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少儿声乐教育范文

少儿声乐教育全文(5篇)

少儿声乐教育

第1篇:少儿声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少儿声乐教学;音准节奏教育;音准;重要性

一、音准的概念

音准是在所有唱歌歌曲中必须出现的一个概念,无论是什么模式的歌唱演奏,音准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里所提到的音准就是人在歌唱时所发出的声音和律制严格相符要求。在歌唱演唱的培养中音准训练是重要的模式,也是重要的工作,指的就是结合声音色彩以及调式、调性等方面的内容来把控整体歌曲的节奏,进而表现出蕴含的情感和音乐的特点,整体的过程可以看作是音准的培养。音乐是相对抽象的元素,人们只有不断地加强相关的训练,才能更好地感知音准,进而构建起相关的模式。所以对于学生特别是对于少儿演唱者来说,音准训练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结合音准的分类来看,音准主要分为声音音准和旋律音准两类,其中旋律音准是横向关系,指的是两个因素之间的旋律律动准确性,声音音准则是生物共同发声时旋律的准确性,可以看作是纵向关系。

二、影响少儿音准学习的主要因素

结合实际的研究可以看出,影响音准的主要要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少儿演唱者的发声技巧。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如果少儿演唱者没有掌握优秀的发声技巧,那么在演唱中就很容易出现气息不稳演唱时音量过大等现象。少儿演唱者则更容易出现这些问题。第二,则是演唱群体的共鸣调节。很多少儿在学习时都是结合合唱的模式来进行的,因此,在演唱群体的共鸣调节上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音准,是否能够保证共鸣的和谐将会成为影响音准的重要因素。有的少儿演唱者的个人声音尖细,那么发出的声音自然不会是低声部,而部分低声部的演唱者共鸣相对比较松散,因此没有办法唱出高音,所以在这方面需要格外注意,并且加强训练。第三个影响因素则在于演唱者的声乐功底。歌曲表演属于音乐演出模式,因此,对于表演者具有一定的声乐基础要求。比如,在声乐功底方面就必须要做到足够关注,满足相关的需要,在演唱过程中的音区发生转换时,需要做好相关的呼气和气息等转换工作。如果存在声带的张力松弛的问题就会导致音色的偏高偏低,进而导致音准效果的影响。

三、在少儿音乐教育中引入音准的重要性

结合笔者的实际研究来看,在少儿音乐中引入音准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准对于歌唱效果的展现有着紧密的关系。一个好的演出必然是要具备音准的,音准是演唱者能够准确表达歌曲曲谱内容的基础,也可以反映出歌曲内容、内涵、精神力。如果少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具备优秀的音准能力,那么他们对于歌曲的理解能力自然会提升,对于声乐学习的优势也会逐渐被培养起来,这对于学生的内功训练、表演效果提高而言都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展开音准的训练可以使他们的个人水平不断提升,学习歌曲时也会更加容易。第二个优势则主要体现在音准关乎和声色彩的协调上。对于唱歌艺术而言,合唱是重要的组成模式。特别是对于少儿音乐而言,在合唱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音准的问题,这对于和声色彩的协调十分重要。在合唱表演过程中不仅要求歌唱个体准备地把握音准,对于整体歌唱者也都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只有在音准训练的前提下才可以做好相关的要求。第三,音准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出独唱的学习,使他们对于歌曲的内涵有更为深刻的把握。如果表演者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无法把握音准,那么他们就不可能会了解到歌曲背后蕴含的感情以及勾勒出的音乐模式。所以对于少儿音乐学习而言,音准是至关重要的话题,这也显示了音准在歌唱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可以对歌曲的内涵和整体的音乐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将意见准确地表现出来,所以,在现代少儿音乐教学中具备音准十分重要。

四、提升少儿音准的方法

结合笔者实际研究来看,在少儿音乐培养中,努力提升少儿的音准水平,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开展。首先是做好发生准备,为学生的演唱练习打好基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打开口腔就急于唱歌,随便呼喊几句就完成了歌唱的演出,因此,整体上就会感觉疲劳甚至还会导致声带受损,这就是我们俗称的歌唱跑调现象。所以,在实际演唱教学过程之前应当引导学生做一定的发声训练,使学生的口腔充分地打开,掌握相关的发声方式和呼吸技巧来弥补先天器官的不足,这对于学生的音准把握而言都是基础性的工作,也是重要的保障,可以使他们的发声更加柔和。第二是要鼓励学生学会倾听,使他们学会把握音准的方式。在传统的唱歌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关注的都是学生的演唱能力,但是对于学生个体的聆听能力却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但是结合实际的研究来看,要想做好相关的音乐表演,特别是对于少儿而言,必须要培养起较高的聆听能力,只有先学会聆听,才可以对音乐有更加深刻的感知,才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演出。所以,教师应当结合一些乐器来做辅助性的训练,以提高音准作为根本目标去提升学生的聆听能力。另外,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坚持不懈地改革,引入相关的聆听模式,让学习的学生们能够对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音色等元素有更深刻的了解,这对于学生歌曲旋律、音量、音色的记忆都有很好的帮助,可以使他们更加了解歌曲,更容易学会相关的知识,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第三则是要循序渐进地建立音准的感觉。音准是一类感觉,也是一类认知,因此,在实际的培养中不能一蹴而就,不要追求短期时间内培养出掌握音准的能力,在实际的练习中必须结合知识的内容和相关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相关的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他们在体系中成长、在体系中进步。

五、结语

整体来看,新时期在少儿音乐教学中引入音准的学习内容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其重要性已经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基于此,作为少儿声乐教学的相关从业者,应当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引入相关的音准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帮助,提升整体的教学效率,保证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田甜.学前教育钢琴集体课教学发展路径分析[J].农家参谋,2019(9):117,165.

[2]张微微.中韩社会音乐教育的比较[J].艺术评鉴,2019(8):101-102.

第2篇:少儿声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传统民俗;少儿舞蹈编剧;民族舞蹈;艺术表现力

在《民俗学》范畴中,传统民俗指的是一个群体或者一个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群体社会心理、群体行为属性、群体记忆等的一系列文化符号及其内涵的综合概念。随着近代以来我国被工业革命的大潮甩于时展潮流之后,西方借助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解放、生产力解放、政治制度解放等红利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在一种“被迫卷入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西方文明、西方文化对包括我国传统民俗在内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入侵”。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已经越来越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舞台中央,从传统民俗中提炼、践行文化自信元素成为一种刚需。

1.从传统民俗语境出发探索少儿舞蹈编创创新的主要缘由

对于民俗,我国《管子·正世》就曾提到这样一句话:“料事务,察民俗。”从中不难看出民俗对于理解一个民族、一个共同体、一个群体的文化基因、文化记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从概念上讲,民族舞蹈与传统民俗是紧密相关的关系,带有民俗特点的民族舞蹈,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特定艺术追求和艺术自觉,更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情趣的仪式化反映。之所以强调从传统民俗语境出发寻找、探索少儿舞蹈编创的革新,主要基于以下视点:

1.1传统民俗可以为少儿舞蹈编创提供艺术养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民俗既是一种文化产品,又是一种文化价值,既可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盈利化道路,又能走向公共性、公益性的道路,是一种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文化存在。大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整体上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节奏相一致,传统民俗文化借助于市场化途径逐步在我国开始复兴,例如民俗文化旅游凭借着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表现内容的民族化、注重消费者的参与而非客观的体验等,越来越获得社会的认可。在这方面,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民俗文化、乡土民俗文化等都成为比较典型的民俗文化渗透到包括舞蹈、音乐、服饰等多样化的产品消费中。在当前这个国际化、全球化的时代,民俗文化自身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价值(如尚和、简约、中庸)可以为少儿舞蹈编创提供思想价值坐标。

1.2传统民俗是当代少儿舞蹈编创想象力的重要来源

相比较于其他类型的舞蹈,少儿舞蹈的编排、创作具有更强的生活气息,尤其注重和强调尊重少儿的心理认知规律、成长规律等,需要从传统民俗、传统文化中寻找相关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文化记忆来激活少儿群体的想象力。比如,针对比较直观的少儿舞蹈动作,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划旱船”“扭秧歌”“采茶戏”“黄梅戏”等都是想象力的重要来源。正如我国著名舞蹈学家王元麟所讲的,“我们对舞蹈审美的自身认识,不能不首先从舞蹈动作开始。通常有一种看法,以为舞蹈动作只是舞蹈的形式,其实动作本身正是它美学的内容之所在”。

1.3传统民俗可以为少儿舞蹈本身注入“快乐元素”

从教育的分类领域分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使命所系。少儿舞蹈既具有体育的属性,也具有美育的特性,可以在艺术熏陶中淬炼少儿的人格,在这一点上正是当前教育界流行的“幸福教育”“快乐教育”所主张的。我国传统民俗活动尽管具有表现形式多元化、表现元素多元化、表现视角多元化的特点,但是本质上都主张天人合一,为生活带来快乐。比如,传统的采茶舞、采茶戏、京剧等民俗艺术无一不是为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从当前流行的舞蹈教育理论看来,传统民俗本身带有的这种“快乐元素”“亲和力元素”可以大大提升少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和效率。

2.传统民俗语境下少儿舞蹈编创中的三个操作要点

少儿舞蹈的编排创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是在文化基因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在看待少儿舞蹈编创方面带有差异化的特点。立足于文化自信的大格局,从传统民俗出发审视少儿舞蹈编创的创新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更不是为了民族化而民族化,在价值观点上必须坚守好以下三点。

2.1重视培养少儿的民族化审美取向

随着时代不断地进步,新文化和新元素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且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审美。目前,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直接的冲击,许多学生从小接触到外来文化,忽略了本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在当下的时展中,更加注重的是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加强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总体来讲,发源于20世纪中叶的后现代舞蹈美学思潮或后现代舞蹈文化现象呈现一种反叛与解构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例如,在舞蹈服饰艺术风格的追求方面,这一特征具体体现为更加趋于个性化、独特化的审美观,更加独立、多元、自由和洒脱的艺术追求等。例如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社会,作为另类和叛逆社会符号的“乞丐装”“嬉皮士”“蓬克装”是对传统现代文化的一种反叛。因此,在编创少儿舞蹈方面应当用传统的民俗文化、民俗审美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少儿的审美取向。在少儿舞蹈方面,既要保留传统民俗文化在其中,也要与时俱进进行舞蹈编创的创新设计,加入新的元素,提高舞蹈表演的艺术性,促使少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将传统民俗加入少儿舞蹈编创,然后融入当代新元素,设计不一样的少儿舞蹈,既可以促进少儿舞蹈的发展,又使得舞蹈的艺术内涵更加深厚,少儿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

2.2重视舞蹈编创中少儿的参与和体验

在新发展阶段、新常态下,少儿舞蹈编创的创新核心在于提高舞蹈教学、舞蹈编创、舞蹈内涵等对少儿的吸引力,少儿对舞蹈本身的满意度是创新的一个方向。这一点从近些年来流行的民俗旅游中可以感受到。例如,在传统的民俗文化形态的旅游中,游客只可以观赏,不可以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生活,造成了消费者体验的缺席———未能将民俗文化中的各种人文精神和人文特色打入消费者的内心认同之中。因此,有些地方的民俗文化旅游策划借助于汉服文化周、游客体验汉服文化和成人礼、男子礼仪等,提高了民俗旅游中的体验度。因此,在编创少儿舞蹈时,要把少儿邀请到创作过程中来,重视少儿的体验。少儿舞蹈的受众群体是少儿本身,舞蹈必须具有少儿自身的特色在其中,在编创过程中,多多参考少儿的行为动作,听取少儿对于舞蹈编创的建议,并将其融入舞蹈编创,提高舞蹈编创质量。另外,在舞蹈编创的过程中,少儿本身的体验反馈十分重要,在初期需要体验访问,根据少儿给出的反馈建议,及时优化舞蹈编创,促使少儿在其中的体验更加良好,也能够使少儿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新知识,开拓个人视野。

2.3弘扬传统文化价值

现代文化经济理论认为,民俗文化消费究其本质无非是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消费精神文化类产品和精神文化性服务的行为,少儿舞蹈也不例外。在这一范畴中,借助于诸如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等形态表现出来的少儿舞蹈形式都具有文化消费的性质。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少儿舞蹈节目,除了单一的民族舞蹈文化符号的展示之外,还有诸如中国传统的书法、国画、传统乐器等的展示,并且注重观众的参与,在商业运作中弘扬了传统文化价值。

3.传统民俗语境下少儿舞蹈编创的艺术路径建议

传统民俗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从传统民俗语境出发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在论述文艺创新时所讲的那样,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3.1视觉语言:“中国风”元素的深度参与

少儿舞蹈是一种形体艺术,首要的视觉传达冲击力、艺术感染力都来源于舞蹈服饰、舞蹈动作等,在视觉语言的编创方面可以大胆引入和实施一些带有中国风内涵的元素。例如,在选择少儿舞蹈的服饰设计方面,可以尝试旗袍领女士羊绒裙,将旗袍元素创造性地与羊绒衫融合;青花瓷连衣裙将传统青花的纹理及色彩、图案镶于裙体;时尚潮水墨花T恤以及带有为人民服务符号的海魂衫等设计思路,让观众可以比较直观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民俗的文化韵味。再如,在舞蹈服装颜色的搭配方面,可以将中国传统服饰符号、语言,例如国画、瓷器等元素应用到中国风服饰的设计中。在舞蹈动作的设计方面,可以以少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采茶戏、黄梅戏中的一些动作语言改良,或者采用少儿演绎传统舞蹈之类的反串设计思路。

3.2听觉语言:基于民族声乐元素的策略

少儿舞蹈的第二感染力来自于听觉,主要是舞蹈过程中的配乐等。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声乐方面充分继承了国乐那种生活化、慢节奏、平调式、意境美的艺术品质。在编创少儿舞蹈时,可以大胆使用钢琴、吉他、小提琴、架子鼓等西方乐器,用快节奏、动感强的方式演绎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作品(如《将军令》《茉莉花》《梁祝》),用带有民族特色的配乐方式为少儿舞蹈编创提供一种听觉享受。

3.3编创过程:师生开放互动体验

第3篇:少儿声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群众声乐艺术;视唱练耳;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声乐辅导

一、群众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以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为例

作为一名群众文化辅导者,大力发展群众声乐艺术是一项长期性、探索性的工作。群众艺术馆的声乐辅导干部主要负责市民培训的基层工作,并广泛的深入到市内的各个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辅导单位,对广大群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声乐辅导来发展群众声乐艺术。下面就以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的声乐培训工作统计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从参与辅导的对象来看,群众声乐艺术是众多艺术门类参与人数最多的,他们的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上差别也很大。市群众艺术馆根据辅导对象的不同,将参与者分为企事业培训、普众培训以及少儿培训,截至目前仅仅两年间的培训就已得到长春市民的认可及高度的关注。据笔者初步统计,在该艺术馆的声乐培训对象中,普众培训辅导占60%,企事业培训辅导占35%,剩下的5%是少年儿童。从性别上看,女性参与者为75%,男性参与者为25%。有过学习声乐基础者的仅为10%。从覆盖范围来看,参与培训的学员遍布了长春市的各个区域街道。艺术馆辅导干部的培训地点涵盖了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中心管、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净月分馆、长春市广播电视大学分馆、各企事业单位以及中小学点对点式的培训。辅导内容包括声乐基础理论课、视唱练耳课、乐理曲式分析课、合唱课、声乐技巧课、视频影像鉴赏课等。培训主要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将学员按照各自不同的艺术水平进行分班授课,培训歌曲按照学员的声乐水平,教研组制定了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的内部声乐教材供大家学习。由于目前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的声乐辅导干部人数有限,因此本馆在市内招募了大量的文化志愿者,来完善本馆的声乐辅导人才,充实到群文工作的梯队里。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辅导对象,进行不定期的邀请艺术专家前来讲座。目前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的声乐培训辅导已得到大家学习的认可与热情,但仍需要不断的完善与提高。从活动形式来看,随着参与群众声乐的人群规模越来越大,其演出比赛形式也不限于小型的社区演出,而是往大型化、集中化发展。如由长春市文广新局主办、市艺术馆承办的一年一度的“农民歌手大赛”、“长春市群众合唱比赛”“培训年终汇报”等活动,都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参与。由此可以看出,群众声乐艺术的号召力很强,同时能够广泛的调动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

二、群众声乐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参与群文活动的构成者十分复杂,因此辅导的同时要考虑到学员学龄的跨度、学习的能力、学习的爱好以及自身的专业水平。但是,据笔者长期进行普众辅导中总结学员大多缺乏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如最基本的识谱试唱,都无法达到,这就给学习声乐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只能在声乐课上简单浅显的渗透一下。这样的教学在声乐曲目选择上就受到了相当的限制,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其次,缺少基础理论的指导教学。虽然艺术馆的声乐辅导干部有着较高的专业水准,但是在声乐课堂中缺少了声乐理论、视唱练耳这样的辅助教学。因为视唱练耳是音乐学科中的根基,只有掌握了音符、节奏等一系列的相关音乐术语,在学习声乐上就会驾驭的轻松自如了。最后,缺少了普众的演出舞台。因为参与群众声乐艺术都是业余的群众,而目前的文化活动中,都是挑选群众中的极少数的精英者才能在专业舞台上一展歌喉的,因此,就很难调动普通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广大群众声乐艺术的发展的普及。

三、群众声乐艺术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首先,加大群众声乐活动的开展,为群众搭建展示自我展示的平台。因为最好的检验成果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的舞台上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其次,大力发展完善群众声乐辅导人才体系,借助艺术专家、文化志愿者的力量,充实到群众声乐教学工作中。最后,在声乐辅导教学中加入大量的视唱练耳教学,针对零基础或者基础差的学员应该从基础的乐理知识开始教起,如:音阶练习、节奏练习、试唱练习、基本音符的学习、简唱等等,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接下来的声乐课上会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做到速成与普及。综上所述,要繁荣发展群众声乐艺术,就要在工作中充分重视群众的学习需求,根据不同的辅导对象,设立相应的培训辅导课,并完善现有辅导体系,加大文化志愿者的辅导力量,从而加强声乐艺术活动的发展力度。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旋.如何做好群众艺术工作[J].采写编,2016,01.

[3]张荣翼.市场化语境中的文化市场叙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第4篇:少儿声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儿童声乐教学;音准;节奏

随着儿童声乐教学课程的开展,音准和节奏的训练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教师都希望儿童能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找准节奏感、呼吸规律、音色和音律等,并最终实现自我突破,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演唱者。然而想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实现声乐教学的目标,教师还需借助不同音乐器材的发音来训练儿童的音准和节奏,以此逐渐提升儿童的声乐能力。如此一来,再加上不间断的有效练习,儿童就能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发现并学会声乐学习的规律,这对儿童未来声乐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影响儿童音准和节奏的方面

(一)缺乏音乐感知能力

缺乏音乐感知能力,主要表现为听觉不敏锐以及无法把握音乐的音感律动。部分儿童天生就对音色不太敏感,他们无法分辨出每个音符之间的音差,也无法感知其细微的差别,这就导致这些儿童即使歌唱跑调也会毫不自知[1]。还有一些儿童虽然拥有正确的音感,但当发生曲调跳动过大、有变化音或者突然换调等情况时,这些儿童就会因为无法及时抓住音高而跑调。而这些现象最终都会阻碍儿童在声乐方面的发展,使儿童无法有效锻炼自身的音准和节奏。

(二)声乐技巧运用不当

儿童阶段,孩子的年龄较小,其身体各方面也还未完全发育,这一特点就致使儿童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打开自身的共鸣腔体,对高音部分也无法及时掌握,以及不能将声乐技巧的作用很好地展现出来,导致音准偏低。除了声带闭合不全这一普遍情况外,还有一些儿童在唱到高音、长音以及跨度较大的音时,会由于气息不足而造成声音被挤压,以至于最终声音颤抖且整体歌唱效果不佳。

(三)身心素质还未形成

跟成年人相比,儿童的身心素质还未完全形成。一般而言,儿童在声乐学习中的音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宽的,所以当所演唱的歌曲超出儿童的实际年龄范围时,就会因音域过高而导致音不准的情况出现。另外,当歌唱时心情紧张、缺乏自信、积极性不高等产生不良情绪时,儿童就会跟不上音乐的节奏,而最终音准也会无法控制好。

二、儿童声乐教学中音准和节奏的训练途径

(一)把握歌曲律动

鉴于律动要求儿童能够跟随歌曲的节奏而进行规律的舞动,因此在儿童声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儿童正确把握歌曲的律动,让儿童在律动中提高自身的音乐感知能力,进而强化儿童的音准和节奏。在掌握律动内容的过程中,让儿童随着律动去进行自我认知[2]。例如,在教《萤火虫》这一歌曲时,教师要指导儿童对其学习过程进行辨别,运用自己的肢体去对其进行模仿,知道如何偏移自己的重心、知道如何划小船、知道拍手跳舞等动作以及重拍的位置,同时根据节奏调整自己的舞姿。这样一来,儿童就能在一次次的动作中锻炼节奏感和音准。此外,在上课时,教师要指导儿童使用乐器,从根本上让儿童知晓正确的乐器演奏方式,使学生逐步掌握声乐节奏。例如,在授课时,教师就可以针对《萤火虫》这一歌曲进行教学。了解到《萤火虫》歌曲的特殊性,对于其节奏图谱要做好展示,指导儿童更为有效地掌握音乐节奏以及音乐的基础内容,利用玩乐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培养,实现儿童声乐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促使儿童参与到声乐课程学习过程中。在聆听声乐、感知声乐的模式下,儿童需要与教师亲密接触,这会完成声乐节奏内容的学习任务。通过歌曲律动教学,养成儿童良好的听说习惯,最终实现儿童的自我素养提高,让儿童的音准和节奏突破原有的水平。

(二)科学训练技巧

训练儿童的音准和节奏是一项漫长的基础工作,需要声乐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决心。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科学的音准感训练儿童的声乐技巧。培养音阶感是提高音准的基础,这对清楚认知每一个音符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初次学习声乐的儿童而言,当遇到比较难唱准的音时,教师可以先从简单的稳定音教起,让儿童进行模仿练习。随后教师再循序渐进地加入有难度的教学内容,让儿童进行较为复杂的单音练习,这样便能让儿童更快更好地唱准各个单音。当步入学歌的环节时,教师可以多让儿童进行听唱以及对比,以此培养儿童先听后记再唱的好习惯。正式教唱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通过改变歌曲伴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做到从整体单音伴奏到只首句伴奏再到无伴奏。针对歌曲中音域变化较大的地方,声乐教师可以让儿童使用母音来代替;至于歌曲中曲调较为相同的词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灵活的教学手段训练儿童对乐曲音高的敏锐度,最终达到训练儿童的节奏感和音准的目的。其次就是教师要加强儿童声乐基本功的训练,为儿童未来的声乐发展打好基础。声乐演唱中,呼吸、气息的运用程度直接影响着音准和节奏的好坏。通常,儿童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都较低,但模仿能力却极强[3]。因此,当进行复杂而抽象的声乐技巧教学时,声乐教师还应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科学地制定教学方法,尽量使用能够吸引儿童的生动语言来引导其进行声乐学习,使儿童维持呼吸的稳定性以及合理地驾驭自身的气息。如此一来,音唱不准以及无法把握节奏的问题就能快速解决。

(三)加强心理建设

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除了要着重培养儿童的声乐技巧外,还需加强儿童的心理建设,让儿童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儿童的心理素质较低,当站在舞台上时,即使平时表现很好也会因为紧张而导致声音不准以及乱了节奏。这时,声乐教师一定要做好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让儿童能够用平常心去对待每一次演唱。在具体的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还需多用和蔼的态度去鼓励表扬儿童,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声乐,儿童就会充满自信并且敢于开口唱。只有敢唱、愿意唱,才能进一步唱准唱好。相反,如果声乐教师过于严厉,则会让声乐课堂死气沉沉,严重的还会让儿童产生畏惧心理并因此不敢开口唱,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儿童的声乐学习。另外,声乐教师还应该组织开展一些演唱活动,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上台演唱机会,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声乐演唱比赛、班级晚会等,以此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让儿童充满自信心并发挥出最好的演唱水平。

(四)选择合理曲目

选择合理的歌曲是有效训练儿童的音准和节奏的良好基础。鉴于每个儿童的年龄、性别、性格、声带发育程度等不同,所以对声乐技巧的运用程度自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声乐学习中,过高或者过低的音调都会影响儿童的嗓音发挥以及声带的正常发育[4],再加上儿童本身的年龄较小,无法对声乐作品做出有效合理的判断,他们大多依靠教师来进行选择安排。因此,教师在选择歌曲时,一定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针对性地选择,避免因超出儿童音域范围而影响儿童学习声乐的效果。针对儿童的年龄,其音域可被分为三个阶段,其中4岁到6岁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儿童声带的发展初期,所以要为儿童选择音调简单、音域单一且内容简短的歌曲,如《两只老虎》《八只小鹅》等;7岁到10岁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声带发育较为稳定,对于较为复杂的音,儿童也能适当掌握,教师可以为儿童选择音域、难度适中的歌曲,如《拔萝卜》《茉莉花》等;11岁到变声发育前则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通常都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巧,其对自身也有了较多的了解,能够明白自身的需要和需求,这时教师就可以为这些儿童选择音域较宽、内容较长且较为复杂的儿童歌曲,如《童年》《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当然,除了年龄外,还要根据儿童的性格和音色来选择合适的歌曲,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出儿童自身的优势,也有利于调动儿童声乐学习的兴趣。儿童声乐教学中音准和节奏的训练过程不仅复杂,而且涵盖的内容非常宽泛。前期教学中,首先需要儿童具一定的声乐天赋,其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让儿童掌握正确的呼吸、节奏、演唱技巧等。而所涉及的这些内容虽然形式不同,但相互之间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旦其中一项内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儿童声乐学习的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一定要从根本上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采取把握歌曲律动、科学训练技巧、加强心理建设、选择合理曲目等有效训练途径。通过这些途径,从源头上提高儿童的音准,让儿童能够快速把握正确的节奏,进而促进儿童声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奎.小学音乐课堂中音准与节奏的训练[J].艺术评鉴,2019(04):126-127.

[2]王芳.浅谈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育观察(下旬),2019,8(03):131.

[3]李丽佳.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与方法探讨[J].北方音乐,2020(03):188+190.

第5篇:少儿声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语言节目;儿童;新模式

快板又称数来宝,是由宋代莲花落演变而来的。按表演人数的不同,传统的曲艺快板分为单口、对口与群口等形式,具有短、快的艺术特点。其在弘扬主旋律、讴歌和谐社会精神风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快板词对仗工整、合辙押韵、句式整齐。在传统快板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其他艺术形式,创作歌舞快板剧:以快板表达为主要形式,融合音乐、舞蹈、戏曲等元素,通过“剧”的方式呈现的一种创新表现手法。儿童时期是通过教育提升素质的重要阶段,也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歌舞快板剧这种艺术呈现形式,能够调动儿童学习中文表达的兴趣,在中文语音与发声教学形式上突破创新,进行语言教学及语言节目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儿童审美意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

一、创作题材要紧贴时代主题

笔者认为,作品主题作为灵魂和精髓,是决定作品艺术性、观赏性的关键因素。也要赋予其教育性和前瞻性,要找寻契合时代、拥抱儿童生活场景、引领价值导向的素材。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这个概念,其抽象性、概念化在儿童意识领域是模糊的。歌舞快板剧《改革四十载,花开新时代》通过一堂生动的班会课,同学们在说说笑笑、唱唱跳跳中感受时代的变迁,感知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综合多元艺术形式呈现

快板艺术讲究“平、爆、脆、美”。平如一湾清水,爆如炸雷闪电,脆如珠落玉盘,美如一坛陈酒。[2]歌舞快板剧意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舞台语言表达与表现的训练中,学生能够快速地接受老师所传达的语言表达外部技巧的方法。通过少儿歌舞剧的排演,提升学生的“歌、说、舞、演”综合能力。

(一)“歌”——歌舞快板剧虽然以快板的演说为主,歌曲作为元素之一,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节奏练习中要掌握几种拍型的变化:平均的16分音符、前16后8等多种节奏型的变化,形成欢快的快板风格。声乐教学可以推进科学发声教学的进度,唇舌力度、声音位置、节奏感知等可以得到有效训练。

(二)“说”——舞台语言是有节奏、有情感的艺术化表达。其不同于生活化的语言,要求适度夸张、语音清晰、表达精准、呈现自然。在快板剧中,舞台呈现的流畅性要求多层次的走位变化、艺术化的舞台动作、多元化的情绪表达,对行进中的气息训练要求更高。

(三)“舞”——歌舞快板剧舞台动作也相对舞蹈化,为了适应不同的节奏变化,舞蹈化的动作呈现也会变化很大。而且在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学生的审美视角、艺术追求、时尚追求会有所倾斜,常规的舞蹈动作还要伴随新兴的时尚动感,紧贴流行元素的舞蹈段落。

(四)“演”——作为歌舞快板剧,“剧”的成分必然伴随情节和故事脉络的发展。在儿童歌舞快板剧的创作过程中,剧情设置上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需要,与日常生活、学习成长的场景相承接,符合学生的成长体验和常识范围,这种心灵体验能够快速融入戏剧教育的规定场景中。

三、明晰教学目的和意义

(一)启蒙戏剧教育概念认知。当学生掌握了歌舞快板剧几个元素的训练要点,就已经形成了“戏剧”的雏形认知。注重戏剧情节、戏剧冲突、人物角色、规定情境,这符合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第四堵墙”原则,要求演员要有足够强的信念力,进而提升表演力;学生有意识地在塑造人物形象、在规定情境下达到“真看、真听、真感受”的要求。

(二)直接的价值宣贯和发扬。通过语言,能感受上海的变化、中国的变化。这些台词能够内化成动力,形成爱国主义的因子。通过富有韵律感的文字表达,潜移默化中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社会热点,适时通过作品做价值宣导。例如,恰逢某奢侈品牌“筷子事件”,在台词中就加上了“这一双筷子连接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连接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将筷子这民族元素、文化符号加入其中,成为良好的现实教材。通过歌舞快板剧这种语言表达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这些变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能够形成一个浅层概念,潜意识中的概念会在生活感悟中加深印象。也对上海的变化更了解、更理解,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更自信,更具有民族自豪感。

四、结语

歌舞快板剧作为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可以描绘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也是政策宣发、价值宣贯、思想引领直接、有效的方式。通过编创少儿歌舞快板剧,增强丰富的元素符号;耦合更多艺术手段,探索语言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拓展舞台呈现形式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晓霞.快板艺术形式及其发展路径J.泛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