用上2G网络的时候,会感觉到很好,但是一段时间后,设备的升级会让原本能够满足需求的2G网络不能再满足需求,所以就需要更快的网络来支持新设备,但归根到底来说,都是外在事物不能满足当下人类的需求。如果在2G网络的情况下,人类已经完全满足,那就不会出现新的设备,那么社会将经停滞不前。对于人工智能也是一样,第一代计算机问世,会出现第二代计算机,第三代,第四代,当计算机能够代替人干一部分工作的时候,人类会想着那些计算机目前不能干的也让计算机干了,这其实这就已经潜在的促使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计算机我们需要编程才能进行数据处理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甚至可以完成和实现。

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的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机器的人工代码编程到人工智能的自动编程或者其他系统实现某一工作的机械化,这一过程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从简到繁再到简的过程,人工智能的实现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解放人类的劳动,如印刷代替了抄写,车子代替了步行,那么人工智能将会把人类从各种脏活、累活、苦活中解放出来。

2“人工智能”的运用及成就

2.1现阶段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虽然有很多科学家在研究,但是对于他的成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智能,距今也有很多公司推出智能产品,他们可以根据用户的习惯实现自动调节。如智能地图能够实现对路线的分析,为用户提供最有效路的方案,让用户省心更省力。某些网站能够实现分析用户的喜好及习惯并进行推送相关产品。这都是人工智能的体现,有些智能设备目前已经具备了自我学习能力,这些在我们人类看来,可能是最简单不过的了,但是对于一台机器来说,可并不是那么简单。

2.2“人工智能”取得的成就

科技日新月异,每天都有进步,从出现人工智能到现在也就短短的几十年,就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16年7月28日图灵原生机器人应用,图灵机器人以TuringOS操作系统为基础,了大量原生机器人应用,其中如下几款最具特色:智能聊天、智能拍照、智能音乐、智能英语、过家家。这些应用都是智能应用,比如智能聊天,他支持全新的多模态交互,机器人视觉能力,情感识别能力,这些能力能够让机器人和用户交互的过程中向用户表达多维度的信息,提高交互效率。智能拍照能够对场景和意境识别,从而判定照片的好坏,并不断优化学习,在未来机器人或许会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师。而与此同时长虹也人工智能电视CHiQ,标志着长虹智能战略迈进人工智能新阶段。这款电视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可以自动记忆分析“主人”的喜好,向主人推送其需要的内容和服务。同年8月3日,搜狗语音交互引擎“知音”,搜狗“知音”不仅能够做到“能听会说”,而且具有“能理解会思考”的能力。

这些智能设备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方便了我们自己,并且默默地改变着我的生活。

3“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

我们生活中处处包含着人工智能,比如我们用智能手机浏览一个网站或操作一个软件,这些都是智能的体现,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必须具备计算能力和意识思考能力,显然我们已经具备了计算能力,但对于研发来说,后者的难度会更大一些。

对于机器,他能做的只是“命令”,而命令之外的事情却往往无法自行完成,例如当我们给A1机器人下达一个“命令”后,即使他正确的解读这段命令(人类语言),机器人也许无法正确执行,显然,这是需要强大的意识思考能力为前提。我们人类通常去做某一件事情,都是下意识地就去做了,那么这个下意识到底有多重要,比如“打开灯”,这么简单的3个字,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是灯,什么是打开,怎么打开,在哪打开,怎么到那里打开。这些我们其实都已近再熟悉不过了,但对于机器来说,他什么都不知道,即使将这些常识性的数据烧录到硬件中,这个数据会很大,而且不一定能蛉部统计出来,毕竟常识太多了。那么如果在这个方向实现能够自动存储,自动学习,自动分析,那么人工智的世界能将会真正到来。

对于一个人工智能的社会,我们的所有劳作都可以用机器人来代替,小到做饭,打扫卫生,大到探索未知世界,这也许将是我们不久的未来所生活的世界。

4结语

第4篇:智能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范文

人类从此不再一直奔跑在未来后面

“未来”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在人类的思想意识里一直都是前置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对于自己来说,“未来”是无可选择的选择。所以,每个人都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和无限的期待。如果您认真阅读了《撞见未来》这本书就能体会到,在从猿类动物开始到人类长期的进化中,在今天,时间概念的“未来”已经走到了尽头,“未来”也许从此不再仅仅属于人类。我们面对的未来再也不是把今天当做起点的时间的射线,而是对各种概念、思想、意识进行完全的重构和解构的宏大场域。在这个场域里,一切都将被重新定义,包括我们人类,包括即将出现的人工智能概念下的超人,等等。从此,世界将不再是我们的,而是“未来”的。

时间概念的历史就像是一个平衡木,几千年来人类在上面艰难舞蹈。虽然常常忽左忽右,战战兢兢,甚至波折颇多,但今天我们终于走到了平衡木的尽头。在这平衡木的尽头,人类只要存在就不能自由滑落,而是必将如滑行到一定速度的飞机一样腾空而起,舍弃时间,舍弃历史,奔向“未来”。毫无疑问,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把我们已经带到了这样一道门前,门前是我们,门后就是未来。作者初次谈到《撞见未来》的时候,把它定义为关于未来学的著作。从他的努力来看,作者用洪荒之力和惊天勇气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等一系列新科技知识和概念聚合起来,作为他书中的“未来”的“起点”。

在人类所认知的范围内建立的逻辑和伦理体系中,人类在这个世界长期占有统治地位,概念、思想和意识几乎是全人类的私属财产,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客观和自然。当宇宙伦理和更新的科技逻辑摆在大家面前,成为大家思考问题的依据的时候,人类在伦理上的优势地位是否还能确保?这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这些将不再是人类的自我追问,而是超人的来自未来的隔空喊话。作者试图把这喊话尽可能清晰准确地传给我们现在的人类,但人类从来没有有意识地试图把一些喊话传给这个现实世界的其他生物。所以,我们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从来就没有建立真正的共生关系。而今天,在人类即将走进未来场域的时候,我们需要和未来的一切共生、永生。

跨出这一步,进入共生和永生的人类最终将把时间和历史从我们的头脑中抽离,成为一种现实的物质。从此,人类不再慌张地一直奔跑在“未来”的身后,而是在“未来”的场域里舞蹈、歌唱。过去我们太慌张,经历了太多的战争、瘟疫,承受了太久的饥饿、匮乏。现如今,《撞见未来》告诉我们这一切都将改变,作者系统分析了可再生、可分享、可替代等“七可”,为大家描述了一个思想和意识之外的全新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人类新的家园吗?在这个世界里的人类还将是不是今天的人类?我们在“未来”身后观望,却无法冷静,被这种疑惑紧紧伴随。

人类到底相信不相信未来

好R坞等机构的大制作下出品的各类著名灾难片等等,超炫的未来描述和表现,让太多人类几乎都患上了未来恐惧症。这使人分化成两类:一种是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实在的未来,他们眼里的未来就是即将到来的明天,后天好像就与他们再无任何关系。一种是或轻易或全身心地把未来交给上帝的人。不管是信众眼里的上帝还是牛顿眼中的上帝,这些人都将面向他托付自己的灵魂和终生。在人类历史中,对于这个问题几乎从无可解,更无中间路线可行。毫无疑问,这两类人都不是“未来”的信徒,前一种人的“未来”只是他们预期的享乐,后一种人的“未来”只是他们心目中的想象。

《撞见未来》一书试图找到这样一条途径,尽力把靠近真实的未来呈现在所有人面前。这是很困难的事情,于是作者就从他对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思考和探讨,从他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积累与沉淀出发,行囊里装上信息科技、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等概念,走向未来。作为未来学概念下的研究成果,《撞见未来》里面显然运用了许多预测手段。这些预测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于作者系统的学习和长期的探讨、思考。从《撞见未来》的系统表达来看,这种思考已经自成体系,能够启发人的心智,使人有能力、有胸怀去领悟未来。

在这个体系里,《撞见未来》的第一部分提到的“七可”源自具体,带来的却是颠覆,比如可再生、可替代、可预测、可分享等等,显然超出了我们现有的理论体系和认知能力。虽然作者对此给予了很技术很系统的解释,但让人实实在在地信以为真,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生活真的可以是这个样子吗?在更多人无法克服对未来的怀疑与恐惧的情况下,怎么去验证它呢?面对这个问题,作者在书的第二部分给出了答案。这一部分的题目叫人类的解放事业。确实是,科技解放了人类,在这场行走中信息技术的传播是第一功臣。那么解放之后是什么样子?必然带来自我的重生、经济的革新、政治的重构、文化的转型等等。

《撞见未来》的第三部分指出了未来场域下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也许是人类面临的最后一次最为宏大悲壮的选择。最终,人类要么成为超人,要么被超人替代,从而进入被选择的未来时空中。其实,在人类甚至生物历史上,这些带着生命概念的物种所有的选择的正确率和准确率都是极低的。特别是在遥远的上古时代,这种正确率和准确率极低的选择为进化论提供了条件,因为这种高代价使每个物种都在慎重选择,保持着渐变的演进态势,这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对旧有体系的维持。

渐变是进化论的基础,是一种相对机械的演进方式。而今天,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从技术上解决了选择的准确性和正确性问题,突变成为常态,物质流动的高速度使选择变得近乎悲壮,速度快得天翻地覆,常常是你生我死,死而复生的惨烈场面。随着物质流动速度越来越快,对寻常世界的颠覆必将成为寻常的事情。《撞见未来》显然准确地把握和科学地分析了这一点,作者在用思想和未来竞赛,虽然无法分出输赢,但总是比我们看得清晰、辽远。

当算法和技术清算了伦理、逻辑等概念

科技的本质是发展了的工具。人类创造了工具,但工具也在改变着人类。从最初的石器到现代的信息技术、量子科学、人工智能,人类对于自己创造的工具或者今天的科技越来越难把握。直接的感受就是科学家们研究越深入,发现越多却感觉对未来世界的了解越少,越无知,以至于几乎无法把控,甚至是从来没有把控过。这符合轮回的规律,未来世界的不可知是一种真理存在,跨越此世奔向彼世的人毕竟凤毛麟角。技术进步和迷惑认识的剪刀差越大,我们距离未来世界一定就越近。于是,牛顿走向了神的世界。这种无力感是不是一种轮回?人类终将走到这个轮回的终点,我们的一切对于下一个轮回来说,就是洪荒世界。那么,下一个轮回所面临的世界其实就是超人或者神的世界,牛顿只是比我们更早更透地看到了这一点。

在已经走进我们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的时代,一旦越过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那道门槛走进“未来”,一切都重新定义之后,现实世界中的伦理、逻辑等一大堆人类运用娴熟的概念就会突然失效。随之而来的是大数据、虫洞、量子力学、人工智能等扑面而来的概念,依托极其强大的科技、算法技术作为重构未来世界的词汇将统治一切。由此造成人类所拥有的所有概念的集体失效,难道不是对人类的一次全面清算?这是必然?还是偶然?《撞见未来》告诉我们,这当然是一种必然,也是一次全面彻底的清算。就像我们走进一个殿堂之前,都会在门前稍作停留。不管你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种停留既有整理衣冠的需要,也是整理情绪的表现。就像衣服上的灰尘和不良情绪一样,在面向未来的这道门前,伦理、逻辑这些概念必将毫不可惜地被抛弃,被无情覆盖。

在超人的世界里,全新的概念体系为我们建筑了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这将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话题,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未来”世界,我们将失去主导地位,被超人所取代。众多伦理、逻辑、概念集体失效的背后,是人类让出占统治地位的主角位置。当然,当前对超人的塑造看似还掌控在我们的手里,几乎可以不用杞人忧天。然而,人工智能终究有一天会超过我们人类,这个节点一定是人工智能能够自我创造智能的那一天。让人工智能模仿人是我们人类的事情,让人工智能超越人将是人工智能自己的事情。《撞见未来》明确地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已经进入几何级的升级速度,这意味着科学技术在能量概念下将面临着爆炸性的增长。那么,按照这个道理分析,这个节点距离人类还会远吗?

当人类被超人完全取代,退到配角地位,我们也许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在宇宙伦理、超人逻辑作为规范的未来世界里,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永生,还是全新算法下的变身。变身之后的我们人类在这个宇宙处于什么位置?是在宇宙的演艺厅的观众席上看超人肆意演出?还是被超人扔到各类动物或者其他生命形式充斥的纷乱舞台?对此,作者在《撞见未来》一书中没有明确的答案。毕竟,在量子时代,作为未来学概念下的预测技术还没有脱离物理概念,问题的提出并未必然带有方向。《撞见未来》描述的本来就是一个多维度视角下构建的关于“未来”的宏大场域,用二进制的传统思维解答人类和未来命题显然还显无力。

人类为超人设置算法,但按照线性的发展趋势来分析和认识,超人终有一天会有属于自己的算法,或者他们终将牢牢掌控算法,直到“超”超人的出现。在人类的算法世界里,今天的我们并不比洪荒时代的人类掌控更多的人性,爱、恨、生、死,甚至梦境、幻想等等,在人类的世界里,总有那么一些的不可掌控的东西要交给神或者上帝。但在超人逻辑或未来宇宙逻辑下的算法技术中,今天的这些不能掌控必将被超人掌控。那么,什么人性,什么梦幻,都可能会物质化并技术地随意组合。也许,超人的世界里从此彩虹不一定七色,开水未必L烫,雪山不再清冷,超人的世界不由我们假设,人类也不会懂。

超人是人类的再生还是毁灭

在概念上,大多数宗教强调的神性其实是放大了的人性,是人性自我挣脱意识的现实反映,或者说是人性自我救赎过程中的集体映像。那么超人是不是应该具有超人性?超人性是不是就是我们一直所崇敬的神性?那么,超人是不是也意味着就是我们想象中的“神”?人类造神几千上万年,被自己所创造的神统治了几千上万年,突然人类自己升级成为了“神”,会不会像婴儿来到世界一样,一切都是陌生和新鲜的,一切又都不是自己的,除了这条生命。超人跳出人类圈子,在“神”的世界里还要像一个婴儿一样,呀呀学语,蹒跚学步,迈出神的生命旅程的第一步。

连通现实和未来的通道就是物质,动力来自于科学技术。于是,死亡,从形而上走进形而下。作者在《撞见未来》一书中写到,死亡成了物质的一种转换形式,而不是生命的消亡。这种生命概念的绝对物化,是放在未来世界里重新构建的。有了物质的支撑,也许这个生命概念将会融入类似今天的操作系统、量子力学、信息技术等内容,那么,升级我们人类将成为非常技术的可能和扑面而来的现实,而不是手术刀和各类肌肉、脏器的生硬搏杀。血液里流淌了太多技术元素的超人还是不是人?如果超人是人,超人将意味人类的升级或者再生;如果超人不再是人,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人类将面临覆灭,或者退回动物的群落,由超人取而代之?

超人的一小步,甩开人类千万步,轻易跨越了人类和超人之间的千沟万壑。随着科技的发展、意识的升级、人与世界的重构,必将建立全新的逻辑和伦理体系,假设中的宇宙伦理、超人逻辑将成为超人的生存和发展准则,这必将给当下的道德体系和思想意识带来无情的碾压,一些基本的概念从此失去了意义,人类有可能从此不再崇高。这种不崇高使人彻底失去了积累万年的万物灵长之优越感,之后人类面临的将是什么心情?也许,进入超人的轮回里,我们人类的区区几万年只是一个痕迹?一位院士曾经说过,不要说拯救地球,地球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人类,需要拯救的是人类。确实是,地球存在了几十亿年,而人类存在时间与之相比不过是那么短暂的一瞬,短暂到对地球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没有人类,地球依然在,失去了人类,地球依然在。在我们还无法跳出我们的世界,遇到未来的挑战时,超人会拯救我们吗?

一切科学的最终结果就是哲学。虽然科学和技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科学依然远远落在哲学的后面。天地广阔,却不能任鸟飞。超越一切,却无法超越理性。这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根本状态。当科学技术以及其他一切学科都回归工具本质,唯有哲学才能给人类留有生存的空间,对接未来的世界的人类。毫无疑问,这是人类的法则,也是我们作为生命的意义所在。但面对未来,信息溢出、权利溢出、概念溢出等等,让意义从此不再纯洁无瑕,意义退位,力量上位。力量是什么?就是物质,物质靠什么推动,眼见的就是信息技术、量子力学和人工智能等等。

第5篇:智能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范文

关键词:科技情报;情报感知;人工智能;情境感知;情报感知框架

长久以来,外界对于情报工作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即:情报工作的唯一功能是支撑决策,但是对于情报研究人员来说这个说法具有片面性,不能准确表述情报工作的工作性质,情报工作所扮演的角色并不只是支撑决策,作为情报工作的核心环节,情报感知也应该得到注重。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进入新时代后的科技情报工作使命是为科技创新和科学决策服务,为了适应知识大爆炸与大数据时代,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并革新科技情报工作,科技情报感知功能已经获得了情报界的重视。

科技情报资源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知识财富。科技情报工作的时代重点是由不同时代背景下情报的属性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来决定的,只有充分认识并把握新形势下情报属性特征的变化及由其决定的科技情报工作的目标定位、核心及时代工作重点,才能更好地开展新时期的科技情报工作[1]。新时代国家科技情报工作的核心任务是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国家战略的制定需要进行详细的调研、缜密的分析、严谨的决策,国家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科技情报的感知、刻画和响应,这一环节发生在决策制定之前,在很大程度上对决策的导向有一个清晰的把握,科技情报需求感知能力水平是国家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为了完善国家科技情报治理,实现“国家大数据战略”计划[2],情报感知研究也注定要成为国家科技情报工作革新的关键点。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发展火热,并将在未来情报工作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科技情报感知过程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有效提高科技情报感知的服务水平,推动情报工作精准、智能、高效地发展。

目前对于情报感知过程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完善的水平,如今还存在着以下挑战:

1)内容感知系统与情境感知系统相互独立工作。在科技情报感知过程中,内容感知系统与情境感知系统两部分相对独立,内容感知系统由各类数据集、情报感知数据库以及情报人员知识储备数据库等组成。赵柯然把情报感知定义为是在相关数据基础上结合特定情境对事物发展态势做出的理解、预判和应对,她提出情境感知系统则是由用户背景、地理环境以及周边资源等情境因素构成[3]。当前对于情报感知的研究都是将内容感知与情境感知作为独立系统分别进行分析,国内外从事情报感知研究的学者们尚未提出过两部分系统之间的相互感知关系。本文认为,外部的情境因素会对内容感知系统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融合以及外部信息源的流入等环节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将这一重要影响条件加以考虑,会使科技情报感知工作更加严谨、可靠甚至更具有权威性。

2)缺少完整的科技情报感知框架。通过翻阅国内外学者关于情报感知方面的科研成果,笔者发现,目前,情报感知技术还没有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对于情报感知过程的研究只是抽取情报感知过程的某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探讨分析,虽然分析结果独到全面,也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命题,但是却缺乏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本文认为对于某项研究过程的探究,缺少了完整的体系框架,就相当于失去了各系统模块间联系的地图,所以一个有效合理的研究框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科技情报感知框架,那么对于科技情报感知的研究就会变得规范化、合理化和系统化,情报研究人员在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基于完整的科技情报感知系统框架的研究也往往会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价值。

1相关研究

1.1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简称AI),早在20世纪50年代,香农、麦卡锡、明斯基等10位科学家在一次头脑风暴式的研讨会上就曾提出过人工智能的设想[4],后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几经沉浮,随着核心算法的改进,计算速度的突破,以及海量数据的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在21世纪初期掀起了技术革命的浪潮[5]。最近几年,国家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国家政策支撑人工智能获得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6]。

根据高德纳公司最近的《2018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深度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十几项技术方面的发展已经近乎于成熟,并且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一种扶摇直上的趋势[7];麦肯锡公司的《失去与被创造的工作:自动化时代的劳动力转换》指出,到2030年,在未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条件下中国将会有16%~31%的劳动力被自动化取代[8];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一种不可抵挡的气势强势入驻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张晓林指出目前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对未知知识的发现正成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学术领域对于知识发现的重新定义[9];Minsky等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个性定制任务,它可以根据不同情境下个体的特定需求,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帮助,实现用户需求[10]。

目前人工智能科技下的前沿科技产品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围棋人机大战中取得胜利的AlphaGo,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人工智能虚拟助理,迅速成熟地可以进行复杂医疗手术的智能医用机器人,甚至医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医疗影像进行快速读片和智能诊断[11],以及适用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物联、智慧小区、智慧监控、环境监测等应用场景,集各种数据的采集、运算、监控、反馈、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航天智芯2.0”[12]。

图书情报学科也积极投身于智能化技术革命的浪潮中,王世伟提出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在智能技术支持下图书馆能够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地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13]。梁玉芳等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图书馆更好地实现价值和目标,促进图书馆服务的提升,虽然现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图书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一定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14]。柳益君等提出了人工智能+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创新模式体系,旨在智能化和智慧化的知识服务[15]。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基础,将使图书馆在不久的将来真正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通过上文的描述可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高效地处理海量数据,当人类的智力无法达到情报分析工作大量严苛的要求时,有必要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类不能完成的复杂处理工作[16],而科技情报感知是一个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并对未来科技走向提供预测的综合过程,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科技情报需求自动感知研究方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科技情报自动感知过程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得科技情报工作真正向智慧型发展,体现出情报服务工作的精准化、个性化、主动性。

1.2情报感知

科技情报感知过程,即情报工作人员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满足用户当前对于科技情报的迫切需求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可靠的预测的过程[17]。近几年来,国内外的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情报感知过程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王延飞等提出国家科技情报治理研究强调重视情报工作在情报感知、情报刻画和情报响应等方面的特殊要求,追求营造健康、可持续的科技情报生态环境[18]。刘记等提出以情报感知为核心任务抓手的科技情报治理现代化实现途径,为实现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更加需要倡导情报感知、情报刻画和情报响应的关键能力建设[19]。

情境感知研究是一个古老而丰富的研究领域,相关研究人员基于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且构建了几个情境感知应用程序来证明这种新技术的有用性,但是该项应用程序从未被日常用户广泛使用。G.Chen为了更好地理解情境意识,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情境类型、情境信息模型、情境信息收集和传播系统,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境感知应用程序进行了深入调查,他发现目前对于准确发现情境信息,有效传播情境信息以及充分利用情境信息等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但是他仍旧认为情境感知作为普适计算的内在属性是构成普适学习的关键技术[20]。

一些学者在总结尚未在图书馆中使用但适用于下一代数字图书馆的尖端信息技术中提出,情境感知可以确认为下一代图书馆的特征,情境感知技术可以作为解释图书馆4.0的关键词[21]。W.Hu等提出应用情境感知技术的下一代数字图书馆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基于情境感知技术的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系统可以通过检测用户的行为、移动路径和体温等为用户提供适当的温度、湿度和照明的控制以及紧急援助等服务[22]。

通过以上各位学者对情报感知的相关研究,笔者发现情报感知技术在国家科技情报治理、不同情境预先感知等方面都有很成功的应用,回顾历史、着眼现在、面向未来,基于情报感知的研究正逐步在业务与学术活动中引起业界和学界同仁的关注与思考,所以情报感知技术注定会成为未来图书情报领域适应高新科技发展潮流趋势的标签。

1.3对于提出基于人工智能的科技情报需求自动感知研究的思考

从上文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颠覆性技术,而情报感知研究是目前情报工作的核心关切,是未来情报学术创新探索的有力保障,将两者结合到一起进行科技情报工作的探究,主要有以下两点思考:

一是创新驱动,新时期科技情报需求向科技创新情报需求转变,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这些围绕着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情报工作也需要发生创新转变,所以将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应用到科技到情报工作中去便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举措,人工智能技术使得科技情报工作真正向智慧型发展,体现出情报服务工作的精准化、个性化、创新化,在科技情报自动感知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既是情报工作领域内的一个创新之举,又是一条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是前瞻定位,随着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科技情报研究所用的信息资源也开始呈现出一些大数据的特征,基于海量数据开展的情报研究与分析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23]。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难以在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确保情报研究成果的质量,而且情报研究人员自身也会感觉任务很重工作量大,吴晨生等提出在传统的情报感知过程中,情报人员的情报敏感度、知识结构、知识状态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各自生产的情报结果相异,甚至对立[24]。所以在科技情报自动感知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确保情报工作高效、准确、稳定地进行。

根据上文所述,将传统的信息服务和情报工作与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是现代情报学发展的大趋势,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文本信息的自动化、情报自动采集和加工技术、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决策系统、以语义内容分析为基础的科研成果评价等[25],所以基于人工智能的科技情报需求自动感知技术是具有可行性的,会在打破传统科技情报工作模式下为情报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为学科引进值得期待的新思路、新理念。

2基于人工智能的科技情报需求自动感知过程体系构建

本文提出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科技情报感知过程的实现思路见图1,整个体系模型可以分成三大模块,下面给出详细的描述与实现方案。

2.1模块1:内容感知系统

在大数据时代条件下,科技情报“尖兵”“耳目”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各方的关注,科技情报是科技情报工作者基于对科技领域最新研究进展、趋势、竞争合作关系等信息做出的有价值的判断[26]。科技情报感知过程的实现需要有广泛、可靠且丰富的科技情报数据作为支撑,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后信息的获取愈发容易,在杂乱无章的各类科技情报资料中提取出有用数据与信息是科技情报感知过程重要的准备环节[27]。内容感知系统是一个各类数据与信息的集合。科技情报的来源包括:各类期刊、学位论文、中文专利、产品信息、标准信息等多种来源。数据源具有形式多样、冗余度高和存储量大等特点,所以为了准确高效地执行科技情报感知过程,需要对搜集到的数据源进行筛选,去除冗余信息,留下有效信息,最终以数据集的形式同情报感知数据库、情报知识储备库等相关的数据库一道作为科技情报感知过程的事实依据。

内容感知系统的数据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正处于一个快节奏的信息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28]。此前我们经常会说:“每天叫醒我们的是梦想”,但现在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每天唤醒我们的是信息”,足以见得信息的数量与更新速度是我们远不能想象到的,而且科学技术的淘汰时限也被压缩的越来越短[29],所以内容感知系统一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实时更新的同步数据系统。此外,内容感知系统还附有一个辅助项目,即生成科技情报产品报告,这份产品报告相当于科技情报感知系统的“说明书”,产品报告的使用者主要针对于用户,用户可以通过阅读产品报告对情报感知系统进行预先了解,对科技情报感知系统的工作能力进行预先评估,进而提出自己的情报需求。

2.2内容感知系统实现方案

第一步:数据源的存储。为实现科技情报自动感知功能,内容感知系统需要容纳大量数据集合作为情报感知产品分析基础,但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会在数据存储和搜索信息性能上遇到瓶颈。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Neo4j图数据库的领域本体过程,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应用中,业务需求的频繁变更和数据的快速增长都要求数据库必须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Neo4j图数据库正是一个能够适应这种业务需求不断变化和大规模数据增长而产生的数据库,它不但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而且能够自始至终保持高效的查询性能[30]。Neo4j支持两种应用模式,分别是内嵌模式和服务器模式。本文选择内嵌模式,在内嵌应用程序的应用模式下,应用程序直接使用Neo4j数据库通过Java-API直接与图模型交互,API提供了非常灵活的数据结构。通俗地说就是通过直接编码的方式与Neo4j图数据库交互[31]。

第二步:数据源的自动分类。为实现大规模数据源的自动分类功能,首先需要对数据源进行功能结构识别。本文提出借鉴陆伟等的研究方法,利用词汇特征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对数据源的功能结构自动分类[32],基于数据源的类型词汇特征、数据源要素分布及词汇特征,结合神经网络分类器训练的方法,实现对数据源按照领域专题、产业技术、产业专题、情报报告、机构数据库等类别的自动分类。

第三步:目标任务抽取模型。为了高效地实现科技情报自动感知功能,需要对分类后的数据源实现基于用户要求的目标任务抽取。该模型是对RNN(循环神经网络)的改善,在处理过程中,采用卷积和Bi-LSTM-CRF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对分类后的数据源进行抽取,Bi-LSTM(双向长短时记忆模型)能有效地解决RNN中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33],模型以词向量、句子特征向量和知识元素特征向量的卷积作为输入,输出层结合CRF(条件随机场)获取到全局优序列标注预测[34]。该模型将基于目标任务的分类数据源抽取表示成多元组的形式,对数据源中主体、对象、事项、性质和依据等元素进行表示与链接[35]。

2.3模块2:情境感知系统

情境感知系统由各种情境因素构成,科技情报感知过程需要结合一定的情境,情境内容会对感知结果产生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影响,在情境条件的加持下感知结果会更加贴合用户的需求,不同的用户适配不同的情境内容,所以每次进行科技情报感知时都需要针对指定用户进行重新评估。情境感知系统在整个情报感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一些科技情报感知结果的产生就会因为忽视外部情境而出现严重的偏差,使科技情报工作缺失了最重要的准确性特征,相反,善于结合外部情境,就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事态的方向,得出更加贴切的感知结果,更好地发挥情报工作的前瞻作用。

2.4情境感知系统实现方案

情境感知系统的设计使命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采集特定情境下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融合。情境感知计算由Schilit等于1994年最先提出[36],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情境感知技术的研究也不断进步,情境感知的应用使用现有技术,利用情境信息,智能判断用户日常行为及目的。情境感知技术源于泛在计算的研究。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传感器及其相关的技术使计算机设备能够“感知”到当前的情境,并相应地调整它们的行为,是以无干扰的方式为智能决策支持识别和应用感知的关键技术[37]。

由情境感知的定义可知,一个完整的情境感知系统包含情境提供、情境处理以及应用服务三部分。所以本文提出的适用于科技情报感知过程的情境感知系统见图2,通过传感器进行情境信息的提取,传感器终端获取到相关信息,同时将这些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通过嵌入式系统进行处理和判断[38];对提取到的情境感知信息进行有效的组合并协调执行,将计算资源分布并且嵌入到情境感知数据库中,方便AI根据用户需求获得合理服务。

2.5模块3:需求/反馈机制

需求/反馈机制主要是用来刻画人工智能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科技情报感知过程的核心部分,整个科技情报自动感知过程数据、信息、产品的流动几乎都发生在这一环节,这一环节的核心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举措在于引入了AI代替了繁琐的人类劳动,AI可以智能化地处理多项事务,例如:教育、医疗健康、金融、自驾、安防、个人助理,等等,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后的科技情报感知过程可以高效、准确、及时地进行情报工作,避免人工的消耗,降低决策制定的偶然性,提高数据分析处理效率。用户是整个科技情报感知过程的主角,用户把自身当前的科技情报产品需求传递给AI,AI根据用户需求对来自内、外部感知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整个数据感知环节全部经由AI来完成,用户所需要的情报产品也通过其反馈给用户。情报感知产品是AI在完成用户需求后,根据用户的产品需求情况,综合外部感知数据库等多方面条件因素,对用户未来的科技情报产品需求而做出的一个预测,情报感知产品会在后续时刻推送给用户,方便用户更好地把握科技情报工作未来发展趋势,推动科技情报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人工智能的科技情报感知过程实现了科技情报需求自动感知功能,传统的情报感知过程多是依赖于情报人员的决策能力,需要情报人员主动地综合运用各种数据分析处理方法进行评估后得出情报感知结果,这个过程是在完成用户需求后进行的后续的处理过程,而人工智能的运用使得科技情报感知过程变成了一个自动生成情报感知产品并将其推送反馈给用户的过程,变原来的主动为自发,更加适应情报3.0时代的需求,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和科学决策服务发展。

第6篇:智能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范文

人类面临的危险:机器人比人类还聪明

什么样的机器人才是有危险的人工智能?英国密码专家、计算机先驱阿兰・图灵设计了一个甄别实验:一台计算机和一个人做竞赛,说服一个看不到它们的观察者,使其相信自己才是真正的人类。当机器人至少把半数观察者蒙骗了,才算通过了测试。目前,尚无一台计算机接近于通过测试。但图灵也指出,当超级智能机器人通过图灵测试时,人类的报应就来到了。

人类所担心的智能机器人是能够像人一样思考、行动。这里行动应广义地理解为采取行动,或制定行动的决策,而不是肢体动作,而且它们具有知觉和自我意识。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毁灭能力是什么?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给出了解释,人工智能不是像核武器一样消灭人类,而是会逐步取代人类,真正可怕的是它们的智力。它们将比人类更聪明、更擅长社交、更有工作能力,假如一个超级机器人走进一个酒吧,它比人类更能吸引男人、女人,那时它们才真的可怕。

比尔・盖茨说:“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驾驭机器人,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若干年后机器发展得超过人类的智能,那么它们就将成为人类的心头大患。”

机器人会比人类还聪明吗?

机器的智商能有多高?机器是否会产生自我意识?机器人会比人类还聪明吗?一些科学家认为,机器人的智商超过人类是迟早的事情,甚至还有美国学者明确提出了人工智能超过人类的时间点。

首位用“奇点”这一术语描述这种技术大变革的人是美国数学家、科幻小说家弗诺・文奇,此后,高科技企业家雷・库兹韦尔在其著作《奇点迫近》一书中进一步提升了这一概念。库兹韦尔认为,技术的指数级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超人类智能的出现。库兹韦尔对自己的预测很有信心,他甚至将到达“奇点”的时间定为2029年。到了2029年,电脑不仅能够理解我们的语言,甚至能够和我们开玩笑。库兹韦尔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未来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之一。在此之前,他曾准确预测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990年,库兹韦尔预测称电脑将在1998年之前打败国际象棋冠军。1997年,IBM公司研制的电脑“深蓝”成功击败国际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在互联网仍只是一个由少数学者使用的微小网络时,库兹韦尔就预言互联网将在不久后把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库兹韦尔表示电脑的智商将在10多年内超过人类,也就是说,电脑在图灵测试中表现出的智能行为将与人类一模一样。

麻省理工学院的机器人学教授罗德尼・布鲁克斯说:“在越过‘奇点’后,我们和我们的世界将与现在大不一样,对什么是人、什么是机器人的定义也将变得不同。”一些未来学家称,正如黑洞中心存在着一个让一切已知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点”一样,信息技术也正在朝着这样一个“奇点”迈进。届时,人工智能机器将比其制造者――人更加聪明。这些未来学家认为,过了这个点,一切都将以现在不可预测、无法想象的速度和形式发展了。人工智能奇点研究所的创办人之一伊利泽・尤德库斯基目前正在研究所谓的“友好人工智能”。他说,他最担心的是,一些科技怪才会发明一种能够自我进化但却没有道德感的机器人,这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马丁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之一,他认为虽然地球已经存在了4500万个世纪,但本世纪非常特殊。在几乎整个地球历史里,威胁都来自自然界,但从现在开始,最大的危险来自我们自身――尤其是人工智能。马丁认为,人类大脑的大小和处理能力受到了化学和新陈代谢的限制。也许人类已经非常接近这些极限了。但基于硅的电脑却没有这样的限制。人工智能不受到地球生物圈限制这一事实使得它成为更加致命的威胁。当这些机器制造者具有最大的建造能力时,太阳系内和星际空间将成为它们的理想舞台。而这个领域的创新正快速地向前发展。

机器人会毁灭人类吗?

一些科学家担心:人工智能正在以令人害怕的步伐发展,它将导致人类走向最终的灭亡。

就在不久前,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再次发出警告――未来100年内,人工智能将比人类更为聪明,机器人将控制人类。霍金曾与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共同发表公开信,他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受到控制。信中称,如果智能机器无法保障安全,人类可能陷入黑暗的未来。一方面人工智能让人类越来越缺乏思考,另一方面其自身则有可能越来越聪明,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马斯克也提出警告,最少只需5年,智能机器可能就会带来极端危险。他认为,人工智能就像“召唤恶魔”。马斯克在麻省理工学院发表演讲时,将人工智能描述为人类“最大的生存威胁”。他说:“我认为我们对人工智能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如果让我猜测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那可能就是人工智能。”

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尼克・博斯特伦与詹姆斯・巴拉特认为,“现在我们人类就像一群摆弄着一颗危险炸弹的无知孩童。即便是出于好意而创造的人工智能,它仍有犯下种族灭绝罪行的倾向。如果没有小心谨慎的制衡指令,一个有着自我意识、不断自我完善并追寻目标的系统将发展到在我们看来非常荒谬的程度,以完成它的目标”。

链接1:

机器人会叛乱吗?

在一些科幻电影中,机器人会起义对抗它们的制造者――人类,甚至最终将人类赶尽杀绝。虽然这只是科幻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但并不意味着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进步,它们不会与人类产生对抗和冲突。数以千计的无人驾驶飞机和机器人已部署在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驻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也许有一天,武装机器人真的会改变现代战争的法则和方法;也许有一天,真的会出现科幻电影《终结者》中控制战争的“天网”机器人系统。

不论如何,科学家认为未来对于人工智能的制造,一定要将不得伤害人类设定为其最重要的行事规则。美国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他的机器人相关小说中为机器人设定了行为准则(也就是机器人三定律)――

法则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

法则二,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违背第一法则;

法则三,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机器人会成为我们的朋友?

对于马斯克、霍金等人的言论,谷歌董事长施密特率先发起反驳。施密特的身份很特殊,作为谷歌的董事长,他曾亲身参与许多世界上最复杂的人工智能系统的研发,从自动驾驶汽车到谷歌的预测性搜索引擎等。施密特认为,所有对机器将抢走人类工作、占领世界的恐惧都毫无根据,并且希望人们能够意识到:机器人会成为我们的朋友。施密特说:“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都是正常的。但是回顾历史你会发现,这些绝对是错误的。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过去的经济繁荣时期,大多数是因为采用新技术而引发的。”

科技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果时,总是让人感到害怕,但真正重要的是掌握技术的人。总之,对于新技术的发展,难免会存在争论,但科学的进步总归是为人类带来更美好的未来。但是有一点却不能忽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动化的人工智能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机器代替人类工作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

链接2:

第7篇:智能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力资源管理;机遇;挑战

引言

1945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世纪中期出现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和感知识别,再到21世纪的虚拟现实(VR)、仿真机器人和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已然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新鲜感也不断增加,大量人才资源全身心投入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大量替代机械化的劳动力,这一变革对人力资源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21世纪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将如何面临随之而来的机遇和挑战。

1、人工智能带来经济增长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由扩大人类劳动力范围发展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这些变革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不论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的增长与否都取决于生产率水平,当生产率达到一个特定的标准之后,产业流程就会自动化,进而生产率不断提高,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下降,成本降低,产品数量提高,资本回报随之增加从而让企业的经济增长,进一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1.1企业的经济增长

据2016年百度的第四季度及2016年全年财务报表显示,2016年百度公司全年营业收入较2015年增长6.3%,达到705.49亿元,但年净利润仅有116.32亿元,远远低于2015年的336亿元,占全年总净利润的三分之一,这是由于百度投入了101.5亿人民币用于研发“人工智能”项目,占总营收的14.3%基本与净利润持平。2014年5月,吴恩达担任百度首席科学家,同年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SVAIL成立。研发成本比2013年增长了70%,高达69.81亿元,,成为百度对人工智能投资力度最大的一年,这也是百度公司在2014年之后总营业收入不断上涨的必要因素之一。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文/姜玉洁王彬图1百度公司2010-2016年第二季度财务报表根据2010-2016年百度公司第二季度财务报表显示,在这六年中,公司总营业收入是原来的10倍左右,但净利润仅有原来的3倍左右,公司净利润增长缓和,且在2016年出现净利润下降,面对如此经济形势,百度并没有停止对人工智能科研的研究,在短期利益和未来可期的人工智能之间,百度选择了投资未来。除此之外,在百度的一份财务声明中,公司创始人李彦宏也表示:在百度的现有平台产品中,优化和升级了搜索引擎和信息流等技术,与此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系统的内容和服务。开放的平台和巨大的的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激动人心,构建人工智能驱动的商业创想未来可期。一个企业最终要实现的组织目标应该是实现企业的价值,是市场对企业的评价,企业价值与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多少是不等价的,利润是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中所创造价值中的一部分,企业价值也并不仅仅是企业账面所拥有的总资产,它还包括企业的商誉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力,因此注重企业价值也是一个企业成为“长寿公司”的必然途径。

1.2国家的经济增长

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在2010-2017年发展速度较快。数据统计,在中国有1.5万亿元产值来源于智能制造业。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数字化工厂,同时企业更加关注的相关技术有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工业软件、物联网、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等。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产值有望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0%。除此之外,“十三五”期间不断出台我国智能制造业相关的发展规划,未来智能制造业的产值将进一步扩大,2024年,我国智能制造业的产值有望超过4.5万亿元。人工智能具有不可限量的潜力,它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在第一产业中,人工智能可能通过无人机拍照等新型科技技术实时监测我国耕地的土壤和种植情况,并由人工智能配置最优种植方案,通过控制灌水和施肥的用量以及调节各类农用机械设备来完成种植,在最大限度地解放农业劳动人民生产力的同时提供更新鲜安全的食品;在第二产业中,人工智能可以完成车间机械化的运作模式,配置最优的生产线,大大提高制造业产品的生产率;在第三产业中,人工智能更早的帮助孩子接受更好的知识性教育,能给医疗提供更加完善的设施,能给金融行业带来更优的理财方案,能带来像自动泊车和无人驾驶等更便捷的出行方式,能在物流中代替手工劳动力分拣,并做到在物流领域中拥有极低的误差。但目前人工智能还处在成长阶段,科研技术并不完全成熟,毋庸置疑的是未来人工智能将更加致力于方便社会生活和增长国家经济。

2、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给社会的生产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产生了工厂制度和雇佣劳动,管理也随之产生。三百多年来,21世纪的人们即将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再一次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物流服务,自动驾驶,辅助医学诊断等人工智能带给了人类生活诸多的便捷,甚至有些行业大部分运行系统已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截止2017年1月至9月达到95351台,同比增长69.4%。这也意味着中国未来将有超过2.4亿人面临着被人工智能替换的风险,包括成熟的生产劳动和小学教育。在面对人工智能背景下这些劳动力将何去何从。

2.1就业形势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科技技术需要不断进步,这使得大量高科技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因此涌现出了一大批知识与技术密集性高的职业,这种高科技密集型产业的突破点是创新,将各个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需要经过大量的讨论,研究和实验来验证,这也意味着,一个公司可能拥有很多个研究团队花费很长的时间来研究方向不同的对象,例如在VR领域中,分为软件、硬件、内容三个方向,每个方向要求科研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又各有不同,这无疑会增加对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这种职业对知识和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尽管人力资源市场对知识与技术型人才资源有大量需求,但对基层劳动力的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人工智能”依然受到人的控制,大量的基层工作也会因此变得轻松,不必再受到需要掌握某一技能才可就职的条件限制,在员工招聘和培训方面也不再复杂化和形式化,招聘适合该岗位的合适人选以及培训代替劳动力的“人工智能”相关操作即可,大大降低了基层劳动人民进入公司的门槛。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上作政府相关工作报告。报告建议加大发展新兴产业和智能产业力度,加强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研发和应用;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可以大大简化各种程序,减少企业的税收等相关负担。预计2018年政策将更加有利于商业,将进一步优化商业环境。这一政策势必将增加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能缓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根据2015年到2017年岗位需求和求职比率趋势我们可以看出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与去年相比,市场需求增长3.9%,达到15.6万人,但求职人数下降了4.8%,仅有17.3万人。市场供求数量与上个季度相比大幅下降。贫困人口和求职人数也分别下降了12%和17.2%。人力资源市场中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变化自2015年以来,总体呈“W”型趋势,2016年第二季度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并保持在较高水平。这表明,尽管人工智能在不断的发展,但就人力资源的市场而言,依旧是需求大于供给,因此大众并不用担心猝不及防的“失业潮”。

2.2人工智能存在误差

目前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是手机的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切身体会到它是存在误差的。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宣布谷歌的语音识别技术在2017年误差率仅为4.9%,相比于2013年的高达23%的误差率和2015年8%的误差率,谷歌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的这些误差可能会导致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完全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甚至是无法理解。但相比于2013年的误差率23%,以及2015年的误差率8%,4.9%的误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也表明,用于实现精确的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的智能领域中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人工智能并不能达到沟通的精确性、时效性和有效性等特点,除此之外还会受到网络信号、周围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误差增加,人工智能虽然能克服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障碍来实现远程沟通,也替代不了人类面对面沟通交流产生的效果,然而沟通却是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沟通是连接个体和组织的一个桥梁,通过沟通使公司了解员工的需求来完成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考核的实施和评估以及绩效反馈面谈,通过沟通各个部门之间协调一致,员工积极工作,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若组织和员工之间不能够及时进行沟通可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矛盾,最终与企业战略目标背道而驰,给组织带来严重的影响,阻碍未来的发展,还会给组织带来。因此企业不会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来完成沟通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成为人工智能的一大漏洞,也成为人工智能不能直接替代人类的因素之一。

2.3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类

第五季创业美国报道了Dennis和他的创业公司X.AI,是研究人工智能安排会议见面创业最多的公司。他们用了三年打造了一个智能助理Amy,是一个可以了解人类需求的人工智能专门为各行各业的职场人士培养完美秘书,官网对她的介绍是:她懂得自然语言;通过电子邮件和网卡操作应要求安排、重新安排和取消会议;在提示时将会议详细信息插入INVITE并进行更新;立即与同事安排时间;预订会议室;让你为其他人安排会议;所有各方的时区转换和住宿;在每次会议的基础上对不同的限制作出反应;当客人反应迟钝时,体贴的跟进;与多个与会者谈判会议;为提前10天排定的会议发出催复函。除此之外,Dennis表示,Amy还会进行自我修正,比如地区之间的时差,一旦出现差错,她会立即修正,在时差协调好的时候给双方安排会议。Netflix、Uber和纽约时报的很多职员都聘请了Amy,并且好评如潮,她的聪明才智吸引了很多人,甚至有时在安排完行程之后会有人约她见面,但是Dennis对此表示“但它不是人类”,这说明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毫无差错的安排好工作行程等相关事宜也不可能产生情感,而人类是一个感性的群体,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更多的是需要情感。因此,在社会中仍然有很多职业是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比如老师,远程教育能够让孩子接受到更好的知识性教育,但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有“育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孩子们不仅仅需要知识来建设自己的思想,锻炼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视野,更需要的是德才兼备和笃信好学的品质,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一个人能够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却是难能可贵的。这个社会还需要很多离不开感情的职业,都需要我们人类自己来完成,所以尽管人工智能可以带来诸多的生活便捷,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但也不能够完全取代人类。

3、结语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截至2017年6月底达到7.51亿,占世界互联网用户总数的五分之一,居世界首位。巨大的互联网市场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基础,不断推动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人们享受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带给人类诸多生活便捷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给人力资源带来着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使得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让世界惊叹,无形之中也给人力资源带来潜在的压力,必须要协调好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源这三个方面,才能让国家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欣荣.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71-77

[2]唐珂.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前景[J].人民论坛,2018(2):25-26.

第8篇:智能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范文

未来世界

人工智能已经在建筑、医疗、仓储、生活服务等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的助手,甚至在赶超人类。

在2014年上映的电影《她》里,内向的男主角西奥多·托姆布里与人工智能“女性”萨曼莎谈了一场靠声音传递情感的恋爱。现实生活中,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突破,语音识别技术愈加成熟。Siri与Google Now以及微软小娜也已经被大众接受并熟知。说不定不久的将来,你也会陷入一场用声音谈的恋爱。

总而言之,在未来的10至20年内,我们所处的世界将越来越接近科幻电影所描述的未来世界。在那个世界里,车自动行驶,一切电子产品靠语音或视网膜控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已被机器人或系统取代。生活方式的再次变革,必然带来人类思想的又一次重构。

生活方式变革

一台智能机器人将成为家里的好帮手。眼下,机器人已经在世界各地的服务场所试点上岗,如果不在意那点所谓的人情味,机器人将提供更冷静也更精准的服务。未来帮病人查询病症、病史的可能就是掌握着海量病例信息的机器人了,至于语气和触感如何,就要看设计师的喜好与审美了。

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在生活各个方面给人类带来便利。但这项科技的飞速发展,似乎也将给人类带来生存困扰。“无人驾驶”的实现意味着“司机”这个职业即将作古,智慧医疗让医生的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智能机器人将让一大批服务业或其他重复性劳动者失去工作。

人类在享受人工智能高效率、高规格服务的同时,似乎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担忧——人工智能服务是需要购买的,如果自身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了,我们要如何购买服务?

有这样一种说法,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被解放出的人类劳动力将把自身的创造和生产能力投入到文化、艺术等领域。在物质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更有可能回到远古,重新找回精神上的宁静。

人类的威胁

人工智能将把人类从繁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但随着它变得越来越聪明,人类的主导地位还是无法撼动的吗?

这个科技和伦理上的悖论早在科幻电影里被反复讨论,2017年上映的电影《异形:契约》再次把这个讨论推上了新高度。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塑造了一个智慧超群的机器人大卫——与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像作品《大卫》同名,寓意着他是接近完美的人类化身。电影中,大卫不再单纯地顺从于人类,他在一次次学习中掌握了人类的思维逻辑,并将自己凌驾于人类之上。由此,新的种族歧视诞生,法西斯主义被机器人接受和发扬,人类最终作茧自缚。

这样的可怖局面不只是寓言,虽然当下的机器人还没聪明到大卫的境界,但人类与机器人的矛盾已崭露头角。

《人工智能时代》里提到过一起“历史上第一次机器人暴走”案例。MIT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创始人主任马文·明斯基曾提议远程控制机器人手臂,为病人实施外科手术。一天,可能是由于编程错误,这个机械手臂疯狂摆动到差点伤害到人。

如果说,机器的“暴走”只是场意外,那当人类在机器人身上寄托了情感,并赋予他们人类身份时,人与机器人的伦理和地位冲突就更不可避免了。

美军曾使用一种多足机器人排雷,每次它用脚引爆一颗地雷就会丢掉一条腿,但依然可以用剩下的腿继续前进。然而,负责执行的上校无法忍受看着它用最后一条腿拖着烧成焦黑色的残躯匍匐,他觉得这个测试是“不人道的”。

2017年10月25日,在沙特阿拉伯的“未来投资倡议”大会上,“女性”机器人索菲娅被授予沙特公民身份,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这一身份确认意味着,将她关掉或拆除是非法的。索菲娅在大会上接受采访,显示出她的“高情商”。当被问到机器人是否有自我意识时,索菲娅的回答让大家后背发凉:“你怎么知道自己是人类呢?”

人类已经渐渐开始以同类的视角接受机器人。1950年,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他的科幻小说《我,机器人》中未雨绸缪地探讨了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道德问题,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定律:“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第9篇:智能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范文

2016年是世界围棋界极不寻常的一年,3月份在“阿尔法围棋”(AlphaGo,一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之间展开的一场人机大战中,“阿尔法”的胜出震惊全球。7月份世界职业围棋排名网站公布了最新世界排名:“阿法围棋”以3612分,超越3608分的柯洁成为新的世界第一。

2016年12月29日到2017年1月4日,一个名叫 “Master”的神秘网络围棋手横扫中、韩、日围棋界。它凭借惊人的稳定性一路高唱凯歌,获胜60场,没有败绩。最终神秘的“Master”揭开了庐山真面目,宣布自己就是“阿尔法围棋”。

2017年1月,谷歌Deep Mind公司宣布推出真正2.0版本的“阿尔法围棋”,成为第一个不借助让子,在全尺寸19×19的棋盘上击败职业围棋棋手的电脑围棋程序,其特点是摈弃了人类棋谱,只靠“深度学习”的方式成长起来挑战围棋的极限。

围棋是人类最具智慧的竞技之一,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研发是人类最具挑战性的科技探索。人机大战的经典对决将被同时载入围棋史册和科技史册。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围棋本身,人们热衷谈论“阿尔法围棋”更多是出于对AI技术的关切。从诞生到日益成熟,AI理论和技术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不知不觉间渗透到人类当代生活的各个方面。AI时代,互联网、金融、医疗、教育、物流、娱乐、传媒等行业都在加速自己智能化的进程。可以想见,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而与此同时,人类命运和机器智慧的冲突与共存,已经由人机大战开始不断升温。

“人工智能百年研究”项目

2014年秋季,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启了“人工智能百年研究”(AI100)项目。这是一个超大型长期项目,该项目发起人――美国人工智能发展协会会长、前微软研究员埃里克・霍维茨博士表示,“我们的职责是研究人工智能在2030年前对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在北美地区”,而“研究的核心是,人类不能丧失对人工智能的控制能力”。 “人机大战”

2016年9月1日,“人工智能百年研究”项目的第一项成果《人工智能与2030年的生活》。这是一份试图定义北美城市在未来10多年间将要面临的可以模拟人类行为的计算机和机器人系统 (即人工智能)问题的报告,涉及交通、家庭/服务、健康医疗、教育、低资源社区、公共安全与防护、就业、娱乐等关注领域,目的是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业内人士认为,工业界和学术界目前正在联手倒逼政府出台人工智能的相关政策,希望可以获得更大力度的资金和法律扶持。

《人工智能与2030年的生活》所列举的关注领域,均面临着人工智能的影响和挑战。例如开发安全可信赖的硬件的困难(交通工具和服务机器人),获得工作信赖的困难(低资源社区和公共安防),对劳动力可能被边缘化的担忧(就业和职业),以及人际交往减少带来的社会副作用(娱乐)等等。

1.交通:自动驾驶的汽车、卡车、无人机投递将改变城市里的工作、购物和休闲娱乐模式,但需要增加可靠性、安全性和用户接受度,并根据新的交通模式改进当前的相关法规和基础设施。

2.家庭/服务机器人:现在进入家庭的扫地机器人或特种机器人能够为家庭和工作场所提供清洁和安保服务,当务之急是技术方面的挑战和机器人成本过高的问题。

3.健康医疗:个人健康监测装备与手术机器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人工智能软件将最终对某些疾病自动进行诊断和治疗。目前的关键是获取医疗从业者的信任。

4.教育:互动辅导系统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数学以及其他技能的学习方面已经发挥出作用,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将为这一领域的应用带来全新的方式。当务之急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以及教、学双方直接互动的减少会带来哪些消极影响。

5.低资源社区:投资最新技术领域有助于更充分地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比如避免铅污染和改进食品分配等,重要的是让公众参与进来以增强相互信任。

6.公共安全与防护:利用相机、无人机和软件进行犯罪模式分析,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来降低人类判断的主观偏见,与此同时在不侵犯个人自由和尊严的情况下增强安全性。目前需注意的是如何保护隐私和避免固有偏见。

7.就业和职业: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岗位开始被新岗位取而代之,有关人类如何适应这种新变化的相关工作需要立即展开,比如如何妥善处理劳动力下岗以及人工智能对新工作岗位不适应的问题。

8.娱乐:内容创建工具、社交网络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将开创全新的媒体内容收集、组织和分发模式。但问题是新的娱乐方式如何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取得平衡。

《人工智能与2030年的生活》在回顾发展历程和展望发展趋势时指出,人类正加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试图建立一个能与人高效协作的智能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机器学习的成熟,它受到了数字经济崛起的部分影响――数字经济为机器学习提供了大量数据。此外其他影响因素包括云计算资源的崛起,以及消费者对语音识别和导航支持等技术服务的需求。研究人员认为,不管是从基本方法上还是应用领域,包括大规模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增强学习、机器人、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协作系统、众包和人类计算、算法游戏理论和计算的社会选择、物联网、神经形态芯片在内的研究趋势,共同促进了人工智能研究的热潮。

这份报告试图严肃地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引导人工智能来丰富和服务于人类生活,同时推动和激励这一领域的创新。因为人类目前并不能清晰而完美地预测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影响,所以一定要对相关政策进行评估。未来几年公众在交通和医疗等领域内应用人工智能的机会日渐增多,因此必须以一种能构建信任和理解的方式将其引入,确保在尊重人权和公民权利,保护隐私和安全,维护广泛而公正的利益分配等方面措施周备。 世界经济论坛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到2020年可以取代510万个工作岗位。

研究人员指出,传统的人工智能范式已被数据驱动型范式成功取代,对于定理证明、基于逻辑的知识表征与推理这些程序的关注度在降低。作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工智能研究的一根支柱,规划( Planning )强烈依赖于建模假设,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满足;视觉方面基于物理的方法和机器人技术中的传统控制与制图,正让位于通过检测手边任务的动作结果来实现闭环的数据驱动型方法;还有曾颇受欢迎的贝叶斯推理和图形模式,在数据和深度学习的显著成果前也显得相形见绌。在未来15年中,针对人类意识系统开发,按照能够互动的人类特点进行建模和设计人工智能系统成为人们的兴趣点。在考虑社会和经济维度的人工智能时,物联网型的系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数据驱动型产品的数量及其市场规模将会扩大。

“为机器人安装‘死亡开关’”

2017年1月,欧洲议会法律事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呼吁制定“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人互动的全面规则”。议公布的报告对机器人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道德问题、对人类造成的伤害等情况进行了讨论,探讨是否需要为机器人安装“死亡开关”、研究机器人抢走人类工作的应对措施等等,要求欧盟为民用机器人制订法律框架。专家认为,这或将是首个涉及管制机器人的立法草案,将有利于人类应对机器人革命带来的社会震荡。

会议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发动的新工业革命可能影响到所有的社会阶层。机器人可能创造无限的繁荣,与此同时将影响人类未来的就业情况。机器人取代人类在许多行业是大势所趋。在德国,每1万个雇员中就有301个是工业机器人。报告要求欧盟委员会对各国民众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重点关注极易被机器人取而代之的职位。如果机器人成为职位“杀手”,欧盟各成员国应考虑为国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埃里克・希尔根多夫是一名德国法律教授,他非常认同欧洲议会讨论的这项议题。“这不仅在政治上是可取的,从法律角度也是必要的,这样我们才能及时应对机器人革命带来的社会震荡。”他指出,“即使是银行顾问、教师和记者等要求严格的职业,未来也无法在这场科技洪流中幸免。”

会议强调,因为人工智能在几十年内可能超越人类的智力,将对人类控制机器人构成挑战。随着机器人自我意识的崛起,甚至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存。近年来,机器人“杀人”的事件时有发生:2015年6月,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一名工人安装机器人时反被它抓起推向金属板压死;2016年6月,美国一家汽车零件生产商的一名女员工正在修理出现故障的机器人时,它突然启动,将修理女工活活压死。

报告参照美国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将其作为立法框架,对机器人自我意识觉醒后的行为规范做出规定。“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包括: 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2.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法则。3.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法则。由于规则无法转化为代码,欧洲议会正在着手建立一个针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研发的机构,为设计、生产和操作机器人的人员提供技术、伦理和监管方面的专门知识等。

报告还提出:1.在设计新型机器人时,设计师应该尊重人类的基本人权,事先获得道德研究委员会的批准。2.必须为机器人注册,以便在调查事故时查找涉事的机器人。3.确保机器人安装有“死亡开关”,可以随时被关闭。4.机器人不能对使用者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如果酿成事故,机器人不能逃脱责任。机器人所负担的责任应该与其接收的实际指令及其自主程度相对应:它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越高,那么人的责任就较低;倘若它“受教育”的时间越长,教它的“老师”负的责任就越大。报告还指出,机器人的生产商或拥有者将来需要购买保险,来承担机器人可能造成的损失。

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将会引起一场涉及私隐、尊严和安全的大讨论,在欧洲议会投票赞成立法之前,各成员国政府将对此做进一步的辩论和修正。

“机器人应当纳税”

英国牛津大学近期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今后数十年间,自动化改变生产线的速度将超过20世纪。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57%的工作岗位有被自动化取代的风险。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预测,在自动化浪潮中,危在旦夕的英国工作岗位多达1500万个。美国白宫2016年预测,机器人取代时薪低于20美元以下岗位、介于20~40美元岗位和时薪40美元以上岗位的概率分别为83%、31%和4%。

在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看来,为暂时性减缓自动化蔓延速度,很有必要向企业为雇用机器人员工而征税,税单将是阻止机器人取代人类工作岗位的杀伤性武器。如果机器人将大范围取代人类工作岗位,那它们至少应为此买单。“目前一个人类员工在工厂中创造了5万美元的价值,这个价值会被征税。人类员工需要缴纳各种税,如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以及其他税款。如果一个机器人在工厂做与某个工人同样的事情,我们也应按同等水平向它征税。”

盖茨同时认为,尽管一些工作岗位可能被机器人取代,但人们可以在那些所需技能是机器人无法复制的领域里继续工作。世界需要抓住机遇解放劳动力,让人们从事更好的工作,例如关爱老人和帮扶特需群体。在这些领域,人类具有独特的同情心和理解力。

法国社会党总统候选人伯努瓦・阿蒙也呼吁法国对机器人征税,部分税收用于补贴全民基本收入保障。越来越多的政界人士和硅谷富翁支持推出全民基本收入保障,以化解自动化引发的大范围失业。而反对机器人税的人士则持这样的观点:自动化即使在短期也可以借助提高生产率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人类需要成为‘半机器人’”

美国特斯拉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伊隆・马斯克在2017年2月13日迪拜举行的 “世界政府峰会”上表示,未来20年,驾驶人员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所颠覆,之后全球12%~15%的劳动力将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从技术角度讲,最迫切的影响会来自自动驾驶汽车。它到来的速度将远快于人们的预期,当然它会为人类提供极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