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智慧化教育范文

智慧化教育全文(5篇)

智慧化教育

第1篇:智慧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程序设计;资源建设;评价机制;身份认证

一、工程型远程教育的特点

成人(继续)教育的对象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成人,其参与工程型远程教育旨在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5],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晋升任务,具有很强的学习目的性。(1)突出实践性,专注技能提升。工程型远程教育不同于常规远程教育,实践性环境对配合理论学习、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所有学习者都是为了增强岗位竞争力这一核心目标。(2)职业阶段不同,水平参差不齐。远程教育的参与者来自不同行业和不同岗位,其职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知识储备差距较大,专业技能提升目标也不尽相同,“同质化、普教化”教学模式及平台无法满足需求[6]。

二、平台的整体规划

(一)系统架构

基于远程教育的智慧化程序设计实验实训平台立足工程型远程教育特点,围绕智慧身份认证、教学资源重构和评价机制建设三个核心问题,将人脸识别技术[7]引入远程教育过程监控,实现智慧身份认证,保证远程教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重构远程教育程序类课程,以知识块为建设单元,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依托OJ系统,建设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多样化专业技能提升,切实改善远程教育智慧学习环境[8]。

(二)功能分析

1.智慧身份认证。该模块包括人脸样本特征库管理、人脸图像自动采集和上传、人脸识别、预警控制等功能。系统接轨校园信息化建设,构建所有学生的人脸图像特征信息库,通过人脸自动采集和上传、特征提取和人脸识别等技术,根据系统配置在平台登录环节和其他实验环节中实时进行身份验证[9],防止中途离开、代替学习等不良情况发生,实现远程的过程监控,保证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由学生本人进行,确保教学效果的真实有效。2.教学资源重构。该模块包括程序设计知识点库管理、课程实验项目库管理、课程考试题库管理、科研孵化项目库管理、企业实训项目库管理、程序测试数据库管理等功能。围绕专业技能提升目标,重构程序设计类课程,凝练基本语法、顺序结构、选择结构、队列、图等程序设计核心知识块,再以知识块为建设单元,融合行业主流应用,校企、校校合作成果,构建各类实验教学项目库。在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提升需求个性化选择知识块,重构个性化课程,满足个性化学习[10]。3.多元评价机制。该模块包括编译器智能选择、程序智能测评、分布式并发处理等功能。融合行业主流开发语言编译器,实现程序代码统一托管,引入OJ测评系统,融入代码抄袭检测[11]、代码等功能,针对编译、运行、数据测试等各个环节给出细致合理的评判标准,推行多元评价机制,帮助学生快速了解程序运行过程,并能根据不同的评判结果进行快速有效的修改,加深对程序语言设计的理解。同时,针对大规模远程教育特点,实现多服务器的分布式系统部署[12],确保测评服务的快速响应。4.系统管理。该模块包括系统日志管理、预警控制配置管理、数据库管理等功能。系统详细记录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操作,形成系统操作日志,针对系统运行的关键节点和各类故障情况,形成系统运行日志,保证对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完全掌握。实现与智慧身份认证模块、多元评价模块的无缝连接,管理人脸识别参数、程序智能测评参数等配置信息。同时,实现对数据库的定点备份、指定还原等功能。5.用户管理。该模块包括学生信息管理和教师信息管理等功能。实现对教师信息和学生信息的批量添加、指定删除、定时备份等功能。6.统计分析。该模块包括成绩管理、图形统计分析、统计报表导出打印、综合查询等功能。针对教师和学生的整个教与学的相关信息,包括学生每次实验成绩、教师班级总体实验情况等,能够实现多条件的复杂数据查询,并针对各类对比性数据能形成直观的对比数据图表,同时还提供了相应数据的报表导出和打印功能。

三、平台的关键实现

(一)智慧身份认证

智慧身份认证的核心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确保参与远程教育的是本人,防止代替学习、中途离开等情况。智慧身份认证适用于远程教育的各类网络教学平台,将其开发成功能独立的模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net作为开发平台,采用C++和HTML5等开发技术[13],接轨校园信息化建设,将学生注册时的电子照片作为人脸识别训练库,运用OpenCV构建平均人脸、特征脸和特征值(比率)等指标,创建学生人脸样本特征库,实现客户端自动人脸采集、上传和在线识别。同时,与平台学生信息进行共享,实时更新学生人脸识别训练图片库,保证人脸样本特征库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学生登录平台进行学习或测试时,系统自动驱动客户端摄像头进行用户人脸图像获取,并自动上传到识别服务器,在识别服务器中通过特征脸(PCA)方法与样本特征库中的对应学生信息进行比对。如果比对值在允许范围内,则身份认证通过,继续学习或测试。否则,身份认证失败,给出提示信息。

(二)教学资源重构

教学资源是指课程视频、实验项目库、考试试题库、实训项目库等。传统远程教育只注重单一理论课程资源建设,同时存在“同质化、普教化”等问题。本文从成人教育特点出发,区别全日制高等教育,遵循OBE教育理念[14],以行业专业技能提升为目标,重构程序设计课程群,凝练核心概念、经典算法和关键技术等,以知识块作为教学资源构建单元,形成树形知识点库,创建MOOC、微课、虚拟项目等多样化教学资源库[15],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具体建设中,重构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凝练出基础语法、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队列、堆栈、图等一级知识点,再对选择结构构建if语句和switch语句,对循环结构构建for、while、dowhile等二级知识点,以此类推,构建完善的程序设计知识点库。同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职位对程序设计能力的不同要求建设相应的实验项目库、工程实训库和考试试题库等。技术实现上,本文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以.NET+SQLServer2016作为开发平台,以Ajax方式进行数据请求,以JSON方式组织数据传输,既保证开发的高效性,又保证系统部署和维护的便利性,确保信息管理的高效性和使用操作的友好性。

(三)多元评价建设

多元评价突出体现不同行业、不同职位对程序设计能力的不同要求,与重构后的教学资源实现匹配考核。通过分析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数据库工程师、软件测评师、程序员和测试员等职位的岗位履职能力要求,平台实现了完全拷贝、修改注释、重命名变量、重排代码块、常量替换、修改操作符或操作数顺序、修改数据类型、增加冗余语句或变量、拆分表达式、替换控制结构等代码抄袭或检测方法,创建了代码抄袭或、编译、链接、运行、测试数据验证、消耗时间和消耗内存等智能测评点,设计了CE(编译错误)、SE(系统错误)、RE(运行时错误)、PE(输出格式错误)、WA(答案错误)和AC(答案正确)、TLE(运行超时)和MLE(内存空间超出)等评价指标库。在进行远程教育时,根据学生的不同职位和提升目标,组合不同的方法、智能测评点及评价指标,形成个性化考核评价体系,开展达成式考核评价[16],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专业技能。多元考核评价的核心是智能测评,面对多用户、高并发的程序测评请求,本平台采用多服务器分布式系统架构,测评服务请求通过WebService方式进行通信,模拟数据库连接池构建程序测评请求池,通过负载均衡服务器中的任务分发控制器进行负载平衡[17],将测评请求分发到相应的测评服务器上,实现快速高效的程序测评服务响应。

四、平台的应用及意义

第2篇:智慧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智慧校园;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

0引言

2019年,《大数据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标志着大数据成为引领和支撑各行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模式。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大数据技术已渗透到高等教育各项业务活动中,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管理决策产生巨大影响,为教育行政服务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提供良好的契机。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与服务不断呈现出新规律、新特性,突出表现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的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本文基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和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关系,依据高校智慧校园的特征、发展目标、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描述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发展方向与实施线路。

1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与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

1.1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

1990年,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提出“校园信息化”概念。进入21世纪,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相继启动教育大数据相关研究计划。著名数据科学家舍恩伯格认为,高校行政管理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挖掘和分析高等教育各类业务活动数据,研究并发现其中蕴含的内在规律,可有效利用各类有限资源,争取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管理和服务目标。[1]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依托的核心技术是大数据技术,目标是打造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相融合的信息化校园,建立自适应、个性化用户交互的信息化支撑平台,从而实现高校各项业务的智慧型应用。智慧校园实现了对各项信息源的智能感知和获取,在移动互联的基础上,通过智慧APP向学生和教职工提供各式、各样的智能服务,对高校各项业务进行流程化管理。从教育数据处理流程上看,智慧校园基本构架层包括教育数据采集层、教育数据处理层、教育数据分析与展望层、教育数据应用服务层。[2]因此,大数据时代,推进高校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任务。

1.2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

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行政服务理念已然发生变化。实现高校行政服务工作的信息化成为高校行政人员的普遍共识和追求,是高校行政服务体制变革、提升高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行政服务信息化通过挖掘和分析高校各项业务活动中存在的关联效应来指导管理工作实践,绕开传统的行政管理繁琐过程,从而有效提高教育行政服务工作的时效性;另外,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可获得性极大增强,教育行政服务对象发挥作用的空间逐渐变大,这就要求传统的“硬性”教育行政服务需向“柔性”服务转变;此外,云计算、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等IT的兴起,使各类应用系统、社交媒体中充斥着大量的碎片化数据,这些数据综合难度大,个体利用价值很低,但经过充分整合、挖掘、分析后发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教育行政服务的信息化,正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能高速、负责任、可持续地处理这些数据,从而更为有效、精准地获取校园舆情、精准有效地开展教育行政服务工作。[3]本文所探讨的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方法,为提高教育行政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在掌握教育行政服务运行规律基础上的高等院校信息化服务过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包括:一是教育行政服务手段和方法的信息化,即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二是组织运行的信息化,这是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改革的关键;三是管理决策信息化。就是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基于对外部信息的准确判断和教育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采取信息化的程序、方法和手段,进行重大决策的过程。

2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特征与难题

2.1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特征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推动力,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是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目标是建设以智慧教育为标志的现代教育信息服务体系。高等院校通过建立基于数据(Data-based)现代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教育服务机构、教师和学生提供多终端、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教育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特征表现为:第一,教育行政服务体制将从“碎片化”向“网格型”转变。“碎片化”的教育行政服务体制将使教育行政服务陷入执行成本高、效率低下的困境中。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行政服务获得坚实的信息技术支撑,传统纵向科层制和横向分工制结构将会被重塑,形成网状型和扁平型结构;[4]第二,教育行政服务模式将由“静态化”向“动态化”转变,教育行政服务以教育服务机构、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不拘泥于传统的规章制度和官僚层级要求;第三,“服务本位”更加凸显。大数据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开放、参与、包容性的理念,借助大数据技术,多主体、多中心参与智慧校园建设,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将成为必然,在这种教育行政服务模式下,管理部门只有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2.2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难题

首先,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推动者缺乏大数据的思想观念与专业技术水平。在大数据时代,教育界要想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首先需保证相关管理者思想观念、理念的改变。[5]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要求高校管理者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和软件使用能力,但是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机制的影响,在高校行政服务过程中,有些管理者并没有具备专业化信息素养;其次,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开发,包括无线网络的全覆盖、高速化和稳定化,有线无线一体化的建设,以及相应软件的开发与管理,是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问题。但是,目前有些教育院校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没有专业的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开发者,导致管理软件功能与教育管理实际脱钩;再次,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数据挖掘相对不足。智慧校园的建设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探索社会网络位置、资源分配和知识建构等变量的相关关系,建立相应的分析和预测机制,为教育行政服务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当前,高校教育行政服务存在信息利用不充分或不能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等问题,数据挖掘能力有待提升;最后,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大数据研究及应用能力相对薄弱。目前,大数据应用于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建设才刚刚起步,缺乏对教育大数据的分析能力,也缺乏基于大数据形成的教育需求转化为有效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能力。

3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可行路径

3.1加大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改革的制度供给力度

完善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改革的制度安排,有助于规范各主体行为、保障高校及学生的权益、缓解改革中的矛盾。加大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改革的制度供给力度,在国家层面,要制订统一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就智慧校园建设环境、教育行政融合创新、数字资源共享、网络安全、保障机制、研究成果和特色应用等方面提供指导性意见。还要优化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制度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理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分工协作机制,完善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相关政策,激励高校管理者,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行政服务实践探索。在地方政府层面,要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制度,提高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实施高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制度,打消高校行政服务信息化改革的顾虑。在高校层面,各高校要按照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改革的实践,从日常规范制度、教育行政服务制度以及大数据服务制度等方面着手,加快相关制度供给的步伐,建立制度与政策间的衔接机制,保障制度与政策相协调。这样就可给高校一个稳定的预期,强化推行政策的信心,从而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益。

3.2因地制宜与学习典型相结合

有效地推进大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改革实践,需因地制宜地推行政策,根据各地区高等院校实际,选择符合高等院校需求的做法、举措。例如,各高校的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建设,要以现有的数字校园为基础,将校园中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集成和融合。电子科技大学结合校园实际与师生诉求,通过构建学习空间、科研空间和服务空间等多维“云空间”,为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提供精细化的信息服务,促进教育教学、教育行政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典型,加强典型高校引领示范作用,鼓励高校大胆探索、创新符合实际的改革措施。一方面,推广示范高校典型的经验、做法,积极进行政策宣传,发挥先进的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国内高校已有成型的大数据教育行政信息化改革实践模式,结合高校实际,拓展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改革的有效实现形式。

3.3建立基于智慧校园的教育行政服务模式

在教育行政服务主体的选择上,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行政服务将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双重特性,这就决定了教育行政服务主体除传统的“校长”和“教师”外,还包括社会专业机构,承担诸如教育评估等工作;同时,鼓励优秀教师管理院校,以校本管理为基本教育管理理念。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基于科学合理的资源分类,智慧校园的教育行政服务模式是以“人才资源”为核心,财物资源为基础,知识资源为根本,技术资源,如教育信息技术、大数据、云技术等为手段的管理模式。在大数据技术应用和管理上,一是要结合5G、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技术,构建具有教育价值的、师生可感受的、可交互的、沉浸式的校园数字环境;二是融合5G、WiFi6和云技术等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构建智慧校园的硬件基座;利用数据仓库、数据交换和数据治理建设智慧校园的数据中台;通过多样化智慧校园APP打造校园学习、科研和服务空间,持续为师生提供智能、协作、个性化、移动化的服务。总之,基于智慧校园的教育行政服务的目标是建设以智慧教育为标志的现代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基于数据现代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教育服务机构、教师和学生提供多终端、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从而实现教育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

3.4制订渐进的、详细的实施步骤

从当前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和面临的挑战看,教育大数据行政服务信息化任重道远。教育行政服务的信息化之路,需遵循基本的建设路径。依据当前我国教育行政服务的信息化水平,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实现路径应依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就是教育行政服务的基础建设,即依托智慧校园的基础教育云的建设;第二步即遵循国家教育数据标准,建设分布式教育数据中心(资源库+数据库+数据),以及建设对应的应用平台,为教育行政服务资源配置提供基础硬件支撑;第三步即构建依托智慧校园的教育行政服务操作系统,把教育公共服务、教育决策、第三方合作、后勤管理等整合到操作系统中,也可用智慧校园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和个性化供给,推进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最终实现我国的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的目标。

4结语

智慧化的高校教育行政服务通过使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信息化的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搭建起人、事、物间虚实映射的数据化网络,对高校各职能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并形成高校的核心数据资源。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行政服务效率,还有助于构建依托于各大高校的信息数据库联盟,改善高校的教育教学环境。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高校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必将迎来改革的黄金期。未来,智慧校园各项基础设施和软件将进一步升级改造,更加实用的智慧化行政服务平台会不断涌现。值得注意的是,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教育行政服务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进程中,需融入更多的智慧思想,把更多的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理念注入其中,这样才能真正让智慧化的行政服务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和输送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伟,余亚华.基于“大数据”的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化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1):108-113.

[2]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发展教育大数据:内涵、价值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1):50-61.

[3]郑旭东,任友群.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的转型方向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18,39(08):113-120.

[4]姚松.大数据与教育治理现代化:机遇、挑战与优化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02):76-80.

第3篇:智慧化教育范文

一、高校传统教育信息化平台存在的问题

1概述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网络平台建设尚未普及,存在各信息平台间数据流通较难、平台版本低及功能较少等问题。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技术不成熟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问题突出。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是目前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2优质教育资源“孤岛化”

优质教育资源“孤岛化”主要表现为高校各校区之间和各高校之间的资源流通困难。我国大部分高校是多校区办学,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有限等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各校区之间的网络软件互联互通性较弱,无法进行信息共享和数据互通,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孤岛化”问题,同时造成数据录入及人力资源投入重复、网络维护成本提高、报表制作耗时耗力、系统间数据流通缺乏相应标准等问题,阻碍了教育网络系统建设发展。相关研究显示目前国内高校间云平台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智慧程度不高,尚未实现优势资源流动与互补,这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孤岛化”现象。因此对于优质资源匮乏的高校更需要建立高效智慧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多校区管理,由资源占优势的高校带动其发展,促进我国高校教育集体发展。

3网络平台系统功能完善程度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已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但其建设和信息化程度较低,检索等平台基本功能尚待进一步完善,亟需实现数据信息全面化。此外由于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资金投入,部分高校网络平台只具备查看学校通知、招生宣传和课程安排等简单功能,无法满足校务、教学需求。例如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前会选择搜索高校官网了解院校信息,完善的网络平台有助于高校充分展示各方面信息、树立良好形象、吸引优质生源。因此高校应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借鉴学习国内外优秀高校网络平台建设经验以提升网络平台建设水平。4传统教育信息化系统运转效率较低部分高校信息化系统开发缺乏规划及充分测试,导致信息化系统运转效率低下,较易出现操作迟缓、显示延迟、频繁掉线、系统用户承载量小等问题,影响系统使用效率,造成后期系统维护成本增加。限于资金与技术问题,部分高校无法重新开发新系统、新功能,造成传统教育信息化平台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降低教育资源获取效率,无法实现应有教育成效。

二、“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教育信息化云平台的优势

1资源最大化共享有利于发挥资源价值

通过互联网各校区将教学设施、图书资源整合在同一平台上供师生使用,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避免资源重复投入和浪费。各专业优秀人才所取得成果可公布在网络平台上供全校师生了解、查询,有利于校内科研项目更快、更准确地找到相应优秀人才。这对实现教师、学生才能最大化和人才资源利用率最优化起到积极作用。运用网络平台,同一种资源可以被多方同时使用,既突破了资源使用时间限制又能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价值。此外资源最大化共享可以惠及全校师生,避免优秀资源只聚集在一部分群体中,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资源共享:优质资源在不同学校之间互联互通有利于资源共享,使优质资源分配更加科学,有助于缓解教育人口众多和教育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资源共享能够不断推动不同教学理念和科学方法的发展,对人才匹配与教育进步具有积极影响,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潮流。

2教育设施水平的提高

改变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多采用面对面教学,对学生和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此外各地发展情况不同导致教学资源存在差异,优质教学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互联网+”在技术层面上打破时空限制,教育活动可基于互联网开展,知识传授可采用线上方式进行,传统线下教育可作为其补充和扩展。改变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视频到平台供各个校区学生下载学习,避免在不同校区间往来奔波,以良好状态为学生授课。教师可以在授课完毕后通过上传课件帮助学生课后更好地理解、吸收授课内容,达到优质教学的目的。改变学习模式:教育活动不再受时间及空间限制,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观看教学视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此外学生的观看热情和点击率对教师制作优质教学视频具有激励作用,有助于提升教师互联网技术水平,促进教育互联网化。

3教育理念的提升

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未来教育将真正以受教育者为核心,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给予学生更多尊重和自由。现实授课中学生往往较少与教师互动。网络平台上设置留言区方便学生通过熟悉的网络社交形式阐述学习中的疑惑,教师在登录平台看到留言后可以通过线下或线上交流答疑解惑。通过教育智慧信息云平台,学生可方便、快捷地随时随地学习,不仅方便其对感兴趣或者想要更深入了解的专业知识进行扩展学习,还能打破专业界限学习。平台可显示教学视频点击量,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对课程感兴趣,留言区的留言对培养学生乐学敢思敢问的接受能力、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有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4教学管理一体化

智慧教育管理以综合性管理服务平台为主,以基本、实用、高效为原则,有助于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发展,深入研究学校管理机制,促进发展教育管理模式现代化,形成集约式教育管理模式,推动高校走向教育现代化。借助云平台推动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对教师和学生行为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并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有助于提升教务管理水平。例如通过学生管理系统记录学生在校日常表现情况;通过成绩管理系统记录和学生考试成绩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进而形成图表,方便教师和学生了解考试结果;通过考勤管理系统记录学生上课和教师出勤情况,便于学生考核和教师出勤考核;通过选课系统,教师可开设、开放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教师通过平台给学生布置作业、监督和查看学生学习情况并在线批改作业,学生若通过考核将得到相应学分。

三、“互联网+”智慧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建设需求

1教育资源共享化

通过调查发现普通资源平台存在功能较少、系统较不完善等问题,不能满足学生获取资源的需求,造成学生查询资源困难。智能化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更加方便地实现数据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高效的教学资源。因此高校之间有必要组建合作联盟,加强交流并共同搭建资源共享的智能化平台,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利用。

2学习型社会的信息支撑服务体系

“互联网+教育”以互联网为创新要素,构建新的教育理念和生态,突破学校和课堂界限,使学习者获取知识渠道不再局限于学校和培训机构,通过互联网可以自主选择想要学习的知识。随着技术发展教学活动形式与方式均发生变化,“教育”逐渐走向“学习”,“教师”逐步变成“学习导师”,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学习者成为中心,符合学习型社会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3教育管理水平的信息化通过平台收集学校、教师和学生相关数据,构建大数据分析中心,运用大数据技术形成可供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随时查阅的分析报告。根据分析报告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做出相应教学调整,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有助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分析报告掌握学校资源使用情况,及时解决管理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教育”的深入推进有助推动教育创新、教学变革,促进现代化教育形式的深度发展,推动教育行业与信息行业更好地融合发展。

四、构建高校智慧教育信息化云平台的措施

1拓宽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方向并加强力度

不断改进已有网络平台例如在图书馆版块引入电子版书籍,打破读者获取图书资源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提升馆藏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读者服务体验。电子版书籍的完善和丰富也有助于降低图书流通管理维护成本和人力资源投入。提高教育平台兼容性应加强与其他高校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使图书资源、教学资源、研究成果、社团活动等实现即时共享,有益于各高校资源互补。

2建设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建设教师授课版块学校引进录制教学视频器材设备,加强对后期加工人员的培养,将优质课程视频经后期加工后到学习平台上,供不同校区学生在线学习。教师可随时在平台上教学心得和新发现,教师之间可通过此方式汲取经验、探讨问题。通过授课版块教师与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有助于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求知欲望。教师授课版块建设将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便利进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学术和教育水平。建设教案管理系统教案负责人将教师授课PPT按科目分类并发表在平台上,以便学生课后复习,加深对课程理解并巩固新知识点。教案负责人应定期整理教案资源以便学生查找。同时教师通过教案管理系统可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有助于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建设学生自我测评系统教师可以针对所教授的学科出题、设定评分标准并上传至后台,学生可在线进行自我测评,系统自动评分。一方面,有助于减少教师工作量,投入更多精力在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方面,助力高校在专业知识教育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测评分析自身学习情况、检测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建设学术交流系统学生将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上传至后台,经管理人员筛选、审核后在平台上供师生交流,有助于加强各校区学术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打造健康的校园环境提供助力。当教师或学生拟开展新科研项目时可在平台项目信息,招募校内外优秀人才,保证项目顺利开展。

3建设信息平台

有利于统一管理公开信息、规范官方信息渠道、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学校安排专人负责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在平台上最新资讯,保证各校区信息资源同步,以提升信息传播效率和准确度。学生和就业单位可以将各自信息到平台上,增加招聘求职信息传播途径。各校区学生通过信息平台可以求职意向并及时了解社会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求职技能。信息平台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寻职新途径还为招聘单位提供纳用人才新渠道。

4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平台

设置维护管理人员教育云平台投入使用后需要教师和学生上传个人信息作为登录凭证,这就要求维护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管理、防御能力以及互联网从业道德,避免教师、学生个人信息泄漏或者教师教研成果被窃取的情况发生。可在校内招募具备网络安全管理能力的学生参与到教育云平台的管理维护过程中。学生在对平台的管理过程中既可以加深对平台相关功能的了解也可以向同学普及云平台使用方法。分配管理权限对管理人员的权限进行分配。运用纵向管理可以使权限分配更加灵活,运用横向管理可以分段维护信息,应同时采用横纵双向管理模式分配管理员权限。分散管理权限系统管理员是设计程序中获得权限最大的用户。为保护账号和平台网络安全,需对管理员权限进行分散,使每名管理员在管理基本用户权限的同时无法单独管理整个平台的功能权限。避免个别管理员账号被盗用或出错而导致整个平台崩溃的情况发生。

5建设高校资源共享平台

教育云平台集教学、管理、学习、交流于一体,平台上线后本校资源信息将不能满足校内师生需求,这为各高校资源平台资源互通共享提供动力和可能。各高校资源平台可以选择适合的对象进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对各学科、领域资源可开通互访渠道,满足师生信息资源需求,促进高校人才交流。资源平台的互通节省了平台建设成本,使各高校平台使用者可以共享他校优质资源。

五、结语

第4篇:智慧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教学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各个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各个院校也加强了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关注。为了进一步规范高校智慧校园建设,201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智慧校园总体架构》,就是为了指导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从而真正发挥出智慧校园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促进作用。

1对智慧校园的分析

根据《智慧校园总体架构》中对智慧校园的描述与分析可以得知,智慧校园就是将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进行衔接,从而使人们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获取自身所需要资源的一种服务。智慧校园就是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机技术等诸多的先进通信技术和科学技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再利用互联网+思维实施重构的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模型,最大的效用就是实现了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为全校师生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科研研究上提供了一个统一化的保障服务性平台。智慧校园具备以下五个特点:第一,智慧校园是以高速的光纤作为基础,为高校打造出一个多网有机融合的异构网络,进而充分满足全校师生对网络资源的多样化需求。第二,智慧校园利用物联网与多媒体技术,能够实现对校园环境要素的感知。第三,智慧校园是立足于数据共享标准之上的一个相对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将传统高校各个业务子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加以打破,实现了非敏感数据的全校共享。第四,智慧校园通过云计算与图像视频处理技术,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也推动了实验实训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五,智慧校园利用自身在数据上的收集、分析、挖掘能力,能够总结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全部指标数据,并通过进一步的优化与改进措施,使其成为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互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决策型数据信息。

2对智慧校园总体架构模型的分析

高校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上所依仗的技术基础就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框架与模型,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利用互联网+时代下的各种全新技术理念,如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统一以《智慧校园总体架构》作为指导与规划思想,为智慧校园架构整体框架,具体可将其分解成五个部分:基础设施层、支撑平台层、应用平台层、应用终端层、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其中,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这几个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基础设施层是应用平台层、支撑平台层的硬件基础所在。支撑平台层则是整个智慧校园的云计算平台,其中涉及数据交换、数据处理、数据服务以及支撑平台统一接口的建设工作。应用平台层包括了所有智慧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是智慧校园最为直接的服务管理层,也是高校各项业务子系统在智慧校园平台上最为直接的应用表现。应用终端由用户与接入访问组合而成,访问者利用智慧校园的统一身份管理凭证,以终端设备作为接入点,对校园内的教育教学资料进行安全性访问。智慧校园的安全管理体系、运维体系、技术防护等共同构成了信息系统安全体系,保证了智慧校园整个框架体系的安全稳定运行。

3智慧校园建设的具体策略

基础环境建设与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所在,只有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建设工作,才能够确保智慧校园各项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建设基础环境的过程中,必须要紧密结合《智慧校园总体架构》的基本条例要求以及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的实践经验,在基于现有的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之上,升级与改造校园基础设施,并且要借助于多异构网络的支撑,打造一个多网融合的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以作为应用各项业务时的重要支撑平台,进而统一数据标准。因此,就需要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上,依据智慧校园的总体框架,对校园数字化网络环境实施升级,使校园的基础网络环境转换成为多网融合模式,并且加强互联网的安全性,构建一体化互联网安全体系。同时,还要对校园的有线、无线一体化进行统筹与完善,使校园网的使用者能够随时随地的进入到多终端互联网中,以获得优质的体验。此外,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还要始终遵循服务于校园各项业务系统的建设准则,力争为高校塑造出一个集中式、统一化的云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对学校内部各项数据信息的日常服务与管理等诸多工作的合理规划,对软硬件设备加以统筹管理,从而使虚拟化云平台环境能够符合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为了能够在共享平台之上实现各项业务数据的统一化流转,还要为高校打造构建一个统一化的身份认证系统,以此对学校的信息门户平台加以规范,对校园外部的信息网站实现统一化的维护与管理。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做好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也是进行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重要基础所在。因此,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对专业网络课程平台的打造来丰富自身的数字化实训实习资源,并且要加强与校外电子资源库之间的合作,实现特定校外资源的安全访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智慧校园对教育教学的服务能力。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校外云平台与学校自建云平台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共享体系,从而实现对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方位追踪与服务。此外,还要根据学校本身的实训教学需求和科研需求,通过对外购或者是自建的方法搭建数字化资源软件平台,打造具有特色的专业化数字信息资源教学库,还要通过智慧校园互动与反馈平台,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有机互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

4结语

现如今的智慧校园备受各个高校的重视与青睐,这不仅仅是因为智慧校园是高校教育信息化与物联网有机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因为智慧校园还是互联网+理念与教育信息化发展融合的重要成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领域各项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发展支撑力,而且智慧校园也提升了高校的实际运行效能,促进了高校的内涵发展。因此,高校要重视对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做好重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从而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吴振辉,王宝祥.以教育教学信息化为核心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科技风,2018,(12):41-42.

[2]张旭.新时代信息化发展下的智慧校园建设[J].计算机时代,2018,(07):65-66.

[3]徐慧.关于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8,(04):91-92.

第5篇:智慧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充分体现。大学生也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和意义等有明确的认知,才可以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在实践中需要进行全面的保障机制建设,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探索创新性教学方法,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弘扬和传播。

一、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坚定自身理想信念高校既要对学生们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同时也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近些年西方国家一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学说的涌入,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些大学生在道德品质以及价值取向方面有些混乱,缺乏正确、坚定的理想信仰,这些变化引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们的高度重视。对于当代大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的学生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用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二)有利于进行中国精神的弘扬当代中国精神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撑和动力。对于大学生们来说,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践行中国精神的主要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们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来说,也需要激发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自信心,为国家富裕民族振兴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有利于进行主流意识的强化我国目前虽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但是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正在不断地提升,在新形势下,人们在各个领域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复杂多变的环境会导致一些人的价值观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制约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对当代大学生,祖国的未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强化主流意识。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复杂多样的价值观和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会受到不良信息以及多样化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这些内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同时,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三观,老师针对这些现象也需要进行实际问题的讨论,并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断地提升大学生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

(二)传统文化的缺失影响学生们的认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需要我们引导大学生自觉传承发扬。在具体实践中,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也可以进行一定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的教学,才可以帮助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真正做到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

(三)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单纯当成一种任务,一定程度上缺少相关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和措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大多是运用宣讲的方式,并没有和思想政治课程一样进行系统性的规划教学,一些学校虽然通过教学的方式以及集中的课程对学生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但是却缺少一定的实践活动,显然,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培育成效。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自身亲自实践,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真正的认同。首先需要大学生树立自觉主动地学习意识。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切身的感受,并认同是正确的理论,必须遵守以及捍卫的价值观;其次要树立践行的意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大学生通过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自己的一些行为进行有效的矫正,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并督促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自身的社会实践中自觉体现,不断地树立自我践行的意识。最后,大学生需要树立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这也需要高校教师加强引导,不断鼓励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渠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二)建立完善保障机制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直观教学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时候,需要教师进行系统、重点教育引导,同样也需要建立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系统,依靠制度化的建设来保障对学生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真正落到实处。首先,需要发挥学校领导的带头意识以及自身的核心作用。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时候,需要将其融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宣传部、校团委等相关部门进行联合,开展例如学校、系部党政领导上思政第一课的形式,形成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体系,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施,形成高校师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合力。其次,要重视思政师资团队建设。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中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重要团队,教师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辅导员团队的建设,定期对他们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以及自身的使命,自觉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和方式的改革创新,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打造专业知识以及自身综合素质都过硬的思政课师资团队。最后,学校要确保从人力、物力、制度等多方面增加对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支持,发挥多方协作的作用,从学校层面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从而运用更加全面有力的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不断地提升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知识的认知、认同,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资源整合,比如将时政信息和课本知识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进行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真正达到入脑入心,自觉身体力行的教学效果。同时,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对于自身专业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和考验。从教材体系到课题体系的转化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老师在进行相关知识资料的整理以及补充的过程中,需要对课本中相对枯燥难懂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转化,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将课本知识、观点转化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以及自觉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自身的使命感。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模式及方式方法的创新,不断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以及对于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灵活应用,善于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创新性教学,将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时效性。

(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实践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学校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培育,需要体现在校园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健康的发展,为学生们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生活环境,有效的遏制或减少社会不良信息对于学生们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广泛的运用、体现在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当中,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方式,也使得价值观的传递越来越多元化。尤其是一小部分学生受到网络一些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对自身的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需要进行新媒体平台的把握,将新媒体平台成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武器和阵地。例如,辅导员可以借助班级的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一定的交流和互动,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对学习强国APP等相关软件的使用,优质微信公众号内容的推送,宣传身边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将这些主题鲜明、表达生动的内容对学生们进行推送,不断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通过这些生动的、多样化的方式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不断地增强教育的吸引力。除了对学生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宣传以外,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加强大学生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缺少的内容,相对于课堂上知识的讲解,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更加直观的、生动具体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呈现给大学生。老师们也可以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们对国内外时政进行一定的观察和讨论,进行一些志愿者活动的参与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了解世情、国情,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加深大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既能够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运用相对应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更能够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总结当代的大学生由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与此同时,对于学校和思政课教师来说,既要注重相关制度的建设,也应该不断地进行专业化知识的学习和改进,不断地丰富教学方法以及相关知识理论的创新,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真信、真懂,并自觉地在学习生活中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

[1]董亭亭.“立德树人”导向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3):42-43.

[2]苏丹宁.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以“西安体育学院易班平台”为例[J].长江丛刊,2020(3):193-194.

[3]孔令杰,孙倩.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商情,2020(13):204,177.

[4]符浩,汪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20(14):80-81.

[5]韩冰雪.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20,36(1):11-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