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劳动教育设计范文

劳动教育设计全文(5篇)

劳动教育设计

第1篇:劳动教育设计范文

一、三类基地:区域劳动教育基地的错位建设

苏州劳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生生不息。其中,三类劳动实践基地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效。“最便捷”的“校园基地”。这类基地由学校自主建设,有的是带有鲜明主题的室内场馆,有的是大空间的室外园舍。如张家港市常阴沙学校拥有几十亩果蔬花卉种植园;相城第一实验小学围绕中草药种植研究,建成室内的“中医馆”和室外的“三味园”;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围绕“生活课程”建有室内的“衣食住行馆”和室外的“行知小农场”;位于刺绣之乡的高新区镇湖实验小学建有高大上的“苏绣文化少儿研究院”;昆山市城北小学将校内十几亩地打造成融劳技与科技教育于一体的“星火生态园”。分布于苏州城乡600多个学校、几乎覆盖所有学校的劳动基地,因循学生需要而建,又近在咫尺,使各种劳动学习得以真实自然发生,因而发挥着“最便捷”的教育功能。基地建设还与学校文化创建、德育活动、班队活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紧密结合,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油菜花盛开时,太仓市港城小学把课堂搬到基地,四年级同一个班的孩子连上三课:在科学课上解剖菜花、美术课上画菜花、语文课上写菜花作文。“最深入”的“中心基地”。苏州10个区县共建有16个专供青少年开展劳动教育的基地,通常冠名“综合实践中心”或“青少年活动中心”。综合实践中心下辖于各市、区教育局,具备“六有”(有土地、有场馆、有宿舍、有教师、有课程、有经费)优势。辖区内中小学生定期定点、轮流分批前往基地,学习劳动技能,参与拓展训练,体验寄宿生活,在3至4天内连续开展集中性劳动锻炼与自我生活服务。青少年活动中心侧重于组织孩子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与竞赛,如“劳动日”的自我服务学习、“劳动周”的成果展示、劳动技能现场比赛等。我们认为,在“中心基地”中学、练、悟、行,开展集中式、浸润性的劳动教育是深度有效的。“中心基地”堪称劳动教育的“专科”学校。“最专业”的“行业基地”。在苏州,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博物馆、科技馆、生态园、工作室林立,这些单位都拥有行业内先进的场馆设施、前沿的技术信息、受尊敬的劳模专家。与行业“联姻”,共同开展劳动教育,是苏州很多中小学的自发行为。如组织学生前往“花卉植物园”,修枝剪叶、管理田垄,出力流汗,体验农民耕作的艰辛;前往“御窑金砖博物馆”,亲历踩泥—制坯—晾坯—入窑—出品等一整套制作过程,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与工匠精神……

二、四个主体:区域劳动教育基地的高效运行

第2篇:劳动教育设计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困境;实践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1]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要将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无缝对接。[2]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3]将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相结合,从个人发展看是增长见识、培养个人能力的良好方式,从区域发展看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途径。[4]在研学旅行中精心设计富有特色的劳动课程项目,让学生投身到不同类型的劳动中去,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真正实现“研”与“学”相辅。[5]在分析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可行性、开发困境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开发的思路,并以建宁县为例开展实践探索。

一、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1.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相互促进

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有助于丰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拓展研学旅行市场份额、提高研学旅行认可度。随着劳动教育被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列为必修课,其为研学旅行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研学旅行因成为劳动教育的良好实践载体而备受欢迎。“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能实现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双必修,一举两得,有望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2.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

“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既能实现精神深处的强烈共鸣,又能实现产业深处的无缝对接。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需要校外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活动形式,能够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6]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能提供丰富的适合渗透劳动教育的研学资源,这些资源适合开发生活技能训练、手工技艺体验、农业劳动实践、军事训练、科学探究、技术与设计、革命传统教育等类型的研学课程。

3.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提供广阔的劳动教育场景

劳动教育基本理念是强调学生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把握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7]研学旅行能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等不同环境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劳动。劳动课程实施需要“真实”的场域和“身体”参与实践。[8]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术性的学习太抽象了,需要看见、触摸和闻到所读和所写的内容。[9]研学旅行基地(营地)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为实施劳动教育提供广阔的教育场景。

二、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困境

1.课程开发者和执行者对劳动教育形式认识不清

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者和执行者对劳动教育普遍存在四大误区。一是认为脑力劳动等于劳动教育。比如,通过听讲座、参观博物馆、接触职业岗位即可完成劳动教育任务。[10]其没有理解《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有关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二是认为劳动技术课等于劳动教育课。通过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劳动技术培训就能完成劳动教育任务,忽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三是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等于劳动教育课。混淆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的概念,没有理清二者既有共同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四是认为研学旅行等于劳动教育。不了解研学旅行是载体,劳动教育是内容。

2.课程开发者和执行者对劳动教育内涵把握不准

某地依托杨氏廉孝文化开发的《廉洁奉公教育》《弟子规》《少年中国说》等研学旅行课程,通过打《弟子规》和《少年中国说》功夫操锻炼学生体质、凸显体力劳动,通过朗读《弟子规》和《少年中国说》提高学生智慧、凸显脑力劳动,通过学习“杨震拒金”廉孝文化提高学生“勤政清廉”的情绪劳动能力。上述案例中的“情绪劳动”脱离了劳动的本质内涵。情绪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心理过程,背离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要求的“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侧重体力劳动)的基本内涵。[11]

3.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形式化

劳动教育长期存在对劳动课程育人价值认识肤浅化等问题。[12]目前大部分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以学工、学农、职业体验等劳动技能体验为主。劳动教育多停留在外在形式上,成果以拍照打卡方式呈现,不注重学生对劳动精神的反思,停留在体力劳动锻炼,忽略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所包括的复合型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并存)的锻炼,不注重劳动精神与劳动技术兼修,忽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不恰当

有些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研学目标过多且难以实现,有些研学目标抽象宏观且难以评价,有些研学目标行为主体不是学生,有些研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割裂。

三、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思路

1.遵循劳动教育、研学旅行

综合实践活动等相关政策简单把脑力劳动、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或研学旅行等同于劳动教育的根本原因是对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政策文件不了解或理解不准确。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必须深刻领会《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精髓,[13]遵循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把握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不偏离。必须准确把握《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融会贯通劳动教育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14]综合运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政策文件,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15]选择合适的研学资源和场景,侧重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形式的劳动教育研学内容,侧重研究性、体验性实践教学方法,制定可衡量、可操作、可评价的劳动教育研学目标,实现劳动素养的综合培养目标。

2.课程开发者和执行者应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内涵

(1)劳动精神与劳动技术兼顾劳动精神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展现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和精神品质。[16]新时代劳动精神彰显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新理念。[17]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缺少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以致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不能得到有效培养。[18]因此,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可根据研学资源条件充分挖掘劳动精神与劳动技术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应该既有动手层面的劳动(侧重劳动技术),也有动脑层面的劳动(不仅强调对劳动内容的思考而且侧重对劳动精神的反思)。体力劳动侧重通过消耗体能,运用劳动技术完成技术类工作;脑力劳动侧重通过动脑分析、解决较抽象的问题。技术类工作不仅需要体力劳动还需要脑力劳动,比如手工制作不能只有机械的技能操作没有思维清晰、程序合理的脑力劳动;抽象类工作不仅需要脑力劳动还需要体力劳动,比如程序开发不能只有脑力劳动没有身体机能的消耗。因此,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没有天然的对立和隔离,只是以不同比例的形式融入每一项劳动实践中。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应侧重通过体力劳动培养劳动精神。(2)“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劳动“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以德为首,德育侧重解决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问题,体现“善”的要求;智育侧重开发智能,体现“真”的要求;体育促进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体现“健”的要求;美育陶冶情操,塑造心灵,体现“美”的要求。[19]新时代劳动教育要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育人目标。[20]因此,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可根据研学资源条件综合挖掘“五育”价值。

3.渗透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分类分层设计研学旅行课程

从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角度渗透劳动素养能有效超越劳动教育表面形式,把握劳动教育精神内核,实现劳动教育形式与劳动素养的统一。因劳动教育研学资源不同,研学过程与方法不同,适合挖掘的劳动教育价值不同,应针对不同学段精选研学资源,分类分层设计研学课程,以实现多元化的劳动教育目标。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相关规定对不同学段分类指导设计可得6种类型的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见表1)。[21]4.以劳动素养指导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依托劳动教育研学资源及场景是基础,从研学主题、内容、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系统设计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才是关键。渗透劳动教育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成败的关键在于研学目标的制定。建议结合研学资源特点、研学对象学情特点,运用三维目标融合法设计研学目标。没有科学渗透劳动教育内涵的研学旅行课程要么与劳动教育毫无关系,要么只停留在表面上动动手、出出力、流流汗、拍拍照,难以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综合提升。培育劳动素养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指向。[22]建议参考龚春燕等构建的劳动素养框架(一是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劳动尊重、劳动责任;二是劳动能力: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创造;三是劳动习惯:自觉劳动、安全劳动、诚实劳动;四是劳动精神:劳动奉献、劳动美好、劳动幸福)设计研学目标、感觉内容、研学实施、研学评价等环节。[23]

四、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实践探索——以建宁县为例

根据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思路,渗透劳动教育内涵,遵循《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不同学段的要求,[24]依托建宁县研学资源,从研学主题、研学对象、研学时长、研学内容、研学目标、研学实施和研学评价七个方面设计两大类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

1.渗透劳动精神与劳动技术开发生存体验类研学旅行课程

融入劳动精神与劳动技术开发的研学旅行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过程中应把具体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技术蕴含于研学内容、研学目标、研学实施和研学评价等全过程,避免把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劳动技术教育。建宁县可以依托上坪古村、桃梨观赏园、绿田(福建)食品有限公司、反“围剿”纪念园、修竹荷苑、闽江源自然保护区等研学基地的研学资源和场所开发生活技能训练、手工技艺体验和农业劳动实践等生存体验类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见表2)。学生通过生活技能训练活动、手工技艺体验活动和农业劳动实践,不仅能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能思考各种生活技能和手工技艺蕴藏的科学原理,思考农业劳动常识蕴含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精神,在劳动教育中体会劳动创造物质、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快乐的幸福感,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的态度。下面以“建莲工艺”为例详细介绍。研学主题:建莲工艺研学对象:四~六年级学生研学时长:180分钟研学内容:①学习建莲手工制作技艺;②观察莲蓬结构;③探索莲花与莲子的关系;④学习莲蓉饼制作技艺。研学目标:①体验建莲手工制作技艺和莲蓉饼制作技艺,能在规定时间完成一定数量建莲的手工制作,能发挥创意制作莲蓉饼,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实践创新精神;②观察莲蓬的结构,并探究莲花与莲子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研学实施:①体验建莲手工制作技艺;②探究莲子结构;③体验莲蓉饼制作技艺;④各组分享自己成果。(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享感悟:你在体验活动中学会了哪些劳动技能?你想过如何提高劳动效率吗?你想过对莲蓉饼造型或配方进行创新吗?你了解农民种莲、采莲的农事活动过程吗?你发现莲子结构有哪些特别之处吗?最后教师总结核心思想:美好生活双手创造,美好事物心灵感悟!)研学评价:研学活动过程评价(主要涉及时间观念、专注学习、纪律意识、自身形象等)和研学成果评价(见表3)。

2.渗透劳动“五育”功能开发军事训练、科学探究、革命传统教育类研学旅行课程

第3篇:劳动教育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在此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把握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丰富劳动教育的意义与内涵,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并在劳动教育中体现思政元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同时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路径。通过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将崇尚劳动的理念内化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入脑入心,通过授课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并掌握扎实的劳动技能。

1新时期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与内涵

新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教育界提出劳动教育的要求恰逢其时,具有时代紧迫性。改革开放40年来,许多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形式进入中国,一些不良的思想也传入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炫富等不良社会风气导致部分青年人的价值观扭曲,不劳而获思想盛行,不想通过踏实劳动致富,幻想着一夜暴富。高职院校学生部分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的“小皇帝”,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此现象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异化,普遍缺乏劳动技能,意志力薄弱,劳动意识缺失,心理脆弱,人际交往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差,适应环境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部分学生好逸恶劳,不珍惜自己或他人的劳动成果。心术不正者,甚至窃取或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高职院校的学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如果任由这种不良思想蔓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2020年初,疫情席卷神州大地,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劳动者的不懈奋斗,努力拼搏下,中国政府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蔓延的趋势,拯救了许多同胞的生命。成绩取得的背后是无数劳动者的默默奉献,用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铸就的伟大丰碑。因此,劳动创造人类美好生活。这里所谓的劳动,是指广义上的劳动,即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统称。劳动教育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进行简单枯燥的体力劳动,如搬砖、除杂草、翻整土地等。劳动教育,需要教育者在劳动过程中教育学生,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传授生活技巧、生产技术、劳动技能。劳动教育与学前教育、安全教育、思政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展开,体现专业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应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培养爱劳动,善劳动,能够创造性劳动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

2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目前尚处在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第一、高职院校相关劳动教育课程缺失,思想认识偏差。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2]。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尚处在论证阶段,现有的教学文件中没有预留出劳动教育课程的课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体现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没有明确劳动教育课程授课内容与形式。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缺乏专业教材,没有独特的教学设计。现已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大都是简单体力劳动,没有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发富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忽视劳动教育会导致如下问题:人为割裂理论与实践教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认知有偏差,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是在办公室画画图,做做设计,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与设计无关。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实际考查调研设计场地的具体情况,厌恶下工地,害怕被晒黑,弄脏自己的衣裤,结果设计出来的作品脱离实际,无法达标。同一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间相互攀比,以享乐为荣,以劳动为耻。同时受中国古代传统观念“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思想影响,许多学生对体力劳动嗤之以鼻,厌恶至极,对劳动教育课程有抵触心理,导致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推进困难。第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保障不到位。高职院校长期忽视劳动教育,导致劳动教育课程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物质保障。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职业技能的培养,已经存在许多职业实践课程,许多教师和学生认为没必要再进行劳动教育课程学习了。劳动教育课程无教材,无场地,无专业师资。缺乏系统的学理性劳动教育课程导致现有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较粗浅,教学设计较粗糙,学生存在思想抵触,教育效果不佳。第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各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形式大同小异,缺乏专业特色。某高职院校安排学生进行农业耕种、校园环境清洁、图书馆整理书籍等活动;让学生到社区、企业、农村进行志愿服务等活动。这些活动与高职院校中已经开展的一些活动相类似,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各种社团活动雷同,单纯的体力劳动枯燥乏味且没有技术含量,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意愿的提高有限,劳动水平与技能的提升有限,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的能力了。

3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时期高职院校要肩负起价值引领、人才培养和内涵式发展的历史使命[3],要求高职院校要有更高的站位与前瞻意识。虽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存在不足,可从以下三点改进:第一、加强思想引领,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要牢牢把握高职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明确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以体力劳动为主,因为只有实实在在劳动了,才能做到知行合一。[4]。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即将成年的未成年人,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较强。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劳动思想、劳动态度和劳动方法的教育。即使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了大量职业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具备正确的劳动态度,所以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极有必要的。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论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加强思政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对教师和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提高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第二、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支持和保障力度。首先,在教学文件中体现劳动教育的作用与地位。其次,在课时,教学场地,教具采购,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予以保障。最后,需对劳动教育师资进行统一培训,只有授课教师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才能教育好学生,否则环镜艺术专业学生厌恶体力劳动的情况将无法从根本上杜绝。第三、丰富与创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在高职院校现有劳动教育形式的基础上改良与创新,将单纯的体力劳动与专业教育,专业实习相结合,体现专业性与技能性,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是为了学生将来的劳动就业服务,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国家建设者。可以请劳动模范、行业标兵、著名企业家到校开讲座。解决学生的关切:1)劳动的意义;2)如何有效、高效劳动;3)如何看待集体劳动创造价值与个人劳动报酬索取之间的关系。通过树立优秀劳动模范典型,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心,专业自豪感和职业认同感。劳动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劳动安全,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教育,男生可适当进行体力劳动,女生可以安排一些合适的活动,如针线活,整理收纳等工作,让学生了解自己未来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教育者要控制好劳动强度,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安全有序开展。高职院校丰富与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可加强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素质技能的要求,以岗位技能需求驱动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企业导师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劳动,不知道怎样劳动的思想困惑。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或技术管理骨干。在该教育模式下,教师有动力,学生有干劲,师生间擦出创新的火花也就水到渠成了。该机制可促进师生共同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以师生双方都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

4结束语

新时期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学生可能对劳动教育存在认识片面,思想上不理解等情况,需要教师耐心解释,细心疏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形成合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用实践成果教育广大青年学子,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丽,劳动创造人类幸福美满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0-04-02].

[3]王永清.肩负新时代高校的新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07(001).

第4篇:劳动教育设计范文

关键词:宿舍文化;劳动教育;全面发展

2020年3月,中央、国务院对外公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重点强调,要选用有效措施强化并落实以青少年为对象的劳动教育。当代学生作为中国强盛的新生力量,更是国家及民族复兴重任的未来“急先锋”,巩固并强化学生整体的劳动教育迫在眉睫。鉴于此,借助宿舍文化来强调学生劳动教育,推进“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发展思想,开辟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组织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及积极主动的劳动教育活动,早日建成文明校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质、道德素养与劳动技能等全面发展。

一、宿舍文化背景下开展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宿舍是为学生提供居住的场所。以学生宿舍为载体,从物质与精神等不同层面出发开展各种交往活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即称为宿舍文化。宿舍文化的形成源自宿舍硬件设施与学生群体的交互作用,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与此同时,学生进入宿舍必须遵守宿规宿纪,与宿舍的管理员、老师以及同伴等和谐相处,这一过程中又形成了不同的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宿舍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无形的、持续的,并且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育人效果。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对于践行党的方针政策、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目标,具有积极意义。以宿舍文化为背景推进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宿舍文化发挥出应有的服务育人功能来说至关重要。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宿舍依然采用的传统管理手段,即停留于“看管式”的宿舍管理手段当中,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良性的生活习惯极易形成负面影响。以宿舍文化为背景的学生劳动教育可将以学生为对象的管理上升至教育和培养层面,即选取合理的教育模式,学生对此更容易接受,有利学生主动调动自身的动积极性,营造出更健康的生活劳动环境。现阶段多数学校均重视强大对学生宿舍物质建设的投入,保障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基础生活设施服务。但相对而言以宿舍为切入点的内涵式文化建设则不够重视,导致学校宿舍文化氛围严重不足。以宿舍文化为背景下的学生劳动教育建设与培养,则在增加劳动教育实践场地的同时,使以学生为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和具体,在完善劳动教育之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宿舍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

二、宿舍文化背景下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宿舍文化的育人价值不言而喻,然而当前各学校以宿舍文化为背景开展的学生劳动教育还面临一些问题与困境,成效欠佳。总体来看,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领导不够重视、宿舍空间不合理、宿舍制度不适用、宿舍管理不到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欠佳等多个方面,具体概括如下: 

(一)宿舍文化建设不足劳动教育模式不成熟首先,各学校以学生为对象的劳动教育多和其他课程实践进行有机融合,以此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锻炼,继而使学生体力劳动能力随之提升。然而课程实践虽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但其融合教育过程多强调理论性而忽略了实践操作,导致学生个体对劳动认识教育不够科学。在这样的劳动教育实践过程内,学生极难学习并掌握到劳动的本质,更无法产生自觉劳动意识,难以实现劳动教育的预期目标。同时也有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认识偏差较大,认为其与体力劳动等同,造成学生对培养劳动的意识与习惯比较反感,劳动教育教学难以实现。其次,对于宿舍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我国各级学校建设始终坚持党委领导,积极维护党的决定,全面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近年来,各大中小学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贯彻文化育人发展理念,树立全新的校园形象。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充分重视。尤其在的讲话中也提及建设各学宿舍文化的迫切性。宿舍文化建设涵盖的内容多、范围广,涉及院系领导、教师、辅导员、后勤、宿管以及基建等方方面面,需要各主体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只有校党委高度重视并统一领导,才能确保设计、运营、教育、服务与管理等每个环节都实行到位。但在具体实践中,各学校党政领导还是不够重视宿舍文化,更缺乏对以宿舍文化为背景的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视,在此方面的关注与投入远远不足,尚未明晰宿舍文化和劳动教育建设的执行主体,权责划分不明确,甚至没有任何领导主抓以宿舍文化为背景的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导致劳动教育宏观规划不到位,建设管理流于形式,再加上缺乏有效监督,劳动教育建设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学生自主管理不足劳动教育师资专业性不够建设校宿舍文化,学生的参与和配合至关重要。但现阶段对于多数学校来说,住宿学生就是“被管理”的对象,显然他们没有自决权和自主权,这对于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一种无形的压制。在一些宿舍文化建设活动中,以宿舍设计比赛为例,学校或教师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与想法,而是强制性的安排任务,这也导致学生参与宿舍文化活动的态度消极,违背了文化育人的初衷。基于各学校学生自主管理不足,宿舍文化建设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多数学校在基于宿舍文化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师资专业性不足有关。因师资缺乏专业性,学生难以得到基于宿舍文化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正确引导,学生难以通过劳动教育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优良的生活品格与积极的劳动技能,这导致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不足、自主管理不够的前提下难以借助劳动教育形成理想的三观。

(三)宿舍文化不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不科学制定宿舍管理制度是加强宿舍管理,健全宿舍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合理的制度规范以及有序的管理措施,能够确保宿舍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落实,也包括文化育人思想的实现。目前,各学校宿舍大多制定了《学生宿舍管理办法》等基本规范,以期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但是实际执行效果却大打折扣,具体问题表现为:第一,缺乏科学的宿管人员选聘制度。想要完成宿舍文化育人的任务,宿舍管理人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有宿舍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与较高的素质水平,再加上强烈的育人责任意识,才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但是目前各学的宿舍管理人员普遍年龄大、学历低、能力差,他们每天重复开关宿舍门、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对于育人工作则束手无策。第二,宿舍管理模式倾向于秩序管理。宿舍文化本身较为复杂,其实现过程需要构建灵活性、多层次的管理机制。目前学生宿舍管理只停留于简答的秩序管理层面,缺少教师、后勤、社团以及学生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宿舍管理与劳动教育、德育教育、心理教育脱钩。同时,现阶段各学校就教学来说多不关注学生层面的劳动教育,导致学生在基本生活技能方面缺失严重,宿舍难以保持良好的卫生差,学生生活环境差等现象成为宿舍文化建设的难题。就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与劳动等习惯来说,家庭和学校对此均缺乏主动性,很多学校忽略劳动教育,且对其缺乏必要的教学评估,导致劳动教育难以得到有效考核。劳动教育对照其他专业知识教育各有侧重,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并树立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劳动意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体力、毅力与实践力,这也导致劳动教育评价难以有效量化。

三、宿舍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劳动教育实现路径

(一)健全宿舍文化建设优化劳动教育方案健全宿舍文化建设具体做法为:首先,从政治高度重视宿舍文化建设。认真学习的讲话精神,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把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根本落脚点,通过宿舍文化建设来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激励学生共同学习、全面发展。其次,尽快明晰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做到有人牵头、有人执行、有人监督、有人管理。将宿舍文化纳入学校党委书记的“一把手”工程计划,层层压实责任,坚决落实到位,发挥成效。再有,专门指派一名副校长作为宿舍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明确宿舍文化建设的总体任务与落实细则,坚持责任到人、工作到位,从上至下大力支持宿舍文化建设,副校长直接向党委书记汇报宿舍文化建设的工作成果。加大领导保障力度,各学宿舍文化建设才有“主心骨”。同时,要以健全宿舍文化建设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方案。劳动教育方案作为确保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劳动教育若想提高教育教学效应,则必须制定合理且详细的劳动教学方案。劳动教育以劳动为核心的教育手段,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并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劳动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宿舍作为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同样也是养成劳动习惯的必备实践场所。基于宿舍文化背景下推进劳动教育可以以学生为对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宿舍生活进行融合,以此为前提确保劳动教育真正落地,提升学生学习劳动教育的层次化、兴趣化与生活化水平。

(二)立足宿舍育人功能强化劳动教育师资建设结构决定功能,设计各学校宿舍楼宇之前要充分考虑功能需求。立足文化育人发展视角,精准定位宿舍功能,才能获得理想的结构布局,使得宿舍文化建设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一方面,新时期建设的宿舍除了满足学生基本的居住需求以外,还要融合美育、德育于一体,从更深层次凸显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各学校在充分发挥出宿舍文化育人功能的同时,要强化劳动教育师资建设。各学校可考虑以学生处作为主导来组建劳动教育课程的教研室,由教学经验丰富的德育教师为该课程的学科带头人,在本课程设计时即引入劳动教育理论,同时也增设其他思想政治等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此丰富师资队伍,同时提升劳动教育的实践与理论教学内容,为提升基于宿舍文化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三)统筹宿舍管理模式创新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宿舍管理制度,加大制度执行力度,有利于规范宿舍秩序,更好地落实文化育人功能。首先,制定完善的宿舍管理人员选聘制度。宿舍管理人员长期在宿舍内工作,每天与大学生打交道,他们的管理能力、个人素养与育人意识对于大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新时代的宿舍管理员不只是扫地看门,更要肩负育人任务。所以淘汰一批年龄大、学历低、能力差的宿管员,重新制定选聘制度,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更是落实宿舍文化建设的必做之事。其次,转变过去以秩序管理为主的思想观念。宿舍文化建设要求宿舍管理不仅仅是秩序管理,更是思想管理,道德修养管理,心理健康管理。要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治理的合力作用,构建协同育人的发展机制,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在统筹宿舍管理模式,创新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主要有如下部分:第一,课程考核。借助课程考核针对相关理论课程学习效果加以评估,要突出实践学习而弱化理论掌握,确保学生了解并掌握劳动教育技能为重,评估以学生是否合格为准;第二,量化评估价。即以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为对象加以评价,宿舍文化背景下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评估要量化学生在宿舍参与的劳动效果与完成情况;第三,过程考核。以学生宿舍为对象检查其劳动教育实践情况,评估学生对宿舍生活所持的劳动态度,并制定个体评估依据开展具体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更,李国生.思政教育与设计类专业实践的融合——以时尚特色宿舍建设为例[J].轻工科技,2021,37(03):187-188.

[2]张春伟.以宿舍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讨[J].决策探索(下),2021(02):55-56.

[3]杨志桥.思政教育视角下学校宿舍文化建设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2):69-70.

[4]董怀岩.“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学校宿舍安全教育新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100.

[5]余文冲.宿舍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劳动教育实现路径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0(04):65-67+99.

[6]宋玉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宿舍管理的实效性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8):138-139+142.

第5篇:劳动教育设计范文

关键词:产教融合;劳动教育;职业素养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劳动是职业人才出彩的路径,这使得劳动教育成为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特别是独生子女这一代,学生阶段唯分数论,成长阶段弱化了劳动观念,忽视了劳动能力培养,并且高职教育的对象主要来自普通高中和对口职高,其普遍学习能力相对不足,从而导致缺乏学习自信。怎样使教育对象热爱上职业学习,跟上学习节奏,既是职业教育的痛点,更是难以突破的重点。

1研究基础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高职实施“应会”教育的主要途径,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2],只有将产和教有机统一的高职教育才是有效的、合格的教育。开办高职新工科、产教融合都聚焦在提升职业人才培养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度,通过产教融合促进高职新工科专业劳动教育的实践和研究,破解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成长的难点。培养学生从参加劳动开始,到通过劳动做好一件事,再到产生内生动力去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做事,使之成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主渠道。通过劳动教育唱响“劳动创造价值学习成就人生”“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劳动启迪思维”的高职校园文化主旋律。高职院校必须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紧迫感、责任感,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高职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及实施途径

2.1劳动教育课程目标

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承载着培养合格建设者、接班人和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双重任务[3]。当前职业教育实施劳动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劳动是人存在的方式,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职业院校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职业认同度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主动性。2.2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及实施途径职业院校应更加积极地把劳动教育融入素质教育、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的各环节,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的全过程[4]。2.2.1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16学时;主要围绕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劳动、劳动能力培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教学方式以案例教学加劳动实践,考核方式根据学生实际参与的劳动项目报告或劳动项目设计,按照基于课程内容制定的评分体系进行考核评价,也可以采用其他更能检验和促进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2.2.2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职业院校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职业劳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依托项目化实训及实习,开展职业体验劳动和专业实践劳动,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感受劳动过程,体验劳动结果,培育学生勤劳敬业、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劳动态度。首先,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大数据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3个专业为试点,每个专业确定2门专业课,由课程负责人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设计中,任课教师在课内外实践训练中至少分别开展生产劳动或服务性劳动项目1个,经过试点课程一轮教学实施后,进行专业课程劳动实践总结,对项目设计、实施及考核方案进一步完善后再扩大推广。2.2.3日常生活劳动及社会实践。由校企年级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向学生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组织学生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加强过程指导和督促,培养学生劳动改变环境的习惯,提高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日常生活劳动考核计入素质拓展学分。学生可以在校参加勤工俭学;也可以在寒暑假期间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感受职业劳动;学校和家长共同引导学生体验劳动改变生活,鼓励学生参加家庭劳动,在班会活动中分享劳动改变生活的事例。2.2.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劳动文化氛围。学校团总支定期组织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提供相关公益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学生社会公德和爱国爱民情怀。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组织师生在校园里观摩技能竞赛,学师工匠精神,传承企业劳动文化,领悟爱劳敬业的劳动精神。

3产教融合促进劳动教育实施的举措

产教融合因汇聚了校企优质资源,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使企业岗位需求与学校教学无缝衔接,真正培养生产一线懂技术、会操作、能管理的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的主要任务有“产学研创”,基于“产”办“学”,基于“产+学”办“研”,基于“产+学+研”办“创”,打通了从企业到高校,从生产、学习到研发的全链条,实现产业和教育的完美融合,最终形成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其中:产是通过劳动实现的,学中的实践包含和强化劳动教育,研是依靠劳动及理论研究中的感悟和积累,创是校企共育人才改革模式创新、成果创新,产教有机融合必然促进劳动教育。

3.1双元办学,三专培养管理共育学生劳动观

在学生进入职业学习初期,校企专职辅导员、专职企业技术导师、专职企业素养导师,“三专培养管理”共同实施职业素养教育。首先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通过全方位、全时段的管理及落实职业素养教育中对劳动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劳动观,落实到对日常生活的料理中。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有发动、有方案、有布置、有检查、有交流、有评价”,使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上升到职业高度,促进学生从职业萌芽催生对劳动的热情,用先进的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引领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与生活观,弥补部分学生在成长阶段中劳动教育的缺失。辅导员通过指导学生撰写日常生活劳动总结报告或劳动设计,选出优秀或有特色的总结、设计在班会中分享,针对学生有体会、有感触的内容交流劳动经验、提升劳动技能、启迪思维。这些项目不局限于学校内,可以是学生广泛关注、了解或有兴趣的。如:洗衣服、做菜、宠物喂养、灯具清洁及维修、窗帘轨道及窗帘购买与安装、缝纫等。通过对想做的事进行学习设计,体现思维先行,提升劳动品质,这样的能力迁移到职业学习中是非常有价值的。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团总支组织开展“净化校园环境我行动”“寝室卫生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实际参与到守护校园环境的行动中,进一步加强校园劳动教育的渗透性。

3.2产教融合促进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

校企共建工程实践中心、各类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引入生产性项目化案例,引入企业生产一线高技能师资,从硬件平台、产业项目、实践指导教师等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资源。硬件平台能成为劳动教育的载体,产业项目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在编写校企双元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理念和具体内容。学校对实践指导教师进行劳动教育的培训和强化,使其具有在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3.3生产劳动教育融入项目化课程中

校企联合办学的核心之一是将生产性项目引入到专业教学中,以项目化案例供学生学习。借助“劳动任务”实施专业实践教育,企业教师提供丰富、适用的指导。学生不再是像传统教育中完成作业,而是在专业学习中完成劳动任务。教师用劳动任务的评价方式作为考核要求,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体验生产劳动,课程考核部分实现变原作业考核为劳动成果性的产品考核,成绩计量从百分制变为合格与不合格评价。学习过程即劳动过程,使教学直观性显著增强,能调动学生最大化地主动参与,最大限度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如:二级学院针对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类专业的就业特点,依托合作企业优质就业资源,积极灵活地调整与优化培养目标,不断细化培养过程,从第4学期开始实施“因岗定人,因人定技”的分层分类小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在踏入工作岗位前就具备2~3个完整小项目的开发经历,用市场检验和评价项目成果,通过生产劳动服务实践提升专业技能。

3.4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新工科人才培养全过程

新工科专业提倡重实践、跨学科,校企联合搭建服务性劳动的平台,全部专业都建有校内工作室。各专业对学生实行分层分类教育,从二年级开始,根据学生专业学习考核确定分级分类,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由浅入深的生产性项目,相应地安排服务性劳动项目。在校企教师指导下,工作室学生可以承接服务性劳动,提供服务产品,如:信息类专业学生经校企双元导师面试考核合格后,进入工作室技术服务团队,双元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团队承接对内对外的各种信息技术服务和项目孵化,在YE工作室承接校内外音视频制作、软件开发设计,在DTO(在线数据技术)双创工作室,承接研发大数据信息技术服务项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包含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医疗装备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学生接受联合订单培养企业组织的智能制造产线核心能力培训后,在现代制造工作室参与智能制造设备改造生产服务劳动;机电专业学生承接产品加工制造及医辅产品制造,开展残疾儿童康复辅具、智能病患护理系统研制;汽车专业学生在汽车服务工作室面向校内汽车开展保养及维修服务等。融入职业教育专业技能的服务性劳动实践,培养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对服务劳动开展增值性的过程评价,提升学生的自信、帮助其发现不足,及时改进提升。学校每年组织的、由企业冠名支持的学生创新创业作品产品设计大赛也为推出优秀作品产品提供了导向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服务意识,在劳动服务中孕育孵化创新产品。

3.5专业素养与家庭劳动、思政教育融合,互为促进

学生将专业素养应用于生活实践,并且让家庭劳动与思政教育融合,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倡导“一碗美食敬亲人”“自己动手美化家园”“家电安装维修”等敬老爱亲行动,用家庭中生活劳动成果感念亲恩,改善和美化生活,带给亲人关爱和享受,营造“爱生活、爱劳动”的和谐、奋进氛围。

4产教融合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效

4.1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职业素养同步提升

在学生接受劳动和慢慢喜欢上劳动的前提下,其劳动成果有助于提升社会及学生自我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托起学生的自信。运用好劳动体验对思想触动的深度,各种教育影响才会产生效果,提升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企业文化带给学生对质量意识、标准意识的影响和熏陶,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不足,为提升劳动创造的价值而产生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动力,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2产教融合为劳动教育搭平台、引资源

让劳动与教育紧密结合,利用好劳动与人的密切关联,教师运用劳动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因势利导,绝对不是用劳动惩罚学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校企双元育人的课堂教学中,以真实的生产项目任务驱动,在生产实践中,校企双导师指导学生,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面对完整的生产过程付出自己的劳动,再将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转化为自信心和职业荣誉感,通过职业体验,感受和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培育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借此消除因对专业课程学习产生习得无助感而放弃学习的痛点。

4.3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促进校企共育人才目标的达成

融合校企资源,实施全方位劳动教育体系设计,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为劳动教育实施提供了课内课外实践渠道,能较好地体现劳动教育体系的连贯性、针对性,提升有效性,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5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5.1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有待完善

目前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比较单一,应探索全过程、动态的多元化、多层次考核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即“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元和结果呈现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即参与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家长、企业等;方式多元应包括笔试、面试、实操、调研报告、劳动项目设计等多样化的检测方法;呈现多元是指评价结果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学校主导完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从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等到劳动情感、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等的全方位、立体化评价,还可以运用学生喜欢的自媒体分享劳动过程和成果。

5.2劳动教育课程在各学历层次中需纵横贯通衔接

面对各学历层次,国家主导并统筹各学历层次劳动教育的纵向贯通衔接,高职在探索实施劳动教育的同时,形成承上启下、可持续开展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3]。横向中,具体实施时将劳动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劳动理论是行动指南;实践锻炼重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真正有用的实际本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两者有机结合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统一。

5.3劳动教育教学成果凝练及推广需要加强

在各学历层次广泛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会积累非常多的有效做法和经验,但是经过检验、可供推广复制的劳动教育教学成果暂时没有形成,推广方式主要依靠教材或任课教师经验积累等传统方式,推广面不宽,形成的共鸣不充分。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凝练劳动教育教学成果,除了学校主渠道的教学环节,还可以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推广,帮助学生可持续地增强劳动技能,激发和保持对劳动的热情。本研究旨在融合高职新工科办学中的校企力量,先行实践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借力产教融合促进劳动教育的深度实施,运用好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2]温云芳.校企双主体携手,共育新时代工匠[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0(01):44-45.

[3]周俊.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作用[N].光明日报,2020-03-27(11).

[4]李元敏.把劳动教育融入职教各环节[N].经济日报,2019-07-29(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