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范文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精选(九篇)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第1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范文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多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为其以后的创新做充分的准备。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只要不墨守陈规,能别出心裁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创新是人的本性,人人皆有。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建立平等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在大力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教师即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书本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对老师质疑,便是对老师不敬,换来的是老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久而久之,学生就没了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抹杀了。相反,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消除与教师的隔阂,消除胆怯与禁锢,以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努力探讨与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三、师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惟有提出问题才是创新的第一步。能发现问题就等同于取得了成功的一半,甚至一大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质疑,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可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问题应成为教学的开端,且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更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思考问题,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自信心和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动力

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源泉。增强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思,即便看似荒唐,也不轻易全盘否定和排斥,尽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另外教师评价学生应坚持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回答很独特;你回答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想不到;你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还不能肯定,我们课后探究等。

第2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08-02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人的创新精神的张扬,人的创造力的激发,国民整体创新素质的提高,都有赖于创造性的教育来实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知识技能教育同等重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了一些探索和试验,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释放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常受情绪的制约,他们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做到不体罚,不训斥,不歧视,不讽刺。学生问题回答对了固然要肯定,即使回答错了,也不应简单地否定,而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再思考。更何况对思想政治课来说许多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合理性,老师都应该予以肯定。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有利于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精神自然会非常放松,没有任何压力,思维也会变得非常开阔,从而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意见,并能发现一些新方法。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讲到“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这节内容时。因为学生从小接受各种各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所以看到这样的标题,他们自然提不起学习的兴趣,那么我就将这讲内容安排成为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活动课,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要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认真学习,融会贯通,而且还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有自编自演的情景剧、爱国版的“非常勿扰”、爱国主义主题诗歌朗诵、爱国主义主题舞蹈、歌曲等。这些活动,表达了当代“90后”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以及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到理国;让他们明白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豪言壮志,而是融合在日常学习及生活的一点一滴中。

虽然这一次简单的活动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通过这个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揭开了创新神秘的面纱,让学生知道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思维方式,它能突破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束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善于提出具有新意的观点、方法。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应抓住两点。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对学习中的问题作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观察、分析、思考,尽可能寻求多种答案,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多渠道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有所创新。

在讲到“加强道德建设”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就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一开始,学生的讨论都围绕着现代人的冷漠、没有爱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哲学和害怕被讹诈、被纠缠的心理进行讨论。我让学生对这样的社会现象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来加深学生对不同人物内心世界的认识。表演完后,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站在不同当事人的角度,对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很多,他们不再局限于从批判路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件事情,对于摔倒的老人一些做法也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引发大家的思考?这样,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不言而喻了。

通过这个讨论,学生认识到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的思维也应该是广阔的。对于一个问题,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些固定的模式和框框,而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才能够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得出客观的、公正的结论。

(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常常需要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教师口述,那么生动性、形象性就会大打折扣,学生也不会有直观的感受,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借助视频、PPT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这些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借助媒体取得原来难以得到的直接感受,进而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观念上的转变至关重要。我们的教师必须做到,不仅能够找到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的弱点,还能够发现那些学困生的闪光点,更要允许那些奇才、怪才、偏才和狂才的存在。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元化、多层次化视角出发,以高度的智慧和敏锐,因材施教,科学点化,正确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和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有的学生作业写得非常整齐,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掌握的也比较牢固,但是一旦遇到具体的案例时,却不知道该如何分析或者分析不够到位;有的学生课堂发言非常积极,见解独到,但是作业潦草,应付;有的学生不爱上课但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的学生不爱发言但动手能力非常强。对于不同特长的学生,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比如课前时事新闻活动。我们将学生分成一个个的小组,每次上课时由一个小组对最近发生的国家大事来进行新闻,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新闻团队,大家分工合作,有的人负责上网采集新闻,有的人负责做PPT,有的人负责在课堂上新闻,有的人负责对新闻进行评价。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充分发挥的自己优势与特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每学期的考试中,我们一改传统的“一份试卷定成败”为“多方考核论英雄”的考核方式。把思想政治课考试分成知识考试和能力考试两部分,知识考试的笔试试卷占总分的60%,笔试试卷中有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也有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另外40%来自于平时的考核中,比如学生课前时事新闻、课堂发言、课堂演讲、课后实践活动、作业等的成绩。这样既能够全面考核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新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教师要树立全面开放的教育观,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全面充分地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要对学生开放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时间到阅览室、图书馆去,到网上、电视中去,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要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探索,获取有用的“营养”。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推崇学生的探索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求异精神、实践精神、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改传统教学“一言堂”、“满堂灌”和简单问答等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突出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讲到“遵守网络道德”这节内容时,我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上网经历来谈谈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来总结遵守网络道德的必要性和如何遵守。这样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信服。

创新教育的领域是非常广阔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体会到只要平时多留心,不断探索,就一定能找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好途径,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范文

一、要有创新型的教师

(一)创造性工作能力

教师不应当满足现成的经验和结论,而要敢于突破老的框框,具有求新意识和独立的判断精神;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坚持自己独到的见解,努力形成与众不同但更有效的工作风格;能够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创造潜力,诱发幼儿的创造动机,具有开发幼儿创造力的能力;有成就感,对自己的期望较高,从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表现出强烈的超前意识。

(二)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应坚持以科研为先导,结合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及幼儿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假设,在广泛猎取实证材料的基础上,得出具有鲜明个性的结论,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严密科学体系的幼儿教育之路,形成新知识、新观念,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作为创新型教师,要熟练掌握各项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广泛运用这些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激发幼儿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二、开发幼儿大脑功能

在全国教育领域脑功能开发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世界范围内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而进行的竞争,已经转移并突出表现在对高新技术领域和儿童少年尤其是婴幼儿的脑功能开发与教育上。许多国家已经制订了人脑功能的开发计划,做了许多前瞻性的研究开发。专家们认为,常人的大脑功能可能只开发了大约4—5%,甚至一些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也不过利用了10%左右,远未发挥出人脑应有的潜能。自然资源的开发是有限的,人脑功能的开发至少在理论上是无限的,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相当肤浅。人脑功能的开发,应从婴幼儿开始,特别是在幼儿园阶段,教师要从科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与幼儿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身”、“心”合一,架起脑科学与幼儿教育科学的桥梁,注意研究人脑功能开发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发展双脑的协调作用,使幼儿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得到合乎科学的训练和指导,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改变阻碍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传统观念

传统教育观念的基本特点在于,以传统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能熟练地掌握已有知识为教育目标,由此导致了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从而忽视了幼儿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幼儿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以及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幼儿独创性的发展。如在幼儿语言的教学上,教师为确保知识目标的落实,一味讲授,要求幼儿背诵儿歌、复述故事、记住作品的题目、作品中的角色,能按照教师的范例看图讲述等,所有这些都极大的损伤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幼儿个性的发展。

四、应最大限度的“放开”幼儿的手、脑、眼、嘴和活动时间

(一)放“眼”,让幼儿充分感知

感知是认识的起点,观察是创造的源泉。沂水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县内有山有水,“千峦环其外,百流出其中”就是最好的写照。针对这一地域特点,一位老师设计了“爱我家乡,写我山河”系列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这位老师还会同家长带领孩子们到沂山、沂河边玩耍,让孩子们感受到山的雄壮、水的秀美,然后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去尽情地涂抹,从而使幼儿萌发出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放“脑”,让幼儿大胆想象

要让幼儿大胆想象,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避免以成人的思想、要求去对待幼儿,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幼儿,要善于发现幼儿的“生命法则”,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研究幼儿的内心需要,揣测幼儿的所思、所想,为幼儿提供适合其生理、心理特点的发展空间,不给以严格的约束和限制,从而使他们从唯唯诺诺、唯命是从中解脱出来,敢于动脑,大胆想象。

(三)放“嘴”,让幼儿尽情说话

不管在幼儿园、家庭还是在社会,给幼儿以说话的权力是非常重要的。在科技小制作中,我就让孩子们尽情地说:根据身边的事物,从“不方便、不顺手、不习惯、不美观”等几方面入手,尽情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不尽之处。再根据这些缺陷,说出自己的改进方法,从而制作出富有想象力的作品。有的幼儿说,现在幼儿园的课桌存在高低不能调、桌洞大小不能变等不足,并大胆说出了设计“升降课桌”的想法。有的幼儿说到现在人们居住的房屋都不能动,这位小朋友想象出要建造一种“未来房屋”,它能够随时移动,并装有太阳能屋顶、墙壁,一切能源自给等。

(四)放“手”,让幼儿自主创作

我们当今的孩子,常被称为“小皇帝”、“小公主”,常常饭来张口、衣来伸手,3、4岁入园时,自己不会吃饭、不会穿衣的孩子大有人在,家长们对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代替。入园后,教师又往往对孩子放心不下,限制过多、指导过细,不敢放手让孩子们自由地表现自己,时时事事教师唱主角,从而限制了孩子动作技能地发展,久而久之使孩子变成了吃现成饭的“傻子”。俗话说“熟能生巧”。

(五)放“时”,让幼儿自由发展

第4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小学美术;教学

小学美术课堂中是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创造能力的温床,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具备更灵活的思维,并且让他们有更好的审美能力。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应当让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更直观的得以体现。

一、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美术课堂应当是一个自由而充满活力的课堂,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前,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让他们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及前提。教师只有让学生对于各个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展开充分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不断得到培养与提升。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很多教学素材都能够让学生的想象能力找到充分的发挥空间,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玩”起来,乐起来,同时也天马行空的想象起来。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逐渐形成,才能够让学生具备更为活跃的思维。

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展开模式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大盒子小舞台》是很富趣味的一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会以纸盒为基本制作材料,通过绘画、剪贴、捏塑等综合方法,让学生来制作一个微型舞台。教学目标在于从学生平日随手可得的材料入手,通过合理的想象、艺术的再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这个过程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动手中也很直接的体会到了美术课程的乐趣。有的学生会用小纸盒给小鸟做一个家,有的学生会用小纸片折成舞台上各式各样的装饰,还有学生负责给搭建的舞台上色……就这样,大家热火朝天的忙碌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锻炼。之后我会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课堂考评,看看哪个小组搭建的舞台最富有想象力。这个过程是很有意义的,能够让学生观察与留意到其他同学想到而自己没有想到的有趣的小主意,这对于学生自身想象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构建是很有帮助的。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门的装饰》就是一个很善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内容。教学中首先会让学生观察与了解中外传统门的类别以及装饰的特点,通过对门饰的观察与欣赏,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剪纸或绘画的形式来创作自己喜欢的具有不同风格的门饰,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能够得到极大的发挥。在首先展开的观赏课程中我会给学生们展示各种各样不同的门以及各类极富创意的门饰,学生们在观赏时都非常认真,常常会对很多独特的门饰感到惊喜万分。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展开创作,先给学生们提供了相关的素材及工具,然后让学生不受任何限制的制作他们喜欢的门饰。同学们对于这个过程都非常喜爱,有的学生剪出很漂亮的窗花贴在门上,也有学生会通过折纸来折出各种小装饰物,还有学生会将刚才观察到的各种门饰进行糅合,然后自创出一种新的独具特色的门饰。在制作过程中都非常积极,他们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与锻炼。

3.允许学生犯错

《收获的季节》是富有一定人文色彩的教学内容,教学中首先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秋天,欣赏各种表现秋天的美术作品,从而了解美术形式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会让学生综合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以期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在学生展开创作时为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让他们不受任何限制的来表达自己对于秋天的理解与想象。收到的作品中很多都极富创意,有的甚至是对常识的一种颠覆。有的学生的画作中会看到满眼的绿色,学生表示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以应当充满生机,他认为秋天应当是绿色的而不是满眼的黄色。有的学生在一棵树下画出了形状各异的落叶,在他的想象中每一片落叶都应当不一样,即使它们是从同一棵树上落下。学生们的画作中都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想法及创意,学生们也充分将这些创意得以表达。对于那些用常识来衡量的“错误”在这里都不是错误,我不仅没有否定学生,对于他们这些杰出的创意我反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是很有意义的,通过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这能够让学生具备更灵活的思维,并且让他们有更好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教学素材都能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教师应当善用这些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更好的发挥与锻炼。创新能力在课堂中的锻炼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观赏国内外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尤其是那些富有创新意识的作品,让学生从作品中更好的感受到创新的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要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将创新能力得到实践。这两个途径都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观察多体会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积累更多富有趣味性的素材及小创意,而动手的过程则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将这些创意得到发挥与实践。

总之,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无疑是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阵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错,错误中往往蕴含着各种创新思维,这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第5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范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新闻编辑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来,为了能够给人们带来快捷、重要的信息,媒体之间都在利用自身的优势对信息进行传播,新闻传播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编辑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一定的地位,让读者和观众认可其能力。本文通过对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编辑能力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新闻编辑的质量,满足不同的观众需求。

一、创新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编辑工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也是反映社会现实,需要不断的面对改革中的难题,以突显出新闻的有效性和时代特色。无论是期刊杂志的主编,还是栏目的责任编辑,都需要在新闻编辑的全程意识里面含有敬业与竞争意识、导向与主动意识,笔者认为,只有在新闻编辑的任何一个环节当中树立起创新意识,将自身的隐性劳动最大限度的融入到新闻节目当中去,这样才能够转化为人们看得见的东西,新闻编辑一定要从以往的加工型转变为具备竞争意识的当代编辑,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了解并且掌握最新的信息,使得新闻工作能够更加的新颖,同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力量,这种模式是依照社会的总体趋势发展而逐步发展的,是随之变化的。一直以来,新闻编辑的工作都是一个创造性较强的工作,那么就需要新闻编辑不断的去创新和发展,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创新是新闻编辑活动的灵魂所在,没有创新,那么新闻工作也就毫无生趣。是否拥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是判断编辑优秀与普通的重要根据,同时也是新闻编辑是否能够在激烈竞争中立足的标志。

二、创新的方法

1新闻编辑政治素养及明辨能力的提高

在新闻编辑的工作中,政治素养有着非常关键的导向作用,我国新闻编辑在政治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立场,以党和人民利益为核心,坚持和拥护正确、合理的政治立场,清晰自身使命,在客观报道中融入自身的主观倾向,针对电子新闻媒体、印刷版新闻媒体,均必须坚持和拥护党的正确舆论,新闻编辑具备高强度的政治敏锐性、鉴别能力,提高自身的明辨能力,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为市场经济体制,而从事新闻编辑工作者,必须认真、努力学习党的思想路线与方针政策,只有这样,在进行有关舆论导向、政策性新闻报道时,才可掌握好政治方向,确保发挥新闻的作用,所以,新闻编辑必须具有高强度的政治敏锐性、鉴别能力,才可对市场经济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识别,对于那些存在新异性新闻,可吸引观众眼球,然而却过于片面或与国家政策、方针背道而驰的新闻稿件,编辑就会客观的将其筛掉。经过编辑把关,新闻通过各种形式播出,不会造成负面影响,确保读者、观众能根据国家政策、方针指导一切工作,利用新闻对国家政策、党政方针进行宣传,可引导读者坚持党的拥护,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实现小康社会。

2新闻节目播出形式的多样化

新闻形式的多样化,可以让新闻节目播出不会让观众感觉到枯燥,但是也需要在播出过程中不断的切换播放的信息,研究主体新闻、动态新闻以及访谈等播放内容,新闻工作者也需要不断的对这些播放内容进行编排,从而形式上让新闻内容更加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从不同的播放形式中了解新闻的热门话题和重要事件。

3新闻播报形式的创新

新闻播报过程中,新闻内容是否合理的搭配,直接影响到新闻的报道质量,如果在新闻播报时,我们始终采取很长的新闻播报内容,主持人一人播报新闻的单一方式,就会让新闻显得枯燥,这个时候就需要对新闻的播报改变播报的形式,采取一定的评论结合的方式进行播报,播报形式的创新可以让新闻的内容更加的生动。

4积累生活素材与版面提升

各宣传单位的新闻编辑,必须深入于人民生活中,在人们平凡的生活中,积累各种新闻、生活素材,储备各种知识,以便于得新应手的编辑新闻;同时,新闻编辑只有储备丰富的知识,才可在编辑工作中,不断的开拓灵感与思维,做好新闻编辑工作,一定要吸取更多的知识,使自己能作为杂家,新闻编辑不仅要熟悉和掌握自己所分管的知识和内容,还要涉猎自然科学、政治、文学、经济、艺术等方面,从事新闻编辑者,每天会通过各种渠道来汇集各类信息,这些新闻稿件来自不同的领域,关乎着人民的生活与工作,因作者出发点、认识的能力存在差异,可能某些新闻是比较陈旧与传统的观点,某些则是新颖与创新的观点,这些信息主要包含了政治、军事、体育、科技、经济、文艺、法律等领域的信息,信息内容量大,种类繁多,而作为新闻编辑,则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留心平凡的生活,在工作中投身实践,通过这样不断的积累和储备,新闻编辑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与政治识别的能力,才可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不断更新,以使新闻编辑在工作中,具备知晓中外、博古通今的知识者,不仅要掌握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还应正确正确理解和掌握民族风俗、特点和文化背景,特别要注意掌握国家的政策和党政方针,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处于时代的高度,以正确评价爆炸式的新闻稿件,判断其中的是非,并进行合理的取舍,在新闻工作中,对新闻具有极高的政治识别能力,强化学习以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知识,以达到创新时代的要求。

综上所述,编辑工作者要在能够保证新闻事实的前提下,不断的对新闻编排内容进行创新,才能编排出更优质的新闻内容,才能让新闻节目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化学》这门课的特点,尤其是实验教学,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素质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实施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未来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教育要“三个面向”,要从未来着想,从大处着想,培养创新人才,而在教学实践中则应从小处着手,找准突破口,扎扎实实,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而实验教学更应是重中之重,不过,在如今的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只注重实验的数量,不注重实验过程的质量;只重视实验获得实验结论,不重视展示实验过程;只重视实验的操作和演示,忽视实验过程的问题的设置;学生实验只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不注意对学生实验习惯的训练,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多年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实际,针对以上各种情况大胆尝试了“巧妙设置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而激活思维去创新,其中不默守常规,不人云亦云,因此,我认为让问题“钻进”学生的头脑,尽可能的“占据”学生的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的具体做法是。

1?鼓励提问——?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要强化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这时,教学上要讲民主,教师再也不能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和传声筒,而成为导演和教练,如果教学实验“只是看看有味,做做有趣”,仅仅凭着化学实验自己的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特点,自然的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知觉好奇心,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思维动机的激发和强化,因此教学实践中以实验为载体展开过程,以问题为线索,力求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这样既优化了实验教学的过程,又展现了化学自身的魅力。教学中,就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构想,去激励学生,让学生自主的求知,自觉地实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与他们平等地交流,认真解答,宁愿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正确的加以肯定、表扬,不合理的切忌一棍子打死,首先肯定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要帮助他们分析认识上的差距与不足,让他们自悟自明,让他们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机会,也就是说,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自我表现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那种潜意识的激情,开发出来,挖掘出来。对于课本上的大量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方抓药,机械操作,而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如:“应该如何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等?”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索的氛围,比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以深思熟虑。

问题1: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你要考虑哪些问题?

问题2: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

问题3:你能不能设计一个简易的装置?

这时学生们一定会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方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设计思想。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是深有体会的,课上学生积极提问,发难,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上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效果异常明显。

2?引导提问——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可见,提出问题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更需要创新的精神。学生想得越多,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感受越敏锐。

例如,在谈到醛的化学性质时,我让学生脱离课本去做银镜反应的试验,开始时,同学们无从下手,我趁机启发学生,工业上是如何获取银镜的?同学们灵机一动,利用葡萄糖在实验室里花了一个课外活动的时间,最后得到了光亮致密的银镜,为此,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尽量让学生能从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认识化学原理。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研究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的最高体现。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思维,在思维中提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看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思维动机的激发,这样实验得到的结论老师认为是“显然”,可是对学生来说,有时候却是“茫然”,因此,有的演示之所以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往往不是实验失败了,而是教师不能为

演示实验创设良好的问题所致。如在讲述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时,有人曾这样说:“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会有白色的氢氧化铁沉淀。”可照此操作,实验结果几乎看不到白色沉淀,而是看到灰绿色的沉淀,慢慢变成红褐色沉淀。这一现象与事先的说明不符合,学生不以为然。若事先提出如下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侧面思考,就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问题1:实验室是如何保存易氧化药品的?

问题2: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易氧化,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避免被氧化?

此时学生想到钠、钾、白磷等容易被氧化的药品的保存是液封的原理。

在讲述氨气的物理性质时,我给学生做了喷泉试验,同学们兴致很高,有同学给我借了氨水,我问他去做什么,他说想改进一下试验装置,这时我让他在做完了以后,和氯化氢气体去反应一下,他开始不了解我的用意,隔了几天,这个同学兴致勃勃跑来告诉我他从中得到的乐趣。上课时,我表扬了他,还让他当众演示了一下,其他同学很是佩服,以后的几天,有更多的学生主动来实验室做自己的小实验。由此看出,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创新的火花随时都会闪现。

可见,通过鼓励提问,引导提问和解决研究问题,可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这种意识,对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裴新宇.化学学科素质教育与高考命题[J].化学教育.

[2]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大连工学院教研室[M].人民教育出版社.

摘要:文章针对《化学》这门课的特点,尤其是实验教学,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素质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未来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教育要“三个面向”,要从未来着想,从大处着想,培养创新人才,而在教学实践中则应从小处着手,找准突破口,扎扎实实,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而实验教学更应是重中之重,不过,在如今的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只注重实验的数量,不注重实验过程的质量;只重视实验获得实验结论,不重视展示实验过程;只重视实验的操作和演示,忽视实验过程的问题的设置;学生实验只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不注意对学生实验习惯的训练,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多年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实际,针对以上各种情况大胆尝试了“巧妙设置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而激活思维去创新,其中不默守常规,不人云亦云,因此,我认为让问题“钻进”学生的头脑,尽可能的“占据”学生的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的具体做法是。 转贴于

1 鼓励提问—— 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要强化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这时,教学上要讲民主,教师再也不能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和传声筒,而成为导演和教练,如果教学实验“只是看看有味,做做有趣”,仅仅凭着化学实验自己的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特点,自然的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知觉好奇心,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思维动机的激发和强化,因此教学实践中以实验为载体展开过程,以问题为线索,力求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这样既优化了实验教学的过程,又展现了化学自身的魅力。教学中,就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构想,去激励学生,让学生自主的求知,自觉地实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与他们平等地交流,认真解答,宁愿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正确的加以肯定、表扬,不合理的切忌一棍子打死,首先肯定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要帮助他们分析认识上的差距与不足,让他们自悟自明,让他们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机会,也就是说,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自我表现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那种潜意识的激情,开发出来,挖掘出来。对于课本上的大量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方抓药,机械操作,而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如:“应该如何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等?”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索的氛围,比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以深思熟虑。

问题1: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你要考虑哪些问题?

问题2: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

问题3:你能不能设计一个简易的装置?

这时学生们一定会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方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设计思想。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是深有体会的,课上学生积极提问,发难,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上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效果异常明显。

2 引导提问——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可见,提出问题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更需要创新的精神。学生想得越多,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感受越敏锐。

例如,在谈到醛的化学性质时,我让学生脱离课本去做银镜反应的试验,开始时,同学们无从下手,我趁机启发学生,工业上是如何获取银镜的?同学们灵机一动,利用葡萄糖在实验室里花了一个课外活动的时间,最后得到了光亮致密的银镜,为此,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尽量让学生能从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认识化学原理。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 研究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的最高体现。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思维,在思维中提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看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思维动机的激发,这样实验得到的结论老师认为是“显然”,可是对学生来说,有时候却是“茫然”,因此,有的演示之所以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往往不是实验失败了,而是教师不能为演示实验创设良好的问题所致。如在讲述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时,有人曾这样说:“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会有白色的氢氧化铁沉淀。”可照此操作,实验结果几乎看不到白色沉淀,而是看到灰绿色的沉淀,慢慢变成红褐色沉淀。这一现象与事先的说明不符合,学生不以为然。若事先提出如下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侧面思考,就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问题1:实验室是如何保存易氧化药品的?

问题2: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易氧化,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避免被氧化?

此时学生想到钠、钾、白磷等容易被氧化的药品的保存是液封的原理。

在讲述氨气的物理性质时,我给学生做了喷泉试验,同学们兴致很高,有同学给我借了氨水,我问他去做什么,他说想改进一下试验装置,这时我让他在做完了以后,和氯化氢气体去反应一下,他开始不了解我的用意,隔了几天,这个同学兴致勃勃跑来告诉我他从中得到的乐趣。上课时,我表扬了他,还让他当众演示了一下,其他同学很是佩服,以后的几天,有更多的学生主动来实验室做自己的小实验。由此看出,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创新的火花随时都会闪现。

可见,通过鼓励提问,引导提问和解决研究问题,可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这种意识,对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裴新宇.化学学科素质教育与高考命题[J].化学教育.

第7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主席在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未来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教育要“三个面向”,要从未来着想,从大处着想,培养创新人才,而在教学实践中则应从小处着手,找准突破口,扎扎实实,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而实验教学更应是重中之重,不过,在如今的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只注重实验的数量,不注重实验过程的质量;只重视实验获得实验结论,不重视展示实验过程;只重视实验的操作和演示,忽视实验过程的问题的设置;学生实验只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不注意对学生实验习惯的训练,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多年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实际,针对以上各种情况大胆尝试了“巧妙设置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而激活思维去创新,其中不默守常规,不人云亦云,因此,我认为让问题“钻进”学生的头脑,尽可能的“占据”学生的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的具体做法是。

1?鼓励提问——?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要强化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这时,教学上要讲民主,教师再也不能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和传声筒,而成为导演和教练,如果教学实验“只是看看有味,做做有趣”,仅仅凭着化学实验自己的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特点,自然的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知觉好奇心,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思维动机的激发和强化,因此教学实践中以实验为载体展开过程,以问题为线索,力求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这样既优化了实验教学的过程,又展现了化学自身的魅力。教学中,就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构想,去激励学生,让学生自主的求知,自觉地实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与他们平等地交流,认真解答,宁愿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正确的加以肯定、表扬,不合理的切忌一棍子打死,首先肯定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要帮助他们分析认识上的差距与不足,让他们自悟自明,让他们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机会,也就是说,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自我表现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那种潜意识的激情,开发出来,挖掘出来。对于课本上的大量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方抓药,机械操作,而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如:“应该如何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等?”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索的氛围,比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以深思熟虑。

问题1: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你要考虑哪些问题?

问题2: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

问题3:你能不能设计一个简易的装置?

这时学生们一定会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方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设计思想。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是深有体会的,课上学生积极提问,发难,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上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效果异常明显。

2?引导提问——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可见,提出问题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更需要创新的精神。学生想得越多,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感受越敏锐。

例如,在谈到醛的化学性质时,我让学生脱离课本去做银镜反应的试验,开始时,同学们无从下手,我趁机启发学生,工业上是如何获取银镜的?同学们灵机一动,利用葡萄糖在实验室里花了一个课外活动的时间,最后得到了光亮致密的银镜,为此,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尽量让学生能从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认识化学原理。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研

究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的最高体现。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思维,在思维中提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看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思维动机的激发,这样实验得到的结论老师认为是“显然”,可是对学生来说,有时候却是“茫然”,因此,有的演示之所以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往往不是实验失败了,而是教师不能为

演示实验创设良好的问题所致。如在讲述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时,有人曾这样说:“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会有白色的氢氧化铁沉淀。”可照此操作,实验结果几乎看不到白色沉淀,而是看到灰绿色的沉淀,慢慢变成红褐色沉淀。这一现象与事先的说明不符合,学生不以为然。若事先提出如下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侧面思考,就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问题1:实验室是如何保存易氧化药品的?

问题2: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易氧化,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避免被氧化?

此时学生想到钠、钾、白磷等容易被氧化的药品的保存是液封的原理。

在讲述氨气的物理性质时,我给学生做了喷泉试验,同学们兴致很高,有同学给我借了氨水,我问他去做什么,他说想改进一下试验装置,这时我让他在做完了以后,和氯化氢气体去反应一下,他开始不了解我的用意,隔了几天,这个同学兴致勃勃跑来告诉我他从中得到的乐趣。上课时,我表扬了他,还让他当众演示了一下,其他同学很是佩服,以后的几天,有更多的学生主动来实验室做自己的小实验。由此看出,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创新的火花随时都会闪现。

可见,通过鼓励提问,引导提问和解决研究问题,可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这种意识,对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裴新宇.化学学科素质教育与高考命题[j].化学教育.

[2]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大连工学院教研室[m].人民教育出版社.

摘要:文章针对《化学》这门课的特点,尤其是实验教学,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素质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主席在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未来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教育要“三个面向”,要从未来着想,从大处着想,培养创新人才,而在教学实践中则应从小处着手,找准突破口,扎扎实实,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而实验教学更应是重中之重,不过,在如今的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只注重实验的数量,不注重实验过程的质量;只重视实验获得实验结论,不重视展示实验过程;只重视实验的操作和演示,忽视实验过程的问题的设置;学生实验只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不注意对学生实验习惯的训练,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多年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实际,针对以上各种情况大胆尝试了“巧妙设置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而激活思维去创新,其中不默守常规,不人云亦云,因此,我认为让问题“钻进”学生的头脑,尽可能的“占据”学生的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的具体做法是。

1 鼓励提问—— 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要强化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这时,教学上要讲民主,教师再也不能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和传声筒,而成为导演和教练,如果教学实验“只是看看有味,做做有趣”,仅仅凭着化学实验自己的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特点,自然的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知觉好奇心,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思维动机的激发和强化,因此教学实践中以实验为载体展开过程,以问题为线索,力求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这样既优化了实验教学的过程,又展现了化学自身的魅力。教学中,就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构想,去激励学生,让学生自主的求

知,自觉地实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与他们平等地交流,认真解答,宁愿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正确的加以肯定、表扬,不合理的切忌一棍子打死,首先肯定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要帮助他们分析认识上的差距与不足,让他们自悟自明,让他们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机会,也就是说,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自我表现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超越自己,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那种潜意识的激情,开发出来,挖掘出来。对于课本上的大量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方抓药,机械操作,而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如:“应该如何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等?”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索的氛围,比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以深思熟虑。

问题1: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你要考虑哪些问题?

问题2: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

问题3:你能不能设计一个简易的装置?

这时学生们一定会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方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设计思想。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是深有体会的,课上学生积极提问,发难,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上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效果异常明显。

2 引导提问——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可见,提出问题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更需要创新的精神。学生想得越多,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感受越敏锐。

例如,在谈到醛的化学性质时,我让学生脱离课本去做银镜反应的试验,开始时,同学们无从下手,我趁机启发学生,工业上是如何获取银镜的?同学们灵机一动,利用葡萄糖在实验室里花了一个课外活动的时间,最后得到了光亮致密的银镜,为此,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尽量让学生能从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认识化学原理。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 研究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的最高体现。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思维,在思维中提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看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思维动机的激发,这样实验得到的结论老师认为是“显然”,可是对学生来说,有时候却是“茫然”,因此,有的演示之所以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往往不是实验失败了,而是教师不能为演示实验创设良好的问题所致。如在讲述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时,有人曾这样说:“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会有白色的氢氧化铁沉淀。”可照此操作,实验结果几乎看不到白色沉淀,而是看到灰绿色的沉淀,慢慢变成红褐色沉淀。这一现象与事先的说明不符合,学生不以为然。若事先提出如下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侧面思考,就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问题1:实验室是如何保存易氧化药品的?

问题2: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易氧化,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避免被氧化?

此时学生想到钠、钾、白磷等容易被氧化的药品的保存是液封的原理。

在讲述氨气的物理性质时,我给学生做了喷泉试验,同学们兴致很高,有同学给我借了氨水,我问他去做什么,他说想改进一下试验装置,这时我让他在做完了以后,和氯化氢气体去反应一下,他开始不了解我的用意,隔了几天,这个同学兴致勃勃跑来告诉我他从中得到的乐趣。上课时,我表扬了他,还让他当众演示了一下,其他同学很是佩服,以后的几天,有更多的学生主动来实验室做自己的小实验。由此看出,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创新的火花随时都会闪现。

可见,通过鼓励提问,引导提问和解决研究问题,可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这种意识,对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裴新宇

.化学学科素质教育与高考命题[j].化学教育.

[2]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8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

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信息和汲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观察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验就是人为地创造提供观察的条件。物理实验中的观察一般包括对教师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学生分组实验中的观察两个方面。为了使物理实验中的观察真正成为创新意义上的观察,进而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观察活动必须突出其全面性、深刻性、准确性、敏锐性的特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创造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利用伏特表和电流表测出的电压和电流可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能,还需哪些辅助器材?怎样测量?请说出你设计的方案并画出电路图。通过这种说疑、释疑的教学活动,可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的思维。

2.教学中适时介绍物理学家科学研究、发现的经历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适时介绍物理学家科学研究、发现的经历和故事,不仅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与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激发其创新欲望,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发现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其献身科学的志趣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实现激发创新意识的教学目的。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敢于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是一种可贵的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大胆质疑、猜测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其创新精神。

1.一题多解使学生学会质疑。如测植物油密度的方法。我让学生自选取仪器,说出自己的做法。学生们讨论热烈,很快就有了方案。用天平,量筒分别测出质量和体积,再根据公式计算。共同探讨了这个方法中不同步骤误差不同的问题后,我又提醒他们: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呢?学生很感兴趣,马上开始讨论,有的说用密度计直截了当,有的说利用浮力知识,有的想利用压强……我让他们定出具体的方案,与他们一起讨论改进方案,成功地完成这一课的教学,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我认为,一题多解是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2.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深入的思考可激发灵感。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手段。如:在大气压的教学中,我用一张纸盖在装满水的瓶子上,让学生猜测如果倒置它会怎么样;在惯性的教学中,让学生猜想抽出压在笔套下的纸条会发生什么现象……诸多的猜测让他们兴趣大增,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成为他们迫切想做的工作,创新思维能力在这中间得到了提高。

3.设计开放性习题。所谓开放性习题,就是把多个知识原型高度融合于应用领域,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思维空间广、发挥余地大的一类习题。解答开放性习题,由于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题时往往需要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且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因而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四)改革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动手实验。除了必做实验外,可以改变课堂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获取直观感性材料,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第9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 中职 政治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呈现多样性,智商不等,性格、兴趣、爱好各异,能力素质各有千秋,家庭背景也各不相同……所有这些差异。人的发展,特别是道德修养的发展,更多地靠自我的觉醒和努力,具有较强的内在性。思想政治教师应改革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学生。

一、更新教学观念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但在教学活动中应明确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认识活动和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落实。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应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即只有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童谣:现在的老师技艺高,人人都会扔飞镖。现在的班规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如果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你家长找。学生也有自尊心,也有做人的尊严,因此,要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教师只有走近学生,真心实意地爱学生,善于触摸学生的心灵,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的学生才会乐学、善学。在我看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走向成功,学生走向成才的基石。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1.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使用自编自演的小品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价值规律”时,课前先由同学们调查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经济现象,然后自编出“卖水果”、“买电视”两个小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在市场上,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主要是由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班级集体讨论,然后编成小品,互相合作、互相启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成了学习的主人。

2.重视直观,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思考

在政治教学中,恰当适时的运用录像,课件等手段把学生带进一种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按逻辑推理从众多组合面,配以动态背景、音乐,从易到难逐步推进。并借助文学,图片等手段,即理解了内容,学会了表达,又有合理想象,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效果比老师干讲要强许多。

3.动手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将得不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动脑动手的机会。我把教材中易混淆的概念、原理,进行两两比较,每一册精心设计10多个表格,学生通过亲手整理,使知识点清晰起来,学生理解记忆即省时又省力。

4.在课堂纪律中妙用竞争原则

学生的课堂纪律是最困扰老师的问题,一节课如果连课堂纪律都保证不了,那么这节课的质量和收效自然大打折扣。在正规的教学中,老师们总是一再重申不要讲话,不要干别的事情,而活泼好动的学生却总是试着突破这一规定。其实,如果我们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竞争引入到课堂纪律的约束中来,那么一切将迎刃而解。

三、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

学生的年龄特点总的表明:他们似“成人”非“成人”,生理、心理矛盾较多;要求独立,但又不能脱离对别人的依赖;英雄感很强,崇拜英雄,蔑视平凡,但知识不足,常常分不清英雄行为与鲁莽冲动的界限;有强烈的自尊心,要求和成人一样受到尊重,对于批评、训斥极为反感;友谊感很强,却分不清“友谊”与“帮派”、“哥们义气”的根本区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兴趣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又片面化和绝对化。针对学生身心特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独特认识、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巧妙进行成就激励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赏识就是表扬,就是对好人好事(思想进步)进行表彰和赞扬。广义上讲,赏识除了对已发生的事物表示赞扬外,还可对未发生的事物预先表示赏识——感兴趣。在操作上,一方面,就是超越浅显的表扬,通过对中职生的全面分析,去寻找和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或者挖掘某一潜能,再辅之以预先表示“赏识——感兴趣”等手段,激发这些潜能释放,成为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达到促其成才的目的。这对于那些调皮捣蛋但智商较高的中职生特别起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借鉴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把赏识看作是别样的成就激励:或提供成功的楷模,或及时向学生说明已取得的成就以及实现某一目标尚存在的差距,或赋予学生相应的权力(同时也会成为一种责任),再者就是赋予学生以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努力表现自己”的过程中达到成才的目的。举个例子:我校04级计算机班常常是选一个表现一般的学生当班长,一年以后,这个学生由于面对挑战性的任务而下苦功,刻意锻炼自己的薄弱环节,最终会成为一个管理能力、交往能力都优秀的中职生。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政治教师要改变观念,挖掘学科教材特点,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和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采取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增长知识、增强能力、经历过程,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随之得到熏陶、提高乃至升华。

参考文献:

[1]龚玉霞.浅论网络技术条件下的中职政治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