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的意义范文

创新的意义精选(九篇)

创新的意义

第1篇:创新的意义范文

在我国,创客运动方兴未艾,创客队伍日益壮大,创客社区和创客空间遍地开花,创客的创新成果亦纷至沓来。值得注意的是,创客运动正在成为国家意志。国内外学者对创客运动的研究多着眼于其对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影响,而对创客运动之于知识民主化,尤其是我国急需的知识创新民主化的意义研究尚未受到重视。

近现代社会之前,创造知识的主体长期被宣称为上流社会,包括君主、贵族和广义上的士大夫阶层。广大民众通常是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非主动的创造者而存在。尤其荒唐的是,他们即便有所创造、创制、创新,也总是被嗤之以鼻。在知识面前,广大民众毫无知识话语权。然而,创客运动正在改变这一切,其根本原因是它为广大民众打开了知识创新民主化的大门,让普通人成了知识创新的主体。

知识创新民主化的工具

创客运动使用的技术为知识创新的民主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美国一些创客运动研究人员早就注意到了创客运动的民主化、大众化本质。他们发现,创客运动借助价廉的硬件,便捷的数字化制造,便于分享的软件,设计创造出新的产品。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马丁(Lee Martin)教授提出的创客运动的三要素中,列第一位的就是数字工具,包括迅捷便利的原型设计工具和低成本的单片机平台。

知识创新主体民主化浪潮的涌动,不单单得益于现代技术。万众之所以能创新,成就自己为知识创新的主体,还在于数字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中外各地的创客实践表明,创客运动的基础性活动大多源自于长期的爱好、日常技术和传统的工艺制造;另一方面,他们又在近年来得到了数字制造技术工具和在线网络的强劲推动,使得那些原本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而难以成为知识创新主体的普通百姓也能进入创客空间,分享点子,切磋技艺,创制产品。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知识的历史传承和知识的创新两者之间相得益彰、交相发明的互动,才有力地推动着广大的公众进入“艺术、科学和工程等方面的创造性的生产,在那里,不同年龄的人们将数字技术和物理技术相融合,以探索点子,学习技术性技能,并创造新的产品”,创造着“实用的、能与之互动的,并能展示的东西”。

知识创新民主化的客观环境

创客创建的创客(空间)社区为知识创新民主化提供了客观可靠的环境。作为创客文化的载体,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乐的创客所创建的创客社区,其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发源于欧洲的“黑客空间”,其中最著名的是赫伦德(Wau Holland)创建的以揭露重大的从芯片到PIN再到智能手机等技术安全漏洞而闻名于世的“混沌电脑俱乐部”(Chaos Computer Club)。创客的领军人物奥特曼(Mitch Altman)参观了欧洲的“黑客空间”以后将这个概念带回美国,在旧金山建立了Noisebridge创客空间。

就其与教育界知识创新联系的密切性而言,创客空间首推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格森菲尔德(Neil Gershenfeld)教授创建的知识接受与知识创新的一体化的FabLab。本质上而言,与其说它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创客空间,倒不如说它是一个新颖的教育环境。在这里,工程原理、机器人原理以及设计原理构成了核心,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自行生产而不是购买或外包他们所需要的工具的方式解决自身的问题。今天,在创制基金(the Fab Foundation)的支持下,遍及全球各地的 FabLabs得到了包括培训和局域网开发等在内的多样化帮助。随着MIT的FabLab网络的不断延伸,创新2.0时代的个人设计、个人制造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激发了全球的创客实践。换句话说,创客空间的延伸使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FabLab探索真正从MIT的实验室网络脱胎换骨地走向了社会大众。

在走向大众的趋势下,作为由创客们志愿发起组建的创客空间已经成为创客们交流创意、实现创意创制分享和操作的平台。只要步入这样的平台,人人都能成为知识创新主体的思想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是因为创客空间为广大公众提供了成为知识创新主体的四大现实可能性:空间的开放性、创客种类的选择性(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与一定的支付能力,你可以加入多个不同种类、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的创客空间),创客思想的分享性和创客创制的合作性。

除了教育机构、企业和民间自发组成的创客社区之外,非政府组织、独立的公益性的非盈利机构等也极大地促进了知识创新的民主化进程。这些准教育机构极大地激励了来自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创客空间的能量,将之汇聚成流,注入认知和创新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正如瑞思尼克(Resnick, B.)所认为的那样,创客理念的引入,迫使人们必须重新界定什么是图书馆。如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认识上,“图书馆正从信息的仓库”转变成“一个社区工作坊,一个充满着知识经济所需工具的中心”。 事实上,图书馆不仅仅是工具,以位于芝加哥的哈罗德华盛顿图书馆(Harold Washington Library)为代表的图书馆与创客社区的结合还使得图书馆成为手动制物的空间和知识创新的社区。

总之,正如创客运动研究人员已经注意到的那样,在以图书馆和博物馆为代表的非正式的学习环境领域中,创客运动和创客实践如火如荼的开展,不仅有效创造和补充了旨在帮助创客创制的工具、物料和程序,还促使那些原本不把自己看做创客的人们一夜之间转变成了创客。事实正是如此,在这些空间中,认知与创新齐头并进。公众首先是作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者/认知主体进入其中,在经过历练之后,逐渐成为正式的完全的参与者(Full Participants),即认知主体与创新主体合二为一的创客。

知识创新民主化的文化品格和生活方式

创客运动创造了以“知识创新民主化”为标志的文化品格和生活方式。众所周知,创客运动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参与其中的个体,即创客;二是作为实践的社团存在的创客(空间)社区;三是创客式认知与创新的一整套活动。就创客运动与知识民主化的关系而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马丁教授等学者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上述第三个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他指出:创客运动推动的知识民主化进程不仅关乎技术工具和创客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其之所以成为民主化进程,关键之处在于实践活动。

创客运动,特别是其中的创客的实践活动,本质上表现为认知主体、创新主体与应用主体的三位一体化的主体性活动。广义说来,创客一般都是基于网络的新建构主义者。他们的创客实践表明,他们将学习与创新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主张将学习、应用与创新三步并为一步。

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创客,其实践活动本身创建了一种围绕创客空间的崭新的生活方式。虽然创客活动是创客社区的核心部分,但它绝非创客活动的全部。创客实践和创客研究均表明,创客实践社区之所以在创客空间形成,是因为其成员协同、合作式参与一系列活动。例如:创客空间同时容纳作为生活平台上的活动,包括散步、打游戏、关爱宠物等;创客空间同时作为思想交流和信息分享平台上的活动,包括组织读书会、开设主题论坛等。

毫不夸张的说,上述这些创客实践不仅孕育、培养和造就了日益壮大的知识创新主体队伍,还创造了崭新的创客型生活方式和创客式社会历史文化。创客型生活方式还不断凝练出一种促进知识创新主体民主化的独特的文化品格,其中包括:

生命意义在于创造的信念:创客并不十分关注他们到底能做些什么,令之兴奋、亢奋而持续为之不懈努力的是“能创造什么意义”。对创客而言,创造物质产品、工件、器具乃是意义的创造,或者是意义的最具体的表达,至于其创制是否具有商业价值,或者能否立刻帮助人们等,往往并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

创新就是美本身的美学观念:创客不仅对创建美好生活寄予热望,他们还把创新本身视为美的活动,所以,作为最有意愿、活力、热情和能力在创新时代为自己,同时也为全体人类去创建一种更美好的生活的广大创客,乃是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是痴迷于创新之美的人。

以需求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知识创新立场:奉行这一立场,创客不断激发和增强。冯・格拉塞斯费尔德所言说的“生存力”,创造能针对特定需要、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与此同时,为了适应不断扩展的创客经验,创客个体的图式亦会不断进化,日渐成熟和完善。

乐于分享思想、技术(工具),善于合作建构产品对知识的创新态度和精神:广义来说,创客是指那些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自然、创新、实践、分享和合作就成为创客的共同特质,从而,它们不仅成就了“通过创造某一可以分享之物的行为来建构知识使然的学习”,他们还在学习的同时,通过取长补短、相互协调,爆发巨大的知识创新活力。

创客运动之于知识创新民主化的根本意义

创客运动之于知识创新民主化的根本意义包括三个方面:大众成为知识创新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形成;大众作为知识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知识创新主体地位之上的大众知识创新精神的不断发扬和力量的逐渐壮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知识的垄断和知识的暴政将广大民众抛弃在知识的创造者世界之外,其创造知识的梦想长期处于沉睡状态、被压迫的境地,成为创造知识的主体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创客们掀起的革命所带来的工具和促发的精神,极大地培养了民众的酷趣(hard fun),形成了广泛的从“想做”到“能做”的态度(‘can-do’attitude);而“能做”这一态度本身又激发创客深入挖掘和建构大的想法、观念、创意,让科学变得手能摸、手能做,而且趣味十足。结果,广大的创客民众唤醒了创建知识的梦想,唤醒了成为知识的创建者的梦想。这样的梦想具有神圣的性质,根本原因在于创客这一概念自创客革命以来成了人类的(潜在)普同性。换句话说,在知识创新这一民主化过程中,知识创新主体随着梦想的成真,逐步建构了知识创造“主体”(agency)的身份。

广大民众作为创客,其知识创造精神的发扬和力量的壮大,既是知识创新民主化的产物,又反过来促进了知识创新的民主化,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界共享知识话语权。笔者认为,创客运动推动的知识民主化的进程,不仅怀抱一个宏大的知识愿景,它还承诺:波澜壮阔的创客运动必将孕育深刻而广泛的知识以普及民主以机会和权利。当然,这一民主化并非指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而是指人人都可以创造知识,成为知识创造的主体。

【参考文献】

①徐广林,林贡钦:《公众参与创新的社会网络:创客文化与创客空间》,《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年第2期。

第2篇:创新的意义范文

美术知识在动漫构图、造型、色彩、光影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直接决定了动漫的可观赏性,动漫作品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有美术元素的痕迹。例如:上海美术第一制片厂拍摄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艺术风格。它以优美的水墨画面和诗的意境使动画艺术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影片中那些淳朴简约的写意传神之笔所构成的景、物,比单线勾画、色彩平涂的景物更富于质感,小蝌蚪显得柔软滑润,池塘清波荡漾,不是形象的勾勒,却点出了线条勾勒所缺乏的生机与气韵,表现出水墨动画的精髓所在。由此可见,美术中涉及的各种美学元素在动漫的角色、场景等设计中都可以一一得到体现。

一部作品的视觉表达效果是衡量动漫作品艺术质量的标准之一。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说:“只有当符号成为象征时现代艺术才能产生。”同样,在人们的审美经验中,激发人们的审美因子是形式,而只有在形式所蕴涵的内在意义成为表现内容时,这种形式才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感观。一部让人难以忘怀而又记忆犹新的作品,除了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风格鲜明、感观意味浓烈的美术影像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大众审美品位的日益提升,人们对动漫作品的美术任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部动漫作品的成功,除了设计者的精心统筹,美术元素对作品的成功也起着重要作用。

动漫专业教学要重视美术知识的培养,除了加强基本功的课程训练,在美术公共欣赏课程中适当开设美术欣赏和影视动漫欣赏方面的课程也很受学生的欢迎。美术欣赏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欣赏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观赏品味,让学生由表及里地感受艺术的丰富内涵。而通过欣赏优秀动漫电影,感受漫画夸张、幽默、雅俗共享、老少皆宜的特点,体会动漫电影的不同风格及成功塑造动漫形象的要素。动漫的独特形式和艺术性、趣味性决定了青年人对它会充满热爱和追捧,更有一些几乎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选择动漫专业。由于他们缺少美术功底,影视动漫欣赏和美术欣赏这类基础性课程才显得尤为重要,公共美术课程将会带动所有喜爱动漫的学生的积极性。开设公共欣赏课,在课堂上欣赏作品的同时,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一起探讨学习,丰富课堂教学,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知识,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动漫产业的核心是创意,一部好的作品首先要有好的创意。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带入兴趣课程、特色课堂,顺应学生活跃的发散思维,从动漫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拓展艺术想象力,开发个人创造性思维和艺术修养。

首先,任何创作灵感都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联系和艺术加工。要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归纳和概括,再以最鲜明的特点作适度的夸张再造。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电影,借助原有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再创造,对主题进行合理分析,打开多角度思维的模式,学会将素材加工、夸张、强调、突出,安排出故事的亮点,表达自己心目中独特的故事,引起观者的共鸣。例如:国产动画片《泡芙小姐》,每一集都由一个独立的小故事构成,新都市女性的时尚形象吸引了大众的眼球。这部反映当下女性生存状况的系列短剧动画片,诠释了独立、自我、阳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时下诸多白领女性的共性。让学生在观看这部动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感悟自己的人生经历、关心身边发生的事,让自己的所见、所想都成为动漫创作的素材。

第3篇:创新的意义范文

一、培养学生地理学习间接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间接兴趣是对事物未来结果的兴趣,这种兴趣,虽然理念性强,但持续时间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为唤起学生的间接兴趣,教师在开始时,给每届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中,在每章、每单元的导言中,讲讲学习地理科学的重要意义。例如告诉学生:学好地理,使我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及世界各地的风土民情等方面有充分的了解,为今后我们走向社会提供帮助。同时提高我们自身的知识素养。时至今日,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成为环境保护、国土规划、工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及政府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行为指南。学好地理,长大后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好我们的家乡,使祖国强盛起来、繁荣起来,使我们的家乡富裕起来。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地理的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较为持久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地兴趣。

二、培养学生正确读图与析图的能力

(一)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这是读图的根本。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的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帮助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在能保证读图顺利和正确。?

(二)明确要素,引导读图?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如:讲述“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成因”,先让学生观察洋流的流向及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季风环流的成因就迎刃而解了。

(三)确定目标,引发读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

如:“中国的交通业”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可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地理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主动式、交流式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过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探索精神,变讲堂为学堂,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施教之功,在于诱导;学习之功,在于领悟。”我们教师只有做好自己的主导工作,把学生引导到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地位,学生才能发展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把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要求学生在自学前提下经过分析、归纳和综合写出阅读提纲,并把不懂的问题设计成题目向同学讨论或向教师质疑,然后教师再答题和精解,使学生多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作风。教师讲课要“小而精”、要做到设问精、讲解精、点拨精、让学生有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的时间和空间,而不只是把知识死记硬背,才有利于知识和巩固的技能的发挥。让学生根据问题的难度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地支配学习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四、地理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一)教师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积极思维,敢于创新。为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能力。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学生以否定的回答,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第4篇:创新的意义范文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才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一旦教育走入误区,将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甚至延误人的一生。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标的传统教育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但发展成今天的应试教育,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即严重压抑人的个性,扼杀人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不能够全面发展,这一切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战略流于形式,而创新教育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

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已成型理论指导,只是为提高教学效果,自动自觉地对教学、教育过程进行改善、协调。但如果他们的创新是成功的,就可能得到大面积推行,进而由教育理论工作者提炼、概括、上升到理论高度,以充实实际教育理论体系。

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理论由纯经验的总结发展到与实践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较完善的体系。可以说,没有教育创新,就没有教育理论的日渐完善、合理与科学。教育理论如同教育事业本身一样,永远不会达到最完美,因为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出现,旧的理论会变得落后,这时就要靠再一次的教育创新才能使教育理论跟上并领先于时代的发展。

当前,教育创新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不创新,则落后,为了改变部分教师的保守心态,强化他们的改革与创新意识,必须采取一些措施:

1、利用社会舆论,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大众媒体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因特网已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事物。充分利用这些媒介,可以有效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它的教育作用可以使每一个人联系起来,从而使教师、校长、学校主管部门,家长等都意识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2、利用系统的教育行动,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真正建立起科学、全面、合理的教育创新意识,还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活动,使每一个教师、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教育创新的意识,认识到应试教育的不科学性。

另外,师范教育、教师的各种职后教育、培训也要特别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是主要的教育创新主体,而教师又比学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够比较理性的看待教育活动和教育体系。实践证明,大量的教育创新成果出自于教师之手。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

加快教学创新,改革课程实施方式,也就是要通过教学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的教从单一的“传授式”教学发展为主体性、创造性、开放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从单一的“接受式”、“维持性”学习发展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式学习,从而彻底改变以知识为本、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起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课程实施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主体活动过程,成为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发展和创造性发展的过程。惟有实行这样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本质,充分发挥新课程的功能;才能提高学科教学效率。

深化教学改革,加快教学创新,首先必须以哲学的头脑、辩证的观点把握改革的方向,理清改革的思路,抓住改革的重点。在当前,特别要注意正确认识和把握获取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基础性学习与拓展性学习的关系,教学改革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第5篇:创新的意义范文

一、企业思想观念创新途径及意义

思想观念为企业思想工作指明方向,其正确与否、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思想工作的成败,决定着思想工作途径创新的程度与层次。企业要想保证持续的创新型思想观念,就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整体目标,善于把握企业大局发展方向,对企业的规划和现实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不应仅仅把工作当做谋生的手段、升迁的工具,还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开拓新的工作方法。领导者应该勤政廉洁、高瞻远瞩,员工要团结踏实,在岗位中不断钻研、创新新技术、新工艺。具体工作中应该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经常深入走访员工进行调研,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在沟通中可以真实、及时的了解员工可以接受的方式,从而调动员工积极性,保障各项生产活动顺利开展。目前,在现代企业中,员工年轻化、知识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新一代的年轻工人思维更为活跃,对新事物有更好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但是对于一些比较老套、呆板的思想观念有着强烈的抗拒心理。因此,企业党群部门应该根据时代特点抛弃以往的旧的思想观念,不断推陈出新先进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观念。另一方面思想观念的变革,应该结合企业特点与企业发展远景。将企业思想工作观念创新的着力点放在员工广大员工上,根据员工的主要价值取向,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员工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企业的稳健发展。

二、企业思想工作价值创新途径及意义。

新的时代背景下,员工对于工作岗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薪资上,企业文化、企业环境、发展空间等软性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企业应该思考在给予员工的价值除了金钱之外的精神物资需求,确保员工不会因为某一项价值的暂时降低而对于企业失去信心。企业思想工作价值的创新应该放在员工价值的再次创造,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优于金钱的价值,体现个人理念的短期展示,所以企业思想工作价值创新可以从企业、团队、岗位等三个方面创新。企业可以给员工工作提供的价值应该包涵基本薪金、福利、旅游、培训、进修、升迁等方方面面,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为员工家属提供相关工作。团队能够为在其中的员工提供的价值应该包涵:提供工作支持因素,提供精神上的信任和鼓励,工作遇到问题时给予解答、帮助,还有精神上的解压、经验分享、讯息共享等;员工工作应该获得价值包涵:自由发挥的空间、大胆创新的机会、人际关系的历练、专业技能的锻炼、完成任务后的自豪感及满足感等。企业如果希望员工长期在企业积极努力的工作下去,必须做好以上三个层面的价值,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些,事实上,这三个层面价值间是没有明确的划分界限的,而且每一个层面的价值也都是在不断丰富变化的。当一些过去的价值逐渐弱化或者失去原有的主导地位时,可以通过创造、增大或者转移的方式使价值转化到另外的几个方面,只要总的价值能够保证员工对于工作的投入感,员工就永远对企业充满依赖感和自豪感。实际工作中,某些企业注重工作价值而忽略了团队提供的价值,事实上这是投入最少但价值最大的层面,在员工身上起到的推动作用效果非常明显,所以企业思想工作价值应该以团队力量作为重要方面,帮助员工树立正确职业道德,使员工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三、企业思想工作方法创新途径及意义

工作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找准员工思想脉搏。开展思想工作的前提必须对员工的思想状态进行认真分析,了解员工思想现状,从而使得工作开展起来更有针对性。随着化工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员工思想状态逐渐趋于多样化,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贴近时代要求,贴近新时代员工的思想动态。针对思想工作的枯燥性特征,采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企业荣辱观、“岗位我成才”等活动,使广大员工自觉感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以人为本。企业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是提升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有力武器,基层、中层领导应该准确了解员工的家庭、经济情况,经常找员工谈心,对于贫困家庭应伸出组织温暖之手,关爱和关心他们,力所能及地解决实际困难,拉近企业与员工的距离。三是开展员工间的交流活动,把政治思想工作和业务学习、团队建设结合起来,使得员工可以在较为和谐轻松的氛围里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增强员工思想的向心力。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竞赛平台。由于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使得员工压力增大,通过开展文体活动可以帮助员工舒缓压力,也能为员工提高一个施展特长的平台,拓展知识、提升能力。

四、结束语

第6篇:创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实验教学;创新思维

物理学科要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创新实验教学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极大兴趣,提高高中物理的学习效率,同时能够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一、物理创新实验教学的实践

1.创新实验设计

在物理教学中的创新实验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趣味化、简单化、生活化的原则,既可以设计分组实验,又可以设计演示实验。在分组实验中,由老师进行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动手操作,并分析、评估实验过程,以真正掌握知识。在演示实验中,通过老师及学生的演示,展示相应的物理现象,从而为学生提供感性素材,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认识规律,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例如,物理实验教学中,对自感现象的教学通常是用常规的实验器材电感线圈和小灯泡来进行展示,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在创新实验中我们利用日光灯整流器和两节干电池设计一个触电实验,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感现象的存在。

2.创新实验器材

在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专用的物理实验器材,很多学生熟悉的日常玩具或者是其他的装饰品都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原理,所以,学生可以从物理的角度思考,使其成为实验的器材,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物品,万花筒、各种电动玩具汽车与飞机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实验器材,从而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日用玩具、日常现象都能从物理的角度思考和研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能力。

3.创新实验过程

高中物理实验过程大都从正面得出结论,在创新实验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设计实验现象与正确的物理规律间相互矛盾冲突的现象,思维冲突的解决过程可以优化学生的理性思维,开阔视野,升华认知水平。还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增加课外活动的环节,使学生能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不再是一味地讲解或者代劳做实验,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老师对此进行一一指导,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物理创新实验教学的意义

1.创新实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科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而且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处理不当会让很多学生逐渐失去兴趣。而物理创新实验教学相比理论知识的讲授,其呈现方式更加生动有趣,通过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从而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创新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不再是传统实验课上的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认真观察物理现象,自主探究物理原理,进而得出结论。同时在学生课下的实验中,没有物理课堂上现成的仪器和用品,因此,学生通过在实验过程中寻找相似、性能相同的替代品来进行课下的物理实验,以此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创新实验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自己观点和展现自我才能的平台,在创新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明确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通过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合作交流,进而得出结论,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老师再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一一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学习的技巧,从而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高中物理学科的学习是基础性的学习,对以后的工作生活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实验,尤其是创新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敢于从实践中探索未知的热情,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韦叶平.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物理实验,2012(3):16-18.

[2]廖飞,陶传义,阴素芹,等.物理创新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3.

第7篇:创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习作创新 内涵特征 教学意义

叶圣陶先生在1951年的《写文章跟说话》中说:“写文章跟说话是一回事儿。用嘴说话叫做说话,用笔说话叫做写文章。”“认定了写文章跟说话是一回事儿,就不必另外花什么功夫,只要把话说好就是了。”“写文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回答也简单,就是用笔说又老实又明确的话。”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他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倾吐的,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依理说,心中有所积蓄,自然要说话;感到说话不足行远传久,自然要作文。作文以表达所积蓄的为目的。”“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和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生活中间包含许多项目,作文也是一个。”这就深刻地道出了作文的本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段话就是对写作性质与内涵的一种界说。《标准》特意将小学生的写作又定位成“习作”,一二年级又直接将习作定位成“写话”。这种定位说明,“习作”与“写作”虽然有相同的性质与内涵,但在要求上有很大的区别。首先,习作是写作的最初阶段,其本质是“练笔”,只要比较“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就行;其次,习作是生活的需要,如同衣食住行一样,生活需要什么就写什么,只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就行;第三,从“写话”起步,到“习作”,再到“写作”,这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写作是习作进入较高层次后的一种比较成熟的作文行为。

一.习作创新的内涵特点

习作本身是创新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说,习作“创新”肯定与专业人士的创作有着本质区别。习作创新是指习作中“点点滴滴的新尝试”。所谓“点点滴滴”就是指学生在思想、方法、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的局部的或微小的求变求新,不是“整体面貌”的“焕然一新”。比如,一位老师教学生写话,出示了这样一个范例:我爱妈妈。结果学生写出来的话与老师的范例在语气、结构等方面有所不同:“妈妈,我爱你。”“我很爱我的妈妈。”“我爱你,妈妈。”这些局部的或微小的变化,正是学生创新的表现。我想,有了这样通俗的认识定位,我们的学生才敢在“创新”这个时尚的理念中付诸行动,并有所收获。

二.习作创新的教学意义

1、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创新,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学生在习作中不但要不断地超越自己,还要不断地挑战别人,这种超越与挑战的方式唯有创新,因此,作文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而且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更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让学生在作文实践中更好地感知祖国语文的魅力,从而热爱祖国语文,应用祖国语文。

2、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创新,这是培养民族创造力的需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具体可感的行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依靠学科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标准》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把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以“小”见“大”之举。

第8篇:创新的意义范文

宗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社会作用尤其显著,开发利用宗教资源是使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当前的宗教资源开发普遍存在开发项目单一,文化含量不高,资源保护不力,破坏严重等问题,这些资源未能转化为良好的旅游产品,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武汉长春观宗教资源丰富,对武汉长春观城隍庙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对宗教资源进行创新性开发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意义。

一、长春观城隍庙项目开发背景

(一)武汉长春观

武汉市长春观位于武昌区大东门外,双峰山南面,蛇山(又名黄鹄山)中部,这里风景清幽,堪称城市中的福地洞天。长春观始建于元代,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门徒所建,并以丘处机道号“长春子”命名,始称“长春观”。长春观是武汉道教文化的发祥地,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也是武汉市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长春观道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建筑文化特色、道教文物、道教音乐、道医养生、道教武学、道教素菜等内容。长春观建筑布局完整,修复较好,有较好的道教文化韵味,但开发存在不足,除观光旅游产品外,其它产品中,素菜馆发展较好,并建有茶寮,武馆、音乐方面未成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商品上,道味不浓,特色不突出。

(二)项目开发背景

2014年10月,原皇城水都地块重新归属于长春观,获得区民族宗教委员会等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武汉长春观决定运用此地块兴建城隍庙,目的在于树立武汉城市形象,服务市民生活,弘扬道教文化,进而传播中华文明。武汉长春观城隍庙项目,以长春观东侧绿化用地和西侧皇城水都地块为基础,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建成后的城隍庙将由都市祠堂、道教博物馆、道教图书馆、道教音乐厅等组成,希望通过城隍庙项目将道教思想、道乐等传统道教文化内容发扬广大,使广大市民受惠于道教文化之精华。

二、长春观城隍庙项目创新性开发策略

(一)深入挖掘宗教资源的文化内涵

宗教资源与其他资源有不同之处,其精髓在于其文化内涵,宗教资源的开发必须通过极具表现力的手段,才能体现出宗教资源的文化底蕴。长春观是武汉道教文化的发祥地,道教资源丰富,包括道教思想、建筑艺术、道教音乐、医药养生等内容。不同于一般的宗教资源表层开发,城隍庙项目开发时深入挖掘它们的文化内涵,在维护道教资源原真性的前提下,将道教资源的文化内涵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出来,在满足宗教信徒信仰活动需求的同时,也能满足一般游客了解宗教知识、欣赏宗教艺术、体验宗教情感的需求。

(二)实施创新性产品开发策略

我国大多数宗教圣地都在景色优美的名山或风景区,容易将宗教资源开发成圣地游、观光游旅游产品,但单纯的朝圣观光很难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应从宗教资源的文化内涵入手,进行多类型多层次的开发,在旅游经营方式和产品结构上加以变化,从开发式、观赏式上升到表演式和参与式。长春观城隍庙项目顺应宗教资源开发趋势,创新性开发多种宗教旅游产品,其中都市祠堂、道教博物馆、道教图书馆和道教音乐厅是创新性产品开发的代表。

1、都市祠堂

祭祖、敬祖是人类最朴素的一种信仰,是千年不变的习俗,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之一,是凝聚民族情感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失去了和土地之间的联系,城市化没有为城市居民留下祭祖、敬祖的空间。繁华都市需要一个文明的、能表达传统文化,有民族特色的祭祖、敬祖场所,长春观知悉其中的矛盾,因此长春观城隍庙项目中都市祠堂应运而生。祠堂内设有供市民陈设牌位的家族祠堂,供家庭小范围祭祀的VIP小厅等多种功能区,并且提供基于道教传统文化的灵堂设置、灵位托管等与祭祖相关的延伸服务。

2、道教博物馆

建设一个与道教相关的博物馆,承担收集、整理道教文化和文物的重要职能,目的是通过若干年的不懈努力,把该博物馆建设成为一个在我国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中心。道教博物馆的设立除了提供一个展览道教文化和文物的场所,对道教文物的保护也起重要作用。

3、道教图书馆

计划建设一个能够藏书10000册以上的道教文化专业图书馆,服务广大信众、道友。此外,还将引入现代科技,提供网络、光碟、磁介质等多媒体服务。道教图书馆的建立不仅能收纳道教文化专业图书,还为广大信众和道友提供一个学习和研究道教文化的场所,这是大众全方位了解道文化的又一有效途径。

4、道教音乐厅

长春观是道教著名的四大丛林之一,其道乐以十方道乐为正统。长春观城隍庙项目计划筹建一个道教音乐厅用来表演本色道乐,道教音乐厅的内外建筑元素具有鲜明的道教色彩和地方特色,配套建设道教影像视听室、道教法器陈列室和道教文化产品销售点,力图打造国内道教精品音乐场馆。

三、宗教资源创新性开发的社会意义

(一)弘扬宗教资源文化内涵,发展文化旅游

深层挖掘宗教资源的文化内涵,创新性开发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宗教旅游产品,是弘扬宗教资源的文化内涵、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体现。武汉长春观宗教资源中包含建筑艺术、道教音乐、医药养生、道教思想等内容,都蕴含了深刻的文化艺术内涵,长春观城隍庙项目中建设的道教博物馆、道教图书馆和道教音乐厅都是利用宗教资源,挖掘其中的文化艺术内涵而开发形成的宗教旅游产品,开发宗教旅游,而宗教旅游属于一种文化旅游。创新性开发宗教资源,不同于圣地游和宗教观光游,在弘扬宗教资源文化内涵,发展提升文化旅游方面意义重大。

(二)整理宗教文化和文物,保护文化资源

长春观城隍庙项目中建设的道教博物馆具有收集、整理道教文化和文物的重要职能,建设的道教图书馆具有收藏专业化道教图书功能,两者对于道教文化、道教思想和道教文物的收集、整理和保护意义重大,因而对于保护道教相关文化资源作用明显。长春观道教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坚持原真性原则,是道教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典范,这种开发策略也能很好保护道教文化。

(三)开发宗教文化资源,有益社区发展

从长春观城隍庙项目旅游开发实践来看,通过建设单位与周边民众的双向交流,既可使公众了解和认可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从而顺利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经济方面来看,宗教资源开发能够使当地居民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能有效地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从社会发展来看,宗教旅游在当地的发展与渗透使得当地居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并可以使他们更快地融入现代文明;从环境影响来看,宗教资源开发给当地居民的出行交通带来很大改善,生活环境更加现代化。从多方面分析,开发宗教文化资源有益社区发展。

(四)开展宗教生态旅游,促进社会和谐

宗教生态旅游,是依托有形的宗教文化设施发展生态旅游,通过挖掘宗教生态观,让游客感受宗教的真正底蕴,感受宗教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与和睦祥瑞的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达到自觉地保护环境,美化、净化环境,完善人类自身建设的目的。

道教的思想中有诸多能影响人们行为的文化精髓,道教推崇自然无为,认为这不仅是道的根本属性,也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这里的自然无为,并非指消极厌世的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应规律的不强作妄为,其最终目的乃在于达到“无不为”。道教主张“出世”与“入世”结合,认为“人道”乃“仙道之阶”,显示出了一种强烈的“济世”精神。道教不仅关爱人,也关爱大自然,并且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多方面分析均可发现,创新性开发宗教资源,开展宗教生态旅游,能有效促进社会和谐。

四、总结

第9篇:创新的意义范文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精髓和内涵,也是决定企业生命力的潜在力量。现代知识经济的最显著的特征则是文化对生产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企业文化造就的凝聚力、创造力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有了这种文化优势也就拥有了强大的竞争优势。通过多年的摸索和研究,也通过对众多成功和失败的民营企业的研究,我们已经认识到培养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很多民营企业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就培养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和如何去培养成两个问题仍然不知如何解决。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制度层面上企业知道如何着手,也善于去完善,但在企业的精神文化层面上却不知如何着手。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的根基如何打造?核心是什么?切入点在哪里?如何着手?这些问题不知如何解决。

民营企业精神文化应培养“创新文化”

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形成是有意识培养和无意识形成两方面作用的的结果。它既体现出企业自身的特色,也体现出一些共有的特征。作为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培养上看中和企业业绩的挂钩。而且一开始就希望培养出自己的特色即差异化的企业文化。这是盲目的带有理想色彩的。企业文化的培养是双重作用的结果,是有意识培养、不断的磨练和提炼的结果。企业文化色和差异化的方面更多的是企业历史及自身特色的体现。作为民营企业企业文化的培养需要从企业文化的本质着手,为企业自身文化的完善打下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基础才能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企业文化。就像是人与人之间性格都有差异,但也有一些共有的本性特征,虽然本性不是用来区别个体,但那是个基础性的东西。企业文化中也有共同的特征,即其本质。

厉以宁教授指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它是否拥有一批具备了竞争力的人力资本”。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中根本性的特征。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依靠人、为了人。“以人文本”体现在企业、员工和顾客的三者之间利益的平衡,体现出员工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特征,也体现出企业能很好的满足员工的需求。然而在民营企业老板的头脑中,这更多的只是一种口号,在他们的心里却并未去坚持或难以去实施。因为他们以为这样就是把自己的东西给了别人,好象是损失了自己的利益。所以很多民营企业中专权、裙带关系、决策情绪化、失信、不择手段等等现象严重。这也体现出,直接培养“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民营企业中是很难得以实施的。这需要有个切入点。

民营老板看中的是业绩和利润。因此,企业文化能带来明显效果的措施才容易被接受和实施开来。而创新能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果,容易被老板接受,而且也容易使老板对创新行为给以奖励和鼓励。因此创新行为既能满足企业的利益又能给员工带来利益。而且,创新也属于人的一种心理需求,一种对成就感的追求。员工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候,又可以使员工同企业的发展成长联系在一起,培养一种归属感、主人翁感。因此,创新文化的形成能体现出“以人文本”的思想,即依靠人和为了人。

更进一步说,创新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技术应用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经营理念创新”是企业把握机遇、整合资源的核心。“管理制度创新”是技术应用创新和经营理念创新的保证。民营企业只有拥有和不断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持续发展,不断壮大。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创新的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创新文化可以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培养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创新功绩薄》是培养创新文化的切入点

鼓励创新的精神文化不是几天就能培养的,它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是对公司员工行为的激励和创新成果的体现。它需要能在公司中看得到摸得着,能感受到的。这样才能把员工的行为同公司的发展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这需要载体和切入点。

对于创新文化的载体的寻找,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和生活中的激励载体来产生启发。想想有句古人爱说的话叫“名垂青史”、“永载史册”、“功绩薄”;想想当今生活中、广告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叫排行榜;再想想“吉尼斯世界纪录”,虽然他们只是简单的一种记载方式,但是却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这也是人们对成就感的需求,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和对成绩肯定的需求。因此这种薄记的方式是创造一种文化的有效方式。因此,对于创新企业文化的培养,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薄记的方式来实现。

这种鼓励创新的薄记的设立可以起名为《创新功绩薄》。“功绩”是为了传达一种创新就是建功立业的思想。这样使得企业员工还有老板都把创新同功业联系在一起,既满足了员工的荣誉感,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使得老板容易认可员工的行为并给以奖励。另外也可以培养员工的创新行为同企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主人翁感和归属感。因此,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既可以以此作为根基不断发展完善,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文化和企业行为业绩联系在一起。当企业形成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精神文化氛围时,那么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就有了一种好的根基。

《创新功绩薄》的设立方法

名称上:名称为《创新功绩薄》。“创新”明确了该薄的主要内容。“功绩”是为了传达一种创新就是立功的思想,有一种成就感在里面,这本身是一种荣誉。名称设定是为了形成激励的作用。

目的及功能上:汇编公司的创新成果,有利于汇总和展示,也有利于员工内部的学习和激励员工创新;培养和传达鼓励创新的企业精神文化;作为培养创新文化的切入点,使创新精神在公司中生根发芽;培养员工的的贡献同企业的成长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主人翁感和归属感。

形式上:汇编成册。开始的时候可以用活页笔录的形式记录,每一年或两年做一次汇编再以书册形式保存。

内容上:内容上进行分类。该薄的设立是为了培养一种创新的企业文化,而不单纯是为了一种奖励制度。因此该薄应该鼓励的是一种广义的创新。对于创新的内容应该有多种类型。如:合理化建议、现场管理或生产流程的改善、技术创新或改进、专利或科研成果、管理创新、新产品的创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补充)等等。这些创新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因此它将渗透到整个企业,创新的文化将对员工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

制度上:《创新功绩薄》不仅是一种薄记,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也包括相应的奖励制度、申报制度、分类制度、评审制度和管理制度。这样就成为了一个完善的文化体系。

根据不同企业的需要,该薄的设立形式会不同,但其核心的思想不会变,即形成一套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提供一种载体,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打下根基。

《创新功绩薄》的实施方案

创新企业文化不是短期内能培养成的,它需要渐进式的培养。而且开始并不容易被员工和企业接受或起到作用。它需要有步骤的不断的去强化,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它需要分阶段的去培养。可以按以下步骤来实施:

合理化建议的采纳和吸收。好的意见,按意义或重要性的程度给以不同的奖励,或刊登到公司的简报上。要及时给以奖励,并得到员工对该奖励的认可。使得合理化建议的采纳形成一种风气。

问卷调查。因为在民营企业中,员工多认为自己和企业只是个打工和老板的关系,自己只要做好工作就行了,所以主人翁感很差,合理化建议的提议可能也不会有多大积极效果。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使员工去思考,以此来推动他们同企业同命运的责任感,并给以奖励措施,使得合理化建议成为一种氛围。问卷调查的问题可以这样设定:对现场操作有何建议?对工序改进有何建议?对产品或器件的堆放流动有何建议?对工作效率提高有何建议?等等。对好的建议给以奖励并在员工中推广开来。

技术研讨会或管理改进研讨会。这是更高级的创新思想培养的方式。这可以在企业管理层面上或企业的高级员工内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讨论中所产生的新思想或创新的管理方式或手段,都可以记录下来,并转化到提高公司生产能力上面。

将创新思想整理记录入薄。当好的建议或创新成果被确定下来并落实下去以后,把这些创新思想整理并记录到《创新功绩薄》上面,宣布该薄的正式设立,并逐步使得该薄在公司流传下去,起到激励作用。

按薄管理、形成体系。按照该薄设想进行管理,使得该薄在企业文化中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规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