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修养的理解范文

人文修养的理解精选(九篇)

人文修养的理解

第1篇:人文修养的理解范文

戏剧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是剧本的演绎者,也是角色的塑造者,戏剧演员能够通过真实场景的领悟和环境的感染对剧本所创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完美的展现,实现剧本人物形象的创新和提升。戏剧演员的艺术修养是进行角色构思的重要条件,高超的艺术修养能够完整的展现人物角色的构思,充实剧本人物的角色表演力。戏剧演员的艺术修养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道德修养、生活修养、文化修养、思想修养,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艺术修养分析,将戏剧演员的艺术修养和角色构思的关系全面的表现出来。

一、道德修养提升角色构思的水平

戏剧演员的道德修养主要是指在表演艺术中所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即爱岗敬业、尊重艺术、完善艺术的敬业精神,对剧本所塑造的人物角色通过自身的理解完整的演绎,让观众能够享受到一场视觉与感官的艺术盛宴。道德修养是保证艺术者的个人魅力的重要保证,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实现创新。道德作为戏剧演员艺术修养最基本的要求和准则,体现了戏剧艺术表演艺术职业的精神文化内涵。戏剧演员的道德修养能够帮助他实现对剧本的完整阅读和研究,对角色构思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严谨治学的基础上认真的对待作品,对自己的表演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对剧本创作负责,实现个人艺术表演的最大发挥。很多的戏剧表演艺术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就是因为这些戏剧表演艺术者能够将剧本所创造的人物生动鲜活的演绎出来,以精准的角色构思让人们在观赏的同时获得精神的享受。

二、生活修养丰富角色构思的内容

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戏剧艺术创作同样也是如此。戏剧表演者在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之中,通过生活修养丰富角色构思的内容。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表演艺术家,戏剧演员的任务就是将生活着多样化的人物真实完整的展现出来,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没有生活阅历所带来的影响深重。剧本的角色定位主要是根据故事发展所设定的,即使是再高明的剧本创作家也有需要提升的部分,所以戏剧演员的生活修养能够弥补角色定位的不足,以自身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表演经历,为角色的构思增加新的内容,实现角色形象塑造的丰满性,以真实生动的角色形象创新剧本的艺术表演力,提升剧本的故事感染力,调动观众的情感共鸣点。生活修养永远是戏剧演员成长的重要动力,以生活中人物的丰满血肉性体现剧本人物角色构思的深厚内容。

三、文化修养促进角色构思的创新

戏剧演员的文化修养能够促进角色构思的创新。戏剧表演艺术是一门内涵非常丰富的艺术表演,凝结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这里的文化修养不是指单一的戏剧文化,而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等很多方面的文化,由于戏剧角色构思中不仅需要对剧本透彻的掌握,还需要在表演的过程中拥有多方面的艺术文化。比如说在青衣的角色表演中,戏剧表演着不仅要深刻体会青衣的生活经历、情感变化,以此来揣摩角色的人物心理发展脉络,在表演中通过舞蹈的水袖、旋转等表演技巧来体现角色的形象。所以在戏剧演员的艺术修养中文化修养的丰富和高深不仅是对每一门类都做到精通,还要形成自己的理解,经常地形式就是能够借助各种艺术工具去对戏剧角色进行解读,实现个人对角色定位的深入思考,将剧本创作者创作角色构思时的心态掌握,这对于角色的构思有很重要的意义。戏剧表演者的文化修养主要是以知识为基础,通过和其他的门类进行相互的交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通过阅读多方面的书籍和艺术作品,增加自身对于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心理揣摩的能力,将剧本的人物构思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展现出来,呈现在观众面前,增加自己作为喜剧表演者的文化修养。

四、思想修养增加角色构思的精神

思想修养是喜剧表演者都是时代文化以及时代精神的领悟,通过思想修养的提高能够增加角色构思的精神内涵。戏剧角色不仅是戏剧故事的演绎者,也是时代精神的承载者,对于角色的时代精神把握,能够提升喜剧表演者对人物形象构思的不断深入,以蕴含丰富的文化和精神的角色形象感染观众,带领观众感悟时代的精神和文化魅力,实现不同时代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思想修养主要是戏剧表演者拥有完善的思想道德境界,通过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找到自身艺术表演的实践途径,为人们的精神享受不断服务,真正意义上实现“为艺术奉献终生”的艺术远大目标。角色构思的精神意义只有高超的思想修养才能得到体现,也只有思想修养达到一定境界才能将人物角色所蕴含的精神完整的展现出来,实现人物角色构思的深入剖析,最终提升自身的戏剧艺术修养。

第2篇:人文修养的理解范文

《上枢密韩太太尉书》中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所谓的“文学修养”我想其最终表现为内在的气质修养,通过诗书的熏陶可以获得。文学修养是全面的、复杂的,它也不是一天半天就能得到的,它是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一定时间的磨练,这样在能体现出一种由内而发的气质,这种修养实质上是一种内在修养的联系。

二、关于七字标准

金铁霖教授所提出的七字标准“声、情、字、味、表、养、象”,以上这七个字,全面涵盖了当代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要求,是“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具体体现。其实这七个字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我们要完全做到这七字,就是考查到了我们的修养,特别是我们文学功底和文学深厚底蕴的需要。歌曲是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结合,声乐学习者只有加深文学素质修养的提高才能对作品进行最全面、最深刻的音乐诠释,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三、声乐学习与文学修养

(一)“声”“情”与文学修养

这里的“声”是指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 “科学”实际上可以归结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的并且经过验证了的知识。那么,迄今为止的声乐实践中得到验证的成功经验就是关于声乐的科学知识。“情”是指在声乐演唱中作品的情感表现。在情感表现中,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声情并茂”,所谓“声情并茂”指的是引伸为美好,指演唱、朗诵等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文学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文学的角度去探索,将其归纳为:理解歌曲背景、歌词中的情感基调、理清歌词段落和曲式脉络、词曲完美结合(这就要求发挥想象)。

一个演员或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会直接影响对作品二度创作的质量。要想把歌唱好,把情感完全融入到歌曲当中,就要求歌者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广博的文学修养作支撑。曾经有个同学演唱《孟姜女》,几乎是唱了几个月,其实她的声音技巧方面的确是做的很到位,我们都已经叫她“孟姜女”了,但总觉得他的歌声当中缺东西,也就是没内涵的声音,没感情,后来一天我们见她特高兴就开玩笑说“你的杞良哥来了”结果她反问一句“杞良哥是谁啊”?我想这歌曲的感情表达不出来是情理之中了,她没有去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以及她更没有去体会孟姜女这个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也更没有去理清歌词本身所表达的故事情节,也可以说领悟不了。那么还怎么谈民歌中的强调点“声情并茂”呢?已充分证明了文学修养的需要对表演歌曲的重要性。

(二)“字”“味”与文学修养

在中国的民族声乐作品中,“字”和“味”是最具有特色的,正所谓“字正腔圆”。“字”是指歌唱中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吐字;“味”是指演唱声乐作品的风格和韵味。

汉字是我们中国文化得一部分,对汉字的了解也是直接关乎到我们自身的文学素养。我国的民族声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中国语言为基础,以科学发声为原理,以文学修养为支撑,并代表民族气质、民族个性,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标准的中国式的歌唱艺术。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每次听歌唱家唱歌时,不由自主的,心生一种强烈的亲切感,除了她的作品是歌唱时代主旋律能引起人民共鸣这个原因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她那咬字的技巧。歌唱时咬字的清晰,把字的韵味能最原始的表达出来,也就是把中国汉字的味道,“中国味”很好的表现出来了。我国是一个民族多的国家,各民族有其自己的特色,因此歌曲中的“味”也是繁多的,要把握其中的味,我们必须得了解其民族的文化。因此文学修养的需要也是我们把握民歌“味”的支撑点。如果歌唱语言没有文学性,歌曲便失去了它的艺术魅力,不能完美塑造艺术形象,也就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表”“象”与文学修养

“表”是指歌唱中的表演和形体动作;“象”是指声乐演员的形象、台风和气质。把这二者放在一起,主要是他们二者都是在歌唱表演时在舞台上的气场。一个专业很好但缺少文学修养的人是很难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的。真正的艺术家都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文学修养”我想其最终表现为内身的气质修养,通过诗书的熏陶可以获得。这里的“表”与“象”主要是在表演实践的过程中而体现的。

由于声乐综合水平的提高与文学修养的加深同样重要,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对自己的声乐学习与表演都大有好处的,就像学习音乐能锻炼出一个人的气质一样,文学修养的加深也同样可以培养人良好的的气质和内在的精神品格,而这种内在品格的培养,是和音乐所要求的内在精神与审美原则是统一的。由此可见,两个具有同样音乐水平的学生,文学修养高的学生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必然更能生动准确的表达作品,他的歌声也必然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四)“养”与文学修养

第3篇:人文修养的理解范文

  道德个体的心性觉解、人格提升是道德修养所要推崇的某种境界,而达此境界的道德修养方法、途径及其过程在本质上则既受制于人们生活所依的微观生存处境,更受制于人类发展所处的宏观社会形态。放宽到这样一个认知框架下来谈道德修养,目的在于将作为人类道德实践活动之传统方式的道德修养置于一个恰当的社会语境进行讨论,以给予其道德社会学的重新关注,而不是褊狭地将其嵌套在某种既定话语下进行传统式的个体道德解读。由此看来,道德修养与中国社会转型是一个尚不为学界关注但却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伦理学问题。任何企图脱离社会生活历史进程的道德修养,无异于自我放逐和自我边缘化。伴随人类生活公共化与异质化的演进,原本植根于同质性社会形态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体系已欠活力,顺应现代社会异质化与公共化的转型之势,从封闭走向开放,以构建一种合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生活方式语境中的道德修养理论,乃是笔者想要言说的重要理论旨趣。

    一、中国传统社会形态中的道德修养

    从社会的性质和形态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主要可分为两类:同质性社会与异质性社会。同质性社会通常表现为社会民众归属于共同的政治共同体,并拥有大致相同的政治认同、理想信仰和价值追求;异质性社会中的民众虽然在信仰、价值和认同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依然能够谋求其基本的价值共识和文化理解。“家国”一体的制度安排和封建的自然经济构筑了中国传统的同质性社会形态,即:维系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宗法血缘关系,不仅加固着君权与族权的联盟,而且也构筑着君主意志转变为社会意志的基本通道,从而使多地域、多民族的中国华夏大地形成了基本雷同的社会结构、伦理纲常及其可沟通的行为方式。这种同质性社会形态成就了以“成德、成性”为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观念:既有西周的“敬德配天”、“修德配命”之说;先秦儒家的“存心养性”、“反身自省”的“内在功夫”;宋明理学家的“居敬穷理”和“省察克治”的“向内求索”;还有老子的“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释家的“觉悟”、“渐悟”、“顿悟”;等等。无论是儒家主张的内省自身、格物致知以成圣贤,道家坚守的致虚极、守静笃以返璞归真,抑或是释家力行的净心觉悟以求“修炼成佛”,都在向世人澄明这样一种镜像: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修养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推己及人”的社会价值旨向,但终因其片面推崇“诵读经书”、“颂经参禅”、“坐而论道”、“三省其身”,以实现道德个体心性觉解的道德修养方法及其修养过程,就已然将作为人类道德实践活动方式的道德修养仅仅视为一种可以远离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以内省、自责、内修、悟道为主要方式的私人生活领域的心性求索。这种与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同质化结构相适应的传统道德修养具有强烈的依附性、内向性和精英性的文化特质。

    依附性是浸透着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方法、途径、境界及其全过程的基本文化特质。在“家国一体”和封建自然经济的中国文化传统氛围中,道德修养一般总是以位高权重者为引领、以长者匡正晚辈为秩序,从而为维持既有社会秩序锻造出一代又一代谦卑温顺的依附性“臣民人格”。其次,以“成德、成性”为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诸多之道,均以内向度的人性回溯为精神归宿。无论是主张抵达内心善的儒学,还是觉解或顿悟某种虚极境界的老庄学派,都始于人自身向善的欲望、执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的“内自省”的修身功夫,止于尽心知性,回复人之本性的境界。以儒家、老庄为代表的这种“为己”的心性修养之学,是一种向内用力,而非向外求利的道德追求。最后,以“成德、成性”为境界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作为对人及其生命存在意义的终极目的性价值理解的推崇,有助于构筑并促进人生精神世界的完善和至善,尽管因其人生哲学基础具有强烈的精英主义倾向和权威主义依赖,对多数平民百姓来说它还只是一种具有某种虚幻镜像的奢侈品。

    二、中国传统道德修养遭遇转型社会的挑战

    时至今日,社会转型的发展语境已经成为我们讨论一切中国现象,包括道德修养现象无法摆脱的时代背景。按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理论,我们可以将社会转型理解为是一种需要接受“灵魂的分裂”的挑战及对挑战的回应过程。中国传统道德修养遭遇社会转型的挑战已成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经验事实。以社会存在方式及其变迁的历史眼光鸟瞰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遭遇“灵魂的分裂”情景中所直接承负的诸多挑战,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佐证。

    首先,依附性的“臣民人格”遭遇个性张扬的挑战。在与传统伦理文化和人格范型相适应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中,民众个性在整个社会格局或者说漫长的封建社会演变中是个隐形而不彰显的存在体。产生并服务于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同质性社会结构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文化,无论是其原生形态,还是秦汉以后的流变形态,本质上只是一种奉行人身依附关系的、塑造模具式系列道德人格的宗法等级道德修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传统社会虽有本质差异,但在道德修养方法和途径策略上已然还是以一种国家伦理的“独特权威”继续强化着经过改良过的种种新型依附关系。由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所推动的中国现代化所带来的,以个性张扬和人的解放为特征的异质性转型社会,打破了同质性社会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之间的可通约性格局,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不可通约性的文化特征。换句话说,传统的依附性道德修养范型或系统对现代人的约束力日渐式微或近乎塌陷。异质性社会由于削弱甚至消解了外在于具体道德主体的唯一性、权威性规定,使道德主体得以赢得独立性人格以及自由价值的认知与判断空间,从而打开了传统道德修养被禁锢的封闭之门。

    其次,内向性的“尽心知性”遭遇公共领域的挑战。作为传统道德修养根基的儒家伦理之目的在于追求个体之德的圆满,所谓“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的“慎独”境界。与传统社会私人领域独大的状况不同,现代社会的政治民主、经济自由与文化多元不仅造成了德沃金所说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显界分,而且促成了公共领域的不断扩张。广阔的“公共空间”使现代人在自由与个性得以充分彰显的同时,发生着与私人领域之外的人、物、事之间更为密切的公共关系。然而如何与陌生环境共生、与不同人群共存、与时间流动共进?传统的以纯粹追求自我人格的心性觉解,或者片面局囿于对熟人领域的道义承诺为宗旨的“尽心知性”内向性道德修养体系已力所不及。人们生活世界所显示出的公共取向和公共意义,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道德修养的认识论视域:在公共生活日益扩张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独具的个性、卓越的私人美德,而且更加迫切地需要基于现代公共生活要求,符合个体社会身份与公共角色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公共美德。诸如:基于政治参与所需要的正义感,基于人际交往所需要的平等、诚信、宽容、明礼守法,基于公民身份所应当具备的爱国主义、法制意识等等。显然,这种认识论的转向再一次撼动了囿于狭小私人领域的“尽心知性”的内向性道德修养的根基,从传统相对封闭的私人领域走向开放广阔的公共领域已成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修养的选择路径。

    最后,“成圣成贤”的精英道德遭遇公民道德的挑战。既推崇“天人合一”道德人格形上境界,又诉诸日常生活礼仪纲常,具有相对成熟和完备规范架设的,发端于传统同质性社会的中国道德修养体系,对于完善和拓展少数社会精英分子个体精神家园无疑有其一定的道德修养价值。但是,这种以“成圣成贤”为个体境界的精英道德修养,既放逐或远离了仅以谋求有尊严地活着的广大民众道德主体的普适性资格,更遭遇经济成分多元、社会职业多样、地位差距拉大、价值取向多元的当代中国转型社会中所成长起来的公民道德的挑战。公民道德对“成圣成贤”精英道德的挑战既表现为对传统道德修养体系的怀疑、动摇,更积聚着一种建构合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生活方式道德修养体系的深刻的社会力量。

    三、当代中国公民社会语境中的道德修养

    中国社会是否已经进入了公民社会,这是一个需要采用制度性和组织性若干指标评价的实证的社会学话语,然而处于转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正在走向公民社会,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愿望或猜想,而是一个确定无疑的社会发展的经验事实。30年改革开放在社会领域引发的根本变革,就在于其成就了中国社会由单位社会向公民社会的深刻转型。尽管公民社会在全球范围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水平错落不齐,但它作为国家、市场、社会公众等不同力量处于一种平衡状态的异质化、公共化结构的社会形态,总是一个需要以民主、商谈、参与为其文化特质的社会。“一个公民社会就意味着这里存在着一部渗透着自由、民主和人权理念的宪法,众多充满着活力的民间团体,提供制约与纠错功能的健全的公共领域以及拥有公正、责任、宽容、善于对话、善于妥协、积极参与之精神与素质的普通公民。”公民社会的上述文化特质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而且也渗透于道德领域,进而催生社会道德的文化转型。这种文化转型在道德修养领域将发生什么样的历史性变迁?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公正地说,对这个相当独特的道德文化,不仅从文明的层次上反思还很少,就是对其内部的相当精密微妙之处的解析也极为鲜见。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当代中国道德修养及其转型,对伦理学的发展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道德修养及其转型的特点、运作逻辑及其转型的研究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伦理学发展的新的灵感来源和动力源泉。在这里,我们无意诟病传统的“心性求索式”的道德修养体系,相反,我们依然认为,“心性求索”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形态,因为,道德修养作为个体化的道德实践活动,产生于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及其过程进行个体精神世界的道德修养则是社会的、历史的;当“心性求索”作为一种主体道德修养形态的合理性、合法性所依存的微观生存环境和宏观社会形态不再依旧,就需要对其进行适时的修正、完善,从而使道德修养体系得以形成与发展了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具体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新型道德修养形态。笔者以为,“生活濡化式”的道德修养体系是与以“民主、商谈、参与”为文化特质的公民社会相适应的当代道德修养体系的可能选择。目的伦理学认为,道德修养不只是遵循规范,而是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规范是为了生存,修养则为了生活,道德修养当以人为目的,指向人的幸福的生活方式。

    所谓生活濡化式的道德修养,指的是一种奠基于生活的、以生活意义为价值诉求并主要通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经验教化、习俗规范、制度创新来影响人的道德认同、陶冶人的道德情感、磨砺人的道德意志,进而达致某种道德境界的道德修养形态。主张以生活濡化作为当代中国公民社会语境中的道德修养形态的学理依据有二:一是生活的道德性;一是道德修养的“生活”性。生活的道德性,是指生活不仅为了活着,而且更需要有意义、有尊严地活着。人的生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意义、生成意义、实现意义的过程。意义问题就是生活的道德性问题。人不仅拥有感性生活,而且拥有意义生活。这种意义生活既产生于感性生活又为感性生活提供价值目的和意义参照,从而真正实现人有德性的幸福生活。生活的内在法则是生成的、开放的、超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不仅是实然的,更是应然的;不仅是惯常的、不证自明的,更是可供选择的,创新的与超越的。生活濡化式道德修养的生命力就在于其秉承了生活的这种超越性与创新性,为每个个体的道德修养不断注入新的价值与不竭动力。道德既构成生活意义的解释系统,使人对生活意义有更合理、更深刻的理解;又构成生活意义的目的系统,使人的生活得到更为合理、更为完善的展开与提升。道德修养的“生活”性,是指道德修养作为一种道德实践的活动方式总是表现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或者表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修养赋予人的生活方式以意义,道德修养的价值植根于“美好生活”或“人生幸福”。换句话说,一种道德修养,如果忘掉了人的生活、遗弃了人的生活,它就不再是人的道德修养;而人总是以自己的尺度来衡量、估价和选择适合于人自身生活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途径。道德修养作为人的生活方式,具有为我性、求善性和内在超越性。据上所析,较之于“心性求索式”的道德修养形态,生活濡化式的道德修养,在本质上是一种更合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语境中公民道德成长特性及其发展规律的生成性道德修养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将公民历经生活检验的合理的价值与信念纳入道德修养体系,以加快完成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能力,即:知与行的同构过程,从而实现某种理想的道德修养境界。换句话说,在生活濡化的道德修养视域中,道德修养主体不再只是一个静观的凝视者而必须是一个行动的实践者。诚如胡塞尔所言:“当我们面对面谈话,互相握手致意,有爱和恨,在思考和活动中,在辩论中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处在那种人格主义的态度中。”以生活濡化为路径的开放式的道德修养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生活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道德修养场域。

第4篇:人文修养的理解范文

道德修养:校长的基础所在

目前大多数校长都是从一线优秀教师成长起来的,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同于社会的其他活动,它的显著特点是塑造人、培养人、改造人,即把一个活生生的自然人塑造成为一个社会人,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身为校长首先要提高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要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要求。可以通过学习先进模范典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师德认识和师德修养。

校长道德修养体现在“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校长最重要的职业情感,也是处理校长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校长职业道德的基础和精髓。一个校长只有热爱学生,才会认真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

校长道德修养体现在“优待教师”。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教师的物质待遇主要由政府负责解决,校长对教师的关爱,更多的是体现在关心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只有满足教师正当合理的发展要求,当教师真切地感受到校长在乎他们的发展,关心他们的发展,支持他们的发展,才能激励他们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鞭策他们自我完善,自我实现。

校长道德修养体现在“尊重家长”。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尊重家长,是整合教育力量的需要,是树立学校、教师良好形象的需要,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校长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部分。

文化修养:校长的内涵体现

校长的文化素养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特征,是校长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长在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并加以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校长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的内涵有很多种表述和解读,这里重点谈谈知识文化方面的修养。知识文化修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理论知识修养层面、专业文化修养层面、综合文化修养层面。通过“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方式可以让我们在不同程度上提升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

理论书籍虽很枯燥,看似“高深莫测”、“不可捉摸”,但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引我们更好地进行实践,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鼓励。理论书籍虽很高深,但其中的营养丰富、回味无穷,所以定期有计划研读理论层面的书籍对于我们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运用理论更高效地指导实践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通过专业类书籍的阅读,可提升校长的专业文化修养。要想真正在专业文化修养上有所提高,阅读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专业类书籍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历经“读书-思考-内化-整合-重组-实践”的过程,再加之多向身边的名师请教,长此以往,专业文化修养定会获得飞跃式的提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据调查,“工”字型人才即综合性人才是现代社会最受欢迎的人才。现代校长只做到术业有专攻,已不能很好地胜任当下高标准高要求的教育教学工作,怎么办?校长应本着海纳百川的学习态度,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汲取多元文化,丰富自己的头脑、提升综合文化修养。

气质修养:校长的魅力绽放

气质是指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在知识分子高度集中的教育殿堂里,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需求显得更为强烈也更为重要。因而在学校里,一个校长的非权力影响比权利影响更为重要。在师生特别是教师的心目中,校长的权威不是来自职位和权力,而是来自校长的学识与人格力量。可以说,一个优秀校长的人格结构和文化底蕴,是其事业成功必备的元素级的基地。因此,校长应特别重视自身气质修养的锤炼,以人格魅力影响全校师生。

校长的角色既代表校长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与身份,也包含社会要求校长所采取的行为模式;既包含社会对校长行为的期待,也包含校长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目前,仅仅把校长作为学校行政负责人,学校集体的组织者,学校的法人代表、言传身教的教育者的角色已经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角色。在新形势下,校长必须转变观念。要变传统的严密监督的强制观念为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激励观念,变传统的集权观念为分权并重的观念,变学生单纯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因此,校长要大胆改革创新,设法使自己具有创造性。

作为既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又是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角色。由于中国教育进行大胆改革,校长仅有贯彻执行“红头文件“的操作性水平是根本不够的。在新世纪,校长应具有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的理论修养,要大胆实践,争取在办学治校方面有创见。

作为学校公关行家的角色。由于办学的开放性,要求校长成为“外交家”,即学校公关专家。因此,校长要具有出于公心的职业道德,坚持原则的政策水平,广交朋友的热忱,驾驭各种情况的本领和宽大的胸怀。

专业修养:校长的实战检验

校长专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催生了校长的专业发展。如果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那么校长的专业精神就是一个校长的灵魂。校长的专业修养是指校长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对民族、对每个学生发展的强烈追求,概括地说,就是“识大势、明大事、成大师”:

“识大势”,即具备战略发展思想,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具有对教育发展的敏锐的思维和深刻的洞观力,紧紧把握学校的发展;“明大事”即善于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引领学校的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的教育改革,做到学校发展高起点,高规格,高品位,把学校打造成响亮的品牌;“成大师”即具有本我的教育教学思想,既会管理,又会教学,成为教育的“大师”,教学的“大师”,管理的“大师”。

校长的专业修养首先和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观念上,主要包括战略思维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三大板块:

第5篇:人文修养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文化修养;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22-2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活动,它不仅需要大量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和表现技能训练,而且更要基于丰厚的文化修养。然而,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高校艺术生,高校艺术生文化修养普遍不高,尤其是扩招以后,高校艺术生的文化修养急剧滑坡,艺术生的学习仅仅着重于技巧的精进,却淡漠了文化修养的积累。这不仅使其艺术创作和表现力有了局限性,而且使其艺术生涯难于开拓,甚至影响到了其基本的生活价值取向。

文化修养“文化”是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各学科的总和。所谓“修”,乃是吸取学习为的是打下知识体系的基础,所谓“养”是在“修”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提炼、批判、反思乃至升华,文化修养总的来说,则是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学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独立思考、刨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具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再学习中思辨,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文化修养的提高需要实践和锤炼,文化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人们的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依托物质载体,只有意识到知识储备匮乏的同时借助参加文体活动,读书特别是经典的书籍,多阅读浏览新闻来增加社会阅历,这样才能提高文化修养,拓展知识面。

深厚的文化修养是我们艺术类学生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作为一名艺术类学生尤其是一名音乐学习者我们不仅要学习一般文化,指非艺术类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中一些基础知识和专业文化,指本专业所涉及的相关史论及技能知识;而且更应该涉及到其他血缘关系的近亲艺术文化。各门类艺术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互相促进的。德国作曲家舒曼曾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曲获益不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塑像,而对于演员来说,雕塑家的作品又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的心目中,诗歌却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

比如,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其发展历程中仅因其独有的雄浑之美使迁客骚人为之醉心,也因其秀逸之美而深受文人墨客的亲睐,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书法在自己博的精神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通过对书法的了解学习:可以让艺术类学生领会理解汉字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崇高和其中蕴含深广的哲思情理,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塑造完美人格。中国书法数千年的历史,在给予我们不胜枚举的佳作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高山仰止的人个形象。王羲之第五子,――王微之曾说过“写尽三缸水,只有一点像羲之,怀秦无钱买纸,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成冢。”这昭示着书法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书法的学习,可以使艺术类学生的意识得到净化和升华。从根本上讲对书法了解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审美学习。随着书法学习实践的不断深入,艺术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感悟力、分辨力以及创造力就会越强。书法的了解学习对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汉代的的杨雄曾说过:“字为心画”即书法是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美的书法能通过形象而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书法的练习实际上是练习着用眼睛感受美,用联系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所以说书法是美育的有效手段。”

文学与艺术,所谓文学,就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而所谓艺术,则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文学、绘画、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文学从属于艺术,但艺术绝不仅仅是文学。如果说艺术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文学就是滋润供给营养的根系,文学就是语言文化的艺术,艺术的产生往往就需要坚实的文学做基础,就比如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剧本。自然,要想拍出一部好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就需要有杰出的剧作家、编剧、导演和演员缺一不可。文学和艺术都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歌词即音乐文学属文学的范畴,是文学的有一个种类。歌词具有音乐性,这是这种体裁应具备的特点,是约束词作者创作时应考虑的问题,属创作手法,其本质是文学的。我们说,歌词姓“文学”,而且是其他文学无法比拟的有着“无人不歌”的大众文学。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就是根据长篇诗歌《黄河吟》改编的具有史诗性里程碑式的作品。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凑曲》,是根据文学作品与民间传说改编的乐曲,“草船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大部分组成,结构上采用西方交响乐形式,成为一部具有典型民族性特征的作品,被西方人称为“蝴蝶的爱情协奏曲”,在国内被称为“民族化的交响乐”。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是离不开文学的,文学对艺术的思想观念具有指导作用,对艺术的意识形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显然,每一位走在开拓的艺术道路上的成功者都在以其独特的思想与精神因素影响着艺术的发展。文学对艺术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学带给艺术以观念的改变,为当代的艺术带来了哲理性的思考,同时地引导了时代潮流。文学的魅力引导了艺术的方向,文学用语言作为表现手段,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的基础,也是介入多种艺术欣赏的重要途径。离开了文学这一导入艺术欣赏的“药引子”,人们对各类艺术“佳肴”的“品尝”都显得寡淡乏味。艺术类学生具备了一定深度的文学修养,有助于在欣赏过程中能够从一般形象的初步联想进入深层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艺术欣赏的最高层次――理性认识的阶段,而掌握一定的文学表述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是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金钥匙,从而体现出文学的博大与精神,为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术书法的学习让我们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这也是塑造人格、塑造个性和培养审美观念和感知能力的根源。而文学则是灯塔是基石,是我们思想观念 意识形态的导向。观念的改变 思想的升华是现实主义作品注重在艺术中还原现实的要求,因为我们的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丰富广阔的文化修养是我们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而丰富曲折的生活经验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只有拥有了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够对艺术作品有自己的了解、思维、想法、立意,才能够拥有自己的标新立异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作力。艺术类学生不仅仅要对美术、文学有足够的了解,而且还要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加以了解,比如,诗歌、建筑等都是奠定文化修养的因素。

文化修养成为艺术修养的关键。文化修养是艺术修养的基石。目前艺术类学生的学习重点是技术、技巧的精进,而艺术是智慧的象征,所以我们的技术需要被艺术化,而文化修养则是艺术化的条件。文化修养能帮助艺术家从整体上提高创作的意境,文化修养直接影响艺术的表现力。艺术家的各种素质中最重要的是艺术表现力,它由艺术的专业技能和艺术感染力组成。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技能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和大学四年的专业培养,一般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但艺术表现力的深浅高低,则往往体现在艺术审美感应的差异上。因此艺术的感受力,实质上是心灵中对艺术的文化审美。文化修养正是围绕着艺术感受力这个中心问题而作用于艺术家,使他们能从文化视野的高度去深层次地洞悉现实、领悟人生,创作和理解作品,用心灵去撞击生活和作品,使其具有更深广、更全面的表现力。有些艺术工作者凭借着自身艺术天赋的优势,或因偶然的机遇得到了技巧上的成功,但是由于缺乏文化底蕴而显得后劲不足,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正如中国钢琴家教育家周广仁教授以钢琴教育为例指出的:“钢琴表演艺术所体现出的,应该是高层次的文化修养。作为钢琴家,不但要有演奏钢琴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艺术修养。很难想象,假若你对欧洲文化历史一无所知,却能演奏好贝多芬、莫扎特。事实上,有的学生到一定的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手指僵硬了,而是文化空白了,头脑空了。”艺术作品的品味综合体现在作品的艺术境界上。艺术像金字塔,其底座越宽厚,塔尖拔得越高。文化修养直接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水准,制约着由深厚文化修养所构成的精神内涵而形成的成熟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艺术才华充分发挥的后劲需要文化修养的支撑,只有文化修养的滋润才能将技能转变为符合审美要求的艺术作品。

文化修养对艺术类学生的影响既然是如此,那么如何提高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就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的艺术人才,提高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文化修养就成了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任务,高校本身来说,教学的思想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教学思想观念要以启发为主,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强文学及其相关的艺术知识,开设鉴赏性质的选修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学习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其次,艺术类学生应该自觉的自我积累,大量阅读书籍为自己补充各种知识营养,使得自己的文化修养既有深度又有宽度。艺术类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要使自身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提升境界、升华人格、振奋精神,这有利于艺术类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自身所学习的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的现代化艺术人才。

最后,艺术类学生应该主动积极的利用周围一切简洁方便的现代科技,如,媒体、网络等等,使自己更方便的了解到各种各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了解最前沿的文化知识,使自己拥有超前的意识,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力寻求最新、最完美的结合点,使智慧在艺术当中得到最完美的诠释。

参考文献:

[1]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01).

[2]李敏.有关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个问题[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3).

第6篇:人文修养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播音员主持人;文学修养;提升途径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积累提高的过程,对于文学修养的提高来说更是如此。良好的文学修养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有助于对文化精华的吸取,丰富语言,增强在表达时的文采,用唯美的语言感染大众。

一、文学修养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意义

(一)文学修养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重要作用

1、吸取文化精华,提升语言力量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诞生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在这些文学作品当中,蕴藏着博大的文化精华,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受用终身的不竭源泉。播音员主持人的谈吐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他们属于整个社会的形象代表,负有传播社会文化的重任,从事物发展的过程来看,播音员主持人在长期的工作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风格与主持风格。

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对于民族的精神财富应当重视起来,成功的播音员主持人应当从民族精神财富中汲取养分帮助自己的成长,播音员主持人若是对中国传统的经典没有深刻的理解,则在语言表达上会干涩而无力,就无法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播音员主持人对待自身的文学修养应当是取其精华,来提升自身的语言能量。

白岩松是中国很多观众喜爱的主持人,其主持语言风格犀利中带儒雅,谈吐中,其深厚的历史、文学知识展露无遗。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底蕴,让他迅速以儒雅的风格脱颖而出。多读历史著作、文学作品,在无形中就增长了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化底气。

2、丰富语言,增加表达文采

语言能够穿透本质,把握事物整体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播音主持稿件往往是没有生命力的,播音主持的过程就是一个赋予它生命的过程,如果在播音主持中对传统经典可以合理的引述,语言表达会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成熟的播音员主持人知道“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在表达思念之时运用,“天行健”是在鼓励坚强勇敢。大众不仅能够听懂,还深深感受到了主持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的张力。

3、把握受众心理,触动心灵深处

播音员主持人连接着媒体和大众,大众把有个性的“人”推向媒体,这其中就包含了很深的人文意义。文学又被称之为“人学”,文学修养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价值显而易见。播音员主持人每天都要面对活生生的个性十足的人,大众又希望把有个性的人推向媒体。任何一个人都有有限的智慧和经验,主持人加强文学修养,通过文学熟悉人的世界,提高了理解、掌握采访对象的能力,成功的把握大众心理。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在主持“动物世界”栏目时,总是能够用丰富的文学语言,向大众娓娓道来,触及到大众的心灵深处。大众在欣赏“动物世界”时,更是在读一本文学著作,感受着文学世界带给我们的愉悦和美好。

播音员主持人在个性的精神中不断领悟和探索,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播音主持风格,文学修养是帮助播音员主持人启动智慧,发挥想象力的有力翅膀。播音员支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文学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基石作用。

(二)加强文学修养,提升自身素质

播音员主持人加强文学修养,可以将其内化成自身的财富和潜质,外化为综合能力。具体有三个方面:

1、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播音员主持人加强文学修养,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做到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幽默。有声语言重视节奏和韵律,有文采的解说词才能被广泛传播,有文学性的节目才富有艺术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张颂先生曾经将有声语言概括为四种基本样式:宣读式、朗诵式、讲解式、谈话式。“朗诵式”应该是文艺性最强的有声语言传播样态,它是有声语言文学性的完美体现。朗诵艺术使得人们对世俗生活产生刹那间的“间离”,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高峰体验;“宣读式”应该是“高雅庄重”的,其文学性表现为或凝重,或端庄,或热情洋溢,或客观公正;“讲解式”是“通俗灵动”、“润物无声”的,语言依然要讲究干净、优雅、别致;“谈话式”要“消闲自在”,让人开心解颐,同时又能启人心智。总之,大众传播中的有声语言创作是“口语形式”,但不是日常的口语,而是对口语的加工和提炼。而这种“加工和提炼”是要靠长期加强文学修养才能获取的一种语言表达的能力。

2、主持表演能力

播音主持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这种创作我们应当借鉴影视、戏曲等表演形式。这种创作,也是一种表演,以表演的形式完成播音员主持人的重要工作任务。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里的表演并不是平时所指的那种在某个特定场景下对某个具体角色的展现,而是利用特定的语境展现出自我的形象。这个“自我”应该是集性格、特长、公众形象、节目形象于一身的理想化人物,这一切都取决于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学修养是否深厚。

3、社会活动能力

在播音主持工作中新闻播报是主持人经常遇到的,在此种情况下,播音员主持人往往是以个人形象代表社会形象,因此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负有重任的。在我国播音员主持人会接触到政府领导,也会接触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文艺节目的主持人则会引导整个社会的艺术审美的发展方向。因此,做一个合格的播音员主持人应当提升自己文学修养,在社会活动中运用自身的修养扮演正能量的代表,多方面塑造自己的形象。在发达国家,播音员主持人往往不允许参加商业产品的代言等活动,因为他们不愿因此“丧失了自己的威信,损害了节目的形象”。

二、播音员主持人文学修养现状

和任何行业一样,播音主持行业工作人员的层次不一,中国播音主持行业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着实令人担忧,甚至于明星主持人也会出现口误等问题,使自身和单位形象受损。

比如一著名电视台播出的虎年元宵晚会,某知名主持人在主持晚会时,错念了欧阳修词中的名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将原本主持词中的“花市灯如昼”念成了“花市灯如书”。这个失误迅速被大众抓住,一时间被批缺乏文学修养。著名作家魏明伦看到这个现象后,立即通报媒体,公开纠正错误。他严厉地指出,本身并不是一首生僻的词,一个有基本文学修养的人都是应该知道的,但像某主持人这样作为全国都颇具影响力的主持人,在如此的公开场合读错,是绝对不应该的。

也有很多地方主持人由于文学修养不够,在读一些名家名言之时,无法理解语句的内涵,即使有些时候没有读错字,但是在后面的解读中往往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主持起来感觉特别生硬,毫无生趣,对大众没有任何吸引力,导致支持率严重下滑。

这种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更是普遍,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很多大学生只是被动的完成了几年学业,对于学到了什么一无所知。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很多播音员主持人基础并不是很好,缺乏锻炼的机会,因此知识面窄,没有良好的文学修养,我国在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上缺乏后劲。

三、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学修养

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播音员主持人所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稍微出现的失误便可能是一个不良社会事件,播音员主持人在加强自身外在修养的同时,文学修养的加强也应当被重视起来,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学修养水平。

(一)抓住经典、粗品细读

中国文化从产生至今并未有出现大的断层,因此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的。如此繁多的数量如不加以选择的进行通读,穷其一生也无法读完的,因此在进行书籍的选择时应当抓住经典、粗品细读。对于中国的文学作品来说能够沉淀下来经过历史的考验,至今口口相传的都是精华,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意义重大,是可以代表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学作品。《唐诗宋词三百首》更是字字珠玑,对于我们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有莫大的裨益。因此善于选择经典去诵读,是我们提升文学修养的第一步。

每个作品都有自身的特点,并不是合适我们的作品我们读完就可以大功告成了,更多的是要求我们读完作品以后留下思考的空间。英国著名学者弗朗西斯・培根认为书有粗读有细读,对于适合粗略读的书不应花费过多的时间在上面,对于细读的书一定要融入于灵魂深处记下。这样有选择的对书进行分类可以更大范围的涉猎书籍,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

(二)古今同列、中外并举

书分古今中外,中国文化固然博大,但不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国内的书籍,播音主持工作者应当有国际化视野,对于西方作品中的经典也是我们应当有选择的进行阅读的,如雨果、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在上面我们说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以及唐诗宋词的阅读,但是我们不能只读这些书籍,同时对于《论语》、《道德经》等各家经典应当合理的品读。中国近现代作家如林语堂、老舍、季羡林的作品也应当是如此阅读的。在选择文学作品时不可偏颇,应当是古今中外共同阅读,可以培养播音员主持人正确的国际观以及历史观。

(三)诗词歌赋、小说散文

文学作品的种类繁多,对于同一个作家来说有可能有诗歌、小说、史书等多种类型的作品。诗词歌赋的作品宛如雨后艳阳,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中国唐诗宋词便是中国诗词歌赋的巅峰之作,名句佳作比比皆是。很多作品都是经历过历史沉淀遗留下的宝藏,对于这样的作品播音员主持人应当背诵熟记。

小说体裁的特点是有生动的故事曲折性并且暗合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播音员主持人多读小说作品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历史、社会、阶层的生活,最大限度的丰富播音员主持人的生活阅历与体验,使播音员主持人看待事物的观点更加的成熟。这是其他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效果。

散文是集合知识性、艺术性、思想性的文体,很多的作家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写入散文作品之中,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多多阅读名家的散文笔记对于提升播音员主持人思想深度以及艺术修养是极其有帮助的。

结语

播音员主持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学修养是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的基础,也是工作获得大众认可的一种要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人的成长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播音员主持人文学修养的提高亦是如此。从根本上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学修养,才能在主持节目时做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用有深度的语言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住所有欣赏节目的人,打动观众,感染观众。

参考文献:

[1]张雁.文学在艺术创造中的基石作用――谈文学修养对电视主持人的重要性[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苗颖.文学修养与人们的礼仪养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2).

[3]向明康.如何提高文学修养[J].考试(高考语文版),2010(Z1).

[4]叶永龙、肇冰.让广播语言“声声入耳”[J].记者摇篮,2009(6).

[5]刘作庚.试论广播播音和电视播音的语言驾驭特点[J],现代传播,1991(4).

[6]程良焱.文学修养的积累与提高[J].考试(高考・语文版),2010(Z3).

第7篇:人文修养的理解范文

三天来,我们进行了紧张的学习和培训。**同志为两个

班的学员作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形态》的报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形态,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形态的深刻内涵,使大家加深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同志为入党积极分子班的学员讲了题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党课,以人生的意义为切入点,比较了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中对人生观的不同看法,提出在新时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努力做到超越自我,就是要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让大家深受启发。

**同志为新党员班的学员讲了题为《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工作水平》的党课,通过回顾共产主义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党员要坚持党性原则,提高自身素质和党性修养,做一个实在的共产党员,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努力做到又红又专,给新党员以启迪和教育。

结合党课和培训教程,我们还进行了小组讨论和大会交流,另外我们还安排了观看革命教育文献资料片,到国旗班参观访问和新党员在国旗班入党宣誓等活动。总体来看,这次培训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相信大家也都有所收获和提高。

一、从大家的讨论和交流中,我们认为培训班有三个方面的收获:

一是对党的历史和基本知识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通过这次学习,大家对中国共产党从建立、成长到壮大、成熟的光辉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党的纲领、性质、宗旨、任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大家深切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新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通过学习,大家更加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的深刻道理和真切含义。此次新党员培训班紧紧围绕提高党性修养来组织,注重引导同志们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达到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的预期目的。正如有的同志在谈学习体会时所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共产党员政治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只有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自己具有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才能增强政治上的敏锐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辨别重大原则是非,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思想认识上的重大收获。

二是进一步端正了入党动机,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通过这次学习,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深深感到,加入党组织不仅仅是荣誉,更意味着承担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共产党员的光荣是与奉献和廉洁奉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申请入党开始,就必须不断加强对自身的培养和锻炼,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奉献一切”的精神,深深地印在自己的头脑中,落实在行动上。对于新党员来说,端正入党动机也同样重要。入党是一辈子的事,有的人虽然组织上入了党,但入党动机并没有真正解决;有的人在入党时入党动机是正确的,但入党后放松了党性修养和理论学习,特别是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结果革命意志衰退了,甚至违法犯罪。这些人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或者没有能始终如一地坚持正确的入党动机,即使组织上入了党,但一遇到适当的“气候”,就会犯错误。所以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每个党员,都要有长期加强思想改造的准备。即使在组织上入了党,也要克服那些不正确的思想,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入党,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三是看到了自己存在的差距,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不少入党积极分子谈到 ,通过这次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做一名共产党员的条件,要把党员标准融入到实践中去,要努力做到“大事上讲原则,小事上讲风格”,以实际行动锻炼自己,要求自己。通过讨论,大家对心目中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表示要认真对照党员标准查找自己的差距,改正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自觉接受同志们的监督和党组织的考验。新党员同志们进一步认识

到了加强党性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有了新的感悟。有的同志谈到,通过几天的学习,觉得今后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能安于现状,要继续努力;有的同志则提出,学习班结束后要制定学习计划,系统地学习党的理论。

二、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持之以恒地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

在开班动员中我们曾提出,对于入党积极分子来讲,培训班要求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入党动机问题,二是理想信念问题。对于新党员而言,培训班也要求注意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党性修养问题,二是作风学风问题。其实这四个问题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解决好这四个问题,就真正做到了从思想上入党,就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但解决这四个问题不是靠一次培训就能办到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进步的过程。这里我再重点讲两点。

(一)申请入党的同志一定要注重端正入党动机

无论是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已经入党的党员,端正入党动机是每个人思想上必经的历程。端正入党动机是党组织对每个要求申请入党的同志提出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就是每个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目的要同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相一致,把自己的思想逐步纳入到与共产党员标准相一致的轨道上来。入党动机是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在现实生活中,同志们的入党动机往往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同志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要求入党;有的则认为当党员光荣,入了党个人和家庭都光彩,在亲戚朋友面前好看;有的人是为了报恩;有的是为了谋求一份好的职业;有的人是为捞有一张政治资本的“党票”,等等。这就要求入党的同志,应当认真剖析一下自己的思想,思考一下自己是抱着什么样的动机申请入党的。

在积极分子班的分组讨论中,多数同志认为自己申请入党是受父母或周围同事的影响,是他们的模范作用,让自己有了入党的想法;有的同志谈到是因为需要,比如工作的需要或者思想提升的需要;也有的同志谈到是因为领导的关心;还有的同志谈到,如果不入党,在一个党员多的单位里有点被“边缘化”。上述这些可以被认为是最初的入党动机,经过学习培训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要求入党,才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才是纯粹的入党动机。也只有端正了入党动机,才符合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入党后,才能发挥党员的应有作用。反之,如果让那些动机不纯的人特别是企图利用党员称号来捞取好处的人进入党内,就难以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甚至会给党带来严重损失。因此,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端正入党动机,立志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贡献给党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地为党和人民做贡献。

就这一问题,我提四点要求:

一是要真正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念,要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是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文献、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切实提高观察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是青年和中年时期,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不能虚度光阴,要下苦功夫学习,学好一切需要学习的知识。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各种新事物、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不学习新东西,肯定是要落伍的。只有扎扎实实地坚持不懈地学下去,我们的理论修养、文化素质才会不断地得到新的提高。努力打好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的思想根基和知识功底,要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在学习中拓宽视野,提高各种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争取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优异成绩。

四是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切实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做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实践上,表现在行动中。每个同志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去,围绕我院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二)共产党员一定要注重党性修养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从外部进行灌输教育;二是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将先进性进行自我内化。二者内外结合,相得益彰,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或缺。因此,在开展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共产党员应该坚持加强党性修养,自觉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先进性不断升华的过程。早在1939年×月刘少奇同志在延安马列学院对学员的一次演讲中就提出了“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个概念,并写成了著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概括革命导师对党性修养论述和当论界论述,党性修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自我教育的过程。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具体说就是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非无产阶级的意识;用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去克服个人主义的思想;用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思想去塑造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这种塑造是共产党员自觉按照《党章》的规定,进行先进性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过程。

第二,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自我锻炼的过程。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来自实践,服务于实践,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不是为了修养而修养的唯心主义的修身养性,而是为了更好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实践锻炼。“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说到底是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立场、世界观的问题。”

第三,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自我改造的过程。党性改造就是通过加强党性修养使自己的个性适应党性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有自己的个性,党性是共产党的共性,自我改造就是党员对党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内化,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用党性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个性服从于共性,共性引导个性,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党性修养也是共产党员自我完善的过程。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目的是实现党性修养觉悟的提高,达到共产党员的自我完善。党性是规范和发挥共产党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准绳,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自觉按照党性标准进行不断教育、锻炼、改造,最后达到共产党员标准的过程。它是共产党员自身的自我完善,是自律和自强的统一。只有不断自我完善的共产党员,才能达到党性修养的目的,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担负起人民和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共同构成了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主要内涵,它们是互相关联、同步进行、良性互动的关系,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党性是先进性集中而具体的体现,一句话,党性修养就是共产党员先进性不断升华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新时期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内容更为丰富,包括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等,共产党员必须全面把握党性修养的内涵,提高自己的综合修养水平。 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政治修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党性觉悟;加强文化知识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加强作风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加强组织纪律修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等。

第8篇:人文修养的理解范文

1.中国地理课程内容组织结构

我国最新地理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学科中心、知识中心的传统理念,建立模块和主题形式的地理课程内容组织结构(见表1),将地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其中必修三大模块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选修以主题形式呈现,主要是7个应用地理主题,包括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覆盖了理论、应用和技术三大地理层面。必修模块强调基础,选修模块体现个性发展,三大必修模块构成一个主干,7个选修主题课程作为补充。

2.韩国地理课程内容组织结构

韩国地理(社会)课程标准组织结构,打破必修和选修结合的课程内容组织结构,只设置选修课程,包括韩国地理、世界地理和地域理解三大主题。在内容上分为一般课程和深化课程,一般课程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主要指韩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深化课程是补充和升华,主要指地域理解。

3.中韩两国地理课程内容组织结构比较

从课程设置结构的数量看,我国地理课程由10个部分组成,而韩国仅含3部分,我国在地理内容上的划分更加细致。从课程内容组织形式看,我国采用必修和选修形式,3大必修模块在一定层度上反映我国比较注重基础学习,选修主题有7个体现个性化,而韩国只是将课程分成三个部分,未设置必修课程。如果仅从数量看,我国选修课程数量大于韩国,但从课程体系看,韩国整个高中课程都属于选修内容,故其选修容量大于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韩国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从高一开始便可以选修学习,起步时间早,课程选择更加灵活,但是缺乏系统性。

二、中韩地理课程内容选取分析

1.中韩地理课程内容选取相同点

(1)课程内容的核心思想为人地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人文关怀培养。中韩都围绕人类活动、地理环境以及两者相互关系展开课程内容的编排,在课程目标上也有体现,如我国三维目标中(见表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要求“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而韩国也在选修3地域理解的课程目标中提出“体系性地接触与地域理解相关联的地理性环境的相互作用、历史性起源与发展、对各地域社会环境变化有效理解的方法”等内容。

(2)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地理能力。两国都大量选取地理信息课程内容。例如,我国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包含GPS、GIS、RS、数字地球,韩国则在地域理解模块中地域理解的过程与方法部分展开;我国对课程学习目标分类中,划分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强调培养学生地理能力,韩国的课程学习目标中特别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调世界观同时,注重结合本国国情,体现国家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例如,韩国比较注重开展爱国教育、关注国土统一、民族团结、小国地域观和人口老龄化;我国则加入台湾回归问题、环境保护、人口问题、计划生育、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相关议题。

2.中韩地理课程内容选取差异性

(1)韩国地理课程内容国际地理和国内地理界限较为显著(表3),但各个选修小主题的内容没有明显的界限,每个选修主题都包含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例如,选修2中主要由世界的文化、世界的经济和人口构成。而我国对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的界限进行了相对明显的区分,例如,必修1偏向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必修2注重人口和经济分析,必修3强调区域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内容选取上小主题综合性偏弱。

(2)两国虽然都关注国内地理问题,但国情不同,关注内容不尽相同。例如,我国是快速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所以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变成关注焦点,故在必修1中用3个章节强调地球环境,必修2的3个章节着重讲述人口,必修3强化环境、人口和资源观;而韩国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的中等发达国家,选修1强调区域政治、国家统一问题,选修2对国内人口老龄化、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关的问题做了重点论述,选修3关注将土地集约与利用。

(3)韩国地理课程内容选取更强调个性化,注重培养“创意人”。如在选修3地域理解中,为理解地域的发展过程,从地域、时间、社会化,以共同体、区域、国家、全球为对象,实施地域资料收集、事例研究及比较分析方法,进而多视角分析政治经济性矛盾与共存,国际互联网时代的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讨论矛盾与共存的问题,凸显培养“创意人”特征。我国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做了严谨详尽的论述,虽然学习内容明确,有利于开展计划性学习,但抑制地理科学的开放性,虽然我国在必修和选修中也渗透了全方位分析地理问题的思想,但未将其作为一个专注对象。

三、对地理课程内容标准的建议

1.适当放宽应用地理和系统地理界限,凸显地域特色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四大特征,这些特征应融入高中地理课程每个部分。相较于韩国的地理课程内容组织结构和内容选取,我国在凸显综合性和开放性方面做得比较突出,而韩国课程内容选取在凸显地域性和开放性方面占据优势。我国地理课程组织结构可以适当放松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界限,凸显地域特色,增加课程灵活性,让地域性不仅仅在区域地理汇总凸显,增加中国特色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融入必修1自然地理和必修2人文地理中,在实际教学执行过程中也要关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2.与时俱进加快修订符合最新国情的地理课程标准

韩国较为及时地调整地理(社会)课程标准,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虽然过于频繁地修订课程标准可能会对地理教育造成一定冲击,但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当下,调整现行地理课程标准中不适应新要求的内容不可避免,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作为“发展人”的需要。随着时间推移,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未富先老,社会负担加重,人口红利减少;资源消耗过快,利用率不高;环境破坏,生态效益低下;经济发展放缓,就业压力增大,面对这些新时代的特征,适当加快修订地理课程标准,着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相关素养,争取在教育领域领先他国一步势在必行。

第9篇:人文修养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 维修工程管理 形象化 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145-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目的。因此,针对此目标,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均需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航空维修工程管理》是针对机务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限定选修课,主要讲授民用航空工程管理的概念、方法与相关理论。而原针对普通本科学生开设的《航空维修工程管理》课程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和考核不科学等问题,无法满足卓越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在卓越计划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课程组教师的努力,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更新,更重要的是,利用调研等方法收集了大量与工程管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及视频等,通过整理、制作了相关的教学案例,形成了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1 教学大纲的调整

课程教学大纲是实施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课程改革首先需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

原《航空维修工程管理》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和考核不科学问题,此次教学改革,在充分调动课程组教师的积极性基础上,通过向各航空公司的维修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调研,尤其是特别重视各高级管理人员的问卷与谈话,这对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有更加切入实际的工程实践参考背景。

该课程的重点应当是使学生掌握工程管理的各类相关文件的制订,并了解航空公司工程管理的组织架构与工程决策等相关内容。综合分析后,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5个部分。

第一部分,航空维修管理简介及民航规章对工程管理的要求:简要介绍民用航空维修理论的发展与民用航空维修的发展趋势,介绍航空维修管理的组成,使学生了解工程管理在航空维修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重点讲解CCAR-121对工程管理的要求,说明CCAR-121与CCAR-145对于工程管理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说明FAA与EASA相关规章的要求;民航适航规章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因为在前期课程飞机适航管理中,学生已经有所了解,但是适航规章又是难点,在本门课程中,将适航规章的内容规定如何运用到航空维修工程管理中,是学生真正需要熟悉掌握的。

第二部分,维修理论:对于单一定时维修思想,重点分析其理论基础,使学生了解该思想在现代飞机维修管理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MSG-2原理的思想方法;重点掌握MSG-3的系统/动力装置分析、结构分析、区域分析及L/HIRF分析的方法;在现代维修思想中,MSG-3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以便制订管理当局、使用单位及制造厂家均能接受的维修审查委员会报告。维修审查委员会报告的详细内容将由使用单位、制造厂家和制造国管理当局的专家们共同制订。使用MSG-3方法,是为了确定初始预定维修要求,可用于制订航空器运行维修要求,确定所有预定维修工作和间隔以及这些要求的改进。在航空维修工程管理中,掌握MSG-3方法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某一系统、结构或者区域,将具体的实例引进,让学生主动去分析维修任务的内容,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比抽象地去说更具有实践性教学效果。

第三部分,工程管理相关文件:重点介绍工程管理的各类文件的颁发、作用,介绍S1000D与IETM技术。其中,S1000D与IETM技术本次大纲新增加内容。S1000D 是使用相互关联的模块化数据组织技术制作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的标准,其目的是解决数据重用和数据共享问题。IETM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Interactive Electrical Technical Manual. IETM)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技术手册,它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程序为载体描述传统的文字、表格、图像、工程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通过合适的平台将其以最优化的方式显示在电子屏幕上[2]。IETM是一种先进的维护保障手段,是技术手册的数字化表现方法。经实践证明,IETM在降低保障费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设备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现代比较先进的维修理念,更能够了解现在维修新技术的发展。

第四部分,可靠性管理:此部分的内容重点讲解可靠性方案的作用,并详细分析可靠性管理与工程管理的关系;可靠性方案是持续适航维修大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管理维修过程的一套规则和做法,其中包括对维修方案的管理,它将使用经验与建立起来的维修管理制度真实而可靠地联系起来,用以改进维修工作。在讲维修可靠性方案时,比较理论化,可以基于某航空公司的维修方案制定的案例,从维修方案改进工作的背景出发去教授,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工程管理中可靠性的实际意义。

第五部分,工程管理的组织机构、维修决策与维修成本:使学生了解工程管理的组织机构,了解维修决策的方法与影响维修成本的因素。让学生能够对航空公司的经济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了解航空公司在保障安全经营的同时,影响其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2 教学方法的改变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航空维修工程管理》原来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课,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改革后,该课程组的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视频、工程案例,采用大量的形象化教学的手段,如针对工程管理的意义,通过播放阿洛哈空难视频,使学生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刻理解工程管理在航空维修中的地位;在MSG-3中加强区域分析部分,对于为什么强调对于既有导线又有可燃物的区域检查问题,学生通过观看联合航空811空难视频很容易理解其中缘由。通过这些空难视频的观看,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其中的问题所在,并且印象深刻,更有利于探讨MSG-3中区域检查任务的问题。

对于航空公司工程管理的过程是通过对某公司的工程文件管理程序为实例进行讲解分析的。类似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在本课程教学中有很多实例,又如针对飞机结构设计思想中的破损安全设计结构,利用自己制作的虚拟飞机结构图进行教学,使得较难的课本内容能够深入浅出的表达出来,在课堂上极大地吸引学生兴趣。这种对于相关内容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加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另外,针对航空公司工程管理的程序,以工程指令的颁发为主线,分析服务通告、适航指令的评估流程等工作,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法[3],将课程与工程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提前进入到机务工程师的角色里,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3 实验教学的加强

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航空维修工程管理的理念和维修管理的科学原理,航空维修工程管理课程设置了实验课程。实验教学目的是在学习维修管理系统的基本职能、结构要素、持续适航、工程管理、质量保证和控制等原理基础上,获得组织和管理维修生产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应用的能力。

航空维修工程管理实验课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航空维修中维修方案的制定流程,使学生掌握机务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作业所依据的维修工卡的编制,提升学生对现代维修理念的理解。进一步认识航空维修企业中维修所使用的各类维修资料、手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应用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互为依存,互为补充,共同组成《航空维修工程管理》课程的重要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实验和探索,更加有效的去学习工程管理知识。实验课程资料主要是波音737NG和空客A320的AMM手册以及相应的维护工卡。学生可以利用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的波音和空客的维护手册,了解维护手册的主要内容及章节编排方法,并利用波音和空客飞机的维护工卡,学习例行工作单卡的形式及其主要内容。本课程的实验报告成绩也会记入本门课成绩中。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于航空维修工程管理这样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强的课程,单凭一次期末考试很难做到全面考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不能启发学生的讨论。结合本课程特点,综合考虑调研的结果,确定该课程平时采用作业与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项目分组,可以研究民航适航规章,例如66部、121部、145部适航规章等。也可以研究维修文件,例如MPD(维修计划文件)、SB(服务通告)、AD(适航指令)、维修方案等。也可以分析MSG-3理论,例如系统/动力装置维修大纲、飞机结构维修大纲、区域检查大纲等。项目组可从某一知识点出发去查阅资料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口头答辩。教师需安排适当时间,让各个项目组一起交流,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扩展他们的视野,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专业培养目的。这一部分成绩以及上述的实验报告成绩计划占期末总成绩的40%,期末的闭卷笔试成绩占60%,而且闭卷笔试的内容也是侧重于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5 结语

该文主要结合卓越计划课程建设的要求,针对机务专业《航空维修工程管理》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对航空公司维修工程管理调研基础上,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并且对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进,力求更加合理。在教学方式上,结合多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对该课程创新地使用了项目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学研究,201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