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精选(九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基础和重点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途径。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理论实践的脱节、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而产生了一些列非常繁杂的现象、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化等问题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疏离,甚至失落,从而在认识论上游离于马克思主义之外,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中共十明确提出,我们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办学目标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高效内涵式发展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拙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方面略作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状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研究不是一个新颖的话题,自从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这一论点至今,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具有明显的中国化特色,从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大众化、科学化水平已经在中华民族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且茁壮成长起来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列主义思想,坚信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大高校更是首先开设了“两课”,这也为各大高校培育出优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规范了思想认识基础。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已经在各大高校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时光的变迁、世事的迁移,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部分高校却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有研究者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信仰危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完善,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大学生深受市场经济中泛滥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冲击了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部分大学生对此信仰产生了疏离,甚至失落。三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党内腐败现象等各种现实问题造成的各种影响也是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原因。[1]由此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处境艰难,发展回缓。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一种教育。十七大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要内容的“概论”课的核心课程地位更为巩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依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高校的永恒主题。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旗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水平,在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强大的旺盛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是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目标的理论支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本。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也日益明显。新时期以来,我们更应该高扬马列主义旗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人“在对20所高校研究生的调查中发现,53.2%的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服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表示赞同,而仍有46.8%的研究生持保留和反对态度。这一数据折射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不彻底性,大学生群体中“去政治化”和“淡化意识形态”的想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2]由此可见,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至关重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大学生“两课”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

其次,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基础。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或者实践活动缺乏理论指导,实践活动难以形成良好经验等不良现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实践,弘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精神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内在要求。“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必须以聚焦问题、关注现实为准则,以回应现实期待和破解问题困境为方向,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现实针对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现实关怀程度决定着学科发展的实践方向。”[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程度也事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因此,也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之间具有辩证关系。

再次,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样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一个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的方法论。当今大学生的思维是多方面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多方面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多元化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一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性,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方面和环节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根本指向是引导大学生形成与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品德。[3]二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课程内容单一、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化、继承创新严重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严重缺乏丰富性、生动性与吸引力是导致大学生忽视两课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不会发展久远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元化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体现。

另外,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载体。”[4]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实效性和宣传效应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我们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既是一项学术研究工作,又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定位、开展和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殷南江 殷清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析【J】.成都:经营管理者,2010(9)

[2]平章起 李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基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视角【J】.天津学术文库:2012

[3]陈宝松 李 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新思考【J】.哈尔滨:经济研究导刊,2013(11)

[4]江龙.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3(2)

本论文系“2012年度甘肃中医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范文

(一)《标准》的基本理念更加突出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基本理念一,倡导以师德为先,把师德作为小学教师的第一要素。儿童具有的“向师性”等特点,特别要求小学教师应注重以身为范,做好儿童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著名学者钱穆曾说过“:德育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培养人的德性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因此,承担着传播德育主要责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发展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基本理念二,强调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儿童发展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小学教师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需要,关爱儿童,关注儿童的健康发展。这也体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和教育观。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这些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使未来的小学教师们能更好理解“生本”理念,并贯穿于自身专业发展始终。基本理念三,提出能力为重,重视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强化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实践、反思,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理论联系实际本身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的原则之一,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课程应有目标之一。基本理念四,要求小学教师践行终身学习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中的具体体现。这种终身学习是在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对自身的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这一理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修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时俱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标准》的基本内容要求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创新

《标准》的基本内容从三个维度对小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进行了细致、专业的梳理和规范。在“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强调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要求小学教师要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突出了儿童的生命教育,服务于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有效地转变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让儿童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在“专业知识”部分,从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领域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应了解关于儿童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把握小学教育的综合性特点,掌握广博的通识知识,提升自身整体素质。在“专业能力”部分,从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五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应尽可能跟上时展的新需要,把握教育新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培养反思与发展能力,增强沟通与合作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提供了小学教师培养的目标参照,也对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提供了背景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既要从现有的普遍共性的角度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辩证思维等能力,更要突出小学教师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的特殊性问题,这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切实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从课程的角度降低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升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

二、基于《标准》的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一)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教学目标,紧扣生本观念

《标准》通过倡导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大基本理念,设置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涵盖十三个领域,提出五十八项基本要求,明确了一名合格小学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与能力坐标。围绕这一坐标体系,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在现有的教学目标基础之上增加体现小学教师专业特色的特殊化、具体化的教学目标,突出以儿童为本的理念。比如: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儿童发展的有关知识,包括儿童身心健康知识、有关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儿童的安全防护知识等,增加学生专业认知度。

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能思会研,适应现代教育需要,促进其专业水平发展。

3.帮助学生更好认识个人。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我,定位于本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儿童,懂得如何处理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就是要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把儿童的发展摆在目的的位置。

4.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激发学生为小学教育事业发展而不断奋斗的动力,引导学生更好把握小学教师教育规律,为儿童发展服务。

5.强化学生师德修养,做富有童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启迪学生心灵”的高素质小学教师。

(二)增补相关教学内容,体现小学教师专业道德专业化特征

《标准》倡导师德为先,实质是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小学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地位。以德育为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针对小学教师道德专业化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促进学生构建起专业道德体系,并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自发的对专业道德全面践行。

1.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关于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的理论部分,增加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学习。除了一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外,尤其是针对《标准》的要求,增加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体现专业化特征。其次,开展有关儿童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政策及法律知识的学习,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尊重儿童独立人格,懂得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

2.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补充儿童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蹲下来看待儿童的世界,更懂得儿童的世界之美,并学会呵护这美的世界,实现生命的润泽。同时在课程的学习中加强学生批判、反思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3.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加强对国情、党情、形势政策的了解,突出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学习,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生理解、形成“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素质修养。此外,还可通过开设伦理学、普通逻辑等配套选修课程,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三)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小学教师专业的“全科性”、“综合性”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多实践、会实践,以实践求真知,以实践促专业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也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十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把实践教学作为必需的教学环节加以强化,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有机统一,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发展。课内实践要充分利用课堂,既联系课程的教学内容,又结合小学教师专业特点。譬如,在课内实践方面可开展以下活动:主要探讨当前小学教师教育方面的热点话题的辩论活动;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手抄报比赛;学生自主选择一段课程内容试讲的活动……多样的课内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为学生提供专业道德培养、能力训练的平台。课外实践活动则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假期社会实践等,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力争有所为,有所思,有所得,真正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标准》提出了小学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要尽可能跟上时展新需要的要求,如“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教学中”,等等。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不拘一格,不断创新,不仅能有效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还能够对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和掌握教学技能。比如,除传统的讲解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之外,情景模拟法,是一种能创设情境、锻炼能力、培养道德意识的较好的教学方法。学生以表演小品的方式演绎教学内容,一方面使枯燥的道德规范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被学生接受、内化,另一方面则使学生创设情境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此外,一些灵活的方式方法也有助于活化教学内容,帮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达到《标准》所提出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要求。比如通过学生诵读马列主义等经典,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做一些如“同舟共济”的拓展小游戏,培养沟通、合作等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学手段方面,则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利用好网络这个工具,以论坛、QQ群、博客、电子邮件等方式和学生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沟通与联系,随时关注学生发展。

(五)构建综合考评机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评价观

《标准》提出小学教师要改变评价观念,由过去对儿童的单一评价向多元的动态发展的评价转变。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顺应这一变化,改变过去只注重检测学生学习结果的考评方式,建立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考评的内容主要从知识、能力、信念、行为四个方面全方位展开,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考核和课程的期末考试考核相结合。日常行为考核从学生的课内、课外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主要侧重学生的能力、行为、素质考核;课程的期末考试考核在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等。

三、结语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 理论结构; 概念群; 范畴群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28-05

迄今为止,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建构问题,很多学者做了颇有成效的研究。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拓展、学科建设、实践活动和职业化发展的深化,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结构问题进行更精细的研究。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它必须能完整而准确地解决好解释实践和指导实践这两个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从其本质上讲,它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相对意义上这样讲),其目的是用来解释、指导、评价、完善和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结构问题,首先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理论。这可以依循两条路径:一是辞典的解释,即共识或通识;二是学者的解释,即己见或独见。本文主张采取共识或通识。《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①《韦氏国际词典》将理论解释为“是某一研究领域的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概念和实用原则所构成的系统。”②两种解释都主张理论是一种有序的知识系统。这种通识正是我们讨论理论结构的基本理路。具体地讲,我们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结构就需要从系统观点的视角来解构。

那么,基于上述理路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结构本体上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呢?本文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结构应由概念群、范畴群、原理体系、方式方法体系和评价评估体系这五大要素构成。

一、要素1:概念群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首先应该是一个概念体系。就是说,一套前后一致的理论学说是基于若干自圆其说的概念而自然集成的。基本概念是构成一种科学理论的首要基本单元。从系统论的意义讲,指认或辨识一个概念,就略知该科学理论体系的大致概貌或基本精神。没有属于自己学科的独立的并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概念群,严格意义上讲,该学科还是不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概莫如此。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宇文利,2009年;徐志远,2009年)开始涉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现象研究,试图从学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群进行清理与澄清。应该说,其研究结论还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但就目前已经得出的结论来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群的清理与澄清还存在逻辑变轨或变形问题。也就是说,指认概念的种差关系的逻辑起点或理论标识尚缺乏必要的准确度、公信度和服众度(当然,作为一家之言,也是无可厚非的)。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必须完整而准确地解释和指导实践的基本任务尚难据此完成。这也正是我们迄今还不得不继续进行探微工作的重要原因。

笔者尝试从结构图的视域来澄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群应该是一般概念与核心概念“二维弥合”的结构现象。所谓一般概念,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所能达至的终极边界限域内的所有概念,即用于解释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普遍事实的知识现象,如品德教育、素质教育等。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未必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独有的教育实践方式,其它学科诸如伦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也主张并研究这种教育实践方式。但思想政治教育学从来不回避对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学理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学可以依循属于本学科独有的理路去解释和指导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实践,但不能简单地把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划归本学科独有的概念沙龙。所谓核心概念,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所独立达至的一维边界限域内的专属概念,即用于解释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特有事实的知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专业语境内的基本概念,意即专业术语。

基于上述理由,可以尝试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群做如下勾勒:

1.一般概念

教育、感动、感化、感染、熏陶、素养、素质、言教、身教、内化、外化、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教育工具、教育技术、谈话、谈心、交流、沟通、鼓动、鼓舞、鼓励、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品德教育、素质教育、法制教育、新生教育、新兵教育、新农教育、新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防教育、礼仪教育、形势报告、英模事迹座谈会、英模事迹报告会、集体学习制度、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环境影响、文化浸染、群体影响、潜移默化、道德榜样、榜样偶像、名人偶像、偶像崇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清理出的一般概念仅仅只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大辞典”意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所能达至的终极边界限域内的可能性概念,并不都是必然性概念。

2.核心概念

灌输、疏导、政工、思想、观念、态度、政工师、生命线、一元化、思想性、政治性、价值性、人文性、感染性、感化性、感召性、鼓动性、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舆情教育、国情教育、社情教育、民情教育、政治导向、思想导向、价值导向、交心谈心、宣传工作、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思想感化、思想改造、思想管理、思想交往、思想沟通、思想关系、思想矛盾、思想冲突、思想斗争、思想障碍、思想修养、思想品质、思想素质、思想觉悟、精神世界、精神力量、精神能量、精神动力、精神控制、精神资源、精神经济、精神管理、精神优势、精神家园、精神统治、精神实力、精神国力、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政治认同、阶级认同、价值认同、思想认同等。这里同样需要特别指明的是,这里澄清的核心概念还不能称之为完全周延的或完全覆盖思想政治教育学限域的必然性概念,仅仅只是为了学术研究的需要而尝试划出的一个特殊的知识边界符号。

二、要素2:范畴群

范畴是人类认识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人类争取理性自由的思维工具。从科学理论的发展史来看,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形态都是由一系列范畴构成的,它是人们对该学科领域问题研究进入理性阶段的重要标志,因而反映着该学科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学跟任何其他学科的理论形态一样,同样有其最基本的范畴集群或体系。研究范畴集群一直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术高地。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骨架,对于加快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如前所述,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宇文利,2009年;徐志远,2009年)开始涉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现象研究,试图从学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群和范畴群进行学理上的清理与澄清,很多研究结论对于我们今天更精细地进行学理探微,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但从已有的研究结论来看,同样存在清理与澄清的逻辑变轨或变形问题。也就是说,指认范畴的种差关系的逻辑起点或理论标识尚缺乏必要的准确度、公信度和服众度。

迄今为止,究竟应该怎样来认识或廓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现象?依然还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只要大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和终极边界的理解还存在分歧,那么,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结论就必然会出现异见。既然如此,笔者就满怀有限的学术底气大胆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这个高地。笔者的基本看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集群应由单维词组、二维词组和多维词组构成。据此,笔者尝试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集群作出以下勾勒:

1.单维词组

所谓单维词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被人们约定俗成和学者加工提炼而形成的特殊概念现象。诸如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舆情教育、国情教育、社情教育、民情教育、思想动员、组织动员、政治动员、思想修养、思想斗争、思想改造、思想素质、思想觉悟、思想情操等这样的约定俗成概念,以及诸如人学视域、精神能量、精神动力、精神资源、精神经济、精神优势、精神家园、精神实力、精神国力、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思想认同等这样的由学者概括得出的学术概念。一般地说,单维词组是一个复合词,单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类事实或独立现象。

2.二维词组

所谓二维词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二维现象间具有某种内在关联或必然性联系的知识现象,通常是由两个单一概念对应组成且带有一定规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有机组合。诸如思想与行为、教导与引导、疏导与诱导、他导与自导、帮教与疏通、思想教育与思想认同、政治教育与政治认同、国情教育与文化认同、民情教育与民族认同、舆情教育与价值认同、社情教育与制度认同、思想修养与思想觉悟、思想改造与思想感化、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精神控制与精神和谐、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等。在这里意欲澄清的范畴事实,不单纯是为了揭示那种类似哲学范畴(概念对子)具有对应转承关系的知识规律,而是为了概括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独有的范畴事实。或许这种概括目前还不是很缜密、不是很准确,但这种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规范化、科学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学科发展阶段。这种概括已经远远超出了得出这些研究结论的本体意义和实际价值。

3.多维词组

所谓多维词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多种现象或复杂现象间具有某种内在关联或必然性联系的复杂知识现象,通常是由三个以上概念依次递进并具有内在自觉弥合且带有一定规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有机组合。诸如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与教育介体,教育材料、教育质料与教育预料,家庭德育、学校智育与社会美育,事实感动、氛围感染与精神感化,直接教育、间接教育与对接教育,教材教讲、媒体宣讲与网络联讲,教育效果、教育效率与教育效益,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与中介激励,情感陶冶、文化熏陶与潜移默化等。这里需要特别申明的是,之所以要确证多维词组型范畴,真实的理论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特征,更细致地划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相近相关学科的学理边界,更明确地标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术属地。

三、要素3:原理体系

所谓原理,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规律。科学的原理,由实践确定其正确性,可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原理也可泛指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科学的原理以大量的实践为基础,故其正确性为实践所检验与确定,从科学的原理出发,可以推衍出各种具体的定理、命题等,从而对进一步实践起指导作用。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其原理体系。每一个原理除了由本学术属地的概念和范畴构成之外,它还具体而直接地承担着解释和指导实践的学理任务。进一步讲,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由基本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指明和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则是更完整、更准确地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特征的必由之路。笔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若干基本原理概述如下:

1.灌输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从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政治教育活动,它把灌输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作为己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看来,任何社会个体本来是不可能有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意识的,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人们的头脑里。列宁和都曾分别说过,先进的理论和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些东西对于人们来说本来是没有的,只能通过灌输才能装进头脑,或者只能通过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才能获得。③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对于任何一个受教育者个体而言,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不悟而能,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灌输,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扎下根来。灌输具有身不由己性,是任何一个受教育者个体无法抗拒的外部教育介入。

2.疏导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历来不把灌输视为本身唯一性的学理依赖,而是一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殊教育方式或教育活动的合规律性、服理性。疏导,就是这种合规律性和服理性的生动表现。所谓疏导,简言之,就是疏通与引导。疏通是一个借用词,原意是指管道堵塞后,使用物理、化学或者其他的方法使管道重新恢复原本使用功能的行为或过程。本文借寓指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需要调解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在实施任何一种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善于首先发现人们思想关系的障碍节点,找到消除障碍节点的最有效方法,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帮助人们理性理智地认识和分析问题,把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疏通和引导是辩证的统一,是对应相承的完整的统一过程。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引导是疏通的延续。疏通是为了正确地引导,引导是疏通的目的。要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又疏又导。没有疏通,就无所谓引导,也不能正确引导;不去引导,疏通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3.感化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育,而是通过教育去达到转变受教育者个体的观念、观点和思想,树立符合社会政治制度要求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灌输和疏导都还只是在强调言路的辨识性、多径性及其学理价值,这里要讨论的感化,则是特指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学会善于用言行去影响受教育者,使其受感动而逐渐发生转变。教育者既要能说会道、善言善辩,还要身体力行、榜样示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施教于任一受育者个体除了言教,还需要身教。只有教育者首先做到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受育者才会受到感动、身体效尤。言教与身教也是辩证统一的,是对应相承的完整的统一过程。言教是德行教师,身教是德行导师。言教是教育者的职业本分,身教是受育者的行为楷模。既要重视言教,又要重视身教。没有身教,言教可能是事倍功半;言行一致,言教就能事半功倍。言教与身教有机统一,才能最终促使受育者因感动而逐渐转变自己的态度、观点和立场。

4.互动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相思”式的封闭性教育,它历来主张开放性和反馈性。关注受教育者的逆反心态和拒斥态度,从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题中之义。我们既要重视灌输的输入强制性,还要重视疏导的输出反馈性,更要重视互动的逆反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信息输入,经过回馈程序、信息消解、信息输出的教育模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思想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教育模型的规律性表征。只有教育者的教馈(单相思),没有受教育者的反馈(互相思),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检验教育主客体之间思想互动的效果和质量,最根本的标准就是看受教育者消解教育者输入信息的接受程度。接受度高,则表明信息消解的正态性高;接受度低,则表明信息消解的负态性高。

5.复杂性原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复杂性程度极高的学科。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间最复杂的人类思想活动。人的思想活动纷繁复杂,令人难以琢磨。驯化动物易,调教学生难,转变思想更是难上加难。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人既是社会动物、政治动物,也是文化动物,更是思想动物。人作为复杂性动物,决定了人的思想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善于用复杂的眼光审视简单的思想活动,用多维的路径去解决简单的思想矛盾或冲突,而不是用简单的方式方法去解决复杂的思想活动。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受教育者个体而言,特别是思想相对成熟的个体而言,任何看似简单的思想关系现象,实际却隐藏着非常复杂的思想纠结。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力点恰恰正是隐藏着的思想纠结,而不单纯是思想矛盾的表象。

6.针对性原理

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需要针对一定的思想问题才得以开展。所以说,针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或实现其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首先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或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针对性的前提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事先已基本掌握了教育对象的问题症结和期望值,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设计好思想工作的措施和沟通语言,做到言辞恳切,实事求是,循循善诱,推心置腹地与教育对象交流,说服受育者转变态度和观点。其次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善于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对象特点以及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任何无的放矢的做法都是与针对性格格不入的。进一步来讲,促使受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强烈的信任感是针对性的学理精髓。

7.实效性原理

希冀每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这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本能期待和职业追求。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呈现出不同的效频,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或者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而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这里实际涉及到一个潜原则需要确证,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不要计较其投入成本?是不计成本?还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或是以同一的成本实现多赢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其本质上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要素4:方式方法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已经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分化出来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原理要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是两个无法分割的组成部分。就是说,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绕不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研究。方式与方法既有密切联系,也有质的区别。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方式是方法与形式的统一体。近些年来,笔者检索了近20多种不同版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材,发现迄今为止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只论及方法,而不论及方式。这实际上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缺憾。笔者认为,无论在理论规定方面还是在实践作为方面,既要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要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1.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这里所讨论的方式是相对于方法而言的,但不单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略(策略意蕴),是形式与方略的有机统一。就其方略而言,诸如隐性教育、文化渗透、文化输出、媒体扩张、全民学习、教育国际化等,就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范畴;就其形式而言,诸如报告会、荣誉室、宣传橱窗、思政网站、学术演讲、集中学习、政治培训、献爱心活动、志愿者活动、政治课教学、媒体主题专栏、红色文化考察、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景体验等,可以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需要强调的是,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时是交融在一起的。从学理上加以区别,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方法是一个多义词,古今中外关于方法的定义有很多种。概括地讲,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方向、途径、手段、工具和操作程序的总和。办法是方法的学理底蕴,目的性、中介性、选择性、操作性、功效性则是方法的最基本特征。确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从其性质、存在形态、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分类。从性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解决思想矛盾、思想教育矛盾,实现教育目的、内容向教育对象思想转化的中介性要素;从存在形态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表现为知识形态,也表现为工具形态;从形成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相生相长的。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目前试行的教科书文本来看,大多都是从上述这三个维度来确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讨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例外)。本文主张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纳入一体化的范畴进行研究,这样做,能更好地解释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五、要素5:评价评估体系

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和社会价值如何,通常是经过教育评价或教育评估来实现的。通过评价与评估,可以准确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状况,了解其成败得失,科学总结经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评估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试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体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已然成为教材内容,但大多都只是论及评估而不论及评价,抑或说,只谈“估”不论“价”。估评多,价值分析少。进一步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估多,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缺失和质量亏损的评价少。鉴于此,本文主张,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实际价值,应该构建“二维指标”体系,即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前者主要侧重价值分析和质量分析,后者则侧重效果判断和效益判断。

注释

①现代汉语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74.

②韦氏国际词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1104.

③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人网互动; 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2-0109-0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获得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感到近年来在网络大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却呈现出滞后的倾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的边缘化,这与网络的发展趋势、人们在网络领域的思想诉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是相背离的。改变这种倾向,需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力度,其中理念创新至关重要。

一、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战略性创新理念

当前,网络在我国正进入大发展的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了其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却表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并没有随着网络影响的日益深入、网络地位的日益提升和网络空前的备受重视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升。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多,成果总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提升,反而呈现下降趋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复化、简单化、形式化、空洞化等现象较为普遍,进而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边缘化倾向,大大削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影响力。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与网络发展大趋势的背离,这应当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应对。”[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网络发展大趋势的背离及其边缘化危险,让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该怎么办?它如何在人们网络实践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继续履行其学科使命?它如何秉持其诞生之初的积极入世的情怀继续观照和回应人类实践发展的最前沿?它如何借助网络大发展的东风实现学科本身的大发展?在这样的境遇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显得必要且迫切。

“创新不应只是枝节之论、细节微调,而是带有模式改变的意义,具有战略转变的性质。”[2]因为,我们面对的客观实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维的现实社会正向二维的网络/现实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形态正向信息社会形态迈进;计算机网络走出“精英领地”走进大众生活;计算机网络不仅仅是工具,它变革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计算机网络不仅渗入人们的生产,而且渗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精神生活);人与计算机网络联姻塑造的人类技术实践新形态,建构了网络社会和网络时代的人本身……这是空前的变革时代,这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根本转型,实现战略性创新。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创新”、“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等等有限的创新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现实呼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性创新。否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将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失去话语权甚至生存权。

当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性创新不是对以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彻底否定,也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根本宗旨和根本精神的抛弃。而是一种以客观现实为依据、以学科使命为根本、以科学精神为指引的学科符合现实、服务于现实、引领现实的创新。这种创新将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大变革、大发展的背景下,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进而实现学科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战略性创新就必须研究现实和回应现实。我们当下的现实是什么?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计算机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尼葛洛庞蒂说:“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这就是网络当下的现实,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网络的结合塑造的现实。因此,可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现实就是网络时代的人和计算机网络以及由人与计算机网络互动塑造的网络社会。基于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性创新,首先必须研究人和计算机网络及由二者的结合产生的技术实践形态——网络人机互动。只有深入地把握网络人机互动的基础理论,透析网络人机互动的存在方式,我们才能更为理性地把握网络社会的人、计算机网络和实践形态,从而摆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细枝末节的创新,实现其战略性创新。

二、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实践理念

人们的网络行为本质上是人类的技术实践活动,计算机网络技术贯穿于这种实践的全过程。离开计算机网络技术就不会有这种实践活动,进而也就不会有人类当下的这种技术生存方式。人网互动对技术的依赖性是客观存在的,毕竟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就是建立在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以人的独立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人网互动的技术依赖性特征表明,人类在网络时代的其他实践活动也必然带有技术依赖的一面,“技术对于人类的意义在现代技术的河流中尤为凸显,现代技术关涉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按照艾吕尔的看法,现代技术已经构成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背景,因此,无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或思想的研究,都必然会涉及技术,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必然要关注技术,树立技术实践的理念。

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实践理念,首先要求重新审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十余年来学界观点众多,有人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提高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同时发展网民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的虚拟实践活动。”[4]也有人认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解,仅从工具视角来分析是不够的。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解必须反映网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涵盖网络与人的关系、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本质关系等。”[5]在笔者看来,目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理解,已经开始向技术聚焦,但尚未上升到技术实践的高度。在当前技术实践导演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行“技术实践”角度的规定。

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实践理念,其次要求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技术的应用。不得不承认,网络社会是推崇“技术话语权”的社会,谁拥有技术谁就能够获得话语权,这已然成为一个客观的逻辑。它虽然不一定合理,但却客观存在。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晓接受《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第48期采访时认为:互联网衍生的众多事业又多了一项,名曰“专业删帖人”,针对各网络论坛、帖吧的某类帖子,用户可以委托“专业人士”进行删除,收费标准不等。从国内外法律现状来看,目前都还缺乏对专业删除负面信息这样的监管规定,删帖人实际上用少数几个人的技术手段,取代了社会各方共同协商、共同接受的规则。互联网世界存在诸多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规则的制定实施,完全取代了社会规则。或者说,以技术人员为主对规则的制定,取代了社会共同参与规则制定的可行性。以技术规则代替社会规则,意味着少数人可以用随意、不透明的方式行使权力。这种变相的“技术霸权”虽然不值得推崇,却从侧面说明了技术对于人们网络行为的重要制约作用和对网络社会的“控制”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重视技术能力的提高和技术的灵活应用。

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实践理念,最后要求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视野。[6]拓展技术视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来看:其一,拓展技术视野是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所必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源自它对网络技术世界“对象性存在”的把握。只有把握住了网络技术世界的本质,揭示了其运行的规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客观地反映网络技术这一对象世界,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理论。不建构完善的技术视野,就无法全面把握网络技术世界,就会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游离于网络技术世界之外,成为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进而丧失科学性。其二,拓展技术视野是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所必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的建构绝非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照搬和简单嫁接,它必须是建立在对网络技术世界和网络中人的现实活动深入把握和透析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形成自身的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不仅要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视野为重要内容,而且要以技术视野为依据,在技术视野中完成体系建构。其三,拓展技术视野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发展的依托。网络技术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要反映实践并指导实践则必须“追逐”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发展。而这个“追逐”技术发展步伐的过程必然要依托不断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视野。从现实意义来看:其一,拓展技术视野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直面科技发展大潮,积极跟进科技发展、研究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新变化、缩小与科技之间的“数字鸿沟”,在信息网络时代开拓研究空间、取得话语权并彰显生命力所必需的。其二,拓展技术视野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解读网络技术世界,针对网络技术世界的不同版图进行针对性地调查研究,探寻不同技术形态、领域、空间对人们思想行为的不同影响,进而透析问题、把握症结、总结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需的。其三,拓展技术视野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技术视野的观照下,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先进技术,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服务于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致力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新空间的建构,进而彰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所必需的。

三、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理念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开放的时代,开放是我们时代的基本精神。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战略性创新的宏观背景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运用开放的理念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首先,以开放的精神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战略性创新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十年的发展,成绩是显著的,客观的成绩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人们所付出心血的肯定。但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危机,有人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自觉深入”的阶段。但笔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离“自觉深入”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正遭遇瓶颈,研究的低水平重复、研究成果的水平和档次出现下降趋势、诸多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沉寂、社区的形式化等等反映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化危险。这些挑战凸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要求我们必须以开放的精神审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客观地分析它的实际状况和现实挑战,着眼于它的未来判定其合理的价值,确立其转型的目标和方案。

其次,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流动的世界。伟大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切皆流”。在今天,“一切皆流”因数字化的力量而变得不再抽象,我们的世界已然成为可感知的信息流动的世界。网上海量信息的流动,不禁让人“望流兴叹”。正如有人感叹的那样,“写因特网发展方面的书,有点像用弓箭去射高速飞行的子弹。正当你用手指敲击键盘时,又有了新的发展。网络就如一头进化中的野兽,它以令人惊骇的步伐狂奔”。[7]也有人称网络不宜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它变得太快了,没法把握。这些反映了我们理解网络、研究网络的客观难度。但这不能成为任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被边缘化的借口,学科的存在和发展不能因为挑战的强大而消沉。流动的世界要求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流动的现实面前依然可以跟上流动的节奏、揭示不动的规律,从而彰显其实践价值。正如《流动的世界》指出的:“随时随地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创造,世界以我为中心,我也在改变世界。”这就反映了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

再次,以开放的思维审视学科的布局和发展。如前所述,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是要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处境的战略性创新,这种创新必须具备开放的思维。李长春同志在2009年12月15日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但总的来讲,与互联网、手机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很不适应,管理、引导、运用都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顺应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新趋势,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建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8]李长春同志的讲话客观指出了当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和面临的创新任务。显然,现状是被动的,面对“很不适应”、“很大差距”的创新任务是艰巨的,而且面对这种状况靠局部的、细节的创新是无法改变被动局面的,因而必须用开放的思维驾驭全局的创新,实现战略性的创新。

四、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智库”理念

人与计算机网络的互动实践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动态系统,其中“人”不仅包括个人层面的网民与非网民,而且还包括群体层面的技术专家群体、网络管理者群体和网络企业群体等;而计算机网络也不仅仅是计算机网络,它一定程度上又是技术专家、管理者物化智力的产物,而且还是网络企业利益逻辑的“代言”;再加上网民数量的庞大和个体间的巨大差异性,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人网互动实践的复杂性。面对这种复杂的实践活动及其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仅靠自身的力量介入其中发挥作用,是异常困难的。为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寻求“外脑”、借助“外力”,建设“智库”。

按照国际通行的定义,智库又称“思想库”、“智囊团”、“外脑”、“脑库”,是一个对政治、经济、商业或军事等政策进行调差、分析、研究并提供政策建议的机构。美国前国务卿规划办公室主任查德·哈斯这样概括智库的功能:生产理念、供给人才、谋求共识、教育公众、充当政府外交的“第二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树立智库理念,推进其智库建设,同时,积极发挥其学科优势,融入到相关部门的智库建设当中。

首先,吸收技术专家、管理者、网络意见领袖、行业代表,加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智库。[10]在人网互动中充当互动主体的“人”是多样的,其中技术专家、管理者、网络意见领袖、行业代表对互动实践的影响尤为突出,因为他们或掌握技术权威、或掌握管理权威、或掌握话语权威、或掌握经济利益权威。基于他们身份、地位、权力、经历的特殊性,势必对人们的网络思想和行为有特殊的认识、敏锐的直觉、深刻的分析,对解读网络现象、把握网络走向、提出对策建议有独到的视角,进而能够形成对如何规范和引导人们的网络生存和发展的特别建议。把他们吸收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智库中来,贡献他们的智慧,碰撞他们的思想,则势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帮助。

其次,积极探索网络智库平台的建设方式,广纳多方智慧,丰富智库资源。现实社会中的智库往往都是具体的研究单位、研究机构,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人员配置、项目支持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利用网络公共资源,积极探索智库建设的新方式,即通过网络建设“网络智库”平台。“网络智库”平台旨在广泛吸收来自社会各界、各网民个体的意见建议,以丰富智库的智力资源,同时有效降低智库建设的成本。“网络智库”平台的建设中应注意吸纳对象的广泛性、意见建议征求的开放性、对意见建议回复的及时性和对贡献智慧者感激的真诚性等。

再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应主动出击,积极充当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和网络行业的智库。网络技术开发、政府管理、行业运作等网络实体也需要有智库的支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紧跟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实际,以网民为直接对象,在研究网民的网络思想行为及其引导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一批专家学者。他们可以为技术开发、网络管理和行业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因而可以参与到技术开发、管理和行业部门的智库建设之中。这既有利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技术专家、管理者、行业代表的沟通,增进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对话,使沟通双方都获益。同时,能够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和生存平台,借助技术开发平台、管理平台、行业平台的支持来进一步发展自身。

参考文献

[1] 谢玉进,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92-98.

[2] 刘建军.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中成长[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1.

[3][7] 谢玉进.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视野[J].学习论坛,2009(4):48-51.

[4] 宋元林.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状及其有效运用[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7):66-69.

[5] 韦吉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43.

[6] 参见“网络义工”vs“专业删帖人” [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60.

[8] 常晋芳著.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410.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这一新时代的人本思想不仅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事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必然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理论飞跃。

一、新时期的“以人为本”思想有其独特而丰富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的口号,我国古代早已有之。春秋时期,齐管子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是纵观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论述,发现其核心只是如何处理君民关系:这种“以人为本”,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它意在探讨君主治民的权术,防止民众无以为食、揭竿而起。

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在价值观上不同于我国古代传统的“以人为本”观,在内容上也区别于西方“人本主义”,有着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它具有以下几层含义:

1、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意志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 。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的主要价值追求在于将人从专制统治和神权中心主义中解放出来,强调以人为中心,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意志自由。我们提的“以人为本”,是将“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价值取向。它不仅要实现人的个性解放,而且要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的价值追求,也比西方人本主义的价值蕴涵丰富得多。

2、人本主义中的人是抽象的、超社会的人,而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社会的人 。

西方人本主义一般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从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理解人,抽去了人的历史特质和社会特质,关注的是以类存在的人,更多地强调了人的共同性、普遍性,忽视人的社会差异和个性差异,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的产物。

与西方人本主义不同,今天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人为本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哲学思想的飞跃。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考察事物的方法“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以人为本,依靠人的力量发展经济文化,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保障人的身心发展、政治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权利,把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一切为了发展人,为了发展一切人。

二、“以人为本”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影响  1、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明晰。

客体应当是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和全面而自由发展需要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励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既要重视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关系及社会价值,又要重视人的自然需要、心理需要、人的自然价值,实现社会性和自然性并重的双向建构,并把人的主体性置于空前高度。

2、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意识形态功能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倾向,具体表现为过于强调其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功能,而忽视了其自身科学的真理属性,忽视了客体的个性独立性、个体的需要。因而看上去对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而结果却往往走向了其反面。而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界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活生生的处于不断发展的有各种需要的生命体,这样也就很好地克服了上述缺陷,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良好的政治氛围构成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是与一定的环境条件联系在一起的,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某种可能。。今天我们党和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方针,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以人为本的良好政治氛围,重视人,解放人,发展人,凸现人的地位和作用。这一大的国内政治环境必将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深深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行为并使之外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可接受度和实效性。

三、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

1、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人,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发展完善的客观需要,就应该有不断的鼓励。鼓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一种激发和强化客体的行为动机,维持、巩固和提高客体的动机水平,并使其朝着预定目标持续努力的管理措施和教育手段。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应将二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值得注意的是,鼓励要将物质激励与行为动机相结合,探究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是有效鼓励的关键。

2、主体应该重视教育客体的个性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个性是指在一定的遗传素质基础上,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教育环境中,接受不尽相同的影响,从事不尽相同的活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个性发展教育是重视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它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能动性,把教育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把他们潜在的可能性通过教育转变为现实的可能性。高等学校,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场所,是完成个性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否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教育客体的个性就成为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有成效的重要前提。

3、推行民主开放的教育管理模式,培养一支高素质且能够适应客观变化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度。

建国以来,高等学校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正、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忠诚教育事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培养千百万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专门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地位的确立以及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实施,体现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也体现了对专职人员的公正评价和待遇,进一步强化了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忠诚教育事业的信念。同时要构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和民主、和谐的关系,使学生在宽松的教与学环境中,实现人格的完善。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促进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特点和社会现象的本质,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达到心理平衡。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不仅给我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事业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也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注入新的血液与动力,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理论飞跃。这种飞跃极大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以全新的理念,更强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历史实践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为实现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4.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双主体;全员育人

【基金项目】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130135号)“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研究生是我国教育制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和速度的增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任务、内容和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生队伍的壮大,不仅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增加了难度。面对高校扩招带来的新情况、新形势,如何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针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进行观念转变,树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努力开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需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要把研究生的各种合理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结合研究生需要的特点,进行潜能开发,价值提升,真正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想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因人而异,分类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去实施,而要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再次,在物质环境氛围营造、精神环境氛围营造以及制度环境氛围营造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研究生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挥,全方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环境营造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的需要,适应教育的发展。

二是树立双主体的理念。研究生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和见解,因此,如果仍像以前一样对他们进行灌输式的、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提起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因此,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注重教育者的作用转变到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调动研究生的主体意识的结合,坚持双主体教育观念,这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有效开展的前提和要求。第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启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初动力要素,因此,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观念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充分尊重研究生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调动和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第二,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意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理念上进行转变,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品质,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意识。研究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但同时作为主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研究生要主动地配合教育者实施教育计划,完成教育任务;研究生要以自己的特长去影响教育者,以各种形式去帮助教育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和工作能力水平;研究生要积极地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主动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研究生要能动地把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

三是树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保证这个系统工程从理论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光靠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是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学校的教育环境如何,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最为关键的作用。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研究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管理工作者的管理育人和服务工作者的服务育人的共同努力。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满足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同时,将研究生的教育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内是不够的,整个社会都应该为研究生的发展提供环境,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环境。比如: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掀起有关职业道德和诚信的宣传热,以增强研究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诚信意识;进行有关家庭美德的教育,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等,这些都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总之,只有统一认识,协调一致,全方位发挥各参与主体作用,坚持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方仪.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05.

[3]张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创新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02.

[4]杨光玮,蒋舜浩.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5-02.

[5]徐建军,石共文.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02.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范文

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市场转轨与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随着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经济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的冲击颇为显著。在我国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

主要表现如下:

1.学生各方面压力普遍增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之间的差距在加大;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日益增多,促成了当代大学生肩负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竞争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再者,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的独立能力、生存能力、心理能力都较差,导致学生一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烦躁焦虑。

2.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

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进行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采用重复、空洞、强迫等消极手段,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甚至有些地方、部门和高校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或者是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没有把政治教育的改革放在重点位置或者是根本就忽略不计,盲目挤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1]

开拓“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指导的行动是漫无目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焦点,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力求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归,所谓以人为本即在处理各种复杂而具体的社会事务时应力求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不断发展的需要,应从根本上考虑人类自身的利益,把对人的高度重视和切身关怀放在第一位。毫无疑问,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真理回归。

1.隐形教育和显形教育相结合

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注重显形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隐形教育,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当中。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隐性教育是其“以人为本”理念在实践中的一种体现。隐形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指教育主体在运用中介系统时,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教育对象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意识的教育方式。[2]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对象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充分说明了隐形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淡化了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与此同时,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给学生以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愿自觉地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必须是既要讲理、又要讲情,做到情理交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情感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关系的基础。运用思想理论的力量,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说服教育,从提高思想品质入手,以理服人,引导受教育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要说理引导。在理性方面,通过讲道理、作报告、上课等形式做到有理有据,使受教育者在知识层面上学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学懂以后要想转化为行动,还需要经过各种环节。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育原则

以学生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也是思想教育的目的,更是思想教育的根本和基本价值。无论对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如何界定,其核心都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开拓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1.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大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工作方法上做到人性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这项工作。随着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 分类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越来越密,使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科学知识, 还应具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广博与精深相统一的知识结构。将大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模式的人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获得知识的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大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3]要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教育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最为关键的是把握学生的个体间的差异,实施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优良的思想素质不是通过一次性教育就能形成的,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一定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毕其功于一役”的错误观念。要通过长期不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使学校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转化为现实,而且还应促进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身心素质的不断提高。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走出形式主义的沼泽。

2.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就是要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善于发现大学生的外显行为和内在的思想活动,对学生的社会行为、心理行为要有较强的预见性,要尊重学生对价值观的选择。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态度和平等、民主的方法,懂得教育人应首先要理解人、尊重人,要切实把学生这个主体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参与;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要把教育、管理、服务很好地协调起来,以学生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为根本任务,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围绕学生生存和人格发展来开展工作,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和指导。学生是思想教育管理的中心,也是思想教育管理的目的,更是思想教育管理的根本和基本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需求,不仅仅是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高尚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的一种表现,而且为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必须把营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基本目标,并从这一目标出发始终把教育对象作为主体,一切措施都必须为教育主体着想,必须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

培养人本思想教育者队伍

高校思想教育管理以实现育人为目标,高校思想教育管理效率、效果的获得,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有较高的学识修养、理论水平,促使这个群体具有“尊严感”和“自律”意识。因此,高校在培养思想教育管理队伍时,必须注入人本管理的理念,使其亲身品尝到人本教育思想的甘露。[4]而且,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必须不断地进行信息化、专业化的训练,为大学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思想教育队伍,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网络化的新时代,高校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思想教育管理队伍势在必行。

1.树立“以人为本”观念,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一流的高校,固然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熟练掌握和运用思想教育规律的专业化队伍,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把培养“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者队伍建设提升到更为重要的地位,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机制。

2.强化岗位培训和任职资格培训

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者参加学习、业务培训和进修提高纳入学校计划,区别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具体情况,围绕着社会发展形势、高校发展目标及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发展,精心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培训重点。使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疏通协调的能力。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要抓好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必须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及日常的思想教育管理,要强化辅导员岗位培训,通过训练、学习和考试,提高辅导员专业水平,使之思想理论基础扎实,管理灵活,具有较强的疏通协调能力,做一个专业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者。

创建人文化的思想教育环境

高等教育更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和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人格得到提升,使管理从“形式约束”走向“自我约束”。因此,当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方针,挖掘校园文化的功能,为育人工作服务,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1.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陶冶情操的审美文化环境

如:雕塑、长廊、假山、水榭、草坪、绿地等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如沐春风,增强本体意识,形成以宇宙生命为依归的生命审美观,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行为更自觉。 润物细无声的导向文化环境,反映学校校风、校训的大理石雕刻,无疑会给校容校貌增添丰富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催人奋进,不断进取。规范、约束的自律文化环境。[5]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具有规范和约束的作用,高尚和智慧、文明和修养在校园神圣的土壤中孕育、诞生和成长。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方针,应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丰富物质文化环境。

2.加强高校网络管理

网上有害信息严重腐蚀大学生的心灵,网上不负责任的言论容易带来思想混乱,给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防止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抵御敌对势力和组织的渗透,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管理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6]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集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教育的工作者们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政治思想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解决网络时代对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罗昌政. 以人为本,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中国科技信息,2007(1).

[2] 崔向坤. 论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人本理念[J].曲阜示范大学学报,2006(4).

[3] 雷玉翠. 以人为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4] 李辉.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 现状与基本思路[J]. 思想政治教育, 2004(6).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要走上科学化,就必须不断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组织体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良好状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信息管理已成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中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保证他们的思想安全,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泛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特指无产阶级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在高校中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属于特殊的管理活动。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的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而在西蒙看来,“管理就是制定决策。”彼得・德鲁克则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是一种器官,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文化。”而我们公认的管理是法约尔在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定义的:“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有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在同一组织、面向同一对象开展的活动。两者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实现整体的培养人的目标即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环境具有同一性,都是在一定高校中进行的,同处于校园的内外环境的影响之下;职能具有互补性,思想政治教育史管理的基础,是充分发挥管理职能的重要方式,管理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保证,没有严格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流于形式;资源具有共享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都是通过综合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来实现育人目标的。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结合。张耀灿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部门、主管机构及管理人员,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创造性活动。”[1]在大学里,则是校园内部的领导部门、主管机构及管理人员通过管理手段对校园内外环境及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二、 信息管理的内涵

信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内容,是任何管理的重要内容,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沟通的主要内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在当前,携带各式各样信息并以迅捷著称的网络正在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延伸,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快速查阅相关信息,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及时了解世界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不受时空限制给学习、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和乐趣。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加大,信息性质也就变得复杂了,如果大学生在信息的选择上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明确的目标,不主动选择积极有益的信息,必然会导致不良的影响。真实、及时、适量的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础,有利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适当的信息量能促进个人的发展,科学管理必须有足够有用的信息量而不是一切信息,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 信息管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等其他媒体中精选出有针对性的最新的事实材料、理论研究成果、典型事例来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境界,来实现全球信息共享,充分调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激发想象力和求知欲,自觉地努力学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知识的海洋去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同时也为更好地立足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自发地做好准备。如果没有信息管理,就会因为网络信息的庞杂使网络上充斥的各种信息涌入学生的头脑,其中包括一些人故意传播的错误思想和主义的论调会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不能坚持社会的主流思想,不能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同时,网络宣传内容与教育者所宣传灌输的信息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会增加教育者了解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的难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障碍。

其次,信息管理可以丰富信息资源、为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崭新开放的环境和广阔的教育空间。现在许多教育者都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多样化教学,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利用网络信息的方式引导加强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及专业前沿研究的分析能力,及时获得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身综合素质,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面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加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多元文化的冲击、信息垃圾的污染等负面影响,不少学生思想浮躁,急功近利,对理论的东西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对社会存在消极态度,这就需要信息管理制度来保证学生的政治观念、民族意识、道德意识不动摇、增强对信息的选择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信息管理可以对信息资源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广泛存在、应用前景和开发潜力进行深入了解,为以后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创造条件。网络聚集了世界各地的五花八门的信息资源,包括各个国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大量知名研究学者的最新学科动态,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有利于教育主客体、内容、方式、评价等各要素的创新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因此,注意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是保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只有充分利用信息管理是学生真正把学到的东西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才能保证“文明型国家”的和平崛起。(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蔡丽华著:《网络德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范文

一、前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时刻关注的问题,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带动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水平,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建设得到保障。这些因素充分的说明了我国对社会管理增强的重要性。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正在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目前我国各方面的矛盾也明显增加,同时我国对社会管理进行的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所以为了我国各方面的建设都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就要通过我国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带动我国社会管理的发展,同时在进行社会管理工作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和分析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还需要我们对社会管理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和认识,通过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来使社会管理工作的意义发挥出来。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进行国家建设和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把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才能确保我国的快速稳定的发展,是我国进行发展的核心工作。在我国进行具有中国社会意义社会管理的建设工作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发挥其作用,它是我党解决民族问题和团结人民的主要方法,还是我国进行发展使国家强大的基础。自我党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趋势,动态的变化给我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带来了难度,从目前我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的深化程度上来看,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实践还是远远跟不上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要求,这个问题严重的导致了我党对实践创新社会组织的产生的脱离原定方向的问题,所以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对我党的发展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我国社会管理工作的进行,就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实践引起重视,要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实践工作的执行力度,同时还要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

1.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政治优势

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力度,同时在我党自成立以来多年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我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不仅可以解决民族问题,还可以起到团结人民的作用,对解决社会矛盾有着积极意义。将党的各方面建设和人民的生活结合起来,可以很好的确保人民对党的工作的支持,还可以保障人民的利益不受伤害,同时使人民意识到我国进行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团结我党的重要环节,如果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不到位,就会导致影响我党各项工作的建设。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协调各个工作的关系,促进各个民族团结解决民族矛盾的问题。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一定要顺应民心,使人民积极的参加到我党思想政治的工作中去。

1.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的开展提供政治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着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使社会各界共同追求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为我国进行社会管理提供了保证。我党在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还要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引起主义,要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引导我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人民通过自身价值观的转变,使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到升华。

2.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的开展凝聚力量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这提高了我国进行社会管理任务的难度。为了社会管理工作的稳定进行,需要我国社会各级人民的团结和支持,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凝聚。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进行分析,我国对解决社会各级的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薄弱,这就需要我国继续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基础对社会管理工作进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