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精选(九篇)

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第1篇: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创新/维度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他从民族、国家、政党紧密联系的3个方面精辟地阐明了创新的价值目标和重要作用。当前,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按照同志要求,就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因此,创新观念、创新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必将涉猎、渗透、凝结在诸如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理论、体制、科技等领域或层面。其中,理论创新则是其他一切创新的思想基础。对此,本文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几个维度及其关系问题谈点浅见,以达共勉。

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思维发展“轨迹”的“链条结”、逻辑纽结维度来看创新和“扬弃”超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其孕育、创立之日起,其理论思维发展的“轨迹”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随着时代的特征、历史的条件、实践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等情况而与时俱进,并紧紧和上述情况以及形成创新思想的“源”和“流”凝结在一起,呈现为理论思维发展“轨迹”不同性质和同一性质的“链条结”、逻辑纽结。而凝聚在其“链条结”、逻辑纽结的思想营养、思想精华则是创新,从而内在必然地形成创新和“扬弃”超越的关系。马克思理论的创立本身是一种创新,而且是根本性质不同的革命变革。它“扬弃”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扬弃”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预测的有价值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革命的改造;同时又溶入了新的发现,从而进行理论创新,以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创立了以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全部理论基础的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无论从其根本性质、历史地位、价值目标、伟大作用诸方面,都远远超越了黑格尔、费尔巴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及其理论。这种超越是不同性质理论思维发展“轨迹”的“质”的飞跃,是“突变”。从科学理论思维发展的逻辑连续性分析,除上述不同性质的质变、“突变”外,仍然存在着同一性质理论在不同条件下的“量”的扩展、超越。这种理论创新的“量”的扩展、超越,是在坚持整体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对某些局部或个别的结论,因实践条件的变化而作出的某些调整、修改或改变,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的体现。譬如:处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出发,拟从资本主义很高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冲破其狭隘的生产关系,从而使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尖锐化,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逻辑推理而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因此,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1页,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取得胜利的理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以后,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列宁发现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并由此得出了社会主义将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于1915年在《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写道:“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选集》第2卷第554页,第3版)上述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国胜利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取得胜利的理论在新形势下的理论创新,是符合逻辑思维发展规律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一性质理论思维发展“轨迹”上的“量”的扩展、超越、丰富和发展的范例。

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根基点、生长点维度来看创新和求实求真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特征是它的实践性。其理论来源于实践,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实践是孕育、产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肥沃土壤”,因而其理论创新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这就决定创新和求实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成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中轴线”。其中,求实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求实的必然和结果。没有求实的创新,不是科学唯物论的创新,不是真正的创新;没有创新的求实,是死板的机械唯物论的求实,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发展前途的。这里所说的“求实”是求实的“静态”和“动态”的辩证统一观,它包括3层含义:一是指坚持一切从现存的事物的实际出发;二是指坚持一切从事物变化了的实际出发;三是指坚持一切从不同时空、不同条件下事物的实际出发。这是创新的前提,是求实和创新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求是”。求是是指探求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它也包括3层含义:一是指事物某一层面的规律性;二是指不同层面的规律性;三是指较深层次、更深层次的规律性。这是求实和创新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第三阶段是“求真”。求真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或正确反映),即指在人们的头脑里包含着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客观内容,是客观真理,而且是已被实践反复检验的客观真理。这是求实和创新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到人们获得认识的成果即获得客观真理阶段。人们获得客观真理,只能说是处在“客体主体化”形成人们的正确思想阶段。那么,要实现人们的正确思想,以其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变革客观事物,以实现人们的价值要求、价值目标时,就是求实和创新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第四阶段,即“主体客体化”阶段,它也是求实和创新辩证统一关系在其运动、辩证发展的一个周期的最后阶段,即落脚点。从求实和创新这一辩证逻辑思维运动分析,“求实”、“求是”、“求真”以及实现其价值目标各个阶段,都是紧紧和创新联系在一起。由此可知,求实思想和创新思想是指对同一个问题思考的两个侧面,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一对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纽结。

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提特征的科学性、真理性维度来看创新和继承坚持的关系

科学性、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根本特征之一。正因为如此,160多年来,它以强大的生命力、巨大的感召力、无法估量的震撼力影响着全世界,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提供着科学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生产观点”、“群众观点”、“矛盾观点”、“辩证唯物观点”、“实事求是观点”等一系列基本观点永远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科学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交织在一起,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一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必将灭亡的特殊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和雇佣劳动剥削的本质,揭示了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的“症结”。“二战”后,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某些新的变化,诸如:通过发展合作制、股份制、基金投资等手段,使部分财产权在社会层面得到扩散;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有效地运用计划经济的调控等手段,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通过跨国公司,以科技领先地位尤其是高科技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得到相对稳定的发展。但这一切变化,并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也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因而说,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整体上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并不因其某些条件的变化而“过时”,也不因其某些局部性或个别结论的改变。而失去其科学理论耀目的真理光芒。正因为如此,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必须要在继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及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的理论创新,才是可靠的、坚定的、坚持正确方向的科学创新。

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形势下、新条件下,指导实践的社会功能维度来看创新和“结合”发展的关系

第2篇: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关键词:隐喻,产品设计,创意思维

一、产品设计中隐喻再现

(一)表达产品的物理属性

由于科技的进步,有些产品的功能和操作方式在悄然发生改变,使用者常常无法辨别它们的种类、功能、操作方式以及操作后带来什么样的结果,面对这些产品人们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使用,这似乎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运用恰当的隐喻,通过运用消费者更为熟悉的形态来传达产品的功能、类别以及操作方式,让产品有一种“不言自明”的语义表达功能,使产品功能得到非常简洁的表达和暗示。[4]隐喻不仅能通过自身的形态诠释自己的复杂功能、正确操作方法和操作目的,增加产品自我表达的机会,而且能将产品的正确操作程序传达给用户,进一步帮助用户了解其功用和操作特点。例如,手工锯的握把或美工刀的进退按钮为手握或手指设计的负形,收音机上的调频键旋钮设计成凹凸纹槽的多少和粗细暗示是微调还是粗调,都是非常的典型的功能隐喻。美国设计师丽萨•克诺(LisaKrohn)和图克尔•维美斯特(TucherVi-emeister)1987年设计的电话应答器(见图1)。这是一个听筒和应答器合二为一的产品,摈弃了常见的电话机的形态,被设计成一本打开的书的样子,隐喻着它像书一样会成为人们“友好的使用者”。消费者使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保留了传统电话机的一些常用功能,也增添了新的录音、复印信件的功能。但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翻页切换不同的模式和功能,简练、新颖、动感,且层次丰富,这里隐喻的运用使复杂的使用功能和操作方式变得清晰简单,给人亲切熟悉的感觉。

(二)增添产品的情感享受

消费者长期频繁的使用产品,“基于共同经验和大众记忆的物品联想,会对产品产生情感性的认知结果,这经常是设计师的无意识运用”[5]。“它是暗示的,如诗一般的领域,你我的感受不尽相同,但也有共通之处”[6]。设计师通过隐喻的方式,在一定的使用情境里传达产品的内在情感,唤起与消费者的共同回忆或相似情感体验,以达到更深层次的沟通交流,从而引起消费者在使用方式和情感上的共鸣。图2中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电灯开关的设计[7],设计师采用隐喻的方式提取了中学物理课上所学的“电路图”的元素,将电路图和开关结合起来应用到产品设计中。这样不仅向使用者传达了产品的功能信息———电灯开关,操作方式即“接通电路”指示电灯亮了,“断开电路”指示电灯关了。而且设计师确信用这种形式会唤醒人们共同的中学时期美好回忆,消费者会倍感熟悉和亲切,自然会有购买的欲望。这个案例是在记忆中的情感体验的意象与现实的产品之间建立起的关联,能吸引人们在反复印证后的恍然大悟和会心一笑,能深深打动人心,丰富人们的生活,给消费者带来美好的情感享受。

(三)传达产品的历史文化“有些产品试图通过特定的文化符号及特定组织,唤醒我们记忆中久远的地方文化记忆和思想认同”[8]。设计师常常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不同时期背景下先入为主地提取该地域和该时期的文化特征符号,并且运用于产品计之中,通过这种隐喻的手法,消费者对设计作品的体验达到对设计背后的自我阐述,获得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例如,鸟巢所展现的多种文化意象就让观者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正如乔治•尼尔森(GeoorgeNelson)所说,“器物是文化遗留在它专属时空中的痕迹”,产品的隐喻符号可以传承和更新文化的意义。德国设计师NicolasThomkins设计的DelonYinYang椅子(见图3)就很好的诠释了这点,除此之外,还达到中西文化的交融,消费者很容易地体会到阴阳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隐喻创意思维

(一)浅层———图像相似性创意思维

产品设计师通过隐喻编码途径来引发人类联想和想象,“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分别对应不同的事物,通过熟悉的事物对陌生的事物进行解读,产生新认知”[9]。因此,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有类似的共同特征,通过“形象相似”的符号关系来映射,借用原已具有某种意义的事物来表达设计师所想要表达的特定意义,这种创意思维最为简单,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建立映射关系:①具象的形象再现(见图4);②抽象的形象模拟(见图5),从而形成事物之间的隐喻关系构成新产品创意。图4安娜启瓶器是一件创造性的设计作品,安娜启瓶器用一种优雅的舞蹈动态演示代替了复杂的开瓶操作动作,让原本复杂无趣的事情变得简单且富有趣味。呈现出的本体和喻体的映射关系如下:手柄和头部,杠杆和手臂,连接杆和连衣裙,中轴和腿部,杠杆抬升动作和舞者的舞蹈动态。图5是加拿大umbra品牌挂钩,利用了城市缩影与挂钩建立映射关系,浅显易懂且易用。总之,图像相似喻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方式所设计创新的产品。首先形象特点鲜明,表现力也很强,带来的效果反应也最直接,且不易产生误解,提高用户认知度;其次意向化的细节处理,可以带给人们意外的“惊喜”,留给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二)中层———指示关联性创意思维

产品的指示关联性指的是通过产品造型特征部分和操作部分的符号设计,使产品表现出本身应该具有的外显的功能使用价值。设计师往往通过隐喻的方式“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符号,设计出符合使用者行为规范、使用经验惯性的产品形态和细节,帮助人们理解使用功能”[8],有助于使用者方便和阅读新产品里存在的指示关联性信息。指示关联性创意思维是建立在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基础之上,产品造型依附于传统形式的造型符号来引导消费者认知新产品的机能。因此,指示关联性创意思维应该形象化地给人以感官上的导向,消费者通常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产品形态中的指示符号的指示意思和部件的功能信息,并且作出一系列“what这是什么产品、功能是什么”“how如何使用,性能如何”“where在哪使用”等逻辑判断。图1电话应答器借用了日常生活中的记事本,通过生活中传统的物品创造一种可视的使用指示:它是什么产品、有什么功能、如何操作使用、正处于什么状况等,指示关联性创意思维的应用使得产品“不易使人产生认知及操作上的错误,同时也使使用者产生了习惯性的使用记忆”[8],令人感到亲切。

(三)深层———象征多变性创意思维

以上两种创意思维是建立在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和关联性的基础之上,有着能指和所指的必然联系。而象征多变性创意思维是建立在人为的、约定俗成的基础之上,它象征的意义是由多个人在长时间内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成。在设计中通常是从形体表达的意义出发,进行发散式的联想,然后找到合适的符号形象间接表达特定的意义。设计师首先深入分析和理解设计主题,提炼、寻找和借用相应的形象符号表达意义,此种创意思维方法往往能打动人心灵的无声效果。此种创意思维有两种形式:①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本身就隐含象征的意义,如爱情用玫瑰表达,鸽子代表和平。②综合性的象征符号,通过多种符号之间的整合表达另一种新的象征意义和特征。在产品设计中,有时一种符号不能满足设计师的需求,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往往采用多种符号去传达新的意义,这种创意思维比较艺术化,不仅形式美,而且更易打动人。不过,符号的象征意义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不管是单种形式还是多种形式的象征符号都会受外界的影响,反映的是一种观念,会受设计师和消费者的文化背景、消费观念、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是多变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三种创意思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由浅入深,把原本独立的能指和所指联系起来,使符号的组合更加多样化,信息含量更加广泛。设计师应在依循符号所承载意义的基础上,发散思维,结合具体项目大胆进行设计。[10]在通常情况下,三种创意思维是同时并存而不可替代的,在不同的层次表达不同的含义和意义。

三、结语

文章从隐喻的角度,利用产品语意学的符号理论分析现有产品设计中隐喻再现的表现方式,隐喻不仅能帮助消费者更好理解的产品物理属性,还能给消费者带来情感体验和传达特有的历史文化。隐喻作为一种创意思维方法,在设计界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文章从产品设计的范围探索隐喻创意思维方式,即图像相似性、指示关联性、象征多变喻创意思维,利用这三种方式可以将不同的设计符号构成设计的新形式,能够让人们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中觉察出新的关联,产生新的认识角度和新的意义,得到新的特征,为产品展现新认同和新体验提供保障[11]。此外,隐喻创意思维作为思维方式,可以选择多种形式符号的关联性去组合新的形式产品,为设计师提供了设计符号的源泉,使符号组合更趋多样化,创造更多具有艺术化和意义的产品。

作者:林 单位:台州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美)莱考夫,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4.

[2]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47.

[3]孙利,.产品复合隐喻设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13(22):97.

[4]程旭锋,钱桦.由倒角形态看产品隐含语义及其符号化[J].机械设计,2013(2):99.

[5]胡丹丹.基于产品语义学的苹果配件产品设计实践与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2.

[6]林铭煌.产品语意学———后工业设计师:科技的诠释者[M].台湾:春天出版社,2002

[7]路杰.隐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1.

[8]张凌浩.产品的语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

[9]余从刚,赵江洪.一种基于隐喻思维的产品设计创意方法[J].包装工程,2013(12):68.

第3篇: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想要提升人民的素质,必然需要有效培养艺术思维、科学思维以及哲学思维,这些思维与个人创新素质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作为个人素质创新的基础,其主要以判断性、辩证性、抽象性等为特征,同样能够有效激发人们的创新,是引导人创新、实现个体化创新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详细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创新素质开展过程。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创新素质

引言

创新素质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一个民族的只会根本。在目前,我国的建设主要以创新、科技为主,其对于传统、固定的创新素质的实施模式以及优化观念便显得尤为单一。为了理解并合理应用更加智慧、更加具备创新意识的解决路径就需要从素质出发,从根本上培养创新观念,提升人民群众创新思维的养成质量,从而全面体现创新思维对于社会创新效果、目的的培养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主要哲学观便是创新素质,这也就表示在创新素质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对于辩证、科学、实践都非常尊重,对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以及意义。

一、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以及思维模式

(一)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

创新素质顾名思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创新”和“素质”,其中,“创新”的含义,有文献显示,创新主要是指对某个事物的新发展、新挖掘的理解过程,或者是指对某个新知识利用新手段对事物进行全新的认识、改进以及创造的过程;对于素质的内涵,有研究认为主要是通过机体天生所具备的生理特征以及某些解剖特征,例如人体的感觉器官以及大脑的神经组织的工作特点,便是构成人个体化发展能力的基础以及前提。由此可见,创新素质的含义,基本上可以表现为:在个体素质基础之上,形成的某种能够引用多种形式、方式以及方法来创造的全新事物,全新的问题解决方式的复杂性、综合性、高级性能力素质。其中,既包含认知领域的创新素质,也包含实践领域的创新素质。在国外,创新素质的研究显示,个体创新性特征主要包含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创新素质不仅表现在良好的问题处理能力,还表现在对新方式的对待态度、承担主动性以及挑战接纳性,以更加详细、全面的方式、角度去看对组织事件,创新素质是人们个体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二)创新素质的基本思维模式

创新素质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实现一个个体发展的基础,其思维模式并不是单一化的,基本上可以被分为科学化思维、艺术化思维以及哲学化思维,并且其中的几个思维模式对于人的整体创新素质的培养均有着非常显著的应用地位。对此,在分析、应用创新素质的过程中,首要任务便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剖析创新思维本身的表现形式,并注重创新素质的培养方式,体现创新素质本身的特点。

1.哲学化思维

哲学化思维主要是通过反思、批判以及思辨等模式来展示事物的一般规律以及本质,并有效的重新审视世界的超越性思维。在素质的创新实践过程中,哲学化思维的价值可以从多方面得以展示,其能够吸纳科学化思维、艺术化思维的特点来开展创新。同时,哲学化思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当中,是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其能够充分展现主体以及客体的创新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并借助全新的观点、开发以及态度去面对素质创新。哲学化思维可以从宏观的认知上开展,并不会局限于某个艺术性、科学性创作方式。哲学化思维能够从全新的高度去优化思维模式,并从“求真”当中精炼出更广、更高、更深入的价值以及人事。

2.科学化思维

对于学术界当中的科学化思维分析当中,求真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是某个个体在实践活动当中综合应用多样化的思维模式来重新定位、认识事物的发展本质以及规律。对于自然科学当中的思维模式以及人文科学的思维模式而言,两者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自然科学思维模式更加倾向于实验数据的结果,其更加注重对事物的定量、定性分析;而人文科学更加注重偶然中发现的必然思维逻辑,其表现方式主要建立在模糊性、横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归纳、总结之上,更加倾向于定位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创新素质养成过程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武装群众的思维,在创新活动当中凭借站得高、想得深、站得稳以及看得远等实现创新思维新高度、求异积极性以及灵活动态性,并借助启动、整合并完善其他类型创新因素,完成素质创新目标。

(一)殷实明确、正面的创新立场

创新立场是创新素质所必然需要具备的态度以及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是一种创新式哲学,其思维特征一直着手于超越当前的批判性、反思性以及实践性方面,这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只要能够被创新注重并应用在活动当中,就会促使创新者以时间为依据,一方面展现自我创新意识以及卓越追求的全新价值取向,并将自身放置于创新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以批判反思以及实事求是为态度去体现自身的创新主体积极性,并促使创新由理论转变为实际,从而创造创新新立场。实践说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创新素质能够创造新的真善美品质,并在创新立场中借助创新价值科技馆、人文价值观的兼并,对价值有偏失的立场实行超越、批判,从而显著优化精神层面上的坚定性以及正确性,这一创新立场的基础也必然能够提高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创新有效性,从而帮助其真正、全面的认识到创新素质的方向以及内容,从而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在创新素质方面的现实意义。

(二)激发创新的必要手段

创新方式是实现创新目标所使用的程序、流程以及手段的总称[8]。在实际的艺术创新以及科技创新过程中,尽可能保障创新者使用一定的创新模式,例如归纳、分类、对比、演绎、分析和总结、具体与抽象的那个。但是,当前这些方式在创新过程中的引用普遍较为固定化、单一化,其发展倾向也较为单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思维方式中,特别是辩证思维方式主要是借助强调用联系、变化发展以及整体的眼光来对待素质创新,并显著优化个体激活的创新模式,从而有效的优化创新方式中较为片面、狭隘的现状,从而客观、全面的掌握各类创新方式功能、应用范围以及条件等,从而经历优化创新方式、整合创新方式等实现创新素质目的。

(三)引导实际的创新过程

创新过程主要是指在某一个创新计划制定、实施之后所获取的创新效果,并获取相应的社会效益、经济收益的过程。与艺术思维创新以及科学思维的创新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主要是应用较为常见的引导意义去引导创新思维的创新。首先,辩证思维以及唯物思维是创新活动当中所明确指出的创新基础以及前提,实事求是,以创新的根本方式辩证思维的方式。将客观事物作为创新本质强化规律的基础性发展,从而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实现创新者创新方式与创新结果的联系性,促使创新者实现突破同质性以达到独特性,突破单一性以达到变异性、突破分离性以达到联结性、突破独立性以达到整体性等,从而促使素质向往着创新做出抉择、迈步;其次,在实际的思维创新中,创新者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设计出一条完整的创新路径,以“创新计划、创新实践之间关系开展全面创新”为路径。将同等任何类型的真理性认识获取以及提升定义为由实践到认识再回归实践的无限性发展以及反复性发展的过程,从而创新制定假话、实现并实施的过程,也就是反复、不断多次的“创新与实践至创新与计划再回到创新与实践”过程,创新者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当中这一创新规律以及路径,就必然能够保障素质创新得到有效、有序的开展。

(四)提供科学的创新理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当中,因为矛盾而被看做事物发展、改变过程中的源动力。对此,事物在改变、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问题以及矛盾,并且这些问题与矛盾也必然成为改变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指出“问题便是时代的口号,同样也能够展现精神状态下最为实际、真是的呼声”。这一理论也指出,正确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以科学的创新理念表面创新思维,便能够显著的优化各类问题,推进社会快速发展,优化素质创新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与创新素质的培养,最为重要的内容便是创新精神是否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态度,并且是否能够真正掌握并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只有真正具备并掌握以上这些条件才能够真真切切的落实素质的创新,达到实事求是的目的。从矛盾的分析、矛盾的解决中开展素质的创新思维,促使创新主体能够从批判思维、反思思维当中得以创新,从而独立的思维自主建造、卓越追求,以实现最终的精神目标创新素质。

作者:宋天倚 单位: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匡促联,洪冬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功能研究———基于大学生创新活动成果的跟踪分析[J].四川兵工学报,2014,8(6):35-39.

[2]任中平,朱开君.敢于怀疑权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创新———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50-54.

[3]马新宇.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与“类思维”———高清海先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创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刘良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探索与创新———评《创新思维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新视野》[J].理论建设,2004(6):61-62.

[5]石博.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结合的必要性及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3(35):150-151.

[6]申永华.激情与理性并举,启迪共传承同构———再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1):114-117.

第4篇: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存在是多样化的。它可以客观存在,如传统图案中的花、草、虫、鱼等元素,用移情的手法将其物化到设计中体现出庄重典雅的风格;同样也可以是主观想象的纹样和图案,如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体裁的场景设计。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精神世界的体现和重意轻实的表现手法,而传统室内设计常常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道家的自然哲学,适应自然是道家美学思想的主要源泉,“素”“朴”“浓”“拙”这些扩展延伸出来的理论对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道家“师法自然”的思想在现代室内中应用的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家具设计表现上最为突出,它力图天人互存、彼此统一,其以自身独具的魅力对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又如,佛家禅宗文化,佛家禅宗文化以心性展开思考,通过个人自身的直觉体验加以思考的方式,在感性理解中使精神上得到了自由与超脱,这种直觉体验的思考方式界定性越小给思维想象的空间就越大,即应遵循无就是有、少就是多、简就是繁的设计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产生无限的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一切自然界的存在都是有其存在道理的,自然再现的思想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统一;强调含蓄与朴实、虚实相融;以意境创作为室内设计的根本,通过寓意象征、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设计中的“意”与“境”等,这些处处都体现出了设计的意象之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现代社会的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蕴含传统文化的室内设计符合一个民族的审美习惯,是历史文化相互传承的纽带。每次设计观念的更新都会使设计风格发生变化,更新设计内容和风格是人类发展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一般都是由很多看似独立实际上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部联系的个体元素所组成,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排列和重复,而是一种有节奏和韵律的组合,达到了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借鉴中传承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发展传统文化。何为对文化传承,即将传统文化中好的技艺与思想文化进行保留、发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对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对传统形式的理解挖掘内在精神上的延伸,将形式化为精神与意境,使其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将传统的经典形式、经典设计手法再现给人们,使人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再与现代室内设计结合就能创造一种亲切感。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室内设计提供了大量可借鉴、应用的装饰素材及设计手法,我们应当吸取精华加以适当创意,以使我们的设计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1.传统艺术手法的运用传统设计艺术手法中空间的处理方法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如空间通透的处理,隔而不断,既宁静又有流动感。当然传统艺术中讲究典雅、含蓄,设计中则宜“简不宜繁、宜藏不宜露”,含蓄地表达设计中的情感和人文精神,而这种设计方式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不谋而合。我们在设计一个家居空间时,颜色不亦过多、过杂,空间不亦繁,要注重空间的典雅和含蓄。如我们可在进门时设置一个隔断,形成玄关,这样便使空间增加了层次感,也使室内做到了藏而不露,使空间变得更加含蓄。 2.对传统艺术图案、符号的运用中国传统图案和符号多数是传载了中华民族对美好向往的一些吉祥图案和象征、比喻意义的传统图腾等。其中吉祥图案以民间故事、神话故事为题材,运用比拟、借喻、象征等表现手法达到图案的完美,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坚强意志。室内设计中的传统图案、符号对环境的烘托具有很强的作用,它针对空间的功能特点进行规划、定位,是室内设计中重要的组成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可将这些应用到墙面、顶面,以增加室内的视觉效果和层次。3.对传统艺术色彩的运用色彩是空间中的第一印象,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的传统色彩以黑、白、红、黄、青为主。如黄色象征富贵与华丽,红色象征积极与喜庆等,它们是室内设计中最直观、最活跃的元素。传统色彩在现代中国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随着时代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现代设计中传统色彩的意义与外延进一步扩大了,如最具传统色彩代表的黄色与红色,它不仅是喜庆与富贵等的象征,更象征着中国人的热情、热血。现代室内设计中,设计师为了增加室内的色彩气氛和吉祥喜庆感,往往会将红、黄这两色应用于设计中,如在居室中设计一面红墙或者在餐厅中设置红色的桌布和红座椅。4.对传统陈设艺术的运用陈设的类别很多,传统艺术文化对中国家具陈设的影响非常大,中国传统家具在世界设计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明式家具讲究艺术造诣和文化气息,材料的选用非常考究,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博大和中国人的智慧。在现代设计中,我们要想自己的居室具有一定的文化气质和艺术气质,一般首选的就是中式风格,有时在书房或者客厅放置一组古典家具会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极强氛围,唤起人们的历史感和回忆感。当然传统陈设不仅仅指家具,书画、文房四宝、匾额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文化的载体。它们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能够起到承托文化气氛、激励、自勉警世的作用,形成一种具有传统艺术文化气氛的空间。5.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运用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形象思维、意象思维和表现思维,应用于传统设计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形式主义、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意象思维着重从特殊里把握普遍真理,这实际就是设计中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如果能时刻做到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包括自然观和哲学观应用进去,就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使室内设计在精神上更上一层楼。在创新中发展传统艺术文化,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艺术文化照搬并不是文化的传承,继承传统艺术文化也不应简单的复制。继承传统艺术文化更多的应该是对其内在的精神方面的解读和不断的推陈出新,而不是对其外在形式的临摹与抄袭。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要求以及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的室内设计语言也应该立足于现代人的要求和生活习惯,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的设计手段相融合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而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与应用。

三、结语

第5篇: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平面设计;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91-01

平面设计将美术与科学高度融合起来,既有审美性,又有实用性。平面设计的本质在于审美创造,基于创新。创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精神,它的前提条件就是创造性思维。决定平面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设计师创作时的创造性思维。其是设计作品的精髓所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对平面设计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从新的思维角度、程序和方法来处理各种情况和问题,从而产生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及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合,它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属性。这是人类智慧最集中表现的思维活动,在各个领域开创新的局面,以不断满足人类精神与物质的需求。

创造性思维对平面设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升平面设计主体的创造力;(2)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增强平面设计作品的独创性和生命力。

二、从设计思想看创造性思维

设计思想是一种观念,是设计师的世界观,是设计过程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它在任何时代都凸显“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合理的才是美的”这一命题,并从宏观上控制着设计师在寻找最佳方案时的思维方法,因此,它是墨守成规的羁绊,也成为创造革新的动力。类比从古到今各色的设计指导思想,可以找到不同类型的共同特征。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1)模仿型――模仿是一种最古老、生命力最强的设计思想,是人类最早的创造方式。人类在发现和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人自己,特别是高度发达的大脑和自由的双手,这又从而进一步在更高层次上改造和利用自然。功能的模仿必然带来形式上的模仿,以大自然为主要源泉的装饰美术就是如此。

无论是从功能性还是装饰性上看,模拟型设计思想并不是自然主义的,它包含着创造性思维“举一反三”的基本素质,是创造性的初级形式。

(2)继承型――继承也是模仿的意味,但原型是之前的创造物,并蕴含着批判的成分,是模仿加改良的设计思想。设计史上,每当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这种设计思想就会成为主导。

(3)反叛性――反叛型设计思想是认识论上的突变和跳跃,具有显著的反传统性,往往指向与传统截然相反的方向。反叛型设计思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多样化的设计观念,以全新的理念掀起一个前卫的思潮。

三、平面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独创性:创造性思维具有突破常规思维的独创性。一般性思维可以按照逻辑分析推理,而创造性思维则不然,它独创新意,另辟蹊径。

(2)连动性:是指“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它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纵向连动”。即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进行纵深探讨。二是“横向连动”。即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三是“逆向连动”。即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想到它的反面,进行反向思维,它使设计主体以非常规的方式思考问题。

(3)多向性:主要表现在“发散机智”“转向机智”和“创优机智”上。“发散机智”即面对问题时,要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扩大选择余,然后进行选择。“转向机智”即思维在一个方向上受阻时,应马上转向另一个方向,寻找新的思路。“创优机智”即寻找最优答案。

(4)跨越性:从思维的角度讲,“跨越性”表示跨越事物可现度的限制,实现虚体与实体的转换,拓宽思维的转换跨度。创造性思维对问题的最终突破往往表现为逻辑上的中断和思维上的飞跃。这种“跨越性”经常出现在设计主体对广告创意的“顿悟”中。

(5)综合性。

四、结论

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是一个通过挫折失败然后总结反思,再次受挫再总结反思,最后取得成功的过程。平面设计的过程,是设计主体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活动,不仅要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还要运用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只有充分调动了设计主体的想象力,才能有效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参考文献:

[1]朱长超.创新思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李贵轩.设计方法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

[3]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第6篇: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装饰;后现代艺术观念;装饰形态.

    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平台,装饰艺术的设计和创作是从事各类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构建“大装饰”的理念,对培养学生设计意念、设计素养和原创能力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从人类艺术诞生之时,就没有离开过“装饰”这个名词。人类的艺术起源与原始的装饰有着某种不可割舍的关系。著名的美术史学者沃尔夫林·沃林格认为“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史”。装饰在原始社会是艺术的审美核心。各种彩陶纹样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标本。装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不但是审美的形式,而且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它不仅是“装饰性”的,从秩序、线条、形式、色彩等方面带给人们以审美愉悦,而且是“文化性”的,从文化、理想、象征、历史等方面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 

    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中说到:装饰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民族的艺术意志在装饰艺术中得到了最纯真的表现。装饰艺术必然构成了所有对艺术进行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装饰对于现代设计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从装饰的角度出发,可以清晰的看到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在当今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有关后现代装饰语意的教学,应当从以下二个方面人手,才可确保“‘大装饰”思想富有艺术设计的当代性。 

    一、装饰的观念问题 

    把握后现代的艺术观念,是确保艺术设计当代性的根本因素。后现代艺术是当代艺术及艺术设计的热点,它泛指现代工业社会大工业流水线生产以后西方出现的一些艺术思潮和观念,是当今西方学者对当代文化研究所做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生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些现象正越来越多地带有后现代的特征,而后现代艺术观念也正在被国内学术界接受与认同。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而装饰几乎是后现代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最有力的武器。后现代艺术主张采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全然屏弃的古典主义异常关注,他们不搞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将各种历史主义的动机和设计中的一些手法和细节作为一种隐喻的词汇,采用折衷主义的处理手法,开创了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者宣扬文化多元论及其差异性、开放性与变异性,强调设计的个性和民族特征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一部分,而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中又表现出古典的回归。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这里即包括传统文化,也包含现行的通俗文化: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以及20世纪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艺术、卡通艺术等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运用的手法更是不拘一格:借用、变形、夸张、综合甚至是戏谑或嘲讽。汉斯·霍莱恩设计的玛丽莲沙发就综合了古罗马、波普艺术和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同时作为一种更加具备人性倾向的设计观念,后现代设计致力于消除工业生产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使设计更加富有温情色彩。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通俗化特征将轻松愉快带人日常生活,使每天的行动不再像举行宗教仪式般严肃刻板。现代主义是设计的理想主义,而后现代则强调人们生活在“现在”,后现代设计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物质的特征。享乐主义高于一切,快乐是最重要的原则,“好的生活比好的’形式更重要”(1945年以来的设计)。与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相比,后现代设计中大量运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甚至是卡通形象,唤起我们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后现代给我们带来的是有价值的东西:生活,真实而感性的生活,不是高尚的品位。因此学生面对装饰观念的学习和把握上,不妨采取“两端深人”的方法,即一端深人研究传统的古典样式,详尽地了解东西方在装饰领域的不同艺术思想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另一端深人研究当代文化时尚的发展趋势,用兼具时代性和大众性的艺术眼光来审视和评析当代艺术和设计的审美取向,建立具有前瞻性的装饰观念,并具备引领和培育大众审美走向的能力。

二、装饰的形态和语言问题 

    在后现代设计中,装饰是通过材质、肌理、声光、色彩以及运动等综合手段传递信息,对所装饰物进行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审美创造活动。装饰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饰语言中的形态表现。因此,现代设计越来越重视对装饰形态的研究,其中包括形态的基本特征的研究和形态与设计表现关系的研究。 

第7篇: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关键词:直觉思维;概率论;特征函数

中图分类号:O2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06-02

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概率论教学中经常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实践内容,它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育中有着同样的作用。

一、数学直觉思维的概述

(一)数学直觉思维的含义

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的一种直接的理解。这种数学直觉与直观、直感有区别。数学直观与直感都是以真实的事物为对象,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感觉或感知。而直觉的研究对象则是抽象的数学结构及其关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两种既互补又不同的思维形式,两者辩证运动推动着数学思维过程不断发展。而直觉思维以知觉为基础,以想象为出发点,非逻辑推理为方法,因而更富有创造性,它代表了创造思维的本质特征。

(二)数学直觉思维的特征

数学直觉思维的特征主要有:(1)产生的突发性。头脑中各种思维元素调动、组合以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认识过程的突变和飞跃。(2)过程的跳跃性。数学直觉思维依赖于思维中的想象、猜测和洞察力去直接把握事物,直接由已知条件跳到结论,呈跳跃状。(3)形式的非逻辑性。数学直觉是一种直接反映数学对象结构关系的心智活动形式。它是人脑对于数学结构及其间的某种直接的领悟或洞察,是一种不同于

普通推理过程的直接悟性。(4)原则的整体性。在直觉思维过程中,思维的主体常表现为对事物的整体洞察、全局把握,暂时舍弃局部的、细节的、非本质的部分,即整体的确定性,细节上的模糊性。

二、特征函数的新解释

特征函数是概率统计中一种有力的工具,文献[2]和[3]讨论了它的一些性质和应用,但它涉及傅立叶变换,内容比较枯燥,运算比较繁杂。鉴于此,笔者在基于傅立叶变换物理意义的特征函数直观解释和数学直觉思维中数学直觉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特征函数的一种基于坐标分解的新的直观解释。

(一)基于傅立叶变换物理意义的直观解释

显然特征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傅立叶变换,那么它也就有傅立叶变换所具有的物理意义[5]。

离散情况下,首先φ(t)=■p■e■的物理解释:在振动理论中,把特征函数φ(t)看作一个振动,e■相当于单位谐波,φ(t)可解释成由简谐振动p■e■(k=0,±1,±2,……)叠加产生的运动。

再次p■=■■φ(t)e■dt的物理解释:p■在振动■φ(t)e■dt理论中,是由简谐振动dt叠加(即积分)产生的运动。

连续情况下,特征函数也有相应的物理解释。

特征函数φ(t)=■f(x)e■dx的物理解释:在振动理论中,把特征函数φ(t)看作一个振动,e■相当于单位谐波,特征函数φ(t)即可理解为由简谐振动f(x)e■dx叠加(即积分)产生的运动。

同理,f(x)=■■φ(t)e■dx也有类似的物理解释:在振动理论中,f(x)是由一切角频率为t的简谐振动■

φ(t)e■dx叠加(即积分)产生的运动,■φ(t)为初始向量,e■为单位谐波。

(二)基于坐标分解的新的直观解释

受傅立叶变换物理意义的启发,得到基于坐标分解[6]的特征函数的新解释。

离散情况下,特征函数φ(t)=■p■e■的新解释:φ(t)可以看作是以e■(k从-∞到∞)为基的可列无穷维空间下的坐标分解,第k维的坐标值为p■。

p■=■■φ(t)e■dt的新解释:p■可以看作是以

e■dt(t从-π到π)为基的实数势无穷维空间下的坐标分解,■φ(t)是在基e■dt下的坐标值。

同理,连续情况下,特征函数也有相应的新解释:

特征函数φ(t)=■f(x)e■dx的新解释:φ(t)可以看作是以e■dx(x从-∞到∞)为基的实数势无穷维空间下的坐标分解,f(x)是在基e■dx下的坐标值。

f(x)=■■φ(t)e■dt的新解释:f(x)可以看作是以e■dt(t从-∞到∞)为基的实数势无穷维空间下的坐标分解,■φ(t)是在基e■dt下的坐标值。

(三)新解释在求分布函数时的应用

如求下列各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已知其特征函数分别为:

(1)cost

(2)cos2t

由文献[4]中的反演公式可解决此问题,即利用公式:

F(x1)-F(x2)=■■■■φ(t)dt

但计算过程比较繁杂。如果利用本文提出的新解释去求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现用此法求解。

分析:只要将特征函数φ(t)进行坐标分解即可,φ(t)可以看作是以e■(k从-∞到∞)为基的可列无穷维空间下的坐标分解,第k维的坐标值为pk,由文献[4]中的唯一性定理可知pk即为概率分布。

解:(1)由Euler定理

cost=■

=■eit×1+■eit×(-1)

=P(x=1)eit×1+P(x=-1)eit×(-1)

由唯一性定理可知,它的概率分布唯一,P(ξ=1)=0.5,P(ξ=-1)=0.5,即为ξ所求的概率分布。

(2)cos2t=■

=■eit×0+■eit×2+■eit×(-2)

=P(x=0)eit×0+P(x=2)eit×2+P(x=-2)eit×(-2)

由唯一性定理可知,它的概率分布唯一,P(ξ=0)=0.5,P(ξ=2)=0.25,P(ξ=-2)=0.25,即为ξ所求的概率分布。

可见,基于坐标分解的特征函数的新解释能加深我们对特征函数的理解,而且能使特征函数相关的求解问题化繁为简。

第8篇: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1、建筑设计创新中“度”的把握和建筑构成要素的创新取向

显然,建筑物构成要素的创新和“度”的把握,决定了是否可以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平衡状态。比如:某用户在很短的时间,没有很多放置器具的空间自然在建筑构成上有很大的创造空间。这是建筑设计创新的操作方法。

2、组合的规则

构成要素和层面不同的事物的集合紧密联系,把一种构成要素的事物的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相互代替,并加入到自由组合中,从而产生了创新的结果。需要根据人们的心理、生理和文化特征制定有关抽象层次的操作方法。

4、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充分地体现的概念和相关的形态的准确性和隐喻意义,把平面模型转向三维思维,构成了一个变化模式的空间维度,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形式。再加上原型的提取和创造性地运用。原型法——先发现并设置原型和结构的尺寸,然后以各维度为纽带向外与那些有相似或依某个原理而相关的维度的本体,使本体相互联结。最终从原型中产生许多不同的变种。

5、建筑设计创造性思维的算法模型

将建筑设计看成是由很多程序控制的产生过程。有些建筑设计师运用的程序相比其他设计师的程序更加有效。用“计算视角”去观看世界和其中的现象,发现出事物的现象的结构和逻辑关系———这能够被看成是某种控制的程序,并且建立出相关模型,对弄清复杂事物的现象十分方便有用。算法是对于行为———包括一些到达了预定的目标的环节的精确计算且做有限的说明,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程序规则指令。因此,建筑设计师需要利用算法表达的方式去构思设计的行为;用生成和过程构思体现设计行为;用不相同的抽象层面去构思算法;依据算法进行合理设计的过程。

二、可拓性思维在建筑学中的分析方法

(1)发散的分析方法。一个对象有很多不同的特征,一个特征又能够被很多个不同的对象所具备,一个量值也能够被同一个对象的不同特征所具备或者被很多个对象的同一个特征所具备。它的要点就是把一个基元拓广到另外一个基元的集合。这种方法将设计师的创造性的思维发散的过程进行形式化,给研究发散思维的形式化提供了恰当的工具。

(2)相关分析方法。所有的研究对象都不能独立存在的,都会和其它对象有着紧密的联系。相关分析方法就是一种将系统中的基元和其相关关系当做一个整体来分析的方法。相关性就是影响基元间能产生出传导作用的一个因素,只有进行足够的相关分析,才能避免在解决问题矛盾的同时,引起了新的更加严重的问题矛盾。

(3)蕴含分析方法。蕴含分析方法即是充分运用对象之间的蕴含性和研究的对象之间的传递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当一些对象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时,那么它们在变换之间就存在蕴含关系。假如在对象之间形成了相关树,那么在变换之间一定会形成相应的蕴含树。这是对对象之间关系的相关性和复杂性的一种定量化、形式化分析。

(4)可扩分析方法。研究的对象可扩缩、可分解,超过两个的对象可以自由组合的性质就叫做可扩性。可扩的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研究一些对象分解、扩缩或组合的各种不同的可能性。站在创造学的角度上看,分解、扩缩、组合都属于创造。在解决问题矛盾时,巧妙合理地利用这些方法,能够给解决问题矛盾提供更多更好的思路。

(5)共轭变换分析法。可拓变换是建筑创新的手段和工具。在研究变换的过程中,既要研究它的变换形式,也要研究其变换的主体,还有变换的工具、方法、地点和时间,即必须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来研究变换的内涵和形式;既要对直接的变换进行研究,也要对间接的传导变换进行研究;既要对数量的变换进行研究,也要对对象本身的变换和特征的变换进行研究;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关性作为基础,还必须要研究传导变换的内涵、形式和传导的效应。

三、总结

第9篇: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装饰是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概念,本文旨在探讨现代艺术观念与装饰观念的结合,研究装饰教学中需要解决的装饰观念问题和装饰形态及语言两个关键性问题,对增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作能力将有所帮助。

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平台,装饰艺术的设计和创作是从事各类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构建“大装饰”的理念,对培养学生设计意念、设计素养和原创能力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从人类艺术诞生之时,就没有离开过“装饰”这个名词。人类的艺术起源与原始的装饰有着某种不可割舍的关系。著名的美术史学者沃尔夫林·沃林格认为“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史”。装饰在原始社会是艺术的审美核心。各种彩陶纹样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标本。装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不但是审美的形式,而且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它不仅是“装饰性”的,从秩序、线条、形式、色彩等方面带给人们以审美愉悦,而且是“文化性”的,从文化、理想、象征、历史等方面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

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中说到:装饰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民族的艺术意志在装饰艺术中得到了最纯真的表现。装饰艺术必然构成了所有对艺术进行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装饰对于现代设计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从装饰的角度出发,可以清晰的看到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www.133229.cOm在当今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有关后现代装饰语意的教学,应当从以下二个方面人手,才可确保“‘大装饰”思想富有艺术设计的当代性。

一、装饰的观念问题

把握后现代的艺术观念,是确保艺术设计当代性的根本因素。后现代艺术是当代艺术及艺术设计的热点,它泛指现代工业社会大工业流水线生产以后西方出现的一些艺术思潮和观念,是当今西方学者对当代文化研究所做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生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些现象正越来越多地带有后现代的特征,而后现代艺术观念也正在被国内学术界接受与认同。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而装饰几乎是后现代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最有力的武器。后现代艺术主张采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全然屏弃的古典主义异常关注,他们不搞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将各种历史主义的动机和设计中的一些手法和细节作为一种隐喻的词汇,采用折衷主义的处理手法,开创了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者宣扬文化多元论及其差异性、开放性与变异性,强调设计的个性和民族特征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一部分,而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中又表现出古典的回归。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这里即包括传统文化,也包含现行的通俗文化: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以及20世纪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艺术、卡通艺术等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运用的手法更是不拘一格:借用、变形、夸张、综合甚至是戏谑或嘲讽。汉斯·霍莱恩设计的玛丽莲沙发就综合了古罗马、波普艺术和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同时作为一种更加具备人性倾向的设计观念,后现代设计致力于消除工业生产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使设计更加富有温情色彩。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通俗化特征将轻松愉快带人日常生活,使每天的行动不再像举行宗教仪式般严肃刻板。现代主义是设计的理想主义,而后现代则强调人们生活在“现在”,后现代设计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物质的特征。享乐主义高于一切,快乐是最重要的原则,“好的生活比好的’形式更重要”(1945年以来的设计)。与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相比,后现代设计中大量运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甚至是卡通形象,唤起我们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后现代给我们带来的是有价值的东西:生活,真实而感性的生活,不是高尚的品位。因此学生面对装饰观念的学习和把握上,不妨采取“两端深人”的方法,即一端深人研究传统的古典样式,详尽地了解东西方在装饰领域的不同艺术思想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另一端深人研究当代文化时尚的发展趋势,用兼具时代性和大众性的艺术眼光来审视和评析当代艺术和设计的审美取向,建立具有前瞻性的装饰观念,并具备引领和培育大众审美走向的能力。

二、装饰的形态和语言问题

在后现代设计中,装饰是通过材质、肌理、声光、色彩以及运动等综合手段传递信息,对所装饰物进行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审美创造活动。装饰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饰语言中的形态表现。因此,现代设计越来越重视对装饰形态的研究,其中包括形态的基本特征的研究和形态与设计表现关系的研究。

1.形态的多维性。作为装饰表现中的形态语言,不论设计图(或模型)是怎样的,设计的形态都是多维性的,也就是说,设计的形态至少是二维或三维的。从人的生理与心理来说,还有四维或五维的可能性。所谓四维构形是以四维空间观念组构装饰形象的方法。“四维空间”借鉴了西方现代画派中“立体派”的艺术观,指在三维度造型空间中加入时间因素。形象的四维空间揭示了时空综合体中时间与空间的相互依附关系,因而使用假定的手段把不可视的时间过程理解为可视的细小空间组合,把不可视的时间形象变化为可视的空间形象。因此更重视物象的运动变化及全方位、多视角观察过程。五维构形是根据意念将客观世界中不相邻的物象与不可能相邻的物象在同一形体中进行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装饰形态。五维构形使各种物象摆脱了在客观世界中的固定位置和本来机能,并以某种崭新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从而探索和表达了客观物质世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特殊感应,唤起读者某种情感律动与理论飞跃,散发出浪漫新奇的装饰异趣。对装饰维度的拓展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审美视野的不断扩大,也反映出现代科技媒体的不断发展对装饰艺术的新要求,这种要求既是范围上的,也是观念上的。

2.具象形态与意象形态。具象一般是指客观存在的形态,如人物、动物、植物、风景、静物等。意象形态(或抽象形态)是装饰造型的意象化、理想化样式,它是在装饰艺术传统中长期积淀形成的。是主观意念程式化的装饰形象。具象形态与意象形态相互依存,貌似分离,实为一体。因为许多抽象形态本身就是具体物的形象,只不过在人们的视觉经验中缺乏体验而已。了解这一点,也就可以明白有些抽象形态虽非具体物之形象,却可以使人会意或联想到某种事物。表现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意象形态和具象形态是相互交替转换的,永远共存的。意象来自于具象形态在主创者头脑中的长期积累,以及对具象美感的归结、冥想等等,是形象思维以及造型艺术的更高级形态。认识了抽象形态与具象形态的辩证关系,能使我们艺术设计者在面对意象物与具象物时,有着更多的选择与组合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