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校家庭教育范文

高校家庭教育全文(5篇)

高校家庭教育

第1篇:高校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衔接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衔接现状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地引导家庭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地引导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育观念方面,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以致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错误的教育观念。例如,部分家庭家长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无法正常实施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以致他们对学生思想教育漠不关心、任其发展,最终导致学生形成孤僻和偏执的不良性格;部分家庭教育过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均无条件的满足,导致学生产生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等等。其次,在教育目标方面,没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导,许多家庭教育的目标也存在着偏差。例如,部分家庭教育过分强调追逐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导致学生在与同学、朋友甚至亲人的相处中均以财富的多少为衡量标准,使他们不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再次,在教育方法方面,部分家庭的教育方法同样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有的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更多地采用权威式的管教方法,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引导教育,以致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真正起到实际效果。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未能实现充分沟通和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家庭教育实现充分的沟通和配合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统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有不到三成的家长曾与高校辅导员或者教师有过沟通和交流,还有近三成的家长自学生步入大学以后就从未实施过任何管教措施。形成这样缺少沟通和配合的局面,既有高校方面的原因,也有家长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部分高校教育者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存在着错误认识,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关联性较小,家庭教育无法对学生的思政政治素养形成直接影响,从而也就忽略了与家庭的沟通和配合。另外一方面,家长也存在着错误认识。有的家长认为学生既然已经进入大学学习,就标志着学生已经成年,对于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属于高校的职责范围,家长无须进行过多参与。还有的家长认为管教孩子属于自己家庭的内部事务,不需要外人参与,这些错误的认识也直接阻碍了家庭与高校的沟通和配合。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衔接的路径探析

2.1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增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

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就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了解、双向沟通,从而增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和配合。高校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定期举办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集体或者个别的交流活动。例如,高校可以在新生报到入学时或者每个学期期末,举办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会,在让家长了解学校各方面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可以让学校了解和掌握家长对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互配合的认识和看法以及家长实际采取的家庭教育措施等事项。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利用网络通信技术,搭建网络沟通交流平台,增进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例如,高校各个院系可以建立单独的官方网页,不仅能够对外展示学校风貌和信息,也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学校各年级辅导员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家长qq群或微信群,实现实时与家长进行教育沟通等。

2.2加强高校制度建设,促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衔接

高校建立和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对于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衔接也十分必要。一是,建立和完善资金保障制度。资金保障制度是高校开展包括与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在内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基础,学校不仅要制定资金筹措制度,确保教育活动经费的充足,还应该制定资金使用制度,确保相关资金不被挪用。二是,建立和完善招聘录用制度。严格制定招聘流程、录用标准以及任职资格等事项,确保教师和辅导员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也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家校教育合作理念和业务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考评制度。将家校教育合作作为考核教师和辅导员的一项重要指标,从根本上促进和提高家校教育合作的开展。

2.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障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

虽然我国以前在高校与家庭合作教育方面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但只是倡导性质的措施,并不具备严格的约束力,学校和家长在是否实施、如何实施教育合作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选择空间,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鉴于此种形势,教育部门等相关机构有必要在调查研究当前家校教育合作实际开展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详细制定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方案,明确规定高校与家长各自实施家校教育合作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实现家校教育合作的法律化和规范化。

3结语

总之,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需要高校、家长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高校应在确保能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身制度建设,与此同时,家长也应重视家校教育合作并积极与学校进行教育配合。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规范。

参考文献:

[1]张珍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家校联动价值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2):18-20.

第2篇:高校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家庭教育;协同指导

一、我国家庭教育协同指导存在的主要困境

(一)父母在实施家庭教育中主体责任缺失,参与意识不够。1.主体责任缺失。许多家长送孩子上学时会说“老师,我们把孩子送给您了,您可得给我们教好啊……”,认为子女的教育完全应该在学校的框架内进行,忽略了自身的家庭教育;另一部分家长虽有教育的愿望,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从下手;还有部分家长忙于工作或其它原因导致顾不上对孩子的教育。当孩子发展出现问题时,又习惯把责任归咎到学校方面,推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责任。这种现象在我国目前有上升的趋向,将不利于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稳定。2.参与意识不够。家长对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家庭教育讲座热情不高,常见参与人员一般为孩子的爷爷奶奶,充分暴露出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缺乏参与意识。只有当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时,父母才意识到要好好教育孩子,但是孩子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也不会有灵丹妙药能立刻见效,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家庭只能无耐的接受孩子教育失败的事实,并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痛苦不堪。(二)学校的主动意识不强,指导缺乏科学性。1.学校在实施家庭教育中缺乏主动性。在实施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学校方面表现差异较大,部分学校对该项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虽然开设了家庭教育课程,但一般都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者宣传需要而流于形式,导致内容单一,更有部分学校表现为对家庭教育工作不配合甚至抵触。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校的态度首先与学校校长的认知水平有关,其次是因为政府对学校的考核缺乏庭教育指导这一项,或者考核指标不具体导致考核形同虚设造成的。2.指导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学校在组织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时缺乏相关研究,导致所开设家长课程不能准确反映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学校对开设家长课程的效果也缺乏追踪,缺乏与家长及时的沟通,导致许多家长对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课程持应付的态度,使开设家长课程的预期效果大大折扣。(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监管意识不强,政策支持不到位。家庭教育实施虽是以家长为主,但实际上存在多个指导主体,政府往往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在其中的作用,不能及时制定关于家庭教育实施和指导的相关配套政策和考核指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参与的主动性和社会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关注和重视。

二、高校在实施家庭教育协同指导中的策略

(一)明确家长的主体责任,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1.争取政府政策支持,明确家长的主体责任。高校应积极向政府进言献策,推动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把家庭教育质量纳入各单位对职工的考核体系,并制定具体可行的考核指标,明确家长在当中的主体责任。同时,引导家长加强学习,及时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和思想,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水平和能力。2.与社区配合,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高校要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制定详尽的家庭教育实施与指导计划,联合各种专业社会组织,积极争取社区配合,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社区管理,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立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通过持续渗透,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有序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二)与学校结合,提高其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主动性和科学性。1.改变校长和教师认知,提高其在实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的主动性。争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对学校校长和教师进行家庭教育实施与指导工作的系统培训,彻底改变校长和教师的认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作用,积极配合政府和家庭教育社会组织的工作,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当作大事来抓,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教育的合力,切实提高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2.积极与学校对接,提高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高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深入学校调研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重点对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学校制定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计划和设计丰富的指导内容,提高学校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三)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明确政策,加强监管和考核。1.明确政策,加大政府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支持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统一管理部门和专门研究机构;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专项经费,并组织专家加大科研力度,完善体系,开发符合时展的教材和课程,保证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科学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争取把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列入对学校和家长所在单位的考核体系,加大权重并细化指标,统筹规划,统一指导,形成政府主导、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新局面。2.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实施效果的监管和考核。高校科研机构要对家庭教育指导实施效果的监管、考核体系进行研究,助推政府形成对家庭教育指导实施效果的问责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海云,刘文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1):34-38.

[2]宴红."家庭教育指导"概念辨析[J].江苏教育,2018(9):50-51.

第3篇:高校家庭教育范文

(一)袒护而过分娇宠

学生A,本地学生,在大二年度因多门专业课考试不及格选择留级。进入新班级后,该生并没有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学习自觉性差,上课经常迟到旷课,常常是由辅导员打电话叫起床去上课;课堂状态基本上多以睡觉玩手机打发时间,没有想去接受专业知识的欲望,课余时间该生多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辅导员多次与该生谈话,了解其迟到旷课的原因,该生时常以“手机没电或信号不好”、“没有人告知我上课地点”、“我人去了教室……”等借口甚至是谎言来应对。辅导员通过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与该生家长进行沟通,试图寻求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在沟通中家长无条件地站在孩子一边,找各种理由来帮孩子开脱,甚至在明知孩子说谎的情况下还要极力偏袒和维护其错误行为;家长不但没有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进行反省与检讨,反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变相支持孩子的错误行为。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家长甚至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走入了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问题,孩子不在身边,这期间出现的教育问题老师和学校就难辞其咎,以此来责难学校和老师。该生对于学习所采取的消极不在乎的状态,对于留级选择所带来逃避现实的心安理得,都不曾从家长那里得到正确的引导,而是在家长的庇护下一味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恶性循环,导致最终选择退学。

(二)期望过高而导致忽视

学生B,作为家中的唯一儿子备受家长期望,遵循家长的意愿报考了大学学校和专业。进入学校后,该生自恃过高觉得自我抱负得不到很好的施展,对于现实的生活学习状态多有不满,专业学习兴趣全无,不久内心便萌生了想要更换专业的想法。由于服从于家长的绝对权威,得不到家长的认可,该生便经常不上课,对于辅导员和学校的担忧也只是采取短信不回,电话不接,甚至是突然逃离学校出去玩的消极对待。之后,家长仅仅是通过满足孩子买电脑的愿望强压着自己的孩子继续留在他不喜欢的专业进行学习,理由却只是家长认为“这个专业很有很大前途,能来学校读我们邻居和亲戚都很羡慕,不管怎么样他一定要留在学校继续读”。家长强制性地对孩子进行要求,没有任何余地反驳的狂热态度,家长希望大学梦甚至是专业梦在儿子的身上得到实现,对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希望,对于专业学习已经存在了不符合该生实际状况和需求的关注。该生自我没办法进行宣泄和调试,压抑的学习使得他的逆反心理得到了激发,产生了厌学情绪,频繁出现旷课的情况。家长执着于自己孩子的荣誉和面对周围人的虚荣心,为了使孩子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甚至是放弃家中的小生意来到学校进行陪读;只是仅仅依靠家长的期望,该生仍旧无法适应学校的学习,留级后专业成绩仍旧不见起色,人际关系该生偏执和压抑,直到最后家长无法进行无谓的争取时,迫不得已最终同意选择退学。从目前高职院校重点学生出现的问题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都来源于他们的原生家庭,家长因为爱护过分宠溺,袒护而过分娇宠,期望过高而导致忽视……等误区的存在,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家庭教育确实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的存在无疑是一个长期过程,父母的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家庭理念、家庭氛围、家庭情感支撑等因素都一一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由于家庭教育和家庭情感缺失导致的大学生厌学、抽烟、懒惰、花钱不懂节制等问题将更加凸显,孩子出现厌学,自卑感强,情绪失调,造成心理素质方面的障碍,这不仅影响学生们的成长与成才,而且必将加大学校教育的难度,未来威胁社会发展。

二、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一)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大多数家长错误地认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与孩子沟通最常有的内容仅仅是为了询问生活费是否够用;教育就是知识教育,把自理能力、心理健康、正确的性观念、吃苦耐劳、适度上网、诚实守信、富有责任感、遵纪守法等内容排除在教育之外,对孩子在思想、道德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视而不见或予以包容。家庭教育有很多随意性,家长作为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者和实施者,仅仅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而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往往是不行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家长才能够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取得最佳效果。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发展中来,在良好的教育教养方式之下积极表达父母的情感,制定明确合理的行为规则,调整和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与家长维持积极健康的家庭关系。

(二)加强孩子、家长、辅导员、学校四方位的多重联系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是一线工作的组织者,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虽然近些年来专职辅导员岗位越来越得到国家和教育部的重视,高校辅导员岗位的配备和管理也日趋完善,但事实上很多与学生有关的工作不管是不是辅导员职责范围内的都被推倒了辅导员的身上,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复杂的一项任务,仅仅依靠专职辅导员团队或者个人来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他教职工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共同倡导“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共同来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这其中,辅导员也应该与每个学生家长建立长期的沟通机制,定期以电话、网络、书信等方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基本状况,包括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表现,都应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对于特殊家庭的孩子,对于问题学生,辅导员更应该实施全程“跟踪”管理,从与家长的沟通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家长更应该多抽出自己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和日常琐碎事,放弃家长的绝对权威,倾听孩子的苦闷,了解孩子近期的动向和细微变化,第一时间向辅导员进行反馈,来共同帮助孩子进行成长;同时,家长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用激励的方式和情感的感化来促进孩子的进步。学会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最重要的是用一颗充满爱的心,用最真诚朴实的行动,来温暖孩子的内心。家庭、学校、学生、是相对独立的实体,但彼此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只有孩子、家长、辅导员、学校各自克服自身之弊并将和谐发展所形成的合力共同作用于高职学生期待自己成人、成才的愿望之上,才能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和情感支持的“缺失”,才能更好地实施学校教育,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并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身心健全的有用人才。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第4篇:高校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家庭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的逐渐扩大,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和比例的上升,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曾于2007年表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我国高校学生人数的20%,其中特别困难的学生占8%到10%。我国高校普遍构建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切实解决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资助工作大多还只停留在经济层面上,对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的困难,重视还不够,研究尚不足。将国家的资助政策和学校育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激励以及心理健康、品德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等的教育机制。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困难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们往往仅从经济上予以界定,而忽视了经济困难对其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的不良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其中不乏自强不息的学生;但也较普遍地存在学业、心理等方面部分欠缺的情况。与其他学生相比,不少经济困难学生知识面较窄,社会实践机会少,接收新事物较慢,英语、计算机水平、艺术特长等技能相对较弱;同时,经济压力也容易在心理上带来了一系列的压力,出现自卑、嫉妒、退缩、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与学习费用问题十分重要,但是经济困难的解决,并不意味着其他问题也迎刃而解。资助工作,不仅应当重视物质上的援助,更应该包括诸如学业帮扶、能力培养、就业指导、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的教育援助。这也正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涉及的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管理,方法上以说教为主,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不够,对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也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树立新的观念,创新工作方法,防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被动。

3创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3.1建立全程育人机制,走出说教泥潭

建立学生资助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联动机制。把思政理论课和辅导员日常思政教育密切联系,将理论课课堂与学生日常管理教育有效结合;把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使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密切配合。要使所有教育者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困惑,从而有的放矢,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2重视实践锻炼的作用

实践,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教育,能够培养其劳动观念、生活技能,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磨炼其坚强的意志,树立逆境成才的信念,有助于锻炼交往能力,还能够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增进对社会的适应性。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比如,鼓励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等“有偿”的资助项目,通过自己的劳动或社会服务实现自助和自强。

3.3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经济困难学生需要的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情感上的尊重和综合素质上的提升。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培养责任意识、感恩意识、互助精神的必由之路。其次重视心理教育,预防负面情绪。,要充分理解经济困难学生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前途未来、家庭期待、乃至接受资助本身,所承担的压力。注重以情感人,建立尊重,进而引导奉献,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再次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通过思想文化学习、文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人文素养、协作能力等。

3.4充分调动家庭困难学生自身的主体性,进行自我教育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目的的实现,最终都取决于其自身能否发挥出主体的能动性。自我教育可以分为个体的自我教育和群体的自我教育。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教育,首先要引导他们通过自身诚实劳动,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他人或社会来改变自身生存与发展问题。消除部分存在的,完全依靠国家和社会解决自身问题,自己无所作为的状况。其次,也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使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身边的人对他们的关心、理解和帮助,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被接受,体会到温暖。同时,还可以吸引已解决了自身经济困难问题的,曾经的经济困难同学,参与到对其他经济困难学生困生的帮助教育中,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同时,心理咨询、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定量分析、数据的动态管理等新的方法,都可以成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在当前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法,都需要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格局[J].思想理论教育,2017,(3):15-20.

[2]陈平,黄敏.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32):71.

[3]裴沛.人文关怀理念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10,(6):55-56.

[4]戴诗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9.

第5篇:高校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家庭教育;高校教育;思想政治;协同机制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三大支柱,又有着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所难以取代的功能[1]。对于农村而言,家庭教育一般来说都处在最薄弱之处,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甚至成为教育的盲点,很难做到与高校的有效沟通,更遑论协调机制的形成。只有形成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才能保证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进行顺利。

一、农村家庭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家庭是高校学生平时生活的场所之一,这一点农村与城镇并无显著区别,但农村学生处在家庭的时间相对而言要少一些,但其基础性作用则不容忽视[2]。

(一)培养目标相同

中国人普遍关注家庭教育,这是有很深的历史与文化渊源的,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尊老爱幼的孔融让梨故事,极尽孝道的卧冰求鲤故事,家庭教育的孟母三迁故事等,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另外,家庭之中也常用“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句子来鼓励孩子学习,这些故事与格言并非完全没有缺点,但是总体上表达出了我国文化中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体现出了家庭教育过程中的那种积极向上精神,这与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3]。高等院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它担负着对当代大学生实施品格、素养塑造的重要功能,利用课堂上讲解、课堂下贯彻的方法,使大学生了解到学习的原因是什么,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将来又如何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这正是家庭教育目标的再现与深化。

(二)培养内容统一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思想倾向正确,而且了解世界发展局势,并积极借鉴科学技术方面的新鲜事物,这对大学生的指导非常有利。而与此相比,在家庭教育环节,因为时间、工作、学历等多方面原因,农村家庭教育的优势要更弱一些,总体上只能给学生提供基本启蒙教育,难以保证教育的科学效果。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学校教育再科学合理,若是缺少来自于父母的示范指导,学校教育成果也不容易巩固,只有家庭同学校形成合力,达到内容上的统一,才会使学生心悦诚服,出现实质性教育成果。

(三)培养空间互补

学校负责上学时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则可以有效填补寒暑假期的空白阶段,在假期,父母等家庭成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劳动与美好生活的关系;可以带领学生看望老人,使其意识到生命的可贵。而在学校期间,体育课使学生增强体魄,专业课使学生提升专业技能,丰富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养成爱国精神、奉献精神与感恩精神等等。因此说,学校与家庭两种不同的环境对学生所起到的教育功能是可以互补的[4]。

二、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家庭教育同城镇化的差距

农村家庭教育同城镇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家长文化程度问题,城镇家长文化程度较高,现对我省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得出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农村家长与城镇家长的文化程度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条件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城镇家长,有相当一部分是初中甚至小学文化,自身文化素质的薄弱,使得家庭教育意识不强,家庭教育知识不丰富,同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也不够了解,教育与管理手段不够科学,用理性观点看别人子女,用非理性观点看自己子女,这在农村家长群体中尤为突出。其次是家长教育观念问题,多数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智育情况,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德育情况,这种心理偏向性根深蒂固,渊源有自,与城镇化需求是不相匹配的。这种观念上的落后,使得一些新型教育理念与教育举措无法在家庭中得到落实[5]。当然表中所列只是大致情况,并非所有农村家庭教育都是此种情况。然而农村家庭教育的观念落后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导致了教育水平同城镇化进程的要求不符。

(二)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存在的问题

1.家校信息交流不够畅通

家庭与学校没能有效沟通,导致信息交流上的阻碍。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整体上同家庭的联系是较为松散的,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未能形成同家长进行积极联系的理念与行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效果不佳。而从家长方面来讲,几乎很少同学校主动沟通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内容,所以也就根本不会在子女假期时间配合学校做出适宜的家庭教育。

2.农村家庭教育平台缺失

虽然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近些年有了很大进步,可是与城镇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在城镇化建设完全实现之前,应该说家庭教育的平台是缺失的。一方面,家长要忙于生计,平时同学生间的交流机会较少,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即过早地领略了生活的不容易,要帮助父母进行生产劳作,使自由支配时间大大缩短[6]。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进城务工人数剧增,有相当一部分是异地务工,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更少,更难以谈及家庭教育,所以难以形成良性发展的农村家庭教育平台。

三、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策略

(一)提升家庭成员素养

要使家庭的教育环境得到优化,需要关注自身素质提升。家庭成员需要互相督促,按照城镇化后的要求管理自我,尤其是关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借助先进教育理念影响学生。坚定立场、以身作则是必须要做的工作,言传身教的效果必然要优于口头说教。另外,家长对于自身已经存在的问题,应当敢于面对,敢于承认,用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崇高形象,而不是刻意规避问题。另外家长有必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加以更新,主动接触科学教育手段,随时与孩子交流思想,了解其近期想法,做到以人为本、宽严相济。

(二)促进家庭道德建设

家庭道德是各家庭成员间所需要遵守的各类道德规范。家庭道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家庭成员均需要对自身行为加以规范,使为人与处事准则更符合高尚情操要求。比如对于家庭成员中的年长者来说,应当注意到人人平等家风的形成;对于家庭成员中的父母一辈来说,则应主动承担学生孝老敬亲的良好社会公德教育;对于家庭成员中的兄弟姐妹而言,要以学校教育内容为理论指导,以家庭成长环境为实践基地,做好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三)形成家校沟通机制

对于高校来讲,应当主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家校和谐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沟通机制更加常态化。尤其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讲,因其普遍具有学习韧劲,良好家校沟通机制更容易引发积极效果。高校需要同家庭一道,共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点,共同摆正心态,用平等的态度、真诚的话语全面交流互通,随时发现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并处理好。特别是对于高校而言,需要把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建立形成培养信息数据库,使学生的真实家庭信息及时载入更新,并利用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向家长说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心理变化、思想动态等;家长也要借此机会,把学生在家期间的生活情况与学习情况告知学校,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学生工作。

(四)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并非独立存在的事物,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大力支持。所以社会有关部门及人员亦应保证价值导向的正确性,积极营建优良社会环境,给学校与家庭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活动提供契机,让学生得以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接受充分体验锻炼,了解社会规范,增加社会交往面。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家长课堂,特别是开设专门针对农村家长的课堂,让家长理解农村家庭教育同城镇家庭教育的差别,并使其有意识缩小这种差别。

四、小结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创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长期性与艰巨性来自于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来自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尤其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农村家庭教育环节的缺位,已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受到了不良反作用。对此,有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人员需要承担更重的责任,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与学校间有效沟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真正落实,为城镇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幸福.审视与建构:中职学校德育队伍培训体系的思考[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52-53.

[2]孟庆荣.浅议中职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性[J].科学与财富,2011,(02):21-23.

[3]赵效萍.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57-58.

[4]王芳.社会支持网视野下的农村家庭教育———以皖北农村家庭教育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45.

[5]田夏彪.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关系的失序与消解[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40-4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