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师德范文

高校师德精选(九篇)

高校师德

第1篇:高校师德范文

(一)理论学习薄弱,政治素质不高很多高校教师政治意识淡薄,很少主动进行理论学习和关心时事政治,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讲好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其无关,因此在重大事件时所表现出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容易偏离方向。

(二)对师德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有效机制目前在国内高校的评价体系中,普遍呈现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重知识,轻文化等倾向,师德建设并没放在突出位置,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也多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推动师德建设。

(三)价值取向偏离,功利思想严重受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教师价值取向逐渐以利益为导向,教师工作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课程选择、教学科研投入都以“能否获利”作为行动准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治学得过且过,缺少敬业精神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但是有些专业教师认为教学才是自己工作的全部,德育工作与自己无关,而且对于专业教学也只是安于现状,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二、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产生的原因

师德水平的每况愈下并不是偶然发生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宏观方面:国家方针政策和考核标准的制定以及社会氛围的变化都严重影响着高校师德建设的走向首先,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利益观念日益深化,极大地冲击了高校教师的传统价值观念。职业的认同感下降,在面对工作选择和教学科研投入方面容易心态失衡,偏离正确方向。其次,国家对于高校的评价体系不尽科学,“唯成绩论”的传统模式依然主导,素质教育多停留在设计层面。因此高校在教学安排和业绩考核时只重科学文化素质,不顾思想道德素质就成了很“自然”的结果。

(二)中观方面:高等学校的各类管理制度不健全是直接原因,对于师德的不断下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在教师聘用和职称评定方面,考核标准单一。把专业授课能力和科研水平作为唯一标准,对于师德修养方面没有设立考核环节或流于形式。其次,缺少定期师德培训,使得师德提升缺少公共平台。有的学校只是搞一些讲座或是发些材料自己学习,培训内容更新慢,过程中缺少互动,无论是校方还是教师本人都意识淡薄,不以为然[2]。最后,高等学校对于师德建设不够重视,并无主管部门或相应的管理、考核办法和奖惩办法,不能充分地激励、引导高校师德建设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微观方面:教师自身是师德建设发展的内因,师德修养不高,立场不坚定,随波逐流才是师德滑坡、失德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首先,价值观的转变。在面对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观冲突时,放弃职业操守,一切以利益为标尺,是导致高校教师师德下降,失德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其次,师德修养不够。一些教师没有把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师德修养作为重要内容,对于相关培训也是应付差事,与立德树人渐行渐远。最后,责任感和使命感淡然。现阶段的高校教师对于国家的需要和学校的学科建设漠不关心,完全站在个人立场,以是否有利于晋升职务,有利于提高待遇为标准。

三、科学构建长效机制,全面推进高校师德建设

在现阶段,强化立德树人,把握教育本质,把育人作为首要目标,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思想阵地,统领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一)组织领导机制,为推进师德建设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政策保障首先,要成立立德树人,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政一把手负责。把与师德建设相关的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等部门的一把手也纳入到领导小组中,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责任清晰。形成统一领导下的有机整体。其次,在各学院等教学单位也要按照学校模式设立领导小组,而且是师德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定期开展师德状况分析,为校级统筹提供第一手材料。最后,校、院各级领导机构要结合实际制定开展师德建设的实施计划。制定过程中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力争形成既科学合理又能反映群众心声的方案。

(二)宣传教育机制,为开展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保障,形成全校上下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首先,充分发挥宣传的窗口作用和感召力量,丰富宣传形式和宣传手段,通过集体大讨论、典型讲座等方式宣传高尚师德,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把全体教职工都动员到师德建设活动中。其次,丰富教育形式,不只停留在教条、枯燥的理论学习层面。把道德规范外化为教师更容易认可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内化为高等教育所需要的道德素质。最后,做好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严把质量关。定期总结培训经验,不断调整,力争在培训结束后给教师师德水平带来质的提高。

(三)激励引导机制,激发广大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和提高师德修养的主动性首先,充分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把师德修养纳入到职称晋升、业务考核评价体系中,对于在个人师德修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同等条件下给予适当倾斜,对于有失德行为的教师采取“一票否决制”等,最大程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3]。其次,注重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对于在师德建设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点带面,带动大家共同进步。最后,建立与精神激励相配套的物质激励机制。协调好精神与物质的利与弊,通过适度的物质奖励进一步坚定立场,以实现与科研中先进的“平衡”[4]。

(四)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对教师在一段时间的表现进行综合界定,评价机制是否准确、科学直接影响着整个师德建设工作的全局首先,要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把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但也不要一刀切,允许一部分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增设考核标准,以求更全面的考核评定。其次,考核评价可以分层级进行,如自我评定、学生评定、学校评定等,把每一部分都规定合理的比例,最后进行汇总,形成全方位的考评。再次,考核应该把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相结合,进而形成对师德状况的动态了解,还要把全单位的横向考核和个人的纵向考核有机结合,既要看到同行之间的差距,也不否定个人师德方面的进步。最后,建立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对于通知本人后,没有争议的考核结果,进行归档,动态管理,作为今后教师评优、晋级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第2篇:高校师德范文

[关键词] 高校 师德师风 现状 策略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是高校的宝贵财富。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地位,决定着国家各项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和水平。教师的好坏关键在师德,因为只有德高才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各种职业活动中,思想和行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所谓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所谓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师德师风即通过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对周围事物所采取的具体言行和态度,并对学生及周围的人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影响的行为准则和道德风范。其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师德师风内涵的重要提升,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也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理论。其本质是鼓励人自主发展、自由发展为旨趣,以教育、关爱为核心和基石。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导,热爱教学、知识渊博、人品高尚为师德之本,教师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力求达到爱岗敬业精神高尚、教书育人水平高超、为人师表品行高洁的“三高”境界。

教师职业道德是全社会职业道德的排头兵,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对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有着较大影响,具有表率和示范作用。要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思想道德素质好、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建设则必须同时注重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师德师风作为一所学习的灵魂所在,它体现的是一种治学精神,一种良好氛围,一种育人环境,一种无形的力量。

二、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深受学生喜爱和社会赞誉的名师。他们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他们严于律己、勤于奉献,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己任,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和尊敬,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赞誉。

高校教师的行为具有显著的示范性和教育性不容置疑,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但部分高校教师缺乏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精神风貌,在政治教育、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难以为学生做出表率。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广大教师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忽视了职业道德建设,造成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与新时期行业要求的差距。

一是政治倾向淡化。有的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不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关心,对学生缺点、错误不批评、不教育、育人意识淡薄。还有有的教师受到不良倾向的影响,言行不谨.信口开河,观点片面,过分渲染社会阴暗的一面.在课堂上发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从而误导了学生。

二是敬业精神弱化。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敬业精神,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不安心本职工作,轻校内课堂教学.重校外兼职。还有的教师缺乏进取精神,心浮气躁,治学不严谨,不注重获取新知识,不钻研业务,不求上进.满足于一般性的工作,上课不备课,得过且过或照本宣科,上课没有激情,讲课内容空洞、陈旧、乏味,教学方法单调,缺乏与师生交流。

三是道德观念淡薄。对学生缺少应有的关爱,执教不严,对学生放任自流,有的教师学术作风浮躁,科研缺少创新,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甚至有个别老师道德败坏,违法乱纪,触犯法律。

三、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应对策略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一项重大的建设工程,是一项需要每一位高校教师长期为之奋斗的艰巨任务。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

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的目标要求,以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推进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为重点;以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为目的,切实有效地推进师德建设工作。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

脑,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高校所掌握.并真正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去。要大力加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学习政治理论,增强事业心和

责任感。通过政治活动和理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高校教师,全面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使每个高校教师明确,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自觉地克服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真心诚意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的良师,做学生的益友,在教育中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严于律己、乐于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三)科学规范师德师风建设标准。

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我们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内容、方式、手段等,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

1、政治素养高,思想品德好。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正直,遵纪守法,团结同志,品德优秀,为师生所公认。

2、爱岗敬业,悉心育人。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能够以培育优秀人才为追求,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能够关心学生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是学生公认的良师益友。

3、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具有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学风端正,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工作的创新实践,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将创新精神内化为自身的教学、科研行为,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

4、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能够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学校发展、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深受学生爱戴。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机制建设。

校以育人为本,师以铸德为重。高校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在育人中的作用,彻底改变以往师资队伍建设中重业务轻师德的现象,全方位加强高校师德师风的机制建设。

1、完善培训机制。高校人事管理和师资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和师德+师风培训档案,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化、规范化。

2、强化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对认真履行师德师风义务,表现优秀的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评选、树立先进模范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在岗位津贴、课时酬金、住房分配、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提高其物质待遇。

3、加强监督机制。高校师德师风监督要实行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4、科学评价机制。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机制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师德师风评价的可操作性。

5、引进竞争机制。在教师管理制度上引入竞争机制,可有效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总之,高校师德师风对高校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直接的、持续的,甚至是终生的;师德师风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影响是深远的。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将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注入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康宇.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探讨 [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

[2] 肖昊,成长群.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之内涵[j].学习月刊,2008(2)

[3] 孙延斐.构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第3篇:高校师德范文

(一)民办院校师资现状迫切需要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民办院校鉴于自身办学模式、办学层次、学生生源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通常来说,民办院校的师资是由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以及公办院校的退休教师组成。这部分教师缺乏对民办高校性质、发展历程的了解,对教师角色的转化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民办院校教师的工作状态缺乏稳定性,缺乏高涨的工作热情。现阶段民办高校师资现状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二)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发展性、创新性、和谐性是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和谐性指的是院校服务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科学能力和谐发展,全面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和谐性也是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标志。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等属于系统性任务,均需要付诸长时间的努力。民办院校要想可持续发展,急需业务素质过硬、道德素质高尚的优秀师资队伍。教师不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更承担着道德品质建设的重要责任。教师道德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素养与心理品质。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保障学校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

二、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一)政治素养薄弱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缺乏政治进取心,政治观念比较单薄,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教人育人,重视智育教育而忽略德育教育,重视业务技能而忽略政治素养的提升。部分教师政治敏锐性与鉴别能力比较差,忽略政治理论学习,不注重自己的言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道德滑坡现象堪忧教师道德滑坡成为了社会转型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民办高校教师道德滑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与敬业精神,不合时宜地散布不正当言论,严重影响学生心中的教师形象。部分教师在物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不专职于本职工作,甚至出现学术诈骗行为。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道德思想教育是专门从事学生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缺乏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正确认识。

(三)育人意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通常来说,民办高校的工作量非常大,部分教师只重视授课工作的完成,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不注重对学生道德观、人生观的培养。部分教师的教育意识比较薄弱,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哗众取宠,弄虚作假。民办高校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存在一定误区现阶段民办高校的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均存在一定误区,重视教师业绩评价、轻视教师德育评价的现象比较严重。虽然现阶段的考核评估、职称评估中将教师师德纳入其中,但是形式主义现象严重。与此同时,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方面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与监督机制。(五)民办高校用人机制存在一定问题民办高校大部分实行教师聘任制度,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学校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于教师培训投入少之又少。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教师薪资水平、福利待遇比较低,导致大部分教师抱着“跳板”思想,缺乏工作责任心与敬业精神。

三、新时期强化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探究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民办院校急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一方面要体现出对教师人格的约束而一方面还需体现出教师职业的特点与职业素养,也就是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另外,还需要积极创新教育理念,脚踏实地,勇于创新。评价体系的制定不能单纯地将教师作为评价客体,还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完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不应只注重结果,而应该注重考核过程,促使考评机制成为宣传、教育师德师风的重要过程。教师与评价人员之间应该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积极鼓励教师通过自我评价、教师互评等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二)积极创新教师师德师风培育机制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必须通过完善、创新的师德师风教育制度,将师德师风培育积极纳入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中来,强调团队合作与集体意识,不断提升教师品格与个人素养。加强新进教师的教育与培养力度,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师表意识与师范技能,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整体素养。加强现有教师的学习与再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与综合素养,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笔者建议,民办高校还应该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最喜欢的教师”“优秀教师评选”“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提高教师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性。学校对在人文素养、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并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结果与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相挂钩。学校还应通过校园广播、官方微博、报亭等宣传方式,加强对师风师德典型案例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定期召开师德师风交流会,积极倡导广大教师弘扬高尚师德。

(三)强化民办教师队伍的学习力度教师自身的行为举止会对学生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榜样。因此,必须全面提高民办教师队伍的道德品质与责任感,工作严谨、认真,积极发挥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表率作用。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与文化水平。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党教育方针,通过正确的理论观点积极构建社会主义价值教育体系。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学习,认真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落实教学规章制度,通过继续教育与自主学习,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技能知识体系。另外,还需要加强相关学习知识的学习力度,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与业务技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强调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通常来说,民办高校学生文化课成绩薄弱、自尊心强,教师更应该真心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发展。

(四)健全教师人格,倡导奉献精神健全教师人格,是建设民办院校师德师风的关键所在。大量的民办教育实践证实,教师言传身教是教育学生最有力量的武器,教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学校人格品质的塑造。毅力、进取心、自信心不仅是教师岗位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必备的内在品格。新时期下,必须健全教师人格,要求教师具备如下人格特点:①敏锐的观察力;②丰富的想象力与灵活的思维能力;③坚毅的品格与自我完善能力。只有具备上述人格品质的教师,才能真正胜任转型时期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在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魅力是任何管理手段、制度都不能替代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多样化趋势,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民办高校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西方腐败思想、金钱主义等腐蚀学生心灵,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必须倡导教师奉献精神。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决定着教师工作的艰苦性,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心血完成教书育人工作。教师这一劳动特点决定了教师报酬与教师劳动不相匹配,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倡导教师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以奉献、敬业作为自己的生活守则。

第4篇:高校师德范文

[关键词]师德;教学;社会服务;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85-02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逐渐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简而言之,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1]

一、高校教学工作的师德规范

教学是以系统的知识授受为基础的,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最有效的形式。由此可知,在教学工作中,师德是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表现出来的,教师的知识、经验及言行等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的知识基础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教师会选择不同难度的教科书,而同一专业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学生的基础知识各有不同,且学习方式也不同。这导致教师的教学工作面临的情形非常复杂,教师应该因材施教,照顾多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为与学生多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创造的活动,提升自己和学生的人生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而主动地为每一位学生付出,对学生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不仅从教学中学到知识,更从中学到人生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品质、心理和知识的沟通。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高尚的教学品质加高超的教学技术是赢得学生爱戴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需做到爱学生,对他们负责,要发自真心地对待他们。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真心的同时会传播给周边的同学,这样的传递会反馈给教师。在信息社会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教师需要将自己专业先进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需要有“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其次,教师需心存公正的态度,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奖惩分明,这样会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积极性。若想教师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在教学的安排上必须考虑到班级规模。受外国班级授课理念的影响,大家普遍认为大学实施大班上课的效率高,学生学习态度积极。但在我国高校,由于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环节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学校的理念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应该安排不同规模的班级。一些公共课程可以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但是一些专业课程适合采用小班授课,即组成一个班级的学生应该尽量少一些,以便教师能和每个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再次,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教师与学生间应有更多的交流,彼此间相互学习,这份尊重需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培养。最后,教师应该秉持宽容的教学态度,但是不能纵容学生,节制是教师理智的修养。教师需要在宽容和节制之间理性权衡,这样才能保证对学生的教育有很好的效果。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须有较高水平的道德品质,教师应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保持正确对待学生的态度,学生才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才会信任教师、尊重教师。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是否合理,须有一定的衡量标准。[2]第一,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科学,即教师行为是否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要求;第二,教师教学行为要明确,即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明白地表达教学的意图,能否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第三,教师教学行为要有丰富内容,即教师能否从不同的角度、形式、方法表述教学内容,简单明了表达知识内涵;第四,教师教学行为参与性,即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师生间的互动;第五,教师教学行为的效果性,即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有效,能否真正达到教学内容的目标。这些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的基本能力。教师首先要尽到教学的责任对学生负责,这是教师需要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二、高校社会服务的师德规范

高校社会服务是指教师遵守高校社会服务的道德规范,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3]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以自己的学科专长为基础,除完成高校本职工作外,根据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企事业单位、学术组织的兼职劳动。[4]教师的社会服务不仅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更多的是为社会做贡献。教师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实践经验向学生传授相关经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此外,高校科研课题主要来自社会,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完成科研获得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提高教师的知名度,从而提高学校的声誉及地位,使学校和教师获得公众的认可。

教师在社会服务中须诚实守信。教师提供的社会服务代表了个人,更象征着学校。工科类高校的研究偏向于实际操作型,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更多,例如有些工科类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科研项目重在对一些物质进行测定,高校教师承担进行实验研究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运用学校的便利条件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提供给企事业单位作参考。如果教师不按项目任务书进行研究,不仅不能按时完成科研任务,而且会给企事业单位带来困扰,影响社会科研的发展,同时造成企事业对教师本人能力甚至学校信誉的怀疑。因此,教师在社会服务中需要遵守公平、公正、乐于奉献、讲求效率、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教师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应明确自己责任的主次,培养人才、实施科研是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因此,教师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需兼顾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大部分的时间仍需用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如现有较多的大学教师在外兼职,而留有较少的时间在教学上,使得教学常年重复同样的知识,没有创新,讲课没有活力,学生没有兴趣,教师对学生及学校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导致教学失败。教师要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好角色,就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三、高校教师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高校教师人际关系是指在学校情景中,教师个体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交往或共同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各种比较稳定的心理联系。[5]师生关系在教师人际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及学生学习的效果,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正确的把握。在大学中教师与学生年龄的差距大小不一,老教师与学生间由于代沟较大,沟通不易,师生关系一般较死板。由于老教师成长的环境与学生成长的环境有较大差异,他们比较倾向于“守规矩”,在课堂中不允许学生做得太多,以至于与学生的交流少。而年轻的教师由于与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兴趣一致,容易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是年轻的教师刚刚开始教学工作,在掌控课堂上不能收放自如,以至于师生间称兄道弟,没有了相互尊重,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教师也不能及时管制,造成课堂混乱。因此师生的关系需有一定的尺度,亲疏适当、相互尊重、互敬互爱。

教师的集体关系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及发展极为重要。学生每一阶段的课程学习都是相互衔接的,这就需要教师授课任务的侧重点不同,每位教师授课的内容及对学生课后练习占用的时间要有合理的安排,需与其他教师的教学统筹安排。而科研工作也需要教师集体的共同努力才能有好的结果,仅仅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承担起一个科研项目的,尤其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也需要认真对待,在遇到矛盾的时候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

四、小结

高校教师的师德规范对于每一位教师尤为重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是最基本的,教师需要对学生有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社会服务是教师的另一项重要职责,而最重要的是要诚实守信,同时要明确自己的第一职责是教学。教师人际关系重要表现为师生间和教师间的关系,二者对学生的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高枫,王,等.高校师德修养实用教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彭斌,龙显成,刘卫平,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12-114.

[3]时进,杨爱.谈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15-16.

第5篇:高校师德范文

[关键词]德育工作 师德建设 重中之重

教育是人类的崇高事业,师德却是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前途。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而师德是教育的灵魂,高校德育工作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行为表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它的道德目标。身为一名教职人员不能仅局限为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育好人。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我们教职人员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因此,高校德育管理特别强调教师在言行举止上起道德表率作用。为了实现教师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高校德育工作特别重视教师的品德修养和师德建设。我们作为其中一分子,在点滴上严格要求自己。与学生平等,并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

1 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社会在迅速发展,经济在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与之不和谐的因素也就随之而出现。从事德育工作的极大多数人群,尤其是战斗在德育工作最前沿的教师,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准却没有与时代同步增长。这就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工作责任感明显减弱。卖一个冰棍赚多少钱,卖一辆汽车赚多少钱,……转化一个差生又值多少钱。诚然,这种说法难登大雅之堂。虽然教师从事的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但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需要油盐酱醋,也有妻儿老小,也渴望过幸福生活。除此之外,由于个别人素质不高,职业道德意识不强,使我们个别的德育工作者也产生责任感不强的情况。社会总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不管不问;家长认为是老师的事,不多加干涉;老师认为家长是法定监护人。比教师更有责任。在高校内部,也有一部分教师有这样一种想法:德育工作是高校政教处、团委的事,与己无关。正因为有这样的种种认识,我们的一部分德育工作者责任心不强。其实,问题也不难解决。一方面,为从事德育工作的人群创造一个有利于工作的环境,让他们不再为生活担忧,为油盐酱醋的涨价而担忧,让他们能够静心地工作,潜心于德育工作,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推动我们的德育工作,让我们的社会道德有所好转,这比花钱去造监狱远远好得多;另一方面,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应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加强自身素质,不应该斤斤计较,而应以身作则,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以宏扬民族精神为宗旨,为广大青少年树立榜样,言传身教,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才会成功的开展,民族才有希望。

2 教职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精神。

2.1 服务精神:教师向社会和个人提供教育服务,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性工作。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又是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别强调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教育服务的公共性还要求教师对服务对象一视同仁,不容许教师出于个人的好恶不公平地对待任何学生,绝对不允许因学生来源的差异而施予不同的教育。

2.2 奉献精神:在必要时常常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向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尚的道德修养,在必要时无条件的牺牲个人利益,服从或服务于集体或服务对象。

2.3 敬业精神:教育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一样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它为教育专业团体和个人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工作不仅是一种生活手段,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敬业精神”意味着教师必须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标准,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上,必须不断创新,在专业方面要不断提高。

2.4 团队精神或协作精神:在教育专业领域,由于服务面广,且长期采取集体教育形式,内部职能分工较细,教师个人几乎已难以对学生进行全人生指导,教育服务基本属于团体服务。因此,教师不但要与同事和睦相处,而且要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是现代教育实践固有的专业特性。

2.5 以身作则精神:教育服务有其独特性。教师运用自己全部的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向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如果说大部分专业服务属于技术的话,那么教育服务归根结底是道德服务,自然会向教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的加强道德修养意识,提高道德水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师表”。

上述五大专业精神既是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者专业生活的真实写照。千千万万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学生服务,向大学生奉献人类最美好的精神财富,以自己的表率教育大学生为人处事。这些都是教师的专业美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这样一种道德水平,是教师的工作特点所致。

3 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推动师德建设提供有利保障。

3.1 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师德教育的初级阶段。建章立制能为教师树立师德活动准则和处理问题的规范。高校的这种机制不但制约了我们的师德行为,也对我们教师起到了激励的作用。所以高校应建立健全师德制约机制,完善师德建设考核制度。建议在每年年初高校要同每一位教职人员签定责任状,做到层层包干,落实到人,形成全方位抓师德教育的局面,并于年底针对考核情况进行奖励。应设立师德单项奖和综合奖,对师德考核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年度奖励:另外高校师德教育领导小组应制定《师德建设考核评定方案》、《师德奖惩条例》等,并建立教师师德考核档案,进行专人管理;对教师平时工作中师德方面的先进事迹及违纪行为也应做好记载及统计。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年度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真正起到了制约和激励的作用。

3.2 细划师德建设内容,加强群众监督力度。应根据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结合平时的具体教学实际,将教师道德规范的要求进行细化,逐渐培养教师的自觉习惯。然而受当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教师出现违反师德的状况,一些教师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现象,出现了一些有悖于精神文明和职业道德的不正之风。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教育法,也损害了教育者的形象,更为严重的是败坏了社会风气,

污染了育人环境,玷污了学生心灵,甚至扭曲了纯洁的师生关系,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群众反映极为强烈。面对这些存在于教师队伍中的不良风气,针对高校教师中存在一些问题的苗头,为防患于未然,高校应制定“十做到”、“十不准”,并印发到每位教师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新时期师德的认识,帮助教师明辨是非,而且能建立起新型的师德观念。另外,还应坚持开展每学期一次的学生评师德活动,了解教师在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立言立行,边整边改,促进师德水平的显著提高。

4 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4.1 不断学习,提高教师思想素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必须坚持学习。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评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的能力与水平,在学习中实现对精神境界的高层次的追求,从而不断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同时,还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校领导要鼓励教师继续学习,提高学历层次,为其创造机会和时间。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要提高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说:“不懂科学的人便不能做老师了。”不求进取的教师将逐渐被淘汰。教师们一方面贡献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像海绵一样,从群众中、生活中和科学中汲取一切优良的有用知识,然后再把这些知识贡献给学生。所以应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时时不忘完善自己的能力。

第6篇:高校师德范文

师德,即教师从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合。师德的构成要素,包含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等,均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师德是有表象的,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效果就是师德的具体反映。关于师德的界定目前有多种说法,概括起来不外乎三类:其一,认为师德包括教师一般职业道德,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立场和法纪行为;其二,认为师德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其中包括道德品质、思想信念、对于事业的态度和情感,以及有关行为的规范等;其三,认为师德既是教学工作基本的准则和规范,又是教师必备的情操和品质。不管哪类都可以看出,对于师德内涵的界定,早已超出教师所从事专业工作的范围了,更多的是针对教师个人所提出的道德要求。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指出教师不仅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被尊崇为“万古师表”的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的写照,也正因为此,才有了东西南北众多弟子的追随。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专业科学家,也是知名的教育家,颇受学子的推崇和爱戴。2013年4月,杨院士在接受访谈时曾指出:“高校要构建适合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青年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是他作为老一代教育家对全国青年教师的殷切希望,其实也是杨院士六十载教书育人的真实写照!师德,既有其历史的传承性,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常讲的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等等,这些都是指的师德内容。新时代倡导的师德教育,更是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融入培养创造性、开拓性、实践性人才等更丰富的内涵。

二、爱与责任是师德建设的灵魂

师爱与责任,无论任何时代都是教育的基本内涵,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难以想象,一个对教育、对学生麻木不仁的老师,批评学生时不择措辞、语言粗俗,不顾学生自尊的老师,学生能从他的教导当中获取到什么。正是因为这个职业有这样的内涵及要求,才有了从古至今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向往和崇敬。爱与责任也决定着从业者对待职业的态度,也将决定着受众从中获取营养的价值。一名好的教师,他的爱应该是高尚的、无私的,这其中包含不求回报、不计得失,而学生对其中的体会、感悟,也一定会是积极的、阳光的,充满正能量的。师德高尚的教师也一定会对自己的专业有着严格的要求,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关爱学生发展的教师,高度的责任感会催促他不断的努力成为学识渊博的人,会自觉思考自己的课应该怎么上学生更容易理解,手段和方法怎样改进才能使得教学效果更好。“职业是饭碗,工作是谋生”,这对如今正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可以说是讽刺。毕业五年后学生的工资赶上老师的案例不甚枚举,只有对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的人,此时体会的是对职业的自豪和骄傲而不是不满和懊恼。让自己的学识转化为学习者服务社会的能力,让自己的热情转化为学习者奉献社会的抱负,让自己的慈言善举感化学习者的自我和个性,让自己的公正宽厚引导学习者对未来的期盼和向往。新时期的教师,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也就选择了清贫和慎独。教师职业充满自我牺牲的特质,在这一职业中的教师不是要成就自己的什么业绩,而是应成就学生的业绩,使他们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师的行为和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品质的培养,这种影响往往是无形的、潜在的、长期的,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取代的一种教育力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师德”决定着“生德”。只有这些学生实现了其人生价值,当教师的才能够体会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体会到教师职业给予的慰籍。

三、学习与创新是时代赋予师德建设的新内涵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在哪个时代都是对教师的要求。面对新时代知识爆炸、互联网发达、资讯横飞的教育环境,面对依赖网络、数码的90后个性化受教育对象,那种一本书讲一辈子,一种教学方式应对所有学习者,完全不可能想象。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其实远远不够,新时代的老师应该是长流水、源头活水,老师得是导师。“授人以渔”胜过“授人以鱼”的道理我们都懂。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实就是好的典范。尤其是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来说,课堂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有灌输职业素养的责任,这一点有时候更胜于知识和技能。学习阶段,对未来将从事什么职业,会用到哪些知识,也许是未知的,也许将来工作中能用到的所学很少,但好的习惯和素养一旦养成,将受益终身。一名优秀的教师,会懂得如何适时地将职业素养贯穿到课堂、延伸到课外;一名优秀教师,懂得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探索不同的传授方法,懂得发现新问题,引导学习者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毋庸置疑,在学校里,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教师的丰富学识,不仅能扩展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提升学习者学习的效率。“活到老,学到老”这才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形象写照。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只有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这既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准则,又是教育的艺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职业教师,就要有正确坚定的政治信念,坚守职业道德,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尽一份力;就要有执着严谨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业务技能,以广博学识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就要有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不满现状,与时俱进,探索现代教学理念和新技术,引导学生们不断向着新的未知的领域前行。四、师德建设的反思师德重要的在于自律,这是教师职业特质所决定的。教师的第一要务是教书育人,教什么书?育怎样的人?这些都是平时的教学一点一滴中体现出来的。

第7篇:高校师德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已经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观念也延伸到道德领域,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呈现出层次性、差异性、物质利益性。[2]市场经济在给师德建设提供正面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师德建设产生种种负面影响。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切实加强师德建设作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增强了学校综合实力,促进了学校科学发展。但毋庸讳言,当前,不少高校对师德建设重视还不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3]一是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对一定物质利益的追求冲击传统师德师风精神,引发缺乏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淡薄等有损教师师德师风的问题。二是高校师德建设制度和规范不完善,缺乏有效活动载体。三是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与考核机制。四是高校教师师德培训力度不够,正确的导向机制不够系统。五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突出,人文修养和教育情怀仍需培养。青年教师思想中存在的教书与育人两回事的错误思想与社会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期望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既影响了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制约了大学自身的发展空间。[4]因此,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当前所面临的一项既紧迫又艰巨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高校办学实践中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作为培养了以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和束怀瑞、印象初、山仑、朱兆良、于振文、李玉7位两院院士为杰出代表的17万优秀人才,获得了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在内的33项国家科技、教学成果奖励的百年老校,山东农业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师德建设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具有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代表性和普遍性。2010年至2013年,该高校在新学年开始后连续对18个学院进行教师思想状况的问卷调研,每次调研发放100份问卷,教师们以无记名的方式填写,4年来,共计400人次参加,其中有效问卷397张。全部调查对象中,正高级职称教师66人占17%,副高级职称教师150人占38%,中级职称教师150人占38%,处级及以下31人占8%;30岁及以下教师35人占9%,31—40岁教师180人占45%,41-50岁教师145人占37%,50岁以上教师37人占9%。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教师考核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在2013年的调研中,教师们对党和政府的这项工作表现出急切关注,其中,持“非常满意”态度的频率为54%,持“比较满意”态度的频率为36%,持“一般”态度的频率为10%。国家越来越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学校也连续多年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师德建设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如表1所示,调查显示,教师们对师德建设重要问题工作的认知和选择主要集中在“提倡自我修养”、“学校高度重视”和“营造良好氛围”等建设性问题。普遍对“制定师德规范”、“强化考评监督”、“表彰师德先进”等操作性问题存在非重要性认知和选择。这表明,教师们认为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建设性过程,始终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环境比开展考评、评比、表彰等具体的短效工作更重要,影响也更深远。连续4年的调查显示,397名调查对象中,教师对该高校师德建设的不满意频数为11人,频率为2.77%,2012年至2013年的不满意频率都在1%左右。由此可见,高校热衷开展的各类师德规范、检查、评比等活动,如果不能注重对师德建设氛围和环境的大力营造,活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亟待进一步加强。

三、以“”建设提升师德建设水平

近几年来,许多高校大力营造师德建设氛围,积极创新师德建设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坚持以党风、教风、学风、作风建设提升师德建设水平,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大力打造立德树人工程,学校的师德建设成效显著。[5]

(一)正党风,突出党员对师德建设的示范作用

师德建设与党风建设有密切联系,以党风建设带动师德建设,以师德建设推动党风建设,把党建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师德师风建设格局,是深化党风建设与提升师德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许多高校深刻认识到学校党风建设与师德建设的内在一致性,积极构建党风建设与师德建设的工作平台与活动载体,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和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全校教职工党支部深入开展“永远跟党走,德高育英才”主题党日活动。大多数高校的基层教职工党支部以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为切入点,组织开展了理论学习、知识竞赛、研讨会、座谈会、师生面对面、实践服务、典型报告会等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党日活动。活动开展在支部内,认识统一到思想上,行动落实到实践中。与师德建设大讨论等有机结合起来的党日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吸引力强,党员参与率达95%以上,基层教职工党支部和党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广大教师进一步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念,调动了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确保了师德建设大讨论的效果。

(二)抓教风,发挥教师对师德建设的主体作用

教风是学校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过程中对全体教师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能力水平、教学效果、教学风格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总体要求。体现着教师的学养、人格和能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示范作用。优良教风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好书、育好人的重要前提。许多高校坚持从严要求教师,把完善教风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坚持了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开展了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完善了包括学生评价、教学督导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个层次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制定了教职工“十要十不要”行为规范,在教师中开展“讲大局、比贡献、树正气”活动和“学生心目中的十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评选等师德师风竞赛活动,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艺术和思想、道德修养,以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和文明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三)转作风,强化干部对师德建设的带动作用

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对学校师德师风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普遍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在转变干部作风上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强化干部学习意识,努力打造学习型干部队伍;二是强化干部忧患意识,引导干部关注细节、用心做事,切实提高工作执行力,增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三是强化干部大局意识,教育干部自觉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统一起来,确保学校政令畅通,大力营造安定团结的和谐氛围;四是强化干部责任意识,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制定了领导干部“约法三章”,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增强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五是强化干部服务意识,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深入师生,切实帮助基层和师生员工解决实际问题。深入扎实的干部作风建设,增强了干部的开拓干事能力、团结共事能力、拒腐防变能力,较好地发挥干部队伍在推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带动作用。

(四)严学风,切实加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

学风即学校的学习治学风气,它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学校办学质量与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师德建设的关键和灵魂。许多高校把加强对教师的科研诚信教育作为建设优良学风的突破口,在教师年度考核中增加科研诚信的内容,建立教师科研诚信档案,教育引导教师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抵制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风气和行为,把优良学风内化为自觉行动。健全学术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了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了工作考核和奖惩办法,制定了学术道德自律守则,注重发挥教授委员会在学术决策、学术督导中的作用,确保了学术活动的健康开展。同时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监督,以严谨治学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作风感染教化学生,力争成为言传身教的榜样和教书育人的楷模。

四、进一步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理性思考

(一)定位高起点,突出提倡教师自我修养的主导作用高校教师道德品质、学识文化和能力素养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教书育人效果,从而影响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这就决定了高校师德建设的高起点定位需要充分发挥外部引导与自我教育的作用,尤其重视建立师德培训机制,以高尚的品格影响人。要把师德师风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引导教师进行思想品德、职业精神和人生观、价值观等的自我再学习、再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使教师发自内心的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二)找准切入点,加强高校良好育人氛围的引领作用杜威指出,“最好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这就是良好育人氛围的本质,是高校师生共同的体验与追求,也是深入推进师德建设的切入点。因此,师德建设要注重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健全育人氛围机制,定期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热爱和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引导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及创新能力,并从思想、情感、生活等方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服务学生,优化师生情感关系,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和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加强着力点,发挥高校师德考评监督的主体作用目前,系统地评价高校师德水平的科学模式尚未建立,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的设计上也存在着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在评价标准上,要结合教师具体工作实际,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制,完善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机制;健全评价的激励机制,落实对优秀师德教师的各项政策,营造师德高尚为荣的良好环境。

第8篇:高校师德范文

【关键词】 师德;教育;建设

        迈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建设,尤其重视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灵魂来抓。作为高校的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他们的思想观念是否正确、道德修养是否高尚、人际关系是否良好、教学作风是否严谨,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成才成长。《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师德建设是摆在各教育单位党政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既是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和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网

        一、新时期师德的科学内涵

        随着时代变革,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变,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师德作为引领大学生成长的风向标,有其特殊的内涵和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对师德进行重新思考和解读。关于"师德"的内涵,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张元认为:"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唐兴庭也有类似的看法:教师道德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熊伶俐认为:师德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综合,它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笔者认为王正平在《教育伦理学》一书中对"师德"把握较全面些。"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概括。"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区别在于:道德是为了群体的利益,而职业道德是为了社会或单位组织的利益。按理说"职业道德"应理解为"职业公德",所以,师德准确地说应是"教师公德",是教师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状况分析

        在我国教师常被学生看作道德修养的楷模,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概括教师内涵。"师爱为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即师魂;"学高为师"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能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即师智;"身正为范"要求教师要传授知识,还要是道德模范,即师表。随着教育地发展,教师的作用日益增强,对教师道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师德建设成为教师道德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师德建设上,注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相长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思想认识、人格力量、道德规范上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网

        当前高校师德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教师的学历、学位档次提高了,政治、业务素质增强了,梯队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了,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竞争性也明显增强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成为教师队伍的主流。但是随着近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入校学人数的巨增、师资队伍的日渐庞大、各种社会思潮对教师的冲击,滋长出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影响到他们价值趋向,导致有些教师理想信念淡化,不安心本职工作,不想多奉献,不愿到学生中深入了解情况,注重实际利益。学术上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教学上敷衍了事、不认真备课,还有依靠学校财力进修而另寻高就的,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育质量,损害了教师的良好形象,在学生中造成不好的影响。显然,这种不良的师德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1.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职责就是关爱学生成才成长,引导学生首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做学问。苏霍姆斯林曾告诫教师:"请你记住,你不仅仅是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同时也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它对师德建设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加强师德制度建设。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师德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发挥制度的指挥和导向作用,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规划、组织、实施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通过学生监督、学校监督和同行监督,把师德修养情况与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学科带头人的选拔,评选先进个人、奖金待遇的发放和晋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教师的考评应突出教书育人的绩效,重点考核教师的师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实效等。

        3.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让教师清楚其该" 做什么"和"为什么做",还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在现实中.经常会遇到有些教师因为有个性和"棱角"不被赏识,让领导另眼看待。马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曾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高校领导要让教师展现出新的个性、气质、风度,就要把教师作为平等的主体去尊重,这样.教师的价值才能在创造性的活动中焕发出来。网

        4.加强师德教育。高校领导要做好教师的自我教育,帮助其自律、自慎、自省、自重,鼓励其按照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学好《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高校师资和教学管理等法规,用高尚的师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古人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加强师德教育,领导要做师德的表率,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自己要先做到。

        当然还有其它途径,如善于总结,不断反思,查找不足,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师德建设的经验,不断深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通过探讨、总结、交流使教师开阔视野、激发思路、增长见识。总之,通过对师德建设的反思,清楚地认识到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深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也是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网

参考文献:

[1]张元.浅议高校师德建设[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第9篇:高校师德范文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习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有素质全面的教师。在这个全面的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1],师德师风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面对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面对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和新任务,教师不仅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双师”型导师。教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也正是教育使命和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学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选择。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而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对于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高校不仅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方面军和培养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的基地,还是先进文化的加工厂和辐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领头雁。高等学校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很重要的是落实在人才培养上、科技创新上、文化发展上。培养具有生产力意识、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合格人才,创造代表人类文明最新成果的精神产品和科技成果,向全社会散播先进文化的种子,是高等学校不容推辞的神圣职责。要很好地履行这样的神圣职责,高等学校必须首先解决好高校自身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即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队伍问题,因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自然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学校开拓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局面的必然选择。德以才为资,才以德为帅,师德师风是一所学校层次与品位的表征。它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风、学风,而且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与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过去我们经常讲两句话,一是“齐抓共管”,二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笔者认为这还是讲的一个工作理念、工作方式与方法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高校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问题,亦即师德问题。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的主导力量,是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古人说“德以才为资,才以德为帅”。一个人的知识和才能能否造福人类,往往取决于他的人格定位和道德水平。崇高的师德既是对高校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言传身教、以身立教的作用。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点燃明亮学生心灵的火焰。在2004年9月召开的全国师德论坛会议上,教育部长周济指出,我们师德建设的主题是“光荣的人民教师”,要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2]。高校教师只有以高尚的师德、高深的学问、精湛的现代教学技法,才能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不断地增长知识,走向现代科技知识的前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教师职业不同于一般职业,师德是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第一,教师劳动的对象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教育作用。处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模仿性强,可塑性很大,教师在各方面要起表率作用。教师要以自己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第二,教师的劳动产品的全面性。教师劳动产品是学生,根据其不同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其全面发展;第三,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教师每天都直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第四,教师劳动过程的长周期性,教师劳动成果和“效益”也难于完全量化,这种长周期性的劳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

(四)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带来许多不利影响。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高等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明确良好师德的内涵和要求。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我国历来有注重师德的传统。古人十分重视师德,汉代学者杨雄就讲过:“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这个综合素质中,应当更加强调师德。什么是师德?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具体包括教师的道德追求,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良好的师德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无私奉献,甘为人梯;忠于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求真务实,不断创新。

1、无私奉献,甘为人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追求是多种多样的,但至少是两大类:一是为己,二是为他;或者说是一为物质的,二为精神的。古希腊哲学家曾说过:对精神的追求,是追求神圣;对物质的追求,是追求平凡。一个师德高尚的老师所追求的就是一种甘当蜡烛,甘为人梯,甘为铺路石的精神,表现为对名利的淡泊,对事业的追求,我们常说的“三尺讲台,两袖清风,一身粉笔灰”;“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等都是对教师无私奉献的写照。古人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个师德高尚的老师,就应该具有春蚕与蜡炬精神。这里牵涉到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人的价值,不在金钱的多少,不在地位的高低,而在于给人们留下了什么。陶行知先生当年辞去高官厚禄,脱掉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离开繁华的闹市,来到穷乡僻壤办一所晓庄师范。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在他看来,人生就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

2、忠于事业,热爱学生。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必须充满对学生的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才。所以我们提出以生为本,以爱为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爱生是当好教师的基本条件,教育应该是真诚的,应当用心灵来赢得心灵,以感情沟通感情。教师只有不断给学生真诚的爱,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3、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是社会的典范,人格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发展的引路人。所以教师应以其高尚而富有魅力的人格,以身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如同志说的:“老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3]“教书者必先修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所以教师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教师既要教好书,也要育好人,因此他必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具有较高的现代教学能力,懂得教学规律,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文化,了解学生心理,扬善救失,教学生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4、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创新是时展的不竭动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创造者,既要传承人类的优秀文化,又要不断地探索和攀登新的知识领域,所以教师教学生就是要教学生求真向善。因此教师必须有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还要有善于学习,不断创新的学术精神。过去讲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十桶水,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教师十桶水也不能满足学生,所以教师应变成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永葆青春活力,不断与时代同进。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教育应着重培养和弘扬以下六种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一是要有为高等教育事业效力,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职业理想。二是要有以生为本,关心学生疾苦,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职业责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从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心理上关心、爱护、培养、帮助和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三是要有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职业态度。四是要有埋头苦干,认真负责,甘当春蚕、蜡烛和人梯的职业作风。五是要有勤奋钻研业务,练就教书育人过硬本领的职业技能。六是要有严于律己、崇高师德的职业人格。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措施

“教之道,德为先”,良好的师德是教好书、育好人的重要前提。如前所述,可以概括高校师德为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道德意识、职业形象、职业规范等,它是高校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当前,高校师德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进一步进行机制创新,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机制的建设。

(一)建立培训学习机制,以高尚的品格塑造人。师德建设要努力培育教师的时代精神,强化教师的政治意识、学习意识,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培训工作。一是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方案,把师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对教师进行道德品质、职业精神和思想观念等的教育。二是在日常思想政治学习中,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形象、责任和纪律的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现、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建立宣传示范机制,以榜样的力量鼓舞人。榜样对人的鼓舞作用是巨大的。应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以“树师表形象,树师德典型”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培育师德先进典型,树立学习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来鼓舞人、教育人,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要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做到“常宣不懈”。

(三)建立考评激励机制,以积极的政策引导人。教师的学期考评或年度考评,是对教师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检查,是激励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职责的有效途径。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是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要保证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充分发挥考评工作的积极导向作用,需要建立符合时代要求、便于操作的高校师德标准指标体系,对师德要求进行量化和细化,制订相应的考核指标,避免考核的随意性、盲目性,改变师德教育的软、虚、难的状况,真正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四)建立自律与他律结合机制,以有效地监督约束人。高校在师德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他律和自律手段的有机结合。一方面用明确的师德规范加强外在的约束和监督。另一方面要使教师自觉地进行自我塑造。提高师德水平,关键还在于建立内化自律机制。内化自律机制可以使教师实现从满足社会要求到履行自我道德准则的心理平衡,这是师德建设的目的,也是师德建设的最高境界。

注释:

[1]:《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6月15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