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精选(九篇)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

第1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永州 425000)

摘 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高速传播、匿名性与互动性等特点,极大地扩散了学生对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观点,并在高校、社会上引发巨大反响。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必须结合网络舆情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开展网络舆情专题调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及规章体系。同时,加强教育和引导工作,推动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

关键词 :信息化;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19

0 引言

信息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促使网络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平台,对于高校危机事件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如何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

1 信息化时代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我国迅速普及。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民数量高达5.64亿,新增网民人数5 090万,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42.1%。信息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推动了网络这一信息传播主要通道的应用。据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主体仍为30岁及以下青年群体,20-29岁的网民约占我国网民的31.5%,而高校大学生正好处于该年龄段。网络涵盖了视频、图片、文字等各种形式的多元化直播,因而备受广大网民关注。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开展思想交流的基本平台,在这一平台的高速传播下,各种突发性事件、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同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事件都会以最快速度在该平台出现,引发广大学生的关注与激烈讨论,最初可能仅仅少数人发表观点,随着各种意见的广泛扩散与深入讨论,各类观点深入交流与碰撞,少数人的意见就转化为多数人的意识,讨论主题也开始日趋特定化,推动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因此,网络舆情及危机管理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看事情极为敏感与热情,极易冲动,会对网络传闻给予热切地关注,再加上当前在线交流与通讯产品使用率的逐步提高,导致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网络舆情及危机事件产生的关键因素,高校能否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对于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健康、良好发展,维护整个社会的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高校网络舆情现状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为高校师生学习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虚拟的网络空间各种虚假信息、不实言论充斥,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言行,制约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顺利开展。近年来,我国网络规范制度日臻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督管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不少高校已建立起自己的教育网站、博客及舆情网络管理中心。在日趋宽松与透明的环境中,搞好网络舆情监管仍需各大院校的不懈努力。

(1)当前高校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如今,网络早已完全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中,目前统计显示,多数大学生网龄均5年以上,网龄不超过5年的学生仅占32%,接近70%的大学生接触并使用网络超过5年。由此可见,网络已对高校学生的生活及学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电脑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与利用,多数学生日上网时间超过3h,其中,大二、大三年级日均上网时间及人数显著高于大一年级,表明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网络使用显著高于大一年级的学生。这同大学生对于高校环境的熟悉度、认知度及各阶段学习、培养情况息息相关。由此可见,网络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获取方式已经为多数学生所认可。

(2)网络道德对大学生的约束情况。网络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大学生生活学习等各领域“一网打尽”。由此也催生了各种网络道德问题,如黑客、网污他人隐私权等侵犯行为对社会、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道德理论在面对网络社会时备感压力与挑战,网络的虚拟性导致道德虚无、冷漠及相对主义意识及行为盛行,极大地削弱了道德监督功能。较网络发展势头不同,网络伦理及网络道德建设明显滞后,导致网络道德难以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带来有效的约束。

(3)网络实名制落实的状况和大学生的态度。由于互联网虚拟身份展开诈骗的行为日趋猖獗,国家已经意识到网民身份的虚拟性对网络健康发展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出台了相关管理政策,推行网络实名制。虽然已有大批网站响应政策号召,在实名制操作中走在前列,但由于网络业界消极抵抗,执法部门监管难度大等问题,该时期网络实名制的推行更多需要借助于行业自律。

3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对策

3.1 展开网络舆情信息搜集与专题研究

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开展的前提,必须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搜集,对其展开专题研究,这是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第一步。网络舆情信息搜集,指的是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结合某一科学的分类标准,采用有效的搜集方法,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展开搜集,为了提高网络舆情的搜集效果,应建立相应的舆情信息系统,设立专职监测员,积极开展舆情信息搜集。针对常规舆情信息搜集,可借助于学校网站、贴吧、论坛等加以全天候监控。就突发性事件而言,应事先安排好监控时间,实时搜集舆情信息。

近年来,各种网络信息的日趋复杂、难以辨认。就所搜集的网络舆情信息,还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专题研究、分析和编辑,充分挖掘舆情信息的价值,找出解决舆情问题的途径。具体而言,需要对舆情来源进行分析,对其真伪进行分析,明确舆情信息的起源范围,验证其真实与否。以便正确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发展动态进行明确,就已出现的问题同学生展开交流,化解其疑惑,避免不良舆情进一步扩大。

3.2 建立高效规范的监管体制

为了有效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必须建立全面、完善的管理体制与规章制度,以便为有效开展监管工作提供保障。

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在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中,必须从制度方面对各机构、部门相应的责任加以明确,做到“谁负责、谁管理”,将各项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和个人。同时,应明确分工,对各主管领导所负责的具体工作加以落实,使各机构、部门在面对某一问题时能够相互协调好各自的工作,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当处理舆情事件时,必须建立相应的追责机制,对于属于哪一部门所管辖的,但却未做好导致带来重大不良影响的,给予严肃的批评,并追究负责人员的责任。

其次,应建立完善的安全技术保障制。提高网络舆情监管力度,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技术保障,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技术投入,保障网络硬件,建立防火墙,保护校园网,并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同时加强认证,构建大学生个人网络信用账户,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外界不良舆情信息的进入加以拦截等。

再次,加快建立日常工作制。一方面,应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规范,对何种人员有资格信息进行明确,对信息者的身份加以认证;另一方面,增强对微博、邮件、QQ群等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不良舆情并加以处理。此外,还应定期对高校网站的不良信息加以清理,将不良舆情信息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3.3 加强教育与引导,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网络

网络舆情正如高校学生思想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作为其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成为其遭遇挫折、情绪不佳之时的重要排解途径,多数大学生均依赖网络抒发内心的“呐喊”,通过聊天、发帖等发泄内心的抑郁。因此,高校能够借助于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动态进行及时了解,密切关注校园网络中的各类舆论,及时发现问题,釆取有利措施加以教育和引导。同时,注重加强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使用网络,注重培养其自律意识,使学生在面对重大舆情事件时,能够冷静、客观的看待,并自我监督和约束,不随意在网上发表言论。就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而言,应注意营造一个理性、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切实保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安全性、有序性。

3.4 构建完善的舆情监控保障机制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与评估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旨在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发展、导向等情况加以准确把握,及时将最新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以便有效地开展危机预警。与此同时,必须构建规范的预防监控系统,通过事前预防、事后补救等,加强监控。还应构建完善的沟通机制,增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一旦存在舆情事件,各部门应及时予以沟通和配合,迅速对事件真相进行和澄清,稳定师生情绪。必须加快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与评估机制,组织人员采用现代化分析方法,对网络舆情信息加以鉴别、筛选、归纳、处理等。具体而言,应及时发现并对网络舆情信息加以整理。针对网络及手机网络舆情等必须敏锐洞察,从宏观视角加以分析,综合评估;同时需要认真加以甄别和筛选,注重从各方面对舆情信息素材进行收集,不仅包括赞成意见,还包括有反对意见,避免“一边倒”情况出现,确保舆情的客观真实性;对舆情信息加以科学分析与评估,就相同的事件,通常存在不同的报道与讨论,存在不同的观点。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对此类报道及言论加以全面分析,以增强对舆情信息广度、深度的了解,全面揭示舆情的未来走向。就网络上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此外,还应形成定期评估机制,为舆情走势及决策提供参考,定期评估可以月、季、年作为周期,构建固定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评估机制,无论有无重大事件,都必须对该阶段舆情动态展开阶段性评估,并对舆情形势加以科学研判。

建立网络舆情跟进机制。高校必须成立网络舆情跟进小组,对舆情信息最新情况进行跟踪,要求有关人员必须具有敏锐和深刻的洞察力及严格的保密性。针对舆情信息的报送等相关要求,组织小组成员跟进网络舆情发展状况。跟进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同时,应制定行动规范与准则,结合“全面性、时效性、准确性、针对性、简洁性”等原则,分别对动态、热点、反馈、汇总、专题、预测等类型内容加以关注。

建立实名制完善机制。为了建立高校师生网络实名制注册机制,关键需要搭建网络账号管理、认证系统。就所有需进入校园网的师生,均需在该系统注册和填写真实的、详细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学号(工作证号)、身份证号、院系、班级等,并携带有关证件到高校网络管理部门,将账号激活,有关人员应对师生的相关证件进行查验。对有关信息进行核对,保证注册信息真实、无误之后,方可激活该账号。就已开通账号的师生,网络管理人员也当定期对账号进行监控,就长期不用账号或毕业学生帐号,应及时进行销户。严禁一人多号、一号多用等情况出现。还应加强高校服务器管理,定期对网站信息加以监督审查。

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的是从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出现征兆至该事件开始造成可以感知的不良影响与损失的时间段内,对事件采取的一系列化解与应对措施。对于高校网络舆情事件而言,虽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但仍属于有迹可循的。若事先制定了完善的预警机制,将有可能及时发现事件苗头,并将其消除于萌芽中,做到防患于未然。高校应制定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方案,就影响重大的事件,制定严谨的预警方案,制定后还必须就预案内容展开培训与演练,培养一批应急队伍,要求人人明确应急流程,并对预警所需资源进行识别,对预警准备情况进行评价,对预警可行性进行检验,并制定预警改进方案。

建立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快速反应与应急处置机制。由于舆情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突发性等特点。因此,必须加快舆情快速反应及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在重大舆情事件发生前务必做好万全准备,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当有征兆时,必须展开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有关部门应对重大舆情事件时,必须及时将真相公布,避免不实报道扩散,尽快平息相关事宜,抢占舆论阵地。

建立突发事件善后协调机制。在对重大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和解决后,高校应尽快恢复教学、科研工作及师生生活的正常秩序,通过网络对事件处理情况进行公布和反馈。同时,对该事件展开评论与引导,使高校师生对该事件进行科学地认识,进一步削减该事件对师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4 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高校日趋普及的同时,也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要求各大高校必须加快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对高校网络舆情展开专题研究,对其特点、影响及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创新网络舆情监管方法,制定系统、完善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及配套规章体质,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在开展网络舆情监管前必须事先明确监管目标,制定阶段化监管方案,确立网络舆情监管组织责任制,以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日常监管工作,更好地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各类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圣东,杨文德.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8)

2 吴勇,王玉良.不定视域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1(7)

第2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引导的必要性

我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一直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机遇。为此,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划互联网发展,明确互联网阶段性发展重点,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进下,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海量、高速、便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已经把我们每个人深深融入到互联网之中,虚拟社会已经渗透到现实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管理者必须学会去重视、善待、规范网络虚拟社会,积极应对网络虚拟社会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新挑战。

面对网络虚拟社会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新挑战,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时把虚拟社会的管理纳入社会管理,把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管理统筹起来,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1]这体现出党中央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高度重视。在虚拟社会管理中,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而大学生是我国网民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是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涉及到大学生的舆情热点事件不断出现,由于处理不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对高校声誉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可以说,相对党政机关和企业,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总体上看还明显不足,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尚有待提高。因此,对虚拟社会管理中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进行研究,探讨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具体策略,尽可能降低网络舆情对高校及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以及大学生和谐、全面、健康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征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2]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网民和其他网民由于受到那些涉及到大学生的事件的刺激而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针对该事件的态度、看法和观点的集合。这个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主要是大学生,但也包括其他网民;二是舆情的载体是互联网;三是舆情的客体是那些涉及到大学生的事件。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

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具有一般网络舆情的匿名性、多元性、聚发性等基本特征外,还具有一些自身独特的显著特征。[3]第一,影响广。由于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因而涉及大学生

的网络舆情一般受关注程度较高,产生的社会影响也较为广泛。例如,2012年4月发生的“山东师范大学学生抢考研自习室引发群殴”网络舆情事件不仅引起社会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广泛讨论,更引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4]第二,情绪化。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主要是大学生。他们往往思想活跃但又缺乏理性思考,容易情绪波动。这也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往往表现出情绪化的特征。以2012年4月发生的“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让女生签订另类承诺书引发争议”网络舆情事件为例,在16日晚上收到班主任发的《××系女生与异性交往自律承诺书》后,即刻便有女生在微博上发表了“我都20了,还早恋,早他妹阿”的情绪化感言。[5]而在该校的百度贴吧中,那些讨论此事的帖子也有很多情绪化的语言。第三,突发性。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诱发因素在时机上往往具有偶然性,加之大学生居住集中,这就使得网络舆情的形成表现出突发性的特征。以2012年4月发生的“广西一高校男女疑在教室偷欢被围观者网上直播”网络舆情事件为例,18日晚9时许,广西南宁一高校3号教学楼6楼一间教室里因有一对男女疑似在“偷欢”而突然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当时,与该栋教学楼并排的2号教学楼里数百名正在上课的学生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并有不少同学用手机拍下上传至微博进行现场“直播”,进而震动网络。[6]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与演化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生成动因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有一定的内外部动因。从社会环境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众多,这是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的客观原因。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群体变得越来越浮躁,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日渐式微,丧失了原有的约束力。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失范现象如近年来经网络曝光的一连串“校园门”事件即是例证。而在2012年4月发生的“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让女生签订另类承诺书引发争议”网络舆情事件中,校方出台文件的主要初衷也是针对在公共场合有些男、女生卿卿我我,搂搂抱抱的不文明行为。[5]

从高校内部来看,高校在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等过程中出现行为不当从而导致各种利益冲突以及校园常规渠道不通畅是大学生转向网络、产生网络舆情的现实原因。例如,在2012年4月发生的“山东师范大学学生抢考研自习室引发群殴”网络舆情事件中,山东师范大学多位受访学生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学校公共自习室太少,此外管理跟不上也是引发矛盾的原因。[5]而在2012年4月发生的“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让女生签订另类承诺书引发争议”网络舆情事件中,也主要是学校的此项政策威胁到部分学生的利益,而他们又找不到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常规渠道,因而便在网络上聚集起来表达意见,发泄不满情绪,进而汇集成网络舆情。[5]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膨胀,缺乏个人修养是网络舆情产生的直接原因。在大学里,有些大学生只关注自己,想要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自私个性使得他们时而跨越道德的约束。比如,一些大学生情侣在食堂里相互喂饭,在自习室里里卿卿我我,更有甚者在校园内当众热吻。有的男生为了追求心仪的女生,在深夜的楼下放歌,也有女同学每天清早准时敲响男友寝室的房门,或是一不开心就在楼道里大吵大闹。正是由于大学生恋爱中的这些不文明行为,才导致广西一高校男女生疑似在教室“偷欢”被数百学生围观事件的发生以及新乡职业结束学院“另类承诺书”的出台。也正是由于山东师范大学部分学生缺乏自律的不文明占座行为,才引发了群殴事件。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

世界上的事物都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大学生网络舆情亦不例外。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到消解,其整个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产生阶段。在该阶段,涉及到大学生的事件是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的最基本要素。当网民对涉及到大学生的某一事件产生兴趣时,就会不断地跟贴或者转帖,从而导致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2)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意见领袖”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网民针对涉及到大学生的事件在互联网上发表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往往凭借自身素质充当起“意见领袖”,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网络舆情的发展。(3)高峰阶段。在这一阶段,传统媒体介入并与网络媒体互动将大学生网络舆情推向高峰。一些传统媒体发现了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的新闻价值,并进行深入调查与报道。而传统媒体的报道结果又会被网络媒体转载,从而形成互动并将大学生网络舆情推向高峰。(4)衰退阶段。在该阶段,网上网下多方消解逐步释放舆情压力使大学生网络舆情逐渐衰减。在舆情事件得到有效处置后,如真相公布或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理,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度就会逐渐降低,最后淡出网民的视界,舆情也随之消解。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监控与引导,需要收集舆情信息并进行分析研判,了解舆情的产生及演化机制并进行安全预警与引导。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收集

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首要环节,是做好舆情管理工作的基础。因为只有及时发现那些涉及到大学生的网络热点问题,才能为下一步的应对工作赢得时间。高校应该采取重点监测与广泛监测相结合、人工监测与计算机软件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在互联网的浩瀚信息海洋中实施有效的监测,从中及时发现并收集那些涉及到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信息。

一方面,主流论坛、高校BBS、百度贴吧、微博、学生QQ群和QQ空间是大学生网络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需要重点监测的区域。高校需要建立信息监测与收集队伍,密切关注上述重点监测区域。同时,要采用网络搜索引擎技术和网络信息过滤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广泛监测。另一方面,对重点区域网络信息的监测,可以采用人工的方式。但对整个网络信息的广泛监测,则需要计算机监测软件的配合。同时,通过计算机监测软件,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掌握舆情信息的出处、热度、相关度和频次,从而提高信息监测的效率。[7]但是,由于计算机监测软件对热点问题敏感程度的判定力相对比较低,因此也需要人工监测的配合。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

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中心环节。对于搜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高校要及时地进行分析研判。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舆情信息的筛选。由于目前我国的网络监管措施不到位,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论坛、高校BBS、百度贴吧、微博等网络载体上言论。这就给那些网络修养缺乏、法律意识淡薄的网民以可趁之机,为了在网络上“哗众取宠”、提高自己帖子的点击量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会捏造事实、编造细节,在网络上肆意虚假信息。例如,2012年4月中下旬以来,网络上疯传的“内蒙古多个高校学生离奇失踪”舆情事件,最后被证明纯属谣言。[8]因此,对于在网络上搜集到的涉及到大学生的舆情信息,分析人员要仔细地进行筛选,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二是对筛选出的高质量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即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并做“由形到势”、“由点到面”、“由问题到建议”的深度分析,确定这些舆情信息产生的根源、性质、影响范围,进而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关注热点、议论焦点、思想情绪和愿望呼声,并对网络舆情可能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人工与软件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信息分析研判的水平。定性分析主要是研究舆情信息的发展态势、意见倾向、利益诉求;定量分析主要是统计舆情信息的点击率、回复率、转载率、引用率以及持不同立场、利益诉求的帖文条数。在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过程中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就是要通过对新闻量和帖文条数的统计和数据分析,对相关舆论的发展态势、意见倾向、利益诉求等进行量化分析和图表呈现。而采用人工与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就是要以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哲学规律为指导,以现代统计学为工具,借助计算机软件,对舆情性质和走向进行科学的研判。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安全预警

网络舆情的安全预警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灭火器”,是避免网络舆情继续放大和扩散乃至引发舆情危机的一座非常重要的屏障。在完善有效的舆情监测收集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高校要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通过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和事态发展,做出相应的处置预案,从而防患于未然。

能够造成网络舆情危机的一般是负面网络舆情,也就是那些危害社会稳定和校园安全、侵害大学生名誉权益和隐私、损害高校声誉和利益的网络舆情。由于很多负面舆情是被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盲目炒起来的,因此,对于负面舆情,高校要在有效监测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及时做出反应,尽快向网民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尽可能在舆情未激化之前化解纠纷和矛盾。高校还可以对校园网用户实行实名注册制,这样可以让那些通过校园网散布或传播谣言者有所顾忌,也方便在必要时进行落地查证。同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安全预警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因此,高校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以提高网络监测与预警能力,例如,利用网络蜘蛛能够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监测和信息收集,采用关联分析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分析判定事件之间的关联度,通过数据挖掘中的聚类技术能够预测舆情的发展趋势,等等。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干预

第3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实施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9-0207-01

舆情指的是社会舆论,狭义上指的是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和发展,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民众对该事项所持有的政治态度。在网络的环境下,社会舆情的表现形式就是网络舆情,其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和限制性、匿名性和外显性、突发性和多变性、时事性和交互性、少数性和分散性等特点。高校网络舆情一般以校园网站、论坛、QQ、博客等为载体,根据学生学习、工作、生活身边发生的事件作为客体,针对同一事件产生具有代表性的意见,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阵地。在比较宽松的网络言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加入了网络的大熔炉,高校在进行言论引导中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保持网络舆论阵地的纯洁性,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高校实施网络舆情的存在的困难

(一)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学生处于情商易激动的时期,心智尚未成熟,遇到问题或者挫折,心里调试较慢,容易受煽动,便通过网络方式宣泄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的不满情绪。网络舆情成为了某些学生发泄不良情绪的阵地。

(二)网络监管预警机制有待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可以监测校内群体教师和学生对于公共事件、热点问题的讨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员应该对热点事件进行积极引导,避免酿成突发事件,对学校口碑的评论,比如学校形象、教学质量、学生管理等,但是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不断完善。

(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薄弱。主要是数量虽然不少,但是专职较少,兼职较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行政任务和教学任务的压力下,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当成了兼职,对学生思想的监管、人格的培养、行为的引导也欠缺。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待于提高,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有待改进。

(四)校园文化开展参差不齐。由于每个高校的硬件设施、领导文化建设重视程度、机构管理健全模式及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差异性。有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声有色,有些高校校园沉默不已。学生通过网络看到了各高校文化建设的情况,随之而来是学生的自豪感和失落感,这不利于做好学生的稳定工作。

二、高校网络舆情实施的措施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网络道德建设。针对大学生年龄特点,在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大学生思想网络道德建设,在虚拟的网络中,通过辅导员日常生活和任课老师德育课上的教导,使学生遵守正确使用网络的各项法律法规,提高安全健康使用网络的意识。

(二)建立校园网络预警机制,明确网络监管员的职责。大学生发表言论、表达思想动态的重要阵地是高校校园网络。因此,高校网络监管员要加强常规检测与突发事件监测。网络管理员要多关注学生日常网络舆情的动态,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发现有苗头、针对性或者指向性的问题,甚至出现谩骂、煽动、“一边倒”的不良言论,应该与发帖者沟通,弄清发帖意图,争取发帖者能主动删帖,清除影响。突发事件的监管主要是针对校园发生的时的网络舆情监管及应对。主要包括在事件发生时,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重点加强监测力度,大范围收集舆情信息,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态。

(三)建立校园网络监管监察队。高校负责校园网络监管的教师一人之力难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监察学生网络的动态。所以,高校培养一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力的校园网络评论员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网络监管员要对学生队伍进行全方面的培训,确保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对相应的法律规定有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和身份把高校网络舆情的导向引导向积极、健康和向上的方向,维护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集体利益。

(四)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打造文化型的教育人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高校党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是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高校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积极打造成文化型的教育人才,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速到,广泛吸取人文和社科类知识的养料,使自身的教育能力与文化内涵实现完美的统一,使学生能够追求崇高的信仰,崇尚科学,塑造健康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教育新氛围。高校网络舆情对于传统校园文化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要打造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高校应有机的将网络舆情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开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文化教育和主题活动,将网络舆情与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结合形成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新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尚旗.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及其管理[J].学术论坛,2011(2).

[2]王欣.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J].考试周刊,2010(35).

[3]张彬慧,毕莹.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应对[J].科技向导,2010(06).

第4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社会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舆情,指的是社会个体借助于网络这一平台,的对某一特定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信息集合。高校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面临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成为社会舆情的敏感区与发源地,能够及时地反映社会舆情状况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如何正确引导和控制社会舆情,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和控制高校的舆情,这其中最重要的前提之一是就是要清楚地了解和正确地认识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做好高校舆情研究工作,从而更好地应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危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调查方法及调查对象说明

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本次调查通过自行设计《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的调查问卷》对长沙、衡阳、永州三地7所高校进行随机调查,发放问卷1500份,运用SPSS16.0软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等方法,,从多角度分析、探讨高校网络舆情形成演变规律及其现实问题,为本课题研究中得出切实有效的监控方法提供经验支持。

三、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1)网络参与热情高涨、思想活跃。据调查,高校学生网上关注的主要问题中,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占25.4%,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占27.2%,学校焦点问题占29.1%,其他问题占18.3%。从这些数据看出,高校学生网络关注的问题比较广泛,思想活跃。(2)网络民族、民主意识强烈。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国民民族意识表达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尤其是大学生更加拥有便捷上网条件和较高知识水平,他们把网络作为表达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探讨强国富民之路的重要场所。(3)网络谣言与虚假消息,网络舆论情绪化。据调查,有6.3%的高校学生经常在网上散布、传播过虚假消息,有34.4%的高校学生有过,但不经常在网上散布、传播过虚假消息,有59.3%的高校学生没有在网上散布、传播过虚假消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调查发现,有38.5%的高校学生网上对某一事件发表评论时态度理性,有28.2%的高校学生网上对某一事件发表评论时态度从众,有33.3%的高校学生网上对某一事件发表评论时态度情绪化。(4)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及敌对势力的舆论攻击。高校外部舆论导向对高校网络舆情起着催化作用。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自我控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喜欢搜索一些宣传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西方建立网站和专门机构,雇佣网络,制造和利用网络谣言,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恶毒攻击我国政治制度、歪曲领导人形象、抹煞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同时不遗余力地美化、渲染西方文明和制度,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制造事端,形成了更大的舆论威胁。(5)不健康信息的污染,西方思想文化的舆论入侵。有人做过统计,互联网上约有50万个黄色网站,有450620张。大学生正处有青春涌动期,对异性有极强的好奇心和向往。据调查,有3.8%的学生经常光顾,有30.7%的大学生偶尔浏览过,有65.5%的学生没有浏览过。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西方的观念、生活方式可以便捷地渗透进来。因为受西方网站“自由”宣传的影响,某些大学生在盲目追求“自由”的文化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资产阶级腐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处世态度也会变得畸形,而且很容易被煽动起来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四、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存在的问题

(1)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监控意识淡薄。很多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对网络舆情的应用价值不了解。据调查,有79%的人对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并不关注;21%的学生管理人员认为,虽然大学生的网络舆情能为学生管理所用,但碍于当前网络技术条件和学生管理人员的能力,当前不宜通过监控大学生网络舆情来预警大学生。由此可见,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还没有形成网络舆情监控意识。(2)网络舆情管理不到位。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和开放性,这给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3)网络道德规范建设有待加强。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有人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一些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言论。

参考文献:

第5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微时代 舆情 引导

随着一系列以“微”为标志的文化传播媒体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的日渐兴起,现代生活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微时代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给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情传播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高校这个特定的地点范围内,大学内活动的人群就高校内或者社会上发生的某些事件在网络当中所抱有的态度和认识。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多元性与综合性。第二,群体性与放大性。第三,非理性与难控性。目前网络全面开放,但网络立法、网络教育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社会公共道德往往缺乏对网民个体的道德约束,致使校园网络舆情较难控制。特别是由于大学生群体本身存在着非均衡性,极易诱发那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出现非理。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情应对的现状

据有关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对网络信息监控缺乏明确的规则及监督、干预机制,导致高校网络舆论混乱,大学生无所适从。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管理意识不到位。部分高校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管控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将其纳入常规管理工作中,人、财、物投入不足。第二,管理机制不完善。对网络舆情的管控还缺乏完整有效的机制。对传播消极或者错误言论的责任人没有一以贯之的处罚措施。部分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的管理队伍。第三,管理队伍不专业舆论舆情分析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系统的工作,要求从事舆情管控的人员具备相当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而在很多高校,舆情管控工作一般由宣传部、网络中心、学工部、保卫处负责,这些部门的人员很多都是兼职的非专业人士,有时还会存在责任分工不明确、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第四,管理方法不科学有些高校重视“后发制人”式的被动管理,而忽视“先发制人”式的主动防控; 有些高校因噎废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强行关闭学生自由交流的平台; 有些学校则采用盯防战术,广泛发动学生干部,利用人盯人的方式来监管学生思想动态。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情引导的方法

第一,主动了解学生言论

学生是受网络舆情冲击的主要对象,因此学生自然成为我们分析网络舆情的主要中心。在采集舆情时,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脉搏,掌控学生的思想动向,详细了解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走向。在分析舆情时,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仔细剖析现象的背后,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着哪些误区或者先进处,揣摩他们心理上的敏感点,努力找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解决方案。

第二,设置舆论“把关人”

互联网掀起了一场革命,那就是把受众者转变成传播者,任何受众都可以进行传播活动,“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新闻记者”。无人把关,成为网络文明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和问题,也使得网络成为色情、虚假信息和负面信息传播的渠道。因此,高校有必要强化网络把关制度,建立和培育权威的校方网络媒体,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师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舆论平台,净化网络舆论环境,使网络信息特别是负面信息就地消化,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网络把关一是技术把关,通过技术手段对内容进行筛选和过滤;二是设立网络把关人,发现有害的网络信息及时报告,立即删除,强化网络把关人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

第三,培养“意见领袖”

由于长期以来,大学生在传统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很难找到负面信息,所以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信息来源多样化的网络往往成为大学生了解事实真相的趋向性选择。群体舆情活动常常由有组织型转变为自发型,由传统的集中型变为分散型。面对网络上关于新闻事件的海量报道,缺乏社会经验的高校大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告诉我们,“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意见领袖往往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主宰和引导者,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四、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情干预的机制

第一,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现代网络舆清各式各样的新闻都有,如何加强讨这些信息的把关,需要建立完善的适应本校网络舆情发展的制度。建立专门的校园网络舆清管理人员,让师生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本校网络舆情的特点研发适合本校的网络舆情监测制度。实行网络实名制,建立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控队伍,对于出现的问题,做至及时解决,同时能够预测发展的趋势,对于那些出现的负面消息新闻,可以利用校园官网来进行及时的澄清。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来说,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机制,做到有理有据。

第二,建立疏通引导机制

在建立网络舆情的干预行为过程中,依靠监测预警还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高校加强沟通机制,做好线上线下网络宣传,梳理各类工作。利用校园文化墙设置“校园舆情”专栏,对国内外重大新闻进行及时报道,利用国内专家评主论网站,利用专家的话语进行正面宣传。同时还可以利用本地知名专家学者到校进行专题讲座,引入权威的三方机构,增强处理问题的科学性,将那些校园网络负面舆情及时处理。通过校园心理健康中心,开设相关专栏和热线电话,从心理学角度开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面对校园网络舆情。对于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应制定相关方案,防患于未然。

第三,建立合作实践机制

“众人抬柴火焰高”,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在网上进行干预之外还需要更多的线下干预,否则很容易出现之时出于形式。作为师生自己要想更好的参与到高校网络舆情当中,需要师生自己融入社会,了解民生,体验不同行业之间的网络舆情动态,借鉴他人在处理网络舆情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处理共同的社会网络舆清。

【参考文献】

第6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对策

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率极高的社会群体之一,也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生成力量。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屡屡出现,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正常管理工作与教学秩序地开展,因此,如何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置对策,成为高校管理人员不得不思考的重大课题之一,对于维护高校正常运行、改善高校形象、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概述

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根据2011年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所的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可知,中青年已经成为我国网民主要群体,而中青年群体中网民的主力军是我国各大高校的学生网民。一方面,网络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娱乐平台;另一方面,网络也为学生开展信息交流提供了基本平台。广大高校学生普遍认为,网络已经成为现实生活的有效延伸,是其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当代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特点,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且自主意识较强,不少学生还体现出极强的个人主义倾向、依赖性及开放性,虽然敢于创新,但承受能力不足,致使其很难有效地将网络同现实生活进行有机联系,导致很多大学生双重性格严重,因此,一旦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突发性事件,将很快演变为大学生,导致高校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形象,也对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再加上高校网络舆情环境相对封闭,导致网络舆情极易突然性爆发,继而迅速蔓延,演变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危机。为此,要求高校必须尽快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置方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的危害。

2、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对策

2.1转变传统思想观念,顺应信息时展要求

就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而言,其实质是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的反映。大学生对于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普遍较为关注,因此,对于事件演变及发展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为此,要求高校必须加快转变传统思想观念,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正视高校网络舆情在舆论监督方面的正面作用,在进行舆情突发性事件处理过程中,应做到信息的公开与透明,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事件前因后果进行,以便赢得主导权。除了做到网络舆情信息公开透明以外,还应当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开通热线,加快高校信息公开步伐,直面信息化背景下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所带来的各种考验和挑战。近些年来,我国各种社会问题与热点层出不穷,而由网络舆情所爆发的突发性事件也屡有发生,覆盖面极广,对社会影响深刻。再加上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其情绪、态度与判断中往往携带着非理性。因此,要求高校有关部门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与方面,切忌缺席、诳语、妄语,这样不仅无法使事态缓和,解决问题,还会导致事件愈演愈烈。反之,高校必须制定完善的措施与危机处置方案,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的公开化与透明度,以便大学生与社会大众及时了解事件真相,从而做出科学的判断、反应,促使事件逐步消弭。实践显示,高校有关部门若就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公布信息,就可以迅速缓解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非理性情绪,顺利地引导舆情发展,及时解决各种问题。

2.2占领网络舆情主阵地,把握舆情引导与处理的主动权

良好的校园舆情环境,可以使高校学生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引导和调节其思想及心理状态。在良好的精神氛围与文化熏陶下,使广大高校学生可以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各大高校必须占领校园这一网络舆情主阵地,将网络舆情引导权与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对高校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进行科学引导,除了要求高校党政领导、教务工作者及其他人员及时加以管理和疏导以外,还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积极向广大学生宣传共产党的方针、路线与政策,及时为广大学生排疑解难,牢牢占据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想教育主阵地。

2.3引进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危机处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时,必须以智能对智能,利用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可能产生的突发性事件进行合理处理或防范,以避免其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与社会危害,这也是加强网络舆论控制的有效方式之一。借助于各类现代化技术手段,例如,进行网络防火墙、分级过滤信息系统等的建设,针对网络存在的群体性或突发性事件,及网络恶意炒作事件,有关网络舆情突发性或虚假报道、负面评论等信息,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不良信息,一律进行删除。高校不仅要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针对不良或非法信息加以过滤,阻断用户访问,还应当借助于协议还原、路由过滤、网关过滤等技术,结合网络舆情热点,针对负面、虚假、违法信息加以屏蔽、删除,并针对已经删除的信息做出公示、说明,以避免类似突发性事件一再发生,继而被大众误认为有关部门是为了封堵消息,而刻意将信息删除,应使学生群体或大众全面掌握真实情况,以稳人心。

2.4构建完善的机制体系,提高网络舆情应急研判能力

2.4.1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就高校而言,必须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以便同舆情引导工作相统一,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提升突发事件应对水平。为了构建完善的监测机制,要求监测工作所涉及的各个部门,必须紧密结合岗位职能,有效配合与协调,确保各项检测工作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以便为高校突发性事件引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一方面,应加大日常工作的投入力度,保障舆情引导、办公设备以及有关部门相关人员的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技术设施建设,加大舆情研究投入,以推动网络舆情应对日趋规范化、现代化;此外,还必须构建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专业业务技能高的团队,除了加大优秀管理人才引进以外,还必须加强培训,塑造一支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舆情引导人才,作为高校优秀的评论员队伍,为应对突发性事件提供技术保障。

2.4.2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分析预测机制

构建完善的舆情分析与预测机制,对于做好突发事件引导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通过对舆情数据及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将其中有效信息进行筛选和提取,以更好地服务部门决策。另一方面,通过完善舆情分析预测机制,加强数据收集、分析与预测,满足舆情应对需求。通过构建线下监测系统,借助于现代化专业监测软件,针对舆情发展态势进行跟踪。同时,就舆情判断与预测技术方面,若单纯依靠人工收集与分析,很难就高校数量庞大、覆盖面广泛的舆论信息进行高效处理,更别提有效应对舆情。为此,加快拓展舆情收集渠道,借助于现代化分析技术与智能化预测软件,对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进行准确分析和科学预测。

2.4.3构建畅通的信息传送与反馈机制

高校应借助于执行力较强的部门,针对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构建完善的组织保障,促进日常舆情信息传送与反馈工作规范化运行。同时,应充分加强各管理部门间的沟通与交流,以舆情管理数据库为核心,以舆情引导相关人员为主力军,完善舆情信息传送流程,组建舆情收集、判断会议制。将不同部门所收集的有效信息,加以分类、判断,及时针对可能引发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问题做出反应。此外,构建完善的约束机制,确保舆情信息得以及时反馈。明确不同部门舆情监测、分析、预测等人员的职责,完善人员组成结构,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结合岗位的要求与工作性质,推动舆情监测、分析、传送程序得以切实执行。

2.4.4构建灵敏的舆情决策响应机制

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快速响应机制。一旦突发性事件产生,高校有关部门必须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及时查明事件来龙去脉,并将事件对外,以便真相传播,避免非理性舆情持续蔓延,将学生及大众态度加以引导。当收到突发性事件警报之后,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必须及时利用权威渠道,对真实信息进行,并结合舆情发展情况及矛盾转移情况,及时对有关信息进行更新,增强同学生与公众的互动,启动问责机制,对无作为的人员及时做出处理。

另一方面,必须完善综合协调机制。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通常涉及到学生、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此,应由宣传部门领导及人员组建舆情协调管理机构,一旦突发性事件出现,迅速成立舆情指挥中心,迅速将突发性事件处理由非流程化转变为程序化决策应对过程,提高舆情响应效率。此外,还应借助于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媒体信息引导优势作用,对可预见的敏感与热点新闻,于报道之初就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并配以评论,高校校园网应围绕热点问题及时将事件信息进行披露,在网站刊发有深度的文章,以便排疑解惑,通过互动引导正面评论,批驳不实信息,稀释学生非理性情绪。

3、结语

作为我国大学生生活、学习聚集地,高校无论发生任何事件均会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近些年来,高校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对高校、社会、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为了有效地确保校园的和谐,必须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对突发性事件进行妥善处置,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结合高校网络舆情实际需求,对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的有效应对展开研究,以便推动高校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中源,王国栋. 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23): 359-362.

[2] 梁鹏,谢东宝. 网络强势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及其应对[J]. 中国青年研究, 2012(03): 153-158.

[3] 张丽娟,曾润喜,王国华.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研究[J]. 情报杂志, 2011(06): 105-107.

[4] 成孝予,吴满意,申小蓉. 高校校园网管理与网上引导工作[M]. 北京: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第7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微博 网络舆情 高校 监测 引导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Micro Blog is popular, Attract more people ,university internet public has become a part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Blog and the current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and build the healthy model ,make full use of the unique effect of university . proposing the strategies of monitoring and guiding university public opinion .It is contribute to improve university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Key words :Micro Blog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University Monitor Guide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116-02

引言

世界是个大的竞技场,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较量,是人才的比拼,是信息的争夺。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大部分国家早已不再为争一块地,一桶油而大动干戈,毕竟这很失风度。硝烟滚滚的明争已经悄无声息的演化成暗斗,争夺的不是土地,不是资源,而是科技,是技术,是高精尖的新兴产业。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微博的出现,并快速席卷全球,吸引全世界人的目光。微博如一条透明的“围脖”,围住了地球的颈部,她正以一种新面貌给世人惊喜,同时,微博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也如潘多拉的盒子,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烦扰。尤其高校网络舆情,该如何监测和引导的确极为重要。对此问题,我想以一个在校的大学生的角度,切身处地的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出自己的粗鄙之见,并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可以为研究该领域的学者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微博下的网络舆情在高校碰撞的火花

1.微博的前世今生

微博简称微型博客,又称迷你博客,英文称为Micro Blog。这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微博是由美国人埃文・威廉姆斯于2006年创办,埃文不仅做出微博产品,还推出多样化的微博服务,微博用户能够随时随地登陆,并“文字”“图文结合”或“音频、视频”等信息,并可以实现朋友圈即时分享,方便快捷。一般而言,当下主流微博平台将每条信息的文字数量限制在 140个字符之内,也正是因为微博“短、灵、快”的特点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成本,所以更加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微博服务于 2007 年进入中国,但国内微博真正迎来春天是在2010 年,随着四大门户网站微博的设立,各种类型的微博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注册用户数和信息数量不断攀升,2010年也被称作是“微博元年”。

相比其他网络传播媒体的“老朋友”,微博具有自己的“长板”。快捷性,是传统媒体传播速度无法比拟的,它使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几何速度增长;包容性,随着微博的发展,更多原创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网络上;随意性,用户只要注册一个微博账户,就可以随时随地以任何话题发表的评论,或只言片语或长篇大论。

2.国内外高校为主战场的网络舆情现状

舆情,简言之舆论情况也。舆情一词最早出现于《旧唐书》,唐昭宗在乾宁四年(897 年)的一封诏书“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翼小康,遂登大用……”。在《四库全书》这部贯穿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典籍中,“舆情”一词共出现了一千一百余次。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舆论是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与个人态度的一种表达。

国内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还处于萌芽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才刚刚开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应用,极大地拓展了舆论空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从网民的年龄结构看,目前年龄在30岁以下的网民所占比例为 58.2%,从网民的学历结构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所占比例为22.4%。由此观之,我国网民结构呈年轻化,高校网民的数量不容忽视。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国外舆情研究始于19世纪,主要是西方的民意研究。而高校舆情管理作为高校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网网络舆情也被政府视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国外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主要体现在技术和实际操作的层面,通常包括鼓励引导用户,增强网民责任感;加强网络舆论的立法规范,辅之技术监管。

二、微博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的特点和功能

1.高校网络舆情花开五朵,特点大不同

第一朵,率直随意。大学生可以在高校网络平台随意发表评论观点、共享资源,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QQ、Email等传递信息、沟通交流。当然微博、贴吧、论坛等也是互动交流的重要场所。

第二朵,内隐外显。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自由表达观点,因为网络匿名的特点,网络信息者不用署名,使得网民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外显性也是网络舆情的另一大特点,内隐和外显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匿名的话题一旦传播,就会引起广泛的热议。

第三朵,缤纷多彩。高校网络舆情涉及的话题不仅包括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事件,也包括国内外最新新闻,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传播的渠道也样式繁多,如微博互动,QQ聊天、新闻跟帖、BBS讨论等,各高校论坛讨论的主题十分广泛,涵盖了包括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情感等方方面面,这也吸引了广大师生跟帖留言,积极表达言论、发表意见。

第四朵,排山倒海。高校网络舆情突发性强,往往发现时,通常已经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其传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难以预测,有如排山倒海之势。

第五朵,张弛有度。微博使用者有说的自由也有不说的权利,既可以在论坛、QQ、MSN大放厥词,也可以控制并收敛自己的言语,这种张弛有度,体现了网络舆情的收放自如,既具有开放性又有可控性。

2.高校网络舆情的四大功能

校网络舆情发挥着灯塔的指引作用、绳索的捆绑作用、树洞的倾听作用和信鸽的传话作用四大功能。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灯塔的指引的作用,高校网络舆情反映的是大学生对热点话题的关注程度及对发展态势的敏感度,能够较为真实的体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网络舆情如同灯塔,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之能够准确把握高校学生的内心情绪和思想波动,进而进行引导和教育,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绳索的捆绑作用是指将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他们对相同或不同事物的看法融合在一起,像用绳索捆绑一样,集中解决,高效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调控,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高校网络舆情还具有树洞的倾听作用,如今大学生多如牛毛,已经成为廉价的劳动力,面临学习、就业、情感的压力,大学生跳楼自杀的悲剧频繁发生。高校网络平台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如同树洞,收纳烦恼和忧愁,是大学生随意宣泄情感的地方。信鸽的传话作用的功能是指大学生可以借助各种途径发出自己的呼声,高校校园网络是信鸽,为大学生传话,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大学生借助校博客、微博、帖吧等发表言论、宣泄自己情绪、表达自身的诉求,这对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改进工作、使其提高效率、加强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和引导要知难而进

1.舆情监测的必要性

舆情监测古已有之,古语云: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足以看出人民的重要性,民意就是君意的重要来源,纵观历史,自古君王哪个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民意是舆情的外壳,舆情是民意的体现。齐国君王曾下令重赏进谏之人,最后,燕、赵、韩、魏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被传为千古佳话。舆情即是忠言逆耳的良药,有时也是肆意蔓延的谣言,因此,舆情监测工作应引起足够重视。如果舆论在较大范围内传播开,就会形成社会思潮,好的舆情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消极的舆情会阻碍历史的进步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的政治选举中,舆情是都政治走向的“风向标”;是领导者的最有效的筹码;更是一个国家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舆情监测的重要性不容小觑,简言之,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舆情体现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即修身;体现一个家庭对政治的关注,即齐家;反映一个领导人的是否得民心,是否能为人民群众代言,即治国;体现在外交上对待国内外政治言论的不卑不亢,并能够身处乱世而明哲保身,即平天下。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网络空间是片大林子,其宽松的环境使得道德和法律约束力下降,往往难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上网人群良莠不齐,又普遍缺乏自律意识,很多人,往往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恶意言论,殊不知:祸不不仅从口出也从“网”出。因此,引导和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构建安定,有序,和谐的社会,是社会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

2.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之“行路难”

第一是舆情自身带来的困难。高校网络舆情涉及面广泛、内容复杂、并且其突发性强,传播迅速。往往使高校管理者难以预测,即便深入了解掌握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具体内容,也经常是亡羊补牢,其已经形成溃堤之势。只有能够提前感知,预防为主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困难之二是舆情主题的特点。大学生群体相对于普通人群其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且正值青春年少,思维活跃,由于生活空间较为集中,他们思考问题方式往往具有相似性和从众性。曾经说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因此,大学生是舆论传播的活跃分子,任何言论都极易被发展为舆情。又因为大学生群体缺乏社会经历,思考问题片面,盲目从众,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三是舆情管理技术尚还稚嫩,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网络技术发展取得了突出进步,但仍不可放松警惕,网络匿名性使舆论的来源难以追踪;网络使用的复杂性又使得网络舆情的信息不易挖掘。网络管理者要从大量的的网络信息中及时识别、发现舆情,如同大海捞针,难度很大。因此,需要信息监测技术和信息分析技术的支持也依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四、微博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的锦囊妙计

1.专业化的“巡逻小组”

要落实好监控小组的专业培训 ,构建一支给力的监管队伍,服务于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为信息传递搭建桥梁,组建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干部为主的网络“巡逻小组”,辅之以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这支队伍需要思想上进,爱岗敬业,知识储备强并愿意从事网络舆情监测相关工作,能够根据热点问题主动发帖,积极引导网上舆论朝正确方向,能敏锐的察觉问题,并对网络舆论中突出的矛盾,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而且能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引导网络舆情献言献策,为维护网络秩序贡献力量。

2.优秀的“弄潮儿”

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的大潮中最活跃最尖锐的“浪花”,它反映的只是一部分民意,不代表全民立场。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舆论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这就需要有人站出来,带领大家走出盲区。优秀的“弄潮儿”可以站在舆情的浪尖上勇敢战斗,成为群众的领袖。拉扎斯菲尔德在他的“二级传播”理论中阐述道,在舆情传播的过程中,常常只有少数人是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他们比常人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体,因此更加留心媒体信息的走向,对相关事情自然了解更多,他们总能敏锐察觉舆情的动态,并能影响普通人,这些人就是舆论带头人。培养论坛的“舆论领导”,利用这些带头人来引导网上舆,这与电视明星代言广告有异曲同工之妙。高校可以培养优秀的带头者,通过他们的魅力影响舆论走向,从而形成顺应历史潮流的舆情导向。

3.公开透明的“大喇叭”

当今社会信息不透明、不公开被认为“有猫腻”。由此可见,“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按照信息透明公开原则,高校可设“大喇叭”,以新闻发言人传递信息,让信息制度及时、有效、公开、透明。通过这些新闻发言人,广大师生及时了解真相。通过及时准确辟谣消息,把公众关心的、突发的公共事件的应急方案和预警信息通过手机和网络等多种方式及时、快捷地告知公众。不从而有效地控制局面,安定民心。同时,高校也应在最大程度上争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支持,发挥传统媒体的力量,树立学校公信力。这样做,不仅保障了公众的权利,也避免恶意的舆论的蔓延。可以调动师生积极型,得到更广泛的支持。

4.地方和学校“手拉手”

为打击新型的网络舆情的犯罪行为,高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和媒体单位、以及公安部门、还有网络管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切实可行的“手拉手”联动机制,加强彼此信息的沟通,关注并强化舆情的引导职能,维护高校的网络安全与并与稳定。一旦发现网络舆论的恶意信息,及时通过公安部门协调网络管理单位,通过技术手段对 IP 地址进行准确的监测,跟踪并引导主题帖,如果必要时,可以进行删贴封杀。

5.有效的“过滤器”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之一,正因为如此,高校应建立多方位、多层面信息收集机制与处理机制,努力把问题扼杀在萌芽、消灭在基层。并对不恰当的要求,或在短时间内难以攻克的问题,耐心做好思想工作。同时,高校应敢于通过网络渠道,直面舆论问题、勇于担当、办事高效。并结合实际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对网上论坛信息的筛选过滤,建设校务公开,信息审查合格的网络平台,使学校领导和师生在网上互动交流畅通无阻,能及时关注学校的热点新闻,有效帮解决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6.网络教育的“万花筒”

高校应该以知名的专家为主体,积极举办网上、网下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网络专题讲座、建立品牌论坛和开展其他网络教育宣传活动,使高校网络平台扮演着宣传科学理论、传播网络文化、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角色,这些都使得网络舆情在宣传教育的“万花筒”下茁壮成长。同时,创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专题的网页,使高校网络平台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健康成长。加强网络法制知识的宣传教育的扫盲运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运用法律知识来规范大学生网络使用,对不良信息说“不”,可以减轻直至消灭网络的不良影响。

总结

网络舆情信息让人喜忧参半,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反映了社情民意,但负面的影响也让人不寒而栗。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个新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校园的稳定,影响到社会局面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高校网络舆情,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法律监管为底线,监测技术为保障,并运用多种途径对高校网络舆情加以正确引导。不能脱离群众,不能排斥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在任何时代,孤军奋战都必将失败。我们大学生也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要我们团结一心,锲而不舍,我们终将把高校网络舆情“驯服”,让它为我们所用,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王海建 .高校网络学生干部培养研究 [J]. 教育探究 ,2011,(3):68-71.

[2]边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D]. 开封 : 河南大学 ,2011.

[3]张合斌.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监控与引导研究 (J).东南传播,2010,(9).

[4]杨谷 . 信息时代的舆情监测 [N]. 光明日报 .2007 年 5 月 23 日

[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 年 7 月)[EB/OL].http:///s2008/cnnic22.

[6]邹军.看得见的 “声音” ―解码网络舆论 (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7]郭志伟.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陈忆金 ,曹树金 , 陈少驰 ,等 . 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研究进展 [J].图书情报知识 ,2011,(6):41-49.

[9]郭乐天.互联网虚假信息的控制与网络舆情的引导[J].新闻记者.2005(2).

[10]张迈曾.传播学引论 [M]. 西安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P47.

[11]王学俭、刘强 .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逻辑分析 [J].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8 年 11 月 12 日 .

[1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 [M]. 天津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1、P275 ~ 288、P292、P186 ~ 193.

[1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CNNIC) 2012年1月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http: //.cn/

第8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网络舆情;和谐校园;引导管理;对策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和谐校园的构建,而网络舆情引导在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而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学校教学科研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许多新的课题。

密切关注和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并进行积极的引导,对建设和谐、稳定、有序的校园氛围和文化环境,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赣州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特点

赣州是高教名城,教育发达,拥有众多著名高等院校、大专院校,拥有在校大学生十多万名,数量居全省第二,仅次于省会南昌,赣州大学城已有多所高等院校设立新校区。今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向赣州等市倾斜,扩大部属师范大学的招生规模。支持江西省与有关部门共建江西理工大学,扶持赣州等市高等院校和稀土、钨、铀等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由此可见,赣州高校的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

(一)赣州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

(1)缺乏相应的校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仅是赣州高校,当前我国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大部分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缺乏集中分析,舆情判断、问题处置、舆论引导等环节各自分离,不适应网上舆论快速分散、快速集中的特点。

(2)赣州高校对网络舆情重视程度不够,软硬件投入较少。由于用于网络舆情监控的软硬件购置成本较高,技术难度较大,国内仅有少数高校采取了有害信息过滤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等舆情安全技术措施,而赣州高校的舆情信息仅仅依靠网络管理员或信息安全人员人工监测,难以适应快速多变网络舆情监测需要。

(3)应急准备不足,重大事件反映迟缓。赣州高校对网络舆情大部分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自上而下垂直管理方式,信息的传递渠道单一。这在处理非紧急事件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网络舆情事件常常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不能在最佳时机做出反应和启动应急预案,错过了引导舆情意见流向的时间,给流言甚至谣言的传播留下余地。

(二) 赣州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主体相对固定。主要是以校园公共为话题, 参与或实践校园网络舆论的人, 具体是指赣州高校在校的广大学生和教师。

(2)客体或对象广泛。目前赣州高校网络舆情从内容上多元且分散,大多深入校园生活、关系师生权益、对焦学校大事、同步于社会热点等。

(3)群体性。大学生由于交际圈大多只限于校园,学业和就业的压力日渐激烈,他们更渴望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旦其个体的言行在网络上得到广泛认可,网上网下形成了互动,群体效应就极易被点燃。

(4)偏差性。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最有活力和生气的力量,同时,大学生因其年轻,阅历浅、缺乏社会经验,网络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可以让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敏感话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学生不满情绪及其引发的舆情,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偏差。

二、赣州高校网络舆情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的晴雨表,对建设和谐校园有重要意义。和谐校园就是学校通过深入改革、创新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校的领导者、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各归其位、各尽其能,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其核心是人的和谐。而校园网络舆论又很大程度的影响着人的和谐。高校网络舆情既能够强化舆论影响,形成良性舆论环境,促进学校工作,也可能因其偏离于主流思想对和谐高校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和谐高校建设的积极作用。

高校网络舆论提供了思想交流的自由平台,有利于汇集意见,疏通矛盾,化解不良情绪。使广大师生的意见得到真实的表达、充分的体现,成为广大师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高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高校网络舆情保障了高校师生民主监督权利的实现,有利于高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也可以通过传播造成社会影响,有助于塑造高校形象。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和谐高校建设的消极影响

高校网络舆论存在思想偏离现象,容易消解权威,异化主流思想,会使正常工作也得不到师生的理解和支持,造成学校工作的被动和形象的受损。高校网络舆论得以形成,很大程度上源自现实舆论或意见表达的不畅。尤其在事关师生重大利益问题上的透明度、公正性缺失或决策取向的偏离,容易引发师生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可能会通过极端的形式来表现。同时,高校网络舆论内容庞杂、论点分散, 不利于准确汇集和分析民情民意,也不利于统一监督和引导。网络舆论大多是自发形成的,由于自觉约束机制不足,其舆论导向必然需要外在的监督和引导。如果高校管理者不能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就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就不利于危机处理。

三、如何加强赣州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的对策

(一)积极主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

引导高校网络舆情贵在主动,而不是回避或者消极防御、被动应付。对于有争议或不利的舆论,不能只是采取回避或删贴、断网等防御措施,这只会事与愿违,让信息向其他网络媒体散播,造成舆论的进一步扩散,扩大舆论的影响范围。因此,赣州高校管理者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时,应主动进行“疏”和“导”, 坚持正确导向,用先进思想与文化占领赣州高校网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和谐高校建设大局。

(二)强化网上思想舆论建设,掌握校园网络舆论主导权

目前赣州校园网功能日益健全,应用日趋广泛,逐渐发展成为高校形象的展示窗口、信息的交汇平台和师生的精神家园。

(1)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制度。网络不良舆论的形成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是建立校务公开制度,及时学校的有关信息,形成良好舆论氛围,不给不良信息生存空间;二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把真相和事实及时告诉师生,辟谣信息,有效稳定局面、安定人心;三是当校园或社会热点问题发生时,适时引入权威性意见,表明学校态度,促使主流舆论是理性、健康的。

(2)构建与师生良性互动的网络平台。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书记)信箱、学生工作咨询系统、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功能,实现学校管理者与师生的直接对话,消除级别限制,坦诚沟通,更有利于解决现实的问题,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

(三)全校配合从制度和技术上管理高校网络

赣州高校可以建立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机制:学校党委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各部门工作, 网络管理中心负责技术保障,保卫处负责信息内容监控,宣传部和学工处负责网络舆论引导等。在技术上,可以监测公共网络对学校口碑的评论,如学校形象、教学质量、学校招生、招聘等问题的舆情,维护和提升学校声誉;还可以检测到学校内部管理的合理化建议,如教师、学生对学校教学、后勤(衣食住行)、管理等各方面的合理建设性意见,学校可对合理意见及时采纳,提高为教师、学生的服务质量。智能型自动控制、过滤软件系统可以过滤屏幕上出现的敏感文字和不良网站,这种强制性的控制方法能够极为有效地杜绝不合法或不健康的言论,为校园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师生自我教育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很多师生感觉在网络发表言论相当自由,不受道德约束,进而造成一些不健康的言论产生。所以,首先是对师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与教育,培养有道德责任的网民,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积极抵制网上不良信息。其次要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结合赣州高校实际,制定和完善网络管理条例,规范师生网络行为,培养师生的网络自律、法规和安全意识,从而有效防范、制止各种有害网络信息的制造和传播,力求把网络建设成为传播先进义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

(五)创新教育手段,增强教育实效性

赣州高校管理者应该“抢滩”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在班级QQ群,BBS,飞信,微信还有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为代表的主流微博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资讯平台与信息交流场所中对热点事件进行积极引导,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和负面舆情应对工作。还可以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教学案例,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听到真实的、正确的声音,学会从专业的角度理性地分析和评判网络舆论事件。

总之,在“振兴发展赣南苏区”的大背景下,研究和重视赣州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引导的功能,将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凝聚人心、激发动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营造和谐、宽容、浓郁校园文化氛围,为振兴苏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郭志新.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校园网络舆论及引导[J].理论界,2006(3).

2.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

3.杨安民.高校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分析[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5):52-53.

第9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高校网络舆情演变与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规律的作用影响机制与效果可以从阶段演变、主题演变、主体演变三个维度加以具体分析、揭示。

1.高校网络舆情慢起、快升、突降的阶段性演变推动学生思想动态变化大起大落在高校网络舆情孕育形成、扩散爆发、冷却消亡等阶段演变中,学生思想动态也随之起落,具体表现为:孕育中兴奋扩散中疯狂衰退中平静。一般来说,只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件才会进入学生网络视野;只有学生网络关注度比较集中,发帖、回帖较多,才会形成舆情征兆;随着敏感议题传播的速度、广度与深度急速提高,一些不能完全掌握网络信息、是非分辨能力差的学生认知受到冲击,开始出现认知混乱、盲从附和,情绪不断高涨,最终形成舆情向群体极化的形态转变,严重的可能会被别人利用,引发群体性的罢餐、罢课、静坐等高校。学校管理层如果能高度关注校园网络舆情的变化与动向,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学生思想,让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朝着有利于创造和谐校园环境的方向发展,舆情就会逐渐回落,学生情绪就会逐渐平静。在高校网络舆情三个基本阶段性演变中,有许多利益维护者与意见领袖的参与,他们是高校网络舆情演变的推手。高校网络信息和观点不仅能够以较快的速度传播给大众,而且在大众中比较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能够促进高校网络议题的进一步发展。在高校网络舆情整合演变过程中,高校网络意见会出现波动并整合,高校网络参与者在网络议题互动中试图以自己的立场及或作为利益关联方发言,努力争取媒介话语权,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相似观点在交锋中形成意见整合,成为影响网络舆论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高校管理主体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能力和对网络舆论引导的不同态度,直接决定其不同的处置措施与网络舆情的趋势与后果。

2.高校网络舆情主题由利益维权向治理主张演变,促使学生思想倾向逐渐政治化高校网络舆情主题演化是一个由关注自身切身利益逐步向政治治理主题过渡的渐变过程,是大学生网络诉求变化与思想动态变化随着网络舆情主题变化而不断演变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变化与网络舆情主题刺激度强弱正相关,刺激度强,学生思想内心震撼越强,形成极端思想的可能性越大。网络主题的演化通常是一个从具体利益到抽象的治理主张转化的过程。高校网络舆情的往往起源于身边的利害事件,如奖助学金评定、学生住宿条件、食堂卫生情况、考试违纪处分、招生就业问题等,逐渐转向为对学校管理制度、社会政治制度的讨论,学生思想的变化也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利益到抽象政治。主题演化不仅是旧主题向新主题的转换过程,还是一个不断增强舆情主体活力的过程,随着主题讨论的不断深入,网络参与主体的活力会不断增强,学生思想波动会不断加剧,不满的、负性的情绪开始充盈其中,学生思想标准开始混乱,价值取向趋于模糊。网络主题演化是一个多元化趋向于集中的竞合过程。高校网络舆情发生时,大学生积极参与焦点话题的讨论,各种思潮、形形的价值观以及公民道德规范的言论都能在网上自由生成与发展,主题涉及的内容多元复杂,各主题舆情之间互相经过激烈斗争、优胜劣汰,就会相互渗透与整合。高校管理者要重视对高校舆情主题演变的预测监控,并充分利用“两面理”(包括正、反两方面的道理)的态度,让大学生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在冲击中成长、在辩证中成熟。

3.高校网络舆情由多元分散主体向少数领袖聚焦引起学生思想观点极端情绪化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被影响对象,根据其在网络舆情发展中地位与作用,可将其划分为发起者、推动者、意见领袖等三个主要舆情主体。(1)网络舆情发起者———问题式讨论随着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现代大学生在遇到不公平事情时,会通过网络自由表达思想情感或寻求帮助、发泄不满,当有同感的一些人挤进来一起讨论、分享、传播某些负面议题时,就可能由此引发网络话题,导致舆情初现。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维权者的不平心理,鼓动其将事态扩大化,实现其报复社会的目的。(2)网络舆情推动者———放大式引导网络搬运工从首发媒体上获得的资料、评论、新闻把它转载、转帖或者扩散,促使网络点击率骤然提升,学生的思想情绪被刺激,舆情初步形成。而其中的网络推手则通过信息加工,故意单边放大或炒作事件,混淆大学生的认知,导致学生思想偏激,加速议题蔓延[6]。(3)网络意见领袖———主宰式引导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对广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通过发主题帖,以“宣言”式的表态,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高校网络舆情的走向。学生意见领袖积极扮演鼓动者的角色,凭借个人魅力,用犀利的语言博取学生们的眼球,使学生群体情绪不断受到感染和冲击,形成“压倒一方”的舆情声势,促使部分学生心中的负能量不断积累和放大,有可能暴发侵犯。在高校网络论坛主体关系中,大部分参与主体既非意见领袖,也非特定目标的推动者,只是整个网络群体讨论中的被动盲从者,但他们往往在意见领袖感召下通过盲目跟帖、转帖、置顶等行为,客观推动整个网络舆情的扩大化。而网络意见领袖(论坛版主)大多以少数思想活跃、组织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为主,容易形成校园网络舆情制造的核心主体。因此,集中力量对他们进行教育与引导,具有特别重要的网络治理价值。

二、健全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的教育引导机制

根据高校网络舆情演变规律以及它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各高校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舆情管控机制,分阶段制定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科学预判网络舆情的主题演变、重点关注舆论领袖的教育引导,保证大学生在安全稳定的校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在高校网络舆情演变中,思政教育工作者既要充分利用高校网络舆情演变与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的多重规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挖掘网络思政教育的正能量,努力避免网络舆情演变中的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的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促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1.分阶段制定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在舆情孕育形成期,所有的信息员必须时刻关注BBS论坛、QQ群、网络社区中大学生关心的热点与焦点,迅速获取舆情中一些带偏向性的问题和思想,详细分类汇集,定期仔细地进行分析与预测,挖掘出舆情中的潜在突变性因素,采取得当措施,努力把舆情消灭在孕育期。在舆情扩散爆发期,学校舆情信息收集监测机制全天候运行,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态,排查校内论坛、微博、高校贴吧、门户网站等媒介,筛选、甄别、梳理舆情信息,综合考虑舆情信息的数量维度、集中维度、显著维度等各方指标,捕捉一些迹象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并迅速追查舆情的源头及其真实性,果断采取处置措施,有效分化跟风学生,阻止舆情上升扩大,引导舆情良性回归。在舆情冷却消亡期,校方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舆情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浏览各方观点,形成自我判断,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信念。同时,对可能进入校园网的消极信息实施有效监控,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上的变化;采取开辟网络留言板,发帖审核等制度,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言论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尽可能过滤掉消极言论,对敏感信息及重点人员的言论进行密切观察,以免舆情复发或朝新的方向蔓延。总之,在网络舆情演变各阶段,高校管理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扩大、畅通大学生的利益诉求渠道,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校长信箱、网上之窗、校长接待日制度和社团组织等途径,合理地表达他们利益诉求,加强学校管理者和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一些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事情要事先做好解释工作,努力赢得他们的理解,使他们的不良情绪有“出气口”。

2.科学预判网络舆情的主题演变高校网络舆情主题演化预警是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高校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密切相关,网络舆情主题的演化实质上就是大学生相关生活、学习、就业诉求的不同层次的反应。高校舆情监控专家及思政工作人员要对所收集到的各类舆情信息及其主题进行敏感度评估,采用外在趋势判断法与内在因素判断法相结合的方式,分议题类型、情绪强烈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分级分层挖掘主题变化与大学生思想变化之间的潜在关系和规律,预测其对大学生思想造成的影响,从各种混杂的信息中捕获学生的真正需求,适时准确把握主题演化的脉络,从而为有的放矢地进行大学生思想动态疏导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舆情处理结束后,学校管理者还应对舆情进行深度研判,对高校网络舆情运行的规律性与控制引导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以便在以后的舆情预警工作中借鉴。预警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往往是矛盾的,但时效性是第一位的,准确性是第二位的。准确的预警在于占有大量有用信息,而信息的占用、甄别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能要牺牲掉时效性。因此,必须在确保预警时效性的要求下努力提高其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