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

现代医学技术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现代医学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现代医学技术

第1篇:现代医学技术范文

1医生人文素养及其内容

人文素养是个复杂且抽象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和层面含义有所不同。简单说,人文素养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理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成熟和稳定的价值体系,品格、气质和素质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医生的人文素养可以理解为医生对健康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一种人文关怀,以及对患者处境的无限关切,医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人格品质、精神追求则是医生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医生人文素养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对患者个人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和尊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每位患者追求生命延续和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

(2)具有崇高的医德。医生作为一种与生命直接打交道的职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也是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行业而具体体现。良好的医德不仅是医生面对患者病痛时表现出内心深处的真实同情和深切关怀,还包括医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具有正直的品德,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标准,严格遵守行业规定。

(3)具备不断进取的心态。一方面,要求医生自觉地纯净医疗行业,促进和维护和谐环境;另一方面,要求医生必须对生命要有源自内心的敬畏,以及不断追求并实践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局面。

2现代医学技术及其特征

大量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而逐渐形成了医学技术。而现代医学技术是指涉及现代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尖端技术成果,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应用于人体的医学技术。可以说,现代医学技术是医学技术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对人类健康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与新材料技术的进步,推动者现代医学技术的空前革命。技术发展改变着医学技术的特性,现代医学技术体现出以下特征:

(1)医学的全面技术化。从表面上看,技术等同于医学,技术成了医生全部,而医生的人文素养受到技术的排挤,得不到重视。

(2)现代医学技术成为治病救人的独立工具。现代医学技术不再仅是医生控制疾病、增进健康的工具,而是能够按自身逻辑独立发展。

(3)现代医学技术削弱了医生个人经验的地位,医生过多依靠现代医学技术装备,甚至出现没有检测仪器的图像资料和精确数据,医生就无法进行诊断,医生的个人经验被医学辅助诊断技术替代,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了医生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4)现代医学技术制约了医生的理性。医生的意识形态受到现代医学技术控制,将更多精力用在了探究和掌握新技术,从而忽视了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

3现代医学技术和医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3.1医生人文素养对现代医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医生人文素养指导和规范医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果的运用。医学技术本身只是人类谋求健康的工具和手段,但是在医学技术不断实用的进程中,对过程有效性和方案正确性的追求远远超越了对结果的认知,人们忽略了去探寻采取某种工具与手段所得到的结果一定会合理。然而,人文素养的实质是以人为本,要求人们必须去掌握医学技术实用进程中的客观规律,去认知医学技术这一工具手段所致结果的合理性。因此,只有医生人文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医学技术才能在人类设想的规范和目的内发展。

(2)医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技术的进步,离不开良好、开放人文环境。在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人文环境中,医学技术发展的也会得到促进。

(3)医生人文素养极大地影响着医学技术的价值评价和舆论导向以及医学技术活动的方向、目的、效果。医生对医学技术的应用和评价,都会让人们对医学技术进行理性反思和重新选择。

(4)医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现代工具手段知识含量的提升,离不开人们勇于探索和求真务实等精神品质,而这些精神品质便是来自人文素养。

3.2现代医学技术对医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1)现代医学技术成为医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物质条件。人类历史的发展证实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为人类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物质文明作为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人类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为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而人文素养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现代医学技术借助科技的力量,为医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物质条件。

(2)现代医学技术成为医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技术支撑。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建立起了知识、文化、信息交换和传播的网络系统,人们在这一系统内能够迅速快捷的分享最新知识和交流先进思想,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得到促进,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和张扬,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人类思维智慧的迅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加速人类人文的发展进步。

(3)现代医学技术成为医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现实支撑。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真实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人类文明和人类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因此,没有科技的存在,医生人文素养也是难以实现的。现代医学技术提升了疾病诊断的精确高效,丰富了手术的多样性,促进了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无形地提升了医学领域中的的人文关怀。正如超声刀、微波、射频、腔镜技术、氖气凝结器等高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体现出现代医学技术的每次进步都以更迅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病痛为目标,以能够让人类更长久健康的生活为最终目的,而医生人文素养也在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实用中得到的体现。

3.3现代医学技术对医生人文素养的削弱作用

(1)医生与技术的关系取代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当今,现代技术成为医学发展的强劲动力,给患者带去了福音与希望。然而,对于现代医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和依赖,却造成了医生人文素养缺失,触发人们对医生更多的失望与不满,以致于医学技术越发达,医患关系越发紧张。究其原因,是医生对现代医学技术的过度依赖,减少了他们对疾病诊疗过程的深思熟虑,思维方式也变得呆板僵化,当他们在面对患者时,更多时候只把患者作医疗仪器设备的对象,而忽视对患者心理行为和精神活动等方面的整体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医生与患者的关系被医生与技术设备的关系替换,患者不再是医生与技术交流的主体。

(2)医学技术从手段变为目的。医生为解除患者病痛本应该不断追求医学技术的革新。然而,当医生只关心医学技术的运用时,技术从治病救人的手段却在医生的追逐中转变成了目的,对患者疾病全面和理性的辩证思考却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这不仅会延误患者病情的诊治,还会导致医生人性的逐渐消失。

(3)医生对患者的责任模糊不清。医学技术的滥用,使得如今的医院成为众多技术组合而成一个共同体,所有医生只是这一共同体上的零部件,医生对患者承担的个人责任被这一共同体所取代。

第2篇:现代医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中医音乐治疗;现代医学价值;文化内涵

中医音乐治疗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将人文精神融合到医学治疗活动中,试图应用音乐节奏、音色、韵律等因素,产生对人情绪的调节作用,形成对患者脏腑及生命肌体的影响和刺激作用,以达到治疗某种疫病的目的。中医音乐治疗采用民族调式音乐,现代医学在借鉴传统中医五行音乐治疗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形成现代音乐治疗学的相关理论,在亚健康状态调节等方面可以产生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对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与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对于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医音乐治疗简述

中医音乐治疗最早起源于我国经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五音疗法”,所谓“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的民族调式音乐,并根据其五音表现,将其分为土音、金音、木音、火音、水音五种调式类型,根据人体五脏的生理特征,结合中医文化中按照五行对人体体质进行划分的特点,针对不同患者施用不同的音乐治疗调式,以达到促进五脏气血循环的诊疗目的[1]。

(一)中医音乐治疗的调式类型1.土乐土乐主要以宫调为基础,在五音通五脏理论中,宫调对脾脏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宫调音乐多给人以泥土一般的厚实之感,音乐曲调多悠扬沉静而庄重,典型曲目有《黄庭骄阳》、《十面埋伏》等。2.金乐金乐主要以商调为基础,在五音通五脏理论中,对肺脏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在中医治疗活动中对于肺功能系统的诊疗效果较为明显。金乐多呈现出铿锵嘹亮的音乐风格,典型曲目有《阳春白雪》、《秋风清露》等。3.木乐木乐主要以角调为基础,在五音通五脏理论中,对肝脏功能具有调节作用。木乐的风格悠扬,曲调爽朗豁达,典型曲目有《胡笳十八拍》、《碧叶烟云》等。4.火乐火乐主要以徵调为基础,在五音通五脏理论中,对心脏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火乐多具有层次分明的旋律特征,节奏轻快活泼,对于人的情绪能够产生明显的调节作用,典型曲目有《紫竹调》、《荷花映日》等。5.水乐水乐主要以羽调为基础,在肾功能及泌尿系统的调节方面能够发挥作用。其具有苍凉柔润的唯美之感,行云流水般的韵律可以直接对人的思维产生影响,典型曲目有《梅花三弄》、《伏阳朗照》等[2]。

(二)中医音乐治疗的机制中医音乐治疗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古代音乐治疗认为音乐为“和合之气”,天地之间需要阴阳和谐,人体也需要阴阳和谐,人体出现某种疾病往往是由于阴阳之气不和谐所致,而音乐可以发挥调和阴阳的作用,以达到“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效果,达到人体阴阳和谐的治疗目的。针对现代中医音乐治疗机制的研究更为深入,国外研究机构的生理学研究实验报告中提出,音乐的旋律、节奏有助于刺激人体大脑,促进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的释放,以达到改善大脑皮层功能的目的[3]。同时音乐可以直接对人体主管情绪的下丘脑以及边缘系统产生作用,从而实现调节情绪的目的,进而通过治疗机制,对部分疾病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

(一)可作为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有效补充近年来现代医学治疗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各种医学治疗方案也不断得到应用和拓展,但是依然存在部分疑难杂症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的情况。由于中医音乐治疗方法不拘一格,诊疗方案也较为多样,因而其应用于现代医学治疗活动中,可成为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有效补充。对于部分疾病而言,诸多患者由于长时间未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各种现代医学技术及诊疗手段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厌食、厌药等情况,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产生不良影响。而将中医音乐治疗方法应用于治疗方案中,便可以采用音乐、舞蹈等方式缓解患者因为久病不愈而出现的焦虑、不安情绪,加之其他治疗技术的应用,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音乐虽然不具有语义性,但是旋律、节奏、歌词都能够演变成具有交流功能的信息传递给听众,其与传统的语言交流存在较大差异,虽然不以普通的语言交流方式呈现,但是却能够产生具有社会交往价值的信息传递功能[4]。中医音乐治疗将音乐元素作为沟通媒介和载体,实现与患者内心的沟通,以刺激其大脑神经,达到与治疗对象深度交流的目的,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结合形成有效的治疗体系。

(二)弥补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对患者人文关怀的不足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强调各种临床医疗技术的应用以及病理指数实证等内容,此种治疗方式往往会因其权威意识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缺乏亲近感,患者的自我感受鲜少受到关注和尊重。而将中医音乐治疗方法融入到治疗活动中,会有效减少治疗活动的“正式感”,应用相对非正式的方法拉近治疗活动与被治疗对象之间的距离,更加关注患者的内心和情绪变化,人文关怀的气息更浓,患者对治疗方法的接受度也会相对提高,因而中医音乐治疗能够弥补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对患者人文关怀不足的问题[5]。

三、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内涵

(一)中医音乐治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基因“阴阳之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的根本,音乐中的“五音”与“五行”相对应,中医音乐治疗过程便是调和人类肌体内阴阳之气的过程。部分中医音乐治疗还将舞蹈融入其中,能够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在调节气血运行的过程中,达到改变躯体状态的目的,取得驱除疾病、强身健体的治疗效果。同时道家文化中崇尚自然,而应用音乐进行治疗是最为自然的治疗方法之一,其治疗过程不会对外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不会产生医疗垃圾,不会产生过量的资源消耗,这些都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不谋而合。可见,中医音乐治疗方法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基因[6]。

(二)中医音乐治疗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在生产生活、社会治理中也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天地人和”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主导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中医音乐治疗尊崇“天地人和”的思想内涵,如在五音应用中,不仅要考虑患者自身的症状,同时也要关注患者所处的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都会对患者的病症产生影响,顺应“天”、“地”、“人”开展针对性的治疗活动,能够设身处地地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部分中医音乐治疗方案中会应用古琴等传统乐器,而乐器本身存在的“中正平和”的美学特征,有助于实现患者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的平衡。音乐美学中强调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强调将音乐作为一种情绪表达的途径,同时在表现情绪的过程中也要重视节制,构建“大音希声”的意境,充分发挥音乐修身养性的艺术作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故而中医音乐治疗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观。

(三)中医音乐治疗尊重人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是中国伦理道德观的基本内容,而对生命的尊重,既要重视尊重其特定的生活方式,也要重视尊重其个人的自我表达。中医音乐治疗关注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诉求,应用内调外养的方式,以相对艺术化的路径迎合人对于健康意识、生命意识的需求,通过音乐元素调节情绪,从而激发人向往健康、向往生活的潜在心理[7]。中医音乐治疗的实践,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意识得到彰显。应用现代医疗技术进行疾病治疗,需要以各种生理化验指标为基础,而分析生理化验指标的过程是相对理性的,选择治疗方式也单纯从疾病本身出发,难免造成患者“身心分离”的窘境,在治疗过程中仅重视生命的肉体,而忽视生命的自我意识与精神诉求。应用中医音乐治疗,则能够体现“身心合一”的生命属性,在关注肉体疾病的同时,也关注患病者的自我意识,更加契合生命的本质特征,体现出对人生命意识的尊重。

四、结语

中医音乐治疗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古代,人们基于“崇尚自然”、“天地人和”等传统文化思想宗旨,将音乐应用于诸多疾病的治疗活动中,通过音乐元素调节人的情绪与心理,影响患者的生活氛围和环境,激发人的生命意识与潜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对于各种诊疗方案的研究日趋深入,通过研究发现,中医音乐治疗可作为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有效补充,弥补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对患者人文关怀的不足,体现出了诸多现代医学价值。中医音乐治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尊重人的生命意识,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现代医疗体系中适合进行应用和推广,在发扬中医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在诸多疾病治疗活动中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促进现代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特,张宗明.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与文化内涵[J].中医杂志,2018,59(1):10-14.

[2]王思特,张宗明.中医音乐治疗的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J].中医杂志,2019,60(19):1628-1632.

[3]左志坚,彭贵珍,曲宁,等.中医音乐治疗思想研究对象中的文学作品:理由与信息[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11):1-2+6.

[4]张勇,余瑾.传统中医价值取向音乐治疗研究述评[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6):1139-1142.

[5]徐蕊,侯雪艳,李淳,等.中医情志音乐治疗库构建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11):12-16.

[6]张箫月,杨云霜,刘刃,等.中医音乐疗法治疗机制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5):630-631+673.

第3篇:现代医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诊疗体系;本草体系;重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中医药创新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与挑战。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基于诊断标准明确的现代疾病,面对患者改善疾病客观指标的迫切需求,如何在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传统优势的前提下,走好现代中医药创新发展道路,实现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互融互通、协调发展,是当代中医人面临的一道难题。为此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两个重构”理论框架,即“重构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和“重构现代中医本草体系”[1],在保留传统中医宏观辨证与中药性味功效认知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辨证论治的局限性,提高中医临床辨治的精准性,搭建“病证结合”与“宏观微观结合”的两座中西医融合汇通之桥。本文将通过分析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药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系统阐释实现“两个重构”的目的、方法及意义,以期为现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要实现“两个重构”

1.1中医传统辨治模式与现代疾病临床诊疗难以有机融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它要求医者在充分获取四诊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八纲、六经、卫气营血等经典辨证方法来构建疾病某一阶段的“证”,进而确定治则治法并据此选方用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中医疾病诊疗模式使中医在调整患者整体功能状态、改善临床症状以及治疗一些病因不明、难以诊断的疾病时具有显著优势。但其突出的“刻下性”与“个体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学对疾病全周期发展规律的认识及群体化诊治策略的制定。目前中医学对许多现代疾病的认识仍然不足,突出表现在中医疾病命名方面规范性不够。临床上,“病”“证”“症”互相通用、混杂不清的情况屡见不鲜,如“咳嗽”“头痛”既可以是症状又可以是病名,这也使得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之间难以实现直接对接,最后导致一个中医病名可以对应多个西医疾病、一个西医疾病可隶属多种中医病名的情况[2]。因此,对于接受传统中医辨病辨证诊疗体系教育的中医从业者而言,面对现代医学明确诊断的疾病,若不考虑西医诊断,直接辨证论治,则只能着眼当下患者表现的症状,而忽视对疾病发展的动态把握和整体防治;或虽考虑西医疾病诊断,在传统中医疾病认识体系中又难以找到能与现代疾病直接对应的中医药防治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医者选择直接将西医临床诊断机械套用中医病名,如将“糖尿病”等同于“消渴”,将“冠心病心绞痛”等同于“胸痹”,从而试图将传统病名下中医药防治相关疾病的思路和方法移植到所对应现代疾病的诊疗中,尝试建立中西医之间的对应渠道。但因为只是截取了现代疾病某一发展阶段来进行中西医的机械对应,尚不能完全体现出疾病的整体发展规律和防治思路,因而难以系统化地指导现代疾病的中医治疗。因此,要想实现中医学创新发展,使“古方”可以治“今病”,必须吸纳现代医学疾病认知,突破中医传统辨治模式的局限,运用中医思维重新认识现代疾病并建立新的现代中医诊疗体系。

1.2中医宏观辨治思路与现代医学微观理化指标难以精准对接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另一特点。一直以来,中医学都强调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利用药物的偏性调整患病人体的偏态,通过调动人体的自调节、自修复、自平衡的能力,起到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此即“宏观调态”[3]。这一理念也是中医辨治的优势所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对机体结构、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层面已逐渐由宏观走向微观,影像、生化、免疫、病理等微观指标逐渐替代宏观的临床症状,成为许多疾病诊断和疗效判定的标准。单纯从宏观调态入手的中医治疗,往往不能对微观指标起到直接调整的作用,这也导致临床中医师在治疗一些早期以指标异常为突出表现的疾病或者面对疾病的典型病理指标时,感到临床选方用药没有抓手,宏观辨证难以精准起效。对此,沈自尹教授首先提出了“微观与宏观辨证结合模式”[4],强调在临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将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超声、影像等检查结果作为辨证的依据,进而延伸传统中医四诊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辨证的内涵。辨证论治的最终目的在于寻求与治疗相对应的方药[5]。目前传统的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认识仍然依托于宏观的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以改善疾病的症状和证候为目标,难以适配微观理化指标诊疗的临床应用场景,传统方药与现代指标之间尚缺乏直接的药理和药效关系。故而需要重新构建现代中医本草体系,探索中药的微观治疗靶点,丰富传统本草认知,以支持真正“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证-治-方-药-效”一体化辨治。

2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如何实现“两个重构”

中医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完备的理论体系,要打破传统诊疗模式,推进改革创新,绝非易事。应在充分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的同时实现诊疗体系和本草体系的重构,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

2.1重构现代中医诊疗体系,突破传统疾病认知

2.1.1借鉴现代医学疾病认知,全面把握疾病发展规律

突破中医传统疾病认识,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手段。对于现代医学已研究的较为深入和成熟的疾病,应充分借鉴吸纳其临床诊断方法与群体化研究成果,立足中医思维方法,对疾病进行全程、全面的再认识,厘清疾病发展规律,深化中医疾病认识,以弥补中医传统诊疗模式的不足。以糖尿病为例,古人观察到此类患者以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症状为特点,因此命名为“消渴”。然而,一方面,存在“消渴”症状的疾病还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尿崩症等,其治疗方法与糖尿病截然不同;另一方面,现代糖尿病的诊断以血糖水平为准,诊疗手段的进步使现代糖尿病的确诊时间较古代消渴大大提前。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已证实,处在糖尿病早中期的患者多以实证的肥胖、超重为主[6],而消渴病机多强调“气阴亏虚”,故以消渴论治糖尿病仅能覆盖糖尿病中晚期的病机特点。同时,现代病理研究已充分表明,糖尿病自发病起即存在对血管、神经的损害,若没有及时干预,久病入络,络损及脉,后期将出现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多种神经血管并发症[7],但目前中医临床仍主要将这一病变归属消渴之后的并病阶段,使得中医药失去了早期干预的先机。因此,改变糖尿病与“消渴”直接对应的机械认识,借鉴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知,运用中医思维,重新全面审视并把握糖尿病的中医病变规律迫在眉睫。

2.1.2继承传统中医审病思维,充分突出宏观调态优势

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并不意味着抛弃中医传统思维方式;相反,更应该在充分挖掘经典古籍,传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守正创新,融汇新知,用中医思维方式重新认识现代疾病并用中医药术语重新进行论述。如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命名为“肺毒疫”[8],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命名为“寒湿疫”[9],二者均属烈性传染病故以“疫”名之,前者强调了病位和病机,后者则突出了病邪性质。又如将糖尿病命名为“糖络病”,“糖”即血糖升高,“络”即络脉损伤,强调了糖尿病中医治疗当全程贯穿降糖治络的思想[10]。由此可见,通过对现代疾病重新进行中医赋名,不仅可以使其中医病理病机一目了然,同时也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把握疾病的中医辨治要点。此外,依据现代疾病病理演变规律对疾病重新进行中医的“分类分期分证”也是重构中医诊疗体系的重要途径[11]。所谓分类,乃根据患者表现的不同临床特点对疾病进行横向的亚型区分,这种区分可能来源于现代的临床认知,也可能启发于古人的经验总结,其最终目的是区别不同病理特点的患者,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所谓分期,则是对疾病全程的不同阶段从时间轴上纵向区分,通过抽提疾病发展各阶段的中医核心病机要素,实现对疾病时空变化规律的把握。分类分期后,患者所处的阶段及病因、预后已经明了。以此为基础,再进行各阶段的分证施治,在发挥中医宏观调态优势的同时“先安未受邪之地”,实现对疾病下一步演变的预防。如本团队以《黄帝内经》脾瘅、消瘅作为理论依据,将“糖络病”分为胖型(脾瘅)和瘦型(消瘅)两类,并总结疾病核心病机演变规律,将糖尿病前期、早期、中期和并发症期总结为郁、热、虚、损四态,在“早期治络、全程治络”基础上,分别总结各阶段证候类型并予以辨证施治,以此为糖尿病重新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符合中医理论的诊疗体系,从横向(分类、分证)和纵向(疾病发展时间轴)把握全局,实现对疾病的全面认识[12]。

2.2重构现代中医本草体系,实现中医精准打靶

2.2.1吸纳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融汇中药传统功效认识

要提高中药对微观指标如临床理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的靶向性,需要寻找“标靶”药,即可以针对性改善现代临床指标的中药,这样的药物功效认识,古籍难觅,唯向今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组织开展了大量的中药药理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青蒿素等中药单体被人们提取和认知,许多中药的现代药理、药效作用也逐渐明晰。这些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为寻找中医临床“标靶”药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但是,中药的使用首先应当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因此重构现代中医本草体系强调要将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回归中医思维,整合中药药理靶点与中医传统药性理论,丰富并完善中药的现代认知,使本草同时拥有宏观的药性功效属性与微观的药理靶点属性(即态靶同调性),以便提高临床选方用药的靶向性和精准度,同时也有助于验证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例如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桑叶、黄连、知母等中药的主要成分均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13],其中桑叶取自树梢,为轻清之品,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等功效,恰合糖尿病“郁态”阶段患者肝气不舒、上焦郁热的特点;而黄连归肝、胃、大肠经,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故尤适用于“热态”阶段辨证为肝胃郁热、胃肠实热、肠道湿热证的患者;但若患者病程较长进入糖尿病“虚态”阶段,此时火热耗伤津液,导致气阴两虚,脏腑经络失于濡养,出现口渴多饮、多食、多尿的“三消”症状,则可选用知母、生地黄、天花粉等甘寒之品,在滋阴清热的同时起到降糖止渴的作用[13],如此便可实现中医“态靶同调”的精准治疗。

2.2.2构建方药量效理论框架,实现临床药物精准用量

王清任《医林改错》言:“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剂量是中医临床在确定理、法、方、药后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但目前中医方药量效理论缺乏系统研究、内涵模糊,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有限,也制约了方药的有效开发及其产业化发展[14]。因此除了药物功效靶点的精准认知外,“量-效”研究也是重构本草体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精准的方药剂量才能带来精准的疗效。在这一点上,古人实则已积累了上千年的用药经验,需要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历代中医临床用药经验,深入挖掘和考据经典方剂的临床剂量范围和剂量使用特点,并通过现代临床研究手段,结合药理、药效学等现代研究技术,探索中药最佳剂量范围,阐释中药量-效规律。例如,本团队系统考证了《伤寒论》本源剂量,确证了经方本源剂量为一两等于13.8g[15],并按此剂量分别选取代表性“急、危、重、难”四大类疾病开展临床研究。通过文献考据、药物实测、重量比例、煎煮提取及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等方法,最终提出经方1两在急危重难疾病中约折合9g,而在普通疾病治疗中可折合6g,调理性或预防性用药则可按3g折算,为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依据[16]。

3结语

受时代条件所限,古代中医想要对一类疾病进行几十年的长期观察非常困难,群体性的资料则更加匮乏。如今,现代医学对疾病发病规律的研究,以及中医近半个世纪的现代内科分科诊疗,让中医学能有条件对许多现代疾病尤其是慢性病进行完整、系统的诊疗研究,为现代中医诊疗体系的重构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与此同时,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带来了对疾病和医药的微观化认识,中药药物成分、代谢过程和作用机制的揭示,也让现代中医本草体系的重构成为了可能。时至今日,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碰撞交流已走过了百年岁月,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通过“两个重构”,我们可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汲取现代医药学研究成果,从中医药角度,对现代疾病重新进行系统的理法方药量的认知,为形成中国特色的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奠定基础,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宋珏娴,傅晓燕,仝小林.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诊疗体系的重构[J].中医杂志,2018,59(1):6-9.

[2]魏佳,李灿东.中医病名规范化研究现状与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3):1217-1220.

[3]仝小林,何莉莎,赵林华.论“态靶因果”中医临床辨治方略[J].中医杂志,2015,56(17):1441-1444.

[4]沈自尹.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J].中医杂志,1986(2):55-57.

[5]宋美芳,陈家旭,彭晨习,等.论中医微观辨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7):2867-2869.

[6]魏军平,刘芳,周丽波,等.北京市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J].北京中医药,2010,29(10):731-737.

[7]仝小林.中医肺毒疫辨识[J].中医杂志,2003,53(12):885-887.

[8]仝小林,李修洋,赵林华,等.从“寒湿疫”角度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防治策略[J].中医杂志,2020,61(6):465-470,553.

[9]郑玉娇,苟筱雯,逄冰,等.“糖络病”学说及其诊疗要点发微[J].中医杂志,2019,60(22):1920-1923.

[10]王翼天,仝小林.分类、分期、分证思想对慢性病中医理论构建的启示[J].中医杂志,2017,58(24):2091-2094.

[11]仝小林,刘文科,王佳,等.糖尿病郁热虚损不同阶段辨治要点及实践应用[J].吉林中医药,2012,32(5):442-444.

[12]苟筱雯,赵林华,何莉莎,等.从态靶辨证谈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策略[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4):1-4.

[13]仝小林,王跃生,傅延龄,等.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思路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11):965-967.

第4篇:现代医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创新;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研究

一、医学技术档案管理的具体特点

(一)细节程度较强

对于现代医学技术的研究而言,由于医学技术是一类专业性相对较强的研究门类,因此,在档案管理方面必须进行系统的分类,通过一系列的细节分类将档案的各个部分进行整理,从而达到理想的档案管理效果。另外一方面,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是一类保密性相对较强的工作,不仅关系到档案资料的查询使用,也与医学资料的完整性保存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通过利用档案管理就能够通过细致地整理,将医学档案所设计的各个方面完整的保留起来,有效记录特定时期内医学技术的各类变革,从而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细节程度强是当前医学技术档案管理的现实特点,充分实现医学技术系统性记录的可行性,阐明了医学技术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二)专业知识性明显

档案管理愈发成为了资料整理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技术的档案管理地位也不断提升。由于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档案管理技术的不断革新,医学技术档案管理的具体要求也随之不断提升。而对于医学技术档案管理而言,由于医学技术的专业知识性较强,且依旧处在不断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资料的保存和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医学技术档案管理的专业性也愈发明显。另外,由于医学技术档案管理通常是利用电子资料与实物资料两种,在进行档案工作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应用也就显得愈发关键,只有充分意识到医学技术档案管理的专业性,才能够真正满足当前医学技术档案管理的现实要求,顺应时展趋势。

二、医学技术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体系存在漏洞

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现阶段,医学技术资料的整理就成为了理清发展思路的重要参考资料,而医学技术的档案管理作为资料整理的关键环节,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由于医学技术资料相对较为庞杂,且档案资料的分类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医学技术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体系就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漏洞。一方面,由于医学技术档案管理是依靠特定的档案管理人员机构进行整理分析,从而编订得来,在具体的档案管理过程中并没有特定的档案管理的方法指导,也不能够在档案管理体系建立方面给予支持,不能够使得档案管理体系架构的严谨,影响了当前医学技术档案管理的有序性与可靠性,不利于医学技术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档案管理思想落后

由于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对医学技术的要求也愈发提升。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医学技术的档案管理始终是是医学档案管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逐渐运用,档案管理的具体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新媒体在我国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就是十分重要的体现之一。但由于我国现代医学技术档案管理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选择上也相对较为粗糙,导致部分医学技术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思维不能积极地适应现展速度较快的档案管理领域。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思想相对落后,在整理医学技术档案材料及处理紧急情况方面往往不够灵活。

三、创新医学技术档案管理的方法

(一)融入现代网络元素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愈发融入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医学技术的档案管理方面也应该融入信息化的因素。对于医学技术的档案管理而言,创新档案管理的手段与方法是当前促进医学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方法,只有不断融入现代网络元素才能够充分发挥医学技术档案管理的科学性。由于互联网具备共享性与数据庞大的储存功能,相比以往主要是依靠档案管理人员通过人工来对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分类,归纳的档案管理效率更高,现代互联网时代下的医学技术档案管理通过对数据的现实录入从而使得资料信息能够最大限度地符合现代医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不仅具备便捷性的特点,也能够使得资料的保存与分类更加精细化。

(二)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伴随着我国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医学技术档案管理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为了能够保持医学技术档案管理的有序性,创新当代医学技术档案管理方式,健全医学技术档案管理体系十分必要。通过创新档案管理体系的建立方式,引用其他领域的档案管理体系方法,将数据库技术融入档案管理之中,解决医学技术资料储存瓶颈问题。在医学技术档案管理人员的选取方面也应该建立完备的用人体系与考核体系,从资料管理的角度出发,保证现代医学技术资料的安全性与完整性,通过改善档案管理手段入手,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档案管理体系。

四、总结

当前我国的档案管理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数据管理手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个部门的资料管理,在整个社会的档案管理方面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面对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方式愈发成为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方式。为了能够充分满足当前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的高标准与高要求,对于现代医学科技的档案整理工作而言,只有顺应当前档案管理的基本趋势,融入新的档案管理模式,创新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闫光磊.加强农村乡(镇)“三资”档案管理促进农经事业发展[J].农家参谋,2019(01).

[2]赵晓丹,汪岐禹,邵文玲.农业科研单位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探析———以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为例[J].辽宁农业科学,2018(06).

[3]万惠,赵忠智,何建,李胜,柏吉祥,贾慧霞,祁芝珍,魏柏青.青海省地方病防治机构实验室仪器设备档案的建立与管理[J].医学动物防制,2019(01).

第5篇:现代医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蒙医;放血;传统疗术;急诊;应用

1放血疗法

蒙医放血疗法是蒙医学急救和迅速止痛的较有效的传统疗法之一,即将体表浅部静脉切开或刺破,进行施术放血,引出恶血或病血,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临床上多用于由血、希拉引起的热性疾病,常用于急救、止痛、治病、康复治疗。《四部医典•放血部》中有“在引病外除的疗法中放血为最佳”的记载[1]。放血疗法在临床上对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血脂等疾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可以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病,用于脑血管意外、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的康复治疗,对于改善血液循环,恢复神经调节有显著的疗效。因此,在急诊科对心脑血管急救患者采用放血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为抢救争取有效时间,同时提高临床疗效。失血性休克是急诊常见的急症之一。通过刺破末梢血管放血,改善末梢循环,改善组织供氧,有利于为保护重要的靶器官和抢救赢得时间。因此,在急诊流程中建立放血疗法急救单元,制定放血疗法的适应证标准及施治流程。在认真评估患者的相关情况,对其病情、病证采用筛选的基础上,对符合标准的患者采用放血疗法急救,逐步建立规范、科学、合理的蒙医放血疗法急救方法,充分发挥放血疗法的急救优势,探索建立特色急救通道,提高急救能力,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2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蒙医传统疗法之一。针灸救急具有特效、速效、针对性强、简便易行等特点,且针灸器具携带方便,治疗时不受地点及条件限制。针灸是中医最早应用于急救的疗法之一,如《铜人针灸经》序中有“针艾之法,旧列王官之守,人命所系,日用尤急”;《针灸便览》有“缓病仍以方药治之,急症即以针法奏效”的记载;更有扁鹊用针刺及熨法治疗“尸厥”的典故[2]。2007年针刺疗法正式列入《心肺复苏与中西医结合急救指南(草案)》现场处置的急救措施[3]。吴超群等[4]将蒙医针灸应用于失眠、急性疼痛、癔病的治疗中,收到很好的疗效。目前,针刺疗法可用于晕厥、休克、急性心绞痛、急性疼痛、急性胃疼等疼痛性疾病的急救治疗。因此,制定针刺急救的适应证、流程及针刺操作标准是疗法急救开展的关键所在,而配备专业的针刺技术人员是开展针刺急救的保障。在日常急诊工作中,对急诊就诊患者进行分类筛选,对各种疼痛、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神经官能症、失眠、抑郁症等疾病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针刺治疗,从而避免药物治疗带来的毒副作用,同时保障医疗安全,提高急救疗效。

3灸法

灸法是蒙医防病、治病、保健的传统疗法之一。蒙医灸法具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调理体质、增强抵抗力、防治疾病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失眠症、健忘症、消化不良、胃火衰败、水肿、癫狂等疾病,且疗效确切。目前,灸法一般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在古代,灸法是主要的急症救治措施之一。灸法救治急症的应用最早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书中所载咯血、癫狂、痫、癃厥、耳聋等各类急难病[5]。《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102首救治尸厥、卒死、霍乱、中风等28种急症的灸方。孙思邈认为“凡百所苦,皆须急灸之,慎勿忍之停滞也”[6]。因此,利用灸法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急病用于急救治疗,并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为蒙医学临床提供疗效迅速、使用安全的蒙医急救技术。通过挖掘和整理蒙医灸法,选出灸法急救的优势病种,建立安全、科学的施灸标准,保障灸法急救的疗效,为建立蒙医特色急救学科奠定基础。

4小结

随着医学技术相关学科的发展,尤其现代医学急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蒙医学急救疗术逐渐被临床淘汰,目前临床上的急救基本以现代医学的急救技术为主,而蒙医、中医等民族医学的急救技术使用较少。究其原因,现代医学主要以实验结果为诊断依据,概念明确,诊断规范,且与现代自然学科同步发展,容易被人们接受。而蒙医的临床思维以经验辨证为主,概念涉及较广,诊断多样,疗效不一,个人主观性较强,与现代自然科学协同性发展较晚,其临床模式、方药系统发展相对滞后,造成蒙医各学科发展受到影响。蒙医治疗急症应做到既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以传统蒙医急救方法为主体,吸收现代医学或其他医学的优点,进而改良或发明更适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具有蒙医特色的急救疗法,让古老的蒙医传统疗法闪耀光芒。

参考文献

[1]宇妥•元登贡布.四部医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1127,1145.

[2]郭南京.论针灸急救[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187-18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