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哲学社会科研管理工作探究

高校哲学社会科研管理工作探究

摘要: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理工类高校愈加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本文从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出发,发现科研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1.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投入少,科研资源分配失衡;2.科研管理人员建设不足;3.信息化水平低,管理效率低下。针对性提出解决办法:1.调整科研资源,完善科研分配制度;2.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加强科研管理团队建设;3.优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以期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对于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重要遵循[1]。理工类高校的主要办学特色是理工类学科专业为主、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专业为辅,哲学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对薄弱。理工类高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学科交叉、文理交融,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需要,是高校优化学科生态、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也在理工类高校中愈加重视。理工类高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学科交叉、文理交融,是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生态、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需要。而科研管理作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一环,改进科研管理工作变得十分必要。科学研究是我国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有关于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主要从制度建设、科研评价、人才队伍、科研管理等方面分析探讨理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与对策[2]。关于安徽省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研究较少。根据校友会网的数据统计,安徽省现有31所公办本科院校。本文从科研管理的角度,以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合肥学院、安徽科技学院、蚌埠学院等七所公办本科理工类高校为例,整理社科活动人员、科研经费投入、成果产出等参数,依据安徽省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概况从三个方面分析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1安徽省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概况

近三年,安徽省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实力不断提升,社科活动人员比较活跃、科研发展经费投入逐年增长、科研成果成绩攀升、信息化管理进程加快,取得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些一系列的成就与进展,为繁荣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1.1社科活动人员情况

2017-2019年,安徽省理工类高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社科活动人员总数保持在3300人以上,每年均小幅度增长。与安徽省高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社科活动人员相比较,理工类高校的社科活动人员相对较少,人力资源基础比较薄弱(见表1)。

1.2科研经费投入情况

近三年,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其中,理工类高校对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的贡献率在15%左右,略低于理工类高校在全省高校数量中所占的比例(见表2)。

1.3科研成果产出情况

如表3所示,2017-2019年,在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论文上,理工类高校的科研项目和论文成果数量持续增长。在人文社科类著作上,2019年比2018年有稍许下降;在省部级及以上的奖励上,获奖数量少。这说明安徽省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产出较低,其研究潜力需要充分挖掘。

2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问题

安徽省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为党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服务,为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与理工科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依然不够成熟。本文从科研管理的角度分析理工类高校中存在的工作问题。

2.1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投入少,科研资源分配失衡

一直以来,从学校创办之初,受办学理念、发展特色、发展模式等的定位影响,理工类高校比较重视理工类的科学研究工作,哲学社会科学类的科研人才、科研团队、实验室、平台、智库的支撑力度和科研资源的投入力度相差甚远[3]。理工类高校的投入倾向于理工科,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相关院系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等也同时承担着全校的公共课程,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因此社会科学相关的学院较少、教师队伍体量小、科研实力相对薄弱。同时,优势学科在本专业领域也具有影响力,在社会科学领域,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综合性高校和文科类高校,在申报科研项目时,理工类高校在申报社会科学项目时的社会科学也没有竞争优势。而理工类高校在自然科学有着优势学科,更加容易获得自然科学资源。长此以往,理工类高校中哲学社会科学获得的科研资源愈来愈少,自然科学获得的科研资源愈来愈多,科研资源的分配失衡。

2.2科研管理人员建设不足,项目管理水平不高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高校的科研管理服务创新应紧密结合学校自身学科专业建设特点和科技工作特色。当前理工类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更多的将工作放在项目申报和项目管理上,缺少对科研人员研究方向的顶层设计,在政策制定时多是观望态度,工作定位不高,缺乏创新精神[4]。理工类高校的管理人员主要由分管科研的行政人员构成,科研管理人员要了解国家及省部级相关的大政方针,又要了解学院科研团队的组成人员、专业领域、科研项目的管理情况。但科研任务多,分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管理人员比较少,且大多是理工类背景出身,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政策方针把握不准,对项目分类的方向把握不明。各学院一般配备一名科研秘书,很多时候也只仅限于转发通知、收发材料。在科研申报简单的报送材料时,时常会有不清楚材料具体份数的情况。因此要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人员队伍,也要对科研秘书有相关的培训,增强科研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科研人员的专业性。

2.3信息化水平低,管理效率低下

信息化的科研管理,安徽省理工类高校全部开通了科研管理系统,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前期申报、立项项目录入拨款、结项申请、成果报奖、科研考核等都可以实现线上操作,各种科研统计也可从系统中导出,这减轻了科研管理人员的线下管理项目的负担,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各高校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高校刚开通管理系统,在前期的录入项目时,又增加了线上登记的录入量;有些高校的科研管理系统不稳定,出现网络问题时又耽误系统申请和评审进程,等于科研管理人员的项目管理、专家的项目评审以及项目申请人的科研申请也被系统拖着走;有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并没有建立单独的科研管理系统,即使有了科研管理系统,也同理工类的科研同步管理,并没有实现差异化管理;也有的高校管理系统没有建立信息门户窗口,不能与校内其他系统连接,如学校的人事系统、财务查询报销系统、教务系统等不能实现互联互通,职工登录不同系统,也要频繁输入不同的账号密码,办公效率低下[5]。

3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路径选择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背景之下,安徽省理工类高校要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需要更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应注意科研与管理的协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管理工作也要得到重视。

3.1调整科研资源,完善科研分配制度

理工类高校的科研项目中主要分为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纵向项目主要由上级部门或者同级部门的财政划拨经费,横向项目主要由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拨入经费。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是纵向项目,但是对于要获批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纵向项目立项,并不简单。自然科学的科研经费除了纵向项目经费的支持,还可以有更多的横向经费资助。在这一方面,科研经费的分配中,高校应当着重倾斜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力度。第一,理工类高校可以增加哲学社会科学类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很多高校的做法是引进青年博士,除了给予编制、安家费等相关待遇,还有科研经费。青年博士作为省部级以上课题的主要孵化力量,在引进人才时给予科研支持,是激励青年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第二,设置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储备库,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动力,盘活现有科研存量[6]。科研管理处室可以从科研项目、实验室平台、智库、科研团队等几个方面培育储备项目,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等主管部门的项目为标准,着力提高科研项目质量。针对未立项的科研人员,可以邀请同行专家,召开基金项目辅导会,鼓励其积极参与,提高申报的质量,以备提高申报项目的竞争力。

3.2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加强科研管理团队建设

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一是增加科研管理人员。根据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体量,适度增加学校层面的科研管理编制,通过聘任科研秘书等方式为学院层面配置较为充足的科研管理服务人员[7],切实使学校和学院层面均有能力为科研活动提供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支持,促使科研管理规范化运行,提高相关部门对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二是做好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在申报项目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的申报项目种类繁多,要分门别类的做好各个项目申报注意事项、报送材料内容等统计,发给各学院组织项目申报;在科研考核上,要根据理工类和社科类的特点,在科研指数和科研经费上适度给予社科类学院政策照顾,科研评价向部级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方向倾斜;在科研奖励上,不同于理工类有标准、专利奖励,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高水平论文、专著资助力度。同时,理工类高校可以与同类型的兄弟高校之间开展科研管理工作交流,借鉴他校的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经验,取其精华,从而探索出适合本校特色的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之路。培训工作能够将管理人员工作系统化,增强科研活动的组织能力,进而提升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3.3优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

针对科研管理系统的问题,科研管理部门应优化科研管理系统的管理流程,强化数据管理与分析功能,应充分考虑文理科科研管理的差异性,规范社科成果的类型和级别、项目来源和分类、各类项目预算科目和经费结算模型。例如在项目预算中,自然科学的预算中有材料费、燃料动力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知识产权事务费,而在社会科学的预算中有资料费、数据采集费、印刷出版费等,预算不同,在科研管理系统中的预算设置模板也不同。同时,科研管理系统的运行,对外可以借鉴上级信息管理平台的经验,如“国家社科基金科研创新服务管理平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等,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在项目申报阶段,设立独立的申报批次,创建社会科学项目的预算模板;在评审阶段,根据申报学科类别,做出评审方案,邀请业内专家评审;在汇总阶段,根据专家意见,汇总评审结果,并将意见发送到申请人的系统中,导出拟立项名单。对内也可以同财务、教务、人事、资产、教务等系统搭建一个校内信息平台,教师只需通过一个系统进入其他系统,通过共享信息,简化日常管理,减少审批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对科研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实力和学科优势使高校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尤其对普通理工类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工作更为显著。理工类高校需结合本校特色规范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抓住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机遇,助力科研工作更好地发展。

作者:杨丽媛 仕敏 刘润晨 施亭亭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科学技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