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科研研究范文

临床科研研究精选(九篇)

临床科研研究

第1篇:临床科研研究范文

1.内蒙古医科大学2012级研究生,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9; 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蒙古总队医院外二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40

[摘要] 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医疗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骨科临床中,数字骨科技术由于其精确性、可靠性等优势,逐渐得到了医学行业内相关研究者的重视。基于此,本研究以数字骨科技术的优势为基础,分析其在骨折、骨肿瘤及其他骨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以研究该技术在骨科中的临床进展。

[ http://

关键词 ] 数字骨科;优势;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b)-0197-02

[作者简介] 王剑(1977-)男,呼和浩特人,硕士在读,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创伤骨科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云文科(1966-),男,呼和浩特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创伤骨科、骨肿瘤研究工作。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也不断扩展、深入,其中数字骨科作为骨科临床中的新型医学学科,为骨科研究及治疗的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数字骨科以骨科的各类临床资料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的数字处理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同骨科的临床密切结合,成为医学中一门新兴的数字化学科。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学科融合交叉式任一学科发展的必然途径与趋势。数字骨科是数字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研究解决骨科基础与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数字骨科的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的兴起,逐渐的转化了临床骨科疾患的诊治思路,个体化手术设计(手术方法,内植物)成为其应用的主要标志,为提高临床骨科手术治疗效果具有显著效果。现有的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从而促进医学技术向个性化,精确化,微创化与远程化方向快速发展,数字骨科的出现,实现了由二维到三维,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的技术转变,数字骨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建立,有望使顾客临床逐渐系统化,标准备,立体化和可视化,数字骨科的概念提出,建立在数字医学和中国数字人技术、数字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医疗专业软件的基础上,建立事故科数字化三维解剖图谱,从而实现两个目的,即星系共享和资源共享。由此,该研究对数字骨科在骨科临床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1 数字骨科的优势

目前数字化的骨科技术已在骨科应用及研究方面贡献了部分学术成果,成为推动骨科临床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相比于传统骨科的研究模式,数字骨科具有明显的技术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①数字骨科采用了计算机的人体骨骼快速成型辅助技术,在该技术帮助下对于结构较为复杂的人体骨骼模件也能够制作完成,完成后的标本可用于医生学习患者的解剖特点,从而提高医生参与手术治疗时的正确性与科学性,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1-2]。②数字骨科运用的CAD/CAM技术能够对患者的骨骼模件进行三维重建,为患者提供独特的假体设计,在该设计方案下制造完成的假体,与患者病变骨骼匹配程度较高,应用效果更好;CAD技术还能用于术前的手术方案设计,模拟过程,提升手术效果。③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技术还能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设计,通过手术模拟使得较为复杂的骨折情况也能得到准确外科复位,同样该技术还可用于骨科肿瘤的切除、畸形肢体的矫正以及假体配置等[3-4]。根据上述优势,该研究对数字骨科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2 数字骨科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在李亚光等人[5]的相关研究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数字骨科技术的发展,足踝、盆骨、关节骨折,脊柱侧弯、后凸治疗,四肢畸形矫正等方面均开始对数字骨科技术进行了运用,从而实现个体化定制以及生物制造水平的提升,增强手术方案的科学性与手术后相关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基于此,该研究对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2.1 骨折治疗中的数字骨科技术

在朱学敏等人[6]的相关研究中,对骨科技术中的CAD(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技术)、RP(骨骼快速成型技术)以及三维建模技术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Mimics等三维建模操控软件,能够根据患者的计算机影像学资料建立与之相符的骨关节三维立体模型,该建模技术避免了普通X线片检查中的重叠现象,弥补二维CT检查缺乏整体性的缺陷,清晰、完整显示跟骨结构,医师能够对骨折的移位情况有直观了解。其次,CAD-RP技术应用相关处理软件系统将二维断层的图像信息转换为数控的加工指令,在指令下相应机械能够制造1:1的骨骼实物模型,其中清晰的显示出骨折线走向、分布,方便医师制定更加有效的手术方案。最后,计算机导航技术则能够在术中为医师提供光学或影像学监测,克服医师的触觉差异与手眼协调性的问题,帮助完成精细的手术操作。

2.2 骨肿瘤手术中的数字骨科技术

张余等人[7]的相关研究表明,数字骨科技术在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肿瘤三维模型构建、截骨手术模拟、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模板、RP技术及术中计算机导航技术。以骨盆肿瘤手术为例,首先,术前将CT、MRI检查的数据输入三维建模软件系统中,将其转换为三维数据,重建骨盆中的发生肿瘤病变的骨关节解剖模型,根据其展现出的肿瘤性质明确外科切除的范围。其次根据病灶解剖形状制作手术切除的辅助模板,便于术中进行切除时异体骨的修剪形状与骨缺损的形状一致。最后,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对肿瘤的切除及骨组织重建的过程进行模拟,验证手术方案的可行性,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骨科手术模拟和固定内植物设计,使以往单纯的依靠CT二维影像学诊治疾病到三维实体模型,无论对于提高医生手术方案的准确性和对患者的个体化医疗方案的高效实施都是大有裨益。

2.3 其他骨科手术中的数字骨科技术

除上述复杂性骨折及骨肿瘤手术中应用数字骨科技术外,在关节手术、脊柱外科手术、寰枢椎手术、创伤性骨损伤手术中也展开了应用。在王智运等人[8]关于脊柱外科手术运用数字化技术的相关研究中,同样认为主要依赖于3D技术、CAD/CAM技术、RP技术等,首先通过3D技术对畸形、脱位、骨折、结构破坏的脊柱进行三维模型的重建,为医师体检了解患者损伤处的三维立体结构提供有力依据,完善手术方案;其次,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三维的立体模型进行研究,例如测量尺寸、体积、面积,明确手术路径与组织移位等,使得手术方案能够得到精确呈现;最后在数字化导航技术的辅助下完成手术。而在王建华等人[9]关于寰枢椎手术应用数字骨科技术的研究中,则对术中个性化置钉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将图像的二维数据输入三维重建模型软件中,利用软件技术明确最佳的寰枢椎进钉点与钉道,并将三维模型与其进行拟合,提升对应准确性;通过计算机导航技术进行模板打印,术中根据模板打印所提供的入钉点进行磨钻开孔,并建立钉道,实现固定。

2.4 骨科生物力学研究

骨作为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完成静止状态下力学支持,而且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完成力学传递,因此骨科生物力学研究对于骨科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由于人类骨骼多为不规则体,而且受力方式较为复杂,因此对于其研究较为困难。数字化有限元分析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其基本原理为将不规则的人体骨骼分解成有限个规则的正三棱锥形,通过分析三棱锥行的受力特点来分析整体骨科的力学特性。其现有的主要应用软件有ANSYS,ABQUES等,主要研究的领域有寰枢椎骨骼不同置钉钉道下螺钉应力应变,骨盆骨折固定后,不同拉力钉固定应力应变变化,股骨远端外侧锁定钢板固定不同固定方式应力应变特性等。以上的研究不但为骨科手术术式选择提供有益的借鉴,更为内植物的设计和改良提供新的思路,为降低手术失败和二次手术提供科学依据。

3 展望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骨科逐渐成为骨科学基础研究及临床手术技术改进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医疗行业及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未来的发展中,数字骨科技术还将依赖于更加先进、强大、完备的计算机及软件系统支持[10]。例如自动提取MRI或CT检查数据中特征性的参数,直接生成三维立体骨骼模型,再如通过人机交互法完成材料与假体的植入,数字化机械臂,远程会诊及远程手术等[11-13]。数字骨科技术作为新兴的研究与治疗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此,该技术还应当不断发展完善,为医疗事业及人类生活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数字化技术将成为21世纪优秀骨科医生的临床床基本技能。

[ http://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夏虹,吴增晖,等.数字骨科技术在儿童上颈椎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6):516-520.

[2] 陆建华,秦步平,王志刚,等.应用数字骨科技术辅助设计定制桡骨头假体的体外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3,6(5):451-454.

[3] 章莹,尹庆水,万磊,等.数字技术在创伤骨科的应用临床数字骨科(一)[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1,3(2):113-119.

[4] 张建春,吕厚忠.数字骨科技术在股骨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J].现代医院,2013,13(1):56-58.

[5] 李亚光.数字骨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5):579-582.

[6] 朱学敏.数字骨科技术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3,5(5):304-309.

[7] 张余,马立敏,尹庆水,等.数字技术在骨肿瘤外科的应用临床数字骨科(三)[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2,4(1):68-72.

[8] 王智运,尹庆水,夏虹,等.数字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临床数字骨科(二)[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1,3(3):230-236.

[9] 王建华,尹庆水,夏虹,等.数字骨科技术在寰枢椎个体化置钉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9(3):165-168.

[10] 王博亮,蔡明,郭晓曦.数字医学在精准骨科手术中的应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2(2):202-204.

[11] 谢叻,张绍祥,王友,等.数字化制造技术在外科中应用.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8,10(2):109-110.

[12] Qin M, Liu Y, He J,et al. Application of digital design and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technique on individualized medical treatment[J].Zhongguo Xiu Fu Chong Jian Wai Ke Za Zhi,2014,28(3):286-291.

第2篇:临床科研研究范文

【关键词】临床药学;学科发展;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05-02

前言:

临床药学 ( Clinical Pharmacy ) 是以提高临床用药质量为目的, 以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为核心,重点研究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临床药学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 实现合理用药与提高临床用药质量的目的。通俗地说,临床药学侧重于药物和人的关系,整个过程直接涉及到药物本身,用药对象和给药方式,因此临床药学直接涉及到医疗质量。对各大高等院校来说,应当结合临床药学的上述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完善的教学手段,培养高素质的医药人才,使他们能够胜任临床药学的工作。

1 相关概念

1.1 学科与专业。临床药学学科与临床药学专业不同,临床药学学科促进临床药学专业的发展,是其基础所在,而临床药学专业的发展又带动了临床药学学科的发展,为其实践提供了可能。相关课程的设置以及授课内容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1.2 学科建设不同于专业建设,它主要包括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管理工作的提高等,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既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前沿性和发展趋势,又要注意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形成稳定的学科群,发挥系统功能。

2 临床药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

2.1 学科建设依据

“十二五”计划明确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核心”的强校理念,并详细规划了相关内容。这一理念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学位点、重点学科、学科梯队、科研平台的建设,以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创新等多个方面,为广大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工作提供了依据。

2.2 临床药学学科建设的障碍

目前我国临床药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困惑和障碍主要包括:1)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整体研究水平相对较低;2)国家研究基金中未设立专门的临床药学项目,申请课题资金比较困难;3)学科地位尚未确定,目前仅作为药学学科的分支,学科地位并未收到肯定;4)人才匮乏,尤其是缺乏顶尖级领军人物。其他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培养出大量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临床药学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一般从业人员尚且大量不足,顶尖级的领军人物更是少而又少。5)不同区域和等级的医院发展不平衡;6)学科带头人地位得不到保障。

3 临床药学学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根据前文提出的几项困惑和障碍,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3.1 优化科学研究,构建特色学科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前提,优化科学研究的方向则是科研工作开展的前提。能够形成“特色”的学科,必然应有其独特性,先进性,也要有学科和社会影响度。而要达到独特性和先进性的要求,必须不断对科学研究进行优化,才能发展出更加先进、完备的技术,同时累积一定的学科影响度。

对临床药学来说,目前学科的地位不够稳固,学科特色也就相对逊色。要想使更多的人开始注意临床药学,就必然药通过不断优化科学研究,例如在药物研究方面、给药方式方面以及最终的用药效果方面,形成本学科独有的学科特色。科学研究促进了特色学科的构建,而特色学科的发展也将不断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二者的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的是临床药学学科甚至临床药学专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3.2 注重培养专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人力资源和人才结构是学科发展的资源性要素,而“十二五”计划中也提到了学科梯队建设。只有人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学科带头人除了学术上的权威性以外,还应当具有带领、指导和组织团队进行研究,获得研究成果的能力。只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才能够将高等医科院校中有能力、有兴趣的优秀教师组织起来,利用团队的力量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也才能够促进临床药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就应当为临床药学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土壤,只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足够充裕,才有利于培养、选拔优秀的兼顾组织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3.3 完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平台

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科研条件,而科研条件的优劣也使也是科研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扶持下,我国的高等医科院校都逐渐开始重视科研条件的改善,学科实验室和研究基地的条件都有所提升。同时各高校还注重为各学科提供科学研究和资源、技术共享平台。但是,对高等医科院校来说,拥有资源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技术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临床药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对医学高等院校和医院均十分重要。对临床药学学科来说,要想使其可持续地不断发展,必须要从科学研究的大方向上不断优化,培养能够组织和领导科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高等院校和医院应尽可能地提供促进可续发展的平台,几个方面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地推动临床药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蒋学华等,临床药学学科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药事管理,2008年第19卷第13期,965-968页

参考文献:

[1] 蒋学华等,临床药学学科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药事管理,2008年第19卷第13期,965-968页

[2] 于德华,李建刚,杨震,等.临床药学学科建设策略与方法[J].中华医院管理,2011,27(9):661-663.

第3篇:临床科研研究范文

【关键词】临床研究;外科学;创新能力

0.前言

创新能力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人类高智能活动的集中体现。创新能力由三大能力构成:一是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探索能力;三是科研能力。临床外科技术含量较高,操作难度大,创新实属不易。但是唯有创新才能进步。临床外科创新能力就是从临床外科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积极借鉴其它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不断地向传统挑战,从而推动外科临床的发展。

1.临床外科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1.1培养创新个性

创新个性是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它可以使个体长久地保持创新欲望。因此,培养临床外科医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个性。创新个性一般表现出敢于质疑、勇于冒险、果敢、独立、坚强等意志品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的是好奇心与意志品质。在临床外科医生创新个性的培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好奇心的激发与意志力的锻炼。

1.2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独特的信息加工的思维过程。是创新能力的思想基础。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思维活动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建立在坚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因此,对临床外科医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着重于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独创性提高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本质上说,创新是知识的重织。因此,要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进行艰苦的知识学习。临床外科技术含量高,知识系统庞杂,熟练掌握临床外科的基础知识是进行临床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能力还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临床外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使理论和技术达到统一[1]。

1.3增强创新实践

创新始终离不开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可以说问题是创新的土壤。创新能力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创新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实际操作能力。第三,开拓创新能力。这三部分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临床外科中,患者病情、症状各不相同,因此,要求临床外科医生能够透过病情现象抓住本质、对病人病情作出正确判断与分析,从而制订出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案制定之后就是手术操作,这要求临床医生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把自己的创新方案付诸实践。另外,临床外科医生必须要有开拓创新能力,要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借用最新科技发展成果,创新外科治疗手段,从而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2.临床外科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2.1从临床实践中寻找创新课题

临床外科研究不能纸上谈兵,必须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临床外科研究的问题也应该从临床实践中得来,找到问题之后,首先应该在实验室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之后再到临床医疗实践中去验证。临床外科研究与其它的医学研究一样,需要严格的实施计划。高质量的病例报告不能缺少临床研究的成分。外科医师和基础科学研究者不同,其研究带有很明显的指向性和实用性。每一项研究都是针对实际当中专门的问题进行的,其目的就是根据问题的特征提出专门的解决措施。临床外科研究是充满挑战的,需要勇气和坚持。每一个病人和疾病都具有特殊性,必须根据各自的特征对症下药,而不可笼统施治。另外,临床外科所面对的病人往往病情较急较重,稍有不慎,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2]。因此,与实验研究相比,临床研究困难得多。

2.2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我国中医的外科医疗虽然早在汉代已经出现,但是并没有发展成为现代外科,目前我国的现代外科都是从西方传来的,其理论和方法都是借用西方的。20世纪,随着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麻醉、无菌术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外科日益成熟,成为医疗科学的一大分支。到21世纪,临床外科又积极吸收了遗传学、生物学、微电子学、机器人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成果。可见临床外科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与其它学科的发展进步密切相连。临床外科由于吸收了其它前沿学科的先进成果而具有了跨学科的性质。因此,临床外科创新能力培养也必须建立在多学科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临床外科医生打破专业壁垒,广泛涉猎各领域的知识,培养广阔的视野,尤其需要关注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动态,以便于及时吸收最新科技成果。

2.3勇于向传统挑战

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传统的突破,临床外科的创新也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挑战之上的。临床外科的每一项创新都是对以往经验和学说的扬弃。既有对以往知识的否定,也吸收其中的有用部分。所以,勇于挑战传统并不是说要怀疑和否定前人的一切,而是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以事实作为判断的标准。另外,临床外科的创新很多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和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例如临床器官移植等手术都是需要高科技作为支撑的,这种创新有赖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挑战传统也要根据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

3.小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临床外科技术含量高,同时又事关患者的生死存亡,因此,临床外科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临床科研研究范文

关键词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

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要求毕业时在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操作水平两个方面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水平,外科学专业学位硕士应该对外科学基础理论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笔者从事研究生培养工作多年,从临床实际出发,总结外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的一些经验。

1外科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指导思想

我院外科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核心是临床能力的培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并重,以培养全面的临床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过程以教育管理部门引导、监督、考核与导师带教相结合,两者既分工明确,又互为补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模块化的专业知识教学、培训与考核相结合、专业技术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2以病历书写为核心的外科基础理论培养

外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被分为诊断和治疗两个模块,而诊断又被分为诊断和鉴别诊断两个部分,外科疾病的治疗又被分为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环节。这些模块和环节都与病历相对应,在教学与考核中,应以病历书写为考核的中心,并鼓励学生进行病历汇报。

2.1外科疾病的诊断水平的培养

外科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病理特征实现;这些元素分别与临床病历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辅助检查等相对应,而鉴别诊断需要对该疾病特点以及易混淆疾病的综合了解并做出判断,并记录在病历;由此可见,对外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学习主要体现在病历之上,对外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外科疾病诊断能力的培养也主要依托于对病历书写能力的培养。教育管理部门监督执行病历的书写规范,导师在专业层面进行指导,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定期考评,考评形式则以经管患者的病历书写情况和科内病例讨论汇报为主,以求更有效地提高研究生对外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理解。

2.2外科疾病治疗思维的建立

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主要方式。决定是否手术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手术指征和禁忌症的认识,对外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外科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是由无数医学前辈在吸取大量教训而获得的经验的总结,其不仅包含了对外科疾病的认识,更是对全身各个系统的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验,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不仅是医疗原则,也是对医患双方的保护,并且为手术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研究生招生绝大部分来自应届本科生,临床实习时间短,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较欠缺[2],因此,正确的引导,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外科治疗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对外科疾病治疗思路也体现在病历中(从入院诊断明确后到术前小结、术前讨论)。本阶段的考评以科内术前病例讨论汇报以及专题讲座为主要手段。术后处理也是外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首先要学习术后如何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比如生命体征的变化、各种引流管的管理等,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并记录在术后病程中,这样既可以掌握患者病情变化的第一手资料,还可学习处理相关并发症的技巧。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导师的协作,既要研究生认识到病历书写的重要性,更要引导研究生以正确的方式理解和完成以病历核心的外科基础理论学习,而不是低效的重复劳动。

3外科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

3.1临床基本操作的培养

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包括临床“三基”训练要求的操作内容,如:体格检查、无菌术、各种穿刺技术、心肺复苏、导尿术、辅助检查结果分析等,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临床基础操作的要求进行强化训练,要求在第一年的轮转期间完成,并由医院组织考核。

3.2外科手术基本功的培养

外科手术基本功的培养主要由导师进行,在相关专业科室学习阶段完成。具体将其分为显露、止血、缝合三大模块。其中将显露又分为切开和术野的暴露两个部分。切开主要培养研究生对手术切口和手术入路的选择的意识,并且学习各种切口的解剖层次以及熟悉切口切开的操作。止血方面主要培养研究生对出血量的评估以及如何减少出血量形成初步的概念,并熟悉止血的主要操作方式(钳夹、结扎等)。缝合主要培养研究生对各种缝合方式(如:单纯间断缝合、褥式缝合、单纯连续缝合等)的运用以及具体操作方法。

4外科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考核原则

考核是研究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的学习,也可促进导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主要采用的是中期考核制度,包括轮转期间的考核与相关专业科室学习的考核。(1)规范性、客观性:考核制度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考核过程坚持客观性;(2)灵活性:制定考核标准,以国家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要求为基础,根据学生、导师、培养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考核指标;(3)全面性、完整性:考核指标结合各个专业的要求制定,力求全面覆盖所在二级学科;(4)可持续性:临床专业学位的培养尚在探索过程,考核既要做到对学生临床学习的考核,也应作为考评体系不断改进的材料。

5医学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多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培养。研究[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是目前我国医德医风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而医生的人文素养应从医学生时代开始抓起[4]。正确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医学追求是非常有必要的。5.1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从6个方面[5]:(1)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崇高荣誉感;(2)表现人文精神的具体实际行动和勇气;(3)同情并关怀他人,设身处地的理解;(4)以救人生命为首要目的的医学医德医风;(5)对于人性和社会的积极向上的正面看法;(6)有关文史哲方面的相关人文知识来进行教育,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毅力、勇气、正义感、忠诚、平等心、明事理六个素质。在实际操作中,让研究生更多地参加医院和科室的运作,增加对医疗现状的认识以及作为临床医师的自身认同感,由教育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学习和讨论热门医疗事件,由科室定期组织相关医患关系交流心得学习。5.2专业技术追求的培养针对外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素养提出了:(1)扎实的理论基础;(2)精湛的手术技巧;(3)集众家之长为己用;(4)视病人为亲人的专业操守和追求;在临床工作中对外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严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的工作原则。并且将对外科理论知识分为三个阶段:(1)教科书阶段:充分理解外科学教科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思维,并灵活运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2)专著:要求研读本专业专著,对常见及罕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更深层次的认识;(3)大会发言:在大型学术会议的发言稿多是本专业的最新、最全面的信息的综合体,读懂大会发言可以将专业水平提高到非常高的层次。这三个阶段依次递进,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要求完成教科书阶段的学习,争取开始专著研读阶段。

6结语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要求越来越侧重于综合能力的水平,不仅要求临床技能过硬,也要求较高的综合素质。我院的外科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获得了一些经验,但仍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J].中医教育,1998(5):3-4.

[2]木胡牙提,刘志强,马依彤,张源明.临床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面临的难点及解决对策[J].新疆医学,2008(5):129-131.

[3]许俊卿,陈泽涛.中英医学人文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103-105.

[4]杨自龙,张秀阳.医生的人文素养从学生抓起[J].中国校外教育,2010(9):33.

第5篇:临床科研研究范文

1 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文献阅读能力

文献阅读能力是一个笼统宽泛的表述。确切地说,它应该包括但不限于文献检索能力、语言(特别是英语)阅读能力、材料分析能力、提炼总结能力。良好的文献阅读能力是研究生应该具有的基础素养之一,它对于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材料分析能力和提炼总结能力的重要性是公认的,笔者仅谈谈文献检索能力和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科研思维的培养,尤其是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对已有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未达领域的敏锐发现,而做到这两点正需要其对权威医学期刊的持久关注和检索;另一方面,虽然英文医学教材或文献也有很好的中译本,但医学行业最新的科技、最前沿的发展、最完整的研究等全都是以英语为载体最先开始流传,坐等别人汉化意味着严重的滞后。

2 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工具运用能力

各种思维方式都是一定方法论的体现,关于科研方法的介绍和论述已经很多,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培养,也倚赖于对科研方法的正确选取和运用。然而,科研方法的正确选取和运用在实践过程中并非是完全自由选择而是受到制约的,这个约束就是研究生对于相应科研工具的掌握。

就临床医学科研而言,研究生或许有了研究课题和创新方向,也确定了大体的研究方法,但倘若他不知道最适合的科研工具,比如循证医学临床研究方法的特征就是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Meta 分析(荟萃分析- 多项独立的定量研究进行再分析)作为科研工具;或者知道合适工具却缺乏使用技能,比如纳入对象不随机,基线不可比,随意设立对照组,样本估计不准确,数据描述不恰当那么科研便无从开展、无从控制、无从验证。临床医学研究一项极为重要、也是最为基础的科研工具便是医学高等数学,这个理论工具难度巨大但是必须熟练把握;而文献检索工具、思路整理工具、翻译工具、制图工具等软件类工具,也推荐尽量掌握,借以提高科研准备和结果分析的效率。

3 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临床医学研究生要培养科研思维能力,需要认识和学习各种思维方式(系统、发散、收敛、逆向、联想、想象、灵感等),需要了解和实践各种科研方法(观察、实验、模拟、数学、理想化、类比、假说等),但建立思维方式和科研方法的最优组合有不可或缺的前提,即良好的文献阅读能力和工具运用能力:根据获取的已知的、确定的知识,利用掌握的必要的、最新的工具,综合多种思维方式,选取恰当科研方法,向未知的、空白的临床医学研究领域进军。

文献阅读能力作为一个大项能力包含四个子项能力,而各子项能力的培养也会交叉工具运用这个大项能力下的子项能力,这两大项能力是相互作用的,将其有意识地结合起来培养会大有裨益。鉴于科研工具本身是一种技术实现手段而非能力培养目的,下文将其作为培养文献阅读能力的辅助角色来阐释。

3.1 文献检索能力

文件检索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献检索工具,而文献检索工具无论是实体图书资源还是网络文献资源都非常丰富,临床医学研究生相对可以承受获取相关医学科研信息资源的成本。医学教材是最为重要的实体图书资源,有条件和有能力的应研读译制教材和外文原版教材;校内图书馆是最为主要的实体图书来源,同时完全免费,应好好利用;网络文献资源中,国内的主流期刊数据库在校内可以免费访问和下载,国外的PubMed、GoPubMed、MedSci、GeneCards、NCBI 等都是可以利用的临床医学科研论文检索工具,国际医学权威期刊自己的官网也是绝佳的资源。该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的行业关注度和自主学习度。该子项会应用文献检索工具。

3.2 英语阅读能力 研究生的身份即表明其具备了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然而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与科研思维的培养并无直接关系,但鉴于英语在临床医学科研方面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在学生不够要求的情况下,导师要在学生自学的同时发挥督导作用,比如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期汇报医学行业几大国际权威期刊的重点文章,不定期一些相关论文的中英互译任务。该子项会应用翻译工具,同时锻炼了文献检索能力。

第6篇:临床科研研究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形成性评价

一、引言

健康中国战略离不开健康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应运而生,信息传播方式和反馈机制随之发生了改变,基于“互联网+”模式开展在线学习及评价得到了广泛应用,更引发了教学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的深刻变革[1]。“互联网+”模式视阈下的新型教育评价体系亟待开发,特别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评价效能影响着医学生培养质量和临床实践能力。

二、评价体系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总结性评价。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的总结性评价(又称结果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被广泛应用于选拔性考试。而在医学高等教育实践中,以分数为导向、专注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弊端逐渐暴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制约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侧重基础知识考察,无法对学生整体素质作出评价,易导致学生被动“沉浸”于应试教育,抑制创造性思维发展,阻碍学生综合素质持续提升。另一方面限制教师知识讲授范围。教师以考试结果为教学目标,重视应试技巧,授课内容局限于教材,花费大量时间反复强调考点知识,不利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掌握。(二)第二阶段:传统形成性评价。1967年,M.Scriven率先对形成性评价作出明确定义: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和完成后,查找并评议教育活动暴露出的问题,并及时向授课教师进行反馈,帮助授课教师精准聚焦教学不足之处,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活动质量[2]。随后在《HandbookonFormativeandSummativeEvaluationofStudentLearning》一书中布鲁姆(B.S.Bloom)提出:监测学生学习过程,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来修正教学计划,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方案,以实现学生个人学习目标[3]。如今“形成性评价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观点已成为全球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被认为是目前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手段之一。(三)第三阶段:“互联网+”教育评价。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应运而生,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基于“互联网+”模式开展在线学习及评价得到了广泛应用,引发了教学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的深刻变革。1.无纸化。传统形成性评价采用现场提问、作业提交、阶段测试、学习档案等方式,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时间成本。如今基于题库技术实施的形成性评价,不仅节约了纸张和油墨等材料,还将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从原来繁重的排版、印刷、搬运、批改工作中解放出来。2.时效化。特别是我国临床本科教育,因医学卫生人才的紧缺和社会教育资源不足而形成的大班教学模式。以前,课后作业“布置—提交—批改”周期较长,课堂提问只能对个别学生进行,样本量太少,无法全面、及时了解授课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如今,移动互联技术引领教育评价时效化变革,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也打破学生自评互评的时间和地点限制。3.多元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原本只能局限于单一维度的评价活动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如虚拟仿真实验使实验操作可以被多次重复,针对每个学生建立过程档案,记录学生实验操作全程[4]。此外,学习者的注意力保持等方面的学习相关素养可以通过行为数据进行观测,有效助推教育评价科学多元化发展。

三、我国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主题理论研究匮乏,无法引领教育评价创新发展。我国形成性评价研究源于20世纪九十年代末,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CSSCI来源期刊相关主题论文,截止2019年4月25日,仅检索出35篇相关文献,将广告、病案、循证、绩效等与教学评价无关的文献人工剔除后,仅有3篇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医学本科教育评价[5-7],我国医学本科教育评价的相关理论研究极度匮乏。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背景下形成性评价理论研究基础同样不容乐观,无法支撑和引领教育评价创新发展。(二)过度强调形式化,评价效度、信度、深度、广度不够理想。1.效度。国内形成性评价往往被当作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或是单纯作为期末成绩的补充。另外对于自我学习评价、伙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含有明显主观意愿的评价方式效度较低。2.信度。由于被评价样本过少,不能代表整体的实际情况,反馈信息常常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反。由于附加有相应处罚,或者据此发放物质奖励。这些往往会干扰评价结果,让被评价者因为奖励和处罚,而采取舞弊行为,导致反馈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8]。3.广度。认知能力、自我能力以及人际能力为21世纪学生应该具有的三大核心素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形成性评价重心依然局限于认知能力的评价,仅有少量关于人际交流能力的评价,多数相关研究往往忽略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考察和评价[9]。4.深度。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深度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已经学会的知识发散和类比,用以学习新知识或解决类似情境下的其他问题,需要学生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深加工,但我国高校目前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更注重知识记忆层度。(三)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阻碍形成性评价创新发展。一是,由于我国现有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限制,阻碍形成性评价的开展。二是,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倾向于总结性评价结果,导致形成性评价与外部认可还存在割裂。三是,目前多数高校形成性评价管理效能较低,主要原因在于专业管理制度体系混乱,人才队伍建设水平较低,无法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

四、“互联网+”模式下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形成性评价完善路径

(一)加强本科教育评估基础理论研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应从思想上对形成性评价给予高度重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构建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公正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全过程、全方位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监控体系。”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评价体系,就是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强化形成性评价理论研究与创新驱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出现,未来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教育教学相关研究也必然会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阵地。教育评价也应该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为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支撑。(二)构建四位一体监测体系,保障形成性评价科学有序。1.效度。高效的形成性评价需要拓展评价主体,形成完整统一的评价体系。如此得到的数据才能相互支撑,不会受到评价主体的主观意愿所影响。同时将个体素养、经历、情感具体化,借助具体任务,准确完整记录任务中的表现,并转化为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和表现。2.信度。必须要坚持重点知识全覆盖,课堂内学生全覆盖,以确保形成性评价的反馈结果并非来自于极少数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优等生,避免教师对掌握程度产生片面性误判,不能真正达到根据反馈结果修正教学的目的。3.广度。评价的学生大量详实的在线活动数据和基于移动互联终端的数据反馈,客观真实地记录学生浏览相关内容的停留时长和个人活动空间,可以客观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取向、未来职业规划、还能观察学生学习状态下的注意力保持情况。4.深度。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知识记忆负担大大降低,应该深入到高阶思维能力层面。巴尼特认为,高等教育需要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也是高等教育本质和取向所在[10]。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其应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困难和挑战,这也是21世纪核心素养尤为强调的[11]。(三)打破传统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形成性评价内生动力。一是,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二是,强化人力资源配置,打造形成性评价人才团队。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更加关注评价反馈,更加重视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三是,教师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至关重要,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人事部门及相关院系应形成合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形成性评价水平。

五、结语

评价的关键在于希望,根本目标是创造未来,鉴于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评价对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文章立足我国“健康中国”和“互联网+”两大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坚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既要兜住底线、保障合格,又要追求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精准聚焦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形成性评价理论研究盲区与实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四位一体提出了“互联网+”模式下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形成性评价监测体系及完善路径,为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强有力保障,为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星.开放教育网络学习测评的实践探索与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7(7):69-76.

[2]ScrivenM.TheMethodologyofEvaluation[M]//TylerRW,etal.PerspectivesinEvaluation.Chicago,IL:RandMcNally,1967:39-83.

[3]BLOOMBS,etal.HandbookonFormativeandSummativeEvaluationofStudentLearning[M].NewYork:McGraw-Hill,1971:1.

[4]文孟飞,刘伟荣,叶征.基于自动聚类和集成学习的网络教学形成性评价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18(3):74-82.

[5]朱小康,伍叶,章志红,等.高校网络教学TQM质量监控体系应用研究———以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网络教学管理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6):35-42.

[6]吕晓燕,刘继斌,吴燕萍.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以山西医科大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21):48-49.

[7]张其鹏,罗德刚,暴海燕.基于网络的医学内容服务平台———医学教育考试网的设计与开发[J].科技与出版,2009(1):47-49.

[8]杨金来.基于网络的多元形成性评价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3):72-77.

[9]孙妍妍,祝智庭.以深度学习培养21世纪技能———美国《为了生活和工作的学习:在21世纪发展可迁移的知识与技能》的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3):9-18.

[10]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译序1-12.

第7篇:临床科研研究范文

关键词:普外科;急性阑尾炎;诊治

中图分类号:R65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3-0085-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ppendicitis in clinical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September 2015~September 2016 in our hospital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admissions of 64 cases of acute appendicitis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summariz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Results After treatment of 64 cases of patients were cured during treatment;2 patients had mild adverse reactions,2 cases of postoperative bleeding,1 cases of incision infection,complication rate was 4.91%.Conclusio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for the diagnosis of acute appendicitis usually laboratory and imaging examination,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atients with effective treatment,and targeted nursing,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Acute appendiciti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急性@尾炎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典型的急性阑尾炎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准确诊断,但是部分阑尾炎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因此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会导致误诊、延误病情的情况[1]。一经确诊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为主,传统开腹手术可达到切除的目的,但存在对患者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慢等缺点。随着临床微创手术理念的发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效避免减轻了对患者的创伤,且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容易被临床患者接受。但是对医院的医疗水平要求较高,在基层医院难以开展。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普外科接诊的64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研究普外科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治方法,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普外科接诊的64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41.26±5.43)岁;化脓性阑尾炎21例,单纯性阑尾炎35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8例。临床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腹痛、呕吐、恶心症状,部分患者麦氏点有压痛或反跳痛,下腹部可触及包块。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64例患者均患者腹部B 超进行检查。具体方法:患者取平卧位,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必要时进行腹部触诊。起初进行常规超声腹部检查,然后依据患者的胖瘦选择不同频率探头,缓慢加压,便于缩短病变与探头之间的距离,以更清楚的显示病变。在麦氏点或病变部位进行多切面检查,然后沿输尿管走行方向纵切显示出髂窝三角的结构,在该切面寻找阑尾结构。纵切结束后进行横切,寻找阑尾异常结构。排除髂窝三角区时,扫查盆腔或扩大范围扫查,以寻找异常阑尾。在扫查过程中,仔细观察阑尾形态、边界、腔内回声、阑尾周围情况,并测量阑尾直径、壁厚、腹腔积液范围等。确诊指标:阑尾直径大于6 mm;阑尾壁厚大于2 mm,形态固定,不蠕动;阑尾内膜黏膜毛糙,回声中断;阑尾腔内积液,纵切呈盲管状结构,横切呈同心圆;阑尾官腔扩张,内有粪石;阑尾周围脓肿,伴有肠管局部扩张;肿胀阑尾区探头压痛、反跳痛。符合以上一项者即确诊为急性阑尾炎[2]。

1.2.2治疗方法 临床依据诊断结果选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①保守治疗:患者采取禁食,并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氨苄青霉素,河南新乡华星药厂,国药准字H20003006,生产批号20160911),并进行常规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应给予吸氧等治疗。②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患者,均进行阑尾切除术,即在患者右下腹做小切口,找到阑尾,并进行常规解剖分离,将阑尾动脉结扎,最后进行荷包缝合并包埋阑尾残端。临床依据不同的症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进行阑尾切除术,行一期缝合,必要时进行腹腔镜手术;急性化脓性或坏疽阑尾炎患者,手术治疗后要彻底清除脓液,并进行缝合;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应依依次清理腹腔、放置引流管,并保护切口,术后使用抗生素,防止切口发生感染。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发生不良反应及时给予处理。

1.3诊断标准

正常:阑尾直径正常,小于6 mm,且腔体充盈;单纯阑尾炎:阑尾壁增厚,直径大于6 mm;阑尾周围炎:阑尾官腔大于6 mm,且周围伴有渗出;阑尾脓肿:存在脓肿或包块[3]。

2 结果

临床经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确诊61患者为急性阑尾炎,确诊率为95.31%,3例患者经手术确诊;其中58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6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经过治疗后6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治疗有效率为100%;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2例术后出血,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4.91%。

3 讨论

临床对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诊断,应结合临床患者的表现。多数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右下腹疼痛,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发热、呕吐症状,严重患者会出现腹胀、停止排气等[4]。临床诊断应及时给予诊断和治疗。在诊断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患者的体征,特别是对于不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患者,较少患者还可能出现右下腹麦氏点压痛,临床可将该体征作为诊断急性阑尾炎的重要指[5]。患者在进行B超检查过早中,若发现右下腹有腊肠状肿物应充分考虑为急性阑尾炎。由于急性阑尾炎属于感染性疾病,多数患者通常会合并感染征象,因此临床进行实验室检查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若发现患者白细胞水平升高,应怀疑为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针对临床体质较差或年龄较大不适宜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临床普外科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通常采用阑尾切除术,在患者右下腹做斜切口,然后将阑尾切除。值得注意的是,阑尾起于盲肠根部,附着于盲肠后内侧壁,呈蚯蚓状,是三条结肠带的交汇点。腹腔镜手术的发展,腹腔镜下行阑尾炎切除术的治疗效果也十分的显著,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的特征,对于患者的损伤小,患者在术后的恢复速度快。因此该种方式也受到医生与患者的欢迎胆是对于合并穿孔的患者腹腔镜手术不利于腹腔的清洗沮易导致术后感染情况的出现,因此其应用范围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诊断,根据患者的诊断,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严格依据禁忌症、适应证进行科学治疗,以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7]。

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包括出血、切口感染、阑尾残株炎等,其中切口感染、出血最为常见。出血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结扎阑尾系膜线发生松脱导致系膜血管出血,临床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扩清况,严重时则会出现出血性休克。对于出血患者应及时进行输血,扩充血融,并进行开腹结扎止血。切口感染多发生于急性穿孔性、化脓性阑尾炎,临床为了有效防止,可在术中、术后加强对切口的护理,并使用抗生素治疗[8]。

本文以上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临床及时、准确的诊断,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患者均痊愈出院。由此可见,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诊治,主要是通过实验室、影像学进行诊断,并依据患者临床诊断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术后依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1]陈玉莎.对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诊治[J].临床健康学,2013,14(09):301-305.

[2]李煜,何丽萍,孟倩.探究普外科临床诊治急性阑尾炎[J].临床合理用药,2014,11(4):546-548.

[3]黄晓伟.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手术护理探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5):134-135.

[4]王海龙.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例诊治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注,2012(11):110-112.

[5]李海鹏.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例诊治体会[J].健康必读,2013(12):174-175.

[6]曾瑞琳.普外科临床对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诊治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7(10):74-76.

[7]苏永红.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治探析[J].现代养生B,2014(8):112-112.

[8]王托喜,司成桥,马小绒,等.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治[J].健康之路,2015,12(3):139-139.

[9]黎朝良,方兰,黄建朋,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腹部手术史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研究[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3,40(7):447-450.

[10]成映富.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分析及其临床应用研究[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5,22(3):254-256.

[11]余东海,张文,冯杰雄,等.经脐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的比较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1,32(10):749-752.

第8篇:临床科研研究范文

关键词:RP技术 骨科临床 技术应用研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27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250-01

RP技术就是快速成型技术,它是一种现代的制造技术,通过计算机的全程掌控,根据相应的数据来实现模型的设计和原型的制造。它依靠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实现了数字化成型,极大地提高了成型的效率。如今,RP作为一门工科技术也开始运用于医学研究当中,尤其是骨科。在骨科临床中,RP技术的引入使得假体的制造更加科学化,不仅极大地加快了速度,为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且通过计算机的精确计算,提高了假体的匹配度,使得骨科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下面是本文的一些探究结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本文选取的病人为骨科室的45例病人,其中因各种骨科疾病或外科损伤而需要进行假体移植的有32例,其余病情较轻,无需进行大型手术。本文就在对着32例病患的手术的跟踪调查中,分析出RP技术在骨科临床上的应用。

1.2 方法。通过对病人的骨折部位进行螺旋CT断层扫描,并分析得到CT图像的相关数据,并提取骨折部位的图像轮廓和相关数据,同时利用三维软件来构造骨折部位的实体模型,从而制作到目的结构物,这就是RP技术的实现过程。然后是实施假体移植手术,并加以辅助手术治疗,观察病人病情。

2 结果

在研究中的32例患者当中,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手术成功率较高,术后病人康复速度快。总的来看,相比传统的骨科手术,RP技术的引入使得骨科手术的时间大大缩短,主要是分析假体模型和制造假体的时间减少,其次是手术的成功率提高,这得益于精确的计算机分析使得假体的匹配度上升,手术就更易于实施。

3 探究

RP技术不仅在工科制造业上应用广泛,而且在医疗中尤其是骨科临床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RP技术即快速成型技术,该技术在脊柱损伤修复、骨和关节的修复和假体移植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但在骨科临床上为各类骨科病患设计量身定做的假体,也为数字化的临床医疗开辟了途径。

3.1 在骨科临床手术上的应用。RP技术在骨科临床上的应用,就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实现假体移植从制造到成型的全过程。首先,利用RP技术可以提高假体的制作精度,可以保证假体与病患的骨病变部位的匹配度,而且将快速成型技术用于骨科临床手术上,可以实现假体模型的快速设计和成型。其次,利用RP技术可以进行模型的构建,这使得临床医师可以利用其仿真模型进行预先手术,在模拟手术的环境中进行手术的实验,可以优化手术的救治措施和对手术时间进行预估,这样可以保证在真正手术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除了假体移植的应用,RP技术在骨修复中也有很好的效果,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构建修复物的模型,并实现快速成型,如此就可以对需要修复的骨架处进行修复,也可以对缺损的骨头处进行填补和替换。如此,就实现了骨科手术中最难的环节。只有设计精确且制作良好的假体或修复物才能保证移植修复手术的成功率,而RP技术的应用无疑使得假体的建模和制作效率大大提高,不仅骨科临床手术的时间大大缩短,同时病人康复的时间也缩短了很短。快速成型技术在时间上减少了等待和制造的时间,在治疗上提高了假体匹配率,这无疑使得骨科临床手术的成功率和病人的满意率得到了提高。

3.2 为数字化医疗提供途径。在RP技术的实现过程中,可以利用其中用于立体建模的DICOM文件实现远程治疗,同时还能将医疗中的诊断步骤到假体成型阶段都实现数字化,如此可以极大地提高骨科临床治疗的效率。数字化医疗是现代医疗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医疗治疗过程中,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RP技术就是其中的一例,在RP技术的实现过程中可以看出,计算机辅助治疗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在假体的设计和成型上取到了绝好的效果,不仅使得制造假体的成本和时间大大减少,而且在精确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高了骨科手术的成功率。另一方面,RP技术也为医学教学和远程医疗提供了途径,只需要将相关的数据在互联网上传输就能对万里之外的病人进行治疗。

4 结束语

综上,RP技术在骨科临床手术中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RP技术即快速成型技术,依靠着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来实现了数字化的建模和成型,极大地提高了骨科临床手术的效率。因此,快速成型技术应该实现其在骨科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为更多的骨科病患解决病痛。同时,快速成型技术还能实现远程医疗,为数字化医疗提供了途径,所以当前骨科临床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多地朝向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将快速成型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的更多方面。

参考文献

[1] 王峰,颜永年.快速成型与制造技术体系分析[J].机械工业自动化,1998,(12)

[2] 许勇静,陈俐.三维模型-快速成型技术核心[J].武汉造船,2001(2),16-18

第9篇:临床科研研究范文

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2012年9月收治的难治性大出血患者60例进行本次实验,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子宫切除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子宫以及髂内动脉结扎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34±6.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681.5±116.5ml。对照组患者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45.5±8.4分钟,平均出血量为991.5±216.4ml。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结论:经子宫以及髂内动脉结扎术对难治性大出血患者的治疗,不但止血效果好,而且安全、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子宫切除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难治性大出血 动脉结扎术 子宫切除术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153-01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而在产后出血中最常见的是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致死率高。对于难治性妇科大出血传统的治疗是子宫切除术治疗,但是这种手术常会导致患者切除子宫,无法再次生育。近年来临床治疗上多采用子宫以及髂内动脉结扎术进行治疗。本文研究对60难治性大出血患者,分别采用子宫切除术和子宫以及髂内动脉结扎术治疗。现将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的60病例,为我院2011年2月~2012年9月期间收治妇科难治性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年龄22~35岁,其中初次产妇18例,经产妇12例;对照组30例,年龄21~36岁,其中初次产妇16例,经产妇14例。2组在年龄和病情等方面无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2012年9月收治的难治性大出血患者60例进行本次实验,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子宫切除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子宫以及髂内动脉结扎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子宫及髂内动脉结扎。髂内动脉结扎:手术从腹膜后进行,以骶骨岬作为标志,沿着髂耻线向外的两横指处。提起腹膜后,纵形将后腹剪开,使用食指将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周围的疏松组织,随后将输尿管向内侧推开,将髂总动脉的分叉处做充分的暴露,找到髂内动脉。使用镊子提起髂内动脉鞘,游离疏松组织后,分别从外向内侧、向下方和上方将髂内动脉挑起,使用两根7号丝线穿过,以备结扎。将缝线使用食指和拇指收紧,以阻断血流,观察患者足背动脉,确定搏动无误后,结扎两点,两点距离在0.5cm左右,其中近的结扎点在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分支下方的1cm处,不剪断结扎血管。随后使用1号丝线缝合后腹膜创面。

子宫动脉结扎:使用左手握住子宫向右侧托起后,手掌在子宫左缘,拇指在子宫下段的前方,其余四个收治在Douglas窝内,可以用于保护肠管。使用1号可吸收缝合线从前到后穿过左侧阔韧带后,在左手引导下穿过左侧子宫动脉血管内侧2m,再穿过子宫肌层,打结。右侧子宫动脉结扎与左侧相同。

1.3 数据处理。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0.05。当P

2 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患者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34±6.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681.5±116.5ml。对照组患者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45.5±8.4分钟,平均出血量为991.5±216.4ml。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3 讨论

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是指产妇分娩后出现出血,并经过各种保守方法治疗无效,同时出血量大于1500ml。该大出血一般发病急、出血量大、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目前该病临床上多采用子宫以及髂内动脉结扎术进行治疗。

子宫以及髂内动脉结扎术是在子宫的下段及搏动的子宫动脉处,使用手术针进行穿透并打结的技术。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实验组患者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34±6.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681.5±116.5ml。对照组患者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45.5±8.4分钟,平均出血量为991.5±216.4ml。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