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篇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篇

第一篇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绝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之前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过分强调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除成绩之外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许多学生走进大学后依然无法改变这种思维模式,一方面,其执着于成绩的高低,产生极强的竞争心态。另一方面,不愿意参加校园丰富多彩的活动,看到其他同学通过参加活动而有所收获的时候心里又十分不平衡。久而久之,会导致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出现抑郁、自卑等诸多心理问题。其次,对大学生活不适应。从高中到大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许多学生面对生活环境、学习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转变会产生极强的不适应感。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读大学可能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要学会独立生活和自主决断,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许多独生子女,缺乏相应的锻炼,因而自理能力比较差并且不适应集体生活;对一些来自贫困山区的同学来说,城市的生活对他们有巨大冲击,同时,学生生活习惯和思维理念的不同也会产生极度不适应感。这时,如果不能迅速调整心态,转换角色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就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再次,缺乏沟通技巧。在大学中,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相对复杂,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再像中学时期那样紧密;同学间由于生活习惯、作息时间的不同,常常出现矛盾;大学生还面临着与异性交往的情感问题,有的学生将爱情置于学业之上或者是无法承受失恋的打击等。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善言谈、怀疑他人、不喜欢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最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认知意识开始觉醒,渴望表现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但是,由于人生阅历浅、缺乏社会经验、就业压力大等因素,很多人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才能、学识和社会实际情况来确立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容易造成理想和现实脱节,产生怀才不遇感,最终导致心理冲突。[3]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我国许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紧迫性相对较弱,心理健康教育常为其他工作让道。[4]许多高校并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只简单建立了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或者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挂靠于校医院、学工处、思政科等部门。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具体的内容和规范的体系,使其流于形式效率低下,旨在防止学生不要出事,不要走极端,而难以发挥其教育作用。其次,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其专业性和技术性欠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起步比较晚,国内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缺少专业教师来教育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业和生涯发展方面的指导。据统计,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400:l,而调查的几所高校大致为10000:1,在一所3万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只有两个人,另一所近8000人的学校,专职教师还带着品德、伦理课。[5]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的背景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半是“半路出家”,甚至只是挂名,学校也没有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专业的培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向老师寻求帮助时,难保能获得专业、正确的引导,更不用说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了。最后,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采用两种形式,即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单一。心理咨询室主要是接受学生主动咨询,只针对了少数心理有“有问题”的学生,忽略了大多数发展正常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覆盖面广,但是课程不被老师和同学重视,没有充分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另外,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所处年级等方面的不同,所面临的问题各异,而课程教育往往缺乏针对性,效果不佳。

二、加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发展探索时期,亟待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针对上述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纳入学校教学日程,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破除以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混为一谈的思想。首先,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部门,聘请相关专家担任职务,在其指导下,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具体组织和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直接参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其次,各学院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另外,各级心理教育机构间要有严格的监督考核体系,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注重对从业教师的培养,打造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高校领导者必须重视提高工作者素质,建设一支素质全面、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6]首先,学校招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必须达到要求学历,最好有相关工作经验或是实习经验,更重要的是,心理教师必须有责任心和耐心。其次,要保证学校各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人员数量,以便全面展开各项工作。再次,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要进行专业的上岗培训并进行定期考核,特别是要加强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培养。最后,要加强校际之间的经验交流,互换互派心理辅导人员,以达到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兼顾对学生的差异性辅导

首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还包括培养良好的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就业指导、恋爱心理指导等各方面的内容。其次,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外,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建立心理健康社团、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坛或讨论会、举办心理健康主题月、编辑心理健康杂志等。再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台、橱窗、校报等资源,宣传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最后,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心理辅导方式和内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从文化理念上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而且直接关系到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7]首先,学校应当端正办学理念、坚持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其次,学校应当美化校园环境,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图书馆的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保障。再次,采用新型帮学手段,建立“朋辈辅导员”制度,同辈师兄弟间帮扶互助,排解心理困惑,助人自助,形成一种坦诚相待、互相关怀的同辈情谊与和谐氛围。最后,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会等,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充实其精神世界。

(五)自主提高,优化自身性格

尽管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处理与解决,还需要从其自身来着手。首先,其应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感受与同学之间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从而融入同学中,克服孤独、自卑和胆小等问题。其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集体生活中一定要培养自己服务他人的理念,凡事先想到他人,就能避免许多矛盾纠纷的产生或是激化。再次,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当意识到自身问题难以克服或是与他人纠纷难以调解时,一定要向辅导员或是心理健康老师寻求帮助与指导,切不可逃避、拖延问题。最后,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校图书馆以及学校举办的各种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来学习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以便遇到问题时不恐慌、不逃避,能采用正确的处理方式或者处理流程。

三、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当前乃至于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将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倍投入的重点问题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大学校园生活的和谐与丰富,甚至关乎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相信通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完善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学习和努力提高,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刘雪娇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二篇

一、高校女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困扰

从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由于学习问题出现的困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习焦虑和考试应激障碍,其次为学习动机过强、学习适应不良、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疲劳等,其中学习适应不良问题主要体现在低年级女生身上,学习焦虑、动机过强及动力缺乏问题则主要体现在大二、大三的女生;大四女生则主要表现为学习疲劳。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女生都会在考试前出现考试的应激障碍,如过度焦虑引发的失眠、情绪失控等,甚至个别女生考虑采取作弊的方式以求取得好成绩。

(二)职业发展困扰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社会对女性家庭角色的期待较大等原因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过程中性别歧视比较严重,这就使得女大学生面对职业发展,表现出性别自卑感,严重的甚至出现依赖心理和悲观怯懦心理。从笔者的调查来看,有61.3%的女生认为企业用工歧视女性,有22.6%的女生对考研、就业信心不足。

二、导致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首先,从根源上讲,我国传统文化对女性角色的定位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导致高校女大学生出现种种心理问题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几千年来,中国人心中就被深深烙上了男女不同的烙印,诸如“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性别观念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人。其次,当今社会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种复杂的矛盾和事物容易造成女生价值观的混乱和情绪的不稳定。最后,学校基础教育的缺憾。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都没有将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从小学到大学,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情商和心理的引导,尤其是专门针对女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远远不够。

(二)家庭原因

在我国,家庭教育的侧重点仍然是对孩子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很多女大学生自理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比较差。甚至在个别多子女家庭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农村,受重男轻女旧观念的影响,家庭对其关注及关怀严重缺失。

(三)女生群体的个人主观原因

高校女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阶段,年龄在18-23岁之间。这个阶段是人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她们虽然在生理上发育基本成熟,但在心理上尚未发育成熟,自我意识不够健全,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往往会因为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和困扰,从而造成心理压抑和心理紧张,乃至发展成心理障碍。

三、加强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对策

(一)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于大学女生的全部求学阶段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公共必修课程,但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内容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主。笔者认为为增强高校女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女生所出现的心理困扰不同,如低年级女生多以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比较突出,高年级女生则面临异性交往、就业、升学等巨大压力,在大学的每个阶段都开设专门针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制定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以便及时对女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二)将女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德育工作相结合

首先,要在高校树立心理健康教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做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全员重视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在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帮助女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动机,还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用灵活、自然的方式向女生传授、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将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女生专题讲座、座谈会等方式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女大学生加深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她们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意识。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女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针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女生在活动中提高能力,悦纳自我,展现自信,追求自尊,加强对她们的人际交往、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等。

(四)积极创新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有效途径

1.注重开展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建立系统完善的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高校应组织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准确诊断每一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她们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和症状,以便尽早干预,及时解决,确保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针对女生心理情感比较敏感,有时不愿意直接面对心理咨询师的现象,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作用,通过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让女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

3.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可以组建朋辈心理互助中心,培训一部分对心理咨询工作富有热情及责任感的学生,通过心理热线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开展朋辈间的心理咨询与帮助。

(五)构建宿舍、班级、系院、学校多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针对女生群体的特点,在宿舍内设立心理守护员,在班级内设立心理委员,在系里设立女生心理辅导站,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形成多位一体的女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总之,女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中的特殊青年群体,她们的心理健康素质状况与其成材密切相关,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因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起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通过有效方式引导女大学生正确地悦纳自己,帮助其克服来自社会及自身的障碍,从而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

作者:边小玲 单位:滨州学院

第三篇

1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危害和影响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将会给个体人格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人格是个体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的品格和个性的统称。具备独立而健康的人格,对于大学生群体学习和成长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如果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多种问题,势必会给个人的人格完善及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人格的培养和完善既需要个体的自身努力,又需要通过接受外部教育引导加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对外部信息的接受、分析和理解能力,一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人格成长外部教育要素效果的发挥。

2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种主要类型及产生原因

第一,环境适应问题。环境适应问题是指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生活以后,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进而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影响到其学习生活以及与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更为严重者将导致辍学。这种心理健康问题一般存在于刚刚入校的新生群体之中,主要是由于高校集体生活模式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导致了部分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较差的学生出现了诸多的不健康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程度相对较轻,经过适当调节和引导可以彻底加以解决。第二,学习心理问题。随着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特别是一些专业课程学习难度的不断提高,部分大学生会因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过重、成绩不佳等原因出现厌学、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这种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不但存在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群体之中,甚至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心理问题。应当说,因专业学习所引发的心理问题危害程度相对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加以疏导,否则将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第三,恋爱及人际沟通心理问题。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因恋爱受挫或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不强等原因,会出现一种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第四,就业升学压力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中,因就业升学压力所导致的心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众所周知,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逐年增加,考研等升学压力也在逐步加大。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很多大学生便会不同程度的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求职受挫或考试失败后的逃避现实、消极厌世、偏激急躁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抗压力和挫折能力普遍较弱,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竞争等等。

3对解决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应当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特点。高校辅导员要正确认识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在发现问题后不要过分恐慌和着急,而是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和危害性进行具体分析,进而采取不同的措施。二是要具备科学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法。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在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类型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中,除了要采取主动关心的态度以外,还要具备一些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因此,辅导员应当学习心理咨询等相关课程,掌握一些科学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三是要全面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要通过面谈、侧面了解、问卷调查等等方法,及时掌握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对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加以重点关注,及时帮助他们疏导和化解不良情绪。

作者:金玲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