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美术学专业雕塑基础教学研究

高校美术学专业雕塑基础教学研究

摘要:在我国,美术学专业是师范类高校中比较特殊和重要的专业,也是艺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塑基础是美术学专业重要的必修课之一,推动雕塑教育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该文从美术学专业的基本定位切入,阐述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探究师范类高校雕塑教学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提出雕塑基础教学转型新思路,包括加强雕塑课程与其他学科专业之间的联系、融入传统文化、基础与创作并行、利用地域文化优势。结合学校、学生、专业三者的特点,完善课程设置和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雕塑基础课程的作用。

关键词: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雕塑基础

在现代高等艺术教育语境下,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是国内美术院校的重要专业。近年来,高校艺术专业持续扩招。除专业艺术院校外,很多综合性大学也相继开设了雕塑专业,其中不乏师范类高校。当前,师范类高校雕塑教学与时俱进,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步伐,成为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构架日趋完善与壮大的同时,雕塑艺术也取得了质的飞跃。根据目前国内艺术教育现状,雕塑专业主要集中分布于专业美术院校,大部分师范类高校还未设置该专业。但在美术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因自身的特殊性,雕塑基础课一直是该专业的必修课之一。

一、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

传统意义上,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为地方中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师资力量。其源源不断地为我国中小学输送大批优秀的美术教师,使我国的中小学生在接受美育方面得到了保障。美术学专业可以说是我国全面提高人们美学素质的基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中小学美育虽有部分体验课,但以鉴赏课为主,更倾向于理论授课。这就需要教师相对全面地掌握美术学学科各个方向的知识,不仅需要掌握中外美术史相关知识,能够厘清艺术文化的发展脉络,而且在专业技能上,需要掌握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书法、篆刻等领域的相关技能。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对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以上领域外,教师还需要掌握摄影、设计等领域的技能。因此,以往单一的授课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迫切需要调整。雕塑课不仅仅是美术学专业的常规造型课程,作为三维立体的造型实训课,雕塑课程和平常的绘画课程存在较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维度上的不同。在绘画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在二维的平面画布上,利用惯性视觉经验,通过物体明暗和透视关系营造虚拟的三维效果。而雕塑课是让学生通过雕塑练习,直接地开展立体造型的训练,使学生对物象形体在空间位置上有更直观的了解与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运用三维的观察方法观察事物,更立体、更全面地认知绘画对象,这有助于其在绘画过程中表现描绘对象的形体。这加深了学生对形的理解,在无形中也会对其绘画技能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二、师范类高校雕塑教学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国内部分师范类高校已经成立了雕塑专业。东北师范大学是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其雕塑教育发展较早,于1990年就设立了雕塑专业,不论在师资还是在教学硬件方面都有着较为优越的条件。但一些院校非雕塑专业的雕塑课程与艺术院校共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和课程,往往导致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和授课环境下,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当前,国内雕塑专业虽然发展较好,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1.依然保持以往的教学模式,基础教学以具象写实泥塑教学为主

近代,大批学者远渡重洋留学。其中,留法的学者对我国雕塑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学者开展创作、创办雕塑系,并借鉴和引用法国的教育模式与课程训练内容,奠定了我国现代雕塑发展的基石。现代雕塑教学以“头像—胸像—人体—着衣—创作”为主线,通过具象写实的方式进行训练,这一模式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具象写实是美术院校雕塑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涯。而在现代雕塑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十分丰富,具象写实已经不再是雕塑创作唯一的表现手段。从世界范围内比较重要和有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展览看,抽象艺术作品已然成为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而从我国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看,雕塑教育中存在对抽象艺术不重视的问题。基于此,雕塑教育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增加抽象雕塑的内容,使学生对雕塑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掌握更多、更丰富的雕塑技能,为艺术创作做好准备。

2.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门课程的学时分配可以看出,学校和教师基本采用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策略。目前,部分高校教学倾向于开拓现代艺术,注重美术实践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而一门课程的学时有限,如果一味强调实践,理论方向的教学有时会被忽视。雕塑基础教学也面临这一困境,因课时原因,部分教师往往是先简单地为学生讲授雕塑的发展概况,后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雕塑制作板块教学,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雕塑实践和体验,掌握雕塑制作的基本技能。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课程多为鉴赏课,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这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日后工作内容重点不匹配的问题,值得院校反思雕塑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

3.审美标准缺乏传统艺术韵味

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在审美追求方面有着不同的视角。中国艺术讲究意象,西方艺术讲究镜像,这在古代艺术作品中得到印证。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现代艺术思想涌入中国,给我国艺术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部分艺术家在创作中更加注重对个人情感的表达。西方艺术的部分思想、审美标准、表现形式等影响着我国艺术家,雕塑领域也不例外。加上这几十年来,我国美术院校的雕塑系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多借鉴西方雕塑教育的模式,部分学生以西方艺术的标准进行学习,其作品中的形体结构、比例动态、空间关系等方面的审美缺乏中国传统艺术特有的韵味。

三、雕塑基础教学的转型新思路

1.加强雕塑课程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这是一个专业交融的时代,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各个专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艺术家在做不同的尝试,其作品并不是运用单一媒介完成的,难以被归为某一画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探索与尝试,重新整合授课内容,打破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如,对于素描基础与雕塑基础两门看似毫无联系的课程,如果教师能够将其交叉融合,让学生在平面和立体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转换思维,往往会事半功倍。因为在素描课程中,学生是在二维平面的画纸上塑造形象,这训练的是学生单一视点的能力;而雕塑训练的过程需要学生从多角度观察、表现对象。总的来说,专业交融的授课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单一课程授课带来的问题,能有效呈现专业间的互补性,也能够很好地解决部分学生对形体空间把握薄弱的问题,同时加强各个课程间的联系。

2.融入传统文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主要采用西方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中国传统艺术方面的传授。让传统文化走入课堂,既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能拓展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开阔其视野,让学生在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这才是美术教育的根本。

3.基础训练与艺术创作并行

在以往的专业训练里,专业美术院校多采取“临摹—写生—创作”的训练步骤。一些人认为,只有在基础打牢之后才能开始艺术创作,在笔者看来,这种思路其实存在一定的误区。基础训练往往强调的是对描绘对象的客观再现,而艺术创作更注重的是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练习是为创作作铺垫的,而基础训练和艺术创作的重点存在一定冲突。因此,教师需要在基础训练和艺术创作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有效地将二者联系起来。如果要求先打好基础再创作,往往很难界定“怎样的基础才叫好”“到何种程度才能进行创作”。即使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这种单一的训练方式因缺少联系性,也难以确保学生在创作时能够把基础阶段掌握的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创作实践。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基础训练与艺术创作并行的方式,尝试增强基础训练的趣味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这可让基础练习变得更有乐趣,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4.应用地域文化优势

艺术来源于生活,能打动人的作品往往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人文等环境,有着不同的美术环境,呈现的作品面貌也存在差异。因此,深入开发地域文化是美术多元化发展的关键。在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资源,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而且可让学生以地方资源为创作源泉。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在无形中贴近生活、感受生活,有效增强艺术创作的积极性,做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此,高校才能培养出具有地域特色和艺术个性的人才,使雕塑基础教育继续前进,也使我国各地域优秀传统美术资源得到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当前,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雕塑教育日渐繁荣。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者应重新全面剖析雕塑基础教学,了解时展对雕塑教学的要求,并对该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使雕塑教育工作更加合理、高效。从实际出发,厘清新时代下各专业的需求取向,并调整相应教学措施,是新一轮雕塑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作者:张斌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