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精选(九篇)

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

第1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农村中一些小微企业以及农户贷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效的缓解了一直以来农村、农户以及农业贷款难的问题。但是农村商业银行仍有很多的问题急需解决,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1人员配备不足

在我国的传统的观念里,农村商业银行远远不及大国有银行的工作以及各方面的待遇好,因此这就导致了农村商业银行难以吸引到优秀的人才。而现在的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员培训还处在初级的水平,这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说明在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会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工作的进行以及会直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1.2业务比较单一和原始

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现代的基础设施和金融科技能力是支持商业银行确保持续经营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但是,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它的规模相对较小,起步也比较晚。因此,它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银行的管理等更是缺乏现代化的手段。而农村商业银行现在的业务也较单一和原始,大多还是以短期流动的贷款为主营业务。而且对于一些互联网以及中间的业务发展进步十分的缓慢,再加之没有较为先进的科技作为支撑,这就导致银行业务无法展开,进而影响自身的发展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1.3吸收存款不足,存贷比例过高

现在的农村商业银行大多数经营规模较小,品牌效应较低,因此导致在公众中的信誉度有所降低。对于农村的居民来说,他们不会将钱存入缺乏信任的银行,但是他们会选择在这种农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从而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困难。再者,由于这种小型的农村商业银行的互联网技术不先进以及结算体系不完善,就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困难加大。进一步导致了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面临挑战。

2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措施

2.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优秀的人才是促进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加大农村商业银行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对农村商业银行有更深刻的了解。再者,要特别关注高校毕业生市场。高校毕业生拥有高等教育知识与技能,紧跟时展的步伐,对于工作更要多一份热情。积极的引进高校的优秀大学生不仅为农村商业银行提供了优秀的人才支撑,更能增添农村商业银行的活力,从而更好地为农村人们服务。

2.2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手段

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就要积极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支撑的能力,创新农村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的手段。因此,在现代的市场中的生存发展还比较困难,因此,可以积极的与其他有实力的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合作来共同发展,提高整体的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的资金周转的援助,促进资金的周转的灵活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资金支持。

2.3提高吸收存款能力,完善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管理

现阶段,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它自身的经营条件以及基础设施还不足以较好的满足农民存款贷款的需要,这样就会制约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些现代化银行的业务手段尚不具备,因此,可以说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因此,这就需要农村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实际,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比如建立互联网网点,开展银行自助业务等现代化银行的业务管理方式,逐渐改善农村商业银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吸收存款能力,完善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管理,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4政府提高更大的政策空间和必要的优惠措施

一直以来,政治制度的发展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提高吸收存款的能力,净化金融环境,完善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政府提高更大的政策空间和必要的优惠措施。政府积极实施促进鼓励的政策,为一些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商业银行提供通畅的渠道,缓解商业银行的资金压力。政府可以积极的放宽对于民间资本进入商业银行的发起人的限制,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同时,还需要政府为农村商业银行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减少农村商业银行的税收比例以及建立相应的农村商业银行的保险体制,从而保障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

3结语

农村商业银行虽然起步晚,规模小,但是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因此,在当代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创新自身的管理模式以及服务,积极对接市场与其他商业银行合作,促进自身的发展进步。同时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为农民以及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有效的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

作者:贾忠民 单位:山东惠民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高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问题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05):34-36.

第2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经上级批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分局(以下简称##银监分局)于2004年2月2日正式挂牌成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规定及中国银监会、福建银监局授权,##银监分局及各县(市)监管组履行对全市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及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同时,承担着对全市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职责。2004年,将强化银行业监管,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实施全面风险监管,促进辖区银行业健康稳健运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定,##银监分局及各县(市)监管组将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线,坚持审慎监管原则,对银行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业务、机构准入、退出以及系统性风险情况实施现场、非现场监督管理,督促以上机构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关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风险集中、关联交易、资产流动性等具体规定。对辖区银行机构,以督促其按现代金融企业要求完善自我约束制度,督促其继续降低不良贷款比例为主要监管措施,同时引入外部力量强化对银行的内控监督,通过加强与商业银行内审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建立由法院、审计、监察、工商行政管理等参与的定期会晤机制,加强监督,发挥好银行业同业协会作用,加强银行自律。对农村信用社则通过强化对其高管人员履职行为的监管,全面推行内控评价评级制度,努力降低其不良贷款的余额及比例等措施,督促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机制,提高经营效益,减轻历史包袱。对违反国家金融法律法规规定的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经济处罚、吊销经营许可证、取消任职资格、禁止在银行业工作等监管措施,努力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市银行业健康发展。 二、以金融创新为手段,助推我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推动金融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我市金融改革主要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要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改革总体要求,我市现有的140家农村信用社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不同产权形式的改革。##市城区、永安市农村信用社要力争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沙县、尤溪、泰宁等三个县农村信用社要力争改革为农村合作银行,其他县农村信用社要力争改革为统一法人的县联社。为促进改革的顺利开展,我分局将积极向国家财政争取保值储蓄贴补息970万元、专项再贷款或专项票据9000万元以及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将根据农村信用社改革精神和我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积极做好我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此外,将积极支持建行、中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力争早日上市。 (二)推动金融创新,努力提升银行业的金融服务水平。##银监分局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一切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金融创新活动。一是创新监管理念。在监管中积极引导和支持银行业开拓创新,各类监管设限做到科学、合理,有所为,有所不为,减少一切不必要的限制。做到在上级授权范围内,在风险防范能够保证的情况下,积极鼓励、支持;超出授权范围的,如果符合经济金融发展方向的,将积极向上级请示,反映情况,争取获得支持。二是创新监管行为。做到业务准入、退出,机构准入、升格、高管人员核准审批及时、高效,积极鼓励银行业提高科技含量,开展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现状,适时推出新金融产品,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满足金融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三是创新现场检查方式。将根据非现场监管掌握的情况以及内控评价评级结果,决定对银行业机构的现场检查内容、频率和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对积极开展创新、能够依法合规开展业务、信贷投入符合国家金融政策的,将尽量少开展检查或者不检查,反之,则加大检查力度。 (三)推动金融发展,促进##全市经济腾飞。加强银行业监管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经济金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4年,将按照“坚持以监管促发展,在发展中强化银行业监管”的原则,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项目带动战略总体措施、目标,督促全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更新理念,调整发展思路,出台具体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县域经济和“三农”的扶持力度,预计全年存款增加34亿元,贷款增加35亿元,其中农户贷款预计增加7亿元,确保全市GDP增长目标的实现。一是要进一步改进信贷服务方式,大力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培育更多的“信用村、信用乡镇”,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支持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二是要创新服务品种。积极开办票据业务,改进结算服务手段和方式,加大对全市重点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促进企业优化信贷结构,特别是在帮助企业理清应收帐款方面有所突破。三是要拓宽服务内容。要进一步完善贷款决策、执行、监督机制,简化程序,加大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培育和发展县域支柱产业。四是改善银行卡用卡环境,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推进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兴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与投入,加大ATM、POS等机具的配备,改善ATM、POS、特约商户的用卡环境,同时提高农村信用社电子化水平,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四)推动金融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一是要继续降低不良贷款比率。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仍有18亿元,继续降低不良贷款比例是当前一项突出任务。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将通过法律、经济、行政手段积极催收,采取多种形式处置,加大不良贷款申报核销力度;通过加强内控,完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制度,健全贷款评审决策机制,严格控制发生新的不良贷款,提高贷款质量,努力使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净减8000万元,不良贷款率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二是要维护良好竞争环境。要强化对银行业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行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以及落实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管,加大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的力度,促使银行机构依法、合规经营,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促进银行业高效稳健发展。三是维护良好的金融生态。要积极发挥银行监管部门及行业自律组织作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评估银行系统风险和行业性信贷风险,研究实施防范和化解风险措施,及时向银行机构发出预警预报;同时积极寻求政府、司法部门支持,依法打击逃废债行为,维护银行机构的合法债权。总之,要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实现保护广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增进市场信心,提高公众对现代金融的知情度、了解度以及努力减少金融犯罪的监管目的,为我市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作者为######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分局筹备组组长)

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 开创银行业监管工作新局面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3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一)小额收费业务占据银行中间业务量的大部分

小额款项存取、转账、查询业务,收付业务大量占用系统资源,业务办理效率低,影响了银行整体的效率,常常造成窗口排长队现象。许多业务可以通过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自助设备办理,但是由于人们对这些工具的了解程度不够,观念上的偏差,使用者更是少得很。

(二)小额收费业务是传统意义上的中间业务

小额收费业务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中间业务,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许多业务就存在着,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业务已经过时,不再适用市场的需要,而且成本逐渐增加,收入无法弥补支出,对于这样的业务,应该逐步停止开办,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对于一些至今仍为广泛办理的业务,应该充分考虑成本收入的关系,在继续办理的基础上,实现成本收益的对等。总之,对于不同的情况,应该充分考虑需求,在有需求的情况下,充分考虑成本收益,完善银行业务的定价,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双赢结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小额收费业务受到国家指导价调控

我国商业银行不仅仅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且是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经济组织,许多业务的开展以社会责任为出发点,保障低收入群体享受银行基本服务的权利,要求对有明确政府指导价的服务项目严格遵守。对于社会保险金、公积金、低保帐户等给予免收年费等优惠措施。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小额收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银行提高费率的合理要求与百姓投诉矛盾突出

当前的费用标准偏低是一个事实,不仅在当前经济环境中过低,即使是与国际同行相比,也是很低的。在国际上,我国的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手续费标准也是处在最低的行列中。为了能够涵盖成本和风险,提高收费标准成为商业银行的合理诉求。但是,普通公众却对此反映强烈,投诉不断。不仅对费率提高多少,也对商业银行是否可以提高费率,造成一段时间社会全体的热烈讨论。

(二)银行业无序竞争造成服务市场混乱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在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涵着三类成功型战略思想,这三种思路是:1、总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专一化战略。这三种战略是每一个公司必须明确的,因为徘徊其间的公司处于极其糟糕的战略地位。这样的公司缺少市场占有率,缺少资本投资,从而削弱了“打低成本牌”的资本。但是纵观我国银行业,战略思想不明确是最大的问题,在竞争上也是主要依靠低成本的途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收费市场混乱。

(三)国家关于中间业务收费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

自《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以来,服务收费价格的执行有了一定的依据,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商业银行的收费行为,但是现行的法律法规不成体系,许多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还有许多立法的漏洞存在,商业银行在具体的执行上也存在许多困惑,需要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指导。

三、小额收费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存贷为主的观念的制约

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晚,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银行业的发展是打基础的阶段,金融环境与西方商业银行早期大致一样,所以思想观念上还是以存贷为主,服务创造价值的观念不强,对中间业务没有深入的认识,需要观念的转变。

(二)产生收费矛盾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信息不对称

首先,由于商业银行作为一种垄断性质的企业,公众对自身的利益的关切高于其他企业,商业银行没有提前公示收费的原因,收费调整的范围和内容,以及调整费率的高低,造成社会公众对自身利益的一种担心;其次,公众的金融知识缺乏,对中间业务手续费的认识不够,不能准确判断费率高低,只能看到一种绝对的调高,不能宏观全局,了解世界的发展趋势与现实;再次,公众缺乏服务意识,认为这些服务是存款理所应当免费享受的,不用收费,加之我国银行业服务水平还不高,受到消费者广泛的质疑。

(三)监管机构职责分工不明确、法律法规不完善

对于法律的制定和管理,监管机构之间存在沟通需要协调的地方,到底收费监管的决定权在哪个机构手上,具体实施又要谁去执行,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实决定权与执行管理权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所以需要进一步地协调,确保分工合作的科学统一。

四、改善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对策

(一)改变思想观念并加强费用成本会计核算

首先,领导层要建立服务创造价值的观念,把中间业务放到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同等重要的地位,树立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建立中间业务发展的完整的业务体系,整合各种资源,系统发展中间业务;其次,要加强人员队伍的培训,学习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了解它们转型的原因、发展背景、成功的措施与管理经验,方法等,同时认识我们自己所处阶段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重要性等,从思想观念上转变中间业务是副业的思想,在业务上努力践行服务意识,用良好的服务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收益的增加;再次,加强成本费用核算,建立中间业务独立的成本核算流程和指标考核体系,严格执行收费标准进行收费,将收费收入与发生的成本加以明确,对一段时期的成本、费用归集,考察费用标准的执行情况,并以此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使中间业务在制度的规范下稳定发展。

(二)尽量考虑公众和银行利益之间的均衡

对于这种矛盾,首先,银行要适当保护公众的正当权利,对一些优惠政策给予坚持。例如,保证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免费账户,对学生等社会弱势群体实行账户方面的优惠措施,对慈善等特殊的资金运动实行优惠或者免费的措施,社会保险、公积金等专有账户免收手续费。其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规范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行为,有效维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商业银行安全、稳健、高效运行,按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方法》的要求,对各种业务调整和价格的变化及时准确地进行公告,充分尊重广大公众的权利,使他们可以行使自由选择的权利。再次,在各种业务的定价上,通过社会问卷等形式,了解群众对价格的接受能力,并征求他们一定的意见。

第4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银行卡;农村市场;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银行卡市场作为支付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起着较大的决定作用,而农村银行卡市场是整个银行卡市场最大的客户群体和最有潜力发展主体,对银行卡市场的后续发展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人民银行的引导和管理下,在各商业银行、中国银联和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携手努力下,我国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银行卡发卡量快速增长,银行卡交易成倍增加,银行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遇到银行卡使用率低、受理网点少、客户用卡积极性不高等制约农村银行卡业务持续全面发展的不利因素,面对这一实际,深化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是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全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的现实需求,是支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助推器。

一、深化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的有利条件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对银行卡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强烈,基本具备了银行卡推广普及的基础。发展农村地区的银行卡业务是银行卡受理市场梯度性和完整性特点的体现,将有效提升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对银行卡产业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1.农村地区银行卡发卡量的大幅增加构成了农村银行卡业务发展基础。近三年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农村地区的银行卡发卡量有了大幅增长,从而为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发展和市场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一是惠民补贴政策的实施成为银行卡发卡量增加的推进器,为确保各项补贴政策的落实,国家加大惠民补贴直补到户工作力度,采取国库直补到卡等方式划拨各项财政补贴,扩大银行卡发卡量;二是在人民银行大力推进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进程中,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从自己支付结算业务的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加大银行卡业务发展力度,积极开展银行卡销业务,促进了银行卡的发展;三是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多,结算方式改变,大多数工薪支付通过银行卡来完成,客观上增加了银行卡的需求;四是农行惠农卡“村村通”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扩大了农村银行卡发卡量的大幅增长。农村银行卡发卡量的大幅增长为深化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2.惠农补贴的全面实施加大了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的现实需求。随着国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等惠农政策范围的扩大,各项惠农补贴发放程序的规范,农村商业网点和各类专业市场不断扩大,新型农产品流通购销渠道的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农村消费市场得到激活,消费环境也有了极大改善,发展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市场正当其时。经济发达地区的非现金支付需求更为强烈,而银行卡作为非现金支付结算的主要工具,在日常支付结算过程中的使用量、使用频率在快速增长,日渐成为农村支付结算的基本方式。

3.深化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完善了银行卡受理市场的梯度性与完整性。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大中城市的银行卡受理环境基本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既是在县城,银行卡的发展也已接近一种饱和的状态,因此深化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促进农村地区银行卡的梯度发展已成为新趋势。农村地区是银行卡持续发展“挖潜区”和新的增长点,目前还处于培育期和发展期,加强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建设对提高我国银行卡市场的完整性、增强银行卡市场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义,需要从现在抓起,加大力度,完善措施,抓好落实,不断拓展银行卡市场发展宽度和厚度。

4.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为深化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银行卡产业对便利民生、拉动消费的重要作用,出台了系列促进银行卡普及的政策措施。2008年末,国务院在《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进一步促进银行卡使用,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人民银行明确把“努力扩大受理市场规模,扩大农村地区银行卡应用”作为推动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于2009年人民银行又出台了《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具体举措,力争到2012年,POS机具在农村地区的布放数量达到24万台,受理银行卡的商户增长10%,在较贫困县实现POS机具布放零突破,2011年,人民银行根据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已取得的实效,结合农村支付结算发展新需求,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银行将助农取款服务作为支付结算工作的重点,制定措施,抓好落实,取得实效。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深化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中遇到的难点

1.农村银行卡使用率偏低。近年来,通过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的大力宣传和推广,农村居民对银行卡的使用次数较以前明显增多,但大多数人仅限于涉农补贴的支取。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居民银行卡知识掌握的少,大多数人不会使用银行卡进行业务操作,限制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二是农村地区大多数人支付交易少,银行卡好长时间不用,人们无法随时掌握自己银行卡的资金状况,影响农村银行卡交易业务的发展;三是银行卡案件的发生,无形中加大了人们对银行卡风险的恐惧,加上农村地区居民普遍存在安全技能差的情况,从而使用人们对银行卡交易产生抵触情绪。

2.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差。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建设,农村地区POS机、ATM机、转账电话等受理设施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明显改善,但与县城以上的地区相比,农村地区银行卡的受理环境仍然较差,银行卡使用仅限于银行机构布放的受理机具,而且这些机具80%以上布放在县城区域范围,农村居民使用起来还是很大的不便,成为制约农村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最大瓶劲。由于银行卡受理环境差,农村居民用卡不方便,客观上阻碍了银行卡业务的农村地区的扩展。

3.银行卡知识匮乏。一是银行卡业务宣传不到位。目前,银行卡知识宣传尚处在从面上扩大人们认知度的阶段,大多数人只是知道有银行卡,但对银行卡的具体操作和风险防范方面的知识掌握的较少;二是银行机构只注重发卡,而不注重用卡,银行卡的后续管理跟不上,导致银行卡发卡量大增而用卡交易发展不同步;三是农村地区客户文化相对较低,接受银行卡知识的能力差,有的人使用一次银行卡后很快就会忘记,人们的银行卡知识和操作能力长期处在比较缺乏的状态。由于银行卡知识匮乏,形成了农村地区客户不想用、不敢用银行卡的状况。

4.金融服务机构力量较单薄。近年来,原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在农村的经营机构和县支行,导致部分地区县以下只有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三类机构,而新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把发展目标定位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农村地区的市场发展基本放在捎带发展的位置;同时,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如农村信用社等也在减少,部分农村地区出现金融服务空白。如此单薄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难以有效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深化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总体要求,人民银行不断加大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力度,协调地方政府部门、各级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等单位,提高认识,协力共建,以银行卡受理环境的改善为基础,以开展多种有效的宣传为手段,建立“政府支持、人行指导、涉农金融机构承办、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村银行卡建设工作机制,努力推进银行卡的广泛应用和联网通用,积极扩大受理市场规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1.充分认识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的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国家,农业、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是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银行卡市场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参照银行部门的发展规划,制定扶持支付服务工作发展的具体措施,为农村支付服务建设提供必要行政和经济支持;人民银行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站在管理金融全局发展的高度,制定发展规划,提出指导意见,加强日常监管,促进银行卡业务全面发展;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认清农村银行卡业务发展对本行支付结算业务稳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从业务发展、产品开发、受理机具的布放、业务指导、培训等方面全面抓起,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夯实业务发展基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稳步推进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一是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人民银行的组织领导下,选择经济基础较好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地区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的试点建设工作,在总结试点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农村地区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工作。二是在总体工作指导下,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符合本地实情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业务管理办法,加强对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工作的监督管理,促进此项工作的安全、规范发展。

第5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 F8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2-0134-03

[作者简介] 陈立平,农行吉安市分行行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边 涛,农行吉安市分行办公室主任、经济师,会计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周 磊,农行吉安市分行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江西 吉安 343000)

中间业务作为是商业银行三大支柱业务之一,日益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创利的重要来源和经营转型的重点。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品种较少,占全行经营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国内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意义,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快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间业务是社会经济和信用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一般认为,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资财的业务。在国外,又因中间业务主要是靠提供金融服务收取手续费为主,故又称其为“服务收费业务”。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6月21日出台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了中间业务的概念,即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总之,中间业务是银行在办理资产负债业务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作为一种资产负债之外的,或占用银行资产较少的业务,它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一般不直接反映出来。中间业务与传统业务相比,具有风险小、成本低、业务量大、收益稳定、派生性强、附加值高等特点。

中间业务种类繁多,传统的中间业务包括汇兑结算、票据承兑、收付、代客理财、信托租赁及国际业务中的信用证、代客买卖外汇等。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变化,银行的中间业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新兴业务层出不穷。如,信用卡业务、电子转账系统、担保承诺、融通、债务互换、信息咨询等业务。特别是近年来,银行业为了规避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出现了一大批新的金融衍生业务。

对商业银行来说,发展中间业务的战略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加快经营转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民众投资、理财意识的增强,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拓宽,金融脱媒已成趋势。随着国家金融监管的加强,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使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传统业务的风险增大,收益减少。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商业银行在经营结构上由传统的存贷业务结构向资本节约型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努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占比,实现客户的多样化和收益来源的多样化。

(二)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中间业务不但把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传统的资产负责业务扩展到了表外业务,而且把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信用业务扩展到了各类非信用业务。在传统的经营领域竞争激烈并日趋饱和的情况下,中间业务为商业银行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利润增长点。当前,国内外商业银行已通过不同的途径跻身资本市场业务,在我国目前分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开展的一系列与资本市场业务有关的中间业务,可以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中间业务手续费稳定,是银行可靠的收入来源,其中有些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相当可观。

(三)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公众形象。中间业务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充分反映了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企业和个人对银行多样化的服务要求。由于中间业务种类繁多,联系面广,服务性强,有利于商业银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些中间业务或许业务量不大、盈利性不强,但体现了银行的社会责任,说明银行不是单纯强调其盈利目的。各商业银行通过开办不同的中间业务,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形成各具特色的经营个性,树立良好的负责任的社会形象,会给银行带来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有利于分散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中间业务是接受客户委托,以中介人身份进行的业务,其风险主要应由委托人来承担,是一种安全性较好的业务。同时,众多的中间业务品种能够分散部分投资的风险,起到“不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中间业务自身的安全性也好,还是其分散投资的风险也好,中间业务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的作用十分显著。

(五)有利于促进传统业务的发展。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个人文化素质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无论是个人客户,还是企业客户,都希望通过银行提供的各类服务,为其带来方便快捷的服务、更高的利润、防范和化解其经营风险。一家银行如果不适应客户的要求,不能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客户就会转向其他能提供全面服务的金融机构。相反,一家银行为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越多,就越有利于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客户对这家银行的依赖性也就越大。

二、中间业务发展的国际比较

(一)发展背景比较。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兴起,源自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在此之前,尤其是二战以后,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金融业实施严厉的分业管理,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极为有限。70年代以后,在新技术革命、资本市场自由化及金融改革等因素的推动下,各国放松了金融管制,使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银行业,导致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金融风险不断增大。为弥补利差缩小造成的利润损失,规避和降低风险,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西方商业银行把业务经营的重点转向了既能带来收益,又对资本无要求的中间业务。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加快,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更趋于多样化、自由化、全能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是随着参与国际金融业的深度和广度的加大,以及与各国银行业进行业务交流的不断扩大而逐步推进的。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正面临着和国外商业银行70年代相类似的问题,急需发展中间业务。我国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尤其是我国在2001年6月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业务内容比较。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内容种类繁多,涉足面广。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按其有无风险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为商业银行从事的无风险的所有中介服务业务,即传统中间业务。这类业务银行不提供资金,只提供服务;不承担资金损失,只收取手续费,如结算、信用卡、、信托和咨询评估等。另一大类为有风险的金融新业务,即狭义的表外业务。具体包括:担保性中间业务,如负债的普通担保、各类信用证、银行承兑担保、有追索权的债权转让、对附属机构的融资支持等;承诺性中间业务,主要有发行商业票据、信用额度、透支便利、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承销证券等;金融衍生工具,有货币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合约、外汇及各种证券指数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虽改革开放以来有所发展,但在业务品种上,仅仅限于结算、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且大部分属于操作简单,技术含量较低,筹资功能较强的品种,如代收代付、审价估价、评估查账等等。而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个人财务顾问、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技术含量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的中间业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三)业务发达程度比较。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各领域,服务范围包罗万象,向客户提供几乎是有求必应的服务;中间业务规模发展迅速,并远远超过传统业务规模;中间业务收入份额愈来愈大,有的甚至取代传统利息收入。据资料统计,西方商业银行在1980年至1990年的10年间,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迅速扩大,1997年美洲银行的比重达44%,花旗银行的比重达51.8%,大通银行的比重达52.7%,英国巴克莱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可弥补全部业务支出的73%。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中间业务收入占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我国香港名列前几位的大银行中间业务多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一些银行高达80%的收入来自中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总体发展水平低、效益差,中间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不超过10%。

(四)服务技术与设施比较。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仅规模大,而且中间业务的服务技术、服务设施的科技化程度都较高。以美洲银行和大通银行为例,美洲银行支付网络发达,有45万个间接自动转账账户,具有多种账户服务,其设置的超级账户既方便、灵活,又便于管理,1998年存款账户服务费和其它服务费收入达32亿美元;大通银行凭借其强大的支付系统和市场推销能力在银行卡方面获得了巨额的服务费收入。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技术与设施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低,表现在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缺乏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营理念的偏差。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作为经营的重心,虽然也办理中间业务,但认为那是“副业”,办理的目的只为资产负债业务服务,而不是为增加收入。如,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以代收代付为切入点开办中间业务,但是收付不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而主要是争揽低成本的活期存款,既制约了中间业务的有序、健康发展,客户也得不到良好的服务。

(二)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有关中间业务的管理和会计制度不健全,且大多数中间业务品种层次较低,导致各家银行都可以开办,并且通过争揽存款获得的间接收益比较大,于是各银行纷纷降低收费标准抢占市场,展开恶性竞争。从监管的角度分析,由于中间业务属于新兴业务,有关收费等相关的管理规定跟进不及时,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收费依据,导致各商业银行为争夺中间业务而不收费或少收费。

(三)产品与需求错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局限在结算和管理上,低层较次,产品单一,缺乏规模,不成系列。而担保、承诺等表外业务,开展得较少或基本没有。由于相关软件开发、部门内部协调等多种障碍,也没有很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四)机制落后和缺乏人才。一方面,银行自身的动力约束机制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自主经营面临制度障碍;另一方面,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比较短缺,使得对人才要求较高的中间业务的开展受到极大阻碍。

四、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应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加快同国际银行业接轨的步伐,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以传统业务为依托,以中间业务为主攻方向,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

(一)确立发展中间业务战略观念。要从战略高度,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高度重视,要像抓存款、贷款一样来抓好。现阶段,尽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一定要转变观念,加快经营战略转型,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

(二)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一是加强对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领导。各级商业银行均要成立中间业务发展与管理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中间业务的政策措施,协调各种关系,管理、监督中间业务的营运操作,形成整体合力。二是构建中间业务的基础体系。基于当前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松散、自发性强的现实,各商业银行应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步骤和措施,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以便规范运行。三是将中间业务纳入整个考核指标体系,明确中间业务量、中间业务收入及发展速度等年度量化指标,加大考核权重,体现政策的导向作用,形成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抓实的局面。

(三)搞好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产品开发要坚持市场有需求、银行有能力、业务有效益的原则。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主体和社会公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充分考虑自身在机构网络、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条件,选择那些适合市场需要、发展潜力较大、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品种,集中力量抓好研究开发工作。同时要摆正银行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努力改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培育和发展新的客户群体,实现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

(四)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关系。在业务发展战略上既要重视资产负债业务,更要重视中间业务,同时应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二是劳动密集型业务与知识密集型业务的关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和效益不明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发展相对不足。而无论是从发展潜力、规模效益,还是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方面讲,商业银行应把发展中间业务的重点集中在知识密集型业务上,提高业务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使中间业务不断上档次、上水平。三是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关系。既应重视间接效益,更应该重视直接效益。

(五)加快电子化建设与人才培养。以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是发展中间业务的技术依托,也是实现金融经营和业务处理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各商业银行应集中科技力量攻关,在实现区域性、系统性联网的基础上,建立全国性的信息共享通讯网络,形成完备的金融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与此同时,要优化各种服务功能,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对金融衍生业务等中间业务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要通过岗位练兵、脱产培训、广纳贤才等方式,加强中间业务人员的培育,提高员工素质,注重和珍惜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六)切实防范各类风险。在开拓创新中间业务的同时,必须全面实行风险管理,防范经营风险。要坚持依法经营,注意合规性,严格执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健全完善管理办法。重点防范信用担保类中间业务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咨询、类中间业务可能产生的信誉、法律风险,衍生类中间业务可能产生的交易风险。

参考文献:

[1]熊家学.中间业务――农业银行新的经营之路[J].农村金融研究,1998,(1).

第6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当前,商业银行在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应认真总结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区域业务进行合理布局,分享政策红利,在保证商业银行正常运营的同时,促进区域性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商业银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上收严重

最近几年,一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上收基层贷款权限严重,使资金投大量放到大项目和大企业中,导致基层银行没有贷款审批权限,同时地方政府融资程序十分繁琐,增加了融资的难度。另外,国家进行的宏观调控目的在于保护重点企业,而很多欠发达区域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因此宏观调控对其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些情况给基层银行开展业务带来较大困难。

(二)商业银行利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矛盾

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更加倾向于效益高、发展好、信誉高的工业企业,而对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明显减少,这种情况与某些地方的产业格局相矛盾。针对地方服务业和中小企业而言,提供给银行的抵压物有限,且不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因此,商业银行极不愿意向其投放资金。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地方服务业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措施

(一)抓紧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脉络

落实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目标,需要从扶持相关产业和优惠政策中体现出来,例如对消除政策壁垒等。从宏观角度分析,国家不断出台区域发展规划,无非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尝试,但是考虑到不同区域政策敏感度和经济结构的差别使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所难免。因此为了减少这种不平衡性,商业银行应正确判断并准确把握区域发展的产业脉络,为此需要明确在发展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相关产业。

首先,商业银行应深入研究相关产业的授信政策,并将其进行细分。同时也可借鉴在成熟行业、市场的成功经验,做好经验移植,进而打破区域限制。并尝试整体式迁移成熟行业的研究、分析经验,例如防范措施、风险识别等;其次,详细了解不同地方已出台的发展规划,把握地方未来发展方向,例如不少地区将新能源的开发,以及传统行业中新兴领域当做发展的重点;最后,商业银行应转变以资源换市场的发展观念,因为当前很多地方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淡化了之前“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注重生态、绿色行业发展。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受到当地有限资源的限制,导致开发难度逐渐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资源的耗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的企业再生难度困难较大。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些项目并不利于长期的储存。总之,商业银行应对地方发展规划进行详细的研究,在对地方不同行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肩负起调配市场资源的重担,为地方相关产业和行业提供支持。

(二)注重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效应的利用

商业银行其优势体现在拥有位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丰富的客户资源,如能巧妙的利用庞大的客户资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纺织业为例,位于该行业链上游的主要是羊毛供应商和制造纺织产品机械设备生产商,另外羊毛生产与自然环境关系联系较为紧密,因此,纺织业具有产业集群特点。此时商业银行如能借助业务遍及全国以及网络机构优势,将防治产品市场整体性的向纺织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转移,不但能够促成商机,而且能降低授信风险,有助于客户资源范围的扩大。

这种发展模式以传统的产业链为基础,促进政策的使用性和有效性延展,即随着产业扶持政策逐渐在产业链上发挥作用,进而为相关经济主体的发展添加动力。在政策向密集、集约式方向倾斜的趋势推动下,社会资本布局的科学性将大大提高,尤其各大商业银行广泛推广的供应链金融,将在这种趋势下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以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对政策过剩提高警惕,因为在政策扶持条件下,很多项目将争先恐后的上马,会加快新兴行业衰退步伐,例如之前晶体硅行业发展形势迅速转变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商业银行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发展质量的把控。

三、准确把握完善业务资源布局时机

商业银行应综合分析自身实际情况,重新安排和梳理业务分布和结构,选择性的退出未被列为重点的发展行业。站在全局角度分析商业银行布局,同时可以借鉴当前区域发展思路适当调整业务,使业务发展与政策相协调,以避免因政策的配置错误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为此,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以中西部能源基地为核心的业务带,依靠不同地域的政策资源优势,实现各个支行的业务融合。同时建立以行业为序列的分析和管理团队,及时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而选择最佳时机退出。

四、准确定位客户

商业银行发展不能仅给实力雄厚的企业提供支持,应考虑给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因为中小型企业贷款时的议价能力相对较低,利率变动较为明显,商业银行如采取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资本占有量相同的条件下甚至高于大型企业贷款获得的利润。另外,商业银行适当向中小型企业提供支持,能够在分散贷款投向的同时降低信贷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还应注重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尤其应在电子银行、投资银行、理财业务等方面突出自己的战略优势,依靠实力雄厚的影响团队,设计并制定综合性产品组合与金融服务方案,为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

五、总结

商业银行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商业银行应认真分析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当增加对中小型企业中的信贷投入,进而实现降低风险实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碧钦.浅议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8).

第7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快乐银行”核心企业文化释义

邯郸银行“快乐银行”核心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三部分:

“办事快”是指以客户为中心,不断进行流程梳理和技术升级,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提高内部决策效率和客户服务效率,做到前台业务不排队,贷款业务限时办,全行工作高效率。

“客户乐”是指不断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提供专业、快捷、满意的金融服务,关爱客户,客户满意。“我快乐”是指关爱员工、依靠员工、成就员工,让员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与邯郸银行共同成长,实现自我价值。

“快”是手段,“乐”是目的。通过快的手段,达到客户满意、股东满意、员工满意的目的。

邯郸银行“快乐银行”LOGO已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审定,正式移交商标局办理注册事宜。

创建“快乐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工作措施

创建“便捷银行”,提升服务效率。一是存款不排队。通过更新设备、优化系统、“免点入账”、开满窗口、增加柜员、延时服务、加强培训、劳动竞赛、增加授权、关心员工生活等12项措施,创建“不排队银行”,2016年高峰时段客户平均等候时间降为5.5分钟。二是贷款限时办。为减少企业倒贷时间和成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创新推出“三贷”便利措施:(1)“续贷”。对流动资金贷款到期后仍有需求,又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只要生产经营正常、没有欠贷欠息等不良记录的,就可以办理“续贷”,通过新贷款结清原贷款,不用企业还本、倒贷。2016年累计办理“续贷”369笔、41.7亿元,占全部对公流动资金贷款的14.1%。(2)“两年贷”。对长期合作、经营稳定、房产抵押的实业型老客户,有选择地给予2年期乃至3年期流动资金贷款,不让企业一年一倒贷。2016年累计办理“两年贷”108笔、35.8亿元,占全部对公流动资金贷款的12.1%。(3)“次日贷”。对存量贷款要求分支行在贷款到期前1个月开展调查、审查工作,对符合再贷条件的企业,要求在到期10个工作日前上授信会审批,争取还款后次日出账。2016年累计办理“次日贷”799笔、106.7亿元,占全部对公流动资金贷款的36.1%。

创建“免费银行”,让利实体经济。2009年以来,邯郸银行先后推出了“邯银卡免费刷,邯银网免费上,票单证免费用,融资快免费贷”四大免费政策,基本免除了金融服务收费,为全国免费最彻底的银行之一,打造出了“免费银行”的品牌。2016年共为客户免费3465万元,相当于利润总额的2.1%。免费政策不仅让实体经济得到了实惠,也缩短了柜面业务办理时间,促成了快乐银行创建。

打造“优服银行”,优化客户体验。针对银行业“收费、排队、服务差”三大投诉重点,扎实开展服务提升活动,提出“客户无过错、服务无止境”理念,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全行百万笔业务量内部投诉由上年的1.4次降为0.9次,保持行外零投V,客户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在邯郸市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一直居服务业第一名,“邯郸银行”已成邯郸市优质服务的靓丽品牌。

开办“夜市银行”,守望实体经济。积极探索延时服务的新途径,2012年11月28日在邯郸开办了河北省首家提供夜间人工服务的夜市银行,其后又在石家庄分行、保定分行开办了夜市银行。夜市银行坚持“夙夜在公、日夜守望”理念,重点服务“三种人”(忙人、急人、夜市人)的特殊金融服务需求,与实体经济营业时间同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中国《银行家》杂志组织的“2015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上,“夜市银行”荣获“十佳金融产品创新奖”。邯郸夜市银行安全运行5年来,在为广大客户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2016年夜间业务量4万多笔,收入现金10亿元,分别相当于白班的37%和76%。

创建“现金银行”,便利客户存取。基于我国金融市场Mo持续增长的实际,努力满足客户现金存取需求,主动将小面额现金备付行由监管部门要求的3个支行扩大至邯郸市内3个支行和所有县域支行;坚持“取现不必报计划”,客户支取现金不用预约,期末不卡客户存款;设置清点零残币专项窗口,所有分支行网点均支持ATM机10元钞零取功能,是目前河北省唯一实现此项功能网点全覆盖的银行。2016年累计向人行邯郸市中心支行交存现金198亿元,占邯郸市银行业交存总量的56.6%,交存人行残币差错率在全市银行业居最低水平。

创建“公益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利用非信贷手段无偿支持实体经济,每年至少安排“1日利润”用于对外公益捐助。在2015年6月资产突破1000亿元之际,设立3000万元公益基金,结合业务宣传,先后为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农村帮扶、村村通公路、希望小学、青年创业、职工创新、关爱农民工、公益林建设、公共自行车、抗洪救灾、红色金融纪念馆和助学工程等提供了资金捐助。2016年被授予邯郸市“‘市民车’项目建设先进单位”、邯郸市“7.19”特大洪水灾害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邯郸市捐资助教先进单位”,被中银协授予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最佳公益慈善贡献奖”。

创建“快乐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快乐银行”核心企业文化的建立,破除了“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的传统理念,回归到商业银行是“普通服务企业”的本质,由“俯视”企业转变为“平视”乃至“仰视”企业,让银行适应客户而不是让客户适应银行,对各项业务发展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邯郸银行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强化了“邯郸最大银行”的市场地位。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理念,实现了社会效益和自身发展的双赢。邯郸银行建行9年来资产、存款、贷款、利润等主要业务指标基本保持着“两年翻一番”的高速增长,2016年在世界千强银行中居第703位,在亚洲五百强银行中居第296位,分别较上年晋升29位、26位。资产、存款、贷款、纳税规模均保持为驻邯商业银行第一,2016年末资产1453亿元,是驻邯第二大银行的2.7倍,增长31.2%;存款余额900.5亿元,是第二名的1.7倍,增量96.2亿元,占全市存款增量的18%;本外币贷款余额458.5亿元,增量86.7亿元,均为全市商业银行第一;利润总额16.3亿元,可比口径增长16.9%;税后净利润13亿元,可比口径增长17.4%。

第8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策研究

一、商业银行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为切实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新常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积极在金融制度、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环境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创新,力求推动银行业甚至于整体的金融行业的全面发展。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创新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环境由于受体制机制制约,还不够系统完善。我国信用度的监督缺失导致信用度在很大程度上为负,这就造成国内金融市场的创新缺少必要的信用环境做保障,因此,其市场环境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信用环境的缺失,还造成社会公众对目前金融创新产品的认可程度偏低,导致商业银行的创新业务难以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进而阻碍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

2.金融创新相应的体制机制缺失。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改革进一步深入,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国家的经济进入新常态,但由于我国银行业起步较晚,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很短暂,因此造成许多配套的措施、制度、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与完善,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之后,经济发展环境日新月异,导致许多一些老的机制体制不再适应新的发展环境,部分旧的管控机制、制度措施跟不上现代金融的发展,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创新。

3.信用基础仍然薄弱。按照现有银行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主要集中于五大商业银行,而由于国家银行业整体的信用度并未真正的提高,因此,导致商业银行其信用基础仍然很薄弱。

4.业务创新能力不强,有针对性的服务能力还有欠缺。主要体现在由于服务方式方法单一,创新能力不强,很难满足不同客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当前,商业银行的创新主要采取扩张原有金融业务、重新包装传统业务等手段,这就造成其金融产品存在缺乏相应的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附加值低等劣势。

二、影响商业银行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深入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影响商业银行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1.专业人才因素。金融专业人才的能力水平和主观能动性对于金融的业务创新、运行模式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的人才结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高端的人才偏少,中低端的人才较多,且由于银行干部管理体制的僵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缺失,导致很多在基层从事金融工作的员工其业务能力和金融理论知识薄弱,很难适应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创新要求。金融创新发展所真正需要的、具备较强创新思维、精通业务并且善于管理经营的人才缺失,从而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发展缓慢。

2.科学技术因素。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金融的主要模式及对商业银行的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降低了其人工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国外相比,我国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商业银行创新业务的结合紧密程度不高,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创新能力未能充分发挥,此外,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银行网络安全问题也是限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速度。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措施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焦点应放在服务质量的改善上,即: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不同的层次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这样才能锤炼核心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快速发展。

1.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商业银行要坚持以人为本、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无论是从高层管理者还是从基层的工作人员,都要树立这种理念,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贴心的服务,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基础,并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积极主动的了解客户需求,及时更新服务,要树立共赢合作理念,在拓展业务的同时,要站在客户的立场,积极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从而实现银行与客户“双赢”的目的。

2.进一步强化营销力度。作为商业银行获取经营管理效益重要因素的金融创新,要立足于客户的需求进行营销,要将市场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考虑,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产品的不同销售阶段,选取合适的营销手段,特别是对于投放初期的产品,要进一步加大广告营销投入,以便于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其产品服务的好处,扩大客户全体、增加产品市场占有率。

3.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中以引入、借用的居多,根据自身客观条件以及细分市场的目标不同,自主创新的种类偏少,难以达到理想的运营效益。因此,下一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应立足于原创产品,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4.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要立足于创新应用领域,切实加强金融专业人才、互联网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将互联网科学技术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推进金融创新,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贴心服务,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效益,为商业银行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徐世杰,蒋波.商业银行创新管理: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J].国际金融,2012.

第9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实体经济;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4-0029-06

一、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供给现状及特征

近年来,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发展迅猛,供给量逐年增多,各商业银行为了满足监管要求,同时为了享受与小微信贷相关的政策激励,纷纷加大小微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供给力度。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末,我国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0.84万亿元,同比增长16%,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7.2和9.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把小微信贷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产品创新、客户开发等方面提出新举措,与此同时,小微金融供给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一)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供给现状

1.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供给总量逐渐增多。由于银监会从2015年起才开始披露商业银行小微信贷数据,之前皆是以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披露对象,因此本部分主要分析2015年四个季度以来的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余额变化情况。

2015年各季度商业银行整体小微信贷余额(见图1),1季度商业银行整体小微信贷余额为159326亿元;2季度为164337亿元,与1季度相比增长5011亿元,增速为3.15%;3季度为167896亿元,与2季度相比增长3559亿元,增速为2.17%,比2季度下滑0.98个百分点;4季度为176720亿元,与3季度相比增长8824亿元,增速为5.26%,比3季度提升3.09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余额逐渐增多,增长额先减少后大幅增多,增速先放缓后拉升,4季度的环比增长额和增速均超过了2季度和3季度增长之和。

2015年各季度商业银行整体小微信贷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重(见图2),1季度商业银行整体小微信贷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2.63%;2季度占比为22.59%,比1季度减少0.05个百分点;3季度占比为22.48%,比2季度减少0.11个百分点;4季度占比为23.23%,比3季度增加0.76个百分点,比1季度增加0.6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整体小微信贷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重从1季度开始下滑,至3季度达到最低,4季度又迅速回升,最终超越1季度的水平,达到年度最高值。从整个年度来看,商业银行整体小微信贷余额增速水平大于贷款余额增速水平。

2.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供给量有差别。根据银监会的统计口径,商业银行可分为五大类,分别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截至2015年底,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余额也不同(见图3)。五类商业银行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余额最多,为60195亿元,占商业银行整体小微信贷余额的34.07%,是大约排在第二位的农村商业银行的1.5倍;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余额比较接近,占商业银行整体小微信贷余额的比重皆超过了20%;外资银行的小微信贷余额最少,仅占商业银行整体小微信贷余额的1.01%。同时还可以看到,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五家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微企业贷款,如此高的市场集中度,显然不利于商业银行小微信贷行业的市场竞争,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小微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

截至2015年底,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重(见图4)。五类商业银行中,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重最高,达到了52.25%,城市商业银行小微信贷占比为42.95%,排在第二位,两者均远远超过了商业银行的整体水平23.23%;而排名三、四、五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占比却均低于商业银行整体水平,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M管其小微信贷的绝对量远超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然而其小微信贷占比却不高。

(二)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供给新特征

1.供给体系趋于完善。从银监会披露的年报数据来看,截至2014年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有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有12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数量分别达到了133家和665家,外资银行法人共有40家。商业银行提供小微金融服务,主要通过小微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来进行,包括专业部门、专营机构和专业支行。大型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其庞大的机构网点、员工人数优势和处于前沿的技术优势,通过建立相对独立的专营机构,成为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中小商业银行则利用其立足地方、与小微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积极增设扎根基层、服务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的小微支行、社区支行,成为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的重要力量,供给主体数量大大增加。

2.运行机制独立高效。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运行,遵循“四单”原则,即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资源与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和单独会计核算。与此同时,为保证小微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纷纷建立“六项机制”,一是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根据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程度,基于大数原则确立完善的利率定价机制,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以产生的利差来弥补小微信贷的风险。二是独立核算机制,将小微信贷业务与其他信贷业务区别开来,对小微信贷的成本和利润进行独立核算。三是高效的审批机制,授予符合一定条件的基层机构合理的权限,减少小微信贷审批层级,简化审批程序,设定严格的放款时间上限,提高审批效率。四是激励约束机制,对小微信贷部门的员工所设定的业绩考核机制,既要因防范风险而采取一定的约束措施,又要包含必要的正向激励措施。五是人员培训机制,对小微金融员工展开常态化的专业培训,以应对因贷款审批层级减少而可能带来的风险问题。六是违约信息通报机制,主动搜集各自所负责区域内的恶意违约客户信息,并通过合理的渠道进行通报,实现信息共享。

3.信贷产品日渐丰富。各商业银行科学设置贷款期限,实现到期续贷“无缝对接”,陆续开发出循环贷款、年审制贷款等小微信贷产品。循环贷款只需经过一次审核,在授信额度的有效期内,小微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随时进行贷款的提取和偿还,按日计息。年审制贷款,小微客户只需要在贷款授信到期前,通过银行的年审条件,便可自动续贷,无需归还原贷款,也不需签订新贷款合同。通过对还款方式的创新,保证了小微企业贷款资金使用的连续性,大大降低了小微企业再次申请贷款的成本,同时还避免了小微企业断贷、资金链断裂等风险。同时,商业银行相继开发出了“政府+银行+企业”、“政府+银行+保险”、与非政府第三方合作贷款等贷款模式,其中非政府第三方主要有特定客户群的自律组织、管理单位和核心企业,等等。

二、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领域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供给也暴露出了一些新问题。

(一)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供给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定力不足。就小微金融管理来看,多数商业银行在提出战略目标后,并没有做出更为明确的战略实施指导细则,仅仅设立宽泛的小微金融业务框架,或是借鉴甚至模仿其他银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需求,在运营机制持续性建设上定力不足。同时,多数商业银行更为侧重业务的展开,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向基层业务部门倾斜,而对于产品设计、服务优化却关注较少,在客户体验优化层面定力不足。

2.结构性问题较突出。国内现有研究多表明,现阶段全社会的资金流动性较为充裕,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更多的是由于结构性问题而引起。本文用2015年底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融资指数来反映商业银行小微信贷的投向结构。小微企业融资指数是小微企业运行指数的一个分项指数,可用来判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小微企业的外源融资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因此可以把该指数作为商业银行小微信贷投向结构的代替指标。(小微企业运行指数,是全国第一个按月、专门反映小型微型企I及个体工商户生存发展状况的指数,该指数由经济日报社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从2015年5月开始于每月初连续,包括宏观总指数和六大区域、七大行业、指标各分项指数。通过这一指数的,可以更加生动地追踪和展示小微企业群体生态趋势,用一种更为科学完备的方式,描述和揭示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小微企业运行指数取值范围为0到100,以50为临界点。

从表1中能够看到,七大行业的融资指数均不高,皆在临界点50左右,但除了住宿餐饮行业外,融资指数皆高于行业指数,基于整个小微企业运行指数水平来说,各行业小微企业融资指数较高,七大行业中,仅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三个行业的融资指数超过了50,且服务业最高,为51.8。也就是说,从信贷投向看,当前商业银行小微信贷资源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等少数行业,尤其是服务业小微信贷所占比重最大,对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却支持力度不够。

3.产品同质化现象频发。尽管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产品日渐丰富,但在产品类型上却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多数商业银行在开发小微信贷产品时,仅仅是在同业间进行借鉴、模仿,有的甚至就是直接复制,某些所谓的创新产品,虽然产品名称、宣传口号不同,但产品性质、申请流程、利率水平方面却差别不大。同时,多数商业银行并没有充分发挥本行的比较优势,在目标定位、客户选择等方面存在盲从现象,忽视了不同银行之间业务管理、运营机制和风险管控等层面存在的不同,对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关注不够,产品创新多为集成创新,而自主性创新产品较少,产品同质化现象频发。

(二)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

1.小微金融长效机制不健全。由于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发展时间较短,仍处于摸索阶段,多数商业银行受传统思维影响,以追逐盈利为首要目标,依然偏向大中型企业,并没有以战略眼光、从根本上认识到小微金融对银行转型发展的作用。其开展小微金融业务,往往只是为了应付监管,小微金融仅仅徒有其表,自然收效甚微,结果又加剧了对小微金融的轻视,形成恶性循环。商业银行小微信贷长效机制不健全,导致了其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存在易变性,显得定力不足。同时,短期诱因影响较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多数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从2013年开始,不良贷款余额逐年增加,截至2015年末,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2744亿元,超过2013年一倍有余;不良贷款率也从2013年的1%上升到2015年的1.67%,信用风险不断爆发,商业银行纷纷做出业务调整,普遍将业务重心转向消除不良贷款上,“惜贷”现象成为常态。

2.经济环境制约了小微信贷的供给结构。地域分布的影响。小微企业运行指数涵盖的七大行业中,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大多分布在重点区域和中心城市,农林牧渔业则分布在乡镇和农村地区。乡镇和农村地区,甚至是县城和小城市,多年来一直处于传统金融服务链的末端,金融资源匮乏;同时,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小微客户群体相对比较分散,且信用观念较差,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信贷业务成本较高。相对而言,商业银行更愿意向重点区域和中心城市的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基于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的支持力度一直在加大,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国家创新的中坚力量,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便重点投向这三个行业。对于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建筑业来说,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往往缺少固定资产,而建筑业的黄金时代也已过去,因此其获取商业银行小微信贷支持较为困难。

3.产品创新机制不健全,存在理念偏差。多数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因仅仅是迫于外部的监管压力,内生动力不足。一旦研发出新产品,便马上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业务拓展上去,对产品的市场份额关注较多,而忽略了产品的后期维护以及二次开发,使得产品创新出现间断,难以长期保持自身的比较优势。小微金融产品创新往往是由商业银行总行主导,由产品研发部门实施,而基层分支机构只负责产品推广及业务营销。自上而下推动,这是产品创新的常态,然而真正接触客户的却是基层机构,基层机构对于客户的真实需求了解最深;相对而言,总行产品研发部门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的结论与现实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便使得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产品创新效率不高。

三、促进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供给增长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

1.扶持中小商业银行。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供给力度更大,因此应当加大对于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支持力度,进而提升整个商业银行贷款组合中的小微企业贷款比重。具体做法有,减少中小商业银行在县域、乡镇设立支行的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对在偏远地区、乡镇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中小商业银行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增加在这类地区的金融资源供给;鼓励中小商业银行在有条件的地区,增设小微支行和社区银行,专职服务小微企业,提升小微信贷专业化水平;加快民间资本引入,鼓励民营银行发展,多种措施扶持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壮大。

2.严格落实已有监管措施。针对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银监会于2015年调整提出“三个不低于”的监管目标,应当严格执行已有的监管目标,要求各商业银行在信贷计划中留出更多的信贷资源,逐步提升小微信贷余额在贷款余额中的比重,以监管目标的实现作为商业银行享受相关激励政策的前提。同时,严格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与传统信贷业务区别开来,既要控制不良贷款率,又要适当程度地“松绑”,给商业银行留出足够的发挥空间,更好地开展小微信贷业务。

(二)健全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长效机制

1.矫正对小微金融的认知。多数商业银行对小微金融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小微金融仅仅是作为应对监管的一种“面子工程”,从而也丧失了建立小微金融长效机制的动力,应当做好广泛的小微金融宣传,矫正商业银行对小微金融的认知。一方面,小微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小微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小微企业更是这种共生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小微金融领域存在着无限潜力,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和寻求突破的最佳选择。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将做好小微金融服务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兼顾商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真正做到尽全力、不松懈。

2.完善小微金融供给长效机制。商业银行应当以战略性眼光,从全局的高度,系统性的建立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长效机制。由于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仍处于摸索阶段,尚没有成型的、范的发展模式,各商业银行应当展开积极探索,战略目标设定、管理制度建立、业务运行机制设立、基层分支机构设置、业务人员培训、绩效考核机制确立等等,都要尽可能的科学合理,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完善,实行动态调整;同时,也要明确各种制度的实施细则,将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的长远目标与短期任务有效协调起来,保持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三)增强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创新力度

1.小微金融产品要进一步创新求变。商业银行应当坚持市场导向,根据小微企业的产业特征、行业特点、发展潜力、区域优势等因素,及其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求,开展“定制”服务,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实现全程对接。尤其是在初创期或成长初期,提供短期贷款产品并加大监控力度,一旦其能够周转,马上督促其还贷。同时,各商业银行应当大胆尝试发展“互联网+”模式,积极开发线上产品,或直接将符合条件的线下产品直接搬到线上,或结合小微客户的网上交易记录等信息开发出特色线上产品;还可以大力借助移动终端的优势,开发与小微信贷相关的手机APP软件或是设立微信公众平台,及时推送银行最新的小微信贷产品,加大产品信息普及,甚至直接在移动终端上完成整套业务,提高业务的便捷性。

2.尝试改变产品创新模式。各商业银行应当正确认识质量型创新模式的作用,改变传统的“唯业务论”思维,形成与小微金融长效机制相配套的产品创新机制,将内部资源向产品创新倾斜,在产品开发完成后也不能松懈,应当将产品的后期维护和二次开发放到与产品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便可以长期给小微金融产品“保鲜”,进而形成银行的竞争优势。同时,针对传统的“自上而下”创新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各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尝试改变创新机制,探索由总行发起、分支行策划的“自下而上”型产品创新模式,或者仍由总行产品研发部门策划,但抽调基层业务经理和业务精英共同参与的研发模式,真正摸清小微客户的信贷需求,做到对症下药,提高创新效率。

(四)加大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风险管控力度

1.注重贷前银企互动。由于小微信贷业务的特殊性,商业银行传统的贷款业务开展方式明显失去了作用,贷前审查往往难以获取真实的企业信息,因此,其固有的贷前审查流程亟待加以改变。良好的银企关系,应当从贷前就开始培养。对于有贷款申请却没有达到授信条件的小微企业,甚至暂时没有信贷需求却经营良好的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应当主动与其保持联系,有意识地培养彼此间的关系,根据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其提供免费的有助于其发展的金融或非金融帮助,在帮助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潜在客户,实现合作共赢,从源头上控制商业银行小微信贷的信用风险。

2.明确贷后管理价值。贷后管理,尤其小微信贷业务贷后管理,是保证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能够安全回流的重要步骤。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企业经营决策存在很大程度的易变性,信贷资金的用途难以保证,因急需资金周转而挪用信贷资金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小微信贷业务的贷后管理更应受到重视。商业银行应当设定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配备足够的小微信贷贷后管理资源,一方面,密切关注小微客户的经营状况,监督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资金安全;另一方面,做好小微客户的金融服务工作,使得小微企业得到最大限度的金融帮助,进而改善经营状况,为未来更深层次的业务往来提供可能,实现双赢。

(五)完善小微金融配套服务建设