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临床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思考

临床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思考

[摘要]医学检验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评估健康状况、监测诊疗过程的重要手段。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实践应用型检验人才,使其符合新时代的检验要求。通过分析检验专业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改革实践教学、优选教学方法、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寻求策略,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医学检验;培养目标;教学研究

医学检验是一门以临床疾病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为目的多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医学学科。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精确医学等学科的发展,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在检验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医学检验成为医学领域迅猛发展的学科[1]。如何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新型医学检验人才迫在眉睫。医学检验专业开设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能力强的实践应用型检验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医学检验人员可能要面临大量异常的检验结果,除具有医学基础知识以外,检验实践经验对问题的解决是具有很大的益处的[2]。医学检验专业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及实践相结合,在具备临床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检验实践能力,能够对检验结果质量把关,对临床解释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且检验人员需要与临床保持密切的联系,能通过实验室检验,为患者提供恰当的医疗建议[3],以利于患者做好治疗及预防治疗。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目标是使学生不仅熟练掌握检验基础知识,还要具有扎实的临床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临床分析诊疗思维及面对问题时的分析解决能力,具备良好的临床诊断思维[4]。

一、医学生培养目标

随着临床实验诊断学的学科发展,临床实际的诊疗模式对检验医学的专业需求逐渐增多,对检验从业者的知识储备和技能需要逐渐提升。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校临床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品学兼优、信念执着”的专业创新人才[5,6]。另外,国际组织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明确指出,医学实验室除了完成对患者标本进行检测的任务外,还需要对批准的检测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以及完成实验室业务范围内的咨询服务[7]。由此可见,如何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对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为临床提供合适的检测项目,提供诊断疾病、观察疗效、确定治疗方案的相关实验室信息等是目前国际上评价临床检验能力的主要考核指标。因此,学校教育除保持教学体系的完整外,教学内容也要以临床应用为导向,注重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就业的竞争力[8,9]。

二、检验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轨

临床医学检验学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实践相脱轨。临床医学检验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与临床应用能力,并且能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以助于对检验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临床检验学与仪器设备密不可分,医院检验科自动化检测仪器换代升级快,自动化程度高。但由于部分学校教学经费不足,无法购置大量大小型仪器,导致学校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脱轨。进行基础课教学的教师较少机会接触临床,或脱离临床较久,较难获知临床最新知识进展,因此学生较少了解最前沿知识。在检验实验教学中,部分手工操作实验已不在临床中开展,但高校授课教师还一成不变地教授。同时,学校实验室病人标本来源的匮乏,导致很多手工实验与临床实际应用存在一些偏差[10]。例如生化常规检查和脑脊液常规检查等,由于学校没有足够的病人标本和大型仪器设备,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抽象的层面,甚至有些化验结果和临床案例只能通过网络图片和课本案例体现,学生没有真切体会,很难形成深刻的理解。临床医学检验学专业理论课和实验课比例不当,理论课占比较大,实验课相对较少,难以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在实验课教学中,通常是授课教师提前完成所有实验课程的流程设计,并为学生准备和调试好所有的仪器和试剂等,学生只需按照设计好的内容完成所有的实验步骤,但是这种常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实验的原理、临床意义及所需要的试剂和用途知之甚少,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时,学生会觉得在校所学知识和实际工作差距巨大,难以胜任岗位,需要从头学起,且面对检验结果,无法对结果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解读检验报告时,不能融会贯通、熟练应用。

(二)考核方法不合理

学校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是基于布鲁姆的目标教学方法而制定的,计量方法主要分为知识(占比70%)、技能(占比20%)和态度(占比10%)三项,其中每项又综合平时成绩(占比3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70%)进行计算[11]。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这种考核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临床检验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来说,尤其是在临床检验、微生物检验和生化检验等“三大检验”的主干课程中,技能占比太小,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将临床和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且由于占比较小,学生对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使学生学到现代检验医学知识与实践相适应的知识。

(三)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学校医学检验专业师资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队伍不稳定。在校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较少接触临床,或不接触临床,不了解医学检验发展的最新情况,无法将临床的实例和书本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且学生对枯燥难懂的课程缺乏兴趣。而一般情况下,临床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能将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穿插教学中,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现状却是,一些指导教师教学能力稍有欠缺,在教学方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缺乏技巧。因此,学校应优化和临床医学专业不同领域的师资配备,以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能力的重点培养,使学生成为复合型的检验专业人才;同时,规范教师的临床操作技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增加“双师型”比例,这样才能使学科有更好的发展。

三、教学改进对策

(一)改革实践教学

为了与临床检验实际工作接轨,教学上应删除一些目前医院烦琐的、已淘汰的实验项目和方法,保留经典的、与工作有关的实验。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采血、血型鉴定、配血、血尿粪体液的显微镜检查、细胞形态的辨认、细菌学的培养鉴定等,这些手工操作和形态学相关的实验是临床工作中基本的检验项目[8,9]。实验教学中应该加强这些项目的培训。现如今,仪器自动化、试剂商品化、方法标准化的趋势对临床医学检验专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从培养熟练手工操作技能型人才转向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我们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所有专业课程中原来分散的实验课进行整合、优化,形成更加科学、规范和系统的教学体系。学校将“临床检验学基础”“微生物学检验”“血液检验”等主干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门主干的实验课,打破专门用于理论验证而成立的实验课运行模式,单独进行课程实践和操作考核,同时将所有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提高课程占比。通过课程整合,形成更加系统、综合的实践课程,将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更好地结合起来。

(二)优选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按照教科书的内容和实验课教学大纲的重点进行教学,教师传授实验的原理,列出实验的具体流程、实验方法和结果解读,学生按照教科书的内容或者教师列出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即可。因此,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课程实践的思考者,而是为了完成任务的机械操作者。在检验实践课程中,应该鼓励更多的授课教师利用临床生动案例进行模拟教学,将授课内容与临床诊断学病例紧密结合,并进行讨论和深入拓展。检验科的实习单位是本科生进入社会之后真正接触到的真实工作场景,是将上课所学的理论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具体实践场所[12]。相对来说,教学实习更加考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同时通过实习,结合病例和具体的临床分析资料,学生应能够对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养成思考的习惯,逐步成长为具有诊断能力的检验人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举办检验技能和案例分享大赛,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临床知识灵活应用能力。见习和实习阶段在检验科进行,实习地点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同时在第二课堂中,定期在实习科室进行社会实践。实行创新实践教育、导师制培养模式,学生、导师双向选择,导师一对一指导。

(三)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调整学校考试评价方案,增加技能考核比重。根据学科特点,在“三大检验”课程评定时,将技能占比由20%增加至30%~40%。为使学生自觉参加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需加强实验技能的考核,将技能考核单列成绩单,并使技能成绩的高低可以影响实验课的最终成绩。临床实习是医学检验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完善的临床实习管理制度尤为重要。在实习阶段中,每一次轮科出科时都要组织严格的技能考核,每次成绩都应记录于实习报告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实践工作的重视,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临床教师严谨的教学作风,促进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实习岗位中。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临床医学检验专业要充分重视教师的培养问题。鼓励检验专业的教师积极参加与资格考试相关的科研和学术活动,定期参加医院检验科的临床实践,不断地将已有的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服务于教学。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检验医学进行思考。邀请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理论知识扎实的工作人员,对教师进行基本教学技能培训,建立初讲、试讲、复讲的培训制度,同时规范教师的实验诊断操作技术,提高授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以“三大检验”实验室为依托,使教师的检验技术操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带教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13]。

(五)促进实践基地建设

临床检验是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脱落物等标本,通过目视观察、物理、化学、仪器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并强调对检验全过程采取严密质量措施以确保检验质量,从而为临床、为病人提供有价值的实验资料。由此可看出仪器设备对临床检验的重要性。学校实验室应尽可能配备如显微镜、分光光度仪、天平、PCR仪、凝胶成像系统、酶标仪、工作台、培养箱等基本的仪器,有条件的实验室可购置血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等大型仪器。对学生开放这些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与医院的合作,促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医院的大型自动化设备,由来自临床一线、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实地教授学生实用的、前沿的技术和知识,让学生形成临床检验思维,增加临床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方检验机构拥有高、新、尖的检验技术,设备先进齐全,学校可以挖掘第三方检验机构作为合作单位,建设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机构的PCR技术平台、高能量测序平台、微生物检验平台等,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检验发展的前沿技术,促进就业岗位多元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系统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从对过去传统的检验科常规人才的需求,拓展到创新型、经验性和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10],这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医学检验教学应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过优化整合课程、案例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临床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形态学教学,开展分子检测学习,提高实验质量控制能力,会检验结果的解读,找出造成干扰实验结果的各种原因。鼓励教师到医院、企业学习和进修,了解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开拓教师的知识领域,聘请有经验的临床专家到学校讲课。学校应重视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加深学校与医院或第三方检验机构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合作,为学生提高技术能力、职业素养提供重要的基地保障。

作者:朱婷 余志武 邵娜 罗凯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