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地域文化课程发展研究

高校地域文化课程发展研究

摘要中国地域辽阔,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对高职生进行地域文化教育是很有价值的“铸魂工程”。基于对全国78所高职院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分析了高职院校地域文化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联合多方开发特色地域文化课程、培养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基于互联网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等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地域文化;课程开发;文化;文化自信

1开设地域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课程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手段,也是决定其教育质量的关键。开展地域文化教育,课程无疑是主渠道。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进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被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正规课程。隐性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隐性课程是指除学校显性课程之外,一切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成长的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狭义隐性课程则特指那些隐藏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即广义隐性课程中的学校因素[3]。本文所论述的课程特指显性课程,是单独开设的文化课程,而不是在某门课程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如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呈现若干地域文化篇目则不属于本文所指的地域文化课程。为了解全国高职院校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现状及问题,有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2019年4月,“高职院校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策略研究”课题组在高职师生中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利用问卷星在线平台进行,其中教师调查共收集全国78所高职院校填答的86份有效问卷,这78所高职院校分布在全国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86名教师中73.26%为公共课教师,16.28%为专业课教学,10.47%为专职管理人员;学生调查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进行,共收集有效问卷6035份,接受调查者男生占比44.18%,女生占比55.82%,37.28%就读文科专业,48.72%就读理工科专业,14%就读艺术类专业。调查结果显示:83.72%的教师认为地域文化课程教学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作用,其中55.81%的教师认为作用大;教师中高达84.88%的人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开设地域文化课程,71.81%的学生也认为大学阶段需要学习地域文化;在回答“学习地域文化的作用有哪些”时,88.25%的学生认为可以丰富地方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82.47%的学生认为可以了解本地风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79.22%的学生认为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爱乡之情,72.13%的学生认为可以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扎根本地成就事业,64.44%的学生认为可以促进服务地方文化产业,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由此可见,开设地域文化课程非常有必要。

2高职院校地域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2.1地域文化课程开设不足

适应学生学习需求,开发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夯实高职生文化自信根基,对高职院校而言,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高职院校是否开发了此类课程?其开设的此类课程是否符合学生学习期待?课题组调研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全国78所高职院校中有42所尚未开设地域文化课程,占比高达53.85%。已开设地域文化课程的36所院校中,58.33%开设了1门,41.67%开设了2门及以上;10.78%的院校开设为公共必修课,32.81%的院校开设为公共选修课,10.26%的院校开设为专业课。尽管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接受调查的6035名学生中84.37%的人明确表示自己有学习地域文化的兴趣,但因该校目前只开设了1门公共选修课“认识武汉”,且受师资不足等限制,每学年选课学生局限在千人左右,约占该校年招生人数的五分之一,接受调查学生仅有17.95%选修了这门课程。

2.2地域文化课程师资不足

教师是高职院校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的主体,对课程开发起决定性作用,其地位和作用是参与课程开发的其他角色所不能替代也无法企及的,专业教师数量多少和其专业素养高低直接决定课程开发质量。78所高职院校的86名教师在回答“如果您所在学校开设地域文化课程,您认为本校师资力量如何”时,37.21%的教师认为师资薄弱,15.12%的教师认为师资匮乏,20.93%的教师说不清楚,只有26.74%的教师认为“师资充足”。即使已将地域文化开设为公共课或专业课的36所院校中,41.67%的院校地域文化师资匮乏或薄弱。这些数据说明,地域文化课程师资不足是全国高职院校较为普遍的现象,将严重影响地域文化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

2.3课程教学模式需要创新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指导之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与活动程序。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盛行于世界教育领域,采取这一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技术和资源,根据学习需要开展线上或线下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灵活利用手机、电脑、ipad等网络终端,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和内容,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44.04%的学生认为地域文化课程教学最好的教学模式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35.61%的学生认为是网络教学,仅有20.35%的学生认为是课堂教学;而36所开设了地域文化课程的高职院校中,有29所院校的地域文化课程采取课堂教学模式,占比80.56%,仅有19.44%的院校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3高职院校地域文化课程发展有效策略

地域文化是当地人们构建精神家园、增进思想认同的基础,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立足一方水土,努力建构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课程体系,培养认同当地文化,在地方建设中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现实选择。

3.1联合开发特色地域文化课程

第一,从课程开发主体来说,由于地域文化绵延古代、近代和现当代,文学、史学、哲学、艺术、民俗、经济、建筑等内容非常丰富,加之受师资、经费、技术等因素制约,高职院校地域文化课程开发难度远远大于其他课程,需要借助外力,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开发。既可以联手本地同类院校,也可以联合普通本科高校和成人高校,如湖南大学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岳麓书院文化与历史”课程,聘请名师授课,山西师范大学开设“黄河文化”“山西票商兴衰史”等近20门地方文化课程,还建造了“黄河民俗文化展览演播室”“晋学博物馆”等2个学校大型人文素质教育基地。近十年,全国电大系统开发了系列地域文化课程,如山东广播电视大学的“齐鲁文化概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的“巴渝文化概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的“闽文化概论”、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的“武汉文化概论”等,且都建成网络课程,高职院校可以与之合作,引进资源,取长补短。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联合当地文化单位和文化主管机构,借助企业信息技术力量开发地域文化课程,研发与课程配套的音视频多媒体教材和课件等。第二,从课程内容来说,因为地域文化内容丰富,所开发的课程难以求全,但可求精,立足本地优秀文化遗产,择取具有教育价值、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精髓作为课程内容,探索其历史演进与发展脉络,凸显其文化内涵与价值,开发多样化、具体化、差异化的课程资源,创建精品文化课程。

3.2培养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实施者,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地域文化教育,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地域文化纵观古今,包罗万象,高职院校不可能引进足够的地域文化专任教师,宜采取外请内培方式打造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外请”是指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聘请其他高校、研究机构、文化单位、行业企业等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主讲教师,共同编写教材,开发网络课程,承担教学任务,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内培”则首先要将校内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汇聚到课程团队,根据个人所长,分专题负责课程教学;其次,要精心培养校内教学团队,送他们参加学历和非学历进修,广泛开展实地考察,提高教师地域文化涵养,使其成为本地文化通晓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此外,高职院校还要提升地域文化教师教学能力,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使其具备构建开放、互动、灵活、多样、高效课堂能力,既能“站上讲台”,更能“站好讲台”。

3.3基于互联网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线下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既切实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种混合既包括学习内容上的混合,也包括学习形式上的混合,是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定制学习内容与非定制学习内容、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各种信息传输媒介的混合等[4]。它追求在恰当时间,采取恰当教学方式,达到最佳学习效果。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采取情景式、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开放型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于不少地域文化依附于实物载体,可以依托现实生活情景进行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教师既可以把文化场景通过信息技术“移植”到课堂,也可以把课堂搬到文化场景中,如到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授课地点不拘泥于实体教室。混合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其学习支持环境是否科学合理,要构建以学习活动为核心、资源丰富、功能齐全的智能化学习平台,兼具在线课程学习、师生互动交流、在线辅导答疑和教学管理评价等功能,满足自主化、多样性、个性化学习需求。

4结语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培养扎根区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地域文化教育是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源头活水,对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意义重大,高职院校需要广泛争取社会支持,深入研究地域文化,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地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精心开发地域文化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凸显地域文化精神价值,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上)[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2]李文莲.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DB/OL].中国教育新闻网.

[3]薛丽.隐性课程德育功能探析[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5.

[4]蒋立兵.体育师范生现代体育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体系的重构[J].现代教育科学,2012,(3):63-66.

作者:叶蓉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