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改革汇报材料范文

课程改革汇报材料精选(九篇)

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第1篇:课程改革汇报材料范文

1.基于专业认识实习的建筑材料参观认识。

由于我院《建筑材料》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很多学生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处于懵懂状态,对建筑材料有很多错误的认识。例如,很多学生在学习《建筑材料》课程之前,都将“混凝土”和“砂浆”都称为“水泥”,而事实上混凝土、砂浆和水泥是三种不同的材料,技术性质及其应用都有很大的差别。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本门课程的堂课教学工作,将建筑材料参观认识环节融入专业认识实习,即建筑类专业专职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施工现场和校园建筑物时,除给学生讲解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工艺、建筑设备、施工组织及工程管理等内容外,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解有关建筑材料的具体应用及其注意事项、工程中因材料问题常见的各种弊病及其解决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勤思考、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工程实际案例切入理论教学。

以施工现场实际工程案例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学生对问题充满各种想法和期待时,教师围绕这些问题导入新课,再回到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例如,讲解水泥的保管时,给出水泥不同程度受潮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思考水泥受潮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思考的结果再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了解水泥在保管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讲解混凝土和易性时,给出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麻面和流沙现象的图片或相关施工视频,先让学生思考问题所在,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并引入混凝土和易性主要表现在流动性、黏聚性、保水性及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因素,让学生对混凝土和易性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通过介绍事故案例并辅以正确做法讲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材料课程的重要性。

3.建材市场调研。

《建筑材料》课程是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的学科,它内容庞杂且理论实践性较强,可以说是通往专业课程的桥梁,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筑材料》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我院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建材市场调研专周,旨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为实践教学改革开辟新的道路。

(1)建材市场调研内容。

建材市场调研实践教学环节采用项目化教学来实施,按班级分组进行,6~8人一组,每组需完成两个项目任务,具体如下:①项目任务一:认识一栋高层建筑主要土建用材料。要求学生一周内认识一栋高层建筑主要土建用材料,具体材料种类由教师规定,每种材料需拍出清晰照片,并对材料的特点、性能、价格、品牌与用途等进行描述,并最终以调研报告和PPT的形式呈现;②项目任务二:认识一套90平方米的住宅装饰装修用材料。要求学生在一周内认识一套90平方米的住宅装饰装修用材料,具体材料种类由教师给定,每种材料需拍出清晰照片,并对各材料的特点、价格、用途等进行描述,最后以小组形成调研报告并用PPT在全班展示。

(2)考核办法。

建材市场调研成绩包括过程考核、调研报告和成果汇报三项,分值比例分别为30%、40%、30%。其中过程性考核主要为每天晚上指导教师晚点到对学生当天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调研报告主要为调研任务及总结完成情况;成果汇报要求每组学生根据调查过程、形成成果、主要感受等制作PPT,汇报时间控制在6~10分钟内,根据每组汇报的实际情况教师进行现场打分。

4.开展实验教学。

在实际工程中对于材料的检测主要是在施工现场取样后交送专门检测机构。因此,学生要胜任施工现场的工作,不仅需要具备能在现场正确对材料进行取样的能力,还要具备对检测机构送来的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故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实验项目时不能盲目,要注重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东西,并学以致用。目前我院开设的建筑材料实验项目有水泥性能检验、混凝土性能检验、砂浆性能检验、骨料性能检验及钢筋力学性能检验。实验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集中辅导为辅”的教学方式,激励每位学生积极自学,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增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提高动手能力。

二、结语

第2篇:课程改革汇报材料范文

【关键词】 互动展学 课堂教学 提问

互动展学――清除课堂思维障碍的良方,活跃学生思维的策略 。

思维能够“看得见”吗?思维有规则可以遵循吗?思维可以教吗?在卓越课堂里,答案是肯定的。思维可以有形化,也有规律甚至步骤可以遵循,是可以“教授”、可以“学会”的。卓越课堂是问题导学型的课堂,从教学理念到操作策略再到实践反馈,完整地向我们呈现了“构建思考的课堂”的全过程,并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思维策略。其中,对学生而言,同伴助学、互动展学――它们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信念,活跃学生思维,带领他们走上“成功的螺旋”,并学会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在面对未来人生时,能思考得更周密、更有远见,并对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经见到可喜的变化,本次课堂模式改革的核心“六学课堂”(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实践研学、网络拓学)已经渗透到学校每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在这“六学”当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互动展学”这一环节,下面就结合我在平日课堂上的做法,谈谈我对“互动展学”这个环节的一些个人体验。

我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展示的环节基本上都是让优秀的学生或者是将优秀的案例(作品)向全班学生进行讲述或展示,尽可能使其达到以优秀引领来带动其他学生的效果,不可否认这种做法有一定的示范性作用,但这仅仅是一种单向的知识性或技能的传递,往往会忽略了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内容。

现在的“六学”课堂,在“互动展学”这一环节中,带给我的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六学”课堂的“互动展学”是指学习发生在阐释之中。学习者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和解释自己的所学、自己的理解与建构,才真正发生了学习、体验了学习,因而享受了学习。同时,在“展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成就感、自信心都得到了有效培养。而“展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则充分体现了师生民主、平等对话和学习共同体文化。而且,在互动中能够开放内容、关注差异、指导关键点、生成新目标,能够碰撞思想、发现问题、启发思维,还能够沟通激励、引申拓展。

在我的课堂中“互动展学”环节我是这样实施的,每次需要进行汇报或进行展示时,我都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组内的所有成员一起上台,由其中一位学生代表将小组的内容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汇报,组内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汇报,汇报完成后要接受班上任何学生的评价和提问。如:在三年级科学课的一次比较材料柔韧性的实验中,其中一个小组上台汇报实验结果,首先由汇报组内的1号学生进行汇报,汇报完后班上的同学对该小组同学进行提问:

学生提问:“我不同意你们组的实验结果,你们组得到的结果是塑料条的柔韧性比木条的柔韧性好,我的实验结果刚好跟你们的结果相反,原因可能是什么呢,请问你们组能解释一下吗?”

汇报小组的2号学生补充回答:“我觉得原因可能是你在测量这两种材料时,没有选取相同的长度进行测量比较,假如木条的长度比塑料条的长度长很多时,结果将会是木条的柔韧性比塑料条的柔韧性好。”

汇报小组的3号学生补充回答:“还有有可能是你压在这两种材料上的力的大小不相同。”

提问:“如果长度一样,那么我们怎么能确保压在这两个材料的力都是一样大小的呢?你们的方法是什么?”

汇报小组的4号学生补充回答:“为了保证作用在两种材料上的力都是一样大小的,我们的方法是在材料上挂上相同的重物,这样就能确保受力大小一样了”

……

通过这样不断的提问和交流探讨,学生们很快就清晰掌握了材料的柔韧性受材料的长度、粗细、作用力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有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又表现得非常积极,更可贵的是这样的展示让那些学生一节课从头至尾都表现得很有兴趣。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会把自己的理解展示给其他同学,在这样的分析交流的过程中会使他思考更严密,表达更条理,自信心不断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也会随着不断提高;接受新知较慢的学生也会在与同学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豁然开朗。同时在展示的过程中,当自己观点与别人不同时,或者自己的构思别人暂时还没有想到时,能在他人展示时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学会相互质疑、接纳、赞赏、分享,认真思考别人的观点,分析别人观点与自己观点的不同之处,一旦发现自己的探究结果有问题,又学会勇于承认、放弃或修改,尽量吸收他人意见中的合理因素来完善和改进自己思维,这将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由上述可以看出:六学课堂中的“互动展学”模式能很好地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能真正做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我们应继续往这条路大步走下去,争取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代利伟.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点滴[J]. 新课程(小学版), 2009 (04).

第3篇:课程改革汇报材料范文

关键词: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自助式;材料类专业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材料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对该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许多高校对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开设了各种模式的综合型实验, 取得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经验。中原工学院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属于独立设置的实验教学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金属材料的生产和科研奠定基础。

中原工学院材料类专业从2007级学生开始,独立设置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实验项目是给出一系列机械零件名称及所用的材料,提出技术要求,要求学生自由选择题目,根据题目要求制订热处理工艺方案,并完成相应的组织与性能检测。专业综合实验的开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学生的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课程组对专业综合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结合工程实际生产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增加了一些新的实验项目,提出了专业综合实验“自助式”实验教学模式,经过3年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自助式”实验教学特点

“自助式”实验教学是指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围绕学生的思路进行辅导教学,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学生自由选择实验项目、仪器设备,自主设计、实施实验方案,独立获得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仅提供实验项目,提出实验要求,进行必要的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自助式”实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及作用:(1)实验项目数量充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题目,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一个实验项目一般由3~5名学生共同完成,大家相互讨论制订实验方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个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及组织能力。(3)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由小组学生自主完成,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4)实验设备由学生自己选择,设备的参数由学生自己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实践能力。(5)“自助式”实验不同于以往的简单验证性实验,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一个实验不仅需要以前学过的知识,而且需要一些未曾接触过的新知识,需要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6)学生自选项目多样,涉及的知识比较宽泛,需要指导教师有宽广的知识面,这样指导学生才能得心应手。

二、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

专业综合实验作为中原工学院材料类专业的一门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题是综合实验的第一步。在选题时,应充分考虑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的关联性,依托理论课程体系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平台构建相应的实验体系。同时,紧密结合各专业当前的发展方向,注重选题的新颖性。综合实验的题目可以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也可以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老师审定。每一实验项目的设计都以某一零件的材料选择为主线,综合运用了多门理论课知识和多项实验技能。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最后精选出三个方向的实验项目(每个方向的实验项目都有具体的实验内容及要求):(1)常用机械零件的热处理及组织与性能分析,要求每个小组在所给的零件中任选其一,然后进行组织和性能分析。(2)等离子表面改性处理及组织与性能分析,要求每个小组在给定的基体材料、熔覆粉末及处理方式中至少选择一种基体材料、一种处理方式,若进行熔覆处理只选择一种粉末,先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然后分析其组织和性能。(3)合金的设计与熔炼及组织与性能分析,要求每个小组在给定的材料中熔炼一组不同成分的合金,然后分析其组织和性能。每个实验题目由3~5人为一组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专业知识兴趣选择实验项目,指导老师只提出最终实验要求。这样的实验项目内容设计要求学生能够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与检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结合,达到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将热处理工艺操作技术、金相试样制备技术、金相组织摄影及分析技术、相关性能测试技术等相关实验技能结合,达到实验技能的有机融合。通过这样的实验项目,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综合训练的目的。

三、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时间为2周, 主要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在学生学完全部专业课并具备了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设。具体做法是: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题目,由小组拟定实验方案,独立操作与分析判断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最后进行汇报答辩。如果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零件,就要按照零件的技术要求,进行合理选材,安排加工工艺路线,画出热处理工艺曲线,明确如何检测热处理后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经指导教师审阅合格后,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做实验,按照制定的工艺路线进行热处理,制作金相试样观察组织并测试、分析材料的性能,比较处理前后材料组织性能的变化及其规律。整个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实验工艺、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每一组学生都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两位教师)指导。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只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会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及综合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一个实验项目转变为自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锻炼了其独立实验技能,培养了其材料工程意识。

实验后的总结非常重要,它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首先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将实验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结果分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做成PPT,进行汇报答辩。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讨论,最终由教师点评。通过汇报、小组之间的提问及教师点评,有助于学生对各自试验结果与相似小组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复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材料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及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每个小组的最终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其他小组综合评定,指导教师评价占60%,学生评价占40%。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小组的整体实验方案、实验进展情况、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情况、报告的质量及汇报答辩情况进行整体评价,给出每个小组的成绩。同样,每个小组也同时给出其他小组的成绩。综合教师和小组评定,最后给出每个小组的成绩。小组内每个学生的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小组组长根据其综合表现和实验报告质量在小组成绩基础上给出。实验评判鼓励创新,只要有创意,实验思路明晰,操作无误,分析准确到位,结果合理,就可以评定为优秀的实验报告。这样评分既公平,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四、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近几年的专业综合实验课教学训练,学生普遍反映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操作实验设备,熟练掌握熔炼设备、表面处理设备、热处理设备的操控及金相试样的制备、金相组织观察与摄影、力学性能测试等材料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一些新思维、新想法不断涌现,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具有开拓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此外,实验过程中需要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协作,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协调能力。

2.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自助式”专业综合实验课的开设对指导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提供充足的实验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学生在综合实验及小组汇报答辩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有些问题需要指导教师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教师请教,经过深入思考才能加以解决,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五、结语

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采用“自助式”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专业综合实验,提高了基本实验技能,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对专业的认知、兴趣及工程意识,为后期的毕业设计及毕业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晏井利,梅建平,王仕勤.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

[2]叶宏,田中青,许惠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10,(3).

[3]辛颖,雅菁,刘志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1).

[4]巴志新,王章,忠蔡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3).

[5]孙小华,胡宗智,黄才华.金属材料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

[6]李峻峰,邱克辉,林金辉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7]余红粒,欧阳庆华.“自助式”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2).

第4篇:课程改革汇报材料范文

关键词:专业英语;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1. 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专业英语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即包括基础英语的基本知识又包含了特定专业的专业知识,因此其既具有语言教学的规律性又具有专业教学的规律性[1]。但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任务分散在各个学院,专业外语教师师资力量较薄弱,而且专业外语课时少,很难实现科技英语系统教学[2]。而学生从基础英语教学模式一下子转变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面对大量复杂的专业词汇及长句、难句,同学们初学时不易掌握,不会进行长句结构分析,不会词性的转换及词序的灵活处理,因此翻译课文经常不能表达原意。而且,一般专业英语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此时同学们刚刚接触本专业基础课程,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限,因此对于教材中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很难理解,学生掌握起来较吃力而使其失去学习兴趣,课堂中形成了老师为主的翻译模式[3,4]。由于缺少了对科技英语体系的系统学习部分,同学们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及撰写格式不甚了解,在毕业设计环节,本科生撰写英文摘要等方面的表现很差。

为了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本文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力求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自学能力及应用能力。

2. 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选择的专业英语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水泥、玻璃、陶瓷及耐火材料等传统工程材料的制备原理及工艺,专业性很强,部分内容因为学生未接触本专业课程,缺乏专业背景而很难理解。因此。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国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将国外原版教材中过于水泥、玻璃、陶瓷及耐火材料的精华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同学们掌握科学、客观、较标准的英文表述习惯,而内容和难易程度则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以各种材料概述、制备工艺、性能及应用为主,不再涉及一些专业性太强的理论知识。课程中除了讲解专业知识外,在课程绪论部分给学生一个过渡,让学生了解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之间的区别以及专业英语句式结构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对专业英语的语法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科技论文查阅及写作能力以及国际交流能力,教材中将设置有关专业论文结构与撰写的章节。

3. 教学方法改革

专业外语课时设置都较短,一般为32~48学时,在短短的32学时内,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内教学主要仍以“能读会写”为主要教学目标。但教学方法将不再以教师为主角,改变原来“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翻转课堂,让同学们走上讲台,完成课文的翻译及讲解过程。老师主要负责专业词汇的讲解及引伸,扩展同学们的专业词汇,通过讨论对同学们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纠正及讲解,剖析复杂长句及难句的句式结构。结合目前同学们专业外语学习现状,将在课堂上引入大量的科技外文文献,使同学们掌握其主要结构及撰写要求,重点培养同学们掌握本专业论文英文摘要的撰写。

专业外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而且培养过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通过 一两次课堂教学就能一蹴而就,因此,这部分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鼓励学生观看相关材料介绍的视听文件,在课堂翻译过程中要求同学首先对原文进行朗诵然后进行讲解,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习,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此外,根据同学们撰写的专业论文英文摘要,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个presentation,逐步提高同学们专业英语表达的自信,最终目的是培养同学们国际交流及应用的能力。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英语日益成为国际主要交流工具的今天,加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水平,根据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及采用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提升英文阅读、写作及交流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积极进行专业英语有效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对于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自学能力及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秀梅, 贺杰. 优化机械专业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4(2):158.

[2] 陈静如, 田砾, 万小梅. 专业外语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J]. 中国冶金教育. 2014(1):69-70.

第5篇:课程改革汇报材料范文

【关键词】教学;自学;实践;一体化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也是产业用纺织品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2013年3月,为进一步提高产业用纺织品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纺织工业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等单位,联合编制了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1]。

产业用纺织品是区别于服装、家用纺织品,经专门设计、具有工程结构特点,应用于工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土工及建筑、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新能源、农林渔业等领域的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是现代纺织工业的代表性行业,也是衡量国家纺织工业核心竞争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

近年来,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展,2009年国务院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加快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应用作为调整结构、扩大内需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3]。

“十一五”期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年均增速超过16%,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提高了6.4个百分点。但产业用纺织品总体发展质量不高,高技术含量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市场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开拓[4]。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也是产业用纺织品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1]。

在这种行业背景下,作为纺织类高等院校,应该顺势而为,借助十二五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东风,提升《产业用纺织品》课程的含金量和影响力,深入发掘课程内涵,精心探索教学模式,形成全新的、优秀的精品级课程。

1 课程背景及现状

《产业用纺织品》作为纺织类专业的普设课程,在国内各大纺织类院校中均有设置,并且都经历了诸多课程改革和建设工作,目前在有些院校,此课程已经建设为校级乃至省级的精品课程,课程内容丰富,教案生动,教学效果佳。

在此课程授课的近10年时间中,学科组也数次根据行业的发展及学科的要求,进行过课程的微调。目前此课程在整个专业课体系中地位稳固、深得学生的喜爱,但同时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1)目前产业用纺织品课程为32学时的纯理论授课,对学生来说略显单一和枯燥;

(2)使用的教材为从十五开始建设的教材,内容经典丰富但相对于产业用纺织品的日新月异发展,略显陈旧;

(3)学生只能从课堂上的一些静态图片了解目前产业用纺织品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够贴近产业实际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探索在教学中引入自学和实践环节,以期通过学生自学最新科技文章,并在课堂上发言和讨论,从而使得课堂内容紧跟前沿发展,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内容;通过到实验室和行业现场参观考察的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突出体现出产业用纺织品为产业所用的理念和目标。

2 教材改革

目前《产业用纺织品》教材有“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三个规划期间的教材,这三版教材相互承接、不断发展,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经典性和前沿性。在本教改项目中,我们拟将这三版教材都作为基础素材,提取其中的经典知识点和代表性的论点,自编一本更为简易的教材,作为本项目教-自-实一体化中教学环节的主要授课内容,使得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对于整个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所掌握,为后续的自学和实践环节打好基础。

3 课时分配改革

在目前大纲规定的32课时中,合理划分教-自-实三个环节的课时分配,对于充分实现本项目的方案安排,具有重要的作用。考虑此课程的基础知识点并不多且难度较低,因此本方案认为教学环节约安排12课时,让学生了解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点和难点、重点,为后面的自学、实践环节打基础。而自学环节是学生自主到数据库搜索最新科技文章,追踪行业发展前沿,体现了本教改项目的核心思想,故安排16课时。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分配4课时。

4 自学环节具体实施方案

在这一环节中,根据产业用纺织品的具体分类,我国常采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照用途来说的16大类,将学生分为16个组,每组学生在自己分到的这类产业用纺织品范围内,到图书馆外文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整理为发言资料,到课堂上进行汇报,汇报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一组同学汇报结束后,教师负责组织讨论,要求其他各组须提出一个与其汇报相关的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汇报组的汇报和回答问题情况给出分数(90分满分),而对提出问题的小组则根据所提问题的质量给出问题分(10分满分),计入提出问题的小组总分。

5 实践环节具体实施方案

通过实践环节的安排,使得学生对于产业用纺织品在产业中的实际应用能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产业用纺织品所需满足的性能要求和设计思想。4个课时的实践环节,将安排学生到产业用纺织品实验室、高性能材料实验室等,进行参观和操作。

6 教改效果反馈

学期结束后,我们向实施了本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两个班级发放了调查问卷。在回收的65份调查问卷中,有60位同学认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有56位同学认为课堂参与积极性有所提高;有30位同学认为作业量有所增加,27位同学认为作业量没有变化;有62位同学认为学习效果/学到的知识量得到了提高;而对比传统授课方式,有62位同学非常认可改革后的教学方式。结果表明,教学改革方案初显成效,得到了学生受众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编者.《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J].福建轻纺,2012(3):35-38.

[2]张传雄,季建兵,李桂梅.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及发展趋势[J].产业用纺织品,2011(8):1-5.

第6篇:课程改革汇报材料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特别是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许多经济、金融部门需要大量既通晓国际金融理论、又熟悉国际金融实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国内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十分重视《国际金融》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建设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关键环节。本文根据《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探索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一直以来,国内外对“国际金融”课程的研究有很大差异。在国外,许多大学的商学院和经济学院都开设此课程,但商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课程等同于“国际财务管理”(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即站在“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讨论相关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许多内容都属于微观层次的研究;而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则以“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为主要内容,属于宏观层次的研究。在国内,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相当广泛,里面既有理论的分析(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金融危机理论等),还有实务的介绍(如外汇交易实务,外汇风险防范实务等),也有政策的研究(如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

2.实践性强。《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宏、微观层面更透彻地认识经济生活、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真正学以致用。如针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变动的浮动和频率加大,如何强化外汇风险管理,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针对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中国目前的国际收支状况这一事实,如何调整国际收支,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等问题都是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般的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程序,如外汇交易实践操作(即期、远期、掉期、套汇与套利、外汇期货、外汇期权、互换交易等)、外汇风险管理(进出口商如何规避汇率风险等)、贸易融资业务(福费廷业务、保理业务、出口信贷业务的运用等)。通过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为学生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做应用型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3.时代性强。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新事件层出不穷。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雷曼兄弟的破产,美国华尔街投行的“绝迹”,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融资企业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以及美国国际集团(aig)相继被政府接管;伴随着全球出现的流动性危机与信贷紧缩,欧美掀起金融机构国有化或半国有化的浪潮,金融系统出现空前规模的去杠杆化,还有法国兴业银行事件,越南发生的金融动荡,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外汇储备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等等。

日新月异的国际金融实践也推动着国际金融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近十年来,国际金融理论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国际金融》课程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很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国际金融》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文字、表格、图形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录像等形式讲述课程,从而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要讲好本课程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1.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教学手段。在上课过程中,可随时利用网络,结合授课内容,介绍、观看与上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最新事件及评论等。如在讲外汇与汇率这部分内容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站查看人民币汇率行情,带领学生浏览华尔街日报、伦敦金融时报等网站查看国际外汇市场行情和汇市评论。在讲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时,可带领学生在凤凰财经网上观看一些专题讲座视频,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了解最新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在讲外汇衍生金融工具时,可带领学生浏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网站查看相关的合同交易数据。在讲国际收支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查看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在讲欧元时,可带领学生浏览欧洲货币联盟中央银行网站了解欧元的实施情况。在讲外汇储备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金融界等网站查看中国最新的外汇储备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许多图形、表格等。在讲汇率制度时,可带领学生浏览香港金管局网站了解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相关情况等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添加较新的统计资料、图片等信息,也有助于学生对最新的热点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2.利用专题音像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如在讲世界主要外汇市场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世界外汇市场交易概况”的光盘;在讲金融危机时,可让学生观看“亚洲金融风暴”的光盘等。通过观看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比较强的形象认识和直观体验,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3.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的ppt演示工具。《国际金融》课程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理论的逻辑性较强,为了讲清楚、讲透彻这些概念或理论的来龙去脉,在制作ppt时,一定要简单明了,多用示意图、纲要图和简单的动画,避免将word文件中的大量文字直接贴在课件中而将ppt变成了教材的翻版。如用示意图给学生介绍汇率理论的发展脉络,用示意图将汇率理论中资产市场说的模型分类展示给学生,用纲要示意图给学生讲解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用简单的动画来描述套汇或套利的过程等等。这些示意图虽然简单,但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与优化教学内容相结合

1.要继续用好讲授法,不过讲授要改进方法,不应该灌输,而应该引入启发,将学科专业最新进展和前沿呈现在学生面前,讲清思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容器,他们必须主动建构知识,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因而应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生思考、发现、理解、生成,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知识与生活、将来工作等关联性。

2.《国际金融》课程中有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这些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国际金融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案例,在国际金融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时,可引入二战后日元汇率走势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的案例;在讲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时,可引入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越南金融动荡的案例;在讲外汇衍生产品市场时,可引入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住友商社巨额亏损事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案例;在讲离岸金融市场时,可引入人民币ndf交易的案例;在讲最适货币区的理论及实践时,可引入欧元诞生的案例等等。

3.国际金融领域经常出现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所掌握的信息与知识得以相互补充,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如在讲人民币汇率问题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这一问题;在讲外汇储备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几年中国外汇储备激增的原因有哪些;在讲国际资本流动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年来热钱流入中国的数量及途径等问题;在讲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三元悖论”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问题;在讲外汇风险管理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外贸企业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采用了哪些方法和手段来规避汇率风险;在讲国际收支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促进中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等等。

4.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就是对于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在教学中通过绘图、列表等方式,把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罗列比较。如在讲解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等概念时,引导学生寻找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讲站在报价银行的角度求交叉汇率的方法及站在顾客的角度进行套汇的内容的时候,由于这两部分内容容易混淆,可以将他们放在一起讲解,以避免引起混淆。

5.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引入“问题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等,对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活泼的气氛,采用问答式、讨论式、解决问题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教育对象的思维活动不断引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对象的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爱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将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改革要和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载体,也是师生授受、生成、创新的基本素材,显然,即使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去教陈旧、无用、缺乏意义或价值、模糊、混乱的教学内容,也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与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科最新知识和创新方向的介绍,注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传授。

(三)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为了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革《国际金融》课程的考试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考试内容方面,创新能力的考核应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要尽量减少试卷中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尽可能地增加创新能力的测试。试卷中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论述题、分析题等要占较大的比例。考核成绩不但考虑期末的考试成绩,而且考虑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课堂讨论等情况。要灵活采取开卷、口试、论文等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把学生引向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答题。成绩的评判要鼓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发挥学生个性化思维在探索知识中的作用。在考核方式上不但有闭卷考核,还应有开卷考核。要制定合理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在教材的选用上,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的书面载体形式,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教材观,而且从深层次上还影响着他们的课程观及教学方法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辩证、客观、科学、发展地对待所选用的教材,即做好教材的“二次设计、开发及实施”(指教案),而不是“照本宣科”,即要求教师按照继承、借鉴及创新的课程原则积极做好所用教材的“纠正”与“弥补”工作。即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参考文献:

[1]殷宝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9):124-125.

[2]党亭军.论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四个维度”及其基本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2010,(3):159-160.

[3]姚利民.打破教学改革坚冰创新高校教学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0,(8):40-42.

第7篇:课程改革汇报材料范文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同学们对课本中的许多新发明特别感兴趣,有的同学提出了许多有关这些机器发明的假设性问题;有的则对这些机器的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对课本中的历史人物充满了探究的欲望。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1.提出研究课题。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意向:指导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布置研究任务,划定研究范围;学生在教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具体的研究目标或范围,这就是“定题”。定题一般由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完成,并向指导教师汇报课题或设计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方案,也可以由教师提出若干相关课题,由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自主选择。

2.依据所定课题,分组讨论,撰写小论文。按上述所分小组,每一组由组长负责,把课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分别由学生研讨,题目由各组学生自拟。研讨结束后,各小组利用已获取的各种材料对研讨结果进行整理,撰写成文。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参与他们的讨论,帮助他们充实内容、修改错误,给予他们恰当的帮助和指导。

3.成果汇报,互相交流。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成果交流、汇报,宣读论文。每一组的小组长把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制作成幻灯片展示给其他同学。学科代表作为主持人把各组的研讨情况汇总起来予以总结。由同学们的成果汇报会可以看出,他们的研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从英、法、美、德、日、俄等国工业革命的产生发展中归纳推动科技革命的基本条件。(2)比较英、法、美、德、日、俄等国科技发展的相同点、不同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收集整理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发明的相关过程,思考其工作原理。(4)探究蒸汽机、汽船、火车机车的发展过程,了解其工作原理。(5)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6)早期工业革命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污染、使用童工等社会问题)。(7)瓦特、富尔顿、史蒂芬孙等人的历史故事。

二、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1.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学习的过程中,从发现问题到成果展示,每个环节都由学生完成,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他们乐于求新、求异,由“让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

2.学生学会了多角度分析问题。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学生在深入研究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从多方面获取材料,综合运用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加强了学科知识的渗透。无论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都超越了教材的容量,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3.学生的各种能力均得到锻炼。提出问题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资料、查阅史料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做研究工作的意识、方法和能力得到了完善。学生在整理论文的过程中,要运用多种表现形式来组织语言,锻炼了他们的协作能力。成果展示的时候,学生阐述自己探究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了学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主动参与、互相帮助,这就要求同学们具备合作精神。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都积极把握老师给予的机会或自己创造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尽力展示自己的才能,表达个人的观点,抒发个人的情感,阐明个人的态度,主动唤起老师与同伴对自己的注意,吸引他们与自己交流、切磋,同时虚心接受同伴的意见,形成了其乐融融、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各小组又争相表现,希望自己组是最好的、最完美的,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第8篇:课程改革汇报材料范文

关键词: 生物工程专业英语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发展的新世纪,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要及时了解和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和国外专业发展动向,必须能够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要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与国际专家进行语言交流的能力。进行专业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举措[1]。但目前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却很不完善,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合理、教学模式落后、教学课时偏少、学生重视不够等诸多问题,而双语教学也存在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因此,如何加强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使其对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的国际化创新人才是生物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以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专业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为例,通过开展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从专业英语与双语教学的关系入手,依托生物工程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专业英语教学推进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促进双语教学,并使其成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我院在毕业班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学生在经过基础英语和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之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词汇量和英文文献检索能力,但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英文文献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不足,听说能力比较差,具体表现在专业词汇量相对欠缺,检索词汇把握不准,句子结构分析和组织不当,等等。因而尽管大学生英语基础较好,但具体谈及应用,便感到无从做起。这一现象与我们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的国际化创新人才的教学目标是不相称的。因此,需要探寻新的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对于专业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不少人认为专业英语教学就是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从而忽视了专业英语文献的检索、写作和交流的问题;二是有人认为双语教学可以取代专业英语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要选择内容与难度合适的教材,所选教材能够反映生物技术的专业特点与需求,既能体现基础,又与国际上最新的前沿发展紧密联系,以实用科技英语为主,语言标准、结构严谨、分析问题角度新颖,知识点明确,难易程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归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技词汇的构词特点、熟悉科技英文的文体结构及文法特点。通过简单构词法,即介绍生物词汇中常用的前缀、后缀和词根,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通过对专业英语常用句式结构的讲解,增强学生后期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英文素材作为专业英语的辅助教学材料。网络资源特有的广泛性、共享性和即时性,可以提供广泛素材并能及时更新。学生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可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同时能培养寻找信息、综合分析、运用各种材料的能力,使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同时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近年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已成为外语教学界的共识[2]。引导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国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英语授课过程中,避免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让学生听、说、思结合才能有较好的效果。例如,可以选择一个与专业相关的比较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采用纯英语交流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也可以经常布置一些专业问题,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学习、总结,并做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用英文进行解答和讲解,将其课堂表现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另外,还可以采用“模拟会议发言”和“墙报制作”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分组进行英语讨论,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上。

采用实践教学法,还应将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结合起来,将专业英语课的一部分课时用来开设科技英语写作课,对学生进行学术论文、摘要等写作方面的训练,为其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写作和日后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生物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学时数仅为32个课时,并且专业英语词汇量大,句式复杂,许多句子晦涩难懂。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可以为解决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提供帮助。多媒体技术以其集成性可为学生提供集图像、声音、文字和动画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教学内容,是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较好地增大信息量,将复杂的理论演示成简单的图式,使学生更容易从英语的角度理解专业知识,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讲解的缺点。

二、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推动双语教学

专业英语课是通过阅读英文专业文献来获取专业信息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英语进行教学,所涉及的专业文献一般是学生已经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双语教学是指除母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除该外语学科外的某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采用的外语大多数情况下是英语[3]。

专业英语与双语教学都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虽然它们的教学内容不同――双语教学是针对专业的教学,而专业英语教学是针对英语的教学――但它们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能力方面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提高学生利用英语等外语检索资料、撰写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

我院对双语教学课程十分重视,已开设了3门双语教学课程,分别是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且都是必修的,但教学效果却有些不尽如人意。我曾进行过一次有关双语教学的调查,其中有68%的学生说听不懂,70%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过于形式化,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由于目前学生整体上英语水平不均衡,学生直接接受专业双语课程会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有一定的适应期,而且专业课本身学的就是新的知识和技能,就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学生要用相当的时间才能理解、消化授课内容,如预习英语资料,课中集中听讲,课后复习,否则既学不到英语词汇,又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往往会影响到专业的学习。同时专业课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专业新知识,是“难上加难”。因此,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程度与其英语水平密切相关,在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大范围的专业课双语教学是不适宜的。

双语教学的实施,主要依赖于担任双语教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水平,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相关配套教材的选用,这也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同时,教师一旦拥有了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就能很好地组织和表达所要讲授的内容。可见,专业英语教学可为专业课双语教学提供基础准备,大大减少全英文的双语教学过渡时间。在双语专业课程前开始专业英语具有以下优点:①为学生从基础英语的学习到双语专业学习提供了一定的适应期;②经过专业英语学习,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量和一定的查阅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为后续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③专业英语课程可根据专业双语课程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更好地为后续的双语课程服务。通过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本专业的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达,了解了本专业的科技文献的句式结构,为后续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行双语教学模式做好了铺垫,为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更好、更有效地实施奠定了坚实和必要的基础。

专业英语是双语教学开设的前提,而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专业词汇,强化应用英语的能力。双语教学的实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形成从专业英语教学到双语教学的发展思路。学习语言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仅靠专业英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多采用双语教学则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双语教学课尽量使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在教学中更多采用英语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既能获得专业知识,又能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充分解决专业英语课时少、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只有充分地保证学习时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英语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三、结语

专业教学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基础英语教学,它有自己特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英语水平,因此成功地实施双语教学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本文通过开展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对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进行分析和创新,旨在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双语教学服务。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促进双语教学,是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G].2001.

[2]姚力之.元认知策略支撑语言学习者自主学习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174.

第9篇:课程改革汇报材料范文

目前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的教材有不少,覆盖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材料加工等课程内容。但这些内容大多摘选自国外早期的原版专业书籍,不少内容陈旧,体裁单一,一方面不能反映高分子材料专业发展现状,同时让学生感到应用性不强,缺乏学习兴趣。针对以上教材内容的缺陷,笔者在有选择的讲述教材内容的同时,精心选择一些著名国际高分子专业期刊,如《Macromlecules》、《Polymer》、《MacromolecularRapidCommunications》等期刊的部分相关内容作为教材的补充,同时鼓励学生上网搜索一些相关资料,如美国化学会下的Chemical&EngineeringNews下有关高分子材料方面的报道,这些内容反映当今高分子材料发展的前沿,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考虑到学生毕业之后在工作中或进一步深造中会接触到专利、说明书、技术标准、市场报告等多种体裁的专业文献,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这部分实用性的内容,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课堂理论教学方法的革新

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一般为专业知识的论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学术性。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初步写作的能力,笔者采取的方法如下。

1.师生互动是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

传统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是先讲解词汇,再阅读和翻译课文,这样的课堂单调且冗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考虑到语言教学的特殊性,为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尝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简单教学模式,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互动交流。通过提前布置作业,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每次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堂上再随机指定学生朗读并讲解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最后教师结合专业内容进行点评,并讲解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和专业词汇。这样,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2.适当进行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在多媒体及网络等教学手段已广泛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激发了学习兴趣。为此,在每次课文内容讲解结束后,笔者播放一些相关内容的科普性英文短片,比如介绍高分子材料合成、成型、应用等方面。由于刚学完相关内容,所以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看、听、讲述,留下了直观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把一些信息量大、实用性强的专利、论文、技术标准等专业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解,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传递了较多的信息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

3.教学效果的检验

考核方式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巩固学生所需知识的重要手段。考核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平时主要考核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专业信息交流的能力,期末考试则通过试卷形式检验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掌握情况,以及快速阅读科技论文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完成每一阶段的教学环节后,教师要不断总结,了解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确定考核指标,根据考核结果来修正下一阶段的目标,设计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平时的阶段性考核可以有多种方式,如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抽签选择一个题目用英语讲述,考察听说能力。或针对知识点,把常见的错误总结出来,引导学生纠错,考察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教学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对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完成一次科研课题的汇报,学生自行分工,查找资料、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台汇报讲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