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

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

第1篇: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

1 改革背景

自1998年探索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来,尤其是2009年加快研究生教育战略性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之后,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各试点单位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培养模式改革,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造就了大量高层次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相关培养单位立足本单位研究生教育实际,逐渐建立完善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已在广大培养单位中达成共识,得到了教育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的高度认可。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六部委于2014年6月联合颁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以下简称《改革意见》),将并轨培养模式在全国推广实施,可以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基本成型,实现了改革的预期效果。

因此,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改革意见》提出要深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推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具备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探索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5+3+X”一贯化人才培养的终端,属于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对于培养高层次临床人才,有效衔接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推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提高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有机对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具有重大影响。作为国内首批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的试点单位之一,重庆医科大学历来非常重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随着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不断发展,其间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2010年,学校开始全面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全面提高了该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全国范围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的充分肯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在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上的成功为该校探索实施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希望通过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体系。从准确把握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发现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突出培养模式特色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制订“5+3+X”模式的导师遴选标准及考核体系,形成包含入学标准、轮转安排、考核办法、授位要求等关键环节的系统培养方案,以期不断提高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无缝衔接,为西部地区培养大批高端医疗卫生人才。

2 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培“并轨培养”的基本思路

2.1 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5+3+X”新型模式进行需求分析 要构建成熟可行的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准确深入地掌握行业部门、用人单位、培养单位等对新型培养模式的需求,试点单位要开展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调查,对以下要素进行分析:(1)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5+3+X”培养模式的主观需求分析,包括培养模式现状,研究生对新型培养模式的内容、形式、质量等需求;(2)用人单位对新模式的主观需求分析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前景分析;(3)学校、基地能为学生提供的培养资源情况;(4)有关职能部门对新模式的政策、策略、措施的思路及可行性分析。如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等职能部门在实施新型培养模式方面的政策支撑、文件资料、研究进展、相关培训考核情况等。

2.2 完善基于“5+3+X”新型培养模式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要构建“5+3+X”新型培养模式,首要条件是建设一批具备较好资质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地要拥有良好的软件条件和硬件设施,能够有效地将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单位应结合多年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工作经验,利用好实力雄厚的毕业后临床教育教学优势,全面贯彻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以提高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能力为训练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培训体系创新为重点,遵循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规律,积极探索,逐步健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形成适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需求又符合单位实际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2.3 构建新型培养模式要充分把握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情况 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现行培养模式、执业资格培训、就业前景等方面为基础,逐步探索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 “5+3+X”新型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要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有新的认识,要准确把握发达国家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趋势,要掌握当前我国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情况,要深入思考我国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从而准确把握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培养的各个环节逐步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构建并实施并轨培养新型模式。

2.4 对新型培养模式全过程进行系统研究 “5+3+X”新型培养模式是一项有机衔接两类不同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工程,它既包含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又涵盖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涉及诸多方面,当前这两类体系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入学标准、考核办法、毕业授位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研究这些差异的同时,作者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完全存在并轨培养的可能性。二者宗旨都是培养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层次较高,都注重对临床技能的培训、考核,在培养安排上可以有机结合。因此,如何有效缩小二者之间的差异,寻找一个平衡点,能够满足两类不同培养模式的要求,制订出包含师资建设、入学标准、轮转安排、考核体系、毕业授位要求、奖助贷体系等在内的系统培养方案,是解决并轨培养难题的关键。

3 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培—— “5+3+X”新型模式的具体举措

3.1 促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强化职业导向切实保障培养质量 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其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对接,需要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与医学特定职业领域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与执业资格认证体系紧密结合。在培养目标上强化职业导向,要求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系统而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研方法,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有效指导实习医师和下级医师的业务。

3.2 形成完善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师的“摇篮”,要将“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提升建设。培训基地要做好规范管理,重点要把握“四性”:(1)管理制度要体现协同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是项系统工程,培训基地的科教、医政、人事、后勤、财务等有关部门一定要协同配合,各司其职,负责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监控、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支撑条件等方面管理制度。(2)临床带教过程要坚持严谨性。培训基地要严格遴选带教师资,有计划安排师资培训学习,使临床带教师资要有荣誉感和使命感,遵循医学的客观要求,严格按照培训标准要求,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做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强化理论基础,提升临床实践综合能力。(3)培训方式要注重灵活性。在医患关系处在磨合期的阶段,教学的需求量大和可提供的患者实体实践较少之间的矛盾将直接影响培训工作的开展。培训基地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保障学员学习达到培训标准的要求,使学员真正具备临床综合处置的能力。(4)培训内容要融入人文性。培训基地应注重对住院医师的医德医风及职业素质教育,在医疗工作和实践中结合医学伦理道德要求,开展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从而实现优良医德的传承与发扬。规范评教评学制度,将人文素养纳入带教老师的教学考核机制和住院医师的结业考核机制。

3.3 创新培养模式,实现两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无缝衔接 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要把握培养单位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实际,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有益经验,学习兄弟单位先进的培养模式,勇于探索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特色的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模式,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缩小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的差异,寻找二者在入学标准、师资队伍建设、轮转安排、考核体系、毕业授位要求、奖助贷体系等方面的平衡点,逐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使这两种培养体系能够达成统一的目标,即纳入并轨培养的博士生既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学历又能够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集约性。

3.4 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5+3+X”新型模式系统方案 (1)要明确新型培养模式的目标,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为新型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无论是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还是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二者都是以培养真正“会看病的医生”为宗旨,以提高研究生(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二者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为构建并轨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2)要建设好课程体系和临床轮转体系,这两套体系是保障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实行弹性课程学习制度,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临床能力考核,建立多层次全过程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保障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训练质量。(3)实现“三项结合”,建立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5+3+X”人才培养模式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招录相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专科医师资格认证标准相结合。(4)实行“三证关联”,即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达到培养要求,符合授位条件后,可同时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博士毕业证书、博士专业学位证书。(5)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保障改革方案落实到位。相关政策支持包括主管部门积极支持、学校政策有效引导、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奖助贷体系等。

4 构建“5+3+X”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色

4.1 创造性实现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 通过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情况进行广泛调研,深入研究教育、医疗等相关行业政策,对现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改革,使之有效对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两类不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结合。

4.2 率先构建“5+3+X”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推动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招录相结合,培养与培训过程相结合,授位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解决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难题,构建起“5+3+X”医学高层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4.3 创建两大体系,有效涵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为切实保障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实现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对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标准化”临床能力考核体系。两套体系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既能满足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需求,又能实现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

第2篇: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

 

一、“双轨合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背景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根据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专业能力较强、职业素养过硬、能够在实际工作发挥创造性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2009年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明确了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全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教学[2015]5号),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和临床医生职业特点,全面改革考试内容,促进科学选才。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2015]9号)(以下简称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等十一条指导性意见。

 

自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需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达到培养单位学位授予要求按期毕业的研究生可以同时获得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硕士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即“四证合一”,实现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实现了研究生学历与能力协同发展。

 

二、“双轨合一”研究生教育的实践

 

1.招生和资助政策改革与实践。我校于2014年取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2015年首次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录标准偏低,除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可申报外,临床医学成人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甚至非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也可申报。我校于2014年9月确定的首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其中包括了本科考生和同等学力考生,在录取结束后(2015年6月)国家公布了《关于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按照要求,纳入规培范围的应为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且获得学士学位的考生,因此当年已录取的1名同等学力考生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6月的《关于对2015年录取的不符合报考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本科学历要求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处理意见的通知》转为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培养,毕业时仅能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今年,经过严格审核报名条件,2016级全部考生均为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且获得学士学位,目前已顺利通过规培注册,毕业时将有条件达到“四证合一”。为保证参加规培的硕士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避免与单纯规培的医师同工不同酬问题,研究生在享受学业奖学金和三助待遇同时,学校将国家助学金金额由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中规定的每生每月600元提高到每生每月1200元,学校还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和各级各类活动、评比,设置相应奖项进行资助,保证了研究生的基本生活支出。

 

2.培养方式与考核标准改革。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后,统一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系统注册,并安排在部级或部级协同规培基地进行规培。按照教育部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并轨研究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需完成至少33个月的临床轮转,因此我校研究生新生于每年8月初提前报到,集中在暑假期间安排为期5周的理论授课时间,课程包括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的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基础课,之后研究生转到相应二级学科所在规培基地进入临床轮转,专业课与住院医师的理论课程相统一,由规培基地统一开设,选修课与临床技能考核内容相结合同步开设与考核,研究生需填写《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手册》。研究生的临床培训细则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规范化培训医师同时参加科室和基地的相关考核,考核通过后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培养期满方可获得学位证书。研究生需在第二学年内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培养期满方可获得毕业证书。

 

3.加强管理体制,完善导师队伍建设。学校建立逐级负责,权责明晰的三级管理体系。完善“研究生院-临床学院科教科-学科培养点”三级职能管理体系,明确体系上下级之间的指导关系。学校研究生院发挥统筹领导作用,负责宏观政策制定和指导;科教科负责在本单位轮转学生规培过程中的教育管理;学科培养点落实培养和教育管理各环节工作,理顺轮转安排、运行和考核等事项。“双轨合一”模式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同于单纯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须坚持一定的学术标准,保留对学位论文的要求,但又有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标准,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导师作为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领路人,对培养研究生高水平的临床科研能力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保证。“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学校要求学科培养点实行导师组制度,成立以导师为中心的指导小组,采取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杜绝了导师不支持研究生去轮转实习,而是在实验室里完成科研课题的现象。

 

4.完善质量保障,建立分流机制。学校加强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监管,包括研究生公共课程授课和考试环节管理、对公共课程和任课教师评价管理、专业课和专业外语管理、导师及导师组管理、临床轮转和技能考试管理、学位论文的开题、中期考核与答辩环节的管理等。学校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教学秩序,对不适宜继续按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学生,按照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采取合理分流机制: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通过学位课程考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或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批准,可申请延期培养一年;第二学年内未获得《医师资格证书》者,可申请转为学术学位研究生继续学习,但应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对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完成学位课程考核,但未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对其进行毕业考核和论文答辩,准予毕业。毕业后3年内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向学校申请授予硕士专业学位。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展望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全面推进是全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素质、人文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协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单位实现培养高层次医学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有利于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3篇: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c)-015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for medical students under clinical internship in our hospital,formulate scientific and appropriate target system of clinical technique training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internship for medical students,and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Methods 50 medical students who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for internship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4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reform group.Training and assessment wer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target system of clinical technique training, and their assessment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50 students(control group)who received regular training from July 2011 to July 2013. Results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the reform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Internship;Target system of clinical technique training;Training

医学生实习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从理论向实践、从课堂向社会进行过渡的关键环节,对医学生临床技能的提升至关重要。临床实习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整个医学教育质量和医学生未来的发展。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大使命,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医科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1]。

作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本院每年承担着医学生实习的任务,医院已有较为合理的考核体系,2013年之前,本院学员毕业实习是采用全院各科室轮转实习的形式,每个临床科室实习结束后进行出科考核,研究发现每年医学生考核成绩都差强人意,技能操作水平难以达到临床要求,其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弊端。提高医学生实习的质量,除合理的考核体系外,更重要的是制订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针对此种现象,本研究依据临床要求拟定了全新的医学生内科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探讨此医学生实习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的优劣,以期建立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培养模式,向全院各科推广实施,以进一步规范本院医学生实习制度,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7月进入本院实习的医学生,以学号为标准,参照随机数表,随机抽取50名学员作为改革组,按照新拟定的医学生内科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考核,考核成绩与2013年前以常规模式培养的50名已毕业学员(对照组)考核成绩进行对照比较,具有可比性。

1.2 培养模式及考核方法

1.2.1 内科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的制订 学员内科实习分为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血液科、内分泌科等,由各科室临床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组成教研小组,以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体格检查、病例书写、医患沟通能力为基本内容,参照教学大纲要求及各学科临床实践具体特点,制订各学科的实习方案和临床技能量化指标,建立“一贯制、多模块、分层次、递进式”的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按照临床职业素质、临床基本技能、临床专科技能、临床实践技能、综合指标评价等板块对实习生进行递进式的教育培训模式。以此为规范,对随机抽取的50名受试学员进行培养。

1.2.2 出科考核方法 为加强对医学生实习的监督管理及所学技能的掌握程度,本研究制订了较严格的考核制度即“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构建向医师资格考试模式靠拢,分为三站式考核:第一站笔试,即基础知识考核,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病历书写;第二站于医院模拟培训中心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和体格检查考核,模拟中心依托医学生理及计算机技术,创设出模拟患者和模拟临床场景[2],代替真实患者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改变了传统教学及考核的方式[3];第三站医患沟通能力。每个临床科室实习结束前,对出科学生进行考核,由各科室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带教老师主考,分为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技能操作、体格检查、病例书写、医患沟通能力等5板块,按照OSCE考试评分标准[4]进行量化评分。每个版块分值100分,分别取20%纳入总成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考核成绩的比较

改革组及格率达98%,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各考核部分及总分均值的比较

改革组基本知识、临床技能、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医患沟通等方面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学教育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教育学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应站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为主[5]。

美国的医学教育模式实行本科后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体制,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特别重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6],这也是我国现行医学教育所欠缺的。临床技能是医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本院对实习学生的临床技能教学培养,由于内科各临床科室普遍临床诊务繁忙,各级临床医师工作重心多在于临床工作,易忽视对实习学生的培养。各学科专家主任对实习学生未制订出明确的学科临床技能培训内容和考核指标量化方案,实习生呈“放羊式”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医学生临床技能规范化、标准化及人性化向更高水平发展[7]。近年来我国许多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临床实习进行了创新和改革,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为适合新医改形式要求构建了新型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建设了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和临床考核体系;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为优化医学生临床教学管理,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引入了PDCA循环法[8-9]。针对本院医学生实习教育现状,新的教学模式推广已迫在眉睫。基于此种现状,在医院领导和各内科主任支持下,本研究拟定了全新的医学生临床培训指标体系,旨在对本院医学生实习的体制进行改革,探索更加科学完善有效的临床培养模式,并向外科、妇科、儿科及其他科室推广应用。

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的实施有赖于内科各二级科室的协助,各科专家依据本学科临床特点,以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体格检查、病例书写、医患沟通能力为基本内容制订科室实习方案,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建立多学科融合、布局合理的临床技能教学平台。按教学资源的统一性、技能培养点一贯性和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建设思路构建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建立“一贯制、多模块、分层次、递进式”的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按照临床职业素质、临床基本技能、临床专科技能、临床实践技能、综合指标评价等板块对实习生进行递进式的教育培训模式。

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改变传统医学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的教育模式[10],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推行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11]教学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贯穿基础和临床课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决策能力,学习和协调能力,专业文献阅读和医学信息获取及评价的能力,自我学习及医患沟通能力等。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更新,强调临床操作技能实训,本院建立了集教学、示教、操作、考核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开展技能模拟训练,采用标准化患者训练法,即运用经过培训合格后的标准化患者来训练医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这是一条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的新途径[12],既增加了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解决了见习时病源不足、患者不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问诊、体格检查技巧进行正规训练等确立了标准模式[13]。

改革前重医疗技术操作教学,轻医患沟通,改革后加强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广泛参阅国内外有关沟通技巧、心理学、人文医学的书目及文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书目,为医学生系统学习提供教材,教学采用场景培训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灵活应用病例分析和标准化患者,建立理论学习与医疗实践相辅相成的医患沟通教学模式,拓展医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有助于医学生真正做到“精医术、懂人文”[14]。

应选择爱岗敬业、医德高尚、以身作则、经验丰富的临床带教老师,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推行全面竞争上岗和岗位责任制[15],提高带教老师服务育人的意识,严格按照实习方案进行培训管理,使实习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实习结束按照“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出科考核,将各项考核内容进行量化打分。通过此种模式培养的50名实习生成绩明显优于往届毕业学员,改革方案初见成效,为进一步向全院推广提供了可能。

第4篇: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

20世纪80年代,临床药学开始在我国慢慢兴起.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临床药学仍未赶上国际临床药学的发展进程,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制度支持及正确的导向,以及现有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尚不能满足实践需求等等.因此,深入了解临床药学实践的现状和要求,能有效地推动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临床药学相关政策与制度的建立,对临床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了了解广东省临床药学开展状况和临床实际对临床药学教育的需求,参考美国医院药学协会(ASHP)组织的医院药学服务调查[1-3]和我国临床药学状况的文献报道[4-6],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邮寄方式对广东省70家三级医院及大型综合医院的临床药师对临床药学教育的建议进行问卷调查,以为我国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调查时间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共回收问卷42份,回收率为60%,有效率为100%.

1调查结果

1.1临床药学开展状况和临床药学人员情况大多数医院都对临床药学工作比较重视和支持,42家医院都开展临床药学,但60%左右都是近5年才开始的,具体开展的项目情况见表1,在临床开展的科室主要有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ICU等.178名临床药师中有约77%从事临床药学工作不到5年,并且这些临床药师绝大多数为本科学历(约占6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不到30%且尚有6%左右为大专以下学历.

1.2临床药学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被调查的的临床药师普遍认为临床药学学生应该综合掌握药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体情况见图1.其中临床常用治疗药物的用药信息方面,超过90%的临床药师认为应该掌握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药物动力学信息、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或配伍禁忌等.当然,除了这几项外,与医护人员及患者沟通的技巧、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也都是临床药学学生应具备的.因此,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要涵盖一些其他的药学与医学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临床药学实践、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案例分析、临床药品评价与药物警戒等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也是非常必要设置,以增强临床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3临床药学学生的临床实践对于临床药学学生的临床药学实践,34%被调查的临床药师认为实践时间应设为1年,58%认为最好能长达2年;另外,88%的临床药师认为临床药学学生很有必要在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前,利用每年寒暑假时间到医院或药店进行短期实习;67%的临床药师认为临床药学生在实践阶段应先轮转各科再定一个科集中培养.根据调查情况可知,要培养出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的临床药学学生,临床药学实践基地的筛选非常重要,应该具备以下条件:①有专职临床药师;②有至少1名2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的临床药师;③有基本的能检索药学信息的工具,如计算机、药学信息系统等;④至少有开展药学监护活动;⑤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能针对患者用药问题提出建议;⑥同意接收临床药学实习生.综合这些标准,对我们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综合评价,统计出42家医院中有32家可以作为临床药学实践基地.

1.4临床药师对临床药学教育的其他建议在调查问卷中,许多临床药师对临床药学教育还提出了一些其他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七个方面:①改变原来偏化学的教育模式,加强临床医学知识的教育,这样同时具备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才能和医师一起平等讨论问题,从而真正参与临床用药工作;②重视临床实践,精心为临床药学生选择临床实习基地,并设计良好的实习计划,临床药学实践最好分为见习、实习、驻院等阶段进行,这样才能为临床输送符合要求的、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临床药学人才;③保证到临床实习的时间至少1年,最好设置6~8年制本硕连读的临床药学专业,因为临床药学是一门综合型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能综合应用药学和医学至少于临床实际的学生才能成为合格的临床药师,而要满足这一点,4~5年的学习是不够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独立工作;④要培养学生与患者、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临床药师主要就是为患者以及医护人员服务,为他们提供药学监护和用药信息的,因此只有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用心沟通,才能真正起到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作用;⑤注重以临床实践或临床案例分析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高早期接触专业、临床实践、临床演习和案例分析的机会,使学生能尽早把握临床药学的真实内涵与研究内容,以帮助学生有目的性地学习;⑥临床药学教育要紧跟医院药学的发展,并与国际药学教育接轨,医院药学特别是临床药学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其研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这就需要临床药学教育也不断丰富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跟上医院药学的时代步伐,培养具备新时代临床药师必备职业素质和技能的临床药学人才.

第5篇: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1],是中医四门核心基础课之一,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运用的桥梁课程。学生只有学好了《方剂学》,才能更好的学习中医学其他课程,所以研究和探索《方剂学》教学方法,对于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笔者将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探讨如下。

1 启发式教学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传统的方剂学教学以讲授法为主,主要是由教师按教材编排逐方顺次讲授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病因病机、组方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内容。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基本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课堂信息,不肯积极思考,不仅课堂缺乏生气,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临证遣方用药能力。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可以根据相应教学内容设置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重点让学生理解方剂的功效、组成原则及配伍特点,比如桂枝汤的教学,先介绍其药物的组成,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这5味中药各自的功效主治,引导学生自己综合分析出桂枝汤的功效主治,再结合桂枝汤主治病因病机及组成原则的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出桂枝汤的方解,重点突出其桂芍相配、调和营卫的配伍特点,最后介绍桂枝汤的临床应用。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突出学生的“学”,通过引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方剂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将前期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等知识在方剂学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和融会贯通。

2 案例教学法,强调临床运用

案例式教学法,就是通过以临床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析、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补充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为学生早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3]。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医学高等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学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主要在医院进行,为了让学生早日具备临床意识和临床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非常有必要。案例式教学法可以改变方剂学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单一的状况,并可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培养学生遣方用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的选择多以名老中医临诊的病案,我们广泛收集了古今名老中医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疾病的病案作为日常的教学资料,将这些病案适当的调整,以便学生能充分的理解。在教学中,每个章节针对临床常用的方剂选择1-2个案例。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组不超过10人,重点讨论如何辨证,如何选方,药物如何增减等,每个小组最后进行总结,教师再进行点评、分析。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已学过的方剂,又加强了临床“选方-组方” 用方能力的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创新能力,为今后进入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3 实验教学法,进一步增强理性认识

我们开设相关实验课程,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方剂学理论知识,增强学习、运用方剂的兴趣和自觉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如“小青龙汤平喘作用的观察”实验,对比观察小青龙汤对用组织胺喷雾致敏诱发哮喘豚鼠的平喘作用。还有“十灰散对小白鼠凝血时间的影响”、“牵正散抗惊厥作用实验观察”等,通过这些演示性、验证性及综合性实验,学生不仅可以验证方剂的实用性,还能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学生能运用实验方法探讨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功效和作用机理,从而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4 实践教学法,培养动手能力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见习,进行实践教育,特别是跟随系里和附属医院老专家临诊,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医临床诊疗的全过程,并选取合适的临床病例让学生自己辨证处方,增强学生对处方用药过程的理性认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 归纳演绎教学法,注重对比学习

在方剂学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方剂名称比较相似,但组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1],是中医四门核心基础课之一,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运用的桥梁课程。学生只有学好了《方剂学》,才能更好的学习中医学其他课程,所以研究和探索《方剂学》教学方法,对于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笔者将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探讨如下。

1 启发式教学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传统的方剂学教学以讲授法为主,主要是由教师按教材编排逐方顺次讲授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病因病机、组方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内容。

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基本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课堂信息,不肯积极思考,不仅课堂缺乏生气,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临证遣方用药能力。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可以根据相应教学内容设置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重点让学生理解方剂的功效、组成原则及配伍特点,比如桂枝汤的教学,先介绍其药物的组成,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这5味中药各自的功效主治,引导学生自己综合分析出桂枝汤的功效主治,再结合桂枝汤主治病因病机及组成原则的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出桂枝汤的方解,重点突出其桂芍相配、调和营卫的配伍特点,最后介绍桂枝汤的临床应用。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突出学生的“学”,通过引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方剂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将前期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等知识在方剂学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和融会贯通。

2 案例教学法,强调临床运用

案例式教学法,就是通过以临床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析、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补充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为学生早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3]。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医学高等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学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主要在医院进行,为了让学生早日具备临床意识和临床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非常有必要。案例式教学法可以改变方剂学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单一的状况,并可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培养学生遣方用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的选择多以名老中医临诊的病案,我们广泛收集了古今名老中医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疾病的病案作为日常的教学资料,将这些病案适当的调整,以便学生能充分的理解。在教学中,每个章节针对临床常用的方剂选择1-2个案例。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组不超过10人,重点讨论如何辨证,如何选方,药物如何增减等,每个小组最后进行总结,教师再进行点评、分析。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已学过的方剂,又加强了临床“选方-组方” 用方能力的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创新能力,为今后进入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3 实验教学法,进一步增强理性认识

我们开设相关实验课程,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方剂学理论知识,增强学习、运用方剂的兴趣和自觉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如“小青龙汤平喘作用的观察”实验,对比观察小青龙汤对用组织胺喷雾致敏诱发哮喘豚鼠的平喘作用。还有“十灰散对小白鼠凝血时间的影响”、“牵正散抗惊厥作用实验观察”等,通过这些演示性、验证性及综合性实验,学生不仅可以验证方剂的实用性,还能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学生能运用实验方法探讨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功效和作用机理,从而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4 实践教学法,培养动手能力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见习,进行实践教育,特别是跟随系里和附属医院老专家临诊,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医临床诊疗的全过程,并选取合适的临床病例让学生自己辨证处方,增强学生对处方用药过程的理性认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 归纳演绎教学法,注重对比学习

在方剂学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方剂名称比较相似,但组成功效主治有一定的差异,这给学生学习方剂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后再给学生讲解。如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这三个方剂,名字相似,组成大不相同,但都可以治疗厥逆之证,这就需要进行归纳总结后才能形象的讲解三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利于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更好的掌握这些方剂。还有一些以一个方剂作为基础方,适当的增减就衍变成了其他方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进行一定的演绎,如四物汤是补血的基本方,加入桃仁、红花就成了桃红四物汤,功效侧重活血养血,加入阿胶、艾叶、甘草就成了胶艾汤,功效侧重养血止血、调经安胎。四物汤随着君药的变化,其功效主治也不同,熟地为君侧重补血,川芎为君侧重行气补血,白芍为君侧重缓急止痛补血。归纳演绎教学法从不同角度,对名称相似或功效主治相似的方剂进行比较,对同一首方剂进行演绎分析,能促进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方剂的证治机理与配伍意义。

6 教学中需要重视的几个细节问题

首先要注重教学的导入,结合一些方剂应用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大青龙汤时结合刘惠民老中医用该方为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治疗感冒的故事,既强调该方应用的广泛性,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是强调方剂的煎煮方法和注意事项,如大承气汤,先煮枳、朴,后下大黄,纳芒硝即可;小承气汤则将大黄、枳实、厚朴一起煎煮。大承气汤体虚者、孕妇慎用,中病即止。最后一定要强调背诵方歌,我们的做法是每次课后留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熟读本次课所涉及的方歌,背诵方歌作为课后作业,每次课前用5-10分钟默写上一次课所讲授的重点方歌,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并辅以平时不定时举行趣味方歌记忆比赛,强化方歌的记忆。

总之,通过方剂学的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配伍特点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方剂的能力,达到能自行“组方”和“用方”的水平,为学习临床各科课程和临床实践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谢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1.

第6篇: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药学发展;临床药师;问题;措施

上个世纪生物医学的理论和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医院药学的发展不能跟上医药科技进步的速度,给医院药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考验,为了减小两者的差距,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这也表明21世纪是医院药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面临许多问题,同时,在这个以病人为中心,药品采购招标,医疗和药物分开核算以及医疗保险全面改革的时代,医院的药房该怎样谋求生存,怎样发展以及如何对自己进行定位,如何进行管理等等,都是医院药学所会面临的问题,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对其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

1医院药学的发展趋势

根据最新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其中明确说明药师要参与临床药物的治疗,这表明药师的任务开始向以用药学技术为患者服务为宗旨的临床药学任务和进行药学保健的方向发展,进而我国医院药学将向着临床药学发展,临床药师将会成为新时期的重点培养目标,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临床药师的短缺,所以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药学教育的一个迫切任务[1]。

1.1国外医院药学发展概况从国际上看,药师的主要工作地点是社会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主要的工作任务是药品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尤其是临床药物的使用)。在国外的医院中,药物部门基本上没有药物制剂的工作,药物采购完全是社会化的。国外医院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药物治疗。在国外的一些医院中,尤其是在西方的一些医院中,医院的药学部门是医院的核心部门,医院必须设置临床医师的职位,实行临床药师制度。病人使用的药物是由医师和药师共同决定得到的,并且在临床药物的治疗过程中,药师与医师和护士一起商量用药,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相互监督,相互学习,这样就减少了因为用药不当而引起医疗事故的事件,提高了合理用药的水平。(2)药品调剂。在国外的医院部门,药品调制是几次于临床药物治疗的第二重要的工作。医疗是以病人为中心的,这就对药品的调制有更高的要求,特别要求药师要对医师所做的处方进行监督和审核为病人提供优惠高效的治疗药物。(3)药学信息和咨询服务。在国外的医院药学部门都设立有药学方面的信息资料室,存放有权威的药学期刊和最新的药学文摘,同时还与国外先进的药物信息进行互联网联系,而且医院的药学系统之间也有联就能够方便的进行药学资源的高效共享[2]。

1.2我国医院药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我国的药师很少进行临床医疗,所以临床药师缺乏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而临床药师的需求日益增大已经是一个不变的趋势,因此,要满足医疗事业快速发展对药学人才需求的变化,为民众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品,就要求药学教育部门加大加强对临床药师的培养,同时,医院也要对临床药师的职位有更多的关注。

1.2.2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没有系统的临床药师培养方案,这就制约了药学的发展和临床药师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解决临床药师培养方案制定的问题。

1.2.3医院药学技术人才的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安排不合理。药学人员的学历明显偏低是药学人员自己很难适应临床药学的工作,缺乏高层次的药学人员是其突出问题,这也就导致了医院整体药学技术水平的下降。据调查现实,在我国的医院药学工作人员中,在副高以上职称的药学人员中40%的人员是仅仅是大专或中专学历晋升的。主管药师中大概有50%是中专毕业,2.62%是护理人员转行的,5.13%是高、初中毕业后没有接受专业的系统的药学教育就直接入岗的。药学人员整体缺乏是影响我国药学发展的又一问题,我国现有医疗机构大概32.4万家,而每个医疗机构平均拥有药学技术人员只有1.13人[3]。由此可见我国现有药学人员的情况严重影响这药学工作的发展。

2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临床药师的需求为医院药学事业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同时也对医院药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保健药学也是药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的方向,现阶段要实现从传统医院药学向药学保健工作模式的转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要进行大力宣传,促使各级领导更新观念外,提高药师队伍自身的素质,对各级药师进行教育和培训,培养出符合药学保健要求的临床药师更是当务之急。

2.1 培养学科带头人在现阶段,药学的发展要由传统的方向向想着药学保健的模式发展,要培养更多的符合医药保健要求的临床药师,这一工作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探索性。这就需要药学工作科室有这样的带头人,使科室的工作在按时完成的同时,还能完成向这一方向的转变。一个好的科学带头人在这一工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在药学方面的各个科室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要使整个科室的处于较高的业务水平,培养好的科学带头人是不可获取的[4]。在当前医院药学工作模式转变得过程中,强调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是保证科室建设顺利发展的前提。

现阶段,我国药培养符合药学保健要求的临床药师还没有相关的案例可以效仿,因此,必须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案例来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学科带头人有较高的学术地位,这样才能够准确的快速的把握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带动整个科室向前发展;而且,医院药学部门的发展已经不是单一的业务,其业务融合了多学科知识、多学科的新型技术,这也要求学科带头人自身能够拥有学习多方的知识的能力和快速领悟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科室的工作人员想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综合多方面,培养学科带头人是现阶段药学发展的又一重要方面,是其能够顺利发展的前提。

2.2 培养合格的临床药师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符合药学保健合要求的临床药师是现在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前文已经提到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没有医院卫生的临床药师培养方案,这就制约了药学的发展和临床药师的发展。再加上现有药师的理论实践水平与药学保健的临床药师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在短时间内缩短这一差距,对在职药师的培训是一个较快速的方法。

随着医药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知识理论层出不穷,新的技术也不断出现,仅仅在医药院校学习一时已经不能满足知识更新的需要,这就需要对在职的医药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在职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书面总结能力,向着医药保健临床医师的方向发展。高等医药院校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制约,在课程设置上与现实需要的药学人员的技能有一定的差距,其偏重基础课程,而在心理学、社会医学以及人文课程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在高等药学院校毕业的学生,可能会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但是距离药学保健以及临床药师的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更多相关方面的规范培训和实践才能胜任工作。

2.3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专业化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医院药学也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至今也已经有许多的分支,每一个分支都要求不同的专业知识。但是国内的医院药学部门在在这方面还没有达到这种要求,医院药师的分工过于简单,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由于分工不明确,是的在每一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水平不等,这样对他们的要求就只能放得较低,在这种环境下不利于培养出高技能的专业药师。由此可见,药学部门实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对药学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这样也能够鼓励各个工作部门的人员努力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的业务水平,培养出更多精通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

2.4坚持药师下临床药师医院药学工作由传统模式向医学保健模式发展的顺利进行,药师下临床是一个必要的手段,医院要组织药师下临床为患者服务,不仅可以为药学保健打基础,也有利于药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对符合药学保健要求的临床药师的培养是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1)在选择下临床的医师时,要秉承择优选择的方案,选择基础知识牢固、工作责任心强、虚心好学的药师下临床,与此同时,减轻他们日常的工作量,是他们能够有充沛的精力到临床中工作。(2)药师下临床要坚持以”专病专科”为原则,一方面,下临床的药师,在专业技能能肯定不比医师,即使经过规范的培训,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较理想的水平,因此,采用“专病专科”的原则,是下临床的药师能够更快的适应其工作,更深入的了解医师的工作[5]。另一方面,在开展工作时,先从非专科用药着手。一般来讲,医师对专科疾病的用药都有较深的了解,临床药师对医生的用药很难提出切实的建议,而专科医生对非专科药物的认识相对较少,更容易接受药师提出的建议。从非专科用药方面出发,更利于使临床医生对药师的产生信任,这样就是的药师有机会参与设计患者的用药方案。(3)最后,药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之后,要及时总结的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并告诉其他的药师,使得全体药物工作者都对临床药学有一定的了解,提高水平,为他们下临床提供经验[6]。因为药师下临床不仅仅是药师的个人问题,关系到整个医院药学发展的问题,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一切资源。例如,药品不良反应监察、药物浓度监测、药物情报咨询等等临床药学服务项目。药师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及时的获得各种信息,能够为医师和护士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药物方案,值得临床药师有更好地发展。

3总结

本文从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药师需求的需求提高这一方面出发,分析了国外药学的发展,以及我国药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药师培养的问题,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医药保健的临床药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就此提出了一些较合理的方案,相信我国的药学在一段时间后一定能有较大的进步。并且,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药学发展一定会有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黄卫东,汪世英.浅谈医院药学管理.实用医技杂志,2005,12 (2):344-345.

[2]王振国.开展医院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与意义.中国医学创新, 2009,6(18):101.

[3]吴满平,叶德泳改革药学教育发展我国临环药学事业[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4,13 (1):53

[4]部方字,黄泰康,杨世民,等.国外社会药房药学服务研究进展.中国药学杂志,2007,5(4):383-384.

第7篇: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19-03

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走向规范,不断发展。但是,目前,仍然面临一些制约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的问题,比如中西医结合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本身也存在阶段性和一定的不成熟性,有初级的结合,也有高级的结合,中、西医医术之间的相互弥补,理论上的相互结合等,这就给学生的教育带来了不明确性,“两个基础,两个临床”的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保证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从基础到临床的系统教育,其缺点在于部分临床课程重复教学,中西医结合特别是中西医临床结合的新进展、新成果未反映于教学,缺乏中西医结合的特点、特色与优势,因此,能充分反映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发展现状的“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培养模式[1]。基于能力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设计探讨,并在200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开始实施。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20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全班共有学生80人(目前均已经进入临床实习半年),有效参加人数68人,男25人,女43人,平均年龄(23+2.1)岁,该班学生年龄、教育背景、学习环境都无统计学意义,不影响调查结果。临床教师均选择一线带教教师60人,年龄,职称,所在科室等数据无统计学意义,不影响调查结果。

二、研究方法

从2009级中西医班级大学一年级开始实施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待进入大学五年级实习阶段(半年后),按事先设计的调查表,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向该班学生和临床带教老师下发问卷,并及时回收问卷。问卷分为培养方案调查表(学生填)和学生临床能力调查表(教师填),突出调查学生使用新版培养方案后临床能力的提高情况,同时,问卷还搜集了学生、老师对新版培养方案的意见建议,对今后计划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

三、结果

本次问卷资料可概括出四大方面的内容。

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专业课程,增加限选课程。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整合中医、西医课程,克服课程叠加,学时过多,学业过重的矛盾。经过整合,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课,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新开设限选课,以凸显中医人文学科背景,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促进基础于临床之间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一方面增加中医学方面的课程,加强学生中医学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学习,提高中医技能与理论水平;一方面增加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着重提升学生的人文、自然科学素养;一方面增加临床实践课程的开设,着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3.与临床课程的衔接更加紧密。体现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和实践教学。建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中医医院、西医医院的教学资源,在课程进程中设计夜间见习,暑期实习,跟师门诊等实践环节;增设毕业前中西医临床技能考核。提倡案例式教学,编纂出可供使用的案例式教学范本和部分音像制品与多媒体课件,提倡临床课程床边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早临床、多临床与反复临床,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2,3]。

4.与执业医师考试内容接轨。必修课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的知识板块、知识点保持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相链接。为了保证中医学毕业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确保能够成为临床合格的中医高级人才,整合过的课程保留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规定的内容和知识点,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卫生需要,适应市场对中医人才的要求。

四、讨论

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自199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起步以来,至今已有15年历程。通过1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实践,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需求,所取得的成就已充分说明中西医结合纳入正式高等本科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优化的教学方案必须要有优化的教学方法,要求结合临床,采用PBL等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同时开展精品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工具,采取各自的教学方法,使各个方法合理衔接,突出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整体性[4]。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太满意,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方案改进中将增添科研创新课程群,并将科研创新的理念贯穿到各个科研实验室,综合整体资源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优化的教学方案是否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要通过教学评价来衡量。为该套课程体系,我们在每学期形成与评价指标项目严格对应的阶段性和总结性测试资料,根据期末考试成绩、临床技能考等方法收集资料,采用恰当的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挖掘,判断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案的效果。最后,根据教学评价结果,修改、更新教学方案,最终建立优化的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体系[5]。

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在培养模式问题上,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主张,但是,既要吸取中医学专业办学的经验,强化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更要加强西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要使中、西医临床相互结合,实行一体化;要重视强化学生中西医结合的创新能力、诊疗思维、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学习;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所以,该文旨在探索出一条中西医专业教育的优化课程体系,为培养合格的中西医专业人才做出贡献[6]。

参考文献:

[1]戴慎,章茂森.关于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74-75.

[2]吴薇,卢传坚.深化临床教学改革促进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750-1752.

[3]明海霞,刘喜平,金戈,等.中西医结合模式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体会[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6):69-71.

[4]孙志孔,令斌.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864-865.

[5]谭勇,车念聪,吕爱平,等.中医专业本科主干课程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64-65.

[6]王炜,张艳萍,朱虹.现代医学发展对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3):60-61.

第8篇: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儿科;实习;教学方法

实习教学是临床医学生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儿科实习教学也不同于成人。现阶段医学教学资源不足,在儿科实习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儿科实习教学面临着许多困境。针对目前实习教学的现状,标准化病人已逐渐在教学医院引入,但是因为儿童的特殊性,运用于儿科临床教学的相对较少。本文在儿科实习教学中应用标准化病人,探讨其具体实施方案及效果,为更好实施儿科实习教学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级“5+3”本科阶段的实习医生共24人,选择健康的实习医生2名作为标准化病人。

1.2方法

1.2.1标准化病人示教教案的编写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障碍性疾病,因凝血因子水平不同,出血部位及程度有所差异,有严重出血或有其他并发症时需要住院治疗。且该病需要终身因子替代治疗,多数患儿确诊后在门诊完成后续治疗,可用于临床实习教学的住院患儿相对较少。故本文选择血友病作为示教疾病,有助于实习医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该病,针对血友病的临床特点进行示教教案的编写。教案涉及病史询问、辅助检查、医患沟通等内容。

1.2.2标准化病人的选择及培训本着自愿的原则,在研究生中选择标准化病人,标准化病人要求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沟通能力及良好的身体条件。制订培训计划培训标准化病人,培训内容包括一般培训及医学知识培训。要求表演忠实于案例,绝对不可自行更改、删除或增加症状等;要求标准化病人保持中立态度,避免使用判断性语句。同时又需要紧密结合医学知识,适当记忆并表达出来。

1.2.3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教学效果拟评估标准化病人示教对实习医生临床判断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专业知识的掌握、语言表达能力、临床应对能力、心理素质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评估,分为4个等级:A很有帮助,B有帮助,C一般帮助,D无帮助。本着自愿的原则,招募了2例标准化病人,并实施培训。标准化病人结合示教教案,熟悉自身角色,努力实施教学。实习教学结束后,对24名实习医生进行问卷调查。

2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标准化病人教学,对于实习医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于医患沟通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有较大帮助,对临床判断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也有帮助。见表1。

第9篇: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

1七年制神经科临床教学的现状及弊端

七年制的神经病学的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依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临床见习为辅进行教学。因课堂教学时间紧,教师只能匆忙讲完大纲内容,很少有机会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学生则忙于作笔记,来不及主动思考,对课堂内容难以充分理解,也很难发现或提出问题。临床见习时,由于某些病例少,而学生人数多,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学期末的考试复习,学生以教科书和课堂笔记为蓝本,通过强化记忆,考试多可顺利过关。考试结果分析却表明病例分析题得分较少,学生也普遍反映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而且,考试一结束,强化记忆的理论知识很快遗忘,严重影响了神经科教学质量。另外,学生往往会把教科书当作绝对权威,没有树立要经常更新自己神经病学临床知识的观念。然而神经科学总在飞速发展且实践性很强,学生毕业工作不久就会发现许多新疗法、新理论是教科书未曾讲到的,而且,教科书上所讲的许多知识若干年后也会过时。

总之,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首先面临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在临床教学和实习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医学教育质量和医学高级人才的培养规格,这是近几年来医学教育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二,医疗法规与操作技能训练的矛盾的问题。医师法规定没有医师执业证书,就不允许参加临床医疗活动,这样实质上临床实习中医学生的各种实习活动实际上处于一种不合法的尴尬境地,医学教育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医生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校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一个新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最近两年才开始进入专科的临床实习,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刻苦,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英语水平较高,能较好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但是临床经验少,临床实践时间不长,在临床教学资源和临床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专科医生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教学课题。

2循证医学在神经病学临床实践和教学中的重要性

神经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他有其独特之处,解剖结构复杂,需要记忆的东西非常多。

神经科疾病国际分类ICD210中的病种多达1000余种,病情千变万化,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神经病学是一门初学和入门均较难的科目,如何引导本科生更快且更理解和掌握神经病知识,要靠老师想办法去提高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神经病学的学习中来。

21世纪是脑的世纪,神经病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新证据源源不断地涌现,临床实践活动日新月异,只有通过循证医学知识的深入学习,才能节省时间,迅速寻找到与自己学习和工作中所遇见的问题。比如通过循证医学证实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并不能提高对脑中风的二级预防的作用,反而会使得出血的机会增多,对指导临床活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是整个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前期理论教学和见习教学的落脚点,也是医学院校教学活动的终点,我们除课堂上理论学时授课时讲解的神经科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外,在见习、实习期间让每个学生参加我们的临床病例讨论和疑难病例分析,帮助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收集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善于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合格的医学生。

3引入循证医学观念进行神经病学临床教学的对策

在多年神经病学的临床带教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一方面医学生缺乏基本的循证医学知识,另一方面对循证医学又有较强的兴趣。具体到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中,我们应从加强对从事神经病学教学的临床医师进行循证医学知识的培训、临床教学计划的调整、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改进等几个方面入手,尝试通过这些途径尽快将以培养学生具有自觉学习,不断探索能力的终生教育为目标的循证医学引入临床教学中。

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应用循征医学的方法培养实习医师的临床思维,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如下:提出问题首先老师与同学一起诊察患者,根据病人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给出诊治意见,询问学生诊断的依据和治疗的合理性在哪里(提出问题);讲解联机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MEDLINE)、中文CNKI检索系统、Cochrane图书馆资料库的利用(让学生熟悉、掌握网络医学技术),讲解如何对被查阅的文献作批评性评价,指导学生把相关的信息应用到临床情景中去,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文献、课本和咨询其它教师(查寻证据);有没有其它类似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分级评价证据),比较各种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等(筛选证据);综合分析提出问题的答案,并在以后临床遇见的类似问题中能进行分析和应用(应用证据)。

循证医学要求对每一个临床病人的治疗都要针对病人的情况提出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最佳证据,对所获得的证据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循证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循证医学实践不仅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教师和高年医师的个人临床经验,而且要求学生能够主动获取世界范围内最新的资料、信息和科学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