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

创新实践研究精选(九篇)

创新实践研究

第1篇:创新实践研究范文

Abstract: The moder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quires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 of practicality, stres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should be a kind of education that give consideration to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spirit. This paper tak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practice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studied and discussed on constructing engineering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innovatio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关键词: 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Key words: practice;teaching;system;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009-02

0引言

实践教学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的工程教育的环境条件,既不具备美国工业界对进入工业企业的毕业生进行必要训练的工程师岗位培训系统,又不像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那样能向在校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和实习的足够的训练。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薄弱,工程类毕业生与欧美相比,缺少工程实际经验以及团队精神,不能很好地适应工程实际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新建工科院系要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在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和工程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1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业合作首席主持人查建中提出,我国工科教育改革有三个战略选择:一是“做中学”,二是产学合作,三是国际化。“做中学(Learning-by-doing)”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著名的教育理论原则。杜威认为“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他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在杜威看来,“从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也就是知与行的结合。杜威理论在中国的转化成果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做中学”的“生活教育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虽然他们的理论是就普通教育而言的,但在高等教育中也同样适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 2004年合作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我国汕头大学就是其成员之一。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英文缩写。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表达。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做中学”的典范。我们要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际,进一步研究探讨,构建“做中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整体框架的构建

长江师范学院确定的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这一要求,学院在教学工作“336工程、131战略和分四步走行动方案”中专门设立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建设工程”,构建了“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两个结合”是指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三个层次”是指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综合教育实践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是指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各专业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等资源,认真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并在时间和经费上给予保障,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3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上要贯彻工程文化教育理念,坚持“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人文协调”的原则,改革传统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教学不足、忽视能力培养以及“狭窄于技术”教育的弊端。首先,在课时安排上,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目前,我院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理工类专业40-50周,人文社科类专业20-30周,以充足的时间保证实践教学;其次,在课程体系上,构建“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纵向优化、课程模块组合”的课程结构;第三,在教学内容上,跟踪经济和科技发展及时充实新技术新工艺内容,特别是重视工程背景教育,在专业课中增加相关工程背景的内容以及灌输“大工程”、“系统工程”的观念;第四,教学方式上,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目标要求,注重从传授事实性知识向获得“怎么做”的过程性知识转变,减少验证性、演示性、比较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在教学大纲中适当增加学生自主选题的实验与训练项目以及创新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同时,加强各个工程中心的综合性训练,营造工程环境和氛围,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建立多种实践教学操作模式

为更好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2006年我院以校内重大课题项目的形式在四个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试点,每个项目资助10万元;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结果。四个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建立了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如机械工程专业的多层次系列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地说,就是针对某一专业技术基础进行基本动手能力训练、针对某一专业技术方向进行专项技能训练、针对专业结构进行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针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工程综合能力训练,通过这种多层次系列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工程素质,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5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手段

为了发挥实践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各种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我院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多样性和灵活性,变“灌输式”为“参与式”,从 “依赖学习”走向“自主创造性学习”;在教学手段上大力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把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堂,用声、像、图、动画等模拟、仿真的现代教育技术把工程现场搬到课堂上来,使得复杂的工艺技术变得有形可视,使综合的工程过程能够完整清晰。把教师科研项目、实际工程生产任务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真题真做,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建立“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创造条件。

6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应该与理论课的考核评价有明显区别。实践性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在评价的内容方面应尽可能多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包括理论知识、技能、经验、表达、协作、创新和责任感等;在评价的形式方面,以口头与书面回答、技能测试、毕业实践、实习报告等为主要形式。评价的结果不单纯由学校和专业教师作最后定论,还应综合考虑企业及指导师傅以及同班级、同项目组的同学的评价。

我们可以建立立体考评制度:考试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方面。考试的方式方法也要灵活多样,可采用以平时成绩、期中、期末卷面考试与平时实习、项目完成情况等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模式,着重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贡献,特别突出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课程实务能力的考核。此外还要参考其他方面,如社会实践(包括参与社区活动、项目实施、义工经历),个人成长(通过课程的学习,个人综合素质提升情况);多角度考评者(任课老师、实习督导、学生自己的评价)。

一个院校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可能只有一种,每种模式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因此,其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必须根据不同的模式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体系。我院机械工程学院根据实际情况整合实习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实习内容清楚,考核指标明确,便于组织实施,有利于调动和督促学生参加实习。

参考文献:

[1]李先富.试论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6,(8):96-99.

[2]李伯聪.努力向工程哲学领域开拓[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7):36-39.

[3]朱传义.从工程教育到工程文化教育的跨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3):32-33

第2篇:创新实践研究范文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双创教育问题 广科双创教育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14

A Case Study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ke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ZHU Siyin, DU Haidong

(Schoo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i, Guangdong 519000)

Abstract The rapid change of market demand the employees have the ability to adapt and develop the ability to work. Through eight years explosion,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 a full rang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though practice teaching,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stitute wide double cable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是近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热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建设思路和模式,2009-2016年的cnki文献搜索中,相关研究文献540000多篇,实证性论文90000多篇,可见,双创教育已经得到高职院校理论研究的重视并在相当一部分学校开始践行。

尽管社会和高校都有了急迫的需求推动职业院校构建双创教育体系,但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如何构建却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大多数高校对于创业教育体系理解较为简单,还存在许多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双创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刚刚开始得到重视和发展,双创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协同,主要表现在双创教育形式单一,与专业教育相对脱节、双创教育实践性较弱等方面。

(1)双创教育形式单一,资源投入较少。多数高职院校对双创教育缺乏理解,在双创教育做法上仍停留在开设通识课程的浅层次基础上,缺乏对双创教育的整体性思考,无法从整个学校的大层面上启动多层次、递进式双创教育,也未能建立全校联动的双创教育体系,投入资源较少。

(2)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脱节。多数高职院校的双创课程基本独立于专业课程之外,教师也多采用原有的专业师资,对于双创课程与专业的融合思考较少,对专业双床师资队伍的建设较为欠缺,未能真正与现有的专业教育相融合,相对独立于专业教学之外。

(3)双创教育实践性较弱。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其与本科院校的最大区别在于职业教育以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性,职业教育改革也在继续强化实战技能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而多数高职院校的双创通识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重在增加学生的双创知识,对于技能的训练,多采用虚拟实训或大赛等方式进行,实践性较弱。

上述问题深刻影响了双创教育的实施效果,客观上难以实现国家以双创教育带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急需依托经典理论,探索在职业教育背景下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

2 广科院双创教育的实践教学路径

广科院双创教育实践教学经历了初始试水期,探索前进期和体系形成期三个阶段。

2006~2008年是广科院初始试水双创教育的阶段。2006年率先开设“创新精神与创业方法”的综合素质选修课,面向全体学生任选,选择优秀教师讲授创业的核心精神和创新的基本方法,这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属于首例。在三年间,“创新精神与创业方法”@门课程选修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学生评价均为优秀。

2008~2016年是广科院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前进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学校在全省率先成立创业教育中心,挂靠经管学院,并将经管学院作为试点,开设双创课程,实行双创视讯,并开始通过与教学企业结合,探索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实践体系。2010年,广科院实践教学的双创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其相关成果得到中国发展与改革网全文收录。在学校的其他院系,则大力推进教学企业建设,推进实践教学的研究。通过八年的积累,学校理顺了“产教融合”的双创教育思路,制定了竞赛、实训、教学企业等一系列双创教育相关制度,培养了一批专业创业师资。

2016年,广科院成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创新创业学院,标志着学校“产教结合、分层递进、系统推进、全面覆盖””的双创教育体系正式形成。学校实施“一把手工程”,学校成立双创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整体把控的决策协调机构;成立教务牵头的双创工作办公室,整合推动全校双创工作;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服务学生公共双创需求;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创师资队伍;在各二级院系设置双创工作教研室,真正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此外,学校还设计并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制度文件,在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双创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相关制度,释放了师生活力,形成了完善的工作促进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

3 “产教融合”双创教育体系屡结硕果

学校在逐步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凝练提升,在科研、技术服务、培训、技能竞赛等多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3.1 互联网+双创,有机结合倍增育人效果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广东省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互联网+”行动的系列文件精神,服务“互联网+”影响下的人才培养变革需要和服务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校启动了“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建设方案,得到省科技厅的高度肯定。重点打造互联网+跨境电商、互联网+机器人等10个特色专业;同时,服务全省“四众促双创”的产业活动,在全省高职院校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3.2 技术开发多见报道,技能竞赛屡获佳绩

学生在手机软件创意开发、工业产品设计、工业机器人、电商商务服务等一系列领域做出来可喜成绩。例如,学生在移动应用开发中心开发的“史上最坑爹的游戏”产品日下载量超10万,在App Store 中国排行榜第二名,累计下载用户上千万。学生开发的移动应用APP项目产品30余款,其中明星产品3款(在App Store排名前10)。被南方都市报、珠海特区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广科院“我能创未来”创业计划大赛已举办6届。近三年,创新创业典型不断涌现,创新创业竞赛屡获佳绩。在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众创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商挑战赛等创业大赛等比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优异成绩。其中,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成绩突出,2016年省赛、国赛获奖数量及等级均为全省高职院校第一。

3.3 服务贡献50强,彰显区域影响力

学校一直重视为服务区域经济,尤其是区域双创活动的智力支持。2015年学校获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学校建立了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中心;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教育厅、人事厅认定“科技人才岗位能力培训与继续教育基地、广东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学校的社会服务品牌已经形成,社会辐射效应明显。

4 “产教融合”双创教育体系的实践价值

“产教融合”的双创教育体系的实践,为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将双创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提示了执行思路,也为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提供了方向。广科院多年的实践标明,“产教融合”的双创教育体系,加大了双创教育的可行性,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技能,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CYQN2015003)

参考文献

[1] (美)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第三版)[M].韦小满,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

[2] 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高等教育,2015.5.

[3] 童粤.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12.

第3篇:创新实践研究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模式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

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行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两个教育理念开展工作,即素质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上,可通过地方应用型高校所开设课程的内容得以体现,而创新创业教育赋予了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新的内涵和意义,与传统的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当然,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提出以及在国内地方应用型高校全面推行,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当前正处于全球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全面推行创新创业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普通地方应用型高校有很大不同,比如,虽然地方应用型高校都普遍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但综合性大学和文科类大学更侧重于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视野的拓展;工科类大学更侧重于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工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具体结合。相比较而言,工科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度更强,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实现了创新创业素质和科技创业能力的有机融合,其总体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目标

第一层级: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社会公民。这一层即面向所有的工科学生,对所有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工科学生具有均适性。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分子,对工科大学生培养的这一目标也是最基本的目标。第二层级:培养出自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一层级的培训目标,有一定的针对性,专门针对具有创业前置的工科学生而言的,在确定培养对象之前,已经对其创新品质进行了了解和确认,对其将来的人生规划实现了基本定位。基于目标方向已经确定的定向培养更加切实有效。在此条件下,对这部分工科学生教育培养的方式,可以充分结合其自身条件,培养的内容和方式更具个性化,培养的效果也更加明显。第三层级:培养出经营管理企业的创业者。这一培养目标所选定的对象是,具有较强开拓意识或具备一定领导才能的学生,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筛选和确定,对其进行以企业家为培养目标的定向培养。尽管实际上不可能把所有的大学生都培养为企业家,但通过这种培养,会赋予他们企业家的素质,让他们具备较强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将来成为社会的精英。三、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内部运行体系作为系统框架的核心结构,共分为5个模块:模块一:组织环境体系。是指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利的各种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提供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政策和内容进行支持的资源,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培训基地建设等,软件环境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校园制度文化等。模块二:目标理念体系。体现了高效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念,可要实现的目标。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各个运行流程的方方面面,教育总目标还设有分级目标。模块三:课程内容体系。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在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围绕总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融入了较高比例的实践教育内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该体系共包括四大模块,即人文素质教育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创业教育课程模块。模块四:师资队伍体系。教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者,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决定了最终的教育效果,因此,构建系统完善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体系,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师资队伍体系的组成有:专、兼职教师、宣讲团、企业家等。模块五:实践平台体系。大学生所学习理论知识最终要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当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即是大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的跳板。平台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来打造实践基地,主要有创业见习类、创新训练类、创业体验类、创业孵化类等实践基地类型。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宏观环境1.制度与政策环境制度演化理论认为,制度从形成到发展再到全面推行,有其复杂的成长过程,而当这项制度全面推行以后,就会在所影响的环境内产生根深蒂固的地位。后人习惯上对这项制度继承,一旦要想打破它,由于制度本身所产生的影响就会形成方方面面的阻力。换而言之,正是由于制度的存在,才保证了某一目标成长实现的生命力,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如此,只有在国家政府的政策指导和制度约束下,才会顺利推行并产生深远的影响。2.文化与舆论环境教育和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就如河与水的关系,河为水提供了流通的渠道,水为河赋予了生命的活力。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就必须研究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犹如承载大学生文化环境的河床,引导着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文化前进的方向。3.资金与平台支持资金支持的来源方式有很多种,如政府拨款、企业扶持、地方应用型高校专项资金、校友捐赠等;另外,资金支持还可以通过一定的融资渠道获得,如银行贷款、创业基金等。平台支持是指高效开展创业创新教育专门开设的校内创业孵化平台、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创业园区、孵化器等。地方应用型高校积极在校内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市场调研和政策研究,为未来大学城创业提供理念指导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打造学生实践教育培训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大有作为打造素质基础和创造良好条件。4.市场开放程度市场的开放程度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通过市场的具体变化来反映,二是市场为创业者所设置的准入机制,三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公平性。政府应该着力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使所有创业者处于同一个竞争平台上,受到同样的竞争规则约束,也只有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开放市场环境中,才能保持市场竞争规则的有序性,才能使创业者的能力得到真正发挥。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微观环境1.教育理念与价值观教育理念问题从本质上即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所以说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方向,教育的方向决定了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形成了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与结构。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理念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结构,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2.组织与管理制度为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并做出保障,很多地方应用型高校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等附属机构,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基于区域分布较为分散的原因,很多地方应用型高校这些机构未形成合力,主要体现在管理主体分工不明,管理制度与措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影响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建立规范的领导管理组织架构。如,在一把手负责制的前提下,形成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就业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通过明确的分工,将各项具体的管理措施落到实处。3.完善的基础投入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即使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以后,具体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都需要充足的经费来作出支持。地方应用型高校该项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专门的场所并配备专业的创业训练器材,并随着教学目标的发展变化,及时对配套的设备器材进行升级优化,这些都需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提供支持。当前,以校企联合的方式来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设施,是一条最佳途径,是一个地方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实现合作双赢的新思路。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类,即“商业计划设计”、“案例研究”和“创业宣讲报告”。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层级目标,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来完成,培养出“具有良好创业素质的社会公民”。这一目标层级的实现,需要向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项内容;在第一层级的教学目标完成以后,就要向第二层级迈进。即根据一部分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的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的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出“能自谋职业的社会人士”。这一层级目标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教学内容涉及到了很多创业实务知识;第三层级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企业家”,这需要地方应用型高校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的创业教育课程+提升的创业教育课程”的综合教育体系作为支撑,从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第三层级,将大学生培养的方向定位在“创新创业类专业人才”这个目标之上。除此之外,还要同时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端正其价值观、丰富其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知识,形成综合的知识体系,为大学生以后就业、择业和创新打下稳固的知识基础。

第4篇:创新实践研究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 实践基地

一、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现状

对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大多从建设思路、原则、软硬件建设、运行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等方面展开。

在建设思路、原则方面,陈吉明(2006)提出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需明确建设目标,认真规划建设方案,并提出改革的原则是把学生推到主置上,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朴杰等(2007)提出通过建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训基地,将“研究性的教”与“研究性的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学实验室的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研究和学习的空间和机会。刘海峰,温刚,崔涛(2008)提出基地建设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性,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建设原则:资源共享原则,校、院共建原则,突出学科优势和特色原则,规范化、制度化原则。

在软硬件建设方面,陈吉明(2006)提出要建立全新的评价机制,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开设创新教育系列课程;建立系统的创新活动和实践培训体系;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学术氛围;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并开展助学助研活动。李范珠,徐陆忠,魏颖慧(2008)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实验基地管理制度,保证其正常运行;加强实验基地队伍建设,推进基地建设和持续发展;奖惩结合,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实验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指出基地建设要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邢福,王丽(2009)提出通过重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以科技竞赛带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多渠道的经费保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措施来建设基地软环境,而通过组建开放式创新实验和创建科学研究平台来完善硬环境建设。

在运行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方面,郭文莉(2002)提出创新教育要与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刘海峰,温刚,崔涛(2008)提出基地运行模式有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模式,科技创新竞赛模式,科学研究模式,模拟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创业训练模式等。李范珠,徐陆忠,魏颖慧(2008)提出基地实践需参与实验教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开放实验基地,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提供毕业实习基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邢福,王丽(2009)提出基础实验技能培养应采用开放/自主模式,自主科研能力训练采用项目/团队模式,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采用指导/成果模式。

也有学者提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存在问题,如杜成斌,尚作萍(2009)提出:大学生的参与率还比较低,受经费限制,能够资助的创新项目数偏少;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作量较大,学校应重视这一工作,并要有相应的措施。

二、我校经济与管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

1.建设思路和原则

作为经济与管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在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一是课堂实验教学,通过在课堂实验教学中设置一些创新实验项目;二是开放性实验教学,在课外时间开设一些开放创新实验;三是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四是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最终来训练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建设原则:以经济管理实验室为依托,资源共享;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运行规范化、制度化。

2.基地运行模式

基地运行模式主要采用了开放性实验模式和学科竞赛模式。

(1)开放性实验模式

基地开放性实验有专人负责进行管理,通过学生自己申请,经基地和相关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进入基地进行实验或实践活动,完成成果后有基地和相关上级主管部门进行验收。有的项目基地需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集中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实践,有的项目学生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学生可以聘请本项目组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也可聘请非本项目组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只要通过审核批准均可进入本基地进行实验或实践活动。基地开设的开放性实验有ERP沙盘、证券交易、多媒体技术、国贸单证、EXCEL建模、淘宝创业等实验。

(2)学科竞赛模式

目前适合于我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参加的具有创新性的学科竞赛有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多媒体设计竞赛,浙江省高校联合组织的管理案例设计大赛,用友公司组织的“用友杯”全国ERP沙盘比赛,以及绍兴市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大赛。这些大赛都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精神为目的。为此,基地开设了相应的实验或实践项目有:电子商务竞赛项目、财会信息化竞赛项目、多媒体设计项目、管理案例设计项目、ERP沙盘项目、科技创新创意设计项目等,形成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项目具体内容:电子商务竞赛项目分为研究报告类和技术开发类,研究报告类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市场调研与分析报告、电子商务模式创新计划书和电子商务创业计划书等;技术开发类主要指与电子商务系统相关的软件系统、软件模块、应用基础技术、应用支撑技术等软件或硬件开发形成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技术成果。学生以组形式申请,每组1~3人组成。财会信息化竞赛项目,主要是利用Excel软件进行财务管理建模。多媒体设计项目,主要包括网站、DV、课件、平面设计与动画等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以组形式申请,每组1~3人组成。ERP沙盘项目,具体有六个组,每组模拟一个企业,有CEO、CFO、市场总监、生产总监等六人组成,利用沙盘教具及软件进行企业经营对抗。案例设计项目,主要进行企业营销战略、品牌策略、竞争策略分析的案例设计,每组5~9人。创新创意设计项目或其他创业项目等。学生组可自行聘请指导教师,教师可是本基地或非本基地的。

3.师资队伍建设

基地已有一支比较稳定的从事创新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当然在自身的创新能力方面仍需不断提高,基地采用内部培训、外部进修或请进来培训等多种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另外除基地成员外,还要培养基地外的师资队伍,争取更多的教师有能力有兴趣加入到创新实践教学的行列中来。

4.实验(实践)项目改造

基地将对所立实验或实践项目不断进行改造完善,使其内容充实、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使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实验或实践项目,真正能得到创新能力与思维的训练,并通过参加相应的竞赛能获得应有的成果。

三、开放性实验的问卷调研

为了了解学生对开设的开放性实验的评价,我们从总体效果和能力与知识的培养等方面对开放性实验进行了问卷调研,调研对象主要为200年参加过开放性实验的学生,共发放问卷324份,回收287份,有效问卷236份。运用SPSS14.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1.总体评价

从统计数据中可知,对开设的开放性实验总体认可的占97.9%,93.7%同学认为有兴趣,87.7%同学认为有收获,可见极大部分同学对我们开设的开放性实验是认可的、有兴趣的。

在能力与知识培养方面,61.6%同学认为对基本技能培养有帮助和帮助很大,65.4%同学认为对知识扩展方面有帮助和帮助很大,也有43.2%同学认为对培养创新能力有帮助和帮助很大。可见开设的开放性实验在基本技能培养、知识扩展方面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认可,而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也有四层多同学认可,但尚需努力。

2.分项目评价

为了了解学生对各开放性实验项目(包括ERP沙盘、证券交易、多媒体技术、国贸单证、EXCEL建模、淘宝创业等)的评价,进行了分项目分析。

在分项目总体评价和效果方面,淘宝创业实验总体评价均值最高为3.83,众数为4,其次为证券交易,均值为3.73,众数为4。收获方面也是淘宝创业实验均值最高为3.72,众数为4,其次为ERP沙盘,均值3.51,众数为4。感兴趣方面,还是淘宝创业实验均值最高为3.94,众数为4,其次为多媒体技术均值3.76,众数为4。

在能力与知识培养效果方面,基本技能培养效果,淘宝创业均值最高为3.89,众数为4,其次为多媒体技术,均值均为3.71,众数为4;知识扩展培养效果,淘宝创业均值最高为4,众数为4,其次为证券交易,均值为3.84,众数为4;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淘宝创业均值最高为3.78,众数为4,其次为ERP沙盘,均值为3.50,众数为4。

从分项目评价的情况来看,淘宝创业实验各项指标基本处于领先地位,这与淘宝创业实验开展的形式有较大的关系。淘宝创业实验采用了企业化运作模式,分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了岗前培训,由淘宝大学讲师资格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淘宝网上创业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包括如何寻找货源进货、如何网上开店及店面装修、如何进行市场营销、做好客服、物流及售后服务工作等。第二阶段是在淘宝网店真实的实践,分为供应组、技术组、产品组、营销组、物流组、客服组六个部门,设两名副总经理和六名部门主管,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并定期开例会汇报工作情况,各部门制定考核制度对员工进行考核,最后结业时评出优秀学员进行奖励,第二期开始以前期学员带后期学员的方式进行。这种形式的实验,显然以它的真实性、自主性和创新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其它情况

时间安排方面,大多学生认为时间安排合理,最欢迎的时间安排为双休日。考核形式方面,学生最欢迎的考核形式为提交作品。实验形式方面,学生最欢迎的实验形式是开始由教师讲授,以后由学生自己来做(教师适当辅导)或由学生自己组成项目组,邀请教师适当指导,最后由学生自己完成项目。

四、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

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二年来,学生积极参与基地开放性实验,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得了好成绩。2008和2009年共获电子商务竞赛国家三等奖2组,省二等奖7组,省三等奖7组;财会信息化竞赛省一等奖4组,省二等奖5组,省三等奖1组;多媒体设计竞赛获省三等奖一组,市二等奖一组;省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2组;“用友杯”ERP沙盘大赛浙江赛区二等奖1组,三等奖1组;省管理案例设计大赛获三等奖2组;市创新创意设计比赛奖3组。这些成果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实践基地建设的效果,体现了开放性实验与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作用。

五、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建设的思路

从开放性实验的调研中可以看出,我们开放性实验的应用性、创新性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基本技能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较好,创新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可以看出,学生还是希望有较多的自主性,希望自己完成作品,然后提交。

因此,在以后开设开放性实验时,必须注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478-1480,1503.

[2]朴杰.建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34-35.

[3]刘海峰,温刚,崔涛.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3):1-2.

[4]李范珠,徐陆忠,魏颖慧.大学生创新人才实验基地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11-12.

[5]邢福,王丽.大学生创新基地的构建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完善[J].实验室科学,2009,(3):1-2.

第5篇:创新实践研究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根据2002―2010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国在校研究生总数将达到硕士生120万,博士生15万,中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1-2]。国家的信息化进程,带动了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需求量每年增加100万[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人才资源库,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计算机技术人才教育的核心所在。针对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创新驱动和产业集聚等特征,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机械工程学院进行了研究生联合指导培养方式的探索,依托浙江区域经济产学研合作,与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比利时鲁汶工程技术学院、瑞典布莱金厄工学院、IBM公司、杭州国家软件基地、杭州国家动画基地、杭州国家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等在科研和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开展合作,结合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提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进行了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模式实践探索,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放在首位,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精英人才。

1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常顺英研究员将研究生的创造性定义为:能够产生独特的、现实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4]。它包括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创造性人格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因素。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产生不了创造性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成果,所以创造性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为解决实践问题而进行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活动。或者说,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组从而获得有效创意的思维活动和方法,是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批判性思维方式。研究生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在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过程中,还应注重独立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在科技研究活动中,研究生要敢于怀疑,敢于提出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教育

2.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全面的计算机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5]。主要研究方向有软件开发环境与软件中间件技术,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电子商务技术,智能技术与应用及制造业信息化。研究生通过专业学习,具备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应用技术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能够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2.2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读研究生生源主要为应届生。应届生是从学校到学校,大多数人较少直接参加科研实践,缺乏生产和科研实践经验,研究目标不明确,不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很多研究生还是用本科阶段的学习方法,习惯于接受、掌握现有的知识和在固定的框架中思考问题,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往往显示出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喜欢以既定的、现存的规则来解释新的现象,而不擅长通过新的现象来思考原有规则存在的不合理性,并且通过思考与实践来它。其次,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科专业狭窄,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很少,出现所谓的“隔行如隔山”。其结果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缩小了研究生想象的空间和相互借鉴的机会。再次,研究生教育对研究生个性释放的诱导不足,从培养方案到教学方法和科研过程,研究生能独立从事研究的机会不多,这必然会束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需要一个合理的培养过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根据专业特点,主要从培养计划、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企业实践、跨学科研究生指导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3.1个性化培养计划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一个多样的、有利于学术个性成长的环境。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利保障。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是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制定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教学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教学大纲上列出多部相关教材及学科前沿著作等,使研究生和导师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制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培养计划。同时针对没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可设置企业实践必修环节,研究生利用假期时间完成。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既要对个性化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更加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个性培养计划中,第一学年主要完成相关课程必修学位课和选修课的理论学习,学会创新科学思维及方法。第二学年是关键的一年,主在通过大量文献阅读、企业实践、广泛收集资料,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研究课题,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这一年中,专业导师团队要负责严格的选题把关和中期考核筛选。中期筛选考核包括学位课和选修课学分及科研实践能力是否达标,学位论文的选题是否具有原始创新性等,合格者进入第三学年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不合格者要终止学习可肄业处理。学位论文研究阶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

3.2研讨性教学过程

笔者作为博士生和访问学者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等国际性较强的高校进行学习和交流,期间主讲了计算机三维视觉,指导了多门智能技术相关课程,也旁听了国外教授主讲的人工智能等研究生课程,发现许多专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有大量的参考书目。学生上课前必须先浏览该课程的课程网站,了解上课内容和下载相关资料。课堂上,主讲教授经常先以一个典型案例(常为最新的研究论文)说明知识点,再留出时间与学生讨论,学生基本上是带着问题来,再带着新问题跑图书馆或上网学习。这种教学方法针对案例问题展开学习与讨论,着眼于发展研究生的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研讨会形式的教学过程给了我们启示,为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我们导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旨,删除部分内容陈旧的研究生课程,引进反映学科新技术、新成果,反映专业领域热点和研究进展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不仅注重启发研究生思维,引导研究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还要求研究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自我课堂教学,学生当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增加自主设计的实验课程。这种创造性教学活动,不仅营造宽松的学术研讨氛围,而且使学生们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研究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3多样化专题讨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多来自不同专业,如机械制造、自动化控制。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在对本专业,本领域内的理论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引入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专业研究。对每一位研究生而言,其他同学的研究都是新的研究领域。为此,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学科定期组织专题讲座会。专题讨论会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这一平台内分享学习成果、探讨问题、分享学习资源,营造良好活跃的学习气氛。研究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提出的创新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在讨论会中提出来,导师和同学一起研究讨论。一方面加深研究生对课题的理解认识,另一方面从不同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企业实践选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这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大量企业实践平台。低年级研究生利用假期到软件公司、企业工作实习,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践,同时通过实践,了解目前技术瓶颈,从中提炼出研究课题。学生所选的课题为公司企业研发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到企业实践,不仅可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又可以解决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独特的创新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深受企业欢迎,有的研究生毕业后就留在公司工作,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无缝连接。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建立了一批稳定的研究生实践基地。

3.5研究生导师团队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导师个人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对其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我们以导师团队方式指导学生。团队中的导师来自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术研究背景,主要导师都有国外留学或访问研究的经历,有着丰富的研究生指导经验。

导师团队内的研究生如有学术上的问题,可以咨询导师团队的其他导师,寻求问题的研究方案,团队导师对学生的研究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导师团队定期交流,讨论研究生学习进展,交换指导意见。导师以团队方式指导研究生,是一种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这种方式,一方面避免导师个人学术水平、知识面、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局限性,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拓宽研究生创新思维,让研究生更加主动关注其他领域的知识创新,为科研创新奠定基础。

4结语

本文结合国内外学校在相关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分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法,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在内容上,主要从培养计划、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企业实践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创新才能进步。我国的学生在总体上基础扎实,但创新能力较弱;计划内的课程成绩较好,但主动研究的积极性不高。研究生作为我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最具活力的人才队伍,所具有的实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关国家和民族在今后国际上的兴衰和地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起高度重视并投入相应的精力,切实做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侯建国. 研究生教育工作应坚持创新求变[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1-3.

[2] 陈子辰,许为民,林伟连,等. 新世纪研究生素质教育研究[G]//谢桂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进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70-189.

[3] 刘学民. 加大创新力度 再创学科辉煌:关于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专业设置及创新改革的研究[C]. 第二届中国计算机教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8:116-118.

[4] 常顺英,林彤.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106-109.

[5] 2009 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EB/OL]. [2009-09-11]. / articleContent.do?articleId=459.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

CHEN Sheng-yong1, YAO Chun-yan2, XU Xin-li1, WANG Ming-huan2, PENG Wei2

(1.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2.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China)

第6篇:创新实践研究范文

关键词:创新实践;培养体系;地理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05-02

培育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知之本,是获得切实体验的重要途径;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是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经之路。当代地理学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耦合,拓展了地理学的应用领域,形成越来越多的新的交叉性研究方向,由此对地理学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重庆交通大学于2006年获得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授权点,2011年获得地理学一级学科授权点。本学科瞄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对地理学区域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新型城镇化、地理信息技术集成及其应用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围绕西南地区地理环境特色,以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优质的学生培养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搭建实践创新平台,产学研用相结合,不断变革,以提高地理学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一、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科融合

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按照从专重科研能力训练转变为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并重的课程设置理念,对地理学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变革,使研究生课程设置具有高深性、研究性、专业性、精致性和动态性特点。首先,从知识经济特征出发,与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充分融合,依据学科特色方向建立富有先进性、有利于交叉地理学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宽口径课程体系;其次,按照地理学一级学科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实践性强、更新快为基本原则,结合社会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分层次、递进式的对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遴选,使开设的各门课程在加深和拓宽研究生基础理论、学科知识面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既有分工,又相互补充。

二、凝练学科方向,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以学院院长为核心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将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结合国家和西部地区社会需求和学科特色确定了库区生态过程与生态安全、山地自然灾害演变过程与防控、山地城镇土地利用调控与建设、3S技术综合集成与交通信息化等4个具有学科方向。其中方向1主要针对国家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需要,围绕山区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过程,积极开展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后续发展情景模拟和预警评价研究;方向2主要立足于我国西部地区,针对三峡库区危岩崩塌、公路高边坡、公路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致灾机理及防治等领域开展研究;方向3主要立足我国西南山地城镇快速城镇化的迫切需求,在城镇视觉识别系统、土地供给机制、土地利用优化、城市更新等领域开展研究;方向4主要发挥学校在公路、水运交通行业上的地理学空间分析优势,Y合地理学空间管理模式,综合运用“3S”技术,在公路景观与路域生态环境、公路交通与内河航运信息化等方面开展计算机信息建模、物理模型、工程应用示范等综合集成研究。

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岗位目标责任制实施力度,调动导师队伍和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为创新学术团队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加强高层次人才的软引进,确保每个研究方向有一名在本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知名专家,开展实质性的科研指导与合作,带动学科建设上水平;强化对现有学术队伍中学术骨干的培养,在内在能力提升上给予大力支持,分批次资助出国(境)进修或访学;积极引进和外聘高层次专业人才,完善学科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聘请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科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充实教师队伍实力。

三、创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构建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基本框架,对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课程教学,研究生可获取实践研究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并可进一步拓展专业视野,有利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形成。但在现有条件下,研究生任课教师具有“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课程教学内容局限于学科发展领域和任课教师的研究领域,这样必然会导致课程内容在先进性、前沿性和国际性方面表现欠缺,教学内容滞后性和重复性问题比较突出;同时,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单向灌输授课形式仍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学科前沿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过多的纯课程讲授形式不能满足研究生学习和教学既定目标的需求,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对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所提出的要求。

任课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需要不断认识当代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目标,精心钻研教学内容,丰富和提升课程内涵,强化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任课教师不但要从研究生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进一步拓宽自身的专业面,精心挑选教学内容,而且要结合学生特点,将科学的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探索新问题、提出新方法提供基础。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任课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积极对传统的单向传授式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推进自主学习、专题讨论、团队工作等参与式教学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要让研究生掌握现有知识,更要让他们懂得这些知识是如何获得的,并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知识;不仅让研究生学会分析问题,更要让研究生能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综合归纳和对比,能够学会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演绎出新的知识,激发研究生去探索,最终达到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搭建实践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好“地理学与智慧城镇学科科研平台”,加强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积极开展新型城镇化、绿色节能、生态型智慧城市、虚拟现实技术、生态安全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热点研究;建立由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科研实践创新团队,制定学业导师和科研实践导师相耦合制度,实施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竞赛项目为载体、以技术训练为手段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分层次、有重点、创特色地开展普及性、专题性科技创新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打造科研创新团队,点、面结合,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激情与能力,解决科研实践创新团队建设及运行机制问题,使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依托校级、省部级和部级多层次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构建由基础层、提高层和研究创新层组成的多维度竞赛体系,解决学生科研实践长期存在的多层次、多维度问题,既使参赛学生能取得更好成绩,又能保证更多的学生从竞赛中受益。基于服务交换、校企双赢理念,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建立持久和牢固的互助互惠协作关系,建设一批稳定、优质、关系密切的校外实践基地,同时建立健全并规范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原则遴选实践指导教师:一方面要确保指导教师精力充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突出;另一方面,结合遴选人员在年龄、学历、专业方向、职业背景等方面的特点,进一步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最终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实践创新指导教师队伍,既有利于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又有利于指导教师队伍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创新实践研究范文

摘 要: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研究,指出提升学生职业行为能力和职业自我发展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内容,具有高层次、策略性、高技能的就业能力是创新人才的实践目标,注重课程改革和开展创新实践团队活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发展;创新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03-02

国家启动的百所高职院校部级示范建设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职业标准及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设计,以及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开发、教学场地建设、教学新工艺实践等,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主线。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是职业,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紧密相关,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现代高科技岗位,培养具有高层次就业能力和职业自我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实践才能造就创新人才,才能凸显创新成果。因此,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通过大学生竞赛引领的课程改革和大学生创新实践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突破口。

一、国内外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和英国威根雷学院都是以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将创新人才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学生评价体系引导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其特点是所有专业课程都对应着学生创新实践与应用项目,并将创新实践应用的成果划分不同等级作为学生课程实践的成绩。发达国家研究职业教育的体系、理念、概念和办学思想已有很长历史,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专业课程与现代先进技术紧密结合,启发学生大胆应用与实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专业建设成为国内学者非常重视的课题,涌现出许多新思想和新理念,体现职业行为本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引领教学”“任务驱动课程”等已经得到普遍认同。资深职业教育家姜大源教授结合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系统地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体系、模式和方法,提出一系列高等职业教育新理念和新途径。北京交通大学查建中教授结合产业对工程技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研究我国与国际工程教育及产业需求的差距问题,提出工程教育改革战略,“做中学”和国际化的职业教育思想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了方法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实际建立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理论体系,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深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取得的实践经验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纵观国内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已经向具有我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方向转变,高等职业院校正积极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以适应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构建技能竞赛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以就业为核心、以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构建工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可以通过技能竞赛进行引领。国家数控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和技术标准一直与我国当代先进数控加工技术发展相一致,引领着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技术的最新方向。教育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更是重视检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将团队合作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作为检验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竞赛内容更加体现专业应用的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以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行为能力标准为引领,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性、“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工艺,向“职业能力通用化、专业能力岗位化、就业能力国际化、工作能力策略化、动手能力技能化、发展能力自我化”人才培养方向转型,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目标。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构架是实现其目标的前提,开展以现代制造技术应用为依托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技能竞赛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国家数控大赛和教育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都重视检验学生的创新应用与实践能力,这也是检验学校的创新实践教学水平的标杆。因此,研究国家数控竞赛中体现的职业行为能力和职业素养,确定数控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标准,探索和实践具有更加鲜明职业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新模式和新方法,对建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群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主要有: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查阅能力,以拓宽专业基础应用领域;课程与职业行为相联系,每门课程对应若干典型实践应用项目,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课程体系构建注重职业发展规律,教学实施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职业发展与知识扩展、职业素质发展的关系;成立创新实践团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以创新设计制造应用为核心,以扩展就业面为重点,以高层次高薪岗位就业为目标。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有如下保障:教师是专才,要了解本课程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所应用的职业领域,使教学项目设计与选择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实`教学场所全方位对学生开放,并配有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以项目工作团队形式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积极申报立项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创新实践提供资金保障;大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实践及职业技能竞赛算学分。

三、面向创新应用的高职课程改革

1. 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高职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标准是学生的就业层次和高技能的职业能力,因此,高职课程改革必须真正摒弃“知识体系本科化、技能岗位中职化”的内容体系。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注重职业素质,发展职业能力;强调技能应用,发展创新能力。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技术路线是:制定课程标准――基于职业行为开发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规划建设教学场地――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形成教学指导文件和教学资源库。高职课程一定要与职业挂钩,课程的实施一定由对应的典型职业项目(任务)来依托,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本课程的作用,熟悉其应用领域,知道怎样应用,并了解课程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案。讨论式、引导式、论证式、任务式教学,都可以启发学生理解本课程在实际职业生涯中的应用范围及与其他课程的内在联系,而关键在于要提供机会和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要通过课程实训、创新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 创新人才培养系统的保障是实训基地建设

课程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实训基地建设是支撑课程建设的基石。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实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职场化、工作过程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教学成果产品化”的保障。高职大学生创新在于技术应用创新,实训基地是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主战场。实训基地建设重在建设学习型工作岗位,围绕典型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工艺流程、安全规范和质量规范进行综合训练。实训岗位首先应是工作岗位,要让学生完成由学生向员工的身份转变,切实履行员工的岗位职责,得到工作岗位的实际锻炼。实训基地要重视校企合作,引进社会企业进驻校园和创办校办企业,基地要按照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运行,形成真实的企业氛围,使学生在实训中感受职业的浸润。

四、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创新实践团队

课程提供的实践机会是有限的,课程教学中多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引导。高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靠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开发、自主实践而获得。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有组织地成立创新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从职业发展和拓展方面考虑,要重点建立两种类型的大学生创新团队,一种是与课程结合的专业创新应用实践团队,一种是为参与各级职业技能竞赛而成立的大学生技能竞赛团队。以机械制造专业群为例,根据课程进展可以成立机械创新设计团队、复杂曲面数控加工团队;根据对应职业竞赛成立模具设计制造竞赛团队、数控竞赛团队等。

1. 职业发展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团队

要贴近学生憧憬就业的心理,将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素质提升融入创新团队活动之中。课上学习、课下实践都展现职业工作行为,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知识、实践的技能在未来可以承担哪些对应岗位的工作;根据岗位责任、能力要求、工作环境、技术含量、薪水收入等将这些岗位分出层次,让学生理解各层次岗位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以及在校接受正常教育可胜任的岗位和层次,引导学生规划在校学习期间和 5 年~10 年内自己的职业发展生涯;展现学生创新实践成果,理解参加创新实践团队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教授学生一生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但可以教导学生如何客观地评估自己、发展自己,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2. “星期日工厂”成为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主战场

为使大学生创新实践与职业行为紧密结合,学校可将工业中心设计室、工艺室、加工车间等按生产企业管理模式在每周六和周日全方位向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开放。指导教师作为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者”、学生作为企业的“员工”,积极地开展各项创新实践工作。“星期日工厂”工程的实施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职业化能力,包括职业内容、职业心理、职业素养和工作过程;要通过创新实践,使学生具备就业能力国际化、工作方法策略化、发展能力自我化的能力和素质。社会服务和项目立项是大学生创新实践的经费来源,仪器设备、工具和原材料是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必要投入,没有经费保障,创新活动无法开展,因此,学校必须多渠道来保证经费。机械学院自2008 年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以来,主要依靠三种途径获得经费,一是通过大学生创新实践及职业技能竞赛立项,从学校、省教育厅、团省委获得项目经费;二是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从教师科研经费中获得部分经费;三是直接承担技术攻关项目,获取来自企业的研发费、试制费等。

五、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快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也提高指导教师的科研生产管理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学生创新实践不仅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指导,也可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B要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和教学过程之中,其中课程建设是核心,创新实践项目开发是关键,开展多种多样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活动是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刘宏军(1962-),男,辽宁沈阳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从事机械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国祥.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文祥,徐杰玲.新时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01).

[3]叶山岭.对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08).

第8篇:创新实践研究范文

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实践基地;项目带动

作者简介:盛伟(1977-),男,河南商城人,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系主任,副教授;刘志超(1961-),男,河南偃师人,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河南焦作45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省级特色专业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0805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89-02

实践教学问题一直是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教师讨论的热点话题。文献[1]对基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进行了探讨;为提高专业课程实践教育教学效果,中职学院提出了项目教育教学方法[2,3];集美大学庄友明等[4]提出了关于毕业实习的“分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

河南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于1998年在原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在我国煤炭企业自备电厂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紧缺的情况下进行了专业重组后成立的。从2002年起,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逐步划分成热能工程、制冷空调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三个本科教学和就业方向。专业重组以后,学校对该专业的建设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实验设备。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建成热能与动力工程河南省特色专业。

经过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实践教育教学方面,相关专业课程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并初见成效[5],也逐渐探索出了一些较有参考价值的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有:项目带动的实践教育教学;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参加大学生专业设计大赛;建立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等。文中对这些实践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和探讨,希望为同类高校实践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一、项目带动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

项目带动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现有教育教学体制下,专业课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教师个人主持的科研纵向课题或者横向课题,促进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从而使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始于新生的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高年级学生由于已经具备了一些专业知识,教师可以直接指导这些高年级学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低年级的学生应逐步跟随高年级学生,打下手,参与一些简单的科研活动。当这些参与过一些科研训练的低年级学生进入高年级时,由于经过了前期科研方面的简单训练,指导教师进行科研指导时就比较得心应手。

河南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在读期间可以参与的一些科研活动主要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全国节能减排大赛、“步步高”、参与任课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等。图1为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为例,说明项目带动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的开展方法。

二、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

为加快河南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掘校企联合办学优势,为开展“3+1”联合办学模式以及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实施奠定基础,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非常必要。

从2002年起,河南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先后与洛阳、民权、新乡以及焦作等地的一些制冷企业集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生在这些企业实践基地可以接触到实际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往往不是依靠某一科专业知识能够解决的,需要机、电、冷等综合知识的应用。通过在现场实际生产企业锻炼,并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接触,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知识,也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与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应该说,校企合作办学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较为优厚的办学条件。除此之外,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在校内动力中心也建立了稳固的实践教育教学基地。河南理工大学动力中心拥有热水锅炉2台、供汽锅炉3台,还有2台供中央空调使用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这些条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地。

三、参加大学生专业设计大赛

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设计大赛,这是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好的实践教育方式。目前与热能与动力工程相关的全国性设计大赛主要有“爱默生杯”中央空调设计大赛以及大学生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应用等设计大赛。这些设计大赛在规定的课题内以学生创新设计为目标,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开发和设计新产品、新系统、新方法。在这一实践教育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任课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苦练内功,并从参加校内一些小的科研活动锻炼开始,从而增强学生参加全国性质专业设计大赛的能力和信心,提高参赛获奖率。从2006年起,河南理工大学每年均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应用等设计大赛以及与能源动力相关的设计大赛等,每年均有学生在这些专业设计大赛中获奖。

四、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分成三类:传统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创新性实践教育。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以完成实验报告为目的的简单实验教学。实训教学是指在教师设计好的既定实训项目基础上,以增加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为目的,缺乏对学生的创新性以及对学生基于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与传统的实训教学以及实验教学不同的是,在进行创新性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对实验台进行改装,并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与课堂的理论教学结果进行比对,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获得更深刻、更直观的理解。这里所谓的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平台是一种实验平台。基于这种平台,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并综合应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创新性地开发必要的实验项目。由此可见,实训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仅限于让学生获得对理论知识的直观理解,并以增加学生的动手和操作为主要目的,但缺乏基于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教学模式的使学生对知识灵活性的掌握、应用以及深入理解等。

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有两种模式和方式:对传统实践教育教学项目的改造;建立新的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平台。

基于传统实验教育教学,河南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对传统实验教学平台进行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发,并对实验台进行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对中央空调演示实验台和热泵性能演示实验台进行了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发。对于传统的中央空调演示实验,在过去的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仅依据说明书对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进行演示。这种实验方法根本达不到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而且对学生专业教学产生的印象也不够深刻,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也不够扎实。2007年,实验室教师对该类实验台进行集散控制系统的DCS改造,增加了工业控制计算机以及温度压力等热工信号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并使学生对系统进行组态编程,对实验系统和过程进行综合设计和试验,从而增加和提升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在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热泵性能演示实验台也是仅仅根据演示实验过程说明书演示热泵系统运行以及循环基本原理。这种实验方法并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及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设想,如果有这么一种实验平台,可以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对实验台设置故障,让学生想办法去解决故障,这样对开展学生创新性的实验方法有启迪性的作用。比如让学生对系统进行拆卸重组;自主对实验台更换制冷剂;对系统进行热泵特性曲线的绘制;对压缩机进行拆卸,通过改变阀片的厚度,研究压缩机制冷性能的改变;通过软件采集系统各温度测点数值,从而使用计算机自动计算系统性能系统以及自动生成机组性能曲线等等。通过以上改造以后可以发现,仅仅一套传统演示实验平台,稍加改造,实际上可以完成热泵、制冷、压缩机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组态编程等多方面的创新性实验,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习专业知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在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建设方面,2011年以河南理工大学部级工程训练中心平台为基地,建立了制冷空调创新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具体做法是:新购置和建立了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自主拆装并可进行创新实践设计的制冷空调组装平台(数量20套),学生可以分成20组,以小组形式对制冷空调系统从设计、计算、组装进行全面的实践训练。同时,另外建立了废旧空调冰箱拆装平台,共计20套。完成上述实践操作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总结

科技进步和时展使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成为必要。仅仅依靠演示实验以及对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的传统实践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时展。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教师应该顺应时展要求,多渠道多手段开展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方法,并对新方法进行大胆尝试。河南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系在专业课程实践教育教学方面,通过采取项目带动的实践教育教学、校内外实践基地、大学生专业设计大赛、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平台等等实践教育教学模式,逐步探索出了适合本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本科教学体系的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先亮,谢英柏.校内实习基地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4,(4):84-85.

[2]邓锦军,徐晓萍.项目教学法在制冷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08,(7):159-160.

[3]肖震.项目教学法在冷库制冷工艺教学中的应用[J].机械职业教育,

2008,(2):49-51.

第9篇:创新实践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 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

研究生与社会具有最紧密的联系,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会逐步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对他们来说,普遍有多元的价值取向、现实的生活观念、活跃的思维、多层次的心理需求。如果还固守原有的模式进行灌输教育和僵化教学,会带来整体的滞后性。这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更系统的、更科学的、更开放的、更现代的、更人性化的,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我们要引导学生既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又以人为本,发挥个人的潜质,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是让他们机械地背诵或学习理论文章,而是激发他们将本体性、创造性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让他们活得更有价值,能将所学用于国家。

创新是个人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现阶段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要从过去的品德教育转到更开放的轨道上来,要探索教育的新内容,将学之道与国之情、世之情、党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博学慎思,明辨笃行。要让我们的研究生获得科学的判断能力和理性的思维能力,要能做到“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辞不专。”要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式,并与传统的教育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增强针对性,由单纯的输出式教育向综合性、研究型转变。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创新

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从大局、大势着眼高屋建瓴,也要落到实处,与当代研究生教育内容相适应。现在国家倡导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要学为民用、学为国用。面对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的研究生要在学习中有辨析是非的能力,学会理性的思考与反思。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使其与社会发展平行。要敢于扬弃一些过时陈旧的东西,融会新的理论、新的观点,要将国家的大政方针做到动态融合,既有深度又不呆板,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以理论促进思考和实践,通过思考和实践完善对于理论的理解。

还要致力于打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研究生有很多特殊的特征,比如,大多面临事业、学业、婚姻、家庭等多重矛盾,在这方面,就需要我们的研究生拥有更崇高丰富的精神情操、更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更健全良好的道德操守,提高自我适应能力,消除不良情绪,进行自我调节,促进知行转换。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创新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局限于学校,要挖掘其内涵,致力于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将职业道德与科研态度、社会担当和家庭责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全员育人的新理念。学校要致力于创造科学严谨的校风学风,社会要致力于塑造和谐文明的风气风尚,家庭要致力于塑造和睦互尊的氛围。不能把学校教育孤立起来,要促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努力沟通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互联网。通过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进一步巩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让研究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学会甄别与选择,具有理性的判断能力。我们为研究生个人发展的多样化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使他们具有健全人格,有优雅文明的举止,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有报效国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