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教育优势范文

智能教育优势精选(九篇)

智能教育优势

第1篇:智能教育优势范文

一、在脑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教育方式

美国著名脑科学家斯佩里的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存在功能上的高度分化,右脑比较沉默,长于辨认形体;左脑比较积极,长于言语功能。这一研究证明了右脑事实上在许多方面比左脑优越,如在具体思维上,对空间的认识能力以及对复杂文字的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左脑,尤其是在音乐理解和情绪表达时更是如此。

斯佩里博士的研究表明左脑为数学型,担任着语言、计算、逻辑思维方面的任务;而右脑则是负责欣赏音乐、绘画,从整体上接受事实、承担真感、预测的责任,也就是掌管着人们感情方面的事情。

最近几年,随着脑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脑革命”“全脑开发”“全脑教育”也随之兴起。有学者提出了“全面开发人脑”的三层含义:第一是指以人脑为核心的整个身心功能的全面发展,因为脑与整个身心密不可分;第二是指脑各个部分的全面开发;第三是指人脑三个层次水平的全面开发,三个层次是指:现有水平(显能)、潜能水平(潜能)和自我调控水平(“反思”功能)。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大脑的思维功能区已形成共识。大脑可分为知识智慧区(左前),经验智慧区(左后),创造智慧区(右前),感觉智慧区(右后)四个主脑区;机械记忆区(左颞)及情境记忆区(右颞)两个辅助区。四个主脑区都有优势,即全脑优势,但超常儿童是很少的,凤毛麟角,约大部分的人都具有1—3个主脑优势区。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大脑。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定型,形成特有的优势通道。因此,教育不但要从幼儿抓起,更不应忽视孩子大脑各不相同的事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发展孩子的优势,加以引导和教育。

二、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宗旨,把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强调学生完整素质结构的形成,即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学校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能适应当今社会,而且能创造未来的人。现代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只有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才能体现现代教育的主体性。优势教育正是让人受到最好的教育,人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

三、多元智力理论——挖掘每个孩子的优势所在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教师了解学生及其才能,设计课程和评价的方法,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体验到获得技能的乐趣。优势教育正是利用多元智力理论从而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才能。

加德纳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是多种多样的,这项智力被区分为:语言文字智力,数学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旋律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共八种。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就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智力理论强调数理——逻辑智力和语言能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结构将各种智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事工作。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这就给我们的优势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四、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把自身认知及自我实践的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对其进行认识、监督、反馈、控制。在学习过程中,元认知既是学生掌握自己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学生驾驭自身各种学习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的能力。优势教育正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实现自我监控,从而达到自我发展优势的目的。

第2篇:智能教育优势范文

关键词:智能;开发;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5-2

教育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慢慢成长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美好人生,其责任就是教好每一个学生。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位老师都是潜在的优秀教师,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优秀学生。这是我们借鉴国内外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坚持特色办学的深刻感悟与体验。

所谓特色学校是指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科学、严谨的定义,从这个定义中我们领悟到特色学校的一个核心理念――特色就是个性,个性就是特色。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喜好用一句话来直击一个概念的要义,即特色学校就是认识和优化了的个性化学校。我校就是这样一所处在不断优化过程中的特色学校。

一、以人为本,优化智能

1.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校的发展也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以发展智能为本”。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与师生的决策,决策成功与否与学校团队的教育智慧息息相关,教育智慧就涉及到人的智能开发与优化。每一个学校所处的社会、地理环境是独特的,领导和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也是个性化的。每个学校构建的以人为本和谐教育的思路又具有个性化特征,思路决定学校特色的出路。这些因素就决定了每所学校都应是潜在的特色学校。

学校的发展还取决于是否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优质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优化学生的智能,促进学生智商、情商的全面协调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真正成长。

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还要看学校是否具备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教育,培育受社会欢迎的人才。这就是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学校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形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第一,满怀信心地面对学校生活。在不断强化优势智能的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向弱势智能领域渗透,最终达到相对全面发展。这种良好地开发和优化智能的习惯,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在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天活动中锤炼生成,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基础。

2.每一位教师都是潜在的优秀教师

针对教师的评价常常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我校的实践表明每个教师有独特的成长经历,存在着不同的优势与特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位教师都是潜在的优秀教师。问题是学校是否提供教师发展优势智能的机会,在不同场合展示教学才能。有些教师擅长导学点拔,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有的教师喜好整体教学,培养学生系统认识和整理知识的能力;有的教师偏爱上练习课,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的教师钟情于科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不同教学风格教师教学下获得成长。学校就应该从每位教师的潜在智能和职业优势出发,为他提供适合教育方法和策略,搭建公开交流学习的平台,从而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亮点,体验成功。

3.每一位学生都是潜在的优秀学生

多元智能理论研究表明,每位学生都拥有八种之多的智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优势智能组合,只要教育引导得当,组构合理,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优秀学生。当然如果教育引导不当,智能开发会产生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只有在评价标准单一的情况下,才会有优生和差生的差别。如果我们采用多元评价体系,或者以自己的优势智能为标准,那么学校就只有差异的学生,没有差生。

由此可知,智能的开发和优化是至关重要的。课堂教学是开发与优化师生智能的主渠道。学习一门课程实际上也是开发和优化某些智能组合的过程。学好各门功课就是不断开发和优化学生多元智能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例如外语是人类文化知识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就是打开一扇心灵的窗户,构建一座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它使得学生视野更广、知识源泉更多、认知能力更强、文化素养更高。所谓智能,一般是指知觉、记忆、思维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学习一门功课就是开发智能的一种渠道。学习一种外国语就是认知一种新的符号系统。认知简言之是知识的习得与使用。它是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经验的结果,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把一种语言作为认知对象,并掌握之,使人能进行双语(多语)交际,这是人类长远的理想。实现这一理想,既是人类发展智慧的结果,又是智力技能继续发展的开端。

众所周知,学习一种新语言,开始总会感到陌生、难记,逐渐发现新语言与母语有相同互通之处,更有相异不同之点。从语言结构层面上讲,通过迁移的同化和顺应,才能对两种语言的结构有更深认识;从文化层面上看,两种文化经过文化冲击,文化理解,才能达到包容融合的境界。整个过程就是知觉得到发展,记忆得到训练,思维得到深化,观念得到更新的过程。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的符号系统的进入与参与,人的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这对提高吸收信息的敏感度,加工信息的灵敏度和提取信息的正确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多元智能的优化与开发。因为语言――言语智能是多元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相关智能也会得优化。

二、张扬个性,激发潜能

1.人的智能结构是独特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是独特个性的体现。个性与人的智能结构的开发息息相关,尚未完全开发的智能我们称之为潜能。由于每个人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构成了独特的优势智能组合。张扬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相关的潜能。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智能的类型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和学习优势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传统教学忽视了这一点。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优质教育与均衡发展的国际论坛上,教育专家指出我国教育当前最大的弊端是只讲统一,不讲差异,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不重视因材施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来帮助解决教育弊端的缘由。

2.激发潜能的方式是多元的

传统教学只讲统一,激发学生潜能方式是单一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未必合适。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采用适合于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①认识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向学生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知识,理论的创始人,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特点,更新师生的教学观念,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②发现优势智能。我们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优势智能,通过家庭访问、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和水平测试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优势智能组合。事实上找到优势智能并非易事,还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以检验。

③强化智能组合。尽管每种智能是独立存在的,但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都是几种智能同时作用,当师生发现了优势智能组合后,教学设计过程中就针对教学内容和智能特点,创设有情有意的情景,激发某种特定的智能,使优势智能得到强化,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倡导合作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造更多良性刺激,收获整体效应。

④渗透弱势领域。强化优势智能还不够,还要引导优势智能向弱势领域渗透。学习任务的完成往住不是靠一种智能,而是智能的组合。一个音乐家会有很强的音乐节奏智能,还要演奏各种乐器,演奏就是身体、动觉智能的延伸。乐曲要想感人,就要引起听众的共鸣,这就需要良好的内省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这就是几种智能同时发挥作用。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探究每个人的认知规律,探究智能渗透的最佳路径。

⑤反思智能组合。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理论,挑战了传统的智力观。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认同者看来,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聪明的,但每个人聪明范畴和性质不同。一名语文、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但在音乐、体育或其它学科有所专长的学生,同样是高智商的标志。这种新观念值得我们反思,在传统教学观念里,语文、数学两门主课成绩不好,就不是好学生了。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结论。学生家长都认同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

3.个性化教学是灵活的

国内外的研究显示,个性化教育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使命。所谓个性教育指的是以一种最舒适的、最有效的方式向每个人教授他或她所需要和希望知道的东西,从而使教学效率出现质的飞跃。通过上述系列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只有认同多元智能理论,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分层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都可以体现个性化教育理念,张扬学生的个性。同样道理,只要导学到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也可以通过教学设计生成个性化学习方式。人们常说:“在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本质上是个性化的。关键是教师心目中有学生,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对学习内容的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发展的过程。

三、和谐环境,发展智能

1.构建和谐环境促进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对于中小学来说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着眼于学校有质量的发展,有潜力有后劲地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获得进步和成长。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仅关注课堂教学环境是不够的,还有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的协调配合,才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如果我们提供的是和谐的生态环境,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的潜能,相反环境就会制约学生潜能的发挥。常常会发生这种情况,学生在学校经过一个月教育形成的观念,回到家里父母亲的一二句话就转变了。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人的潜力在缺乏刺激时,只能发挥20%―30%,而在良好的环境下,可以发挥到80%―90%。

2.关爱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

关爱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我们一方面遵循关爱优等生,热爱中等生,不放弃学困生的原则,引导优等生学会探究学习;中等生学会自主学习;学困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多种学生共同学有所获。另一方面,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创设有情有意有趣的教育情景。学生身处不同的环境,必然会收获不同的体验。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意识。体验使学生进入生命领域,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经拓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增长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环境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位南京成功教育子女家长的感言。他自创“环境引导教学法”,成功地培育儿女。这种方法就是为孩子创设优秀的成长环境,满足子女成长的生理、心理需求,让环境去影响孩子,从而唤起孩子兴趣,全面健康成长。这个案例值得我们借鉴。

特色学校的建设,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不仅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多元智能理论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在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时,我们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国情,遵循“以我为主,他为我用,他我结合”的借鉴思路。尽管我们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但更多的是分享特色办学的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霍力岩等译.智力的重构.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杨四耕.体验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智能教育优势范文

我国已进入智库建设时代。由于高校在智库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组织优势,高校需承担起我国新型智库建设的重任。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可以依托自身的科研优势,建设更加适合自身特色并且善于为社会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新型智库。地方区域型高校具有不可替代的区域科研特色优势,有必要建设具有独立性、专业性、人文性和地方性等特征的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对于地方高校本身而言,只有建构其特殊性,健全培养智库逻辑以及协调处理各方关系能力,才能真正建成扎根于当地农村实际的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

[关键词]

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高校智库

“智者前瞻,智库远谋”。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已经揭示了“有些事情,只有智库才能做得到”的道理。高校自古以来就与智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位于地方的区域型高校具有其他省部级高校不可替代的接地气的科研优势,甚至有的区域型高校具有研究当地农村教育的科研传统,因此,地方高校更应抓住历史机遇,建设可以使自身更科学、更有效率的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新型区域农村高校智库。

一、高校需承担新型智库建设重任

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智库一经建立就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种制度安排。2014年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享誉全球。虽然中国智库以426家的数量越居全球智库“榜眼”,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较少感受到智库对我们的影响,说明我国智库建设任重道远。毋庸置疑,具有学科和人才优势的我国高校,必须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模式的建设和发展不懈努力。

(一)高校智库的组织优势

简单的讲,智库又称智囊,是一种为政府提供专业的决策咨询服务机构。深入的讲,智库主要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西方学者迈克冈将智库分为4个基本类型:学术型智库、合同型智库、倡导型智库以及政党型智库[1]6-14。学术型智库大多依托高校而设置,“并且与高校一样强调科学精神和客观知识,没有明显的政策倾向,而是在于提供科学的政策知识”[2]。可见,在“独立性”上,依托高校科研优势而设置的学术型智库具有其他类型智库不可比拟的组织优越性,而“独立性”则恰恰是影响智库决策咨询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是首先一点;其次,高校智库天然地强调科学精神,说明其具有提供过硬的专业咨询服务的学术基础,这也是高校智库相较于其他类型智库的学术组织优势。

(二)积极建设新型高校智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同志就加强智库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为新形势下推动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2015年1月,为了加快和强化高端智库建设进程,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响应党的“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政策号召,笔者认为,全国各高校都应主动承担起建设新型高校智库的重任,这既是因为高校智库有着优于其他类型智库的相对独立的组织特殊性,也是“因为我国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近半数的两院院士、60%的‘’入选者,以及规模庞大的研究生本科生队伍,研究实力雄厚、信息资料丰富、对外交流广泛,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3]。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新事物、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因而加强新型高校智库模式建设既是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破解发展难题的需求,也是回应人民期待、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现实要求。

二、区域型高校需要建设特色农村教育智库

我国高校数量众多,且发展层次越来越清晰,既有“985”工程和“211”工程类的全国知名大学,也有在特定区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型高校。无论在名气和综合实力上前者都超过了后者。但笔者认为,后者在区域科研特色上却有着前者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对于建设我国新型高校智库模式来说,不同类型高校都可以依据自身的科研优势而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库模式。

(一)区域型高校具有接地气的科研优势

既然全国高校都应积极建设自身所擅长的各类高校智库,那么,位于地方的区域型高校也不例外。这类高校在培养区域型人才以及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功能上,具有其他类型高校所不能替代的特殊性。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认识: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科研优势,因而高校智库建立必须以每所高校自身的科研优势为基础,而且不同高校需要寻求并建设更加适合自身特色且善于为社会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新型智库模式。区域型高校的科研优势在于更接地气,更适合自身所在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区域型高校更需要建设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各类特色智库。

(二)区域型高校需建设特色农村教育智库

笔者认为,有能力的区域型高校需要加强及创新特色农村教育智库建设,原因很简单,区域型高校内设的农村教育智库不但拥有充分了解当地农村教育需求的教育科研群体,拥有了解当地农民教育需求的地域优势,而且更方便进行农村教育实地调研。当今时代,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突出,例如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和流失、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难等等。因而解决基层农村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话题。事实上,作为上级管理部门的政府机构与基层农村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而唯一能够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桥梁,便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政策咨询为主的农村教育智库。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光省级行政区就有34个,地级行政区已达300多个,至于地级行政区以下的乡镇和村庄更是多达千百万个。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说接受教育是每个人共同拥有的社会需求,但是谈及“教育”绝对离不开对文化的思考,而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气自然会深深地影响教育。因此,不同地区的教育必然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作为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不同地区的千百万个农村对教育的需求,必然有千百万种差异。那么,哪些人对这千百万个农村的教育需求最为了解呢?毫无疑问,只有那些长期从事当地农村教育研究的学者,才最了解当地农村的教育需求,而这些人大多工作于当地高校中,于是区域型高校便拥有了建设农村教育智库的科研优势。从帮助政府解决当地农村教育问题的角度来讲,建设扎根于当地农村实际的特色农村教育智库以发挥“资政议政”的功能,既是区域型高校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学职能要求使然,亦是那些矢志于从事农村教育研究的研究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三、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建设的必备特征

从前文关于智库定义的论述可以看出,要充分发挥智库功能,必然需要智库具备相应特征,否则,就难以发挥智库应有的功能。西方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座右铭就是:“高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智库,该组织必须保证自身具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独具不受社会干预以及充分服务公共利益的高影响力。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智库,因而首先需要具备一般智库必须具备的特征才能称之为智库;此外,它还应具备自身独特的农村教育智库特征,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农村教育。

(一)独立性

作为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智库,“独立性”是指其能较少受政府的干预,以保证其研究的客观、中立。从智库功能的发挥效果来看,独立性程度是影响其功能是否得到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此,“布鲁金斯学会理事会主席明确将‘独立性’作为顶级智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4]。但在事实上,目前中国智库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低独立性,即使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智库,也缺乏独立性。例如“我国高校教育智库与本校的相关院系或科研管理部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现象还十分常见”[5]。所以,区域型高校内部的农村教育智库想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政议政”的社会功能,就必须保证自己是相对独立设置的科研机构,摆脱传统的依附身份。有鉴于此,为了保证农村教育智库的独立性,区域型高校需要设立其独立的科研组织建制、设置专职的智库研究人员、提供专项研究资金等措施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否则,农村教育智库只能起“花瓶”作用。

(二)专业性

“智库”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这就决定了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的专业性特征。俗语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只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智库自身的影响力,这是决定智库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正如有学者所指出“要想成为知名的教育智库,仅有广泛的资源、闪亮的名头是不够的,拿出有影响力和前瞻性的政策建议才是一个智库的核心竞争力”[6]。现实中,由于区域型高校自身的“学术名气”本身远低于“985”“211”类型高校,因此,区域型高校中的农村教育智库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必然会受其本身影响而遭到社会的质疑。从这个角度来说,区域型高校要想建立一个成功的农村教育智库,就必须保证自身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熟悉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的专业化的农村教育研究人员队伍。虽然“名气”不能决定命运,唯有专业实力决定一切,但高水平团队必不可少。就是说,这个团队只要能够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那么,区域型高校中的农村教育智库必然能够赢得智库领域中的一定竞争力,久而久之,其权威便自然形成。

(三)地方性

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本身便具有“地方性”特征,这是由其自身科研优势和发展使命决定的,也是这类高校智库得以“安身立命”之前提。正因为如此,区域型高校智库必须首先承担起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社会职能,因而其内部设置之智库机构必须努力成为联系高校与社会的有益桥梁。而且必须扎根于当地农村教育实际,成为促使区域型高校更专业、更有效、更有目的地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道理很简单,每个地方的农村教育实际情况是有差异的,只有深入当地农村进行实地调研,才能更好地了解当地农村的教育问题,才能更好地对当地的农村教育政策是否适合农村教育实际情况进行解读和评判,以提出有利于解决当地农村教育问题的政策建议。因而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在建立之初,首先需要明确服务地方政府农村教育决策的方向定位,此外,还需要理顺服务地方政府的工作思路、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等。“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关键就是进一步转变高校科研理念,提高主动服务地方政府决策的意识和能力”[6]。

(四)人文性

无论何种性质的科研机构,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性。在笔者看来,农村教育智库组织的“人文性”具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智库组织内部的农村教育研究人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二是智库组织必须坚守智库伦理。作为从事农村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如同所有专业人员一样,要有善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素养,同时需要具备致力于追求“善”的人文关怀精神。在我国现实国情中,农民处于弱势,作为智库组成人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拥有相应感情、具备一定热情,才能更透彻地调查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更清楚地了解农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此外,农村教育智库必须坚守追求真理的立场,拒绝利益的诱惑。“智库自身的文化品质,即智库是否真正忠诚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否真正敬畏于教育的自身规律,是否真正听命于近乎赏识的良知”[7],这正是人文性的自然表征,亦是利于社会良性发展的最高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正如有学者所言:“一个真正配得上‘智库’之名的机构,应聚焦于决策服务的质量,而不会为利益诱惑迷惑双眼。”[5]

四、促进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建设的对策

综上所述,区域型高校具有接地气的科研优势,这就说明具备相应(必须具备)科研能力的区域型高校有必要建构新型农村教育智库,以更好地履行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尤其是解决好自身所在区域的农村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然而建构新型农村教育智库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

(一)建构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的特殊性

一般说来,特殊性即对于智库的不可替代而言,只有具备了不可替代性的智库,才能够因发挥它的特殊功能而被社会认可,也才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世界智库建设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位于区域型高校的农村教育智库更需要建构农村教育智库自身的特殊性,其原因有二:一是处于层次较低的院校,本身就容易引起人们的质疑;二是我国已有数量众多的智库,虽然只有较少的智库发挥了良好功效,但这一优势让不少高校尤其是区域型高校感受到了它的不可替代性。诚如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所言:“我们今天对智库期待的‘升温’,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人们很少感受到智库的存在,更少感受到智库存在的力量和价值。”[8]时下,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农村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已经深入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农村教育问题已不单单是教育领域的问题,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如何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农村教育实际背景下建构农村教育智库的特殊性,无论是对于区域型高校,还是对有志于研究农村教育的研究者来说,都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是建构农村教育智库的前提,亦是如何使教育改革更适应农村这个“广”而“阔”前提下教育的“公平”性的特殊问题。

(二)培养区域型高校农村教育智库逻辑

从广义来讲,逻辑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笔者认为,智库逻辑是指智库作为一个应用型的研究机构,其所需要遵循的发展规律。当今,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大系统是由万千个子系统组织而成,而不同的子系统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智库也不例外。区域型高校的农村教育智库必然有着自身的智库逻辑,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虽是高校内设的研究机构,但是它是以服务当地政府决策咨询为主要职能的应用型组织,所以,它在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必须遵循应用型需求;其次,它虽然是以提供咨询服务为主的应用型智库,但是它是设置在高校内部的学术组织,它还需要遵循大学的学术发展规律;再次,农村教育智库的研究对象是当地农村教育,其需要扎根于当地农村实际去进行“田野调查”,所以,需要遵循“田野逻辑”(当然,它也必须关注其所在城市的发展)。对于农村教育智库来说,应用型逻辑是其灵魂,学术型逻辑是其骨架,而“田野逻辑”可以认为是这类智库的血肉。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位于区域型高校中的农村教育智库的发展逻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协同处理好几对关系

任何组织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是处在与其他组织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当中。智库作为一个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应用型研究机构,它首先需要处理的是与其服务对象———政府的关系,而区域型高校的农村教育智库,除了需要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外,还需要处理另外三层关系,它们分别是与区域型高校、与其他类型智库的关系以及其所处学科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首先,在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方面,农村教育智库需要摆正心态,树立专业化的独立的具有一种学者独有的“傲视”形象的农村教育研究机构。农村教育研究者只有具有不畏惧权威的心态,才能够对处于弱势的农民产生必要的人文关怀,才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农村教育研究报告。其次,在与区域型高校的关系方面,农村教育智库需要坚守智库的应用型逻辑,摆脱高校先天具有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学究型”“经院式”的束缚,成为专业化的“资政议政”机构,因为政策分析不同于理论分析。再次,在与其他类型智库的关系方面,农村教育智库必须要与其他不同类型的智库协同合作,因为其他类型的智库有着不同的研究特长,而且有时候农村教育问题的复杂性需要多种类型智库的协同合作才能调查透彻。最后,大数据时代提倡跨学科研究,提倡多学科研究者之间的协同合作,而且农村教育问题已经不是单一的教育学问题了,涉及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所以,对于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非常有必要跳出教育学的学科范畴,通过协同其他学科的研究,以更加综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地分析农村教育问题的本质。

总之,区域型高校教育智库要想长远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协同处理好与自身相关的各种关系,否则,它的存在只能是一个空架子。

作者:刘文霞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2]王莉,吴文清.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逻辑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12).

[3]李卫红.高校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使命担当[N].人民日报,2014-02-16.

[5]汪明,贾彦琪,潘新明.论我国高校教育智库建设的困境及其对策[J].江苏高教,2015,(04).

[6]涂成林,魏伟新.高校智库服务地方政府决策的路径与对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第4篇:智能教育优势范文

一、 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涵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它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每个正常人或多或少地拥有这几种智力,只是每种智力的发挥程度和各种智力之间的组合不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以“语言”和“数据”为核心的智力观,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种彼此独立的智力,这些智力以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智力的差异。

二、 多元智力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分析教育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在以下五个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①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由此,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新视角──我们的学校里再也不应该有所谓“差生”的存在,只应该有各具智力特点、智力表现形式、学习类型、学习方法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的聚集,小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可塑性更强。教师应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小学生的智力特点,并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智力特点进行“对症下药”的教育教学,如为不同的学生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现实生活需要每个人都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智力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它主要是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智力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没有先例可循的新问题的能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醒我们不能将英语教学内容的重点仅仅定位在知识点的掌握上,而应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活用能力、迁移能力和生成能力。

③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领域是多方面的,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智力也是多方面的。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力涉及多个智力领域,即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活动和多种器官的协调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以期调动学生的多方面的智力潜能,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可适当采用实物、简笔画、乐曲、动作、表情等多种手段呈现和操练新学的语言结构。 转贴于

④促进学生特殊才能的充分展示。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体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力领域,而每一个体不同优势智力领域的充分发展才能使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个性得以充分彰显,才能保证个体适应并立足于当今这个极具个性化的时代。

⑤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是相对而言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而每个人都应该在充分展示自己优势智力领域的同时,将自己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力领域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帮助学生将自己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三、 多元智力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笔者在本县一所乡镇中心小学视导过程中曾听过一节教师以传统理念和传统方式上的英语课。那是关于《牛津小学英语》6A第2单元C部分的一堂课,教学重点为学习12个月份的名称,附带学习 When’s your birthday?/ 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的句型,最后还有一个题为“Today is my birthday”的儿歌,供学生吟唱。

教者在执教本节课时,首先板书了12个月份的名称,然后一一领读,反复让学生拼读,接着,学习When’s your birthday? 这一句型,在学习该句型时,每提到一个月份名词,教师便让生日在该月的学生举起手来。在学习“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 “I’d like...”句型时,教师直接将watch, bike, schoolbag等表示具体礼物的词汇用小黑板展现出来,让学生进行替换练习。

应该说,这样的教法还是比较传统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显然是12个月份名称的掌握,问生日的时间、谈生日礼物、吟唱生日儿歌,目的都是为了创造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记忆、运用那些表示月份的词。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学宜采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并尽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能。

首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任务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智力,如要求学生课前了解一下家庭成员的生日所在的月份,并用汉语写下来。在刚开始上课时,可以搞一个duty report的活动,以激活学生关于日期表达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培育学生的内省智能。在呈现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先介绍自己的生日时间,再一一问学生,以此引出其他的月份,这样的语言知识呈现的方式是在语境中进行的,而且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性和教育性,并进一步培育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智力。接下去还可以额外问学生每个月份当中的英语国家的节日,这不仅练习了月份的表达,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第5篇:智能教育优势范文

1.有教无类――面向全体, 充分发挥教育机会均等的精神。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 环境和教育对于这些智能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 有教无类, 充分发挥教育机会均等的精神。每个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充分地相信和尊重, 任何人不得以某种原因受到歧视, 如出身、性别、家庭环境、地理因素、是否残障等, 更不得帖上某种“愚蠢”或“差生”的标签,而被打入“另类”。当前有些地方倡导的“均衡教育”实践, 反映的就是一种有教无类的思想。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生机勃勃发展的深圳大学提出“办学以学生为本, 育人以素质为本,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厚积薄发, 经世致用”[2]的教育理念中, 旗帜鲜明凸显“有教无类”的思想, 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2.因材施教――正视差异, 扬长补短,扬长避短, 促进人尽其才, 材尽其用。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都拥有多元智能, 但也指出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有些人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 有些人可能某些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在某些方面处于较低水平, 也有一些人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一般来说, 极大多数人介于中间状态, 大多数人的智能都可以发展到相当的水平。因此应该因材施教, 正视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差异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的创造性。根据加纳德的观点, 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而不是“挑选适应教育的学生”。如果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求整齐划一, 要求所有的学生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发展, 那就破坏了多元智能的全部基础。因此需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策略。

何以因材施教? 扬长补短或扬长避短都不失为有益的策略。“长”, 是指人的优势智能领域, “短”是指人的弱势智能领域。有时候, 需要采取扬长补短的策略, 使优势智能得以发扬和迁移, 弱势智能得以弥补和向优势智能转化, 并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例如,教学论中, 著名的暗示教学法或情景教学法、以及奥尔夫音乐教育法, 就是通过音乐智能促进其他智能发展的教学法。但有时候存在“偏才”, 他们在某些方面优异, 但在另一些方面不足, 要求他们成为“全才”不现实, 只能是避开弱势, 促进其优势智能发挥, 也即扬长避短。有些人数学逻辑智能很强, 但语言智能不行, 不能一味要求他们往弱势智能上发展。例如数学家陈景润语言智能较弱, 在发展中就不能让其当教师, 而应该让其做专职的研究人员[3]。

总体来说,因材施教强调尊重个体差异, 尽可能发挥学生各方面的创造力, 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优势创造力, 促进人尽其才, 材尽其用。

3.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促进健全人格培养与知识能力互动发展, 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人各有智”,“智各有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人的智能都是多维度的,每一种智能都有其独特的传达、接受及储存的方式。但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能做到“全能”, 在所有方面的发展都处于同样高的水平。因而, 要求所有学生在所有方面都 “全面”既不现实, 也不可能。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野中, 人的全面发展大体包括两方面的内涵: 一是人的多元智能的全面开发, 强调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潜能, 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创造潜能,使其各项智能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二是强调智能的有机综合、多元化展开、协同运用、协调发展, 使人成为一个协调、开放、灵活、可持续发展的人。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即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成为一个“全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也就是, 把一个人在“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 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4]。

总之,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充分肯定人的发展潜能的智能理论。它强调人具有多元化的智能, 强调教育对人的培养和开发, 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他们的“教”、“学”方式, 帮助发展被忽视的智能, 激发不发达的智能, 并使已开发的智能更臻佳境,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著。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 章必功.深圳大学2006 年工作总结[J].深大通讯, 2006, (4).

[3] 潘懋元口述, 肖海涛, 殷小平整理.潘懋元教育口述史[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07.

第6篇:智能教育优势范文

大石桥市三中 刘芳

读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书,有一种浴火重生的感觉。这本书,综合了人类学、生理学、发展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因而读起来十分吃力;但读了以后,却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在教育教学中许多困惑的问题,在多元智能理论中都找到了答案。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它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引起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九种智能的潜能,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智力倾向去发展这些智力。通过学习、领会“多元智力理论”,对“‘多元智力理论’如何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在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切实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积极乐观”面向学生。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也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据此,我们应该树立起这样的学生观:我们的学生不应该被区分为“好生”、“差生”,他们只是些各具自己智力特点、智力组合形式、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为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是我们应该确定的努力方向,尽力做到——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在教育中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获取成功体验的机会,并将自己的成功敢于向他人展示,这样就能使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最恰当的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因材施教”实施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的。传统教育只重视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的内容的选择,对其他智力方面的材料则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造成教学内容的狭窄化。而特别是当今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社会要求个体智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因此,要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筛选,使之能够体现人类智力的多元化、生活化。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情境性教学”也是加德纳非常强调的,他强调智力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的能有效表现。他认为,理解智力不能脱离学习者所持的文化,只有在社会活动或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智力的培养不仅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且还要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情境教学中,他非常重视“项目学习”,他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使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广泛运用各种智力、发展各种智力。有效的问题情境之所以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因为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产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求知心理和教材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而诱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改进数学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活动成为可能,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张扬,学生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

第7篇:智能教育优势范文

关键词: 多元智力理论 高中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研究

在加德纳看来,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以单一的方面来评价一个人的智力和能力,比如看成绩,这个学生成绩好,那么他的智力能力较高;那个学生成绩不好,那么他的智力及能力就弱。这种看法其实是非常片面的。学习成绩只是人的智能的一部分,也就是加德纳提出的其中一个数理与逻辑的智能。除了这方面的智能外,还有语言智能、视觉与空间的智能、身体与运动的智能、音乐与节奏的智能、人际交往及自我认识等智能。不同的智能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以学习成绩划分学生,而是要全面地、公平地看待学生。在这种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视学生智能之间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所体现出来的智能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在平常的学习中,学生既会表现出本身的智能强项,又会表现出自身的智能弱项。学生在自身的强项领域中活动时会表现出自信和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积极性。相反,在自己的弱项领域则会表现出消极的情感。因此,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认清学生的优势智能与弱势智能是开展教育教学的第一步。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前的差异只是反映出学生在不同智能方面的不同水平,可能再某一方面或某几种智能的组合上,某个学生将会表现得异常出色。所以,在教学中,对教学对象的分析这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每讲一个知识点时,如果能够对学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学,有效性都会大大提高。只有公平、平等地看待和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

加德纳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智能的两个人的,每个人都是自身各项独特智能的组合体。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多项智能和不同的优势智能,所以不同的人所擅长的领域是不一样的。教育教学就应该是以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并突出发展个人的优势能力为目的。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素质并不代表某一项能力,而是代表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在提升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因此,在高中数学的课堂设计及组织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让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并充分地挖掘和培养。比如说学生对空间、结构和形状等有比较好的感悟能力,那么教学就可以多使用实物和模型的演示,多媒体和影片等的辅助进行直观的教学,让学生的视觉与空间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教学目的

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教学目的是多元智力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新课标提出的数学课程目标也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和理解能力,满足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学生可以通过数学进行交流,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因此,对于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为培养学生的智能。只有培养学生的智能,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才能够做到学用合一。现代社会是一个工业化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及其发展需要会更加注重语言及数理逻辑方面的智能。基于这样的一个定位,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言语与语言智能的提升和逻辑与数理智能的发展。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中的一些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数学符号和图像图形等一系列的要素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和言语理解能力。另外,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精讲与变式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

四、教学方法多元化和个性化

由于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与接受知识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教师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那么就有可能很多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或者无法很好地接受教师的授课方式。这样就会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很不好,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这种现象常常在学生跨入校园的时候就有了,学校单一的教学方式慢慢地把学生的距离拉大,越是表现不好的越是没有信心。时间长了,学生、教师和家长都只会认为这个学生不是学习的料。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不同智能。比如讲授法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语言和表达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推理、论证和探究来获得数理逻辑智能方面的增长。还有,实物演示和模型实验等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的视觉与空间智能得到发展。在课堂上使用讨论法,分组合作等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及人际交往的智能。这就是多元智力理论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启发。

五、数学教学的多元智能评价观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部分。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可能仅仅就是几句话,对学生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那么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在这方面也会有更好的表现。而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定的,那么学生的信心也就会受到打击,是不利于学习和成长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尽量积极、正面、肯定。

这里,并不是说教师一定要表扬学生,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从不同的方面评价学生,以更全面的视角评价学生,不能以单一的成绩为评价标准。要找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再对学生的优势进行肯定,学生就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也是符合教学的全面发展目标及突出发展学生优势智能的目标。当教师能够以多元化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很优秀。

综上所述,多元智力理论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运用到教学中,却可以很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育和教学。目前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多元智力理论是相对应的,我们在重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希武.高中数学学习链的研究与思考.中学数学月刊,2013,1.

第8篇:智能教育优势范文

西奥多·罗斯福指出:“培养一个人的心智,而忽略道德,无异于给社会树敌。”目前中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正处于道德品质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会做人,学会明辨是非善恶,比学习专门知识显得更重要,一个“德盲”远比一个“文盲”对社会更具有负面效应。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和结果,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的研究,应该实施“以注重个性差异、开发学生潜能为特征”的扬长教育。

一、教师安排要师尽其才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一个人的智能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构成。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全能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多种智能,都有各自智能的强项和弱项,正如一个指头有长短,山中林木有高低一样。一个人只能在某一个领域内发挥自己的强项,在另一领域却不能。因此学校领导要全面分析每一个教师的智能结构,看其哪几项比较强,哪几项比较弱。然后根据教师的特长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扬长避短,科学地统筹安排教师的具体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益与质量。

教师也应该进行教育反思,在反思自己教育教学成败的时候,分析自己的智能结构,哪几种智能比较强,同时分析智能结构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运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树立教育上的自信,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个性和教学风格。

二、学生教育要生尽其才

扬长教育的教育模式是:“发现特长——培养特长——展示特长”。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应努力探索德育工作实施扬长教育的模式和有效策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

1、分析智能结构——发现特长

教师要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智能结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都有各自智能的强项和弱项,要全面分析学生的智能结构特点。看其中哪几项比较强,哪几项比较弱。在学生中开展“找特长”、找言行的闪光点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同学相互找,老师帮助找。从而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达到自信激励的目的----“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2、改进教育方法——因长施教

在德育工作中,实施扬长教育,应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性差异、道德素质以及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采用恰当的策略。首先要关爱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对那些小学生、低差生等弱势群体要关爱,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以及失足青少年更要关爱。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还应该严中有爱、严中有信、严而有度。其次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英国大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我们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式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要采用“愉快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感染,在欢乐中受到教育。其三要善于激励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儿童渴望激励赏识犹如植物渴望阳光雨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分析学生的智能结构,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后给予及时的激励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以三块糖教育用泥块砸班上同学的学生王友的成功案例启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只盯住学生的缺点和过失,进行一番所谓“耐心”的说教,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收效甚微,甚至于事与愿违。因为,学生所需要的并非那些道理,而是改过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这就是“化短为长”、“点石成金”的艺术。其四要善于转化学生。“转化”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扬长教育,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从而使学生不断进步成长的一种教育策略。教师要分析学生的智能结构,根据学生的智能的组合特点,促进优势智能的展示和开发,并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与弱势智能的关系,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在《我与顽童》这本书中曾介绍过这样一个例子:他接的班上有个叫小聪的后进生,是全校有名的顽皮学生。学校曾想让他退学,家长对他也失去了信心。丁老师为了让其他同学,也让他自己发现自身的长处,根据小聪的特长,特意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爬竿比赛,显示了小聪的爬竿本领,然后又以爬竿活动为题进行作文练习。在习作中,许多同学都赞扬了小聪,使小聪心里热乎乎的,触发了他的上进心。从此,小聪慢慢有了进步。这名“捣蛋大王”在毕业时已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如果当初丁老师只盯住小聪的缺点,只见其短,不见其长,今天批评,明天“教育”,小聪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这就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艺术魅力。

由此可见,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是可以带动学生的弱势智能的发展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想方设法寻找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三、学校工作要校尽其优

由于幼儿园、小学与中学,城镇学校、农村学校以及同类学校之间因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的不同,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就应该因地制宜地、因校制宜。每所学校应充分挖掘潜在的因素,充分发挥自己学校的优势,扬长避短,开展独特的教育内容,形成学校的德育工作特色。

印度有句格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为此,学校应该精心设计、认真开展德育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利用升旗仪式,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

每一次升旗仪式,学校都要认真举行,让学生在庄严的情景中受到熏陶;每一次仪式的主持和升旗手,学校都要进行轮换,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展示特长;每一次国旗下的致辞,领导都要安排恰当的教师,以增强教育感染学生的效果;每一次致辞的具体内容,教师都要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精心撰稿,使讲话具有针对性、教育性、激励性。

2、发挥课堂作用,强化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要牢牢抓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开展教材教法的研讨,挖掘寓于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提高教师的认识,注重制度、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转向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健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常规制度,做到定期检查、定期考核。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对此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德育教育;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应从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恰当的校训、校风、校歌、校规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加大对德育软件硬设施的投入,如安装校园有线电视网,各教室配备电视机,加大德育宣传的途径。还应该设置德育专栏、名人名画和名人塑像等。办好校园文化墙里的板报、手抄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还加大投入绿化校园,校内拥有绿地、假山、喷水池、佳木参天、绿茵盖地、花香鸟语、环境优美。美丽的环境氛围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感染。配备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努力创造条件建立有电子阅览室,可通过上网查阅全国各大图书馆图文资料。并配备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计算机室和网络系统……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4、开展课外活动,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德育工作不但要有针对性、经常性,还应该有主动意识和超前意识,为使学生的课余不成为德育的空间地带,就要靠我们去占领、去捕捉。学校应积极组织各学科的课外活动,寓思想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为此学校应按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成立合唱团、舞蹈队、美术兴趣小组、礼仪队、鼓号队、演讲兴趣小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结合学校实际,应经常开展歌咏大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特长的平台,同时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健康向上的艺术魄力和感召力是很大的。每年的艺术节,都应该认真开展,组织一场场深受师生欢迎的文艺汇演。

美国著名教育家托马斯·理克纳指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竭尽全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亡安危为己任,在德育工作中实施扬长教育,努力将每个学生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

参考文献:

(1)、霍华德· 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重庆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汇编》

第9篇:智能教育优势范文

论文摘要: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多元人才观,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职业教育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还是时下我国的教育方针,其中所指的“全面发展”是指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即良好的基本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加专业素质,而不是指所有学科都精通的万事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职业学校在校生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要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职校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1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力口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一-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他认为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该理论经不断充实完善,按加德纳的说法,每个人的智力=智能都是由10种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的多种能力组合而成。包含如下10种:(1)数学智力(2)空间智力(3)语言智力(4)自然智力(5)音乐智力(6)身体运动智力(7)存在智力(8)人际交流智力(9)个人内在智力(10)情感智力。根据该理论,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具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而传统理论则是仅以语言文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来评价学生的优与差,因此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只是由于单一评价标准才出现了这一错误的名词。该理论就是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现学生发展的潜能。

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智商低的人不一定笨,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范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准确了解自己天赋的人才有可能正确选择对其有利的职业,接受挑战并感到幸福。如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没考上大学,却在2001年与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合作中一举成名。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不能单以考试成绩论优差,而应从各方面发展人才,培养人才。

2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启示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曾经画过一幅画,讽刺教育工作者总是用单一标准要求学生,就像园丁拿着剪刀剪切冬青一样,老师常常就是这样把学生剪切得整齐划一。我们应意识到,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智能和智能结构,也就是他的特殊禀赋或者天性,应该注重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既要懂教学理论,又要懂教学方法。

(1)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每个学生。

人才是智能之士。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力,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只要教育与学习得法,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在学习上最笨、生活中最调皮的学生,他或许在这学习方面不入门,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差,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使他的特长发挥出来。在评价学生时,我们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考试,使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也得到应有的体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客观全面,要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应力求多元,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争取给学生一个令他自己满意的评价。

(2)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

学生的智能发展是有差异的,教师的教学应该改变原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并积极探索新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多方面智能的发展。在教学的形式方面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在教学的延伸过程中,应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断的进步。

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结构各种功能的基础上,应更-力口注重不同个性的发展,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地统合起来。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任意一种智能,尽量按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结构提供发展、成长的条件和机会。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3 对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启示

(1)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是关键。必须率先不断优化教师自己的智能结构,使之成为学生优化智能结构的楷模。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既要重视个体智能结构的优化,又要加强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的优化,使具有各种智能强项的教师组成一个最佳的团队,如建立理论型、技能型、双师型团队,能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

(2)结合行业特点开展教学工作。

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方向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大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有大批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但实践能力却落后于人。要通过强化实验实训教学,开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同时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其中,要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向善于创新转变。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对待部分理论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引导他们开展学历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要重新安排教学内容,使教材难易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