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视文学编辑范文

影视文学编辑精选(九篇)

影视文学编辑

第1篇:影视文学编辑范文

关键词:把关人,电视编辑,能力需求,全媒体

 

一、把关人理论与电视编辑

“传播学中最引人入胜的一点,是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双方为在彼此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象征符号所进行的大量的信息择取与剔除。”(威尔伯·施拉姆,1935)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数以万计的信息,但是我们接收到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这是因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把关人’ (gatekeeper)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库尔特·卢因,1947)所谓把关人,就是指具有让某一东西进来或出去之决定权的个人或组织。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从传媒内部来看,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编辑,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把关人”。“把关人”的权力很大,送到编辑部的消息,每天成千上万,而能刊播的,不过几十条或几百条,绝大部分消息被层层“把关人”在“关口”上拦住了。

在卢因提出“把关”这一概念之后全媒体,许多研究者沿这一思路深入开掘,形成了一系列的把关学说。怀特(D.M.White)认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麦克内利通过对国际新闻流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在信源与信宿、新闻事件与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而绝非怀特模式所显示的一个孤零零的“门区”。此外,对把关研究有所突破的,主要还有盖尔顿与鲁奇的“选择性把关理论”、墨菲的“沉默的看门狗理论”等。

二、电视编辑对影像信息传播的作用

电视编辑的把关行为可以分为抑制与疏导。前者是指把关人准予某些影像信息流通的行为,后者则是指禁止一些新闻信息流通或将其暂时搁置的行为。电视编辑对电视传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关人”的选择作用

电视编辑的甄选是“把关人”的首要作用。正如美国资深编辑威廉斯所说,编辑的第一角色就应该是“搜猎者”。电视编辑通过对大量的影像资源进行搜索、选择最有价值的部分经过加工后向社会传播,用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垃圾信息、虚假信息、病毒信息等随处可见。电视传播的信息本来是为社会和受众服务的,但污染的信息却给社会和受众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严重影响了电视传播的公信力,从而也折损了电视传播的价值。因此,为了提升传播价值,就必须对大量的原始信息甚至已经过加工的电视作品进行筛选和判别,有效地排除不需要的信息、选取所需要的信息,有效地排除虚假信息、选取准确反映事件本质的真实的信息中国论文网。电视编辑对影像资源的选择的标准不能排除个人的喜恶,但应是社会准则和观众标准为主。当前,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电视编辑依据一定审美原则和职业道德要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握主流观众的要求和兴趣。

2、“把关人”的组构作用

在电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中,除了对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外,编排加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修改脚本、编排摘要一环。在电视作品的生产过程中,电视编辑对各种信息资源并不是原封不动地转播,被动地反映,而是根据社会的需求,按照一定的原则对信息进行一定的组构、整合、加工和策划,实现对原有信息的审美超越和发展创新,使精神产品增值或产生新的功能,从而达到增加社会文化价值的作用。

3、“把关人”的传播作用

人们之间的精神文化,包括信息、思想文化等的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另一种是借助传播工具,如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间接的交往。前者属于人际传播,后者为大众传播。电视编辑活动正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在电视编辑的稿件过程中,大量的符号积累优化成为一种文化产品。电视编辑通过再加工、再创造,把这种文化符号传播出去全媒体,在传播中实现文化生产价值。一方面,电视编辑活动为文化的传播搭起了平台,记者利用摄影机等电子工具记录社会嬗变的影像作品经过电视编辑的审理、把关、选择和策划等一系列工作,才能变成符合社会需求的转播作品,从而实现对文化的传播。如果没有电视编辑活动,就没有文化传播的平台,记者承载文化信息的影像作品就传播不出去。另一方面,电视编辑活动对文化也起到了推介作用。电视编辑把那些具有真正文化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传播出去,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成果,电视编辑活动就对文化活动起到了推介作用;如果那些具有真正价值的影像作品得不到电视编辑的认可,得不到电视编辑的推介,就会抑制文化的传播。

三、电视编辑的信息把关标准

电视编辑“把关”的标准主要是来自于作为自身原有经验、看法、兴趣等的总和的预存立场。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如上级、同僚以及受众反馈等的影响。在我国,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好的电视编辑,在信息把关方面,要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宣传政策的需要。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联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路线的基本宣传工具之一。电视编辑在信息把关上,要以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和政治形势为导向,加强舆论阵地建设。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科学发展观”后,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开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在《新闻联播》等核心栏目及时播发权威理论杂志重要文章、主要报刊社论,并适时配发评论,并制作《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理论问题的回答》等节目,选取鲜活事例解读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收到了很好的政策宣传效果。

2、科学决策的需要。科学决策需要准确、全面、可靠的信息作基础。随着现代政治的发展,科学决策前,特别是关系民生的重大决策,更需要以电视为平台,构筑反映民声、听取民意的大平台。如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中国财经报道》、《对话》等栏目都围绕国计民生,直面经济社会热点难点,深入解疑释惑,为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提供投资、消费的决策服务。通过电视节目的形式,组织专家、政府部门、企业代表和老百姓进行广泛讨论和深入剖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效信息全媒体,从而提升了电视传播价值。

3、满足受众的需要。受众是电视传播信息流动的目的地,也是传播活动最初产生的动因之一。在电视节目的编排中,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实际状况和要需求,树立“受众本位”理念。受众本位,就是指电视传媒在新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的知识需求、情感需求、审美需求、新奇需求等为着力点,以帮助提高受众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作为电视编辑,在信息选择过程中,首先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深入分析电视观众的需求,有的放矢,形成电视品牌。

四、全媒体时代下电视编辑的能力需求

在全媒体语境下,传统电视开始将触角伸向新兴媒体,这对电视编辑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编辑的任务不再仅仅是关注单个节目的图像编辑和文字解说词的写作,更要关注栏目的定位、品牌的营销和频道理念的创新,在整个电视传播链环中要扮演全能型的角色。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下,电视编辑要不断加强能力建设。

一是要具有较高的理论功力。全媒体时代电视编辑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逻辑思辩力,应掌握大量编辑理论和知识素材,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才能适应全能型的工作角色。数字时代要求电视从业人员反应敏捷、快节奏、高效率、高质量地工作,从策划采访,到制作播出都能在短时间里单独由个人完成中国论文网。因此,电视编辑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二是具有更专业的思维能力。电视编辑是电视作品制作的最后环节。任何电视作品的形成都离不开电视编辑的直接组织。电视编辑的思维方式与工作规律直接影响着最终电视作品的质量。前期制作是一种感情创作,而后期编辑则是理智的思维创造。因此,编辑要在节目中体现自己的思维,加大整合力度,从编辑技术和艺术的整体性出发,按照一定的思维规律、结构语法,进行整体的构思和编排,用电视语言表达感性或理性思维。

三是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电视编辑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各种镜头在被巧妙组接之前,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是艺术与技术的巧妙融合使之具有叙事传情的生命力。在不同的创作观念和编辑水准下,同一素材的命运可能会有极大的不同全媒体,传达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因此,电视编辑要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选题策划、编辑内容、编辑手段甚至营销策略方面鼎力创新,捕捉市场亮点,发掘并培育市场热点,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需求。

四是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时代,媒体、频道、栏目的竞争日趋激烈,电视编辑要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质量观念,经营观念,注意市场的研究与开发,把电视台当成一个企业来经营,把频道当做产品线来管理,把栏目当做产品来推广,在市场环境下打造电视节目精品。

五是要有品牌建设能力。在全媒体时代,对电视品牌的重视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内容为王”的理念仍然是一条颠扑不破的规则。如凤凰卫视以时事资讯为品牌、湖南卫视以青春娱乐为品牌、安徽卫视以电视剧为品牌,三大电视台都制作了经受市场考验的王牌节目,以支持整体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建设。如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时事直通车》、《小莉看时事》等,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安徽卫视的《第一剧场》、《剧风行动》等。因此电视编辑要适应品牌营销的要求,注重内容编排、加大品牌塑造,打造王牌栏目。

参考文献:

[1][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6).

[2]石长顺,唐晓丹.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J],中国编辑,2009(2).

[3]王静.浅析数字化时代电视编辑的职业素质与要求[J],当代电视,2010(4).

[4]方毅华.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编辑,2008(3).

[5]邓榕.编辑人员把关理论研究综述[J],文史博览(理论),2010(6).

[6]王斌施素雯由“把关人”理论审视新闻编辑的素养[J],东南传播,2006(4).

第2篇:影视文学编辑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各自特点的分析,提出非线性编辑在当今影视作品制作中的优势及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求,影视作品一目了然、生动直观,在教育教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何使教师尽快地掌握多媒体影视作品制作技能,尤其是非线性编辑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影视编辑的工作人员,谈谈我从传统的线性编辑到现在的非线性编辑在影视制作中的一些体会与分析,供大家参考。

1、传统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概述

使用传统线性的编辑方法,为制作一个十来分钟的节目,往往要面对长达四五十分钟的素材带,反复进行审阅比较,然后将所选择的镜头编辑组接,并进行必要的转场、特技处理。这其中包含大量的录像编辑机的机械重复劳动,随着复制编辑次数的增加造成图像质量的大幅下降。

在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中,电视编辑是在编辑机上进行的。编辑机通常由一台放像机和一台录像机组成,编辑人员通过放像机选择一段合适的素材,然后把它记录到录像机中的磁带上,然后再寻找下一个镜头,接着进行记录工作,如此反复操作,直至把所有合适的素材按照节目要求全部顺序记录下来。

由于磁带记录画面是顺序的,无法在已有的画面之间插入一个镜头,也无法删除一个镜头,除非把这之后的画面全部重新编辑录制一遍,这种编辑方式就叫做线性编辑,它给编辑人员带来很多的限制,编辑效率非常的低,劳动强度大。

而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大量的素材都存储在硬盘上,可以随时调用,不必费时费力地逐帧寻找。素材的搜索极其容易,不用像传统的编辑机那样来回倒带。用鼠标拖动一个滑块,能在瞬间找到需要的那一帧画面,搜索、导入易如反掌。整个编辑过程就像文字处理一样,既灵活又方便,节目图像质量没有被衰减,从而保证了图像在被反复编辑制作完成后依然保持鲜艳的色彩。

2、非线性系统的组成

非线性编辑的实现,要靠软件与硬件的支持,这就构成了非线性编辑系统。

从硬件上看,可由计算机、视频卡或ieee1394卡、声卡、以及设备构成。其中视频卡用来采集和输出模拟视频,也就是承担a/d和d/a的实时转换。

从软件上看,非线性编辑系统主要由非线性编辑软件以及二维动画软件、三维动画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和音频处理软件等软件构成。

随着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高,视频编辑处理对硬件的依赖越来越小,软件的作用则更加突出。因此,掌握非线性编辑软件,就成为了关键。

非线性编辑说到底是应用计算机图像技术,在计算机中对各种原始素材进行编辑操作,并将最终结果输出到计算机硬盘、光盘、录像带等记录设备上完成了一系列完整的影视制作过程。由于原始素材被数字化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上,信息存储的位置是并列平行的,与原始素材输入到计算机时的先后顺序无关。这样,我们便可以对存储在硬盘上的数字化音视频素材进行随意的排列组合,并可进行方便的修改,非线性编辑的优势即体现在此,其效率是非常高的,创作你的作品,发挥你的想象力,再也不用受线性编辑的限制了。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出现与发展,一方面使影视制作的技术含量在增加,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也使影视制作更为简便,越来越"大众化"。目前较为完整的一套影视制作系统包括: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适合非线性编辑系统的pc机应具有ieee1394输入口,scsi硬盘接口、raid磁盘阵列管理技术、双200g大容量的硬盘的计算机,在配置了品尼高公司推出的studio dv旗舰版视频采集卡,再配合studio12,就构成了一套最基本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3、非线性系统的实际操作

任何非线性编辑的工作流程,都可以简单地看成输入、编辑、输出这样三个步骤。当然由于不同软件功能的差异,其使用流程还可以进一步细化:素材采集与输入、素材编辑、特技处理、字幕制作和生成与输出。

3.1采集与输入

利用视、音频采集卡和视频编辑软件,将模拟视频、音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存储到计算机中。或者将外部的数字视频存储到计算机中,成为可以处理的素材,输入主要是把其它软件处理过的图像、声音等等,导入到视频编辑软件中。

3.2素材编辑

设置素材的入点与出点,以选择最合适的部分,去除不需要的废镜头。然后按时间顺序组接不同素材的过程。

3.3特技处理

对于视频素材,特技处理包括转场特效、合成叠加。对于音频素材,特技处理包括混响特效等。将繁杂的视频素材和音频素材组合成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画面和声音效果。

3.4字幕制作

节目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影视作品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包括文字和图形两个方面。一般视频编辑软件中有大量的模板可供选择。

3.5生成与输出

节目编辑完成后,非线性编辑可以生成视频文件,到网上,或者刻录vcd和dvd光盘等等。这时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就算完成了。

4、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优势

综上所述,从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作用来看,它能集录像机、切换台、数字特技机、编辑机、多轨录音机、调音台、m idi创作等设备于一身,几乎包括了所有的传统后期制作设备。这种对传统设备的高度的集成性,使后期制作所需的设备降至最少,有效地节约了投资。使得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影视制作中的优势更为明显。

网络化是计算机的一大发展趋势,非线性编辑系统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地传输数码视频,实现资源共享,并可以利用网络上的计算机协同创作,对于数码视频资源的管理、查询,更是易如反掌。今后在影视制作方面,非线性编辑系统必将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影视文学编辑范文

关键词 电视作品;新闻节目;后期编辑;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3-0017-02

后期编辑,是当今电视和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作品的产生就来自于后期编辑人员精心的挑选和改装制作,把一些简单的原型赋予生命力展现给大家,这样就有了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电视节目出现在荧屏上,供人们欣赏,比如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营》等都是收视率极高的火爆节目,这么高的收视率和节目后期编辑人员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后期编辑人员天赋般的艺术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思维成就了节目的成功。

电视和新闻节目的后期编辑是传媒界一项复杂而又需要细致认真的技术任务,第一个方面,相对于后期编辑的文学编辑讲,后期编辑工作人员必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够取精去粗,有独到的视线,发现美的触角,比如说需要一个十分钟左右的片子,后期的编辑人员通常需要在三四百分钟的素材片子中反复的提炼,前后对比,选择出最好的镜头,这就需要后期编辑人员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大胆的拼接思维,用灵感和技术像大海捞针般找出需要的“针”。接下来,电视和新闻节目后期编辑制作过程在时间上有独特性,同样说一部十分钟左右的片子,后期编辑中包含采集素材、编辑字幕、配音、文字输送和特效制作,这就需要大约一个礼拜的时间,看似小的工作量,其实需要后期编辑人员工作时间很长,所以后期编辑人员一定要稳重,不急不躁,从容应对,尤其是面对大型的电视和新闻节目的后期编辑,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体魄,适度调节自己的心理压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片子的后期编辑。最后一个方面,电视和新闻节目的后期编辑工作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它包括素材的采集、配音、剪辑、字幕、特效、音乐等多个环节,像中央电视台等大型电视播出机构,这些专业的工作环节是有专业的负责人负责的,分工明确,各自独立,一般不会出现什么差错,但是在像个地方台或者其他电视节目创作单位,这些环节大多数仅仅有一个或两三个编辑工作人员进行后期编辑,一个人身兼数职,由此可以看出,在各类节目的后期编辑工作中,相关编辑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并熟练运用字幕制作、设备操作、特效制作等多个流程,一专多能,做全面发展的编辑人才。

2 创作的运用

社会教育越来越普及,人们知识面越来越广,大众的审美意识逐渐增强,所谓众口难调,后期编辑工作越来越难做,但是这也是对电视和新闻节目提出更高要求的积极地一个方面。举个例子,在《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影片中,如何让人们有一种真实感呢?后期的编辑人员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构思和讨论,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女主人公的大学生活的镜头,真实再现了大学里细致入微的生活情境,引起了有着大学生活的人们的回忆,有幽默的镜头,让观众尽情欢笑,有煽情的画面,观众流起了泪水,这就是一种成功。

一个以抗洪英雄形象康波为原型的真实故事,后来经过改编成了一部电影,叫做《回家》,这部电影里对环境的渲染就极其美,电影有一个这样感人的情节:家境贫困,年纪不大的主人公康波为求学决定要离开这个住了多少年的家乡,离开自己的母亲,就在那个夜晚康波母子两人,整个晚上没有睡觉,一下子流出了仿佛几辈子的泪水;康小春也是少年儿,与主人公康波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康小春和作为村支书的父亲也在那个夜晚考虑着主人公康波外出求学变得难以入睡,这些场景在原剧本中被分开做逐一的描述,没有把其中的连贯性写出来,所以显得剧情较为平淡;在后期编辑过程中,主要考虑到影片的艺术性和传播,在编辑处理这些场景时,大胆使用了电影后期编辑制作中的经典编辑手法——蒙太奇表现形式,巧妙地将主人公康波与母亲的拭泪依依而别,舍不得而又不得不拿走家里仅有的一点钱的情境,和康小春在家踱来踱去,其父亲康支书在大门外大口抽烟的情境重复交替的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在加上编辑人员精心制作的深情忧伤的背景音乐,深深地表现出主人公康波与母亲那种相依为命的亲情,也合时宜的流露出康支书和康小春的情分,对主人公康波从家乡出去的军校学生的关怀和祝贺,就在这里为康波后来想为家乡老百姓寻找发家致富的路子,主动请缨要去抗洪抢险的第一线,最终抗洪过程中遇险而英雄牺牲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这些例子都有效的说明了后期编辑工作是多么的重要,电视和新闻节目制作的最终完成是靠后期编辑工作出彩的,好的素材有好的编写技术才会出来好的电视影片,后期编辑工作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在新闻节目的编辑创作过程中,因为新闻具有时效性和政治性等特殊性,所以在后期编辑工作中会做很多的处理,但是新闻也是存在独特的美感的,这种美感不仅仅指新闻片子的真实镜头,还有镜头中不断出现的字幕和清脆的音频编辑。

3结论

谈到上面这些无疑可以看出,后期编辑工作在电视和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它超越了简单的对素材的二次剪辑,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完成对原始素材的一个重构和对主旨的升华,把原始素材进行一个收集和编辑工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留得片中值得人们思考的精华部分,供人们观看和鉴赏。但是如今社会发展如此迅猛,电视和新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将会对后期编辑作有着工更高的要求。这个过程会不断显现出后期编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后期编辑成为电视和新闻节目制作最重要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张海燕.略论电视新闻后期编辑[J].科学致富向导,2010(1).

第4篇:影视文学编辑范文

现阶段的影视具有“声画合一”的特点,几乎没有声音,没有画面就不能称为“影视”。因此,如何完美地使影视画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如何使画面和声音与观众引起共鸣是影视编辑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掌握影视编辑基础理论及其主要技巧则成为相关工作人员实现“声”“画”合一的必经途径。

1、掌握影视剪辑基础知识

影视剪辑概述是影视编辑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作为从事影视编辑的工作人员应该首先了解影视剪辑的历史、相关代表人物、剪辑的必要性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的剪辑技巧,为今后的编辑工作奠定良好的开端。“剪辑”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最早应用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在19世纪90年代,该技术逐渐崭露头角,后期被广泛应用到电影创作中。其中主要代表人物与流派有法国的乔治?梅里爱,美国的大卫?格里菲斯,英国的“布莱顿”学派等。这些人物和代表流派为影视剪辑技巧的后期传播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影视编辑工作者除了需要了解影视剪辑的形成、发展历史之外还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剪辑的必要性,认识到剪辑是确立并创造节目风格和展现创作者艺术个性的必要手段;正确、有创造性的运用剪辑技巧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实现影视画面的分切与组合。

影视编辑人员在进行后期剪辑时,应该使自己的剪辑活动符合观众的思维方式以及影视客观表现规律,而不是刻意求新,不顾观众的逻辑思维。只有在掌握影视客观表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剪辑活动,才能使得后期作品符合观众的逻辑思维,符合观众的生活逻辑。合理运用剪辑技巧还要求编辑人员能够使场景的呈现合理化,在适当时需要用过渡性的镜头来衔接前后画面,使画面的呈现不突兀,增加前后逻辑性。在后期剪辑过程中,相关人员还需要遵循“动接动”和“静接静”的原则。例如,在剪辑时,编辑人员需要格外重视影视作品中演员的动作是否连贯,或者某一主体在何时完成一组动作。当两个画面的主体动作是不连贯的,那么在考虑画面组接时就应该多考虑“静接静”的原则,切勿用跳跃性的换面挑战观众的逻辑思维。

2、掌握蒙太奇表现手法

蒙太奇早期是建筑学上的意思,后期被应用到电影创作过程中,同时建筑学的色彩日益降低,而影视制作的色彩逐渐浓厚。影视编辑人员在掌握蒙太奇表现手法之前首先应该区分蒙太奇的狭义含义与广义含义,在此基础上形成明确认识,发挥蒙太奇手法意义的最大化。狭义的蒙太奇主要侧重于影视作品的组接技巧,使素材按照原定计划或者顺序组合在一起,实现影视作品的完整性。而广义的蒙太奇既涉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声音、画面之间的组合关系,又包含特有的结构方法,同时广义的蒙太奇还可以指镜头的运用。又虽然狭义的蒙太奇具备合理性,但是并不适应社会发展对影视作品的需要。因此,影视编辑工作人员需要摆脱狭义思想,从广义出发,掌握广义的蒙太奇。

影视编辑人员需要用蒙太奇手法表达影视语言,传递影视作品的信息,并在此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律与法则。镜头作为画面语言的基本元素,在影视作品呈现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人员需要合理组接镜头,使本无意义的小镜头组接在一起,形成有意义的整体,实现创造任务。当然,分别独立的镜头在按照相关规律组接之后会对画面语言的意义表达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画面语言中,编辑人员需要适当发挥蒙太奇的特殊表意功能,借此功能来对分镜头进行合理的组接、处理或安排。除此之外,在镜头组接过程中,编辑人员需要尽力实现“1加1大于2”。例如,可以用丰收的场景与饥饿儿童的画面进行组接,既能造成视觉上的冲击,更能实现“1加1大于2”。

影视作品除了画面语言之外还具备声音语言。而编辑人员则需要借助蒙太奇手法增强影视作品的现场感,并表达画面难以表达的思想内容,达到画面连贯,流畅的目的。比如,编辑人员可以刻画这样的场景:歌手的歌声在继续者,而画面由歌手转移到听众席上,老年人、青年人或者情侣们的表情。依靠歌手的声音串联起多个画面,这些画面既能表现不同听众对歌曲的感受,也能借助声音使整个画面流畅,连贯。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一书中,把蒙太奇表现形式划分为: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而在叙事蒙太奇中,马尔丹又提到了特殊的四种句式:前进式句式、后退式句式、环型句式与片段式句式。在表现蒙太奇中,马尔丹提到了不同的组接方法,主要分为:平行式组接、积累式组接、对比式组接与联想式组接。在编辑和整理影视作品时,编辑人员应该分情况应用蒙太奇表现手法,实现作品的完整性。

3、掌握影视画面组接技巧

影视画面组接技巧是影视基础编辑过程中重要的编辑技巧,真正应用该技巧需要掌握以下几点:首先,相关人员应该了解画面组接连贯的因素;其次,相关人员还需要找准画面组接的剪接点;同时,还需要注意镜头长度的取舍。

在画面组接连贯的因素中主要有逻辑因素、相似因素、缓冲因素与队列因素这四种。在蒙太奇手法运用内容中提到了画面组接需要按照客观的规律与原则,也就是现在提及的逻辑因素。编辑人员需要根据两个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组接画面,使画面中的视觉形象就像现实生活里所发生的一样。而相似性因素中的关键词主要为“承上启下”。既让画面自然的切换,流畅的切换,编辑人员可以从画面造型上与不同主置上下功夫,用具体内容、结构内容和动态内容的相似来掌握相似因素。画面组接连贯缓冲因素与队列因素也是为画面流畅性切换服务的。

工作人员可以以不同画面的作为组接的剪接点:在每个画面中既有动作、情绪又会有节奏。而编辑人员恰好可以利用这三部分,从画面中以这三部分作为画面组接的剪接点。当然,影视作品中除了画面还有声音,编辑人员可以把主体对话、画面音乐与音响作为画面组接的剪接点。

最后,需要合理取舍镜头长度,同一场面的镜头不宜过长,也不宜太短。只有长短合适,才能完美地表现整个影视作品,实现视觉与听觉的统一。例如,电影作品的每个画面都应该做到合理,精简,不能拖拉。在某一特定场景中给某个具体人物的镜头需要有所衡量。尽力做到人物的三两句话,或者三两个镜头就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电视剧作品中,可以给某个特定的场景进行着意的刻画。例如,电视剧《红高粱》里,导演就给高粱地多镜头的刻画。具体应该分情况而异。

总之,影视编辑人员应该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深入探究影视编辑的主要技巧,以此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水平,适应影视创作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蔡克难.再论编辑学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J].编辑之友,2014,4.

[2] 孙非.影视后期编辑系统概述[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3] 张花生,邹国辉.数字影视编辑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8,3.

[4] 杨花雨,赵成东.关于提高高职院校影视编辑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3,7.

[5] 彭荣.浅谈影视剪辑的技巧[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3.

第5篇:影视文学编辑范文

[关键词]百家讲坛 编辑活动 编辑策略 普通编辑学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在传媒领域,编辑学具有普适性,举凡依赖载体获得传播的产品,其内容的生产与传播都离不开编辑活动,电视也不例外。本文意在从普通编辑学角度,探析《百家讲坛》栏目在发展过程中的编辑活动,分析其编辑策略转换及其带来的效益,进而揭示普通编辑学理论对于各媒体发展的普适性指导意义。

一、《百家讲坛》创作中的编辑活动

1. 《百家讲坛》的栏目概况

2001年7月,《百家讲坛》节目与央视科教频道同时诞生。栏目开播之初,其选题主要集中在大学精品课程方面,把大学课堂简单地复制到电视屏幕上,节目形式也比较单一。作为“不和新闻争,不和娱乐争”,“面向文化人,搞自己的文化”的科教频道的一档普通栏目,尽管它集自然科学、人文常识、饮食起居、养生保健于一身,然而它却并未因为内容形式的多样而“沸腾”起来[1]。因此在一个受众为主、收视率至上的当代大众传媒社会,栏目生存岌岌可危。2002年9月,央视实施末位淘汰制,标志着央视电视频道商业化管理的正式启动。重压之下,《百家讲坛》历经两次改版,从收视率低迷、险遭末位淘汰成长为家喻户晓的知名电视品牌节目,节目定位也从“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调整为“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 相关的图书、音像制品甚至同行掀起了一阵“百家讲坛”热潮。2008年《百家讲坛》荣获《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评选的媒体行业的“中国标杆品牌”称号。

《百家讲坛》的发展历程折射了近年来颇有影响但也颇具争议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当代解读,文化从大学书斋和教室走向大众的餐桌,反映了中国在社会文化转型期间的种种困惑和矛盾。《百家讲坛》这个带有学术味的电视栏目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学界争论的热点,不仅成为收视率较高的一个重点栏目,而且也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市场内容、呈现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2],启迪了我们对于编辑学发展与应用的深入思考。

2. 《百家讲坛》的创作是一种编辑活动

“凡是为达到编辑目的而采取的行动,都属于编辑活动的范畴”[3]7。诸如图书、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音像出版物等,凡需要传播或贮存信息的学科,都应有自己的编辑活动和编辑学。各种门类的编辑活动都有它们的共性和各自的个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编辑活动的具体内容不断变化,编辑活动的平台不断拓展,从书、报、刊到广播、电视、电影再到互联网、手机传媒、公共户外传媒……各种具体的编辑活动随着传媒业的勃兴而不断衍生。由于传播载体、传播内容以及服务对象的不同,不同类别间的编辑活动在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成品标准等方面大不一样。

但是,无论在什么年代、什么环境下,编辑活动中的任何一种编辑劳动的发生必定与这样一些因素联系在一起:(1)一定来源的信息;(2)策划、把关、编排;(3)使信息负载于一定的载体;

(4)出现信息共享的结果[4]。

从编辑学角度来看,《百家讲坛》的产生过程中具有一定来源的信息,即汇聚名家名师讲史、讲文化、讲艺术、讲生活等等的信息来源,此其一;其二,《百家讲坛》栏目的创作经过策划、把关和节目的编排等诸多过程;其三,《百家讲坛》是使其内容信息负载于电视这一载体而实现信息共享的结果。由此可见,《百家讲坛》栏目的创作正是一种编辑劳动,是在现代化电子信息高速发展下的一项编辑活动。

编辑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编辑主体、编辑源体、编辑客体、编辑用体和编辑辅体[3]。编辑五体各自为达到编辑目的而采取行动的总和,构成整体的编辑活动。这编辑五体的活动不仅与整个编辑活动有关,而且互相之间也各自形成特殊的关系。

《百家讲坛》的编辑主体,从大的方面来看,就是其制片人,从小的方面来看,包括了所有参与栏目制作过程的工作人员。《百家讲坛》在开播初,一度曾因收视率低,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2004年下半年,栏目制片人万卫等及时调整思路,充分发挥电视的传播特点,使内容和形式互相契合,借清史专家阎崇年主讲《清十二帝疑案》后带来的转机进行大力改革,将内容定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观众定位于初中文化以上的大众,栏目定位于使专家学者走进大众的桥梁。此后,栏目迅速“火”了起来。央视国际网站上的300多个栏目中,《百家讲坛》点击率排在第二。2007年3月17日,《新周刊》2006年中国电视节目榜揭晓,《百家讲坛》获得年度电视节目奖,制片人万卫获创新电视人奖。

由此可见,编辑主体是整个编辑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掌控者和运营者,它在整个编辑活动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3]14。在《百家讲坛》这一编辑活动中,制片人是编辑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主体,其栏目制作的整个过程都在制片人等的组织、主导、掌控和统摄下进行,制片人对《百家讲坛》的成败负主要责任,其他编辑主体也以其独特的贡献铸就《百家讲坛》的成功。此其一。

其二,编辑主体与编辑源体之间,是编者与作者的关系,是互为需求,互相依存的关系。他们行动的方式、范围、目的、利益各不相同,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并成为行为共同体的唯一纽带,就是作品。《百家讲坛》的编辑源体应是节目的主讲人。《百家讲坛》第一场开讲的是杨振宁,之后也有叶嘉莹、于光远、李政道等知名的学者,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收视率较低。于是栏目组改变选人的方法:采用学校推荐、个人自荐和学生推荐多种手段结合的方法选择一些有学术素养,同时讲课生动而且有人格魅力,深得学生喜欢的主讲人。《百家讲坛》开始在全国“海选”各地高校乃至中学老师。王立群说,在河南大学选拔时,从二三十岁的博士到六七十岁的老教授均可参加,主讲人不设门槛,“不拘一格求人才”。《百家讲坛》分10个小组在全国各地选人。山东所有的本科院校都进行过拉网式“排查”。无论是年轻的讲师还是资深的学科带头人,一律要过镜头关。录完之后,所有的带子再拿回北京挑。《百家讲坛》改版后栏目迅速“火”起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选择主讲人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也就是说主讲人对于栏目的成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百家讲坛》改版后挑选的主讲人多有一定的学术涵养,但并不都是知名学者如部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两院院士。可见,在这里,一流并不是第一,而是十分适应栏目风格和需要的主讲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其三,在《百家讲坛》栏目创作过程中,节目就是这一编辑活动的编辑客体,在其被编辑完成后则成为编辑产品。2004年以前,《百家讲坛》的选题几乎囊括了当时学术领域的所有话题。但是据“第三版《百家讲坛》两个时段的节目类别比例分析”[5],2004年9月后,节目选题已更多地向历史探秘类和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类内容集中。这是《百家讲坛》内容选择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使《百家讲坛》栏目与其他类似栏目产生了很明显的差异,更能培养固定的受众群。素材集中为传统文化题材,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也承担了媒介弘扬、普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由此可见,编辑客体的改革也是使《百家讲坛》从低谷走向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四,编辑主体与编辑用体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百家讲坛》栏目编辑过程中,其编辑用体即使用编辑产品的人亦即受众。《百家讲坛》无疑是电视讲坛类节目成功的典型,它成功的首要原因是以“受众为中心”的准确定位。“受众即市场”。在这个以受众为主导的时代,忽视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一味地附庸风雅,就必然导致节目无人问津。《百家讲坛》在节目开播初期因为沿袭了讲座节目的传统模式,曾经一度在困境中徘徊。2004年底经过调研发现自己的受众群主要集中于“拥有初高中学历的成年人”,这部分受众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知识结构不很完善但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如何把握这个受众群的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制作出适合他们口味的节目,才是栏目把握受众即编辑用体的最大的问题。因此,改变电视讲坛类传统节目单向的、呆板的讲播方式,尝试用新的传播语态和新的表达方式,使原本枯燥的内容鲜活起来,才能吸引编辑用体的注意力。

其五,编辑主体与编辑辅体之间,是一种主与辅互为补充的关系。在《百家讲坛》这项编辑活动中,其编辑辅体就是协助《百家讲坛》栏目发展的各方力量,其中包括借助其他的形式进一步推广《百家讲坛》的力量。随着《百家讲坛》电视节目的火热开播,一些与《百家讲坛》相关的出版物也畅销起来。网上的点击率、下载数也一直居高不下。事实已经证明,由于《百家讲坛》品牌影响力,与之相关的音像图书出版物也得到了开发。反过来说,也正是由于这些相关产品的生产、传播,进一步促进了《百家讲坛》的发展。

二、《百家讲坛》创作中的编辑策略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经作过这样一个经典论断:“一个公司不仅要创造优质的商品,它还应当把产品的优点告诉给顾客,认真地在顾客心目中树立起产品的形象,好的包装和广告能够引起消费者对企业或其品牌的立即确认。”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形成巨大的电视媒介市场。在这个媒介市场中,各媒介发挥自身优势,已从单纯的文化、精神生产向企业化、综合化生产发展,有些已成为大型的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媒介已和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区别不是很大了。我们可以“电视媒介”来替代科特勒所说的“企业”,将上述论断改为:一个电视媒介不仅要创造优质的电视产品,它还应把媒介产品的优点告诉受众,认真地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电视产品的形象,好的电视包装和媒介宣传能够引起受众对电视媒介及其品牌的立即确认。

无论是对于电视媒介还是传统的生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站稳脚跟,其品牌的力量决不可忽视。品牌的塑造要靠传媒良好的策划,特别是要靠运用良好的编辑策略。《百家讲坛》在其改版后之所以发展得如此之快,最为关键的就是其运用了良好的编辑策略。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探究。

(一)选题策略

栏目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受众,所以栏目每项措施的制定和实行都要考虑到受众的反应,栏目的选题也是如此。没有好的选题就不能吸引受众的兴趣,其他的工作做得再好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选题策略对一个栏目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6]。

从2004年开始,《百家讲坛》的主讲内容开始日益出现纵深化、专业化、系列化的特征。根据央视《百家讲坛》网站上播放节目的历史清单统计,2005年1—10月,历史研究及文学经典类节目占到总节目量的84.6%。节目内容的转变反映出对观众和市场需要的主动贴近。相对于自然科学节目,人文科学类节目由于门槛较低,较少构成传播障碍,其自身题材的丰富性也使其更易具备趣味性、故事性和贴近性,达到理想的效果[6]。由此,可以看出《百家讲坛》在选题上的策略改革,也就是其注重文史选题的策略切合了受众的需求。选题策略的改变给《百家讲坛》栏目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动力。

(二)节目编排策略

节目的编排策略是影响节目质量的重要因素, 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编排策略,容易赢得受众的收视。

《百家讲坛》在改版后对节目的编排策略也作了一系列的调整完善。其题材内容在编排方面的策略体现为三个方面:1.名家为受众讲故事——学问故事化;2.内容解说有机联动、前呼后应和设置悬疑;3.以视觉解读文学经典——强调视听元素的处理运用[7]。

从学理角度来看,《百家讲坛》是一档演讲类的电视谈话节目。“演讲类电视谈话节目是主讲人借助电视媒介面对广大电视观众,就某一话题作专题演说的电视谈话节目类型。”[8]《百家讲坛》以专家学者声情并茂的讲演为主,辅以解说员的精彩解说,并通过形象生动的影视剧片段来调动受众的视听。专家学者的讲演、解说员的解说是《百家讲坛》节目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他们之间是互动的关系,而影视剧片段的利用则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流动的画面,极大地提高了这种演讲类谈话节目的可观赏性、审美性,充分显示了电视的大众文化特性,使原本已经通俗的节目更加通俗生动。

编辑学意义上的编辑用体,亦即使用编辑产品的人,其有小众与大众之分。《百家讲坛》在开办之初确定的宗旨是“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的精英文化“三品”高定位,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受众划定在一个小众用体的狭小范围内,这就必然影响自己的传播面。作为一个讲座类节目这显然是不行的,于是不得不在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下进行了三次改版。将原来以学者等小众编辑用体为核心服务对象转变为以大众编辑用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依据大众编辑用体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收视心理,在题材选择、讲述风格、嘉宾选择、商业运作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其改版后栏目定位为“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把观众群锁定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欲的受众,终于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在社会上形成了传统文化热[9]。这一前一后的变化得益于编辑用体策略的改革。

(四)品牌建设策略

作为电视编辑活动,其编辑主体手中的王牌就是其用以提供给观众的编辑产品,但这个编辑产品并不仅仅是电视节目本身。“观众对于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品牌的需求不仅局限于节目本身,他们还需要节目内容以外的信息实物。”[10]对于电视节目来讲,电视节目品牌的发展不可能局限于电视这一平台,观众对节目的喜爱会生发收集节目,或者是追求更多信息的欲望。电视节目品牌建设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周边产品开发,如印刷品、电子音像制品、网络互动交流等等;二是子品牌的创建,如新的节目创建等。《百家讲坛》目前的品牌建设主要表现在周边产品的开发上。

随着《百家讲坛》的不断热播,一大批学者从书斋走上荧屏,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风趣幽默的讲述打动了众多受众的心。这些学者明星和节目的互动效应是《百家讲坛》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学者名家的影响力成就了《百家讲坛》,而反过来《百家讲坛》这个文化品牌在大众中影响力的扩大又反过来提升了学者名家的知名度。出光盘、出书等既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能提高节目的知名度。因此,有计划、成系列地推出《百家讲坛》的DVD视频光盘和相关书籍,并展开相配套的签名售书活动、文化讲座活动以及文艺演出活动等,成为《百家讲坛》品牌建设的重要策略。

《百家讲坛》自2001年创办至今,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但就编辑学视角来看,面对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百家讲坛》要想强化品牌并永立于不败之地还必须对其栏目进行再优化。其中包括:1.应把握好节目娱乐化的“度”; 2.不应一味哄抬学术名人的地位;3.选择题材应该越来越宽;4.节目中应该加入互动环节[11]。

从《百家讲坛》成功的商业化运作以及所引起的巨大反响我们可以看到,以电视作为载体的编辑活动,在消费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百家讲坛》以编辑用体为目标指向,不断深入发掘现有资源、开发新的资源,重视对编辑用体认知结构、接受规律的分析和探讨,适时地改变自己的编辑策略,适应传播发展的趋势,收到了良好的效益。这给予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编辑学尤其是普通编辑学,对于编辑活动来说,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普通编辑学中关于“宜共用”的核心原理、“源体推进、用体拉动、主体创新、客体变革”的基本规律、“道义性、责任性、精益性、效益性”的基本原则等理论在《百家讲坛》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编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更是一门溯之深远、用之宏阔的效益型学科,其中有非常多的理论知识需要去研发、拓展和实践应用,作为适用于一切编辑类别的普通编辑学更是如此。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只有加强新兴媒体编辑学和普通编辑学的研究和应用,才能使以编辑活动为核心的文化传播产业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注释:

[1]?李丽娟.崛起的平民学术.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7(3).

[2]?陈勇,胡步芬.作为消费社会文学文本的媒介现象.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6).

[3]?靳青万.编辑五体研究.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12.

[4]?张积玉.编辑学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任中锋,彭薇.《百家讲坛》的“雅俗”变革.传媒,2006(3).

[6]?宋仪凯.《百家讲坛》选题策略的传播心理学浅析.东南传播,2008(1).

[7]?韩建勇.《百家讲坛》文学类系列节目的编排策略.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7(1).

[8]?徐舫州,徐帆. 电视节目类型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9]?闫集思.《百家讲坛》——受众策略研究.才智,2011(2).

[10] 雷蔚真.名牌节目的策略与衍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1.

第6篇:影视文学编辑范文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第7篇:影视文学编辑范文

关键词:影视制作;非线性编辑;影响

0引言

对影视节目而言其核心环节就是编辑制作,当今是影视制作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非线性编辑技术因其自身优势在节目制作中较为突出,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应用更是对过去传统线性编辑的深度创新。非线性编辑就是借助计算机平台为前提而实现的一种新兴的编辑方式,在影视制作中以硬盘作为存储的媒介。如今,非线性编辑与影视制作已经成为一种联动关系,对于我国影视制作的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第一,编辑手段灵活。在对节目进行制作的过程中,运用非线性编辑技术时,可以应用几百种多媒体软件,进而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影视效果,不会被影视自身所带的效果所限制,使得影视节目制作可以更加灵活。另外,由于非线性编辑的对象是一些数字化的视频信息,所以在进行编辑时不会将这些信号的质量给减弱。第二,存取素材方便。在影视制作中应用非线性编辑对于影视素材的存取是非常方便的,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这是由于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影视素材是以文本的形式储存在硬盘媒介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址码,对于影视素材的存取主要就是利用硬盘上的磁头依据非线性的手段来存取信息。因此,访问不同的信息所消耗的时间是一致的,可以对素材进行随意调用,以此来增加影视编辑的效率与质量。第三,降低制作成本。非线性编辑只需要一个含有视频卡与编辑软件的计算机就可以对其进行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影视编辑过程中应用设备的成本。并且非线性编辑所需的软件在升级方面是十分方便的,甚至还可以对多台计算机进行联动处理,给一些直播类或是异地采访类的节目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除此之外,非线性编辑还降低了影视制作过程中的各项费用。

非线性编辑的储存时常受到硬盘的制约,对于储存成本要求比较高,同样也增加了性能需求。非线性编辑在完成编辑之后以及在素材读取时都要耗用很长时间,因此,导致影视制作的时间有所延长,这对影视制作的流水作业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在人力应用上也是一种浪费。非线性编辑是一种以计算机平台为基础的影视编辑,对计算机的要求比较高,计算机的稳固性对于整个编辑过程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特技计算时,因为影视编辑的整个过程都是通过软件来完成的(一般的数据通过普通的计算机就可以完成),所以若是计算机的内在运行满足不了实际处理的数据,就会造成电脑出现死机或是卡死的状态,从而造成整个编辑系统出现崩塌,这对于影视制作的整体流程是一个极大的不利影响。

2在影视节目制作中运用非线性编辑的意义

2.1非线性编辑满足了影视数字视频的输出

首先,在对影视进行制作时,可以运用非线性编辑技术对视频对象完成透明或是不透明之间的叠加,当视频的对象完成多层叠加以后,才可进行对其因级别来划分层次,同时,每一层次的视频对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韵味以及特技功能。其次,应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还可以对多个视频进行多样化的编辑,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所要编辑的对象合成为数字视频,将静态化的图像呈现动态化的效果。

2.2视频特技的实现以及视频素材的剪定

对视频素材的剪辑是影视制作中极为主要的环节。在对视频素材进行剪辑时,需要应用非线性编辑软件来实现视频特技的出现,以此确保视频出现的状态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当今的人们对于视觉效果的要求逐日增加。除此之外,非线性编辑系统还能以计算机技术为前提条件,对视频实现三维立体效果的制作,进而满足观众对影视节目的要求。

3非线性编辑技术的运用对影视节目制作带来的影响

第一,在影视节目制作中应用非线性编辑技术,可以使影视节目的展示达到最佳效果,使其不单单拥有传统编辑技术的功能,还具有与当代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融合达到的编辑效果。通过对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影视编辑管理工作变得更加便捷,还突破了传统的编辑技术带来的制约,对影视节目的制作起到了推进作用。第二,应用非线性编辑技术可以对影视节目的声音部分进行有效处理,将影视素材中的多种声音进行结合,以此达到在影视节目播放时的画面与声音的有效融合。因此,在对影视声音的素材进行整合之后,务必要对影视画面进行匹配。有效的音频处理一定是根据处理音频的程序而进行的,基于此,才可以确保影视后期在节目制作中录音的质量。第三,在传统的影视素材进行编辑时,很难对其完成编辑的重复化,若是多次对影视素材进行编辑,还会对影视资源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非线性的编辑技术则可以对影视资源进行重复编辑,还不会影响影视资源。非线性编辑技术通过对影视作品中不同的地方进行多次调整,进而优化影视节目的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影视编辑人员的编辑效率。第四,应用非线性编辑技术,为影视资源的剪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编辑人员在影视处理中的失误率。所以,非线性编辑技术对影视制作而言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为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与革新,在应用非线性编辑技术对于非线性编辑系统发生变化有重要作用。比如,当前我国影视节目编辑应用的技术最为广泛的是压缩算法,但在我国影视市场内,应用压缩算法已经渐渐地呈现出了饱和的趋势,因此,非线性编辑系统在计算机上将实现数字化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容易完善的基础下,对非线性的技术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影视节目应用非线性编辑是要基于网络化为发展的基础,以此来实现影视节目制作的稳固性与有效性。最后,提高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全面发展,不单单增加了对影视制作的编辑质量与效率,也对影视节目制作的经济效益带来了一定影响,开辟了我国影视产业走向高效数字化的发展道路,进而保证了我国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

5结语

非线性编辑具有联网能力强、集成度较高的特点,其基于计算机的平台来与影视节目制作相结合,是将影视资源放进硬盘中实行存储的方式,也是对过去传统线性编辑的深度创新。非线性编辑不单完成了数字化视频的输出,其对于视频素材的剪辑也有一定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在视频特技的生成上也有一定的推进作用,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小了节目制作人员的失误率,将非线性编辑技术为影视节目制作带来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

参考文献:

[1]刘洪波.基于非线性编辑软件EDIUS6.5的影视后期制作技术应用探究[J].广播电视信息,2015(07):42-43.

[2]邹静静.非线性编辑与影视后期合成制作技术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13):211-212.

第8篇:影视文学编辑范文

[论文关键词]项目教学;非线性编辑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电脑及电子设备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各种各样的摄像机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在休闲之余都拿起家中的摄像设备来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再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将影像制作成光碟或上传到互联网。其数字化的记录方式,强大的兼容性,相对投资较少的特点,非线性编辑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编辑的主要方式。随着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广泛应用,很多高职院校均开设了数字媒体或影视动画编辑等专业。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非线性编辑》课程的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研究教学改革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老师讲的多,学生真正专业实践少。老师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少教会如何有效地使用软件,因此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即使完成了一个作品,更多的是重复老师的思路。此外,由于实践课安排分散,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影视作品的创作。学生只在期末考核时制作一个影视作品,很难全面运用编辑理论、实践编辑技巧。

2.实训条件不足。要建造非线性编辑实训室,购置高清非线性编辑系统及摄像设备、辅助设备、全功能图文视频合成工作站需要投入几百万元的资金。由于实训条件所限,学生没有使用过高清摄像机,就无法拍摄出高质量的素材,在后期处理中使用再多的特效,也无法做出优秀的作品。

3.作品艺术性不足。目前很多开设《非线性编辑》课程的学校,并没有在前期开设《艺术欣赏》之类的课程,学生缺乏相应的艺术文化素养,这往往会导致学生在完成作品时,对调色的把握、背景音乐的选择、整个作品的构思缺乏艺术感。一个优秀作品应该是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学生学会软件的操作仅仅掌握了技术,而艺术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非线性编辑》教师认真思考。

二、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针对上述的当前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与体会,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的总体思路。该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面向应用,体现职业性、实践性的要求。教学设计上,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实际案例为主线,通过“任务驱动式”的方法组织教学。具体思路:在教学内容上把该课程内容分成具体的项目,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师在课堂上将各项目的难点和重点讲解,分析任务,然后在实训课上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解决项目的重点难点,分析、设计并完成任务。在学生进行选题构思、拍摄、采集、编辑,以及特效、音效、解说、字幕技术、合成技术、文件输出的选择时,不限定条条框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独立完成整个项目。

1.一种核心教学方法。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实践,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分析并设计任务。教师给出时间期限,要求各项目小组最后把任务合成的结果制作成一个作品。作品的形式不受限制,可以是电子相册、MV、纪录短片等,时间为5分钟。 转贴于

2.两个教学目的。为了解决学生作品中艺术性缺乏的问题,始终围绕技术性和艺术性两个教学目的来设计教学内容。

3.三个软件。如果要完成优秀的作品,单凭Premiere Pro CS4一个软件是远远不够的,与Adobe公司出品的其他软件,如Photoshop、After Effects等软件协同工作,是一个非线性编辑工作者明智的选择。

4.四个教学重点。将拍摄、视频剪辑、视频合成技术、音频编辑作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视频编辑的工作流中,拍摄、采集、编辑,以及特效、音效、解说、字幕技术、合成技术都是缺一不少的环节,但一定要学生认识到其中的重点环节。

三、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具体措施

1.划分项目。比如在《Premiere Pro CS4》的教学中,依照视频编辑的工作流程,在内容上将该课程具体分成拍摄素材、采集素材、素材剪辑、使用转场、使用字幕、使用特效、使用背景音乐、音效和配音解说、导出影片等项目。为了顺利实施项目学习法,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组,每组6名学生,组长负责项目分解、任务分配、任务落实等工作。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各组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范围的体现。

2.艺术鉴赏。在课堂中适当增加艺术鉴赏的内容,鼓励学生学习摄像、音乐、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比如在学习音频编辑和特效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们能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在课堂上补充介绍电视台各栏目通常使用的背景音乐,与学生一同分析选择的理由。由于学生中普遍喜欢流行音乐的多,喜欢古典音乐的少,为了突破学生作品的局限性,可以为学生介绍比较有名的古典乐曲,学生提高了欣赏品位,作品的艺术性就能自然体现出来。

3.软件协同。《Photoshop》一般为《非线性编辑》课程的前导课,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由于时间关系,教师不可能将《Af-ter Effects》软件详细讲解,但教师可以展示用After Ef-fects制作的作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这个软件,并与Pre-miere完美配合。比如在讲授字幕技术这部分内容时,采用了两种方法来完成打字字幕的制作。一种是使用裁剪特效;另一种是使用四点垃圾蒙板和八点垃圾蒙板特效,两种方法一讲解,学生都跃跃欲试。接着又展示了如何After Effects完成打字字幕的制作。两个软件一比较,学生能深刻认识到After Ef-fects在制作特效上的优势,为了能高效高质地完成作品,他们会主动学习After Effects软件的使用,并且不用花课堂上的时间。

4.重点突出。有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不是很重视拍摄环节,认为眼花瞭乱的特效更吸引人。殊不知,如果前期准备的素材不好,后期做再多的修饰也枉然。有的学生也不重视剪辑环节,觉得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没有特效炫目。作为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欣赏优秀的电视节目,欣赏高水平的节目多了,学生自然会意识到,在节目中特效用得并不多,特效一般用在片头、片花的位置,节目中更重要的是剪辑和合成,再加适当的背景音乐和字幕。至于转场这个环节,可以给学生介绍好莱坞转场插件,学生在课后会主动花时间去寻找合适的转场效果。

第9篇:影视文学编辑范文

《非线性编辑与特效制作》课程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该课程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了解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基本流程;掌握视频剪辑基础知识和非线性编辑技术,能够进行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数字视频的后期制作与合成,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水平。本课程内容涉及艺术与技术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信息技术与影视制作结合,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1。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以非线性编辑教学软件为主,将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分为六大块,即素材采集、视频处理、字幕制作、音频处理、时间线嵌套以及影视合成输出等。面对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存储压缩技术的迅速发展,非线性编辑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如何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变化,教学方法如何改革,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等问题逐一显现。

1开展人才市场调研,重新进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置

目前在非线性编辑课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为了对本课程更好地定位,了解人才市场对视频编辑知识与能力的需求,我们走访企业、公司、兄弟院校以及毕业生,开展了一系列调研2。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视频编辑与特效制作的实际教学情况,结合《非线性编辑与特效制作》课程的特点,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制定了《非线性编辑与特效制作课程标准》。

另外将《数字摄像技术》课程与该课程改在同一个学期开设,使视频剪辑知识及时应用到实际中,同时使两门课程涉及的镜头语言方面知识得到更好运用。

2新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来组织教学内容。而是以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为基础,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本位,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运用。另外还增加视听语言和电视后期制作基本知识,使学生运用视频剪辑理论和实践编辑技巧进行综合训练。同时,教学强调学科理论的创立过程及其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不仅仅把《非线性编辑》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操作的技术课程来讲授。

3教学内容设计

影视编辑是电视片创作的后期工作,它是根据节目的要求对镜头进行选择,然后寻找最佳剪接点进行组合、排列的过程。影视剪辑应做到视听语言准确、镜头语言通顺和影片节奏明快流畅。使导演的意图和演员的表演得以充分的展现,使观众乐于接受,易于看懂影片内涵,进一步加强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得影片风格样式从内容到形式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全片结构严谨、语言准确、节奏明快、主题鲜明、再现生活的目的。

剪辑是影视片生产制作中的第三度创作,目的是最彻底地传达出创作者的意图。3

原来教学内容主要是音视频剪辑、音视频转场、字幕和特效制作等技术方面知识,而忽略了镜头语言、镜头选择、技巧转场等视听语言方面知识的讲解,重技术轻理论,专业实用性较差。通过专业职业岗位调研,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及能力要求进行教学目标重设计,重构基于工作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七个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⑴影视编辑基础知识模块:通过制作《初夏秋冬》电子相册讲解影片制作工作流程;理解电视语言的构成及其各种语言因素的作用。⑵素材的导入与管理模块:从项目背景、任务要求、任务分析确定佛山宣传片的剪辑制作思路;学习创建、设置项目工程文件;序列管理、素材导入、素材箱应用等知识点。⑶故事版的设定模块:讲解影视创作理论基础;通过制作《杭州宣传片》掌握如何利用图标显示的方式设定故事板,让素材顺序变得有规划。⑷视频剪辑中的景别模块:讲解如何挑选素材、剪辑画面;通过剪辑《都锦绣广告片》掌握每个镜头运用怎样的景别来说明画面表达的主旨内容;如何达到画面?M接后的整体流畅。⑸场景转换技巧模块:通过剪辑《西溪山庄》广告片讲解如何添加淡入淡出转场效果,设置转场特效持续时间;讲解如何根据影片的节奏、镜头的长度与音乐相配合。⑹音频素材处理模块:通过剪辑《小龙阿布动画》音频文件,讲解如何在时间线面板中剪辑音乐素材;讲解音频处理与转换、声道映射、转换、调节音量和声像平衡等知识。⑺字幕的创建模块:讲解创建字幕和利用字幕模板的方式;如何利用第三方软件制作卡拉OK字幕和电影字幕。

4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在教学中积极探索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化、案例化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中以真实企业视频剪辑项目活动为主线,将项目分成若干小任务,把课程的知识点融入每个小任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在真实开发环境中获取视频剪辑策划、镜头运用、转场技巧、音频处理、字幕制作、调色以及视频输出等知识及技能[4];课后采用团队的形式,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拓展项目的开发,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营造合作竞争的实践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5加强校企合作

任课教师创建的数字媒体技术工作室与广州有轨电车公司合作,带领学生参与很多公益活动的摄影、摄像、视频剪辑等工作,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她们设计的广州市有轨电车一日票已经正式投入使用。通过跟企业的密切合作,增强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6开展课证融合、以赛促学教学模式

⑴以证促学:我们将视频剪辑师考证的内容引入到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考证热情,今后我们将继续探讨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