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经济范文

现代农业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农业经济

第1篇:现代农业经济范文

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应借鉴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结合本区域实际,因地制宜、科学探索与地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央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党的十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些论述给“三农”的发展指明方向。南城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南城县农业的地位与存在的问题

2.1南城县农业的地位

南城县是农业大县。南城县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生态示范县、农村能源建设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重点县,全省第一个“吨粮田”县,江西省果业十强县之一。现有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27家市龙头企业。应该说,南城县农业在省内还是有一定的位置。

2.2南城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短缺。

农业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面积大、资金少,仅靠财政投入无异于杯水车薪,农田、林网、路、渠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显薄弱,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的发展步伐较慢,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格局仍未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等融资比较困难,资金不足仍是南城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

2.2.2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目前,主导产业地位不够突出,缺少产业支撑,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竞争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有较大空间。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农产品加工能力不配套,产品附加值低。三是农业品牌化经营滞后,特色农业优势不明显,叫得响的产品不多“,南丰蜜桔”只是南丰县的品牌“,南城淮山”和“麻姑鲜枣”还没有形成优势产业。农产品精品少、档次低、品质差,市场培育后劲不足。四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现代特色优势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发展十分缓慢。

2.2.3农业劳动者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能力不强。

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由于从事第一产业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大、比较利益低,许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力逐步脱离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而且农业劳动人口流失的速度随着城镇化发展在加快。农业技术服务意识不高,加上近年来农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功能削弱,导致农民技术培训组织难,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2.2.4土地流转防碍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30多年前,在土地上的改革带来了中国农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了劳动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是,过于分散的土地耕作模式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更不适合现代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规模效益和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技术经济得不到运用和推广。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又诱导农业劳动力向工厂、城市和第三产业转移。新一代的农民是一个断层,1970年以后出生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是最后一棒,80后、90后已经不是中国农业的主力军。今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人可能要重新界定其身份了,新一代农民会出现在成功人士、大学生、企业家和创业者中间。但是,新一代农业是需要土地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农业机械化的前提下。

3现代农业的发展

3.1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要重点发展

水稻、蜜桔、鲜枣、水产、蛋鸡等是南城县优势农产品。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生产后,能够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开辟农民就业新渠道,是实现十八提出的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系,大力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3.2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要协同发展

南城县生态环境优越,土地类型多样,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重点应发展山区立体生态农业,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森林和旅游资源、合理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形成独特的山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优势和山区旅游优势,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和旅游市场。改善农业结构,大力推广“山区立体农业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猪———沼———果、茶”等生态农业模式,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旅游资源优势。应以名特稀优农产品为主体,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改造坡地为中心,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麻姑鲜枣、蜜桔、麻姑茶菜等特色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生态效益和农民收入。

3.3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要创新发展

与传统的生产农业比较,旅游农业是具有多功能农业的特点,不断拓展农业内涵,积极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采摘、农事教育、生产体验和“农家乐”旅游等第三产业,使都市农业成为生产、教育和旅游相结合的现代产业。

4对策建议

4.1培育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不是身份的象征,更应该是职业的定位。培育新型农民不是简单的技术灌输,要着力开发新一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后继人才。要着力进行农民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建设。要外请农技专家,内靠本地农民“土教授”,利用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机构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尽快使农民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4.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第2篇:现代农业经济范文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农村经济组织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农村经济组织和现代农业的内涵界定 本文将农村经济组织定义为,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多元主体(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而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开放的、复杂的经济联合体。所谓现代农业,实质上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它是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产品、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是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从现代农业的内涵来看:第一,创新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无论是农业科技创新,还是农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生产方式、营销方式的创新;第二,高度市场化的理念,无论是投人的生产要素还是对产品的销售;第三,集约化经营的理念;第四,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现代农业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客观上要求投人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和管理技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整合,达到最佳比例,产出效益最大;五是标准化的理念,现代农业是一种标准化农业,农业标准化融技术、经营、管理于一体,把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已成为商品生产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有效的形式。现代农业的运营模式要求更先进的经济组织作为载体和支持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的高度市场化、集约化和科学化,从而农业经济向产业化发展;同时,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突现了知识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提高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效率,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与创新,从而为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作用。 二、农村经济组织类型的对比分析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组织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中介组织带动型农村经济组织。这种类型是以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含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供销合作社等为中介,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利益联结机制,指导农户进行农产品生产,完成生产产品的目标与标准,提供统一的生产、加工和销督服务,由组织完成市场规划、产品收购与加工、联系客户和贮运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合作社或协会负贵提供市场信息、联系客户、进行技术服务与指导、安排标准化生产、统一贮运销售等。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成本由农户承担,利润根据农户生产的能力和产品的品质分配。在这种利益联结机制中,企业与农民不仅有严格的经济约束,而且还作为共同的出资方,组成或拥有新的经济主体,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控股作用,参与管理、决策和监督,确保农民利益得到充分反映和体现。其利益联结方式是企业将利润按股分配给合作组织,合作组织将含有企业分红的总利润二次分配给农户成员,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资金共筹、利益共享、积累共有、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但这种联结机制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需要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2.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村经济组织。这种类型一般是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等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结成互惠互利的经济共同体,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销售,农户或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优质农产品或原料,实施一体化经营。这种类型又具体包括:1)农产品销售公司+农户。这种模式适合于鲜活农产品或者是只须经过简单的分级整理即可销售的农产品。2)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这种模式适合于不易储存、季节性强、加工增值潜力大的农产品,主要是为了规避季节风险和获取加工利润。3)集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农户。在该模式中,农户和企业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各自效用的最大化,利益目标不一致,容易产生纠纷和矛盾。由于农户生产规模较小,经营分散,资金技术薄弱,市场信息短缺,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在农户与企业经济实力与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如何实现公平、公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合理的行为约束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为此,必须增加农户的交易谈判实力和监督能力。所以,以合作社取代松散的农户个体,成为农户利益的代言人与龙头企业打交道,使得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经营模式更富效率。目前,“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试点被实践证明是极富生命力的。 3.市场带动型农村经济组织。这种类型是以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为载体,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同契约等经济形式,集资建设市场基础设施,辐射带动生产基地的发展,并通过合同契约或其他较稳定的经济关系,连接广大农户,发展农户的专业化生产,促进各种农产品直接进人市场,实施产销一条龙经营,带动主导产业川。市场带动型农村经济组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市场功能主要表现在市场价格信号对信息的传递作用上,无论中间商,还是农户,他们的经营生产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资源要素流动都要接受价格信号双重作用的影响和制约,这就要求市场价格信号的真实性,人为或非人为的扭曲或失真都将给中间商和农户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因面临多重风险,即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其处境将更为恶劣。所以,市场带动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对市场法规的完善性、竞争环境的公平性、功能的齐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依托市场带动型模式经济组织的发展应抓住以下关键: 其一,依据当地特色农副产品,选择合理的区位,建设相关产品的集散和零售市场。 其二,健全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使当地市场与国内和国际其他同类产品市场在种类结构、价格信息上进行沟通,从而获得相关产品和要素的影子价格,以指导本地农户和中间商的生产经营活动。#p#分页标题#e# 其三,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户进人市场的交易费用,因为,二者都会人为地扭曲价格信号。其四,强化市场的法规建设,严厉打击“欺行霸市”行为。 三、农村经济组织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农村经济组织与现代农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农村经济组织是借助现代农业发展起来的,没有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组织就不可能更好地向前发展。同样,现代农业是依靠各种类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带动和发展的,没有农村经济组织,也就不可能真正建成现代农业。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如图l所示。 1.现代农业为农村经济组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l)现代农业为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在发展农村经济中,首先要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努力将农业不断地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产业不断拓展,农民就业机会逐步增加,农民收人较快增长。因此,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农村经济组织,只有根据现代农业的要求,从生产、加工到流通进行全方位操作,多环节地改造传统农业,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才能有效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2)现代农业为农村经济组织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基础。现代农业的实现过程就是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为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2]。另外,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它的成功推进能够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经济体制更为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完善,实现了大量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便于形成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良好人文环境和创新文化等,为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创新空间。 2.农村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1)农村经济组织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仅有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的现代化,没有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的现代化,是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的。农村经济组织正是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现代化的一个现实的组织载体。实践证明.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多样化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正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莫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通过农村经济组织的资本积累,可以有效地进行技术开发和推广,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2)农村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政策传导的有效载体。农业产业政策需要有效的传递途径。在计划经济时期,政策传递可以通过政府机构进行。但是在市场经济时期,政府的职能孺要转变,对生产过程要逐步转变为间接调控,这就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政策传递的中介,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经济组织的出现恰恰可以弥补政策传导机制的缺位,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相比,天生具有资本雄厚、交易成本节约等优势,能够较好理解和实行产业化政策,容易与宏观政策保持一致。 (3)农村经济组织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枢纽。农业产业化要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农村经济组织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客观产物。通过农村经济组织,农户既可以获得节约交易成本的部分利益,同时又可以有效传递市场的信息,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扩大农户的生产规模,改善农户的生活方式,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4)农村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在组织层面上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加人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在组织层面上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很高的大农场主及其组成的合作组织联盟、大公司、跨国公司和由农产品出口国组成的国际性垄断集团。单纯地依靠传统的农业经济组织结构不能完成农业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更难有效抵御和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农民的合理利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根本的出路在于: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把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组织起来,形成策合规模经济,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提高农业的市场集中度。也就是说,要在农业组织层面上,培育、发展一大批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来抗衡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要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保证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不能为了短期效益.违背市场规律,追求短期效益,抑制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而是要建立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发展;另一方面,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根据地域差异,选择适合的农村经济组织,实现农村经济组织多元化发展,不断创新农村经济组织,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二者不断促进,良性互动,形成农业发展的良好机制。随着新形势下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村经济产业化的要求,必须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而实施组织创新可以建立起一种与农业经营主体和市场需求变化相联系的经营机制,强化农业生产、加工与市场销售结合的拉动力量;可以把工业化管理等现代工业要素引人农村经济领域,提升农村经济产业层次,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加速农村分工,带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转化增值;可以减少城乡壁垒,促进产业衔接、资金融通、人才流动及技术扩散,以城带乡,加速农村发展步伐。所以,实施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是促进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的重要措施。 四、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发展的对策措施 1.坚持自愿原则,发挥组织作用。农村经济组织的成败取决于农民的合作意识和参与程度。应借鉴国外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经验,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薄重群众的意愿,坚持农民人社、退社自由。在组织创新中,通过党组织的凝聚作用,团结广大农民利用市场规则,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集体经济组织,合理合法地开展经贸活动,帮助农民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契约关系,依法建立集体与个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3J。同时,政府还要通过宜传教育与示范引导,使农民真正认识到,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有效地解决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比较效益低、先进科学技术难以融人农业生产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提高农民的合作惫识和参与程度。#p#分页标题#e# 2.树立品牌意识,推广标准化生产。有质t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加人wTO后,我国农产品市场也要逐渐与国际接轨。因此,农村经济组织要强化产品质t监管,注重品牌建设,加大优质农产品商标注册力度,着力打造优质、绿色、无公害的品牌,逐步建立农产品质童安全保库体系,不断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此外,要增强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惫识,积极教育引导成员重视标准化、认识标准化、实践标准化,把标准化生产变成成员乃至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3.实施政策倾斜,增强对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支持力度。农村经济组织创新难度大,政策性问题多,需要多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应区别不同情况,对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照顾;对市场开拓力强的外向型企业,在出口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对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农业一体化经营企业或企业集团给予鼓励,财政的支农资金应重点支持产业化经营重点项目,扶持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为新型经济组织在农产品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并提供国内外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执法部门和金融部门对农村经济组织创新,要给予必要的保护和支持,使它们能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快速发育。 4.以工促农,工农共建,探求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农村经济组织必须成为在生产、流通、劳动组织方式、资镰配置方式等方面,都能和工业、城市的发展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农村经济组织必须跳出地域限制,打破城乡分创的体制障碍,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格局中,在整个社会的进步中,寻求工业和城市对它的支持,寻求它与工业和城市的合作;城市也必须充分发挥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经济对农村的辐射,输出智力资源,对农村进行支持,提高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水平,形成现代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

第3篇:现代农业经济范文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算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我们还不是农业强国。土地分散、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水利,机械等农业设施薄弱、竞争力低。在很多偏远的山区,都是靠人力经营土地,收成的好坏也是靠天说了算,防灾抗灾能力差。都说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效益偏低,农民收入渠道窄,收入少,城乡居民收入仍持续扩大;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在如今的社会常年守着土地的农民很少了,大多在农闲的时候都去外面打工。所以有人说减少农民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相反,有可能引导农业走向误区。农业、农村、农民是“三农”问题,根本是农业问题,农民是这一古老产业中的从事者,从农业产业这个角度讲,有些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首先,我们不承认农业发展的比较劣势,试图通过发展农业来解决农民的福利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的农业缺乏根本的竞争优势。在外国农产品的不断冲击下,我们的农产品只会收缩不会扩大。这是因为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好,组织机构不合理,后期积累的技术也不够,与国外规模化的农业结构相比不占优势。当前农民大多数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农业商品化还很低,大多数农民是为了把粮食卖了来换取生活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农村人口减少了,也不能解决实际的根本问题。放弃农业也是不行的,从古至今农业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发达的国家。民以食为天,目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粮食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要保证农业的发展空间。只有给农业定好位,制定的农业政策和农业制度才会合理,利于农业的发展。在现代城市进程化很快,并且是没有止境的,这就使农村在不断的缩小,这种城乡的此消彼长使农业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农业很重要,但是古老的农耕方式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所以各国通过不断的改进,逐步实行农业的现代化,用机器代替人的操作。无论城市化的进程多么的迅速,但是农业始终不能被代替,要不断的解决农业目前处于的尴尬地位。

    二、发展农业经济可以采取的措施

    (一)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城镇化一方面是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可以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它既为农业发展创造需求,又为农业发展提供现代化物质技术装备,提供资金积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二)农业现代化

    现代的物质条件把农业装备起来,利用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大力推进农业自主创新,壮大农业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在农村普及农业技术知识,逐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用科学技术种田。面对一些偏远的山区,环境地貌无法改变,但是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农业专业知识来和土地要收成,最大限度的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是为了解决农业在社会化生产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无论是农业的科技服务,还是农业信息服务,以及农业在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服务,都离不开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现在实施的很多惠农政策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虽然惠农的政策不是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但是这个措施从一方面调动了农业发展的劳动力的积极性。国家加强对农业的宏观帮助,在农产品价格和相关的惠民政策上给农民实在的好处,提起农民的积极性。

    (四)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

    世界各国为适应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都实行了保护和支持农业的政策。如美国,尽管它的主要农产品的产量接近或超出其国内实际需求的一倍,但是,它为了保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以便能在特殊的情况下应付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仍然在国内生产领域和国际贸易领域对农业和农产品进行极其严格的保护。我们应借鉴其做法,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首先,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的经济,法律手段是农业保护的重要手段,它能够确保农业保护连续、稳定的实施。其次,政府可以建立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中心,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健全市场规划,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市场信息传播网、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和相应的价格保护体系;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市场供应价格,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五)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根本途径。国际上有关专家分析,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农业发展的这30年中科技对提高土地生产率的贡献为80%,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为73%。今后全世界农产品增加量的83%将靠科技来实现。这主要依靠:1、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发展的后劲。据研究,世界平均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为1%左右,一些发达国家超过5%,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而我国仅仅是0.117%~0.27%,是世界上农业科技投资最低的国家之一。为此我国已经制定农业投资的具体计划,到2005年,政府农业科技投入占总产值的0.7%~1%,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在整个财政支农资金中的份额达到20%以上。2、加快农村教育步伐,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文盲达到8507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8%下降为6.72%,下降了9.16个百分点。虽然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但是绝大多数文盲人口仍然集中在农村。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者所占比例极低,而只有小学文化握度的却占全部劳动力的50%以上。3、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成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强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六)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据统计,1998年到2001年,国家投入14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化;新增农业就业人口1051万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新增人均纯收入约300元。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还安排财政资金972亿元,建设59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22个农业科技推广综合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方式,它能够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集产、供、销于一体,把农业生产、农用生产资料的提供、技术措施的采用以及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运和销售环节统一起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它解决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把资源、人才、技术和资金集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规模优势,借助群体力量,拓展市场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目前主要可以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4篇:现代农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科技创新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农业经济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经营以市场规律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发展纽带,以科技创新为第一推动力,通过大机械、规模化以及高效化的企业带动与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动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的一体化农业经营方式。这需要加强制度、组织以及科技等方面的创新和完善,全面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发展。

一、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内涵和特点

(一)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市场经济调解下,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效益为目标、农业生产优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具体表现为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区域规模化大生产以及现代化管理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方式。旨在增加农业经济产业化的纵深发展,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可以说,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现代农业经济化有着区域化和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以及现代化和社会化等三个特点。其中,区域化和规模化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以农村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起到区域生产和规模生产的效果;集约化和高效化则是更加合理的分配农业生产资源,避免出现生产活动中的浪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现代化和社会化是指不断更新农业生产理念,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更新农业生产设备,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与市场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运行机制规划不够完善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技术性的变革,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为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但在实际的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特别是当前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形式不够稳定,缺少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和权责划分,使得当前的农业生产者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协调运行机制不完善,影响了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体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数千年的农业种植历史理念依旧影响着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活动,特别是小农生产模式依旧存在,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主体的提升,造成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实体的规模较小,实力薄弱的状况。最为明显的便是大机械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业产品的加工程度不够深入,农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薄弱。归根结底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体市场竞争能力薄弱,需要及时的提升。

(三)农业产业化组织机构的缺失影响了其发展潜力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个体农户之间合作的纽带以及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重要机构,然而在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我国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机构建立不完善,且规模较小,大多数的合作组织缺少完善的经营理念和组织结构,使得农业经济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低下,影响了农业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1)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通过互联网以及现代通信技术建立起多元化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渠道,加强农业生产者与产业实体之间的联系,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以及风险应对机制,保证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健康发展。(2)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完善是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支持,因此要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与研究,加强可持续发展农业基地的建设以及高产作物的研发推广,促进我国的农业经济产业化健康发展。(3)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促进合作组织发展。专业化的人才是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主体,也是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运行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对农业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营造出良好的农业经济发展环境。

第5篇:现代农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结构性矛盾,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水平是国民经济增长和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农产品的特殊使用价值使得其具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不会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改变,也不会因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改变而降低。

但同时,相对于科技含量较高的其他产业,农业又是比较效益偏低的弱质产业,因此,如何统筹处理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从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凡是在这一问题上处理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其农业现代化就推进得相对顺利,反之,则可能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现代化进程受挫。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三化同步”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

二、农业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支柱

2011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河南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尤其是农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展中原经济区首要发展的是农业,集中力量建设农业现代化模式。中原经济区建设重视农业,不以损害农业发展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只有农业稳定了、发展了,才会带动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农业是社会繁荣昌盛的基础,粮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最重要主体,只有稳定农业,中原经济区才能稳定。

三、中原经济区农业的现状及问题

但是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仍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本,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也为农业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挑战。

1、 农业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容忽视。在农产品品质结构上,真正达到国际质量标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高附加值的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在种植业结构上,高收益的经济作物较少。这种结构性矛盾,直接造成劳动生产率低下。

2、增收渠道狭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河南农民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6元,城乡差距大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限制了农业主体——农民的发展。

3、农业市场化程度低,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使得农民无法准确及时地得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造成增产不增收等问题;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区内农业不能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加工企业无法进行准确的质量认证。

4、农业科技水平低,不足以支持现代农业的未来发展。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不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2011年河南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为42%和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70%-8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差距更大。

四、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1、准确定位,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核心区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努力做到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应是河南和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的战略定位。河南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使得河南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超1000亿斤,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10,其中小麦占全国的1/4,每年输出原粮及制成品3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国内粮食生产的形势不容乐观。按照国家规划,到2020年,国家还需要新增1000亿斤粮食,中原经济区要承担的粮食安全重任,是不可替代的。因此,重点谋划粮食生产,是河南和中原经济区必须承担的国家责任。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确保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是国家对河南的根本战略定位。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粮食越来越成为短缺资源。国家对河南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给予厚望。《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全国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均将河南列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2、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集约型经营方式是现代的发展方向,现代农业的集约经营强调劳动集约,但更加强调知识集约、技术集约,实现科学技术对稀缺要素的替代,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对中原经济区而言,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发扬传统农业的优势,实行集约与精耕细作;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正确处理农业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逐步实现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河南提出的“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的发展思路,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集约经营的极好诠释。

3、提高市场化程度,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农业产业链条,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的需要,而且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支撑和重要动力。打造农业产业链条,将使河南省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第一产业,而是包括第二、第三产业等与农业关联产业在内的大农业体系结构。河南省农业龙头企业将由产品链、物流链扩展到价值链、信息链,从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和带动能力。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增加期货品种,建成全国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价格中心和信息中心,争取形成粮食的国际定价权。逐步拓展交易品种,鼓励生产经营者运用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市场风险。

4、破除瓶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中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提出了要努力破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规划》指出,制约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列难题包括,农区内生发展能力不足,农业大县财力紧张,一些地方轻视农业的现象依然存在等,它们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而日益凸显。

从经济上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即不断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力度,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要从生态上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发展生物农业和循环农业,加强农业资源保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与农业的和谐发展。当前,河南省农业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生态技术落后造成自身污染加剧;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干旱缺水问题突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等。

5、完善利益补偿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要加大粮食主产区财政投入和利益补偿,提高对产粮大县奖励标准,优先在主产区安排重大农业发展项目,向农业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6、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农业科技创新在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的未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农业变身现代农业,必须摆脱生产要素高投入的粗放模式,转向依靠提升科技水平,加大科技创新的现代模式,在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推广与产业化开发、小麦等主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畜禽重大疫病防控等,精心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提升区内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如果能顺利完成相关产业的布局,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符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新兴低碳产业的宏观方向;也为区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资源消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辟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全红,《论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2012/06

[2]徐君,《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技术经济》2012/03

[3]杨强,《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01

[4]王红,《基于农业现代化的中原经济区发展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06

[5]李铜山,《把现代农业特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内核》,《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第6篇:现代农业经济范文

鲁南经济带位于山东省南部(东南、中南和西南),包括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5市43个县(市、区),面积5.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2.1%;2008年末人口3237.85万人,占全省的34.4%[1]。鲁南经济带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面临着发展现代农业的良机,但是也存在着问题。对鲁南经济带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机遇和问题进行分析,目的是发挥优势,把握机遇,解决问题,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1.1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鲁南经济带毗邻江苏、河南和安徽,北接环渤海经济圈,南承长三角经济区,西连中原经济圈,东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经济发达的东亚经济带,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具有承南接北的作用,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多向开放、梯次推进的独特区位优势。优越的区位优势为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2]。 1.2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鲁南经济带拥有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条件、土地资源、淡水资源和矿产资源。该区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该区域的济宁、菏泽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是培植优质农副产品的理想区域,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比较优势。枣庄、临沂和日照的山区丘陵为发展林果业、茶业和农业旅游提供了绝佳的条件,有利于在“特”字上做文章;鲁南经济带还是山东省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拥有黄河、京杭运河、南四湖、沂沭河等河、湖、水库,地下水几乎全为淡水资源,水资源总量约166亿立方米,占山东全省的54%,人均水资源比山东全省平均水平高66%[3];鲁南经济带的矿产资源丰富,仅济宁、菏泽、枣庄3市的煤炭产量就占全省的70%以上,是国家发改委正式规划的全国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菏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4]。这为该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能源条件。鲁南经济带拥有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劳动力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该区域2008年就业人员总数1894.5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的30.6%,其中乡村从业人员1581.4万人,占该区全部从业人员的83.5%,比全省水平高26.8个百分点,乡村劳动力资源充足,且劳动工资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这为该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初始的、广阔的市场,也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和提高农业的竞争力;该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孔子、孟子、孙子等的故乡,始祖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水浒文化和军事文化渊源流长,历史、文化积淀极其深厚,人文优势无以伦比。另外,济宁的微山湖与京杭运河,菏泽的牡丹花都,临沂的蒙山沂水,枣庄的冠世榴园,日照的滨海风光等闻名遐迩,为开发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从而拓宽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 1.3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发展的交通优势 鲁南经济带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海运纵横交错的立体运输网络。菏兖日铁路与京九、京沪和胶新铁路在境内相交,形成三纵一横铁路主框架,京沪高铁在该区域设有3站;公路四通八达,以6条高速公路和9条国道为骨架,形成了12纵3横的公路交通网;区域内的临沂机场已成为国内中型机场中较为繁忙的空港,济宁曲阜机场则是鲁、苏、豫、皖交界处最大的航空港;京杭运河济宁南航道通过能力达到3200万吨,占全省内河航运的80%以上[2];日照港已成为全国第九大港口,通过日兰高速公路和菏兖日铁路,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国际市场联成一体。便捷的交通条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低廉、快捷的运输服务和广阔的市场。 1.4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优势 鲁南经济带东部面向大海,西部连接广阔的中西部腹地,既有海洋蓝色经济,也有稳固的农业生产基础。该区域是全省粮食的主产区,农业基础地位稳固,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山东省的近40%,有济宁、菏泽两个国家级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该地区不仅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并且拥有鲁西黄牛、金乡大蒜、峄城石榴、牡丹花卉、日照绿茶等多种农业特色资源,油料、肉类、淡水产品、蔬菜产量在全省均占有重要位置,具备发展现代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良好条件[6]。目前,日照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和滨海旅游为特色的产业,临沂市的商贸物流、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复合肥、木业加工和山区旅游等近几年发展迅猛,枣庄市的煤炭、电力实力雄厚,红色旅游和河湖旅游发展迅猛,济宁市的煤炭生产、电力、机械和历史文化旅游优势明显,菏泽板材业和粮棉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地位。完善的产业体系为拉长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宽农业产业集群奠定了完善的、坚实的产业基础。 2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2.1东亚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 鲁南经济带凭借成片的耕地、充足的能源、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等优势,可以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承接先进技术、资本和产业的转移,外资和台资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和循环农业模式给鲁南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示范效应,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2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 2011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黄淮海平原主产区被列入重点建设的七个农产品主产区之中。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于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规划》要求黄淮海平原主产区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大局出发,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建设以优质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带,以籽粒与青贮兼用和专用玉米为主的专用玉米产业带,以高蛋白大豆为主的大豆产业带,以肉牛、肉羊、奶牛、生猪、家禽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鲁南经济带属于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因而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将得到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持。#p#分页标题#e# 2.3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8年,山东省出台了《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食品及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作为鲁南经济带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基地之一。规划要求,充分发挥物种资源丰富等优势,围绕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建设一批优势产区与加工企业集中配套的农产品基地,形成布局合理、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给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第一,双飞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具有互补性,鲁南经济带在水利、土地、能源、劳动力和市场等方面有相对优势,而蓝色经济区在资金、技术、产业化经营方面有优势明显,双方可以在农业进行合作,互利共赢;第二,按照规划,蓝色经济区要大力发展具有优势与特色的海洋产业,这给鲁南发展现代农业留下了空间;第三,日照市既是蓝色经济区的南翼,又是鲁南经济带的东部桥头堡,鲁南经济带是日照最具现实意义的经济腹地。蓝色经济区的启动,将加快日照港的发展,进而辐射带动鲁南经济带的加速崛起。 3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3.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鲁南经济带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6768.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1.8%;人均生产总值20946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3.3%;地方财政收入339.2亿元,仅占全省的17.3%;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5126元,为全省的92.8%;农民人均纯收入5391元,为全省的95.6%[1]。政府财力的匮乏限制了政府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能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低下限制了购买农产品的支付能力和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3.2城市化水平不高 2008年鲁南经济带城镇化率39.4%,比全省47.6%的水平低8.2个百分点[7]。鲁南经济带五市同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规模小、人口少。城镇化水平较低意味着农业人口较多,非农业人口较少,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低,无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大的市场空间,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也会受到限制。 3.3县域经济落后 在农业经济比重较大的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鲁南经济带有43个县(市、区),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的只有济宁市的邹城和兖州,进入全省“30强”县(区)行列的只有4个,而进入全省“30弱”县(区)行列的多达18个,占比达到60%;其中,临沂市5个,济宁市3个,枣庄市2个,菏泽市8个[8]。县域经济落后是制约鲁南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山东发达地区的帮助。 3.4产业结构不合理 鲁南经济带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2.8:54.8:32.4,而全省为9.6:57.0:33.4;2008年,鲁南经济带第一产业总产值867.1亿元,占全省30.7%[1],比重明显偏高。就三次产业分别看,第一产业科技含量低,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第二产业实力较弱,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含量较低,产业发展趋同现象明显。其中,采掘业与火电生产占较大比重,仅济宁、菏泽、枣庄3市的煤炭产量目前占全省的70%以上[5]。资源优势不仅不能造福于当地政府和人民,而且造成大片耕地的塌陷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构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所以,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也影响了农业产业效益的提高。 3.5现代农业发展落后 主要表现为:(1)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不高。整体上还没有打破传统的粮、棉、油结构,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不够,区域内的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和支柱产业。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农产品少,农副产品加工能力较弱,带动能力不强;(2)农业基础设施差。现有农业设施和条件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特别是山区面积较大,水浇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农民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大型和新型农业机械不足,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4)科技创新能力缺乏。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6]。 4加快鲁南经济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4.1搞好鲁南经济带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立足资源、发挥优势、合理分工、加快发展”的原则,切实制定好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实现鲁南地区农业资源的高效、有序、合理开发。鲁南各地市要结合实际,按照选准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品,实行分类指导,确保区域农业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4.2加大鲁南经济带农业资源整合力度 鲁南经济带五市今后应以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主线,设立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积极组织实施区域内的合作项目,促进地区间交流合作。同时,与周边地区实行有效对接,做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构建新形势下区域农业一体化经济带。 4.3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p#分页标题#e# 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基础,以社会融资为主体,以引用外资和农科教企创收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体系。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市场体系、农业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投入,重点对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带动农民增收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扶持。 4.4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按照三次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原则,推进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联动发展的产业布局,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畜牧、园艺、林果业,充分挖掘区域内资源优势。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食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渗透和链接。以先进的加工产业链和名牌带动,形成区域性的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促进特色产业和产品体系不断完善壮大,推动农业产业不断升级。 4.5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通过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和“绿卡行动计划”,使大多数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质量安全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继续抓好农业“三品”的生产、申报、认证和管理工作,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4.6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应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打造农业强市的战略举措,以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加工能力的改组、改造,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要通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特别是加大对当地原料依赖性强,产品市场潜力大,经济成长性好的企业的扶持,提高他们研发高端产品的能力,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

第7篇:现代农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大背景,只有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定位才能更准确、视野才能更开阔,提出的发展对策才能更有效。因此,本文对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持体系

1.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物质支持

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来武装农业,实现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农村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的基础上的,具有集约、高效、持续的特点。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使农村循环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民能够从中获得比较收益,也就具有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动力,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在农业生产上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耕作与栽培技术以及饲养技术等。测土施肥技术、化肥深施技术、生物肥料的应用、农药的科学施用技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微生物农药的应用、适时揭膜技术、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等,在这些技术的应用中都体现着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作用。正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使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具备了技术可行性。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循环经济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3.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服务支持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农民,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市场,为农民提供培训、技术、资金、信息等等方面的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农民能够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是农村循环经济得到发展的必备条件。

4.农民素质提高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能力支持

农民素质的提高能够为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方面,农民思想观念的提高使农民认可、接受农村循环经济,并且具备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另一方面,从生活消费角度考虑,农民可持续消费的意识和观念的培养和确立以及可持续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的掌握,必将对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农民收入提高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经济支持

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经济能力就逐步增强,农民就有经济实力购买相应的机械设备、建造相应的设施、采用相应的技术。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也大大增强,有意愿去尝试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设备、新的生产技术,以期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就会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环境意识会逐渐增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意识也会逐渐增强。

二、农村循环经济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1.农村循环经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现代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具有很高的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现代化就是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虽然由于其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力而有效地改造了环境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却常常由于急功近利而破坏了农业持续发展的资源条件。农村循环经济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到了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使现代农业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而成为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

2.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业产业链延长

按照循环经济的观点,废弃物只不过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使原有产业链中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变废弃物为资源,把原来的废弃物纳入到新的产业链中。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化肥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立体种养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资源、减少污染,通过农膜的回收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达到变废为宝。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使农业产业链延长,而且新形成的产业链藕合到原有的产业链中,使农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3.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及其生活质量提高

农村循环经济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废弃物的资源化可以创造新的收益,农民的收入势必因此而获得提高。农村循环经济使农村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了保护,农业的持续生产能力也得到了保护。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力长期持续稳定地提高,势必使农民收入长期持续稳定地提高;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长期持续稳定地改善,也势必使农民的生活质量长期持续稳定地改善。

三、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协同推进

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持体系,而农村循环经济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迈向更高层次,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在发展顺序上不存在先后的问题,而应该协同推进。没有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农村循环经济只不过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没有农村循环经济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协同推进,才是最优的选择,也才能真正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安:循环经济问题讨论综述[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12).

第8篇:现代农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福建省 海峡西岸经济区 农业现代化 策略

中圈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215-04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该区与我国台湾地区地缘相近,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是我国沿海经济地带中具有重要特色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2009年5月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进一步明确海西建设福建先行的发展思路。2010年6月29日,两岸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两岸农业产业深度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有利于加快海西农业现代化进程。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进程与海西农业现代化关系密切,相互促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是海西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福建农业现代化关系

1.农业现代化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与重要基础。马克息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这是一条基本的自然法则。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根基。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缓慢,经济社会结构还存在较大不平衡,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2009年福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57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680元。城乡收入比高达2.93,工农业发展的不协调势必影响福建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繁荣”的根本保障和重要途径。

2.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福建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自2004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并且付诸实践,取得显著效果。2008年12月17日召开的福建省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立足国情重‘三农’,融人全局重‘三农’,改革创新重‘三农’.统筹协调重‘三农”’,力求实现农业发展新突破,进一步探索农业现代化。福建要先行的方针和策略。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传统农业改造、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的关键时刻,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深化,福建省域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海西现代农业发展提高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和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两个先行区”建设中,福建省应不断改革和完善农业制度,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强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区位特征分析

1.福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优势分析。第一,福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丘陵占了全省土地面积80%以上。耕地大部分以水田为主,占80.8%,旱地仅占19.2%,且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和大田经济作物。福建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素有南方“绿色宝库”之称。全省林地面积908.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4.74%,主要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宜于造林的无林地。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初步建成了布局比较合理、类型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福建是我国水资源蕴藏量丰富的省份之一。水资源总量1168.7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4.2%,人均资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福建海区属于亚热带海洋和大陆架浅海,浮游生物种类多、密度高、数量大、分布广。福建地处亚热带,全年平均气温17-21.6度,无霜期270-350天,年降雨量1000-2200ml,适宜农作物生长和动植物繁殖。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其中粮食作物品种9191个,蔗、麻、烟、油莱、花生等大田经济作物品种1709个,果树品种3000个。茶树品种400个。花木品种400个,药用植物600多种,野生木本淀粉和糖料作物400多种,油料作物30多种,微生物中真菌类有430种。第二,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目前,福建已初步形成沿海蓝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等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畜牧业、水产业、林产业、园艺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和畜禽、笋竹、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等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第三。闽台农业合作不断拓展,农业对外开放优势突出。福建是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2005年7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国台办、商务部、农业部正式批复,海峡两岸农业台作实验区由福州、漳州扩大到全省,设立了“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通过闽台农业合作,有力地推动了福建省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出口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闽台”和对外优势显现,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密切关系,决定了福建省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新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和“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的设立,更好地对接“两洲”、延伸两翼,加强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加快福建农业对外开放步伐。

2.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劣势分析。第一,农业投人不足,农业发展融资渠道不畅,农业资本流失严重。当前。福建存在严重的财政资金有效投入不足和使用效率低的现象,投入的结构也不合理,特别是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的投资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这不仅是当前农业投融资体制存在弊端的集中体现.也是形成农村资金缺口的直接原因,是抑制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农业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农业自身积累不足,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农民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缺失导致农村金融抑制,农业投资的软硬环境较差,农村一直未能形成一个足以有效保证农业发展需要的金融服务体系,邮政储蓄银行未能真正发挥支农作用,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和以下的机构,金融支农的任务几乎都由农村信用社独家承担,农村信用社不愿承担风险,相当部分资金

被大量转移用于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或者贷给乡镇个体工商户,农业项目融资困难。第二,农业产业化普及面有限.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竞争力不足。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产品以中低档为主;专用加工的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管理模式陈旧,产业内部缺少联合协作。市场欠规范;研究经费短缺、技术创新能力低。人才缺乏;标准化建设滞后,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问题突出;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弱。全省优质高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还只是初具规模,缺少产地贮藏、保鲜和加工环节。全省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专用优质原料供应不足,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收购的原料品种混杂,难以实现规格化,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农业增效,制约了产业化进程。第三,农业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民间与介于政府和民间之间农村信用社和供销社等各种服务组织构成。福建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现有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隶。一是全省农业信息化水平在国内已相对滞后.更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农业结构调整市场导向作用不强,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大。二是福建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80年的73.5%降低至2009年的32.3%;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从全省2010年1-4月份福建省各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沿海明显比山区高,最高的是晋江市,达到78.74亿元,其次为石狮市,达到57.70亿元,排在后面两位的罗源和永泰分别是7.11亿元和6.47亿元,最高值为最低值的12.17倍。三是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服务落后。在金融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减少农村网点,农村信用合作社尚在进一步改革中,未能有效地向农民提供信贷服务;农村合作基金会因为运作不规范等原因,已经整体清盘关闭;农业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又无法面向农民开展信贷业务。在农业保险方面,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农业保险业务呈不断萎缩状态。四是民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处于起步阶段,组织机构与服务功能亟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为农业提供服务的主要仍然是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方位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要求。五是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面临“两难”,即条块管理难以理顺,服务工作难以协调。六是供销社经营管理效益问题凸显,供销社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福建目前供销社改革发展很不平衡。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体制,仍在困扰着一些供销社,致使有的县级供销社经营管理效益低下,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

三、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定位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在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问题。立足于区域自身基础条件,合理地借鉴海外农业现代化模式的经验与教训,把握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制定切合实际的有效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定位:发挥区位优势,ECFA背景下构建以闽台农业合作为助力的农业产业带,以品牌农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强化安全农业,保障农业现代化顺利进行。

1.构建以闽台农业合作为助力的农业产业带,以品牌农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福建省最大的区域优势是与台湾省地缘相近、血缘相亲。1997年国家外经贸部、农业部、国务院台办批准福州、漳州两地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以来,闽台农业合作在促进福建现代农业发展、提高福建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2010年6月29日,两岸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强化闽台合作农业产业带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围绕科技研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一农产品贸易产业链,以及休闲农业、乡村建设延伸产业推进闽台农业合作,承接和吸纳台湾农业产业整体转移,重点拓展良种、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开展深层次产业分工与合作,推进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在农业产业合作上,以果蔬、花卉、茶叶、食用菌、水产、畜牧、林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合作为重点,以引进台湾精致农业科技、理念为核心,强化闽台精致农业、健康农业和休闲农业合作,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品牌意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引进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依靠品牌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就是要通过实施品牌带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福建省不少企业由于缺乏品牌而停产或关闭,农业品牌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闽西北一些地方的柑橘等大宗农产品由于缺乏品牌而滞销或卖不到好价钱,而永春芦柑2009年出口量比2008年同期翻了近一番,每吨价格还上涨了印多美元。笋竹、花卉、水产等拥有品牌的农产品,价格依然较高,品牌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2.重视安全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规避农业风险,为农业发展创造安全环境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海西现代农业建设,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强化安全农业,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2009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农牧业产值2001.08亿元,增长5.O%。其中农业产值825.08亿元,增长4.7%;牧业产值371.25亿元,增长4.2%。全省农垦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7.54亿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6680元,实际增长10.1%。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继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全年新认定49个福建名牌农产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86个、绿色食品60个、有机食品16个,全省累计认证并有效使用标志的“三品”数达到1820个,企业1106家。创建绿色食品茶叶、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县4个,基地面积40多万亩。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和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及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从4次例行监测的结果看,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稳定提升,蔬菜合格率达97.9%,茶叶合格率达984%,水果样品100%。三聚氰胺、鲜奶抗生素检测合格率达到100%,生猪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检测合格率为99.9%和100%,家禽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100%。重大动植物疫情总体乎稳。强制畜禽群体免疫工作,实现疫病防控关口前移;严格疫情报告与核查。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有效排除疫情隐患。及时监测并组织水稻“两迁”害虫科学防治,全省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2300万亩次,防治3200万亩

次,保证了虫害不成灾。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中趋好。围绕全国“安全生产年”和福建省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目标,开展法制机制、保障能力和监管队伍“三项建设”,农机事故指标全面下降。

四、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策略分析

福建按照2004年11月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和2006年8月15日颁布的《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根据《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试行草案)》确定的监测指标体系,福建农业现代化进程综合得分已经由2000年的50.1分,上升至2006年的68.2分,增长36.1%,平均每年增加3分。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子系统”指标得分从11.24分提高到16.65分,增长48.1%;“社会发展与环境子系统”的4个指标进程均达到95%以上。从总体上看,目前福建已进入了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海西建设福建先行,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福建应采取更加有力举措,继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1.建立宏观指导机制,实现农业现代化健康稳步发展。其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农业发展新思路。建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的农业发展新思路,把宏观指导、市场导向、信息引导、政策调控、经济杠杆等作为指导农业工作的重点。其二,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稳定完善农村基本政策。突出抓宏观经济政策落实,尤其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农业投入政策的落实到位,抓延长土地承包期、减轻农民负担、农产品流通等扶农政策的落实到位。其三,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确保全省耕地稳定在1750万亩以上;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兴修水利和改造中低产田,使旱涝保收耕地面积提高10个百分点,继续改造500万亩中低产田。其四,完善基础体系建设,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良种繁育推广、病虫疫病监测防治等基础体系建设。其五,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抓好农业部门执法体系建设,在建立省地县各级法制工作机构的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综合性的农业执法体系,形成机构设置合理、运行高效便捷、执法公正的执法体系。

2.摆脱路径依赖,构建现代农业制度,创新农业现代化制度基础。第一,深化农地制度改革,率先实现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方面,政府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引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高效、合理利用。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和管理可将其收益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联系起来;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政府要缩小征地权的使用范围,明确“公共利益”概念的内涵,对非公益性的经营用地可采用农用地转用的办法依法按市场交易规则加以解决,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走多元化安置之路;在完善农村农地流转市场方面,政府应在确保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农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建立农地市场基准地价,并定期公布。发展农村土地中介服务机构,为农地流转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在提高城乡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水平方面,政府要规范土地市场,逐步取消“双轨制”,实行“单轨制”,要在征地制度改革、完善招标和拍卖出让的基础上逐步取消协议出让;在规范政府行为方面,要界定政府的行政空间和职能范围,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政府应公开办事程序,提高透明度,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在鼓励存量土地人市方面,要加强对原划拨土地的管理,严禁对划拨土地使用权的非法交易。要挖掘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潜力,促进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此外,还应转变依靠占用耕地扩大城区面积的旧模式,尽量发展由非耕地转化的增量土地市场,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其一,重视农产品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福建省应充分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区位科技资源优势,加快技术研发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力争在主要农产品集约化、标准化种养、贮藏保鲜加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与高效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厚实基础。其二,重视品牌建设。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着力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农产品,推动每个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福建区域特色和相当经济实力规模、经营管理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农业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促进优势品牌的集聚。鼓励企业开展以品牌为纽带的资产重组,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做强做大,提高企业在全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促进传统产业向品牌创新转型,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采用典型示范与综合推广相结合,加快建设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漳浦、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和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逐步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其三,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矛盾。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更加紧密,为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要组织与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方式,实施过程管理与有效引导,使农户在价格形成、利润分配等伺题l上获得更多的发言权。

第三,重视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升农业人力资源素质。加大农村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从土地中解放农民,使其向第二、第三产业有序转移;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致府主导。政府将各方面的力量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合力,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积极建设学习型新农村。重构农村教育体系,发展开放式农村教育,建立健全多层次农村教育体制和良性的运行机制,为福建农村以至整个海西的现代化创造条件。鼓励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相结合的培训投入机制。建立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加速农村社保制度建设。健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大社会保险制度,解决农民最为迫切的养老和医疗问题.使农村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得到有效提高。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营造多类型农业发展模式。首先,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要建设现代农业就要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研究,尤其是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福建省对农业科技投资的总量虽有增加,但投入强度仍显不够。2009年实行单-项示范与集成推广相结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大力推进农业新技术进村人户。全省建设茶叶、蔬菜、食用菌、芦柑、葡萄、香蕉、水稻、马铃薯、肉羊等9个集成推广示范县,建立单项示范推广和综合集成推广示范片376个、农垦与南亚热作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5个.培育“五新”示范户3500户,辐射推广作物2000万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取得积极进展,水稻、茶叶、生猪3个试点产业初

步形成了集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新突破,16个县(市、区)先行开展部级示范县建设.着力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定位、管理体制和工作保障问题: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开局良好。因此,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过程中,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其次,制定主导产品和特色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综合标准。重点抓好各市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主要农产品集中产地县和快速检测室的建设。积极推行良好操作规范(C,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系列标准(ISOl4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系列标准(ISO9000)认证和管理工作。第三,推进农业信息化。继续加快实施金农工程,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完酱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第四,探索多类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功能产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的功能得到不断拓展,由单一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向着以生物产品生产为基础,农产品加工、医药、能源、环保、生物化工、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被称为“第三农业”的绿色能源农业。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现代生态农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育型农业等多功能农业除了作为衣食之源、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和积累资本外,还具有不断扩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方面的功能,如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就业机会、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第9篇:现代农业经济范文

一、共享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2016年中央首次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共享经济”这一概念。共享经济是传统商业模式向新型企业金融模式的转变,其实质是企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融资行为,将闲散资金集中利用的资源优化配置过程。共享经济与融资存在一定区别,融资的资金融出方以获取资金收益为目的将资金出借,并存在与收益相当的风险,例如购买股票、基金、债券等;而共享经济给予资金出借方的不是资本收益,而是消费需求,以共享单车为例,出行需求方将资金以押金的形式“出借”给企业,低于市场价的出行成本则作为出借资金的回报。

共享经济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的商业模式。这里的消费者需求是指深入消费者衣食住行的主导性需求,消费者具有绝对的主动权,由于交易高度透明,商家无需过多营销。正因为消费者在共享商品时具有高度选择权,共享商品市场才更加简单,确定、稳定。

共享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使用而不占有的循环经济,即传统的理性人经济转变为分享、担当、透明的良性循环经济。消费者用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商品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商品的使用权没有排他性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成因之一。在循环过程中商品的供给者集合了闲置资金获取额外收益,该收益也是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的主要原因。

共享经济推动了经济与就业的发展。2015年共享经济领域市场规模达到19560亿元,参与服务者直接员工500万人,间接服务人员达到4600万人。目前较为成功的共享经济案例主要包括百度知道、知乎等知识共享;网易公开课、极客学院等技能共享;P2P网贷、京东众筹等金融共享;滴滴出行、摩拜单车等出行工具共享。

二、共享经济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当前农业产业正积极响应着国家提倡的供给侧改革,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经济共享、农业发展现代化的有力手段。电商的兴起为农业产业经营的上下游共享提供庞大平台基础,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交易透明度。

共享经济对现代农业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农业生产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经济,有利于解决产前资金技术问题、产中土地流转问题、产后侧供给问题等,对进一步形成土地规模化流转、农产品产销渠道多元化、农业金融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提供了高效透明的经济环境。但共享经济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由于农业本身弱质性和农民个体差别,高度透明的共享使得原本存在的地域差别完全暴露,加深竞争程度的同时可能会导致优劣极端化,从而阻碍了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进程。

三、共享经济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1.设施共享

设施共享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共享,由于农业机械设备不同于其他产业设施,使用频率具有集中性的特点,一年中有许多时间农机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又由于农机设备对于农户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我国许多小型农户仍处于手工作业的生产阶段,这无疑阻碍了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为了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土地规模化流转,我国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自发组成合作社,初步达成了农机共享的生产模式,但该共享是限于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局部共享。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与打车软件原理类似的为农机需求供给双方匹配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但由于供给方分布不均匀,三方平台服务范围也受到了限制。由于农业产业的弱智性,农业设施可以效仿城市单车的经济共享方案,村政府可以先投资建设农机服务供应站,再以收取合理租金的形式免费为农户提供农业设施的使用权,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设施基础。

2.劳动力共享

我国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劳动力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取得收入远远高于务农取收益,许多信用社纷纷出现了有地无人耕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从共享经济的角度,可为农民工制定一个劳务平台,基于信用社发出的劳动力需求,鼓励农民工在闲暇时间反乡务农,所反之乡不一定是农民工自己的家乡,但必然是所在城镇附近有劳动力需求的乡村。

3.物流共享

农业物流共享是基于订单农业的发展而形成的。无论是种子肥料等生产原料还是农业畜牧业产成品,可在多个村设立一个共享物流的中转站,根据物流中转站辐射的多个村的多个订单进行混合集中配送,通过发挥中转站的地理优势,来减少单一且长距离的运输成本。

4.技术共享

技术共享包括农业技术共享和农业知识共享,由于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文化知识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多数农民需要专业的种植指导与农技服务,因此可利用这样的水平差和人数差,形成多数需要指导的农民筹集资金“聘请”少数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给予知识共享的模式,该资金分摊到每个农户的资金远远低于获取技术支持的市场价格。搭建农技知识共享平台,不仅可以改善个体农户之间的技术水平差别,还可以缓解城乡之间技术需求和供给不对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