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考(7篇)

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考(7篇)

第一篇:继续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及方法

一、继续教育的界定范围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术语》的定义:“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肩负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在英国,“继续教育”一词常与“成人教育”混用,指对已离校者进行的各种教育和培训;在美国,“继续教育”指正规教育以后进行的一种范围很广泛的教育,使成人不断获得个人职业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同时加深对邻近职业的了解;在德国,“继续教育”则被认为是大学之后的教育。我国于1986年正式引进“继续教育”概念之后,一般认为也是对已受过一定学历教育的在职成人进行的教育[1]。文献[2]将继续教育定义为:继续教育是对完成相应学业、取得一定学历后的所有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与领导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进行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继续教育包含的内容比较广,它既包含传统的以获得学历为目的的成人教育,也包含为获得资格证书或短期技术培训的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或中等教育相比,起步比较晚,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是密不可分的。从恢复高考到现在高等教育已经发展了30多年,在这30多年中(特别是近20多年),我国经济经历了迅猛发展的阶段,起初我国高等教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国家大力提倡高等教育,现在高等教育建设已经到了成熟期,而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是经济转型,因此这一阶段继续教育将是我国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二、我国专业技术继续教育现状

考察我国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情况,可以发现其主要存在着以下特点[3]:(1)专业技术人员对本专业之外的相关知识了解比较少,极大限制了操作技术人员的专业面,加之新工艺、新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出现使专业技术人员面对变化难以适应,力不从心。(2)从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来看,应用型人才偏多,管理型、科研开发型人才偏少,层次不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差。(3)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深度不够,我国建筑业人才队伍中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师级人才很少,能直接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人才更是寥寥无几。(4)技术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我国建筑业目前拥有的管理人才中,既熟悉建筑管理又懂得技术、经济、法律的人才严重短缺,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对外工作交流、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人才短缺,既懂专业技术又懂建设材料或工程预算的人员短缺,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国际投标报价的人员和能熟练运用国际或工程所在国的各种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利益的人才短缺。

三、我国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国家对继续教育缺乏长远规划。我国在实施“十二五”规划以前,重点抓普通高等、中等及高职教育,对继续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家也没有长远的政策性指导,因此继续教育培养模式比较混乱。培训单位对继续教育培训缺乏后续跟踪活动,对继续教育的效果没有进行及时反馈和调整,因此对于继续教育的培训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存在盲目性。[3]

2.继续教育培养计划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培养计划没有针对性,其教学计划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时数比例等方面都是直接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些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向继续教育学员传授最新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甚至某些课时安排不合理,学员在极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接受所学的知识,违背教育教学规律。

3.继续教育功利性太强,部分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行业技术也在更新换代,因此继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很多继续教育培训学校办学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设备及师资的投入比较少,但学生规模一直追求最大化,办学质量比较差,甚至有些学校借牌招生、夸大宣传等,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近年来,继续教育在规模扩大、效益至上掩盖下的管理不善等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标准不一、恶性竞争、证书管理混乱等不规范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负面影响,阻碍了继续教育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引导并规范大学继续教育的办学行为,应该是当前大学继续教育的重中之重。

4.继续教育内容陈旧、更新缓慢。就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而言,培训模式死板、老套,仍然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教育的针对性和办学形式的灵活性远远不够。某些课程设置脱离了实际,学和用脱节,并且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调等问题。目前,继续教育尚没有形成独立的继续教育教材体系,只是在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的基础上对内容作适当的删减或变更,甚至有时直接采用高等教育的教材,教材内容很难与继续教育学员组成的复杂性相适应。随着知识更新频率的不断加快,继续教育教材也面临需要不断更新的挑战,这既是以往制约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也是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5.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继续教育教师一般直接利用培训学校的师资力量,培训质量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培训单位对上课教师没有具体的培训质量目标及服务目标,因此培训质量主要靠继续教育培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有的教师知识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教学质量比较好,培训过程生动有趣,学员喜欢听,能够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有的教师自身对本学科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培训过程枯燥无味,学员学不到希望学习的知识,教学质量自然比较差,达不到继续教育的预期目标。

四、继续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及建议

1.借助现代化手段,课程内容表现形式多样。为引起学员对教学内容的兴趣,首先教学内容的设计形式应该考虑多变。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大部分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即使教学内容很丰富,但表现形式单一,也很难调动起学员的兴趣。因此,应该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用最直观的形式呈现于学员面前。

2.多用案例式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前边提到,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大部分都有工作经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工作中都会碰到各种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因此很多学员寄予继续教育很高的期望。那么,作为继续教育培训的老师就应该急学员所需,深入思考现实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筛选典型案例,为学员解惑答疑,这样学员会感觉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受益匪浅,而不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3.多采用专题式讲解,系统阐述焦点问题。继续教育大多是在短时间内集中进行学习,如果知识量比较大,学员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化、吸收,而如果学习内容采用专题式讲解,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结合实际实例,由浅入深层层分析,详细阐述事情发生的机理、把握规律,就会达到理想效果。其实,现实中存在很多的技术问题,有些问题在现场可以自己解决,有些问题一直在发生,但是一直没有解决,并且一直困惑着许多学员,针对某些这样的焦点问题,很有必要进行一次专题讲座,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并且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经过培训,学员会感觉受益匪浅。其实一次继续教育的成效不在于培训的量的大小,而在于学员能力提升了多少。

4.把握科技前沿,教学内容紧跟科学技术研究进程。继续教育的学员往往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一般都比较感兴趣,这也是我们继续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继续教育培训必须将所培训的专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以便更直接地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更快地传授给管理、技术人员,将其应用到施工、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生产力。

5.采用远程教育,节约资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非学历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尽量采用远程教育,这样学员可以在单位所在地接受培训,既节省时间又节省费用。继续教育学员只要有网络和电脑,不脱产就可以接受培训,课余打开电脑就可以学习需要的内容,并且对相关感兴趣的部分可以多听几遍,加深记忆,还可以减少写笔记的劳动量。采用远程教育的方式需要培训单位加大对设施的投入,精心策划培训课程,使学生提高知识水平。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国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本质在于人才的竞争。我国目前经济、科学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技术更新比发达国家更快,知识更新更加迅速,很多人迷茫,感觉挑战来得太快来不及招架,以前学习的知识已经过时,需要补充新的知识,因此,继续教育将承担起这一重担。作为继续教育的老师,要求要比全日制教育老师更高,不仅要具备基本知识,而且要具有世界眼光,具备良好的学风,能够站在科技前沿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作者:王晓东1,2 张宝玉2 于春艳3 单位:1.重庆交通大学 2.重庆交通大学 3.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第二篇: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发展思考

从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来看,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领航着各高校,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各国高教系统里,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群体,在研究型大学中,一直都在争议继续教育是否应该开办,如果开办应该如何实施等问题。对于这些争议一定要及时处理好,将争议背后存在的各种矛盾一一解决,这样才能保证研究型大学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一、研究型大学所具有的特征

(一)研究型大学研究氛围浓厚且综合实力较强

从内涵出发,与普通的大学相比较,研究型大学存在很多明显的区别。研究型大学的综合实力非常强,大学根据综合实力的好坏来决定能不能转型研究型大学。在大学文化里研究氛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种特有的学术氛围也是大学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才能形成的,这也是研究型大学的文化内在体现。

(二)国民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等问题有能力去解决

办学目标不同就是研究型大学与普通大学之间的不同之处。研究型大学要看清未来的国际发展方向,为了能有效解决技术上存在的关键问题,要依照行业发展及经济建设的需求,让科技得到进步,促进未来的社会发展。特别是有些研究型大学因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问题,还隶属于相关部委,所以在办学上有极强的行业特征,这种办学特征在短时间内会持续保持,支撑着相关行业未来的发展[1]。研究型大学由于与地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所以社会发展及地方经济也成为研究型大学必须承担的重任。

(三)师资力量高水平

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的办学实力及声誉。大学是否有很好的荣誉并不是靠学校人数及校舍来决定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质量。研究型大学中有高水平的领导队伍,包含长江学者、两院院士、科研人员、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的教师等。因此,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具有非常强的实力。(四)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目的不管是普通大学,还是研究型大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都是其最主要的责任,但是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研究型大学应该以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重点,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国家需要的精英人才。研究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里,属于最顶端的位置,不断地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的精英人才,不断地突破各项科研成果,提高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也让科教文化得到繁荣。

二、研究型大学中继续教育仍然存在问题

(一)研究型大学没能很好地定位继续教育办学

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及科研成果的高水平目标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也因此对非全日制、传统的普及教育、继续教育等问题不够重视。在大学的章程中,重视继续教育的研究型大学可以说少之又少。研究型大学虽然是社会服务的重要桥梁及窗口,但绝大多数高校并不重视继续教育,这可以说是办学定位的严重缺失。

(二)研究型大学要转变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

学历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型大学中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这种办学模式同质化比较严重,没有特点。应试教育仍然是培养模式的主体,没能更好地研究成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职业等问题,教材的使用、专业课程的设置等问题也是采取研究型大学教学体系中的全日制,完全满足不了社会、经济的人才需求。非学历教育的地位比学历继续教育还要低,因为经验不足、模式僵化、办学历史短等问题,致使实践之中质量控制、市场开拓、项目策划、办学质量等都受到影响,缺乏良好的市场影响力,效益得不到提高[2]。在研究型大学中开展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一般来说都是以经济管理为主,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的运营及开发,并没有依照研究型大学特有的办学特点及优势来开发新的培训项目。总的来说,研究型大学中的继续教育没有特色,非学历继续教育没能得到重视,仍然以学历继续教育为主体。这种模式已经完全满足不了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体系的转变。因此,研究型大学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转变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

(三)研究型大学不断优化继续教育办学机制

较强的市场化属性是研究型大学中继续教育的特点,这也是与全日制教育的区别。研究型大学想要更好地开办继续教育,就一定要下放责权,把学校作为主体,激发各办学实体的主动性,制定灵活的机制,自负盈亏,让效益、产值导向得到强化,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让社会大众认可,树立起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这样才能让继续教育得到更长远的发展。总的来说,我国高校中的继续教育目前已经呈现出“半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状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太过于依附普通高校中制定的教育管理机制及体制,缺少了面向市场的不断创新,致使继续教育的规划、管理、资源配置手段等问题过于计划性,没有良好的市场化特点[3]。为了研究型大学中的继续教育能充分发挥出作用,就必须不断地优化办学机制。

(四)研究型大学要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研究型大学开办继续教育仍然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所以质量保证方面也受到影响,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首先,整体的宏观形式一直在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日渐普及化,研究型大学中的继续教育的招生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出现了低门槛入学、生源的质量及数量下降、继续教育缺乏投入等情况,致使教育质量不断下滑。其次,继续教育太过于依赖市场,只为了达到数量的增长,不断地扩大办学规模,为的就是提高自身经济利益,导致教学质量不断下滑。研究型大学为了完善继续教育,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做到持续、稳定。

三、研究型大学中的继续教育如何转型及未来的发展

(一)继续教育要定位明确,制定未来的发展路径

研究型大学在开办继续教育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未来的发展,要能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及定位。从办学理念及指导思想出发,让办学单位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章可循,得到长久的发展。现代大学在履行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时,继续教育可以说是尤为重要的体现,为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得到维护及改善,继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4]。当代的教学体系中应该把继续教育作为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在培养高校人才的体系中一定要重视继续教育,不断地推进科技创新,重新树立起现代大学生的特有标志。北京大学为此还制定出《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发展规划》,明确地指出了北京大学继续教育未来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方向等。这个发展规划的制定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争议,可是很明确地指出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路径及方向,让校内的部分争议得到解决,为继续教育未来的发展建立起良好的环境及氛围,让继续教育在未来做得更好,也为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整合

继续教育面向的群体大多都是从业者,他们有着很大的工作压力,为了满足新岗位的需求或提升职位,就需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在继续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现有的网络教育、夜大、函授、自学考试等进行整合,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平台,不断地完善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面对面学习与互联网相结合,形成新的混合教学模式,让学习质量、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国现在已经有66所研究型大学成功地建立起网络学历教育,让继续教育有了更好的基础及平台。由于学历继续教育的类型不同,要对教学内容及计划进行不断的整合,让教育观念得到更新,促进继续教育体制的有效改革,让继续教育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及品牌[5]。非学历的继续教育也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比如,美国某高校建立起虚拟的“伯克利在线继续教育”,将教育技术及网络技术结合在一起,让大家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习到大学中所开设的项目及课程。这个网络平台将大学专业院系中的所有课程进行了整合,同时通过互联网将继续教育的项目以网络在线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2005年,清华大学与国家发改委共同建立并实施了“中国创新成长型企业自主培训体系建设(521)工程”,现在已经有超过1500家的用户单位、300多万人参加了培训并受益。2007年,清华大学与国务院军转办合作,根据军队转业干部的未来需求建立起相关培训,并研发出相关的网络学习在线课堂项目,有近万人进行了在线的学习。与在线教育市场做比较,高校在线教育可以说是市场规模很小,还没有完全成熟,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三)根据市场需求,继续教育要不断改革办学模式

在研究型大学开办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市场是必不可少的元素。首先,大学的继续教育受到市场需求的引导,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大学继续教育要不断提升培养能力。其次,由于目前的市场有着很强的竞争性,所以,市场与大学继续教育间的选择性也有所提高,让办学的空间、层次等得到激活及扩大。然后,在大学生继续教育中,市场价值是竞争的基础,让大学继续教育更好地体现其社会贡献。研究型大学在开办继续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校内各有关单位及办学单位的工作积极性,让教育规模得到扩张,不断提高自身经济利益。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培养,对各项目的投入要加大,不断地扩展新的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提高继续教育单位的品牌形象,让继续教育办学有更高的关注度及美誉度。

(四)学历继续教育要分步骤、分阶段进行,非学历与学历要共同发展

高等教育面向大众化的过程之中,学历的继续教育可以说是补偿教育的方式。面对新的发展形式,学历继续教育在整个市场中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教育基础比较好的发达地区较为明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出现了学历继续教育萎缩的情况,因此,必须改变学历教育。可是由于高校之间的学科优势、地域、学校定位等的不同,因此,研究型大学在开办继续教育时一定要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让非学历、学历继续教育共同转型。由于研究型大学的不同,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阶段非学历与学历的占比可以有所不同。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可以从考前辅导教学开始,慢慢地积累经验,然后拓展新的项目。在进行转型时千万不能忘记办学理念也要同时转变,不断地优化师资队伍,研发出更多的项目,让办学的层次得到提高。

(五)继续教育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并不断完善

继续教育能否得到更长久的生存,关键在于市场。没有市场的继续教育可以说是无源之水。而在整个继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办学质量是最为重要的核心。没有办学质量,继续教育是不会被市场认可的,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声誉也会直接受到影响,让继续教育的未来发展受到限制,甚至是停止。因此,在继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质量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命线。想要继续教育的质量得到保证及提高,首先,质量评价的标准及质量观一定要有所转变。全日制教育和继续教育不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应“根据自身的定位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资源优化配置又可以促进社会分工”[6]。其次,继续教育的相关办学单位一定要在内部建立起良好的质量保证体系,体系的制定可以参考全日制体系,但不可以照抄照搬,研究型大学中继续教育制定的质量保证体制要有一定的转换,从以前的学术化定位、学科取向、统一原则,转变成社会化的定位、职业取向、多样性的原则。制定质量保证体系时一定要注意其发展性及多元化的情况,根据不同层次、类型、地域等,建立起多元化、有利于项目未来发展、有针对性的质量保证体系。除此之外,教学内容一定要以获取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让学生能及时地发现、提出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从教学方式方面来说,教师要打破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将探索式教学合理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课程的结构也要不断优化,多开展讨论课,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多的启发。总的来说,研究型大学里的教师和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虽然探究水平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是学习者、发现者、探索者,学生和教师共同研究探索,才能构建起以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研究型大学为了构建起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由于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展,学历继续教育缺失了一定的“补偿性”,在继续教育的开办问题上出现了很多的分歧及争论,只有确实地把这些分歧及争议一一解决,继续教育在未来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祁小峰 单位:南通大学

第三篇:新时期大学继续教育作用研究

一、新时期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1.知识更新换代加速是继续教育存在的必要条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30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而进入新世纪,已缩短至2-3年[1]。如此快速的知识更新速度,必然导致传统的课堂知识讲授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可以说,学生如果在毕业之后不进行持续学习,那么所学知识将会以极快的速度被淘汰。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教育的存在为在职员工更新知识体系提供了保障。因此,在新形势下,继续教育不能因为高等教育的普及而退出历史舞台;相反,继续教育应该得到更大的推广和重视,尤其是随着适龄学生的逐步降低,高校将主要精力转向继续教育是再次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选择。

2.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技术保障

对于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最大的限制条件就是时空因素。在时间上,在职人员无法长时间脱岗接受教育,这必然要求继续教育具备灵活的课程设置,甚至为继续教育客体提供超市化的课程选择。在空间上,由于时间受到限制,因此,跨地域接受继续教育自然就会受到限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知识和课程可以大量形成网络资源而供继续教育个体进行选择。同时,由于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及网络速度的提升,继续教育个体可以极其方便地浏览课程资源,同时也可以与教师进行便捷的沟通和交流,还可以在网上完成相关课程的考核。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继续教育解除了时空限制,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进行自由交流,进而为继续教育发展打开了无限的空间。

3.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为继续教育提供了跃升契机

随着环境和资源承受能力越来越脆弱,人口红利不断释放,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已经逐渐放缓。面对严峻形势,党和政府果断决策,提出了稳增长、调结构的大政方针,旨在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产业升级势在必行。与之相伴随的必然是人员的结构性富裕。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人的发展,就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显然,发展继续教育是帮助在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中淘汰人员获得新的劳动技能、实现再就业的有效方式。

(二)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信息孤岛问题并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的公开性已经得到了极大保障。但是我们看到,信息孤岛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信息之间的流动性严重不足。学习者在获取信息时依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究其根本,是因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与政府履行知识流转职能缺位造成的。我们知道,新世纪第一个10年,知识产权保护严重不足,多数知识在网络上免费流转,知识的创造者无法通过知识的转让获取应得的权利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导致知识创造者不愿意将知识上传到互联网上进行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学习者对于购买知识的意愿严重不足。此外,由于政府在知识流转中严重缺位,没有通过购买知识来进行低价转让,进一步加剧了学习者对购买知识的抵触心理。在上述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不断健全,其后果必然是信息孤岛问题进一步加剧。

2.社会对继续教育对重视程度不高

在传统认知中,继续教育更多承担了错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学历教育功能。长期以来,社会突出强调学历的重要性,将学历与工资、升职等挂钩,进而导致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将继续教育等同于学历教育。这导致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师生对于继续教育的过程和效果重视不足,都将精力集中在如何通过考核上,学生虽然拿到了学历证书,但是实际的水平提升却相对不足。尤其是伴随着作弊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可度越来越低。当前,虽然党和政府积极提倡重视能力而不是学历,但是要有效扭转重视学历的趋势,让继续教育真正发挥提升受教育者能力的作用,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二、转型是确保大学在继续教育中充分发挥的关键

(一)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

在未来的继续教育中,单纯的学历教育会越来越少,更多的继续教育将是为了面向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的需要。有鉴于此,高校继续教学办学理念必须进行转型,通过理念转型带动整个继续教育模式的转型,即从传统的学历教育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方向。在这一转型中,高校要通过观念转变,结合学校和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梳理继续教育学科设置和考核机制,严把出口关,通过强化管理树立学校在继续教育中的品牌形象。

(二)形成理论超前、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

区别于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教学内容选择,新形势下的继续教育不是为了单纯的学历考试而进行,而是受教育者为了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专业前沿理论,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开展工作和进行创新。据此,笔者认为,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时一定不能贪多求全,而要严格树立品牌意识,选择学校的优势专业开展继续教育,在继续教育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持续丰富,力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的前沿性理论和实际应用情况。

(三)注重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

对愿意接受继续教育对学生而言,其目的首先是通过接受继续教育,使得个人综合能力相比之前得到更大的提升。但是在面对知识不断更新的当今社会而言,受教育者的目的显然不仅仅是单纯地提高知识储备,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更多的是通过接受继续教育,掌握更加多样的工作方法,掌握能够独立自主进行持续学习的方法。因此,在继续教育中,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选择更加灵活多样和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师生互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可和信赖继续教育,将其当作实现个体发展的重要工具。

(四)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严格考核评价机制

对于继续教育而言,尤其要牢记品牌形象的重要性。不同于传统的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在社会中的认可本身就相对不足。因此,在未来的继续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建立结果和过程并重的严格考核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培养效果,让学生真正重视学习过程,进而在继续教育中提升综合能力;也才能塑造继续教育的品牌形象,持续赢得社会的认可。

三、在继续教育中充分发挥大学作用的途径

(一)强化对外交流合作

交流合作是实现信息互动、保持竞争力的必要措施。只有充分的交流,才能达到信息共享,认识自身的差距和优势,在发展继续教育时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只有充分地合作,才能取长补短,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合作中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对于大学继续教育而言,强化对外交流合作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要在学校内部加强继续教育教师与学历教育教师的互动和交流,为继续教育配备强有力的教师资源,适应继续教育对教学内容的高标准要求。二是要强化区域内高校的交流合作,了解彼此继续教育的发展目标、课程设置,在取长补短的同时建立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和市场的无序竞争。三是加强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际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经验和考核方式,建立具有适应我国实际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快速提升教学质量和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可程度。四是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充分的校企合作,明确继续教育目标,强化继续教育方式,提升继续教育认可度。

(二)构建信息化资源平台和交易机制

对于我国当前的继续教育而言,充分竞争固然是实现优胜劣汰、打造继续教育品牌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公立高校在我国高校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不仅拥有最为强大的教师资源,还拥有最为强大的硬件设施,在我国教育界拥有良好的品牌资源。因此,构建信息化资源平台和资源交易机制,对于快速提升我国继续教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通过建立信息化资源平台,打造课程超市[2]实现资源利用效果最大化,同时也为高校了解当前继续教育发展水平、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持。其次,要通过建立交易机制,为高校实现有序竞争、为学生更便利地选择学习资源创造有利条件。

(三)建立体系健全、客观公正的评价考核机制

首先,要高度重视校内继续教育动态评估考核机制。既要有知识的考核机制,也要设计能力运用考核机制;既要有阶段性的考核测试,也要设计日常教学效果评估考核机制;既要有继续教育结束的考核评价,也要有教育结束之后跟踪评价。只有建立覆盖教育过程和实际应用的动态考核评价机制,才能确保继续教育得到持续的纠偏。其次,要建立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评价机制。既要有国家组织的继续教育考核淘汰机制,对于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继续教育实施退出管理,也有鼓励发展独立客观的第三方评价机构,通过第三方评价,指出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不足,促进大学继续教育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四、大学在继续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规范大学继续教育市场

对于继续教育而言,由于需求主体对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清晰,对于教学水平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大学要发展继续教育,就必须树立市场化的发展战略,在市场竞争中夯实品牌。高校只有创建自己的继续教育品牌战略,才能适应继续教育环境不断发展的要求[3]。此外,竞争不是互相倾轧,也不是单纯地比较大学实力,而是需要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因此,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实现大学继续良性发展的首要条件。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限制单纯的学历教育。目前,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单一的学历教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反而使得高校学历教育走向学历至上的错误道路。总理强调:“要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形成‘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4]对于社会继续教育机构而言,由于在学历教育上的先天劣势,在与普通大学竞争时存在难以快速弥补的短板,无法得到学生的快速认可。在未来的继续教育中,要全面限制单纯的学历教育,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教育机制。二是要完善教育机构管理制度,严把大学继续教育机构设立关,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强化对继续教育的管理,对于长期差评的继续教育机构实施退出管理,强化对大学继续教育机构的引导。三是加强政府采购,通过对重大领域的继续教育资源实施政府采购,鼓励大学开展继续教育课题研究,为快速提升我国的继续教育水平提供支持。

(二)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积极开展继续教育

一是鼓励和试点部分高校全面停止学历教育,转向继续教育。在当前的环境下,大学全面转向继续教育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从我国的高校类型来看,之前由大型国企承办的职业院校本身就承担了继续教育的功能,而且由于长期与企业开展合作,在开展继续教育方面具有先天的有利条件。因此,以该类高校为试点,推动一批高校从单纯的学历教育转向全面的继续教育,并在试验初期给予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鼓励全日制学历教育大学开展特色化和差异化继续教育,创立适应社会需求继续教育机构,与学历教育形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教育机制。

(三)加强社会引导,形成尊重能力的社会氛围

要促进继续教育良性发展,就需要加强社会引导,形成尊重能力的社会氛围。首先,从政府公务员选拔上,要在条件许可范围内降低对学历的过度强调,提高对社会经验的重视。其次,从教育机制上实现突破,将休学创业、提前毕业等更加灵活的教学制度落到实处,同时继续加大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再次,加大公共宣传力度,运用公共宣传平台,引导全社会重视能力提升,扭转全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提升全社会对于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创造条件。

(四)打造灵活的高校教师管理机制,鼓励大学团队开展继续教育

对于大学继续教育的教师队伍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提供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进而适应当前继续教育对于应用性和前瞻性的需求。为此,一是建立学校内部的学历教育教师和继续教育教师交流机制,确保继续教育教师始终掌握行业先进的理论知识。二是建立灵活的校外教师聘请机制,尤其要聘请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和生产领域的高级人才担任教师,有效满足学生需求。三是建立继续教育机构创立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教师依托高校资源,创建独立的继续教育机构。

作者:谢瑶函 唐小林 单位:成都文理学院

第四篇: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完善思考

西部地区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的诸多原因致使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在利用以及整合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提高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优化整合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各类继续教育资源迫在眉睫。

一、概念的界定

1.继续教育的定义

目前,对于继续教育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有人认为这种教育包含两种方式: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人员在毕业后接受的再教育;未受过正规大学教育,但通过自学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而达到大学学历水平的人员的再学习。但也有学者认为,继续教育不仅是一种学历教育或者是对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的专门培训,还是一种人人可以享受的教育模式,包括所有已经离开正规教育的人们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方式。综合以上对于“继续教育”概念的界定,本研究认为,继续教育是指接受过大学正规教育的在职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后重新进入高校,对其自身素质进行提高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包含在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两个方面(即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是一种追加形式的教育,是在职人员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新知识,从而提高自我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教育内容方面,是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技能等的学习;(2)教育对象方面,是面向所有已经脱离正规教育的人群,且以成人为主;(3)教育目的方面,是为了对其自身进行充电、更新自身知识、改善知识结构等,从而适应社会进步以及职业发展的要求;(4)教育方式方面,主要采取面授、远程教育以及面授和远程相结合的三种模式。

2.继续教育资源的定义

任何活动的开展和进行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任何一种活动的开展,都要消耗相应的资源。资源既可以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有形的资源,也可以是那些抽象的、无形的资源。由此可见,继续教育资源不仅是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所拥有的各类有形资源,即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的总和,还包括无形的教育资源,即非物质化的教育资源,如信息资源、教学定位、发展经验、政策制度、教学理念等。有形的物质资源是继续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先决基本条件,而无形的非物质化教育资源则是推动物质化教育资源能够被充分有效利用的保障。因此,继续教育资源的内涵是指能够保证继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各种有形的物质条件和无形的非物质条件。

3.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定义

整合是指为使某种东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优势,经过融合、集成、综合等方式使其与其他东西成为整体、一体的过程[1]。整合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优势,创造尽可能大的效益。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是指在国家继续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采用整合的方式,对各类潜在的继续教育资源,即有形的物质继续教育资源和无形的非物质继续教育资源进行优势互补,综合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的继续教育资源优势的创新过程。

4.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定义

从上面对于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资源以及资源整合的相关概念的梳理可发现,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至少应包含以下三层含义:(1)西部地区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内部的整合,包括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培训教育等,即把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统一管理,完成其内部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的有效整合;(2)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和西部地区高校正规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即继续教育利用高校正规教育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师资、设备等有形资源和信息、制度等无形资源;(3)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资源与西部地区各类社会资源的整合。简而言之,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是指西部地区的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在国家继续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采用整合的方式,对各类潜在的继续教育资源,即有形的物质继续教育资源和无形的非物质继续教育资源进行优势互补、继承优化、综合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的继续教育资源优势的创新过程。

二、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1.财力资源配置投入不足

充足的财力资源是保证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调查发现,西部地区的大部分高校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低,导致继续教育费用的分担机制难以落实,各类培训费用由接受培训的个人负责承担,这不但加重了培训者的经济负担,影响到培训者进行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而且更影响了西部地区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资金的投入是保证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现阶段要求大幅度的财政投入给予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物质保障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整合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的各类继续教育资源,提高继续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迫在眉睫。

2.缺乏法律保障制度和依据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配置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在资源配置方面,部分高校垄断、独享,导致继续教育办学缺乏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由此可见,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需要法律制度环境的支持,继续教育立法刻不容缓。法制化保障不但能为继续教育资源的配置提供环境支持,而且能使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有法可依,从而促进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资源配置与整合的真正落实,实现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长远发展。

3.缺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市场运行机制致使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配置没有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一方面,政府在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对其继续教育办学给予资金支持,为其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配置因为受到计划分配思维的影响,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沿用了原有的计划配置模式,表现出封闭和单一的态势,不能通过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而广开各类继续教育资源渠道;没能以市场竞争机制作为继续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不能充分利用供与求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来推动各类继续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忽视市场机制在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形成有序的市场化配置继续教育资源的有效机制;不能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发展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西部地区普通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仍然依赖政府的投入。因此,必须积极有效地整合多方教育资源,使继续教育成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4.继续教育资源配置效益不高

调查发现,目前西部地区继续教育在办学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益方面总体水平不高。西部地区继续教育资源配置效益低下致使该地区继续教育在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方面难以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继续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忽视各类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多重使用,只注重教育资源本身的价值与需求,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配置与浪费。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在内部继续教育资源配置上还没有形成长远、全面的整合规划,继续教育资源配置出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不良现象。因此,整合继续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益是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对策

1.完善西部地区相应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政府部门作为继续教育政策与方针的制定者,必须根据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情况以及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等,做好统筹规划,对西部地区各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给予管理体制方面的指导。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高校继续教育监督与管理制度。监督管理是推动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优化整合的有力保障。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监管主要是指对各高校的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继续教育办学机构给予奖励,对不合格的继续教育办学机构给予惩治[2]。通过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监管制度,为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保证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科学整合。

(2)建立合理的31高校继续教育评价制度。合理的继续教育评价制度是促进继续教育资源合理、高效整合的前提[3]。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合理与否既不能采用量化的方式、用具体的分数来衡量,也不能通过学员的成绩合格率、考试通过率或者每年举办多少各类培训等来衡量。因为一旦继续教育评价的重心放到分数、考试通过率或合格率中去,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就会误入歧途。因此,继续教育的评价制度应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建立学习型社会为最终目的。

(3)完善法律保障制度。完善的法律保障是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调查表明,西部地区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办学的运行由于缺少法律上的约束,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一味地追求短期的利益,造成该地区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因此,要抓紧对继续教育办学规范的相关法律的设立,同时,积极推进针对地方继续教育的地方性立法的实施。对于规范继续教育办学的相关法律的设立应重点强调教育主管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通过立法给予西部地区普通高校更多的继续教育办学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教育形式、考核评价、课程设置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能够更好地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深入挖掘各种资源,优化整合各类资源,最终提高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2.校企合作建立产业化继续教育集团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应打破继续教育资源形式、来源等单一的不利局面,通过多元化的办学模式,联合各种力量合作办学,建立产业化继续教育集团,促进各级各类资源的优化整合。继续教育产业化指在继续教育的办学过程中采用产业化的市场经营理念,通过市场导向,对现有的各类继续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从而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和教育资源整合模式[4]。建立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产业化教育集团能够提高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拓宽继续教育资金的来源渠道,提高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效益和质量,为西部地区普通高校进一步走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产业化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产业化要求政府和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推进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产业化。一方面,政府部门和高校内开展继续教育的相关部门要不断推出高品质的有一定创新性的精品课程,建立优化、多样的教学机制和课程体系,满足学习者不断增加的学习要求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创办继续教育产业集团,使继续教育走特色化、规范化、产业化、集团化以及质量化的继续教育资源优化整合道路。同时,西部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和引导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产业化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推动继续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3.建立继续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远程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指运用各种媒体为学习者提供远程教学服务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形式,该种教育形式具有不受时间、地域等客观因素制约的显著优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5]。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远程教育已经成为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必须顺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信息网络渠道,充分利用各类现有的教育和办学资源,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传播作用。同时,通过对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严格监管,建立严格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管理制度,形成具有严格管理制度、科学评价体系、合理布局以及更完善功能的继续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和机会,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作者:吴秀兰 蔡小红 单位:萍乡学院教育科学系

第五篇:大学教师继续教育构建内容研究

继续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又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良好体现。继续教育具有专题性、短期性、跨学科性和社会适应性等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继续教育的内容和价值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继续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同时实现了我国继续教育工作的法制化,其原因在于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视所致。但是,就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而言,对继续教育的理解一般仅仅停留在成人教育的层面上,还没有将我国继续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大学后的继续教育,特别是对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轨道上来。也就是说对我国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视度还远远没能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在我国大学教师中进一步树立继续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理念任重而道远。进一步探究我国大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加强大学教师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良好传承,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在完成学校教育之后所实施的一种教育活动。具体是指对已经完成正规教育,并具有一定的职业和具有成人行为能力的人所实施的所有教育的总和。从继续教育的概念上我们可以得知,继续教育是一种针对成人所进行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学历、专业技术上已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水平是继续教育受教育者的前提条件;使受教育者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术、理论和方法及信息和技能是继续教育的内容;使受教育者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及拓宽视野,以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进步及本职工作的需要是继续教育的目的所在。

二、对我国大学教师加强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时代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的到来,给现代社会人的工作、学习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便利。网络信息化早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并对我国传统教育产生着极大的冲击。网络信息化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更加便捷和多样化,大学教师在传授给大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加强本专业本学科知识的网络更新,对于大学生对最新知识的掌握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加强对大学教师现代信息知识的教育,紧跟时展的步伐是十分必要的。现代的我国高等教育方式早已由单纯的学校教育转变为全程教育的多层次模式,这无疑对大学教师人才的需求由原来的单一专业知识转变为多项技能型,博学多才将成为我国高校对大学教师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学教师只有选择继续教育途径,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及能力达到一定的层次,从而更好地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

2.我国大学教师素质现状的要求。我国大学教师队伍大多数具有较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业务水平较高,基础知识扎实,积极进取,勇于奉献。但有一部分大学教师的思想素质及业务能力与时展的要求不相符。大致表现为:人生观和世界观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缺乏责任心和责任感,不思进取,追逐名利,没有无私奉献之精神;业务水平上专业学科知识单一,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因此,加强对我国大学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和整体业务素质是目前我国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3.我国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所必需。就我国高校大学教师队伍整体而言,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来源占有很大的比例,这部分大学教师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相对缺乏,同时,他们对教育实践活动及教育职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又知之甚少,由此可见,加强这部分大学教师教育理论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继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不同学历层次和职称级别的大学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所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是有差异的,大学教师应该牢记自己的职责所在,通过继续教育来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更好地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我国大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构建

1.进一步提高大学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教师应该具有坚定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信念和思想道德素质;要具有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及积极向上的精神;要具有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优良品德。因此,大学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大学教师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通过向先进道德标兵、先进教书育人教师人物学习等方式,激励广大教师在思想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

2.进一步完善大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大学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渊博的文化知识功底及系统的教育教学知识底蕴,这种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是其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众所周知,专业基础知识是大学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所在,只有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的大学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性及发展的最前沿动态,也才能为大学生当好知识的领路人;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大学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常识。这其中既包括诸如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又包括能源、生物及环境等方面的常识性知识。大学教师要努力地从这些知识中汲取养料,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加人文和自然知识底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大学教师还应该懂得一些有关诸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与大学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大学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这些教育科学理论,努力掌握教育教学方面的规律,尽量使自己的渊博知识生动而有趣地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多元化知识和教学理念的大学教师。

3.大学教师应该具备合理的多元化的能力结构。众所周知,大学教师承载着传道、授业及解惑之职责。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大学教师的职责在原有的基础上,将会承载着更多的历史使命,这是多元化社会结构所决定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渊博的文化知识功底及系统的教育教学知识底蕴是大学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而如何将这些知识在广大大学生中间传播还需要大学教师的其他能力,而这些合理的能力结构是大学教师高质量完成其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伴随着当代教育对象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要求大学教师应该具备完善而合理的多元化能力结构。这些能力结构一般包括获取新知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继续教育的途径来实现。

4.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能力。由于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出现,给现代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技术革命,也使其成为21世纪教育教学的新特点。为了紧跟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要求大学教师要尽可能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大学教师必须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在课堂知识的更新、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方面,从形象化知识到现代教育教学手段,都尽可能做到运用自如。大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及校园网平台,与同事相互切磋,使教学资源共享,取长补短,达到利益最大化,其目的旨在提高大学教师自身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人才。

四、我国大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措施构建

1.加大宣传力度,制定政策法规,为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保驾护航。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各高校及大学教师本人应该提高对大学教师实行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此为构建我国大学教师继续教育措施的思想基础。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我国大学教师继续教育目的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我国大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丰硕成果以及在人才培养、科技转化、经济增长及社会效益中所做出的贡献。通过对这些成就宣传及实例讲解,借以取得的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继续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进一步激发大学教师本人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自觉地接受继续教育。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我国曾先后出台颁布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有关继续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同时各省、市的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参照这些政策和法规,并进一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从我国大学的职能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出发,出台一些有关自己省、市的继续教育方面的具体实施办法。最后,各高校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使得我国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再好的法律、政策及法规,制定是问题的一方面,而问题的另一方面在于执行和落实。各高校在制订本单位的大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及一所大学的发展和大学教师的年龄、学历、专业及职务结构等多方面的具体情况。要对大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目标、内容及时间安排等明确到位、细化到位,力争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杜绝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洞而操作难度大的计划。也就是说,对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要具有可操作性,认真抓好计划的落实,力争做到管理要到位、经费要到位、大学教师的身心要到位。

2.加强我国大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师资、相关设施及经费等方面的建设。大学教师是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中流砥柱。担任我国大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具有胜人一筹的能力和素质,各大学的相关职能部门应聘请那些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大学教师来承担大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工作。实施大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导师资格认定制度和动态化管理模式,增强这部分大学教师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让一支充满活力的大学教师队伍活跃在我国大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讲台上。同时,高校要加强对教学设备、教学基地及教材等相关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为大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所有教学设备都应该与我国大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要求相匹配;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大学师资培训中心、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大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其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职能作用。最后加大我国大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搞好我国大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改善继续教育工作的教育教学条件,做到大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专款专用,从而保障我国大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良性循环。

3.建立我国大学教师继续教育激励和制约机制。目前,我国大学教师大多处在被继续教育的情形之下,普遍缺乏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改变这种局面,应该建立大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奖励和制约机制,树立继续教育的主动性理念和思维定式。各高校在承办继续教育工作时,在达到继续教育工作的预期目标情况下,要坚持继续教育工作的培养和使用相一致的基本原则,将大学教师的培养、使用及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选人、育人及用人整体化机制。

作者:钱颖赟 单位:南通大学研究生院

第六篇:生涯教育对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促进分析

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呈几何级数加快,补充、更新、改善知识及其结构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人越来越多地加入到继续教育中来。继续教育已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成为提升已就业劳动者素养的重要手段,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当前,以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网络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许多国家为了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普遍把提高高校继续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事关本国国力兴衰和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来抓。因此,研究高校继续教育与生涯教育的耦合作用,来提高高校继续教育质量,加快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显得尤为紧要。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给高校继续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科技发展多点突破、交叉汇聚,这种大数据科学给政府、企业、高校、学员的发展带来更多创新选择的机会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掀起了以物联网、云计算、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特征的浪潮。如能源与资源领域将实现由主要依赖化石能源向依赖核能、新能源逐步转变,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相结合将产生新型工业模式;在信息网络领域,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促使信息技术处理方法、应用模式和渗透方式发生变革,促进人机物融合,使消费者成为生产过程中参与设计与制造的重要一环。新技术革命的显著特点是若干新兴领域新技术交叉融合,群体涌现,商业模式突变,这为高校把握世界发展新特点新趋势、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科学决策提出了挑战。

(二)科技变革将使“层级组织”被“节点网状组织”所替代,高校继续教育面临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人类的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分别以蒸汽机、内燃机为动力基础,使工业生产组织实现了从手工作坊向工厂再向大规模流水线作业转变;而本次工业革命以网络为动力基础,无论是在技术基础、生产组织和生活方式上,还是在思维、制度和管理方式上均要求变革,以实现资源配置机制的变革。如马云创建的O2O平台,使线上阿里与线下仓储、快递、零售商实现金融创新整合,重构全国商业生态圈;对于被《纽约时报》称2012年为“慕课元年”(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环球企业家》杂志记者曾宪超称之为“世界教育界的海啸”,实现线上学习线下辅导交流发证就业,重构世界级教育生态圈,真正实现无围墙大学。这种线上免费跨界竞争,迫使大学继续教育内涵由特定人群教育开始演变为社会成员教育,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也要进行变革,此举成为高校继续教育革新的关键。

(三)资本力量推动数字化制造和网络化教育,使高校继续教育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多样化、个性化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数字化制造是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来减少劳动力,如美国3D打印机的出现,一方面,高科技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又如慕课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整合高校继续教育生态链,免费学习,承认学分,提供就业匹配服务,一旦用人单位认可慕课的学分认证和推荐的学员,那么更多的学员就会选择慕课学习,而放弃部分大学学分甚至退出现在的大学。这样优势实体大学将继续蓬勃发展并提供网上教育无法覆盖的服务,而中下等的、昂贵的营利大学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大学继续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在保持独立自律的同时,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对于新一轮技术革命,高校不可能回避,必须做出回应。笔者通过多年对生涯教育的研究,认为生涯教育对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二、生涯教育起源及其对高校继续教育的作用

(一)生涯教育背景及核心思想

1.生涯教育起源与发展。西方工业革命使社会条件和工作环境发生极大改变,19世纪50年代诞生了强调个人特质与职业匹配的职业指导,职业指导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二战后人力资源的快速分配需求。随着职业指导运动的飞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舒伯提出了重视人生全过程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演进方向和历程的职业生涯概念,强调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1]。生涯辅导不但解决就业问题,而且注重人生全部生涯发展历程中的个人知识、技能、观念、品格的培养与发展,以求达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职业生涯理论为个人或团队做出有关职业发展的正确选择提供了支持。

2.美国和日本的生涯教育。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为了解决20世纪60年代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之间不相适应、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青年失业等一系列问题而提出了生涯教育。生涯教育作为美国的教育改革运动,前后持续了10年之久,这在美国教育改革历史上罕见、影响重大而深远,其核心理念奠定了今天美国教育实践的基础。日本的生涯教育也是伴随着社会高速发展,高学历人数增加,就业与再就业难度加大,“啃老族”、“零工族”等与大学毕业生、继续教育有关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形成了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开始的。2006年,日本从幼儿园到大学以及成人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的生涯教育,不但使就业指导体制发生了变化,而且大学教育的目的、形式以及内容等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日本教育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断探索以及社会的期待,助推了政府改革的决心,使生涯教育向纵深发展,并成为整个日本教育的核心。

3.生涯教育的核心思想。一是培养主动精神和随机的积极的有准备的职业观,促进个体自主、有序的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最积极有效的互动,使个人、组织价值最大化;二是逐步实现由以前的职业指导为重心到以生涯教育为重心的转变[2];三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用积极有准备的随机发展观支配言行,即此时此地,所想所做所得价值最大化。生涯教育作为美国一项广泛推行的教育改革运动,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告结束,但其核心思想为今天美国教育体系中教育、就业、职业发展相融合奠定了基础。制度化的职业咨询、生涯人物访谈、技术准备等国家教育发展计划都包含生涯教育的核心思想。

(二)生涯教育对高校继续教育的作用

1.生涯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点。新技术革命需要创新,更需要创新型人才。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高校继续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高校必须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如转变创新观念、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等,但只有职业生涯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生涯教育可以由传统教育的批量生产变为对每位学员的因材施教,让每位学员都能明确自身条件,并努力朝着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发展前进,因此,它能够达到创新教育的要求。

2.生涯教育是挖掘人潜能的动力源。潜能是指蕴藏在人体内尚未被释放出来的各类型的能力或能量,它具有未显性与可诱发性的特征。生涯教育通过正式评估测量工具和非正式评估游戏、故事、咨询等措施,使学员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和个人优劣势等有比较清晰的认识,通过规划、实施、修正等步骤来一步步挖掘自己的潜能。所以,职业生涯教育为学员潜能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它是发展与释放潜能的发动机。

3.生涯教育是职业选择、职位转换和分类指导的重要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组织扁平化,员工按单位聚散,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到来,使得员工、组织的生涯管理能力更为重要[3]。学员和高校需要利用生涯教育理论,根据各自的优势、特色和需求,有所选择地接受教育或提供差异化培训或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三、实现高校继续教育与生涯教育的有效耦合策略

(一)政府、企业、高校、学员四位一体联动创新,增强各自的自我效能感高校继续教育需求主体是多元的,既包括办学主体的各级政府,也包括各用人单位和学员[4]。首先,政府、企业、高校、学员根据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中SWOT分析法,找准各自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外部环境中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各自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出发,利用四位一体优势,寻找共同目标和价值追求,调整组织机构和教育管理方式,打造继续教育生态圈,让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弥补各自的不足。如国家出台政策法规和人才培养标准,企业提供资源与用人标准,高校加强跨学科融合、互认学分,提供更多平台,学员根据社会和岗位需求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课,努力做到科学决策。其次,技术革命的浪潮日益逼近高校继续教育体制机制这一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我们要引进国外实体优质资源,通过近距离合作,“四位一体”共同体验和审视其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社会等经验,为短时间内构建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做好准备,为各自不断适应变化的世界做准备。如2012年10月成立的上海纽约大学,是国内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中美合作的国际化大学。正如机器学习深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谷歌大脑的缔造者、Coursera创始人AndrewYNg(吴恩达)所预言,让教育资源呈几何级流通,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打造科学而高效的教育生态链。

(二)学科链、专业链、产业链三位一体无缝对接,培养学员持续发展的职业锚以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教授为代表的职业锚(又称职业定位)理论,是指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职业中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锚无论是在员工的职业发展中,还是在组织的事业发展中,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线教育偏重于知识传授与创造,而技术创新到产业化更需要实践平台。高校要加大实践育人力度,产学研学联动,在企业产品、高校办学、教师教学研究、学员学习四方互动中,找寻各自不能放弃的职业锚,让四方交集处爆发无限生命力。如2011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瞄准产业发展动向,立足企业需求,主动与上海吴淞口国际油轮港对接,于是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诞生,以满足全国各大城市地铁建设热潮中对轨道交通相关人才的需求。这种产学研学联动,解决高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问题,从知识创造到科学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化,打造科学而高效的产业化生态链。

(三)个体、组织两位一体情感互动,增强生涯管理系统中的人脉支持比尔•盖茨说,21世纪最成功的事业就是互联网与人际网整合的事业。中国文化重视整体思维,个体与组织是一个整体,互为前提[5]。因此,职业生涯发展管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即组织综合个体和组织发展所实施的生涯管理;二是个体生涯管理,即个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所进行的管理。良好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可以帮助员工树立切实的工作期望和工作目标,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如资本力量推动数字化制造,一方面,组织上需要高校培养技术精湛的高级创新人才,来驾驭新技术和智能化设备的使用,并为大批失业者提高技能,使他们再就业;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学员,不仅要有生涯发展规划意识与能力,还要有生涯转换中充分利用人际关系网络建设的能力,正如翟学伟教授所言“既然‘关系’无疆,无人能够摆脱掉,那就自然会以关系为生存第一法则。于是掌握关系原理变成为一个人进入社会、一个西方CEO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课”[6]。这就需要通过人脉支持系统来努力打造科学而高效的人力资源生态链。

作者:岳瑞凤 单位:中原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

第七篇:高校发展中继续教育认知策略

继续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近200年的历史,从1798年英国汉诺丁成人学校的建立,继续教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并在20世纪70年代传入到我国,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继续教育的发展来看,其主要经历了泛化—特化—泛化的发展道路,我国高校发展中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也从基于扫盲的承认教育到技术教育再到技术和知识各个层面的综合教育的认知历程,特别是这两年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继续教育由特化逐渐向泛化转变,而且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继续教育本身的内涵和概念也被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高校发展对于继续教育的认知也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其认知的现状和发展为切入点,分析继续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发展战略。

一、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的历史变革时期,当前的继续教育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但是还不能满足实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现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也给继续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其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学历继续教育的减少。近十年来是我国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各个阶层的教育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的继续扩大也造成了继续教育的生源减少,整体上体现出人数的下降趋势。二是继续教育质量普遍不高,由于招生压力导致现在的生源越来越低龄化,生源质量也影响了当前的继续教育质量。另外,当前继续教育的方法、形式和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教学过程缺乏管理、教学辅导薄弱、考试要求不高、文凭审定不严等都极大地阻碍了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对于很多非学历的继续教育有着明显的模仿痕迹,照搬的模式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影响了实际的教育需求。三是非学历继续教育竞争无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2013年各类非学历的继续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数已经达到564.5万人,说明当前非学历教育仍然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很多的继续教育也开始运用多种方法吸引生源,但是非学历教育的内容和效果还远远无法达到很多就业岗位的要求,竞争力比较弱,而且培训的层次和特色都不是非常清晰,导致出现了盲目竞争的现象。四是继续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师资力量的建设是任何教育的重要根基,但是当前很多继续教育教学的任务繁重复杂,真正了解成人认知特点、成人教育规律的教师数量还比较少,他们中的多数不仅要承担常规的教学任务,还要担任学生的心理辅导、课外辅导的工作,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全面投入到专一的教学目标中去。

二、继续教育在高校发展中的认知现状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将高校发展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归纳为以下两个共识。一是当前的继续工程教育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继续教育的内涵和延伸,在高校教育的建设中必须认识到继续教育概念和内涵上的扩充。二是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在职业教育的理念冲击下有着部分融合的现象,但是在职责上还无法完全实现相互替代,当前高校教育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也逐渐地随着办学模式改变而发生变化。我们从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给予继续教育全新的界定和认知。首先,高校教育对于教育当事人的认知发生转变。就继续教育本身而言,继续教育有两个主观视角和一个客观视角,两个主观视角分别是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和继续教育的提供者,客观视角就是接受教育者本身。随着大职业化教育的临近,现代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继续教育作为一个施教机构在受教对象以及中间人政府之间的联系,事实上两个主观视角都有能力提供或者直接参与到继续教育的服务中,但是在当前的继续教育中,这种教育的主体和当事人仍然有着明显的界定,特别是很多高校教育的继续教育专业参与者也比较单一。其次,继续教育的本质属性,随着继续教育的发展和泛化,继续教育设计的行业、领域也越来越多,而且也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而其本质就是继续教育的内涵和手段,当前对于继续教育的社会属性的研究可以归纳为继续教育“从属性、职业性、终身性”以及成人学习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以也决定了当前的继续教育其实是以自我教育和学习为核心的教育类型,从很多高校开设的继续教育的培训特点来看,继续教育也有着相当的及时性和灵活性,从表面上来看,这些现实的继续教育特点也满足了其基本属性。除此之外,很多高校开设的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受教育者的兴趣和意愿,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这样的教育特点实际上已经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也证明了当前高校教育发展对于继续教育缺乏的基本认知。

三、继续教育在高校教育发展中的发展战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继续教育也在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获得了重新界定和分类,特别是针对受教育者的特定需求和个性化特征,因此,现在的继续教育除了要迎合国家的发展和需求,还需要重视受教育者的特殊诉求,并积极地开发品牌战略、服务战略,全面提升继续教育的质量,为国家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也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四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1.品牌战略

当前,我国继续教育的主体仍然是成人,教学过程比较重视理论研究、学历教育而忽视了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很多继续教育非常依赖高校的教学资源,缺乏专职的师资力量建设,尽管继续教育开展了多年,但是相关的教学理论、科研项目以及思想体系进展缓慢,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模式鲜有创新。面对全新的发展形势,为了实现继续教育的长远发展,必须依靠高校的教育资源开展差异化的品牌发展之路,站在长远的利益看待继续教育的发展。首先,要依靠本校的强势专业打造品牌效应,必须积极地调整当前的专业结构的设置,主动地迎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向,结合优势学科来提高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其次,打造精品课程,优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可以将人力和财力集中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打造符合学生需求和兴趣的精品课程。最后,打造品牌训练项目,鉴于当前非学历教育的竞争无序的现象,必须配合学校的优势教学资源和力量建设特色的培训项目,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就集合本地的教学资源建立了教师资格培训、教师岗前培训等,从而体现出发展的优势。

2.质量战略

教学质量是继续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如果不重视质量建设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没有良好的质量也会影响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必须积极地采取多种手段来提高教学的质量,避免盲目的发展现象。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办学的质量。第一,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必须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注重受教育者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并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对于受教育者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人才的培养计划必须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并加强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过程,由于很多继续教育的学生都是成人,容易被生活琐事影响,因此,必须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加强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严肃学习风气,特别是考风考纪。课程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没有严格的考风考纪,会极大地降低继续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损害学校的声誉,因此,必须对考试过程严格处理。严肃考风考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办学的质量。第三,加强毕业指导,必须重视继续教育的毕业实习,它是人才培养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必须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开展毕业实习的过程,重视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提高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视。第四,完善师资力量建设,当前参与我国继续教育的教师素质和水平还有待提高,教师的团队结构和体制建设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可以建设一个专职继续教育的教师团队,并聘任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视频课件和网络课件的责任教师,通过网络等手段来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并依托本校的师资力量建设的优势,发展一部分技术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团队。第五,重视教学监督制度,如果忽视教学监督的过程会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教学监督要涵盖继续教育的各个方面,从教学计划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专职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学评价等各个过程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和审核指标,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和完善学校教学监督的体制,将教学过程的监督逐渐常态化。对于教学的日常监督和检查主要是对现场教学的监督过程,特别是对教师的网上教学过程,对于教师是否完成教学的目标以及课后作业的批阅和指导给予真实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评价制度的搜集和整合,从各个教学的环节提高教学监督的力度,保证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3.服务化战略

首先,注重日常的教学服务,提高对学习中心和合作办学单位的服务水平,必须重视受教育者和合作办学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继续教育学院要充当良好的枢纽作用。在招生、教学、毕业、实习等方面提高学习中心的服务力度,必须重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服务好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才能全面地提升继续教育的水平,因此,必须重视办学的服务理念。其次,重视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学习支持服务就是为学生学习过程提供一切支持服务,不仅为学生学习过程提供应有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还要从专业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和教学大纲等过程加强体系化的建设进程,让学习者可以更好地从继续教育中感受教学的服务性,例如可以构建专业微信群、知识解答平台等手段及时地回复学生的疑问,从招生、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最后,优化教学的资源,应通过积极地购置、共享和自建等方式来丰富教学资源,并积极地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目标来构建标准化的、现代化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本校的教学资源的特色,并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促进网上教学资源的实际使用效果。

4.两手抓战略

两手抓是不仅要狠抓学历继续教育的质量,还要注重非学历培训的提高。学历继续教育要努力地使受教育的人员能够满足入职需要的学历水平,并结合继续教育发展的特色专业,通过高升专、专升本等渠道建设,等到条件满足的时候,也可以积极地发展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工作,让各个层次的受教育对象都能够在继续教育中获得良好的教育,并且提高高等学历接受继续教育的比例。在学历教育的过程中要按照“宽进严出”的原则,在原有的入学资格认证的基础上,弱化入学的过程以及注册的手续,在学习管理中要严格地执行以学分制教育的办法,学习认真的学生可以得到与其他传统的普通高校一样的水平,并在规定的年限内能够满足教学的目标和学分要求,并严格把关学历认证和颁发的过程。其次,重视非学历培训的过程,在知识经济发展和终身教育逐渐兴起的新时期,继续教育也要重视对劳动者素质教育和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继续教育中的非学历培训的过程,由于继续教育有着一定的专业团队和教学手段,因此,其非学历培训也有着针对性强、传播新技术、效率高的特点,继续教育的非学历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继续教育要抓住这个历史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非学历培训的相关工作,不断地在工作中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逐渐地适应时展对于高素质劳动者需求,造就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两手抓的发展战略也要对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培训、普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教育类型构建一个相互连接的教育体系,逐步推进学分制在继续教育中的实行过程,并重视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学分认证体系,探索将非学历培训的培训成果、职业资格认证、技能认证等与普通高校实行的学分制度建立一个对等关系,来评估学生接受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并提高培训成果和学习效果的社会认可度,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结语

继续教育无论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困难时期、经济转型时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教育的发展不能忽视继续教育的作用,但是同样也不能忽视继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我们以继续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且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当前高校教育发展对于继续教育的认知状况,并结合问题和发展形势提出了继续教育未来的发展战略,为更好地实现继续教育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教育人才提供了参考。

作者:胡世刚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研究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