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创新与研发范文

创新与研发全文(5篇)

创新与研发

第1篇:创新与研发范文

关键词:新产品;食品;研发;创新创业

0引言

“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程为安徽科技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选修课,它是食品专业的一门综合课程,和以往学习的理论课程不同,以“创造学”“食品法规”“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为基础,传授食品新产品开发的过程等内容,同时学生整合运用课程理论,独立完成一个食品新产品开发的项目。创新型和创业型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学手段[1],在提高广大学生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的同时,实现其价值[2]。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高校需要建立起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理论基础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相互联系的教学模式[3]。因此,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教学方式探索“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4]。以安徽科技学院食品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机制,讨论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安徽科技学院食品工程学院“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经验。

1“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实践训练不足要将“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程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做支撑。之前学院针对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教育的实践环节非常薄弱,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实践类课程和实践基地与平台,实践教学缺少层次设计和系统训练;实践内容较多停留在理论,综合性、探究性、创新性的实践项目和环节较少,并且学生也缺乏主动实践意识,思想不活跃。随着专业的发展,普遍采取大班上课,实践教学所需场地、师资、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实践教学难以做到个性化教育。

1.2学生科研素养偏弱,研发设计能力不强

大学教育将知识分成学科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接触的学科面狭窄,因而缺乏综合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程工程教育方面学科面狭窄与当前社会亟需的高层次应用创新型人才存在着矛盾。首先,课程基础不够宽厚;其次,课程设置沿用旧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很多但内容很泛,专业方向的工程教育发展较缓慢,学生工程视野不广阔;第三,课程体系结构缺乏弹性,结构固化,方向性、选择性差,以学科分类设课,课程间结合度差;第四,所选用的教材整体质量不高且老化,与工程实践脱节,系统性差,内容相对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要求;第五,工业企业界脱离,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法落后,培养模式单一;第六,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缺乏整体设计,设置针对性差,工程应用创新性差,实施过程随意性强,指导少,效果差,具体表现为毕业生对职业岗位适应慢、能力差,甚至出现思想和心理上的落差。“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程理论教学体系一直沿用之前的课程体系,只是在此基础上较为突兀地增加了一些现代先进工程技术,所以课程结构不够完善,课程间的衔接、能力培养的拓扑关系较为模糊,实践教学薄弱、工程训练软化、脱离工程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

2“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程创新创业教学的改革

2.1实施创新创业融入培养方案

在“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堂教学过程中,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已引起了学院的重视,已将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贯穿整个思念大学教育全过程。例如,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就业教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包括“管理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思想政治理论”“新产品研发理论”“计算机基础”,“素质教育”公共课程在内的创新创业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平台,进一步规范了通识教育课程系统的内容,打通了相同专业在不同学科群开设的主要课程,从而有效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尤其是加强了实习环节的建设,如增加短学期用于实践教学,专设学分用于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以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学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的兴起,“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程拟通过打通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创业理论、创业示范、创业交流和产品交易等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学校的资源和优势,以食品创意产业为主题,打造校园创意产业生态圈,为“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设备资源,该资源可以为食品产品研发项目团队进行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同时,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特殊需求,计划购置研发模拟软件供学生自主学习,弥补了课程理论资源的不足。

2.3建立创新创业工程问题意识的学习模式

“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程采用基于创新创业项目的学习模式。该模式既是一种符合工程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形成逻辑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种以来自实践的工程问题为起点,以工程题的分析和解决为主要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工程问题意识、分析与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造性人格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基于创新创业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全生命期,学生创新创业在主动学习、探究、设计、协作和分享中创造产品,最终达到自主、探究、造和合作性学习的有机统一。

3“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安徽科技学院食品工程学院自开设“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程以来,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教师的积极配合下,逐步构建形成了自己的课程教学体系。

3.1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

“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程作为载体,基于创新创业搭建的教育实践平台,开展自主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创业不仅是理论而且是学生创新创业课内外自主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平台。具体来说,创新创业不仅要开设工程创新实训课程,而且要开展产品创新研发实践活动,从而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和创新实训研发实践的多重需要。所探索实现的结合四层递进创新创业工作坊,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建设一体化知识能力一体化、项目驱动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的理论实践一脉的创新创业项目研发运行体系。

3.2课程考核建设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也是基于食品研发大环境下将创新创业设计、创新创业管理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品开发。“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程共设立了18个学时,并且改善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理论考试成绩单等为主的评价方式,增加对学生的改进与激励功能,采取创新创业个人或创新项目团队进行产品创新创业的开发以改革学科评价方式为重点,学生总成绩由学生平时表现(占20%)、报告发言(占10%)、研发报告(占30%)和新产品制作(40%)4个部分成绩进行综合得到,成绩采用百分制。旨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使课程评价与考试工作相对接。

3.3软硬件建设

硬件方面,学院设立了教室、机房和专业实验室,并配有容纳80人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可以保障本课程正常进行,供学生模拟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过程创。软件方面,学院通过举办“食品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内外企业专家讲座等活动突出“食品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课程自主创新的理念。

4结语

第2篇:创新与研发范文

很多学生缺乏对体育教学的认识,认为体育课程就是锻炼身体,又累又消耗体力,是十分辛苦的课程。其实,体育教学是“寓教于乐”的课程,很多体育运动如体操、排球等,都是具有艺术之美与魅力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感受体育教学的魅力,从而对体育课程兴趣低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愉快的玩耍过程中、在无比的兴奋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精髓,从而正确认识体育课、爱上体育课。例如,在体育课堂上可以采用“双龙戏珠”的游戏,所有学生分为两队,在距离五十米的地方放置一颗篮球,教师一声令下,两队的第一排分别跑步抢夺篮球,最先抢到的一方获胜,每轮比赛由两队排出不同的队员参赛,抢夺“龙珠”次数最多的队伍获胜,失败队伍会得到小惩罚。在激烈的游戏中,学生能够有效提高上课的兴致,从而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

二、逆向思维教学法

所谓逆向思维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既定的一些教学流程进行颠倒或打乱,当原有的思维定势被破坏之后,就有可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跳远的时候,往往先学习起跳、再学习助跑、最终学习落地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对这些既定的教学方式进行更改,更新教学流程,那样教师会发现,有些教师认为身体协调性不好或者接受知识较慢的同学,突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也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当教学效果不明显时,应采用你想思维法,从自身寻找原因,而不应一味批评学生。

三、激励式分层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展,有一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好,很容易完成体育动作,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就需要较长时间来消化、学习,这说明每个学生在体能上、智力上、个性上都是有差异的,如果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就难免会影响整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采用激励式分层教学法,以因材施教为基本教学原则,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并且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的不同来划定不同的起跑线,让学生完成不一样难度的任务。当学生的体能已经满足另一个层级了,就应对学生采用再高一层的教学难度。例如,在跑步训练中,教师可以划定一千米、八百米、六百米三个等级,让学生分三组分别进行练习,或者在同样的八百米长度上,教师可以分成五分钟、四分三十秒和四分钟三个分组,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训练,增强对体育学习的信心。

四、结语

第3篇:创新与研发范文

[关键词]后发优势;江西;创新能力;培育

1.引言

企业是微观经济的主体,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和产业转型的基础,而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世界经济凸现区域化特征的今天,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区域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因此,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挖掘后发优势成为了江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要素[1]。近年来,江西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创新型江西建设的重要抓手,大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型江西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

2.江西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作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构筑江西省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2014年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围绕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重点工作,在全省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进计划”,由省、地财政共同出资,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聘请国内专家团队和专业技术支撑机构,重点聚焦企业内部创新管理,帮助企业增强创新意识、解决创新难题、寻找创新路径、建立创新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创新难症结,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水平,实现提质增效。其主要内容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2.1内容多元化

推进计划聚焦标准化、质量管理、知识产权运用、新品研发、区域品牌建设等重点内容,共计实施专项推进计划36项。全方位多层次破解企业创新和产业专业升级难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2.2项目点面化

点面结合,面向全省范围内的服务项目称为面上项目,针对产业集群(地方特色产业)的项目称为点上项目,根据项目实效和满意度评价,动态调整项目构成结构(点上和面上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互相转换),推进面上项目不断深入,点上项目不断优化。项目累计覆盖全省10个设区市和30多个县(市、区)、开发区[3]。以抚州市为例,先后在崇仁县、广昌县、金溪县、黎川县实施了4个区域品牌专项推进计划,在高新区、东乡区实施了2个新产品研发创新专项推进计划,居全省首位。

2.3行业聚焦化

六年来,聚焦行业特色需求,针对产业集群,分门别类服务各类中小企业3000多家,覆盖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10多个行业,实现共性需求和特色需求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和成本,更大限度地服务企业需求。

3.江西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作的重点和主要成效

3.1夯实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骨干企业创新能力

遴选地方产业内规模以上,且创新意识相对较强,有志于提升自主创新水平的骨干企业,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聘请省内外优质专家团队,通过集中培训、信息导入、专家诊断、现场辅导等形式,指导企业把创新能力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通过推进计划培育辅导,创新企业脱颖而出,成功创建了一批“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国家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等国字头称号的企业。

3.2遴选特色产业强基,不断加快地方产业提质增效

遴选地方特色产业、重点产业集群实施专项推进计划,是江西实现优势行业发展的规模化,区域经济的特色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加快产业提质增效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力抓手[4]。专项推进计划重点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品牌研究策划、专利战略研究、重点企业培育、联盟及平台建设等五项工作,形成连锁反应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扩散,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集群创新,进而加快产业提质增效,增强区域创新能力[5]。通过推进计划培育辅导,先后培育了一批获得“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之都”等国字头称号的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指导行业协会实施了一批团体标准。

3.3挖掘江西后发优势,不断完善创新能力推进计划

企业创新能力推进计划已经成为了江西助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亮丽名片,在全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今年江西省工信厅将加大支持力度,深化“3+X”项目活动模式,即面向规上创新企业的标准化宣贯、知识产权运用、质量管理三个专项和针对地方特色产业或重点产业集群的X项专项推进计划。经过近期调研,已收集了吉安市吉安县、抚州市宜黄县、九江市彭泽 县等一批县域的特色产业服务意向。下一步将加强对接,继续收集,争取遴选一批好的项目纳入到今年的推进计划项目中去,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企业,夯实创新主体,壮大主导产业,进而助推江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6]。

4.江西培育企业创新能力下一步工作重点

4.1坚持公益性

江西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进计划始终坚持全部由省、地财政共同出资,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全程不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承担项目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向企业收费,另一个层面是服务机构在开展项目服务期间不得向企业收费。4.2强化科学性江西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进计划项目实行统一申报、集中评审、择优实施。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统一使用,使用流程更规范、监管更严密、使用更高效。购买服务采取集中招投标的方式,按照有关规定,由专业机构规范采购。事后,对推进计划进行总结和绩效评估,不断完善优化工作整体设计。

4.3提高针对性

面上项目,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集企业需求基础上,选取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或突破的重点领域,实施针对性专项推进计划。点上项目,由各市、县、区和开发区结合自身实际和产业特色,自主提出和申报,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和迫切需求。同时,加强对参与计划企业的后续跟踪服务,找准创新需求,提升服务的针对性。

4.4扩大覆盖范围

提前研究谋划来年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总体方案上,既要统筹好全省面上和设区市点上的计划,又要统筹好服务大多数企业和深入指导重点企业的安排,处理好服务拓展和内容深化的关系。

4.5实现无缝对接

深入研究国家创新政策和试点示范项目指引,在满足企业创新需求同时,紧跟国家和江西最新政策动向,并和国家试点示范项目无缝对接,让推进计划成果获得更多国家层面的认定,提升工作水平。

4.6凝聚工作合力

强化部门协同,不断整合全省创新资源力量,共同推进计划项目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强化省市联动,积极邀请市、县区和开发区,参与和加入到推进计划中来,发挥联动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能量,邀请省内外各类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和宣传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作,为之摇旗呐喊,不断增强品牌效应。

5.江西持续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有关保障措施

5.1强化资金保障

专项资金保障是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作发挥作用的源头活水。为使此项工作能在江西长期推进,建议在省财政层面建立专项资金,引导地方做好配套。目前,山东、湖南等省已经设立了专项资金。对于江西来说,建议省政府参照兄弟省份的做法,设立专项资金,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夯实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进创新型江西建设做出应有贡献[7]。

5.2加强组织管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江西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进计划为公益性服务活动,推进计划的组织单位、技术服务支撑机构及活动具体实施的地方有关部门不得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加强对接与组织协调。实施单位要积极协调并发动产业企业,安排专人负责对接活动事务。技术服务支撑机构要成立专门项目服务组,师资力量要精,辅导课程要新,制定针对性强的辅导计划,按时保质提交阶段成果。组织单位要依法依规确定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方式,做到专款专用,密切配合,明确专人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根据活动进展情况合理配置相关资源,确保当年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进计划的顺利完成和取得实效。

5.3规范机构服务

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进计划多年来的实践来看,此项工作必须坚持专业服务机构提供支撑,同时,在服务机构开展具体服务工作过程中加强对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优胜劣汰。一是制定江西省企业创新能力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包含服务机构的征集申报、评定入库、服务管理、绩效考核等内容,进行全方位规范管理;二是制定鼓励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发展的优惠政策,以政策激励服务机构规范化。比如:设立促进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发展的专项资金,每年扶持一批行业优势的服务机构[8];制定服务机构中长期发展相应的财税政策,结合江西实际,根据不同服务机构组织的特点,同时,为避免其过度地追求盈利,采用不同的激励政策和财税政策,规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杜绝乱收费现象发生[9]。

5.4做好总结提升

行成于思,毁于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进计划已经开展了六个年头,各地各部门在进行活动总结时,要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不拘泥于发动了多少家企业,给企业培训了多少人才。要从需求征集、宣传发动,企业辅导、人才培训、研究策划、诊断提升,成果梳理、案例分析、效益统计等角度进行周全地思考分析,从上述项目的开始、到实施、再到完成等各个环节进行总结提炼,要认真全面总结活动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不断巩固推进计划成果,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6.结语

第4篇:创新与研发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职业院校;思政教育

一、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的重任,同时承担着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职责,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由于受到学习时间和方式的限制,加上思政教育的内容相对枯燥,使得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在现实教学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党建理论学习弱化职业院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校园场所,不仅承担着教授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职责,还应当承担其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为了提高教学成果,有利于日后的招生工作,有的职业院校只注重教师队伍的党建工作,对于学生群体只注重职业技能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职业院校学生党建理论的学习工作,使得职业院校学生在组织党建理论学习方面的力度比较弱化,不利于职业院校学生党建理论的学习,同时,又使学生对于党的历史知识和党的最新政策了解不够,因而缺乏对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

(二)职业院校思政课堂教育内容枯燥职业院校思政课堂教育以马列主义、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教材为内容,虽然这些教材承载了我党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仅仅只有枯燥的教材,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很难理解,也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课程往往只是应付考试,并没有得到课程应有的教育成效。教材中即使有案例也是时间久远,让学生觉得只是历史人物,并且有很多案例是发生在战争年代,对于现代社会缺乏有效的教育意义,学生对案例很难产生共鸣。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宣讲考试重点内容,课程教学陷入形式主义,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很难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教师过多展开讲案例故事,又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课程计划安排与课程教育目的存在一定的矛盾,不利于实现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目的。

(三)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重视力度不强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原因,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只能通过网络课堂开展,但是由于思政教育工作科研力量的不足,并且不是主要的专业技能课程,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对于网络精品课程的开发动力不足。加上职业院校招收的生源学习成绩普遍偏低,个人学习能力较差,对于职业院校的技能和理论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有一些学生不珍惜学习机会,他们意识中认为进入职业院校只是为了混取文凭,在校期间缺乏学习动力,使得思政教育工作成效较差。另外,思政教育工作自身的教学特点,使得愿意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人数较少,研发精品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

二、职业院校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工作作为我国的特色教育内容,在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还能通过党建理论的学习,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步入社会之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带头冲锋,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道路需要长期的奋斗,职业院校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储备人才,必须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高度的认同感,才能充分提高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如何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是学校和社会都不可回避的问题。改革开放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人们受到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职业院校学生受到各种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匮乏,对于一些不良信息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因此职业院校在为学生传授职业技能知识的同时,还应当通过学生党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党建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党的艰苦奋斗的历史和最新的党的理论政策,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才能培养职业院校学生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历史责任感。

(二)巩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阵地的作用职业院校作为国家人才的培养基地,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不仅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基地,同时也是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阵地。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党组织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能够让职业院校学生充分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还能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进而加强职业院校作为国家人才思政教育阵地作用,防止不良思想和舆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侵袭和影响,为国家和社会输出政治素质过硬的专业性人才,让这些政治过硬的人才在国家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三)有助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国际社会层面不断打压中国,通过贸易战的方式打压我国经济的同时,还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中国采取文化输出,甚至试图通过网络文化的影响改变我国的政治意识形态。职业院校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过度接触网络负面舆论信息,势必会造成职业院校学生自身价值观的扭曲,甚至会对国家意识形态产生疑虑,最终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强盛。通过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让职业院校学生对于西方腐朽的文化意识形态有清晰的判别能力,利用思政教育加强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成效,巩固我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大数据时代职业院校加强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

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数据技术的革新让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同时,也为职业院校加强学生思政教育路径和机制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职业院校的思政工作者必须主动适应新情况,充分依托“大数据”,利用“大数据”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既是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对象的全面覆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互联网独特的优势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公认,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一些与先进的教育观念和先进的科技成果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快地把职业院校学生送到学科知识的前沿,拓宽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弥补了职业院校学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和改革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职业院校学生作为新鲜事物最早的接受者,对于新媒体的好奇和使用乐趣更是走在社会的前列。利用大数据的影响力开展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能够利用新媒体技术弥补传统思政教育途径匮乏,模式单一的局面。大数据的运用使得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对象实现最大范围的覆盖,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巩固职业院校作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基础性堡垒作用。

(二)强化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内容的时效性手机终端的便捷性使得新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教育内容的快速传播,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直播等方式,可以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在第一时间传达到每个学生。职业院校学生完全可以利用零碎的闲暇时间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同时也方便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学习,对于没有听清或弄懂的问题,可以通过重复播放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且微信群和网络课程的方式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跨越空间距离,同时可以突破课堂人数的限制,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大数据技术的革新使得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打破了空间限制,激发了网络教学的兴起。正是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教学成为可能,无论职业院校学生身处何地,只要身边存在智能终端和网络,就可以参加到课堂教学当中。这种模式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偏远山区的教学,只要存在网络和终端设备,偏远山区的学生就可以接受一线城市的教师资源的授课。网络课程的发展,不仅成功为将来的课程教学拓展了新的渠道和方法,同时集全网之力,有希望研发打造出一套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思政教育的网络精品课程,让真正思政教育大师的思想影响更多的人。

(三)打造精品思政教育的网络课程职业院校打造精品网络课程体系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克服职业院校的困难,打造精品课程体系不仅是当下职业院校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国家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首先,职业院校应当打造精品课程研发团队或者机构,职业院校针对自身研发精品课程中专业化人才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引进专业化人才或者与其他科研院校合作的方式,组建职业院校专门的精品课程研发机构,通过组织专业化人才,结合职业院校生源的知识结构特点,研发适宜职业院校学生的精品课程体系,有助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学习和掌握足够多的技能。一方面是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因为生源的成绩相对较低,职业院校学生理论学习的能力和基础相对薄弱,现有的课程理论性过强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导致思政教育学习的效果较差。需要研发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理论水平的精品课程,因为只有适宜其知识水平的理论课程,才能让职业院校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术要领,而技术的快速掌握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是职业院校的教育周期较短,只有通过打造的精品课程让职业院校学生尽快领会思政教育工作的精神,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职业技能知识,快速掌握技能,让更多的学生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同时尽早到社会岗位上参加工作。其次,职业院校应当利用当下的社会资源和真实事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新中国的强盛离不开每一代中国人的努力奋斗,很多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正是这个时代的“草根英雄”和“凡人英雄”付出的努力,才不断汇集成为中国梦,中国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屹立不倒。通过对当下时代普通人的事例作为精品课程的素材,有利于让职业院校学生找到更好的时代认同感,真实的案例也更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大数据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大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新的发展。在大数据时代,学校要主动积极“深耕”大数据谋求变革。从技术角度说,要试图实现“大数据思政”的格局,单独依靠学校某个部门完成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是要强化“大数据”思维,构建规范化的、智能化的思政教学管理系统,为思政舆情研判提供“全景”的数据分析。二是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大力推进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品牌栏目、品牌活动,赢得广大学生的广泛参与,最终获得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三是要积极构建校园网络化学习平台,建立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理论智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库、革命文化智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智库等共享资源库,为师生提供随时可享的精神文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思政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避免唯“数据化”趋势,不能过分盲目地依赖数据。因为数据也会“说谎”,并不一定完全真实地反映现实。

四、结语

职业院校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学校个别领导过于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知识的学习,使得职业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再加上传统思政教育过于理论化,课堂教学内容鼓噪乏味,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成效并不显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能为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创新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微信群、公众号以及直播方式的开组织学生开展党建内容的学习,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社会功效,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工作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引领作用,同时巩固职业院校作为思政教育的堡垒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金刚.“互联网+”时代下的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33).

[2]宋朝阳.中职技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谈[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

[3]张利娟.浅谈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7(32).

[4]覃秉金.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J].学理论,2012(06).

[5]叶琛.高职思政课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0(04).

第5篇:创新与研发范文

关键词:体医融合;体育健康产业;公共健康;大数据平台;创新

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事业也真正进入了新时代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重要特点就是把健康体育提到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位置,把全民健身和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6年,国务院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1]。“体医融合”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体育健康事业开始迈向精准化方向发展的道路,体育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功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此概念提示下,我国全民健身的口号被进一步强调落实,提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也就是行动与目标要高度统一,改变过去那种只强调口号和行动而忽视目标和结果的单向政策指令。对于与体育健康事业相关的企业而言,体医融合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政策导向,它将为这些企业提供一个空前的政策保障和市场可能性。

1体育健康产业与体医融合相关体育产业辨析

1.1我国体育健康产业的萌生与发展。体育产业的概念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市场经济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新概念,从根本上讲,市场经济就是只要有市场、有需求的地方就是经济发展的方向,体育运动作为人们的一种需求也必然会引发供需间的经济活动,由此奠定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作为国家公益由政府向全社会提供服务,体育生产、经营活动也由国家统一经营和管理。当国家鼓励体育作为产业而发展的时候,体育这个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业似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容易被分得很清楚。经过几十年探索式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统计局于2015年对传统的体育产业进行了统计分类,2019年又根据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对之前的分类进行了修改,将体育产业范围确定为:体育管理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其他与体育相关服务(体育旅游活动、体育健康服务、体育服务、体育会展服务、体育金融与资产管理服务、体育科技与知识产权服务),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与出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2]。这种分类并不代表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的以上各个分支都已成熟到一个相对的产业板块儿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分类是对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指导,而对当下的意义更多的在于统计工作的方便。从以上统计分类中可以找到体育健康的地方,一个是“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另一个是在“其他与体育相关服务”的二级目录下的“体育健康服务”。这种分类方法显示,体育健康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重要性并没有得到重视和认可。事实上,体育健康产业的概念十分宽泛,并不容易清晰地从体育产业中的某个分级目录中明确列出,但如果从人们从事体育运动的目的来看,目的无非三大类,一是以体育运动为职业,比如:专业运动员、专业体育工作者;二是休闲娱乐,现有的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都是游戏,而游戏是伴随人类进化、发展的本能活动;三是体育健身,通过运动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与体育健身相关的体育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体育健康产业。我国自体育产业化发展以来,最明显的新生行业就是健身俱乐部行业,它是典型的体育健康产业的发展形式。体育健身功能得到大众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已达到世界顶峰,人们似乎已没有那种期盼金牌的渴望,转而更加关注体育运动对我们自身健康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工作压力的激增,使得运动缺乏导致的疾病越来越普遍。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运动不足引发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的“井喷式”增长,给医疗卫生事业带来沉重负担,甚至引发了公共健康危机[3]。既然许多慢性疾病是由运动缺乏引起,那么从事运动锻炼便能有效地防治这些慢性疾病,典型的比如:慢性代谢性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造就了体育健康产业巨大的潜在市场,尽管目前体育健康产业的产业链或者产业网络还并不十分清晰,但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1.2体医融合为体育健康产业发展找到了归宿。体育运动对健康而言是把双刃剑,科学、适宜的运动能促进健康,不科学、不适宜的运动可能会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只有真正能够促进健康的体育运动才能得到大众的追崇,因此,体育健康产业最重要的生命力就在于为大众提供科学运动的产品,包括:体育健康教育产品;健康用品、器材;体育运动检测设备等等。对于健康促进来讲,运动是否科学、是否适宜,关键的技术环节在于对运动进行量化控制,而所有能够帮助人们进行运动量化控制的产品(量化控制的原理与方法、量化控制的仪器设备)的设计、生产、销售是体育健康产业的核心部分。实际上,运动负荷和运动过程中乃至运动前、后人体机能反应的大部分指标都可以采用医疗检测设备进行检测,当然,也有许多体育领域专业的设备更加具有专门性。所以,体医融合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做到对运动过程的量化控制,反过来,体育健康产业向体医融合方向发展,必定会强化运动过程量化控制的技术与理论的发展,它是体育健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有学者认为,体医融合是产业融合时代体育健康服务业改革的趋势,它可以解决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促进体育健身服务发展的多样化和精确性,促进体育和医疗产业的整合,而新型体医融合的发展是实现"健康中国"梦想的重要手段[4]。从产业理论的角度衡量我国现行体育健康产业发现,我国的体育健康产业在体育产业这个大的板块中,与其他运动休闲娱乐产业、体育培训产业等区分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不清晰。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体育健康产业还没有真正成型,体医融合可以是我国体育产业成型并标定产业属性的重要里程碑。有研究指出,体医融合的困难正在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服务链条的缺环以及健康教育的缺失,加之人们受到传统体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较深[5]。所以未来体医融合主导下的体育健康产业发展要与体育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要让人们知道体育的健康促进功能以及如何实践运动健康的过程。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体育健康产业在体医融合理念的引导下会有大的发展,因为它从根本上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健康中国的总体战略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更广阔的角度看,体医融合是实现健康身体、健康环境、健康经济、健康社会,最终实现健康中国的关键,是实现国家卫生工作两个转变“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从医疗健康干预向非医疗健康干预转变”的技术核心[6]。

2体医融合相关体育产业创新发展

2.1加强运动促进健康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创新。虽然我国传统文化中从来不缺少健身、养生的思想内容,中国人也普遍比较注重运动锻炼,甚至道家传统养生思想和武术、太极强身健体的理念影响了全世界,但与西方运动科学研究相比,我国现代运动促进健康的理论研究却显得十分薄弱,在运动锻炼过程中的量化控制问题还缺少针对中国人体质特征的本土化研究的理论体系,运动锻炼与慢性病康复之间的关系也还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因此,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的创新应首当其冲地从运动促进健康的理论研究开始。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才能真正促进体育健康新产品的研发与创新,进而促进体育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过去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国家对体育的投入方向至今没有明显转向,使得体育科研机构、体育高等院校的研究方向没有明显的向大众健康方向转向。医疗健康领域的学者更没有涉足体育健康领域的意识和兴趣。未来体医融合的实现路径应当从体育与医疗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和话语权融合三个方面进行[7]。在体育领域做的许多科研项目,其数据采集方式和仪器设备条件都受到经费和实验室条件的限制,然而这其中的很多检测对于医院来说却是轻而易举,体医融合最大的收益者应该就是体育健康科研领域,体育界与医疗界专家合作,知识互补,科研设备互补,可轻易取得1+1大于2的效果。体医融合下的体育健康产业也应当积极鼓励和吸纳民间资本投身于科技创新,这样才能使体育健康科研更有活力和创造力,民间资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逐利性,这使得它们的投入最能够抓住市场需求,因此,民间资本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强动力源。当然,民间资本投资体育健康产业还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制保障,也需要合理的金融政策的扶持,这些是目前我国管理层面的弱点所在。有学者指出,体医融合是当前医学思路与体育方法结合的产物,以协调医疗资源供给矛盾为目标、治理社会体质健康问题为核心、推进体育与医疗产业优化为根本。但当前存在相关政策法规缺失、体育与医疗部门的协作不足等制约因素[8]。反过来讲就是,体医科技人员积极合作,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获得多方资金投入是体医融合相关体育产业创新的充分必要条件。2.2设立体医融合相关体育产业机构和实体。体医融合利用现代医学科学、运动科学和网络技术构建经营实体或者网络平台,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构建这些机构的投资人,在体医融合机构作为新事物的现阶段,投资人可能对未来盈利的前景不无担心,因此国家应当出台多种优惠和鼓励政策,包括:土地使用、金融支持、政府福利与保险政策支持等等。比如:健康寿险中加入咨询或者参加体医融合项目的保险项目,参保人可以每年若干次去参与体医融合的活动,而政府机关单位或者企业可以为员工购买这样的保险福利。这种做法不仅为保险公司增加了有市场潜力的险种,而且可以以一种经营行为来有效地促进体医融合市场和理念的推广,可谓利国利民。体医融合不仅仅是在社会上增加一个行业或者经营渠道,更重要的在于它是提高全社会健康水平,增加人民福祉的国家公益行为,因此在创立体医融合机构的时候要突出它的社会价值,国家应当在此进行相应的投入,同时应当鼓励社会慈善资金支持。这方面可以参考西方国家非盈利机构的运作方式。也就是将体医融合机构界定为非盈利机构,投资人可以在投资、经营活动中雇佣员工,并为所有工作人员发工资,支付所有经营成本花销之后,盈利的部分上缴国家。非盈利机构的设立突出了社会公益的有偿运营,同时又避免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商业化,是唤醒人们公益意识和维持社会公益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伟大的创新。体医融合机构可以以商业机构和非盈利机构两种方式运营,这两者并不矛盾,它们可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人群的需求,也可以迎合不同投资目标的投资人的需求。2.3构建体医融合大数据平台。现代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大大提高了统计研究的科学水准,比传统抽样统计研究在结果的真实性上不知增强了多少倍。体医融合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事物,应当在初创阶段就积极采用最现代的网络与运算技术,利用大样本统计方法快速积累数据,使体医融合能够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走在前列。体医融合概念的提出正值我国公共健康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的时期,因次我们必须在积极实施体医融合的种种措施的同时,也要积极研究和总结经验,发现新规律和新方法。首先,国家应当成立体医融合专门管理机构,由该机构设立体医融合行业管理规章,可以将各地建立的体医融合机构联网而建成大数据平台,并要求体医融合机构业务数据上传至该平台,对这些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无疑可对体医融合相关研究提供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其次,大数据平台可以根据各地区的数据特点,对不同地区的体医融合工作反过来进行指导,使各地区的体医融合工作能够更加适应当地民众的健康需求,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体医融合项目。欧、美国家早已在各个行业、领域普遍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行业管理和市场管理,在公共健康方面更是具有了成熟的数据管理系统。在慢性病控制方面,欧、美国家利用大数据技术很好地预防了慢性病的死亡率和青年人慢病发病率,数据平台在公共健康管理和公共健康政策方面已是最直接的依据。我国体医融合行业管理采用大数据技术是行业管理的一种新尝试,同时也必将成为新时代社会事物管理的新航标。体育健康产业内部应当在体医融合机构创建的初期就重视数据积累和构建大数据平台的意识,将来可能会有大的商业机构或者国家管理部门对这方面的大数据进行汇总,这是,商业性的数据公司所积累的数据便可以是一笔可观的财富。很多时候,欧、美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的收购案,收购方主要看重的是被收购方所积累的数据,所以,在现代网络时代,数据是财富,是资本。

3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