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经验论文范文

临床经验论文精选(九篇)

临床经验论文

第1篇:临床经验论文范文

【关键词】临床检验、研究方法,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78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94-01

前言:近几年,由于环境的污染,食用不安全的食物,导致越来越多人存在潜在的疾病。所以需要人民更加重视平时的健康问题。及时进行临床检验能够检测出身体出现的问题或者潜在的病因,加强我们对于身体的治疗。

1临床检验方法的简单介绍

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多数经典的实验技术与方法仍在广泛使用,日新月异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也迅速应用于临床,拓展了临床应用范围,丰富了检验医学。临床检验学是一门将临床医学和实验技术相结合,在实验室内通过对各种项目的检验,对疾病的预防、诊断、疗效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的学科,其本身是一门与多学科相关的交叉性、边缘性医学学科。临床检验学包括从血液、尿、便、及浆膜积液等临床检验医学应用最基础和最广泛的理论与技术,到DNA扩增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芯片及蛋白质组学等新理论与高精尖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检验医学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病程监测、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般而言,二级以上医院能适应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能较快地将新理论和新技术应用于临床。而一级医院及其相应的基层医疗机构受到多重因素制约,检验方法与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事实上,许多新理论和新技术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开展应用于临床,服务于广大病友。为了使基层医疗单位,尤其是农村卫生院的医务人员认识并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我们组织了一批熟悉基层医疗单位临床检验工作现状,又富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检验科主任编写了《基层医院实用临床检验方法》。临床检验学学习的目的具备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积累丰富的基础理论、掌握多专业的实验医学技术能力和循证医学知识;另一方面则要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临床检验诊断思维方法,以便进入工作岗位就能承担起临床检验诊断的角色。从目前临床检验的发展情况来看, 尽管临床检验原理较多, 但相应的检验方法则较为单一, 而不同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检验则无法通过相同的方法完成, 且有效的临床检验结果可靠性评价方法, 以及系统的临床检验结果计量方法, 对于临床检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临床研究的注意事项

对药物的化学结构或成分、性质、质量控制、在体外和动物体内的抗肿瘤作用、毒性、体内代谢等必须有一定了解。我国新药临床前研究规定说明临床肿瘤学家只能从药理学家手中接受新药经药政部门批准后开展临床研究。不经一定临床前研究和经过审评程序就开展临床研究是违法的和不负责任的。所选病例应有可靠的诊断,一般要求有病理细胞学诊断,确定原发及转移的部位。除以往治疗的影响。在临床试验的第1、Ⅱ期应当使各方面条件尽量一致,减少一些未知因素的影响,最好采用单一药物治疗。在试验的Ⅲ、Ⅳ期与其他药物进行对比及确定在综合治疗中的也位时,必须有足够的例数及严格的对照,不然所得结论就不易可靠。除非特殊情况外II期临床研究应有单药或至少的部分病例单药治疗的观察。负责试用的临床医师必须具有一定肿瘤学知识,应当熟知其他治疗手段(手术、放射线及常用的化学药物)可能取得的效果。中国生物治疗网指出肺癌的早期症状一般来说,只有经主管部门批准的临床药理基地和经过培训对药物及临床试验规范(GCP)有相当了解的医师才能担任主要研究者(PI),他的任务是制定研究计划,向论理委员会报告求得批准,指导整个项目的实施和释决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SAE),组织协作会议和总结。我国目前的法规规定只有经批准的药理基地才有资格组织临床试验和担任主要研究者。

3加强临床检验质量的有效手段

3.1合理使用计算机系统

临床检验分析人员实际操作时, 应提高检验操作的规范化程度, 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操作规程在检验操作过程中, 操作人员还应对临床检验数据进行客观准确的记录, 以及有效的处理分析, 同时应加强原始检验数据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利用自动化的实验室管理措施, 实现临床检验分析质量的提高。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 应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以降低检验错误的发生率。将各个患者的检验项目和相关信息通过临床检验清单上的条形码进行准确记录和标识, 并使用院内网将数据信息传输给检验科。 根据条形码扫描所获得的信息, 检验科可对相关标本进行取样和分类处理, 并对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准确分析判断, 并获得检验报告。

3.2使用更加安全合理的检验设备

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应逐步提高临床检验的质量, 保证检验人员操作规范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临床检验质量提高, 改善检验设备性能。医院中各类检验设备的应用频率都较高, 常用的临床检验设备包括: 电解质分析仪,尿液分析仪, 酶标仪,血凝仪,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等。医院检验科应加强各种检验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检修, 及时更换或淘汰无法使用的设备。在临床检验过程中, 不同的临床样品其临床检验质量和分析能力也会对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而检验质量通常得不到保证。现阶段, 通与传统的检验手段相比, 过新鲜冰冻的血清实施临床检验, 目前的检验方法具有更加明显的互通性, 但冻干血清或是其他纯物质, 则会因检验方法的不同, 而在互通性方面产生较大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是实际临床检验过程中参考方法的应用分析。在临床检验过程中, 通过参考方法的应用, 能够为检验分析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

结束语: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检验已经成为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很多高校都已经加大对于这门学科的研究。本研究说明了临床检验的重要性以及注意事项。人民的身体健康问题一直是被高度关注的,所以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沙薇,沙莉,安晶红,王黎光. 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若干问题[J]. 中外医疗. 2011(10)

第2篇:临床经验论文范文

医学检验专业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实验诊断医学,既是一门由多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很强的医学前沿学科,又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临床实习作为检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理论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独立工作的能力和重要环节。然而,近年来临床检验的实习教学正面临诸多困难[1-2],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实习教学工作的质量。本文结合目前实习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检验医学的发展要求[3-4],探索临床检验实习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在临床实践中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实习教育模式。

1 临床检验实习教学现状

1.1 理论教学滞后

目前的检验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课堂讲授仍以沿用多年的经典检测方法和原理为主,而新兴的、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检测项目往往没有介绍或介绍简略。检验教材理论与临床的结合不足,不能反映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这给学生的实习带来较多困难,在实习中无从参考、无从下手。

1.2 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由于各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临床实习资源紧张,既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也给临床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在大多数医院检验科日常工作量大,实习教学往往与日常工作相冲突,很多教师兼顾临床工作与实习带教,甚至一部分教师还要担负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工作量大时间紧,使得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带教工作中。此外,化学发光、荧光分析、流式细胞术、分子生物学检测等一系列检测手段项目的开展要求检验工作者具备扎实的实验室工作理论和技术,并能对各种检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指导,这对实习带教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学生主动性欠缺

实习学生经过前期理论学习来到教学医院,起初对实践操作充满了新鲜感,工作热情、积极主动,但是由于临床实际工作的特点,在掌握了基本操作后,每天的重复工作使得他们的工作热情往往不能持久。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虽能胜任常规的临床检验工作,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检验的角度参与临床病例讨论或提供临床咨询,锻炼临床思维。同时随着医学院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及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的严峻,联系就业单位成了大部分学生实习期间关心的大事,尤其在实习的中后期,学生往往忙于参加各种招聘,既耽误了大量实习时间,也影响了实习质量。

2 检验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临床检验医学的发展,对临床检验工作内涵的探索,对于临床检验工作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改变,为检验工作的重心转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现代化仪器的大量投入使用,为检验工作的重心转移提供了物质保障,检验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形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临床检验医学教育特别是临床实习阶段的教学也要随之发生改变。

现代检验工作主要侧重于检测体系的建立、检验质量的保证、检验过程的分析、检验结果的审核与解释,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对检验知识有全面的了解,还需具备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医学思维和科研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习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采用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当前检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

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检验作为信息提供者,不仅仅是承载数据的报告,而将作为循证医学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佐证,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检验人员的知识结构也面临重大转变。原有医学检验知识已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必须有更多临床医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必须明确检验医学教育的内涵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学好临床医学并能与检验医学融会贯通,使检验人员从单纯的检验技术型向临床与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发展。

此外,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流式细胞仪、化学发光分析仪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检验医学从检验项目的范围到技术的先进程度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便于今后更有效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为培养出高素质、自身竞争力强、适应国际先进水平的检验专业人才,在临床实习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也势在必行。

综上,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建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和考核体系,已经成为提高检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3 临床检验新型实习教学模式的建立

近年来,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teaching,CBT)[5]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6-7]等多种教学方法正逐渐引入医学教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南京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也进行了多种教学尝试和探索。2009年,本课题组在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理论课程中进行PBL教学的应用[8];2011年,进行了基于PBL教学的新型考核体系的探讨[9]。

基于PBL教学、CBT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以及前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本课题组建立了新型的临床检验实习教学模式,从临床实习中的惑与获、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和双语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实习教学改革,并建立了配套的临床检验实习考核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和临床实践能力。在南京医科大学2009级本科生的临床实习期间引入新型实习教学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探索高素质、综合性临床检验人才的培养模式。

3.1 教学思路

3.1.1 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临床实习中的惑与获 检验系学生经过了在校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是将纯粹的理论知识向临床过渡,使学生尽快将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提高独立思考、自行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是实习教学应着重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定期的实习讲座、检验报告分析会、实习日志交流和不定期PBL专题教学等方式,鼓励同学多看、多想、多问、多练、多总结,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疑惑-思惑-解惑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终身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

3.1.2 培养学生与临床沟通交流的能力――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实习生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实验室医务工作者,应加强与临床的沟通,通过各种方式认真听取临床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及要求。通过良好的沟通,一方面加深实习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是提高检验质量,适应新医患关系、减少医疗隐患的需求。主要采取CBT教学。通过病例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对临床病例的讨论中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加强临床沟通能力。同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已成立“医疗咨询与投诉管理组”,带教老师鼓励学生参与沟通小组的活动,在实战中累积经验。

3.1.3 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双语教学 在检验系临床实习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对各前沿生命科学的关注和学习,是医学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熟练应用专业英语,更有利于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便于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从而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提高自身竞争力。本课题组采用权威的医学英文专著作为双语教学教材,由教师带领同学阅读讲解,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阅读英文文献;在临床实习教学中也要求教师使用专业英语词汇,提升自身实习带教水平。

3.2 教学准备

3.2.1 临床检验实习带教教师队伍的培养 要有效提高实习带教水平,必须发挥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对带教教师进行统一培训,选拔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素养和良好语言交流水平的教师作为实习带教的骨干力量。本课题组主要选拔具有中级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作为实习带教老师并实行导师制,每位导师负责指导2~3名实习学生。

3.2.2 制订实习教学教材,选定PBL教学专题 理论教学以检验医学教科书为参考,同时选用自编教材《实验技术中的惑与获》、《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案例分析200例》作为临床实习实验技术以及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指导教材。将英文原版的专业经典教材作为双语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节选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讲解。PBL教学选题以教材为基础,选取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

3.2.3 制订详尽的讲座日程、制作多媒体课件 每周举办一次专题讲座,内容涵盖临床检验各专业(临检、血液、免疫、生化、微生物以及分子检验等),同时涉及科研基础理论和知识。

3.2.4 制订合理的实习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包括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由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价组成。建立合理考核体系是实行新型实习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必须把现行的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和导向机制。

4 临床检验新型实习教学模式的实践

4.1 岗前培训

采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规章制度、程序文件、样本采集手册以及各专业组的标准操作规程作为岗前培训教材,使学生了解科室各项管理条例、生物安全制度以及各检验项目的原理、操作、临床意义和仪器使用相关知识等。

4.2 临床实践

质量控制是衡量检验科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实验数据的可靠、准确,都依赖于质量控制。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带教教师注意实验结果的质量,每天坚持记录、分析质控结果,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他们以后进行临床工作产生积极地指导作用。要求学生熟悉每个项目的检验流程、掌握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尝试分析失控原因及失控后处理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带教老师也应注重加强手工操作方面的指导,如血细胞计数和制片、革兰染色、细菌培养等手工操作基本技能。

4.3 专题讲座

根据实习进度和要求,每周举办科室讲座,分为基础篇、提高篇和科研篇三部分。基础篇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仪器工作原理、日常工作注意事项等;提高篇包括检验结果判读、质控处理、检验医学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等;科研篇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临床科研的基础知识,包括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和论文写作等。

4.4 检验报告分析讨论会

定期举行检验报告分析讨论会。如针对一份报告可要求实习同学指出哪些结果异常,针对某一项目异常可提问哪些疾病可能引起该结果异常,哪些检验因素对检验结果有影响,临床样本采集、储存和运送过程对检验结果的影响。通过对典型报告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对临床检验知识的运用和锻炼学生纵向思维的能力。

4.5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最具实战性价值的学习方式,实习生可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对检验结果在临床疾病发展、治疗、转归中的作用形成深刻印象,同时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实践检验,并能启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在讨论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与临床思维。

本课题组要求带教老师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同时定期进行案例分析会,选取自编教材和临床工作中的典型实例,组织同学讨论分析,使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将实验数据转化为临床信息,以期达到具有解释病因和疾病发展变化规律的能力,在检验与临床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4.6 实习日志交流

临床检验实验技术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与总结的实践过程,即使是教科书中非常成熟的实验技术,在临床实际检测中随着诸多影响因素的参与,也有可能发生预想不到的变化。在这些实践和探索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的盲点都可能导致检测的偏差与失误,每一个细小环节都值得深入地探究和总结。在实验过程中,实习生常常会碰到诸多困惑,在消除困惑的过程中,又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与收获,本课题鼓励学生记录实习日志,将每日实习中遇到的困惑和感悟记录下来,并定期安排实习日志交流,答疑解惑,分享心得体会。

4.7 双语教学

本课题组同时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和国内规划教材,实习教学中采用中文和英文并举的方式施行双语教学。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接受经典的专业教育,有利于重点和难点的掌握;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规范的专业英语训练,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和用法。

4.8 PBL专题教学

不定期进行PBL专题教学,形式上采用演讲比赛的方式进行。由教师指定某案例或专题,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推选1名组长。提前1~2周将选择好的案例复印后发给学生,各组组长带领本组学生围绕案例及相关问题在图书馆、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并根据需要进行全组讨论各组查找资料、汇总、讨论,再推选1人上台演讲。针对各小组的文献检索的数量和质量,讨论的深入程度,上台演讲的表达、英文等综合情况,制订详细、客观、公正的考核要点,由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打分。演讲比赛成绩以20%计入实习成绩中。

4.9 实习考核体系

实习考核方法应当是灵活多样的,可采取口试、笔试、讨论、小测验等形式,学生的实习成绩应包括实习态度、理论知识、技能掌握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和考查。实习成绩是对实习生实习表现的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严格的考核过程是提高实习质量的保证。

理论考核:占30%,考核临床检验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专业英语考核内容为临床检验实习中常用的概念和要点。实践考核:占30%,采用临床应用型实验考核,而非简单的操作技能考核。如对临床分子检验而言,教师提供已知结果样本要求学生进行PCR扩增;对微生物检验而言,教师根据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菌种范围,每个学生对随机分配到的临床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完全模拟临床操作,进行“实战考核”。通过实践考核,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培养学生完整的临床检验思维非常有意义,而非仅仅掌握一两项常用的临床检验操作技术可比。实习成绩计算:带教教师根据演讲、理论和实践考试成绩,结合日常工作表现、服务态度和沟通能力(20%)等,给出实习成绩和实习鉴定意见。

5 实习教学反馈与总结

在实行新型实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本课题组定期与带教教师和实习学生沟通,召开教师及学生座谈会;制订了详细的问卷调查表,进行无记名调查,以了解新型实习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最大程度地得到真实的信息。结合座谈会与问卷调查得到的信息,邀请教学专家、资深带教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总结会,总结新型实习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并对教学方式进行恰到好处地调整,以提高教学体系的应用性。

对实施了新型实习教学模式的2009级医学检验系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96.7%(29/30)的同学并不认同传统实习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认为传统实习教学内容滞后,不能适应检验医学的发展要求;教学形式单一,对培养临床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有限。实行新型实习教学体系后,93.3%(28/30)的同学认为通过讲座、实习日志交流、演讲比赛等多种交流方式,有助于开拓思路,提高学习兴趣;86.7%(26/30)的同学认为PBL教学、CBT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帮助检验和临床知识的理解和运用;80.0%(24/30)的同学认为经过本科室1年的实习,接受双语教学,在今后的就业工作和学业深造中更具竞争力。

第3篇:临床经验论文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53-54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必须改变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基础理论学习、轻临床技能训练的现象。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照临床岗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设置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增加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我们坚持继承与创新,在广泛吸收国内外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应以高素质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能顺利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

1.创新基础实验教学模式,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将医学基础课实验,按照功能相近、相关学科实验课进行优化重组形成四大实验模块,即:①人体机能学实验(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免疫学);②人体形态学实验(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③人体显微结构学实验(病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④病原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每一实验模块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传统的基本验证实验(50%~60%);第二层次开设综合性实验,独立开设跨学科实验(25%~30%);第三层次是设计性实验(或课题实验)(10%~15%)。三个层次的实验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基本验证—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相互支撑的实验教学体系。学院为配合实验教学改革,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将内容相关、实验手段相近的课程的实践教学融合为4个实验教学平台:①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平台;②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平台;③人体显微结构学实验教学平台;④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

2.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①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与先进技术结合汲取或沿用传统经典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引入有实际价值的技术手段或者具有发展前景的先进技术方法,使学生学以致用。如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模拟或情景教学等。②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强调个性化教育开放式实验教学既包括实验室、实验场所的开放,也包括实验内容的开放。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和意向,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和内容,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从实验设计、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的准备开始,从而形成了对优秀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良好机制。③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对于传统的基本验证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准备、操作、数据采集及报告编写等内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实验背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始,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最后完成研究报告。

3.改革临床技能教学模式,重组临床技能培养内容,构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临床技能是每个医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成为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必经之路,也是一名医生从业的基础。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使得在患者身上进行医学实践技能操作的困难与弊端愈加凸现,过去单纯依靠病人实施的传统的临床技能训练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临床医学教学要求,改革临床技能教学模式,重组临床技能培训内容,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有必要。①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构建多学科综合性临床实践教学平台,以培养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为目的,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构建多学科综合性临床实践教学平台。包括:问诊和病例分析教学平台;体格检查教学平台;外科基本操作教学平台;妇产科和儿科学基本操作教学平台;其他临床基本操作教学平台;初级心肺复苏操作教学平台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平台。②重组临床技能训练内容,构建临床技能课程体系,以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指南为蓝本,将分散在各专业的临床技能重新组合,形成全新的临床技能课程体系,包括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临床岗位技能训练。重组后的临床技能训练内容涵盖了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皮肤性病学、神经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和影像诊断学等临床技能。为配合教学我们编制了《临床技能实训教材》。③改革临床技能教学方法训练运用模拟技术、多媒体等结合临床见习、实习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使临床技能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践模拟性教学:体格检查部分,由单纯课堂讲授到采用“一对一”模拟病人结合临床见习和实习进行训练;模拟触听诊在心、肺触诊和听诊的实验课教学中,采用电子标准化病人模型及其电脑服务器、应用软件进行训练,增加异常心肺触、听诊学习的真实感,以激发护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识别能力,同时亦降低教学的难度;心电图部分开展实践教学即让学生相互操作练习,给学生典型的心电图图谱,让其练习如何鉴别正常与异常心电图,培养学生心电图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识别能力;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和急救技术采用模拟技术进行训练;外科基本技术在模拟手术室使用模型、离体组织、动物手术及腹腔镜虚拟装置进行训练。讨论式教学:症状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影像诊断学采用讨论式教学。病房实习:病史采集采用在医院见习,实习训练问诊、并强化沟通技巧、人文关怀技巧,通过晨问查房、晚问查房和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进行病例分析和临床思维训练。

三、实践教学保障和评价体系

1.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我们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括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性教学文件(如实验实训大纲、教材、讲义、技能库、考核大纲等)等建设。

2.实践教学评价体系:①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学生、督导专家、同行及领导的四级评教机制。②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其中学生学习效果由指导教师进行综合测试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③学期初、中、末教学检查制度。

上述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准备在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进行实践,在注重应用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理论探讨。通过整体与局部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实践“边研究、边改革、边建设、边推广”的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成玉,王元松.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33.

第4篇:临床经验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神经病学教学,多层次医学人才,人才培养需求

神经病学是医学领域中目前发展最为活跃的学科,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也是学生们普遍反映难以学懂、难以掌握的一门学科。在神经病学教学中,我们针对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需求进行了一些教学探索。

1 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临床与基础的紧密结合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通过对神经解剖学、病理生理、免疫等基础知识的复习,加深学生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解和掌握。也经常发现,解剖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与神经病学课程的学习在时间上间隔过久,很多学生在学习神经免疫性疾病时,基础课程的知识有所淡忘,感到授课内容非常生涩,难以掌握。这就要求临床教师综合相关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通过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免疫及免疫病理知识的联想和综合复习,自然地过渡到相关疾病,进而讲授神经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原则,加强临床与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真正达到融会贯通,以满足多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1]。

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都过于强调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往往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单一学科教学目标与整体医学教育的统一性[2]。临床教师如果没有来自基础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深化和充实,对一些与临床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的重要进展知之甚少,必然会造成基础与临床教学相脱离的状况。而且,理解是掌握和记忆的保证,在学习一种临床疾病的时候,只有理解了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解剖学基础以及发病机制,才能掌握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因此,在临床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加强与基础学科的联系,将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较好的整合,是搞好临床教学的关键。这样才能达到新世纪医学教育的要求,培养出既有丰富的基础医学知识又有精深的专业水平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2 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

“跨学科”是指跨出学科界限,在学科之间发生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所形成的新学科或新理论,由于其是应用2门及以上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所形成的新学科或新理论,故亦称“交叉学科”[3]。国家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研究型人才要具有独立获取国际前沿知识、分析专业问题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医学研究生培养一般分2个阶段,基础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阶段。实验教学是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单一科目的实验学习无法体现跨学科、交叉渗透、观念创新及技术创新等综合实验内容,往往缺乏实验整体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研究性。目前综合性实验项目常常将各个部分的实验优化组合,是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补充的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用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技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方面可以改善单一科目实验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综合实验技能,为之后的跨学科创新实验打下实验技能基础。加强交叉学科的培养方法包括:开展跨学科创新型课题的申报;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跨学科创新学术交流平台;定期开展跨学科创新学术论坛,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根据学科中的前沿热点问题提出研讨专题及方向,促进各学科专家之间及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还可以构建跨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鼓励并开展跨学科创新型课题。

3 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着循证医学模式的普及和深入,对临床医师科研能力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医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疾病诊疗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培养临床科研创新、分析、处理、应用、实践能力。现如今,如何在学习期间,依托学校强大的理论及实验支撑、临床医院丰富的病例资源、导师的学术及人格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其培养成具备一流科研能力的临床医师,值得探讨。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近几年的培养发现在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应加强对以下方面的重视:(1)重视加强研究生道德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研究生整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2)重视拓宽知识渠道,完善知识结构:只有在宽厚知识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在专业上有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学生还要充分了解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知道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等等。(3)重视动手训练,提高临床/科研业务水平:研究生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培养相辅相成,研究生通过临床和实验的培训。使其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为其科研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重视文献综述能力培养:提高文献综述能力,首先需使其学会如何实时准确获取高质量的科研信息,围绕本专业广泛查阅文献,追踪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是提高临床医师专业技能水平和科研思维的重要途径。(5)重视培养多种能力,全面提高科研素质:这些能力不仅包括临床能力、实验能力,还包括观察、选题、设计、讨论、数据分析及论文写作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具体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信息获取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科研素质得以提高[4]。

此外,研究生阶段正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是从事医学科学领域创造性研究的最佳时期。因此,导师要善于适时鼓励研究生对科学问题大胆设问,深入探索;帮助研究生与成功研究者接触,培养科研精神,分享成功经验,为学生创造条件,多途径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5]。

4 结语

在21世纪医学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医学院校都已建立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及留学生教育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国家针对五年制本科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优秀的临床工作者,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神经病学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级临床工作者,除了在教学中注重与临床的结合外,我们加大了对专业外语的要求,重视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培养专业型医学人才;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是研究型医学人才,在神经病学的教学中无疑将加大科研思维及科研能力的培养。现在,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培养模式也在逐步试行[6],更重视基本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意在为国家提供高层拔尖创新人才。因此,神经病学教学如何适应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需求是神经科临床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探索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欢,周文斌,肖波,杨晓苏,胡波.神经免疫疾病教学中临床与基础的紧密结合[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0:83-84.

第5篇:临床经验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神经病学教学,多层次医学人才,人才培养需求

神经病学是医学领域中目前发展最为活跃的学科,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也是学生们普遍反映难以学懂、难以掌握的一门学科。在神经病学教学中,我们针对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需求进行了一些教学探索。

1 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临床与基础的紧密结合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通过对神经解剖学、病理生理、免疫等基础知识的复习,加深学生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解和掌握。也经常发现,解剖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与神经病学课程的学习在时间上间隔过久,很多学生在学习神经免疫性疾病时,基础课程的知识有所淡忘,感到授课内容非常生涩,难以掌握。这就要求临床教师综合相关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通过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免疫及免疫病理知识的联想和综合复习,自然地过渡到相关疾病,进而讲授神经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原则,加强临床与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真正达到融会贯通,以满足多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1]。

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都过于强调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往往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单一学科教学目标与整体医学教育的统一性[2]。临床教师如果没有来自基础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深化和充实,对一些与临床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的重要进展知之甚少,必然会造成基础与临床教学相脱离的状况。而且,理解是掌握和记忆的保证,在学习一种临床疾病的时候,只有理解了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解剖学基础以及发病机制,才能掌握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因此,在临床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加强与基础学科的联系,将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较好的整合,是搞好临床教学的关键。这样才能达到新世纪医学教育的要求,培养出既有丰富的基础医学知识又有精深的专业水平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2 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

“跨学科”是指跨出学科界限,在学科之间发生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所形成的新学科或新理论,由于其是应用2门及以上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所形成的新学科或新理论,故亦称“交叉学科”[3]。国家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研究型人才要具有独立获取国际前沿知识、分析专业问题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医学研究生培养一般分2个阶段,基础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阶段。实验教学是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单一科目的实验学习无法体现跨学科、交叉渗透、观念创新及技术创新等综合实验内容,往往缺乏实验整体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研究性。目前综合性实验项目常常将各个部分的实验优化组合,是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补充的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用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技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方面可以改善单一科目实验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综合实验技能,为之后的跨学科创新实验打下实验技能基础。加强交叉学科的培养方法包括:开展跨学科创新型课题的申报;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跨学科创新学术交流平台;定期开展跨学科创新学术论坛,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根据学科中的前沿热点问题提出研讨专题及方向,促进各学科专家之间及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还可以构建跨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鼓励并开展跨学科创新型课题。

3 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着循证医学模式的普及和深入,对临床医师科研能力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医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疾病诊疗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培养临床科研创新、分析、处理、应用、实践能力。现如今,如何在学习期间,依托学校强大的理论及实验支撑、临床医院丰富的病例资源、导师的学术及人格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其培养成具备一流科研能力的临床医师,值得探讨。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近几年的培养发现在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应加强对以下方面的重视:(1)重视加强研究生道德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研究生整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2)重视拓宽知识渠道,完善知识结构:只有在宽厚知识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在专业上有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学生还要充分了解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知道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等等。(3)重视动手训练,提高临床/科研业务水平:研究生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培养相辅相成,研究生通过临床和实验的培训。使其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为其科研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重视文献综述能力培养:提高文献综述能力,首先需使其学会如何实时准确获取高质量的科研信息,围绕本专业广泛查阅文献,追踪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是提高临床医师专业技能水平和科研思维的重要途径。(5)重视培养多种能力,全面提高科研素质:这些能力不仅包括临床能力、实验能力,还包括观察、选题、设计、讨论、数据分析及论文写作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具体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信息获取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科研素质得以提高[4]。

此外,研究生阶段正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是从事医学科学领域创造性研究的最佳时期。因此,导师要善于适时鼓励研究生对科学问题大胆设问,深入探索;帮助研究生与成功研究者接触,培养科研精神,分享成功经验,为学生创造条件,多途径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5]。

4 结语

在21世纪医学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医学院校都已建立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及留学生教育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国家针对五年制本科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优秀的临床工作者,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神经病学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级临床工作者,除了在教学中注重与临床的结合外,我们加大了对专业外语的要求,重视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培养专业型医学人才;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是研究型医学人才,在神经病学的教学中无疑将加大科研思维及科研能力的培养。现在,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培养模式也在逐步试行[6],更重视基本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意在为国家提供高层拔尖创新人才。因此,神经病学教学如何适应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需求是神经科临床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探索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欢,周文斌,肖波,杨晓苏,胡波.神经免疫疾病教学中临床与基础的紧密结合[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0:83-84.

第6篇:临床经验论文范文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循证医学,其证据已普遍作为决策的证据被使用。从最初的临床医学领域扩大应用到护理学、医学教育、预防医学、医疗卫生决策、新药开发、社会医学等领域,循证医学以其科学的理念和实践的方法学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和采纳。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在传统医学中引入循证医学,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传统医学疗法有证可循。因此,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评价已成为临床医学领域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的特色在于重视患病的“人”,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疾病防治理念。整个中医现代化,必定以中医临床医学的现代化为先导,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原动力和核心,从而相互带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基础理论的突破。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医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防治疾病的干预措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疗效是中医生命力的体现,循证医学方法运用于中医中药的临床研究评价,有助于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使中医的疗效能够得到科学研究的证据支持。通过临床评价方法的研究,使中医疗效的客观性得以体现,成为国际认可的评价模式,使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理论与方法得到突破。

众所周知,在临床研究的诸多环节中,设计、实施、评价是三个最主要的因素与环节。实践表明,将循证医学和系统评价方法引入中医药研究系统,优化方案设计、加强实施质控、全面综合评价是确保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研究水平整体提升的关键。

1融入中医特色,优化方案设计

中医现代化首先要有中医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同样需要遵循辨证论治,这就决定了在制定受试者的纳入标准、给药方案和结果评价时需要考虑中医证候因素,否则必将影响假说的合理性与结果的真实性。因此,研究者既须考虑中医药的特点,同时也必须遵循临床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如果研究方法存在严重缺陷,无论多符合中医药理论,也会重蹈“低质量研究”的覆辙。循证医学以其科学的理念和实践的方法学得到医学界的一致认可。

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如何才能做到中医特色和循证医学的有机结合呢?笔者认为,在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中,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重点考虑评价患者、干预及结局的要素,采用循证医学的评价模式,整合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建立与传统的临床流行病学或循证医学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有所不同的创新方法学模式。

2完善方法技术,加强实施质控

质量控制在临床研究三大要素中执行难度最大,主要原因不是理念和规范的缺乏,而是实施研究中具体方法和技术的不足。目前,临床研究通常采用“终点管理模式”的小样本短期研究,这种终点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满足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的特点和及时性需求。针对中医药的实际情况,研究合理使用各种非随机试验的评价方法,以提高临床非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如加强对国外知名临床试验评价量表和技术的系统学习,以及针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上重视对不同分析对象的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如非随机化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方法,不同质量层次的临床试验结果在Meta分析中的科学体现,单病例Meta分析方法,多个对照组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方法等。天津中医药大学成功开发的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系统(clinical data managing system,CDMS)和临床试验项目管理系统(clinical trial managing system,CTMS),使中医药在临床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将成为中医药与国际接轨的技术保证。

3凸显中医优势,全面综合评价

循证医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严格评价,即评判性地看待临床研究证据。当运用于评价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设计、实施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但这并不是否认中医,相反是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通过发现问题进而提高和完善自己。目前,很多研究是基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往往是仓促上马,研究管理经验不足,导致了大量低质量的研究结果出现,浪费了有限的医疗卫生科研资源,体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

临床研究的全面评价包括结局评价和过程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研究结局评价应重视实验检查,更要重视临床观察;重视局部病理,更要重视整体反应;重视近期作用,更要重视远后效应;重视疗效分析,更要重视疗效整合;重视研究数据,更要重视逻辑演绎。综上,中医药临床研究应避免单纯照搬西医评价标准倾向,注重中医证候效应与生存质量评价,全面体现中医药的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和远后效应优势。

诚然,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创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探索,需要国家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研究,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多年来的研究实践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接受了临床评价现代科学理念和方法训练的中医临床研究高端人才,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中医大规模临床循证评价的技术规范和试验程序,并已经积累了组织管理、质量控制及多元协调的经验。我们相信,这必将为促进中医临床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和临床研究成果,发现问题和不足,有机灵活地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掌握方法学技术,逐步分阶段开展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并坚持不懈,以促进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取得更重要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光.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若干思考.湖北中医杂志,2010,32(7):69-71

[2]商洪才.整体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6:90-91

[3]刘建平.循证医学方法与中医疗效评价.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7(2): 212-215

[4]施毅.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6):1-21

[5]郭新峰,赖世隆.对中医药领域开展循证医学研究的几点看法[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1):10-12

[6]刘鸣.十年纷争 十年发展――正确理解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1):29-33

[7]张艺,王平,张静,等.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5,27(1):41

[8]刘士林. 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化解释框架的创新[J]. 探索与争鸣,2004,2:37

第7篇:临床经验论文范文

[关键词]问题讨论式教学法;临床护理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4-0143-02

1讨论式教学法在国内外都相当盛行,在教学法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利用该法组织教学,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同,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1)临床课间实习阶段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护理学生能顺利进入临床实习的第一步,对以后的护理职业生涯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传统临床课间实习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教学模式,基本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采取“填鸭式 ”的教学模式。护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临床护理知识,由于对临床实际情况不了解,护理专业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造成对这些临床知识感到很抽象、理解上很困难,因而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不高,影响学习效果,从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

(2)问题讨论式教学是以成熟的PBL教学模式为基础,将护理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不仅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同时也针对学生即将面临的考研及考执业护士证的相关问题,增加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很好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了临床技能,在临床课间实习中复习护理基础理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2资料和方法

我们随机选取两个班级,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学生均由同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问题讨论教学方法。对两组学生分别通过书面理论测试和临床技能考核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具体实施如下:以5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第一,选择病例。教师根据骨科护理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性选择病例,对要重点掌握的疾病,提出相关的问题。所提问题将基础护理理论与临床护理技能相结合,便于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以利于学生很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第二,学生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查阅资料,通过教科书、信息化、查看病历、看病人、求教专家等途径,最终得到问题的答案,做到能自主的学习。第三,见习时由学生进行护理评估、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针对该病人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判断,最后提出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最后结合病例进行问题的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带教教师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3观察指标

观察对照组与实验组理论成绩、临床技能考核的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处理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4结论

问题讨论式教学从临床技能成绩和理论成绩来看,明显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收到明显的效果,提高了护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了教学质量,对于在临床一线工作护理人员,成为带教老师后要不断地加强护理理论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带教任务。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问题讨论式教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每次课后,一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另一方面接受学生的建议和反馈意见。最后,在每一阶段见习教学结束后,我们再发放问卷调查表,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5个批次共105名见习学员的调查表明,97%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持认可和欢迎的态度,91%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今后的临床实习。因此,研究和探索临床见习的科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对临床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该方法是一种可行、有效的见习教学模式,值得临床带教老师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卫宁,张贵荣,张静芬.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临床小讲课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04,6(4):6-7.

第8篇:临床经验论文范文

目的探讨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神经内科临床教学新方法,在本科医学生实习阶段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12级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本科医学生38名,分为实验组(20名)和对照组(18名),分别接受临床教学新方法和传统授课式方法,实习结束后,通过教学模式认可度、学生满意度调查及临床综合能力考核对两组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实验组在激发学习兴趣、解决临床问题、加强语言表达及沟通、提高文献检索和翻译能力等方面,教学认可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病史及查体熟练度、病例分析、语言表达、文献检索和提炼、临床思维、理论知识测试方面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在医学幻灯片制作方面的成绩对比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神经内科临床教学新方法,能够培养本科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理论与实践;临床实习;临床思维;解决问题

目前,我国医学本科实习中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科为中心的带教老师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育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理论与实践脱节,只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应试型学生,无法成为临床技能型专业人才。临床实习是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医生的枢纽和桥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的关键阶段[1]。我们在医学生实习阶段施行“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让学生切身融入,主动参与到临床实践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级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内科实习的本科实习生38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均由同一组老师带教。实验组20名,其中男生11名,女生9名,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22.34±1.36)岁,入组前平均成绩(72.53±6.58)分。对照组18名,其中男生10名,女生8名,年龄20~24岁,平均年龄(22.13±1.45)岁,入组前平均成绩(72.26±5.34)分。两组在性别比、平均年龄、入组前学习平均成绩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带教模式,即先教师理论授课,再由教师带领进行临床实践。具体: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借助教科书、幻灯片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章节的理论知识讲解,然后老师在病房挑选典型病例,进行规范神经系统问病史、查体示范,并就疾病的诊疗过程等提问。查完房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并要求学生完成医学幻灯片的作业。实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出科考核。

1.2.2实验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按4~5人一小组,随机分组。具体:(1)专业英语教学。①英文文献检索:给出一个神经系统典型疾病的议题,由每组学生共同完成该疾病最新进展的英文文献检索、幻灯片制作,每组选出一位学生分别进行汇报,时间10~15分钟。教师最后对各组的表现给予总结,指出每组的优缺点,以及在英文文献检索中的注意要点。②英语晨读:每周固定一天早上,在正式授课之前提前10分钟进行英语晨读。以国外神经病学经典教科书为教案,逐句讲解并翻译。在下一次晨读之前,让每组各派一位代表在台前自己讲解前一天内容,根据现场水平,教师对各组打分。③英文病例翻译:选取临床典型的英文病例,让每组学生翻译。每组中先选出较好的译文,再进行各组间的评比,选出优秀译文。教师对优秀译文进行点评,指出其中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同时让译者讲解自己的学习心得。(2)临床病例讨论。提前1周告知讨论的神经内科典型临床病例题,要求每位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水平及结构,提前复习相关内容,查阅最新中外文献,了解最新进展。讨论当天,每组每位学生均需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畅所欲言,甚至展开辩论。讨论意见统一后,由每组其中一人对病例进行总结性发言。该环节始终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只是在学生出现错误或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才给予指正。最后,教师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3)临床查房演练。将实验组分为患者组和医生组,均由学生来模拟扮演。医生组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询问病史、神经系统查体,并分析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诊疗计划。患者组按照神经内科典型病例的病史汇报自己的不适。两组可以互换角色,互相讨论和提问。最后由教师指出其中的错误,示范准确的询问方法及查体手法,总结科学的诊治过程。(4)临床技能比赛。将临床病例分析题,以幻灯片形式,模拟成临床就诊全过程。教师对各组提出问题,分为抢答题、小组必答题、学生必答题等多种形式。将题目按不同分值,对各组进行计分。为了激励学生的兴趣,最后按各组分数高低,给每组学生派发不同级别纪念品。赛后,由每位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同学之间相互指正,最后教师对每组的表现给予总结分析,启发大家学以致用。

1.3评价方法

1.3.1教学模式认可度调查。参照张玉梅等[2]文献资料设计《神经内科学生教学模式认可度调查表》,包括激发学习兴趣、解决临床问题、加强语言表达及沟通、提高文献检索和翻译能力等。采用“是”“否”选项。调查表设计统一指导语,交由经过培训的学生完成。

1.3.2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教学方法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包括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差五项。满意度为很满意和满意所占总学生人数的百分比。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满意度。

1.3.3临床综合能力考核。由教师对学生的临床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包括:病史询问及查体手法的熟练程度、病例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献检索和归纳提炼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理论知识测验、医学幻灯片制作等方面,各单项满分为100分,记录并比较两组各项的考核成绩。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教学模式认可度调查结果

实验组在对激发学习兴趣、解决临床问题、加强语言表达及沟通、提高文献检索和翻译能力等方面,认可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学生满意度调查

实验组学生很满意7名,满意11名,总满意度(90.00%)高于对照组(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临床综合能力考核

实验组在询问病史及查体熟练程度、病例分析、语言表达、文献检索和归纳、临床思维、理论知识测试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在医学幻灯片制作的成绩比较中,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传统的医学生实习阶段,都是以带教老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学生只会机械性地记忆枯燥的理论知识,无法将它灵活运用到临床中去。而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临床带教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3]。“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就是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当主角,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展开讨论,在辩论中得出正确结论,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思考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它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提高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知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4]。没有良好的英文文献检索、阅读及翻译能力,就无法掌握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在临床中缺少更为有效的诊治手段,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各自打分和评比中,激发学习热情,使得枯燥的英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此外,让优秀者讲解学习经验,不但能让讲者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更能使听者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促进良性循环。通过临床典型病例题,使用提问—思考—讨论—总结的方法,以及通过临床技能比赛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至实际病例的诊治中,既巩固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又探寻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在本研究中,正是通过这种方法,实验组的临床综合能力的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国外也有类似报道[5]。此外,新方法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建立。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众多的临床症状中抓住重点,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学生独立询问典型神经疾病的病史,掌握问诊技巧及要点,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初步的病因分析。在查体阶段,通过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结合神经解剖学知识,考虑责任病灶部位并做出初步诊断。通过化验检查、影像学片子、甚至包括查询到的文献资料,经过讨论及总结,进一步验证之前作出的诊断,并分析可能有的鉴别诊断。最后综合上述信息对患者提出相应的诊疗计划。整个过程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以“发作性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无力”为例,通过问诊,让学生了解到其起病急,刻板样发作、短时间可完全恢复的临床特点,多数学生考虑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部分学生提出了癫痫的不同意见。查体正常,头颅核磁、脑电图正常,进一步验证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但对病因分析学生有不同意见,通过讨论分析,有的学生提出栓子脱落机制,个别学生提出可能有颈部血管狭窄后一过性低血压的病因,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在鉴别诊断方面,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观点,如癫痫发作、脑膜瘤、脑转移瘤、低血糖等。最后通过颈部血管超声、颈部计算机断层摄影动脉造影术(computedtomographicarteriography,CTA)及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证实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颈部不稳定斑块脱落所致。通过这样的模拟演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一步一步深入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神经内科疾病发生的多重机制,掌握最新治疗动态,进一步提高自身水平。本研究显示,“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在讨论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疾病的诊疗过程,促进学生不断自我更新医学理论知识并掌握最新的临床技能,同时还提高了专业英语水平,为以后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局限性在于入组学生较少,缺乏不同层次学生的对照分析,可能会影响结论的准确性,有待今后扩大样本量开展研究。

作者:陈竹林 黄光 杜 乔晓会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内科

参考文献

[1]高书珍,赵国清.“以学生为中心”在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7):1907.

[2]张玉梅,王春雪,张宁,等.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在血管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卒中杂志,2015,10(9):811-813.

第9篇:临床经验论文范文

传统医学以个人经验为主,辅以高年资医师的指导、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零散报告为依据来处理病人。EBM并不是否定经验医学,EBM是在重视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临床研究证据。对医疗实践中遇到的病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EBM网站及其他文献检索途径,查寻最新、最佳证据;对研究证据真实性和实用性进行严格评价;结合具体病例的个体情况,制定诊断、治疗决策,指导临床实践;密切观察和随访,总结临床经验,对已进行的临床实践作后效评价。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灌输,EBM教育则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求索者,充分发挥其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临床医学本科生开展循证医学的意义

2.1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EBM其核心思想就是运用现有最新、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病人服务。EBM最早就是指循证临床实践,仅凭经验和直觉进行临床医疗实践已成为历史,由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向现代EBM模式转变是必然趋势。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1999年)中规定,医学生毕业后应能够运用EBM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2008年我国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将EBM列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并将“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作为医学本科生必须要达到的技能目标之一[3]。

2.2满足循证医疗实践的需要

循证医疗实践需要临床医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能全面检索已有文献,并严格分析文献的研究结果,结合个人经验和病人愿望,最终作出正确临床决策。EBM教育可缩短课堂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的距离,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关于开设临床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课程的探讨王琰吉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吉林132013摘要比较循证医学和传统医学教育的不同,分析循证医学的意义,就开设临床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教材选取、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教育;本科生的医学观,为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为循证医疗实践的开展培养后备人才。

3开设临床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教材选取、教学方法

3.1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临床医学本科生建立EBM开创性的思维理念,掌握医学实践中科学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初步具备应用EBM知识和方法解决医学实践中面临问题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认同怀疑态度和客观精神,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2课程时间安排

加拿大McMaster大学[4]在1998年系统评价了1966~1995年所有关于批判性评估技巧学习方面的文章后指出:本科生阶段的学生进行EBM教育效果不错,在住院医生实习期间学习效果较差,应在医学教育不同阶段对临床医学生进行EBM教育。

3.2.1对新入校的临床医学生,应尽早开设此课程,介绍EBM的理念和原则,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经验医学的缺陷和EBM的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发展的双重性,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前人的实践经验,为避免可能形成的不良观念和行为模式,规范医学生的职业行为打下基础。

3.2.2临床前期的医学生,应教会他们必备的开展循证医疗实践的基本技能,包括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跟踪医学科学进展,及时有效地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如何利用医学研究方法如临床流行病学、Meta分析等,正确阅读和评价医学文献;注重医学生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培养。

3.2.3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讲课、查房、专科病例讨论及大查房是医学实习生接受临床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多数仍是采用灌输式的方法。采用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方式,可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其基本方法为:由主管病人的医师报告在医疗实践中遇到的疑难病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文献查阅,综合分析形成结论的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资料准备及讨论,以及对问题认识探讨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引导、交流互动、评估和概括总结。学生的学习是出于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而自主学习,是有计划、有目标、进行独立的研究和自我激励的开放式学习,是根据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结论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自我钻研的基础上,学生间相互交流沟通协作,师生共同探讨的交互式学习,对问题理解深刻透彻,对知识掌握清晰牢固。

3.3课程教材选取

教材的选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我国,2001年由王家良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3年由李幼平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循证医学》教材,是我国最早出版的EBM教材,它们对我国高校EBM教育教学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不同阶段,选用博采众长,自成体系、充分吸纳学科前沿动态及相关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选用教材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教材。

3.4课程教学方法

3.4.1案例分析和讨论教学方式的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相关原理、原则。案例教学以针对性、模真性、典型性、完整性、问题性和开放性具有其独特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通常是在课前把书面形式的案例报告交给学生阅读,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因此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此做出自己对医疗实践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