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意识方面的不足范文

创新意识方面的不足精选(九篇)

创新意识方面的不足

第1篇:创新意识方面的不足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创新意识;路径

一、国有企业创新意识的现状

我国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创新意识急待加强,就目前来看我国R&D的经费投入数量来看,还处于远远不足的状态。国家统计局做过相关的统计指标分析,他们认为,每万人的R&D投入份额,我国仅占德日两国的九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企业技术投入不足,企业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和创新意识。综上来看,我国国有企业的创新明显不足,提高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新意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创新意识有利于企业增强竞争力。创新意识的不断提升与扩大,不仅能够塑造企业良好的发展形象,增加企业发展动力,营造企业发展氛围,最重要的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国有企业要想在诸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地培养企业自身的创新意识,实现企业的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策略创新、定位创新、市场创新。

2.创新意识能够带动产业发展。国有企业经过长时间运行之后难免会存在技术落后、管理怠慢、资源浪费等现象,甚至会出现产业结构萎靡等。创新意识的不断培养与提升,宏观上带动了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微观上调整了企业的战略布局。只有不断的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实现产业调整、产业升级。

3.创新意识能够实现企业制度的优化。国有企业的创新意识培养应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包括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而且还应该包括制度创新。通过技术手段使得落后技术淘汰先进技术引用,通过文化引领,灌输先进文化,淘汰陈旧思想文化。通过创新意识提升,优化管理方案,实现管理高效化。通过创新相关制度,从而达到实现人与人的和睦共处。

三、国有企业创新意识的主要问题

1.企业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商家为了夺取市场份额,将国有企业产品定位的重点放在了价格方面,从而忽视了产品本身技术创新等。同时,技术创新的保护与技术创新的实践仍然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约束,法律体系与政策导向仍有待加强。这样的外部环境不利于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加大了创新工作的阻力,屏蔽了创新工作的视野。

2.国有企业创新人才不足。在我国的现有体制下,国有企业领导通过中央组织任命,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经验,不具备企业家的开拓精神与创新精神,思想大多成保守派。而国有企业创新工作的发展,需要国企领导具有独特的创新眼光和精准的创新方向。这一点国有企业稍显不足。另外,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创新人才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国有企业创新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直接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创新工作。第二,国有企业创新人才质量不高,站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不能够提出审时度势,独一无二,高瞻远瞩的创新思想。

3.国际技术壁垒的垄断制裁。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不能够实现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数量较少,所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我国国有企业必然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因为政治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思想文化的差异等因素,所以国外发达国家一直对我国实行技术壁垒政策。加之生产经营的需要,国有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用于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先进技术逐步落后,国有企业将再一次向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当技术不能够满足当下生产需要时,还是会遭到淘汰。这样,我国的国有企业就形成了“引进、淘汰、再引进、再淘汰”的模式。

四、国有企业创新意识提升路径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着诸多不足,国外又采取技术壁垒政策。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升级、效能提升,就需要不断的强化企业的创新意识,接下来我们从三个维度进行探讨。

1.完善国有企业外部创新环境。实现外部创新环境优化,从根本上解决了国有企业创新的背景环境问题。我们若想改善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就需要规范市场竞争,防止恶劣竞争事件的发生。完善法律制度,确保技术创新的落实和技术创新的保护。外部环境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创新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因此,我们应着眼于外部环境工作的具体落实。

2.建立完备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发展与企业创新工作的运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国有企业在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更需要不多的扩充完备的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在创新性人才数量的培养上作出努力,更应该在创新性人才的质量上下足功夫,实现创新型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为国有企业的创新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3.加快技术推进与内部治理。国有企业应该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实现技术的自主生产、自主落实、自主保护。摆脱依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窘境,在R&D经费投入上,我国应下足功夫,延长自主研发时间,拓宽经费资助范围,提高经费资助金额。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问题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领导人的选举、任命,工作的具体年限,员工的升迁与甄选,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等。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内部治理问题。

国有企业创新意识的提升,需要政策引导,创新性人才培养,更需要企业的不断努力。企业创新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只有常抓不懈才能够实现创新意识落实,只有不断的营造创新氛围,才能够将国有企业的创新工作做的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张冠男.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哲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2.

[2]赵秀丽.国家创新体系视角下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3.

第2篇:创新意识方面的不足范文

关键词:音乐 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

音乐的创作需要很高的创造力,而音乐教育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提升创造力是创新教育的目标,那么加强音乐教育也成为了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该怎样选取教学方法呢?

一、创新教育剖析

创新教育的进行围绕三个方面: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下面逐一剖析: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在创新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有强烈的创新意向,对创新有积极的态度,并且能够自身调整,以稳定的状态长期投入到创新中。创新的意向从何而来?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即想要创新与不得不创新。想要创新的学生能从创新中得到利益:精神满足和物质满足。物质方面较为清晰,可以明确知道如何让学生得到满足,较易实现。在创造过程中涉及的精神活动有,对现状的不满、对某一事物的喜爱、解决困难的喜悦、创造美好事物的成就感、被其他人认同的喜悦、面临挫折的沮丧、被阻挠后的愤怒或沮丧等。在这些精神活动的综合影响下,有人能够获得满足,愿意主动创新。

被动创新是指在人处在不利环境的影响下,不得不创新,以改变不利的情况。比如一道数学题,有多种解法,老师限制使用最常见的解法,学生不得不考虑使用新的方法。创新意识是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如果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创新的状态下,这种创新意识是不会长期稳定的,因为使学生被动创新的环境不可能一直稳定存在。在创新中获得满足后,从被动创新发展为主动创新,这是教育的目的。

(二)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分别为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思维能力与精神力量,用于克服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困难包括:自身遇到思维方面的困难,外界力量干预、阻挠。

首先对思维方面的困难进行分析。创新是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未知的事物。这个过程可以借用化学知识来说明:有机物有成千上万种,而它们的产生只需要碳、氢、氧三种本质的元素按照规则组合。创新首先需要把事物的本质抽离出来,然后找到本质元素之间的联系,发现制约它们行为的规则;用这种规则把这些元素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解决组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发现的理论规则,再次尝试组合。完成这些需要穿透事物本质的理解力、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通过不断训练来获得。

一个新事物的产生会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同样会受到一部分人的排斥。作为新事物的创造者,想要把这件事物分享给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获得认同或借此实现某一目的。但是分享是有风险的,需要预测分析风险,宣传新事物的优点,获得社会强势力量的支持,避免因此遭受打击,这是为人处事的智慧。

二、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中小学的课业情况及学生能力特点选择以下教学方法:小学阶段学生没有音乐知识、鉴赏能力低可采用综合性表演教学法、识谱教学法、器乐教学法、视唱教学法,让小学生学习基本的乐理、乐器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在较高年级视谱唱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初中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一时期可加强乐理知识的难度,采用视谱唱歌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器乐教学法,让学生唱出自己曲风,编出自己的歌曲,用乐器演奏自己编写的曲子。由于学生的鉴赏能力不完全,音乐质量不高,以鼓励创作为主,反对同学间的恶意嘲讽,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高中阶段,学生开始趋于理性,并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同时课业任务加重。以鉴赏和较高水平的创作为主,减少创作频次。采用欣赏教学法、音乐相关学科教学法、器乐教学法和创作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学科关联获取灵感,创作出曲子,鉴赏改进,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曲子的创作即是创新能力的体现,通过曲子创作获得打破传统的勇气,创造新事物的快乐,强化创新精神。这种创新不同于初中时的敢于创新,它是理性的升华,通过创新培养出学生对自己想法的肯定与自信,在创新的过程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结语

创新教育的展开可通过很多渠道,音乐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音乐的魅力使很多学生愿意接近,更重要的是音乐本身的创作就是创造力体现的过程。音乐教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整个人生都有深远影响。但音乐缺乏逻辑的精确性,这是它的缺陷,需要通过其它学科进行弥补。

参考文献:

[1]刘润莉.浅析音乐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音乐时空,2012,(07).

第3篇:创新意识方面的不足范文

按照会议安排,我紧紧围绕政治功能、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工作作风、作用发挥、自我要求6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开展了对照剖析检查。现报告如下,恳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充分发挥政治功能方面。

一是党员意识不足。没有时时处处绷紧先进性这个“弦”,削弱了理想信念、淡化了宗旨意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组织观念淡薄。参加党内组织生活不积极主动,特别是在“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制度的落实上,有时能够不落实就不落实。

(二)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方面。

一是有时不善于从政治上思考和认识问题,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和鉴别力。比如,有时在落实领导要求时,有执行不力、措施不当、打折扣现象。二是主动服务大局意识不足,自觉从全局思考问题、推动工作不够。

(三)在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方面。

一是未自觉强化“四个自信”教育。比如,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深,群众观念、宗旨意识有所淡化,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二是对四个自信认识不深。未将“四个自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深入了解其内涵及当代意义,认为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只要不唱反调、不拖后腿就是自信的表现,没有主动宣传、引导身边群众树立“四个自信”意识。

(四)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方面。

一是工作责任心不强。总是认为自己水平不足、能力有限,认为凡事有领导担着,对待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时还存在“推”“拖”等现象。二是工作方法简单。对待工作有时存在敷衍了事现象,总想着找捷径,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更好推动工作上。

(五)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方面。

一是积极主动工作不够。安于现状,积极主动思考工作、解决问题不足,领导安排什么就做什么阶段。二是大胆创新工作不够。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大胆探索不足、创新魄力不够,习惯于旧思维、老办法解决不问。

(六)在更加从严要求自我方面。

一是自我约束有所降低。认为组织工作任务重、加班熬夜多,有时迟到早退、上班玩游戏、聊天是放松心神、劳逸结合的表现。二是主动学习不足。总是以工作多、事情忙为借口,积极主动强化学习、提升自我不足,特别在体统学习党的以及全国、全省、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不足,理论水平提升不够。

二、原因分析

(一)工作职责弱化。

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上产生了自满情绪和歇气情绪。

(二)创新意识淡化。

工作有时不够深入,创新意识淡化,进取精神不强,缺乏钻研精神,忽视了工作的用心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理论学习不够。

受“理论无用论”的思想影响较大,学习自觉性不强,平时学习缺乏理论性、系统性,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学习。

三、下一步打算

(一)加强学习教育,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树立终身学习教育观念,将业务学习和理论学习相融互通,特别是要学懂弄通党的精神、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上级有关会议、文件精神。

(二)积极开拓进取,强化求真务实意识。

树立爱岗敬业、务实创新观念,工作中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创新性、创造性、主动性开展工作,推进本职工作向好向上。

第4篇:创新意识方面的不足范文

创新基础能力不足

创新基础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研究能力的不足。

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不足。我国研究生缺少主动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乐于创新的意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存在不足。我国研究生对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批判、综合、组合,并形成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能力较弱,发散、直觉、归纳、形象与抽象等思维能力较弱。

研究能力不足。目前培养的研究生有较强的记忆力,但缺乏敏锐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也存在不足。

在选题和方法上缺乏自主探索

在研究的选择上,理论深度不够,自主探索不够。学术创新主要是在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科学理论上取得突破。然而,从近些年我国研究生的论文来看,对国民经济或工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实用型和跟踪型的研究较多,而从实际需求出发并将问题一般化而进行的有深度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较弱,因而难以在学术理论上取得创新。

同时,我国研究生自由探索课题少,围绕导师课题的研究多。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探索的过程,而选题体现了自主探索,是创新的首要环节,换而言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首要便是选题能力。学生在选题上思考不够,甚至无需思考,这在无形中减少了对选题能力的培养,进而造成学生在选题上的创新短板。

借用现成方法和手段多,自主探索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少。方法和工具的开发是创新的重要方面,现有研究手段的缺乏恰恰提供了创新的机遇。研究手段与方法的创新,常常决定了研究的创新水平,目前的问题在于我国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手段和方法都较为陈旧,且基本上是国外开发的,很少有自己创新的手段、方法甚至仪器、设备。

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限制创新

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对创新的限制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忽视了创新所需的积累过程,二是降低了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创新是以学术积累为基础的,各学科的研究,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研究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形成优秀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用一段时期的数量来对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进行定性评价,这种“工具理性”的量化管理机制往往会形成片面追求数量的导向性行动指南,使得研究生忽略了学术积累的重要性,继而降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5篇:创新意识方面的不足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英语;实践能力;就业能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创新创业主要是应现代社会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而提出的举措,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培养学生的各项创新创业能力,以便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力度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则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力的一项有效措施,是教育重点所在。而英语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持续深化下,推动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立足于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朝着更高层次发展[1]。尤其是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下,学好英语对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理念,在传授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谋求个人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这样背景下,高校对于英语教学改革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立足于创新创业来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以求为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二、创新创业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一)英语实践教学认知不深刻。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受到创新创业理念影响下,英语教学重点逐步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夯实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储备,可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交流中,充分展现英语教学价值,提升英语人才培养水平。但是,纵观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其中还有很多问题,过分关注英语理论知识教学,却忽视了实践教学重要性,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2]。另外,英语教学中学生缺少足够交流空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受限,未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制约后续教学活动的展开。(二)创新创业培养力度不足。在实践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力度不足,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很多负责英语教学的教师自身实践经验不丰富,缺少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实践教学中自然无法发挥榜样模范作用,仅是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尽管学生英语学习没有过大的困难,但是也没有养成良好的意识,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3]。同时,高校中尽管设置了英语实践课程,并强调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但是由于管理力度不足,导致很多实践课程流于表面,原有作用未能真正发挥。(三)英语教学实践平台缺失。学生英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水平,而实践教学中却很少有学校构建专门的实践平台,用于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夯实实践能力。教学平台的建立,主要是用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可以保持高度学习兴趣,逐步提升各项能力。但是,很多英语教学中限制较大,原有的教学平台作用发挥不充分,未能带给学生英语学习足够的平台支持,并且英语教学体系指导性和科学性丢失,影响英语实践教学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三、创新创业下大学英语教育教改方案编制

(一)确定多元化教学目标。在创新创业下,推动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一个首要前提是立足于实际情况,确定多元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大学英语教育教改方案的编制,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由于不同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不同,如果按照统一教学标准进行,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逐渐丧失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所以,高校需要充分结合英语学科特性,推行分级教学模式,为不同等级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满足各个层次学生学习需要。如,大一新生入学后,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后续教学中则结合不同等级学生制定不同目标,检验目标达成情况,促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全面提升。(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可以全面贯彻创新创业理念,离不开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扎实同时,可以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的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就业前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创新创业理念,坚持学生主体地位,选择更符合学生需要的内容,内容更加趣味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全身心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在课程内容设计中,英语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在奥运会和亚运会等国际性体育赛事中,充当志愿者,与外国友人用英语沟通和交流,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积累经验,为后续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另外,结合不同行业需求设计对应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英语运用到实践,如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或是金融专业的金融英语课程等。(三)推行多元化教学方法。大学英语教学中推行多元化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需求,可以大大提升英语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故此,在课堂教学活动基础上,加强社会实践,形成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校可以同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整合校企资源优势,学校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可以在企业进行实践,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四、结语

第6篇:创新意识方面的不足范文

[关键词] 中原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支持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16?03

一、中原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更是实现大学生自生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当前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要“坚持能力为重、着力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育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1]。肩负着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第一要务,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地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2011年国务院制定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为中原崛起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原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原高校近几年发展迅猛,已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原高校群中有几所科研教学型大学,但大部分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教学型大学,普遍面临着一系列难题,相对来说主要问题有:一是大多处于二、三线城市,地域劣势明显,难以吸引拔尖人才加入,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二是多数中原地方高校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经费来源有限,教育资源紧张;三是学校办学时间较短,实力与社会影响力一般,难以获得优质资源;四是培育模式陈旧,学风建设滞后,教学设施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五是办学特色不鲜明,专业设置雷同化严重,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就业率较低;六是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老师、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所有这些问题都折射出许多中原高校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过程中的种种不适应,反映了中原地方高校比较尴尬的局面。要想走出当前困境,为中原崛起提供人才支持,需要中原高校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时机,探索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中原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1. 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在基本理念上,应明确对大学要进行的是创业教育,而不是鼓动学生在校创业;或者把创业教育理解为单纯地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我国政府高层对大学讲到“创业”二字,本意上的意思都是“大学要开展创业教育”,而不是说“学生应该在校创业”[2]。事实上,创业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需要商业知识和经验,需要管理知识和经验,还需要商业上的人脉关系,而绝大部分在校学生不具备这些条件。如果鼓励大学生在校创业,其结果,既可能使学生耽误学业,有可能因为过多在校学生的创业失败而浪费社会资源,甚至可能给一些不太富裕的家庭带来灾难。同时,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很多高校进行创业教育,鼓励大学创业教育,鼓励大学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毕业时去创业,给社会、高校、学生一种错觉,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原地方高校发展创业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毕业后由传统的谋职者、就业者转变为新岗位的创造者。更深层次的说,我们的创业教育就是要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统一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其实,创新创业教育是比素质教育更深层次的教育。

2. 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不足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普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中原地方高校大部分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投入不足,缺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老师;二是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理论研究上投入不足,没有专项的资金;三是在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建设上、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实验环节上投入不足。而没有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文化氛围,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体系的课程,没有符合本学校的特色教材和完善的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就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3. 对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不足

中原地方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二是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三是缺乏相应的配套资金,四是缺乏配套的奖励措施。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套有力的保障体系,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统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配套的管理制度和配套的专项资金,如大学生发明创造奖、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大学生创业基金等多项基金,以及有突出贡献的机构或个人的奖励措施,以便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制度、人才、资金保障体系。

4. 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其它机构结合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校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和其它社会机构紧密结合。自从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以后,社会各个机构进行了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种协会、学会组织、许多企业都参与其中,政府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各协会学会组织进行了各项理论研究,许多企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开展了有意义的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教育,高校不可能关起门来搞教育,这需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关系,争取更多的支持,获得更多的互赢互利。

三、建立符合中原地方高校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就上文所述,中原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模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与误区。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给学生播下创业的种子。同时创业又是风险极高的活动,只有少数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因此,我们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分层教育模式”(见表1)。以学生为中心的分层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专业化问题、师资问题、与社会各部门结合的诸多问题[3]。

表1 教育分层分布

1. 全面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意识的培养,没有创新创业的意识就谈不上各种知识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向全体学生,唤醒和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热情,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并开展创业教育理论学讨论,教育者自身更要更新教育理念,把“具有自主创业精神和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从创新者的角度,认为大学创新文化具有三要素,即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4]。中原地方高校应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学讨论,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节、科技兴趣小组、创业竞赛、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并在全校开展创新创业意识类课程,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创新创业途径。同时,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密切联系,邀请一些在创新创业热潮中身经百战的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专家、政府官员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题演讲会和讨论会。加强学校联谊会的功能,把已经毕业的学生且有创业经历的校友请回来,让他们介绍创新创业经验与教训,以现身说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提高创新创业热情。

2. 重点提升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现在的大学生一直在校园里学习,基本没有真正的工作经验,更谈不上什么商业经验,光有创业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创新创业者特质的培养是最困难、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真正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普遍具有的特质是我们培养的重点:具有冒险精神,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在创业意识培训的基础上加深知识技能的培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选配精干、得力师资从事创新创业学及其核心课程的科研、教学、信息交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依据中原地方院校学科比较优势,将《创业学》列为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扩大全校性选修课的范围。增设与创业学密切相关的核心课程为全校性选修课,以给各专业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系统学习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选择适合本校层次的创新创业教材,例如:适合低层次学生的《KAB》教材和适合研究生层次的《商业模式研究》等。同时必须改革传统考试方法,考试试卷甚至毕业论文均可考虑采取提交企业案例调查报告、行业调查报告或提交一份富有创意的《创业设计计划书》《商业计划书》等方式完成。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要求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根据目前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构成要素应当多元化,既包括学校“双师型”的教师,也包括校外的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成功的企业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等。定期邀请这些专家给学生进行演讲或讨论,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同时,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如开展营销策划比赛、演讲比赛、拓展训练等活动锻炼学生的企业家特质。学生还可以参加由河南省劳动保障与人力资源厅开展的SYB培训班或有金蝶等公司开展的创业模拟大赛来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技能。

3. 努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有创业愿望且具备创业者特质的学生中再挑出一部分愿意实践创业行为的学生。扶持他们参与第三阶段的培训。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一定要从小做起,从规范做起,循序渐进,逐步壮大。学校管理层面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与共青团、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加强沟通营造适合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环境。一方面学校或政府提供校内创业实践基地或孵化器,提供申办流程、资金、财务管理、税收管理、法律管理及办公硬件设施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中原地方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地方社会资源、校友资源,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学生的锻炼机会[5]。另一方面成立创业辅导专家组。每个学生创业小组都有一个对应专家辅导,提高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特别是学校的品牌资源,也可以得到学校老师、专业人员的指导。如四川大学让学生在校内创业的经验就十分可取。

4. 全力加大对创业的扶持力度

由于中原地方院校在学校创业实践方面比较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创业园建立有一定困难。而部级、部级院校吸引了较多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孵化中心建设发展的速度比较快。相比较而言,中原地方院校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因而需要政策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作为一个国内外都在使用并被认可的创业模式,中原地方院校应出台政策,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孵化中心,为学生创业选择提供更多的机会,建立多元化的创业融资渠道。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资源是资金。无论何种创业模式都需要资金支持。创业基金筹集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瓶颈。创业基金筹集问题一旦解决,大学生创业模式的类型会更加多样化,选择的空间也会相应增大。在创业融资渠道上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开通创业基金的“绿色通道”,还可以从全国金融体系战略的高度来建立完善的内部融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机制。

同时,创业后续的辅导专家的指导、支持也很重要。这些专家应由一线的企业家担任,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帮助新生企业一步步发展扩大。创业教育内容也应该从创办企业到发展企业、扩大企业,从初次创业到二次创业,从个体创业到团队创业、组织层面的创业。而且相应的创业教育内容也应拓展。

参考文献:

[1] 徐礼堂,陈旭阳.基于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4):9-12.

[2] 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R].万卷出版社,2011:176-184.

[3] 田华杰.省属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投资与合作,2010(11):80-83.

第7篇:创新意识方面的不足范文

根据支部安排,围绕“三对照”要求,重点查摆个人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看政治觉悟强不强、“四个意识”牢不牢,“四个自信”有没有、工作作风实不实、发挥作用好不好、自我要求严不严,开展自我批评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政治觉悟方面

一是政治理论学习抓的不紧,理论水平不系统。 学习上满足于按部就班学习指定的资料、记读书笔记、写体会,没有结合本身工作生活和学习实际,进行认真思考、深入剖析,在解剖方面不情愿、不积极,学得不深、不透、不管用,存在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流于形式。

二是能够树牢“四个意识”、树立“四个信”,但是对“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的认识仅是停留在笼统的认识层面,对他们的内在联系,对他们拥有的科学指导意义没有细致的研究和深刻的认识。

(二)工作作风及发挥作用方面

一是艰苦奋斗意识树的不牢,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图安逸,图省事,不愿下苦功夫、不爱钻研的态度。

二是工作主动性、创造性有所弱化,创新意识不足。忙于应付多、主动落实少,缺乏创造性开展作, 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方面不积极不主动,被动应付。

三是对工作标准要求不高,存有畏难发愁的思想,工作满足于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缺乏大胆负责的勇气,对碰到的矛盾和问题,好办的就多办,难办的不愿多涉及。

四是对提高个人能力素质的认识不够紧迫,工作中干一点学一点,没有系统扎实的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素质。

五是工作中有急躁情绪,有时出现疏忽大意的错漏。

(三)自我要求方面

整体来说没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和现象,但是剖析思想上的问题对作风建设认识不高,对待纪律要求时好时坏,时紧时松,被动响应的现象依然存在,也有放松自我要求的表现。

二、 产生问题的原因

上述主要问题和不足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 通过分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习不够深入,创新意识还不强。

(二)价值观念偏差,自我约束还不强。

(三)进取精神退减,宗旨意识还不强。

(四)服务意识滑坡,工作动力还不足。

(五)管理有待加强,制度执行还不够严。

三、今后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

(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功底。

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成效为落脚点,特别要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真功夫,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二)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精神,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之中,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名利,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 要努力做到善于克服消极思维、模糊认识所造成的各种束缚,破除急躁情绪,迎难而上,积极工作。

(三)要进一步保持清正廉洁,增强拒腐防变力。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荣辱观、道德观、人生观,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始终做到清正廉洁,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

第8篇:创新意识方面的不足范文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贯彻落实方面: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比如新课程改革的知识就了解掌握的不够好,学了一点理论知识但不能和实际紧密结合,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

(二)调查研究方面:存在着知行不一、学用脱节的现象。有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满足于能应付过得去、差不多。

(三)服务群众方面:没有完全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有时过多地考虑本人实际,强调客观条件,存在不能完全考虑学生感受的情况。

(四)项目建设方面:开拓进取精神不足,缺乏迎难而上开创新局面的干劲和勇气,工作作风上有时紧时松,工作标准上有时不够严格。

(五)召开会议方面:能按时参加学院召开的会议,但对会议精神领会的不够详细、深入,会出现区别对待的情况。专业方面的会听得认真,其他则不太上心。

(六)改进文风方面:写材料不出新,不用心。“做人要实”做得还不到位。

(七)责任担当方面:被动落实多,主动超前少,工作作风不够踏实。当工作中遇到难题时,不能很好的结合自身实际主动地、创造性的解决。有时存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没错”的思想。对自己的业务工作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八)工作实效方面:因为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教学工作中仍有些默守陈规,拘泥于传统教学思维和模式,不能放开思维,开拓创新。在教学工作上,不同程度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思想。

(九)履行职责方面:大局意识不够,往往得过且过,工作锐气、劲头有所减弱。有时自己认为无足轻重、无碍大局的事,也就无动于衷。

(十)对待问题方面:思想上还有畏难情绪,缺乏责任感、危机感,认识片面,态度不够端正。

二、原因分析

(一)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政治理论修养不到家。没有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学习存在片面性,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只满足于记住几条重要论断和几句讲话,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深入学习。一直以来,总认为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只要教好书,上好课,管好学生不出问题,完成领导分配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国家大事与我无关,我也不会涉及那么广的范围,因此也就忽视了政治学习。

(二)对自己要求放松了。致使工作有时不够深入,满足于所取得的业绩,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创新意识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忽略了一些先进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吸收及应用。

(三)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还不够。总认为自己是一名具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受党教育几十年,党性修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和程度,因而对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重视不够。精神懈怠,满足于现有学识和见解,不立新目标,缺乏新动力。

三、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加对党的知识的学习实践时间,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自觉把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建设的必修课,进一步坚持定政治信念,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支部工作,促进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

第9篇:创新意识方面的不足范文

足球运动在我国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运动,并且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课程。做好体育足球教学工作,将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教学运动。

关键词:

足球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综合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当前教改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足球的教学过程中也开始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引入新的创新方法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的束缚与弊端,为学生足球技能及知识的掌握、运用提供保障。本文将针对足球教学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方法的创新进行研究。

1足球教学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的方法与目标落后

当前高职院校未能紧跟教改的步伐,致使自身足球教学方法落后,无法达到教改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足球教学时采用传统方法授课、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加之课时紧张,学生难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对学习的足球技术及战术进行实战演练。其次,足球教学内容体系繁杂,教师授课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三,部分高职院校虽然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但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目标及任务无法有效完成。

1.2需要对欠缺的教学体制进行完善

高职院校足球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学体制存在问题。由于长期沿袭传统教学体制,导致教师在授课中采用一碗水端平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了忽略,没有有效的进行因材质较,使学生基础未能打牢;在进行技能及理论教学时未能做好完善的准备,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由于传统教学体制思想束缚,体育教学的地位与意义受到了忽视,导致学生足球教学环境不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1.3学生缺乏对足球学习的热情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样受到传统教育体制与思想的制约,其也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导致学生在校内学习时不自觉的就远离了体育,对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相对不高,对学习足球增强自身身体素质的意识也就更加低了。由于学习压力的影响与学校、家长的督导,学生基本丧失了学习足球的兴趣,仅仅将其作为压力释放的场所,未能真正的对足球知识、技术、技能进行良好的学习,从而使高职院校足球教学开展速度缓慢。

2足球教学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方法

2.1对教学的观念进行更新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增强

教师应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重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发展的空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先练后讲的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时间中发现不足、学习知识,然后寻找改正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足球知识的掌握能力。其次教师可以结合足球技动作进行技能的讲解,然后知道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掌握足球的技巧,提高学生的优越感,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足球的技能。第三,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耐力、思维等方面的针对性训练,一般可以通过射门等训练方式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各项素质。

2.2对教学的方法进行完善

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由于学生差异性的存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制定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足球技巧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特征选择合理的练习方法,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不断地提高对足球的控制能力与技巧的使用能力,在演练中可以联系单脚发球、胯下横拨等技术动作的使用,通过自身的对方法的调节运用,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采用情景教学方法。由于高职院校教学往往脱离比赛的形式进行学生足球技术的练习,导致其技术的使用得不到实战的检验。所以,高职院校应多次组织、开展足球技术竞赛,通过情景教学的方法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所学习的足球技术及战术知识进行反复的练习,从而提高学生对技术及战术的掌握运用能力。第三,对足球教学评价进行完善。(1)在评价学生足球的学习时,应该多角度、多元化地评价,从而使学生对自我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深入发展。(2)应该结合各种评价方法,促进评价体系的全面化,更加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问题,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整体动态性掌握。(3)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足球教学的独特性,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展开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公正性、客观性评价。

2.3通过多种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足球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而为学生培养新的创新思维方式,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足球技能及技巧的掌握能力,通过训练等方式积极的纠正学生错误,使学生对足球技能及知识的掌握更加的深入。所以,教师应采用针对性教学训练方式,使学生掌握创新技能动作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好后续的教学铺垫工作。第三,教师应通过不断的讲解足球相关的趣味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足球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研究研究技巧的使用与战术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足球的实际运用能力。

3结语

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足球的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与综合能力的增强,所以,做好足球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不断的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与足球运动的特点进行足球教学方法的实时创新,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足球运动水平。

作者:石磊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苏晓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改革研究[J].知识经济,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