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

高校财政学论文精选(九篇)

高校财政学论文

第1篇: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脚步逐渐加快,高等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建设发展阶段。在这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里,高校不再是远离尘世喧嚣的“象牙塔”,而是变成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接轨的“实验园”,各种校企合作的定向专业,各类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高校的管理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人员管理”或者“教学管理”的问题,而是变成了不仅要“做好人”、“教好学”,还要“管好账”、“赚好钱”的复合型管理问题。高校经营管理者们面临的工作压力正在不断增加,而高校财务廉政问题也随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压力的不断提升而逐渐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严加防范的严重问题。

一、加强高校财务廉政问题防范工作力度的重要性

从高校管理工作的全局出发,加强对高校财务廉政问题的防范力度,不仅是高校反腐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净化高校管理工作环境的重要手段。着眼当前,加强高校财务廉政问题防范工作力度是强化高校管理工作力度的大势所趋;放眼未来,加强高校财务廉政问题防范工作力度是推动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推动高校反腐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高校反腐工作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作为广大青年人结束学业踏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关卡,高校承担的“教书育人”的工作职责显然比小学和中学更重。相比之下,管理制度严格且由专业人员主管运行的财务管理工作,反而成了高校反腐工作中比较容易忽视的环节。加强高校财务廉政问题防范工作的力度,将会在根本上肃清“贪污腐败”思想对高校建设者和管理者的腐蚀,将原本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的高校反腐工作进一步推向高潮,为高校反腐工作取得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指导财务反腐工作的深化方向

财务反腐工作是全社会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内容。财务反腐,因为对反腐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极高,必须要由高水平的专业反腐工作者才能胜任。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具体办理财务业务的工作人员,还是负责财务监督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不具备开展专业财务反腐工作的能力,这也就使得高校财务反腐工作的开展常常会遇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的尴尬。加强高校财务廉政问题防范工作力度,不仅为高校财务反腐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高校财务反腐工作的深化指明了具体方向。可以说,加强高校财务廉政问题防范工作力度的努力,不仅仅是在强化高校财务反腐工作的工作力度,更是在强化和巩固良好、健康、文明的高校财务管理文化的根基,对于高校反腐工作以及高校财务反腐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提升中国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从中国高校教育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的高校大学生在入学之时已经初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教育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进一步指导大学生完善和修正自己的“三观”,建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为进入社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做最后的准备。从这个角度出发,高校大学生对于学校教师和管理工作者的信任度是极高的。加强高校财务廉政问题防范工作力度,将会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以及管理者的信心,有助于提升学校在大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进而对大学生以及大学生周边的社会人群产生积极的影响,进一步提升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从现代管理理论视角对高校财务廉政问题的解读

随着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出了非常多的理论学派。这些理论学派在极力推崇自身的管理理论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基于各自的管理理论观点解读各种管理现象的通论。

(一)基于社会系统理论的“各取所需”

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组织中管理人员的职责在于,运用自己的力量平衡组织中各种冲突的力量,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不同需要和目的,从而使得整个组织得以维持一种恰当的平衡。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收支,还是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学校发展。换句话说,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不是为了满足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和教师的利益,甚至满足社会的利益。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不存在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或者某些管理人员的私人需要,私调乱调高校的财务账目以帮助某些高校管理者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来维持学校整体管理组织的“稳定”的必要。高校财务廉政问题的发生,恰好解释出了高校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利用维持组织成员的各自利益的高校公共资源“各取所需”的财务贪腐行为的丑恶心理,而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恰恰说明了这些高校管理者对于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存在误解和歪曲,揭示了导致高校财务廉政问题发生的错误心理。

(二)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无私心理”

系统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任何的一个组织都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关系要素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也会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程度。从理论上讲,高校财务廉政问题的发生与当事人在实施财务贪腐行为时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有些高校的管理人员错误地将自己肩负的学校管理责任理解为支配学校资源的权力,主观地产生了顺从自己的意愿去支配和使用学校的公共资源甚至财务账款才是行使学校管理权力的错误认识,认为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只要自己支配学校资源的行为中没有中饱私囊就不是财务贪腐行为,自己就不用受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条例制约和管理条例的制约,甚至认为自己对于财务资源的支配只要是从学校组织的“全局”出发,即便违反了相关制度,自己的行为也不是财务贪腐行为,自己的行为也不会受到相应处罚的“无私心理”。其实,这样的心理状态充分反映出高校管理者对于财务独立性认识的片面和肤浅,充分暴露出高校管理人员对于财务制度的认知和理解还存在很大问题。从系统管理理论的视角来看,学校的管理者对外是一个学校的代表,但学校才是社会系统的组成元素,学校的管理人员只是学校自身系统内部的一个组成元素,而不能代表整个学校。高校财务廉政问题的发生,体现出高校管理者对于系统的认识十分片面和主观。

(三)基于决策管理理论的“主观故意”

决策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而决策的过程可以被细分为“收集情报”、“制订计划”、“确定计划”、“评价计划”等四个阶段,而在决策的每一个阶段,是相关信息的不断丰富推动着决策的深入。从这一点出发,高校财务廉政问题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高校管理人员思想的一步步恶化而逐渐加剧并最终形成的。也就是说,高校的财务腐败问题,是高校管理人员贪污腐败的“主观故意”程度不断加深的最终结果。而从“主观故意”萌芽的产生一直到最终贪污腐败问题的出现,其实也可以分为“萌芽”、“发展”、“实施”、“累犯”四个阶段。其中,“萌芽”就如同“收集情报”的阶段,是相关思想产生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具体的贪腐行为还不会产生,但是相关人员已经有了实施财务贪腐行为的想法,而且相关人员会为了达到实施财务贪腐行为的目的而广泛收集各类信息。“发展”就如同“制订计划”阶段。在这个阶段,相关人员仍然没有贪腐的具体行为,但是实施财务贪腐行为的整体方案已经基本考虑成熟。“实施”就如同“确定计划”阶段。在这个阶段,相关人员会具体落实自己的贪腐行为,并通过实际行为来确定自己构想的财务贪腐行为方案是否恰当。“累犯”就如同“评价计划”阶段,是相关人员在对自己第一次的财务贪腐行为进行风险评估之后,再一次具体实施贪腐的行为阶段。这四个阶段中,相关人员财务贪腐的“主观故意”程度逐渐深入,符合决策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而决策管理理论也恰好揭示了高校财务贪腐行为当事人的整个心理过程。

三、防范高校财务廉政问题的对策建议

通过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对于高校财务廉政问题的深入解读不难发现,防范高校财务廉政问题的发生,应当针对相关贪腐行为人的主观心理展开大胆尝试,通过相关高校管理者的各种错误心理进行适当的制度干预和客观影响,强化高校防范财务廉政问题的工作效果。

(一)建立高校财务廉政责任制

针对高校的经营管理者因为“各取所需”的错误心理导致高校财务廉政问题不断发生的现实情况,高校应当采取建立高校财务廉政责任制的方式,将每一名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加以明确、将每一名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权限加以限定的方式,让每一名高校管理人员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将所有的工作目标都变成“促进学校发展”这个目标系统下的“次级目标”。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高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产生的“工作需要”都将围绕着“促进学校发展”这一个目标产生。这样一来,如果高校管理人员出现滥用职权,使得高校的公共资源被消耗在与促进学校发展的总目标无关的其他方向上,相关责任人就可以被追究滥用职权以及财务贪腐的相关责任。此举就能有效强化高校对于财务廉政工作的管理力度,以一查到底,责任到人的原则和方法,强化高校财务廉政管理工作的效果。

(二)完善高校财务廉政监督监管制度

针对因为自认为没有将高校的财务资源中饱私囊就没有进行财务贪腐行为的错误心理,高校可以采取进一步完善高校财务廉政监督监管制度的方式,要求高校财务资源的所有流向都必须明确公示,要求所有使用高校提供的科研经费的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必须定期将所有的经费使用去向对全校进行公示,并接受广大师生的合理质询。此举能够直接将那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暴露在公共监督的阳光之下,让公众的监督成为戳穿所有伪善面具的长矛。

(三)建立高校财务“第三方”审查制度

针对决策管理理论对高校财务贪腐行为当事人贪腐行为过程的深入解读,高校应当建立一个“第三方”审查制度,定期邀请具有国家认可资质的注册会计师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总体状况进行严格审查和定期公示。这样的做法,能够将第三方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监管力量转化为高校财务廉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所必须的“保护力量”,或者说,给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盾牌,让那些对高校财务资源有着不良企图的人没有办法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进行干预,让他们在财务贪腐问题发生的萌芽阶段就彻底斩断自己的想法,从根本上杜绝财务贪腐行为的发生。

第2篇: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财政学本科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68-02

特色人才培养是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财政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财政活动范围不断变化,财政学科研究的对象内涵和外延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社会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变化,财政学科发展以及财政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着新机遇和新的挑战。如何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是当前财政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对地方性高校的财政学本科特色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一、财政学本科特色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定位。广西财经学院财政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界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经济学、管理学素养和较好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系统掌握财政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熟悉财政税务管理、财务会计核算等方面知识和业务技能,具备处理财政和其他相关工作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突出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财政、税务、会计、信息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二)优化课程体系。首先,开展课程群建设。对现有的课程进行优化改革,注重整体优化和系统整合,构筑宽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财政学、中国税制的发展优势,建设财政学、中国税制两大课程群,彰显各自教学特色。其次,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一是进一步优化学科理论课程设置。在理论课程设置上贯彻“厚基础、宽口径”原则,除突出专业知识课程外,还重点加强了对学生财务会计能力的培养。另外,通过增加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范围。在突出专业知识方面,在专业主干课程上系统地设置了财政学课程,同时,从2011年起将财政专业选修课程分为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两个方向;强化学生的财务会计基础方面,除专业基础课中安排了会计学课程外,在专业骨干课中还安排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财务管理课程,专业限选课中开设成本会计等课程;增设跨学科选修课,将审计、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纳入学生的选择范围,如审计学、ERP原理与应用等。二是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比重。自2008年以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幅增加实验和实践课程的学分和课时,实践课程的学分占全部学分的比例达到21‰同时将专业综合性实验作为必修课程。三是增加财税专题讲座。为了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拓展专业深度,每年都邀请国内财税专家给学生做多场专题讲座。

(三)推行“读、写、议、评”教学方法。“读、写、议、评”教学方法是基于“高校教学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核心要求,贯彻“两个为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原则,探索高校教育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素质培养转变中逐步摸索形成的一套教学方法。“读、写、议、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课堂教学不应只注重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作为主人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留有思考的余地,在尝试与体验中认识理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读、写、议、评”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丰富教学形式、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师生互动。具体操作流程分为四个阶段:导读阶段、写作阶段、讨论阶段、点评阶段。导读阶段主要是通过布置学生大量--阅读课外的专业书籍及文章,增加专业方面的信息量,拓宽视野,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写作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归纳及写作能力,写作的形式应多样化,可以是读书心得、观点综述、专业论文等。讨论阶段是通过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术交流,实现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点评阶段包括学生互评与教师评议,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之间相互评议,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时的多少灵活布置阅读材料,科学地安排写作内容及组织讨论,讲求实效。“读、写、议、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专业写作能力、综合素质有较大帮助,为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以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研究型教学等为手段,以共建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平台,将第一课堂实训与第二课堂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了“认知—实践—创新”的多层次、多种类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具备财经理论基础知识、经济思维、财税技能,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1.建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根据“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实践发展规律,我们构建了一套“认知—实践—创新”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设有财政税收综合模拟实验室、财政信息化实验室、增值税防伪税控模拟实验室、财税一体化实验室,在财政税务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20多个“产、学、研、政”相结合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参观财政局和税务局、观摩财税实践操作、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暑期的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社团活动以及聆听学术报告和撰写读书笔记、社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2.以科研和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增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组成科研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申报学校学生创新科研项目。构建课堂学习、实验室模拟与实践基地实习“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和对学生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如对学生校级及以上各级的科研创新项目、“挑战杯”项目、公开,给予物资、学分奖励),定期举办全校性“财政学”小论文比赛。通过上述措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财政学本科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与不足

(一)财政学特色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经过近5年的努力,广西财经学院财政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取得较显著成效。财政学、国家税收这两门课程已建成自治区精品课程,社会保障学课程是学校重点建设课程。财政系教师所承担的教学改革项目《财政学重点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获得200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编写的《公共财政学》教材获得2006~2008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参与撰写的著作《广西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研究》获得2010年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得广西财政厅每年重点调研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10多项。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5年来,学生初次就业率都超过90%,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好评和高度评价。考取硕士研究生和公务员的毕业生人数也不断增加。

(二)存在的不足。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

1.人才培养的地域特色不够突出。广西财经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有别于以培养高水平的学术性人才为主要功能的研究型大学,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所处区位,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在人才规格、培养目标、专业设计和办学形式上要有较强的为地方服务的针对性。从广西财经学院财政专业人才培养来看,虽然明确提出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但培养目标并没有突出广西的区域特色,与其他兄弟省份的地方财经院校基本雷同。在课程设置上,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衔接也不够紧密,与地方的需要有一定差距。

2.相关设施的投入不能满足需求。在特色专业教学过程中,随着本专业招生人数的扩大、科研项目的增加,相关配套设施还无法及时跟上,如师生可查阅的专业图书资料尤其是国外最新前沿的专著和期刊数量还比较少,组织学生开展科研、考试指导还缺少固定场所和设施等。

3.实践和实验教学有所不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多数是从高校(主要是研究型大学)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际工作部门的工作经验,自身尚不能成为实践教学的专家能手。虽然也有教师到财税等实际部门进行短期实践学习或挂职锻炼,但这样的机会并不普遍。另外,在实践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目前已有的基地主要分布在财税部门,企业实习基地不多有待加强。有些实践和实习基地虽然签署了合作协议,但却没能真正运作,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未能接触真实的业务流程。

三、完善财政学特色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突出人才培养的地域特色。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必须突出办学的地域性特色,在专业建设上,必须清楚为哪些地域服务,并明确这些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基本趋向、结构。当前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注意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建设的广阔前景和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目前广西财经学院财政学特色人才培养应紧紧围绕这一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对财政学学生的培养既要面向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共理财人才,又要适应广西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教育,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能安心”是指扎根边远地区和农村基层;“能吃苦”是指经受艰苦环境、艰苦岗位和各种困难磨炼;“能创业”是指将所学知识技能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并善于开拓创新。

(二)增加投入完善教学科研设施。为了更好地培养特色人才,必须增加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配套措施。增加经费主要依靠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学校的经费支持,通过申报学科建设项目、实验室建设项目等方式获得建设经费来改善有关教学可以设施。另外,也要考虑从二级学院的经费中拿出一定资金来增加投入,包括加强资料室建设,增加必要的图书资料的订阅和采购。

(三)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师资建设,积极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师质队伍。特别是要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打造一支既精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动手操作的全方位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上,要密切与实际部门的联系,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一方面,形成教师“走出去”制度,要让每位教师定期到实际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或实践学习;另一方面,要从实践部门聘请一些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来担任学生实践教学老师。

第3篇: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财政学;微观分析;宏观分析

前言:

职业院校是为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而存在的应用型人才摇篮,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出更多的财政学实用人才,填补国家、企业财政部门的职位空缺,推动社会整体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国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方法受计划经济时代影响,采用宏观分析法对财政学进行教学研究,在研究市场经济的某些领域受到制约,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一、财政学两种分析方法的交替发展

(一)古典时期

从古典时期开始,财政学就是一门完整独立的学科。1776年亚达•私密在《富国论》中第一次以宏观分析法对国家经济职能进行解析,并规定了财政的具体范围。在密斯理论的影响下,大卫•李嘉图、J•S•穆勒等相继作出研究,将国家财政职能范围进一步缩小明确,主要以宏观分析法对税收问题进行研究。

(二)新古典时期

新古典时期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经济学研究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财政学的主要成就是微观分析法的应用。受“边际革命”影响,马佐拉、马克尔等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开创了公共产品研究,经过林达尔、维克赛尔将其与税收相结合,开始了对公共选择的研究。另一方面,微观分析法的应用使财政学研究更加科学化,经济学的科学研究地位迅速提升。

(三)凯恩斯主义时期

凯恩斯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的发表人,这篇通论发表于1936年,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凯恩斯运用宏观分析法,从宏观角度提出国家干预理念,是财政学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宏观经济学随之诞生,并在其基础上产生了宏观财政学。

(四)当代财政学

最优税制理论、公共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是当代财政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经济学家借鉴私人物品的研究思路,用微观分析法对公共品理论进行研究,解决公共品的提供方、提供过程、提供对象等方面的问题,全面开启了运用微观分析法研究财政学的高峰时代。

二、我国财政学的宏观分析传统与市场经济不相适用

我国从建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财政学研究使用以“国家分配论”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法,再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财政学研究逐渐开始重视微观分析法的运用,但是这种转变是滞后的,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财政学研究的需要。宏观分析法的不适用性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和个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不合理、不利于税收工作的公平和高效。所以,现阶段我国财政学的分析应向微观分析进行转变,首先,职业院校的财政学教学要向微观分析的进行变革。

三、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改革方向

(一)进行必要的课程调整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我国职业院校的财政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通常是同步进行。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改变,政治经济学更多的是对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经济制度的体现,缺乏现实基础。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改革应从课程上开始做出调整,比如将政治经济学课程调整为财政学课程。另外,西方经济学是基础性科目,要注意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先开设西方经济学,再开设财政学,而不是将两门课程同步进行。

(二)财政学教学内容的调整

财政学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财政支出和税收,而在宏观分析传统影响下,目前的财政学教学内容还包括财政政策。讲述财政收支时也是以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对财政学教学内容的调整可以将财政政策部分分离出去,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讲解。讲授财政支出时从微观角度分析政府资源配置智能,把分析税收的重点转移到税收归宿、税收效率等方面,以微观分析方法对学生进行财政解读。

(三)财政学教材的调整

我国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使用的国内教材都偏向于用宏观分析方法,短时间内这一情况难以得到改变。职业院校可以考虑选用一些国外教材和用作参考资料。在选用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的财政理念和分析方法,选择适用于我国学生、有助于推行微观分析转变的教辅材料。

结束语:

通过对财政学两种分析方法的交替发展进行研究,不难发现财政学的分析方法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不同时期要选择适合时代的不同方法。我国职业院校财政学教学改革方向也要向适合当下经济体制的微观分析方法进行转变。

参考文献:

第4篇: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模式;资源配置水平;高校事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5-019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5.093

1 概述

新环境下给高等教育带来了经济上的不确定性,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要求和期望值更高,高校在招生方式上的变化以及高校在财政资金上的压力,都促使高校有必要重新审视其办学定位。在高校内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巨大改革,比如筹措科研经费、院系合并、扩建校区、争取生源、更新教学设施等。新形势下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分析自身内在的优势,审时度势,重新定位出更为准确的学校发展目标,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特色模式,这需要高校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对学校的现有资源进行集成和整合,尽可能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价值,在保证现有重点学科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宽筹资渠道。所以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应对经费问题和科研成果转化等问题的核心所在。从变革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开始,不断推动高校财务管理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与发展,这也是当下很具研究价值的重要课题。一个科学系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高校而言意义重大,对学校经济发展、科研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财务管理模式的相关理论

2.1 理论

有两种相互联系的委托关系存在于我国高校的管理中:其一是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之间,双方是一种信息不对等的关系,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推进,高校滋生出了独立的利益,但是高校作为上级人,与上级主管部门在利益上却产生了冲突;其二是存在于高校内部的上下级之间的委托关系,学校作为委托人,其人是其二级单位。改革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体制,其核心也在于两方面:其一是要将最大自交给高校的管理者,便于这一阶层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其二是要注意保证国家利益,这就要求在给高校管理者以权利的同时,也要约束和监督其行为。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措施,可以说是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中的创新。因此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对责任、权利、利益统一起来,在发挥人主动性的同时也需要保证人和委托人的行为目标的一致性,尽可能地避免人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以公谋私的事件。

2.2 科层理论

组织结构的最基本形式就是科层制,分工的专业性便是科层制的优势所在,它可以克服人为因素对组织的干扰,组织成员可尽情发挥其专长,其规章制度可以保证组织运作的连续性和有序化,其权力等级可以保证政令畅通、指挥统一。目前,科层制是学校组织的基本构架,普遍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组织。我国高校由校级、院级、系级三级体制组成。

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企业拥有的主要财产和资源。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

3.1 经济形式对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在20世纪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事业由政府负责统一管理、统一财务支出、统一安排毕业生分配工作、统一招生,合称“四个统一”,高等教育被视为公益利事业。在当时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下,高校由政府全面管控,其积极性和自被大大削弱,滋生了学校等、靠、要的思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为适应社会需要,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必须要走面向市场的道路。我国高校在获得更多自主支配权后,在办学方式、管理方式方面也发生了变化,朝着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发展的模式过渡。各级行政部门对教育行政的干涉或多或少被削减,简政放权,建立了通过服务、监督、经济、政策、法律等手段对学校进行管理的运行机制,确立了高校法人实体的地位,同时办学模式也有所改变,深深影响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展开。随着学校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变化,其财务管理和管理模式的地位也大大提升,受到更多重视,给管理的要求和难度都带来了一定挑战,在客观上也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与现有市场经济条件相匹配的财务管理模式。

3.2 教育环境的变化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3.2.1 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需要迎合社会需求,在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以行业经济为主,教育管理有国家统一领导能够保证培养人才的统一规格和人才质量,原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可以很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这样的管理模式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发显著,改革迫在眉睫。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促使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也必须进行改革,建立与高等教育体制相适应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3.2.2 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多元化。随着高校办学模式和办学主体的改变,高校获取经费的渠道也发生了改变,由之前的单一政府拨款朝着多元化转型,目前渠道除了国家财政外,还可以有学校产业、学生缴费、技术培训收入、单位个人捐款等,对高校教育事业的经费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学校的办学能力得到提高,也改善了高校教学条件。这种多元化的筹资格局和经济利益主体的改变推动着高校朝多级经济责任制方向改变,这一点表现在财政方面主要是:其一,将责权利结合为一体,调动多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落实法人实体,这一点要求高校建立各级经济责任制;其二,增大了学校财务的风险,高校财务管理还需要增强抵抗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改善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来适应这种变化。

3.3 财政政策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事业上投入经费的力度逐年增大,高等教育财政改革逐渐朝向多元化发展,学校创收和个人缴费在总经费中所占比例大幅提高,同时政府拨款比重下降,随之必须变化的还有高校教育财政管理模式,但在这样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其一是高校在扩招之后学生越来越多,而经费不变,由此学生与经费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其二是在中国现有经济水平下,各方财政资金上的竞争日渐激烈,这时政府也很难增加对高校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其三是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综合考虑这三点,在财政有限的条件下,要想继续保持高效快速发展的步伐,必须要对现有财政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来提高资金的使用

价值。

3.4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发展,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在逐渐加快,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受到冲击,用信息技术来武装教育教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信息技术融合到高等教育中的领域越来越多,两者联系日渐密切。我国政府将信息化建设的地位提高到与经济齐头并进的高度,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之路,足以见得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而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龙头老大,担负着科研成果的开发研制和国家人才的专业培养的重要使命。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高校财务管理只有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强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水平。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已应用到实际的财务管理中,迈出了财务管理现代化的第一步。

4 结语

社会的发展也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探讨了高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问题。通过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所使用的理论的系统分析和深入考察,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适合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在整个高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是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改革和创新的基础,结合社会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证高校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宁.如何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体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1,(3).

[2] 毕宪顺,刘庆东.高校内部权力的科学配置及其运行

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3] 申岩,袁继英.深化高校体制改革是解决高校债务危

机的根本途径[J].教育财会研究,2009,(4).

[4] 盛其杰.e时代高校财务管理新模式探索――高校财

务管理一体化[D].西北工业大学,2004.

[5] 伍海泉,周丹,李淑英.大学财政安全与治理策

略――基于有限理性的视角[J].教育财会研究,

2008,(2).

[6] 戴传红.高校加强预算管理的若干举措[J].安庆师范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7] 卢妹香.从日本私立大学看中国独立学院的定位与管

理创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

[8] 杨军,焦志勇.我国公立大学章程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8,(19).

[9] 张键琦.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J].南京

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10] 聂庆芝.浅述高校财务管理中亟待重视的问题[J].荆

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第5篇: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风险;贷款;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191-02

我国高等学校规模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支柱。然而,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后,造成了严重的负债问题,如今我国高校进入偿债高峰期,大多数高校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高校债务问题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解决高校债务问题,防范财务风险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 高校贷款财务风险的特性

(1)必然性。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合并,使在校生规模大幅增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均不能满足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银行贷款筹资成为高校的主要筹资方式。高校贷款融资不仅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近年来,政府对高校的拨款尽管逐年增加,但拨款增加的比例远远落后于扩招增长的比率,以至近年来生均拨款数呈递减的趋势。政府财政压力加大。高校贷款融资办学,减少了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是在各级政府投入明显不足的情况下高校发展的必然举措。

(2)潜在性。

在高校理财过程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是必然的,而风险发生的具体时间、空间和形式却是偶然的,表现为一定的潜在性,而且,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也是难以计算的。

(3)非理性。

普通高等院校是公办性质的,在所有权归属上属于国家所有,实际上就造成了所有者“缺位”的现象。恰恰是这种所有者“缺位”,导致了高校管理层在向银行贷款的过程中,忽视财务风险,并未完全考虑高校战略发展需要,过度举债。

(4)政策法规性。

政府没有给高校制定完善的配套贷款政策,高校总是在商业银行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边缘取得贷款,在夹缝中求生存与发展,政策上的些许调整,高校的财务风险便会增加。

2 高校贷款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1)政府教育投入不足。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有责任保证公办高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但是高校扩招之后面临的各种问题,国家交给学校来解决作为公立高校的产权所有人,政府并没有为高校的扩招新投入多少经费。此外,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区域利益,把城市管理和市场运作等手段运用到高校管理中,希望利用高等教育的发展拉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对高校建设实行全方位倾斜,例如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对高校用地的过度审批,供其基础建设,这种做法在为高校节省开支的同时,也刺激了各高校大规模基本建设的热情,高楼大厦背后掩藏着一笔笔巨额银行债务。

(2)贷款论证与决策的非理性化。

在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许多高校的资金来源大部分通过向银行融资解决。高校在进行举债时容易缺乏前期的科学论证和评估,表现为:对自身经济承受能力认识不足,缺乏贷款规模控制意识;未充分考虑贷款的高额利息支出对现有教育资源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对偿债风险认识不足;未确立融资平衡点;缺乏财务管理意识,不能合理安排筹资结构,不能有效规避还款高峰期等。另外,在申请贷款的决策过程中,大部分的高校都认为财务部门是主要的责任部门,缺乏集体的研究论证和民主决策,决策程序过于简单从而导致高校贷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法律与制度缺失。

虽然《高等教育法》确立了高校的法人地位,但是高校作为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既是独立的财务主体,同时又是国家预算的基层执行单位,是一个财政主体,这决定高校贷款风险的终极承担者是国家。

目前还没有一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高校负债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进行详细规范,也没有明确归口部门和贷款审批程序等,使得高等学校在贷款使用方向、规模等方面缺乏指导与约束,为贷款风险埋下隐患。当高校长期不能偿还贷款,引发高校财务危机,从而影响甚至无法进行正常教学活动,银行又采取诉讼、高校破产的方式给政府施加压力时,政府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会出面救助学校;正是这种最终由政府承担风险的预期导致了高校和银行的盲目贷款,致使高校贷款迅速膨胀。

3 高校贷款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1)高校应加强贷款管理,拓宽筹资渠道。

首先,要控制贷款的规模,讲究投资效益。应从高校综合偿债能力出发,全面评价高校资产负债情况,科学论证贷款项目,科学测算贷款需求的额度及还款年限,适度举债,才能降低和规避高校贷款风险。其次,高校要拓展多种筹资渠道,提高自身的筹资能力,通过产学合作,实现成果转化;同时,要充分重视校友会的建设和社会捐赠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寻求更多的资金支持。最后高校应合理配置学校资源,勤俭治校,建设节约型大学;搞好理财活动,通过购买国债、证券市场一级申购、对公存款等使闲置资金增值来增加收益。

(2)构建财务分析系统,提高财务预警能力。

建立财务分析系统就是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学校贷款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务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以及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警、预报。

①合理控制负债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筹资因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地方政策、贷款利息浮动、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因素的制约。学校要根据自身的财务能力,在筹资风险与筹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取得效益的最大化,使学校能从贷款办学中得到益处。

②加强预算管理,控制贷款规模。通过高校预算管理,测度一定时间内所需信贷资金的数量,落实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制订还款计划,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清轻重缓急有效投向,还要将年度预算、中长期预算与学校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预算中体现债务预算的内容,揭示债务给学校营运带来的偿付压力以及学校本身的承受能力,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学校债务资金的使用情况,有利于学校资金的统―调度和管理,有效地规避贷款风险,从而保证学校的资金安全和经济秩序稳定。

③合理规划,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首先,高校的财务部门应对每一项新项目投资都进行可行性论证,综合判断各种因素的变化带来的财务风险,应该经常了解项目的建设情况,做到全程跟踪。其次,建立财务预警机制。一旦财务指标达到或超过警戒线,财务人员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应采取预防性控制或抑制性控制,防止风险的发生或尽量降低风险损失的程度,并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采取各种方式化解风险。

④加强对财务部门和财务指标的监督和考核,对财务部门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促使其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定期对各种财务指标进行监督,逐步落实贷款资金使用的责任,做到“责任到人、各负其责”。

(3)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投入。

高校的建设,应当视作是国家的一项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办学条件,也应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国家对于高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应逐渐加大,对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因此,加大对高等教育的公共财政支出,是缓解高校办学资金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政府应该提高在教育成本分担中的比例,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拨款份额。笔者认为,各级主管部门应该根据生均经常性成本支出剔除学费收入后的差额按实际学生人数划拨给高校,确保高校的正常运转。制定一系列发展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并保持其长期性、稳定性,在融资方式上要为高等教育打开方便之门;在运作方式上要允许有经济势力的企业投资教育,发展教育经营性企业;在准入制度上,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次,政府应关注高校重大投资项目,对经过充分论证的项目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如征地、拆迁、校舍建设等,高校以现在的资金来源无力承担,政府可以将其纳入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逐步安排专项资金解决,以此缓解高校硬件设备不足、教学条件跟不上的矛盾。

(4)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会计信息的质量对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很高,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可以使决策者对以往高校经济成果做出错误的评价,而且会导致高校未来的决策偏离经济规律,给高校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隐患,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防范高校债务风险至关重要。提高会计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强化会计工作在高校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就成为会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防范高校债务风险的需要。

4 结论

当前高校债务问题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本文针对高校贷款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提出建立集成的高校财务分析系统,提高风险预警能力,拓宽筹资渠道,同时依靠国家政策和财政扶持,以及高校自身转变观念、改变机制、加强风险意识、注重财务管理,才能避免高校贷款风险进一步扩大,使高等教育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炜.试析高校贷款风险及其防范[J].浙江金融,2007:35-36.

[2]张红.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J].会计之友,2006:32-33.

[3]高正平.关于高校基本建设财务问题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

第6篇: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

一、两年来工作回顾

第一抓好“四落实”夯实党(政)校办学基础一落实好领导机构局党委非常重视党(政)校工作把党(政)校教育作为加强财税党建工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调整了校委会、党校办公室成员由党委书记、副书记分别担任了正副校长局党委每年召开两次办公会议研究党校工作校务会定期对党校教育工作进行专题研究二落实好师资本系统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党校教师带头上台讲课还专门聘请了7名既热心于党校工作又有一定水平党政干部、教师、理论工作者任兼职教师三落实好办学经费2年共安排落实党(政)专项经费65.3万元用于购置教学设施、学习资料和保证各项党员活动正常开展四落实好教学设施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大力改善教学设施现有固定教室2个、活动场所9处面积970多平方米可容纳260多人同时学习2年来共投入资金15万元用于购置党(政)校专门电化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

第二围绕“三个突出”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一立足实际突出教育培训针对性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三为主”原则并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在教育对象上坚持以培训党员干部为主注意处理好培训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和一般干部关系把重点放在党员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培训上;在教育内容上坚持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主注意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关系适当安排财税业务培训;在办学方式上坚持系统性教育为主注意处理好系统性教育与专题性教育关系2年来共安排政治理论、党知识、法律、财税业务等专题培训班33期二丰富教学载体突出教育培训灵活性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分层施教形式多样对党员干部教育我们把党校教育和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在集中上课同时要求每人作中心发言写出学习体会;对一般党员职工教育把党校集中上课和分支部、分科室每月一次职工会议结合起来帮助广大党员职工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我们还采取专题讲座、讨论座谈、征文比赛、文艺活动、参观访问、学习测验等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三注重质量突出教育培训实效性为保证教学效果建立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建立健全校委会制度、教师职责、学员守则、考勤考核、总结评比等六项管理制度狠抓制度落实做到“六定”:一定计划根据党委工作意见制定全年教学计划;二定教学重点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国内国际形势、财经法律法规作为教学重点落实专题;三定授课人每次集中教育都确定责任人和授课老师保证教学任务落实;四定学员确定每期办班对象;五定考勤严格教育培训考勤制度并将考勤情况作为学员考核重要内容;六定评比考核对学员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做好评比优秀学员工作同时建立完善了教育培训奖惩激励机制对每一位学员全年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党支部、党员评优工作、党员民主评议结合起来落实相应奖惩措施

第三围绕“三个提高”促进财税各项工作一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通过抓好经常性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特别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使全体财税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在工作能力培养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同时通过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和业务培训加强对干部培养使干部视野日益开阔知识不断更新为做好工作奠定基础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党政校对干部电子商(政)务培训、信息工作培训推动全局无纸化办公大大提高了办文办事效率同时通过对干部业务培训使干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有了明显提高从而促进了财税各项工作圆满完成2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6335.3万元,比上年增长11.4%地方财政收入9682.6万元比上年增长5.6%全年财政总支出37252.1万元比上年增长15.9%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干部服务意识两年来党政校把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切入点组织干部到挂钩扶贫点访贫问苦开展结对扶贫、帮困、助学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群众感情增强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经济意识同时党政校通过每年下达调研课题方式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20*年以来我局先后保持和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浙江省财政系统教育培训先进集体直属分局办税服务厅荣获部级“巾帼文明示范岗”和市级“青年文明号”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第7篇: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成本费用; 核算与管理; 制度协调与改进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成本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在教育经济学领域出现了。在我国,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的高教财政新体制,并且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上大学原则上均应交费”。自此,全面拉开了我国高等教育收费的双轨制,并且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竞争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教育收费公平问题逐步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和突出矛盾,由此,高校教育成本后来逐步演变为高校成本费用,日益成为涉及国家收入分配、政府支出结构、高等教育发展、社会公平、家庭个人负担合理性等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社会的抱怨、政府的无奈、高校的蒙冤、受教育者的哭诉等,促使理论界掀起了对揭开高等教育成本乃至高校成本费用“黑箱”的研究热潮和政府制度制定部门的极大关注。2009年8月,财政部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其中,“为了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合理确定教育成本,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成为其主要变化内容之一,“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作为其新确定的五大会计要素,其中在“费用”要素下设置了“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其他业务支出、后勤支出、行政支出、资产折耗、财务费用、其他费用、以前年度盈余调整”等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在会计理论及实务界曾引起了一定的反响,高校教育成本有望进入制度实施阶段。直到2012年2月及12月,财政部先后以部长令的形式相继了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在2012年12月19日同时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都将高等学校成本费用核算与管理正式纳入制度实施轨道,要求于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但高校会计制度最终未能单独。

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专门设置了“第十章 成本费用管理”,要求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并按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和其他费用等的用途进行归集,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却没有相应的内容与之对应。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财务制度要求的这些成本费用管理的信息从何而来?如果没有,财务制度将如何执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两个制度是否应该协调?本文旨在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探讨,以便为新的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顺利贯彻执行提供参考。

二、高校财务与会计的协同关系

财务与会计的“孪生”关系,无论理论界如何将其切割争议,实务界却总是将其合二为一,尤其是高等学校表现得更为突出,无论从职能管理部门的设置,还是具体的工作内容,都没有、也无法将其分离,可以说是一个“连体孪生子”。

从制度层面来说,“财务制度”规范的对象是“财务活动”,“会计制度”规范的对象是“经济业务或事项”。虽然二者的提法不同,但从实质内容来看,高校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以货币表现的动态效果就是其“财务活动”,对财务活动实施动态管理及其效果将通过会计信息予以静态表现。这样一种客观存在的动静关系,使得二者在制度内容上必然呈现出大量的协同景象。

在现实工作中,财务管理关注相关财务活动的管理,而管理的重点在决策;会计核算关注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核算,重点是为决策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信息支持。二者始终是在紧密协同的前提下进行的。

因此,“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有效协同,对高校来说,不仅是一种现实必须,而且也有助于二者有效贯彻落实,真正提高财务会计工作效果。这就要求两个制度在制定内容上应保证相互协调,在求得协同的前提下做好各自内容的合理分工,不能出现越位或缺位现象。仅就高校成本费用来说,财务制度专门提出了成本费用管理的要求,那么,该管理所需要的成本费用信息,自然要由会计制度进行专门规定,为其管理及时提供相应的信息,否则,其管理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无法得到贯彻落实。

三、高校成本费用核算与管理的制度约定

高校成本费用问题,在理论界的争议和讨论中,一直是以“教育成本”的概念出现的,国外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英国著名经济学教授约翰·维泽(John Vaizy)在1958年出版的名为《教育成本》(The Costs of Education)的专著。1963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 W.Sehuhe)撰写出版的《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专辟一章论述教育成本,并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据袁连生对基于美国国会指令下美国高校教育成本进行系统调研分析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学费持续上涨,之后上涨速度进一步加快,引起了民众对无力负担大学费用的担心和媒体的关注与批评,1996年,美国舆论对高等教育学费上涨过快的抨击达到了高潮。1997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成立全国高等教育成本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ost of Higher Education,NCCHE),指令该委员会研究高等教育成本增大和学费上涨的原因以及成本、学费与学生资助的关系,在半年内提出研究报告。1998年1月,NCCHE向克林顿总统和国会两院议长提交题为“直言高校成本与价格”(Straight Talk About College Costs and Prices)的研究报告,厘清了高等教育成本、价格和学生资助的一系列概念,确定了高校财务理论框架,对高校成本和学费的快速提高以及成本、学费与学生资助的关系得出了初步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之后,又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的高校成本、价格和学生资助进行了5年的研究,提出了“大学成本和价格研究”、“高等教育教学支出研究”和“学生凭什么支付大学价格”三个研究报告。这一系列的研究报告,对1998年美国高等教育法修正案的重新确认产生了较大影响。之后,国家学院和大学工商人员协会(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usiness Officers,NACUBO )响应NCCHE的号召, 用四年的时间开发了一套简单的、使用可得数据、主要针对本科教学成本进行分析的成本分析和报告模块, 希望为公众提供更好的信息。于2001年在150 所高校使用并检验了它的有效性, 2002年美国教育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CE)第84届年会高度评价了NACUBO 的高校成本分析工具。该模块分为“大学的一般信息、教学和学生服务、设备和社会成本、学生财政资助的费用、设施和资本性费用”五个部分,从而使大学和教育部门对学校的培养成本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为公众、大学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但是,并未形成专门的财务与会计制度体系,用以提供高校成本费用相关信息。

在我国,教育成本概念的提出始于19世纪80年代以后,但是,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研究热潮则始于1993年之后开始实施的高校教育收费双轨制。经过近20年的热烈讨论、争议和不断地研究探索,终于自2009年8月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起,开始在制度层面上初步展现出可实施的规范,2012年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正式,使其终于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并将其概念范围确定为“高等学校成本费用”,而非“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本文认为,这一称谓更为确切,也为实际执行带来了操作性便利,可以认为是近20年高校成本费用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

高校成本费用的核算应体现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但从该制度规定的内容来看,无论从会计科目设置,还是具体核算内容的规定方面,却涉及的很少,汇总起来主要有:(1)在第一部分总说明的第五章中指出,“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按照本制度规定处理。”(2)在会计科目中设置了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无形资产“累计摊销”,并在科目使用的规定中要求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时,按照实际计提(摊销)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相关的支出科目仍然是按照与财政预算管理有关的对应项目进行分类设置,没有体现与高校成本费用核算的其他相关内容。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专门设置了“第十章成本费用管理”,共有七条,其内容主要包括:(1)高校应当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2)费用的定义(为完成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而发生的当期资产耗费和损失);(3)支出向费用划转分配的方法;(4)成本核算的定义;(5)费用按照其用途归集的项目(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和其他费用)及各自的定义和内容;(6)费用归集方法;(7)细化成本核算的要求、建立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机制、成本费用分析报告制度等。同时在第四十三条和四十七条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不计入高等学校支出。由此可见,《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的成本费用管理的相关内容还是比较详细具体的,同时还对成本费用核算的相关内容提出了要求。

四、高校成本费用核算与管理制度的非一致性分析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财务制度提出了成本费用管理应属于高校财务管理主要内容之一,并作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但会计制度与之相比,在成本费用核算信息方面则有相当大的差距,二者存在较多的非一致性,主要表现为:

1.不仅有专门的高校财务制度,而且还有专门的一章来规定高校的成本费用管理;但高校的会计制度则遵循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①,该会计制度没有与之对应的专门内容,无法提供为之管理用的成本费用信息。

2.财务制度不仅规定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对应的各项支出管理,还规定了将各项支出如何分配划归有关成本费用的管理;而会计制度只规定了各项支出的核算内容,没有规定划转为成本费用的核算内容。

3.财务制度规定了高校要进行成本费用核算,并将其定义为“是指按照相关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对高等学校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计算”。同时还提出了要按照费用的用途和实际发生情况,采取直接归集或不能直接归集的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合理分摊的方法,将其归集为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和其他费用,相当于设置了成本费用核算对象和项目,并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逐步细化成本核算,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核算工作。科研活动成本的核算应当细化到科研项目。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实施细则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机制,以及成本费用分析报告制度。”但会计制度既没有对应的成本费用会计科目②,当然也不会有相应的核算内容。

4.财务制度规定了支出向费用划转的方法,即应当在支出管理基础上,将效益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将效益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按照有关规定,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形式分期计入费用。同时规定,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均不计入高等学校支出。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不计入高等学校支出,在高校固定资产所占比重日益加大的情况下,折旧费用将会越来越高,那么,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机制如何建立?而会计制度虽然规定了可以计提折旧和摊销无形资产,但折旧费和摊销费采取了“虚提”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在计提时直接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并未列为费用,非流动资产基金属于净资产的内容,性质上并不是费用,并且还没有支出划转为费用的核算内容,这就出现了和财务制度的严重分歧。

仅就上述这些成本费用核算与管理在制度层面上出现的非一致现象来看,其结果会导致财务管理缺乏信息支撑,会计核算未能体现成本费用管理的需要,也必然为现实中顺利贯彻执行这两项新的制度造成难以逾越的制度障碍,并且还违背了本次修订会计制度所遵循的与《财务规则》相协调的修订原则,更不符合高校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应当协同的现实规律。

五、高校成本费用核算与管理制度的协调与改进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高校成本费用的核算与管理必须加强协调,应当在紧密协同的前提下开展各项工作。

首先,在制度设计上要尊重和符合法律要求与现实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第三十八条规定:“高等学校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高校既是一个独立的办学主体,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经济运行主体。高校所有资金只要进入某一高校后,都将具有独占性,不可能再回归到政府财政,如何管理和使用具有自,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都明确规定,高校的收入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高校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围绕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发展等核心工作,依法自主合理分配使用这些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此,高校取得的收入在使用时,应当按照高校运行规律和活动内容,按其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体现为高校的各种成本费用,在信息表现上与管理上不应再按照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与收入的内容相对应列示支出。将高校的支出与收入对应列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将高校作为政府主管部门附属单位,在资金管理上依附于财政预算管理而采取的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仍沿用这一模式,不仅违背了法律要求,而且也与经济现实不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取得的各项收入可以按照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列示,但只用来表明高校收入的渠道,并不能要求在使用上完全与之相对应,并且高校的成本费用特性与企业不同,企业是成本费用发生在先,目的是为了生产出产品在市场上出售后获得补偿和收益,因此,强调成本费用与收入的配比。但高校是取得收入在先,成本费用发生在后,成本费用的安排要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其核算与管理并不是为了在市场上求得补偿,所以,不需要与收入的来源渠道一一对应。

因此,本文建议一:高校的“费用”应当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要素进行核算与管理,而不应当再设置“支出”要素,“支出”与“费用”应当合二为一。这样,不仅充分体现了高校作为一个独立办学主体和经济运行主体的法律与权益要求,也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减轻了许多负担,制度设计也变得更加简化和便于操作。

其次,高校的成本费用应当按照其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进行科学分类与界定,并在财务、会计制度中恰当体现,以便使其核算与管理有章可循。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高校的支出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高校的成本费用“是高等学校为完成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而发生的当期资产耗费和损失”。这两个概念并无本质区别。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应当按照高校独立运行的法律要求,围绕高校开展的教学、科研以及为教学、科研提供各种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设计和界定有关成本费用的内容,不仅要反映其经济内容,如人员费用、物料消耗费用、资产折旧折耗费用、水电气暖费、税费及其他费用等;还要反映其经济用途,如教学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经营费用、实验费用、后勤服务费用、离退休费用③等。这样,不仅为高校成本费用的合理安排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也为政府和社会公众进行教育成本评估、建立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以及自身高校进行资金的有效管理等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因此,本文建议二:高校成本费用的设置、界定以及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应当放在财务管理制度中;而对其进行会计科目设计和会计核算,应当归属于会计制度,尤其是不必要再将“费用”和“支出”分账核算,而应当两账合一,仅设置成本费用类科目,使其真正成为高校管理的必需,否则,必然会导致将成本费用核算置于仅为了服务社会监督而与高校对立的局面,继而引发高校成本费用核算的消极应对和信息虚假现象。至于成本费用的计算办法,可以如《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的那样,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单独制定。

最后,应当单独制定《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事业单位服务于国家机关和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千差万别,种类繁多,经济活动及其运行规律各异。高等学校虽属事业单位,但其活动内容主要是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教育教学、科研以及为教学、科研提供各种管理、后勤保障等各种劳务服务,从而构成了成本费用需求的主要内容,在没有事业单位单独具体会计准则的情况下,单独制定高等学校等独立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是一种现实必需。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制定就采取了这一模式,并已经了部分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就连中小学校财务制度也已经单独。如果仅以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为各行业事业单位通用的会计制度,难免会出现以偏概全、疏忽或遗漏,给制度的执行带来许多不便,从本文上述分析的“非一致性”就已经表现得非常突出,并且《医院会计制度》已经单独制定,为什么高校会计制度不能单独制定呢?按照2009年财政部会计司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说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经费来源、后勤社会化、校办产业管理等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单独重新修订高校会计制度是一种现实必需。

因此,本文建议三:在2009年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对应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在协同的前提下,进一步加以修改完善,并尽快。尤其是对成本费用,本文完全赞成支出与费用合一的做法,将其设立为独立的会计要素。同时建议增设“高等学校成本费用表”,以便为成本费用信息披露提供有效的载体,变消极应对披露为强制必须披露。

综上所述,高校成本费用核算与管理上升为制度层面,不仅是近20年高校财务与会计改革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而且将会为解决社会重大问题、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产生积极作用。同时认真分析现有制度的不足,并不断加以完善,尤其是加强和提高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协同效应,将为顺利贯彻执行新的制度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 谢丹,袁洪斌.高校教育成本研究述评[J].江苏高教,2006(1):52.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S].1993-02-13.

[3]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S].2009-08-12财会便[2009]62号.

[4] 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S].2012-12-19财教[2012]488号.

[5]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 2012-12-19财会[2012]22号.

[6] 袁连生.美国高等教育成本、价格和学生资助[J].比较教育研究,2006(8):1-5.

[7] 曾晓东,曾娅琴.大学成本分析与收费治理[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1-5.

[8] 傅蕴英,张雪姣.会计制度改革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2(2):26-28.

[9]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J].1995-03-18主席令第45号.

第8篇: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廉政建设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狠抓的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一批腐败大案、要案告破,其中也包括高校经济腐败案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阵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意义重大,加强高校廉政建设是新形势赋予高校的客观要求。进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设计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外部监督体系,解决高校财务管理中的漏洞,是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廉政建设视角下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现状

(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制建设逐步健全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教育投入逐步增加,高校办学条件改善,财务状况转好,财务内部控制也不断强化。通过建立基于VPN网络技术的财务实时办公、学生收费、经费查询服务系统,实现了财务信息化;加强了组织管理,一般设处长1人、副处长1-2人,并设会计稽查核算科、综合管理科、收费管理科等科室负责专项工作,实现了学校分管校长带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法制建设更加全面

自2004年教育部制定颁布《教育部门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后,2007年颁布了《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年颁布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这些文件、制度同会计法、预算法、反腐败法等法律法规一起构成了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法制体系。

(三)高校财务流程不断规范

为了能够更好的规范财务行为,多数高校都制定了财务业务流程图,具体包括:预算管理流程、教材费结算流程、财务公章使用管理流程、基建项目核算流程、服务性收费项目审批流程等,通过流程规范办事程序,规范财务工作行为。

(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大数据”逐渐应用

当前,财务信息系统已深入高校财务管理系统,使得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呈现出手段多样化,并且内部控制重点发生转移,重点是审核原始数据,控制财务信息输出,对财务管理系统的程序控制等。此外,“大数据”的出现,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基于“大数据”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将重点转移到了确保资产安全、提高使用效率、防范资产流失方面,更有利于高校进行监管、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高校财务信息透明程度不断提高

以《高等学校信息公布办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为依据,高校不断加强财务信息公开力度,高校收入与支出预算表、收支决算总表等信息、财务拨款支出预算表与决算表等逐步对社会公开,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复杂系统,由于实施时间短、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借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仍需优化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规定,高校建立起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许多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简单、与管理模式不符,没有形成统一的财务制度,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办学风险;部分高校已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执行力度不够、流于形式问题,尤其是在当前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形势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集中于财政性资金,而对预算外资金监管力度较弱,以某省省委督查组2015年对高校检查反馈看,发现了小金额连号发票多、足浴、KTV、烟酒及礼品发票出现等问题,这都是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健全的结果。

(二)财务预算管理缺乏论证和科学性,执行力不够

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利用预算加强对高校各部门、各二级院系间的财务与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控制、考核的有效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到位,为完成预算编制任务而编制财务预算,预算目标由上级财政部门审批确定,预算编制没有经过论证分析,成本核算不细致、各种支出成本基础资料不全面、缺乏科学费用标准,内容不完整,缺乏科学性、可行性;预算编制人员时间紧张,缺乏论证分析、缺乏同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使得最终的财务预算不能全面、客观反映高校财务收支状况、工作重点。由于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而导致预算执行缺乏严肃性,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背离情况较常见,预算执行力度较弱。一些部门在安排资金使用时没有协调好部门利益同学校财力间的关系,开支范围与标准过高,产生了浪费现象。并且预算追踪、分析与评价制度不健全,难以对预算经费使用效益做出准确与完整的评价,预算形同虚设。

(三)高校内部审计未发挥出应有作用

内部审计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具有较好的审计监督作用,能够预防和减少财务风险,但目前高校内部稽核机制并没有完全规范,内部审计建设相对比较落后,缺乏独立、有效地内部审计制度。部分高校中内部审计部门权限小、人员少,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审计不出真正的问题。并且内部审计程序不规范,缺乏独立性,审计的多为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离任财务审计、学校财务收支、设备采购、基建工程真实性与合法性审计,对二级院系审计较为忽略;并且高校内部审计多数为事后审计,起不到防范预警作用。

三、廉政建设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一)廉政建设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目标设计

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目标是一个体系,具体包括战略目标、合法目标、安全目标、信贷目标、信息目标、绩效目标等子目标。战略目标是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即为学校办学目标服务;合法目标即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要促进高校在招生、收费、经费使用、采购、基建管理等方面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安全目标即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应保护高校资产、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信贷目标即通过计算高校承受能力,合理负债办学,避免陷入债务危机影响教学正常进行;信息目标则是促进高校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保证高校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并能有效获取、处理与传递;绩效目标是要促进管理、提高效益,保证学校运转高效有序。

(二)廉政建设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内容运行设计

1.建设良好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好坏关系到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首先,需要高校领导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坚持教学行政工作与财务控制工作双抓,严格执行财务控制制度,协调各部门工作;其次,需要高校全体职工养成财务内部控制意识,着力配合财务部门工作。2.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确保预算管理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工作在高校财务工作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增加办学收益的重要举措。2012年以来高校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这要求高校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做好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等一系列工作。可试行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资金集中、内部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资金由学校统一领导、管理、统一核算,二级院系根据各自情况自由合理使用经费预算,预算分学期下达,上、下半年可按七三开,既防止一开年花完预算,又避免年底突击花钱,同时财务部门分季度对预算执行进行追踪、调查总结,提醒各部门按进度使用经费。该体制下,应建立专门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学校与各二级院系的信息沟通,各二级院系应按时反映各自的财务核算情况。为保证该体制的有序运行,还需要建立二级院系收支和预算执行考核机制,对二级院系财务活动规范与控制,确保资金合理、有效使用。3.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投入的增加,科研经费收入在高校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科研经费的使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在科研经费支出中,劳务费、差旅费、设备费等往往超过研究费用,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违背了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强化预算和核算管理,控制结余经费。通过明确科研处、计划财务处、项目课题组三者之间的权责,由计划财务处审核课题,管理科研经费,报销、发放科研经费过程中,要求课题组明确经费去向、留存复印件备查、按经费预算支出、结余经费专项管理,严控私人费用报销、凑票报销等行为,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4.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更新和完善会计电算化。当前会计电算化已经在高校普及,天财财务软件在大多数高校得到使用,经费支出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减少现金流;教职工普及公务卡,私人报账结算将经费通过省财政国库管理局审核后发放到公务卡上,对公报账结算则通过省财政国库管理局审核后支付到对方单位账号,降低财务风险。

(三)廉政建设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设计

明确岗位分工,试行高校财务人员轮岗制度。采取轮岗制度,必须明确分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制约与监督,在明确分工基础上,定期轮岗,减少高校内部人员串通舞弊行为的发生,还需要防范高校人员同合作单位人员之间的舞弊。发挥内部审计部门作用,强化内部监督机制。高校内部审计除对财务工作进行审计外,还应对内部控制、风险防范进行审计,并将单一的事后审计扩展到事前、事中,并加强对科研经费、基建项目等重点审计,将廉政建设与内部审计结合;此外,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以《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为指导,积极探讨内部控制审计。最后,审计部门在审计完毕后,除出具审计报告外,还可以提出管理建议书,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

作者:孔祥峰 单位:滨州学院计划财务处

参考文献:

[1]马东亮.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04).

[2]AICPA:InternalControl,ASpecialReportbyCommitteeonAuditingProcedureofAICPA,NewYork[R],1949.

[3]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COSO).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1992

[4]宋妙妮.廉政建设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

第9篇:高校财政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财务指标;政府;高校;偿债能力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232-02

1 当前高校财务指标中存在的问题

1.1 无法揭示高校过度举债的财务风险

近十年来,因高校的扩招和提高教育质量等需要,各高校都在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向银行贷款,改善了办学的软硬件设施,扩大了校园面积,提升了高校的整体综合实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高校对需要利用贷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不充分,对所需信贷资金的数量未做科学的测算,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考虑不周,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致使贷款规模大大超出了学校的承受能力。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高校贷款总量约1500亿元至2000亿元之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有意见认为,高校债务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目。对于如此大额的贷款,政府对其宏观管理和过程监控滞后,高校自身对还款风险过于乐观,结果导致在还款期间,出现了利息还不上,不能按期还贷的危机,这种危机甚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影响到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水平。对于高校面临的如此严重的偿债不能的问题,在现行的财务指标中没有得到很好地反映。

1.2 无法反映高校资金的利用率情况

根据资源有限理论,高校发展必然受有限资源的制约。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它虽然不能以赢利作为目标,但同样存在着资金使用的效益问题,特别是银行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一直以来,高校财务核算上沿用着预算会计的方法,体现的是财务收支,强调的是财务收支平衡,而忽视了资金使用效益,缺乏资金成本意识,没有资金增值观念。造成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高,教育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因此,必须在高校的财务指标中增加反映资金利用效益的指标。贷款资金利用率是判断贷款筹资是必需或是还有更优替代方式的指标之一;政府拨款利用率是判断政府拨款合理与否的指标之一,同时还可以作为评价高校管理者绩效的指标,用以激励高校管理层。改进后的财务指标中,强调了政府、高校要重视资金利用率,促进教育领域整体资源配置的合理与高效。

2 高校财务指标的调整

针对高校过度举债、资金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本文对高校财务指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及时揭示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便于政府从宏观上及时予以调控。初步设想将高校财务指标由原来的财务综合实力指标、财务运行绩效指标、财务发展潜力指标演变为如下的财务综合实力指标、财务运行绩效指标、财务发展潜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在各指标分类下,对原指标再进行适当的调整,把现实支付能力和潜在支付能力两个指标放在偿债能力指标下,同时又新增一些指标,具体如下:

(1)拨款净增长率

拨款净增长率=拨款增长率-学生增长率

在财务综合实力指标中增加拨款净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了政府每年的拨款率减去高校学生增长率后,政府拨款的净增加值。学校的日常经费拨款一般是按折算后的学生数和生均定额计算的,如果该指标小于零,说明政府对高校的投入是下降的,高校要多方面寻求资金来源,政府也要看到,拨款的增加不能弥补扩张引起的经费支出增加,在负值下,该指标越小,政府越要加强对高校经费来源的监督。

(2)学杂费收缴率

学杂费收缴率=本年度实际收到学杂费数额/本年度应收学杂费数额×100%

在财务综合实力指标中增加学杂费收缴率。学杂费收入是高校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学费及相关费用的收缴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经费的足缺。收缴率低的学校,要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就可能会无节制地向银行进行举债,这就需要政府的监控。

(3)本期借入款增长率

本期借入款增长率=(本期借入款-上期借入款)/上期借入款×100%

在财务运行绩效能力指标中加入该指标,其反映高校借款的趋势,与借入款的用款情况一起反映筹资风险的大小。

(4)本期借入款动用率=本期借入款动用额/本期新增借入款×100%

在财务运行绩效能力指标中加入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对借入金额是否按预期使用,是否存在当期借款没有使用,或动用率不高,导致不必要的贷款利息增加。

(5)年末借入款总额占总资产比率

学校年末借入款总额占总资产比率=借入款累计数/资产总额×100%

在财务运行绩效能力指标中加入该指标,其反映了以学校规模筹集资金的程度,比率越大,财务风险就越大,政府要对其原贷款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对高校的新借债要更谨慎。

(6)高校投资产业资产负债率

高校投资产业资产负债率=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高校在校办产业所占股权份额

在发展能力指标下,该指标是指高校按其投资份额应承担的连带风险的程度,适度的资产负债比率是校办产业经营和发展的需要。比率越高,在现有校办产业产权不够明晰的情况下,给学校带来的连带风险也越大,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规划。

(7)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本期日常收支结余/本期利息

在偿债能力指标中加入利息保障倍数,该指标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日常结余对于贷款利息的保障程度。

(8)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货币资金+有价证券)/流动负债×100%

在高校的偿债能力指标中加入该指标,反映了高校短期负债的现金保障程度。比率高,说明高校的还款能力强,财务风险较小。

(9)学校偿债率

学校偿债率=当年银行贷款还本付息总额/总经费收入×100%

在高校的偿债能力指标中加入该指标。一般认为学校偿债率的警戒线为20%,如果高于这一比例,说明学校收入不能承受偿还到期债务的负担。政府对高校提出的贷款申请可予以驳回,银行也不能放贷给高校。

综上所述,对高校财务报表的改进对比如下:

通过以上改进,政府对防止高校过度举债、资金利用率低等现象进行了必要的监管,同时加强了与高校的沟通。政府通过比较各高校的经营现状与发展前景,适时投入相应经费,保证把资源投入到“绩优股”,指导建设效益型、节约型高校,避免浪费,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