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践论文(6篇)

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践论文(6篇)

第一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

摘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为主要目标,核心是培养研究生的临床诊疗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文章分析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导师配备情况、临床技能培养、科研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教育等多方面,探讨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自2009年,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但许多因素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例如培养模式单一,仍沿袭科学学位培养模式,考核指标不严格、忽视临床技能的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从学校到医院、科室均缺乏管理制度上的统一和连贯,不仅缺乏有条理的监控和测试机制,相关科室多缺少专业、规范的临床技能培养和教学培训计划等。我院自2003年获准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不断对培训计划及培养过程进行调整及改进,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1]。具体包括:设置科学合理课程体系,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体系、科室轮转培养和考核体系、综合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执业素质及未来临床工作适应力有积极作用。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的内容

1.1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及其指导制度建设

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是保证专业学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2]。大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师德水平、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指导水平。成立以导师为中心的指导小组,采取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科主任负责管理、导师负责指导、指导小组成员分工指导的集体培养制度,避免单一的导师负责制的弊端,使之利于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1.2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

利用我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跨专业、学院选课,进行通识教育,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适合更加复杂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我院建立有组织完备、规范的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建立了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也不断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力改善研究生教学、科研条件,设立学术成果奖励基金、优秀学位论文奖励基金,激励研究生作出创新性成果,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管理上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以人为本、高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体系[3,4]。如建立学院、培训医院教学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节点相互通报制度;学生考核成绩向学院、培训医院同时报告制度;建立学院、培训医院教学质量互相监督制度。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加强对专业学位的认识,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首先要保证培养出一名好医生,应该让学生做医生成长过程中所应该做的事情,主要就是规范的临床培训与实践(更规范严格的医学本科毕业后教育)[5]。通过不断努力与探索,力求为社会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临床技能、又具备独立的临床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1.3建立并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

培训及考核体系临床技能考核培训与考核采用学科点、医院和医学院三级培训与考核的方法。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的实施分三个阶段:①入院伊始以临床技能集中培训为主,由医院组织相关教研室专业教师,在医院技能培训中心,对所有进入临床阶段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轮转学科。②进入学科后对所轮转科室进行针对性技能训练,并通过手术直播、临床实践、出科考核及多站式临床技能考试等,强化临床技能。③毕业前进行全面临床技能考核。

1.4多种形式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专业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为使学生学会用心理、伦理、社会、道德、法律等知识指导临床实践。医院始终坚持“学生为本,教书育人,造就英才”的教学理念,不仅培养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切实加强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研究生入院即开始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通过医务管理专家及律师为研究生进行理论授课,并结合临床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自觉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规避相应的医疗风险。作为医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沟通能力十分重要。医院十分注重以上能力的培养,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参加各种高端学术论坛,使学生受到医学大家的熏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及创新精神,学会自我学习和正确思维,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2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

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各环节质量检查督导与监管制度,加快构建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坚持过程管理,实施环节控制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保证[6]。研究生培养过程监管,主要包括考试环节管理、课程环节管理、导师组管理、专业课及专业外语管理、临床轮转检查、临床能力考核管理、学位论文答辩管理等。特别强调的是,为保证轮转培养质量,应充分发挥相关专业导师和导师组的群体指导作用,要求临床科室选派临床业务熟练、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当研究生的带教指导工作,并成立导师指导小组,对研究生轮转情况进行行政管理和技术指导,各学科设专人对研究生具体管理,落实人员考勤管理制度并对整个临床训练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要在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的同时,强化学位论文选题和评审工作。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优、奖惩工作,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争激励机制[7]。

3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

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全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8]。通过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通过3年的学习,能够取得四证,即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合格证书以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研究生培养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理论素质的重要环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如果二者能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有机的结合,将会使二者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取得双赢的效果[9]。我院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9]。包括:设置科学合理课程体系;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室轮转培养和考核体系等。如果可以从临床技能培养层面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进行同一化管理,将理顺我院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次序。但是,一些导师由于对专业学位理解深度不一样,不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去转科实习,而是在实验室里完成自己的科研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发表实验室研究论文,致使学生毕业后达不到专业培养要求。基于此种情况,我院对全院带教老师进行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制度、培养模式、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可行性等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学习,使得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师在认识上达到了统一,为我院进一步实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起到推动作用[10]。培养期间,如果培养对象未能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则不能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更不能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总之,加强临床培养环节,重视临床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加强临床能力的培训,不仅要系统化、规范化,还应该有法可依、合情合理,逐步把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引导到以临床能力为主的培养轨道上,在培养机制上与住院医师培训相结合。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规合一,以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医学人才,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把临床教学工作做好,不断地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研究,使培养出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能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对社会有用的、高层次的医学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艳阳,赵栓枝,孟晶莹,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9-10.

[2]何刚.重视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3):28-29.

[3]林青,罗瑾.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难点与解决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2):238-240.

[4]陈地龙,谢鹏,汪玲,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69-71.

[5]柯杨.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再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17-30.

[6]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15所三级医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7):526-528.

[7]黄春基,张椿,齐德广,等.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规范化培训并轨教学模式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4,(4):673-674.

[8]王虹,陈琪,朱滨海,等.构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11-15.

[9]陈旻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可行性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118-119.

[10]王樵砚,邹彤,吴萍.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规合一”模式的现状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增刊):85-87.

第二篇: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双语教学实践

【摘要】了解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双语教学的效果,并进一步探讨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双语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七年制;临床医学;诊断学;双语教学;实践;思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国际交流不断增多,急需培养出新一代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熟练运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l[],以满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求。因此,双语教学无疑成为培养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2[],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诊断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是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医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相关课程后,过渡到临床各学科的学习而开展的一门必修课ao[]因此,诊断学是一座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学习掌握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基础,也是打开临床医疗工作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医学生有必要掌握诊断学知识。哪些人群适合进行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学,目前正在探索之中,其中研究较多的是七年制学生4[一8]。七年制学生属于重点线分数以上录取的优秀学生,总体来说,综合素质、自学能力及外语水平,都较相应年龄的人群要高憔且七年制每年招收人数少,有利于教学人员统筹安排,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本次研究通过了解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双语教学的效果,分析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原因,并做出初步改革尝试,为今后的双语教学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1双语教学

1.1双语教学的定义

广义的双语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课堂活动;狭义的双语教学则是指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非语言学科内容的教育!l0]。《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双语教学定义为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l[`一12o]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基本符介狭义的双语教育的范畴。

1.2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社会全球化趋势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满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3]中明确提出:在高等院校积极推广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的要求。因此,双语教学已成为医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医学专业抽象枯燥l4[],与其他专业相比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诊断学是医学生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课程之一,内容相对深奥乏味。若无扎实的基础,一味地开展诊断学双语教学,不仅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学生对诊断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造成舍本求末的局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l)七年制学生的人学分数相对较高,但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不乏英语能力较差者。如一味地对全部七年制学生进行诊断学双语教学,英语能力较差者或许会对双语教学方式产生反感情绪,不利于对诊断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2)研究表明l[习,女性的语言学习能力较男性强。双语教学的方式或许适用于女性,未必适用于男性,但目前尚缺乏相应的研究证明。(3)教学人员的英语水平高低不齐,教学人员的英语口语及写作水平,与双语教学的效果密切相关。如教学人员自身外语口语水平较差,不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不能够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4)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不完全是全英文教学,双语教学是不同比例的中英文教学l6[]。而中英文比例是多少最有利于双语教学,目前暂无统一定论。由于各学科授课人员在授课过程中,中英文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双语教学的效果也不一致。(5)全国各省市的经济文化不同,双语教学的效果也不一致。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与国际交流的机会较内陆地区较多,且有相应的资金请外教参与教学活动,使得高校学生与英语接触多,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开展;内陆地区的经济欠发达,与国际接触少,缺乏相应的资金请外教参与教学;部分地区普通话普及率较低,再用难以理解的英文传授刚接触的诊断学知识,不利于学生掌握诊断学基础知识。(6)双语教学的教材不统一,目前我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所采用的教科书为中文教材,与教学人员上课的中英文课件不相符,部分学生甚至找不到上课相应的内容在教材所在位置,而教学内容已过去一半。不能够达不到双语的目的,但国外的原版教材均为英文,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更不能掌握诊断学基本知识。

2诊断学双语教学的授课体会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刚刚接触诊断学双语教学时,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表现在:(l)较快的忘记刚刚上课的内容,不能将所学内容运用到临床实践中。(2)对于上课所提的简单问题,不能快速的回答,需要翻阅教材才能回答。(3)课堂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或需要翻阅课本方能完成。(4)平时成绩不理想,大部分学生成绩处于中下水平。但经过一个学期左右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同学们可以掌握大量常用的英文专业术语,表现在:(l)上课积极性较前好,基本都能回答出大部分的课堂问题。(2)课堂作业能及时上交。(3)期末成绩较期中成绩好。(4)已自学外文诊断教科书,能看懂大部分国外专业文献。

3诊断学双语教学的改进意见

作为一名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双语教学的授课人员,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相关方面的教学经验,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供教学人员及学生参考,以期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3.1学生方面

3.1.1明确诊断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打开临床工作大门的一把金钥匙。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医学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有所加快;但国内还存在一些陈旧、已被循证医学证明是错误的临床观点,这些错误的临床观点必定导致错误的治疗方案,加重患者的病情及经济负担。因此,有必要学习新的诊断观点,正确处理患者的病情。国外的诊断学具有起步早、发展快、教学经验丰富和师资力量雄厚的特点,优于国内诊断学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学习英文,以获取先进的、正确的理念和技术,达到正确处理患者病情的目的,实现“医者仁心”的伟大理想。

3.1.2培养个人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自主自主的学习能力,需端正个人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学习者要有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时刻铭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经典名言。鼓励自己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和问难,不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懂就问,努力营造良好达的学习氛围,激发自己的探知欲望。

3.1.3主动加强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广西地处祖国的南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广西与国际的交流日趋增多。特别是中国一东盟的开展,近年来到我校学习的留学生日趋曾多。学生应做到大胆的与国外留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会用英文交流、用英文写信及参与留学生举办的活动等,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英文水平,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3.2教学人员方面

3.2.1提前准备好双语教学课件提前准备好双语教学的课件是确保双语教学效果的前提,对于第一次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学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l)不仅要熟悉教科书上的具体内容,同时也需要阅读国内外最新的教材,熟悉本章节内容的最新动态。(2)熟悉本章节专业术语的英文,力求英文书写正确,发音标准,做到心中有数,统筹课堂的安排。(3)提前准备好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课堂上的问题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由于课堂提问教学的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因此课堂提问也是一种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方式,可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3.22提高授课人员自身英语水平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双语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虽然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进行双语教学的人员学历水平均为硕士学历以上,但平时他们多关注于本科室的相关知识,较少时间花费在学习英语上,英语的听、说能力更是薄弱。因此,要提高诊断学双语教学的效果,授课人员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特别是提高听、说能力。多阅读诊断学相关方面的最新书籍,多与外国留学生进行交流、聆听高年资授课人员的经验和教训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能力。

3.2.3教学人员要做到因材施教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学生由于自身身体、心理因素和家庭环境等因素不同,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相同。因此,要让每个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就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的实质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对学生的管理也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去教育他们。对于那些内向的,自尊心强的,尽量多表扬一下,给予他们信心,对于那些性格外向的,比较活跃的,不服从管理的,可以私下找他们谈谈心,找到处理问题的正确途径。双语教学的关键是要抓住切人点,运用激励机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急不躁,按学生成长规律引导他们,帮助他们。

3.3高校方面

3.3.1SSP与双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自从1975年M.R.Hardell[l7]首次提出SPP(医学生模拟标准化病人)概念开始,SPP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教学之中。采用SPP模式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双语教学的效果。因此,学校应推广SSP模式与双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SP与双语教学的结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面对患者时的紧张情绪,克服了不能重复检查的困难等,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医学生在SSP模式的学习得过程中,扮演的是检查者和被检查者的角色,充分体会到医生和患者所需做的事情,从而在今后的双语教学中,能够有重点的学习薄弱部分,同时可进一步的学习如何处理医患关系,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

3.3.2提高授课人员的综合素质双语教学的授课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具备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而且需要较高的英语素质。因此,如何提高双语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限制双语教学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如何提高授课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如下建议:(l)学校应加大资金的投人力度,创造多种机会吸引海归人员。(2)每年选派优秀的授课人员到国外进修学习,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与适当的奖励。(3)鼓励授课人员积极参与外文文献的撰写,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4)通过校内开展培训班及英语讲课比赛等方法,提高双语授课人员的综合能力。

3.3.3加强双语的网络教学现代社会是计算机社会,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学习资源。学校应加大对网络方面的资金投人,建立健全的教学网络,有利于课后授课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便于学生课后及时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同时教学网络的建立,有利于授课人员通过网络了解到专业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更好的进行双语教学;学生也可通过教学网络主动获取感兴趣的内容,不局限在专业知识,更好的拓宽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综上所述,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进行双语教育,是我国教育界的一项新探索,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梁冬雪浅析医学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田中国卫生人才,2009(9):68一69.

陈虹,江涛临床医学双语教学的合理实施初探田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47一248.

周晓春,戴小丽上好诊断学绪沦课的重要性田中国科技信息,2008(22):269.

吴梅,张代军,房丽华七年制截组织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田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44(1):86,88.

王威,魏敏杰,刘明妍,等七年制医学生药理学PBL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田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7):89一9。,%.

宋金鑫,许明璋对医学七年制学生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田西北医学教育,2004,22(5):399一401

李晓枫,高晓虹,马莉,等七年制医学生双语教学的调查与分析田医学教育探索,2007,6(10):965一966,974.

闰宇翔,王亚东,金承刚在七年制学生中开展临床流行病学双语教学田医学教育探索,2006,5(2):157一158,162.

陈群,刘梅,都小梅七年制班开展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体会田中医教育,2000,29(3):35一41

王斌华双语教学的回眸与前瞻一国际视野本土实验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一4.

Vogel5AGenderdlfferencesInIntelllgence,language,vlsual一motorabilltles,andacademlcachlevementInstudentswithlearningdlsabllltlesarevlewoftheLlterature日」JournalofLearningDlsabllltleS,2990,23(z):44一52.

王雯,童朝辉物理诊断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田中国病案,2022,22(9):59一60.

侠名教育部关于印发截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千意见》的通知田教育部政报,2002(20):468-471

左琳,吕定超,刘慧荣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田基础医学教育,2024,16(3):230一232.

陆虹解读异性肢体、表情语言能力女性优于男性田健康博览,2008(6):20.

吴爱群,尚琳,党瑞山,等系统解剖学双语教学不同英语比例的教学实践与分析田解剖学杂志,2006,29(5):665一667.

HedgeSBDTheobjectlvestructuredcllnlcalExamlnatlon:threedecadesofdevelopment田JvetMed卫duc2006,33(4):572-577

作者:苏强 李浪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第三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策略

摘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我国在医疗改革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文章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优缺点进行探讨,剖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将来能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改革

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方案的推出,各医学院校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更好地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纷纷对现有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尝试将两者结合。

1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弊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以医师执业为背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其本质是职业性学位[1]。近年来,由于全国范围的研究生不断扩招,导师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统一规范的考核体系,出科考试管理不严,导师负责制未能真正落实,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质量参差不齐。

1.1临床实践不足

由于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高学历成为就业竞争的资本,促使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读研以获得更高的学历。原本四年的本科学习已经拥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再加上最后一年的临床实践,将本科所学到的理论加以实践、巩固。五年本科毕业的医学生本应拥有良好的临床能力,但是目前本科生最后一年的实习如同形式,大部分的医学生都将时间放在考研上,浪费了这一宝贵的机会,导致考上研究生的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能力上明显不强。与此同时,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又因导师或学校对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够充分,重理论轻临床导致用在临床实践的时间减少,同时又缺乏正确的指导。这个阶段的研究生多数没有独立管理病人的权利,无法独立开方[2]。或在转科期间部分导师忙于自身业务,忽视了对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再或者转科期间,出科考核过于形式,医院轮转无法真正参与临床。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研究生生涯结束后依然缺乏临床实践能力。

1.2专业学位定位不够清晰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试行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方向偏离,致使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界限不清晰,甚至两者混淆[3]。多数院校给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了大量的公共课、选修课、基础课、专业课,而其临床实践能力的培训却无法得到保证[4]。相当多的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科学学位研究生需要发表同等要求的毕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对实践的忽视及大量的理论课或是学位论文的影响,导致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研究生之间缺乏自身的偏重[5]。

1.3专业学位沦为工具

部分院校和社会机构借临床医学可授予同等学位人员的政策,大肆举办研究生课程学习班,以及个别基本学历不足的人员借机谋取专业学位等现象[6]。这些问题不但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质量得不到最基本的保证,而且使其声誉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规范化培训的必要性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的进步、全国医疗水平的参差不齐,都要求医疗服务机构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7]。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实践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我国临床医务人员的培养体系,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则是加强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8]。规培是指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之后,在经过认定的培训基地,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接受以培养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规范的较长期系列培训[9]。2013年12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会同6个部委,制定印发了《关于建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实施这项医疗卫生领域重大的国家政策,这是我国长期以来探索建立规培制度的里程碑。中国医学生毕业后教育工作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

2.1符合我国国情的医改道路

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制度尚不完善,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基层医疗机构多而乱,基层医生多缺乏正规的培训、考核,质量更是参差不齐。上岗前进入不同水平的医院往往决定了医生的未来成就,而规培要求规培基地尽可能集中在少数高水平的三甲医院,接受统一的规范化培训,这能让众多医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极大地提高从业人员的质量水平。在规培期间,接受规培的人员都能享受政府、社会及培训基地等共同的财政援助,规培时间可计入本人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基层卫生单位累计服务年限。保障人员编制,完善人事准入制度等相关优惠政策,将极大地提高就业率。

2.2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

规培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完成医学院校教育之后,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较长期系统性、规范化培训。培训人员的培训方法、模式、时间、内容、考核制度等都有严格的要求。“5+3”模式是规培的主要模式,即完成5年医学类(指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中医学类和中西医结合类,下同)专业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在培训基地接受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累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3个月;“3+2”模式是临床医学专科学历毕业生参加2年毕业后培训,作为规培补充形式,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22个月。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医德医风、政策法规、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等,重点以临床实践技能训练为主,提高其临床诊疗能力。规培需经过考核认证,包括过程考核与结业考核。过程考核包括轮转考核(即每一科室轮转培训结束后,由临床专科基地组织出科考核)与年度考核(即每年度培训结束后,由培训基地组织对学员全年培训情况进行考核)。结业考核是在所有培训结束后,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学员进行全面的理论和技能操作考试,参加结业考核的学员必须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并且过程考核全部合格。规培不仅是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更是医德、医风的提高,是更好、更深层次的毕业后再教育。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规范化培训的关系

以往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较多的不足,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水平的要求,改革势不可挡。而规培的推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3.1相辅相成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应以规培为基础和指导,规培的推出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政治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规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规培的发展也对促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同时,规培是毕业后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延伸与补充。

3.2目标的一致性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为了培养出具有临床实践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然而现在的培养模式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达到这样的预期目标,故改革顺势而生。规培是为了改变临床医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临床实践能力而推出。它的范围更广,是针对所有临床医学生而言,当然也包括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规培的目标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规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不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还有相同的目标。但规培政策的推出,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经过临床的不断探索完善。比如规培对学校与医院的要求更严,必须根据规培对象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如分阶段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10];规培结束后,大多数人会选择在大医院就业,而不去基层,这将陷入基层的医疗服务水平得不到提高、大医院难求一职的局面;规培还可能影响高等学历的人数,因为想要获得高学历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本科与硕士之间的差距将有所缩小;规培考核需严格把守,建立规范的考核制度,不能流于形式;培训经费需准确落实,加大经费投入,让接受培训的人员能有财政保障;同时还需要统一的培训体系或方案、权威机构认可。笔者认为,走两者结合的道路,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两者的内容、时间、考核方式相结合,例如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与规培的内容相互结合,将理论学习时间与临床实践时间相结合,平时可在医院轮转,晚上或周末实施理论课教学,或者轮转时导师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边实践边教学;在时间上,可选择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三年时间与规培的三年时间相结合,培训结束之时即研究生毕业之时,可同时拿到“四证”,即毕业证、学位证、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最终的考核方式也可采取一次考核或多次考核。这种两者结合的方式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同时也能严格把控培训人员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以上海“5+3”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49-54.

[2]林芳冰,高颖,李雁,等.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J].中医教育,2014,33(6):48-49.

[3]王庸晋,郑湘晋,魏武,等.全日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119-121.

[4]王关嵩,齐德广,钱频,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中临床与科研的矛盾及解决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2):196-199.

[5]杨立,杨小利,罗晓丽,等.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61-263.

[6]扈国栋,蔡志华,赵英,等.对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发展的思考[J].医学争鸣,2014,4(1):1674-8913.

[7]李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实践中的若干思考[J].中国卫生产业,2014,(32):61-63.

[8]张红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1):58-59.

[9]黄春基,张椿,齐德广,等.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规范化培训并轨教学模式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4):673-675.

[10]LIJiehui,TANGQianli,ZHANGLi,etal.Theapplicationofsim-ulationteachingmethodsinclinicalteachingofsurgeryofChinesemedicine[J].InterJAcadResearchProgressiveEducDev,2012,1(4):357-364.

作者:唐乾利1 曾鸿孟2 庞广福1 唐霄3 周泽文1 赵慧3 周薇2 单位:1.右江民族医学院 2.广西中医药大学 3.广西大学

第四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实践

[摘要]《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作为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指导性文件,对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迎接教育部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中,结合《标准》要求、学校及基础医学院总体部署,从明确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内容、目的及评定体系与方法入手,以多举措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为切入点,在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定的形式与内容以及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学业成绩评定;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定;预防医学

2013年,我校接受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通过认证,使我们对《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1]及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相关要求有了深刻的理解,对更新教育理念、课程整合、教学方法改革及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等也有了新的认识。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除了知识外,更加重视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群体观念、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等的培养。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我们对建立预防医学课程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一、明确《标准》对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要求

1.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内容。《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对学生考核类型及成绩评定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以便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1]。可见,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不同于选拔性考试,它不是以分数定优劣,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立体的评价。显而易见,以往普遍采用的课程结束考试,更多的是对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情况的评价,难以满足全面评价学生的需要。

2.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目的。《标准》指出,“评价活动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倡学生自我评估,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形成”[1]。因此,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应该达到利用评价活动所提供的反馈信息来改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如果只采用课程结束考试的评价形式,势必失去了通过评价活动促进学生围绕课程的目的与要求改进学习的时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获取知识能力等。

3.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与方法。《标准》要求,“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形成性评价包括测验、观察记录、查阅实习册等,终结性评定包括课程结束考试及毕业综合考试等”[1]。形成性评价是为改进教与学而进行的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改进,强调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旨在通过经常性的测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2]。终结性评定对于一门课程而言即课程结束考试,《标准》提出,“考试完成后必须进行基于教育测量学的考试分析,要将分析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给有关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并将其用于改进教学”[1]。考试结果分析不仅限于考试成绩分析,还应该包括试题质量分析。而分析结果的反馈不仅限于将成绩单发给学生,更加注重将考试结果分析中发现的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生,把教师教学及命题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以期真正达到改进教与学的目的。

二、多措并举,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加深对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理解

为了使教师深刻理解现代教育理念的内涵,基础医学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题活动:如“形成性评价”培训、以“学生为中心”及“形成性评价”教育理念为主题的学习研讨、考试成绩分析及试题质量分析培训、卓越课程中心教师个人网站建设培训等。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明确了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内容要与培养目标相符,评定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作为学业成绩评定的主体,他们对评定内容与目的的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评定体系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定的概念、意义介绍给学生,教师对评定体系的认识也因此而更加深入。

三、建立预防医学课程的学生学业成绩多方位、全程评定体系

1.多方位、全程评定体系的建立依据。我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计划中设置的预防医学课程,包含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及环境与健康三部分。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目标,除了知识外,更加重视科学思维方法、群体观念、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等的培养。因此,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业成绩评定必须是知识、技能、能力等多方位的。《标准》要求“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1],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课程结束考试属于终结性评定,因此,预防医学的评定体系必须贯穿于课程学习全程。

2.多方位、全程评定体系的形式。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包括:①随堂提问与随堂测验。随堂提问与随堂测验主要用来评价学生对于已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讲非参数检验前,因为前边已经完成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的理论教学及实习,提问“资料统计分析的内容包括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几位学生的补充,仍然没有把这个问题回答完整,可见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后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统计分析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之间进行互评,督促学生在评价他人时,发现自己对于知识掌握的不足,借鉴他人的经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②实习报告查阅。预防医学实习的内容包括资料的统计分析、流行病学案例分析、环境与健康案例讨论等。查阅实习报告,能够发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便于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如在计量资料的统计推断实习中,有近1/3学生的作业中出现了当P>a时的结论为“接受H0”“不拒绝H1”“认为×××与×××无差别”等错误,说明学生尚未真正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为此,我们在作业点评时重温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清了H0与H1的关系。③小组讨论记录查阅及课堂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便于组织,我们采用了宿舍为单位的分组方法,宿舍长负责小组讨论的组织及记录。小组讨论有的安排在课下进行,如在流行病学部分,我们设计了“健康相关问题现况调查”的实习内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他们所关注的健康相关问题。在查阅小组讨论记录时,我们发现学生确定的健康相关问题中,有些不适合做现况调查,如电子产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冠心病、矽肺、食管癌等,说明学生对现况调查的目的和用途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我们把不适合做现况调查的健康相关问题,从疾病的患病率、诊断方法的可行性、调查对象的接受意愿、有无明确的诊断标准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分析,使学生对现况调查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④试题自测。依托学校的课程中心,每位教师都根据授课内容及授课对象建立了自己的课程网站,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学习资源、学生自测题及维普考试系统和银符考试库链接,学生可以利用无线网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测,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学习。在形成性评价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形成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反馈及改进教与学是形成性评价的核心。

(2)终结性评定。①终结性评定形式。终结性评定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的评价[3]。预防医学课程的终结性评定采用了期末闭卷笔试的形式,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均参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做了修订。试题中减少了识记的比例,增加了应用的比例,并按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题型规范了选择题。②考试结果分析及反馈。考试结果分析包括考试成绩分析和试题质量分析两个内容。考试成绩分析除了平均成绩、标准差、考试成绩频数分布图外,还包括通过考试成绩分析发现的问题及制定的整改措施。试题质量分析包括试题难度、区分度、信度及覆盖度。我校还建立了考试结果“三反馈”制度,一是向教师反馈,反馈内容是教学及命题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为指导下一轮的教学及考试命题奠定基础;二是向院(系)、教务处反馈,反馈形式是考试成绩分析、试题质量分析报告单;三是向学生反馈,对已考学生是通过试卷讲评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何优化学习方法;对在学学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以前学生在考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强调需要加强哪些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综上,预防医学课程已基本形成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定相结合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将评价贯穿于学习过程中,而评价结果的反馈将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聚焦为学生及教师的关注点,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及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突破口。终结性评定的改进,使预防医学教学目标更加清晰。考试结果向已考学生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反思,也为后续课程如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学习提供借鉴;向在学学生的反馈,有助于学生在整个预防医学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总之,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是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还须坚持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Z].2008.

[2]刘长青,唐玲.形成性评价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2):105-106.

[3]郝桂荣,张稚鲲,王大妹,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学业成就评价体系[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33(2):16-18.

作者:毛淑芳 唐世英 张凤英 高玉峰 赵秀荣 米术斌 单位:承德医学院

第五篇:临床医学专业断层解剖学教学实践分析

[摘要]人体断层解剖学是用断层的方法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应用解剖学。通过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适应影像医学时代对临床专业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临床问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创新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以便较好地将所学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关键词]断层解剖学;教学方法

人体断层解剖学是用断层的方法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应用解剖学,是独立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之外,随着CT、B超等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本研究试图通过重组课程结构,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将断层解剖学和基础的新兴形态学科嵌入到传统的局部解剖学课程中,以临床需求和应用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临床毕业生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把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有机统一起来,为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做一项有益探索。

一、对象和方法

(一)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具有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知识的临床医学专业和全科医学专业学生。

(二)课程教材

在不增加学生购书负担的前提下,自编教材以适应实际需要。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状况和课程性质,以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为蓝本,在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间寻找切入点,在局部解剖学原教学时数不变的基础上,以临床要求为准绳,缩减临床应用较少或不用的内容,添加相对实用的断层解剖学知识,增补与之相应的医学影像学内容。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包括颅部、胸部、腹部、四肢正常结构及CT/平片/MRI片。通过对人体横断面标本和CT、MRI等影像图片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人体主要解剖结构在连续横断面上形态和位置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由整体到断面的解剖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剖学综合分析能力,为影像诊断学和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向学生展示大量的连续断面标本图片和MRI等影像图片乃至视频录像,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人体断面解剖学知识的理解。

(五)考核方法

考核采用标本考核(60%)、布置画图作业(40%)两部分组成。标本考核采用实物标本和CT、MRI图片组合在一起的方式来检测学生辨识解剖结构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断面标本上的解剖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最后得出的学生成绩基本能反映学生对人体断面解剖学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二、结果

(一)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问卷调查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断层解剖学学习的热情较高。从调查人数来看,26.2%以上的学生认为断层选修课学时不够,这反映出断层解剖课开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97.5%以上的学生认为断层解剖学扩大了知识面,完善了知识结构;95%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短期内对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知识有很大的巩固作用,对影像和临床课程的学习亦有促进作用。

(二)临床医学专业人体断层解剖学学时分配

头部断层解剖:颅底主要结构、脑的分布、脑室的位置及沟通、脑血管分布、头部各横断层解剖结构。胸部断层解剖:胸腔内主要脏器位置、肺断层解剖结构。腹部断层解剖:腹壁层次、腹腔内脏器位置与毗邻、肝/胰断层解剖结构。盆部断层解剖:盆壁层次、骨盆构成、盆腔内主要脏器位置、盆部主要断层解剖结构。四肢断层解剖:大关节及其周围断层解剖学结构。

(三)标本考核反馈意见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学生倾向于采用标本考试的方法来检测学习水平,多数学生认为选择在每个局部课程完毕后进行标本实物考核较好,每次考10题;因期末尚有其他科目考试,大部分学生不赞成在期末进行标本实物和理论考核。

三、讨论

如今,医学影像学已由早期单一的X线检查发展为包括通过X线成像(X-ray)、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核素成像和超声成像(Ultrasound)等在内的现代成像技术。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不同成像原理来对人体进行静态和动态、平面与三维扫面以发现人体结构的异常,为疾病诊断提供直观依据。临床医生在CT、MRI、XCT、ECT等设备进行定位定性诊断的基础上使用X-刀、ā-刀等设备进行立体定向的外科手术、内科性体内组织切除术、各种介入技术(如栓塞技术、内支架技术等),而这些介于临床与医技之间的交叉技术须建立在扎实断层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才能实施。但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在断层解剖学方面的知识欠缺,与高速发展的“影像医学时代”不相匹配,制约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精确性。因而,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在非影像专业医学生中开设人体断层解剖学课,普及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断层解剖学知识,对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医学人才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断面形态和整体形态结构的有机结合,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主要内容融合到断面解剖学中,让学生在断层标本上辨认器官形态特点。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从整体到断面,再由断面到整体的断层思维,然后观察相应的CT、MRI图片并识别对应的解剖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断层解剖思维,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此次教学改革,我们采用一考一画的考核方法: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标本考核(占总成绩的60%)和布置画图作业(占总成绩的40%)两部分组成。标本考核则采用实物标本检测学生的应用识别能力,这可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实践。对于一些典型的层面则以布置画图作业来加深印象,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断面标本上的解剖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督促学生对课堂所教授内容进行消化,增强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有效提高临床应用能力。通过一考一画最后得出的学生成绩基本能反映学生对人体断面解剖学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采用嵌入式教学法在2012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人体断面解剖学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调查数据回馈显示,96%的学生认为采用嵌入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优良,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考核方式较为合理。采用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相结合教学模式,将断层解剖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呈现给学生,侧重于对学生多层次观察、分析解剖学标本及影像学资料能力的培养,克服了以往解剖学与医学影像学知识脱节的弊端,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基础医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临床问题能力,强化医学生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功底,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滕大才,徐铁军,陈幽婷.非影像专业医学生开设断层解剖学教学实践和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1(6):11-13.

[2]吴兴旺,王乐,刘斌.非影像专业的影像学教学体会与探讨[J].安徽医药,2013(3):534-535.

[3]钟斌,浦洪琴,黄秀峰.关于非医学影像专业开设《人体断面解剖学》课程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420-422.

[4]金昌洙,韩东日,李光昭.局解与断层、CT解剖学三结合的教改体会[J].解剖学杂志,1998(3):277-278.

[5]陶晶,郭进学,付升旗.强化断层解剖学教学,为临床应用打好基础[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7(7):657-658.

[6]刘树伟.人体断层解剖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4(1):73-75.

[7]李有秋,任铁良.医学各专业增开“断层解剖学”课程的设想[J].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5-36.

作者:罗夙医1 张祥2 范贵航3 邹智荣3 陈英杰3 李仲铭3 单位:1.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2.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3.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第六篇: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考核中OSCE应用分析

摘要:为探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在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以2012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为研究对象,在实习前和毕业考试中进行OSCE培训与考核,并予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OSCE较为满意,OSCE能够合理有效地评价医学生的临床能力,OSCE是一种适当的考试评价方式。

关键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试评价;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s,OSCE)是英国邓迪(Dundee)大学Dr.R.M.HARDEN于1975年倡导的评估医学生临床技能的一种考核模式[1],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施行了40余年,被认为是一种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重的评估方法。然而,OSCE对国内医学院校来说仍然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考核及训练方法。本文结合我校实践,对OSCE在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前考试和毕业考试中的应用及成绩进行简要分析,期望对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2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5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甲班176人为试验组,乙班175人为对照组。351名学生全部参加毕业前学校组织的OSCE,试验班参加实习前学校组织的OSCE;对照组第二学年即到省内非直属附属医院,在校时间缩短为1年[2]。

1.2研究方法

(1)考站基本概况。依托学校OSCE考试中心,针对三年制专科生临床技能培训的特点和要求,对毕业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应用OSCE考核模式对学生在毕业时(或临床实习前)进行临床技能考评。将相关课程(涵盖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等各临床学科课程内容和多种技能)内容综合起来,设置为综合多站式考核,我校OSCE共设10考站。第1-2站病史采集,由指定的学生扮演病人,根据标准病例内容回答考生的询问,与疾病相关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也由学生提问,但不予主动提供;询问结束后考生在规定时间完成病历书写。第3-4站体格检查,将全身体检项目拆分为各个局部体检,由学生2人1组相互扮演病人,然后在各类分值的题目中抽取其中一道试题进行考核。第5-6站基本操作,内容包括插胃管、各种穿刺、导尿、无菌技术等较为复杂的临床操作,学生抽取1个项目进行考核。第7站基本外科技能,包括打结、清创缝合、拆线、换药等。第8站沟通技巧。第9站急救技能,考核心肺复苏、心电监护、吸氧等基本操作,主要在模拟人上进行。第10站病例分析,由考核老师提供考题,将实际病例中的X线、心电图、检验报告单制成多媒体课件形式的考题,学生随机抽签,判断并说明其临床意义。考试时间共135min,其中第1-6、10站各为15min,第7-9站各为10min。

(2)成绩评估。监考人员由副高职称以上、有丰富临床带教经验的附属医院临床教师担任,考核前1周组织监考教师对考试方式、评分标准、分值分配等进行集中培训。各考站均有科学、详尽的评价标准及相应分值,每站设2名监考教师,学生依次进行各站考核。学生每站考核完后监考教师当场打分。每站满分100分。

(3)问卷调查。毕业考试结束后,对2012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5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1份,收回32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2.88%。

2结果

对照组学生第二学年即到校外非直属附属医院完成后2年课程学习及临床见习、实习教学任务,实习前未进行OSCE考试。试验组学生在学校和直属附属医院,依托建在学校的OSCE考试中心分别在实习前和毕业时进行2次OSCE考试。试验组学生毕业考试OSCE成绩优于实习前的OSCE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毕业考试OSCE成绩优于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应用OSCE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临床技能操作重要性的认识,显示出良好的促学效果。详见表1和表2。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组学生对OSCE的总体接受度高,82.2%的学生认为OSCE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毕业考试是合理的,82.5%的学生认为OSCE有助于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转为职业能力。

3讨论

3.1现行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专业有各种学制,其中三年制招生数量占各学制的比例达37%[3]。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以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助理执业医师为主要目标,定位明确,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然是培养面向基层的实用型医疗卫生人才的主体。但是,目前医学院校毕业生“下不去”的现象值得关注,“用不上”的问题更是十分突出,基层城乡卫生机构一直为人才短缺所困扰[4]。究其原因,近年来医学院校盲目、过度扩张的“广种薄收”的培养模式恐难辞其咎[5],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新医改要求,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实际就业工作岗位的要求[6]。

3.2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考核亟需改革

对国内部分医学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显示[7],课程结束考试多采取闭卷考试,部分课程采用开卷考试、论文、模拟临床考核,毕业考核则分为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在调查的39所院校中,有25所(占64.1%)开设有专业临床综合技能实训课程,学时多少不一,毕业考试有临床技能操作考试考核的院校23所,占58.97%。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学校与医院相对分离、临床教学和实践环节薄弱、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成绩评定以终结性评定为主等影响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系列问题。

3.3必须重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培养

近年来,漯河医专构建了临床医学专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医教结合为主线、面向基层的人才培养模式[2],即学生在校学习1年、在医院学习2年、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医院实习1个月。利用临床医学专业实训基地(即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是部级和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不断加强临床模拟教学,弥补学生实践机会减少的不足。重视学生进入临床前的培训,在学生进入临床前开展心理疏导及人际沟通技巧培训;加强临床前教育,包括医德医风、《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医疗法律法规教育;见习实习前,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对学生基本临床技能以及内、外、妇、儿常用操作技能进行强化训练。

3.4临床医学专业应用OSCE成效显著

漯河医专不断探索与改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的评价,重视采用临床综合模拟助理执业医师考试,更加注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制定了出科考试及评分办法,内容主要包括医德医风、理论知识、工作能力、临床诊疗常规操作等,更加客观、公平、可信。教学督导人员定期赴教学实习医院巡查,加强对临床教学的质量监控,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运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OSCE,把考试成绩作为能否毕业的一项重要指标,使学生进入实习后或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实际临床各项技能操作要求。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较好体现了培养定位。

3.5OSCE是评价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的适宜模式

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估医学生的临床能力一直是医学教育的热点与难题之一。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应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学生的基础和本专业就业及所对应职业岗位的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与学生成绩评定,更加重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OSCE的诞生可谓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次里程碑式革命,其将传统考试内容与现代考试方法和手段有机结合,强化了对临床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考核,内容宽泛、方法灵活、形式多样。本研究表明,重视和借鉴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施行OSCE有利于构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定体系[7],OSCE考核结果比较客观和公平,能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临床综合能力,是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的考核模式。对授课老师也非常有益[7]。OSCE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打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基础与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基于实践的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素质等,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对接,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基层医疗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MCGHARDENR,STEVENSONM,WILSONDOWNIEW,etal.Assessmentofclinicalcompetenceusingobjectivestructuredexamination[J].BritishMedicalJournal,1975(1):447-451

[2]宋国华,王福青,刘畅,等.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6):841-843

[3]历岩,文历阳.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结构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4

[4]杨建平.农村基层乡镇卫生人员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45-146

[5]李红梅,王有佳,贺林平.培养医生不能“广种薄收”[N].人民日报,2013-03-22(19)

[6]王建国,黄小蕾,张福华,等.新医改背景下高职院校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5):743-745

[7]李敏,尚孝堂.临床技能考核结果分析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919-921

作者:徐宛玲 王春赟 陈红莲 范柳笛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技能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