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企业财税管控范文

企业财税管控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企业财税管控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企业财税管控

第1篇:企业财税管控范文

[关键词]“营改增”;税务风险;管控建议

1“营改增”实施以来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控现状

1.1行业特性造成不可避免的管控难题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服务项目众多,分布广泛,跨区经营使不同项目面临的纳税环境各不相同。项目建设周期普遍较长,存在工程劳务分包等,面对各地不同的税务政策,相应地加大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难度。我国对建筑施工企业跨区经营实行税收双重管理,各地税务局强化税源管理,税企争端多导致企业税控管理难度大。施工企业根据不同工程项目,在项目所在地国税局先按照3%或2%预缴增值税,然后再到地方税务局按照预缴的增值税额缴纳其他附加税费。甚至有些地方税务局还要按营业收入加征个人所得税;2%预征企业所得税,以解决机构所在地和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对外出经营建筑施工企业争抢所得税源的问题。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新项目开始前深入了解机构所在地和施工地的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政策,以减少税务风险。不同管辖税务机关对税法关于建筑施工企业政策规定的理解和执行差异很大,这就额外增加了企业担负税务风险的系数,给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理带来难度。若税企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可避免地增加建筑施工企业的涉税风险。

1.2缺乏健全的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多数施工企业在项目部成立后采取项目经理负责制,而在项目财务管理方面实行项目会计委派制,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由于项目经理权力过大而委派的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削弱了对财务风险的管控。甚至部分施工企业只在集团总部设置专门税管员,或并未设置专门税管员。各项目财务人员只是基于项目基础财务管理而缺乏集团整体税控意识,不注重对各项更新完善的税务新政加强涉税辅导及后续教育,导致对新政的理解和把握滞后,难以把控企业整体税务风险。

1.3施工项目管理粗放,进项税额抵扣链条不完整,使企业税负不降反增

进项税额是否充分抵扣密切关系到“营改增”为企业减负目标的实现,“营改增”之前,建筑业是营业税应税范围的重要部分,具有组织结构大、劳务密集、经营业务多样性的特点,使税务管理难度大,工程劳务成本占比较大,但很大一部分劳务成本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票进行抵扣。另外,施工项目财务管理水平不健全,缺乏整体纳税筹划意识。目前多数建筑施工企业,注重项目绩效考核,忽视项目涉税风险。经办人员对该取得专票进行抵扣的业务取得普通发票,或者对已取得的专票未及时认证,这些都将导致企业整体税负不降反增。

2建筑施工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管控的建议

2.1总部设置税管专岗,配备专业人才,加强与税务沟通

根据国家税收征管办法以及税制改革措施的深入实施,税务新政日新月异,税务管理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加之施工企业的特性使税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相应地提高对税管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由企业根据经营规模及项目分布情况,设置专职专岗。首先,专职税管员要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在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和财务核算办法以及会计处理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增值税管理体制,进行事前筹划、事中控制以达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其次,积极与税务部门进行沟通,学习并向单位管理层和财务人员传达新政,进行纳税辅导,坚持税务管理与财务核算密切联系,及时识别纳税风险,按时足额纳税,建立良好税企关系,维护企业良好纳税信誉等级。此外,了解税务机关各阶段工作稽点,调整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重心。

2.2通过内审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内部管控监督体制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可以通过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对项目施工和财务决算、税务方面的审计工作,加强内部审核有助于防范财税风险,确保企业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要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坚持企业管理方针和发展目标,聚焦企业领导层战略部署,通过开展工程招标、项目合同评审、台账管理等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在保证精品工程、按期完工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合同定价,通过与各生产、业务部门的配合,对材料采购、设备租赁、分包劳务、工程结算等环节加强审计和监督,降低工程成本,保证资金使用效率,按期保质完工,打造企业良好形象。

2.3规范增值税发票管理,在基础工作中加强风险防范

鉴于增值税发票的监管严格性和特殊性,从单位税控设备的购买使用开始,应由专人负责安装调试,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办法进行发票开具、认证、保管登记。根据申报需求建立台账,划分简易计税和一般计税项目,积极与各生产部门配合,强调增值税专票的重要性,争取当月取得的发票当月认证抵扣,严格控制滞留票的产生。在发票开具方面,做好备案登记,全面了解各工程项目所在地的税务政策,详细记载各工程项目的预缴增值税及附加税的税率、税额。评估项目涉税风险,分析企业内外部业务环境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相应的税务管理流程。在增值税纳税申报方面,根据申报日期规定各工程项目每月15日前必须上报增值税进项统计表,做到账表相符;在发票管理方面,要求各项目会计及时统计预缴增值税及附加,开具的增值税发票必须当月交于合作方签收,对于违反发票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税收处罚措施,严格遵循单位开票流程,做好合同备案、发票领用人签字。

2.4加强对项目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全员参与风险防控

企业应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听取各工程项目进度及计量情况,财务人员及时办理工程项目税务登记,准确计算并按时缴纳税款,开具计量发票。增强项目负责人及经办人纳税筹划意识,认识到税务管控不仅是财务一个部门的职责,它涉及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将项目税务风险管理成效纳入项目业绩考核中去,通过开展税收政策宣传学习,把握地区税收优惠。由于人工、材料、机械在施工成本中占比较大,合理选择有纳税主体资格的往来合作单位,在保证质量和价格的前提下,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间进行筹划选择,确保取得的进项税额充分抵扣,降低纳税成本,提高工程项目效益。通过约束激励机制,把税控制度与企业内控机制结合起来,自上而下,由内而外,把促进项目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企业文化建设,全员参与,使税务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日常管理中。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营改增”全面实施及各项减税降负政策的颁布以及税收管理平台的运行,国家税制在不断完善。如何利用好税收红利,对健全施工企业财税管控是一种机遇和挑战,作为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全员税务风险管控意识,注重培养擅长经营、深谙财税政策的复合型人才,统筹安排经济资源,运用风险与报酬原理合理测算纳税方案,从而降低纳税风险成本,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

参考文献:

[1]刘逸虹.建筑企业“营改增”后的税务风险与防范[J].交通财会,2017(9).

[2]蔡阳春.“营改增”全面实施后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与控制[J].中国总会计师,2017(1).

第2篇:企业财税管控范文

关键词: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信息化;策略研究

最近这些年,伴随科技的进步,使得信息化技术应时而生,并且这项技术也随着国内经济速度的提升,其也在随时更新中。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会计审计是其中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对于企业能否得到良性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倘若企业仍旧在沿用以前老旧的审计方式工作,就会拖慢企业的前进速度,乃至致使企业走向衰败。因此,企业应当摒弃以前的审计管理方式,创建出信息化审计管理系统,以此提升企业会计审计质量,确保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一、会计审计信息化的不稳定性及风险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档案风险的现状原始的财务数据在信息化审计的统计后会直接显示财务报表,全部由计算机的自动化来完成,由互联网代码进行信息资料的传递,在这个阶段并没有会计人员的参与,如果发生会计人员对于计算机数据显示不了解时,会发生错误的操作,及时数据误报的风险。电脑是信息化工作中重要的工具,电脑中含有大量的财务数据,一旦审计有关部门没有对管理政策完成规范,就可能发生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私自处理财务数据,进行篡改和删除,企业管理者也无从知晓,引发信息化审计误报的风险。信息化审计在另一方面来讲,也有助于审计工作的快速有效的发展,这样一来,信息化审计对财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有着更高的需求。就此来看,企业内部审计项目的财务人员的操作水平和处理财税能力很有可能达不到审计信息化的要求,这样就会加大信息化审计的检测风险。

(二)审计人员的不负责任导致的风险在现代企业的发展道路上,为了企业能够迅速找到适用于自己的信息化审计模式,不单纯是改变老旧的审计工作形式,还需要对审计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者,还是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不要只是知道基础理论知识和工作中不断重复的工作内容,更需要不断参加培训,学习掌握最新的有关企业审计方面的课程以及信息化审计操作新模式。只有在不断地学习成长中,审计相关从业人员才能拥有与发展迅速的企业相匹配的能力和更加贴合企业实力的工作经验。更有甚者,作为审计人员最简单的会计理论知识都没有完全掌握,更加没有办法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大增加了企业审计工作中发生风险的概率,从而给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危害。

二、影响会计审计工作风险的原因

(一)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迅速壮大审计方式和审计机构在经济整体化的趋势下更具有通用性,国内和国际平台的沟通愈发频繁,激励了企业的国际化开展,在这期间会计审计行业的职责更重了。在财税市场的迅猛发展中,企业应该把控住自我的发展和信息化市场经济的合理调控,因此企业审计工作仍然有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和挑战。由此可见,审计工作是有风险性的。

(二)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审计失败陈旧的人工审计形式在一定方面有着人为的偷懒耍滑的风险.会计审计的信息化会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从而改善财税行业的不正规因素。但也有一些企业老板表示,为了使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淘汰中有着有利的局势,为了快速完成会计审计工作,很有可能出现更改财务信息的状况,有着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企业财税核定风险的行为。伴随着会计审计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风险尽显无余,而国内对于这方面的政策仍然是不够完善的,没有办法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完成制约,这部分社会制度的缺失也让财税审计工作展现出无法可依的走向。

(三)财税行业的市场竞争引发审计失败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的市场环境也出现了日益庞杂的现象,在大幅上涨的市场淘汰行情中,陈旧的会计审计形式已经跟不上新时代中社会的多样化要求,从而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向劣势方向趋近。这也使经营手段和企业战略目标不能稳步发展,社会竞争力愈发严峻,信息化平台的开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能够让各类信息快速的高效的传播,减少审计工作中的判断出错情况的发生。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在市场大环境中走出陈旧的思维观念,在工作中不要只看重利益的得失,这样才能规避企业发现一系列的原则问题,在财务数据的汇报中产生隐瞒、篡改,致使审计没有科学性,让审计面对更多的风险。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性

(一)提升原始审计工作的效率通常情况下,很多大规模企业都有自己的审计部门,独立设置这一部门的目的在于寻求审计工作可以更加高效地展开,并且设立专项从业人员来降低财税方面的风险。审计从业者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取得在财税工作中所需要的财务资料,有些企业还设置了高技术管理系统,让审计工作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高效的运转,并减少人为使财税数据统计中发生的错误次数。

(二)审计工作紧跟数据变化,具有适应性会计审计信息化是多变的,有着很多标准化模式,其中财务数据是不断更新的,这就需要信息化审计工作要迅速发展,并且有着精准的判定,确保企业财税方面的工作有着均衡的控制。

(三)审计在多个层面上使用信息化功能在企业审计工作的不断进展中,国内审计工作还没有更加全面的管理制度,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情况不尽如意。会计审计信息化的特点是在设立基本行为融入更多方式、多种手段、多重原则来完善审计工作,使得审计工作在信息化的建设中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多便利的技术手段。

四、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策略研究

(一)培养审计全方面人才企业财务情况是各个企业的管理者最为关注的重要信息,审计工作也是财务发展中的核心手段,关乎着企业是否可以良好的发展,所以在人力配置中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就尤为关键了。企业应该招聘符合自身状况的相匹配的人员,来确保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会计审计方面的有效进行,这也是企业的基本保障。对于新时代下的会计审计工作,企业应该加强对于人才的引入。并且要对现有人员进行培养、训练、加强技能,对于缺失的人员重点去挖掘,来让审计工作的稳定发展得到基础保障。

(二)强化会计审计的信息化创立信息化审计工作基于系统的支撑。国内应该对于审计项目的开展和研究注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来保证信息化会计审计工作的完善。引进更多先进的财税方面的设备和系统。例如,企业内部常会使用到CRM系统,审计项目的工作中会运用到GPS等工具,这就使会计审计先进化。对于技术的运用更加广泛,也要设立稳定的线下审计实施工具,审计单位运用办公系统,可以有效对审计内容进行监管,也可以运用手机端完成实时把控。在这期间要与当地有关单位进行数据的主动传递,也要与不同层级的审计单位完成文件的自动传输。同时与主动化办公软件和审计线上线下相融合,可以有利于降低审计开展中的风险,并且也可以提升工作效力,节约成本和效能。鉴于此,审计工作必须严格把控,尤其是对于工作规划、资金周转、人员编排等方方面面的调动。与此同时,审计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加速了完成信息化管理的步伐,使审计管理工作趋于标准化,经过这种方法的处理能够减缓问题的发生。

五、加强管控企业会计管理风险的必要性

财税管控是现阶段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企业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虚假的财税信息是企业财税管控得以良好经营的基本,能够直观反馈出大部分企业的财税情况、经营和资金流动等,再对企业财税管控的进程中可以选择报表的自动检测、重复检验等形式来观察企业管理中产生的战略差异,从而保证企业财税数据的全面可靠性。把控企业的财税风险能够展示企业更高价值,维护企业产业安全,减少企业开展中的成本。不难看出,企业发展中最想达到的目标就是利润最高化,设立优质的财税风险把控管理模式能够对企业的不恰当作风加以监管和整改。很大程度上,对一部分的企业来说,为将来大规模的发展有着更加合理的保护,从而阻止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工作方式,带动企业生产总值更快地实现。

六、结语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会计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是财税发展中的重要举措,现阶段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所以就需要加强财税管理制度和会计从业人员的技能培养,通过培养审计全方面人才、强化会计审计的信息化创立,以及加强风险管控等方式,提升企业财税运营的综合水平,为企业稳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思远.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和信息化审计策略剖析[J].大东方,2015(10):243-244.

[2]李心怡.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分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49-52.

[3]王瑞华.基于会计审计风险原因与会计信息化审计对策的分析[J].现代商业化,2014(03):32-36.

[4]李茂荣.计算机在现代会计审计当中的相关应用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4(08):154-155.

[5]王亚影.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商业会计,2014(04):23-25.

第3篇:企业财税管控范文

关键词:服务业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策略

一、引言

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的有机结合,以其为目标的成本管理,要求企业识别成本驱动因素,运用成本数据对价值链进行管理,从而为战略管理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但在实践中,成本管理意识固化,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财税风险管理意识缺乏,管理工具单一等问题的暴露,促使服务业加快成本管理机制的探索及构建。

二、企业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全面审视企业资源消耗,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其以企业全局为对象,着眼于资源消耗的全过程,通过对企业成本构成、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运用核算、分析、控制与改善等科学管理手段,对企业资源管理做出规划,并提出成本管理具体思路及要求,有利于增产节支,改进企业管理水平。

(二)开源“节流”同步实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保障,其依赖于科学的管理水平及管理方法。在严峻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在拓展新业务、提高服务水平,开辟利润增长点的同时,审视企业资源消耗及费用支出,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源、节流双管齐下,能促进企业财富积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资源有效配置,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资源是企业经济活动中人、财、物的总和,是企业发展的基本物资条件。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要求企业重视资源有效配置及合理使用。企业经营过程中,利用信息收集、传递、分析和控制手段,根据市场需求,科学支配资源流向、流量及消费强度,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

三、服务业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固化

成本是企业经营效率的体现,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服务,严格控制企业各项资源消耗,某一程度上有利于企业利益增加,但高效率未必带来高效益。部分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仍局限于单纯的成本降低,管理手段过分强调减少资源消耗、节省费用支出,忽视服务质量、企业效益与必要支出的联动性,缺少全员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以致企业服务质量成本偏离其服务内容、服务能力。消极的成本管理方式,导致服务质量及企业效益的下降,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二)成本管理手段落后

全面成本预算管理是以战略成本管理为导向,在对未来经营预测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经营成本目标,企业成本的统计、分析、控制涉及各职能部门及经营环节。但实际经营中,许多企业事前成本规划缺失,事中成本管控盲目;侧重财务核算,缺少管理核算;注重服务环节核算,忽视采购环节核算;管理人员成本核算方式粗放,管理水平低下,致使成本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缺失,导致成本事后分析、控制流于形式。

(三)成本管理制度缺失

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形式的思想体现,对于规范企业行为、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企业标准化经营提供方向,经营合法、核算合规,更能取得社会信任,从而赢得更多商业机会。但目前多数服务企业,制度化管理仅限于财务支出环节,成本标准化管理仍然缺失,薪酬制度流于形式、采购缺乏经济性、物料管控无为性,成本管理的失效,造成企业管理的混乱及经济效益的损失。

(四)忽视财税管理成本

财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确保财税管理有序、规范的同时,关注财税环节隐性成本,降低流转税负担,有利于企业规避经营风险,稳健发展。但因管理层管理思维局限,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导致财务架构不健全;财税运营不规范;内控体系不完善;资产管理散乱。企业未能对财税风险提前预警分析,以致被动调整经营策略,甚至面临行政处罚,不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

(五)成本管理工具单一

信息数据是企业管理核心,有效的信息流通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跟质量,但传统成本管理过分依赖会计系统及人工核算,信息化程度不高,沟通不协调导致信息孤立,作业环节缺乏清晰定位,数据来源单一,编制周期长,分析难度大,报表格式混乱,监管反馈滞后,陈旧的工作模式难以保证成本数据的及时有效性,致使企业经营决策缺乏科学依据,不利于企业持久发展。

四、服务业企业成本管理的实施对策

(一)提升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企业要谋求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科学的管理理念及良好的执行能力不可缺少。质量成本管理要求服务业在市场调研、服务提供、售后跟进等环节管理过程中,关注成本管理自身存在的动态性及连续性,全面落实成本效益相结合的经营理念。在满足人才专业需求、确保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精简运营架构,动态管理机构及岗位设置,立足当前并兼顾发展;加强物资供应管理,根据需求计划控制采购成本,使其服务职能逐步往经营延伸;优化作业环节,建立动态增值标准,改进作业方式,降低物化劳动消耗;提高资金运作,加快资金周转,适时扩展传统财务职能;改革用人制度,深化劳动组合,开发人力资源优化能力;创建成本绩效考核机制,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工作危机感,引导全体人员积极投入降本增效工作中,并将质量成本管理职责制度化,全方位实现质量成本效益。

(二)完善全面成本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成本预算管理是对企业资源消耗的全过程进行规划、监督、管理、控制。企业根据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及以往成本控制薄弱环节,提出年度成本控制要求,并以量化形式分解到各预算责任单位及各责任岗位。预算责任单位应动态关注成本预算执行进度,落实成本执行与预算控制的动因分析,即时调整成本管控手段。成本预算应保持其严肃性,但因经营环境的变化,在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后,可就关键性的差异进行适当调整。成本核算过程中,根据组织架构及业务模式选择适当的成本归集方式,统一口径、核算准确、分析透彻,减少职能部门统计数据的主观性,确保成本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全面成本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行需与绩效考核相结合,注重财务指标的同时,应考虑非财务指标的影响,引导员工自发参与到全面成本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工作中。

(三)健全成本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企业实施管理行为的依据,是经营过程顺利进行的保证,科学的管理制度可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经营效率。成本优势的取得不限于服务质量本身,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作为指导思想并以制度落实。合理组织经营要素,减少无增值流程;分解成本指标,落实预算责任单位管理责任制;强化采购制度指导性原则,杜绝人为灰色干预;加强物料计量、检验、收发制度,发挥物料供应服务职能;推行部门价格结算体系,完善部门效益评价机制;细化成本核算基础工作指引,准确核算并反映成本管理信息。企业从管理的高度挖掘降本增效的潜力,划分费用界限、公开成本构成、开支标准,在加强成本管理透明,落实制度强制执行基础上,结合成本管理奖惩机制,调动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积极性,引导员工树立良好职业形象,从而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强财税筹划管理

企业采取合规的管理手段,是稳健发展及规避风险的基础。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财税监管互联网化趋势下,企业应根据财经制度,按照财税管理原则,组织企业经济活动。资金营运应保持收支平衡,关注资产报酬率的同时,兼顾资产灵活流动性;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制定费用预算和定额,降低管理费用支出;建立财税风险管控预警机制,适时调整财务管理策略;合理控制资产结构,减少坏账损失;关注金融、财税政策变化,提前预测筹借资金、税负成本的负面影响;防止因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引发资金链中断;注重新旧业务的整合,加快资金回笼。企业根据政策变化及时调整财务管理策略,构建合规并有效的内部独立评价体系,保持监督机构的相对独立性,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避免隐形成本产生。

(五)提高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企业成本信息化管理是利用现代技术高度整合内外信息资源,通过高级别安全防护措施及身份验证识别功能,确保内部资料隐蔽、安全、精准传导,从而提高经营效能及应变能力,支持企业经营决策。其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是各类数据平台的搭建及数据深度挖掘,改变被动计划、记账、核算的传统模式。企业通过各类信息平台将规划、采购、服务、财务、管理、售后等经营环节集成,对人、财、物、技术等基本要素系统管理,共享信息资源及快速传播信息;利用在线数据库快速搜索,实现成本数据的高效统计及多样化分析;根据目标成本对成本数据自动核对、分析、监督、控制,实现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和质量,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五、结束语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构成,有效的成本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企业应从成本管理现状出发,提升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完善全面成本预算管理体系,健全成本管理制度,树立财税管理风险防范思维,提高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从而促进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稳定运行,提高企业总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郑琛.服务业企业成本管控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20):202-203.

[2]王轶.服务业质量成本管理路径初探[J].科技风,2020(11):209-210.

[3]盛东华.浅谈SH服务业公司成本的管控问题和对策[J].纳税,2019(03):246-247.

[4]王丽丽.试论国有发电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20(34):117-118.

[5]徐晗.张炜钧.黄渝雯.服务业企业成本管理情况--以保利服务企业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20(22):46-47.

第4篇:企业财税管控范文

一、建设目标

1.提升公司税务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通过业财税融合,加强业务、财务、税务三方联系,加强信息互通,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保障,降低因掌握信息不全、信息失真所带来的损失。特别是财务部门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出客户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计划,并进行预算判断,有利于企业以最低的成本与风险获取更好的利润。

2.规范业务流程,实现公司税务管理流程化、标准化、智能化。依托“互联网+信息化手段”,贯通公司业财税全业务、全流程,点对点解析税务政策法规,将税务管理标准化、风险点固化到业务流程,实现税务自动化处理、风险点在线监控预警依法合规节税智能化。

3.与税务局“金三”申报系统对接,解决公司税务申报信息化需求。大企业集团公司分支机构众多,涉及各级税务机关众多,无法全面实现税务局要求的信息化申报。系统建成后,公司每月在税务信息系统完成申报表汇总、分析后,以“点对点”的方式,直接将数据传输至税务局“金三”系统,真正实现电子申报。

4.建设“以发票为源头,业财信息为支撑”的税务管理系统,固化公司税务管理体系。在现有的税务信息系统下,仅能确保发票的真实性,仍存在发票认证不及时,计税基础与财务账面存在差异,导致出现少交、漏缴、多缴税款的风险。系统建成后,通过账票表自动核对,进项税额账面与认证差异实现可控、可管,杜绝少缴、漏缴风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税务管理专业人员。业财税融合中需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而是掌握管理运营、预算控制、税务管理、法律风险评估等专业技能的管理会计人员。目前多数企业的财税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分隔与界限明显,财务是财务,业务是业务、税务是税务,财税人员不了解业务的本质,业务人员不愿意去掌握一些基本的财务思维和税务知识。财税部门和业务部门工作交集不多,缺乏沟通的共同语言与基础,容易产生隔阂,导致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无法正常协作。

2.业务部门和财税部门关注目标不同,参与积极性不高。大多数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过程中,业务部门和财税部门的考核指标各自独立,侧重点也不相同。业务部门重点关注销售订单量、货款回笼率、市场占有率、新客户的开发等指标;财务部门则关注资产负债率、投资收益率、预算完成率、税收缴纳等企业整体性的经营指标。如果部门关注目标出现差异,会导致相互配合协作的不平衡。

3.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影响业财税融合实施的进程与效果。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都已经上线了ERP等系统,甚至各部门都有各自的管理软件,分别产生各种数据及报表,但是由于企业整体的信息系统没有做长远的规划和安排,不同系统之间未能有效衔接,数据口径不统一,相关数据难以兼容,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数据的深层价值未能挖掘。比如有些企业已经用财务信息系统代替了传统的手工记账,但财务信息系统仅仅局限在会计核算、存货、固定资产、会计报表等模块中,没有与业务部门的合同管理系统、项目预算管理系统及OA办公系统等进行有机整合。这些都会造成企业获取信息的及时性较差,准确性不高,且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相关性较弱。而这些可能失真或误读的信息,最终会对企业的经营决策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业财税融合的实施进程及效果。

三、企业实现业财税融合功能体系建设的建议

围绕财务专业化、财税一体化、共享服务集中化,提升企业的财税管理能力。要确保企业财务部门与财务人员的高绩效,必须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财务服务的高效率和有效性,实现财务基础信息管理、发票管理、税基管理、纳税申报管理、税费缴纳管理、税费汇算管理、报表管理、税收优惠管理、税收风险管控以及税收政策等管理功能的实现。

1.加强基础信息管理,构建业财税融合的基础环境。管理与技术深度融合、信息集成共享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追求的目标,业财税融合系统利用信息、财务、税务管理工具,以业务价值链为基础,将财务与业务有机融合,构建以大数据与系统平台的业务运营联通,建设企业信息化的互联网化。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和互联网化的融通,要打造企业业务、财务、税务的生态环境,实现科技赋能,通过税务管理系统,实现“点对点”申报,构建业财税融合的基础应用环境。

2.重视业财税融合复合人材的培养,实现人才定期交流机制。业财税融合是现代企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因此,财务、税务、信息专业复合性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积极鼓励部门之间的信息、人才互通、互流,实现业财税融合复合人材的培养,企业财务人员从“账房先生”向“管理军师”转变,财税管理从核算型向创造型进阶,管理特性从共享化向人人化、金融化发展,定期实施人才交流机制,建立跨专业、跨职能业财税融合建设团队。

3.思维更新、确定业财税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思维升级带动管理升级。从线性思维更新到跨界思维、生态思维,实现跨界交融,数据互通,打通经济数据之间的数据、经济数据与非经济数据之间的数据篱、企业内各组织之间的数据篱、企业与产业链、生态圈之间的数据篱。

第5篇:企业财税管控范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财税风险;控制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国家逐渐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完善了相关的产业政策与法规,同时也在税收及其他方面给予了支持。与其他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承担的税收压力较小,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府的优惠税收政策。从细节角度来看,我国当前实行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较多的限制条件,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导致企业在税收计算以及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问题,进而造成严重的税收风险,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与发展。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税收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防范意识,采取合理的措施规避税收风险,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利用中财税风险概述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义

根据《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应是规定领域中开展研究与技术成果转化并能够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经营活动主体,从性质上来看,高新技术企业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我国制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本身是一项引导政策,其目的就是促进企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企业实现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除此之外,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还能够体现出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说明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其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企业,也具有较强的成长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还能够获得税收优惠的政策,能降低企业发展的压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1.税收调整分析高新技术企业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后发现,其税收调整与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联系。尤其是对于钢铁制造领域以及农业领域,其在规定时间内税率的对比较为明显。再加上我国对于企业发展的认可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导致我国税收存在不同的政策。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家逐渐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将高新技术领域进行分离,针对其制定了统一的税收标准。经过调查能够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的税率大多低于之前产业的税率,这就是企业发展的一大优势。2.税务类调整2016年以来,我国将之前企业的营业税更改为增值税。增值税制度的运行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很多益处,尤其是在增值税发票项目中,企业能够根据增值税的相关规范申请税费的退还,进而有效减轻企业经营发展的压力,同时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中应更加了解高新技术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备的优化与完善。尤其是在我国当前实行的增值税管理体系中,通过这样的方式,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对设备进行完善与管理,以较少的资源达到既定目标,以此促进企业的发展。3.税负抵消政策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涵盖了非常多的领域与行业,比如工业、农业以及医药行业等。为了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在2019年通过了降税法案,实现了税负改革,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利用中财税风险问题

(一)企业资质认定问题

我国政府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质提出了严格的规范。文件中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资质认定细节如下:1.企业必须拥有核心技术产权;2.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者经营的范围都必须满足文件规定的范围与要求;3.从年销售收入来看,最近一年小于5000万的企业,比例不能够低于5%,而销售收入在5000万到2亿的企业,比例不能够低于4%,销售收入大于2亿的企业,比例不能够低于3%;4.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科技人员必须占比30%以上,研发人员占比在10%以上;5.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总额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标准;6.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以及提供的服务收入不能够低于当前总收入的60%。只有满足以上规范与要求,高新技术企业才能够得到资质认证,同时享受税惠政策。如果企业在资质认证过程中出现了模糊或者不明确的情况,导致其认定存在风险,比如企业的高新收入占比不足、研发人员比例不足等问题,都有可能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资质认定,最终导致认定失败,无法享受税惠政策,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财税风险问题。

(二)研发费用归集风险

对于研发费用方面,文件中有着明确的规定,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得到税惠政策,目的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入到高新技术的产业中去,促进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但是在企业实际研发费用核算过程中,很多企业并没有明确的归集标准,导致会计准则与税法政策之间出现差异,使得研发费用很难进行单独的区分与核算,引发研发费用归集风险的出现。比如,申报项目与公司实际研发项目是否一致的问题,会计收入与高新收入如何区分等问题。经过分析能够知道,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归集与加计扣除的归集方式二者有很大的区别,但企业在处理时可能会出现将研发费用作为加计扣除标准的情况,这样就会极大地增加企业税务的风险。

(三)企业收入确认风险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收入来说,其生产产品以及经营活动的收入都能够享受相应的税惠政策。然而,企业应该完善高新技术产品与服务的收入总额计算以及占比列举工作,这样才能够提高税惠政策的利用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对于自身产品与服务的具体内容与统计口径都存在认知上的差异,这样就造成财务人员在报税的过程中出现分歧,进而引发财税风险。(四)经济、法律以及信誉风险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在材料报送时应该保障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与齐全性。如果高新技术企业的法律意识不足,尤其是在税收优惠的备案中提供了虚假的信息,或者中介人不认真履行自身义务,被税务机关发现虚假信息,都会导致企业难以享受税惠政策,深知还需补缴税款、遭到行政处罚,严重时还会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企业的商誉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信息公开有严格规定的上市公司,其税收筹划的失败会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股价,造成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如果企业通过虚报材料导致税收筹划失败,大众对于企业的信任也会受到影响。

三、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利用中财税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提升员工对优惠政策的认识水平,整体提高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利用中的财税风险意识

高新技术企业中,日常财税管理一般都是由一线财务岗位人员负责,员工对于税惠政策的认知以及财税管理工作的敏感程度将会直接影响财税风险的控制水平。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不断提升员工对税惠政策的认识水平,从整体角度提高企业税收政策中的财税风险意识。具体来说,企业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时调整组织结构,将具体的财税管理工作落实到财务工作人员头上,这样就能够提高财税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出现财税风险问题。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企业管理者首先应该转变自身对于财税管理工作的认知,提升对优惠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进而了解财税部门的日常管理以及监督工作。其次,对于财税基层岗位来说,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基层财务人员开展培训活动,针对相关税收政策进行学习,提升财税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以及财税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及职业优势。特别是对于企业纳税筹划工作,财税人员应该对相应的财税风险进行管理与控制,保障企业财税管理工作的稳定性。

(二)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业务水平,加强企业纳税筹划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受到多种因素与条件的限制,体现出综合性与高层次的特征。所谓的税务筹划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规避企业的税务,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税务筹划工作对于财税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税务管理能力要求都非常高,只有具备较高水准财务管理能力的工作人员才能够降低税务筹划的风险,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税务筹划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合法,因此,我国相关法律政策对于企业税务筹划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财税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以及敏锐的政策意识,对于相关政策以及法律细节的变动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同时还能够充分立足于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提出合理有效的税务筹划方案。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财税管理工作的质量。除此之外,经营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税务筹划部门与机构,聘用更加优秀的工作人员。对于经营规模比较小且处于刚起步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企业还可以采用外包管理方式,利用专业的税务机构完成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对企业的财税风险管理工作,高新技术企业应该重视财务风险问题的识别与预防,最好能够在严重后果出现之前通过合理筹划的方法完善财税管理工作,消除财税风险,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提高企业管理层效率,使财税风险预警得到有效落地

要想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惠政策利用率,企业还应该提高管理层的工作效率,不断完善和落实财税风险预警管理。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应该以战略目标为发展和管理目标,同时对项目管理能力进行优化,实现研发费用的独立核算,最大程度保障企业资金信息的完整性,在为企业财税减免提供有效信息的同时降低企业财税的风险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将其创新项目中的相关费用核算内容进行梳理,并采取规范化的管理方法实现研发费用的独立核算与管理,通过调整原统计方式与组织结构的方法健全财税管理体制。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就在于科技创新,通过技术与服务研发的成功转化,进一步明确企业在不同经营领域中的研发投入,这样就能够形成研发经费的总体数值。在对研发经费进行单独核算管理时,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对项目的费用名称、实际内容以及归集路径等内容进行综合化管理。特别是在处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与加急费用控制差异化条件的问题上,财税人员应该熟悉不同地区相关税法的区别,为企业的税惠申请提供支撑性的数据。这样企业才能够出具满足税务部门管理需求的数据,进而快速享受税惠政策的优惠内容,减轻企业的税务压力,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财税风险处理过程中,企业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经营发展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完善纳税筹划管理工作。在企业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根据相关的纳税政策以及税惠政策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财税管理工作的规范与流程,这样就能够有效控制和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税务风险,规范企业纳税行为。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联合其他部门,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提高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程度,防止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保障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四、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