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

摘要: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上的相依相容属性,为双向建构的可行性奠定基础。总结双向建构过程中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应遵循的原则,并给予相关建构策略。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建构

一、引言

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度的不断推进,我国各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要依托于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还要坚持已经被无数次实践证明的各项重要原则,更要以不断改变的格局、情况为基础紧随时代步伐。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高校思政意见》,从过去、当下以及未来发展三个层面,提出为全面实现民族复兴,培养道德品格、政治立场、思想觉悟、专业素养极高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者、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也正是新时期、新形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根本任务。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建构的可行性

(一)目标相同

在拔尖创新人才计划不断深化落实的背景下,双创教育工作以高等院校青年大学生为出发点,加强基础学科教育,以坚固的基础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打造创新创业精神。正确引导学生长期坚持双创发展任务、双创发展目标,全面提高思想觉悟境界,立足于基础学科,形成双创发展思想理念和正确的行动行为标准,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发挥专业学科优势,激发学生产生层次更深的发展潜力,进而实现大学生的稳步拔尖和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高校思政教育是引导现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理念,规范道德素养、形成及健全健康人格的有效措施,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有效开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提升综合素养的目标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相辅相成、互利互补,思政教育为双创教育提供精神引领、价值引领,双创教育为思政教育的领域扩大、规模拓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无论是高校双创教育,还是思政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全方位发展均是二者的重要目标。

(二)内容相通

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大部分内容是随时展而不断更新和变化的,现阶段主要包括正确的世界观教育、马列主义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法规教育以及各种正向道德品格的教育。另一方面,双创教育目标决定其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目标包括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养成,这也是双创教育最核心和最基本的内容,以刺激双创热情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双创潜能,培养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素养,使其在双创领域产生强烈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形成敢于创新、善于创业的新局面;还包括双创能力、水平以及专业技能的拔高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学科基本功,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进而在这种坚实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有上述内容可知,高校思政教育目的的确立主要依托于受教育者对精神世界、思想世界的实际需求,在基本属性方面具有较强的时代感、政治性和大局观,并在根据历史车轮的推进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同,其内容同样符合时展需求,同样依托于马列主义、“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因此,二者是理想上的共同体,是精神上的统一体,更在道德品格层面达到高度一致。与此同时,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的催促下,二者内容上的相通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建构原则

(一)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原则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目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二者均不同程度的促进个人发展、推动社会前行。现阶段,是科技、经济等各个领域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核心要素,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运转、社会稳定的重要资源,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立体化、交互式推进,是我国高等院校履行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大任的有效途径。高校学生受教育、掌握知识,在充分发挥自我价值的基础上,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双创教育将当代青年大学生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能力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多个角度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多元化发展,这也是国家拔尖创新人才计划纲领下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主流价值观原则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其内容不仅在于巩固加强高校学生的基础知识,其重点在于以全面、充实基础知识实现创新活动。同时,高校立德树人育人理念要求学校既要履行对学生技能传授、道德培养的义务,更要求学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创造力培养体系。其中,价值观教育能够升华高校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高校学生的品格,实现内部精神与客观世界正确价值观的高度匹配;引导高校学生深刻认识自身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变世界的主体地位,为学生附加重大的历史使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高校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建构策略

(一)以受教者和教育者为驱动因素,实现两种教育的双向建构

首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受教育主体为高校青年大学生。从此类人员的个体因素分析,其内在动机是推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多角度建构的内在驱动力。在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极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兴趣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的承担义务。在常规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普遍是以教师为主导,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严重制约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双向建构模式下的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应提高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导,将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接受,进而投入到新视野的建设中。其次,从教育人员的个体因素分析双向建构问题,承担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教师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前者往往具备较高的双创经验和知识技能,但其思政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后者则与之相反。因此,为实现两种教育的双向建构,为国家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提供师资动力。积极学习思政教育理论知识,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树立符合时代、符合自身的双创方向;思政教师应充分学习双创教育内容,以思政教育时代性特征引导学生紧随时展步伐,树立符合现实需求的双创目标。

(二)以高校和国家政策为驱动因素,形成系统性双向建构体系

一方面,自21世纪初期我国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来,为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转型,实现以创新人才为核心的跨越式发展,首要任务就是高边传统教育思想。因此,高等院校应看清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观念,改变传统思想对现实需求的束缚和制约,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将双创精神、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一大方向。另一方面,以国家政策的角度审视双向建构问题,国家对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极为肯定,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不够健全。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相关部门应为高校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以尊重个人成长需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促进双向建构体系的形成。进而形成以政策、资源、舆论为导向的稳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推动双向建构的稳定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作用,可将其分为社会集体作用和个人个体作用两个层面。在个人个体方面,思政教育对于自然人意义世界形成的过程中承担关键职责,能够将学生的行为与思想引导至正向轨道,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思想品格,进而以个人行为影响社会。同时,思政教育的集体社会作用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正确思政素养为基础,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并且利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式,还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融入于经济活动,其中包含双创活动。在创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双创活动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提升以及种种就业问题提供着有力的解决方式,在尽可能满足差异个体不同需求的前提下,与时展趋势、社会发展步伐相对应,进而实现个体和集体的全方位协同发展。因此,高校学生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在作用和功能上契合度较高,思政教育为双创教育提供价值引导、方向指导以及精神动力;双创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特征。

【参考文献】

[1]姜春英.“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J].职教论坛,2015(35):31-34.

[2]董树军,胡港云.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7(22):51-53.

[3]王玉,赵丹,冯志强.思政教育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8(3):216-217.

作者:李静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