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素养重要性范文

人文素养重要性精选(九篇)

人文素养重要性

第1篇:人文素养重要性范文

一、职业院校教师人文素养提高的重要性

(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专业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往往课堂显得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这是由专业知识的直观性和逻辑性来决定的。但是,如果由一个人文素养较高的专业老师来上同一门课,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一个人文素养高的教师,在表达上声情并茂,在行为上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传授枯燥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把自己的文学素养也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例如,学生在烦躁不安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一个笑话,或者一个几分钟的演讲,来激励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让同学们对老师刮目相看,对老师充满了崇拜,这样对同学们来说就是一种享受,这样的老师会适当调节课堂的气氛,用自己的人格的魅力影响着学生。同学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即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滋润了自己的心灵,这样的老师,哪一个学生会不喜欢呢?学生的行为也反过来影响着老师,双方互相理解,互相鼓励,把枯燥的教和学的过程,转换为愉快的合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很难实现的。

(二)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生源的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这就需要加强管理的力度。一般的高职院校,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个班主任,班主任的人文素养就决定了班级管理的好坏。现在的学生都有很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如果用老师的威严来强制他们,效果不理想,反而会激起一些同学的逆反心理,加大了管理的难度。依笔者的观察,那些人文素养高的班主任,管理有方,他们能充分地理解学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能和学生做朋友,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愿意和老师分享自己的快乐,也愿意把自己的困惑或者无助告诉老师,学生也愿意邀请老师参加他们组织的文体活动或者其他一些增进理解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老师充满了崇拜,充满了信任,班级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团队合作能力也会提升。要实现这一点,同样离不开的老师的人文素养。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学校的内涵。当前,各个学校都意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建好学生文体中心、图书馆、科技中心、网络中心等,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宣传橱窗、艺术展览展示空间等的一体化建设,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硬件建立起来之后,就需要教师人文素养这个软件发挥作用,根据学校教师人文素养的优势,开设绘画、书法、陶艺、歌舞等名师工作室,成立各种社团,丰富同学们的精神生活,同学们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品位,完善自己的人格,把自己培养成充满活力的、具有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人才。没有教师的人文素养做基础,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也无从说起。

二、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阅读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在阅读学习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提高思想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专业老师,除了多看各种专业书籍之外,还应该广泛阅读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阅读各种历史、哲学、美学、宗教等著作,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自己的才能,加深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一个有较高人文素养的老师,无不是爱读书的人。他们从阅读中获得的这种内在的美,不但丰富美化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更是不可或缺。

(二)向名师学习,向他人学习

名师是标杆,起着表率的作用,多阅读名师的著作,听名师的报告,在理念上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一个教师,还应该学习想自己的同行和同事学习,甚至要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三)经常自我反省

教师要善于自省。自省是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教师要反省自己的人文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四)高校将人文素养的内容纳入继续教育范畴

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人文素养的相关内容,纳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范畴,并有部署、有组织进行学习和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即继续教育不合格,依据相关规定承担其后果。这样做,就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对于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小结

第2篇:人文素养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职学生 人文素养 重要性

一、语文教学对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简述

中职语文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加快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人文素养是学生在不断地认识世界中所形成的一种人文关怀,是保持持续动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意味着学生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在不断变化着。目前,虽然在中职教学中对英语比较重视,但是学生们不要忘记,传统文化是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人文素养的提升,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思辨能力。这些都对我们学习能力的加强有一个重要的作用。

加强语文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更加深刻,能够加快培养学生的审美以及欣赏能力。人文素养有时能够迸发出幽默的气息,加快交际氛围和生活情趣的建立,营造出欢乐、和谐的气氛。没有高雅的人文素养,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欣赏能力。加快语文教学,对于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收集许多素材和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判断方式。思辨能力的形成使教师拥有了开启智慧的钥匙。智慧使得教师能够明确地判断和定位,提高理性思考,去伪存真,成为一个接近智慧的人。

二、利用语文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1.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做好彼此角色定位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高尚的人文情怀,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严格重视态度。目前,就中职学生教学现状来看,他们的文化基础还比较薄弱。教师有必要加强情感方面的交流,注重交流情境的创设。总的来说,就是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职语文教学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把学生看作语文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自由,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放松自己、尊重老师,共同讨论,共同提高。

2.运用中国传统美德传承学生的人生观

中职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些的名言警句。这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育重视孝道。这在尊老爱幼、加快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人文素养进行有效调控的过程,能够形成有效的合力,从而加强学生对自然以及生命之间强大的责任感。此外,让学生深刻了解我国开放包容的意识,才能在实际的生活中绽放出生命的价值。让学生激感交流,从而让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塑造中变得坚不可摧,以此来丰富学生的阅历,加快学生的情感培养。

3.构建语文素养素质培育体系

随着当代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开阔视野,更新专业知识。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出健全的素质培养体系,将学生人文素养素质的体系运用到学生的品质培养中,加快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对人文素养培养的协调策略和引导补充

1.努力培养中职学生阅读的习惯

在中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过程中,教师要加快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学生阅读习惯,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素养增长方式。学生的个性不同,爱好不同,其阅读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以此来对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做出充分的改进。

2.合理衔接实践训练内容

实际的训练过程一般需要学生由行为到内在素养的提升转变,而人文素养价值的提升就需要依据这一原理。中职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快引领学生走进博物馆,欣赏一些书法,对一些作品进行科学的感悟,注重多种形式艺术作品的积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加快人文感染力的提升,从而使学生自身得到鼓舞。

四、小结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课堂交流的实际效果,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晨.语文教学对提升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与教学对策[D].鲁东大学,2013.

[2]费伟.中职语文文学人物形象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及教学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3.

[3]陈春兰.中职语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

第3篇:人文素养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旅游专业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礼仪之邦,旅游业是好客的行业,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应该懂礼仪、擅沟通。旅游服务业是高尚的行业,只有具备一定品味修养、审美情趣的从业人员才能满足追求愉悦、刺激、享受、猎奇的旅游者们的需要。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文景区众多,旅游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只有知晓景区文化的深邃内涵,才能将这一文化传播弘扬。随着旅游现象大众化普及,出游人数的激增,旅游资源频遭破坏,如何进行生态旅游、环保旅游成为热议话题,而旅游从业人员提高人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保护旅游资源。

1 人文素养在中职旅游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人文素养是指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品质和修养,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人文素养的内涵大致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层次。人文素养最重要的成分是历史感和责任感。

旅游业是具有丰富人文属性的文化产业,旅游服务工作中所包含的人文内涵是旅游服务业的核心价值。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优良的人文素养。一名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文明礼仪、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审美修养等。中职学校在培养高素质旅游应用型人才中,人文素养培育具有基础和优先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2 提高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与举措

2.1 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培育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人文素养教育的良好平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起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力争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用积极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教育对象,使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和传统的熏陶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创造良好条件。除了网络,还要多利用图书、报纸、杂志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举办人文社科讲座等。扶植和鼓励学生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社团,如地理、历史、文学、音乐等学生社团,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培养。此外,整个校园应该设置一些反映历史、人物等的人文景观,展现人文精神,与优美的校园风景和别具一格的建筑融为一体,这样更能体现学校层次与格调。

2.2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实施全方位的人文教育

课程的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最有效途径,也是加强人文素养培育的重点。因此,中职旅游专业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养成,结合旅游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必须整合课程门类,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扩大选修课比例,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在突出主干课程教学前提下设置自然、人文、社科诸如旅游文化、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跨文化交际等人文素养选修课,扩大学生选课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对充实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要注重人文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在旅游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因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以人文精神传递专业技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3 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素质。

中职旅游专业应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有品位、懂专业,敢创新的新型人才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旅游业的发展。为提升学生的专业品位和人文素养,开设诸如《国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及《旅游史学》等研究旅游文化内涵的课程,并举办有关建筑、茶艺、园林、戏剧及诗词等文化专题教学以丰富学生的内心,提高学生审美鉴赏水平。当然人文素养的提升并非开设几门文化课程那么简单。专业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在各类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从而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专业教师作为引路人也应不断深造,拓宽思路,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教法,经常参与一线工作,避免纸上谈兵,理论联系实践,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2.4 多举办灵活多样课外活动。

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专业竞赛、文化讲堂、礼仪表演等形式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品位,磨练学生的意志。学生也应不断地走进一线企业,接受挑战,提升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第4篇:人文素养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养;内涵;培养途径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一)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几个方面: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精神,泛指人所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尊严和道德情操等。人文精神应与当时的时代主旋律相吻合,应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人文行为,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感悟生命价值,生存意义,以及由此而行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表现出的具有全面素质的行为。人文行为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在表征。

(二)人文素养与人文主义的区别

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重视人的主体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意志,人创造文明和改造完善世界的潜在能力,以及对人的追求和成就的看法;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重视教育、理性、自由民主等思想。在现代西方社会哲学中,人文主义的核心变成了“非理性的人”,于是,感性与理性互相对立起来;只有非理性的生命体验(或情感、意志、本能等)才是最真实的存在,这也是对“人性”及人的本质的一种探求;而理性只是外在世界的逻辑,是人类意志的附属。2.人文素养与人文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1)人文主义,是人们对以人本身为核心的非物质世界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主要强调人的感性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客观的;人文主义归终是一种意识方面的产物。(2)人文素养,是人们在社会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由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自我管理与发展现实的需要,在人类不断的自我发展中所体现或经慎重选择所形成和传承下来的人的基本素养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人的和平生存所必需具备的品质。素养不是意识形态,而是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指引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以及知识水平和所有一切所表现的行为及语言的综合体现。就素养而言,又分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而人文素养又有别于科学素养。

(三)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和智商至上主义的不同

1.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主要指科学知识、技术、方法、理性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统一。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是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创新的重要元素。科学知识、技术、方法是通过长期的积累与学习获得的,理性能力与科学精神是在长期坚持积累、学习、研究并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能力。2.智商至上主义智商至上主义直接来自于对科学素养的片面极端的强调。由于对内在科学精神外化的片面理解,加之高智商人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导致人们盲目的追捧智商至上主义;而忽视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过分的强调智商至上主义,将导致人格的不完善;人,不是机械的唯高智商而是从,而是在追求实现人格健全与人性美好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自我统一。

二、现代人的人文素养缺失

(一)教育的“工具主义意识”

工具主义教育具体表现为教育目的的工具化和教育过程的机械化两个方面。教育已越来越表现出现实的功利主义和机械的程序化;导致了教育的“唯考试能力说”,这种观念,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现代教育就要有别于旧时的封建制度下的教育体制,也要在现在的工具主义教育形势下,以中国特色的文化知识体系的诉求为依托,也就是,既要与世界接轨,也要保留民族自我的发展特色和空间。

(二)我们的文化认知

1.我们的自信缺失(1)从民族自我认知方面,即文化自信方面谈。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这已是古而有之;但在清朝末期,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的入侵,东亚病夫的劣号;好像突然间,我们的民族不那么自信了?在之后,我们的意识从沉睡中渐渐苏醒,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为妇孺皆知的语言。但,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盲目吸收(从外)成为各领域发展的一大弊病。也影响了人文素养教育的诸多方面。(2)世界人的自我认知分析,即从不同国家文化自信方面来谈。外国人的自信之与中国人的谦和,源于文化理念及哲学思想的不同;当然,我们的谦和绝对不是不自信,而是源于我们的民族文化对客观现实事物的承认和对自我精神意识的陶冶,是民族文化在精神意识方面的表化;就像审美的不同,究竟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还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庄严;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自信,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抛弃了谦和、友爱等中华民族的品德,而是在融合了国外先进文化之后,对我们自身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发展。人皆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是只有盲目的自信,膨胀的内心,虚伪的欲望。(3)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落后,导致贫穷指数增加,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度低下,自然科学知识的匮乏,自然的宏大,人类自身的渺小,或在不可抗力面前的孤立无助,通常会导致产生愚昧的现象。经济发展要紧紧以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水平为依托,科技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发展源动力及基础支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为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贡献物质刺激。

(三)外国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带着他们的异域风情和席卷全球的资金、技术,相对于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在一段时间内,国人的劣根性似乎成为自嘲的代名词;在积极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寻找迷茫的自我,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中,思想逐步多元化,浮躁成为一个流行词。

(四)人文素养培养缺失

1.受陈旧思想的影响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很容易造成其片面性影响;“学遍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总结了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也说明了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对人文素养培养重要性的忽视。2.应试教育的局限和素质教育现实中的尴尬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应试教育,以追求高升学率为主,强调智力型教育,重视培养技能性的智力因素素养,而忽视意志、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素养。过分强调工具性意识,而忽略其人文性;教学公式化倾向严重。因此,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目前,还不可避免的存在应试教育的痕迹,这是现阶段应该正视和解决的。3.功利主义的影响在生活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科技技术水平落后,人们急切渴望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中,欲望逐利主义思想对教育产生很大影响,人们眼中的实利主义,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忽略了对人文素养的培养。4.正确区别人文素养与封建迷信、腐朽思想的不同具备人文素养,并不等于封建迷信和腐朽思想,封建迷信和腐朽思想是需要破除的;针对传统文化的特点,极端片面的强调人文素质培养会把人们引向封建迷信和思想腐朽的旧式弊端。人文素养对于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人文素养培养的方式及途径

(一)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统一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是人们所应该具备的,二者应同时并举,不可偏废,这样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其培养过程是个人境界提升的内在转化和汲取科技文化营养的综合发展过程,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

(二)通识教育

现代教育存在着一种片面性,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教育。忽视了对人的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培养。通识教育,在于强调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达到二者的内在统一。人文素养的培养,应以打牢人文知识基础,着重培养人文精神,体现在人文行为。

(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精神、艺术精神、道德精神均包含在其中。人文素养教育不应过分强调小我意识,应该使人们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的状态中,得到拯救。人文素养教育,着重于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和个性解放。从而使人们具备先进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热爱阅读

培养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阅读中,丰富自己,丰富见闻,汲取知识、培养高尚的品德及精神;加强培养人文素养,使之具备社会责任感、避免信任危机。书让人慧智,以书为伴,热爱阅读。

四、高职院校人才人文素养培养的方式

(一)加强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传播者、实施者。职业院校还应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从自我做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人文素养的培养工程中,教师应不断地提升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先进的人文精神为依托,将人文素养教育付诸于行动。

(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1.创建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特点在于它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同化同一环境中的每一个因素。每个学校都应根据学校特色,创建具有不同特点的校园文化,使身处其中的受教育者每时每刻都有校园人文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以达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统一。2.实现人文素养和教学活动的结合教学活动能够积极营造人文精神的氛围,促进学生心理活动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从而提升其做人与做事的道德素养,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3.通识课程的设立通识课由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文化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各种人文知识课程组成。通识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设置通识课程,通过人文知识的熏陶,进一步培养人文素养。

五、我们的传统、传承与前进

悠久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不竭动力。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并结合先进外来文化,培养国人的科学素养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吐故纳新中实现对人文素养教育传统的传承,我们的前进才会更加有力,才会实现,新形势下的全面素质教育。

六、结语

饱经风霜的中国文化,在不同的演绎中,必将成为人类文明瑰丽的仰望,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既要因材施教,又要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结合国家发展现状,既要满足普通劳动者的生存诉求,又要创造环境,支持他们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2003.

[2]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6):12-14.

[3]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J].中国文化研究,2004,(04):11-12.

[4]孟建伟.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03):27-33.

[5]龙伟.娄底职业技术学院[J].理论界,2007,(06).

[6]杜署钦,郑小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影响因素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2009.

[7]刘兴亚.谈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

[8]林坚,黄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J].科普研究,2011.

[9]毛明香.教师的人文素养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2014.

[10]龚光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1]王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4):34-35.

第5篇:人文素养重要性范文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及锻造意义

人文素养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基于对“人”的一种价值关怀而产生的精神,强调人本主义。人文素养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特别是精神方面的需求,并且基于这一需求通过多方面途径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得人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人文素养,旨在凸显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精神需求,促使其能够形成人文价值观,进一步全面发展。接受人文教育的大学生会在其本身形成一定的精神成果,这种精神成果不仅是学生内在的一种精神理念,在其言行举止中也会加以体现。因此,经过不断学习和锻造,人文素养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因此在思政教育这门高校覆盖范围最广的课程中,如何合理地融入人文素养将对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思政教育是一种计划性的培养活动,而人文素养的培育则以人的精神需求为核心,两者虽然具有区别,但是从最终目的上看都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素质。两者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人文教育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学科,而思政教育则以马列主义为主,涵盖道德教育、法律基础知识等,前者丰富的内容可以有效的补充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选择,只有通过这种形式才能进一步丰富思政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在尊重人、关怀人的氛围中,以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现状

1.轻视人文教育。思政教育对我国高校来说有两个重要的意义:其一,可以促使学校形成民主氛围、思想氛围和文化氛围;其二,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增强法制意识、提升德育水平。但是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对人文教育的轻视,没有充分发挥人文素养对人才锻造的作用。在一些理工院校中,这种情况尤其明显,许多人文学科被边缘化,师生只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人文素养、人文关怀对一个高校学生的重要性,缺乏人文关怀与个性价值,在思政教育中就无法凸显学生的个性,学生只是接受各种知识的工具。

2.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被割裂。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往往没有紧密融合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许多高校将两种教育作为相对的学科,分为不同的领域来进行教学,人为地将两者分割开来。因此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容易形成偏差,思政课程过于重视理论灌输,无法与人文、历史、艺术等内容相关联,形式与内容上都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人为地割裂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将无法实现应有的效果。

3.人文素养的培育流于形式化。我们正处于移动信息技术时代,科技至上的观念影响着许多高校的师生,将科学教育摆在最高的位置,容易使得高校教育出现功利化的趋势。当前人文教育也存在工具化与知识化的倾向,人文知识的输送是较为容易的,但是也因此忽视了人文素养锻造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完善人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人文素养的培育往往停留于表面,重视知识的传授,但是忽视精神的培养。许多高校都开设人文素养相关的选修课,但是多以技能型的课程为主导,而对人的修养、道德等人文类课程却很少开设。

4.人文教育机制不健全。高校人文素养锻造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人文教育的主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就是高校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通过人文素养的锻造可以进一步丰富其精神。但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对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容调整都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措施,并且对人文教育的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反馈体系不健全、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割裂、政治素质与人文教育融合性不强等。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素养锻造的途径

1.加强与重视人文素养的锻造。加强与重视人文教育,首先要坚持主体性的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尊重、关怀学生的基础上来构建教学体系。在思政教育中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不仅是传输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相关问题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性的,因此在人文素养锻造的过程中要重视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层次性和针对性结合的人文素养培育方式,努力促使人文素养成为高校学生的内在基本素质结构。

2.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将人文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以人文素养中的“人本”价值来补充思政教育中的“集体”价值,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高校思政教育是不能独善其身的,单纯的理论灌输只会适得其反,而人文教育中史、哲、艺等范围广泛的内容可以有效地补充思政教育在理论上的苍白。高校思政教师可以通过贴近生活的人文关怀问题来进行教学,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的放矢地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具体的人文素养问题,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对问题的阐释效果。

3.健全人文教育学科体系建设。高校学生不仅应当学好专业知识,并且需要锻造良好的品格、提升自身的修养,这些都有赖于合理的人文学科设置,当前高校虽然设置了一定的人文学科,但是流于形式化,重视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人文素养培育的真谛。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领悟到人文素养的内涵与实质,逐渐内化为精神层次的素质。因此应当为高校学生创造一定的人文环境,优化人文学科的设置体系,有目的性的展开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加深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

4.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如何紧密融合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需要对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加以创新和改革,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高校领导要重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为学校师生树立榜样;健全人文学科的设置,增强思政课程的人文内涵,学生的政治素养与人文素养并行不悖;根据学生需求开展各类人文活动,包括艺术欣赏、社会实践等,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塑造人文素养;对人文素养教育加强管理,结合学生的根本利益,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确保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第6篇:人文素养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女子大学;文化素养教育;比较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女子学院最初创办是由于女性被排除在高等教育机构之外,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创了单一性别的女子高等教育的形式,使女子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量的男子学院开始招收女生,变为合校教育机构。现在,女性可以进入任何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目前,国内外关于女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有所不同、各具特色,有必要开展比较研究,提升女性素养教育质量与水平。

二、中国女子高等院校文化素养特色教育

优雅女性素养是文化素养的体现,是女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所谓女大学生优雅女性素养教育就是在学校内部开展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女大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旨在指导她们明确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健康、高尚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充分展示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不仅是优雅女性素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女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特征。全国现有独立设置的女子普通本科学院3所、女子高职学院3所,这些院校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办学特色逐步显现、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在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和妇联组织系统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它们是培养优雅女性文化素养的摇篮。女子高等院校高举“特色教育”旗帜,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注重培养高层高雅现代女性人才,关注女性综合素质教育,强调“四有”精神的培养。例如,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以培养人格独立、品德高尚、气质优雅、富有科学精神和生活情趣的现代知识女性为目标。这种优雅女性素养特色教育可落实到学校的校风、校训中。山东女子学院的校训是“坤德含弘,至善尚美”,蕴含了对一名大学生应当具有的精神追求。坤德含弘,就是希望女院人要具有大地般的德行,具有大地般滋养万物而又无所不包的宽广胸怀。该校训体现了独特的精神文化,体现了对学生陶冶性情、提升美德的要求,也是女院人自强不息、自我更新、追求志存高远、追求至善的内在动力。女子高等院校开设了许多女性特色课程,不仅培养了一批“特质”女性专业人才,而且传播了先进性别文化,扩充了大学课程资源。当前,女子高等院校优雅女性素养教育要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根本,针对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三观”以及道德与法律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引导女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使女大学生尽早、尽快成长成才,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

三、韩国女子大学文化素养特色教育

韩国女子大学在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办学理念与大学文化。截止到2012年,韩国现有女子大学14所,其中梨花女子大学已有12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韩国建校最早、规模最大的私立综合型女子大学。重视女性婉约气质和传统素养的塑造,既强调培养独立性强,有实干精神的女性领导人,也不忘在教学中着重加强对女性学生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的教育,树立女性人格中温柔贤惠的部分,使女性既具有传统东方意义上的女性美和贤良持家的品性,又具有基督精神宣导下宽厚、博爱、服务社会的美德。韩国女子高校在培养女性人才上,也相当重视对女性传统素养的塑造。首尔女子高等学校创办当初,提出“女子嫁为人妇的责任”,并确立了“妇德涵养”“率先垂范”的目标,旨在将女性培养成为贤妻良母。对女性的教育理念是“女子只有成为贤妻良母,才能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依靠”。淑明女子大学更是奉“贞淑、贤明、正大”为宗旨,培养为国家和民族服务、奉献的韩国女性。韩国女子高校以女性为专门培养对象,以培养知识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为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淑明女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健全而有教养的文化人,培育透彻的职业观和专业知识兼备的专业人才”。其目标是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个体,她们拥有服务人类的高尚心灵,具备创造性思维和道德是非观,同时具备成为一名全球公民的资格,也就是培养女性创造能力,建立正确价值观,帮助其获得全球公民素养。

四、中韩女子大学的异同及借鉴

(一)相同之处

中韩女子大学的办学宗旨都是以培养知识型和专业型女性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女性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提升性别意识,追求男女教育权的平等发展,强调为女子提供等同于男性的教育。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女性能力的培养,提高女性的职业技能,给予了女性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和就业的机会,并把女性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强调女性文化素养教育,致力于培育具有高尚传统美德和现代知识的女性,力推优雅女人。每项素养教育都以发挥女性特长、锻炼女性能力为目标,涵盖了适合女性所学的各类特色专业,体现了女性细腻心思、创意丰富等特点的专业素质教育。

(二)不同之处

基于女子大学办学的发展历史进程视角来看,中国的女子高等院校女性文化素养教育比较粗犷,韩国的女子大学女性文化素养教育比较精细。韩国的女子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在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办学理念与大学文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的女子高等院校更多关注的是以培养知识型和专业型女性人才为目标;而韩国的女子大学不仅以培养知识型和专业型女性人才为目标,同时,还注重培育女性领导力,培养美德和智慧并重的女性领导人。设置了诸多女性领导力培育专业,培养了许多杰出女性领袖。

(三)借鉴之处

韩国女子大学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在女大学生文化素养特色教育实践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示例,值得借鉴。首先,要提升中国女子高等院校的特色教育质量和水平,确保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竞争力强。同时,强化特色学科构建,加强传统特色学科领域研究与建设,创建研究型大学。在培养知识型和专业型女性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女性的领导力,强调培养独立性强、有实干精神的女性领导人,让更多的杰出女性脱颖而出。女子高等院校女性素养特色教育的立足点是提高女性的道德文化素质,指导她们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健康、高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育优雅女性素养;要深刻理解女性素养教育的内涵,明晰女性素养教育的基本途径,确保女子高等院校女性素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巧针.美国女子大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2]叶友华.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C].山东社科论坛传统文化与美德山东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14,(05).

第7篇:人文素养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人文素养 大学生 缺失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教育也逐渐全球化,教育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纪的高等教育既要承担起培养“专才”的“专业教育”使命,又要承担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文教育”使命,以努力把人培养成为“现代人”。世纪的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实现伟大复兴,不但需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且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就要求担负着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使命的高等教育不但要培养大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特别注重其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人文素养教育是通过优秀的人文文化实现的,而优秀的人文文化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的积累、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当今时代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陶冶大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通过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增强其精神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精神竞争力,这是克服腐朽、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法宝。对此要务,优秀的人文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功能。因此,通过加强大学优秀人文文化的教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力量,这对于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通过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与强调知识和科学本身价值的理性精神不同的是,人文精神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恰恰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大学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

3.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它反映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或者说它主要是把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某些方面更加具体化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智慧对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着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21世纪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这将是我国走向真正意义的现代文明的可靠保证。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后果

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是指大学生应有的文学修养过低,历史文化知识贫乏,道德理想追求迷茫,待人接物的价值评判缺少起码的悲天悯人情怀。缺乏人文素养的大学生由于没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做铺垫,往往缺乏创造性、开拓性、战略性和预见性的能力。在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弱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人文素养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现代社会发展迫切呼唤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修为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变革时期,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中西文化的交融,都不可避免的对人们作为社会的人文精神产生巨大的震荡。作为社会精神文明辐射源、思想库的大学校园,也必将受到巨大的冲击,直接的表现就是普遍地存在着当代大学生漠视和冷落人文素养的现象。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有以下不良后果:

1.直接影响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较量。所谓人才素质的较量,不仅是科学文化素质的较量,而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较量。社会中的人,其力量的形成和目标的选择是由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素质决定的。任何能够开拓事业并取得创造性成就的人,都是有内在力量的人。而目前,由于外界过多的物质诱惑,许多大学生连基本的理论知识、思维能力尚不具备,便去专注于某些专业技能,使他们太多地失去了大学生应有的纯朴、浪漫、激情与执著,失去了知识分子应有的人文素养,心态过早地按社会时尚定型,后果是其知识结构、个人修养、心理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欠缺。由于没有深厚的人文知识作铺垫,没有独立深刻的人生体验,仅靠训练培养出来的能力往往只能是技巧,难成有创造性、开拓性、战略性、预见性的能力。

2.不适应当代科学发展的新潮流。当前我国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都处于迅速发展和深刻变革之中,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人类知识的积累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增长,各类学科在高度分化深化的基础上呈现出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许多重大社会问题、经济课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多门学科、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甚至涉及到环境、心理、伦理等方面的问题,文化领域呈现出日益复杂的交流、渗透、碰撞和融合等特点。当代大学生若把自己的专业目标限制得过细过窄,很难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3.降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人生不仅仅是物质的、生理的,同时也是社会的、理性的。人的这种特性要求人并不仅仅满足于现有的物质生活和具体知识,人的理性驱使其追求更高理想和精神生活,这种理想和精神生活就是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格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展示。大学生如果专注于追求某些谋生手段和技能,把自己沦为考试的机器、证书的奴隶,人生必然变得单调乏味,成为没有精神绿洲的戈壁荒漠。

三、重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我们的教育理想应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天性,调动其天性中的积极成分,遏制其消极成分,使学生沿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为了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有智有能、乐观进取、求实创造,能在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关心他人幸福的人。

1.加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向大学生系统介绍人文精神和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两课”建设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征及其形成、发展、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关系,经常性地举办相关系列讲座,介绍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在学生中建立相关社团组织,并加强对研究会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向大学生推荐一批好的书籍,指导他们读一些有关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方面的优秀著作和历史名人的传记,以提高人文素养。

2.规范舆论传播。舆论宣传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常用手段,是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但舆论宣传所起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它既可以传播积极的、健康的观念,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又可以传播一些消极的庸俗的信息,产生负面的影响。因而规范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舆论传播途径和内容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把人文素养教育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点。

3.强化实践体验。教师要让大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必须建筑在大量的、有充分说服力的例子或事实上。近几年来,高校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其作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到农村,到厂矿、到革命老区去体验社会中的人文需求。

4.重视教师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把人文素养的培育同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结合起来,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教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而且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大学生。

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及身心素质教育等同等重要,因此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我们应高度认识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断实践,努力探索,推动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国星.现代高等教育人文素质缺失探[J].当代青年研究,2005,(4).

第8篇:人文素养重要性范文

校园文化作为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应该加以重视。通过厘清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基本内涵,剖析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

校园文化;艺术素养;理性思考;实现路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文化,日益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承担着培养人才重要职能的高等院校,自觉地借助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既是职责所在,亦是大势所趋。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实现高等教育基本职能的根本需要,是实施高校文化育人的有效方式。

一、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基本内涵

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基于艺术的认知及规则而建立的稳定性审美力和价值观。即一个人应具备的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建立广泛联系的艺术感悟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高雅的审美品位,且能够不需要外部作用或他人提醒,就会自觉自愿地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迁移或体现。”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可以通过提高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使品格完善,感情丰富。通过艺术教学和艺术活动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成果和国外艺术成果,以增强他们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发展个性,开拓思维,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文化与艺术密切相关。艺术是一种文化形式,是人们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出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创造物。它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手工艺、口头艺术等。文化包含艺术,艺术丰富文化。”文化是艺术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艺术,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文化与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根本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职责。总的来说,就是要:“在尊重学生的艺术爱好,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交流合作的基础上,精心选择经典的、具有启发迁移作用的艺术范例,并通过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事件等具有明确主题目标的艺术本体内容的体验与分析,以达到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具体而言:“第一,拓宽艺术视野,扩大艺术语汇,普及艺术基本知识,多层次、多渠道地全情投入艺术感受与体验,积累审美经验。第二,健全与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开发多元智能,激发创造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全面提高艺术修养,加强相关学科间的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弘扬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品质。”

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思考

校园文化作为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手段,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目标,那么,校园文化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实施教育教学和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界的普遍共识。不管是相关研究者,还是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从理性层面上,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在自身实践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利用文化的自身价值和作用,影响和教育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但是,在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因为种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原因,导致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仅重视部分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忽视对全体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规划和培养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是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相关艺术专业和具有艺术天分大学生的培养,而应以全体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为目标。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职能管理部门和教师,为了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与水平,往往倾向于为少数具有较好艺术潜质和能力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遇,使其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忽视对大多数艺术素养和能力匮乏的大学生的锻炼与培养。大部分所谓的缺乏艺术天分和才能的学生沦为活动或比赛的看客和陪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或比赛更多是消极和被动的,甚至仅仅停留消遣和娱乐层面。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被学校、教师和学生普遍认可和接受。

(二)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过多依赖于课堂艺术理论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大学生艺术素养和能力的实践养成。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仅依赖于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习、体验、反思和升华。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既要注重艺术理论与知识的课堂教学,依赖相关专业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与示范,更需要走出课堂,利用校园精神和制度文化对大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养成良好的艺术素养。校园文化是指课堂教育教学以外通过物质、精神和制度所营造的文化形态,通过物质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来影响和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它的形式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既有文字的,又有活动的;既有参与性的,又有观摩性的。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是大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艺术素养的实践方式,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目前,许多高校从思想上重视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设置了系统化的培养计划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教材,但是,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较多地依赖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艺术能力培养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导致大学生对此类课程的目的性和实效性的质疑。,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和锻炼以获得切实的主观体验和内心充盈。

(三)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未能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让艺术素养的培养更加生动化和丰富化。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文化环境作为肥沃的土壤。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固然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不同的艺术素养倾向和偏好,但将其放置在校园文化背景下,其狭隘性和条块性便昭然若揭,这有悖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初衷和终极目的。文化无处不在,艺术焉能固步自封。对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也不应囿于学科与专业限制,这样容易使艺术限于刻板和教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应禁锢于学科教学和专业限制,应走向校园各个角落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要有全局观,要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不可否认,不同学科和专业在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时,各具特色,与专业相关。但是,人的艺术素养是全面和相通的。作为校园文化,应在体现特色的情况下,弱化不同学科、专业对艺术的狭隘理解和认识,以人的本质需要展开对艺术的追求,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等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促进艺术素养的提升。

(四)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存在校园文化的同质化建设倾向,使得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脱离学校特色,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尊重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和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历史发展、学校定位和实际状况,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品牌特色和符合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受到重视,但是缺乏高校校园文化的品牌特色和学校特点的现象却比比皆是。高校管理者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缺乏深入的思考,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第二阵地,是将课堂艺术理论知识实践化的主要场所。通过调研和走访,我们发现,校园布局雷同、建筑翻版、文化活动类似、竞赛比赛相仿等比比皆是。千校同一、文化复制现象泛滥。上述现象映射了高校管理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肤浅和简单化思维。这种缺乏特色的、割裂学校历史、漠视大学生实际的标准化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路径

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人、影响人和培养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艺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为此,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以点带面,发挥相关艺术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关注全体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点带面,发挥有艺术特长和专长的师生的带动作用。高校普遍存在和艺术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具有较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高校要有意识地发挥这些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专长,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以他们为核心,积极宣传,促使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校园文化活动要面向全体大学生,鼓励合唱、话剧、群舞、时装展示、茶文化展示、各类摄影、书画、文学作品评奖等集体性项目的开展,并且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艺术社团或者艺术活动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

(二)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通过校园文化搭建多元化艺术实践的平台,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目前,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教师在各学科的专业教学中也加强了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渗透,许多高校开设了相应的选修、必修和公选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一方面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素养渗透和相关艺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另外利用校园文化的立体化、全息化和动态化的形式,让大学生在课堂之外充分获得艺术体验和锻炼,积累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经验。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打破学科和专业的阻隔,消除不同院系之间的狭隘性和单一性,让艺术教育走向更广泛的融通与和谐。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对全面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目前,高校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方式,客观地阻碍了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充分培养,使得艺术教育逐渐沦为学科化和专业化的附庸。艺术教育和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一种普及教育活动,是一种更为广泛的,较少受到学科专业限制的活动,尽管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指导,但更多地依赖个体的理解、领悟、锻炼和体验,其效果的提升要求消除院系艺术活动的狭隘性和单一性,使得艺术教育走向交融与和谐。

(四)校园文化要注重特色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历史和自身发展特点,打造符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一千个高校就有一千个校园文化”,就是说,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只要从学校的发展历史、所处区域和自身专业、师资和学生特点入手,就能找到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这由每一所学校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决定的。如,围绕大学生和社会所关注的“双创”主题,结合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形成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特色文化。

结语:

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起,构成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高校中,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从认识层面说,以校园文化为途径,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符合文化本身的功能属性。从实践结果看,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都给予了大学生丰富的、多种多样的、适切的形式和形态,既满足了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对于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丰富了情感和情绪需要,又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观,促进个性和品格发展,扩展艺术视野和思维形态,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增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石远鹏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09):1.

[2]王薇.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提升[J].企业家天地,2011(12):94-95.

[3]林坚.文化学研究引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03):63.

第9篇:人文素养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医学的对象是人,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将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病与人相统一,心理和情感融入疾病诊治过程当中,加强医患之间认知和情感交流[1]。因此,要求具有更高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口腔医学专业作为医学的一级学科,肩负口腔的疾病预防、诊疗以及科研等,促进医学从注重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模式向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医学生全面的发展,在医学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在此,就医学、口腔医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进行阐述。

1医学的特点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认为行医是一种使命,要求对待患者用心如同用脑。“用心”与“用脑”是医疗过程中两条并行不悖的准则,“用心”追寻医学的人文属性,体现于敬畏生命、感知人性,体察患者痛苦,尊重患者权利;“用脑”追寻医学的科学属性,蕴含着对真理的探寻、对创新型的追求。医患沟通是用心和用脑的过程,双方的诚意是沟通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诚于中而形于外”。在共同的理念下,学习提高并应用沟通知识和技能,在科学与人文两道光辉同时照耀下,医学的“善”之本性才能真正实现。作为医学的传承者,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2医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是人的基本文化素质,由多种因素构成,比如知识、信仰、观念、意志和情感等,表现于气质、人格、修养及综合能力,属于内在品质和潜能。其内涵包括人文的知识、精神及行为三方面。其中,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精神是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行为则为具体行动和实践[2]。在医学中,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尊重患者生命、维护患者尊严。对临床医学生医疗实践医学人文素养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医患之间和医际沟通方面人文素养不足,大多数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教育现状不满意[3]。对某校口腔医学院本科五年级120人实习学生的一项调查发现,90.8%同学认为口腔医学人文教育在校培养期间奠定了临床实习的沟通基础,89.8%同学认为人文素质养成与实习环境熏陶以及教师言传身教相关。杨叔子院士曾说,人文教育可以熏陶高洁人性,练就非凡灵性;科学有助于练就严密灵性,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交融,才可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完整人格的人才,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其必要性。

3口腔医学人文素养培养途径

张大庆教授认为,培育人文精神需要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如文化知识传承、人文环境熏陶、社会实践活动、政策制度规约等实现。下面将从环境、教师、学生等角度讨论分析。

3.1校园文化

校园是培养医学生专业知识、理论、技能和人文教育的主要环境[4],学生作为校园文化主体,体现了校园精神,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医学院设置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配置资源,并设置传播文化的广播台、学会、团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丰富的人文活动,多专业、多个年级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思想的交流,文化素养相互渗透,营造了良好的学风、校风、教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耳濡目染,在课堂内外可持续的提升。

3.2医院文化

医院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的修缮、凝练其物质和精神文化。其中,医院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临床医生和医学生的文化修养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5,6]。在步入临床工作时,学生将已经积累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融入医院文化环境,不仅可以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且利于医学生树立和巩固“不忘初心”,救死扶伤的价值观,培养其人民服务精神。同时,提高储备专业知识、临床实践和医患沟通能力,从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院的院徽、院容、设施建设、网络、媒体宣传及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等都体现了医院的物质文化[7]。医院的物质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医院的精神文化建立和传播[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位医务人员需要掌握精湛医术,具有端正的科研精神、高尚的道德。医学生在这样良好的医院环境中实践,显性教育和隐性的教育相结合,融入医院人文环境,进而培养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9]。

3.3带教老师

就教师而言,其人文素养包括学识和人格魅力,其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学识包括研究本专业的广度和深度,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的价值观、审美等是学生构建人文素养的重要参照。教师要不断深入认识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实习带教老师既传授知识和技能,又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实习生的良好医德、医风、人文素养等。因此,带教老师的思想情操、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都将影响学生[9]。带教老师需要根据口腔专业特色,不断挖掘,把专业知识与人文相结合,相关的人文内容融合于专业课程当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人文素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融合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对医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重要作用[10,11]。当前,医学教育中,教师需要教授理论课和实验课,完成实习生和规培生教学等工作,逐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运用多渠道、多方式、多手段教育模式,如采用小组讨论式、启发式等教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其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能力。

3.4医学生的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