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分析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商业银行为代表性的金融行业如何适应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抓住机遇,接受挑战,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而会计风险成为商业银行追求持续快速发展道路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正确认识和防范银行会计风险有着重要意义。银行作为主要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各类业务的开展都需要通过会计核算来实现,不可避免产生一定风险。具体来说,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会计制度执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我们要全面认识会计工作存在的风险,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执行力,改进会计操作方式,强化内部控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风险敏锐感,加强防范,消除隐患,以确保商业银行经营的稳步发展。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分类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会计,商业银行的发展也离不开会计。银行会计核算是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反映、核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会计风险,成为银行防御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关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类:

(一)会计制度执行风险

经过长期发展,商业银行大多制定了一套较为全面完整的会计规章制度。然而,随着新会计准则不断修订出台,商业银行沿用的会计制度中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新形势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隐藏了一定风险。一方面,未建立统一的作业准则,不利于统一操作和提高工作质量,增加了制度执行的难度。实际操作中寻找变通做法和“打擦边球”的情况经常出现,破坏了会计制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制度结构不优化,没有分层设计。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发展存在一个“通病”,基层会计管理人员职能交叉,身兼多职,柜面服务、会计核算、内控管理、理财产品营销等多种业务集于一身,影响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风险隐患较大。

(二)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会计的两个重要职能,包括核算和监督。银行会计核算,作为银行会计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会计核算方法不佳、核算程序不规范,都会影响核算质量,进而产生风险。会计人员从会计业务的手工操作到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账务处理的每一环节都存在着风险,进而可能导致资金损失。银行会计核算风险主要包括两种:账务处理风险和账户核对风险。一是账务处理风险。未按会计制度认真审核原始凭证要素,不及时记载账务,复核、轧账不实时等,未很好履行记账与对账分离,缺乏岗位间相互监督制约,很可能导致差错发生,比如造成记账串户、冒领及金融诈骗、透支,产生不必要的资金纠纷和损失。二是账户核对风险。账户核对工作是确保银行内外账户相符的重要手段。由于内外账户核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会计人员容易对部分未能及时核对的账户缺乏重视,导致内外账户不匹配、内外账户理不清等差错,有的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案件的发生。

(三)会计监督风险

作为会计工作的另一项重要职能,会计监督是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核算的正确性进行监督,是加强风险控制和防范的重要环节。会计监督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目前,商业银行的会计监督主要集中在事后监督,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较薄弱,可能出现前台人员因违章操作带来隐患的情况。再加上会计事后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会计监督风险性更高。另外,对于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经营活动,商业银行会计很难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即将到来,部分银行只求存款数量,不讲存款结构和质量,变相提高存款利率,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经营亏损风险,影响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银行的趋利性

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随着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和即将到来的全面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逐步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盈利性这一显著驱动力,导致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片面强调多种市场业务的拓展,忽视了风险防范。同时,银行为了求得生存,获取利润,违规经营的几率更大,因而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反映的会计工作,存在一定的潜在漏洞和风险。

(二)会计操作欠规范

会计作为银行内部经营活动开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涉及记账、复核、结算、分析等一系列工序,每一道工序是否操作规范影响整个会计工作的质量。在商业银行的多年经营中,存在多方面的操作隐患:一是岗位设置不合理。会计岗位混岗设置,一人身兼多职,办理业务一手清,无法相互牵制。等到发生人员调整和业务变化,某些操作可能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二是权限设置不符规定。人员组合混乱,有些会计人员越权操作,提高了操作风险概率。三是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不完善。仅停留在事中和事后记账的阶段,忽视了事前监控。四是操作平台简陋。缺乏一套科学完善的会计应用系统,导致标准化和稳定的会计业务操作流程和业务处理模式无法实现在银行内部会计人员中的广泛传播。

(三)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银行普遍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的倾向,因此,在内控建设方面投入较少,具体表现在:一是授权控制不规范。授权制度不明确,责任无法清晰指派,导致一些业务未经会计主管的同意和授权就执行,已制定的办法形同虚设,容易造成银行的损失。二是业务记录控制不严。由于缺乏系统规范的业务检查制度,一些会计人员为了扩展业务、迎合客户或追求自身利益,在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时,不能做到真实、及时和准确,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为决策者带来实质参考作用。三是内控方法落后。由于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业务在坚持发展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的同时,努力开拓担保、租赁、衍生类金融工具等中间业务,传统的内控管理方式已适应不了银行的发展壮大。

(四)会计人员水平有限

随着银行的快速规模化发展,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吸纳数量众多的会计人员的同时,存在一定质量问题。一方面,对会计业务缺乏深入的了解。认为会计只是单纯的做账,没有意识到会计是银行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从而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为了记账而记账,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另一方面,风险责任意识淡漠。由于商业银行对会计人员的岗前培训力度不够大,导致会计人员普遍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一些人员有意无意违规违纪,比如随意保管印章印鉴,空白凭证处理不规范等,甚至铤而走险贪污挪用资金,造成过错发生,给银行的运营造成不利影响。

四、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执行力

针对目前商业银行会计制度制定存在执行标准不统一、结构不优等问题,应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和提高会计制度,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从源头上堵住漏洞。一方面,要提高适用性。根据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银行业务发展实际情况,通过深入一线业务岗位,结合公司管理需要,有针对性地适时修订会计制度,使会计制度与经营业务密切相关,提升会计工作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系统性。有的银行会计制度混乱,种类繁多却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导致会计人员执行困难。应从管理、监督、操作三个层面出发,梳理一线柜面业务的具体流程,对制度进行优化整合,集中制定一套全面、规范、有效的制度框架,进而推进会计工作优质高效,为银行经营服务。

(二)改进会计操作模式

规范的会计操作是银行的日常经营和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定岗定编,解决人员混岗的问题。二是定责,避免越权的现象。根据会计、网点会计主任、财务负责人等不同岗位特点,以岗位的现实状况为基础,充分考虑岗位价值发挥的基础条件,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业务流程、工作方式转变等一系列变化,科学设定岗位职责,降低操作风险。三是对业务进行细分。梳理业务流程,对其进行标准化细分,并根据业务变化,对局部进行修订或完善,如全面落实对账制度,加强对空白凭证的管理,分类设计,使会计作业流程实现标准化,同时也适应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四是开发一套科学完善的会计应用系统。

(三)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完善内控体系。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三层控制机制,严把柜面人员事前防御关、会计主任事中控制关、会计主管部门事后监督关,形成全面防护网,科学防范和应对风险。二是岗位轮换,强制休假。会计岗位属于敏感性岗位,应实行定期轮岗,将前后台业务人员分开,增强不同岗位人员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减少风险。三是激励约束相匹配。一方面,增加薪酬激励作用。完善薪酬制度,提高会计人员待遇,可采用“薪酬+分红+期权”的形式发放报酬,帮助激发会计人员工作热情,进而减少会计人员工作风险,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制度。把风险防范情况作为其中一个考核指标,约束和规范会计人员的操作行为。

(四)提升人员素质

一方面加强人员管理。目前,大多数银行的会计人员管理分散化,不利于人员的统一调配。为增强会计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应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对全体会计人员系统进行垂直管理,实现人员培训、考核、任命、调动的集中统一,建设具有较高风险防控能力的会计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培训教育力度。会计人员岗前教育培训力度不大是银行业的通病,要定期开展企业文化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责任意识。将企业文化灌输给员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另外,通过业务学习、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业务能力,提高会计风险的识别能力。

作者:张馨尹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