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范文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精选(九篇)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第1篇: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一、 企业核心竞争力综述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知识或资源,是企业的综合能力或各种能力的组合,是企业营销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至今,各位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有不同的观点。

1.核心竞争力指企业独有的知识或资源。prahalad and hamel(1990)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由过去到现在所积累的知识和学习效果,特别是协调技术及科技整合上的能力;kim(1995)认为,核心竞争力不是一般包含在产品或业务部门或技术方面的能力,而是用一切知识表现出的最深层的内涵;petts(1997)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拥有和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组合。hamel(2000)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拥有的知识能力。张维迎(2002)认为,企业存亡取决于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即是否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其他能力。

2.核心竞争力指企业综合能力或各种能力的组合。dosi(1990)认为,核心竞争能力是一组差异化技术、互补性资源及企业习性与生产能力的集合。chandler(1990)认为,核心竞争力应包括职能性的能力。如生产、营销、人事、财务与研究及战略能力。collis(1990)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创造利润的来源,是一组特有的、科学技术的互补性资源。winterscheid(1993)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协调整合,它能跨越企业整体间的界限,使企业活动比竞争对手更具有优越的能力。mongomery(1995)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整体战略下,开发的具有优势的资源。

3. 核心竞争力指企业营销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张彦宁认为(2002),核心竞争力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它使企业在战略上与众不同。陈清泰(2003)认为核心竞争力指企业不断创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及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二、 核心竞争力指企业长期积累且独自拥有的文化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特殊能力,是企业长期积累且独自拥有的文化,企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应包括企业的管理文化、创新文化和技术文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文化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等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整体经营素质,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关键和基础。根据本文对117名来自全国12个地区的企业管理人员的调查,其中92%的管理人员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独有并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很难被竞争对手和其他组织模仿,因此具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特点。早在1992年,leonard barto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组独特和不易模仿的,且能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的文化知识。aharoni(1993)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具体的优势(firm—specific advantages),指企业深植于职工或设施中的独特文化。hamel(1994)认为,核心竞争力不是实物的资产,而是一种可以创造核心价值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我国企业管理处于经验管理阶段。那时企业管理主要凭借管理人员的经验和意志,管理效果完全依靠管理者的素质、经验和努力,至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管理策略和方法,建立本企业的特色文化。当今,我国企业管理进入文化管理阶段,企业管理对象为知识化和学习型的劳动者,主要管理策略是企业全体职工建立共同愿景和价值观,提高职工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 文化是影响和产生企业核心力的关键要素

根据本文调查和总结,企业的一切行为本质上都要受企业文化指导,企业努力的方向和行为方式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累计过程。弗朗克·戈泰(franck gauthey,1993)认为,任何企业文化都可产生满足本群体需要的工具和物品,企业文化对企业能力的各层次都起着管理和激励作用。泰力(terry,1993)和弗兰克林(franklin,1994)认为,管理的各功能应包括组织、计划、领导、沟通及战略的形成,这些因素都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本文认为,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生命力,代表着企业集体的灵魂,企业文化不仅影响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策略,也影响企业的思维方式,影响企业战略形成的全过程。在企业文化的行程中,价值观起着关键作用,先进的价值观使企业产生强大的规范力,成为企业成员的行动准则,继而产生持久的推动力,促使员工积极地实现企业目标。崇高的企业价值观对内可激励员工,对外可在社会中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影响企业的目标和绩效,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此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对员工的柔性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由于人力资源属于能动性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性生产要素。企业的共同价值常决定企业的前进方向,在这个前提下,企业常根据环境和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通过探索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方式来实现企业目标。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1. 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具有影响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具有导向、规范、约束、凝聚和融合作用。

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战略,peters和waterman(1982)在《追求卓越》中的重要论点是成功的企业必须以企业文化作主导。实际上,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分析,影响企业战略决策,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实施手段。企业战略制订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实施,正是企业文化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作用才激发了企业员工的热情,统一了企业员工的意志和愿景,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而努力工作,进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

2. 企业文化对组织管理具有影响力。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竞争力,不同的企业文化,其组织结构不同。在企业决策权限集中化的文化氛围中,其组织结构为金字塔形,组织层次分明。此外,企业文化常引导企业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同时,企业制度本身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制度对于指导企业行为,塑造核心竞争力具有保障作用。本文认为由于企业靠各种制度把企业要素整合在一起,制度的选择可决定企业竞争力。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产权制度、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是保证企业具有竞争力的基础。

3. 企业文化对专业技术具有影响力。根据调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包括产品、工艺、服务和管理等创新能力。企业的核心技术来自职工个人和集体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属于企业行为文化,优秀的企业行为文化可培育企业的核心技能。

4.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具有影响力。格朗鲁斯(gronroos,1984)认为,企业只有对员工进行培养和激励,使其对企业满意,才能使员工更好地工作。本文认为,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关系,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激励员工最有效的方法。

四、 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策略

1. 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实践,核心竞争力管理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阶段;核心竞争力的整合阶段、核心竞争力的实施阶段;核心竞争力的更新阶段。首先,企业竞争力通过职工个人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而学习的性质和发生方式由企业文化所决定。在不同的企业背景下,竞争力以不同的方式发展,但大多数竞争力开始于职工个人,因为个人首先开发专业知识和个性化的技能。此外企业竞争力的扩张实质上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成功的企业常存在着有利于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而且他们的行为和企业文化之间能很好地融合。21世纪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时代,企业活动的成功关键在于学习内容和效果。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关键在于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解决传统企业固有的分工、竞争和反应性三个基本问题。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过于专业化的分工把企业分割成相互独立且相互冲突的领域,不利于团队合作,使管理者的注意力发生了偏离,仅关注解决问题而不关注开发和创新。现代企业应可有效改进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促进管理者寻求进步。

学习性企业文化的关键是提高职工的文化素养,重视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价值,尊重职工的独立人格。成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创造宽松的工作气氛,让职工畅所欲言,允许他们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与解决方案。一个信任和开放的企业文化鼓励职工对于现有管理模式提出质疑和挑战并倡导他们去积极寻求改善的途径。学习型企业文化鼓励职工学习和创新,使职工增加尝试的勇气而不是变得过分谨慎,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学习。成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人的自主管理,自我创新。企业只有相信员工,激励员工,给他们指明方向,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证,才能焕发职工极大的工作热情。

2. 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根据调查,创新型企业文化可使企业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建立创新型文化必须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首先要重塑企业价值观。其次,重新调整企业的管理方式。最后,企业应创新沟通体系。根据调查,许多富于创新性的活动因为沟通不及时或无效而变得扭曲。本文认为,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应做到以下几点:(1)将学习和创新作为企业的目标。(2)在日常工作中鼓励职工互相交流。(3)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建立信任。(4)推动团队工作,促进团队成员互相学习。(5)重视召开有关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会议。(6)高层管理者应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3. 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任何企业是由生态链的相互依存关系构成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趋明显,任何企业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远见的企业领导应考虑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生态型企业文化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未来企业竞争将很大程度地体现在谁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环境,谁能最大限度地给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生态型企业文化可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形象,让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种生态企业文化的培育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光明编著.企业文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7,112.

2.陈春花主编.企业文化管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1-15.

3.林平凡,詹向明.企业文化创新.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17-18.

4.陈莞,倪德玲,裴云峰.最卓越的管理理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8-29.

5.史东明.核心能力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6-87.

第2篇: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范文

在明确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确定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关键因素,合理设计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高科技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支撑。

关键词:

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

随着科技全球化和科技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高科技企业面临更为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科技企业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必须具备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或超越的核心竞争力。合理设计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科学评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充分了解其发展现状,也有利于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并在竞争中立足站稳。

一、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度量高科技企业竞争优势的基准,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完备实用性等四大原则。1.系统性原则。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受其科技资源条件、财务状况、组织结构与组织形式、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管理水平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宏观经济发展、科技产业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不能仅考虑单一因素,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才能对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出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2.可行性原则。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与现行的高科技企业业务核算指标和统计指标等统一,以利于评价指标数据的采集。指标设计时,必须明确指标的含义,保障指标数据获取的可行性与可靠性。评价指标的数量不宜过多,必须适量得当,且不出现交叉关联性,同时评价方法必须规范化且易于操作。3.可比性原则。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广泛适用于同类型的高科技企业,计算口径和统计方法必须保持一致,涉及的评价指标有利于高科技企业在不同时间维度的纵向对比、以及空间维度的横向对比。4.完备实用性原则。随着高科技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战略目标的调整、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升级以及科技竞争领域的转换,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会发生动态变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二、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科技企业是一个功能复杂的、动态变化的基本经济单元,其竞争力水平受到各种影响因素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可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确定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因素高科技企业必须与外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经济运行环境,即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生命周期阶段、通货膨胀因素、高技术产业发展前景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的价格水平及竞争程度等;政策法律,即国家制定的促进高科技企业成长与发展的相关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体制,即宏观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管理体制;文化与价值观念,即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习惯、价值取向、购买习惯、消费倾向和投资偏好等;竞争环境,即高科技行业的现有竞争者与潜在竞争者的科技资源条件、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管理水平以及科技竞争地位等;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竞争情况,即企业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替代品对其产生的威胁等。

(二)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因素内部因素是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科技创新能力,即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科技企业具备持续竞争优势重要体现;科技人力资源,即科技人力资源是高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财务状况,即高科技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其正常运作的基础支撑,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其核心竞争力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组织结构与组织形式,即高科技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与企业的资本结构和发展战略相结合,充分考虑企业的资本规模与结构、组织战略、经营模式等因素;企业文化,即企业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管理制度促进了企业成长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

三、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基于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完备实用性”四大基本原则,结合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影响因素。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科技人力资本指标、科技财力资本指标、组织协调整合能力指标和企业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指标等五大类指标。

(一)科技创新能力指标1.科技投入比值,即高科技企业的科技支出总额(包括研究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经费支出的总额)与同期营业收入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高科技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的科技投入越高,未来竞争优势越明显。2.知识产权比例,即高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数量占同期行业知识产权数量的比例。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才能提高科技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经济实力。3.新产品产值率,即高科技企业的新产品总产值占同期全部产品的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实际效果。4.高技术产品领先程度,即高科技企业的技术产品在市场上的领先程度。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综合科技能力,可通过高科技企业的同行业专家进行评分。指标越大,表明高技术产品的优势越强。5.同类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即高科技企业在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综合科技能力,可通过高科技企业的同行业专家进行评分。指标越小,表明竞争对手越难以超越。6.与核心技术相关的产品数量。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核心技术的衍生和科技开发及转化能力。

(二)科技人力资本指标1.研发人员比重,即高科技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总人数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研究开发人力状况,指标越大,研究开发能力越强。2.人力资本投资总额,即高科技企业提高员工劳动能力的资本投入总额。该指标最终反映了企业劳动产出的增加。3.人力资本效率,即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率。企业综合业绩的提高依赖于人力资本效率的提高和企业成本的降低。

(三)科技财力资本指标1.财务效益状况,即高科技企业的财务收益是评价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2.资产运营状况,即高科技企业资产的周转情况,必须充分考虑生产周期和行业差别因素。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3.偿债能力状况,即高科技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必须与宏观经济环境、融资环境、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战略等诸多因素一起综合考虑。

(四)组织协调整合能力指标1.组织聚合力,即高科技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同期行业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培养企业文化,建立企业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经营理念的内聚力。2.生产能力有效利用率,即高科技企业有效的生产能力利用规模与总平均生产能力的比值。该指标是企业协调整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反映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销售中实现其价值的程度。

(五)企业影响应变能力指标1.产品市场占有率,即高科技企业产品的销售额与同期行业的产品销售总额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产品的市场渗透能力。2.用户满意度,即高科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获得信赖或好感的人数与企业认知的人数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了社会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满意程度,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3.企业信誉。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定位及社会认可程度,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较全面的平衡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综合体现了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本文在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探讨了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通过构建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的逻辑结构,完善现有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拓展了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茜茜,赵先振,李姗姗,吴丹.高技术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科技视界,2014(24).

[2]王俊岭.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

[3]刘霞,施小宾,魏豪,黄继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培育[J].经济师,2011(08).

[4]高鸿雁.对网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探讨[D].北京邮电大学,2007.

[5]白璐.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6]黄志锋,余大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问题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7]王芳.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构建[J].现代企业,2005(12).[8]黄东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2.

[9]白辉,钞彩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培育[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10]王辛平.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5(08).[11]陈红川.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7(04).

[12]赵隽.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估标准与方法研究[J].市场研究,2004(12).

[13]李维胜,秦长文,王永超.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4]夏海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C].第三届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2005.

[15]王军波.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湘潭大学,2008.

[16]杨文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基于IOWA算子的模糊视角[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17]刘焕峰,王哲.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理论的企业财务竞争力模型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7).

第3篇: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学习 创新 核心能力 竞争优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学习、组织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问题,成为企业营造持久的动态竞争优势的战略武器。作为新型工业化国家,我国许多产业都是刚刚起步,面临经济国际化、技术进步加快、市场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我国企业的组织学习、组织创新的现状如何?其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是否以及怎样影响企业经营绩效?这是企业实践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组织学习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

企业的发展壮大靠的是企业建立的难以替代和模仿的、超额价值的核心能力和战略能力,其中核心能力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企业核心能力又是蕴藏于人、文化与过程的动态发展的知识系统。而这些特殊知识来源于组织中的集体学习。正像劳伦斯?普鲁萨科所说:“唯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唯一不变的就是:知道什么,知道如何利用所有的知识和以多快的速度获取新知识。”

早在30多年前,马琪(March)等人就已经指出:组织学习是组织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通过与环境发生互动而进行学习的过程,企业员工之间可以共享信息,共同创造组织记忆,并对个人和组织活动产生相应的影响。

企业的学习能力是推动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动力。个人和组织的学习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知识积累,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开拓新的、持续的竞争优势之源。因此,企业要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断完善学习机制,持续改进学习方法,形成不断学习――提升学习能力――累积企业知识――增强核心能力――跃迁核心能力――持续建立竞争优势的良性循环。

二、组织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本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是企业的基本职能之一。比尔?盖茨也说过:“企业繁荣中孕育着毁灭自身的种子,要防止这种毁灭的唯一对策就是坚持不断创新。”

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价值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和速度是企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直接的体现。价值创新就是通过创新和改造企业的价值链,增加企业的价值。组织创新直接影响其他创新的效率,是核心能力提升和跃迁的关键。管理创新不仅可以直接生成核心能力,而且决定着核心能力能否跃迁和持续。

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我国学者陈国权指出:组织学习是通过不断创造、积累和利用知识之源,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从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因此,企业能力由基本能力跃迁为核心能力,不仅是企业大量学习的结果,也是企业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所以说创新是企业核心能力得以生成的最重要的机制,是核心能力之本。

三、组织学习、创新和企业竞争优势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知识是组织创新的基础,组织创新离不开众多知识及信息的支持,在组织中倾向于支持组织成员学习,将有助于帮助组织成员理解和使用内外部的信息,提升组织成员的创造性,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其次,从组织学习、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三者的关系来讲,组织创新组织学习与竞争优势关系中具有积极的中介作用,能够强化组织创新对核心能力的影响。总之,无论企业采用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组织学习,还是采用以为再造为中心的组织创新,都会对企业核心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的有机结合,将促进竞争优势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学习为源,积累知识,形成核心能力,获得竞争优势,使企业有立足之本;创新为本,创造知识,加强核心能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让企业不断实现超越。保持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既不能无源,更不能无本。学习促进创新,通过不断创新进一步影响学习。如此动态循环,企业的基本能力不断跃迁为核心能力,企业才能持续成长。

四、启示与建议

从以上理论分析可以我们得到一些重要启示。首先,企业的竞争绩效同时受到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的双重影响。而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在开展组织学习过程中,不少措施与办法拘泥于形式,甚至还对某些基础性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企业必须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努力摸索与企业实际相符合的措施办法。

其次, 中国企业在动态环境下展开经营活动,就必须持续地强化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能力,通过组织学习活动,不断地获取、积累、运用和创新当前和将来竞争所需的各种资源与能力,特别是关系到企业存亡的战略资源与能力,逐步形成能够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快速而有效的积极应对的动态竞争优势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文松:企业战略能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王 毅:企业核心能力与技术创新战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李 政: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第4篇: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范文

1.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耦合性分析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基础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基础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及提升产生影响和阻碍作用的各种因素的集合。具体包括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外部环境由一般环境和行业环境组成,其中一般环境主要涉及经济、技术、社会、法律等,行业环境主要涉及产业结构、竞争规则等,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内部环境主要涉及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组织结构或体制、企业文化等。企业对外部环境因素一般无力控制,只能因势利导加以利用。根据环境基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要素应分别有其相对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制度,从而导致了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形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和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企业间竞争日趋加剧,企业在核心竞争力形成后还要不断提升以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从而适应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变化,否则,企业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就有可能转移、消失甚至成为核心障碍。为此,企业也应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适时做出科学评估和调整,以始终保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动态有效性。

(2)内部会计控制有助于促进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竞争环境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再仅仅是财会人员的行为,己经变成了企业管理层乃至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为。当然,会计控制也有助于促进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如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会计流程再造,而会计流程再造又有助于企业再造工程的实施,从而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变革,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题已经转向了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

2.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互动分析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检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设计是否有效的标准。前己述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使企业或组织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核心竞争力能否建设好,还取决于相关机制和制度的完善程度。而这些均与作为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内部会计控制设计时必须从有利于核心竞争力建设出发,必须以形成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为衡量标准。否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设计、改革与创新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来说就是不成功的。

(2)内部会计控制的良好设置及运行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运用作为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会计控制,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通过控制意识的转变、会计组织结构的创新、会计流程的再造、会计管理模式的更新、会计信息与沟通系统的完善、先进会计控制方法的采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等内部会计控制新思路、新举措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保障。

(3)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都依赖于会计信息这个载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加强都必须依靠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的主体。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完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基本条件,也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要求企业必须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企业应建立一个良好的会计信息及其沟通系统,信息系统的好坏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也会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4)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都以人为本。两者都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需要企业不断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在新的经济时期,知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人作为知识的主人,其积极性、创造性与聪明才智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最终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组织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即COSO报告)强调了人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强调内部控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员工的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的制定、执行、评价、改进等一切过程都体现了人的意志,是人的意志的体现,只有人才能确定企业目标并设置控制的机制和制度。

(5)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文化乃内部会计控制之魂。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定位、企业形象、企业风尚等的总和,其中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从更高层次上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了企业文化,内部会计控制就成为融入了道德精神因素的现代管理科学。根据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文化可由观念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次组成。内部会计控制中的观念文化是通过价值观念树立来展现的,观念文化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石;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组织文化是企业文化之躯,支撑着内部会计控制的存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制度文化同组织机构一样受观念文化影响,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是内部会计控制之魂。内部会计控制正是因为融入了企业文化,才实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控制。

二、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分析

1.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1)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近年来,我国一些优秀企业已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到了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意义,正在着力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缺乏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的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淡薄。目前我国还有不少企业对核心竞争力概念认识不清,企业的发展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正确的战略规划,导致企业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各项资源使用的一致性,成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障碍。企业竞争不得要领,不少企业缺乏明确的竞争优势战略,产品结构混乱,主导产业、核心产品缺乏。我国企业的竞争手段往往还停留在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广告促销等方面,企业经营的成功往往仅归功于各项具体经营战术的运用和机遇的把握,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二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度基础不健全。企业制度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企业要有较强的竞争力,就要首先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对把国有企业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这一目标进行宏观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企业核心竞争力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公司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也未完全达到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的要求,即便是改制的企业,相应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健全。

三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系统创新能力比较低,企业制度不够健全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系统创新。企业系统创新主要包括业务流程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六个方面。我国企业在业务流程创新方面,运用网络经济思想与方法进行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不够;在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只能开展低层次竞争,新产品开发也较缓慢,且缺乏主动性,许多企业处于模仿阶段;在管理创新方面,利用现代管理思想、方法与手段对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够;在营销创新方面,营销观念、营销管理和营销策略的创新不够;在组织创新方面,组织结构不够科学,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信息、知识在企业内部流通不畅,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本的凝聚力。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四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本载体不到位。主要表现为:我国企业家能力与素质相对较低,企业领导人缺乏企业家应有的观念系统,企业家缺乏所应具备的理论与方法的训练,缺乏利用市场机制驾驭市场的能力;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本规划,造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盲目性;企业用人机制落后,缺乏公开、公平、公正、可量化的绩效考评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人才开发投资不够,致使员工知识更新不够及时,知识储备和积累能力不足,学习能力低下,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战略管理水平与能力;人才结构不合理,企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这些都是制约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五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其一是认识不够到位。企业文化建设处于低水平阶段,甚至片面地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混为一谈;其二是缺乏科学的发展战略,存在短期行为,未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独特文化;其三是企业文化建设重点不够突出,人本管理未落到实处;其四是重形象设计,轻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员工价值观与行为取向等深厚内涵的培养。

六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己建立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效率总体不高,企业信息传递存在障碍,未能实现企业部门或员工之间的有效协调和沟通,未能实时动态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控制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影响了企业市场应变能力的提高,未能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2)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建国后开始实行以账户核对与职务分工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牵制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会计主管部门偏重会计核算,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内部会计控制问题逐渐受到会计教育界、会计相关主管部门与会计实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我国理论工作者从不同层面对会计控制概念、职能目标等进行了讨论。如郭道扬教授提出了“全面会计控制观”;杨宗昌教授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融入会计学出版了《会计控制论》;阎达五教授提出,会计控制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这些都对会计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学术界对会计控制高度重视的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和实务部门对应用内部控制也热情高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开始积极推进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建立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政策法规。如2000年7月财政部的《会计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出要求;2001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这些均表明,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己取得重要成果,但同时应清醒地看到:

首先,我国会计控制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在认识上还未达到统一。前己述及,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会计控制的概念。财政部2001年6月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提出,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是查错防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这些观点有很大的差异,这反映了人们在对会计控制的认识上还未达成共识,我国会计控制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成熟。

其次,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我国会计控制研究的历程很短,成果相对较少,研究内容不够深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由于缺乏成熟理论的指导,企业会计控制普遍较弱。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比较关注岗位分设、组织设计、管理程序与手续、监督检查方式等内容,更多的是追究责任而非改善现状。许多企业在认识上非常模糊,没有认识到会计控制是以单一的内部牵制启蒙,逐步向防护性控制、指导性控制、效益性控制、企业核心竞争力培植等多样化方向发展的,从而导致会计理论与信息论、系统论及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很难真正融合。

2.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内部会计控制现状的联动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必须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加以认识。目前,我国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淡薄、制度基础不健全、系统创新能力比较低、人力资本载体不到位、企业文化建设落后、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现状与会计控制理论研究不够成熟及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面临的挑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

(1)我国目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产生不了强烈的对会计控制信息的需求,主要因为:

一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战略规划和明确的竞争优势战略,企业系统创新能力低下,很难产生对会计控制信息的强烈需求。使得企业对传统历史信息、货币信息和定量信息以外的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无形资产信息等影响企业未来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信息及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技术、技能和知识的信息需求不足。导致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控制信息严重不完整,也缺乏相关性。

二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度基础不健全,制约了对会计控制信息的需求。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得还不够完善,未能完全达到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的要求,从而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产生了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不规范,崇尚“股东至上主义”,忽视债权人、顾客、供应商、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制约了对利益相关者信息的需求,作为公司治理核心的董事会成了“橡皮图章”,以高管人员为核心的决策体系既不能有效地对高管人员进行利益制约和行为牵制,也不能积极参与公司战略决策,从而很难产生对董事会业绩评价和激励的信息需求。因高管人员知识等方面的局限,也有可能忽视了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三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本载体不到位,制约了对人力资本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价值评估及激励约束的信息需求。

四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企业产生不了对塑造优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独特文化这一软控制信息的需求,对创建刚柔相济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文化、营造健康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文化氛围的要求不迫切。

五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对企业会计信息传播造成障碍,不能快速、准确、实时地传播会计信息,制约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要求。

(2)我国企业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不能有效提供满足构建核心竞争力需求的信息。

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可以得知会计控制理论与实践是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提出的新需要而丰富、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会计控制以单一的内部牵制启蒙,逐步向防护性控制、指导性控制、效益性控制、企业核心竞争力培植等多样化方向发展。然而,客观地说,目前的会计控制系统较少关注企业独特的知识与技能、员工价值理念、管理体制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植和提升的影响,使得现有企业会计控制系统不能提供有效信息以适应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

第5篇: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竞争优势 竞争战略

1 核心竞争力概述

1.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1990年,著名管理专家C.K.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在他们所著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书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这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提出,该理论较目前其他企业理论更好地解释了成功企业竞争优势长期存在的原因。

1.2 核心竞争力的本质

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和依附载体分析是探究本质的前提。前者探究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以何种形式反映出来的;而后者探究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于何种载体中。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分析而言,显然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但从核心竞争力的度量、评判和提高 措施分析看,后者成为了措施的落实点,即只有在载体培育的基础上,才能孕育出独特的、不为外部所获取和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离开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去讨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就成为无本之木。

1.3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成要素是多层面、多元化的,表现为多种形式。它可以是企业足以胜过他人的关键技术、优质资产,或者企业优越的管理人才。也可以是企业过人的市场预测、营销能力。它还可以是企业独有的研究开发能力、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尤其是企业优越的管理模块、企业文化等。

2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在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快步迈进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发展日益引人注目,己成为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当前中小企业正面临来自跨国公司竞争、企业自身内部缺陷、市场环境不完善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直接影响了它们的发展速度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研究分析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显得尤为必要。

2.1 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舞台。尽管受到区际经济发展不平衡、贸易自由化受阻、国际恐怖主义等因素的困扰,世界经济仍然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和相对均衡的发展时期。同时我国国内政局稳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2 微观环境

企业决策层素质。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业主和经营者绝大多数是由社会各个附层分化而来,部分人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战略眼光,经营管理能力欠缺,职业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整体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3 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维护策略

3.1 企业自身在产业结构中的外部策略

尽管相关外部环境的范围很广(包括社会的、经济的各种因素),但企业环境最关键部分就是企业投入竞争产品所属的一个或几个产业,这是产业的吸引力是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和根本的因素。产业结构强烈影响着竞争规律的确立以及相适应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它是最基本的竞争环境。

3.2 潜在竞争对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新的竞争对手可以通过“自起炉灶”或以兼并、合资等方式进入到产业中来,对产业产生冲击,并影响到企业的相关价值活动。潜在的竞争对手的入侵威胁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强大的入侵威胁意味着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能被削弱。侵入障碍和预期的报复行为的激烈程度决定了入侵威胁的大小。

4 营造技术创新氛围以及更新管理创新观念

4.1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4.1.1 建立与企业组织结构和发展规模相适应的技术开发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形成长、中、短期的层次研究开发体系,这种以技术中心为核心、长中短期研究开发活动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既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又有利于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和工艺的改进,既能使企业保持后劲,又能形成市场的冲刺能力。

4.1.2 建立企业内部研发、生产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在立项前组织市场销售、生产研究部门有关人员相互交流与合作,在立项表中要有市场、生产、财务、科技部门和有关领导的共同签字,并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定期请各方面人员来讨论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技术开发与生产销售紧密衔接。技术开发课题和技术改造、基建及市场开拓都要纳入统一的发展规划中,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所以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最为实际的技术创新原则就是:课题市场化、目标规模化、成果商品化。在上述三个原则指导下,达到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的专利发明,以及一定更新速度和迎合需求的新产品。这样的技术创新,企业会形成核心竞争力基础,因此技术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4.2 注重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方面

4.2.1 观念创新 企业的发展,经济形态的转变,都离不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善于总结企业改革中脱颖而出的管理新思潮,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信息观念、战略观念、人才观念等各种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新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企业内外环境,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4.2.2 制度创新 企业的制度创新是搞好企业各种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我国中小企业在多年的创业经营和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过程中,最终会趋向职业管理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要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各行各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内部领导体制、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由此可可见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4.2.3 文化创新 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经营资源就是知识。因此,综合利用知识能力的人刁也就越来越重要。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往往取决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把人看成是“文化人”,它注重发掘人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看重人的作用和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胡大立.《企业竞争力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2]史东明.《核心能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6篇: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企业文化;企业家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20-02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渊源

目前,关于什么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说法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尚未成型,关于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也未达成共识。总的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企业发展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

(一)企业发展理论

企业发展理论是从企业本身及其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可分为地位论、竞争优势论和生产要素论三种观点。地位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由于政府管制、自然垄断或其他在市场上处于垄断或控制地位。竞争优势则源自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认为耕地的成本和更高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这种观点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因果关系的颠倒。应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竞争优势,而不是竞争优势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生产要素论由迈克・波特提出,他认为生产要素历经四个阶段:资源要素驱动、技术投资驱动、能力创新驱动、资本知识驱动。而这些生产要素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是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分为组织惯例论、资源论、能力论和知识论四种观点。

第一,组织惯例论。1958年,赫伯特・西蒙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内处理各种情况的组织惯例,既包括正式的组织惯例,也包括非正式的组织惯例。

第二,资源论。1986年,杰伊・巴尼提出了“战略资源”。他将传统上企业注重市场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转到了注重公司内部资源条件,尤其是企业所特有的稀缺资源上来,认为企业所特有的稀缺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的迅速发展,企业可以买到任何物质资源,那么资源就不再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能力论。这种观点认为,资源并非都可以成为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的源泉,只有有效利用和开发企业资源的能力,挖掘、整合、提升企业内部所特有的、高价值的和难以模仿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知识论。1990年普拉汉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是生产实践中学习获得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技能、知识、管理、机制的知识,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产品和服务。

二、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虽然形成了一些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群体,但是,就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它们的竞争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非常有限,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除了个别行业产业的集中度较高以外,其他行业产业集中度普遍较低。重要产业的企业生产专业水平低、 协作化程度不高,很难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同时,已经事实上形成的全国区域性的产业趋同格局,也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制度基础薄弱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建立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企业多数尚处在由传统的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向较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处在由试点到推广的阶段,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因此,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不完善,成为国有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3.创新机制匮乏

目前,我国在创新机制方面匮乏,其主要表现在技术、产品、竞争策略等方面。由于我国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不具备强烈的技术创新欲望,同时,缺乏必要的技术资金投入,难以保证技术创新所必要的条件。而创新技术以产品为载体,产品则以技术为后盾。把产品与技术结合起来,将新技术转化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的产品,正是我国企业所需要的。因此,创新机制的缺失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4.企业家形成机制缺失

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而创新要由企业家来领导。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适合企业家产生和成长的土壤还没有形成。这是因为,企业家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国有企业的企业家选拔和任用机制还没有摆脱旧的框架,企业家的收入还偏低,企业家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报酬不相符,职业经理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着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和不断壮大。

三、发展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笔者认为,对于如何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途径进行分析。

(一)内部途径

1.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国有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地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从而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2.以企业家的形成机制为发展源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依靠企业家的整合能力。企业家在企业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然受其重要影响,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价值创新等冒险活动只能由企业家自身承担。它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发展的兴衰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否形成。因此,可以说,企业家在其精神的鼓励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性保障作用,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家自身保障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3.以信息化为动力。加强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最关键的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

4.以企业文化为后盾。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我国的企业所重视,我国的一些大企业也都在努力塑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

5.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创新人才。结合国外经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个人技能,加强对工作的适应性;二是培养个人的学习能力,强化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组织间的协调与合作;三是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所以,如何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将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另外,国有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有动态意识。

(二)外部途径

1.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政企分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政企不分会带来许多严重后果:企业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的企业;难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系;难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造成腐败,等等。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符合国际惯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政企关系,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供保障。

2.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企业制度创新。体制性问题仍然是制约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和提升的重要原因。因为政企不分、政资不离,国有企业就无法完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再加上市场不成熟,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有必要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的主体。

3.推动投融资体制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从表面上看,资金短缺问题制约着技术创新,实际上,落后的投融资体制才是问题的关键。进行投融资体制创新,才能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驾护航。所以,如何完善金融市场,促进科技-产业-资本-市场的联动,发展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也制约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迈克・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 赵光忠.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策划[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3.

第7篇: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核心竞争力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怎么成功实现软着陆?归根到底,这决定于企业核心力的强弱,所以当下,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力量源泉。如今,我国的企业与世界实力强势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和欠缺之处。而这种不足和欠缺又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只有通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让企业提升实力,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顺利度过经济危机。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多种技能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力量,但是,对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却不是涵盖所有方面的,如果一个企业丧失了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它仍然能凭借一些核心或者关键的技术或知识领域而赢得市场。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独特性表现在:企业拥有的核心资源市场无法购得、亟需法律法规的保障;资源与能力之间具有互补性和组织性、属于企业的公共资源、竞争力具有持续性。

一、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的现状

1、缺乏经营战略思考

市场的萧条也检验企业的竞争力的强弱。 某些企业将产品滞销、效益下滑等问题都推脱到市场上,认为这只是市场萎靡的结果,盲目等待市场的复苏而不主动采取有力措施。面对经济的萧条,企业难以从自身的问题中发现更深的矛盾。

一些企业没有明晰未来的发展战略,盲目发展还有一些企业则频繁转变自身的发展战略,致使发展方向出现混乱,企业的运作效率也随之降低,最终走向衰落。

2、规模结构与自身实力之间出现失衡

金融危机在中国蔓延,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代工生产企业,他们没有合理的营销体系,也没有研发能力。这些企业就是缺乏软实力,宁可倾其所能增加产能,也不对软实力稍加关注。

3、产业结构分散

长时间以来,企业在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下成长起来,却缺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很多产业呈现很多低效率结构。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的结构弊病都一一暴露,缺乏核心竞争力,也缺乏抗风险的能力。

4、缺乏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我国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都只是停留在“制造”的状态,缺乏应有的创新,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导致企业只能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原料。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些有效措施和途径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应该勇敢地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的总体目标,优化配置好企业的资源,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把握竞争的主动权。笔者认为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注意四大方面的工作。首先是科技创新的决策机制,建立科学而完善的科研决策和开发体系,让在完成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共同协作,并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上体现科学性,确保产品技术的创新和领先。其次是科技创新的资金保障机制。企业要保证足够的研发经费,保障研发工作的进行。再次是科技创新的管理机制。在产品的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中进行合理高效的创新管理,保障生产的成功运作。最后是科技

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企业要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对人才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引进和培养大量人才,提高企业的人才储备。

2.提高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体现,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能力,更依赖于企业能不能准确分析市场态势,并采取可行的策略和方法。这方面,企业要争取做好三点:首先是要提高对市场调研的重视程度。要将市场作为导向,制定生产目标。其次要健全完善好营销网络,构建好企业与市场的桥梁,增加产品的销量和市场份额。最后是要建设好企业的品牌,树立品牌效应。通过科学的发展策略,以质量作为基础,塑造品牌,使产品和企业都能够越走越远。

3、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依赖于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在这个层面,企业一方面要将自身的竞争优势和不足认识清楚,结合市场的需求,制定并完善好经营战略。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好规范的企业制度,将所有权与经营权进行分离,建立起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让企业走上一条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另外一方面,企业要适应市场的剧烈变化,以市场为中心,建立完善好自身的组织形式。

4、提高企业文化影响能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核心竞争力的支持,而技术的培养和提高也离不开企业文化环境的影响。企业必须营造一种核心价值观念,并让全体企业管理者和职工对其产生归属感。在当前的形势背景下,企业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和竞争意识,用先进的文化氛围去武装企业、感染员工,促进以“为顾客服务”为最终导向的企业文化的建设。

5、健全完善好企业发展的制度和环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相关部门也要提供良好政策制度和服务予以支持。政府要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利用行政手段对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加以整治和规范,促进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另外政府也要改进政府的功能和服务,健全完善好公共服务平台。相信只要政企协力,企业一定能够提高核心竞争力,抵御金融海啸的冲击,我国的企业也一定能够在金融危机中抓住机遇,经受考验。

结语

企业必须清楚认识到:只有积极提高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科学的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够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变得更强,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吴维库.企业竞争力提升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蒋学伟.动荡环境中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2.2

[3] 赵文清,贾慧敏,钱周信. 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研究评述[J]. 技术经济, 2005,(03) .

第8篇: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服装核心竞争力;品牌战略;产品属性;品牌特色;人才培养

当今我国服装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改变被动地位,必须尽快实施品牌战略,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着手,获取有利的竞争优势。因此,首先就要对核心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进行梳理分析,对核心竞争力有清晰的认识,这对于品牌服装企业了解自身核心竞争力情况,打造品牌特征与内涵,拓展品牌发展空间,进而提升服装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涵义及其重要性

1.1核心竞争力涵义

“核心竞争力是伴随知识经济而产生的一个新概念,是传统意义上竞争概念的深层次发展”。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美国密西根大学普拉哈拉德与伦敦商学院哈默尔于1990年在论文《公司的核心能力》中提出的,将其定义为:“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乔治・斯托克(George Stalk)在其论文《计划评论》中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为扩大生产线提供测度标准的个人技术和生产技能的结合。”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张彦宁教授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它使企业在战略上与众不同。”可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过程中对自身资源、知识、技术、机制等加以整合形成的、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并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自在能力资源。

“核心竞争力是所有企业的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通过向外辐射,作用于其他各种能力,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发挥和效果”。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的基础,它具有独特性、系统性、不可占用性、价值性。

1.1.1独特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能轻易就被其他企业所模仿或占有,否则,企业之间、产品之间的差异即不存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不可能长期保持。那么企业要保持长期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持续不断地付出成本,以获取与同类品牌所不同的、特有的产品、文化、价值、内涵等,从而始终满足市场所需求的各种资源要素。这些优质的资源要素,即使企业产品具备了与同类产品明显的差异性,也使得企业得以形成自身的特色品牌,塑造独特的品牌文化与巨大的品牌价值,从而使得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

1.1.2系统性

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并非单一元素作用,而是在品牌理念、生产技术、产品品质、营销策略、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元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但通常来说,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往往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内在推动力。以核心技术主导的核心产品的诞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又有助于催生新的核心技术,并辐射到更多的新的核心产品上。即由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构成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才有可能真正帮助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提升。

1.1.3不可占用性

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为创造更多顾客价值,适应内外环境及变化,以综合能力为基础,以核心专长为特点的特殊资源和能力”。这种核心专长是品牌所独具的、不易被转移给其他个人或企业的,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由企业、产品、品牌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复杂体系,难以通过简单的观察培训、技术模仿、产品复制等手段而被占用。

1.1.4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帮助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必然要经过市场的实践检验。那些可以获得市场价值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需要被不断强化,以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及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与之相反,那些无益于帮助企业获得市场价值的构成要素则需要被改进,甚至被淘汰,以避免成为企业实现市场价值的不利因素。

1.2核心竞争力与服装品牌建设的相互关系

核心竞争力与品牌建设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一方面,核心竞争力蕴含于企业内部,是一种无形的综合力量,是集资金、技术、文化、产品、策略等诸多力量的集合,是企业竞争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相对优势。这种独特的相对优势,有助于挖掘并扩大产品的独特性,塑造品牌的独特价值。而品牌建立并获得成功的前提之一必然是优质的、区别于同类型产品特征的产品本身。因为品牌本身就是“一种产品乃至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产品和企业的标志”。优质的服装产品,其设计理念是独特的,其品牌文化是深远的,其品质特性是优于同类产品的,这样的产品可以使消费者可清晰辨认出产品的来源,而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当然更加容易获得市场成功。可见,核心竞争力可以成就服装品牌。

另一方面,实施品牌战略,又有利于将产品的独特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其能够在顾客群中建立起品牌忠诚度,进而发挥品牌优势,并不断维持及强化这种优势,保障了企业打造产品的优质品质与性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及占有率的不断提升,又可以促进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可见,核心竞争力的建立有助于推动服装品牌的发展,直接决定了品牌的市场地位;同时,品牌的良性发展又有助于不断巩固与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2.品牌服装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

核心竞争力并非单一的孤立存在,它是使企业能在同类型的产品或服务中取得明显优势及领先地位的综合体。开发和培育我国服装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的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同时结合服装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从品牌建设的角度进行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解析,将品牌概念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进行整合研究,从而提高服装企业的品牌塑造成功率,进而依靠品牌所产生的辐射力及价值,来有效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与占有率。

2.1以核心技术为保障的优质产品属性

不断提高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首先就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这是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基础。而在此过程中,核心技术的支撑必不可少。

在品牌竞争的基本层、附加层及核心竞争层三个方面中,核心技术都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满足顾客最基本的穿着需求,是品牌竞争的基本层次。然而要提供给顾客舒适、安全、美观的穿着产品,没有技术,尤其是品牌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做保障,是难以达到的。没有包括产品研发、板型技术、生产技术、企业快速反应系统等在内的足够的技术支撑,服装产品的优质无从保证,顾客的穿着需求也将无法被满足。附加层中包括了除基本穿着需求之外、产品对顾客身心有益的部分,也要依靠企业的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的依托才能实现。核心层是品牌提供给顾客的优质价值的主要体现,这种优质价值是品牌所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它包括产品优越的使用价值、产品卓越的外在表现,以及产品的附加价值等内容。核心技术有助于实现品牌获得核心竞争层次中的绝对优势。

核心技术是品牌优质产品的保障,但并不是说,技术就可以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全部内涵。技术有两个层面的衡量标准,一是技术本身的水平,二是市场对技术的认可及需求度。在保障技术领先、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还必须充分结合特色服务、市场需求满足度等,赋予技术以充分的市场性。这种将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2.2依据自身品牌特色的正确战略部署与长期发展规划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法宝,也是企业制定品牌战略所期待实现的主要目标。因此,它必然是企业制定品牌战略的基础及出发点。若品牌企业还未形成核心竞争力,那么必须尽快培育和开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已经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要依据品牌核心竞争力情况及品牌特色等特定的前提,进行品牌发展战略的部署与规划,确定品牌的发展目标、产品研发、营销推广等一系列的决策,依靠核心技术从生产制造层面上避免了产品同质化,实现了产品的特色化。同时,与品牌特色结合的核心技术,又有助于创造品牌竞争中的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产品的延伸价值与顾客主观感受的差异性。服装品牌只有充分有效利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维护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其始终保持并不断扩展延伸,才能有效地进行核心产品的开发与市场开拓,获得市场竞争中的绝对优势。

2.3以人才为支撑的创新机制的建立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对于品牌而言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维护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鼓励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建设创新等的创新机制的建立,是培育和维护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一个品牌如果失去了创新能力,没有了创新机制的保障,也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持久发展的根基,更会失去在市场中生存与竞争的基础。而在创新系统中,人才的支撑是最为关键的环节。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制度,重视对设计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的培养,精确人才定位,全力保护知识产权,用人才带动创新,用机制保护创新,用不断进步的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机制,才能维护品牌的竞争优势,创新度越高,品牌的价值越大,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

第9篇: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6-0020-03

[基金项目] 广东省软科学项目“广东省创新型企业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批准号:2006B70105022)

[作者简介] 刘 耀,南昌大学在职博士,深圳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广东 深圳 518060)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我国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科学分析国际竞争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依赖着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只有拥有足够数量与质量的创新型企业,才能形成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一、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创新型企业在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经济全球化和商品化、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管理现代化的基础之上来考虑其长远发展。在追求持续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近期的利润增加和市场份额的扩大,考虑持续的长远的利润增长,而且还要考虑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技术、人力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创新能力成为新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不断增强研究与开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考虑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另一方面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同时也要考虑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将来的持续发展。

二、影响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可持续发展又依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麦多斯(D.L.Meadows)认为,影响经济增长有五大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受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会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也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与创新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有利于从体制上、机制上打破和消除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各种障碍。有利于形成规范和有激励作用的委托关系以及内在的有助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制度,企业也就失去创新的动力,企业的持续发展就不能得到保证。

(三)创新人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生存与发展基本条件,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企业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创新型企业创新的基础,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创新型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如果创新型企业没有一个好的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有效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就会失去竞争力。没有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那么,要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只是一句空话。

(四)持续创新。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最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持续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它是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动力源泉和前提保证。创新型企业的活力是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来源,而其自身活力又来源于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机制以及对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创新型企业若不能进行持续创新,它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实现其持续发展。

持续创新发展战略是以实现持续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核心发展战略,是增强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持续创新发展战略,必须有效地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动态的战略竞争力,以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和保持战略竞争的优势。

(五)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是各个方面的,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它对创新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拥有凝聚、激励、协调、约束和塑造形象的作用。根据调查表明,我国的中兴、联想、华为、迈瑞等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企业的飞跃发展,都是因为拥有自身独特的创新企业文化,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六)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拥有量成了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然而,我国的一些企业普遍缺乏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的重视,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战略意识薄弱,因而严重影响了企业在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有助于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创造、管理、运用、保护和发展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战略

(一)实施持续创新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企业的建设。随着新经济的成长和发展,创新型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出现。世界上那些谋求长期持续发展、追求卓越的公司无不投巨资和人力从事持续创新。当今,企业不断地创新,在这种创新浪潮中已经涌现了一批创新型企业。

创新型企业正处于新经济时代,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使创新型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全面实施持续创新发展战略。

持续创新发展战略是以实现持续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核心发展战略,是增强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持续创新发展战略,必须有效地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动态的战略竞争力,以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和保持战略竞争的优势。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战略,不断增强创新发展动力。企业自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将科学知识和科技发明用于工业化生产,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以获得最大商业利润的一系列活动,包括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新技术、新工艺等一切创新活动的总和。

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企业创新发展的持久动力。我们只有把技术、创新、资源和人才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创新和长期竞争优势。必须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在战略领域、支柱产业和关键环节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形成长期竞争优势,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必须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靠自主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增强自主创新活动的主体意识,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强化创新激励机制,才能引进自主创新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大力促进深化科技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巩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

(三)有效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潜能。创新型企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企业,它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创新型企业必须具有强大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而具备这种创新能力的唯一资源是高素质的人才。创新型企业竞争的真正源泉不仅在于大批优秀人才的集聚,更重要的是促使优秀人才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因此,创新型企业的成功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有效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就是要造就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家和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的创新人才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的环境,让更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领军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要充分尊重人才,实现其自我价值的追求,创造条件鼓励其实现奋斗目标,使他们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一整套有利于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制定出有关人才发现、培养、选拔、任用的规范化的制度和程序方法,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形成激励创新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和作用的有效措施。

(四)实施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建设创新企业文化平台。企业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部分,是企业的价值观,是一种看不见的资源,是企业的剂。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和物质的表现,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其自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文化。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物质文化环境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肯定是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创新型企业文化是指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创新理念已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人们坚信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是各个方面的,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创新型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培育首先要提高企业的内聚力以及对企业价值观和管理经营方式的认可。其次是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员工之间的配合、协调、互补和协作的完成工作的精神。实施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必须把企业文化创新纳入企业发展的规划和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中,融合到企业创新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思想指导下,致力于企业持续创新文化基础管理机制的建设,培育出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企业文化。

(五)实施企业制度创新战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也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施深化企业制度创新战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与创新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有利于从体制上、机制上打破和消除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各种障碍。只有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形成规范和有激励作用的委托关系,形成内在的有助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实施制度创新战略,必须优化产权结构,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六)实施持续技术创新战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参与全球化科技竞争的重要优势。持续技术创新是提高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

实施持续技术创新战略,必须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获取全球化竞争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创新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充分依托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创新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

(七)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打造自主知识产权高地。企业作为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主体更迫切的需要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但是,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战略意识。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忽视,极大地阻碍和影响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步伐。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创新型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创新型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其核心是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只有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灵活运用知识产权,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创造、管理、运用、保护和发展的能力,才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多份额,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力实施的知识产权战略,政府要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支持企业创造、使用、保护知识产权,支持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国际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有效保护企业的创新权益。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法规政策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作用,打造自主知识产权高地。

(八)加快实施品牌创新战略,打造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品牌竞争带来的强烈冲击和巨大挑战,必须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国际品牌企业就无法参与全球品牌竞争。品牌创新是创新型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全球品牌竞争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实施品牌创新战略是获取品牌竞争优势,推进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为此,必须加快实施品牌创新战略,树立品牌创新理念,建立品牌创新战略和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品牌创新制度及品牌管理经验,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建立和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提高创新型企业在国际品牌竞争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宋光华.建设创新型企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张金水,张志彤.创新型企业衡量标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

[3]王一鸣,王君.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