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校学风教育范文

高校学风教育全文(5篇)

高校学风教育

第1篇:高校学风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学生养成教育问题建议

一、制订学习计划,促进自主学习

现实中,经常发现对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认识不清或能力不足的学生,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最终导致学业失败的情况。这不能简单地归咎为“学生自身原因”就完了,更应该负责地从学校的教育或管理上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在此,提出以下建议:(一)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学生的适应性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大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要求,使学生充分认识大学学习中学习计划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明确目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计划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二)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认真组织和开展“谈理想、定目标、做规划、见行动”主题实践活动,做到全体参与,做到人人有目标,人人有规划,人人有行动;发动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建设目标”和“班级学生规则”,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互帮互助,督促全班同学朝着目标、执行规则、付诸行动。(三)辅导员老师要从培养学习习惯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理解并掌握自我激励、自我定向、自我引导、自我发现、自我调控、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的方法,是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七个关键点。辅导员老师可组织班干部和部分学生骨干,有目的地选择典型事例(案例),通过精心策划和编排,在主题班会或班级活动中,用情景再现的艺术形式,将上述方法呈现给班上每一位同学;在班级管理中,自己也要注重这些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尽快学会自主学习。(四)辅导员老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去了解掌握每位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选择那些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帮助其提高自我规划、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能力。要将网游成瘾学生的教育转化作为重点,想办法、下功夫、用措施,争取实现突破。(五)通过辅导员老师,邀请高年级中成绩优秀、全面发展、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就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与班级学生开展宣讲和交流活动,激励学生学先进,赶先进,积极行动起来,争取早日成才。

二、加强学业指导,改进学习方法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使学习者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越学越聪明,给学习者带来高效率和乐趣,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不得法的学习方法,会阻碍才能的发挥,越学越死,给学习者带来学习的低效率和烦恼。由此可见,方法很重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关键。调查发现,我校有近44%的学生处于“有目标,不知道该如何努力”状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有一成的学生“不知所措”。鉴于大学学习有别于中学学习的固定模式,不同专业在知识、能力的传授和建构过程均不相同,指导学生尽快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很有必要。在此,提出如下建议:(一)发挥专业导师对学生学业的指导作用。要把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指导学生的学业规划,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学习资源和使用方法,指导学生选课,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检查和督促学生的日常学习等,纳入专业导师的工作职责范围。专业导师还应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当大的偏差发生时,与学生主动沟通并能与家长和任课教师共商对策。相关管理部门要建章立制,明确职责,严格管理,定期考核,督促专业导师认真履行职责。(二)发挥课程主讲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因为学生是否会学习,课程主讲教师可从他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上观察出来,而且课程主讲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课程教学举措指导学生改善他的学习方法。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见面最多的是课程主讲教师,对他学习方法形成影响最大的也是课程主讲教师。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认识上和教学管理机制上,使主讲教师承担起教会学生学习这项工作。(三)学校应将检查督促专业导师的学业指导情况、课程主讲教师的学习指导情况,列为校、院两级教学督查组成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如果教学督查者认真考查一个教师进行一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关注他“授人以渔”的活动和效果,那么完全可以发现他教学上的亮点和缺陷,并进行有效的点拨和鼓励。与此同时,对教师工作的考核,除了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对教师的评分外,应增加对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成效的评分。(四)学校应将“大学生学习指导”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也可依托相关部门探索成立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或建立大学生学习指导网站,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有关学业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咨询服务。(五)辅导员要把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包括学习方法指导)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落实在大学生的日常思想和管理工作中。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思想,丰富班级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创新灵活多样的组织模式,开展经常性的学习交流活动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三、强化自主管理,养成文明行为

在宿舍、教室或图书馆自习室的调查中发现,在我校的少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着不懂礼貌,不懂尊重,不遵守时间、纪律、规矩,不讲公共卫生,不讲秩序的情况;在校园里,我们也很容易就会看到一幕幕学生恋人过分亲昵的“镜头”。这些现象恐怕不只是在昆工存在,但确实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在行为养成教育上的“缺课”。为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校,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为促使大学生行为文明养成开展教育,进行“补课”。在此,提出如下建议:(一)发挥学生党员、团学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各级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依据《准则》要求,联系实际,制定本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以及监督执行的措施;并先行实施,做出表率,发挥好示范和带头作用。(二)以《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规范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在学习提高、先进示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教育实践范围延伸到全校各班级。引导各班级依靠全班同学,以《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准绳,明确班级建设目标、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创新班级管理方式,以集体的力量促进全班同学发奋学习、言行文明、共同进步。(三)完善校院学生会组织的职能或创新学生组织形式,发挥学生组织在宿舍园区生活中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协助和配合我校“社区三进”工作的开展,促进学生日常生活中文明行为的养成。(四)鼓励教职员工除了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外,在遇到学生有不文明行为时,及时给予提醒和教育;学校相关管理服务部门(单位)要完善规章制度,除了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外,还要发挥好育人作用,对管理服务过程(含场所)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五)探索成立校园文明纠察队等公益性学生组织,指导并支持其开展校园“文明执法”行动,促进我校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优化激励机制,引导全面发展

虽然只有极少数学生直接将“获得各种荣誉和奖学金”看做学习的主要动力,但仍有逾三成的学生认为“荣誉和奖学金等激励机制”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见,对相当一部分学生(通常是学业状况优良者)来讲,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相当显著。就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讲,关注激励机制者众多,不可小视。为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需要我们顺应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各类评奖评优制度。在此,提出如下建议:(一)围绕学生奖励办法的导向性展开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探索设立专项奖励,表彰和奖励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表现突出、示范作用强、教育影响面大的优秀学生。(二)在学生奖励办法中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成就的奖励力度,以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努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迎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三)研究和修订学生奖励办法,对带领班集体在优良学风班创建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干部(或学生骨干)给予特别奖励。(四)研究和修订学生奖励办法,对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促进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学生给予特别奖励。

五、结语

此次调研工作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我校学风现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机制,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和改进优良学风创建工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通过文献学习和调研策划,进一步深化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调研实施,全面掌握当前我校的学风现状,有助于增强对加强学风建设紧迫性的认识;通过调研分析,深刻认识影响优良学风形成的因素,有助于找准学风建设的切入点并明确学风建设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刘莉,黄佳慧,刘晓琳.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和对策研究——以大连市大学生学风调查为基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4):126-128.

[2]杨盛强,刘庆华,邹亚,任左华.高校学风建设的误区及其规避方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2):22-24.

[3]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92-96.

第2篇:高校学风教育范文

【关键词】课堂组织;学风建设;教风建设

曾几何时,大学生是挤过独木桥的知识分子,其言行举止确实名副其实。当时,很少会有学生逃课、厌学、逃学,网瘾严重、助学贷款恶意欠贷、考试作弊等。时至今日,这些现象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真实写照,虽然是个案(或少数部分群体),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深思与改良。

一、改变传统育人观----教育理念更新

当前的大学生是怎样的呢?大部分学生都受到浮躁社会风气影响,大部分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尽管他们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尽管个性张扬,但每个人都要融入社会,面对社会现实,因此,需要学习社会规范、与别人交往;而这需要学生切身体会;这是条既重要又艰难的成长线,在大学管理者面前是隐形的;亚洲先进高校的管理者认为:大学阶段是学校教育影响下一代社会公民的最后机会之一,大学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得到发展。笔者有幸参加云师大孙亚玲教授的一次讲座上,学员一起做了一个活动:请学员用10分钟回忆写出这次2小时的课内听到的内容,尽可能多写。在场教师学员的回答是20%到70%不等。这个课堂实验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全神贯注听讲,最高的吸收度也就70%,如果明天再做,培训结束再做一次的结果如何?

二、课堂有效组织与管理

孙教授提问:“上课吃零食算不算不良行为?”孙老师有海外访学经历,曾目睹外国学生课堂上吃东西(她称为文化休克),国外师生习以为常。国内教师认为此举对师道尊严的冒犯。也有学员提出异议,不一定定性为不良行为,要看如何判断不良行为。如果事先约定达成共识,就不算。孙老师用定义及约定来奇妙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良行为的定义:违反课堂规范、干扰正常的课堂秩序和效果的行为即是不良行为。课堂有效组织和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预防,其次才是管理。所以,第一节课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规范非常重要,已经事先约定和告知,课堂秩序就能保证,也避免了一些学生的投机心理,我们必须灌输给学生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学生已经成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对自己负责。信息化时代,我们不可能把知识全部教授给学生,只能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理想成果。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方法如:一、与学生制定课堂规范并执行(吃东西、迟到、旷课等可定为不良行为,与学生约定惩罚方式和力度);二、给学生动手、动脑、合作讨论、表现的机会;三、轻度课堂不良行为预防与干扰的方法;四、严重课堂不良行为预防与干扰的策略。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采取哪种方式来应对何种不良行为,一定注意遵守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教育才是目的而不是惩罚。以下是一门课程学习评价的规范:考勤(40分):在课堂上,这是学习的前提条件:1、全勤且无迟到:40分;2、旷课:1次扣10分;2次扣30分;3次及以上,扣40分;旷课次数超过一定次数,按规定取消本门课程学习成绩评定资格。3、请假:1次扣0分;2次扣10分;3次扣30分;4次扣40分;请假次数超过一定次数,按规定取消本门课程学习成绩评定资格。4、迟到和早退:每次5分,直到扣完40分为止。5、上课讲话(讨论除外)、吃东西、玩手机、抽烟、在桌面乱图画、睡觉:每次5分。

三、结合高校现状实际思考学风建设

目前,高等院校学风建设的三大难题:由网瘾导致的厌学、作弊现象的泛滥、文明校园的建设。时代变迁,现代大学生从小接受信息化刺激和冲击,已经固化了自己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方式。因此,客观地说,三本学生有其特殊性,以我校学生为例,学业及能力等方面上表现为两极分化,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动手能力佳、表现欲强;但也存在三观目标模糊,不够正面,社会责任感差,公民意识弱,言行举止文明礼仪欠缺,最为普遍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对学习敷衍了事(课堂上出现老师是保证出勤还是关注学生参与度的两难选择),临近考试出现焦虑及消极反应----大面积作弊现象出现。香港学者就明确指出:“低层次的品德教育使培养学生对规范的遵守,高层次的品德教育是启发学生对人类行为做理智的反省。人类社会的一些良好品质(如礼貌、勤劳、信实、宽恕、友爱、正义等)是维系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应培养学生去遵守”。因此,既要引导学生眼光看到高远处,也要不忘低下头,与学生一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去践行和坚守细节。

四、基于职业道德要求的原则思考教风建设

忙于日常繁杂事务,教师会遗忘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原则:教育人道主义原则。该原则认为老师普遍喜欢好学生,排斥差学生。无形中给差生的时间和精力就少,但是,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评价等各种原因,差生更需要关爱。这启发我们反思:在日常工作中,总会不得已舍弃对差生的关爱和时间付出。教师对差生都有一定的偏见,无形中对差生存在问题消极应对,导致教与学进入恶性循环,学风建设难度加大。这是日常工作误区所在。对于教育对象,没有根据其特点因材施教、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

第3篇:高校学风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党建;学风建设;协同视域

高校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阵地,强化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新时代高校新的育人使命,是发挥十大育人体系中组织育人作用的现实需求。高校要坚守为党育人的初心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学风建设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是衡量其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学风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育人成效、管理水平、培育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党建与学风建设缺一不可。探究党建与学风建设的耦合模式,实现高校党建与学风建设同向同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

一、高校“学生党建+学风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具有共通性。高校党建与学风建设并非两个割裂的概念,二者具有目标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高校学生党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开展,从而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保障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如果党建是立足宏观,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那么学风建设则立足于微观,旨在规范学生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养成科学学习习惯,培养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学生党建和学风建设出发点虽存在极大差异,但落脚点一致,二者均致力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第二,学生党建有利于促进学风建设。学生党建是高校一切学生工作的核心工作,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体现。高校学生党建以理论结合实践的形式在学生群体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从而培养一批素质优良的学生党员队伍,以点带面地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学生党员有利于为广大学生树立模范带头作用,营造一种学习、崇尚先进的良好学习氛围,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促成良好校园文化与育人环境的营造。学生党建工作通过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为学风建设的深入开展提供政治保障。第三,学风建设有利于带动学生党建。学风建设对高校学生党建具有推动作用,是培养发展学生党员的有效保障。优良的学风建设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要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党员队伍,学生素质是关键,而学风建设是学生素质锤炼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党建工作开展与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学生党员是保障学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象,因此长效开展学风建设,培育优良学风,有利于提升青年学生素质,为党组织输送高素质人才,推动学生党建工作开展。

二、高校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工作机制不同,交流互动不足

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工作机制不同,二者目前处于两种体系、两种模式的“双轨运行”状态,融合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学生党建有一套独立的运行机制,党建与学风建设的主题、内容存在差异,二者交叉极少。另一方面,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覆盖面有差异。学风建设工作不同于党建工作,它是基于微观层面旨在端正学生治学态度,培育优良学风。它的覆盖面更为广阔,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一系列举措,而学生党建很难覆盖全体学生。此外,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党建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形式主义弊端,为了搞党建而搞党建。部分党务工作者脱离学生所处的真实环境,党内教育以理论宣传为主,脱离学生需求,导致党建工作对学生培养教育成效受限。学生党建和学风建设工作脱离,使二者难以相互促进。

(二)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工作载体落后,内容创新不足

高校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工作多由教师发起,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大多以常规方式开展活动,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实际需求,不能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活动形式、内容单一刻板,极大弱化了学生参加的积极性,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作为学风建设和学生党建主体的大学生,他们成长于融媒体时代,信息获取渠道宽阔,需要互动性强、主动性高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因此,微信、微博等高效化自媒体平台更为符合他们的需求。高校虽然也正在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但很多时候空有其形,只是生硬地将线下教育内容搬上网络平台,依旧未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参与积极性依旧不足。

(三)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工作重心偏移,工作成效不足

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高校人数逐年攀升,部分高校重视发展数量和管理,而忽略了发展质量与教育,导致学生党员队伍整体自我教育能力减弱,部分学生思想觉悟不高,入党后不再主动进行自我学习教育[1]。甚至有一些学生党员自身还存在作弊等违纪行为,给学风建设造成极大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党员思想觉悟不高,忙于追求个人利益,不顾党员肩负的职责使命,逐渐脱离群众,不能在学生群体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学风建设需要“教、学、管”三方面齐头并进,但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偏重以管促学,未能在“教与学”上狠下功夫,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不足,导致学风建设成效不足。

三、高校“学生党建+学风建设”模式探究

(一)加强党建学风互动性,实现协同发展

打通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通道,将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有力结合。学风建设需要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高校要牢固树立以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学风的意识,自上而下发挥学生党建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2]。注重“校党委—院分党委—学生支部”的三级机制建设,做到学风建设与党建工作纵横向协调一致。校党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总体规划;学院分党委根据学校的目标要求,因地制宜地制订具体方案,以教促学、以学促学、以管促学;支部应根据根据实际,以多元形式育学风建设于支部建设之中。比如,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构建以党员为主导、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小组(学风建设、学业帮扶、学风督察),从强化支部内部学习到带动外部学风建设。

(二)提升党建学风创新性,确保因时而新

在工作内容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教育相融合。注重将学风建设纳入班风、校风、寝室文明建设等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可与党团活动有机结合。比如,利用“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等时代主题,将学风建设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合。在工作载体上,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继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深入分析调研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抢占大学生喜闻乐道的网络教育平台与载体。比如,在微信、QQ、官方微博中宣传学生的先进典型事迹;在抖音等直播平台录制宣传视频,让学生党建和学风建设更加贴合学生的兴趣点,让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素养真正入脑入心。在工作方法上,融通党建与学风建设渠道。变革传统的党建与学风建设双线并举的工作方法,打通党建与学风建设渠道,密切党建工作者与学风建设工作者的联系与合作。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以“党建带学风”,以“学风促党建”。比如,将学校、学院学风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学院党建工作规划中去,党政干部带头指导学风建设工作开展。

(三)严守党建学风质量关,保障育人成效

扎实开展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保证每位党员的先进性。在培养发展过程中,将学生学业情况纳入团内推优等考察程序中,重点关注品学兼优的学生,严抓发展入党的每一道程序[1]。对新纳入组织的每位党员(预备党员)进行长期跟踪教育,及时对思想散漫、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党员,在党内外进行严格的教育管理,保证每位党员的思想先进性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带动形成“比、学、赶、超、帮”的学习氛围,反作用于学风建设。学风建设保证“教、学、管”三管齐下,尤其重视学生主体性调动,如以班级、年级支部为纽带,建立学习小组,线下开展学习实践、线上交流互动,共享在线资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外,在课堂外,注重发挥党团组织、班级、寝室团体的教育作用,融党建与学风建设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创建学习型宿舍、打造先进班集体。

参考文献:

[1]贺伟,盖天昊.协同视角下学风建设和学生党建互动机制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8):102-103.

第4篇:高校学风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因素;问题;对策

学风是学生学习的氛围,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目标、方法、效果等。学风建设是高校的立校之本,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自身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好的学风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约束力,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专业职业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品质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一、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多数大学生的中小学时代学习压力很大,带有功利性的学习目的,没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进入大学后,宽松的学习环境会让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变得迷茫。很多学生学习的专业都是家长做的选择,学生对此并没有兴趣,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对于所学的专业及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也没有正确的认识,虽然存在学业和就业压力,但是不知道如何排解和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就容易在遇到难题后选择逃避,甚至会放弃学习,导致专业知识掌握不好,不利于以后的发展。[1]

2.学习的态度不端正

有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或不适应大学的校园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下滑。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敷衍,课前不预习新知识,课后不及时总结归纳,上课逃课、迟到、早退,找代课应付考勤。还有的学生认为考试及格就可以了,缺乏探索精神,考前突击应付考试,甚至考试作弊,对于所学的知识没有深度思考,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起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

3.教风引领学风的作用不强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教师的思想道德和品行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学风的建设除了加强管理外,还要以教风引领学风的建设。很多高校把学风建设工作交由辅导员来完成,认为学风建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高校学生人数多,每个人需求不同,而且学风建设工作无法考核,辅导员的工作琐碎,对于学风建设工作也只能是被动应付,走过场。课程教师只是在课堂上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课余时间大多投入科研上,授课的方式比较单一,一份教案连续多次使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联系不紧密,只负责本学科的课程教学,没有课程思政的理念,不能将教学与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统一起来。

4.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学风建设的软实力,可以让学生对学风建设产生群体认同,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克服学习惰性,积极主动学习。目前,多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征文、演讲、书法等手段多年不更新,学生参与的兴趣逐渐下降。学生社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不能很好地宣传校内文化活动,导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多高校以学风建设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足,没有通过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就要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文化氛围。[3]

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

1.家庭教育环境影响

一直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处于缺位的状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不管孩子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只要孩子的考试成绩好就行。多数大学生的专业都是由家长选择,而家长选择也很盲目,看社会上什么行业收益高,就让孩子选什么专业。让孩子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没有考虑孩子的内心需求和兴趣爱好,导致有的学生进入校园后,对专业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父母虽为孩子的学习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缺少精神上的引导教育。当前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00后”,物质条件丰裕,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是积极地寻求解决的办法,而是畏缩不前。

2.学校教育环境影响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无论是课程教师还是辅导员,都应该承担起学风建设的重任,成为立德树人的典范。但有的高校只重视科研成果,对于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的教学过程基本都是照本宣科,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有的高校在当前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环境下,过于重视就业质量,从大一开始就鼓励学生要多考证书,增加就业竞争力。为了让学生早点适应社会,对兼职打工、社会实践的关注超过了课堂教学,学生为了社会实践心安理得旷课,可以一次又一次补考,有的高校对于学生的考勤管理及考风考纪的监督惩戒不足,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3.学生自身的因素

由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多是被动的,功利性的。答案的标准化、知识点的固化,让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进入大学校园后,很多学生的被动式的学习模式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进入大学校园后,高考的目标实现了,没有更长远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机和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一些学生会陷入迷茫。[4]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很多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手机不离手,不是为了获取学习资源,而是为了消遣娱乐,而网络不良思想也影响误导了很多学生,使之沉迷其中,耽误学习。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1.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考勤与考试监督

高校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必须从制度上严格管理。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中学来说是比较宽松的,很多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容易松懈,因此,要加强考勤与考核监督。目前,高校学生的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屡禁不止,应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保证课堂出勤率,确保课堂教学能够稳定进行。要将考勤结果和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关联,对于多次旷课不改的学生,要进行警告、记过处理,进行全院通报。引进或研发课堂考勤管理系统,提高考勤的准确性,防止学生考勤作弊。利用指纹考勤、人脸识别考勤等方式,更节约时间,让考勤的结果更加直观。[5]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考试的形式可以是闭卷与平时作业结合,笔试和实践操作结合的形式,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减少考试作弊现象。加强监考、巡考力度,杜绝夹带、抄袭他人等现象,严肃考试纪律,对于违纪的学生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通过教育引导,加强管理,改正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发挥教师的作用,以教风引领学风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知识的传播者,个人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师德师风的建设对于学风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发挥教师的作用,以教风引领学风。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目标,将科研与教学结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多利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并且为了理想而努力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及时和辅导员沟通,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思想状况,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教学技能,为学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用自己的道德品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将人才的培养、知识传授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用教风引领学风,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6]

3.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建设者、传承者,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可以促进其更好地学习。学风建设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内心认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行为的实施者和学习效果的受益者,在新生入学后,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要端正学生的态度,避免其对学习产生松懈心理。通过对未来发展的规划,探求当前努力的方向和方法,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当前的大学生比较独立,个性张扬,三观还未形成,因此,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简单地使用外力去约束,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加强教育引导,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如在高校中,学习有惰性的学生比较多,其本身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但要有持续的外力的约束、鞭策,外在压力逐步转化为自身的学习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7]同时,通过教育者的情感引导,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压制其惰性,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专业学习的能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4.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成立学习交流型的社团,营造积极向上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的优点挖掘出来,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开展校园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营造团结拼搏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互帮互助的精神。定期开展学习型班级、宿舍评选活动,对于先进的典型进行全校范围的宣传报道。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班级、宿舍学习氛围,推进优良学风建设。

四、结语

第5篇:高校学风教育范文

关键词:00后大学生;学风建设;供需关系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自从2018年开始,00后大学生大批量进入大学,经过三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高校的主力军。生于千禧一代,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大学生展现出与90后大学生截然不同的学习特征和习惯。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我国高校的课程教学也开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群体的变化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对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优良的学风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甚至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00后大学生学习特征分析

通过腾讯和中国青年报共同开展的《00后画像报告》大数据调研,开放、独立、自信、自我是00后自我认定的独特标签。牛宇飞(2019)、王海建(2018)通过对00后大学生的观察,也总结出价值追求个人化、学习动机自主化、成长环境网络化等主要群体特征[1][2]。为了分析00后大学生的学习特征,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F大学某工科学院为例,该学院成立于2003年,2018年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坚持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办学特色,现有本科生2521人,其中00后大学生1834人,占比72.74%,具有典型的参考价值。本次调研共面向00后大学生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85份,有效问卷559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3.2%。本次调研内容主要包括00后大学生学习价值观、学习方式和学风现状三个方面。基于数据深入分析,整理出00后大学生具有三大学习特征:

(一)个人价值观端正,追求自我价值

在本次调查中,实现成功需要具备的条件,个人的努力奋斗(91.95%)、良好的机遇(85.51%)、良师益友的指导(61.54%)是受访者选择的前三个因素,仅有12.7%的受访者认为优越的家庭条件是成功的条件。不难看出,在高校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大部分00后大学生都能树立较为端正的价值观,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对00后大学生的侵蚀得以减弱,“英雄不问出处”已经成为00后大学生普遍的共识。但是在当今多元化的价值追求下,00后在价值选择上显得更加理性和务实[3]。仅有12.2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励志成才,报效祖国。与此同时,大部分受访者还是将学习技能、提升自我(45.08%)和获得更好工作(34.88%)作为自身学习的目标。可见,0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更注重自我价值,个人努力具有强烈显示导向,缺乏家国情怀。

(二)学习动机自主,感到迷茫焦虑

新时代00后大学生作为具有高度自觉意识的群体,相比90后对待专业学习也更加主动且积极[4]。在对待大学学习态度的题项上,40.61%的受访者表示目前学习态度是积极主动的,仅有2.5%的受访者对于专业学习采取放任态度。同时,超过半数(68.34%)的受访者对于所学专业感兴趣,可见大部分00后大学生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并不盲从,基于自身兴趣选择合适专业,也保证了其动机自主化。但是,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00后大学生所面临的竞争也极度加剧,近半数(48.48%)受访者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努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75.49%的受访者计划通过保研、考研继续深造,实现学历提升。2021年全国考研人数高达377万,考研已经成为00后大学生本科毕业时的主流选择,“内卷”一词更是成为00后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竞争时的迷茫焦虑心态的真实写照。

(三)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效果不佳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0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主角。互联网也渗透到了00后大学生的学习中,为其提供着获取信息更为多样的渠道[5]。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推动我国高校教学转至云端,将课堂装进手机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应00后大学生的需求。除了传统的教师现场授课,有33.35%受访者也通过慕课等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更有高达90.16%的受访者倾向于通过哔哩哔哩、知乎等互联网知识共享平台获取课外知识,可见00后大学生善于利用互联网工具主动获取所需的知识。但是,互联网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时也伴随着更多的诱惑。近半数(48.12%)受访者表示目前学习较为吃力,学习的效果不佳,成为00后大学生主要的学习困扰。

二、00后大学生学风问题剖析

2018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本科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再次重申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本次调查中,发现0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不适应,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经过深入剖析,可以归结为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

(一)主观因素:学生抵制诱惑能力弱,学习效率低下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其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较弱,特别是面对互联网时代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时,不能平衡好专业学习和课外娱乐活动的关系。在本次调查中,有50.45%的受访者表示,无法平衡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是其大学学习的主要困扰之一。花费过多时间于手机游戏、社团活动导致00后大学生投入在专业学习的时间严重不足和学习效率低下,72.09%的受访大学生每日学习时间不足4小时,同时96%的学生每天晚于深夜11点后休息。无法抵制外界的干扰、投入学习的时间严重不足、个人作息时间不规律,是现阶段00后大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的主观因素,也是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直接原因。

(二)客观因素:高校引领不足,教学方式陈旧

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国家前途命运仅仅联系在一起。现阶段,00后大学生学习目标的个人化,缺乏浓厚家国情怀,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没有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办好入脑入心的课程,强化对00后大学生的教育引领,帮助其树立崇高的价值追求。同时,作为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无法满足新时代00后大学生对前沿知识的需求,及时更新授课内容,革新教学方式,导致师生关系逐渐疏远,互联网甚至替代了老师的角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高校在价值引领上缺乏话语权,教师队伍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是阻碍00后学风建设的深层次原因。

三、00后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分析

针对现阶段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无法适应00后大学生需求的问题,本研究认为,高校和学生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供需关系,高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与教育产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因此,本研究引入经济学中供给和需求的概念,从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两个角度分析00后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

(一)需求侧管理:严管厚爱,提升学风建设管理效能

针对00后大学生缺乏良好学习习惯、时间管理能力若等内在因素,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管理力度势在必行。为了能有效提高学风建设的管理效能,不仅要强化学生学业的过程性管理,也要结合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制定符合其需求的管理举措,严管厚爱,实现学风建设合力。首先,夯实管理机制,树立危机意识。00后大学生自制力较弱导致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校可以通过课堂考勤、无手机课堂、旷课谈话等方式,有效规范00后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帮助其树立优秀的学习习惯。同时,要严格落实好学业预警和淘汰机制,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和出口关,向“严进宽出”的学风顽疾开刀,在00后大学生心中画好专业学习的底线。其次,加强学业帮扶,营造良好氛围。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期间师生的沟通相对不足,老师在完成课程授课后较少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因此,高校要加强任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不仅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要发挥朋辈帮扶力量,选拔优秀生源,打造学科助手团队,通过朋友互助的方式,在00后大学生之间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再次,开展生涯指导,激发学习动力。高校要正视00后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社会竞争时普遍存在消极迷茫的心态,导致其对于专业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持续。高校要在00后大学生中广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指导,通过生涯课程教学、生涯规划师引导等方式,帮助其探索职业发展路径,设立合理目标和学习方向,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其持续学习的动力。

(二)供给侧改革:入脑入心,打造优质教育产品

相比互联网上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授课队伍单一、教育内容枯燥、教学方式陈旧的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受到00后大学生“吐槽”,这也是导致00后大学生学风建设不佳的深层次原因。为了塑造0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入学生的脑袋,注入学生心灵,帮助其树立崇高的学习目标,坚定理想信念,高校必须突破对思政教育的定势思维,在队伍建设、内容设计、方式创新三方面进行改革突破,才能为00后大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产品。在队伍建设方面,办好论课的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目前很多高校将品德教育队伍局限于党政干部、辅导员以及课程教师,而忽略了高校当中80%的专业教师同样是开展00后大学生价值引领的主力军。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每门课程讲德育、每位教师讲育人”的总体要求,树立专业教师优良师德师风,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专业教师的价值引领,不仅能增强00后大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认同感,同时也能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感和使命感。在内容设计方面,高校要将专业学习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发挥专业课程在开展00后大学生价值引领过程中的主要渠道作用,深入梳理专业教育内容,结合学科特色、思维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等优质精神内容有机融入进专业课程体系。例如,在工学类专业课程中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塑造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同时在课程中加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热点事件,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充分调动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其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实践。通过不断优化专业课程和课程的内容供给,打造一批优秀金课,才能为学风建设厚植肥沃土壤。在方式创新上,要摒弃“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主动革新,引入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同时,深刻理解00后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一代,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慧课堂,创新师生互动方式,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起学习自主性,提高00后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效率。四、结语为了加强00后大学生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重要的前提。不同于之前世代,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00后大学生拥有独特的学习特征,也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高校应转变传统管理者的角色,从00后大学生视角切实出发,深入分析其在大学学习中所存在的内在困难,同时剖析高校在对学生思想引领上存在的不足。利用经济学中供需关系原理,基于00后大学生需求,制定科学的学风管理举措,并为其提供优质思政教育产品,加强对其的价值引领,帮助00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学习目标,脚踏实地走好专业学习每一步,最终落实五中全会所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参考文献:

[1]牛宇飞.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00后”大学生为例[J].高教学刊,2019(09):173-175.

[2]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0-94.

[3]葛飞飞,张丁心.00后大学生价值观偏差的原因及解决方式: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J].现代商业,2019,(21):89-90.

[4]吕宁,由馨媛.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调研及其应对[J].大学教育,2019(09):98-1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