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精选(九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第1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现在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WWW.133229.cOm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小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合理地对学习、生活、交往及身体发育中出现的种种事件,处理好各种困惑、矛盾和冲突,增进自我调适和自我维护身心健康的能力,对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⑵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⑷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⑸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行为。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而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发展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行为的倾向性。首先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其次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情感的发展,中学生感情丰富强烈,但两级变化明显,摇摆易变;然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社会交往,最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的行为与行为控制。中学生在这阶段就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偏激,其行为控制方面冲动,行为易越轨,承受能力差和受暗示性强。

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2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

“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教育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思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充满着活力,但是由于其心理发育不成熟,因而他们常常会发生诸多的心理困扰,出现情绪不协调,甚至精神障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心都能健康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

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注重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第3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18-02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身经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入手,探究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寻找切实能够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

1.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

1.1 新的生活环境变迁导致大学生出现抑郁、苦闷心理。大学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特别是新生,从相对单纯、熟悉、优越的环境进入到复杂、陌生、艰苦的环境里,周围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个体所处的环境发生巨大变迁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

1.2 学习适应不良使大学生产生紧张和焦虑心理。大学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和高中填鸭式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而那些缺乏学习自主性、学习态度消极、专业兴趣缺乏的学生在学习中常常缺乏耐力和持久性,把学习当成苦差事,不愿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考试屡次失败又使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最终对学习厌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1]。

1.3 人际交往不适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寂寞心理。家庭因素的影响、自我评价的偏差等原因都会导致人际交往不良。自我评价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表现为自我评价偏高,多出现在那些有长相出众、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身上,他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对待他人苛刻,久之同学朋友就会避而远之,受到孤立;另一种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多表现在那些单亲家庭、家境贫困的学生身上,这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对自己各方面能力都表示怀疑,久之形成畏缩自卑的心理。

1.4 恋爱中的矛盾对大学生产生失落与沮丧心理。大学生恋爱现象愈来愈普遍,在恋爱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矛盾,由此引发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引起的原因有:(1)自主性强 :90后的大学生非常有个性,在恋爱问题上容易冲动,考虑问题简单化,恋爱观念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2)心理不成熟:思想单纯,对待恋爱问题简单、幼稚和不成熟。(3)缺乏责任感。不少大学生抱着"游戏爱情"的态度,以追求异性为炫耀,朝三暮四,完全不顾及对对方的伤害。

1.5 就业困难的压力导致大学生产生失望迷惘心理。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这些原因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表现出焦虑和急躁的心理。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1 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充分发挥其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告知学生心中有困惑时应及时寻求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心理咨询中心在为来咨询者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为学生进行心理评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除内心矛盾与痛苦。

2.2 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特别是单亲家庭、贫困生、身体有残疾、性格内向、失恋的同学等等这一类特定群体的学生,应该给予高等关注。对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由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2.3 加强对心联干部的培训和学习,完善心理预警机制。每个系部设有心联部长,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每个学生宿舍设立心理健康志愿者,通过会议、讲座培训他们的专业知识,使他们成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和院(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信息员,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形成上下贯通,运转顺畅的校、系、班级三级心理问题控制领导体系。

2.4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教学之中。我校以"学-思-行-悟"的教学模式在不同学期开展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解除学生心理困惑,陪伴学生们开心度过大学生活[3]。大一新生开设人际交往的心理、学习心理、情感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大二学生开设实习心理和就业心理等课程。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2.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2.6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实行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机制。家庭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以孩子为中心、溺爱、放纵、过高期望、攀比、家长不以身作则、粗暴等等。长期生活在这样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即使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也很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甚至是人格的扭曲。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本着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方针,严防家庭教育"淡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舞台。

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备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刘献军.大学德育论.[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75-76.

第4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

(一)改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情绪,是决定大学生认知和人格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音乐可以有效影响人的情绪。心理教育工作者正是利用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来改善人的情绪,改变人的认识。在音乐治疗中,教师不会只播放轻松美妙的音乐,大多情况下是使用充满抑郁、悲伤、矛盾情感的音乐刺激大学生,使他们能够把情绪发泄出来,释放心情。当大学生的情绪发泄到一定程度后,心情逐步向正向转变,此时,教师就会播放一些充满正能量的音乐从而激发被治疗者的积极情绪,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这是一个从消极到重新认识自己,并逐步使自己正能量爆棚的过程。在音乐的感染下,可以使大学生体会到悲观或积极都是人生的精神体验,从而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并逐步走向成熟。音乐治疗,能够使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心情豁然开朗起来,获得精神上的新生,逐步恢复轻松愉快的心情。

(二)帮助大学生舒缓压力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为了顺应改革需求,高校也在不断努力。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还没有进行稳定时期,日益增长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都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音乐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当巧妙应用音乐,帮助大学生降低压力,放松心情。科学实验结果表明,音乐可以促进脑波波动的起伏,改变波的种类,经过短期的音乐熏陶就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减缓压力。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善于与人交往。他们希望通过与周围人的沟通与交流去认识世界,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关心,满足自己对友谊的需求与渴望。在人的一生中,正值青年的大学生最渴望被人理解、接受。不可否认,在大学生的实际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对于部分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来说,音乐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音乐可以在教师与不愿意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大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时,音乐可以弥补语言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不连续性与局限性。音乐学家创造了音乐,同时,音乐也在不断改变和塑造我们每一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际关系。音乐能够让人敞开心扉。这是因为:1.音乐创造了亲近、欢快的友好氛围,消除了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的紧张心理,使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都能够敞开心扉,坦诚相见,促进沟通;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活动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是由多人参与的群体性活动,如大合唱、合奏等。大学生在这些需要相互配合的音乐活动中,往往表现得较为直接和随意,他们可以各抒己见,相互理解,增进感情,从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适应性。综上所述,音乐治疗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相互理解与包容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促进音乐治疗的广泛实施

(一)提高大学生对音乐疗法的正确认识

在充分认识到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之后,高校就要采取恰当的办法,促进音乐疗法的广泛开展与顺利实施。高校应当将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中。音乐治疗是一门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师可以指定可操作性较强的治疗计划,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巧妙应用音乐疗法。在进行音乐疗法之前,教师应当告诉学生音乐治疗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把自己融化到作品中的程度。在进行音乐治疗时,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曲目,在安静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治疗,充分发挥音乐治疗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是利用音乐治疗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音乐治疗教师还应当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能够从心理素质与医学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师要能够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中。

第5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有人认为并不存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只承认个别学生偶然的行为偏差;有人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己经相当普遍。这些认识势必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么不重视,要么把问题扩大化,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重视,会直接导致某些高校的投入不足。机构不到位,或者有机构但形同虚设,无法充分履行职能,发挥作用;人员不到位,专业人员缺乏,兼职教师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不能按照科学方法开展工作;经费不到位,无法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科研工作。其次,对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认识存在偏差。一种是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边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观上的问题都看作是心理问题;另一边是把学生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统统视为思想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另一种是注重补救性教育而忽视发展性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出现问题的学生上,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性需要。此外,缺乏成熟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缺陷之一。很多高校都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各环节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二、整体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从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帮助他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危机和困难,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优化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整体发展模式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采用多元化的辅导措施,为学生提供必需的成长经验,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心理潜能获得有效发挥,完善个人人格发展。该模式注意学生发展障碍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强调促进个人的最优发展。这种模式以全体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宗旨,重视和关注每个学生,使其有机会获得最大、最充分的发展,同时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好预防性辅导工作和矫治性的治疗服务。整体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以课程、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注重发展性和教育性。同是,注重对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中有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用学科渗透、环境熏陶、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和朋辈互助等形式,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工作体系

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确保投入和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化的工作,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广普及、深入持久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纳入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实行以学校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院、系(部)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工作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各院、系(部)要建立完善由主管学生工作领导负责、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学生心理辅导站,并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本单位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班级设立学生心理委员,与学生心理健康社团一方面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另一方面也为某些问题及时发现产生积极的预防作用;设置宿舍心理信息员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反馈。通过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级网络工作体系,有效地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了老师和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发展优先、预防优先的理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发展优先、预防优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免疫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将工作重点放在问题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发展优先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增强他们全面、主动地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必将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学生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所发展和提高。以发展优先、预防优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有效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3、以整体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第6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

一、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融合了家庭教育的温馨、个性化特点以及学校教育的专业、规范化内涵,更加保证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长。相对于以往单纯的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而言,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家校合作更好地适应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正处于成长期,其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并且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一旦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难以克服的挫折,就会在心理方面表现出畸形的特征,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虽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知、感受积极心理的重要性和形成机制,但一旦学生离开学校或者课堂,就会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导致心理脆弱性的增加。通过家校合作可以将家长吸收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之中,使其在校外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能力。

2.家校合作能够拓宽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路径

虽然小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接受了相应的幼儿启蒙教育,但在心理健康方面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使其能够在多样、丰富的情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家校合作模式下,除了原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外,还将家长吸收到教育之中,借助其对学生深入的了解来确保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实践表明,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积极、明显的效果,而这些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良好的应用策略加以实现。具体来说,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应当利用以下三方面的策略。

1.突出学校教育的主体性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教育具有专业的内容、师资队伍和成熟的经验,应当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家长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参与者,虽然其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但往往缺乏针对性、专业性的教育方法,一定程度上限制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学校教育的主体性,将家长作为丰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效果的重要资源,并加以吸收和利用。

2.激发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正如上文所述,家长对学生的了解更加深入,其所掌握的信息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迫切需要的内容。但家长往往因为精力不够、能力不足等问题对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充足的动力。基于此,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创造条件,使家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或者电话与家长进行定期的交流,就孩子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互动,保证教育的有效性。

3.尊重学生个性化特点

第7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课程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的难度之大,放眼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发现其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中学心理健康课程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但时至今日,这门课程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程处于虚设状态,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态度,存在明显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需要

我国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的历史仅有20多年,作为一门年轻的课程,仍有很多的学校对其教育目标的认识模糊,将这门课仅仅理解为一门教育课程,过分强调课程的教育性,希望通过这门课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样板、成为教育者所希望的具有共同的社会规范的个体,但这种忽视学生年龄特点和主体特点和需要的教育目标指导下的教育效果却不尽人意.

(二)教学内容缺乏渗透性

中学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我国学校课程建设的进步,但一些学校由此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将所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推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其它课程教学中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将学生当成了任意灌装知识技能的容器,这种众多教育课程心理教育渗透性的缺乏既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也导致心理健康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孤军奋战,缺少了心理教育理念和应用的支持,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课程模式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本身也存在着内容随意性大,呈现出无序状态等诸多问题,相当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套用一般教科书的写作路子,没能实现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忽略了突出中小学生的活动、体验与践行,缺乏灵活性与开放性,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本应具有的“个性”与特色。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定位及特征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定位

心理健康教育课既不是单纯的学科课程,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课程,它是融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于一体的一门综合课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新型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独自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性。

(2)相符性。

(3)趣味性。

(4)活动性。

三、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需要各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体现相互和谐和助长,一方面,个体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各门课程都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以呼应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与渗透教学在时空方面处于趋同状态,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时候,学生心理品质也在逐渐形成,也更好的促进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在中学生成长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连续性和科学性

在基础教育中,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内容应具有衔接性。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变化和发展时期,是自我意识高涨和同一性形成的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在延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性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学习心理教育、能力训练等的同时还应重视性心理教育、考试心理引导、升学和就业指导教育、消费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对一些延续性的心理教育问题,应结合各年龄特点和本校实际情况,有的放矢。

(三)科学运作教学模式

1.传统学科教学模式。

2.团体训练教学模式。

3.活动课教学模式。

四、我校应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问题任务及措施

(一)加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我校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引进高素质人才。目前我校有两名专职专业心理教师,我校配备的专职专业心理教师突出的特点是――专职专用。我校在职心理学硕士1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2人。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辅导两个方面。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参考《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学校针对各年级各个阶段的角色任务以及心态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各个年级侧重的心理健康课的主题在保证深入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变化。

(三)完善心理咨询中心,规范心理咨询室职能

我校继续健全和完善心理辅导室的各个功能场室(教师办公室、心理咨询室、音乐放松室、心理发泄室、团体辅导室等等),使心理辅导室成为设备齐全,硬件配置在全区处于领先位置,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家园,成为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场所。

心理咨询师坚持每天开放,除了安排专职心理老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外,心理辅导室的部分功能室(音乐放松室、心理宣泄室)同时预约开发,致力于满足了我校师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同时坚持做好心理咨询记录。

同时,确保心理咨询工作卓有成效,及时有效地减轻甚至消除学生的各类心理障碍,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使我校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心理咨询,不再把它神秘化,而能普遍地接受和主动地寻求咨询,大部分学生通过心理咨询后能全面、科学地认识自身问题,并提高了对心理保健的兴趣与重视程度。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确定讲座的专题,如青春期心理辅导、高考、中考考前辅导等,原则上每学期举行一至两次讲座。心理讲座由专职心理老师负责,也可请心理专家来学校为师生举行讲座。

(五)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要通过黑板报、宣传展板、橱窗、广播、校园网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如心理保健常识、调节情绪的方法等等。通过教师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人文因素,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康人格。通过创建良好的校风、班风、考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提高心理素质。

第8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宿舍导师制

一、基于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基于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新生宿舍导师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将新生宿舍导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新生宿舍导师的优势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所谓新生宿舍导师制,是以新生宿舍为单位,为新生宿舍配备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较丰富的学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的导师,以教育、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和学业上的进步,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综合能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新生宿舍导师制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进”的具体措施,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实践中,进一步扩大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功能与作用,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用制度的形式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这种模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一种探索,对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心理的交流与沟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构建和谐校园

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人格,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标志,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变革加快,学习就业压力增大,一些大学生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一些自杀事件,影响了校园的安全稳定。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新生宿舍导师可充分利用深入学生宿舍的有利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疏导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强其承受挫折能力,消除心理隐患,防止严重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保证。

2.优化育人环境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境。学生宿舍既是学校整体育人环境的“细胞工程”、学校育人环境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比较集中的地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宿舍内表现得更为具体和真实。因此,宿舍氛围对大学生成长、对人格的形成、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新生宿舍导师可利用经常到宿舍的机会,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及时化解心理矛盾和困惑,营造良好的宿舍育人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宿舍氛围,从而为学校整体育人环境的优化奠定基础。

3.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并完善了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等。但学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受到重视,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在日常学习交往中,由于不同个体差异,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新生宿舍导师深入宿舍,与学生亲切交流,既能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学生心理动向,又能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咨询,从而弥补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凸显新生宿舍导师的独特作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宿舍的综合教育功能。

4.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两者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都包含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教育内容,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帮助学生排解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教育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但两者也有区别,主要是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不同、工作内容不同、工作目标不同、工作方法不同等。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拓宽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又对人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新生宿舍导师在深入宿舍过程中,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实现了二者的最佳结合。

三、新生宿舍导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

新生宿舍导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任务,也是整个学校的任务,是全员育人的重要体现。因此,新生宿舍导师不仅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认真对待,而且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提高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转变观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和困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真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了解情况,掌握特点,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宿舍导师工作的基础。当今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比较排斥,而对西方文化比较崇拜,盲目追随时髦与时尚;集体意识淡漠,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心理问题突出,有自卑心理、嫉妒心理;一些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孤僻症;有的学生不思进取,整天在宿舍里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作为新生宿舍导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3.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新生宿舍导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有其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就需要借鉴两个学科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两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使二者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有机结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发挥二者的整体优势。

新生宿舍导师开展工作时,要遵循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理念,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和态度,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来开展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同深受,体现真正的人文关怀,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

4.加强学习,强化培训,不断提高新生宿舍导师的综合素质

提高新生宿舍导师的综合素质,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新生宿舍导师是学生宿舍导师制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也是开展宿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是这一制度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新生宿舍导师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借鉴和学习其他学科的方法,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日常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宿舍导师不仅要加强学习,而且学校要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宿舍导师的综合素质,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5.勇于探索,创新方法,强化以宿舍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新生宿舍导师要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本,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要处处为学生着想,多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其次要多采用案例教育法,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再次要以宿舍为单位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小组,充分发挥宿舍长的作用。同学之间容易沟通交流,若有心理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向教师反映,可以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最后要创建宿舍文化。在学生宿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提升集体凝聚力,从而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因此,宿舍导师要适应形势发展,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强以宿舍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实践过程中的建议与思考

1.加强对新生宿舍导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量化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院系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并将其纳入新生宿舍导师整体考评体系。考评结果可作为个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对考评优秀者给予表彰奖励,进一步调动新生宿舍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2.树立“三心”意识是新生宿舍导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心”就是爱心、热心和耐心。爱心是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爱心不仅指热爱此项工作,而且指热爱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热心就是对工作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耐心就是做工作要耐心细致,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情况说明,对学生的心理困惑要耐心地解释和开导。

3.重视新生宿舍导师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协调与配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

虽然新生宿舍导师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工作职责不同,工作内容各有侧重,但工作内容又有交叉,其工作目标一致。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与宿舍导师之间的交流、协调和配合,定期召开工作座谈会或协调会。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建立和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学生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发挥并完善新生宿舍导师的补充作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从而发挥学校整体的教育优势和合力,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春灿.实施新生宿舍导师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6).

[2]管金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探讨[J].学术论丛,2009,(1).

[3]何跃军.以人为本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工作的根本[J].集美大学学生工作通讯,2008,(9).

第9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

一、《教育规划纲要》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规划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以贯彻落实。

(一)《教育规划纲要》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

1.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育人为本”写进今后十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二十字方针之中,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明确要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这意味着应把人才培养和学生健康发展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也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这是育人理念的重大进步,也是对学生健康发展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

2. 坚持全面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全面发展”。这里的全面发展不仅指学生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而且指全体学生的体魄、智力、精神、兴趣、爱好、人格等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3. 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更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来十年进一步发展的期盼。

(二)《教育规划纲要》指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 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五全”。即坚持全体性、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全境性。“全体性”是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要让优的学生更优,也要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重新回到正常学生的行列;“全面性”是要坚持“全面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让学生的智力、能力、情感、人格、个性得到生动、活泼、和谐的发展;“全员性”是要坚持全员参与,要营造“学生心理健康,人人有责”的局面;“全程性”是要坚持全程开展,每个学段、每个年级要有连续性,不能因为面临中考、高考而放弃对初三、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重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之间的衔接;“全境性”是要坚持全方位开展,不仅需要校内途径的多样化,也需要校内与校外之间的配合与协同。

2. 心理健康教育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三个转变。即把主要面向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发展性的心理指导与辅导;把以补救性和矫治性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变为以支持性、预防性为主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把心理教师的“孤军奋战”转变为心理教师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学科教师通力合作的全员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就是最好的预防;一个再优秀的心理教师也撑不起所有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伞”。

3. 心理健康教育要创新工作及发展机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全国性、区域性的不同层次的工作网络;要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要创新专业服务机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要创新教育环境的改造机制,充分调动校内、校外关心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从改进教育教学的行为方式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合力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要创新发展机制,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原则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其本质和内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意味着必然要同步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要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它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容,更是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和素质教育的真正效果。它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归宿。

其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心理素质是各项素质的基础和核心,没有健全的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和其他素质也得不到良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学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培养关心他人的习惯、增强创造力。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学生的一切发展都是在此基础上,以此为背景来展开的。

最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之达到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进而达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引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必然引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这无疑也是修订《指导纲要》的依据之一。这种引领主要表现在:

第一,引领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学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教育观,提高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乃至家长都要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不是一所好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

第二,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更加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三,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调整、改善,优化自身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使之更适应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需要;学校要不断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防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

第四,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坚持面向全体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