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国际化教学研究

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国际化教学研究

【摘要】智能装备制造技术是当今时代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制造业的未来发展的趋势必然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推动该行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化有着重要意义。在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学工作中,应当进一步明确智能制造装备业岗位的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技能人才。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与国际前沿水平之间的差距,并论述了制定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国际化教学标准的含义和原则,最后介绍了我校在这一教育领域的实践成果。

关键词:智能制造装备;国际化教学标准;意义与原则;分析与研究

1引言

优质量产的机械装备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所有工业技术的发展都无法离开机械制造技术这片土壤。制造业的核心是装备制造,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筹码。在“互联网+”迈向“物联网+”的这一发展过程中,高端装备的制造也实现了智能化的华丽转身。国家也积极给予了政策支持,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向智能化助力。在此背景下,推动高职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教学的国际化有着重要意义,必须积极参与制定国际化教学标准,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与国际化接轨。

2我国与国际智能制造装备对比分析

2.1国际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从全球视域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制造业已走向智能化,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智能机器之间存在协调运动和彼此竞争,同时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第二,人机一体化的特征不断突出,在智能机器的支撑下,技术人才的潜力被有效放大;第三,虚拟现实技术的深度应用,使得智能制造系统能够更好地完成特定工作,具备一定的自我维护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第四,智能制造的新业态表现在产品追溯和定制化生产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物流管理和生产管理将实现智能化;第五,在远程诊断、云服务以及在线检测等方面,将实现服务的智能化。国际智能制造的总体发展趋势,必然经历一个智能工厂、数字化工厂到自动化工厂的过程。

2.2我国与国际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比

从近些年全球领域的制造业发展趋势来看,制造业在我国属于第一支柱产业,可以形象地将我国称为“世界工厂”。但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中大多从事的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利润不低、效率不高的特点,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推动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是未来转型升级的唯一出路。智能制造装备系统的发展使得生产效率从技术层面得到根本提升,是制造业生产走向智能时代的重要特征。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虽然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制造强国,在技术层面仍然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这一差距所带来的是创新能力的低下、能源的严重消耗以及产业结构的落后。此外,大量的工人只能在低端制造岗位上工作,整体收入并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国家虽然在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但是想要迎头赶上仍然需要多部门、多主体的、长时间的共同奋斗。

2.3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发展现状

从行业分布格局来看,我国智能装备行业主要存在于工业基础高度发达的地区,例如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等地区的智能装备制造业,不仅自身水平较高,还对周边地区的产业有着带动作用。我国经济的转型、工业化的升级以及国防和经济建设,都十分依赖智能化高端装备的支撑。近些年,我国智能化装备所占据的份额不断走高,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整体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尤其是一些先进控制、新型传感器等关键技术依然受到封锁。这就导致了在后续的新品研发和技术换代上,仍然需要向发达国家的企业学习,存在着一定差距;第二,在我国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产业结构组织不完善,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数量并不多,仅有部分企业具备一流的实力;第三,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从整个行业来看配套企业的整体实力不足。即便是一些顶尖企业,所取得的突破也是体现在集成能力和整体技术上,一些核心部件仍然不能实现自给自足。

3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高职人才需求分析

从目前阶段来看,我国的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人员数量并不充足,在高等教育中与之相关的专业建设并未形成规模。在对一线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后,可以发现现有的智能装备调试安装人员中,“科班出身”并不在多数,很大一部分为其他专业转行而来。从专业分布情况来看,这些一线工作人员主要有自动化、电器、机械等专业。从高校人才的去向来看,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很难直接投入一线工作中,这是因为学校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中的具体工作内容之间的差距,这就需要学生在积累大量社会实践经验后才能适应一线工作。所以,从总体上来看,在该领域依然有着很大的高职人才缺口。

4制定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国际化教学标准的内容

4.1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背景

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促成了我国与多个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在此背景下,我国在引进国外优秀企业的同时,也在不断支持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面对这一趋势,我国政府也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保驾护航。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体量已经居全球首位,必须承担起培育和输出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填补制造业和工程建设领域的缺口。在职业教育领域,国家也提供了配套的政策保障,引导支持职业院校开设能够与国际化接轨的专业,培养能够支撑企业走出去,将技术引进来的现代化人才。例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强调,应当对外进行更多领域、更多层次的交流,坚持促进改革发展,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不断走向国际化。这就要求一线职业院校要加强对国际上先进教育经验和理念的引入,实现我国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和地位。在人才培养落脚点上,要致力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4.2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含义

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是指,以国内现有的、现行的教学标准和规范作为基础,以引导学生熟悉国际通行行业规则、技术要求以及服务规范为目的,并借鉴融合发达国家的专业教学标准,所构建起来的教学标准。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与国内标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这种教学标准以国际前沿水平的职业教育为着眼点,并向国际先进的企业看齐,力求做到争先进、夺一流;第二,这种教学标准具有国际互认的特色,国家之间就人才培养方式和目的有着一致性;第三,这是为了建设一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教学标准系统,具有很强的输出国特色和国情特征。为了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新高度,有必要开发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国际化专业标准。从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整体质量,培养出掌握国际一流技术、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创新型技术人才,最终实现一流职业教育支撑一流企业发展的目的。

5制定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国际化教学标准的原则

5.1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

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先讨论走得正不正,然后才能讨论走得远不远。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标准的制定必须先明确“为谁育人”。因此,必须坚持贯彻党的总体教育方针,以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此外,标准的建设还要做到坚持问题导向,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5.2引入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和模式

在建设教学标准时,需要坚持与国际的先进教学模式和理念相接轨,对于国内外的相关育人方式和经验采取“扬弃”的态度。此外,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为学生提供更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训平台,促进学生能够实现理论实践融合,德技兼修。最终帮学生具备能够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以及可持续学习发展的能力。

5.3主动对接国际产业技术发展最新技术标准

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需要积极主动的与国际最新技术标准进行对接,职业院校要在充分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就地区核心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开展与名企的合作。在标准内容上要聚焦新的工艺、材料、装备、技术等方面,将国际上最前沿的职业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在具体教育落实中,要坚持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及学生需要考取的证书的明确。

5.4充分体现鲁班工坊建设经验与成果

鲁班工作坊是天津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和品牌,构建了天津职业教育与世界交流的通道。工程、实践、创新以及项目这4个关键词是鲁班工坊的核心内容,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将学生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锤炼融合。这一教学经验成果,既是以先进国际经验为指导,也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因此,在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工作中,要积极借鉴鲁班工坊的建设经验与成果,以此推动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

6我院制定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国际化教学标准

6.1建设内容

(1)开展广泛调研,明确人才需求。我院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需求,制定设计了详细可行的调研计划,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工作。主要调研考察对象有相关专业的跨国公司、知名的一线企业等;主要调查内容有国际化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专业技术、文化素养、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以及所需要的相关证书。这些前期调研工作,为后续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2)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标准。在国家以及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和调研数据的支撑下,我院深入进行校企合作,与一线企业共同制定标准,共同形成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案。在与多家企业的交流中,我院坚持以培养能够服务地区经济发展、适应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的,能够具备国际文化意识的,能够在国际企业中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致力于打造先进的国际化教学标准。(3)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我院坚持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工作中心、将国际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作为导向、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制定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依托,构建了能够与实际生产无缝衔接的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课程框架中纳入了“1+X”证书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我院致力于对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开发,出版了中英双语教材、形成了双语教学资源。在教育实践中,我院将创新的教学资源贯彻应用到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强化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国际化专业内容的学习质量。(4)打造师资团队,提升教师水平。我院坚持打造一流的国际化师资力量,通过培训和进修强化一线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外语水平。在多年的努力中,我院形成了一批“双师型”教师,他们有着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熟悉企业的生产研发过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我院与外企开展深入合作,聘请大量技术过硬、师风端正的外籍教师,有力地推动了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国际化教学标准的建设。(5)建设实训环境,开展模拟训练。以促进智能制造专业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为目的,根据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职实训平台。我院在与地方企业和国际公司的合作下,建设了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有着可操作性强、技术前沿、示范作用强的特征,能够让学生在仿真模拟企业环境中高效开展技能训练。

6.2特色与创新

(1)紧紧围绕我院的优势专业,落实了国际化教学标准、双语教学资源以及课程标准的开发;与海外先进的智能制造业公司开展合作,培养了大批适应国际企业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外中资企业的需求出发针对性培养人才,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走向国际。(2)在借鉴鲁班工坊建设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构建了以EPIP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国际沟通交流中,提升了国际化教学水平;融入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及1+X证书,实现了职业资格培训与职业学历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

7结束语

以我校为例,围绕优势专业,并借鉴鲁班工坊模式,基本完成了以EPIP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工作,融入了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和1+X证书,充分体现了鲁班工坊建设经验与成果,智能化和国际化必然是制造业的未来航向标。基于此,大力推进这一行业的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化是职业院校的必然努力方向,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与国际化接轨。

作者:李文强 周树银 王同庆 单位: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