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礼乐素养教育的价值与途径

高校礼乐素养教育的价值与途径

摘要:文章首先对礼乐素养教育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高校礼乐素养教育的价值,最后提出了高校礼乐素养教育的途径,包括设置专题课程及渗透专业教育;塑造“礼乐”校园文化氛围;搭建自主性学习成长载体。

关键词:礼乐素养教育;校园文化;礼乐文化;儒家文化

一、礼乐素养教育概述

传统礼乐文化体现在教育中,即我们所说的礼乐素养教育。礼乐素养教育对当下社会和谐、教育完善、公民的道德建设均具有重要价值。高校礼乐素养教育内容丰富,既包含一般的德育、美育,也包含人际沟通、职场的礼仪文化、家庭婚恋等内容。我国礼乐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养分,发展出了丰富的内涵。礼乐素养是礼乐文化的具体表现,其至少包含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而本文中的礼乐素养教育主要关注个体层面。从个体角度来说,礼的精神旨归在于“立人”,即孔子所讲“不学礼,无以立”[1],是在群体中确立个体主体性。“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2]。对于个体,礼的素养最低标准是规矩意识、纪律观念,更高的标准则是确立人格尊严与主体价值。乐的精神旨归在于内心的修养和情绪的和谐。“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因而,礼乐的素养都是对于人的价值的肯定与彰显[3]。礼乐素养教育中包含行为规范、人格、礼仪、艺术、心理等教育内容,其中有些方面如人格、规矩、礼仪、心理等是当下家庭与学校教育中薄弱的部分。在目前的基础教育中,礼仪教育有所不足,美育则处于边缘位置。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欠缺礼乐精神的熏陶,导致其人格教育、心理素养、行为规范等方面暴露诸多问题。礼乐教育之所以不足,一是当下社会转型期文化的多元及西方文化的强势涌入,二是对传统礼乐文化认识不足,没有可以遵循的实践标准。礼乐素养教育的缺失,也是知识技术等可量化的教育指标备受推崇,而人格、道德、社会适应性等这类难以量化的素养教育遇冷的结果之一。礼乐与艺术教育、美育、德育的不足,又成为影响学生素养水平的重要原因,如此往复,不对素养教育进行创新与改革,就无法跳出这样的不良循环。礼乐素养教育要进行教育实践的落实,就需要具体实践的内容与方法。礼乐素养教育在汲取传统礼乐智慧的同时,还必须结合国际素养教育的最新理念与方法,如情商、意志、团队合作等。礼乐素养教育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应避免无内容的形式或无形式的内容。实践性是传统礼乐文化根本属性,礼乐素养教育应该从礼乐传统中借鉴经验,保持其行知统一的可贵品质。高校学生对礼乐素养有迫切需求,他们需要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体味传统价值观传承千年的智慧、提升个人价值、展现个人价值、并深入接触社会,因此具备良好的情商和沟通技能对于学生适应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肯定的是,高校学生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有很高的热情,如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经常座无虚席,学生喜欢通过社团、讲座等深入了解和体验礼乐文化。笔者所做的一项针对高校600人的抽样调查中,69.46%认为礼乐文化值得传承,77.8%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修身养性,都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礼乐文化的认可度很高。

二、高校礼乐素养教育的价值

礼乐文化渗透校园文化仅是礼乐素养的一部分,礼乐素养教育着眼于对高校学生进行全面提升,顺应其发展需求,因此,礼乐素养教育在高校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的价值。

(一)从个体成长角度来看,礼乐素养教育不可或缺

高校学生处于个体成熟期,人格走向自主与独立,面临社会与生活,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个体的自主性体现为理性的人格和良好的价值观,及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礼的教育关注社会适应能力、个体与团体之间的协作、个体的自我省思、生命内在的自省意识、精神的秩序感和生命的敬畏感。社会无礼则失序,个人无礼会有精神层面的危机。礼打开了个体看待世界融入社会的独特视角,唤醒了个体身份自觉和价值意识,提升了社会、生命意识。品质道德不是知识概念而是习惯能力,人的品质道德的外在表现是符合礼乐的言辞举止,相反,言辞举止的训练和养成又内化为品质道德。乐在当下包含美的教育及艺术教育如音乐教育等。乐不同于消费文化中的追星捧月、游戏网络、休闲娱乐,乐的内涵更大、层次更高,它体现为高尚的艺术情趣和审美态度,既能够雅俗共赏又能鉴赏甄别,这是对于艺术语言的了解和情感的深层体悟。没有乐的修养和教育是难以理解乐的美、乐的善。对于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主动展现个体价值的高校学生来说,礼乐素养教育必不可少。

(二)从实践角度来看,礼乐素养教育落脚于生活

礼乐素养教育也是生活教育,礼乐体现在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中。礼乐素养教育包括常识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占有更大比重。礼乐素养教育的实践着眼于人格发展和生活技能提升,着眼于解决个体面临的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规矩意识,按照人情原则、法律法规等为人处事便是对于礼的落实。礼的精神是秩序,包括法治意识、法制思维,要求个体“守规”,并学会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维护自身权益。礼乐要求节制欲望,即使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欲望也不能无限膨胀没有约束,节制欲望方能行有准则、事有法度。礼与乐的价值还在于帮助个体克服内心的迷茫与浮躁,坚守目标、耐住寂寞,不被名利左右。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学生发展压力有增无减,礼乐的和谐、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等核心态度,能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正面能量。礼乐素养是传统美德的基础,有益于个人的人格养成、艺术修养,有助于行知统一、形神兼备、身心和谐。

三、高校礼乐素养教育的途径

礼乐素养教育既然有实践性与常识性特点,那么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上就应当解决落实问题。传统的选择与转化并行不悖,能够进行当下转化的才具有选择的价值。对于礼乐文化来说,其转化更偏重实践选择、更偏重学理,其选择与转化都是要解决见实效的问题。传统礼乐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融合,更有助于寻求有效的传统礼乐文化转化的途径与方法。

(一)设置专题课程及渗透专业教育

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让礼乐素养进课堂。首先,设置相关专题课程,将礼乐的相关素养进行合理的安排,将课程专题化、板块化。礼乐素养教育从课程上可以分为中外礼仪、家庭婚恋、服饰形象、音乐素养、语言修养等,因而课程可以以专题的形式来设置,以讲座、培训、情景体验等形式展开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学到许多生活、工作中实用的礼乐素养技能。专题课程的设置,更加偏重于实践而不是理论,目的是能让学生即学即用。首先,专题课程师资应来自社会各个行业领域,以开阔学生的社会视野。其次,礼乐素养教育需要对大学开设的其他课程渗透,在相近的课程当中增加礼乐实践性环节。礼乐素养能让学生树立更为明确的学习目标,确立严肃的学习标准。近年来,工匠精神备受推崇,其中不单单是技能的训练,更有心态地训练和对于文化地深刻体会。

(二)塑造“礼乐”校园文化氛围

在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当中,礼乐都有助于丰富、提升校园文化内蕴和层次。传统礼乐历来重视环境教育,在物质层面,可以利用承载礼乐文化的建筑、雕塑、场馆、标语等营造一种凝固的礼乐空间文化。在制度层面,礼乐文化有助于从高校学生心理需求、实践需求、个体需求出发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激发学生参与感、归属感、成就感。管理也是一门艺术,制度如果更富人情味、人性化、创新性,则有助于培育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在精神层面,礼乐文化营造下的校园文化,无疑具有动人的魅力。当下校园里缺少传统礼乐更缺少礼乐文化的自觉态度,不仅缺传统也缺时代风尚,中西古今礼乐应该在高校有机交融,提高学生的礼乐素养水平。高校礼乐教育应该突破狭隘的时空感、历史观,纵览古今中外礼乐发展变化、差异、成就,为传统礼乐的现代性创新提供可能。

(三)搭建自主性学习成长载体

当前的新型教育理念中,大部分都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来展开教学,也就是说,在礼乐素养教学中,一是内容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二是形式与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三是充分展现礼乐素养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归根结底就是要把重心变教为学,充分彰显教学的操作性可行性推广性。在这种理念下,学生自主性学习载体如社团、展演、重大节庆等都可以作为礼乐文化传播的渠道,学校应支持学生社团如礼仪社团、汉服社、国学研究社等的活动,组织举办如成人礼、女性的笈礼等传统活动,充分发挥礼乐文化教育的载体的实践性、交流性、对话性功能。注重学生参与,让学生习礼习乐,体会礼的重要性,体会有仪式的成长过程,彰显重大节庆的仪式感,唤起学生对于礼乐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让学生感到精神归属、价值使命、心灵觉悟、民族情感。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心理发展,尊重个体表达,在交流对话过程中完善礼乐文化的现代传播。

四、结语

礼乐素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具体落实,其传承了传统礼乐文化尤其是传统人格教育的精华,同时融入了新时代价值内容、教育理念、方法形式,它着眼于个体发展与成长,弥补了当下教育的不足。礼乐素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小众到大众还需要逐渐的成长,需要学生、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传统礼乐文化为礼乐文化素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要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并落实于个体及社会,就必须对传统礼乐文化进行大众化、通俗化、时代化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能够发挥巨大优势,可以借助商业媒体等多种渠道,将礼乐素养教育的课程资源、价值理念、行为方法等向大众传播,与社会共享。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李锐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