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劳动观教育范文

劳动观教育全文(5篇)

劳动观教育

第1篇:劳动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社区;寝室

1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同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及“广泛开展劳动教育”,肯定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单独的智育,也没有单独的德育,也没有单独的劳动教育。”“五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体,而劳动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开展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高校大学生存在“躺平”“佛系”心态,面对劳动,学生“不想干”“不愿干”“不会干”,出现了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的现象。学生社区是当代“宅”文化下高校学生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可弥补理论教学场所的实践功能,能促进教师、学生、社区员工教育力量的联动[2]。在学生社区内大力弘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观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2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2.1劳动教育不系统

目前,学生社区管理主要由学工、后勤、学生多方参与,而社区劳动通常以“任务型”“通知型”的体力劳动为主,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各学校专职社区辅导员配比不足,社区辅导员一般由学院辅导员兼任,而学院辅导员平时忙于学校、学院的事务性工作,仅凭每月几次的查寝、值班,很难深入宿舍开展细致的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工与后勤之间存在“责任划分不明”的情况,学生仅由学工考核管理,而卫生保洁是外包给第三方物业公司的,受学历、学识、年龄、工资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保洁人员仅仅停留在打扫卫生等基本服务,难以向学生普及劳动知识和开展劳动教育。

2.2劳动认知不完善

当前,高校社区劳动教育普遍存在“走形式”“走过场”“重拍照”“重宣传”等现象。很多学生将劳动和体力劳动画等号,将劳动教育简单理解为打扫卫生、做好清洁工作。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乏基本的劳动认知,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劳动课程培训,无法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学校缺乏专业任课教师,部分劳动课程设置与学生日常生活脱节,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将劳动知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此外,社会上存在极个别人“重智轻劳”“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的现象,给学生未成熟的劳动价值观带来了消极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劳动观念淡化、劳动习惯弱化、劳动能力退化,学生中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网络贷款等现象也因此而屡见不鲜。

2.3劳动方式不多样

劳动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性劳动,也可以是学习性劳动。学习性劳动不是指智力活动的劳动化,而是强调现实的劳动操作,它可以培养理性思维、培育美感、塑造心智。发明一种器具,绘制一幅作品,制作一段视频等,都是通过劳动去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学生社区目前主要通过开展宿舍卫生检查、宿舍美化评比等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劳动教育活动缺乏创新,很难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这种重视“劳动”、忽视“教育”的做法,无法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3“三个下功夫”实践路径

3.1整合教育资源,在构建体系、全员劳动教育上下功夫

3.1.1构建全员网格化体系,提升劳动教育渗透力。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第三方外包人员的培训,提升其服务意识,教师要强化劳动素质,用自身实际行动和踏实肯干的品质,为学生做好示范。另一方面,高校要在传统由楼栋长、层长、宿舍长组成的学生自我管理服务队伍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构建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共同劳动的新格局[3],实施“纵横交错、权责明确、层层履职、责任到人”的网格化劳动机制,扩大劳动教育覆盖面。此外,高校要引导学生做好日常生活劳动,在学生社区内划分劳动卫生包干区,设立劳动督导员、卫生检查员、垃圾分类指导员等劳动教育实践岗位。同时,高校还要强化学生劳动管理与反馈机制,以少数带动多数,让劳动教育有抓手、有监督、有反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3.1.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劳动教育传播力。每个学院、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高校要鼓励各学院、各专业在学生社区内营造特色鲜明的劳动宣传氛围。学生可结合自身专业,自主设计劳动文化墙,举办劳动作品展。各学院、各专业可利用社区橱窗、楼宇走廊、文化广场、宣传栏、大屏幕等渠道,对先进劳动典型、文明宿舍、劳动标兵进行广泛宣传,以学生身边的榜样引领其加强劳动。3.1.3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劳动教育影响力。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好社区一站式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社区劳动基地、社区电子浏览室等单位的线下资源,定期开展理论教育和研讨。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手段,主动占据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比如建立“网上劳动学习社”,让学生能够不受时间、空间和个体素质差异的限制,自由学习劳动知识、锻炼劳动技能。

3.2坚持以生为本,在增强劳动意识、完善劳动制度上下功夫

3.2.1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劳动意识有实效。劳动教育应该是走心、走实的。高校可结合勤工俭学、校园环境建设、学生管理、社会实践,依托社区学生自治组织和志愿服务队伍,开设相关劳动教育体验营、训练营,建立节粮教育试验田、节约型校园示范体验中心、垃圾分类示范体验教育区、公寓楼协同党建服务区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校园志愿服务,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3.2.2完善课程设置,让课程育人有实效高校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同等对待,为学生社区劳动教育设置必修学分,并将其与第二课堂、思政课综合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相衔接。高校可在学生社区举办“劳动教育大讲坛”,邀请专业技能教师向学生传授有实践意义的劳动技能,从而将劳动教育嵌入学生社区,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够感受到劳动之美。在学生的实际劳动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与热情,同时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让学生在劳动中认识自我,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各种挑战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从而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的目的。3.2.3健全规章制度,让劳动成果有实效。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在网格化的基础上,将学生社团、志愿服务队伍、勤工俭学专项队伍、特色班团队伍、党团学生队伍等纳入劳动教育队伍,扩大劳动教育覆盖面。另一方面,高校要完善劳动教育规章制度,如编制“学生社区劳动教育手册”,建立社区劳动行为规范、社区劳动监督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学生劳动的范围、效果进行规范指导;可通过指纹打卡、劳动签到的方式约束学生行为,使学生认识并重视劳动;可采用教师、同伴、服务对象、第三方等多方参与的多元评价模式,同时对先进劳动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号召更多学生参与劳动。

3.3创新劳动方式,在激发活力、劳动体验上下功夫

3.3.1因事而化,感知劳动艰辛。高校可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邀请大国工匠、省市劳模等进校宣讲,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非遗手艺人、传承人,走近身边的劳动者与家乡的劳动模范。此外,高校还要创新活动形式,可在学生社区开展“社区微视频”“劳动短视频”比赛,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他人的劳动过程,用镜头记录和感知劳动的不易与艰辛,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还可举办“劳动体验周”活动,邀请学生代表深入学校基层工作岗位,如草坪维护与植物修剪师、食堂清洁员、宿舍管理员等,让学生实地体验劳动者的光荣和奉献,真实感受劳动的魅力。同时,高校还要充分挖掘劳动元素,将专业教育、国家大势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在社区开展“社区环境调研”“身边食品调研”等调研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劳动中收获。3.3.2因时而进,唱响劳动教育主旋律。劳力劳心,知行合一。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实践课堂,将劳动教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相结合,在学生社区组建“红色文化实践队”,讲述红色故事,开展红色调研,演绎红色经典,还要鼓励学生用劳动的双手为公寓党员活动室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空间。另一方面,高校要将劳动教育和技能提升相结合,在学生社区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如插花、雕塑等,以实实在在的劳动技能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劳动、热爱劳动。此外,高校还可将劳动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相结合,将劳模事迹与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学习生涯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劳动创造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发展能力。高校要将树德、增智、强技、育美贯穿劳动教育始终,唱响劳动教育主旋律,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3.3.3因势而新,劳动教育“云”开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探索劳动教育的新形式,比如可通过设计开发“劳动技能大课堂”线上微课程,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劳动和劳动评价也可以在线上进行,高校要引导学生开展“云”劳动,通过“云”记录、“云”交流、“云”展示等途径,让学生在宿舍也能体验劳动之苦,感悟劳动之美。

4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学生社区劳动教育不系统和学生劳动认知不完善与劳动方式不多样等问题,高校可通过“三个下功夫”的实施路径,在潜移默化中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邓慧君.“三全育人”视角下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困境及实践路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21(5):124-125.

第2篇:劳动观教育范文

1从根本上有效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和劳动热情

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其劳动的热情和兴趣,在实际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对藏区家长来说,可以在实际的家庭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幼儿更有效地参与其中。例如,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可以创设出农家生活世界,选择相对应的农家教育素材,可以创设劳动生活坊或者农家小餐馆,通过富有藏式特色的农家小餐馆的创建,让孩子们收集相对应的具有藏式特征的食物,然后在准备的过程中把各式食物汇集起来,然后在家长的指导之下进行亲手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获得感的满足,让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引之下,可以做中学,在情境性方面进行创设,体现出劳动的丰富性,时效性和可行性。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在无形之中使其热爱劳动,更充分感受到劳动的快乐,进而切实培养其劳动的兴趣和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对于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

2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进行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对于幼儿来说,热爱游戏是其天性,游戏具有着十分显著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强吸引力特质,对于幼儿来说,能够带来十分愉快的实践和情绪体验,同时通过游戏活动的有序进行,也可以使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激发和调动,让幼儿更加自觉自愿地融入到相关的劳动教育和劳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针对涉藏地区家庭教育工作而言,可以在幼儿的劳动习惯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通过游戏活动推进的方法,让幼儿全身心的融入其中,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兴趣。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劳动,掌握相对应的劳动方法和劳动技能,同时感受到劳动的收获和快乐,从而潜移默化的增强企业劳动习惯,养成更加良好的劳动意愿和认知。例如,在实际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帮玩具宝宝们找家”这样的收拾玩具的游戏活动,与幼儿一起融入到游戏环节中来,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可以使幼儿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和调动,更加自觉自愿的完成相关任务内容。在以往的收拾玩具的过程中,孩子们通常情况下比较我行我素,游戏玩完了随处乱丢乱放,并没有及时有效的收好,这对于家长来说是比较头疼的事情。针对此类情况而言,在创设相对应的游戏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帮玩具宝贝们找家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孩子们更有效的融入其中,同时家长也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并且跟幼儿说:现在玩具宝宝们要回家了,他们的妈妈在等他们回家,所以我们要快点把他送回去哦。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促进孩子把小熊玩具,小兔玩具等等都一一的找回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说:小猫小狗们迷路了,我们怎么找不到他们呀,他们的妈妈一定很着急,我们一起来找把他送回家吧。通过这样的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体验,让孩子们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其中,纷纷从各个角落来寻找相对应的玩具,一边找还会一边的自言自语说着:宝宝们回家喽,宝宝们回家喽。通过这样的游戏的形式,家长和幼儿一起分享快乐,一起身体力行的劳动,通过这样的生活经验和游戏活动的体验,使得整体的游戏活动更富有趣味性和针对性,让孩子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自主探究,去寻找玩具们,然后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引导,看到玩具们都一一找回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给玩具们能够洗澡的洗一下澡,可以擦的擦拭一下身体,通过自身的劳动使他们焕然一新。家长引导幼儿们看到这样的劳动成果和这种游戏劳动之后的喜悦,使幼儿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收获,进而在内心层面生发出对于劳动的兴趣和认可,进而无形之中有效培养幼儿们的劳动热情和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对于其劳动习惯的培养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这种游戏的愉快情绪的激发和调动之下,使其劳动的欲望和劳动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这对其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也有着关键作用。

3通过示范方法使幼儿的劳动习惯得以养成

在藏区的家庭教育工作中,要想确保幼儿的劳动习惯得到有效培养,在家长方面要充分做到身体力行,可以有效通过示范的方法,让幼儿积极有效的模仿把握好幼儿的爱模仿的天性,在家长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之下体现出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传的效能。因为每一个幼儿都特别喜欢模仿,所以家长要创设出相对应的模仿的机会和示范的平台,在这样的示范的情境之下,使幼儿们融入其中,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效能。例如,家长可以通过打扫家务的形式,引导幼儿们观察打扫家务的具体步骤,流程和相对应的操作要点。在具体的引导过程中,可以事先讲解其中的注意事项和相关内容,让幼儿们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家长无形之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实际行动中,让幼儿们掌握其中的内容。比如,擦茶几是比较典型的家务活动,可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让幼儿们也融入其中,可以给幼儿拿一个小的抹布,在家长的引导之下一点一点的擦拭茶几。在擦拭的过程中要注意擦拭的全面性和细致性,同时也要关注动作的轻重迟缓,家长要进行精准有效的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讲解和完善,让幼儿注意其中的注意事项和动作要点,幼儿们在家长的示范作用之下有模有样的模仿,同时也看到家长认真细致的样子,然后在内心层面也会生发出对劳动的认真态度,进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幼儿对于劳动有足够的热情和良好的态度。同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因为掌握相关方法,也可以看到十分良好的劳动成果,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示范,幼儿们会有样学样的做起来,不断的强化和激发,在每一天的常规家务行动过程中都可以引导幼儿融入其中,同时有始有终的完成各项操作,这样可以在无形之中确保其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也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时候他会跟其他伙伴说:我妈妈就是这样做的。通过这种引导和良好的家庭劳动教育,可以使幼儿得到相对应的示范和引导,同时对于父母也有更深的感情和敬佩之情,对于某些比较复杂的劳动通过成人的示范可以更直观有效的学习和实践,领悟,由此示范方法在家庭劳动教育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加广泛深入的应用,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也为其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提供必要条件。

4可以有效开展劳动竞赛,强化幼儿的劳动成就感

在家庭教育中要想使幼儿的劳动习惯得到更有效的培养,也可以通过劳动竞赛的形式,使幼儿更有效融入其中,在竞赛的过程中获得相对应的劳动成绩,进而在劳动的自信心和劳动成就感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这对于幼儿的劳动意愿,劳动兴趣有着更大程度的激发和促进的作用。在劳动竞赛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出相对应的竞赛内容,满足幼儿争强好胜的心理,同时使整体的劳动竞赛更具有趣味性,竞争性和引导性,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强化幼儿的劳动兴趣,劳动习惯,使其劳动技能也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掌握和增强。在针对劳动竞赛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随机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例如,可以和孩子们比赛,在最短的时间内,看谁会把被子叠整齐,也可以创设持久性的比赛,例如,看谁种的花种子发芽更快,开花更美丽,通过这种小竞赛设计和打造,让幼儿更有效的融入其中,在短期竞赛和长期竞赛的推动过程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有更为显著的劳动兴趣和劳动热情。在叠被子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快速有效的掌握相关劳动技巧和相关要领,在家长的引导和调动之下,更加快速的叠好被子,体会到叠好被子之后的清爽感以及劳动的综合效果,这样可以使幼儿感受到劳动竞赛的乐趣。同时,由于自己叠的被子也更有信心,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有更加良好的劳动的意愿和兴趣,这对于幼儿本身的劳动习惯、兴趣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长期的例如养花、种种子这样的竞赛活动中,保持一种长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的兴趣,希望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作用之下,使其更加有效的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对于自己的劳动有更明确的感知。同时也期待自身的劳动成果,在看到种子发芽或者开花的那一刹那,相信幼儿们的内心一定特别喜悦,同时也充分感受到自己劳动成果以及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兴奋感和成就感,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和促进,使幼儿们更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进而自觉自愿地融入到整体的劳动过程中来,这对于幼儿劳动习惯的有效养成有基础动能作用。

5涉藏地区家长要进行正面的评价和激励表扬

在针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想使其劳动习惯得到更有效的培养,对于幼儿的劳动活动和劳动成果要进行精准有效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出激励和表扬的效能,通过正能量的有效强化,这对于幼儿的劳动的积极性和劳动习惯的继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们对于自己的劳动都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认可。因此,对于藏区家长来说,在劳动教育和劳动引导的过程中,要充分明确这样的心理特点和幼儿的内心需求,在针对幼儿进行劳动成果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有效的进行评价鼓励和表扬,对于幼儿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更有效的保护和激发,以此体现出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效果。在激励方面可以分成两部分,分别是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因此家长要明确自身的思想观念,要用科学可行的教育和激励方法,使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和主动探究精神得到激发和调动,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幼儿得到相对应的正确指引和激励,以此体现出更加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使幼儿的劳动习惯得到有效养成。例如,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把自己的书包或者文具整理完毕,对其整理之后的成果要及时效的进行鼓励,可以用一颗糖果或者一个大大的拥抱进行相对应的鼓励,使幼儿感觉到被认可、被尊重。同时通过这样的奖励和引导,使幼儿有更大的劳动和行动的兴趣,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对应的实践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喜悦和被鼓励的快乐,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使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体会到劳动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对于幼儿后续的劳动兴趣的激发和劳动习惯的养成,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6强化训练,舍得放手

对于涉藏地区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天生都具有着奔放热烈的个性,同时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劳动能力等特征也十分明显,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更有效的引导,幼儿们进行更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同时也收获到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对此,涉藏地区家长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定位好自身的角色,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协助者,要认识到幼儿们当前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成长期,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不够平衡,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孩子的特点,在他遇到困难或者劳动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进行相对应的鼓励支持,同时也要做好协助和引领,使孩子们可以解决问题,跨过难关。例如,在带领孩子们挖野菜的时候,孩子们往往对于野菜的特点不能有效明确,或者挖的时候掌握不好力度,这样的劳动对其有比较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要充分体现出自身的角色定位,要对其进行相对应的引导和帮助使其得到相对应的协助,进而在共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喜悦和家长的爱与支持。同时家长也要有效强化孩子的训练内容,要确保相关活动和劳动可以当做任务进行有效完成,让孩子们通过反复的训练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体现出良好的劳动效果。例如,可以在缝扣子,热饭或者洗小件衣物方面进行相应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其掌握相对应的操作方法和劳动技巧,在不断的训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使其掌握相对应的操作方法。家长也要舍得放手,让孩子们独立完成相对应的劳动,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劳动的机会,使他们劳动的权利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这样可以使其更自觉自愿地融入到劳动过程中来,进而在内心层面接受和认可劳动的相关内容,不怕脏不怕累,更有效的完成相关劳动任务,以此强化其劳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7结束语

第3篇:劳动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成人教育;劳动力转移;再就业;教学体系

成人教育实践来源于不同教育群体及教育理念,具体的教育活动针对性很强。也就是说,成人教育工作是因为个人、社会特定的发展结果而形成的教育需求,因此教育范畴相当广泛,而且其中必然蕴含一定程度的职业教育成分。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不完成等同,与后者相比,它显然更包罗万象。在现实发展条件下,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成人教育对于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的作用就是一项非常突出的特点。

一、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的背景

我国依然处在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建设工作是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必经阶段。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怎样让剩余劳动力完成转移和再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适应新常态下发展趋势的核心任务之一。这项任务,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要面对。是否能够完成好这项任务,不但会影响到城乡建设与协调发展,而且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造成直接影响。在此背景之下,我们应当注意到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面临的几项要求。第一项要求是劳动力为了顺利转移再就业,一定要从原有的劳动形式和劳动体系中转移出去。这种转移既包括空间上的变化,如从农村变化为城市,也包括类型上的变化,如从农业变为工业,由手工业变为商业等。第二项要求是劳动力为了顺利转移再就业,需要有新的职业岗位支持。从本质上讲,即有相关产业及配套的教育内容相支持,劳动力才有转移再就业的可能性。第三项要求是劳动力转移再就业是个性化而非同质化的,即每一名劳动力的未来需求各不相同。事实证明,只有教育安置等项工作满足这几项要求,才能适应此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让转移劳动力真正顺利进入全新的生存与生活环境之中,使之能够在认知上、心理上、能力上做出主动的调整。而毫无疑问,成人教育体系的完善是满足这些要求的必然策略。

二、成人教育对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作用

成人教育的作用在于面向学习者全体,目标直接指向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学习者才能够具备相应的转移就业能力,从而达到劳动力转移的效果。在新常态背景之下,成人教育工作需要更加主动地发挥出自身作用和功能,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发现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重点,应用自身教育优势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劳动力在空间与类型变化后获得一份好工作,从而达到理想的经济发展目标。对于转移劳动力再就业来讲,成人教育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力和素质的发展首先,成人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在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整个过程之中,若劳动力不能具备足够高的文化素质,便会在就业准备与就业实践过程中面临知识和技术的双重障碍。因此,需要使其利用成人教育过程主动配合教师和教育机构提升文化素质。对于成人教育而言,无论是面对面教育,还是远程教育,其核心内容均指向科学文化知识。有计划与有组织地将丰富且有价值的文化知识向学习者方面传输,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劳动力文化素养。文化知识一方面指政治、经济和自然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指法律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等。这些都和转移劳动力主动适应新生活、实现再就业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还可以注意到另一点:文化素质的高低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之间易于产生比较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如果能够真正使劳动力文化素质得到提升,则可以帮助其积极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可以优化其择业和就业观,让其脱离于传统保守思想的桎梏,从而更快接受新鲜事物,主动适应新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而无论是能力的进步,还是观念的发展,都可以说是能力和素质发展的外在表现,它们共同为有效提升学习者未来环境协同水平而服务,使转移劳动力主动适应新的社会化的过程。另外,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一些普通学校教育往往存在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问题,而当面对有再就业需求者时,这样的教育思维和教育形式很显然是不恰当的。成人教育的着重点是使学习者得到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使之能够符合未来市场需求,因此其在能力和素质发展方面的作用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终身学习理念的养成成人教育能够促使学习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一种时代所需的先进理念。它已经由最初的理论研究走向如今的实践探索,处在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环境下的群体,普遍缺少终身学习理念和方法,这是影响转移劳动力和再就业效果的巨大障碍。若想使这一障碍顺利清除,一方面应当进行有效的宣传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在劳动力转移需求较大的地区开展行之有效的成人教育培训工作,利用成人教育的优势和方法,给转移劳动力提供恰当的、便捷的终身学习产品和终身学习信息。作为一种面向群体非常广泛的教育种类,成人教育具有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成本较低、教育覆盖范围较宽等诸多特点,能够全面满足转移劳动力群体随时与随地的学习需求,这便可以为其终身学习提供较好条件。通过成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这部分群体能够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从而给其接下来的再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其中,远程培训这种特殊的成人教育形式,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多媒体课程为载体,尤其可以产生受众面更广的社会化与共享化教育效果,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方面促进学习者终身学习理念的巩固。

(三)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成人教育能够充分满足转移劳动力群体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转移劳动力群体的家庭生活成本较高,所以他们往往会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自身的学习时间受到限制。特别对于一些农村青壮年而言,需要同时肩负家庭经济责任、子女教育责任,学习时间极少。然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就业岗位又会提出全新的要求,这就彰显出比较突出的理想与现实、学习需求和学习时间、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等方面的矛盾。如果不能顺利解决这些矛盾,则学习者必然不能较好地面对就业新常态。而这些矛盾的存在,实际上展现出的是学习者对于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实用性与个性化的追求。成人教育工作正能够利用自身优势,让参与学习者以更加自由、自主的形式接受成人考试。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远程教育。学习者在家用电脑观看专家授课,学习时间和空间都比较随意,他们不但可以迅速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而且能够及时了解相关的就业市场信息,且接受与了解这些内容时,能够将内容与需求相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转移劳动力、实现再就业的效果。

三、成人教育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方式调整

(一)外部环境优化成人教育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方式调整,首要一点在于成人教育外部发展环境的优化。为使成人教育视域下的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工作顺利推进下去,政府、高校、社会应当联合构建形成完善化的教育发展体系。比如,高校应当与教育研究机构共同做好成人教育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的实践研究工作,系统分析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分析探索可行性更高的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教育路径,让教育与学习者现实发展需求相协调,满足其个人学习与就业的期待,并让教育和社会发展所提人才需求相协调。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需要一方面注意到职业教育的现实问题,用理论带动实践,把研究格局进行充分拓展,视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为成人教育中的专门课题,以保证成人教育和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工作的协调统一。再比如,成人教育与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需求相联系,则必然使成人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此时,若想让成人教育效果更好,高校便应当联系政府与社会等进行相应的成人职业教育实践机制探索工作,把教学实践视为成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关键目标,突出成人教育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保证个人再就业的顺利进行。另外,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成人教育有关的法律政策,用法律的形式确立成人教育的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辅助功能,充分保障学习者在这方面的权利与权益,使之能够在当前成人教育体制下得到充分而公平的教育引导,为社会不同群体提供更充足的再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还需要用政策的形式鼓励企业投入到本项工作中来,积极接纳接受成人教育的准备再就业人员。例如,可以用税收优惠政策,让企业进行对接于成人教育的职工职业教育及培训等,让成人教育的体系链条更加完整。

(二)教学体系完善使成人教育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与科学,是发挥出其在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方面作用的重要做法。实际操作中,教育工作者应当突出职业化导向功能,对教育教学发展理念及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视应用能力为教学的首要功能,同时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及个人发展需求,开展与个人再就业及个人职业能力提升相关的教学。也就是说,在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突出成人教育的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优势,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差异化需求和学习能力,制定完善度更高、更具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策略,以此确保再就业及劳动力转移辅助功能的有效性。具体而言,要有科学化的专业学科及学法设计,按照地区的不同、人群发展需求的不同,实现专业化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学内容要简洁明了,避免过于学术化和过于理论化的问题出现。与此同时,要注意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和教学体系完善工作相统一,既让教师具有足够的专业化优势,又使教师能够真正高效教学,突出教学的实际价值。最后,成人教育教师要有足够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以自己的专业优势引导学习者了解职业需求,明确学习内容和职业需求之间的关系,用自身的实践经验给学习者的转移再就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学习直接关联就业用订单式培养的形式,可以进一步突出新常态下成人教育对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的促进作用,保证就业率的提升。在新常态下,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属于一项关键性任务,同时也是一项难点任务。通过观察自身因素可以发现:劳动力转移再就业的困难,一方面是由于职业转换技术和能力的匮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技术能力和职业之间的割裂,即劳动力对于新环境、新工作的不理解、不适应,这让其无法有效认清并满足人力供需市场的规则和要求,从而使自身处在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成人教育工作者既要勇于承担职业培训责任,也要用相应的职业素质教育形式,使劳动力人口的学习和就业直接关联,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再就业率。为了达到上述效果,首先,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当利用和企业联合办学的策略,给企业培养其真正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让教育过程和岗位就业过程协调起来,共同为提高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率服务。其次,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当和职介机构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主动获取新常态下市场人力需求信息,并按照需求调整教育方式,以便为学习者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后,成人教育工作者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合作,进行转移劳动力接受教育后的宏观调配,用政策引导的方式促使学习者主动发现就业出路。综上所述,在新常态形势之下,若想真正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工作的优化发展,就一定要注意成人教育的天然优势,使之在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考虑到当前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的必要性,应当明确成人教育的文化素质与职业能力训练优势、综合学习理念树立优势,以及劳动力个性化学习需求满足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多项工作方法的调整,使成人教育更加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宝芸.创建新型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发展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01).

[2]黄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成人教育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J].成人教育,2015,(04).

[3]张磊.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成人教育创新发展策略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2).

[4]赵媛媛.成人教育促进城市“老漂族”社会适应的研究———以J市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19,(03).

[5]陆玲玲.品牌项目,引领农村成人教育新发展———以浙江省湖州市农村成人教育实践与探究为例[J].中国农村教育,2019,(03).

第4篇:劳动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界定

1.劳动教育的内涵界定

劳动教育指的是教育者通过运用教育理论,使得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劳动认识,使其劳动价值观得以科学树立起来,在这个基础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实践,并能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界定

大学生劳动教育不同于广义上的劳动教育,这就指明了的教育对象——大学生。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与之同时劳动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对其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劳动行为习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的基础上,还应立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是一种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进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的教育实践活动[1]。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1.劳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

劳动是人特有的活动,也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还创造了人类社会。这一论断明确的指出了劳动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与其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首先,人想要存活下来,就必须向自然界寻求生产生活资料,通过劳动把在自然界中索取来的自然资源变为生活必需品,以此达到维持生存的目的。其次,劳动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因为人能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而动物的“劳动”只是维持生存的本能活动。

2.劳动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实现

人类解放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地劳动。但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中,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出现了工人越努力劳动而越贫困的“劳动异化”现象。因此,想要实现人在社会层面上的解放,就必须从消除劳动异化开始,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劳动异化变为公有制。在《共产党宣言》中是这样来描述人的解放和未来的理想社会:在这个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社会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得到极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的发展,人们可以自由发展,自由选择自己想从事的领域,使自己个性得以展示出来。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基础。

三、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

1.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德、智、体、美、劳”既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又各具其功能。一方面,劳动教育对其他四育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即在劳动中培养道德品质、在劳动中提高智力水平、在劳动中增强身体素质、在劳动中提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五育”各具其功能:德育使人“向善”,是成长成才的根基;智育教人“求真”,是发展进步的动力;体育促进“健美”,是强健体格的支撑;美育提升“审美”,是培养对美的认识的基石;劳育重在“务实”,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可见,强化新时代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有利于助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是靠口号就能实现,这离不开每个人的辛勤劳动,需要每个人诚实劳动,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一方面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强化其劳动意识,在新时代浪潮中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服务祖国;另一方面能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涵养劳动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四、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

1.拓宽社会劳动教育的渠道

(1)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首先,要唱响社会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大学生不是“井底蛙”,党和政府要加强网络监管,营造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党和政府要对不良的网络信息进行过滤,还要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引导,促使他们形成积极正确的劳动观。其次,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鼓励大学生以劳模为榜样,形成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让劳动最光荣成为时代强音,使劳动最伟大入脑入心。(2)发挥好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媒体平台的发展正处于井喷期,传输速度越来越快,影响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劳动教育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就必须发挥好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大众传媒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通过大众传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等主流价值思想进行传播,使得大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得到劳动教育的熏陶,例如利用大学生平时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等常用APP推送有关传统劳动美德的正能量新闻报道。

2.深化高校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

(1)将劳动教育贯穿理论课堂。当前,实践课是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课程,劳动理论课缺乏,这容易使劳动教育的意义陷入窄化。因此,高校开设专门的劳动理论课是非常必要的,要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劳动文化等内容的教育,深化大学生对于劳动本质、特点的认知。劳动教育融入理论课程可以选择以下途径:一是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坚持以党的劳动思想和关于劳动问题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二是在思政课中渗透劳动观教育,高校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深度融合。(2)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高校需要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使高校大学生以及教育者在劳动教育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首先,在管理层面,高校要定期检查劳动教育的管理情况,以督促劳动教育管理人员。其次,在教学层面,高校要经常性地督查各院系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重点考察劳技教师的工作态度、教育能力及教育效果。最后,在学习层面,高校要认真考察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重点考察大学生的劳动动机、劳动行为及劳动成果等。(3)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培育。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除了课堂教学以外,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进行高校大学生劳动观的培育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校园文化活动最重要的是要突出主题活动,活动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主题活动一般有固定的来源和特定的时间要求,以社会或校园的某一主题为主。比如,五一劳动节,学生通过提供劳动的照片、绘画、诗词等参与活动,通过这种主题性的活动,真正达到文化活动与劳动教育巧妙结合[2]。

3.打牢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

(1)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家长的想法、态度与行为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们在子女面前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有条件的家长应该自觉主动地学习劳动教育的知识,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激励子女学习劳动教育的理论。首先,父母要巧妙运用自己角色身份,将热爱劳动的相关价值观念,通过日常互动传递给子女。其次,要与子女共同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这能让父母更好地进行榜样示范,进而发挥它的言传身教作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父母一定要善用、巧用劳动教育,不要将劳动教育与惩罚教育相挂钩,让子女排斥劳动,进而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家长对子女更好的进行家庭劳动教育。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谐的家庭关系对高校大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作用。其一,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些家长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劳动教育,因此家长要转变劳动教育的理念,“五育”并举,促进子女全面发展。其二,家长可对子女的劳动进行奖励,以此激励他们,但需要注意的是物质方面的奖励要适当合理、有度。其三,子女也应为家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家长可以鼓励子女协助家务劳动,让子女在掌握劳动方式的同时提高责任意识。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家庭充满爱,点燃子女心中的“劳动之火”。

4.锻炼大学生的劳动行为

(1)转变学习态度,增强劳动意识。培育高校大学生的劳动意识,仅靠外部力量是不行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内因。高校大学生要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劳动教育的知识,要慢慢培养自己的劳动意识,要知道劳动教育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升学和考试,更是为了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校大学生必须主动转变对劳动教育学习的态度,转变自己错误的认知观念,在理论与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劳动意识,不仅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改变对参与劳动实践的态度,要为自己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基础。(2)参与劳动实践,锻炼劳动行为。家庭、学校、社会多方的力量共同作用于高校大学生正确劳动观的树立,但更重要的前提是需要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因此,高校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劳动实践,锻炼自己的劳动行为。第一,在家主动分担家务劳动,在家庭劳动过程中体验温馨的亲情,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第二,在校要注重劳动教育,认真学习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将劳动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学懂弄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并积极参加学校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劳动实践的能力。第三,在社会中要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磨炼自己高尚的劳动品德,促进正确就业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

第5篇:劳动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实现方略

劳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为开展劳动教育创造了有利契机,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符合劳动教育政策的要求,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学科发展需求,更符合广大青年群体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诉求。[1]深入探讨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逻辑机理与实现方略有利于变革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好学科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1.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建设制造业强国,需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只有组建好敢于创新、技术高超、知识扎实的新时代“劳动大军”,才能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谱写新的时代篇章。劳动教育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在爱岗、敬业、专注、创新等方面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劳动实践为途径,使学生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增长本领、领悟真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的育人目标,均以社会发展需要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为方向指引,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二者共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本身就属于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劳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实现劳育与德育的协同共进。另一方面,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路径,增强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协同度。劳动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新的桥梁和纽带,使得学生能够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和快乐,加深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概言之,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本质要回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中心议题,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劳动实践有利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本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劳动教育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2]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个体的发展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推进的,劳动实践则是人们认识世界、拓宽视野、习得技能、总结规律的重要环节,如组织高校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劳动教育的落地,从而发挥好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机理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二者都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在具体实践中要遵循科学方法,既要发挥好劳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实现“以劳树德”,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下推进劳动教育,做到“以育载劳”。

1.“以劳树德”: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以劳树德”就是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劳动教育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引导大学生树立奋斗精神和奉献意识,并以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服务人民群众。一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3]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既需要专业的培养和系统的学习,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等不断淬炼自己,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塑造自信自律品质,进而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二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当下,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复杂,其成长过程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劳动实践,就有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进而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并主动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为未来参加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度。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既要面向未来,又要立足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创新。劳动教育是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引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

2.“以育载劳”: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理。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价值引领。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尚未构建起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甚至存在不劳而获的心态,这是劳动教育薄弱的表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进而达成高校的育人目标。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了课堂载体。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有劳动教育的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论等等。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再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劳动教育创造了新的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这为高校发挥网络的隐性育人功能、弘扬劳动精神、传播劳动价值创设了空间条件。如高校可以依托官方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推送社会劳动模范和感人至深的劳动故事,让学生感受劳动精神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怀,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三、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略

1.做好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衔接,实现有机融入。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系统指导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高校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相关内容,找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进而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传递劳动教育内容。要结合大学生存在的劳动观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人民立场,明晰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理念,认识到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都不会改变劳动创造财富的根本事实。其次,要构建融合性教育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优势互补性,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推进。同时还要以劳动教育为抓手,通过开展劳动体验、举办劳动讲座等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引导大学生强化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进一步提升劳动素养。

2.丰富融合途径,注重参与过程,实现有效融入。首先,要明确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高校劳动教育要完成劳动思想教育、技能教育和实践教育三大任务。劳动思想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和优良的劳动品质,劳动技能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而劳动实践教育则是让大学生将劳动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4]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从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三个层面入手,构建更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措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学生劳动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情感和劳动态度。其次,要依托日常事务管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高校辅导员既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并依托各种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例如,在宿舍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文明宿舍评比,让学生注重宿舍内务整理,保持个人卫生清洁,保持楼宇的干净、整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通过自身劳动维持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3.完善育人评估体系,实现长效融入。首先,要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于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导向作用。高校要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效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体系方面要突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要符合学生教育实际,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注重过程的实效性。同时,要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避免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走过场”。其次,要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单一的评价体系不仅难以反映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成效,甚至会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接收效果以及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并不断提升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紧密度。高校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导向鲜明又符合本校特点的考核指标,将教师、专家小组成员、学校领导、企业和学生等纳入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主体之中,通过多元主体构建,从不同视角反映学生参与劳动的实际情况,并收集学生对参与劳动实践的反馈和建议,进而切实掌握学生面临的困难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为优化教育活动和课程设计提供参照。总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劳动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入,处理好劳动教育途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入,落实好劳动教育评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入,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劳动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振,刘余勤.探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承认意蕴——以马克思的“承认逻辑”为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5).

[2]卢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空间解释的“度”与“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

[3]何菁.劳动教育:思想政治课育人的独特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