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社发言稿范文

文学社发言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社发言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社发言稿

第1篇:文学社发言稿范文

语文建设杂志投稿须知:

1、文章标题简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

2、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3、文章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100-300字为宜

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

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

6、若不能被录用,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处理方式的作者请转投他刊,以免浪费你本人及本刊的时间

7、本站所推荐期刊杂志,均为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

8、<语文建设>杂志编辑部审稿周期15个工作日,录用通知书为信件版,发放通知书采用快递、请详细写出收信地址

9、投稿请注明你的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称、详细邮寄地址以及电话或者手机号码、及其所投期刊全称

10、投稿时,为了确认你是慎重选择本刊投稿的,请务必在邮件标题上选用:“作者姓名+所投刊物名+文章名称”的投稿格式,来稿较多,为了保证发表效率,建议作者投稿后电话或者短信通知我们

11、希望作者投稿时务必将以上要素补充完整、以减轻杂志社编辑的后期工作负担,谢谢合作!

12、本站并非杂志社和编辑部官方网站,不提供查询稿件,不提供期刊杂志订购,咨询此类问题一律不回。本站与众多期刊杂志社编辑、专家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拥有丰富的创作、资源,可以为您顺利解决毕业论文及职称论文方面的烦恼。我们目的始终就是为了帮助广大客户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促使工作绩效进步、事业步步高升的优秀平台。我们与国内数百家期刊杂志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选择我们即受VIP待遇:

13、发表周期短:普通期刊1-2个月内发表,核心期刊2-5个月发表,部分核心期刊当月刊发。

14、文章录用率:本站论文一经推荐,确保稿件发表成功;若某一刊物出现变故,本站将推荐至其它同类期刊,直至成功刊发。

15、服务质量佳:八年服务经验,重质量守信誉,全程跟踪服务。

16、选择余地更大,有数千种期刊可供您选择投稿

第2篇:文学社发言稿范文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9-0004-01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就编辑活动本身而言,它是一种文化现象,一项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技编辑成为编辑中不分割的一个分支。同时,科技编辑工作与一般的编辑工作相比,它除了要求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外,还要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它不但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工作,还是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面对各领域不同层次的研究者,科技编辑的工作是艰苦细致的,将其他领域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通过遴选加工成精美的作品,是科技编辑的重要工作。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出版行业也在发生着重大变革,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工作方向不会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工作方针更不会变。那么在新时期下,如何切实贯彻“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这一出版基本原则,成为科技编辑需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

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责任编辑制度不断发展、日臻完善,各出版社的管理方式也发生着变化。编辑工作的重心正在逐步转移到选题策划和市场运作上,传统的责任编辑的工作方式正受到冲击。科学编辑作为编辑的一部分,同样在此变革中抉择。根据图书市场发展的需要,编辑分工的态势已逐渐形成,但对于编辑阶段的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发稿、校对、样品检查等紧密相连的环节,只进行简单的物理分割,则违反了编辑工作的规律。因为从科技编辑工作与一般编辑工作的不同可以看出,科技编辑工作具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科学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同时科技编辑还应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

近年来,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内的有关标准制定单位,重新对各行业相关相通的物理量单位、名词术语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相关标准进行了协调统一,重新成文,制定成一些统一的标准,确定了科技文献中的量和单位、名词术语等的规范使用方法,为科技编辑提供了实际操作依据,解决了因量和单位的使用、名词术语的称谓不统一造成的国内外科技文献交流的困难。科技编辑在对文稿进行斟字酌句的认真修改和编辑加工时,不但要使文稿的语言通顺、文字简练、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还要将上述规范了的量和单位、名词术语等正确地应用到文稿中,在编排格式上逐渐趋于规范化。此处主要考虑的是对于相关新标准的贯彻,这一要求通常会在编辑组稿时有详细说明,但在文稿的实际审读中也不难发现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作者在贯彻这些组稿要求时有很大的不同。

科技类文稿与一般文稿相比,更应注重准确性和科学性,这就要求科技编辑具有包括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新技术知识和标准化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科技编辑面对的是科技信息丰富的出版物,科技信息涉及的学科领域多,特别是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新知识不断涌现的今天。所以,要成为一个称职的科技编辑,不仅要具有某个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相当广泛的知识面。这不单体现在选题策划阶段,科技编辑工作从选题组稿到加工编排都是一个高层次的复杂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是在作者创造性劳动基础上的再创造。科技编辑要独具慧眼,统观全局,到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去发扬选题;要有很强的洞察力,对稿件有直观的认识、评价和把握能力;要能够深入发掘出稿件中的潜在价值,显著提高原稿的质量。稿件的潜在价值和疏漏以及差错,常常是作者意识不到的,要靠编辑运用发掘、提炼、升华、规整、订正、点题等手法将文稿优化,做到重点突出,事信言文,标准规范。

在提倡创新精神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编辑工作的开拓创新精神不仅应反映在能充分发挥书刊的导向作用,还应反映在书刊对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的积极贡献上,这包括思维方式的更新和观念的转变,知识及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工作模式的创新和工作态度的调整以及效益的创新。科技图书作为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发展变化信息提供的载体,其社会效益不言而喻,但各专业书籍带给读者的知识含量是否与读者购买的册数成正比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不是在于解决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的问题?帮助读者找到他最想要的书,或者说帮助读者做出他最想要的书应该是科技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之初最应考虑的问题,也是编辑阶段各环节应具体贯彻的内容,因为这才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保证。

因此在进行科技编辑分工时,不但要考虑到编辑阶段各环节的衔接,还应考虑到各环节中编辑工作的衔接,如组稿时应有审稿编辑参加,使审稿编辑了解选题之初的策划目的、编写体例及对作者的写作要求等,以保证组稿编辑与审稿编辑在对文稿中的量和单位、名词术语,编排形式,成书风格等问题上达成一致,避免重复。最好按出版流程针对项目成立策划组,策划组的建立可以保证某一策划组的选题专业相对专一,编辑知识结构相对专一,使某一种图书的出版从出版前的信息采集到出版后的信息反馈都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对出版社而言,这是长久发展的基本保障机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奈尔在介绍西方出版管理经验时说过“编辑部是出版社的发动机,它给全社会各部门提供动力。编辑部提供的书稿质量好坏、畅销与否,直接影响出版社的命运”。从这一经验,编辑部是否可以理解为一个按出版流程划分的策划组呢?

当然,科技编辑的分工不应是一概而论的,而是应该根据本行业、本领域或是某单位领域划分的特点而有所区别的。科技编辑分工的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应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符合出版社的发展需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位编辑、每一人的优势,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及效益。

第3篇:文学社发言稿范文

为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健康文明的语言环境,引导社会公众抵制网络低俗语言,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长江商报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网络低俗语言”的净化工作,编委会多次在采编例会和全员学习会上要求全体采编人员增强责任意识,自觉使用规范文明用语;增强底线意识,坚决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增强导向意识,积极主动引领公众舆论;增强阵地意识,建设高素质的新闻队伍。

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长江商报编委会从报纸、网站、报社公众号、微博等多层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抑制网络低俗语言:

1.严格坚持网络文明用语报纸和网络一个标准。从技术层面努力。通过技术手段将一些出现频率高、比较流行的网络低俗语言,在采编系统中设置为敏感词,净化网络语言。由新媒体部负责“一网两微一端”审核,安排专人值班,全天监控。

2.完善“一网两微一端”稿件流程和审核机制。在当日报纸晚上关版之前,新媒体部通过相应的技术软件对稿件再度过滤,确保网络环境的健康与和谐。

3.重点监控公众号。报社规定分管新媒体的编委不定时值班或巡视,抽查微信公众号相关文稿。这样既保证了日常稿件的“三审制”,同时又能保持公众号所刊发稿件的语言干净纯洁。

4.完善报社新媒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按照相关要求和报社编委会的决议,报社与本单位新闻从业人员签订了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议和职务行为信息保密承诺书。对不文明、不规范用语“零容忍”,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并实行全流程追责。

第4篇:文学社发言稿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程标准 前言剖析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42-02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正式版)》是在10年实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修订的,一方面保持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改革精神和结构框架;另一方面则又根据10年来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针对课程改革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做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下面,笔者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主要内容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正式版)》前言主要内容对比剖析,使大家正确理解和掌握前言的内容。

1 总体情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主要内容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正式版)》前言主要内容,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主要是“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等方面。

2 分条剖析

2.1 结构体例与标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的结构体例和标题也作了一些调整,“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的标题及相关内容表述,与实验稿的“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相比较,表述更加准确,突出语文的“课程”意识,强化用课程的视角审视和思考语文教学。

2.2 “前言”修改与调整的主要内容及剖析

2.2.l 导语:基本上全部重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导语首先论述了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这也就是语文教学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则强调了“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强调了“信息载体”;论述了语言文字运用规范面临的挑战及语文课程所承载的任务,强调“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2.2 课程性质:表述有重要的补充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第一次对语文下了定义,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的。语文课程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这在前言中多次出现。

2.2.3 课程基本理念:坚守与创新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1条,可见它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进一步强调,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等。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强调“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基本功,也应该发挥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作用。这也是语文课程着眼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的教材编选,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①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中,大多具有感性的、具体的,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同时,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这种不同的理解或感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理应得到尊重和珍视。

同时特别要强调的是,重视阅读材料的精心选择,强调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这是国家价值观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

②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与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相比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指向于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要在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

2.2.4 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增加了第1、2两条;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2条合并成第3条;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3条修改为第4条,增加“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改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第5条“实施建议”部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4条相比,次序有所调整,调整为“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进一步明确了该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的与任务。

语文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继承与发扬,坚持借鉴与创新。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方面,起到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语文作为教育领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致力于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具备的技能和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目标设计明确了4个学段,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特别指出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强调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4个方面学习内容的综合,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学习还应加强与其他课程学习的沟通,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语文课程还应加强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各个学段的共同努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主要内容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正式版)》前言主要内容,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我们要按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新小学语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争取新的更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上)[J].课程・教材・教法,2012(4):37-41.

第5篇:文学社发言稿范文

思想政治修养

作为出版行业,坚持政治质量,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因此,编辑的思想政治修养主要反映在编辑出有一定政治质量的图书的水平和能力上。

政治素质是图书编辑判别是非,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关键,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政治素质,才能在图书的政治质量上真正地把好编审关,为读者提供健康向上的优秀图书。

只有编辑有了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从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高度来处理各种书稿,对书稿中的毛病才能看得准一些,分析得透一些。这样的编辑,对书稿的处理才能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改稿也才能符合时代精神和正确导向的要求。实际上,编辑人员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不仅是不出坏书的重要保证,更是出好书的必要条件。因为编辑在策划选题时,要求有研究社会、分析时局、把握读者心理的能力;捕捉出版时机,也要求编辑有政治敏感、理论敏感,从众多的作者和书稿中沙里识金,汰劣择优,更需要有良好的判断和鉴别能力。编辑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才能独具慧眼,出奇制胜。

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对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深远影响。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载文》中所说,“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国风,以察兴亡,是知文之为用,远矣大矣。”图书作为大众传媒之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确是“远矣大矣。”因此,作为图书编辑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社会稳定和进步负有重大责任。必须通过学习,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和水平,把好遴选书稿和审稿时的政治关。图书编辑应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一切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二为”方针,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划清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文明与粗野、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限。从选题和内容上把握方向和质量,为读者编辑出健康有益的图书,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做出贡献。

业务理论知识修养

现代,新的领域不断出现,边缘科学不断开拓,图书作者的思维往往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内容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所以编辑工作是知识性、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编辑必须具备文化素质。人们常说编辑是“杂家”。编辑必须具备比作者更渊博的知识,这样,编辑的知识更需要“广”和“博”。作为一个合格的编辑要了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要了解文史哲经、政治、法律、艺术以及逻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随时广泛阅读报刊及通过电视了解国际、国内大事和各方面知识,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外语,并通过因特网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只有通过这样的不断努力,具备了渊博的学识,编辑才能提高对书稿的鉴别能力,才能“慧眼识珠”,选拔好稿,淘汰膺品,严格把关,多出好书。

但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面对不断涌现出的新学科、新知识,要求编辑门门精、样样懂,也是不现实的。但应当尽量多学习,对自己经常编辑的图书所涉及到的学科应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懂得这一学科的不同的学派和未来的发展趋向等。同时,由于编辑工作没有也不可能做到专业的截然分开,所以编辑对相关学科也应有一般性的了解。此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并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懂得装帧、设计、插图、印刷、校对、发行等业务知识。这样,才能在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等过程中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披沙拣金,在繁杂的事物中挖出常人难以发现的东西,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准确地把握标准,鉴别书稿的质量,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语言文字写作修养

编辑自己要过语言文字关,一个好的编辑应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写作修养。编辑对稿件的修改、加工,就如同裁缝制衣一样,要设计式样、修改式样,要把不需要的剪去,需要的留下或增加,所以好的编辑要具有高超、精堪的文字写作基本功。这样的编辑才能发现书稿的文字错误、语法错误,乃至标点符号错误;才能善于判断文章的结构是否适当,文字是否通顺,语言是否生动、得体,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正确的文字修改意见,并直接进行文字加工,从而使书稿的书名更加醒目、行文更为准确,内容更有思想意义,中心更为突出,叙述更合乎逻辑,更流畅可读。

一部图书的出版,总是凝结着编辑大量的心血。大凡一部书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书名不恰当,不醒目,结构混乱,层次不清,语法问题,语句不合逻辑,文字不通顺,存在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引文不准确,如果不作文字加工是难以出版的。这就需要编辑提出具体、准确的修改意见,由作者再行修改,有的甚至要多次修改,几易其稿。有时还需要编辑直接对稿件的语言文字、文章结构、书名乃至语法修辞作较大的修改、润色,做到“妙手回春”,使其成为精品。如果编辑自身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写作修养,显然是难以胜任这一工作的。

编辑每天面对的作者层次参差不齐,书稿也难尽善尽美,对很多有思想、有意义但写作上不成熟的书稿,编辑的作用尤显重要,有时甚至成为一部优秀的传世图书的催生因素。如影响了几代人成长的优秀作品《红岩》,这部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长篇小说,是在《在烈火中永生》这个回忆录基础上铺设丰富起来的,编辑自始至终和作者一起参加了策划和构思,从而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红岩》。要提高编辑的语言文字写作修养,首先需要编辑具有渊博的学识。好编辑熟悉有关语言写作知识,并要有较强的文史功底,平时要勤阅读多积累。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说明了博览群书、学习优秀作品,对提高人们写作能力、文字功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编辑还应多写作,通过勤写来锻炼,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此外,对一个编辑来说,不仅要熟悉现代日常用词,还要熟悉古代汉语。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方言知识,要了解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还要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熟悉了解各种有时代感的新词汇。

职业道德修养

一个好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夏衍老人在回忆著名编辑邹韬奋时,曾这样说过:“韬奋的特点是用他的精神品德来团结作者和读者”。由此可见良好的品德对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同时,编辑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做到“作风正,纪律严”。编辑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编辑要能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不搞关系,不开后门,坚持用稿“质量至上”的原则。要防止商品交换原则进入编辑工作领域,防止把作者与编辑的关系变为买卖关系。如不坚持这一点,则图书出版就会出现平庸之作,而高质量书稿却被拒之门外,这样,又如何能提高出书质量呢?

编辑要具备敬业精神,还要对社会、作者、读者高度负责的精神。有了敬业精神,才能坐得住,全身心投入。要当好编辑,编出高质量的图书,舍不得投入,舍不得付出,是不行的。要做好一位好编辑,就要甘当无名英雄,做“杂家”、“为人作嫁者”、“助产师”、“导演”、“批评家”,乃至于做“花匠”、“无名小卒”。这一系列别称也说明编辑在图书出版方面、在帮助作者方面都起着相当重要的、有时也是“默默无闻”的作用。作为编辑,第一要义就是要搞好策划、发现好作者,要像“伯乐”一样发现“千里马”。

编辑的职业道德要求编辑对编辑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格把好组稿、选稿、编辑、校稿等编辑工作全过程的各个关口。编辑应认真鉴别书稿优劣,慎重决定书稿取舍,提出正确的具体意见及修改、补充的中肯建议。编辑应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对所编书稿每个句子,每个字和标点符号以及引证的每件材料,都要认真检查,反复修改核对,做好校对工作,从而把差错减少到最低程度,以免贻误读者。同时,编辑对图书装帧,讲求美观大方,对图书的字体、字号、图案的选择要反复比较、合理取舍,要实现装帧上的高品味和印刷上的高质量,从而保持图书良好的外观形象。

第6篇:文学社发言稿范文

最新八荣八耻演讲稿

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校园八荣八耻演讲稿

八荣八耻演讲稿

大学生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企业八荣八耻演讲稿

开展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实践活动方案

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二)

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三)

结合自身谈八荣八耻-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医院八荣八耻演讲稿

大学生八荣八耻论文

个人学习八荣八耻的心得体会(二)

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四)

公务员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八荣八耻演讲稿范文精品

八荣八耻教师演讲稿

教师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学习“八荣八耻”工作总结

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六)

学习八荣八耻的心得体会(领导讲话)

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领导讲话范文)

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附原文]

德育教师学习八荣八耻的心得体会

八荣八耻演讲稿-社会注意荣辱观从我做起

机关八荣八耻演讲稿

小学生八荣八耻演讲稿

“八荣八耻”感想

党员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八荣八耻班会设计方案

八荣八耻评论论述

知荣辱树新风从我做起(八荣八耻演讲稿)

“八荣八耻”心得体会(通用版)

谈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小学生八荣八耻演讲稿

八荣八耻心得体会(八)

“八荣八耻”心得体会(通用版)

校长八荣八耻学习心得体会

校园八荣八耻演讲稿

税务八荣八耻演讲稿

学习八荣八耻阶段情况总结

学习八荣八耻的心得体会(国税局)

学习八荣八耻的心得体会[各行各业集锦]

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宣传教育活动总结

教师八荣八耻演讲稿:牢记八荣八耻,守护纯洁心灵

从我做起,践行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演讲稿)

八荣八耻主题班会主持词

学习八荣八耻思想汇报发言

学八荣八耻心得体会-政府官员篇

医院 护士八荣八耻演讲稿-让我们在平凡中奉献

八荣八耻论文

卫生系统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校园八荣八耻演讲稿(三)

学习八荣八耻感想

关于八荣八耻的论文

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五)

八荣八耻学习体会及整改措施

党员学习八荣八耻的心得体会

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之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

警察八荣八耻荣辱观心得体会

学习八荣八耻演讲稿

大学生八荣八耻演讲稿(我的地盘,我的责任)

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八荣八耻心得体会(教师)

八荣八耻之以辛勤劳动为光荣演讲稿

党政机关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公安八荣八耻演讲稿

银行八荣八耻演讲稿

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及整改措施

学习八荣八耻活动总结

八荣八耻论文-保持党员八荣八耻

公交八荣八耻演讲稿

企业的职工八荣八耻体会

八荣八耻学习发言

“八荣八耻”学习体会(工会)

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省情报所第五党支部

八荣八耻心得体会(工会)

学习八荣八耻的演讲发言材料

公务员八荣八辱学习体会

八荣八耻演讲稿大众演讲版

最新八荣八耻大学生演讲稿

警察八荣八耻演讲稿

中学教师“八荣八耻”学习体会:落实八荣八耻荣辱观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石化八荣八耻演讲稿-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演讲稿

八荣八耻讲演稿-公司党员要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领导讲话稿

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电业局个人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心得体会、感想、演讲、论文

医院学习贯彻“八荣八耻”讲话精神的体会

我解荣辱观-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心得体会

国企职工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团员青年八荣八耻学习心得体会

公务员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一)

党员领导干部要做践行“八荣八耻”的模范(心得体会)

八荣八耻心得体会--让高尚在阳光下绽放(深情版)

医务人员八荣八耻荣辱观演讲稿

教师八荣八耻演讲稿精华版

第7篇:文学社发言稿范文

一、 概述

经过高三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现在回忆一下,仍感到幸福。选择中文这个专业,是因为我对写作的爱好和对文学的爱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宝贵的大学生活就要走到尽头了。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选择继续求学,但这并不代表我的学习之路就走到尽头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吗,在自己的身边,总会有一些东西自己从未接触过,总有一些东西需要自己从头学起。

像编辑这一职位,对于一个文科出身的学生而言,是很诱人的。编辑的工作也总是透露了那么一丝神秘。既然不再读书,当然要面临工作。对工作,处出茅庐的我还真是不知怎样选择。只是觉得,自己毕竟是学文的,在自己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文学知识语言知识。所以,将来的工作最好还是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关,能进一步发展自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掌握。 所以自然而然,编辑工作就成了我的首选工作。

在徐老师的帮助之下,我顺利地进入了《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社实习。这是一家报道中小学生动手动脑、开发智力,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制作活动的刊物。单位很小,但从社长到社员都很友善。能走进这家杂志社实习,能有机会让我近距离接触文化传媒工作,让我很兴奋,也很珍惜。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了解一套刊物,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全过程。充分了解杂志社各项工作的操作,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知识,以期达到或是说基本具有编辑的能力。

二、 实习过程

第一次走出校门,来到工作岗位,这对于我来说什么都是全新的,都是让人兴奋的。整个实习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一)学习过程

最初的一段时间,我都处于学习阶段。这种学习,包括对刊物的了解,对刊物运行的了解,对本杂志社的了解和对编辑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了解。

我用了三天的时间,阅读本杂志社的刊物。它包括中学版与小学版。在充分了解杂志的内部结构后,杨社长又为我讲解了杂志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所经程序。并为我请来了本杂志社的主编翁永良翁老师,为我讲解什么是编辑、什么是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编辑的具体工作等问题。

(二)约稿过程

在进行完初步的学习阶段后,就要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了。我的主要工作即实习内容便是约稿。

在了解刊物的主要方向后,根据自己所负责的“中学版·发明展示台”和“中学版·探索”版块的特点,进行有选择的约稿。

(三)编辑阶段

在约来一定数量的稿件后,在翁老师的指导与鼓励下,我开始进入编辑阶段。因为约稿得来的稿件,大部分是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时的参赛稿件,在内容、长度、趣味性等方面都不太适合直接刊登,都要经过编辑、更改后才可以使用。

在经过几次尝试后,我所编辑的几篇稿件,都顺利通过了审核,被刊登了出来。

三、 实习内容

第8篇:文学社发言稿范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修订稿”)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以及附录等各个方面,都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实验稿”)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与完善。改善后的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将对今后的语文课程改革起到更积极的引领作用。

    一、平衡性: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课程性质”中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段描述进一步清晰了语文课程的定位,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是知识性课程,也不是理论性课程,而是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在于掌握静态的语文知识,获得知识的“带宽”。语文也不是单一性课程,或语言学、或文字学、或文章学、或文学,而是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只顾及一方。语文学习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两者密不可分,高度融合。

    因此,我们绝不能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随意曲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观点。工具性一旦和思想文化绝缘,语文教育必是死的,最终将只剩下躯壳;人文性一旦和语言文字脱钩,语文教育必是虚的,最终只能使语文不像语文。

    这属于本体论范畴,它应当是语文教师的思考基础与认知背景,如果缺少对这一点的正确认识与基本理解,就会影响日常教学行为。但前些年,不少教师过于注重人文性,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对内容的理解感悟,注重拓展延伸,注重旁征博引,忽略了对语言的含英咀华,忽略了文本形式。很多时候,语文课偏向了文学课。而近些年,在强调“语文味”的背景下,有的教师教《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仅要求学生体会主人公答辩的机巧睿智和文章层层推进的写作手法,字里行间弘扬的民族志气、民族自尊和对文化认同的坚持,则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只成为一种点缀和装饰。还有的教师上公开课不愿教《清贫》,即使勉强教之,也只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上,不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方志敏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去感受其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以为这样的教学会缺失“语文味”。可以说,在今日的部分语文课堂上,人文精神枯萎、终极关怀泯灭、工具理性泛滥的情况又开始占上风。①

    修订稿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当前,社会上时有人批评语文教育过于注重道德教育,怀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育,对欧美的母语教育也羡慕不已。其实,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教化、思想的陶铸,当前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也都极其重视德育因素。修订稿的价值取向是继承了传统的,也符合全球教育趋势。修订稿进一步理清了语言文字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须兼有,必须统一,万不可偏废于一方。任何改革,最怕的就是走极端,课程改革也是如此。语文课程的“双性统一”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教育思潮逐渐靠拢的大趋势。

    二、时代性: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未来公民素养培养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这一“新的课题”,修订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作了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在实验稿中已被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理念,体现出语文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发展与和谐发展,体现了语文水平高低是学生多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思想。

    修订稿中的“语文素养”,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其内涵和外延比实验稿中有所扩展,涵盖了科学技术普及所带来的新要求。如修订稿“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十条明确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要求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有更具体的描述,此处不作引用。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修订稿中新增的内容,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师应适当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技术素养,使他们成为跟得上时代节拍的21世纪合格公民。

    就媒体素养看,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早就把媒体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台湾、香港也已在21世纪到来之时,在语文课程中纳入了媒体素养。美国基础教育界于2007年推出了“21世纪技能”计划,该计划期望以核心学科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还有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②

    当今时代,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已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所特有的素养,而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的这些素养,语文课程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一点,修订稿已发挥了风向标的功能。如何让生活在数字化信息世界中的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客观地分析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新课题。

    修订稿还有一处新的表述,同样是一盏导航灯。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2009“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中,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64分,位列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的韩国高出26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分别为3.6%和20.1%。但是,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9%和12.8%。可见,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成绩差异高达25分,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说明上海在不同文本形式的课程内容上分布不均衡。③尽管这只是上海学生的表现,尽管非连续文本不仅仅出现在语文课程的阅读中,但随着非连续文本,如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在生活中日益重要,阅读非连续文本的能力,已成为未来公民的素养之一。

    此外,修订稿对综合性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也体现了对未来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

    三、累积性:学段目标、内容的设置与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尊重之间的进一步关注

    修订稿和实验稿一样,仍是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呈现“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相比实验稿,各学段中各板块的目标与内容,梯度更明显,层次更清晰,内部一致性更强,学段间的衔接更紧密,更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例如,关于“现代文阅读”,第一学段针对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提出相应阅读要求:“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能“复述……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针对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针对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针对文学作品,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简单议论文,提出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对新闻和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对科技作品,还提出“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对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可见,每个学段的阅读要求,都建立在该学段学生的阅读基础、认知规律、思维特征之上,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阅读的内容随着学段的增高而呈现出多样化,阅读的要求也随着学段的增高逐步提升。譬如,同样是叙事性作品,第三学段的要求就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同样是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等,第四学段的要求明显高于第三学段。

    写作同样如此。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三学段定位于“习作”,第四学段定位于“写作”。概念的变化,带来的是理念的变化、目标的变化和要求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呈现了不同学段的特色和差异,也体现了对写作过程的重视。而有些要求则在不同的学段反复强调,并螺旋式上升。如对想象力的培养,第一学段明确“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第四学段强调“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泰勒曾提出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项基本原则,强调每一个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在加涅看来,人类学习的复杂性程度是不一样的,是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推进的,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④

    修订稿的目标与要求以累积性的方式组织安排,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有利于提醒教师去帮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切不可不顾学生实际,一味拔高教学要求。只有避免了这样的“好心办坏事”,才有可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此外,修订稿适当降低了第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降低要求,也许是更多地考虑到全国各省市教育的均衡,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科课程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低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高标准,就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看,则是基本标准。如果课程标准要求过高,且偏重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的话,会造成教育方针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因此,类似识字量这样的调整,体现了对每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关注。

    修订稿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明确了“先认先写”的300个字。同时,在第三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中强调,“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四学段强调,“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去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也强调了这样的理念与要求。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义就在于它的非物质性,在于书法所积淀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所以,这样的要求不为过,完全符合书法的价值取向。我们要通过教学彰显这样的价值取向,让写字的过程,让整个语文教育的过程,成为育人的过程。

    除上文所涉及的各方面体现出了修订稿在实验稿基础上的改善之外,修订稿在“实施建议”部分也作了相应调整,尤其是针对近些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强化了某些要求,如“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等。可以说,修订稿在对课程静态结构的设计和对课程动态教学的引领之间也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

    就目前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来看,有些国家提供了“内容标准”,有些国家提供了“学习水平分类”,修订稿中尚未有这方面内容,这恐有修订组专家们的立场。确实,标准不是圣诞树,不必什么东西都往上挂,一切都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基于标准的教学,亦应如是。

    注释:

    ①谭轶斌《语文:须立“现代文明人”》,《语文学习》2010年第10期。

    ②靳昕,蔡敏《美国中小学“21世纪技能”计划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第9篇:文学社发言稿范文

【关键词】翻译;民语广播;重要性

当前,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媒体单位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基础工作到战略高度等方方面面,千方百计提升节目质量,对广播工作者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少数民族语广播与汉语广播相比,除了节目的运营方式、传输方式、节目内容的精炼新颖程度以及广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等各种要素之外,少数民族语广播多了一项业务――翻译工作。翻译是少数民族语广播的首要基础工作,是民语广播在多媒体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年轻一代的民语广播工作者由于缺乏严格规范的母语教育,对翻译工作认识不够深刻,加之相关部门对翻译工作缺少足够的支持和激励政策,导致年轻民语广播工作者很难翻译出精准、精炼、出彩的民语广播节目。在这样的形势下,年轻一代民语广播工作者要通过学习、训练和实践,从专业的角度努力夯实专业基础和语言规范,掌握并熟练使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严格恪守翻译工作的“三贴近”原则,才能为广大少数民族听众翻译制作出极富民族特色的高质量节目,促进民语广播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1 翻译在少数民族语广播中的重要性

什么是翻译?借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简单地说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①。百度百科也指出“翻译(信息转换与传播行为),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②无论翻译一词如何界定,本人认为它是源于人类需要交际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通过翻译相互交往,人类文明成果、先进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翻译传播开来等等。由此可见,翻译是在不同语言信息之间进行转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少数民族语广播而言,翻译工作在一系列节目制作过程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少数民族语广播稿源基本都是汉语稿,均需经过翻译方可广播。由于在招收少数民族广播工作者的时候都要求有高学历文凭,而目前又没有专门的民语广播专业,所以所进之人一般是有母语能力的其他专业的高等学校毕业生。这些人虽然会母语,但由于长期接受汉文化教育,已习惯了汉语言文字的写作和表达方式,从而使得这些人在写稿件时普遍使用汉文写作。同时,少数民族语广播由于采访经费紧张,纯母语采访摘录的稿件少之又少,所播稿件基本都来源于现成的汉文稿件。特别是重要的文件和引用的稿件就直接采用汉文的通稿。所以要将这些稿件内容传播给本民族听众,就必须通过翻译。可见翻译工作是少数民族语广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其次,少数民族语广播是以“声音”语言为媒介的,语言表达是否精准、顺畅、接地气是衡量少数民族语广播节目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吸引听众、留住听众是我们播音主持人播送每一句话所需要考虑的问题。除了播音主持人的音质、情感表达方式等因素之外,稿件内容如何用言词表达占了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稿件翻译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播音主持人播出稿件的顺畅程度。同时,译文是否精准、精炼、出彩也是少数民族语广播吸引听众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2 当前少数民族语广播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当前的新闻传播正处在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民语广播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民语广播工作者只有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修炼好自己的“内功”,特别是基本功“翻译”,以确保翻译制作出极富民族特色的高质量的节目,来吸引更多的听众、观众。但是,目前很多少数民族语广播工作者在注重掌握新媒体的同时,却往往忽视对基本功的“修炼”,忽视翻译的重要性,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播节目的质量。

2.1 少数民族语广播工作者自身对翻译工作不够重视

首先,由于当前广播事业的影响力受到其他媒体的冲击,业内逐步衍生出一种现象:缩减翻译、对稿的时间,有些学者还提倡口译播报。如果是一般水平或者刚刚进入广播行业的新人,尚且不说翻译水平,录播是没问题的,但是句子和句子之间的“接头”、“卡口”肯定是很多的,这样直接影响到听觉效果。即便是汉语水平和民语水平都非常高的民语广播工作者可以做到口译播报,但是播出来的内容要达到精炼、精准、出彩的程度还是很难的。尤其是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语序表达方式式不同的情况下,播音过程中难免会有接头,一旦在直播的情况下出现口译错误是无法补救的。

其次,当前民汉双语教育的发展举步为艰,也没有高校开设民汉双语广播专业,所以民语广播工作者在民汉翻译方面普遍存在“先天不足”。虽然目前各级党委、政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实施了一些相应的政策,但是由于受到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经济、教育、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出现要么懂母语学生太少开不了班、要么教母语的老师缺失等情况,所以没有形成连续、规范、有序的民语教育机制。很多少数民族居住地方虽然实行双语教育,但也只将民语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幼儿园、小学阶段简单使用,导致少数民族学生互相交流时掺杂汉语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也就是说少数民族语除了在家庭和农村习得外,正规的学校教育是非常少的。况且很多新生一代的少数民族语广播工作者从小生活在县市级以上城市,日常生活中甚少使用少数民族语,加之在学校受教育时间长,深受汉语影响。这些因素都成为了年轻民语广播工作者翻译工作中的“硬伤”,从而导致他们不仅无法做到精准翻译,甚至很多时候翻译出来的稿件是汉语语序,而不是本民族语言表达语序。

2.2 相关部门对翻译工作的支持、激励政策不够

一方面,与新疆、等地相比,云南广播电视行业中的民语播音员没有翻译这项稿费,与汉语播音员拿同等额的稿费;另一方面,在全国来讲翻译作品不能算科研成果;即使是在出版社,翻译稿费也是相当低廉的,仅为每一千汉字30元―100元不等。这些都是对翻译工作认识不充分所致。此外,教育部门也没有开设独立的少数民族语翻译专业,导致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毕业生进入相关翻译、广播岗位后培养周期长,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少数民族语翻译、广播工作。

3 如何提高少数民族语广播工作者翻译水平

广播工作者作为一名信息的传播者,首先必须保证所用语言的规范性,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种节目类型的风格,尽量做到语言精准、精炼、出彩,这就要求少数民族语广播工作者必须从专业的角度,努力提升翻译水平。

首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求学态度,努力夯实专业基础和语言规范。学习是年轻人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年轻人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年轻民语广播工作者面对翻译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和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更应知难而上、查缺补漏,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学习来夯实专业基础和语言规范。从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开始,再到写作、翻译,循序渐进,从专业角度系统掌握母语规范。在此基础上饱览群书,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提升文采,要清楚词汇量是提高翻译水平的重要基础。此外,报纸、杂志、字典、小说等等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其次,要掌握并熟练使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让译文更加通顺、更加出彩。不同的语言之间,语序、表达方式、认同感、社会环境等等都存在差异,我们在翻译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活用各种翻译方法。比如:音译“+”解释性名词、直译、解释性的翻译方法、省译法、拆句、合并、增译法、正反译法、倒译等各种翻译方法都是我们经常涉及到的,所以必须熟悉这些翻译方法。翻译过程中,如果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就达不出效果。

最后,要严格恪守翻译工作的“三贴近”原则,争取翻译出最接“地气”的广播稿。少数民族语广播面对的是本民族听众群,翻译出来的稿子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本民族群众、贴近本民族生活的“三贴近”原则。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深入到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了解本民族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学习丰富的语言、词汇,才能翻译出让本民族听众满意的稿件。

原稿内容再好、再精彩,如果不能很好地用少数民语翻译过来,也就无法吸引少数民族听众。所以翻译工作决定着少数民族语广播播音主持人所播节目的水平,攸关节目的优劣,关乎听众的认知程度和对本民族广播的认同感,进而影响着少数民族语广播事业的发展。年轻一代民语广播工作者只有自觉加强母语的规范学习训练、认真钻研翻译方法技巧、严格恪守翻译“三贴近”原则,才能为广大听众翻译制作出极富民族特色的高质量节目,促进民语广播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危羚.广播音响报道使用教程[M].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6版.商务印书馆,2012.

[3]中国翻译工作协会.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11.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