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商业银行财务指标比率分析法探析

商业银行财务指标比率分析法探析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大多采用财务指标比率分析法对企业进行财务评价,但是财务指标比率分析法在多种分析场景中容易失效,甚至产生错误结论,从而失去了财务评价的意义。本文将从实际案例入手,深入分析企业财务结构,在财务指标比率分析法之外提供新的财务分析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分析;解决方案

一、商业银行财务指标评价的现状

对企业的财务评价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尽职调查中的重要一环,通常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通过财务指标比率分析法来评价企业的相应能力。通常评价方法包括限定值比对法、横纵向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但随着客户商业模式创新、银行信贷业务快速发展,财务指标比率分析法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创新迭代,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实际需求,财务指标比率分析法弊端显现。

二、财务指标比率分析法的弊端

1.固化的公式难以评价灵活的商业模式

财务指标比率都是由固定的公式来组成的,抛开商业模式不谈,单纯从指标出发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许多优秀大型企业利用自身品牌优势和行业内的影响力,在上下游客户管理上面都体现出了强有力的管理能力:一方面,对于上游客户尽可能延长付款时间;另一方面,对于下游客户在售货时要求对方提前支付定金;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账面上总负债金额较大,如果单纯地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来评价长/短期偿债能力的话,那么很明显,这样的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会比较低。但实际上,这样的企业利用上下游账期的不匹配为企业创造了大量的现金流,降低了有息负债的规模,从长远来看,是提升自身盈利能力的做法。

2.笼统的分类使得分析与实际南辕北辙

在财务指标比率分析法对于盈利能力的评价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利润总额、净利润这样的财务指标,比如销售利润率就是利润总额和销售收入的比值、净资产收益率就是净利润和平均净资产的比值。但是无论企业是靠经营产生利润,还是靠投资产生利润,都笼统地归纳进了利润总额、净利润当中。我们试想一下,一家企业靠投资股票、房地产赚得盆满钵满,但是自己的主业却亏得一塌糊涂,这样的企业你敢投资吗?但是从财务指标比率分析法上却看不出来,单纯从比率来看,你可能会得出这家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强的结论,这样的误判往往是引发风险的重要因素。

3.对于集团型企业的分析过于片面

众所周知,集团财务报表通常包含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合并报表净利润就是企业所有母子公司合在一起的净利润。一些人可能认为母公司加上子公司的利润,应该比母公司自己的利润大一些,但实际情况经常不是这样的,比如子公司亏损得一塌糊涂,在这种情况下母公司自己可能还有利润,一合并反而亏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合并报表用财务比率分析法判断,很可能认为这家企业经营出现了严重恶化,不宜进行投资。事实上,很多大型的机构通过不良运营版块的剥离,仍然让集团能够恢复到优秀的运营水平上。由于集团企业通常体量较大,同时存在大量经营资产和投资资产,业务运营跨越多个版块,从财务指标比率上判断一个集团的优劣很明显是片面的。

三、解决方法和案例

1.从资产膨胀规模看企业的发展战略

我们经常看到一家企业腾飞式的发展,其实大多依靠两种方式:一是靠自身经营获取利润,实现扩张;二是靠与人合作但是保留控制权的方式进行扩张。弄清了企业扩张的模式,我们利用财务数据判断企业的发展战略就很简单了,无非就是找到企业投入的资产规模引发了多大的资源膨胀。除了长期股权投资外,母公司向子公司投入资产的口径通常还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但具体是否是对子公司资产的投入,都取决一个特点:合并过程中关联交易将被抵消,从母公司报表向合并报表合并的过程中数值将变小。下面以一个实际的案例来看一下分析的效果。如表1所示,从N年到N+2年预付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未呈现出合并减小的情形,不予考虑;其他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呈现合并减少的情况,为母公司向子公司投入的资产。这是投入的资产,我们用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资产总计的差额,来看资源膨胀的情况。从资产总额看,从N年到N+2年末,公司合并报表和母公司资产总计的差值为144.60/158.70/163.33亿元,投入资产引发的资源膨胀效果明显,很明显企业处于高速扩张的战略阶段。

2.从费用结构看企业的管理能力

(1)筹资能力管理。在进行高速扩张的企业报表中,我们经常会观察到同样的现象,比如大幅度举借债务用于新项目投资、为了获取更多融资不断抬高融资成本、账面上经营项目或投资性项目数值突出。对于筹资能力管理而言,不能单纯地从财务费用入手进行判断,还得结合资产、负债结构来看。下面仍以实例进行说明。如表2所示,企业融资基本都用于支持存货的增长,这与企业性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融资体量上来看,存货的形成不单依靠融资来形成,整体融资规模较为合理。从融资结构上来看,企业大部分为长期借款,却用于支撑流动性资产,因此短期偿债能力很优秀,甚至不用去计算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值得关注的是,企业高额货币资金的存在,融资是要付利息的,但是近三年企业货币资金保持在20亿元左右的水平,这和企业不到100亿元的融资总量相比实在是太高了。这就成了一个调查重点,我们通常在审计报告里面要关注一个项目受限的货币资金。受限货币资金主要指的是保证金、不能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如定期存款)、在法律上被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设置了担保权利的货币资金。实际上,企业实际的受限资金一般都要高于审计报告所披露。审计工作中对于货币资金是否受限,一般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向银行发询证函来取证,而存款银行除了质押款项外,一般很难知道这笔钱企业是否可以自由使用。随着市场上融资产品创新层出不穷或者是特殊交易背景限制,虽然货币资金未质押,也受双方协议限制或其他管制措施而不能自由使用,很明显这部分受限资金是审计报告体现不出来的,因此只能在尽调阶段要求企业对这一不正常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后经核实,企业由于重点项目储备迟迟未能落地,因此被迫持有大量货币资金,后续不得已与其他投资人进行合作。此外,从集团和母公司比较来看,集团货币资金、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体量远远大于母公司体量,我们还能得出一个结论:集团采取子公司自主融资的方式居多,这就要关注企业融资审批流程。如果子公司拥有完全自主融资权限,一方面不易于压降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融资总量难以控制,高经营杠杆容易给企业带来流动性风险。(2)销售费用管理。在销售费用管理上,主要关注点是费用的支出对象与费用的使用对象是否为同一主体,从而防范部分企业利用费用调整实现利润调节的目的。在分析时可以使用销售费用率,即销售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但是不能简单地看数字,还得分析数字背后的意义,比如是否存在利润调节。我们来看接下来的例子。如表3所示,营业收入数值上来看,在N年至N+2年合并报表营业收入远远大于母公司营业收入,这足以体现企业主要创收主体为子公司,而非母公司。从销售费用率上来看,第N年、第N+1年子公司、母公司销售费用率基本平衡,但是N+2年母公司销售费用率却远远高于子公司的。当然对于该公司而言,由于母公司整体销售费用比较小,这一异常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是如果母公司业务体量并没有比子公司差很多,那就值得注意了,尤其子公司是上市公司的,更要注意这一情况。我们知道,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是要对外公示的,而且如果连续出现亏损甚至会引发退市。因此,保上市公司利润就成了集团的重中之重,这就出现了很多怪相:明明是子公司的业务,却让母公司来承担高额的销售费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之前说过的现象,母公司承担了销售费用,受益的却是子公司。理由很简单,母公司无论亏成什么样子,都能依靠子公司股价上涨来补回利润,只要作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业绩良好、股价优异就可以了。如果一家企业频繁做这样的操作,就应该引起警惕。由此可见,单纯利用指标分析法是不能发现企业财务猫腻的,同时单纯从利润表入手看企业,也很容易引发错误的判断。(3)管理费用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许多费用支出是与经营业绩好坏无关的,即固定费用,比如折旧费、车辆维护、租金等。因此,一般情况下,管理费用通常不会大幅度变化。如果出现大量减少,就要注意了,通常它表现出企业经历了比较大的变故,比如:业务板块的分拆与出售,管理人员的大规模变动,业务萎缩导致的机构变化,等等。我们可以结合非财务信息来判断,比如从工商局网站上看一下企业高管备案是否有大的变动、企业控制子公司有无大量变化等。下面还是结合实例来看一下。如表4所示,首先来看母公司指标,无论母公司业务是否萎缩,其管理费用数额一直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可见管理层还是比较稳定。从合并报表来看,整体管理费用率处于平稳状态,变化不大。随着业务增长,管理费用也出现浮动增长,这主要与集团子公司主要分摊折旧有很大关系。总而言之,分析集团的管理不能仅仅拘束在数值和比率上,它只是给了你一个参考。要从数字背后挖掘数字形成的原因,从而让尽职调查变得有的放矢。否则,拿着一张尽调清单去做机械的工作,毫无重点地量,我们还能得出一个结论:集团采取子公司自主融资的方式居多,这就要关注企业融资审批流程。如果子公司拥有完全自主融资权限,一方面不易于压降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融资总量难以控制,高经营杠杆容易给企业带来流动性风险。(2)销售费用管理。在销售费用管理上,主要关注点是费用的支出对象与费用的使用对象是否为同一主体,从而防范部分企业利用费用调整实现利润调节的目的。在分析时可以使用销售费用率,即销售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但是不能简单地看数字,还得分析数字背后的意义,比如是否存在利润调节。我们来看接下来的例子。如表3所示,营业收入数值上来看,在N年至N+2年合并报表营业收入远远大于母公司营业收入,这足以体现企业主要创收主体为子公司,而非母公司。从销售费用率上来看,第N年、第N+1年子公司、母公司销售费用率基本平衡,但是N+2年母公司销售费用率却远远高于子公司的。当然对于该公司而言,由于母公司整体销售费用比较小,这一异常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是如果母公司业务体量并没有比子公司差很多,那就值得注意了,尤其子公司是上市公司的,更要注意这一情况。我们知道,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是要对外公示的,而且如果连续出现亏损甚至会引发退市。因此,保上市公司利润就成了集团的重中之重,这就出现了很多怪相:明明是子公司的业务,却让母公司来承担高额的销售费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之前说过的现象,母公司承担了销售费用,受益的却是子公司。理由很简单,母公司无论亏成什么样子,都能依靠子公司股价上涨来补回利润,只要作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业绩良好、股价优异就可以了。如果一家企业频繁做这样的操作,就应该引起警惕。由此可见,单纯利用指标分析法是不能发现企业财务猫腻的,同时单纯从利润表入手看企业,也很容易引发错误的判断。(3)管理费用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许多费用支出是与经营业绩好坏无关的,即固定费用,比如折旧费、车辆维护、租金等。因此,一般情况下,管理费用通常不会大幅度变化。如果出现大量减少,就要注意了,通常它表现出企业经历了比较大的变故,比如:业务板块的分拆与出售,管理人员的大规模变动,业务萎缩导致的机构变化,等等。我们可以结合非财务信息来判断,比如从工商局网站上看一下企业高管备案是否有大的变动、企业控制子公司有无大量变化等。下面还是结合实例来看一下。如表4所示,首先来看母公司指标,无论母公司业务是否萎缩,其管理费用数额一直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可见管理层还是比较稳定。从合并报表来看,整体管理费用率处于平稳状态,变化不大。随着业务增长,管理费用也出现浮动增长,这主要与集团子公司主要分摊折旧有很大关系。总而言之,分析集团的管理不能仅仅拘束在数值和比率上,它只是给了你一个参考。要从数字背后挖掘数字形成的原因,从而让尽职调查变得有的放矢。否则,拿着一张尽调清单去做机械的工作,毫无重点地

四、结语

财务指标比率分析法在对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财务分析上并不完全适用,在某些情境下甚至会引导分析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要灵活掌握财务分析的方法。本文建议从资产膨胀规模看企业的发展战略、从费用结构看企业的管理能力、从现金流看企业的效益质量,结合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多维度印证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为财务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俞雅萍.财务报表分析技术在财务舞弊甄别中的应用.财务管理研究,2021(02).

2.唐朝.手把手教你读财报财报是用来排除企业的.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1.

3.张新民.从报表看企业数字背后的秘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赵凯元 单位:张家口银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